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大学生的思政教育
【摘要】对于我国高校大学生所特有的不同时期具有不同表现,且相对稳定又不断发展的特征,作为高校辅导员在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就要根据他们的特点及不同的阶段来进行辅导和教育。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阶段性;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要培养出合格出色的大学生,首先必须做到思想政治素质合格。经过多年的积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也积累了很多的宝贵经验。为全面适应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各类高级人才的需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形势出现了新的变化。如何让学生正确面对利益选择时,能很好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和理想目标。只有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工作,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保证学生的思想健康的成长。因此,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高校大学生的主要特征
我国高校大学生的主要特点有:反映敏锐,富于创造精神,求知欲强、思维活跃。这些特点对他们看问题既有正面影响又有负面影响。他们看问题比较敏锐,常常能反映时代的潮流,提出切中时弊的看法,但是由于缺乏正反面的经验,对事物往往容易加以绝对的肯定或否定,容易片面化、绝对化,易走极端;由于社会的实践和年龄缘故,他们看待事物的观点还有些不成熟。他们的思想发展过程,往往同时存在着正确的认识与错误的认识、全面的认识与片面的认识,深刻的认识和表面的认识,因而是一个矛盾曲折前进的过程。他们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固定的观点,对问题的看法,往往不是以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作基础。在某一时期某些问题上有这样的片面认识;大学生的行为具有较高的自觉性,能够比较自觉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为。这是同他们接收的思想观点、科学信仰和正确的世界观的教育相联系的;大学生的行为具有较强的意志力,在选择和实现行为目的的过程中能够自觉地克服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困难和障碍,表现出勇往直前的力量和坚持的精神。
总体来说,我国高校大学生有其共性,而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学生,其思想特点又有所不同。这些特点不是固定不变的,他们是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学生内心世界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在做学生工作的时候,要从实际出发,辩证的看待每一个学生。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阶段
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所经历的过程,是由各个不同教学过程组成的。由于学生的思想政治矛盾在各个阶段的表现不一样,因此,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根据不同的阶段进行不同的教育。
目前很多学校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单纯地以学习成绩的好坏来评价学生是不合理,也是不科学的,要重视学习全面能力的培养,突出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对不同的学生实行不同内容和不同方式的教育,以满足学生发挥个性特长和适应差别化竞争的需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持续不断的发展。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不苛求于考试的分数,要突出能力培养、素质提高。改变以前的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建立涵盖知识、能力、素质各方面指标的新型的评价标准。我们要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进行不同的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每个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大学一年级属于初级阶段。这段时期,大学生各方面的状态都比较好,他们刚刚步入大学,目标的实现和对未来的憧憬使他们自豪、兴奋。由于高中阶段的紧张学习,步入大学后有的学生容易产生放松情绪。学习上,一时不能适应大学的学习规律;生活上,一时缺乏自理能力;集体观念、劳动习惯和独立办事能力等方面都比较差。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影响都会很大,一旦养成了不良习惯,就不易改变。
在这个阶段,要根据大学新生的特点,帮助他们尽快地了解和熟悉大学校园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特点。通过专任教师介绍专业情况和教学计划,高年级学生介绍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要着重对他们进行培养目标和专业教育,要求他们明确学习目的,学习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提高他们遵守校纪校规的自觉性。大部分学生在这个阶段能够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他们对基础课学习较为重视,但也有少数学生基础差或学习自觉性不高。针对这个阶段大学生的特点,要帮助他们明确前进方向,树立崇高理想,激发其的进取心,加强学生的责任感。要针对学习上发展不均衡的现象给予指导,区别对待不同对象进行不同教育。对表现比较好的学生,要鼓励他们的进步,指出他们的不足,发扬优点,克服缺点,戒骄戒躁;对于一些表现一般或相对较差的学生,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鼓励他们增强信心,防止消极情绪。
经过几年的大学校园的学习和生活,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在这个时期,要为学生做好走上工作岗位、走向社会的一系列教育。要教育学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教育学生对参加工作后的有利情况和困难情况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勇于克服各种困难;要教育学生懂得正确的处理各种人事关系;教育学生正确的对待恋爱、婚姻、家庭、事业;教育学生具有自己所从事行业的职业道德。
三、结束语
一、教育心理学的概述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是一门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学科。学与教是一种系统性的过程, 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大要素。在中外教育思想史上, 许多有成就的思想家、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受教育者的心理因素。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 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教育心理学之父桑代克认为教育心理学是随着教育的需要而产生的, 主要是为了了解人性及改变人性从而实现教育目的为取向。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进行高校思政课教学, 主要是探讨心理环境和高校思政课的关系, 研究思政教育的心理氛围如何通过影响人的心理从而影响人的行为, 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思政教育活动。因此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 只有运用教育心理学, 把握高校大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 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创新教学方法, 及时、准确、入情入理地做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 才能提高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
二、高校思政课教学与教育心理学结合的意义
(一) 必要性
1. 高校思政课教育与教育心理学结合具有科学性
人的心理、意识、思想是相通的, 心理是形成思想意识的基础条件, 思想意识是心理的高级反映。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 心理、思想、行为这三者是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的。而高校思政课教学主要是围绕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展开的, 所以从人的心理、意识、思想的相通性角度来看, 将教育心理学渗透到思政课教学中是完全符合思想政治教育逻辑与人的思想品德发展规律的。
2. 高校思政课教育与教育心理学结合具有合理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 价值观日益多元化,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人们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也开始逐渐增强。在教育过程中尤其是高校思政教育中, 要关注教育对象也就是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因此, 教育心理学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结合更关注大学生的心理需求, 在拓宽教育研究视角的同时, 也提高了教学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3. 高校思政课教育与教育心理学结合具有必要性
