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托盘应用现状与发展的建议

2024-10-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我国托盘应用现状与发展的建议(精选7篇)

关于我国托盘应用现状与发展的建议 篇1

关于推进我国联运托盘标准化和社会化应用的若干建议

推进联运托盘的标准化和社会化应用,降低全社会物流总成本,加快我国现代物流的发展,是一项涉及面广,牵掣众多产业协调与衔接的艰巨事业。为做好这项工作,应当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统一组织托盘标准的制修订

使用统一规格的托盘标准是实现托盘作业一贯化的前提,同时也是制定相关物流模数尺寸标准的依据,修订我国托盘标准势在必行。我国交通部目前负责托盘标准的技术归口管理,交通部公路科研院是GB/T2934-1996《联运通用平托盘主要尺寸及公差》的第一起草单位;而铁道部是ISO/TC51国际标准化组织托盘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对口单位,负责与ISO/TC51的联系与交流;另外,全国包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所负责归口的多项包装基础标准也与这一托盘尺寸标准有关。为统一认识,拿出一个符合我国托盘实际情况的修订方案,既需要多方面通力合作,也需要一个统一的牵头单位进行组织与协调。2003年9月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成立了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统一协调解决我国物流标准化方面的部门分立、衔接不畅、标准之间不配套等问题。考虑到托盘规格的复杂性和相关技术管理部门较多的实际情况,建议由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牵头组织托盘标准的制修订并归口技术管理,这将有利于从整体上加快推进我国托盘标准化和社会化应用的步伐。

二、政府部门应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

在物流技术较为发达的国家,政府对托盘的广泛应用,往往都采取积极扶持的政策。为推进物流标准化,提高托盘应用水平,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不但为制定和推广托盘标准提供大量经费,而且相继出台了多项鼓励政策与扶持措施。我国的物流现代化水平较低,和其它物流技术一样,联运平托盘的标准化与社会化应用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很难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一是应有专门的经费,支持托盘标准化和社会化应用的研究;二是要通过政府主管部门,大力加强托盘标准化和社会化应用方面各相关部门的协调与合作;三是考虑到建立托盘共用系统投资回收期较长,注入资金量较大,并且有一定经营风险,但社会收益较高,政府除了应作为先导性服务产业给予补贴性支持外,在投资贷款方面也应当有一些具体的优惠政策。

三、引导企业积极参与托盘的社会化应用

推进托盘标准化、建立托盘共用系统最直接的受益方是各行各业使用托盘的企业。但是,由于目前我国一贯化托盘的运作机制还不完善,物流标准化作业水平较低,各类企业所使用的托盘种类繁多,一方面,托盘利用率非常低,另一方面,企业对托盘的标准化和社会化应用也缺乏应有的积极性。发展我国的托盘事业,引导企业积极参与是关键。要按照市场价值规律推广标准托盘在企业中的应用,吸引企业参与对托盘共用系统的投资,提倡可循环使用托盘的制造及回收。过去的实践说明,单靠政府的行政手段强制推行托盘的应用,与企业实际情况脱节,企业积极性不高,往往半途而废。从国外经验看,要调动企业积极性,协调好相关方面的经济利益,以市场化行为推动托盘的发展,一般都是依靠行业组织,经过不断努力,将现代化托盘作业理念深入企业的运作与管理中,托盘事业才能真正发展起来,在物流现代化发展中起到纽带作用。

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关于我国托盘应用现状与发展的建议 篇2

关键词:高校体育,发展现状,建议

在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展现了高超的竞技水平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实现了新的突破。从雅典奥运会的32枚金牌到北京的51枚金牌,中国代表团所获金牌数增长速度惊人。虽然中国体育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遗憾的是中国虽是金牌大国,却是体育小国。体育举国制是计划经济下的产物,我们在举国家之力出体育成果的同时,是否可以探讨出一条体育强国之策呢?

一、国内外体育发展现状

欧美许多的国家不但是体育强国,而且是公认的体育大国。真正让欧美国人自豪的是他们无所不在的运动场所,随处可见的运动设施,庞大的运动人群,一流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和层出不穷的各类体育人才。欧美国家竞技体育的发展主要在学校,多年以来依靠业余训练为主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欧美高校以培养体育人才进入职业联赛为主,大学生联赛是为了让喜欢体育的人走近体育,让擅长体育的人更加专业。而中国高校在培养高水平的专业体育人才时则多以接受职业运动员为主,并没有起到培养专业人才的作用。虽然我国高校近年来都组建了自己的专业体育队伍,但均以普及大众体育为主要目的,因此,高校很难培养出高水平的专业体育人才。简言之,中国专业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太过集中和体制化。

二、关于我国高校体育的几点建议

1. 高校体育教师提高综合素质

(1)加强政治思想素质。

“育人先育己,正人先正己”。教师要用自己良好的思想作风、道德品质为学生作好表率,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政治思想上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进取,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谦虚谨慎,勤奋踏实,全面关心、爱护学生,具备坚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思想素养,坚定正确的教育信念和教育理想,提高知识水平和业务水平,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师生观、质量观和评价观,把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上,以高度的责任心教好每一个学生,不断改进教法,大胆进行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勇于探索,勤于总结;探索出一套适应素质教育的体育教学法。总之,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力保证。

