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职业暴露试题(精选11篇)
单位
姓名
分数
职业暴露直接关系到医务人员的切身利益,为了更好地预防职业暴露的发生,请您回答如下几个问题,对您的真实回答我们表示感谢。
1、您在近一年中发生过锐器伤吗?
有
无
如有发生过几次?
次
2、您发生锐器伤最多的器具是什么?
A 注射器
B缝合针
C手术刀
D其它
3、您发生锐器伤时一般是在进行什么操作?
4、您每次发生锐器伤都进行报告了吗?是
否
5、您参加工作几年了?
年
一、判断题
1、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发生的职业暴露。
()
2、全球医务人员每年因职业暴露感染艾滋病的人数约800人。
()
3、血源性传播病原体目前已知的有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10余种。()
4、HBSAg大量存在于感染者血液中,是HBV感染及检测的主要标志。HBeAg是病毒复制具有传染性的标志。
()
5、医务人员如果没有个我防护,职业暴露后HBV的感染风险为6%~30%,如果患者抗-HBc阳性,感染风险更高。
()
6、手术室医生的职业暴露是以缝合时的缝合针刺伤和喷溅为多见。
()
7、医务人员如果眼睛被患者的血液或体液喷溅上,应该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
8、发生锐器损伤后应在伤口的旁端轻轻挤压,不应在伤口的局部挤压。
()
9、丙肝的职业暴露可以应用球蛋白进行免疫注射。
()
10、锐器盒可以盛装到3/5满时,封盖,更换。
()
二、选择题
1、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A 化学性职业暴露
B感染性职业暴露
C 放射性职业暴露
D其他职业暴露
2、医务人员血源传播最多的病原体是:
()
A
HIV
B HBV
C HCV
D 克雅病
3、预防锐器损伤应采取的措施有:
()A减少锐器使用
B及时处理使用后的锐器
C 不携带锐器走动
D医务人员进行疫苗注射
4、锐器损伤发生率最高的器具是:
()
A 注射器
B 手术刀
C 缝合针
D 玻璃
5、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最多的人群是:
()A
护士
B 医生
C
技术员
D 保洁人员
6、如果血液喷溅到完整的皮肤上应该用()清洗污染的皮肤?
()
A
肥皂液
B 流动水
C 含氯消毒液
D 75%酒精
7、医务人员发和职业暴露应采取的措施包括:
()
A
紧急局部处理
B 报告
C 填写登记表
D 基线评估
8、标准预防的原则是:
()A 保护病人
B 保护医务人员
C 二者都是
D 二者都不是
9、标准预防是认定病人的()都具有传染性。()A 血液
B 体液
C 分泌物
D 排泄物
E非完整的皮肤黏膜
10、关于戴手套说法正确的是:
()A 不要戴手套按电梯按钮
B摘除手套后必须要洗手
C 皮肤有损伤时戴双层手套
1感染性职业暴露
1.1职业暴露因素,对本院2009年至2013年登记备案的51例职业暴露者回顾性调查结果显示:锐器刺伤45例,占88.23%,血液/体液接触暴露6例,占11.76%。常见于针头扎伤以及在手术过程中被刀片割伤。由此可见,锐器伤是医务人员感染性职业暴露的主要原因。
1.2感染性职业暴露防护
1.2.1加强管理,最大限度防止或减少锐器伤的发生。首先要增强医务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在诊疗、护理患者时,凡是有可能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时均应执行标准预防措施,戴口罩、手套、穿隔离衣,对高危人群采用双层手套或定时(每30分钟)更换手套,当血液或体液有可能喷溅时,则要戴防护眼镜,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在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做到:①保证充足的光线,如遇躁动或情绪不稳定的患者,应请他人协助或用防躁动护具,特别注意防止针头等锐器刺伤或划伤;②锐器不可徒手传递.不可用手装卸刀片或缝针,术中使用的锐利器具应放在固定的位置;③手持针头或锐器时,不可使锐器面对着他人,以免刺伤;④锐器物品使用后,不要放在操作台、治疗车及诊疗包内,不可将使用过的针头重新套回针帽;⑤销毁利器时,不可将利器徒手掰弯、折断,应将其放入专用的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内,盒内装载不可超过3/4,并放在安全的地方;⑥整理污物桶时,不可用手或脚直接踩压污物,以免不明物扎伤;⑦接触病人后要用肥皂水彻底洗手,特别是手被血液或体液污染时,必须立即洗手,脱去手套后也要洗手。[2]
1.2.2发生暴露后的紧急处理
一旦皮肤被锐器刺伤,或被患者的血液或体液污染,要保持镇定,迅速用手从受伤部位的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尽可能的挤出血液,用肥皂液和流动水反复冲洗伤口,再用碘酒和酒精消毒伤口,并报告预防保健科,根据暴露源做相应的干预措施,并定时随访做医学观察。
2物理性职业暴露
2.1职业暴露因素包括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紫外线、激光等)、噪声、强制体位至负重伤及心理因素等。[3]
2.2物理性职业暴露防护
2.2.1接触各类电离辐射的医务人员,应加强自我防护意识,在工作中做到:①操作人员在机房内曝光时应穿戴好防护衣帽、手套、面罩;剂量盒要随身携带;②不允许在工作场所内进食;③注意周围人员的防护,曝光前注意关好门窗,防止漏射线对他人的损伤;④使用移动X线机工作时,在安全范围内设置铅屏风,尽可能远离辐射源;⑤定期监测剂量盒的辐射剂量,及时掌握个人的辐射损伤情况;⑥减少个人单次操作时间,避免短期内大量接受X射线的照射,轮流安排工作人员休假,定期体检;⑦医务人员的防护设备应齐全、充足,保证随时可以使用。
2.2.2紫外线照射消毒时,要防止对人体的直接照射,尤其是眼睛,必要时可戴防护墨镜,紫外线照射灯的开关应安装在室外。
2.2.3防止或减少噪音·定期检查、维修、保养各种仪器、设备,保持其性能良好。
2.2.4防止身体疲劳,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应重视姿势的自我调节,长期站立、移动病人或搬运重物时尽量避免被动操作,做到省时省力,预防颈椎病及腰肌劳损,减少静脉曲张的形成。
2.2.5医院管理者在工作安排上要符合卫生学要求,采取科学弹性排班,对工作量大、危重病人多的科室加强人员配备,适当调整工作强度,减轻医务人员职业紧张,创造和谐的工作气氛。
3化学性职业暴露
3.1职业暴露因素