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的在于服务于政治, 更是为培养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服务。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 各种思潮、价值观碰撞交融, 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变化, 提升宣传力度, 弘扬主流意识价值观。这就要求关注学生的心理, 利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解决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 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二) 重要性
1. 完善和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臻完善, 社会开放的程度得到了明显提升, 整个世界形成了一个“地球村”, 外来文化思想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心理, 并对我国正确舆论导向形成强烈的对抗。社会上盛行这些文化思潮:多元化的价值观、实用主义、网络垃圾、过分强调个性主义等。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关注大学生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结构, 才能突破现有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瓶颈, 开创新的工作局面。
2.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有效性
将教育心理学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相结合, 能够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在不断总结、概括、归纳的过程中更加系统、科学化。通过学习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 充分利用其中的感觉、直觉、思维、想象、记忆等心理规律方面的知识, 能够使得高校思政课教学更加直观、形象, 具有启发性, 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能进一步拓宽工作思路, 提高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3. 增强高校思政教育的针对性与预见性
教育心理学为教育工作者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提供了一个重要的途径。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 首先应该运用教育心理学了解学生的动机和目的, 从而预测其行为, 这样就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把握了主动权。在了解高校大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后, 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学生个体间存在的差异, 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从而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三、教育心理学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
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学, 教师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出发, 了解高校大学生思想、行为的产生、变化与发展规律, 教育人、塑造人,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只有深刻地认识到高校思政课教学与教育心理学相结合的意义, 才能更好地探索教育心理学的运用方法, 从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所以, 在思政课教学中, 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方法成为许多高校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
(一) 教师
1. 热爱教育工作, 热爱学生
现代教育家夏丏尊曾经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爱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和手段, 这种爱来源于教师对学生的热爱, 是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基石。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成长经验、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等不同, 教师只有热爱学生, 才能主动接近学生, 了解学生的不同心理活动, 才能因材施教, 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点子上。另一方面, 教师只有热爱学生, 信任、尊重学生, 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 学生愿意向教师打开心扉, 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2. 融合教育心理学理论, 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
首先, 注重情感教学理论的运用。一个人如果没有情感力量作支撑, 哪怕他的知识再丰富, 智力水平再高, 也难以有创造性的行为。这就要求在思政课教学中高度重视情感教育理论的渗透和情感体验, 从而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思政课教学内容。如, 在教学中引入国家重大政治事件或者社会关注热点, 对学生进行专题教育, 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而且可以增强思政课堂的教学魅力, 顺利实现学生的思想转化。其次, 运用需要理论。目前, 高校思政课教材虽然得到了一定的进步, 但是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如高校与中学的思政教育内容存在重复之处, 内容较为陈旧。这就要求教师准确把握高校学生的心理需要, 针对性地选择、整合教学内容, 比如大一新生进行环境适应、安全教育等方面内容的疏导, 对大二、大三的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人际关系、道德心理的调节, 对大四的学生进行就业心理问题的指导, 给学生传授缓解心理矛盾的技巧, 解开学生的思想困惑。
3. 采取灵活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方法
谈话法, 通过谈话了解学生的各种思想、心理活动变化, 把握学生的个性特征;暗示法, 是一种通过语言、行为或某种事物, 间接而含蓄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可以经常性地给学生一些积极暗示, 增强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典型示范教育法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力量, 可以利用先进人物启发学生, 引导他们有意识地在现实生活中模仿自己崇拜的人和事;心理换位法, 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最佳心态教育法,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 教师及时了解、把握教育大学生的心理动态, 从而根据他们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教育,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二) 学生
1. 完善自我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作用不可忽略。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阶段, 学生要正确认识自己, 全面客观评价自己, 学会欣赏自己的独特、闪光点, 积极接纳不完美的自己。不断反思自己的心理活动, 勇于剖析自己, 重塑自我。其次,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要懂得保持积极的心态, 塑造健康的个性倾向心理品质, 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怀着对高校思政课的兴趣, 并内化为高尚的思想道德与理想信仰, 努力实现自我价值,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2. 善于学习
高校大学生在思政课的学习过程中, 要积极获取学习策略, 努力成为策略型的学习者。只有储备了丰富的学习策略, 才能灵活自如地运用到学习过程中, 内化成一种自我需要。其次, 学生在没有学校、教师、家长等监督的情况下, 能够自觉地去获取知识, 形成自我调节能力。善于监控自己的行为, 使自己的学习行为符合学习目标, 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反思习惯。同时, 养成较高的自我效能感, 有效吸收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懂得给自己明确一个学习目标, 系统地分析学习问题, 对思政课教育内容的程度和质量的掌握,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种品质和能力对学生今后一生的工作、学习乃至生活影响深远。
四、结语
总之, 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成效如何, 对高校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作为一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 应该千方百计地采取策略, 探索出一套贴近学生, 贴近实际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 不断提高教育的实效性。而教育心理学的运用能够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 更注重学生的心理特点, 讲究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然而, 教育心理学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 未来如何有效运用教育心理学进行全方位的思政教育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张孝凤.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2 (27) .
[2]王兆云, 李小梅, 王新刚.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对策研究:基于大学生自身特点的分析[J].科技信息, 2013 (23) .
[3]宋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6 (9) .