(2)加强业务学习,做到一专多能,搞好教学与群体间的关系,以适应学校体育的发展。

高校体育的主阵地是体育教学,因此,高校体育教师要认真备课,周密思考,包括教材的安排、项目的搭配、队伍的调动和场地器材的布置等都要符合学生的特点和各校各班(特别是班级多、器材少、场地窄的学校)的具体情况,继而正确运用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进行有效教学,加强对课堂教学量、难易度及时间的控制和管理,有的放矢地处理好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取精神,达到既传艺又育人的目的。课后写好“教学后记”则是教学能力不断提高的有效途径。在搞好教学的同时,高校体育教师还需抓好群体工作,如开展多种形式的班级体育活动,培训学生体育骨干等。并且,对于体育社会工作,高校体育教师也不能忽视,如校外竞赛、裁判工作等。笔者就曾参加省、州裁判工作,多次参加市级裁判、辅导、训练和体育中考工作,从中得到了锻炼,提高了能力,丰富了社会体育知识。因此,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可分为个人日常工作和个人提高两部分。个人日常工作是教学、训练、群体工作,个人提高是进修和教科研,两方面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在组织实施中教师还要按自控指令做,在工作中不断自查,吸取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及教训,全面、正确地估价自己,扬长避短,在自我提高中主动、自觉地调节和修正。

(3)加强自我调控能力。

体育是一门有关人体运动的科学,在教学时有它自身的特殊要求,同时它又超出该学科范围,因此,体育教师的能力是由体育知识、体育技术与技能及科学研究等构成的一种个性及身心品质的综合体,且在日常工作中得以表观。鉴于此,体育教师必须在能力方面加强自我管理,合理支配和充分利用一切时间,制订切实可行的自我管理计划和实验方案,结合自身的教学、训练,以及群体和其它体育工作来加强锻炼,积极参加学术研究和社会活动,以适合素质教育的需要。

(4)不断更新教法,深入开展素质教育。

教师教学工作能力的提高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形式的教学过程。高校体育教师在实验教学时,要从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示范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及运用最佳教学手段等方面着手,不断更新教法、练法,从而逐步提高教学水平。此外,高校体育教师还应发挥学生的智能,提高学生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要采取措施搞好教学双边活动,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5)增强科研能力,稳步推行素质教育。

体育教师除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外,还要加强学习,勇于探索,有计划地给自己提出新的要求,从研究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出发,有目的地培养自己的科研能力。在实践中,高校体育教师要结合工作实际,注意调查研究,通过不同方式,勤于总结,树立实事求是的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而且要客观评价自我,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逐步达到自我完善和提高的目的,为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2. 大学生深化对体育的认识

体育认识是指学生对体育的知识性和理性的追求。我国大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总体上比较肤浅,体育知识掌握得有限,对体育锻炼的价值和意义了解得不深,有些学生只知道埋头读书,认为“参加体育锻炼会浪费学习时间”,不懂得健身方法。内蒙古大学对青年学生是否了解全民健身计划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了解全民健身计划的大学生占18.8%,只了解一些的大学生占52.9%,不了解的大学生占29.3%。全民健身计划已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宣传,但仍有一部分大学生不了解,更谈不上对体育重要性的理解。

3. 推进课程模式与教学内容的创新

体育教学模式的建立、运动行为能力的提倡等,都对整个体育课程的发展和教学内容的改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德国的体育课程和教学内容是随着学校体育观念的变革而变化的,体育课程中有三种不同学派的课程模式:一是开展多种多样体育项目的课程模式,包括技术运动项目和健身运动项目;二是开发运动行为的课程模式,降低运动难度和运动负荷,使之适应学生的个体特征与兴趣爱好;三是强调体验和参与的模式。这三种模式不仅是高校体育的教学改革思想,更是其整个大学体育素质教育改革的思路。我们的创新大学体育素质教育可以以之为鉴。

4. 重视高校体育学科建设的整体规划

高校体育学科建设的整体规划首先是对师资队伍,队伍是学科建设中的核心问题,没有一流的队伍,就不会有一流的学科。就高校体育学科师资队伍的现状而言,师资队伍建设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长期处于边缘状态。据教育部统计,高校体育师资中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比例极低。师资队伍学历结构失衡难免引起知识结构的老化和缺乏,知识结构的老化和缺乏必然会引起学科建设的停滞。师资队伍建设边缘化是大学体育学科沦为弱势学科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仇军.现代教学论在体育教学中的思考.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1997.

[2]张岩.体育科学体系的学科与分类.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1992.

关于我国托盘应用现状与发展的建议 篇3

【关键词】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发展现状;问题;建议

0.前言

所谓的热电联产指的是将热能和电能联合生产的一种高效能源生产方式,它无论是在节能减排工作上还是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工作上均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而且以燃煤方式的热电分产和热电联产为例进行比较,热电联产要比热电分产节约更多的能源。由此可见,我国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潜力。

1.我国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市场发展现状

在过去的20年里,我国的热电联产市场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到目前,热电联产装机容量位居世界第二位,这极大的促进了我国这项事业的发展。从1990年到2000年,仅10年的时间就由10GW增长到29.9GW,平均每年增长11.6%,到2005年年末我国的热电联产装机的容量进一步增大,达到69.8GW,2001~2005 年这5年期间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8.5%。之后它的容量一直是以上升的趋势在发展着,而且目前,我国的热电联产已经承担了全国总供热蒸汽量的81.2%,热水采暖供热量的 29.5%。同热电分产相比,它具有能源效率高、节约潜力大等特点。

2.我国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发展存在的问题

2.1相关体制有待于完善

相关的体制是确保热电联产集中供热能否快速发展的基本保障,由于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涉及到企业生产和社会公众的生活等各个方面,要想推动此项事业的发展,节约更多的能源,首先就要有完善的体制。

目前,我国有关这方面的体制还十分薄弱,具体体现在:

2.1.1是能源价格政策缺乏一定的章程

虽然我国的煤炭价格已经顺应市场的发展轨道,但是就电价和热价这两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它们还未摆脱政府的干扰,需要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近年来,在煤炭价格快速增长的同时,电价和热价的增长幅度却十分小。与此同时,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居民的基本生活已经严重的受到采暖的影响,而且同普通的商业化企业相比,供热企业没有随时关停供热机组的权利。尽管这方面引起了政府的重视,给予了一定的补偿,但是由于能源价格政策缺乏一定的章程,还需要进一步的理顺,导致很多供热企业和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十分差,而且这已经对它们的日后生存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2.1.2是供热体制改革还需要进一步深化