化学消毒剂和麻醉药及化疗药物都可以对人体造成慢性伤害。医务人员在操作过程中通过皮肤、呼吸道、口腔、黏膜等途径吸收,会因长期蓄积而产生影响。
3.2化学性职业暴露防护
①减少空气污染,定时开窗通风、换气;尽可能的使用低毒、无毒的新型消毒剂;对有刺激性的消毒剂要妥善储存,盛装消毒剂的容器要严密加盖;在配制时应做好个人防护,防止消毒液喷溅到皮肤、眼睛或呼吸道。
②规范麻醉品的使用方法,减少麻醉气体溢出,将排气管安装到室外排出废气。
③医护人员要了解化疗药品的特性,工作中规范操作。操作时要穿防护服,戴口罩、手套、护目镜等;向瓶内注入溶媒时应缓慢沿瓶壁注入,以防粉末溢出,待粉剂溶解后,再回抽瓶内气体,以防瓶内压力过高,导致药液外溢,溅到操作人员或他人衣物上。操作完毕后,应将废弃物收集到坚固、防渗漏、带盖的容器中,由专人、专通道运送至暂存间。操作者用清水及肥皂水按规范洗手,彻底清洗。治疗室要持续通风换气,减少空气中化疗药物的含量。化疗药物不慎被溅至面部或眼内,应立即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并滴眼液或眼药膏。对接触化疗药物的医护人员定期体检,怀孕者及哺乳期妇女应尽量调换到不与化疗药品接触的岗位。
参考文献
[1]戴青梅等.医护人员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7):531-544.
[2]谭旭明,胡艳红等.检验人员常见健康问题及防护对策[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8.2.
1感染性职业暴露的因素
1.1缺乏职业暴露的自我保护意识:由于我们无法事先预知哪些患者的体内物质中有这种或那种传染病的病原体。因此,突发的新出现的传染病迅速暴发传播,危害人类生命,医务人员为了救治这类患者而深受感染性职业暴露之害,甚至付出自己宝贵的生命。2002—2003年在全球报告的“非典”病例中,医务人员为了救治“非典”病人,受到感染性职业暴露而发病的就占发病比例的22.3%,并以青壮年医务人员(25—49岁)为主,约占80%,无论是发病人数或死亡人数,都是医务人员感染性职业暴露史上前所未有的,这一血的教训足以引起医务人员对感染性职业暴露的高度重视。
1.2皮肤粘膜接触暴露:由于医务人员在工作中面对各种不同的患者,接触各种病原体的概率远比普通人群高;医务人员的皮肤粘膜暴露于患者的血液或体液后,存在着患者传给医务人员,或医务人员又传给患者,致使双向传播的危险。
1.3缝针、刀片及锐利器械刺伤暴露:文献报道,因职业感染途径中被针刺伤占80%,现已证实,有20多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传播,其中一旦经针刺伤即可发生感染的有艾滋病病毒、乙肝病毒、丙肝病毒、出血热病毒等。
1.4手污染:医务人员在医疗、护理工作中,许多工作都是由手完成的,手的微生物污染相当严重。监测资料统计,在不洗手的情况下采样监测,医院工作人员手上革兰氏阴性杆菌携带率高达80%或更多。手是院感中重要传播媒介。
1.5空气污染:在医院空气中的病原体来源于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伤口脓液、排泄物等,干燥后形成菌尘。通过讲话、咳嗽、喷嚏、清扫整理病房、人员走动、物品传递、空气流动等扬起而污染空气。医务人员长期处于这种污染的空气中,也有被感染的危险。
1.6相关因素:医院感染制度不健全,人们对感染的危害性认识不足、防护意识淡漠、有菌观念不强、无菌操作技术不规范等均是感染性职业暴露因素。
2感染性职业暴露的评估
感染性职业暴露的评估对其确定处理措施十分重要,因此,医务人员一旦发生感染性职业暴露后,应当对其暴露的严重程度和暴露源的载量水平进行准确的评估,以利制定处理方案。
2.1感染性职业暴露的程度分级:①一级暴露: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污染的医疗器械或物品;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小且暴露时间较短。②二级暴露:为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大且暴露时间较长;或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损伤程度较轻,为表皮擦伤或者针刺伤。③三级暴露:为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损伤程度较重,为深部伤口或者割伤物有明显可见的血液。
2.2感染性职业暴露按病源体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以艾滋病为例)分为轻度、重度和暴露源不明三种类型。①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低、艾滋病毒感染者无临床症状,为轻度暴露。②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临床症状,为重度暴露。③不能确定暴露源者,为暴露源不明型暴露。
3感染性职业暴露的处理
3.1感染性职业暴露后的紧急处理:①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对粘膜进行反复冲洗;②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处止血按压;③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
3.2感染性职业暴露的登记和报告:感染性职业暴露后要将暴露情况进行登记,登记的内容包括:职业暴露发生经过、暴露方式、部位及损伤程度、暴露种类和患者的详细情况。追踪随访当时的暴露源患者现在健康状况,一方面可对医护人员受伤害的情况行预防或治疗性用药,另一方面可以不断总结避免锐器伤害的经验。
3.3感染性职业暴露的预防性用药:免疫预防,根据某种感染的危险程度和发生感染的频率进行预防接种。如受甲型肝炎病毒暴露者应立即注射免疫球蛋白,其后的28天注射甲肝疫苗;受乙肝病毒者,应于24小时内注射乙肝高价免疫球蛋白;受丙型肝炎暴露后,在必要时有干扰素治疗;三月内每月查肝功能和“两对半”;受艾滋病毒暴露者,根据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实施预防性用药方案。预防性用药方案分为基本用药程序和强化用药程序。基本用药程序为两种逆转录酶制剂,使用常规治疗剂量,连续使用28天。强化用药程序是在基本用药程序的基础上,同时增加一种蛋白酶抑制剂。预防性用药应尽早开始,最好在暴露后4小时内实施。
4感染性职业暴露的预防
4.1定期组织开展职业卫生防护知识与技能的相关培训。医务人员在进行各项医疗操作、清洁及环境表面,消毒时严格遵守各项消毒隔离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
