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一年级上试卷
一、我会认真填空。
1、小朋友,请你先数一数,再把数字写在下面对应的( )里吧。
1,3,6,5,2,4
( ) ,( ), ( ) ,( ) ,( ) ,( )
2、找规律填数。
1,3,5,(),()
3、比一比。
7比5多 ( );1比5少( )。
4、下面的数能分成几和几。
7 分成4 和() 8分成()和1 10分成()和()
5、在()里填上“”、“”或“=”。
9()10 11()10 12()8+320-10()10 10+8()15 3+9()19-7
6、 8前面的.数是( ),8后面的数是( ),8比9少( )。
7、1个十和7个一组成的数是( )。16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2个十是( )。
8、我们排队去参观动物园。小丽排第8,我排第16。小丽和我之间有( )人。
二、要认真计算哦。
1、口算。
3-1= 5-0= 1+1= 8-5= 4-3= 3+2= 5-3= 3+6= 9-5= 6+5=
2、混合计算。
1+8+3= 4+9+1= 9-1-6= 6+0+4= 3+9-2= 4+8-10=
三、我能解决问题。
1、停车场开走了7辆 ,还剩8辆 。停车场原来有多少辆 ?
●学科成绩统计与质量分析报告
一、成绩统计一览表
二、各题通过率一览表
试题难、易分值情况:容易题97分,97÷120=0.808.中档题15分,15÷120=0.125.难题8分,8÷120=0.067.难度比约为7∶2∶1,试题难易程度偏易.
三、知识覆盖率及相关知识内容比
教材中总知识点个数为76个,本套试卷考查知识点个数为37个,知识覆盖率为48.68%,偏低;授课时数比与各部分分值比基本相当,分值分布合理.
四、统计情况分析
1. 得分率最低的5道题情况剖析.
第27题得分率最低,考查了学生对变换图形知识的掌握情况,由于部分学生思维单一,考虑不周导致严重失分.
第8小题考查线段中点的思维判断,错误的原因是思维定势导致选错.
第23小题考查学生合并同类项以及去绝对值符号的知识点,开发学生的计算能力、观察能力及推导技巧,但部分学生因不认真而丢分.
第25题考查绝对值的化简,是第一章的一个难点.一些基础差、反应能力差的学生,无法完全做对此题,从而丢分.
第26题考核的是在求线段的长度问题中利用不定点分线段成比例出现两种情况的解法,由于部分学生的思维单一,导致只解答一种情况.
2. 本试题中最有创新价值的两个题型.
本试题中最有创新价值的两个题是第27小题、第28小题.
第27小题(2)利用等角观察出其中一角的余角和补角,有的学生考虑不完整,答题不全面.(3)在利用角平分线及两角度数的比求角度时,利用“任意一条射线OD分角”把此题推向了两种情况.分析、思维能力较差的学生,只会考虑出一种情况,所以丢分.
具体分析如下:第27题:如上图,已知点O是直线AB上的一点,OC是任意一条射线,射线OD是∠AOC的平分线,射线OE是∠BOC的平分线.若∠AOD=50°,求∠BOE的度数;(1)观察图中是否存在∠COD的补角和余角?若∠BOC=72°存在,直接写出来;(2)若OD变为一条任意的射线,OE变为∠BOD的平分线,且射线OC、OD、OE都在直线AB的同侧,∠COD∶∠COE=7∶1,求∠AOD的度数.
第27小题(2)利用等角观察出其中一角的余角和补角,充分考查互补角和互余角的概念,利用大部分学生缺少深入挖掘知识的意识, 从而起到锻炼学生的目的.第(3)问在利用角平分线及两角度数的比求角度时把特殊性转换成一般性, 这给这道题增加难度的同时还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锻炼学生思维的缜密性.
具体分析:题中把射线OD变为一条任意的射线, 增加它的位置的不确定性,而射线OE的位置又是由OD决定的,所以本题出现了多种情况, 还好本题又给了射线OC、OD、OE都在直线AB的同侧这个条件,这样就使这道题的难度适合现阶段学生做了, 到现在很多能分析出射线OD的位置应该有两个, 一个是在OC的左边,一个是在OC的右边,而具体演算过程中,学生发现当OD在OC右边时,∠COD∶∠COE=7∶1不成立,这时很多学生就会认为只有一种情况了,没有发现当OD在OC的左边时,OE的位置还存在两种情况,从而漏解.我们认为此题的优点在于它层层布局.
通过27题可以看出,对于任意的一个点或射线分别来分线段或角的同一类问题,一定会出现多种情况,学生对图形变换问题掌握得还不够扎实,在今后的练习当中应增加练习量.
第28题(2)中的创新点是购物选店的灵活性,利用两家不同的优惠条件,在“两家合着购买最合算的”是最佳的解答,此题特别考查了学生对问题的整体性、灵活性.
3. 前后10名学生的成绩状况及对策.(成绩略.)
策略:一个班级的尖子生就是一个团队的领头羊,抓好基础知识的同时,适量地增加练习的难度和量数,同时拓展课外训练,积累经验,拔高训练.对后10名的学生,引导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积极性,加强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训练,个别指点辅导.对有困难的学生不嫌弃、不抛弃、不放弃,对优秀学生要让他们吃得饱、吃得好、吃得香.