目前,我国热电联网集中供热发展存在的一个抑制点就是供热体制改革还需要进一步深化,这主要体现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仍然使用旧的政策,按照面积征收热费,事实上,这应该按照热量收费,这不仅使集中供热节能环保的优越性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而且也极大的抑制了建筑节能工作的开展。

2.1.3热电(冷)发电并网问题仍然存在

发电并网障碍的存在,严重的影响了热电冷联供热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2.2相关政策不健全

对于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的相关政策不健全这方面来看,主要表现在经济激励政策和行政管理政府两方面:

首先,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的财税优惠政策十分缺乏。目前,我国对于热电联产集中供热这方面的相关优惠政策十分少,而且即使是在许多文件中均提出要“大力发展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但是从实际情况看,相应的具体配套政策措施十分缺乏。

其次,对热电联产项目运行的监督鼓励还有待加强。虽然我国对于此项项目采取审评标准制度,但是在项目的运行期间,就表现出了弊端,监督、鼓励等都十分缺乏,导致一些企业产生了欺骗的行为,在评审时以热电联产的名义进行,但在实际工作时却转换了方式,成为火电厂的运行方式,这不仅浪费了很多能源,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能源的利用效率。

2.3资金缺乏

目前,对于我国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抑制作用的是资金的匮乏。具体表现在:(1)是事先得到规划的相关项目由于对热网建设的投资十分缺乏,从而严重的影响到这些项目的建设和经济运行。(2)对于已经运行的热电联产集中供热项目,由于各种因素的存在会严重的损伤热网,但是由于资金的缺乏不能及时对热网进行节能改造,从而影响了节能的效果。(3)是虽然一些城市或城镇用热发展的比较迅速,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从而导致相关项目在规划阶段就受到资金缺乏的阻碍。(4)是建立的一些有助于缓解融资障碍的新机制在我国的热电联产集中供热领域应用的十分少。

2.4技术水平低

目前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方面的技术水平还十分低,不能推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为此,我国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促进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的发展。

3.促进我国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发展的建议

3.1完善相关体制

为了促进我国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的快速发展,首先就要加大中此项事业的重视,理顺相关体制,使体质得到完善。具体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首先,设立专门的部门,加强部门的统筹能力,制定出有利于我国热电联产集中供热长期发展的规划、产业政策以及技术政策,从而促进此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其次,推动电力体制进一步的深化改革。使热电(冷)联产项目与主电网并网的规划得到允许和运行,同时鼓励电并网的发展。最后,完善供热体制,加强改革。理顺能源价格,从而形成长效的管理体制和机制。

3.2建立健全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的优惠政策

目前,我国在经济激励和行政管理方面制定的能够推动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的政策是国务院出台的《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管理条例》,其相关内容是:(1)是制定有关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的优惠政策,并以财政补贴、能源价格、税收减免等方面作为考虑依据。(2)是提高监督管理能力。对于热电联产的新上项目要加强其节能评估和审查,并提高其监督管理能力,确保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的发展。

3.3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为了促进我国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的健康发展,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我国要加快与国际的交流和合作,并研制有关“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国际合作节能项目”,从而为我国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契机。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发展的空间十分广阔,而且发展前景十分好,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而且事实证明,只有这些问题迎刃而解,才能促使我国的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得到更好的发展,才能更加有利于我国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Jacob Kam insky.D istrict Heating and Cooling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verviewof the U.S.Department of Energy Program [J].CFfice of Building and Community,U.S.DOE.

[2]韦新东,尹军,全贞花.日本集中供热(冷)系统的发展现状[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1,(3):28-30.

[3]Faruk M endi,Kurtulus Boran.Fuzzy controlledcentral heating system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Energy Research,2002,26(15):1313-1322.

[4]中国城市集中供热2000 年技术进步发展规划编号组.中国城镇集中供热2000年技术进步发展规划[J].区域供热,1995,(1):1-4.

关于农村文化现状与发展建议 篇4

农村文化建设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实现观念转变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日益富足,农村文化事业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呈现出了可喜的发展势头。但从总体上看,农村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可以说,农村还是我国文化建设的薄弱环节。

一、农村文化事业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农村文化阵地建设还很薄弱,发展不平衡;文化队伍建设步伐虽然也得到了加

快发展,但多数乡村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文化设施。村级文化活动室建设还不够全面,普及率不高。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几乎空白,有待于加快步伐,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机制不活,艺术人才大量缺乏;资金投入有所增加,但还很有限,农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无法得到根本保障。

农村文化活动开展形势不够丰富。

文化市场的培育管理和发展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农村文化队伍现状,主要表现在农村文化队伍不够专业化、规范化。

二、结合新农村建设对农村文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农村文化的建设要从根本上转变地方领导观念,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农民物质生活基本得到满足后,他们开始追求可以交流、参 与的主动式文化活动,希望在休闲中获得知识,在文化生活中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目前大多数农民除了干农活之外,就是“看电视、打牌、上圩、带孩子”,过着那种“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的单调乏味的生活,基层文化活动缺失。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文化设施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传播先进文化的阵地,要在各县、乡镇建立图书馆和文化站,不断扩大广播电视收视覆盖率。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都牵涉到投入。加大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当然,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仅仅依靠政府投入是难以完全奏效的,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拓宽思路,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兴办农村文化事业或捐助公益性文化事业,逐渐建立起多渠道的农村文化建设投资新体制,改变农村文化馆、文化站的落后状况,多层次、多渠道地开展健康向上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积极抢占农村文化阵地,逐步加大文化事业投入资金