4.2感染性职业暴露应该严格执行标准预防。在抗击“非典”期间,北京小汤山医院正因为严格实施了标准预防措施,才无医务人员感染,取得了抗击“非典”的胜利。
标准预防: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既强调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也强调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因此,标准预防既保护病人又保护医务人员,故又称双向防护。根据各种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制定隔离措施,如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微粒隔离、常规工具隔离和虫媒隔离等。对医护人员而言,不管是已知或未知血液或体液有否传染的病人,都应采用屏障隔离措施。洗手是阻断传播疾病的关键环节,遇有下述情况必须立即洗手:①摘除手套后;②接触两病人之间;③可能污染环境或传染其他人时。在进行操作时不留长指甲、戒指等首饰。做每一项操作都应严格执行洗手与手消毒指征。接触病人的粘膜或非完整皮肤、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前必须戴手套,可能发生喷溅时应戴限罩、口罩、穿防护衣。重复使用的医疗仪器设备在用于下一病人前应进行清洁和消毒。接触化学消毒剂,如含氯制剂、戊二醛等对皮肤粘膜、呼吸道刺激大时,应戴手套、口罩、帽子,必要时戴眼罩,避免与眼睛、皮肤接触。
4.3接触抗肿瘤药物的护理人员应穿戴好手套、防护衣和口罩。操作中不慎将药液溅到皮肤或限睛上,应立即用生理盐水冲洗。
4.4在进行晨间护理时,要正规着装,对病床进行湿式清扫,一床一巾一用一消毒,防止交叉感染。定期对相关科室做环境卫生学监测,减少院内感染发生机率。
4.5严格执行《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医疗废物应分类收集,传染病及疑似传染病患者的生活垃圾按医疗垃圾处理,防止传播。
一、预防感染的紧急处理措施
1、医护人员在手术、注射等治疗过程中接触到表面抗原阳性患者血清后应立即采取抗感染措施:
①局部消毒处理: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清洗,禁止进行伤口处止血挤压;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的乙醇或者浓度为5%/L(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干净。
②24小时内注射乙肝高效免疫蛋白1支(400U),3─4周后在加强注射1支(400U)。
③未接种过乙肝疫苗者由科室报医院感染管理科,经批准后在6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
2、医院员工在工作中不慎外伤,应立即转相关科室进行伤口处理,并注射破伤风抗毒素1支(1500U)。
3、医院员工如在医院公共食堂就餐后发生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应立即转肠道门诊诊治;如群体发生消化道症状,应查明原因,切断传播途径。
4、医院员工如出现发热(T38℃以上)、疼痛、咳嗽、咳痰、胸痛等呼吸道症状,应检查血常规、胸片或透视,如不能确诊,需转呼吸科或感染性疾病科进一步明确诊断。
如群体发病应采取消毒、隔离措施、切断传播途径,及时分离病原体以明确诊断,有利治疗。
5、诊断为传染病者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管理、上报。
二、医务人员职业损伤的报告和登记
1、报告:
医务人员一旦发生锐器损伤的情况,应于2小时内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同时填写《医疗锐器伤报告记录单》
2、登记内容:
医务人员职业损伤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损伤方式;损伤的具体部位及损伤程度;损伤源种类和患者的姓名、年龄、诊断、详细通信地址,包括亲属的姓名及详细通信地址;损伤处理方法及处理经过,是否实施预防性用药,首次用药时间、药物毒副作用及用药的依从性情况;定期监测及随访情况。
1、职业暴露的原因有(D)
A 针刺 B 切割 C 直接接触 D 以上都对
2、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的防控理念是什么?(B)
A 一般预防 B 标准预防 C 接触隔离 D 以上都对
3、下列哪类人群不属于艾滋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D)A 同性恋者 B 性滥交者
C 静脉吸毒者 D 医护人员
4、为防针刺伤,错误的做法是(D)
A 使用后的锐器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 B 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
C 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
D 针头用后立即套回针套,以防扎伤别人
二、多项选择
1、体液包括:(ABCDE)
A 胸腔液 B 羊水 C 心包液 D 阴道分泌物 E 脑脊液
2、为防针刺伤,正确诊疗操作是:(ABC)A 使用后的锐器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 B 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
C 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 D 将针套套回针头,以防扎伤别人
E 针头做为医疗废物放于双层黄色垃圾袋内收集
3、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处理正确的是(BCDE)A 使劲挤压伤口,尽量多挤出血液
B 依靠重力作用尽可能使损伤处的血液流出,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C 有肥皂水和流动水进行冲洗后,用消毒液如75%的乙醇、0.5%的碘伏进行消毒
D 粘膜暴露可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污染的粘膜,直至冲洗干净 E 眼部暴露时用洗眼器对眼睛进行彻底冲洗
4、暴露源患者HBsAg(+)时对暴露者的处理(ABCD)A 暴露者抗-HBs阳性,不必处理
B 暴露者抗-HBs阴性,立即注射HBIG200—400U,并同时不同部位注射乙肝疫苗(20μg),1个月、6个月分别复查第二针、第三针