五、测试题目分析表
●关于试卷的编制与设计
一、试题设计的指导思想
1.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和《哈尔滨市初中数学学科考试要求》同时兼顾个别版本教材内容.
2. 体现初一学段的灵活性,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同时,体现新课改
的理念,加大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化的力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考试对七年级数学实施新的课程目标,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编制试题的理念
1.按照“课程标准”要求,以基础知识为理念.
注重每个学生的发展,让数学知识从课本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社会;注重基础知识的培养,编制试题多样化.
2.对“知识与能力”的考查注重理解和应用.
编制试题的重点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注意向联系生活实际的方向引导,让所编的题目情景有实际意义.通过选择题、填空题、计算或解方程、解答题等题型,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
3.以本学科的发展为目标,加强对“过程与方法”的考查.
以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为起点,考查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选择题、填空题,考查学生知识的应用及提升学生对数学语言的理解能力.
4. 编制每套试题要注重科学性、引领性、基础性、综合性、探究性、区分性和适切性.
(1)引领性
依照七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识水平编制,并附有学生喜闻乐见而又引人入胜的题目.学生可以在这些方法引领之下,高屋建瓴,深入本质,切中要害,自觉地跨越数学学习中的各个关隘.
(2)科学性
试卷中的任何一道题,其科学性是保证试卷质量的根本,不能无根据地编制试题.
(3)基础性
编制试题要以课本为主线索,利用好基础知识编制试题.
(4)综合性
加强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综合.与本学科知识的综合为主编制试题.
(5)探究性
探究性试题是数学试卷中的核心问题,一定要找清探究的内容、知识点,让探究的内容具有实际意义.
(6)区分性
在试题具备一定区分度的条件下,难度必须以绝大多数学生达到及格为准.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7)适切性
面向全体初一年级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根据初一学生的年龄特征、思维特点、数学背景和生活经验编制试题,使具有不同的数学认知特点、不同的数学思维发展程度的学生都能表现出自己的数学学习状况.
三、试题的基本形态
1.题型与题量.
全卷分选择题、填空题、计算或解方程、解答题.共28个小题统一编号,每一题都有相应的解答说明和分值.
下面是编制试卷各题型的题量及所占的分数表
难度预测:容易64℅;中等25℅;难题11℅.比例为:18∶7∶3.
知识覆盖率:教材中总知识点个数为76个,本套试卷考查知识点个数为40个,知识覆盖率为52.63%.
2.注重知识与技能.
提升学生的视知觉功能.由于数学研究客观世界的“数量与空间形式”,要想从纷繁复杂的客观世界中抽出这些“数与形”,学生首先必须具备很强的视知觉功能,去辨识、记忆、理解.如“长短、大小、多少、轻重、点、线、面、方向、角度”这些体现着“数与形”的概念,学生通过辨识实际的物体,慢慢体验到它们“数量与形式”的不同,并学会以数学符号来表示它们.
3.注重方法与过程.
启发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试题的评价中明确强调对“过程与方法”的考查,强化学生对过程、概念、规律及方法的理解与内化.学生只有深刻领会到学习过程,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才能切实领会数学概念的内涵,灵活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而“标准”也明确要求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乐于参与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因此,学生要在学习过程中,领会概念和规律、方法.
逐步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查,强调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另外,在试卷中也比较注重全面考查学生的思考能力,如“三视图的综合利用”、“探索规律”、“实际问题向数学问题转化”等.这些试题对加强教学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4.注重情感与价值观.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掌握科学技术,具有健全人格的一代新人.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更应重视后者的培养.但是在目前片面追求升学率追求高分的教学中,我们忽略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造成了一些学生只知书本知识而不会实际应用,思想道德滑坡,不知如何做人,价值取向偏离正常轨道,承受能力差.初一学生好奇心强烈,但学习的持久性不长,如果在教学中具有积极的非智力因素基础,可以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长盛不衰.
激发学习动机,即激励学生主体的内部心理机制,调动其全部心理活动的积极性.锻炼学习数学的意志.心理学家认为:意志在克服困难中表现,也在经受挫折、克服困难中发展,困难是培养学生意志力的“磨刀石”.我们认为应该以练习为主,在初一的数学练习中,要经常给学生安排适当难度的练习题,让他们付出一定的努力,在独立思考中解决问题,但注意难度必须适当,因为若太难会挫伤学生的信心,太易又不能锻炼学生的意志.
四、试卷蓝图
1.强调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仍是考查主流.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教学的最基本的目标,考试中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比例大,也是考试的重点,和以往的试题相比,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试题不是简单地停留在知识的再现和记忆上,也不是偏重某项技能的重复训练,更不是在“深挖”上做文章,而是突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实用性.试题在编制立足于具体的情景,考查学生的理解水平和分析能力,体现了数学学科的实际应用价值和学科特点.
例1:已知有一个立体图形由四个相同的小立方体组成.如图1是分别从正面看和从左面看这个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那么原立体图形可能是图(2)中的.(把下图中正确的立体图形的序号都填在横线上).
点评:“空间与图形”是数学学科的一大特点,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平面图形向立体图形转化,本题体现了“生活走向数学知识”的教学理念.
2.强化过程和反映规律的考查仍是亮点.