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实现观念转变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加大公共文化财政投入力度,逐步加大文化事业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正确处理好文化公益性与产业性的关系,应更加注重文化的社会效益,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安排资金,在全县各乡镇建成比较完善的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体系。开展好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乡镇文化站建设等,加大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乡村两级还应努力争取民间资金、企业资金及外资投入或捐赠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要想占领和巩固农村这块文化阵地,政府 就必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从而获得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随着农村百姓的生活逐步走向富裕,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和渴望日益俱增。由于过去农村的发展主要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度对农村文化的投入和建设滞后,造成了农村文化滑坡的现象,文化阵地名存实亡,更有甚者一些农村文化阵地被寺庙、教堂所占领,封建迷信、赌博等现象死灰复燃。政府供给的农村公共文化资源又严重匮乏,封建、落后的文化现象在不断地侵蚀着我们的文化阵地,有的地方已经被这种现象所取代。面对这样的激烈较量,我们只有用重拳出击,抢回阵地,还农民一个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氛围,真正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农村文化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是我国农村发展的战略性措施,需要全体民众的全力支持,更需要政府的大力投入,尤其是政府资金的注入,将对抢占农村文化阵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三)加速农村文化队伍的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

农村文化队伍的建设是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尤其是乡镇文化队伍的建设,是我们农村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关键问题。目前在许多地方乡镇文化站还是“一站一人一章”的局面,有的是从其它岗位转过来的,不知文化工作怎么开展,加上农村文化工作人员学历偏低,缺乏专业知识。本来乡镇文化站就是农村文化的一线管理者和组织者,村级文化室、图书室的管理辅导离不开文化站,农村文化中心户的建设、引导、辅导工作离不开文化站,乡镇一级的文化市场管理、监控也离不开文化站,集镇大中型文化体育活动以及文化体育协会网络组织的管理与引导,不仅离不开文化站,而且还需要文化站去组织、发展。由此可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整个过程之中,乡镇文化站所面临和承担的工 作是繁重而复杂的,事实告诉我们,在文化站工作被削弱的地区,已经出现了农村基层文化阵地流失、基层文化队伍涣散、群众文化活动“偃旗息鼓”,老百姓业余文化生活贫乏的现象,同时,黄赌毒等丑恶现象和封建迷信、腐朽落后的文化乘虚而入,严重影响着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加强乡镇文化站和充实基层文化队伍已迫在眉睫。

(四)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促进全民文化大氛围的形成

健康的群众文化活动具有弘扬正气、凝聚人心、沟通感情、增进融合的功能,对于化解矛盾、整和社会关系具有很强的作用。目前,以娱乐健身为主题的激情广场健身舞活动正在全县各地红火展开,效果很好。今后应在内容和形式上予以丰富、范围上予以扩大、内涵上予以提升。要进一步发展祠堂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节庆文化、家庭文化等各类群众文化,充分利用传统节日、重大节庆等载体,开展歌咏、朗诵、读书等活动,举办邻里节、老人节、票友会、社区文化节、乡村艺术节等节庆活动,引导乡与乡之间、村与村开展友好健康的文艺比赛或文化联谊活动,进一步推广激情广场大家跳活动,引导广场活动往歌唱、戏曲类扩展。挖掘恢复民俗特色和乡村传统艺术,鼓励引导有条件的乡村争创地方文化品牌。发挥中小学艺术类教师和民间艺人、文化名人的作用,指导、培训群众提高文艺鉴赏力和活动参与能力。鼓励有条件的乡(镇)、村建设文体公园和室外体育场所,让文化活动形成集中效应。我国的民间文化来源于广阔农村而服务于我们整个社会乃至世界,开发和发掘农村文化资源,实现农村文化产业化是农村文化走出农村、扩大受众、弘扬文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我们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竭力改善农村文化生活,进而提高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故此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必然要与当地经济相结合,这样文化与经济的结合就必然形成文化产业。我们的农村文化底蕴深厚、丰富多彩,极具挖掘潜力和市场空间,同时我国各地民族特色文化不胜枚举,很多乡土文化基本上处于未开发状态,保持着得天独厚的“原汁原味”,故而更加符合现代文化消费者崇尚自然的价值取向。在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地方,特别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却拥有独特乡村文化传统优势的地方,在农民渴望寻找致富新路子、城市人追求精神愉悦之际,完全可以利用“文化资源”改变经济社会发展格局。

关于我国托盘应用现状与发展的建议 篇5

一、代表议案的实际涵义与现状

所谓代表议案,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向国家权力机关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提出的议事原案。理论上代表议案包括修改宪法的议案、选举案、质询案、罢免案、成立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的议案、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职权范围内提出的一般性议案。但实际情况并没有如此复杂,除了代表大会期间代表提出的一般性议案外,其他特殊议案②的发生概率极低,不具有研究的典型性与普遍性。

在缺乏组织性行为与非特殊情况下,代表大多集中于立法、监督、重大事项决定、司法案件、建设项目与预算调整方面提出议案,虽然对于司法案件与建设项目能否成立为代表议案颇有争议,但实际情况却是在代表议案中大量发生。很显然,目前代表议案的实际涵义被代表们赋予了比较宽泛的一般议案的含义,而目前的法律制度并不比代表认识更明确。在宪法的原则规定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将几类议案放在不同章节,似表明了对于一般议案与特殊议案区别的立场,地方法规则是依据各自的情况,有的地方取广义概念,如山西等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议案的规定;但大部分地方则依然比较模糊,如江苏、贵州等省人民代表大会关于议案的规定仅笼统规定代表有权就“代表大会职权范围内的事项”提出议案。笔者认为,由于特殊议案不具有普遍意义,将代表议案的实质涵义限于一般议案既符合当前情势,也具研究与规范的实际意义。

自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提出代表议案以来,代表议案的数量处于不断上升的过程,特别是近年来,攀升幅度越来越大。以第六至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议案数为例,如下表:

