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总书记改革开放

2024-08-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习总书记改革开放(精选8篇)

习总书记改革开放 篇1

培训班开班以来,第一组在组长庄树新、副组长邬红兵两位局领导的带领下,按照机关党委计划和要求,认真学习丹华同志的动员报告,仔细研读《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精神》学习读本,广泛收集习总书记各类讲话,通过收看辅导报告和研读读本相结合、集中研讨和业余自学相结合的方式,深刻领会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并紧密结合本局、处的工作实际,积极勇跃发言,分享学习收获,交流心得体会,增进相互了解。

通过学习和交流,大家认为习总书记站在时代发展的战略高度,立足国际国内发展全局,深刻阐述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观点,既有理论的继承与创新,又有实践的总结与发展,既有立足于发展全局的宏观认识,又有着眼于操作层面的具体部署,既有浑厚的历史底蕴,又有丰富的时代内涵。习总书记讲话有三个显著特征:一是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和立场性,要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改革开放的富国强军之路,继续坚持共产党领导不动摇,继续坚持走群众路线;二是具有明显的理论性和系统性,已形成一套成熟理论体系,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理论一脉相承,包括党的建设、治国理政、国计民生、生态环境等等方方面面内容;三是具有明显的战略性和全局性,从国家战略高度对未来发展作出谋划,提出了两个100百年的中国梦。习总书记讲话体现了三种意识,具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强烈的发展意识和强烈的自信心。习总书记讲话语言朴实、生动形象,接地气,闪耀着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光芒,充满着合党心、顺民意、鼓士气的巨大感召力。

这次培训,机关党委精心组织和策划,打破了原来以厅局为单位的分组形式,采取不同部门人员交叉混合分组的办法,我们第一组成员来源广泛,基本涵盖委内各业务厅局,大家在组长和局领导带领下,积极发言,气氛热烈,极大促进了各厅局间的工作交流,增进了了解,密切了联系,达到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培训目的。

二、学习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的体会

习总书记讲话内容涵盖广泛,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和新要求,既是我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思想武器,也是我们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动力。我们小组通过学习和研讨,围绕国资国企改革,主要有以下方面的体会和理解:

一是学习习总书记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论述,更加坚定搞好国有企业、发展壮大国有经济的信心和决心。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而国有企业又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坚实基础,是发展国民经济的坚强主体,是增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支柱。要坚定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就要坚定不移、理直气壮地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国资国企业改革将会大有可为。

二是学习习总书记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论述,更加坚定推动中央企业做强做优、实现世界一流战略目标的信心和决心。企业强则国家强。当今世界的竞争是全球性竞争,国家较量实际上体现在企业间的较量。2011年当我们国家首次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时,当年我们国家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数量也首次超过日本排名仅次于美国,近年来我们国家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数量逐年增多,其中中央企业已达到45家,培育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中央企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和坚强支撑。

三是学习习总书记关于改革开放的重要论述,更加坚定继续推进国资国企改革的信心和决心。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壮大的活力之源和动力之本。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当前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尤其是国资监管和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又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面临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任务更加艰巨,国资监管的重新定位、混和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以管资本为主的监管方式的重大调整,国有企业的功能分类等事关国资国企业改革全局的重大问题,需要我们按照中央的要求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啃硬骨头、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打破条条框框,推动国资国企业改革不断引向深入。

四是学习习总书记关于科学发展的重要论述,更加坚定推动中央企业实现提质增效升级的信心和决心。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切实把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在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中实现增长,扎实推动我国经济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下行压力,企业降本增效难度加大,经济运行质量下降,债务风险不断累积,投资拉动的规模效益和投资边际效益逐年递减,企业依靠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式发展难以为继。中央企业要实现提质增效升级,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控风险等方面下功夫,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

五是学习习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更加坚定中央企业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近期央企主要领导违纪违规违法等重大腐败案件时有发生,发人深思。权力失去制约必然导致腐败。必须通过加强监督、加强检查、加强巡视,才能遏制腐败蔓延势头。同时要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坚持把党管干部原则和董事会依法选择经营管理者相结合,不断完善企业的法人治理。只有不断加强党的领导,严明党的组织纪律和政治纪律,才能确保中央企业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习总书记上述五个方面的论述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存在内在逻辑和必然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论述主要是对过去发展道路的全面总结,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论述主要是对未来发展愿景的描述和勾画, 改革开放是实现愿景和目标的手段和途径,科学发展是实现愿景的思路和方法,党的建设是关系改革成败的根基,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

三、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的思考 一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监管能力。二是加强沟通交流,形成监管合力。

三是加强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习总书记改革开放 篇2

一、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的逻辑体系

(一) 扶贫开发工作定位的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把扶贫开发摆在重要位置, 主要负责同志把工作重点放在扶贫开发上。他指出,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 把扶贫开发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把帮助困难群众特别是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困难群众的脱贫致富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各级领导干部, 特别是贫困问题较突出地区的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 要认真履行领导职责, 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领导同志的工作要重点放在扶贫开发上。