【关键词】网络环境 思想政治 高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070-01
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正在逐步进入网络时代。网络技术几乎应用到了现代社会活动的所有领域,成为学生沟通交流、学习的重要工具,很大一部分学生对网络产生了依赖性,网络正在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生活习惯和学习方式。但网络虽给学生生活带来了便利,但网络上的大量不良信息同时却也严重影响着学生身心健康,如网络中传播的暴力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等,这些不良文化扭曲了大学生价值观、社会观、人生观。因此,各高校应通过网络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网络教育职能,正确引导学生,营造良好网络环境。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职能及其现状
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都在高等教育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思想政治教育是塑造大学生品格和灵感的系统工程,不仅影响着学生思想政治面貌,同时还影响着学生人格品行的形成及心理健康状态。思想政治教育是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学生施加影响,使其形成符合一定社会规范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各国教育的首要内容,更是解决社会矛盾的主要途径,所以很多国家都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制定了相关策略和教育目标。如:美国很多洲都在通过法律强制要求各级学校将“价值观”、“伦理观”、“道德观”的教育作为教学重点内容。日、美、英等多国政府纷纷拨专款资助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及调查工作,建立了专门机构,专业负责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工作。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传统儒学思想就是中国早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但由于近些年,我国教育受到应试教育思想影响,很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取得预期教育效果,教学过程多是说教或理论灌输,学生积极性较差,甚至一部分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加之近些年,互联网的普及,更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挑战,构建与时代特征相符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二、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的迫切性
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战略的实施,全国高校校园网建设基本完成,校园网覆盖率达到百分之九十八。网络的普及给学生带来了极大影响,不仅给学生生活带来了影响,同时也对学生思想和行为产生了影响。王丽霞在调查研究中指出,目前在我国高校中,每天使用网络的学生总数已经占到全国高校学生总人数的百分之九十四;百分之八十二的学生认为网络是学习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百分之六十四的学生通过网络获取信息资源;百分之七十的学生对网络有较强依赖性;百分之六十的学生认为网络已对其生活产生影响。从该研究数据不难看出,网络在高校学生生活中有着较高的普及度和应用度。但实际上很多学生容易受到网络环境影响,导致思想发生扭曲,价值取向发生转变,最终沉迷网络荒废学业,甚至一些高校校园中出现了“网生族”群体。这部分学生不仅放弃学习,沉迷网络,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自控能力低下,性格越发暴躁,逐渐失去人际交往能力,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刻不容缓[1]。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和局势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往往难以取得预期教育效果。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针对网络环境展开教育模式创新,通过网络对学生展开教育,利用网络与学生建立沟通,构建校园网络社区。
三、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创新思路
通过前文分析不难看出,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当代学生思维发生着转变,教育思路也应积极创新,加强改革,坚持与时俱进。因此,各高校应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2]。各高校应构建网络辅导员团队,让辅导员通过网络与学生建立沟通,通过网络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发挥最大化教育职能,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辅导。传统心理咨询模式,学生往往不好意思、害羞,沟通效果并不好,学生更是难以向教师打开心扉[3]。而这种网络心理咨询模式,具有保密性、距离性,不需要面对面进行交流,所以学生能够更愿意吐露心声,所以沟通效果更好,思想政治教育效率更高。咨询方式可选择在线聊天、电子邮件等方式。但网络辅导员模式的构建对教师综合素质要求较高,颠覆了传统思想政治教学模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教师不仅要具备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技能,同时还要具备一定计算机操作能力、信息意识、网络意识、媒体意识,才能展开具有实效性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4]。但目前大多高校思政政治教师不具备信息意识和专业信息技能。因此,各高校想要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必须加强教师的培养,通过学习、交流、培训等多种方式强化教师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使其具备一定计算机操作能力,以满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另一方面,可构建网络社区,通过建设校园论坛,在校园论坛上举办思想教育论坛主题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正确引导学生,传播正能量,规范学生网络行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网络自律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媒介道德。另外,在校园论坛上学生可发布一些优秀文章和作品,使校园论坛起到校报功能,为学生打造一个良好氛围的校园网络社区。并且从教师角度来讲,教师可通过学生在校园论坛中的言行与表现,更深一步的了解学生,便可及时调整教育策略,对学生进行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但网络论坛具有开放性特点,因此校园论坛构建中必须要加强控制和监督,及时屏蔽、删除不良言论,维护好校园网络社区环境,应采用实名注册制度,这样一来教师发现问题学生后,就能够采取相应措施,对其展开思想政治教育,这样便能使教育效率和效果都得到大大的提高。另一方面,各高校应加强对校园网站的建设,积极利用校园网站展开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校园网站树立学生榜样,宣传校园内优秀学生,提高榜样在学生间的影响力,让榜样在学生间起积极带头作用。校园网站是学生了解校园信息的主要途径,加强对校园网站的应用非常重要。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应走多元化路线,构建多模式,以提高教育效益,保障教育有效性。很显然,网络时代背景下,展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主流趋势。
新时代背景下,网络已经得到高度普及,然而网络暴力、网络污染、网络不良文化严重侵害着学生思想,展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刻不容缓。各大高校应针对网络环境,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阙亚冠. 坚持以人为本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与创新研究[D].中北大学,2014,13(11):119-124.
[2]赵宇华.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中北大学,2011,11(14):132-136.
[3]李永乐.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工作创新策略与实践路径[J]. 衡水学院学报,2015,04:93-96.
教思政厅〔2007〕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教育工作部门、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为切实加强高校学生住宿管理,近年来我部先后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高校学生住宿管理的通知》(教社政〔2004〕6号)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住宿管理的通知》(教社政厅〔2005〕4号),提出了明确的工作要求。各地各高校认真落实文件精神,加强领导,建章立制,进一步规范了学生住宿管理工作。但是,目前仍有高校未按文件要求安排学生在宿舍和公寓内按班集体住宿。现就有关问题强调通知如下:
1.认真落实按班级住宿的工作要求。学生班级是学校工作的最基层,是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组织学生按班级住宿,有助于加强班级集体建设,有助于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实践证明,组织学生按班级住宿,是当前开展学生教育和管理的有效方式。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高度重视学生按班级住宿工作。要结合学校实际精心安排,周密部署,充分利用毕业生离校和新生入学的时机,做好学生宿舍调整工作。2007级及以后的新生要保证按班级住宿。其他年级在校生,没有按班级住宿的,要制订计划,在三年内逐步实现按班级住宿。
2.杜绝按学生经济状况安排住房。目前仍按学生经济状况安排住宿的学校,要尽快按班级调整学生住宿。同时,要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积极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3.严格校外住宿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原则上不允许学生自行在校外租房居住。对特殊原因在校外租房的学生,要履行相关备案手续,加强信息沟通,严格教育管理。
4.继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公寓。学生宿舍和公寓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要以按班级调整学生住宿为契机,深入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公寓。要充分发挥现有学生工作体系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宿舍和公寓为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为学生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教育部办公厅
随着社会经济及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发展,高等院校毕业人数逐年增多,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更加严格,因此,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问题。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实践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借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理念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主要体现在组织协调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因此,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途径有着重要价值和意义。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意义
1.现代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与世界各国间的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基于政治多极化的背景下,各国间为应对激烈竞争,加大了对文化教育事业的资金与技术投入。培养新时期所需的人才是现阶段社会教育转型发展的主要趋势,而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是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现代化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不仅能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率,满足学生现代化与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与此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实践能力,继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创新发展。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创新发展成为实现经济转型发展的主要途径,“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发展理念应运而生。通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实现创新性国家及学习型社会的建设目标。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性发展是实现现代教育改革与社会进步的重要环节。
2.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求