认识首先是粗略的、定性的、直观的,然后才是精确的、定量的、抽象的.例如,当你感觉到“人很多”、“天很热”、“月亮很圆”时,会进而想到“有多少人?”“气温是多少度?”“怎样描述圆?”以及相关的各种问题.学习数学是循序渐进的、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过程,粗略、定性和直观的认识往往是创新和发明的火种.在力求重视知识结论的同时,体现数学学习的过程和规律.从能启发粗略、定性、直观认识的问题说起,通过思考、探究、归纳逐步引导出精确、定量、抽象的认识.
例2:将一副三角板如图摆放,若∠BAE=135°17',则∠CAD的度数是__.
点评:通过图形的转动,角度的变化,会存在一个角度等于另外两个角度的和.∠BAE=∠BAD+∠DAE, E∠BAD=90°是一个定量.所以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3.命题的基本思路.
全面坚持公正、全面、科学的原则,充分发挥考试和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作用,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努力克服过分注重知识掌握的偏向,促进学生形成终身学习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和综合运用能力,关注学生学习和成长过程,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和谐发展,鼓励学生的创新和实践,引导学生的个性成长;结合哈尔滨市初中数学课程改革实际,及时了解和正确评价哈尔滨市初中数学教学水平,全面促进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4.双向细目表.
五、提高编制试题的技术和能力
1.关于编制开放性试题的技术和能力.
开放性试题形式十分活泼,思维深刻,深受广大数学教育的重视.同时也是新型试题中的一大亮点.开放性试题可分为条件性开放性试题.这类试题中,给出部分已知条件和一个完整的结论,据此,填充缺少的条件.当然这些缺少的条件并不是唯一的;结论性开放性试题,已知条件给定,结论没有给出,经过推理,得出若干结论;条件与结论双开放性试题.给出部分已知条件,同时也允许按照一定要求添加若干条件,然后推导出有个性的结论;围绕着开放性试题进行试题编制.
原题的背景:来源于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81页概念性试题.
背景材料: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例3:请写出一个解为-2的一元一次方程.
点评: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在题目中给出了一个条件,-2是这个方程的解,说明试题的答案不固定、不唯一,也使学生能有自己的开发空间、思维空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数学知识从单一走向多重性.
2.关于编制探究性试题的技术和能力.
探究性问题与开放性问题是有一定差距的,有些开放性试题从本质上说不是探究性试题,因为它仅仅是从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得出不同的结论,并没有什么思维上的探究性.而探索规律的试题从思维上说,不是仅从表面上观察一下就能得出结论的,需要经历深入的思考过程,因而它属于探索性试题,但不属于开放性试题.探索性试题的特征:一是问题的解决不是按照某个固定的、明确的程序,使用某种技巧就能完成的;二是思考问题的方向不是很明确的,解决问题的路线不是很清晰的,通常要经历一定的尝试与试验过程.探索性试题,对于培养与考查合理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及空间观念是非常有益的;对于解决学习策略,获得必要的解决问题的经验是有效的;因此,必须增大主观性试题,尤其增大那些需要学生解释举例、论证的主观性试题,在解答的过程中能表现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情况.
原题的背景:来源于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97页例题2.
背景材料: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与去分母.
例4:一艘船从甲码头到乙码头顺流行驶,用了2小时;从乙码头返回甲码头逆流行驶,用了2.5小时.已知水流的速度是3千米/时,求船在静水中的平均速度.
点评:一般情况下可以认为这艘船往返的路程相等,由此得出:顺流速度、顺流时间、逆流速度、逆流时间的关系.
3.关于编制综合性试题的技术和能力.
所谓综合题,就是由几个简单的数学知识组合成一个复杂的数学题.由几个简单的数学知识链结出知识网络,使题目寓几何、代数、三角知识于一体,渗透多种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及解题方法.这类问题有利于学生的多向思维、全方位联想、综合应用知识、全面检验和评价学生学数学、用数学能力.由此,设计综合性试题的难度、必要性都很重要.
原题的背景:来源于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91页例题4.
背景材料:解一元一次方程(二).
例5:某地区的手机收费有两种方式,用户可任选其一:月租费20元,0.25元/分;月租费25元,0.20元/分.(1)某用户某月打手机x小时,请你写出两种方式下该用户应交付的费用;(2)若某用户估计一个月内打手机时间为25小时,你认为采用哪种方式更合算.
点评:用一元一次方程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其基本过程是:实际问题列方程转化数学问题(一元一次方程),七年级上册所涉及到的此类内容有:有理数、整式的加减、一元一次方程、图形认识初步.此题考查了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应用的综合性能力.
4.关于编制实践应用性试题的技术和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数学试题的编制应当以此为指导,打破传统的命题格局,试题要体现知识的迁移、转化、应用,着眼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知识技能形成过程的考查,引导教师加强过程教学,试题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突出数学的实践和运用,体现试题的特点,引导探究、创新的学习风气.
例6:如图,已知∠AOB=90°,∠BOC=30°,OM平分∠AOC, ON平分∠BOC.(1)∠MON=;(2分)(2)∠AOB=α,∠BOC=β,求∠MON的度数.并从你的求解你能看出什么什么规律吗?
编题的背景:来源于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144页、第10小题.
背景材料:角的平分线及其性质特点.
点评:将数学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情境中的数学问题,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让学生用数学知识和数学的思维方式去看待、分析、解决实际问题.OM平分,ON平分在此题中是关键,使图形有规律可探索.