同时他还提出了两个“重中之重” 的思想。 他强调:“‘三农’工作是重中之重, 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在‘三农’工作中要把扶贫开发作为重中之重, 这样才有重点。”如何更有效地帮助贫困地区、贫困村加快发展, 支持贫困农户增收脱贫、提高发展能力, 是“三农”工作的重点、难点, 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

(二) 扶贫开发工作方法的思想

在扶贫工作方法上,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 扶贫要实事求是, 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 切忌喊口号, 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完善规划, 找准突破口, 务求取得实效, 不要搞“一刀切”, 根据具体情况, 灵活开展扶贫工作, 等等。由此形成了精准扶贫、内源扶贫、绿色扶贫的思想方法。

一是精准扶贫的思想方法。 提出精准扶贫是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体系中的重大创新, 这是解决多年来扶贫开发工作中底数不清、目标不准、效果不佳等问题的重要途径。通过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使项目安排、资金使用及脱贫措施都提高精准度, 扶到点上、根上, 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同时也通过对贫困村贫困户进行精准化识别、针对性扶持、动态化管理, 才能真正做到扶真贫、真扶贫。

二是内源扶贫的思想方法。早在福建省宁德地区工作期间, 习近平总书记就多次强调“ 扶贫先扶志”的重要性。在十八大之后, 习近平总书记在贫困地区的调研讲话中进一步强调内源性扶贫、内外结合促进发展的重要性。他指出:“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 如果凭空救济出一个新村, 简单改变村容村貌, 内在活力不行, 劳动力不能回流, 没有经济上的持续来源, 这个地方下一步发展还是有问题。一个地方必须有产业, 有劳动力, 内外结合才能发展。”在他看来, 扶贫开发目标能否实现的根本标志, 是贫困地区和扶贫对象是否具备了内生发展动力, 只有内生动力和“造血”功能不断增强, 其发展才具有可持续性。

三是绿色扶贫的思想方法。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扶贫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强调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 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这就是要求把扶贫开发和生态建设结合起来,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坚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作为基本方针, 积极探索有利于贫困地区、扶贫对象的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和资源开发收益分配机制, 探索生态移民、退耕还林、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相结合的新路子, 保护好贫困地区永续发展的本钱, 实现扶贫与生态建设的双赢。

(三) 扶贫开发机制的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扶贫开发体制机制的创新问题, 他强调扶贫攻坚要坚持改革创新的精神, 着力消除体制机制障碍, 建立并运用好更加协调、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扶贫开发新体制、新机制, 不断提升扶贫开发效果。

针对我国地区政绩考核指标偏重于GDP的弊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要创新扶贫开发的考核机制。他指出:“贫困地区要把提高扶贫对象生活水平作为衡量政绩的主要考核指标”。过去贫困地区的考核和其他地区一样, 偏重于GDP, 这导致贫困地区的干部把主要精力放在招商引资、做大GDP上。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创新扶贫开发考核机制的要求, 要改革贫困地区的考核方式, 建立差异化的考核指标体系, 对贫困县的考核指标由主要考核GDP增长转为考核扶贫成效, 引导贫困地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把工作重点放在扶贫开发上来。

针对扶贫主体,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构建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多维扶贫机制。在2015 年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发表主旨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动员全社会参与, 发挥中国制度优势, 构建了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 形成了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的社会扶贫体系。”

针对扶贫开发重点县, 他还提出建立扶贫重点县的退出机制, 贫困县的约束机制以及扶贫问责机制等新的体制机制。在扶贫开发管理机制方面还提出健全中央统筹、省市负总责, 市县抓落实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

二、把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思想作为打赢内蒙古脱贫攻坚战的基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关心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的扶贫开发工作。他特别强调要把扶贫攻坚抓紧抓准抓到位, 坚持精准扶贫, 倒排工期, 算好明细账, 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 必须时不我待地抓好扶贫开发工作, 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践行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的重要遵循, 打好扶贫攻坚这场硬仗, 促进贫困地区群众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 是我们的时代担当。我们必须坚持用习近平总书记新时期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加快内蒙古脱贫致富步伐, 不断开创扶贫开发工作新局面, 努力打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扶贫攻坚战。

(一) 加强学习, 准确把握扶贫开发的新定位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述扶贫开发的新定位, 在河北阜平县考察时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 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 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要深刻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提高对做好扶贫开发定位的认识。习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足寒伤心, 民寒伤国。”扶贫开发事关全局, 全党必须高度重视。做不好, 不仅贫困群众不满意, 人民也会怀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真实性。因此, 各级党委、政府和党员干部一定要加强学习, 提高对扶贫开发定位的认识, 真正树立起扶贫开发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要求, 扶贫开发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 也是党和政府的重大职责的意识。