高校创业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重要方式和途径。首先,创新创业教育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并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引导其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中,能有效开发学生的基本潜能,帮助其建立将理论知识与学习经验转换为技术、管理及实践的能力。并且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活动中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及展现机会,继而实现学生在学习工程中的主体地位及独立性。其次,现阶段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将包含众多与国家政策和时代发展相关的教学内容,高等院校与各大企事业单位有关于人才发展的人才相关合作,落实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满足大学生全年发展的必然需求。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对学生思想品质有着重要的培养作用,并且对学生的知识储备及能力提升有着重要意义[1]。
3.解决就业问题的战略途径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竞争力,解决就业困难问题的有效战略途径。首先,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进步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及国际地位有了大幅提升,因此,现阶段的发展重心逐渐向教育领域转移。建设学习型社会及重视教育体系的发展理念成为主要趋势,继而高等院校的毕业学生数量逐年增多。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及整体竞争力,帮助其寻找适合创业的项目与方向,从而,分担其就业的压力。其次,就业压力大的内部原因分析,主要是由于现阶段学生的能力与素质无法满足现代化社会的发展的需求[2]。随着“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发展理念的提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及能力,还能有效地解决就业压力,缓解学生的生活及就业压力。
二、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关系
1.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具有统一性
大学阶段的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目标便是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实践能力,帮助其将大学阶段的理论知识学习转换成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及价值实践,提升社会整体素质及发展生产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意志品质、心理素质及政治修养的重要方式,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二者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在教学内容与教育目标中二者具备相同属性,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来看,二者之间具有内在统一性。基于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目标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两者的教育目标皆为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将高校思政教育结合至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可为学生的创新创业观树立提供方向指引以及精神支撑,且能帮助大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及竞争力。
2.思政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保障
高校思政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内容与重要保障。由于我国的教学事业起步较晚,在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中相对于西方先进国家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在具体的实践环节中还存在一些不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保证学生总体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并且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都相对完备,将高校思政教育融合至创新创业教育中,对学生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并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更多重要的教学资源以及教学经验。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解决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偏差性。基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起步时间较晚,在教学理念及教学方式中存在一定的偏差性和针对性,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培养全面型的人才。将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能有效解决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中的偏差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继而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和有效性。
三、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和的现状
1.教学理念存在认知偏差
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中存在认知上的偏差,并对其重要性的认知只停留在表面现象中。首先,普遍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不够密切,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要的影响作用。基于全社会大力倡导创新创业发展教育的背景,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相互融合力度有待加强。其次,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普遍认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工作是完成对学生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的培养,并且教学内容多为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内容,并未结合国家政策、社会发展现状及学生的个人主观需求进行创新个拓展。因此,在实际教学环节中存在过分重视传承缺乏创新精神、重视理论知识缺少实践环节的教学问题。
2.教学途径及方式单一
根据对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的分析发现,现阶段的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至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式和途径传统单一,因此,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兴趣和热情较低,直接影响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率。首先,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方式较为单一。在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中仍以课程教学和专题讲座为主,过于重视理论知识学习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并且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并且单一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由于学生能力以及学习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而理论化的教学模式无法给予学生教学中相应的人文关怀,因此,教学活动更多是流于形式[3]。其次,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实践方面形式较为单一,主要以讲座、比赛及合作等形式,无法真实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兴趣爱好,继而对学生学习的效率提升效果不佳。
3.教学内容缺少针对性
针对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调研以及参考资料结果显示,现阶段的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教学中教学内容缺少针对性。首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过于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甚至将其作为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教学主要内容,缺少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知识学习及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目标定位缺乏针对性,认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找到工作,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育人功能,在教学目标设定中缺少针对性。其次,由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起步较晚,因此,其教学内容及教育机制的发展并不完善。现阶段,虽然我国出台了关于高等院校普及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法律,但多数高校并未真正将高校思政教育结合至教育体系中,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缺少规范性和针对性,过于重视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的培养,忽视了其能力及素质的提升。
4.理论教学与实践相脱节
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活动中,过分重视理论知识教育,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激发学习兴趣及主观能动性。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教学中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性无法得到切实保障,因此,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效率较低,无法切实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其次,基于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线的创新创业教育在课堂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课后复习任务更多的是要求学生写一份论文视作教学活动检验结果。但论文理论性较强并且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并无实效性的帮助,因此,要根据社会的发展现状及实际需求,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
四、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途径
1.加强思政教育的导向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内容中的基础内容,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及心理素质的培养有重要意义。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结合,能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包容性,可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体系知识的构建。首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需要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及教育能力。现阶段,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及创新创业教育中专业素质有待加强。因此,高校应增大对师资队伍建设的资金投入,定期组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及创新创业教育能力的提升。其次,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使用的教材更多是外国教材进行本土翻译而成,教材中的内容理念并不完全符合我国学生的思想状况及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因此,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加强思想政治的导向作用是完善师资队伍的建设,针对我国学生的思想状况及社会的现实情况编写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材,提高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教学的有效性。
2.拓展教育内容及教学途径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变得更加方便和快捷,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中应更多的使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平台,结合教育内容、教学途径,丰富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首先,互联网平台的教学资源具有海量和多样的特点,教师的教学过程,以及学生课后复习的过程,可借助互联网平台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丰富和拓展,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针对性及内容的实效性。其次,将现代化的教学技术结合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主观能动性,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结合。