C 暴露者抗-HBs阴性,暴露后3个月、6个月检查HBsAg、抗-HBs、肝功 D 暴露者抗-HBs不详,按照抗-HBs阴性处理 E 暴露者抗-HBs不详时不必处理
三、填空题
1、医务人员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的防护措施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病 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2、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 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3、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医疗卫生机构应当给予随访和咨询。随访和咨询的时间是在暴露后的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6个月,对艾滋病病毒抗体进行检测,对服用药物的毒性进行监控和处理,观察和记录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早期症状等。
四、判断题
1、禁止弯曲被污染的针具。(√)
2、禁止双手回套针帽,如需盖帽则只能单手盖帽或借用专用套帽装置如止血钳。(√)
3、传递锐器时,锐器柄端朝向传递者,尖端朝向接锐器操作者。(×)
4、锐器盒内锐器不可装的过满,盒内的锐器盛装三分之二时,应及时处理。(√)
摘要:目的:分析我院产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现状、发生原因,进一步探讨防范措施,以减少护理人员损伤。方法:2012年l一2013年12月对我院产科护理人员用主动登记上报的方式了解职业暴露的原因、次数、程度、损伤后如何处理等情况进行登记。结果42名被调查产科护理人员中,31名有职业暴露的经历,与产科护理有关的职业暴露总次数112次;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差,接触患者血液、羊水和体液时戴眼罩、面罩及穿隔离衣者仅34名,占27.0%,每次接触母乳戴手套者仅6名,占4.8%。每次换尿布戴手套者5名,占4.0%。发生职业暴露后向疾控科上报25名,占25/34%。结论:产科护理人员面临的职业暴露风险大,职业防护意识较差,应加强对临床护理人员职业防护知识培训,落实标准预防措施,有效避免产科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
关键词:产科,护理;职业暴露;职业防护
我国医院是面临发生医院感染等潜在职业危险的高危工作场所。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区,且艾滋病梅毒发病率呈逐年快速上升趋势,而产科护理人员因工作环境,工作性质的特殊性,经常暴露于血液、羊水、分泌物及锐器(缝针、刀剪)损伤等多重危险因素之中,是护理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1]。因此为了了解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现状和目前防护状态,探讨进一步的防护措施。对我院42位产科护理人员进行用主动登记上报的方式报表职业暴露,了解从2012年l—2013年12月发生职业暴露及职业防护情况,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2012年l—2013年12月,选择我院产科护理人员42名,其中护士12名,护师14名,主管护师15名,高级护师3名。大学本科12名,大专20名,中专10名。护龄3—31年,工作年限小于5年12名,5~10年14名,10—15年13名,15—20年3名,大于20年2名。
1.2调查方法采用自行设计主动登记上报的方式报表职业暴露。
1.3调查内容①登记护理人员个人资料如学历、职称、护龄。②产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情况。③产科护理操作中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情况。④产科临床常见12项护理操作戴手套情况调查。⑤临床操作不戴手套原因。
1.4统计方法用Excel2003软件录入数据,并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
2结果
2.1 2012年l—2013年12月产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情况42名产科护理人员中,31例曾发生过职业暴露,发生率为70.6%,其中,皮肤、黏膜被患者血液、羊水、体液接触暴露76例,占总暴露例数的85.4%。2.2 2012年l—2013年12月产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原因见表1。暴露原因例次数构成比
助产中被剪刀、缝针损伤136%
收集清洗器械时误伤188%
接生、助产、阴检时手套破损被血羊水分泌物污染6126%
接生助产时皮肤粘膜、眼被血、羊水、分泌物溅沾9541%会阴擦洗、阴道冲洗及更换会阴垫、引流袋污染3214%输血、穿刺、处理血标本时污染2.3 产科护理人员临床护理操作中自我防护情况见表2。
2.4 产科护理人员护理操作戴手套情况见表3。
2.5 临床操作不戴手套原因见表4。
2.6 产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情况见表5
(n=42)
内容全部部分没有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羊水是戴手套378841012接触患者传染病诊断不明时戴手套20481433819操作者有皮肤破损时是戴双层手套***6接触可能溅射血液体液羊水时戴口罩眼罩隔离衣122920481023接触性病患者时戴口罩及隔离衣23551331614 使用锐器后及时放入锐器处理盒12292252819表3产科护理人员临床护理操作中戴手套情况(n=42)
内容全 部部 分没 有不做此操作
n%n%n%n%抽血、输血及处理血标本4102252163800
静脉穿刺、注射371843225000
婴儿洗头、沐浴、穿衣51214331945410更换尿布25102318431229
接触乳汁2581920481229
会阴冲洗、消毒30718191237
更换会阴垫及引流袋
表4临床操作不戴手套原因(n=42)
内容是否n%n%
操作不方便31741126
担心患者不理解12293071
取用不方便13303870
抢救或工作量大没有时间3379821
不习惯16382662
没有想到4103890
没必要6143686