统计显示,目前代表一般议案正处于高涨阶段,显示了代表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的不断提高,也是代表工作和民主法制建设发展的结果。但由于宪法规定的代表议案的内容应当“属于人民代表大会职权范围内”的内容不易把握,相当多的代表议案并不符合代表议案要求,只能转作建议、批评和意见处理。例如六届全国人大一次会上,大会收到代表议案61件,其中有28件转作建议处理,占45.9%;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大会收到代表议案488件,其中有394件转作建议处理,占80.7%;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大会收到代表议案611件,其中517件转作建议处理,占84.6%;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上,大会收到代表议案830件,其中有730件转作建议处理,占87.9%;十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大会收到代表议案1050件,其中712件转作建议处理,占67.8%,以上数字还不包括大量重复的代表议案。可见,代表议案数量越来越高,但能够立案由专委会初步审议的比例却总体上越来越低,而经过专委会审议建议列入大会议程并且列入大会议程的数量则更少。

议案的提出和处理应当受制于严格的程序,议案经以法定的方式提出后,必须先经过逐一审查,提出处理意见,然后由主席团会议决定是否列入大会议程。任何一件议案都不仅仅要牵扯到代表本人,还要牵扯到议案审查委员会、主席团会议、全体会议等诸多方面和程序。不符合议案标准的数量如此庞大与不断增长的态势,直接导致了大会主席团、专门委员会审议中无效劳动的增加,甚至不堪重负,难以保证代表议案的审议质量。

但是,就目前代表数而言,代表议案的数量还越没达到应该达到的数量,假定每位代表平均每年认真准备并提出三件左右的议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议案将达到一万件左右,而不是现在的一千多件。可见,对于代表议案数量的增长应当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采取适当措施利用代表议案推动民主法制建设发展而不是人大工作的负担。

二、代表议案的分析模式与问题

代表议案合理模式的制度设计是以代表的高度责任心和具备较高代议素质为前提的。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等仅作了比较简约的规定,部分地方虽以地方性法规对代表议案的提出与办理专门立法,但在代表议案的合理模式方面制度设计仍不详尽,代表议案合理模式并未得到比较有效的解决。

代表议案的合理模式包括合理的提出与合理的处理两个方面。代表合理地提出议案,是正确行使代议制中代表权利的必然要求,是代表个体素质与整体素质的充分反映,体现在规范的形式、合法的内容、正确的认识、合理的思维等诸多方面。代表议案得到合理的处理,是正确保障代表法定权利的必然要求,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设计合理性的证明,体现在对代表正确行使权利的保障、对代表不适当行使权利的合理制约、对代表议案法定性和严肃性的维护等诸多方面。

关于代表议案合理的形式与内容要件,宪法与法律均有不同程度的规定,但其形式要件与内容要件是否得到尊敬、遵守与运用,不仅决定于这方面的法律制度,而且受到代表认识角度、思维方式与代表议案处理程序的制约。如下表:

自觉性低 代表权利 自觉性高

权利来源 高数量+低质量 高数量+高质量

低数量+高质量 高数量+低质量

制约度高 处理程序 制约度低

研究与设计代表议案合理模式的目的是发挥代表在管理国家事务上的重要作用,追求高质量的模式才是合理模式。从上表可以看出,代表议案的数量与质量的关系主要受到代表行使权利的自觉性和代表议案处理程序的制约程度的影响,而代表行使权利的自觉性是决定因素。在代表素质不可能及时提高与普遍提高的现状下,合理地设计代表议案制度亦能比较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如何在提高代表议案质量的前提

下适当保有代表议案的数量。

但在目前情况下,代表对议案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对议案处理程序还缺乏足够的了解,所提议案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形式要件,代表的知情权还未得到充分保障,代表议案的针对性不够强等,使代表议案的作用发挥受到极大的制约:部分代表对议案规范与作用不甚了解,在满腔热情地提出后采取放任态度;大会主席团面对数量庞大的代表议案无能为力,在尊重与放弃的两难中采取转移劳动量的下策;制度设计对于代表权利能否制约莫衷一是,维持现状只有让非国家权力机关组成人员的工作人员分权。而合理模式的设计却遭遇保障代表权利使之虚化还是制约代表权利使之有效的两种理念的矛盾冲突。

在制度设计并不完备的情况下,代表采集议案的方式各行其是,内容五花八门,而又彼此影响,因此,部分代表抱着各种心态尽可能提出议案,甚至在媒体追捧下为了争当“议案大王”而滥凑数量的个别代表也不鲜见。当代表议案提交后,唯一有权处理的大会主席团没有合理授权的法律规定,负责议案实际工作的工作机构及其人员囿于习惯方式的樊篱,对于明显不合理的代表议案不能作废,事事请示大会主席团事实上却不可能,只有自作主张地将部分甚至是大部分代表议案转为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处理。

三、代表议案的历史趋势与解决

民主的发展是个渐进的过程,代表议案是代议制民主的产物,它因为民主需要而产生,同样也因为现实的需要而发展。代表从现实经济和社会发展所提供的客观条件以及追求民主发展的愿望出发,从价值、制度、组织以及具体的建设项目等方面提出安排社会政治与经济生活的愿望,从而形成特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代表大会制度中的代表议案。历史与现实的发展证明,社会发展需要代表们的广泛参与,代表需要通过议案的方式表达意见、提出愿望。

但前文所述的代表议案的现状与已经呈现的规律并不等于其历史发展的趋势。因为在现实情况下代表议案的发展状况已经引起了高层领导和广大代表的深切关注。所以代表议案在经过二十年的充分实践后,必然会产发深度的理论探索,觉醒代表的责任意识,催生相关的法律规定,使代表议案的质量产生一个全新的飞跃。

代表议案的发展是整个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系统化完善的一个重要方面。一般来说,代表议案存在问题的解决与合理模式设计,要根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要符合代表比较习惯的方式和中国的政治文化,要适应代表文化素质与法律素质逐步提高的现实,要利于发挥工作机构的助手作用。