3.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的结合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途径,需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的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的实践能力。基于社会发展现状大学生在创新创业环节中将面临更多的压力和挑战,对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及道德素质有更高的要求。首先,理论基础知识是保证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基础内容,因此,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应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教学。并对理论知识不断进行创新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其次,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更多地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企业资源,为学生的实践和实习寻找机遇,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及整体能力的提升。
五、结语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大学生面临着就业困难的问题,因此,现阶段如何在保证学习型社会与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的长效可持续性发展基础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成为我国教育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就业竞争力,并可有效缓解现阶段的就业压力问题。
参考文献:
一、高校思政教育与大学生就业之间的联系
一方面,从当前大学毕业生的整体素质来看,他们的思想道德主流是良好的、向上的,这是由于他们在高校学习期间经过了多门专业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从而基本树立起正确的“三观”以及择业、就业观,心理素质相对趋于成熟,在日常工作和为人处事方面有自己的见解。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多元化趋势不断加剧,加之社会道德滑坡现象增多,高校扩招带来的教育资源紧缺、教育结构分配不均等问题,导致大学毕业生在思想方面以及面对就业时存在各种问题,这充分说明高校的思政教育与大学生就业是密不可分的,起到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作用。
另一方面,当前大学生的择业、就业观也给高校的思政教育带来巨大挑战。不少大学毕业生存在就业观念错位的问题,往往对就业的期望值过高,只愿意待在条件好的企业、机关或单位,而不愿意选择到生产性企业或基层工作。还有一些大学毕业生存在就业道德缺失的问题,肆意编造虚假自荐材料,伪造各种等级或资格证书,浮夸自己的专长,严重缺乏诚信意识。另外,还有部分大学毕业生存在就业心理脆弱的问题,一旦在面试或竞争中失败就不敢再次尝试,也常常埋怨自己“无钱无权无关系”,这些实质上在今天的大学毕业生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归根结底是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没有到位,在大学生就业指导方面没有下功夫造成的。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分析
笔者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巨大,具体如下:
(一)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大学优秀毕业生的人才需求和渴望越来越强烈,他们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品行,然而这些思想道德方面的条件正是很多大学毕业生所缺乏的。因此,作为高校应当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首位,以不断弥补现有大学毕业生的不足之处,从而全方位地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良好就业的保证。无可厚非,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良好的就业。当前,很多高校毕业生无论是在择业还是在就业上都存在着较强的功利心,片面地把岗位的光鲜程度、薪酬的高低看得过重,常常眼高手低,最终形成了一批丧失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的大学生,这对服务社会是十分不利的。然而,如果我们的高校在日常教学中如果能够较好地意识到这一点,并且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就业指导的方式方法,那么,高校毕业生在择业和就业的过程中就不会恐慌。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建议
(一)多渠道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应当把它作为一个日常工作来抓,多渠道、多方式、多样化地开展。首先,可以在课堂教中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为学生普及一些就业信息,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特长或专长,为将来的择业和就业做准备;其次,可以通过家庭教育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在家庭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对部分大学生来说更为有效,因为往往父母对孩子的引导能力更强,也更有针对性;第三,可以通过网络教育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现在的网络技术越来越发达,高校可以建立一个专门的网络平台进行就业方面的宣传,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最后,高校还可以通过给予大学生社会实习的机会让大学生提前体验就业,这其中锻炼和积累的经验能够成为大学生毕业后择业和就业的重要参考依据。
(二)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就业密切结合起来。首先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进行就业指导工作的时候应当首先改变当前大学生错误的择业和就业观,要适时地引入理想信念,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整体上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觉悟和思政理论高度,增强大学生就业的目标性和方向性,从而较好地实现自身价值。其次要指导大学生创建个人职业规划。高校应当借助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指导的机会,指导大学生结合自身兴趣、优势创建一个可行的职业规划,从而朝着这个目标进行不懈奋斗。最后,要鼓励和引导大学毕业生实现自主创业。当前大学生由于深受传统就业观的影响,导致我国社会的创业型人才较少,这对社会的发展和解决严峻就业形势是十分不利的。因此,作为高校应当鼓励和引导大学毕业生实现自主创业。要大力扶持大学生创业,充分把握国家的各种优惠政策,让有才能的大学生在创业中发展就业,进而造就更多的就业机会。
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就业是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的,我们绝不可能抛开思想政治教育而单纯地搞好就业工作,也不可能无缘无故地做好就业工作不谈思想政治教育。新时期,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高校思想政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所以我们必须把思政教育和大学生的就业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作用。
参考文献
[1]韩朝.浅议高校思政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J].管理学家,2014(18).
关键词:思政教育责任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8-0251-01
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关系着大学生个体的学习与成长,更标志着整个国民素养的整体提升,进而对我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不可缺失的根本意义。然而部分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是个不争的事实。他们注重自我权益,淡化个人责任;家庭责任观念不强,感恩意识弱化;纪律意识淡薄,角色责任弱化;注重个人利益,缺乏社会责任感。这与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影响离不开。目前对在校学习的大学生就责任感的培养不仅仅是高校教育工作者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也更是社会新形势下的一个战略性任务。
在业界对“负责任”已经作为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要素之一,因为责任意识是促进大学生积极学习的重要动力,也是大学生成人成才的重要标志,还是大学生毕业之后能够为大众服务、为社会作贡献的重要保证。同时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是大学生成才的强大动力。大学生是时代的宠儿,通过几年的学习,他们要成为各行各业中的专门人才。然而,在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他们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在成才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也有许多坎坷。所以,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强大的动力,而责任意识就是激励大学生努力学习早日成才的强大动机。强烈的责任意识是激励大学生努力学习、提高才能,从而更好地承担重任的强大动机。那么如何在思政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呢?
一、加强思政教育,积极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从总体来看,大学生乐观上进,求知求新,注重自我,注重功利,主流积极健康,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让学生把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结合。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将来他们要承担起祖国实现伟大复兴的重任,努力实现社会价值。社会价值的最大实现就是自我价值的真正体现。理想和目标是大学生实现社会责任感的精神动力,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能时刻唤起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社会责任感就要从具体工作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起,在具体的活动中得到锻炼和培养。
二、辅导员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辅导员要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高校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所以说辅导员是对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形成是种坐标,我们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时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在言传的同时,更要注意身教。公平公正是原则,我们要对学生一视同仁,无论是教学还是班级管理,都要公平对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本人也要严格要求自己。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教师自身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
三、强化感恩教育就是引导着学子们对父母、他人及社会的责任意识
“感恩”是种生活的态度也是种责任更是种品质。试想如果人与人之间没有感恩之心,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淡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犹如星星般遥远。感恩教育重在从小事做起,由浅入深,从朴素的感恩教育中孕育深刻的人情冷暖与人文关怀,使之对父母、对老师、对生活中的点滴感恩,进而增大自我的责任意识,并能把这种责任意识转化为学习的精神与动力。懂得对父母负责就是为父母分忧,为家庭尽责的愉悦,刻苦学习也是件快乐的事。让自己成才帮助他人,进而学以致用,达到责任的升华——为国家负责,报效祖国。
四、学校与家庭、社会形成协作教育
时常联系家长,多沟通,形成“三维一体”的沟通模式。老师,家长,学生三方要确保信息的畅通。共同关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在校大学生社会化程度逐步提高,对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角色和担负的社会责任有较正确的认识。所以要正确引导学生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把为祖国服务有效的统一起来,为此学校要以各级党团组织为主导,引导学生参加有益的活动。比如:参加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帮困扶贫”等活动。同时,还要利用媒体、网络的宣传势,弘扬时代精神,使大学生在团结、协作、和睦、友爱的社会氛围中得到熏陶,增强其社会责任意识。
五、养成教育
“养成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有个周期,绝非一蹴而就。故需要辅导员具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以自身言行举止,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年轻的学子们,让他们把责任意识养成为一种习惯,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负责。
总之,大学生责任教育关系到我国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关系到大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只有大学生责任意识增强,才能更好地完成学业,更好地充实自己,更好地为社会、为人民服务。责任感是人类基础道德中最本质的内容之一。
作者单位:四川理工学院艺术学院
作者简介:王丽(1983— ),女,四川理工学院,从事思想政治研究,助教职称,大学本科学历。
参考文献:
[1]史晓华.新时期学生责任意识教育的思考[J].山东电大学报.2003,2.