(二) 创新工作机制, 用精准的措施推进脱贫攻坚

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强调:扶贫开发要做到“六个精准”, 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 (第一书记) 精准、脱贫成效精准。这也是内蒙古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本遵循。

在扶持对象方面, 要按照“两不愁、三保障”目标, 到2020 年全区80.3 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切实做到对象精准, 做到应扶尽扶, 并逐户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给予扶持, 真正做到不留死角。

在项目安排、措施到户方面, 要始终坚持因地因人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 因贫困类型施策。主要是要抓好自治区现行的“扶、转、救、保”措施的落实。对有劳动能力、可以通过生产和务工实现脱贫的, 要加大产业培育扶持和就业帮助力度;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贫困人口, 通过实施异地搬迁工程把他们搬迁到城镇周边、现代工业、农牧业发展园区, 解决好他们的后续发展问题, 同时做好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基本权益保障工作;对因病因子女上学造成的暂时性贫困, 主要通过教育扶贫和健康扶贫工程脱贫;对于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的贫困人口, 主要通过社会保障实施政策性兜底扶贫实现应保尽保。

习总书记的新书 篇3

近日有消息称,习近平新书——《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已经出版发行。继《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以520万册刷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领导人著作发行记录后,习近平又一部署名著作终于问世。

《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一共收录六篇习近平的讲话文章。包括2012到2015年,习近平在阜平县、菏泽市、兰考县考察时的讲话,以及在听取兰考县和河南省教育实践活动、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座谈会和全国优秀县委书记表彰时的讲话。这些文章都谈及了如何做好县委书记的问题,用本人的话来说,这是一本“县委书记指南”。

这些讲话,都曾在新闻通稿中摘录播发,但此次出版的图书,是讲话的完整版。除了通稿中的主要内容,还首次披露了习近平一些犀利尖锐的指示和点评,满是干货。

新书发行的时机选择大有讲究

习近平的新书,选在这个时候发行,其实大有讲究。

从当下的国内形势看,对县委书记工作的要求,必定有侧重、有突出。本书收录的六篇文章,有四篇联系到了具体的区域,河北阜平、山东菏泽、河南兰考,在中国的经济版图中都属于贫困落后地区。不难看出,本书的主题之一,就是脱贫。

7月召开的政治局会议,决定今年10月召开十八届五中全会,研究制定“十三五”规划。我们知道,“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时期。2020年,我国计划实现第一个一百年目标,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贫困人口如期脱贫。所以,在“十三五”开局之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冲刺发力之际,本书就是要通过强调脱贫工作,以引起基层干部甚至全社会对此问题的重视。

强调脱贫工作,正是因为脱贫工作遇到了问题。在阜平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习近平说自己看到材料,2012年某县被确定为国家级贫困县,居然在政府网站上发布“特大喜讯”,祝贺成为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甚至有的地方,戴着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进入全国百强县之列。还有一些扶贫款项被各级截留,移作他用。对此习近平直言自己非常“愤怒”。

将这些谈话公开发表,不仅是提出具体的问题,更是发出了一个信号,惊醒那些不称职、滥用权,不思进取的领导干部。这些乱象,中央心知肚明,更不可能坐视不管,应该及时收手,多做实事。

此外,当今的中国,是强调改革的时代。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中央政策能不能一竿子插到底,县级政权是最基础,也是最庞大的执行者。县级政权的精神面貌,决定改革的成败。

如果说习近平的上一部著作《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强调的是顶层设计,那么这本《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则重视基层实践。

对县委书记的要求

本书收入的六篇文章,一头一尾两篇可以看作是对县委书记的总要求。在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座谈会讲话中,习近平提到县委书记要做“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四有”书记。在会见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时,要求县委书记做“政治的明白人、发展的开路人、群众的贴心人、班子的带头人”。而居中的四篇文章,则分别论述了县委书记应该怎样具体落实这些总要求。归结起来有两点,一是抓发展,二是抓作风。

在《摆脱贫困》一书里,习近平提到,地方工作的主旋律,就是经济发展。所以在发展上,习近平对县委书记提出了两方面的要求。一是树立目标,敢做敢干;二是因地制宜,脚踏实地。

发展,要求县委书记树立高尚的政治理想,心中想着人民。习近平说:“要克服惧怕困难、畏首畏尾的思想。”还要“敢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对符合实际、看准了的事情和体制机制的弊端,就坚决改。”

在当前从严治党的背景下,一些基层干部曲解反腐的内涵,怕风险、怕担责,感叹“为官不易”,简政放权了,也想着挂印当“太平官”了。要求县委书记树立高尚政治理想,就是要破除这种思想。习近平在书中强调,为官不易的正确理解,应该是用权不易、接受监督不易、作出经得起检验的政绩不易。这正是鼓励广大县委书记,在改革中,敢于树立高标准、制定大目标,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促进发展。而不是从个人小九九出发,算计着各种不方便。