首先,要进一步完善法律制度,明确规定代表议案的合理内容,对于不符合法律规定的代表议案实行废案制度。

目前困扰代表议案的主要问题是法律规定不够明确具体,加强法律制度的设计,必须明确规定代表议案的内容范围,准确规范代表大会职权范围内的事项。以全国人大代表议案为例,代表可就宪法第六十二规定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范围内的事项,提出关于修改宪法的议案,关于制定、修改、废止法律的议案,关于重大事项决定的议案和关于宪法及法律执行情况的议案等;规定除在全国范围内具有重大影响、投资金额巨大的工程建设项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中的重大变化,国家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重大问题,以及其他在全国范围内有重大影响的事项外,规定代表不得就国务院及其所属部委的职权范围内的事项、人民法院职权范围内的事项、人民检察院职权范围内的事项、地方事务、党派、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其他组织和个人事务、经济文化建设项目、具体司法案件、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薪酬福利等具体事务等提出议案。

对于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形式要件,签名人数不足法定人数,以及内容不符合上述要求,直接作为废案处理,不予审议。

其次,要进一步提高代表素质,增强代表参政议政的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对于代表议案实行奖优罚劣。

代表在大会期间提出代表议案是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任何组织和个人必须保障代表这一权利的充分实现,列入大会议程并经过大会审议通过的代表议案,有关单位必须认真予以实施。

但如何合理提出议案,不断提高代表议案的质量,关键在于代表的法律素质与文化素质,在于代表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人大常委会和各代表团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代表培训,使代表明确议案的基本要求,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提出议案。不断提高代表的参政议政能力,使代表提出议案时能够从本行政区的大局出发;努力保障代表的代表性,提倡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避免狭隘地局限于本部门本单位甚至是个人的小利益;引导代表依法对司法机关进行监督,避免通过代表议案方式影响司法独立;增强代表履职的责任心,鼓励代表密切联系人民群众,通过多种方式采集代表议案;强调代表客观求实和依法履职,认真思考,深入调研,使所提议案合理合法适当。

对提出重大议案,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有重大贡献的代表或者代表团,予以通报表扬。贡献突出的,由国家予以奖励。但对于多次提出与事实不符的议案,或者多次提出废案的代表和所在的代表团,也应当予以通报批评。同时切实保障议案能充分反映代表的真实意愿,对于采取欺骗或者威胁手段,强制代表提出议案或者强制代表签名的任何组织和个人,所在单位或有关组织应当严肃处理。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三,要进一步发挥工作机构的作用,适当授以权责,协助代表提高议案质量,对代表提交的议案实行初步审查。

我国日用玻璃行业现状及发展建议 篇6

发布时间: 2009年12月31日 发布人: 静候轮回

日用玻璃行业是一个传统行业,有悠久的历史。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十年以来快速发展,行业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高兴地看到新型窑炉技术得到广泛应

用,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一批骨干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初步形成了以民营企业为经营主体、以集团化为发展模式、以循环经济为发展理念、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行业氛围和发展格局。就行业整体而言,既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可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日用玻璃行业面临的发展环境

当前,日用玻璃行业的外部发展环境较好。原因有二:一是日用玻璃行业对外依存度较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较校2009年上半年日用玻璃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476.2亿元,同比增长17%,月工业总产值环比逐月提升,6月份又有大幅提高,其运行轨迹不仅与金融危机前大致相同,而且6月份实现了新的突破,发展势头强劲,说明日用玻璃行业已经率先走出了金融危机的阴影。二是日用玻璃行业的下游行业发展势头迅猛。今年以来,医药业、酒制造业、饮料食品业、化妆品业在拉动内需的政策措施的推动下,表现都比较抢眼,酒制造业、饮料业、化妆品业工业总产值同比分别增长了17.2%、22.8%和6%,玻璃包装市场需求增加,为日用玻璃行业发展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同时,煤等原材料价格下调,对改善企业经营状况有一定的帮助。

当前,日用玻璃行业又面临严峻的竞争。一是新技术、新材料不断涌现,日用玻璃传统产品市场受到冲击。近年来,国内不锈钢真空器皿发展迅速,已经发展成为年销售额超过50亿元、出口创汇4亿美元的新兴行业。不锈钢真空器皿产品的兴起,将蚕食传统的保温瓶市场,其产品以自重轻、防爆裂、抗挤压等优点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同时,金属包装、新型塑料包装也在向玻璃包装挑战,替代了部分传统的玻璃包装市场,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二是下游的集团化企业将产业链向上游延伸,投资兴办玻璃包装企业,打乱了原有的市场布局,这些企业一般都具有规模大、技术装备新的特点,又有投资企业的包装需求作保证,表现出很大扩张性。这些企业的加入为行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也加速了行业的竞争。

二、日用玻璃行业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日用玻璃行业近十年来快速发展,2003年以来其年产量每年以百万吨的速度递增,产业

规模不断扩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涌现出一批龙头企业,成为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行业的发展还很不平衡,整体水平还不高,一些企业追求短期效益,低水平重复建设,低价格冲击市场,行业正常的发展环境受到威胁。可以说,就行业整体而言,我们还没有摆脱传统发展方式的束缚,过度的价格竞争削弱了行业的赢利水平,使很多企业发展后劲不足,行业的面貌没有得到太大的改观。

上述问题具有普遍性,是束缚各行业发展的一个共性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行业发展的初级阶段,价格竞争是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特别是生产包装制品的玻璃企业,不仅有同业竞争,还承受着下游企业转嫁生产成本的压力,生存环境一般都比较差。解决这个问题,主要是整顿行业秩序,一要提高行业的准入门槛;二要加速淘汰行业落后产能,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行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创造有利于行业发展的环境。行业的主要任务:一是要努力争取产业政策的支持,争取把淘汰落后产能列入政府工作目录,提高工作力度;二是现有企业加速转变发展方式,创造出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在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模式上寻求突破;三是加强企业自律,规范行业行为,树立环境友好、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形象。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我们一定要把日用玻璃行业的发展纳入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大循环经济体系中进行规划,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更多的产业政策支持,行业才能够赢得持续健康的发展。