变型:若∠AOB=90°,∠BOC=30°,OD是∠AOC的平分线:求∠AOD的度数.(注:没有图形)此题是期末考试27题的变形题.
点评:在数学中几何问题中,如果没有给出图形的话需认真分析是否有多种情况.
结束语:
语文七色光
1.看拼音写词语。相信你一定能写得既正确又美观。
开(辟避)(忘妄)想
(尊遵)循(振震)耳欲聋
3.形近字组词,照样子写一组再组词。
湍()怔()囚()婉()
瑞()证()因()碗()
4.给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旧社会劳动人民起早贪黑,就是为了挣(zhengzheng)一口饭吃。可是一年到头,还是吃不饱穿不暖。在死亡线上挣(zheng zheng)扎着。
5.关联词语填空。
因为……所以……虽然……但是……
()我们每个人都有两只手,()我们不能接受你的照顾。
()摆在红四团面前的困难很多,()这些并没有吓倒他们。
6.将下列地名按要求归类。
北京 青岛 张家界 香港 周口店 黑河西安 台湾
(1)与水有关的地名______、______
(2)含有方位的地名______、______
(3)含有颜色的地名______、______
(4)含有姓氏的地名______、______
日积月累
1.把成语补充完整。
身( )其( ) ( )材( )教 ( )( )动听
( )居( )乐 ( )然( )朗 志()高( )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_______ ,因为他对中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被后人称为“_______”。
《趵突泉》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作家__________先生写的。本册书我们还学习了一篇他写的文章《 》。游览结束后他发出这样的感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瑞雪图》一课中,作者写雪后的景色,先写( )再写人;先写色彩再写( );先写静再写(
);先写( )再写近处。
爱我中华,_______。爱我中华,_____。爱我中华,_______。
开卷有益
月色是迷人的恬静的,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月夜听曲、吟诗。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1.仿照画线的短语,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幽静的() 美妙的()( )的( )
2.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3.仿照摘录的句子写一句话。
多美的月夜,做个小诗人,吟诵一首描写月夜的诗吧!
默写古诗并回答问题: 《暮江吟》
__________这首诗分别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4种景物。展现________了一幅色彩灿烂的秋江暮景图,________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____之________情,读后给人以美的享受。
读短文回答问题。
我的外公最爱读书。那天下午,外公又在书房读书,听见我来了,就唤我进去。我看到外公的书桌上放着厚厚的书,上面圈圈点点,空白处还密密麻麻写满了字。我问外公 您的学问这么大 为什么还要天天读书呢?外公笑着说:“知识就像无边的海洋,只有虚心好学,不断地用新知识充实自己,才能更好地为国家效力呀!”
1.请给文中画线的部分加上标点符号。
2.这段话共有 句话,都是围绕“________”来写的。
3.外公学问很大,为什么还要天天读书呢?请把原因用“~~”画出来。
4.读了短文你有什么想法,请用一两句话写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野鸭
一天,我在小山上散步,忽然看见在一束枯草旁边躺着一只野鸭。
起初。我以为这只野鸭是害怕被人发现,藏在那儿的,就用树枝轻轻地拨了她一下,想叫她站起来,可是她却一动不动。我觉得很奇怪,便弯下身仔细看,才发现她已经死了。她身体的一侧微微向上翘起,脖子向前伸着、嘴张着,里面塞满了雪。她的翅膀稍稍张开,一条腿伸向后面。在她的腿跟前有两只蛋。看见这两只蛋,我就把这只死鸭提起来。果然在她身子底下有一个巢,里面有十一只蛋,连同外面的两只,一共十三只。
我把她仔细地看了一遍,在她身上没有发现一处伤痕或遭受暴力的迹象。从她身上的各种情形来看,她是被冻死的。虽然我看到的只是些表面现象,但是我还是毫不迟疑地做出这样的结论:她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同那场暴风雪进行一番殊死的斗争以后死去的。
我望着这只野鸭,思绪久久不能平静。我想,这种深沉的爱,多么感人肺腑啊!
太阳已经落山了,我在地上挖了一个小小的坑,把野鸭放进去,用泥土把她埋起来,再用手帕把十三只蛋包好,向回家的路上走去。
1.课文写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发现死鸭和鸭蛋→猜测野鸭死因→掩埋死鸭。其中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次要内容是________。
2.从第二自然段中找出体现野鸭与暴风雪搏斗的词句。用“_______”画下来。
3.任选一题做:①文中的人称本应用“它”来称呼野鸭,却用了“她”,从中你体会到什么?②你认为野鸭这样做值得吗?从野鸭身上你体会到什么?(回答时要写清题号。)
笔下生花
任选一题,完成习作
1.读了上面的文章你是否感动?想象一下以后还会发生什么事呢?展开合理的想象续写《十三只鸭蛋的故事》。
2.哈尔滨被誉为“冰城”,哈尔滨的冰雪举世闻名,动笔写一写家乡的冰雪吧,最好能写出家乡冰雪的美丽(魅力)以及小朋友们在冰雪中玩耍的情趣。题目自拟。
( )1.There ________a lot of people in the street on that day.
A.was
B.were
C.is
( )2. There’s ________American student in my class, she is girl.
A. an, a
B. a, an
C. an,the
( )3.A policeman pointed ________the thief(小偷)
A.at
B.to
C.do
( )4.One day ,two young men ________the Queen(皇后)。
A.visit
B.visited
C.visits
( )5.This morning ,she ________a card.