而在发展过程中,除了胆大,还要踏实。这就要求广大县委书记要熟悉情况,结合实际发展。县委书记多下乡跑跑,不能当“宅男”。用习近平的话说,就是“张家长、李家短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而习近平也用自身經历为县委书记做示范,他回忆自己在宁德工作时的经历。而作风问题,最集中体现在廉洁问题上。习近平告诫县委书记:“想当官就不要发财,想发财就不要当官。现在,想发财都有正路,去经商就是了,合法经营、依法纳税,很多人不是创业成功了吗……当个贪官,整天提心吊胆,幸福感也确实不高,而且很容易得心脏病,睡觉不踏实啊!”

洒脱不羁的“习式文风”

由于新书文章都是习近平的讲话,所以更容易发挥“习式文风”洒脱不羁的特点。对一些关键性的问题,习近平没有回避,反而放出很多的“重话”和“狠话”。简单易懂的语言,更容易直达问题本质。

说到贫困地区发展现状,习近平坦言:“我们不缺豪言壮语,也不缺运动式的东西,关键是看有没有找对路子,有没有锲而不舍地干下去。”点出了在贫困地区建设时,不少人不能把工作做实,存在假大空、一阵风的现象。但是同时也对贫困地区的干部表示了理解,并没有因为表象而否定他们,他说:“有的地方贫困,原因是多方面的,不等于工作没做好,大家不要有顾虑。”

在党的作风问题上,习近平措辞相当严厉。他说:“前些年,瓮安、孟连、陇南等事件说明,突出矛盾和突发事件背后都存在复杂的利益冲突,都存在干部作风问题,也都存在工作上处置不当的问题。”用敏感话题教育县委书记。

在谈到党群关系时,习近平反问:“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不等于党同人民的联系就更加密切了、必然密切了,有时候反而是疏远了。我说的是不是事实?”并且说:“经济总量无论是世界第二还是世界第一,未必就能巩固住我们的政权。”直接从党的生死存亡上来阐释党群联系的重要性。

谈及县域的政治生态,习近平对此深有体会,对县委书记们提出了一些中肯的建议。他首先承认坐上了一定位置的人“面临的种种诱惑和陷阱很多,被动的、被迫的、被忽悠的、被引诱的事情太多了。”对干部的考验,“战争年代是枪林弹雨,和平年代是灯红酒绿。”一定要在现实诱惑中站稳党性立场。他也提到了,一些县政治生态很庸俗,形成派系势力,如果不入伙就打掉你,所以很难清流。在这样的地方工作,既要坚持原则,出淤泥而不染,有莲花精神,也要有足够的智慧,要能对付。

习总书记谈中国梦 篇4

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他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系统阐发了这个思想,在出访俄罗斯、非洲国家和出席亚洲博鳌论坛等讲话中又进一步作了论述。现在,不但中国,而且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梦这个词,希望从中国梦中获益。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我们要实现的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2012年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和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等来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新华社记者兰红光 摄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强调,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一定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把我们的党建设好,团结全体中华儿女把我们国家建设好,把我们民族发展好,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2013年

2013年3月1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三个必须”: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三个共享”: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三个自信”: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2013年3月22日至3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对俄罗斯、坦桑尼亚、南非和刚果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在南非德班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在坦桑尼亚发表的主旨演讲中,习近平强调,中国人民正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非洲

人民正致力于实现联合自强、发展振兴的非洲梦。中非人民要加强团结合作、加强相互支持和帮助,努力实现我们各自的梦想,同国际社会一道,推动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梦,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013年4月28日,五一国际劳动节即将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全国总工会机关,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强调,我国工人阶级一定要在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上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干首先就要脚踏实地劳动。>>2013年5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满怀着对广大青年的深厚感情和殷切期望,来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参加共青团“实现中国梦,青春勇担当”主题团日活动,习近平在讲话中说:“ 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他指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此前,习近平2日在给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09级本科团支部全体同学回信中,勉励当代青年珍惜韶华、奋发有为,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他写道:“ 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每个中国人的梦。„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

习总书记726讲话有感 篇5

XX年7月26日至27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在京举行,总书记在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

身为一名基层党员,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用功,从严从实从细做工作。坚持以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严格落实从严治党要求。要积极干事创业,努力实现人生价值。工作中时刻把讲党性、讲原则放在首位,把按章办事、依法行事作为准则,在其位,谋其政,把高标准履职尽责作为基本要求,日常工作要尽责、难题面前敢负责、出现过失敢担责。

