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中的创新学习

2024-07-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课堂中的创新学习(精选10篇)

浅谈课堂中的创新学习 篇1

《英语教学大纲》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主要原则,是使每个学生的英语素质水平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自我发展的能力打好基础。这是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要求的一代新人的需要。因此,教师需要解决知识的无限性与在校学习时间的有限性这个矛盾,使学生从“学会”上升为“会学”。正所谓“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不尽”。为此,以下谈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实施情况。

一、为学生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非常强调学习者先前经验在学习中的作用,认为有意义学习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使新知识和原有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新知识纳入到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其中一个很关键的条件就是学习者的积极参与主动建构。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是建构知识意义的关键因素,而学生的主动性需要教师制造冲突的学习环境来激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学生建构知识是在已有经验基础上进行的,所建构的问题情境需要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便发挥学生已有经验的.作用。因此,在英语教学问题上,各种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接近生活实际的语言情境的创设,将有利于解决英语教学远离学生生活、远离语言学习中应有的真情实感的问题,极大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激情,激发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想象、表达、交往、创作的愿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将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训练统一在具体生动的语言情境中,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使他们不仅掌握了语言知识,而且发展了语言能力。如英语第三册二十一单元八十一课Shopping(购物),这课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非常贴近,于是我让他们将讲台布置成百货商店,学生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自编对话。

面对这种真实的交际场合,学生们发挥得非常自然,每个人都有强烈的表现欲望,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热情高涨,教学效果很好。可见,良好的学习情境的创设,可更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突出其主体性,这对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和创造力等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

现代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理论认为,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发挥,促进学生有特色地发展,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然而,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的一个较大的问题是:“填鸭式”、“注入式”的教学充斥课堂,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萎缩,依赖性增强,厌学情绪高,学习效率较低。为摆脱这尴尬的教学局面,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不失为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因此,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成为教师工作的重要目标,正如德国著名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学家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指南》一书中写到:“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这强调了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因为学会学习是学生学习上自立自主的一个必要前提,只有学会学习,才有持续发展的可能。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就非常注意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环境。例如:在教生词时,并非如传统教法按生词表的顺序教学生读生词,然后使其机械地背生词,而是要求学生自己用《英汉双解词典》查阅单词的词义注释,特别是英英注释,然后组词造

浅谈课堂中的创新学习 篇2

科学课堂案例重现:

在执教《今天天气怎么样》一课时,我安排了一个由学生小组合作创作气象图标的环节。因为这一环节十分贴近日常生活,学生们都有一定的经验积累,所以不少学生都中规中矩地制作出了常见的天气图标,与天气预报中使用的标准天气图标大同小异。在听了各小组的汇报之后,我一一予以肯定,因为这至少说明学生不但能很好地掌握传统天气图标所表达的含义,而且能理解创作天气图标的基本原则。但我总觉得这样的“创作”中“作”的比例太大,“创”意不足,缺乏亮点,有些遗憾。当我再一次巡视课堂时,无意间发现了一幅令我眼前一亮的“晴天”天气图标———烈日下,操场上,一个孩子大汗淋漓地在跑步。这么富有创意的图标为什么没能代表小组在全班展示呢?在我的引导下,小组内的其他学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个图标画起来太麻烦了”“这个人画得不好看”“我们在电视和书上没见过这样的图标”……回想起这些听起来理直气壮的批评,我陷入了沉思……

严谨的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支柱,也是这门学科所应坚持的原则,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是科学课所要追求的根本目标之一。我们的科学课必须在坚持培养学生精益求精之科学态度的同时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创新,播下科学探索精神的种子。笔者认为,科学教师理应在课堂教学中引领学生,将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时空打造成孕育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片沃土。有效的教学策略如帮助学生拾级而上的扶梯,有望呵护“创新之花”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时空中次第绽放。

扶梯一:营造民主、平等的合作氛围

用多极对话制替代组长集中制,构建科学课的合作小组,保障民主平等的合作氛围。

科学教材的编号越来越贴近儿童的生活经验和思维规律,越来越便于让学生从经验和现象中生长出新知识、新经验,而这种对新知识、新经验生长过程的体验比知识数量的叠加本身更重要,更贴近科学课要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

鉴于此,小组合作理应避免组长集中制,以最大程度地消解“优势学生”对“弱势学生”的话语制约,使得一些有创新能力的学困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 让充满儿童智慧、充满思考的想法得以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自由呈现和表达。

在课堂小组活动中,特别是讨论猜测等环节不设组长, 只设主持人,而且主持人随机更换,让每个学生在科学课堂中可以大胆思考,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人人思考,人人发表看法,并学会对别人以及自己的观点作出客观的评价。教师也应该在教学中注意肯定学生的多种想法与思路,明确我们所研究的“科学”是一定范围内的相对科学,所以要接受一定范围内的多种结论并存。相信在这样民主、平等的合作氛围中,会有更多更好的想法得到肯定及展示,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听到拔节的声音!