5产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情况(n=42)
内容是
n%n%
皮肤粘膜眼沾患者血液体液羊水立即清洗3890410
医用物品被患者血液体液羊水污染后用消毒剂消毒3583717
被锐器刺伤后挤压出血后清水清洗消毒409525
被有传染病患者污染后用疫苗8193481
发生职业暴露后上报疾控中心31741126
3讨论
3.1造成产科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的原因
3.1.1客观因素:产科护理人员工作繁忙,工作量大,人员不足,夜班加班频繁,每天需完
成大量注射、抽血、输液、输血、导尿等护理工作,接生时接触血液、羊水、分泌物的几率
都是100%。会阴切开术、会阴缝合术、断脐、抽脐血、注射催产素、会阴神经干阻滞麻醉等操作时,易发生针刺伤。产后护理时,会阴揩洗、更换会阴垫、床上沐浴等操作接触恶露、血液、体液的几率也很高。新生儿出生后操作中不可避免造成血液、体液、羊水、胎粪等污染物。而我国目前乙型肝炎国民高发区,总感染率高达10%;通过血液、体液传播的传染病如梅毒艾滋病等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2]。而经常接触血液、体液是不接触者发生血液性疾病机会的2.4倍[3]。
3.1.2主观原因: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安全观念不强和防护意识淡薄,在接触可能污染物时抱有侥幸心理,养成不穿戴手套及防护用具等不良习惯,部分人员工作经验不足,操作不熟练。管理部门制度制定不合理;部分因预算及开支等经费问题使防护器材配备不齐;拒绝为职业暴露护理人员提供免费材料及免费疫苗。
3.2对应的防御措施
3.2.1据报道,工作压力源与工作疲溃感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4]。紧张而繁重的工作给产科护理人员造成更大的心里压力,也极易造成生理、心理性疲劳,而这种疲劳可影响行为的准确性和协调性,从而增加了职业暴露的次数。改善工作环境、降低产科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纠正产科护理人员缺编等引起工作量超负荷,鼓励护理人员参与体育锻炼及休闲活动,舒缓心理压力,提高反应、应急能力,降低因心理性危害而造成的职业损伤。
3.2.2加强职业安全教育,提高职业暴露防护意识,是减少职业性损伤的有效措施之一。加强自我防范,规范操作流程。接生时戴双层口罩、使用护目镜,穿防水隔离衣,最大限度阻断血源传播性疾病。此次调查表明,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不强,对职业暴露认识不足,应在护理专业教育中开设产科护士的职业防护课程,上岗前的产科护理人员有针对性进行医院感染、职业防护、安全工作技术和方法的专业培训,经考核合格方可上岗。要达到减少职业暴露发生的目的,对护士进行的相关培训教育必须是持续的,经常性强化性教育,而不是一次或几次培训教育就可以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峥o。工作后应不间断地接受继续教育,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主动防护意识,树立标准预防的观念,从根本上减少职业损伤的机会[5]。
3.2.3加强执行标准的安全锐器处理措施,防止锐器刺伤,安全使用锐器的标准重点是在使用前、中、后的正确操作及对使用后锐器的安全存放及销毁。用过的针头和锐器应装入防水、耐刺的容器内集中储存,总量不能超过容器总容量的75%。在处理已经使用过的锐利器械时,应佩戴防护手套,减少锐器暴露,配备必要的防护隔离措施。静脉操作及缝合伤口时要有良好照明环境,注意力要集中,减少干扰。尽可能地使用安全医疗器具。据CDC统计,使用安全性能良好的装置能减少大多数的锐器伤。提高护士自我防护意识,改变不良习惯,尽量减少造成医护人员伤害的不必要操作。每项操作时应戴手套,严格执行接触患者和操作前后洗手制度[6]。
3.2.4推广和强化标准预防处理意外暴露。被无乙型肝炎等传染病的孕产妇血液、体液污染的利器损伤后,应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尽可能挤出伤口处的血液,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清洗被污染的皮肤。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伤口冲洗后,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HBV阳性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时,最好在24h内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
3.2.5建立健全的职业暴露上报制度,合理配备人力资源 医院对于不慎被锐器刺伤的医护人员进行登记、报告管理,进行血源性疾病检查和随访,建立职工健康档案,进行免疫接种等。根据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产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率很高。根据国外相关报道,与患者接触的时间超过1h,而患者的出血量大于250ml时,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风险将明显升高。产科护理人员工作量大,职业特殊,工作中长时间暴露在产妇的血液、羊水及阴道分泌物下,因此,正面临严重的职业暴露的危险。所以,产科护理人员在进行接产及其他任何操作时,都应该做好预防性的防护措施,主动阻断锐器伤及其他职业暴露途径,严格执行“标准预防”,严格规范操作行为,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把职业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3.2.6血液、羊水、分泌物处理地面、墙壁、家具、医疗器械有患者体液渍溅时,不能直接用抹布或拖把去擦,应该用2%c含氯溶液擦拭,然后再用抹布去擦,擦后立即洗手。4小结
护士直接为患者进行治疗和护理,接触各种已知和未知的感染性的血液、体液及分泌物,每天处于被病原菌感染的危险之中。因此,护士应掌握各种防护知识,具备高度的自我防护意识,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降低职业暴露的危险性。职业暴露发生后及时消毒机使用疫苗治疗。
参考文献:
[1]甘明霞.产科护士潜在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J].实用医技杂志,2007,14.No.20.