[2]沈越.重视学生责任心的培养[J].班主任.2000,3.
内容摘要:国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每名中华儿女无不被其潜移默化地深刻影响着。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当代大学生中国精神与民族灵魂的塑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也在不断探索国学教育与思政课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新教育模式,希冀通过国学教育,能在培育有担当、有责任感、有使命感的大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构筑青年学生的中国精神。
关键词:国学教育 思政课 可行性
高校作为国家的理论文化重镇,有义务持续推进思政课教学实践与国学教育的深入交融,把传统优秀文化的精髓进一步渗透到高校学生的意识形态领域。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高校作为文化重镇的责任担当,离不开高校持续弘扬国学教育。在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中不断融入国学教育,是塑造高校学生的民族性和中国魂的根本要求,也是进一步模塑高校学生中国精神的必然选择。
一.国学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的必要性
任何伟大的民族必定有自己独特的精神和价值追求,而其载体就是这个民族的优秀文化。国学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研究和阐释的一门学问,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经过历史检验的有着积极历史作用并且今天仍然具有重要价值的思想文化。国学教育就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过程中进行融会贯通。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将国学教育与思政课教学紧密串联起来,把国学中的精神财富视为民族的永恒财富,必将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1.国学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
文化自信是民族自豪感的集中体现,是我们进行伟大斗争、实现伟大梦想的底气所在。当今社会的快速变革,思想交汇的激烈碰撞,我们迫切需要培养高校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要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深入发掘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发挥国学教育的精神引领作用,进一步激起高校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新一轮热潮,不断地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实现思政课教学的终极目标。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深刻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该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国学教育正是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在德育教育中具有无可比肩的内在优势,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融入国学教育,有助于加强青年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促进高校学生在自身民族精神塑造的过程中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从而强化高校学生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
2.国学教育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是培养高校学生中国精神的必经途径
强大的民族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前提和保证。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要构筑中国精神。培养高校学生的中国精神,首先必须强化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这就必然要求高校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有足够了解。一直以来高校思政课都高度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过程,而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有了更加深刻更为全面的要求,高校学生不仅要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意义上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认知和增进文化认同,而且要在具体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施以创新发展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中融入国学教育,强化高校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进而实现培养高校学生中国精神的目标。
3.国学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是高校实现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新时代最激烈的竞争必将是人才竞争。“中国制造2025”需要新型人才的培育,需要培养既有能力又敢于担当的青年人才,培养一大批高素质新型人才已成为中国未来现代化能否成功的关键。总书记指出:“学生在高校生活,少则三到四年,多则九到十年,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知识体系搭建尚未完成,价值观塑造尚未成型,情感心理尚未成熟,需要加以正确引导。”高校思政课教学应该深入汲取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持续强化优秀传统文化的代价值影响,帮助高校学生提高道德素养和人格修养,为其进一步提升人生境界打牢精神文化基础。在培养新型人才的过程中,要不断厚植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国学教育土壤,持续为新型人才培育提供充足养料。
二.国学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过程的可行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千百年来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基因中,深深植根于国人的内心深处。国学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将传统优秀文化作为思政课教育的重要内容,推进国学经典走进高校思政课堂,正是当下最为生动的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实践改革。
1.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为国学教育的融入提供新的契机
各高校的思政课教学是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培养未来符合国家发展要求的高级人才的必然环节。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国学教育是传承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经典的重要载体,能够为青年学生提供广袤的精神家园,这与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立德树人的目标是一致的,因此,将国学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正当其时。在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中,要注意对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与坚定中华文化立场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加以区别,把握好课程教学中的方向,让国学教育在为高校学生提供精神指引、构建精神家园等方面发挥作用,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从而为实现德育教育培养新型人才找到新的突破点。
2.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创新需要国学教育的融入
高校对于学生的培养要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就必须始终牢牢占领思政课这个理论阵地,把握好思政课教学的关键环节。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也必须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立身之本。在思政课教学中,立德树人中的“德”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和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就包含了国学所倡导的优秀的“德行”。培育高校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高校思政课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融入凝聚了传统文化的精髓的国学教育,有助于培养高校学生的理想信念、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从而真正实现立德树人。
三.国学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
国学所承载的中华传统优秀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和基础。高校思政课融入国学教育,就是要让国学教育在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具体教育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
1.思政课教学实践中贯穿国学教育活动。思政课教学实践目标与国学教育是一致的:其核心是立德树人。培养新时代人才的基础就是先立德,根本在于树人,最终实现教育人才成为德才兼备的“完人”。思政课教学是高校实现思想教育目的的重要载体,目的在于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把国学教育贯穿思政课始终,必将产生润物无声的良好效果,促进新生代青年人才自觉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思政课教学主题活动中不断拓宽国学教育渠道。高校思政课教学要更加注重国学教育经典的潜移默化,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终极目标。思政课融入国学教育要着眼于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引领和文化品格塑造,重点发挥课堂教育教学的主渠道作用,通过课堂国学专题教给学生文化知识,以案例教学的方式提高其道德认知能力,同时坚持国学教育同思政课教学实践中的社会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让学生在亲身参与观察中认识我国的国情现状、了解社会热点,从而达到学生受教育、长才干的目的。
3.培养具有国学素养的思政课教师队伍。身教大于言传,教师的德行时刻影响着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思政课教学中教师是教育的主要角色之一,推进国学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有一支具备较高国学素养的思政课教师队伍。首先,高校要组织思政课教师队进行国学知识培训,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整体国学文化水平。其次,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注意加强国学教育,要善于在课堂中引经据典,让学生沐浴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浓厚氛围中,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把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两个方面在课堂中结合起来,最终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立德树人的目标。
高校学生是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在思政课教学中融入国学教育,借助传统优秀文化的深厚底蕴,始终占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为实?F“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培养一大批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构筑强大的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磅礴的中国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G];人民出版社;2017年10月