扶梯二:培养“众人拾柴”的协作意识

建立小组合作学习对话规则才能更好地培养协作意识,使个体思维中“一闪念”的“创意”在“众人拾柴”式的协作下丰富、成型。科学课中的小组合作需建立“各抒己见”“扬长补短”“非否定”式的对话规则。另辟蹊径的创新思维往往稍纵即逝,也不够成熟,单单凭借一个人的力量,很容易卡在思维的瓶颈处,难以突破壁垒。这时如果小组内的所有成员都能迅速将思维汇集到共同的兴奋点,集思广益,一定有益于催生出创新之花。

教育家赞可夫曾说过:“我们要努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自由地呼吸’。”如果小组内的所有成员都认同并遵守“不否定”他人创意,积极为他人创意“补台”的合作原则,那每一个成员就都能放下怕被人耻笑、怕得不到共鸣之类的思想包袱,就能集中全部精力投入到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之中,就好比形成了一个促进创新能力尽情施展的能量场,能大大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激活思维的效益。

扶梯三:设置“动静结合”的合作模式

一提到小组合作学习,大家的脑海里往往首先会浮现出学生们热热闹闹的讨论场面。的确,自信的表达、思维的碰撞能给学生带来强烈的刺激,能帮助他们拓宽思维广度,挖掘思维深度。但有时那种场面上的热闹只是一种表象,并不能说明课堂的真正成功,更不能说明学生真的有多大收获。因此,笔者试想,如果在小组讨论之前和小组汇报之后各留出一段时间给学生静静地思考,也许能对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所帮助。胡适就曾讲过:“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仅仅会大胆假设的人,可能是莽撞的,可能既没有根据,也没有对结果的充分估计,更没有对实验成功可能性大小的分析,这是不负责任的胡乱猜想, 不是科学的行动。同样,没有科学方法的指导,创新的想法可能没有结果,也可能是非理性的破坏作用,所以在小组讨论活动之前安排短暂的静思能让学生在不受任何干扰的前提下对自己的观点、看法进行一番自我甄别和完善,避免讨论时的莽撞。当然,也可以在班级交流之后设置“补充与评价”的环节,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真理、不怕挫折的精神和随时准备纠正错误的态度,可以让学生回味、筛选、整合、消化刚刚接收到的诸多信息,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观点,从而真正有所悟有所得。

浅谈课堂中的创新学习 篇3

【关键词】生物教学 自主学习 创新思维 探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181-02

高中生物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无论从知识结构的编排上,还是从教材章节的设计上,都体现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方法的指导和探究意识的重视,体现了对学生自主参与、探究学习的创新思维的推崇。那么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学习呢?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初步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勇于创新,相信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

教师不能迷恋旧的知识结构,而只有汲取新知,探求新路才有出路,才能营造清新扑面的教学氛围。作为教师,不仅要充分把握好起始阶段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要求新、求活、求异,注重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保持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 要想课堂教学高效益,首先必须是教师换脑筋,更新观念,真正理解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教学是教学生学”的论断,从我做起,锐意改革,力争闯出一条教改新路。

由于课时少,以前的生物教学常常追求课堂容量大,注入式的一言谈使得课堂教学几乎成了老师的独角戏,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的硬性注入。添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确实是非常简单的,容易操作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上是否都在注意听讲,是否学会了,不便于检测。另外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多个器官共同配合,完成这一过程,才能使学生更容易掌握理解,并运用自如,若一味的是老师讲学生听,他并不能很好的去运用。所以,在新课改中,老师应该是导演,学生是演员,老师应该把没一节课设计成一个精彩的剧本(精心准备好学案,设计一系列有梯度的问题,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通过看书自己解答或者小组讨论解答来理解课本内容),让学生在其中尽情锻炼自己的能力,展示自己的才能,提高自己、超越自己。这样他们才越学越有激情,越学越愿意去学,成为一种习惯。

1.浅显易懂,导课激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课。课导得好,可以获得水到渠成的功效,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自如。例如:笔者在讲述“酶的性质”时,引入时联系到家用洗衣粉的使用方法等日常知识,学生的兴趣立即被调动起来,纷纷议论开了,从而也就有了主动去钻研的想法,为知识的顺利传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寓教于乐,深入浅出。

新课程改革注重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能力的培养,这要求教师要进行创新教学,多设情景,引发联想,寓教于乐,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孟德尔遗传规律》一节时,可以先提问:“同学们想一想,你有哪些地方长得像你的爸爸,哪些地方长得像你的妈妈,这又是为什么?”这会使学生们兴趣陡增,纷纷讨论起来。

二、探究性学习深入课堂

探究性学习,目的是要改变学生被动、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如何真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展探究性学习是老师们关心的问题。我们首先应进入“探究”的角色,进行换位思考。

