《雷雨》阅读感想(推荐12篇)
生活是一张色彩斑斓的画,欣赏赤橙黄绿,
生活更是一个解不开的迷,需要你去亲身尝试……
一个白天加一个黑夜,两处房屋,却将这三十年来的恩怨情愁浓缩在这短暂的时间和空间内。
对他们来说,生活本身就是一个错误。
文章开头从一对小姐弟的对话倒叙十年前的故事,让人饶有兴致。接着,在开始的场景里,作家通过人物的对话侧面反映天气的闷热,预示着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这不仅仅是一场自然界的暴风雨,它更是全文的线索。这场大雨冲跨了房屋,冲倒了大树,也摧毁了一个罪恶的封建大家庭。
笑声,是周冲见到四凤时天真的笑、是四凤得到周萍承诺后幸福的笑、是鲁贵看到那张大钞后得意满满的笑,还是夫人绝望后肆无忌惮的笑?哭声,是伤心的哭、后悔的哭、无奈的哭,还是绝望的哭?无论是哪一种笑,最后都走向了沉默。无论是哪一种哭,都成了悲哀。四凤触电而死,蘩漪的儿子周冲为救四凤不幸送命,周萍开枪自杀,善良的鲁妈痴呆了,绝望的蘩漪疯狂了,倔强的鲁大海出走了。原先的人物一个个淡出了我们的视线。
鲁大妈在看到自己的儿女伦后,把所有的一切都归咎在命不好上。其实,造成她们母女相似命运的不是命的驱使,而是他们自己的软弱。这也是一个时代赋予妇女的不幸,世界没有告诉她们:她们是可以反抗的。侍萍忍辱负重,遭遇那么多不幸,却只认为那是自己造的孽,甘心在心里承受所有痛苦。也许这样的话,她的心理负担会少一点,而不必把社会造成的悲剧由自己独自承担。
曹禹最喜欢繁漪这个角色,但他没有刻意美化她。她的发疯是她唯一的下场,因为她的性格和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一个占有欲如此强烈的女人在失去一切希望后,她只能疯。我也很可怜她,两个男人都抛弃了她。而她只是在自以为是的爱情中毫无头绪地磕碰,也许她只有这个下场,也是因为作者怜惜她,确实她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可怜的女人!
一、介绍背景知识
1.(周)朴园点着一支吕宋烟,看见桌上的雨衣。
吕宋岛是菲律宾群岛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最发达的岛屿,位于菲律宾群岛的北部,吕宋雪茄闻名于世。吕宋烟,即雪茄烟,因菲律宾吕宋岛所产的质量好而得名,是用经过风干、发酵、老化后的原块烟叶卷制出来的纯天然烟草制品。“吕宋烟”显示周朴园的身份地位,而身份地位是他极力追求和尽力维持的。他“为了要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抛弃了梅侍萍。
2.鲁侍萍:光绪二十年,离现在有三十多年了。
3.周朴园:(从衣内取出皮夹的支票签好)很好,这是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你可以先拿去用。算是弥补我的一点罪过。
“光绪二十年”即公元1894年,那么故事发生时间就设定在1925年左右,“五千块钱”的购买力如何?例证:1919年,鲁迅和周作人花了3675元买下八道湾11号一座“三进的大院子”。1924年,鲁迅花不到1000元买下阜成门内西三条的一套四合院。中国历史上货币的购买力以米价来衡量最为可靠。1919年、1924年北京的米价每百斤平均价格分别为5.35元和7.94元。这就是说,八道湾房产约值7万斤米,同理西三条四合院房价约值12500斤米。
“五千块钱”在1924年可以买四合院,可以买6.3万斤米,可以说是一笔巨款了,显示周朴园念着旧情,显示他想弥补“罪过”的诚意。
二、概括文章内容
4.鲁侍萍:老爷问这些闲事干什么?