[2]菅建伟;国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研究[J];《文化学刊》;2017年05期
[3]姚冰;国学传承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2017年45期
[4]贾德辉,黄晓通,由琨;国学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契合点研究[J];《亚太教育》;2016年07期
[5]张加明;高校国学教育的路径探讨[J];《高教探索》?;2012年03期
注:本文是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7年度职业教育研究规划课题“国学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探索研究”(SZJG-1720)阶段成果。
【摘 要】“90后”泛指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生的我国公民,他们当中的大学生如今已成为大学生群体的主力军。因此,探索“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成为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将对“90后”大学生的特点进行剖析,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为高校完成培养身心健康、素质全面的“90后”人才的社会职责而寻求对策。
【关键词】“90后”大学生 思想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6-0093-0
2目前,“90后”大学生已成为我国高校大学生群体的主力军。“90后”大学生是在传统与现实的交织中走向革新的一代,他们在政治观念上坚持主流价值体系,政治参与热情高,但内心信仰缺失,存在厌世情绪,感恩意识淡薄。因此,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研究当代“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并制定出适合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一、“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的特点
“90后”大学生除了保持“独生子女”的一些特点外,还存在个性张扬、追求非主流的时尚、自我中心意识较强等思想特点。总的来说,归结为以下三点:
1.思想前卫,个性鲜明,但过于以自我为中心。
“90后”思想独立性极强,喜欢展示自主的思想,不喜欢教条式的灌输和死板的教学模式,习惯于把自己当成中心,其他人一定要按着自己的想法来行动,缺乏合作意识和团队忠诚感,人际关系应对力和心理承受力相对薄弱。
2.信息化程度高,善于运用网络获取信息,但有时缺乏自制力。
因特网的普及使得“90后”迅速掌握了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本领,接受信息的渠道方式趋向多元化,通过网络来满足自己多样的需求。但这也是互联网带来的便利,使得“90后”容易形成一种在网络中的虚拟人格,影响着现实生活中与他人的交往,表现出以下一些特征:喜欢独处、敏感、不服从社会规范等特征,更有甚者出现了孤僻、抑郁、精神萎靡等,已经严重影响了学习和生活。
3.自信乐观,价值观更加务实,但理想信仰缺失。
“90 后”大学生推崇的一句话是“我的地盘我做主”。在独立思考与选择上,他们表现出很高的自主性。随着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市场经济价值观直接影响着“90 后”大学生价值观的成长,他们的价值目标很务实。但是,“90 后”大学生也往往表现出了责任感缺失、义务感冷漠、公德心薄弱、情感纠结、无所适从等价值观心理特征。
二、“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形成的原因分析
“90后”大学生出现的新的思想特点与周围环境的影响密不可分。影响“90后”大学生思想观念的环境主要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
1.家庭环境
独生子女家庭是“90后”所在家庭结构的主要形式,他们从小深受家人的呵护,很少有独立处理问题的机会。随着社会收入分配差距加大,处于不同社会阶层的家庭环境也产生了很大的差异,身处经济社会变革中的父母对社会现状的看法和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90后”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
2.学校坏境
“90后”大学生在中学阶段接受素质教育不均衡,以及大学与高中的学习情况的根本变化,使得一些学生入学后感到不适应。虽然在素质教育的呼声中成长起来的“90后”拥有较强的创新理念。但是,经济社会的变革对学历和文凭的高层次需求,使得源于竞争社会大背景下的应试教育仍占据中国教育大环境的重要领域。再加上一些高校对德育教育重视不够,使思想道德教育变成了单纯的知识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德育的效果。
3.社会环境
“90后”大学生成长于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也是经济社会结构转型最为激烈的时期。社会变革的复杂性、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使正处于思想成长期的“90后”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困惑和矛盾明显增多,甚至形成了错误的世界观、消极的人生观、扭曲的价值观和颠倒的荣辱观,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三、“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在了解“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及形成原因之后,如何正确地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是当前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心。我认为我们应从辅导员教师队伍建设、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以及学生自我提升教育等方面予以因材施教,从而增强“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1.加强辅导员教师队伍建设,建立更加平等地互动交流关系,为思政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网络普及使得传统的教育模式和学习模式正在发生改变,“90后”大学生获取信息更加快捷,知识更加丰富,在某些方面甚至比老师知道的还多。从而使他们希望能与老师进行平等的交流,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单向的知识和观念灌输。因此,高校必须进一步加强对辅导员教师进行相关的业务培训和指导,使他们能更好地引导“90 后”大学生认识社会,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加强人文关怀和http:///心理疏导,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高校在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开辟有效的工作途径和渠道,在方式上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要努力做好以下几点:一是通过开辟网络阵地,以QQ、微博、飞信等形式作为与“90 后”大学生进行交流和教育的主要手段;二是通过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因人而异,使用诸如激励疏导、公平疏导、毅力疏导、换位疏导等方法积极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因为心理健康问题的普遍性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就业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三是加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合理的校园物质环境能够以其直观性和超语言性潜移默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大学生;思政教育;新思路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和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大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然而大学生在为人处世方面还不够成熟,容易受到社会上各种思想的影响。辅导员是大学生接触最多的教师,如何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现状
1.对思政教育的重视不够
大学生正处于思想较为活跃的时期,容易受到社会上各种观念的影响,对其进行思政教育应是高校教育的关键,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对思政教育的重视度并不够,更多关注学生的专业能力及相关学术研究能力。在课程设置上,思政教育多是作为公共基础课来设置的,课程时间相对较短,且多在大一时进行;等到大二、大三之后,该课程相对较少。学校和教师对该课程的不重视直接导致学生的不重视,该课程的逃课率一直居高不下。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政教育的引导人,把精力放在各种事务性工作上,忽视了对学生思想方面的引导和教育。
2.思政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多由辅导员担任,但是,辅导员相对于其他教师来说较为年轻。多数辅导员是刚刚从高校毕业的应届生,缺乏教学经验,虽然了解学生的思想,但在遇到实际问题时经验不够,无法处理。而且多数高校的辅导员并不是专业思政教育出身,没有相关知识储备,在教学的时候大多从资历较老的辅导员那里学习经验,或是直接从网上选取相关资料,无法和实际相结合。高校对思政教育不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不完善,辅导员升职空间有限,最终导致师资力量的薄弱。
3.思政教学效果不佳
思政教育大多属于公共课,是为了帮助大学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辅导员不仅肩负着各种行政任务,还要负责学生的思政教育,導致教学时准备不足,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4.教学方法落后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成为高校教学的主要手段。在思政教学中,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多是板书加多媒体展示,再加上教师多把思政教育当作一项任务,并不是太重视教学方法的使用,在课堂导入、课堂提问方面都没有引入更多的教学方法,这也是目前存在的问题之一。
二、做好思政教育的新思路
1.改变思想,加强重视
大学生三观的形成和学校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思政教育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学校和辅导员应该改变传统思想,加强对思政工作的重视。从学校角度来说,要增加思政课程的课时,加大考核力度,特别是在学生奖学金的评比中,提高德育所占的比重。辅导员在做好其他日常工作的同时,要格外关注学生思想的变化,及时和相关学生沟通交流。当然,辅导员也参与思政教学,要做好课前准备,不能把思政教学当作一项教学任务。
2.利用网络,改善教学方法
现在是信息时代,大学生学习之余的时间多半是在网络中度过的。针对这种情况,辅导员可以通过网络来加强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在平时,辅导员可以通过QQ群、微信群等给学生推荐正能量的故事;在思政课堂开始之前,也可以在网络上给学生布置课前任务,等课堂开始后检查学生的完成度,这样既能将传统的教学方法加以改革,也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相关思政知识,加强对学生的思政教育。
3.有针对性的教育
现在的大学生更个性,进入大学后,学习生活相对于高中来说很是宽松,学生的精力较为分散,这就加大了思政教育的难度。辅导员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时候,必须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以及思想状况开展工作。毕竟每一个学生所处的状态是不一样的,有些学生叛逆些,辅导员就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教育;有些学生脸皮薄,辅导员在教育的时候需要注意态度。只有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政教育,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结论
总之,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是对辅导员的一个很大的挑战,面对目前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辅导员要不断开拓思路,将思政教育工作和实际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为当代大学生的积极健康成长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陈苏娅.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的挑战与应对策略之我见[J].新课程学习:下旬,2014(9).