1.结合课标、学生实际、教师手里可能获得的资料(各种教材、教参、网络资料等)确定教学目标。

2.确定教学内容。

3.确定适当的教学方法。

4.收集整理相关信息资料。

5.清楚学生的思维和认知基础,寻找合适的探究点,设计探究问题。

6.设计课堂具体探究过程,完成探究过程。

三、创新思维,突破常规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大胆创新,唤起学生对知识的需求,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

1.保护创新思维,运用激励性评价。

教师应正确对待学生的标新立异,多给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机会,鼓励学生成为勇于尝试和探索、具有积极和健康心理的开拓型人才。教师要及时抓住学生的一些稍纵即逝的独特想法,给予鼓励和表扬。学生在得到老师的鼓励和肯定后,其创造性思维会得到充分的发挥。

激励性评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在课堂上我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做练习时有独到见解的要大加表扬,错误的不给予直接否定,草率批评,而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与同学商讨,直到获得正确的答案。

对待一些相对后进的学生学习中稍有进步的表现,我都给予表扬。在生物课上布置复习任务的时候我让他们比赛看谁最先背下来,结果让人意外,在规定的时间内他们都完成了任务,我在全班表扬了他们。之后我就经常提问他们,鼓励他们,结果我发现他们不“差”,表现同其他学生一样出色。激励性的评价对帮助学生确立自信很有帮助,这些后进生在激励中不断进步,感受到学习也是一种幸福,真正享受到了成功带来的快乐。激励是一种力量,是驱动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走向成功的力量。

2.刺激创新思维,手段要多样化。

教师不宜讲得太多,应该让学生有更多思考、发言和展示的机会,据此思路,可以尝试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课堂竞赛、让学生当老师,给大家讲解问题;还可利用多媒体组织教学。通过这些手段,学生有一种亲临其境的切身感受,同时也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促使他们努力探究生物知识的奥秘。

浅谈课堂中的创新学习 篇4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创造性思维 创新教育

实验证明单靠听觉可获知识的60%,单靠视觉可获知识的10%,而视听并用,可达到86.3%以上;就保持三天左右的记忆率来看,单用听觉是15%,单用视觉是40%,视听觉并用是75%。因而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能使深奥、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使复杂艰难的认识活动变得简单而轻松、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积极创新提供了多个“触角”,为新的教学方法提供了契机,成为语文创新教育行之有效的手段。

一、 运用多媒体设疑激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某种事物的兴趣越浓厚,其注意力越集中,致使其观察细致、记忆深刻、想象丰富,从而呈现最佳学习状态。多媒体课件以其特有的动画效果、生动的解说、优美的乐曲,创造出一个独特的、可亲可近的艺术世界,学生置身其中,身心会倍感轻松愉快,思维也就异常活跃。教师可以以学生为主线安排教学环节,让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例如。如在教《刻舟求剑》这则寓言,其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懂得不要以静止去看待事物,否则会坏事的道理。在教学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设置船动、剑不动的动画效果,让学生先观察然后再问学生:“古人到了岸边会找到剑吗?”由于观察了直观、动画的图片,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纷纷举手发言,不需老师多讲解,学生就能很清楚地明白这一道理,教学的重难点顿时迎刃而解,真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率。在这样的课上,学生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并渴求在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其创新意识便会自然而然地得到提高。

二、运用多媒体创设多样化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多媒体课件通过不断变化声、景、色,使学生多种感官受到刺激,形成学生大脑皮层的多个兴奋灶,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学生见其形就会生其疑,发其思,追其思。同时,由于多媒体在很短时间里显示一个对象的不同方面,这样就可以使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在创新课堂教学中,得以完善和提高。例如,将课件制作成演示讲解、技能训练、课外阅读、自我检测等形式,并在每种形式中设置不同程度的教学内容,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自身情况控制进度,根据个人兴趣选择学习内容,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养成独立学习、自主探索的习惯,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品质和风格,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新奇、多变的事物能增强大脑皮层的刺激强度。采用了新颖的方法,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兴趣。”而多媒体手段应用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海底世界》这篇课文时,我先播放海底世界的录象片。动听的音乐、优美的画面,不仅让学生了解欣赏了海底美丽、神奇的景象,而且让学生得到了美的陶冶,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兴趣。看完了录像片后,学生学习兴趣都被调动起来了,个个兴致勃勃,热情高涨。

多媒体软件集图、文、声、像、动画等手段于一体,能够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地飞翔。在教口语交际《皮球掉进池塘了》时,先让学生说说电脑屏幕上打出的两幅图的内容,然后出示一幅空白的画面,同时放出一段轻松愉快的音乐,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想象。有了前面两幅说话的内容作基础,又创设了情境,学生在充分发挥想象的同时,激活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四、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

运用多媒体,可以像陶行知所设想的那样:解放学生的大脑,让他们多想一想;解放学生的双手,让他们多做一做;解放学生的嘴,让他们说一说;解放学生的眼睛,让他们多看一看;解放学生的空间,让他们多动一动,这对我们进行语文创新教育十分有益。