“闲事”不“闲”,“闲事”包括:(1)侍萍的“坟”在哪里?(2)一再追问眼前女人的姓。(3)回忆三十年前的事情。这些“闲事”的作用:一是通过回忆连接三十年前的事件,时空融合;二是逐步表现周朴园惊慌失措、色厉内荏的状态;三是表现侍萍遇见周朴园的强忍激动而又失落的状态;四是为下文侍萍控诉“命”“天”等作铺垫。
5.鲁侍萍:(叹一口气)现在我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这些傻话请你也不必说了。
傻话,据百度百科解释为“傻气、幼稚的话”。文中的“傻话”包括:(1)留着侍萍喜欢的家具,为着纪念;(2)记着侍萍的生日,四月十八;(3)保留着侍萍总要关窗户的习惯,弥补过错;(4)照着侍萍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的标准,抬高身份地位。周朴园在说这一切的时候显得那么自然真实,以此来显示他的高尚和多情。而侍萍在听到这些“傻话”之后,则说“现在我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那就意味着周梅二人在年轻时经常说一些“傻话”增进爱情。
6.鲁侍萍:这些年我也学乖了,我只想看看他,他究竟是我生的孩子。
梅侍萍在没有“学乖”时,不顾身份地位的悬殊,与周朴园恋爱生子。待她在与周朴园的爱情生活破灭之后,经过三十多年生活的磨炼,她已经深刻认识到身份地位的重要性。而儿子周萍的身份地位、所受教育不容他承认生母,她也能坦然接受,致使母子分离。这不啻是种讽刺,身份地位给侍萍的伤害巨大!鲁侍萍提到梅侍萍“嫁给一个下等人”“又嫁过两次”“都是很下等的人”,直至被周朴园认出,她也说“我是从前伺候过老爷的下人”。
三、表达人物情感
7.周朴园:你去告诉四凤,叫她把我樟木箱子里那件旧雨衣拿出来,顺便把那箱子里的几件旧衬衣也检出来。
樟木,有强烈的樟脑香气,味清凉,有辛辣感。香味浓郁,防虫防蛀、驱霉防潮。樟木箱子具有防虫防蛀、驱霉防潮的作用,周朴园用它来收藏承载了与梅侍萍美好记忆的绸衬衣,足以看出他对梅侍萍用情之深。
8.“您”与“你”,“老爷”与“朴园”
在未被周朴园认出之前,鲁侍萍隐瞒身份礼节性称呼他“您”“老爷”;直至周朴园认出她是梅侍萍,“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饱含幽怨之意。紧接着最出乎意料的“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侍萍恍如回到三十年前,与周朴园卿卿我我,她一度以为自己还是梅侍萍。
9.鲁侍萍:(1)(悲愤)命!不公平的命致使我来的。(2)我今天没想到这儿来,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3)我伺候你,我的孩子再伺候你生的少爷们。这是我的报应,我的报应。(4)这是一场梦,这地方我绝对不会再住下去。
“命”字之义,许慎《说文解字》释曰:“命,使也。从口令。”段玉裁曰:“令者发号也,君事也,非君而口使之,是亦令也。故曰:‘命者,天之令也。’”由此可见“命”字有“命令”之意思,这也是“命”字的原始意义。“报应”,《须赖经》:“一切诸法,报应有二,种善者生善道,种恶者随恶道。”后专指做坏事的人必定会遭受厄运。侍萍作为底层劳动妇女,周朴园给她的爱情是她这一生最值得回忆的。对毁掉她爱情的力量,她只是很单纯的归结于“命”“天”,归结于“报应”,归结于一场春“梦”。这么淳朴善良、隐忍刚强的女子在社会中遭到不公正的待遇,不恰恰说明社会的黑暗!
通过这三类“词语理解”,回到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之情到底是真是假的问题,我概括为:周朴园怀念的是三十年前的年轻貌美温柔善良的梅侍萍,而不是三十年后的年老色衰危险坚强的鲁侍萍。
摘要:通过这三类“词语理解”,回到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之情到底是真是假的问题,笔者概括为:周朴园怀念的是三十年前的年轻貌美温柔善良的梅侍萍,而不是三十年后的年老色衰危险坚强的鲁侍萍。
【关键词】阅读 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099-01
阅读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因此在各种考试中,阅读都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正所谓——得阅读者,得天下。那么对于我们外语学习来说,情况更是如此。阅读是学习一门外语的主要途径,也是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而中学阶段英语的教学及学习也主要以阅读为主,教师和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习相关的语法项目,和语言现象(词汇,句型)。因此阅读教学在教学中就至关重要,合理有效的阅读教学更是提高学生学习英语兴趣,和提高英语语言能力的保证。
然而由于在实践教学中,课文教学往往流于形式: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被动学习,这样是整个课本本来丰富多彩的文章变得枯燥无味。学生没有兴趣,教师一位的进行语言灌输,这样一来占据课堂大多时间的课文教学和学习就极大减小了教学的效果。
为了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我在平时英语阅读教学中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一、读前预测
目前所采用的各种版本的英语教科书,在文章的选择和设置上话题多样,内容丰富,使学生学习语言和了解社会各个方面极好材料。为了让学生能真正学到知识,对每个单元话题产生兴趣,在做阅读前,让学生根据单元话题,课文标题,及课文插图,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比如在学习新课标选修7Unit 3 Under the sea 课文 Old Tom the killer whale 时,首先让学生预测本课的写作手法(文体)—anecdotes(轶事)。预测文章内容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已有知识,让学生展开想象,因此对于学生的预测应以鼓励为主。
二、读中从大到小理解