习总书记读本读后感 篇6

要讲话读本》读后感

《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以下简称《读本》)全面系统地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党和国家事业各方面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反映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新思路新举措,为切实用讲话精神武装全党提供了重要教材。从十八大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在这短短一年的时间里,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这些讲话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阐述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观点和论断。这些重要论述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脉相承,同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新的历史时期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理论,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与时俱进的特点。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工作水平,改进我们的工作方法。通过学习,主要有以下三点体会:

一、大众语言

大众化的语言,清新朴实的语言风格,凸现了习总书记务实亲民的作风和人民情怀。习总书记在讲话中善于把抽象的理论通俗化,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用大众化的语言和中国特色的文化方式生动形象地阐述创新理论和执政理念,令人耳目一新。在实际的工作中也少了很大程度的咬文嚼字和互相推诿,提升了工作效率。一是,善用大白话诠释执政理念。习总书记讲话最鲜明的特色是善于用大白话诠释执政理念。比如,他用“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来生动指出衡量小康的根本标准。这些很接地气的群众语言,通俗易懂,使人易记、易传播、易接受。二是,善用聊天式话语沟通心灵。习总书记讲话中,常用聊天式话语与听众进行沟通,起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效果。比如,他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第一句话就说“让大家久等了”,接下来又讲“大家很敬业、很专业、很辛苦”,这是一种近乎谈心式沟通交流,让人的心灵沐浴着阳光,让人倍感亲切、温暖和感动。在谈中国“三农”问题时,他说“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这样没有高调和口号的语言,让农民感受到的是真真切切的关怀和看得见的希望,体现出党的领导人务实亲民的作风和执政为民的情怀。

二、大家气势

习近平大刀阔斧地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和反腐倡廉建设,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攻坚克难的伟大气魄。深水区的改革如何推进、腐败如何根治是事关我党长期执政的关键问题。从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对改革和反腐的力度是空前的。一是,以巨大的政治勇气推进改革。十八大后,总书记首选广东视察就是宣誓推进改革开放决心。习近平在视察时说:“我们生长的时代是一个令人激动的时代。面临改革大潮,我们要做改革的弄潮儿,要有强烈的历史担当精神。革命战争年代冲锋陷阵、英勇献身,现在,就是要勇于改革、善于改革。”对于突破利益集团的藩篱、对于化解来自各方面的对深化改革的阻力,与邓小平当年南巡谈话有着同等重要的意义。习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全方位部署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改革重点,形成“六位一体”的全方位改革蓝图。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2万字左右,涵盖15个领域、60个具体任务,300项举措。可以说句句谈改革,字字有力度。体现了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伟大气魄。二是,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推进反腐倡廉。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强调:“我们坚持从中央政治局做起,以上带下,发挥了表率作用;坚决查处腐败案件,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形成了对腐败分子的高压态势。”、“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习近平还十分明确地要求党的各级干部:“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这样的论述亲切、通俗、生动!十八大以后,中央强势反腐的成果足以让违法违规的干部胆战心惊,全国政协副主席苏营、前中央军委副主席徐才厚以及众多省部级高官纷纷落马。习总书记的讲话给我们一个非常明确的信号:中央反腐倡廉的力度前所未有,一抓到底的决心前所未有!

三、大国战略

习近平对大国战略思想的调整创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本质。“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正确处理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是事关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关键。面对当今世界深刻复杂的变化,总书记准确把握世界大势,科学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对国家发展战略进行了及时调整和创新,提出了中国梦的伟大战略思想,确定了新的发展战略目标,创新了国家崛起模式,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宝库。这种理论创新跳出了西方的话语体系,在国内外具有凝聚力、吸引力和说服力。回首昨天,雄关漫道真如铁;审视今天,人间正道是沧桑;展望未来,长风破浪会有时;联系个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习总书记深刻阐释的“中国梦”所包含着的“四步曲”,最终要落脚到实干兴邦上。只要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扎实奋斗,实干兴邦,总书记深刻阐释的“中国梦”就一定能“梦之圆”。正如习总书记所坚信的那样,再过不到10年和不到40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习总书记改革开放 篇7

关键词:科学把握,正确运用,改革方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形势下领导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 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就在于党领导人民实行了改革开放。当前, 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 全面深化改革涉及面广, 重大改革举措牵一发动全身, 遇到的困难和阻力必然越来越大。那么, 怎样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呢?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现在, 推进改革开放有了更坚实的基础, 但改革开放越往纵深发展, 发展中的问题和发展后的问题、一般矛盾和深层次矛盾、有待完成的任务和新提出的任务越交织叠加、错综复杂。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 并就此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阐述, 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的崭新诠释, 对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本文就此谈些学习体会。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解决改革开放中矛盾的重要方法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国改革开放结构和方式方法整体跃升的一个显著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表现。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 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 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 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 相辅相成, 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 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 “真正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 还是要靠制度, 靠我们在国家治理上的高超能力, 靠高素质干部队伍。我们要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必须从各个领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说明,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于全面深化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也是方法