在语文创新教育中,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可以提高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使学生自行学习语文知识、创造地解决实际问题。要求学生利用网络系统获得最新动态,还从网上下载有关资料,在教师指导下制作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灵感,取得理想的效果,不仅可以开发学生的想象力,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增加情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我们已步入知识经济时代,这个时代需要大量的知识创新人才,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优化语文教学,实施创新教育。这在学生未来的事业中孕育着无穷的创造和发明的潜力。我想,我们培养的新一代学生不再是机械的“书橱”,而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将使我们的民族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浅谈多媒体在语文创新课堂中的应用]

浅谈课堂中的创新学习 篇5

金培堂

2013年以来,我校积极推行新课堂模式,大力倡导“主动参与、善于合作、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主要通过学生自学、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然后汇报展示来完成教学。这样一来“小组合作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可如何真正让学生的行为、认知、情感参与到小组合作中来,使合作学习具有实效,是大家十分关注的问题。要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就必须搞好小组建设,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技能。下面我就谈一下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粗浅的做法和体会:

一、熟练把握合作规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组合作也不例外。一般情况下的小组讨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未等其他学生发言,就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了个形式,没有经过大脑思考便得到了现成的答案,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这就需要我们事先作好安排,讲清合作规则,使学生学会必要的合作技能:包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在小组中如何开展讨论,如何表达自己的见解,如何纠正他人的错误,如何汲取他人的优点,如何归纳众人的意见等。可以在小组合作前这样规定:组长在组织学习时,每次都先由小组里的学习差的同学发言、质疑,因为相对而言,他在小组里学习较差,提的问题也较简单。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在交流中学到知识,体验到合作的乐趣。

二、教给小组长学会组织

合作交流的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组内的组织者也就是小组长,所以就要培训小组长:首先明确组长的责任和作用;第二、定期和不定期召开小组长会议,洞悉他们在思想上、学习上和小组工作上的困难并及时予以解决,随时指导他们合理分工、先组织再交流、总结归纳小组意见以及确定展示方案的方法;第三、适时地肯定、表扬和激励,激发他们对本小组更加尽心尽力积极地工作。

三、教给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倾听

在开始合作时,一些学生不轻易接纳别人的意见,而对于同学的发言,却不重视。为此,在课堂上应该要求学生学会三听:一是认真听每位同学的发言,眼睛看着对方,要听完整,认真思辨,不插嘴;二是要听别人的发言要点,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三是听后要思考,并做出判定,提出自己的见解。在这样要求下练习,引导学生养成专心倾听的习惯。

三、教给学生学会表达

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逐渐学会用语言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一开始的全班汇报展示成果时,多数学生可能很难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这时老师可以利用自主合作环节时间深入到小组中,根据学生学习情况有意识地提前做一下示范引导,也就是教给学生怎么讲。时间长了,再让组长和会讲的学生去教其他学生,以此来慢慢培养他们敢说的勇气和表达的技能。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倾听后补充别人意见,发现问题及时给予质疑纠正的好习惯。对于组内学习差的同学要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他们展示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让他们也能体验到展示带来的成就感和快乐。

除此之外,我认为还可以进行一些全班学生的培训如:加强学生互助意识的培养,要让优秀学生明白,教会差生学习的过程,也是自己深化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帮助差生不但不会影响自己,反而能提高自己的水平;给学困生更多的学习、答题汇报、展示的机会,对他们每一点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赞扬,即使答错了,也要肯定他们的精神,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让他们勇于参加到小组的学习和探讨中来。

浅谈课堂中的创新学习 篇6

551608 贵州省大方县羊场镇中心小学 郝建云

【摘要】探究性学习是《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新的教学理念,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同时又成为课程规定的一项重要的培养目标,需要教师精心创设探究活动才能得以实现,这种学习方式具有探究性、创新性、主体性、交互性、开放性、过程性、综合性及社会性等特征,它强调主动探究,自主学习,解决问题,是一种学习理念、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达成共识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全社会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越来越被教育者所重视。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一是要遵循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观念,给学生发展以最大的空间;二是能根据教材提供的基本知识,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为了适应教育发展趋势,几乎所有学科都着重强调了“探究性学习”。如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校教育说到底是以育人为目的,如果只关注传递数学教科书上呈现的现成知识,实际上是在“育”以简单接受、模仿、配合、服从等被动思维方式的人。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内在于生命中的主动精神和探索欲望,常常受到压抑,甚至被磨灭。新课程改革很关注对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探索性学习;认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要让学生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可见,新课程改革把指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作为改革重点之一。那么如何使探索性学习成为小学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学习方式呢?