全球变暖已经成为全世界瞩目的焦点问题,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发达国家已经把控制碳排放作为经济评价指标,由此产生了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指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低碳经济”的一个重要的工作原则是,将各种生产活动的碳排放量进行计算,实行总量控制。这个崭新的理念将节能环保摆在了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必将带来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的巨大变革。上面我提到的要“把日用玻璃行业的发展纳入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大循环经济体系中进行规划”就是要把握住这个发展趋势,超前做出部署,赢得先机。

“低碳经济”的一个重要的实现方式是循环经济,资源再生,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日用玻璃行业要进入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大循环经济体系就要解决废玻璃回收,构建循环产业链,这是一个战略选择。现在业内一些企业已经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如深圳华晶玻璃有限公司,他们生产原料中废玻璃比例达到了80%以上,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仅此还不够,要把现在的企业的行为变为全行业的行为,全面提高原料再利用率,还要变为国家的产业政策。在座的各位代表中有一些是业内的技术专家,希望大家结合日用玻璃行业实际,做一些“低碳经济”方面的研究,按照生产过程能源消耗和原材料循环利用后的碳排放水平进行评估,研究应对策略,突出玻璃物理性能稳定,保质保鲜安全可靠,可再生重复利用等特点,扬长避短,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策划,为行业的发展造势。

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造纸行业的成功经验。大家知道,造纸行业是耗能大户,也是污染大户,长期以来背着高污染的坏名。在节能减排中,经过行业自身的努力,由国家发改委发布了

《造纸产业发展政策》,为行业发展提供了体制机制保证,由此行业发展进入了快行道。近年来,淘汰了3万吨以下的小造纸厂和落后产能,行业的发展环境得到改善。同时,他们把推广林纸一体化发展模式取得的促进林木种植,增加林木覆盖的成果进行总结,大张旗鼓地宣传,在社会树立了绿色环保的行业形象,赢得了更多的产业政策的支持。

三、日用玻璃行业的发展建议

我国日用玻璃行业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和广阔的市场空间。一是我国的石英沙储量丰富,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国内日用玻璃生产技术越来越成熟,与国外的差距在不断缩校二是世界发达国家由于环保、劳动力成本等原因,加快了产业转移的速度,我国资源和市场优势明显,成为主要的承接地。三是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市场对玻璃制品的需求加大,玻璃制品的物理性能稳定、安全卫生,性价比好,其他材料无法替代。四是日用玻璃应用领域很广,开发新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产业规模是行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一些地方的玻璃器皿产业集群式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区域优势,发展势头强劲,出口市场潜力很大。目前的问题是工艺水平不够高,缺乏品牌影响力,渠道建设也落后于产业的发展。如果仅凭企业的力量去做,显然是不够的,没有发挥产业集群应有的作用,借鉴其他行业产业集群建设的经验,产品创新、品牌建设和渠道开发都可以纳入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由地方政府和协会组织,集中力量办大事。产品开发,要研究产品出口国的文化,在产品中融入更多的文化要素,贴近当地市场的需求。玻璃在建筑装饰材料市场的开发空间也很广阔,目前主要是市场开发的力度不够。玻璃包装行业的竞争早已进入了微利阶段,扩大生产规模是企业降低生产成本的主要手段,但是玻璃包装制品受制于下游企业的需求,并受到运输半径的限制,扩大生产规模不能解决全部问题,需要在改变产品结构上做文章,根据企业区域特点改变产品构成,实现产品多样化。

促进日用玻璃行业的发展,需要拓展发展思路。就市场而言,不同行业的产品应用领域总是相互渗透,互相争夺,而行业最活跃的部分往往是新开发的市场,这就要求我们不仅对传统产品领域深度挖掘,更要培育新兴市常现在的情况是业内企业在传统产品市场上拼杀得刀光见影,利润越来越薄,而新兴市场偶有涉足,原因很简单,就是市场风险大。

当行业从竞争发展到竞合的阶段,仅靠企业单枪匹马在市场上打拼是远远不够的,社会的发展已经把行业紧紧地连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行业的发展水平和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定位决定了企业的生存状况。我们的企业家要站在行业发展的高度上审视问题,把促进行业的发展作为己任,在促进行业发展中谋求企业利益最大化。在座的都是行业骨干企业的代表,是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要借鉴其他轻工行业的经验,建立企业间的联系机制,共同研讨行业发展中的问题,承担起共同促进行业发展的责任。

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对轻工业的负影响也是多方面的。从轻工业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看,轻工产品出口下滑,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延续,保增长的任务还很重。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政策措施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轻工业中的多数行业上半年产值(量)逐月增长,表现出较强的增长势头,整体上进入了恢复性增长阶段,预计全年可实现10%以上的增长,率先走出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低谷,进入新的发展周期。

我国快递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 篇7

快递业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属于第三产业的一部分。自电子商务发展以来,网上购物越来越流行,快递行业也随之发展。据数据统计,2015年我国快递企业完成业务量206.7亿件,同比增长48%,业务收入达2769.6亿元,同比增长35.4%。其中,同城快递业务增速较快,完成包裹量54亿件,同比增长52.3%,收入由2014年的265.9亿元上升到400.8亿元,同比增长50.7%;异地快递业务依然占主导地位,业务量达148.4亿件,实现收入1512.9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47.1%和33.8%[1]。可见,我国快递行业正在持续高速发展。但是,由于我国快递业还在探索阶段,在相应的法制还不健全的情况下就进入了加速跑的时代,这必然存在很多问题。