在治理国家方面, 我们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国家治理体系不仅要完备而且要现代化, 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一方面, 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条件, 另一方面, 全面深化改革要检验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适应程度, 全面深化改革也必将推进中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次三中全会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 不是推进一个领域改革, 也不是推进几个领域改革, 而是推进所有领域改革”, 面对复杂艰巨的形势和任务, “我们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还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 我们的制度还没有达到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要求, 有些方面甚至成为制约我们发展和稳定的重要因素。所以, 我们必须适应国家现代化总进程, 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提高国家机构履职能力, 提高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经济社会文化事务、自身事务的能力, 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不断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这说明, 全面深化改革必将持续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 实现党确定的奋斗目标, 全面深化改革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要求我们运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新成果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崭新方法。

(二) 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紧紧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只有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物质基础和实际手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 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全会决定用‘六个紧紧围绕’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 突出强调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 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就决定了经济建设仍然是全党的中心工作”。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充分发挥经济建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进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三) 把“两个治理”的现代化作为协调好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关系的手段

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两个重要特点, 一是追求治理体系的科学高效, 二是追求治理能力适应经济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要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协调好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全面持续健康发展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全面深化改革中, 我们要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 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新突破, 以此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改革, 使各方面改革协调推进, 形成合力, 而不是各自为政, 分散用力”。他强调要“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 特别是要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 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同时也要继续鼓励大胆试验、大胆突破、不断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通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充分激发我国的体制活力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协调好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关系, 是各项改革举措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

(四) 通过“两个治理”的现代化建设把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效能

在当前, 我们党领导人民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面临着稳中求进的繁重任务:既要保持社会稳定, 又要全面深化改革, 把各方面的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 即是说, 全面深化改革对治理体系的完善和优化、对治理能力的提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并且要把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创新成果运用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具体实践中, 收到实际成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就是要适应时代变化, 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 又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 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 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要更加注重治理能力建设, 增强按制度办事、依法办事意识, 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 把各方面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 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总书记讲这段话启示我们,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以保护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 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手段, 我们要把“两个治理”的现代化建设的最新成果运用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具体活动中,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比较优势转化为治理国家的实际效能。

(五) 通过“两个治理”的现代化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创新成果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崭新的方式方法, 为解决改革中遇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供更加科学先进的新鲜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 关键要有新的谋划、新的举措。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以重大问题为导向, 抓住重大问题、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 找出答案, 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解放思想的过程就是统一思想的过程, 解放思想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统一思想。思想统一了, 才能最大限度凝聚改革共识, 形成改革合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 必须统一全体人民的意志, 大力弘扬集体主义精神, 以凝聚强大的建设力量。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新成果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工作, 重要的是要解决当前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 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成果, 也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新成果, 既有利于推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 也有利于提振士气, 鼓舞党心军心民心, 又有利于在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全面健康发展。

促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和政府更好发挥作用相协调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经济实力在不断地增强, 人均国民收入呈现持续高速增长趋势, 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政府对市场干预过多但服务市场又不到位等等。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 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 又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要将我国的制度优势和劳动力市场比较优势、某些产业优势及科技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一) 充分认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极端重要性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降低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 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追求的目标。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 最重要的是能够根据经济规律、根据商品的稀缺程度合理地配置资源, 促进有序竞争, 保持经济活力, 确保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和实践都证明, 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 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做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定位, 有利于在全党全社会树立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概念, 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 有利于抑制消极腐败现象”。这充分说明,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 能够把真正质优价廉的产品和稀缺产品配置到最应该配置的地方, 科学地满足社会有效需求, 能够不断地优化市场经济环境, 促进经济全面持续健康发展;另外, 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 能够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多余的干预, 可以从根本上抑制腐败, 建立廉洁政府。

(二)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决定着其他方面体制改革的进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二十多年实践,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 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主要是市场秩序不规范, 以不正当手段谋取经济利益的现象广泛存在;生产要素市场发展滞后, 要素闲置和大量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并存, 市场规则不统一, 部门保护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大量存在;市场竞争不充分, 阻碍优胜劣汰和结构调整, 等等。这些问题不解决好, 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难以形成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总书记指出:“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方面改革具有重要影响和传导作用, 重大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度决定着其他方面很多体制改革的进度, 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所以, 我们应采取包括制度安排和政策导向在内的多种措施,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同时, 应密切关注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领域改革的传导作用, 重视对这种作用的监控和评估, 使其他领域的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相协调。