在读中要先进行以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章主线,甚至段落大意为主的目标性阅读。阅读时给出指导性的问题,应从易到难。比如在讲述Old Tom the killer whale 这篇课文时,首先在同学预测的基础下,提出课文中的讲道几件奇闻轶事,分别是什么?这样引导学生快速阅读,掌握文章大意。在学生把握文章框架和大意之后,对文章中精彩的段落,或句子进行细读,可以先让学生寻找精彩段落或句子,学生先理解欣赏,对学生进行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比如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A few minutes later,there was no Tom, so George started beating the water with oar and there was Tom, circling back to the boat,leading us to the hunt again.”这段描述生动的表现出捕鲸人和鲸鱼的关系,正如同自家的宠物狗和主人一样。当Old Tom(虎鲸)不见时,捕鲸人怎样召唤他回来?——beating the water with oar正如主人吹着哨子召唤自己的爱犬。细节之处理解应用心去体会,联系生活,从而与作者有心灵的交流。这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关键时刻——语言是有生命的,有情感的,只有用心去体会才会感觉语言的美。
三、读后信息应用
学完一篇课文后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总结,或联系实际写读后感,课文对自己的启示等。读后任务既是对文章的升华,同时学生也需要再次细读课文,从中获取信息和灵感。同时还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学生不能使用文章中原句,对多个信息进行加工,从而起到炼句作用)。比如在学完课文Old Tom the killer whale 学完后让同学分析Old Tom 和捕鲸人的亲密关系。
当然要做到以上几点,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仔细研读课文,和以前所学旧知识,或学生生活相关信息和知识相关联,寻找学习课文的突破口,导入文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认真研读文章,设置课堂脉络问题,从浅入深,层层深入。问题的设置要有目的性,切记流于形式(如,问题信息寻找——信息推理——信息总结)。再有在课后问题的设置上要考虑到问题的可操作性,同时又有延展和启发性。最后,作为教师,要不断学习,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掌握更多更先进的教学理念,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新课程理念。
总之,阅读课的教学不能流于形式,不能轻理解而一味的讲解词汇的用法,而应该在把握主题和写作主线的前提下去感受一句话甚至一个词的使用方法,从而使阅读课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曹明杰.基于情感教学的中学英语教学模式,考试周刊,2009
窗外雷雨阵阵,浇不灭她的希望,雷声滚滚挡不住她的步伐,即使大家都认为她得了疯病,周朴园不断逼她喝药,但她知道自己是正常的,她预见了周公馆每个人的命运,也将自己的命运放在其中,参与了这一世的纠葛。她不愿做病了的金丝雀,不愿做飞不起的金丝雀!
繁漪,一个封建社会的牺牲品,一个渴望爱情的小女人,一个追求自由的可怜人!
寒假雷雨阅读心得10
这剧里的女性更是可悲,看到他们的生活,我心中窃喜没生在那个时代,涟漪真是可怜,每天被关在笼子里没有自由可谈,偏偏她又是一个有文化有思想的女性,面对现实她更是难以接受,更是痛苦。
四凤更是可悲,她追求爱情,却爱上自己的哥哥,并怀孕了,这种情节让我难以接受。四凤的哥哥大海说过这样一句话重重的敲击,他说:“四凤是一个下人的女儿,将来要嫁个矿工,洗衣做饭”。这句话忽然让我觉得阶级的可怕,阶级回葬送一个人一生的幸福。这个剧是可悲的,也深刻反映了当是社会的可悲。
□ 云南省曲靖一中任玲
用WebQuest形式为高中阅读教学设计课例,可以清晰地设置一个学习流程,有目的地集中网络资源,增强阅读教学的实效性。现选定高二戏剧单元的相关作品《雷雨》,进行了一次课外扩展阅读教学尝试。
一、课题导言
从作品的地位及评价争议入手,以17岁的周冲这个接近学生年龄的人物为切入点引入作品的阅读。
二、学习任务
1.走近大师:了解作者情况、创作过程、艺术见解、创作风格等。
2.走进作品:对作品的主题思想、戏剧冲突、人物形象、语言特色等有更深入的认识。
3.通过对一部作品的深入研读,掌握阅读和鉴赏作品的方法,增强文学修养,提高鉴赏能力。
4.学会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作品,对作品做出分析,提出见解,并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认识和观点。
5.学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查阅、分析、辨别、筛选、整理、积累、利用信息。
6.关注人的生存需求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感受剧中人物的悲剧命运,在感情体验与震撼中增强生命意识,滋养人文情怀。
三、过程和资源
(一)准备阶段
1.利用课外时间阅读原著。
2.观看电影《雷雨》。
(二)课堂研读讨论
1.设问提示
要求:阅读原著后,找出自己有兴趣深入、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具体明确地把问题描述出来,以便研读资料时有的放矢,有所侧重。(让学生陈述问题,教师进行设问示例。)
﹡曹禺是如何创作《雷雨》的?他自己对《雷雨》有怎样的评价?这些情况对我们理解作品有什么帮助?
﹡周朴园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与鲁侍萍、繁漪、三个儿子之间的难于调和的矛盾在哪里?作品在各种矛盾纠葛中揭示了他怎样的形象特征?
﹡你对周萍这个角色怎么评价?你怎么看待他与繁漪、四风的感情纠葛?„„
﹡曹禺说,“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我诚恳地祈望着看戏的人们也以一种悲悯的眼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你能体会作者这份贯穿于全剧的悲悯情怀吗?