(一)快递企业规模小,服务功能单一,业务成本高。

快递企业大多存在小、弱、散的问题,融资比较困难,在基础建设方面投入不足,服务功能单一,差异化服务不够明显,无品牌优势,只能依靠价格战来争取市场份额,业务服务成本高。2013年,我国物流费用超过10万亿元,占GDP比重为18.0%,发达国家物流成本仅占成品最终成本的10%~15%[2]。

(二)法律政策不健全,管理水平低下。

我国快递行业刚刚起步,相关法律政策还不够完善,尚未建立相对规范的市场准入机制,进入门槛低,很多不够资格的小企业争相抢夺快递市场份额,扰乱市场秩序。另外,企业管理不够完善,充斥着家族化的特征,过度集权化,领导者的随意性和局限性导致决策上的失误,且规范性差,难以满足人们对于高质量服务的要求。

(三)缺乏专业化人才。

快递行业涉及到运输、仓储、信息处理等多个方面,要求企业的管理者要了解多方面的知识,但是很多快递企业都是从艰苦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员工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据调查仅有16%的人是本科以上学历。另外,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等方面的条件难以吸引高素质管理人才和高技能的专业人才,员工跳槽现象严重。

二、国际快递公司经验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际快递企业纷纷抢占中国市场。目前,国际快递巨头已经控制了我国国际快递市场80%的份额,带来了很多的成功经验。

(一)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服务网络的布局。

近年来,各国际快递公司依靠强有力的资金支持,纷纷加快物流设施的建设,优化服务网络布局。DHL引入宽体飞机来健全其航空网络,并对中国西部地区加大投资,建设集数据管理、电子商务、金融物流于一体的物流运营总部和结算中心。Fed Ex也通过其合作伙伴,完成以北京、上海、深圳为中心的中国物流网络的布局[3]。

(二)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电子信息技术对快递业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信息化水平,保证业务流程的准时、高效,Fed Ex投资建立专线光纤网络通道,确保全面物流信息服务的高速化。UPS、DHL等国际快递企业也是每年都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

(三)加强人才培养和品牌建设。

随着快速行业的快速发展,企业亟需素质高、能力强、专业水平高的综合性管理人才。员工与客户接触代表的是企业形象,一举一动都在塑造企业品牌。DHL设立专门的学校来培养人才,TNT也早在2004年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成立TNT大学,为企业员工和合作伙伴提供全面的课程培训,以优质的服务来提升品牌形象。

三、促进我国快递业发展的建议

(一)政府扶持快递的发展。

我国快递发展缺乏经验,无雄厚的资金支持,要想有突破性的发展,仅仅靠自己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政府必须要有所作为。

1. 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合理的准入机制。

快递业在中国刚起步,相关的政策法规还不够健全,行业准入机制不够规范,小企业不断扰乱市场,严重阻碍了快递业的发展[4]。建议政府尽快完善法律法规,明确经营范围以及经营者的从业条件,建立合理的准入机制,并加强监督管理,严格审核快递企业的经营资质。

2. 规范市场体系,引导快递业的发展。

政府要正确行使职权,规范快递服务市场体系,把快递业发展与土地利用、城市建设等进行有机结合,引导快递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政府还应尽量开放快递市场,加强外资的引进,完善网络服务系统的构建,争取给快递业营造一个健康的发展环境。

(二)快递企业自身的发展。

企业战略选择,把分析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作为先决条件,获得竞争优势,抓住机遇,促进企业自身的快速发展。

1. 优化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水平。

我国快递企业必须优化管理模式,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实现优势互补,提升企业自身竞争力,以此来应对外来的竞争压力。民营快递企业须对加盟商业模式作出改革,加强控制,强化各网点对公司政策的掌控。注重合作发展,资源共享,统一规划,解决快递企业管理体制的问题,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支持。

2. 走专业化道路,提升品牌形象。

快递企业不仅要满足基本的服务要求,还要集中企业的优势资源,走专业化经营之路,追求服务特色化,提高市场开发速度,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避免丢失同等服务下的边缘客户。企业还可以增加物流金融等增值服务,扩大服务范围,让客户在同等的价位下享受到更加优质的服务,从而获得一批忠实的客户。

3. 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提高信息化水平。

快递和网络通过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不仅可以提升服务的速度和质量,还可减少运营成本,使企业在竞争中占据优势。我国快递企业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大对信息技术的投资和研究,保证操作的程序化、标准化,减少错误的发生,提高企业竞争力。至2015年8月为止,我国前15名的快递公司都接入了菜鸟网络面单平台,这意味着占全国电商商场份额90%以上的快递企业完成了基础业务的信息化。

4.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提高人员素质。

快递业务作为终端物流服务,员工要面对面地与客户打交道,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对老客户的稳固和新客户开发。所以,快递企业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力度,并完善绩效考核及激励制度,提高员工的业务技能和服务意识,让员工工资与贡献度挂钩,激发员工的积极性,进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

5. 创建合作联盟,加快内外兼并重组。

大多数快递企业规模小,业务分散,资金缺乏,仅靠自身的微薄力量很难立足,这就要求民营快递企业走合作化的道路,创建合作联盟,结合多方力量来扩大规模,增加业务量,争夺市场,提高影响力。兼并重组也是快递业转型升级,实现现代化快递的必经之路[5]。

四、结语

快递业发展迅速,已经融入到人们日常生活中,成为市场经济的一部分,所以我国快递业只有认清形势,抓住机遇,积极应对,通过政府和企业的努力,解决实际问题,铲除快递业发展的阻碍,促进快递行业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田一伟.电子商务背景下我国快递也发展现状与对策[J].新经济,2016,9

[2]郭继龙.企业物流成本控制措施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5,10

[3]宋爽劲.“中国公司”联邦快递[J].新经济,2015,15

[4]邓豪.浅析我国快递行业发展现状及对策[D].黄冈职业技术学院,2013,7

上一篇:承包经营、租赁场地安全生产管理协议下一篇:在全市防汛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