A.get
B.gets
C.got
( )6. The king walked through the city________ his new clothes.
A. on
B. in
C. for
( )7. She watered the flowers________ .
A. tomorrow
B. sometimes
C. yesterday morning
( )8. One day, the little girl ________her grandma in the forest.
A. visits
B. visited
C. visit
( )9. A: Bobby, it’s your________ . What’s next?
B:Then,the kind girl saved the prince and she________ foam(泡沫)。
A. turn, turns into
B. turn, turned into
C. turned, turn into
10.An American cowboy likes wearing________ and a Scottish man likes wearing .
A. jeans, a kilt
B. a kilt, jeans
C. jeans, kilt
二、英汉互译。
1. 很久很久以前________
2.试穿________
3许多________
4.拜访国王。________
5.在街上________
6.laugh at him________
7.What beautiful clothes!________
8.walk through________
9.make new clothes________
10.tell a story________
三、连词成句。
1.clothes , boy, the , liked , new(。)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were, a lot of , street , people , in , the , ther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student , a . sentence , each , say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mountain , was, there, house , a , on , the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出下列动词的过去式。
laugh________
point________
like________
is________
can________
shout________
are________
have________
show________
visit________
walk________
live________
词型转换
1.He lived in the new house. He _________ (be) happy .
2.The king isn’t wearing_________ (some) clothes.
3.The________ (man) like drinking_________(some) milk.
4.One day, they ________(be ) at school. They walked through the playground.
5.He _______(look ) at the pictures and _________(laugh) two days ago.
6.Long long ago, the old man ________(tell) the boy this story
五、句子翻译
1.很久以前,有一个国王。他喜欢新衣服。
______ ______ ______, there ______ a king. He ______ new ________.
2.国王什么衣服也没穿。
The king isn’t _______ ________ clothes.
3.一天,两个男人拜访了国王。
One day, two_______ ________ the king.
4.愚蠢的人看不见它们。
_______ ________ can’t see _______.
5.大街上有许多人。(过去时)
There _______ a lot of ________ in the ______.
6.每位学生说一个句子。
_______ ________ says one ________.
7.轮到你了。 It’s _______ ________.
8.我们只能重新开始这个故事。
We ______ _______ start the story ______.
六、按要求改句子。
1.There was a king.(改成一般疑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We can make new clothes for you. (改成一般疑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The two men showed the king his new clothes.(同义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city 、the 、king、walked、the、in、clothes、through、his(连词成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are、a、Miss、her、playing、students、Fox、and、game(连词成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根据首字母和句子意思将单词补充完整。
1.The king was f_____ because he’s wearing no clothes.
2.There were a lot of p______ in the street.
3.On Christmas Day, he g______ a wonderful present from his parents.
4.One day, the lion w_______ sick. His wife looked after him carefully.
5.Long long ago, there w_______ three bears in the house.
6.Last autumn I p______ oranges on the farm with my friends.
7.The boy is not very c______but he studies so hard and always get No.1.
八、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Long long ago, showing… to, thinks hard, make clothes, laugh at, lived in, Shouted at)
1.The lion ______the old man, “You picked a flower.Now give me your child.”
2.________ , there was a temple on the mountain.
3.My mother is a tailor. She can ________.
4.I can’t go out in old clothes, people will________me.
5.At Mike’s home, he is________his family photo________his friends.
6.The question is not easy. He ________but still doesn’t know the answer.
7.An old man and a little boy________the house.
1.六年级英语单元测试试卷及答案
2.小学六年级英语上册第五单元测试题
3.小学六年级英语毕业试卷及答案
4.小学六年级毕业英语考试卷
5.小学六年级英语上册期末试卷
6.初一外研版(上)第一次月考英语试题
7.八年级下册英语第一单元测试题
8.六年级英语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9.(人教版)初二英语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本试卷从基础知识、能力测试方面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较全面的检测,试卷与教材密切取系,关注学习的生活实际。题量、难易适中,覆盖面较广。本试卷共有五道大题,前四道题都是对基础知识的运用,最后一题是能力测试,有一定难度。
一、成绩分析: 一年级(1)班参加考试的有44人,平均分是92.6分,及格率为97.7%,优秀率为90.9%。
二、试卷题目难易分析:
试卷难易程度总体适中,基础题考核面全,呈现的基础性强,后半部分能力题,拉开了层次,有适当的提高。
三、答题情况分析:
前面四题大多数学生都做的非常好,只有个别几位同学由于粗心没有做对,出现错误最多的是第五题,用数学解决问题。主要是考核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学生在这部分失分比较多,主要有:①学生的思维不够开阔,不会用所学的知识举一反三,或是老师的读题对学生有误导,不会灵活解决问题。②应用题的审题能力差,不理解数量间的关系。
四、从本次考试的难易程度和所取得的成绩来看,个别小朋友有所落后。存在不足之处: 1.个别学生的字迹较潦草,书写不认真,要培养小朋友认真书写的习惯。
2.学生的听读能力和审题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有些题目学生会做,但是没有听懂意思,有些学生对试卷的题目要求不明确,不理解题目意思。在以后的练习中我会加强学生对题意理解的训练以及题型的多样性练习。
3.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牢固,加减法计算还要进一步加强训练,必须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保证百分之百的的正确率。
4.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程度还很不够,在以后的练习当中我会多让学生自己探索和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能够把一个知识点运用到各种题型当中去的能力。
5、重视考后反思,师生共同分析试题。教师和学生要通过考后的试卷分析,教师反思教学存在的问题,学生反思自己在知识、方法和发挥上存在的不足,以便查漏补缺提高教和学的有效性、针对性。
五、改进措施:
1.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发挥教师群体力量进行备课,进而弥补自身个体钻研教材能力的不足,共同分析、研究和探讨教材,准确把握教材。
2.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3.重视知识的获取过程。使他们在经历和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活用”知识,达到举一反
三、灵活应用的水平。
4.加强学习习惯和策略的培养。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如:独立思考的习惯,认真读题、仔细审题的习惯等等。
一、填空题(第1-10小题每空0.5分, 第11、12小题每空1分,共19分)
1、50厘米=( )分米 7吨=千克 6000克=( )千克 300分=( )时
2分30秒=( )秒 6毫米+24毫米=( )毫米=厘米
2、把一个圆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这个圆的( ),4份是这个圆的( ).