„„
2.网上资源研读
要求:带着问题研读以下相关资料,研读时把重要的信息复制记录、保存下来。
﹡链接关于整体赏评的资料:《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资料》、《曹禺谈<雷雨>》、《李健吾谈<雷雨>》、《曹禺剧作的变化》、《<雷雨>(节选)教学探微》 等十篇。
﹡链接关于作者和创作情况的资料:《<雷雨>的诞生》、《曹禺生平及创作》、《第三只眼睛看曹禺》等五篇。
﹡链接关于作品主题思想的资料:《永远的雷雨》(王蒙)、《要么自由,要么发疯》、《对于神秘诱惑的憧憬》等。
﹡链接关于人物形象分析的资料:《我喜欢的繁漪和周冲》、《评<雷雨>中的人物》、《人物形象塑造的复杂性与多元化》、《繁漪形象辨析》、《沉默的鲁侍萍》、《关于周朴园》等八篇。
﹡链接关于戏剧语言的资料:《论曹禺戏剧语言的抒情性》、《谈谈<雷雨>的语言》等。
﹡链接同龄人对《雷雨》的见解:《人性的生存悲剧》、《<雷雨>的戏剧冲突》等。
3.在线帮助:链接21CN、Yahoo、263 等搜索引擎。(指导学生查询资料,并激励学生补充、丰富有效资源)。
4.课下纸媒体资料研读:书城查阅资料、图书馆借阅资料。
5.课堂讨论:针对问题,各抒己见,在讨论中深化认识。
6.学习反思:
﹡你读完原著后初步的感受是怎样的?那些你阅读中很宝贵的第一感觉是否记在随笔上了?
﹡阅读原著时有没有对问题涉及的内容做重点关注?
﹡阅读资料时把重要的信息摘录下来了吗?比如那些可以佐证你自己的观点的材料,还有那些你打算加以辩驳的说法(当然还包括信息出处)。
﹡古语说:尽信书,不如无书。阅读的要诀是“受到启发但不被牵制”,你阅读时“质疑”过材料吗?
﹡阅读过程中是否及时地记下自己思维闪动的火花?
﹡阅读时有没有发现资源本身的错误或者缺漏?你用心辨识了吗?
﹡阅读时,发现你要解决的问题资源不足,搜索查询了吗?
﹡讨论时你及时地记下同学们的重要发言了吗?在讨论的思维碰撞中,你是否捕捉到了新的灵感?
(三)撰写文章
1.请提炼自己对作品的感受、理解、认识,参阅相关资源,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关于《雷雨》的文章。可以是小型学术论文(链接小论文的撰写指导以及范文),鉴赏评论文字,也可以是读后感、随想,等等(学生可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作业形式)。
2.回顾、反思、总结研究性阅读全过程中的情况及得失利弊,写一篇学习随感。
(四)交流借鉴:
1.论坛交流。
2.上传部分习作,摘要选登精彩见解,供学生阅读、交流、借鉴,亦是学习成果的展示。
教学反思:
第一,从整个教学流程来看,实现了将探究学习引入常规教学的初衷,形成一个“范例性”WebQuest扩展阅读课案。它为学生展示一个完整而清晰的有效阅读过程,突出学习方法和效果的反思,对学生的学习有较强的示范作用。
第二,借助网络,不仅加大了课堂的密度和容量,且实现了由课内向课外的便捷延伸。有利网络资源的集中,在学生课业负担重、上网条件并不优越的情形下,免去了漫无边际的查询之苦,有利于省时高效地利用网络资源。
第三,利用网络进行教学,教师比讲读授课更为宽松。学生从研读资料到完成作业,都可以更为充分地体现操作的个性化与层次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控研读状态、选择作业层级。优秀学习成果的展示、交流、借鉴,也对学生的学习有更好的促进、激励作用。
第四,课例中,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和互动性看似不足,但实质上“设问提示”与自主研读资料寻求解答的教学环节中,集中地体现出了激疑、设疑、知困并解疑解惑的能动探究性。高质量的设问,是研读解困的动因,但问题意识往往是学生最缺乏的。“设问提示”环节,正是基于刺激学生“知困”的需要而设置的,它有利于刺激学生的问题意识,使阅读由浏览情节的“读过”,上升到带着问题研读相关资料的“读懂”,再到研读中注重设疑解困、生发属于自己的见解的“读透”,实现阅读鉴赏能力的提高。
在《围城》的刚刚开始中,方鸿渐面对着欺骗与诚实的抉择,而他选择了欺骗。对于欺骗的了解我们不能够一概而论。在方鸿渐面对父母在假毕业证这件事中,确实是难以选择。当初方鸿渐是这样想的:如果不拿假毕业证回家,父母和自己在社会中会抬不起头做人,就业难,婚姻难等等的问题会不断的出现。但如果拿假毕业证回家,结果会不一样。就业容易,婚姻也不难,父母也会自豪。但会面对被揭发的风险,被揭发以后面对的问题会比不纳的严重很多。也许欺骗的结果会是好的,但也许是坏的如方鸿渐在后来被识破之后产生的种种棘手的问题。所以我们面对欺骗的态度在不同问题上应该持有不同的态度。这是我在《围城》中理解到的。但我会选择尽量不欺骗,因为相信着诚实总会有回报的。
有很多人都指责方鸿渐这种拿假毕业证后来自食其果的做法。但当我们真正面对这种问题的时候我们能不能创造比方鸿渐更好的做法。其实选择往往有百分之五十都是错的,但我们注重的应该是做错后补救的方法、能力。这才是我们值得去讨论的。
今天晚上我们班长给我们开了个简短的班会,是关于“学雷锋活动”的主题班会,我们都很认真的看着,对于雷锋的先进个人事迹,我们大家都不陌生。视频一开始播放,我们好多人就跟着哼起了视频里的音乐,音乐是那么的熟悉,那么的感人。人也是十分的熟悉,雷锋并未离我们远去。