(三) 协调好市场的作用与政府更好发挥作用的关系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我们党对市场的作用和政府更好地发挥作用的认识在逐步深化, 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在迅速增强, 但同时也深刻认识到, 政府在促进市场健康发展、弥补市场失灵方面应积极地发挥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仍然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关于怎样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 总书记指出:“通过深化改革, 进一步打通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 让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力量, 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面对市场, 政府应该怎样发挥作用, 总书记指出, 要“加大政府职能转变的力度, 既积极主动放掉该放的权, 又认真负责管好该管的事, 从‘越位点’退出, 把‘缺位点’补上”, “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 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 保障公平竞争, 加强市场监管, 维护市场秩序, 推动可持续发展, 促进共同富裕, 弥补市场失灵”。“政府在关系国计民生和产业命脉的领域要积极作为, 加强支持和协调, 总体确定技术方向和路线, 用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重大工程等抓手, 集中力量抢占制高点”。总书记讲这段话的目的意在说明, 政府既要保持宏观经济稳定, 还应充分认识到, 消除贫困和缩小差距是贯穿我们党和政府社会政策的目标和主线, 公共服务不仅是党和政府关注民生的具体表现, 更是形成社会共同利益和社会凝聚力的重要手段。政府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 还要充分调动社会资源提供公共服务, 预防和管控社会风险, 要以增强困难群众的就业能力为重点, 不断地提高全国性和区域性的公共服务水平, 促进市场发育、经济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

(四)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夯实全球产业链的国内基础

确保我国成为改革开放的源发基地和安全地带, 是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将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 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促进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 形成引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开放区域, 培育带动区域开放发展的开放高地。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 推动对外贸易平衡发展;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 提高国际投资合作水平;深化涉及投资、贸易体制改革, 完善法律法规, 为各国在华企业创造公平经营的法治环境。我们将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 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 推动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总书记的这段论述清晰地告诉我们,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目标, 就是要使我国成为引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开放高地, 使我国成为全球产业价值链的核心区域和战略高地, 我们在落实总书记指示精神的时候, 要确保对外开放有一头在我国, 要提高抵御和化解对外开放风险的能力, 一旦世界市场或其他国家经济风云变幻, 使我国的投资能够处于一种安全地带, 确保处乱不惊、保值增值。

(五)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在更深层次上提高开放水平

全面深化改革对对外开放提出了更高要求:促进我国企业和相关产业的附加值进入世界产业链的中高端水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过去十年, 中国全面履行入世承诺, 商业环境更加开放和规范。中国将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中国的大门将继续对各国投资者开放, 希望外国的大门也对中国投资者进一步敞开。我们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保护主义, 愿通过协调妥善解决同有关国家的经贸分歧, 积极推动建立均衡、共赢、关注发展的多边贸易体制”。总书记号召我们, 要不断地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 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的产业发展道路, 大力研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品牌, 增强我国产业发展的技术开放步伐, 使我国在人才、某些产业和科学技术的比较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 使走出去的企业和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技术含量不断地提升、附加值逐步增多, 提高我国企业、产业和产品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主导型地位, 把世界经济低迷带来的挑战和风险化为动力和机遇。

既要加强顶层设计又要善于运用好“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

“顶层设计”有助于对我国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宏观科学把握, 有助于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促进改革全面协调发展;“摸着石头过河”是被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历久弥新的科学正确的方法。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正确地使用这两种方法, 可以相得益彰, 确保改革收到预期的效果。

(一)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胆子要大步子要稳

胆子大、步子稳, 是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的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命题, 是我国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运用的一种重要的辩证思维方法, 是“摸着石头过河”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一个大国, 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 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下一步改革将不可避免触及深层次社会关系和利益矛盾, 牵动既有利益格局变化。全面深化改革涉及面广, 重大改革措施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必须慎之又慎。在越来越深的水中前行, 遇到的阻力必然越来越大, 面对的暗礁、潜流、漩涡可能越来越多。现阶段推动改革, 必须识得水性, 把握大局, 稳中求进。实践告诉我们, 有的政策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有偏差, 要扭转回来很不容易。我们的政策举措出台之前必须经过反复论证和科学评估, 力求切合实际, 行之有效、行之久远, 不能随便‘翻烧饼’。否则, 失之毫厘、误之千里。当然, 稳妥审慎, 不能耽误了必须推进的改革”。可见, 在制定改革政策时就要采用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 要使政策既切合实际, 又行之久远, 要处理好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对此, 总书记指出:“一方面, 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一张蓝图抓到底, 抓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 不能拍脑袋、瞎指挥、乱决策, 杜绝短期行为、拔苗助长。另一方面, 要鼓励地方、基层、群众大胆探索、先行先试, 及时总结经验, 勇于推进理论创新, 不断深化对改革规律的认识。我们提出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 这是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要求”。总书记讲这段话意在强调, 既要坚持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 又要增强顶层设计的科学性, 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要采用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 通过先行先试不断地积累经验, 及时地总结经验, 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完美统一。这样, 才能做到既胆子大, 又步子稳, 才能使全面深化改革收到最大成效。