3.长方形的对边( )并且( ),四个角( ),正方形的四条边( ),四个角( )。
4、在()里填上 “一定”“不可能”“可能”
太阳( )从东边升起;你( )是三年级的学生;小猪( )飞起来。
5、有两个同样的长方形,长是6厘米,宽是3厘米,把他们可以拼成一个( ),它的周长是( )厘米,也可以拼成一个( ),它的周长是( )厘米。
6、请你测量一下,这张试卷的长大约是( )厘米,宽大约是( )厘米。
7、中央电视台开始播放“新闻联播”时,钟面上的时针应该指向( ),分针应该指向()。
8.口算8600-3400时,想:( )个百-( )个百=( )个百=( )。
9、()×7=7-7=( )+0
10、用3、5、9三个数字分别排成不同的三位数,有()种不同的排法。这些数中,最大的是( ),最小的是( )。
11、根据“松树有36棵,柳树有85棵”,可以求出( )。
12、正方形边长扩大2倍, 周长( )。
二、判断题(每小题 1分 共 8分 )
1. 正方形、长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 )
2. 一只鸡大约重2克. ( )
3.6个相同的数相加的和等于这个数的6倍. ( )
4、0和任何数相乘还得任何数。 ( )
5、一个三位数乘5,所得的积只能是三位数。 ( )
6、.比吨小的单位有千克、克、米、分米。 ( )
7、将一个苹果分成4份,每份是这个苹果的` ( )
8、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
三、选择题(每小题2分 共12分)
1、一辆卡车能装货()
A、4克 B.4吨 C.4千克
A、﹥ B、﹤ C、=
3、分针从“3”走到“9”,经过时间是( )。
A、30分 B、36分 C、6分
4.张奶奶绕边长是50米的正方形操场跑了3圈,张奶奶一共跑了( )米。
A、200 B、150 C、600
5.最大的三位数与最大的一位数的积是( )。
A、8991 B、990 C、1009
6.我国第一长河长江,全长6300( )。
A、厘米 B、米 C、千米
四、计算。(32分)
直接写出得数。(10分每题0.5分)
2500×4= 72-35= 47+36= 7900+1200=
9300-7100= 260×3= 370+530= 60÷9=
12×4= 5000×9= 378×6≈ 607+295≈
(1200-1000)×6= 100-25×2= 21×3×0×5=
2.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带※题要验算)(每题2分,带※题4分,共18分)
806×4= *3814+5288= 验算: *5813-3954= 验算:
5007-2179= 1050×8= 78÷ 8= 537 ×6=
列式计算。(12分)
(1) 320的5倍是多少?
(2)4200千克 比3800千克多多少千克?
(3)一个因数是628,另一个因数是7,积是多少?
(4).一个数除以7,商是13,余数是5,这个数是多少?
五、应用题(第1-4小题每小题 4分, 第5小题5分, 共 21分)
1、有44个同学跳绳,每6人分成一组,可以分成几组?还剩几人?
2. 动物园上午有游客320人,下午游客比上午少25人,这一天一共有游客多少人?
3、某车间生产一批零件,平均每天生产372个,生产了6天后,还有150个没有生产。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
4、一列火车3:30从西安出发,10:30到达兰州,火车每小时行驶120千米,西安到兰州多少千米?
5、长方形长10米, 宽6米, 它的周长和一个正方形周长相等, 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多少米?
六、选作(每道小题 5分 共 10分 )
对于初入小学校园的一年级学生而言, 他们合作学习的意识、能力、方法是非常有限的. 然而, 小组合作对于数学课堂来说, 弥足轻重:首先小组合作学习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其次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强化了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责任感, 和对自己同伴学习进展的关心;再次小组合作学习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较为轻松、自主的学习环境, 提高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所以小组合作学习在数学课堂中的实践是必需的.