雷锋一开始就自知: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后来他就不断的为人民做好事,比如:牺牲假日休息时间到抚顺市第二建筑公司本溪路小学建筑工地上搬运砖块;送老大娘到目的地;捐钱给灾区;帮小学生一起植树等等。雷锋助人为乐从不留下姓名,他的光辉事迹就流传了下来,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是我们的楷模,我们常常把雷锋比喻为一颗小小的螺丝钉,他做到了自己的本分,坚守着自己的岗位,时刻在为他人着想,真正做到了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就在一次我们的雷锋和他的助手乔安山驾车从工地回到驻地的时候不行被晾衣服的衣杆砸到头,当场扑倒在地,昏过去,送到医院已经不行,年仅22岁的雷锋就这样和我们永别了!在雷锋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也依然在工作,在为大家服务,那样的无私奉献,那样的勤劳勇敢,那样的为人为民。雷锋的种种事迹让我们又敬佩又感动,我不禁想问,现如今的我们能否真正的做到像雷锋那样乐于助人? 作为一个预备党员的我,我深知自己更应该像雷锋那样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明白人民的利益大于一切,要有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的精神,心系他人,时刻保持党的先进性,坚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像雷锋那样做好事不留名,坚守自己的岗位。而且更应该从自身做起,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生活上做到勤俭节约,学习上勤奋努力,工作上认真负责,时刻保持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时刻挺行自己代表着党,自己肩负的责任,要为他人树立榜样,做大家的楷模。雷锋艰苦朴素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对于他的日常用品和穿衣服上的朴素节俭,让现当代的我们感到惭愧,想想我们平时是多么的浪费,也许我们今天现在浪费的东西正是某个国家某个地区正匮乏的资源,我们何不想想去节约一下,把东西捐给世界上真正需要的人,我们何曾知道也许我们的一个小小的举动,可以求助他人于水深火热之中。
暑假里,我找姐姐借了一本书,本以为会很无趣,但我被书中的故事所打动了,这位著名的作者便是高尔基,他的故事令人伤感,使人同情。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童年》就用艺术向我们展示了主人公阿廖沙在黑暗社会追求光明的奋斗历程,以及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俄国社会风貌。
在整个故事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个人是阿廖沙的外祖母。她,又胖又圆,大脑袋,大眼睛,鼻子软塌塌的,总穿着一身黑衣服,外祖母总是说自己是有罪的,愚蠢的女人,可我却不这么认为,我认为她是一个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胸怀宽广、对谁都很忍让的人。
我真的很庆幸自己没有生活在那个年代。此时,我觉得自己多么幸福啊,每天上学,坐在明亮宽敞的教室里,放学后,大包小包的东西堆在桌子上等着我享用,不愁吃不愁穿。而小阿廖沙呢?父母都去世了,连惟一的亲人都把他赶出了门,他只有靠捡破烂维持生计,这无不令人替他感到可怜。
《老人与海》这部名著塑造了一个经典的硬汉形象。
这部小说讲的是古巴的一个名叫桑提亚哥的老渔夫,独自一人出海捕鱼。在一无所获得四十八天后钓到了一条无比巨大的马林鱼。这是一条老人从未见过的比他的船还长2英尺的一条大鱼。马林鱼拖着船漂流了整整两天两夜,老人在这两天两夜中经历了从未经受的艰难考验,最终把大鱼刺死,拴在船头。然而这时却遇上了鲨鱼。老人与鲨鱼进行了殊死搏斗,结果大马林鱼还是被鲨鱼吃光了。老人最后拖回家的只剩下一副光秃秃的鱼骨架。
作者海明威为什么没有让老人最终胜利呢?用小说中老人的话来说:“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人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这就是《老人与海》想揭示的`哲理。不可否认,只要是人都会有缺陷。当一个人承认这个缺陷并努力去战胜它而不是屈服它的时候,无论最后捕到一条完整的马林鱼还是一副空骨架,这都已经无所谓了,因为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已在那追捕马林鱼的过程中充分的体现了。曾经为自己的理想努力追求过、奋斗过,难道他不是一个胜利者吗?老渔夫就是敢于挑战自身缺陷及自己的勇气和信心的胜利者。
从现实的角度来看,老渔夫不是最后的胜利者,他只是带着大马林鱼的白骨架子回到了岸上。也就是说,鲨鱼才是胜利者。可是,从理想的角度来看,老渔夫是胜利者,因为他始终没有向大海,没有向大马林鱼更没有向鲨鱼妥协和投降。
人性是强悍的,人类本身有自己的限度,但正是因为有了老渔夫这样的人,一次又一次的向限度挑战,超越他们,这个限度才一次次扩大,一次次把更大的挑战摆在了人类面前。
男主人公卡西莫多,虽然相貌丑陋,又是聋子,但却有着无比纯净的心。他懂得知恩图报,为了报答副教主费罗洛的收养之恩,十几年来做牛做马,对弗罗洛惟命是从。也为了报答爱斯梅拉达的一碗水看清了副教主的丑陋的真面目,不惜用生命来捍卫她的爱情。这样一位至情至性的男子,因着他有一颗美丽的心,谁又能说他是丑陋的?