[2]曹明霞.血液性传染疾病与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J],护士进修杂志,1999,14(1):51-52.
[3]吴丽军,何仲.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风险与预防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86-388.
[4]李晓妹.刘彦君,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溃感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1):645-649。
[5] 张秀娟,齐继红.助产士职业暴露的原因分析及管理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9):7139—7140.
关键词: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监测,对策
医院是具有职业危险的工作场所, 医护人员经常出现被针刺伤或被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污染的情况, 是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1]。医务人员由于职业的特殊性, 在工作过程中暴露于传染源的概率很高, 其中最主要是经血液传播病原体的职业暴露, 尤其是被污染的锐器刺伤[2]。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31例次职业暴露者的基本情况、职业类别、科室分布、高风险操作环节、地点、暴露部位、暴露后处理措施、预防用药及随访等资料, 了解我院易发生职业暴露的主要人群和高危因素, 为制定职业暴露防护对策提供科学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共发生31例次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 对登记上报的资料进行系统分析。
1.2 方法
我院实行职业暴露的鼓励上报制度, 31例次发生职业暴露者均按照职业暴露应急处置及上报流程, 在发生职业暴露后立即进行了局部规范处理及上报, 职业暴露部位应急处理率及上报率为100%。回顾性分析发生职业暴露者的基本情况、职业类别、科室、暴露发生地点、暴露部位、发生职业暴露的高风险操作环节、暴露后处理措施、预防用药及随访结果等。
2 结果
31例次的职业暴露者追踪随访及血液检验复查结果显示无因职业暴露原因的感染性疾病发生。
2.1 职业暴露人员基本情况构成比
发生职业暴露的31例次医务人员中职业类别主要是护士和医师, 分别占58.06%和25.81%, 工勤人员占9.68%;主要发生在5年以下工龄人员中, 占64.51%, 15年以上工作人员的暴露均为在急救患者中发生的损伤, 低年资工作人员暴露发生率明显高于高年资工作人员。见表1。
2.2 职业暴露者科系、科室分布及构成比
职业暴露以外科系统医务人员多见, 占58.06%, 具体科室中手术室最多, 占22.58%。见表2。
2.3 职业暴露发生地点及高风险操作环节构成
31例次的职业暴露发生地点主要集中在手术室、治疗室、病房及处置间, 分别占38.71%, 25.81%, 19.35%和16.13%。易发生职业暴露的高风险操作环节是在手术操作过程中、穿刺抽血或注射操作时、整理医疗废物、拔针或更换针头时的锐器伤或针刺伤, 分别占48.39%, 19.35%, 19.35%, 12.90%。见表3。
3 对策
3.1 加强重点人群的管理
从我院3年的职业暴露监测情况分析来看, 发生职业暴露者以低年龄人员为主, 与国内外报道一致[3]。临床护理工作中, 护士较多地接触注射器、针头等锐器, 低年资护理人员由于临床工作经验较少, 给患者进行静脉穿刺、静脉采血和注射等操作时容易紧张, 操作不熟练, 心理素质差, 易发生锐器伤;职业暴露者其所在的科室以外科居多, 这与科室工作性质有关, 外科系统医务人员每天进行的手术、清创、缝合、拆线、换药等有创操作远多于内科系统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与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防护知识、技术娴熟程度、个人防护意识和预见性密切相关[4]。针对低年资医务人员其职业暴露风险防范知识相对匮乏、个人防护意识不强的现实, 需不断强化职业暴露风险与个人防护、标准预防及操作规范的培训。
3.2 规范操作流程, 实施标准预防
在医疗机构范围内工作、活动的所有工作人员应当遵循WHO提出的“标准预防”原则, 对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及其污染的物品, 非完整皮肤和黏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 在接触上述物质时必须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配齐并规范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日常工作中养成良好的个人防护习惯, 对高风险科室和高危人群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沟通、演练和督导, 从强化意识到行动落实进行有效干预, 规范操作流程, 掌握器械的正确传递及锐器等废弃物的正确处理流程。
3.3 建立职业暴露档案, 加强监测管理
医院感染管理科24 h畅通指导电话, 一旦接到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报告后, 立即指导医务人员正确处理伤口, 针对不同暴露源及时进行血清学病毒抗原、抗体检测, 同时进行风险评估, 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 指导其就诊, 建立医护人员职业暴露档案并跟踪随访, 确保随访复查率达100%。医院感染管理部门适时将全院职业暴露现状及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总结, 提出干预措施并通报全院。
加强重点人群的管理, 尤其关注低年资医护人员, 并针对职业暴露的高风险操作环节采取防范措施, 可有效减少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风险。
参考文献
[1]任南.实用医院感染监测方法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4:156.
[2]王根妹, 陈少恋, 陈晓丹.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分析及管理措施[J].中国消毒学杂志, 2015, 32 (8) :827.
[3]张磊, 李志红, 许晨, 等.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分析及防护对策[J].现代医院管理, 2015, 13 (3) :72.