关键词:思政教育模式,高校,学生管理水平,提升
高校对学生管理水平的高低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 它是学生成才与否的关键所在, 我国的社会经济和综合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人们的文化需求和文化水平也越来越高。在思政教育模式下, 如何加强高校对学生的管理能力, 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具有高能力、高素质、高学历的人才, 已经成为每所高校对学生进行管理的基本要求。
一、思政教育模式的重要内容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就是指遵循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依据对学生实际的思想教育现状分析, 而制定学校的思政教育教学方案和建立符合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体系, 使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教学手段, 使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思想意识。我国的高校应该做好充足的思政教育的教学准备, 这样才能够提高高校学生管理水平, 实现高校学生思政教学的良好效果。为了更好地开展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工作, 各大高校要首先对本校学生的思想政治观有一定的了解, 接下来再根据学生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情况, 制定以及完善思政教育的教育工作开展方案, 这样做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以及高校学生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高校思政教育的效果和高校学生的管理水平, 要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各大高校教师的作用, 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 让高校教师树立模范意识, 自觉提升自己的素质。另外, 各大高校要组织思政教育工作者定期进行培训和经验交流学习, 努力提升本校思政教育的师资力量, 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习能力以及管理水平。
二、基于思政教育模式下高校学生管理水平提升的原因所在
(一) 复杂多变的文化环境
现阶段, 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 我国的改革也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 我国的文化呈现着多元的发展状态, 在这个多元化的文化环境当中, 高校的学生由于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自制能力以及自控能力较弱, 很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稍有不慎就会被错误的文化和思想价值观念影响身心的健康发展。为了避免高校学生受到复杂多样的社会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 各大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地指导和引导学生, 解决他们面临的思想问题或者困惑, 帮助指引他们在生活和学习当中进行正确的抉择和思考。
(二) 各种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
我国大部分高校都进行了教育改革, 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 实现现代化的教育教学管理。为了在全球化的趋势当中争取更多的竞争优势, 我国对人才培养的重视度也越来越高了,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我国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也越来越多。各大高校基于教学工作的重点就是通过完善教育模式和教学手段,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 我国的各大高校要建立和健全思政教育的机制、创新思政教育的模式, 促进高校学生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基于思政教育模式下高校学生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措施
(一) 提高高校学生的自制能力
班级授课时现阶段我国各大高校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 这种一对多的教学模式, 使得一个班级的辅导员或者班主任无法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关心和了解班级上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班级辅导员或者班主任的管理任务繁重, 无法兼顾到班级所有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因此, 提高高校学生的自制能力就非常重要了, 各大高校要对学生的管理模式和思政教育模式不断创新和完善, 不断提高高校学生的管理水平。
(二) 提高高校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学生在学校度过的时间占很大一部分, 学校对于学生的学习以及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 我们要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两个重要的方面对高校的学生进行管理, 构建一个学生发展的空中桥梁,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营造出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 确保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良好开展, 从而进一步强化对学生的管理, 提高学生管理的水平。
(三) 培养学生的自觉服务意识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互帮互助、助人为乐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 各大高校要强化学生的自觉服务意识, 培养学生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意识, 让学生养成自觉服务的价值观念, 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 鼓励本校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或者公益活动, 让学生在这种积极向上的活动当中, 体会到服务他人的乐趣, 从而帮助他们转变传统的思想价值观念, 建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 促进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
四、小结
我国各大高校的思政教育要紧跟时代的潮流和步伐, 始终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思政教育的主流思想, 并相应的结合当今时代所推崇的思想观念, 真正做到以人文本。文化传播现象广泛分布, 相对地位高校思政教育模式改造提供疏导经验, 全程创新媒体技术实现了与思想政治教育特征的有效融合目标, 理论元素深度扩散, 有助于发挥相关课程更好地育人功效。将时代的最新元素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相结合, 促使我国的思政教育能够与时俱进, 并实现我国思政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完善, 从而进一步使得我国的高校学生能够接受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和引领。我国要基于当前的思政教育模式, 不断的创新和完善高校学生管理的模式以及管理体制, 提高我国高校的管理水平, 并且进一步确保发展方向的正确性和促进我国繁荣富强。
参考文献
[1]周瑶.基于思政教育模式下高校学生管理水平的提升[J].传承, 2015 (2) .
[2]任立华.探索思政教育模式, 不断提升学生管理水平[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中旬) , 2015 (06) .
【试论高校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推荐阅读:
试论高校学生评教工作的理性思考论文07-10
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及其价值09-14
高校思政教育积极心理学应用论文10-08
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方法12-09
诚信教育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10-29
高校学生党员教育模式07-25
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11-13
全国高校思政工作09-23
试论高校图书馆的激励机制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