虽然故事的结局不尽如人意,爱斯梅拉达与卡西莫多在黑暗封建制度的压迫下双双至死,但我想,他们那样纯洁的心灵永远为世人所敬仰。
时至今日,爱斯梅拉达与卡西莫多的水晶之心做乎被现实中的人所拥有。我们可以看到双腿被截去但仍然挺立在十字路口的交通协管员,我们可以看到患有小儿麻痹症依然拿着扫帚的清洁工,我们可以看到家徒四壁仍然倾囊相助的陌生人……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一颗颗水晶之心的绽放,那些水晶之心所绽放的光芒温暖了整个世界。
在忙碌却又充实的学业后迎来了大学的第一个假期。在这个可以自主调节时间,不必为完成作业而忧心的假期里,我与《百年孤独》的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开始了一场邂逅。十本优秀书籍之中,读后想为它写点什么的感觉最强烈。
《百年孤独》和众多外国名著给我的第一感觉一样,内容复杂,人物众多且名字十分雷同,写作顺序也多采用倒叙和插叙,初读甚至一度因为晕头转向,理不清作者的写作意图而放弃深读。但是第二次将人物对号入座后再读,便被书中所渗透和传达的孤独深深的震撼了。《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
在这样的历史长河中作者赋予了人孤独,同时又认为人并不是生来孤独的:“即使以为自己的感情已经干涸得无法给予,也总会有一个时刻一样东西能拨动心灵深处的弦;我们毕竟不是生来就享受孤独的。”然而在这本书中反复提及的孤独也与我们理解的狭义的孤独不同。带上时代背景与作者的身世细细品味,孤独似乎又为我们呈现出了另一番模样。在《百年孤独》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接受了采访,对孤独的解释似乎很意味深长:孤独就是不团结。那一刻,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我脑海中逐渐明晰起来:他渴望拉丁美洲的民众团结起来,共同走向文明,开放与繁荣。
此外,《百年孤独》的魅力也在于离奇的故事情节。贯穿整部作品,小说中的人物们不时会见到鬼魂。“这些鬼魂象征着是马孔多挥之不去的过去。事实上,这些重复出现的鬼魂根植在拉丁美洲历史的特定发展之中。”“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由于意识形态上的变化,布恩迪亚和整个马孔多都是鬼魂。他们被自己的文化所隔离和排斥,社会发展落后于其他地区,处处依赖他人。更可怕的是他们已经完全接受这样的现状,不思改变。”书中的宿命论暗喻了古往今来导致了历史不断重复的意识形态,也正是这种意识形态使得拉丁美洲的历史被解读成了一个循环,一个不可能出现变革的循环。书中的旁白也加强了这种宿命论给予读者的压迫感。这些光怪陆离,恰恰是作为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作所无法隐藏的魅力。
《百年孤独》的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在完成巨著后曾有一个夙愿:希望一百年孤独的历史永远消失并再也不会出现。但愿,作者的苦心和夙愿能够梦想成真。
《百年孤独》阅读心得感想2
“家族的第一个人被捆在树上,最后一个人正被蚂蚁吃掉。”
初次买回这本书大约是在两年前,为了使自己的格调看起来更高而硬着头皮尝试走进这本书。然而,在翻看了大约半小时后,我便被这冗长的剧情、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吓退了。于是,囫囵吞枣式地马虎将书“翻”到封底便落荒而逃。想来,当初这样的举动许是对此书、对马尔克斯的亵渎。
而今,再次翻开有些陈旧的书页,带着些许歉意和近乎赎罪的心态,竟是被它吸引了去,于是挑了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坐在朝南阳台的靠椅上,独自一人,一口气将书读到了底。
我似乎有些理解了家族重复取名的传统,叫“奥雷里亚诺”的人大多性格孤僻、且体态消瘦,叫“阿尔卡蒂奥”的又多是体格壮硕、行事鲁莽。于是,重复的取名导致了家族命运的不断轮回,推动家族的覆灭。其中一对在年幼时互换姓名的双胞胎也颇有意思。尽管他们互换了姓名,但在长大后越发与匹配“对方名字”的模样发展,最终在死后,因朋友们醉酒后的失误,又把他们的棺材错误的埋进写着“对方名字”的坟坑里。作者在此,或许是暗示了他们到死也没能摆脱受姓名束缚的命运吧。