【关键词】医学检验人员;职业暴露;调查分析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714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894-01职业暴露是指由于职业的原因而将自身暴露在危险的环境中,这可能会对生命健康造成威胁。医院检验人员的职业暴露是指检验科的工作人员在实施医学检验工作时接触的有害、有毒以及有传染性的病原体,可能对其健康或者生命造成威胁的一类危险职业,而且具有化学性、感染性等特点[1]。因检验科室的人员工作任务重,在加上缺少职业防护意识,在实施检验操作时没有实施足够的防护措施,无法避免的会出现多种职业感染现象。我院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月间在检验科工作的人员,总结其在工作中出现的职业暴露危害情况,同时对其构成因素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月间在检验科的人员,包括工作人员、进修人员以及实习人员,对43例有过职业暴露史的工作人员资料进行分析,其中17例为男性,26例为女性。
1.2调查方法通过职业暴漏后填写的相关记录做统计学分析,其中包括姓名、暴露时间、所在岗位、损伤部位、暴露方式、事后处理以及损伤程度等等。2结果
通过研究发现:从2011年——2013年1月间有43例有过职业暴露史,37.2%为采血针头刺伤,22.1%为标本管裂划伤,10.5%为仪器针头刺伤,30.2为体液、血液污染粘膜、皮肤。这些因素都会引起检验人员出现污染进而发生感染现象,出现多种职业暴露事件。3讨论
3.1检验人员的职业感染现状我国现今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约近亿人,近些年丙型肝炎的感染患者数量也在不断的上升,现今,我国约有84万艾滋病感染者,其中8万例患者。有研究指出,约有20多种病原体可通过针刺伤进行传播,其中最易导致严重后果的为乙型病毒肝炎和艾滋病毒[2]。当体内注入10uL含有乙型肝炎病毒的血液时,就可能会引起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是最常见的输血后肝炎,如果被带有丙型肝炎的病毒器具刺伤,受伤者约有3%-10%的几率发生感染,患有丙型肝炎。由于检验科工作性质相对特殊,长时间接触会提高潜在危险的几率,常常会出现多种职业暴露事件。
3.2检验人员的职业暴露途径医院是一个集合了传染源的公共场所,院内感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对医院人群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检验科室又是各种标本进行检测的必经科室,这些标本内含有大量的病原菌,自身就是传染源。工作人员长时间处于这种环境下,不但会对自身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胁,同时也是医院获得性感染的根源[3]。
3.3检验人员的安全防护措施
3.3.1严格各项规章制度实验室在进行工作前,要制定相关的操作规范及安全防护措施,对相关人员进行感染性疾病知识的培训,如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以及丙型肝炎等,提高其自身的防御水平以及对相关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在出现问题时不过度惊恐,但也不可轻视[4]。真正的落实检验科的建设,正确处理废弃物及病原体,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等等。
3.3.2建立健全各种职業暴露后处置流程检验人员的粘膜和皮肤会暴露在含有病原体的环境中,操作完成后应用水和洗手液彻底清洗被污染的皮肤,粘膜部位用浓度为0.9%的氯化钠溶液冲洗,对于伤口部位被暴露后应轻轻的挤压伤口,将被污染的血液挤出,之后再用清水或者洗手液清洗干净。受伤部位的伤口要用消毒液进行消毒,消毒液主要为0.5%碘伏,0.2%-0.5%的过氧乙酸等,主要方式为涂抹或者浸泡等,并对伤口进行包扎;暴露人员应短时间内离开工作岗位,请专业人员评估其暴露级别,正确用药。
3.3.3自我保护具有传染性的物质主要包括患者的体液、血液以及被其污染过的物品等等,在与这些物品接触时,应佩戴手套,操作完成后应正确处理手套并彻底洗手或消毒;在实施检验操作的过程中,应佩戴具有很好防渗透性的帽子、口罩、手套,同时佩戴防护眼镜;但要确保光线充足,方便操作,以防被针头或者刀片等锐器划伤和刺伤;绝不可以将使用过的针头再次套上枕头套[5]。医院应定期为检验科人员进行体检,建立个人档案,如有必要可进行疫苗接种,同时定期进行体检。
综上所述,医院检验科室人员需要长时间的暴露在危险环境中,这不但会给其个人带来威胁,同时也会成为医院获得性感染的源头。因此,要提高工作者对生物安全的防护意识,提升自身对风险防御的能力,建立安全有效地预防措施,最大限度的维护医疗环境的安全,这是作为医疗工作者应该承担的责任。参考文献
[1]彭卫红,刘素秋,谭萍.提高检验科人员职业感染防护依从性的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8):140-141.
[2]陈江南,张晓灵.检验科职业暴露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2,7(12):2336-2337.
[3]牛延军.医院感染的三级组织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3):302-303.
[4]董剑文.医院检验人员的职业暴露和预防[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0,28(2):170.