一、首先要了解“探究性学习”的涵义

什么是“探究性学习”,只有真正把握“探究性学习”的内涵,对它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实施,因此,正确理解“探究性学习”的涵义是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关键。“探究性学习”是相对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探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探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种学习观。作为学习观,探究性学习是建立在现代学习理论基础上的科学学习观,它反对被动地接受、继承、记忆知识,主张学生主动地理解、应用、探索、创新知识,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探究性学习情境中,学习者以问题解决为主要的内容,什么是“探究性学习”,只有真正把握“探究性学习”的内涵,对它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实施,因此,正确理解“探究性学习”的涵义是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关键。

二、精心创设情境,激发探索兴趣,培养问题意识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要解答的问题往往都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机械地呈现给学生,学生感受不到为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意义或价值,只是被动地接受和解答老师提出的问题。长此以往,学生就会缺乏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也得不到培养和发展。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确,问题是探究的`起点,没有对问题的发现也就谈不上对问题的探究,而问题往往产生于学生对生活的仔细观察和思考。因此,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景之中来探索与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创设情境要注意结合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富有启发性、趣味性和挑战性。创设情境的形式要多样化,可结合生活创设情景、借助演示或操作创设情景、通过讲述故事或事件创设情景、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现场表演创设情景等。在教学中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求动机。例如,教学“比例尺”时,我们创设了“学生出题考老师”的教学情境,教师说: “现在我们考试好不好?”学生一听:很奇怪,正当学生疑惑之时,教师说:“今天改变过去的考试方法,由你们出题考老师,愿意吗?”学生听后很感兴趣。教师说: “这里有一幅地图,你们用直尺任意量出两地的距离,我都能很快地告诉你们这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相信吗?”于是学生纷纷上台度量、报数、教师都一个接一个地回答对应的实际距离。学生这时更感到奇怪,都说:“老师您快告诉我们吧,您是怎样算的?”教师说:“其实呀,有一位好朋友在暗中帮助老师,你们知道它是谁吗?想认识它吗?”于是引出所要学习的内容“比例尺”。

三、注重合作探究,在合作中达成共识

合作探究是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形式。在小组讨论合作时,教师不是一个旁观者,而应积极参与到学生中间,这样既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还可以密切师生关系,真正成为学生的合作者。但在实际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弊端。如:部分学生只跟在别人思维后面走,没有独立见解,很容易形成思维的依赖性,这有待于教师及时地发现、调节、解决。另外,小组合作要限时限地,从实际出发,让学生真正地乐于合作。学生间的交流、合作效果如何,取决于学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合作技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技巧,通过训练让学生学会“听”、“讲”--别人发言时,注意力要集中;别人说的和自己想的不一样,要在肯定别人的基础上讲自己不同的想法;别人提意见时,要先听,再讲自己的理由。

浅谈现代体育课堂中的创新教学 篇7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 初中体育教师不断创新教学, 力求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 培养学生锻炼出健康的体魄, 提高身体素质, 同时发掘体育人才, 为国家的体育事业添砖加瓦。笔者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 认为初中体育课程创新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开发学生智力, 启发学生思维

认识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构成了人的智力。学校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开发学生的智力, 启发学生的思维。虽然学生智力的开发和发展有赖于智育来完成, 但也不能忽视体育活动对智力器官机能的发展, 它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基础。初中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致力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启发学生的思维, 发展学生的智力。例如, 在体育教学中, 最重要的实践活动是运动——基本形式是跑、跳。虽然人从小就会跑、跳, 但要想跑得快、跳得高, 除了受先天身体条件的影响, 与一定的动作技能也有莫大的关系。体育教师进行跑、跳教学时, 不仅要规范学生的动作, 还应该进行创新, 向学生介绍人体的形态结构以及人体运动的基本规律, 使学生了解跑、跳的原理, 在进行实践时探索最合理的姿势和用力的科学方法。教师在讲解人体的理论知识时, 要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 利用挂图或多媒体人体立体图对人体的运动系统进行详细的介绍, 并要求学生在做动作时感受用力点及发力部位, 使学生由理论发展到感知, 在感知中加深理解, 并进行积极思维, 从而达到知识的迁移, 在实践中有目的性地进行运动练习, 掌握运动的技能, 提高运动的效果。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的锻炼中发展了智力, 开启了思维能力, 提高了体育技能水平和身体素质, 可以说体育创新教学功不可没。

二、优化教学模式, 创新教学方法

(一) 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以讲授的方式向学生传递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但也存在因单调乏味容易使学生心不在焉、丧失学习兴趣的弊端。因此, 新时期初中体育教师要积极采用多样的教学模式, 变单纯的讲授教学为探究性教学、示范性教学、合作性教学等相结合的综合性教学模式, 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由接受式学习转变为探究式学习, 由独立学习转变为合作式学习, 等等。教师采用多样化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 不但从实践中得到了体育锻炼, 而且树立了终身体育的思想, 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会有意识地主动锻炼身体, 保持健康水平。