布恩迪亚家族的不通人性、不懂爱情的通病将他们带入了更为深刻的孤独。上校和17个素昧平生的女人所生下的孩子无一例外遭暗杀,他深爱的妻子被毒死;阿玛兰塔害死了深情的意大利人;丽贝卡的婚后生活以丈夫被神秘枪杀告终;费尔南达为阻止女儿与族外人恋爱,派人杀死了男方,但她的孙女却因为和近亲通婚,生下的孩子长着条猪尾巴,被发现时正在被蚂蚁蚕食……
最后的最后,正如经过百年才被翻译出的羊皮卷上所预言的那样,小镇遭受着一场飓风将正在翻译这羊皮卷的最后一代奥雷里亚诺,连同整个家族曾经存在过的痕迹一并抹去……
故事至此结束,留给我的是久久不能平复的震惊和良久的深思。我自觉无能对这样的作品作出任何评价,有的,仅是完成阅读的成就感、快意,以及对一个注定百年孤独的家族深深的恻隐。
《百年孤独》阅读心得感想3
单从读《百年孤独》的直观感觉来说,是非常的微妙且有意思的。与以往容易入书入戏的我不同,百年孤独里的悲欢离合、跌宕起伏、生离死别似乎和我之间隔了一层下雨中的玻璃墙。每当我似乎身临其境的时候,总有一层新雨将玻璃重新淋得模糊。也许是因为作者总以戏谑的口吻描述类似神话的种.种场景,也许是因为书中人物狂野的孤独离世俗的自己太过遥远。
整本书中,每个人都是一个孤独的个体。从家族第一个霍赛阿卡迪奥,到最后一个具有家族明显特征的奥雷良诺。从高傲果敢轰轰烈烈的奥雷良诺上将到精力充沛平凡而伟大的乌苏拉老妈妈,从纯洁如天使的俏姑娘雷梅苔丝到喜欢热闹以至于娶了两个老婆的双胞胎之一。
一部繁杂庞大的百年家族史,一部脉络清晰的地方兴衰史。在时间的洪流中,个人在大背景的起伏中显得那样无力。羸弱娇小的被夺去生命,孤独执着着的留下悲伤的痕迹。无端去世的雷梅苔丝的萝莉像被作为祖母的形象保存,到最后仍然在咬手指的雷贝卡执着的不肯死去。经历夺走3000人生命骚乱的阿卡迪奥得不到任何人的相信。他们都是人群的异子,孤独的极端。
对于我,则早已习惯了与孤独为伴,未必开心,但也未必悲哀。孤独是一个陪伴人一生的伙伴是一个既定事实,与其否认,与其抗争,与其无谓的逃避,不如接受它,拥挤的人群里让它保护你回家,周六的上午让它陪你吃早餐,整理阳光,周日的下午让它陪你晒晒太阳,晒晒俱疲的身体与心灵。
如果你和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周期性的抑郁,不妨看看这本书,让书中孤独人的鲁莽激起你无畏抗争的勇气。也许,我们可以活得更牛逼哄哄,至少在别人眼中。奥雷良诺上将死去的时候,我心中一阵痛楚,就是这么想的。
我相信,这本书能给我的,远远不止于此。
《百年孤独》阅读心得感想4
就在最近,我读完了马尔克斯写的《百年孤独》。最开始,我选择这本书时其实是受到了一些早期其他歌曲中出现百年孤独的字眼,所以我才去书店买了回来看。
在我刚开始读《百年孤独》这本书的时候,我就觉得太深奥了,有很多地方都读不懂,而且很多事情很荒谬。这本书中的人名反复出现,相同怪事的重复发生,这是只有在电视剧中才会发生的。
从生活实际出发,这些事情根本不可能会有。但是这些竟都写在了这本书中,这一切都发生在了这个家族的身边。更令人奇怪的是,书中这个成立了一百多年的世家中,男士,叫来叫去就是叫阿卡迪奥或叫做奥雷良诺,一点新意都没有。
且家族中各种奇怪的事情,在家族的第一代创始人阿卡迪奥直到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的身上反复的发生着。这些都太奇怪了,甚至使人感到有些害怕。虽然凭借我的阅读水平还不能很好地向大家详细解释什么,但我相信我只要我再细读几遍一定能够读出一些更深的东西,只是我现在实在是没有这个能力。
人物给我印象较深的是霍·布恩蒂亚第二和奥雷良诺第二这对孪生兄弟。首先,他们叫的不一样,不像别的那么复杂,记都记死了。然后就是他们继承了父辈的名字却表现出了完全相反的性格。
霍·布恩蒂亚第二像奥雷良诺上校那样深沉而奥雷良诺第二则像霍·布恩蒂亚那样不羁——以至于乌苏娜常常怀疑他们是否是在幼年时交换了名字。这样的怀疑并不离谱,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名字不一定要和性格一样嘛。这是一个深深的讽刺。然而最后两兄弟死去时又搞错了墓穴仿佛这样才是正确的归属,一切是命中注定的。