二、教学案例
下面就两次课堂教学案例说一下我的一年级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实践:
1. 在教学 《11 到20 的认识 》时, 我设置了一个动手操作的环节, 先是让学生独立摆出11 到20 各数, 边摆边说“每个数是几个十和几个一”, 然后抛出问题“你能快速摆出20 这个数吗? ”要求组内1、4 号合作, 2、3 号合作, 完成后击一下掌告诉老师. 学生非常聪明, 一下就能想到自己拿一捆 (10 根小棒捆成1 捆) , 队友拿一捆, 两捆放一起就是20, 师继续追问:“ () 个十是20? 为什么? 组内四人讨论, 1 号主持, 从4号开始发言, 组内每人都要说说自己的想法. ”于是, 孩子们开始了非常热烈的讨论, 我重点观察了程度稍差的一组:1 号上来就把答案说了出来, 然后其他三个孩子也争先恐后的抢着说, 没有一个认真听其他人发言的, 大家只顾着说2 个是20, 却不知道去分析为什么?
2. 教学 《10 的分与合 》一课时, 由于之前已学过2 到9 各数的分与合, 也进行过动手操作摆花片并记录的独立学习过程, 学生对数的分与合具备了一定的操作技能和学习经验, 于是我在这堂课设计了一个小组合作环节, 首先各小组准备好10 个花片 (教科书109 页有, 之前已剪下) , 其次对各小组提出要求: (1) 小组讨论怎样分才能按顺序写出10 的所有分解方法; (2) 4 人一组合作 (2、3 号操作, 1、4 号记录“10 可以分成几和几”) ; (3) 组长检查记录是否正确, 有无遗漏. 学生操作的空隙, 我对各组活动情况进行巡视, 发现:虽然分组时, 尽量均衡各个小组的优、中、差, 但依然会发现程度较好的小组配合默契, 摆与记录都很有序, 不过也有抢话和说笑现象, 这时组长的威严显示出来, 由此可见, 要选择会管理能管住的小组长;有2 个小组乱成一团, 甚至为抢花片动手, 根本不清楚自己的分工, 我提醒他们谁应该做什么之后, 稍有进步, 开始慢慢去摆, 记录的同学总想参与到“摆”的过程中来.
三、存在的问题
1. 在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中, 学生自己说自己的, 大家都在说. 只有说的, 没有听的更谈不上分享.
2. 在小组操作学具过程中, 学生争着当组长、争抢学具, 抢到学具后只顾自己操作不与他人合作, 甚至出现以强欺弱的现象.
3. 在小组活动过程中, 各小组的活动速度总是不同步的, 完成得有快有慢, 有早有晚. 一旦出现“空档”, 学生就“乱说”起来. 这说明学生的自制能力很差.
4. 在小组交流、汇报的过程中, 总是优生发言的机会多, 其他学生几乎成了旁听者, 致使中下水平的学生情绪低落, 活动不主动, 不积极. 这样更易于造成学生各方面的“两极分化”.
5. 合作意识差, 小组观念弱. 有些学习好的学生愿意独立学习, 认为合作学习耽误时间. 有些性格内向的学生, 也不愿意与他人合作, 对小组集体的荣辱不关心.
总之, 一年级上学期的学生, 合作意识、合作习惯、合作能力几乎是零起点, 组织他们进行合作学习, 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一起点及以上现状.
四、个人的几点改进措施
1. 建立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创设一种只有小组成功, 小组成员才能成功的情境, 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成绩, 更要帮助同伴实现学习目标.
2. 教师设计小组合作活动, 要精而细, 讲清学生每一步该做什么, 同时采用教师与学生搭配作示范的方法, 给一年级的孩子提供一个模型. 比如在教学《9 的分与合》时, 安排一个对口令的活动, 首先选一个比较优秀, 声音洪亮的学生和我做示范 (其余学生观察、倾听、学习、评价) :要求我说的数和你说的数合起来是9, “我出1”, 学生接着说:“我出8”, 最后两人同时说出:“1 和8 组成9”. 这样依次进行:“2 和7 组成9”, “3 和6 组成9”, 就这样三句示范口令, 学生就已经知道该如何活动了, 于是我就安排各小组1、4 号对口令, 2、3 号对口令. 这时我抽出时间, 深入到各小组, 发现学生活动得很有序, 很成功.
3. 采用得分制评价方式, 充分调动孩子组内有序合作的积极性. 每个小组均由4 号学生作为举手人, 作用在于获得发言权. 学号不同所得分值不同: 4 号发言能得4 分, 3 号发言得3 分, 2 号发言得2 分, 同组1 号发言只能得1 分. 全组无人回答则零分. 发言次数多则取平均值. 主动回答、小组全答、 有创新的答案等等可以加分. 然后指定班级学习委员每天将各小组得分计入当天评价表. 一周评选一次前三名小组, 可选择在周测试时进行加分. 评价成绩每月累计一次, 评出班级第一名学习小组. 颁发“班级之星”荣誉.
4. 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能力和习惯, 倾听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 一是认真听每名同学的发言, 不插嘴;二是听出别人发言的要点, 培养自己收集他人发言中重要信息的能力;三是听后需作思考, 提出自己的见解, 提高自己处理信息、反思评价的能力.
5. 鼓励学生善于肯定, 敢于质疑. 在小组研讨的基础上, 把共性的问题、组内尚未解决的问题、需要拓展探究的问题, 通过、互教互议教师指导、组际竞赛等方式, 进一步加以解决, 发展学生推理性、批判性思维.