(二)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体育教学的方法很多,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的个体差异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例如, 在进行广播体操教学时, 对学生进行集体教学, 针对广播体操的内容采用分段教学, 一节一节教授学生。对于单节的内容, 则采用一个动作—一拍—一节的分解教学方法, 一节教学结束, 采用循环教学对该节进行反复练习。每节教学结束, 整套体操连贯起来练习, 针对学生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 运用示范教学纠正动作。学生对整套体操掌握后, 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比赛, 看哪组的动作流畅、规范。一组学生进行展示, 其余组做评委, 找出该组的优点和缺点。学生在比赛、当评委的过程中, 对动作的要领认识进一步加深, 进而努力规范自己的动作, 并力求做到优雅、完美。

(三) 优化教学内容

体育教学内容要多样并具有可接受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主动锻炼的意识。因此, 初中教师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设置一定的选项课、专项提高课、保健体育课等, 提高学生的兴趣, 发展学生的专长, 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例如, 男生喜欢篮球、足球等运动, 教师可开展专项提高课, 利用10到15分钟的时间对这类学生进行篮球、足球技能的培训;女生比较注重身材保健, 喜欢健美操, 教师可开展保健体育课, 同样利用十几分钟的时间对这类学生进行健美操技能的锻炼。初中体育要少些竞技类内容, 多些娱乐性、合作性内容, 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体育的无限魅力。

三、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创新自主性教学

传统的学校教育中, 强调“师道尊严”, 学生必须服从教师, “唯师命是从, 唯师训是依”, 教师凌驾于学生之上, 不尊重学的人格, 对学生的自尊心熟视无睹, 动不动就辱骂、责罚学生。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 学习缺乏自主性, 很难形成独立的品格。新型的师生关系强调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关系,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在民主、理解、尊重的基础上进行双边合作教学, 营造协调的、和谐的教学氛围, 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在教师的帮助、引导下, 进行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创新探究, 习得体育知识, 提高体育技能。

新型的课堂教学已经打破了教师为主的讲授模式, 越来越多地让渡出教学的空间, 使学生回归到学习的主体地位上来, 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 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积极发问、热烈讨论、争辩, 成为真正的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浅谈创新学习在教学中的运用 篇8

因此,开展创新教育,必须首先确立以创新为重点的教育思想观念,突破旧教育模式,对现行教育进行整体、系统和综合的改革,即进行全面的教育创新,实现教育思想观念的根本变革。

在教学观上,创新教育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高度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变接受性学习为创造性学习,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实现由传授知识的教学向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的教学的转变;实现由灌输式、注入式教学向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的转变,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课程观上,创新教育要改变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封闭性、继承性课程体系,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出发,构建必修与选修相结合、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相结合,具有全面性、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创新和个性和谐发展创造最大的空间。

在师生观上,要彻底革除“师道尊严”的统治与被统治的师生关系,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坚持正面激励,宽容、理解学生,即使学生在探索中出现错误,也不求全责备,使学生感受到心理的自由和安全。

我们本着求新、求活、求实、求精的原则,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需要知识的充实,厚积才能薄发。厚积的知识中有能量,怎样才能发挥出来呢?这就要改变只填充不引爆的教学方式,用全新精神作引爆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像笛卡尔说的那样:“我所解决的每一个问题都将成为一个模型,以用于解决其它问题”。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成分。教育家赞可夫认为:“教学中一旦触及学习的情感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系统论告诉我们,有兴趣就容易接受外界新鲜的事物,形成开放系统,这样就能抗拒外界干扰,提高接受效率。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者成功的内驱力,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的灵感。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兴趣呢?要科学地处理好教材、善于发现突破口、找准聚集点,捕捉契机、灵活地变换角度,把学生引入情境,使学生进入一个豁然开朗、其乐融融的境界。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进行生动形象的直观教学,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愉快,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无限广阔的天地。通过开设语文鉴赏课、举办知识竞赛活动、编排课本剧、板报、手抄报制作等形式,丰富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创新成功的喜悦。

二、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创新思维

创新学习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因为“疑问”能使学生心理上感到茫然,产生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才可能实现创新。

什么是问题?其实就是你想做什么事,但你不知道如何做,那么你就遇到了一个问题。如果一个学生长期处于无“问题”的状态,说明他思考不够,学业也提高不了,当然就无创新可言。可以这样说,创新始于“问题”,没有“问题”何来创新?因此,“问题”是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基础,是创新学习的关键。

有些教师常说的一句话是:学生不爱问“问题”,或者没有问“问题”的习惯。其实主要是传统教学中几乎没有给学生问“问题”的机会。教师可以通过设疑形成“问题”空间,促使学生为“问题”而思,为“问题”而问,为“问题”而学,为“问题”而设。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問等方式,特别要注意设计一些非常规性的而对启迪智慧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欲望。