(二) 要发挥改革试点侦察兵先遣队作用

“摸着石头过河”是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 是被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证明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是我们弥足珍贵的经验。全面深化改革需要特别注意科学方法的运用和创新, 我们要把“摸着石头过河”置于具体的改革情景中去理解、去把握。无论是经济领域的改革还是其他领域的改革, 无论是公有制企业还是非公有制企业, 摸着石头过河都能够激活企业的制度创新, 而且还能够保持企业的健康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认识不深入、但又必须推进的改革, 要大胆探索、试点先行。有些改革涉及深层次制度因素和复杂利益关系, 一时难以在面上推开, 要发挥改革试点的侦察兵和先遣队作用, 找出规律, 凝聚共识, 为全面推开积累经验、创造条件”。总书记讲这段话意在说明, 全面深化改革强调先行先试, 要密切关注诸多复杂的因素, 及时地科学地评价改革试点的成效, 采取这种方法的最大优势是, 能够在改革进程中避免大的失误, 确保改革收到预期的成效。

(三) 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改革规律的认识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不断地深化对中国改革规律的认识,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客观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 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 在不断实践探索中前进。摸着石头过河, 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办法。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实行改革开放,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我们的老祖宗没有讲过, 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 只能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过程, 从实践中获得真知。我国改革开放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是先试验、后总结、再推广不断积累的过程, 是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从局部到整体不断深化的过程。这种渐进式改革, 避免了因情况不明、举措不当而引起的社会动荡, 为稳步推进改革、顺利实现目标提供了保证。摸着石头过河, 符合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过程, 符合事物从量变到质变的辩证法。不能说改革开放初期要摸着石头过河, 现在再摸着石头过河就不能提了。我们是一个大国, 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失误, 一旦出现就无可挽回、无法弥补。同时, 又不能因此就什么都不动、什么也不改, 那样就是僵化、封闭、保守。要采取试点探索、投石问路的方法, 取得了经验、形成了共识, 看得很准了, 感觉到推开很稳当了, 再推开, 积小胜为大胜。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 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 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摸着石头过河也是有规则的, 要按照已经认识到的规律来办, 在实践中再加深对规律的认识, 而不是脚踩西瓜皮, 滑到哪里算哪里”。在这里, 总书记提出了加深对改革规律认识必须遵循的原则, 一是要既反封闭保守又反盲目随意;二是要发挥改革试点投石问路的方法, 觉得有把握了再推开;三是要注意实现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统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已经成为华夏民族共同强烈的愿望和情感, 中华民族正以这样的方式向世人传达着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最强音。既然确定了宏伟的目标, 我们便要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 万众一心, 风雨兼程;还必须注意运用科学先进的方法, 即用改革开放的方法解决改革开放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这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改革思想的辩证法和实践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不断推进, 为我们解决改革开放中的问题提供了科学先进的方法, 促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与政府更好地发挥作用相协调、既要加强顶层设计又善于“摸着石头过河”, 也是我们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必须坚持的正确方法。好的方法必须与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紧密联系起来,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真抓才能攻坚克难, 实干才能梦想成真, 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的良好风尚”。只要我们把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先进的方法运用到具体的工作中, 真抓实干, 求真务实, 就能够取得党和人民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4.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3.

习总书记爱读什么书 篇8

据报道,习近平“读过很多俄罗斯作家的作品”。在索契接受专访,习近平提到,“克雷洛夫、普希金、果戈里、莱蒙托夫、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涅克拉索夫、车尔尼雪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肖洛霍夫,他们书中许多精彩章节和情节我都记得很清楚”。

2013年5月17日,习近平在与希腊总理萨马拉斯会谈时,谈到年轻时阅读了不少希腊哲人的书籍,与东方文明的古老智慧一样启迪着世人。2004年7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一次专题学习会上提到美籍德国哲学家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一书。

中国现代文学,也是其关注领域。在回忆作家贾大山的《忆大山》一文中,习近平谈到贾大山的小说《取经》,并说“我曾读过几篇大山的小说,常常被他那诙谐幽默的语言、富有哲理的辨析、真实优美的描述和精巧独特的构思所折服”。

习近平曾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媒体报道,习近平“在与一些省级干部聊天时曾对《苦难辉煌》进行过推荐”。

“适当的引经据典”,是习近平讲话的重要特点。1月14日,中纪委全会上,习近平多次引用成语、典籍,如“猛药去疴、重典治乱”,“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等。习近平在其他讲话中,则提及《史记》、《春秋》、《诗经》、《礼记》、《管子》等书或书中的故事、名句。“新华视点”微博报道,习近平2013年11月26日到曲阜孔府考察,来到孔子研究院,对《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感兴趣,说“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本报综合)

上一篇:我的梦·科技梦作文下一篇:商品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