本次模拟考试是标准参照考试,具有水平考试的性质。考试命题是以《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中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为依据,并适当渗透了《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些新理念,不仅要考核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能力。
命题形式体现人文关怀。根据新课程理念和数学学科特点,我们在数学试题的表达及试卷的编制方面做了较大的改革。如将过去呆板枯燥的选择题、计算题和应用题的试题名,改为用体现人文关怀的导语做试题名。如选择题改为反复比较、慎重选择;判断题改为仔细推敲、认真辨析;计算题改为注意审题、细心计算;应用题改为走进生活,解决问题,并且使用了卷首语、卷后语。
命题的内容关注个性差异,满足不同追求。《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教学必须因材施教,既要关注学困生和中等生,又要关注优秀生,满足差异发展,从而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保护,个性得到张扬,不同层面的学生数学能力都得到展示。
试题的取材注重与学生生活的密切联系,努力体现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情境化。试题呈现形式力争多样化,体现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综合,把学生的学习引向生活,引向社会,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社会。
本套试卷基本上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能体现不同层次学生的综合能力。
2004年小学六年级毕业数学试卷
亲爱的小朋友,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即将结束了,下面的题目会让你对学习有一个全面的评价,希望你仔细审题,认真答题,以自己的实力证明你是最出色的。
一、填空
1.四百八十亿七千零六万写作(),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是(),省略“亿”后面的尾数约是()。
2.一个数由5个10,4个1,3个0.01和4个0.001组成,这个数是()。
3.2.4时=()时()分;2030千
克=( )吨=( )吨( )千克。
4.5/7的倒数与5的倒数的和是()。
5.8 . 62975保留三位小数约是()。
6.数A=2×2×2×3,数B=2×2×3×5,A 与B的最大公约数是( ),最小公倍数
是()。
7.把120分解质因数是( )。
8.在一张图纸上,用4厘米表示实际距离2千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9.把7/11、0.63和63.4%这三个数从大到小排列:()。
10.一个两位数,除以7,商和余数都相同。这个两位数最小是(),最大是()。
11.把120本书,按5∶3分给四年级和三年级。四年级分得()本,三年级分得()本。
12.用一张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硬纸剪成一个最大的圆,剪去部分占这张正方形纸的百分之几?列式为()。
二、仔细推敲,认真判断(下面各题对的画“√”,错的画“×”)
1.所有的奇数都是质数,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2.角的大小与角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3.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比的比值是1/3。()
4.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成正比例。()
5.经检验,120件产品全部合格,这批产品的合格率是120%。()
6.面积相等的两个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三、反复比较,慎重选择(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三角形是由三条()围成的图形。
A .线段B . 直线C.射线
2.在所学的轴对称图形中()的对称轴最多。
A.长方形B.正方形
C.等边三角形 D.圆
3.用12.56厘米长的铁丝分别围成一个正方形、一个长方形、一个圆,哪种图形的面积最大。()
A.正方形B.长方形C.圆形
4.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4天完成,乙队单独做6天完成,两队合作2天后还剩下()未完成。
A.5/6 B. 1/6 C. 1/5
【上面的填空、判断和选择涉及的知识面广,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
四、注意审题,细心计算
1.简便计算。
8.07-2.73-1.274.6×9.8+9.8×4.4+9.8
2.脱式计算。
18÷0.5+0.5×0.3
[56×(3/7-3/8)] ÷(25+75)
3.求未知数x。
x:8=2/3:1/33x-9=36
4.只列出算式或方程,不计算。
(1)10减去35乘以1/7的积,差是多少?
(2)甲数是8.4,比乙数的2/5多1.6,求乙数。(列方程式)
【本题是对数与代数学习的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对数与运算意义的理解和应用。】
五、操作题
在下面的长方形里,分别以它的两个角的顶点为圆心,以宽为半径画弧(如图所示)。请先测量,再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本题是为了考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一种数学学习的方法。】
六、仔细看图,回答问题
下面是北京市2003年5月份每隔5天“非典”疫情新增人数统计表。
根据上表数据画出折线统计图,并回答问题。
单位:人
05日 10日15日20日 25日 31日
1.北京市5月份“非典”疫情的高峰期是哪一段?
2.从统计图上看,疫情的发展趋势怎么样?你认为哪5天的防治工作搞得好一些?为什么?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是否理解统计图表的特征和统计量的意义,以及考查学生分析与绘制统计图表的能力。】
七、走进生活,解决问题
1.一种收录机,原来每台售价400元,现在每台售价300元。现在比原来每台降价百分之几?
2.学校师生在为“希望工程”捐款活动中,共捐款13527元,已知教师和学生捐款钱数的比是2∶25,教师和学生各捐款多少元?
3.王老师到银行存款10000元,年利率是1.98%,扣除利息税20%。一年后取回本息多少元?
4.一个圆柱形的油桶,内底面直径6分米,高12分米。如果1升汽油重0.75千克,这个油桶最多能装多少千克汽油?
5.运动会时,学校给每位运动员配一个水杯,每只水杯3元。百货大楼打九折;商厦买8只送1只。学校共有120名运动员,请你帮学校算一算到哪家买合算?
同学们,题目都做好了吗?是不是再检查一遍呢?相信你一定能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试卷】推荐阅读: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学期的期末检测试卷11-06
上海小学一年级数学试卷02-12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期中试卷03-21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期中试卷质量分析09-28
小学一年级上数学教案10-07
一年级上小学生数学报12-07
试卷分析___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分析12-26
小学二年级数学试卷分析07-08
小学五年级数学期末试卷分析11-11
小学六年级数学试卷题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