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有争议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辨论,表达各自不同的看法。如对课文《分马》中老孙头这一人物性格的分析,学生中有的认为老孙头自私落后,有的则认为他还有可取的地方;对课文《孔乙己》中主人公悲剧命运的认识,有的认为是性格悲剧,有的认为是社会悲剧。在讨论中,各抒己见,气氛热烈,思维活跃,体会了人物的复杂性,培养了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能力。我在教学中还注重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为学生壮胆,鼓励他们敢想、敢说、敢写、敢于标新立异,使其思维始终处于自由灵活的状态。

三、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最重要的条件是保持师生平等;平等才能消除代沟、消除师道尊严;平等才能交流,畅所欲言;平等才能促进师生共同探讨,展示学生创新本领;在平等的条件下,教师一切培养创新精神的言行,才能在学生心坎上萌动。

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创新学习的重要因素。为此,我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五让”:(1)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真阅读书本,进行自学;(2)让学生在自学基础上主动提出问题;(3)让学生主动参与小组讨论;(4)让学生积极发言;(5)让学生大胆质疑。鼓励学生提出新的见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评价学生的标准重点放在是否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上,坚持以积极评价为主,培养学生独特个性。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不越俎代庖,而是和学生平等对话交流,双向沟通,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浅谈课堂中的创新学习 篇9

1、挖掘教材中具有探究价值的语言材料,把它转化为探究性问题。

【案例1】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七(上)《春》。

师:有人说,课文中“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腿,领着我们上前去”一句与全文不协调。请大家反复诵读课文,然后说说你的看法。

(学生读书、思考,继而教师组织小组讨论,然后课堂讨论。)

生1:我觉得是不协调。我反复阅读了课文,发现文中所描写的景物与“健壮”、“铁一般”这些词儿不协调。

师:何以见得呢?

生1:你看文中的描写:“风”是“轻悄悄”的,还“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草”是“软绵绵”的;“雨”呢,也是“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等等。这些景物都没有“健壮”、“铁一般”的特征。

师:你讲得很有道理,哪位同学有不同意见吗?

生2:我不同意他的意见,我认为是协调的。

师:为什么呢?

生2:因为刚才那位同学讲的大都在课文的开头,但是开头部分描写的只是“春天的脚步近了”时的景物特点,也就是初春的景物。而春天也是在发展的,“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腿,领着我们上前去”,应该到了接近夏天的时候的景物了。所以我认为是协调的、一致的。

(教师组织全班学生讨论,全班形成两种对立意见,相持不下。)

师:通过刚才的讨论,大家都有了自己的想法,我觉得大家讲得都很有道理。恩格斯讲过:“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不同意见是很正常的,在这个问题上我不强调要有一个绝对的统一的答案。大家下课后,把各人今天在课堂上发表的意见整理一下,再深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然后写一篇小论文。注意一定要以课文为依据,不能脱离课文哦。

一个容易被人忽视的语言材料,经转化为探究性的问题后,课文的性质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得到了改变,学生对课文有了真正的内化了的体验和感受,探究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2、利用课文的“留空”,设计探究性学习训练。

“留空”是一个文学审美概念,它指的是作品向读者提示或暗示的东西,也就是给读者留下的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读者可以透过感觉到的部分去想象去思考,从而获得对作品更深的理解和把握。利用课文中这些“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空间,能有效地组织起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

【案例2】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七(上)《为你打开一扇门》。

师:阅读课文“探究·练习”一《致文学》的节选,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学的功能。

除此以外,文学还有哪些功能?请根据你平时的阅读体会和经验,模仿课文的写法,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致文学”节选的两段文字,用形象的语言阐述了文学反映自然、反映人生的两大功能,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教师利用这个“留白”,组织学生以扩写的形式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既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又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3、开发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组织探究性学习活动。

【案例3】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八(上)《记承天寺夜游》。

师:这篇课文我们已经学完了,大家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1:文中“解衣欲睡”的“睡”,与“怀民亦未寝”中的“寝”有没有区别?

师:是同义词,没有区别,都是“睡觉”的意思。

生1:那两者之间能不能互换呢?

师(思考片刻):不好意思,我没考虑过这个问题,哪位同学能回答?(学生默然。老师及时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探究。5分钟后,组织学生发言。)

生2:前面用“睡”,后面用“寝”,避免了字面上的重复。

生3:不能换。“睡”带有口语色彩,“寝”是书面语。对自己用口语,随意自然;对他人用书面语,显示尊重。

生4:“睡”,去声;“寝”上声。读起来韵律和谐,富有音乐美。

在此案例中,教师把学生的疑问作为一种生成性的资源,并及时组织了学生的探究活动,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但由于知识的欠缺,学生的学习行为只是一种自然状态下的习得行为的交流,不具备真正的探究意义。如教师能适时为学生补充有关知识,指出只要“闭眼”就是“睡”,而“寝”则必须“上床”,然后再请学生运用知识去分析和探究,那么,学生很可能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可以换,而且换了更贴切。因为,干什么要“解衣”啊?当然是想上床睡觉啊,所以,“解衣欲寝”就比“解衣欲睡”更准确。对张怀民而言,如改为“亦未睡”,就说明张怀民不但没上床,连打盹都没有,说不定满腹心事的他还在屋里踯躅徘徊呢。那么邀张怀民“步于中庭”共同赏月,岂不是更合时宜吗?