姓名性别年龄科室职业暴露时间:年月日时分
暴力方式:①锐器伤□②皮肤破损接触□③粘膜接触□ 暴露源情况:①艾滋病□②乙肝□③丙肝□
④无传染性□⑤不清楚□
局部处理:①冲洗□②挤血□③消毒□④未处理□
注:此卡由本人填写后交院感染管理科。
泾阳县妇幼保健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报告卡
姓名性别年龄科室职业暴露时间:年月日时分
暴力方式:①锐器伤□②皮肤破损接触□③粘膜接触□ 暴露源情况:①艾滋病□②乙肝□③丙肝□
④无传染性□⑤不清楚□
局部处理:①冲洗□②挤血□③消毒□④未处理□
姓名成绩
一、单选每题5分共8题40分
1、崇高的(D)是人生的支柱和前进的灯塔.A职业理想B道德标准C政治理想D 理想信念
2、高尚的诊疗道德是(B)医疗纠纷的重要方面.A学习B防范C交流D技术
3、古代医家从“仁爱救人”、“医乃仁术”的(C)观念出发,强调对病人一视同仁.A爱心B责任C道德D仁道
4、衡量护理道德水平的重要尺度是(A).A护理质量B反应敏捷C沉着冷静D温婉大方
5、加强(A)建设是抵制各种错误价值观的有力武器
A医德医风B道德素养C文化素质D社会科学
6、建立健全(C)是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的关键.A行业形象B监督激励机制C规章制度D医院规章
7、医德境界是指医务人员经过(A)达到的程度.A医德修养B医德评价C医德教育D医德信念
8、医德教育的目的就是把医德的原则和规范,转化为医务人员的医德信念和医德行为,从而提高他们的(D)品质.A优秀B良好C道德D医德
二、多选每题5分共6题30分、医患关系作为一种双向关系,具有以下特点___(ABCD)
A目标一致的相互依赖性 B利益满足和社会价值实现的统一性 C人格尊严、权利的平等与医学知识和能力的不对称性 D医患冲突或纠纷的不可避免性
2、医务人员的义务包括___.(ABCD)
A医务人员对病人的道德义务B医务人员对社会的道德义C医务人员对同行的义务
D对发展医学科学的医务
3、医务人员的医德境界有以下几个层次(BCD)
A利己主义B先公后私C无私奉献D舍己为人
4、医务人员医德修养高低主要取决于哪几个因素(ACD)
A人生观B价值观C世界观D职业观
5、在医患关系中,医患双方既有法律、道德权利,也有法律、道德义务.但是,医患双方都要认识到:___(AB)A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是一致 B患者的权利与医方的义务一致 C医患双方在医疗过程中目标是一致的 D思想是一致的6、在仪容的修饰方面要注意五点事项___等(ABC)
A是仪容要干净 B是仪容应当整洁 C仪容应当卫生 D仪容要时尚
三、判断每题3分共10题30分
1、爱岗,就是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热爱他人的本职工作.(错误)
2、道德对社会生活的作用方式是强制性的.(错误)
3、改革越深入,市场经济越完善,公众对卫生事业的要求越高,越要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正确)
4、技术关系是联系医患之间关系的中介桥梁或纽带,也是医患之间发生和维持非技术关系的前提和基础.(正确)
5、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是医疗卫生工作改革发展的重要保证.(正确)、良好的人际沟通,将对医患双方产生的积极作用,医务人员心情愉快,认真履行职责,患者也会心情舒畅,积极配合治疗,有利于身体的康复(正确)
7、临床诊疗的基本道德原则: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正确)
8、门诊是医院面向社会的窗口,是医院工作的第一线.(正确)
【中图分类号】R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563-01
消毒供应中心是全院重复回收物品器械的重要部門。手术室用过的手术器械及临床科室用过的各种穿刺包,如换药包、缝合包、拆线包等以及呼吸用过的管道都要经由供应室回收集中清洗、消毒、灭菌。对于那些乙肝、丙肝、HIV感染者用过的器械及各种管道都要进行特殊处理。在这里使用消毒剂,浓度高、剂量大,极易吸入或皮肤接触而产生危害。
1 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常见的职业暴露因素
1.1 物理因素
1.1.1 针刺伤和刀割伤 是常见的职业暴露,在包装过程中工作人员的手很容易被针头、刀片刺伤。而针头是对医务人员伤害最多最深的锐器。乙肝、丙肝、HIV等患者用过的器械传染性更强,特别是HBV传染性更强。针刺伤时只需0.004m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针刺伤还可感染其他一些疾病。如败血病、伤口感染等。
1.1.2 烧伤 也是职业暴露的一种,消毒员每天与高温、高压的蒸汽接触,烫伤现象很易发生。常见于高压灭菌完成后,开门取物品时皮肤接触消毒车引起烫伤,所以开门时站立一侧,将没拉开,等冷却30分钟后取物品,这样可以避免烫伤。
1.2 化学因素 具有传染感染性的器械,都要先消毒,后清洗,再灭菌。所以一般都要用化学消毒剂浸泡,浓度大、具有腐蚀性、挥发性、刺激性,易伤皮肤、眼结膜、上呼吸道等。
1.3 生物因素 在回收、清点、清洗自身防护不到位,至使致病微生物通过受损的皮肤粘膜进入体内,而感染上传染病、乙肝、丙肝、艾滋病、还有败血病等。
2 加强职业安全防护知识学习
组织学习《消毒规则》《传染病的防治》,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防护,严格按照供应室中心的流程工序去工作,按规定的标准严格要求,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很多职业伤害。
3 加强防护措施的落实与管理
3.1 加强标准预防教育 在清点、清洗物品时均应做好防护措施,戴口罩、戴帽子、戴防护眼罩、带双层手套、穿隔离衣。一般清洗的流程是:清洗—消毒—灭菌。而特殊感染的器械均应执行:消毒—清洗—消毒—灭菌。
3.2 被血液或体液感染过的物品器械,被意外刺伤后,应挤压受伤部位,同时用流动水冲洗受伤部位。再用碘酒、乙醇消毒受伤部为,用无菌敷料包扎伤口,上报预防感染科,并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检查和预防。
3.3 加强安全操作训练 高压灭菌前应先检查高压灭菌锅的性能、电源、蒸汽是否安全,严格按技术操作规范执行,压力降至“0”位再开门,冷却30min后再取物品。
3.4 加强供应室质量管理 加强化学消毒剂的概管理,按规定正确使用,不准超出要求范围,配置时戴口罩、戴帽子、戴防护眼罩,以减少皮肤损伤。
3.5 加强工作人员预防健康工作 坚持每年一次健康体检,定期为医护人员接种乙肝疫苗,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尽可能完善布局、配置合格设备及必要的防护用品。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试题】推荐阅读:
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07-22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处理09-14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培训11-11
医务人员锐器伤防范与职业暴露调查分析06-22
医务人员职业行为规定10-26
医务人员职业精神范文11-07
医务人员有效沟通11-26
医务人员工作总结06-05
医务人员进修学习记录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