虽然每一代的成员都经历着波折,但这个家族仍然一代一代地承传着,并且一直传承了下去。只是最后,当家族中的男子死去时,让这个百年世家终于陷入了衰败。不过好在的是,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开窍了,因为他最终发现这一切的一切都只不过是这的家族不可避免的宿命,这是永远也走不出的循环。
即便合上手中的书,那些情节还会在我的脑海中一幕幕地涌现出来。这本书实在让我受益匪浅,难以忘怀。
《百年孤独》阅读心得感想5
有这样一句歌词唱到“孤单是一群人的狂欢,狂欢是一个人的孤单”。最初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总不能明白其含义。后来反复琢磨设身处地去考虑,倒是有些懂了的苗头。正是因为孤单,才使一群不甘寂寞的人儿齐聚在一起,彼此消磨着对方的时间,去宽慰自己的颤抖的心灵。而与此对立的,纵使这群孤单的人聚集在了一起,在纸醉金迷中沉沦,自己内心的墙依旧把自己圈存在哪只有自己的密闭的空间内,所以他们注定孤单。
正如同我刚开始对那句话的不了解,我在读《百年孤独》这本小说的时候,发现孤独二字在文中出现的频率并不高。但当我合上书本,再去细细品读,却又看到了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隐藏着的孤独,甚至乎那个时代的孤独。
孤独之处首先体现在故事中的人物身上。故事中的第二代贝丽卡,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阿玛兰妲以及从他们身上展开故事中联系到的相关人物的结局都不约而同地体现出孤独二字。
就好比布恩迪亚上校,在他身上当真发生着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谁会猜想到当初那个延续着父亲没做完的事业在实验室里炼金的`寡言的男人,有一日会成就那样一番大事业,征战沙场,杀敌无数;又有谁料到原本对梅蕾黛丝充满爱意,对家庭充满关怀的男子会在战争中渐渐迷失其本性,变得麻木不仁;更不会有人料到其结局竟是那般。
原本与梅蕾黛丝结为夫妇,孝顺的布雷迪亚本是感性的,如果一定要把孤独往那个时候的他身上套,大概只有他一人在实验室里炼金的时候了。但战争,因对那处“世外桃源”的冲击而爆发的战争却使他彻底改变。冷血,孤僻,对周边的人充满警惕。他禁止一切人在其划定的范围以内出现,包括其母亲。用武器围成了人墙,把自己包围其中。
读过《瓦尔登湖》才懂得何谓深邃纯净无杂质,有时我觉得它比蒙田的随笔,纪伯伦的先知更能使我感悟,领略智慧之美。梭罗心中充满理想与激情,他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信念,相信人的天性纯洁,人可以返璞归真,达到完美境界,坚信只有在简朴的生活中才能感觉上帝的存在,投身自然之中才能寻找自我。
《瓦尔登湖》是真正伟大的作品,它能够直通你的心灵,深入你的骨髓,熔铸到你的整个品性和人格,甚至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当然,你得用心去进入。梭罗在《湖》中这样写到:“瓦尔登湖的风景是卑微的,虽然很美,却并不是宏伟的,不常去玩的人,不住在它岸边的人未必能被它吸引住;但是这样一个湖以深邃和清澈著称,值得给予突出的描写。这是一个明亮深绿色的湖,半英里长,周围约一英里又四分之三,面积约61英亩半。”通脱自然再平常不过了,但它时刻唤醒着我们记忆中的那份风景。“他说话语气很轻,带着几分痴傻:‘我也没有像鸣禽一般地歌唱,我只静静地微笑,笑我幸福无涯。’”
梭罗眼中的湖不仅仅是一个湖,而且是一个充满着性情的湖。因为“一个湖是风景中最美的,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侧出他自己天性的深浅。湖所产生的湖边的树木就睫毛一样的镶边,而四周森林蓊郁的群山和山岸是它的浓密突出的眉毛。”多少次,我也这样欣赏风景,我的心中的湖,然而我却常常是失望的。后来我明白了,世界上只有一个瓦尔登湖,而且是梭罗的瓦尔登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