二、以几篇课文或一个(几个)单元为单位,组织专题学习。

组织学生开展专题性的研究学习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共有9个“专题”,可供教学时直接使用。除此以外,更多的时候,可以利用教材以生活为主题组织单元的编写体例,以几篇课文或一个甚至几个单元为单位,组织专题探究活动。

【案例3】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七(上)第三单元《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探究专题:月亮文化(传说、诗词、科学等)。

学习过程:

课前学习:学习《月亮诗三首》,选择其中一首,用图画表达诗意,用散文语言描述意境,说出自己的感受;搜集有关资料。

课堂学习:交流、对话、评价(学生争先恐后展示)。

课后学习:选择专题,展开研究并写一篇文章。

浅谈课堂中的创新学习 篇10

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深入,伴随着“轻负高质”的强烈呼声,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把课程改革的焦点聚集到了教学的核心――教学模式的变革上来。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建立起来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的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下面结合教学实例,从情景互动、先学后教、活动式教学三方面探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方式,以期能让课堂教学丰富多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自主转变。

一、以情境互动倡导学生主动学习

通过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吸收和理解。它避免了以往“说教式”的教学方法,改变了学习语言一贯给人的枯燥乏味之感,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主动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因此,教师可以情为经、境为纬,将教学内容设计成现实主题,以支撑学生的知识习得,这不仅能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智力背景,同时也能给学生提供运用语言的空间。

例如在学习《牛津初中英语》7B Unit 3“Finding your way”中的Main task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问路指路”的英语对话的情节,让学生有如身临其境,加深他们对英语对话的理解。然后,我又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了我们泰兴城的景点图,请学生自己扮演导游的角色,随意确定港城的任一景点作为目的地,尝试着用英语介绍这一景点并将游客带到目的地。最后再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情景对话演示。在这一“听―说―演”的过程中,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热情一下子被激发了出来,课堂气氛甚是活跃。

这种有别于常规的教学方式,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们不再觉得学习英语是枯燥无味的死记硬背,而是活泼有趣的生活乐章。

二、以先学后教倡导学生自主学习

导学案是指以学案为载体,导学为方法,教师指导为主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应付、机械记忆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实现从“学会”到“会学”再到“乐学”的转变,保证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知识,并逐步升华为一种学习能力。我们教师应通过“导学”这一手段,落实“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学合一”的教学理念,通过一个个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以《牛津初中英语》8A Unit 5“Birdwatchers”的Reading为例,我编制了如下导学案让学生在课前自学完成。

1.通过课本和工具书学习新词汇,如“麻雀、鹤、海鸥、燕子、天鹅、金雕”;翻译并熟读词组,如“去观鸟、在市场上、鼓励某人做某事、参加观鸟俱乐部”等。

2.自主阅读漫画,注意语音语调,并回答下列问题:What is Eddie going to do? Does he really love birds? What kind of birds does he like best?

3.到目前为止,你学过哪些鸟类的英语名词?结合组内收集的鸟类图片,尝试用英语对鸟的各个部位进行描述。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课堂学习也将变得更有针对性,然后再在课堂上进行检测,让每个学生都能熟练掌握文章内容。通过让学生结合学案在课前自学,不仅体现了“抓住了学生,也抓住了课堂”的新理念,也使学生在自主阅读、认真思考、小组合作中提高了教学效益。

三、以活动式教学倡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外,教师还应积极利用其他资源来充实课堂。活动式教学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时空的天地,把英语学习从课本延伸到实际的生活中去,提高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与人沟通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例如,我发现班上有很多同学喜欢打电脑游戏,尤其是网络游戏。考虑到如今家庭拥有电脑已不是稀罕事,网吧亦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大街小巷,而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处在急剧变化的阶段,一旦迷恋上电脑游戏,往往难以自拔。为了帮助学生了解电脑游戏的危害,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电脑游戏,我组织学生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调查学生常玩哪些电脑游戏,搜集人们对电脑游戏的看法,用英语表述怎样玩这些游戏,搜集并结合电脑游戏受害者的有关情况,分析其危害,让学生在实践调查活动中去感受、体验,受到教育。然后再由学生整理内容,进行总结,并写成活动实录,以PPT展示。

以初中生身边较为熟悉、比较典型的青少年问题为题材,让学生在这一主题活动中清晰地认识到电脑游戏的危害,走出沉迷电脑游戏的误区,不仅有利于良好班风的形成,更能激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总之,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实现以人为本,把学生从应试教育的泥潭里解放出来,彻底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构建更科学、灵活的适应新形势的教学模式,已成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懈的追求。我们教师应积极探索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上一篇:中华成语故事简短下一篇:不爱情的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