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战争诗四首(精选4篇)
《从军行》《蓟中作》《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塞下曲》 学习目标:
1、把握诗中所描绘的边塞风貌的特征。
2、掌握诗歌运用的不同的表达技巧。
3、理解作品中所蕴含的不同思想感情。边塞诗
歌咏在边境要塞遭受艰辛的将士之心情,和在故乡等待他们归来的妻子之感叹的诗歌。盛唐时期的边塞诗多数作品流丽而音调悠扬,表示出生气勃勃的高扬精神,这与盛唐进取雄放的风气不无关系。这一进期的代表是王昌龄、高适、岑参。此外,当时作为边塞诗人著名的,有王之涣、崔颢、李颀、王翰等。王之涣的《凉州词》等等,均为边塞诗的佳作。边塞诗内容 :
边塞风光(奇丽壮阔 苍茫雄浑)统治者 穷兵黩武 不用良将 将士 艰苦生活
报国豪情(建功立业)
报国无门 思乡念亲
友人 惜别感伤
壮别感奋 边塞诗的风格: 常用手法: 雄壮豪迈 比喻 夸张 用典 常用词语
金鼓旌旗 烽火羽书 戈矛剑戟 斧钺刀铩 胡 羌 羯 夷 轮台 龟兹(qiuci)夜郎 长云秋月 雪山孤城 雁飞鹰扬 箭飞马走 雄奇 奇丽 奇寒 辽阔 壮阔 广阔 豪迈 豪气 豪情
报国之志 杀敌豪情 昂扬精神 从军行(其一)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思考:
1、这首诗是什么体裁? 写的是戍卒的愁,还是思妇的愁? 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写戍卒的边愁。本诗抒发了边塞戍卒怀乡思亲之情。
2、(近)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诗之佳处,在末句‘无那’二字„„海风山月,都化绮愁矣。”你同意他的说法吗? 请你说说末句佳处表现在哪里? 虚实结合:前三句叙事,实写所见所闻,层层深入,反复渲染,创造气氛,为后文抒情铺垫。末句抒情,画龙点睛,从对面写起,想象万里之外,征人家中妻子的思念之情,是虚写。这也暗示出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这一曲笔把夫妇相忆、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融合在一起,更具有感人力量。边愁——边塞与闺阁同写
情景交融——凄凉、孤寂的氛围与思归的哀怨 结合(触景生情,遐思而生情)二首《从军行》的比较 王昌龄《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二诗在抒情上,“其一”曲笔抒情,虚写征人家乡的妻子的无奈而痛苦的思念之情,表达征人思乡的深情;
“其四”直接抒情,抒发戍边将士为国杀敌、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二诗在环境上,都有悲凉意味,只是“其一”侧重写环境的凄凉孤独,“其四”侧重 写边塞环境条件的艰苦。出 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内容:讥讽将军无能,士卒久戍难还。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2、手法:互文、用典、不同角度(时、空)拓展阅读 闺 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蓟 中 作 高 适 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
1、抓住文中表现边塞风貌的词,分析本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边塞风光? 诗人骑马从塞外千里迢迢赶到蓟城,登上这座边城的城墙。只见边塞苦寒之地,一片萧条,白日当中,黯淡无光的景象。
2、“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写诗人登城所见而引发诗人忧心边事心情。有人认为这是批评“诸将”,而有人认为是讽刺“朝廷”,你同意哪种看法?为什么?
这是讽刺朝廷。因为,诗人看到边塞之地如此萧条,民不聊生,就为胡虏的反复叛乱而担忧。难道没有安定边境的奏疏上陈吗?并不是,而是朝廷偏信某些无能将领,让他们无功受赏,令有志之士扼腕长叹。运用暗示手法,语含讽刺,表面写诸将,实际写玄宗偏听偏信。
3、这首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通过描写边塞风光,表达了诗人对边事的忧虑;借助孙武、吴起以自况,自己空有雄才大略,却不为朝廷所用,直接抒发了请缨无路、壮志难酬的惆怅苦闷心情。别董大二首(其一)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拓展阅读 形象-景物:
黄沙蔽日,北风劲吹,大雪飘飞。荒凉寒冷的沙漠景象。人物: 感情基调:
劝别友人,前路莫愁。旷达胸襟,豪迈情怀。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岑参
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岸傍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蒸沙烁石然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阴火潜烧天地炉,何事偏烘西一隅? 势吞月窟侵太白,气连赤坂通单于。送君一醉天山郭,正见夕阳海边落;柏台霜威寒逼人,热海炎气为之薄。
1、胡应麟曾评价岑参的诗歌是“尚巧主景”。此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运用什么表现手法? 此诗写边塞热海地区的奇异风光。
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对热海的热进行浓墨重彩的描绘。先夸张和渲染:水热如煮沸的开水,热得连鸟也不敢从上面飞过,在热海的岸边,青草萋萋,四季常绿,到了冬天下雪时,雪花在其高空中即迅速融化了。连热海周围的沙石也是其热无比,似乎要把云彩燃烧着了;月亮倒影在水中,如同被煎煮一样。
再作奇特的想象:必是地下的烈火在熊熊燃烧,天地仿佛成了一个奇大无比的炉子,但为何偏偏烘烤西方这一个地方呢?其蒸腾的气势延及整个西域地区。这样将热海的种种神奇之处作了活灵活现的描绘,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2、这首诗描写热海的奇异风光与“送崔侍御还京”有什么关系?构思上有何巧妙之处?
崔侍御为官公正,清廉无私,执法如山,冷峻寒气能逼退热浪,连热海的炎威也为之消减。这里运用反衬手法,借描写热海的奇热来赞美友人的为官品行。构思新巧。
塞下曲 李 益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2、杨慎《升庵诗话》评价这首诗是“不坠盛唐风格。”请你说明本诗体现了盛唐怎样的风格?
1、这首诗歌突出的特点是运用典故表明自己的看法,请具体说说诗人借用典故抒发怎样的思想感情?
借伏波将军马援事,班超立功西域、万里封侯、晚年却恋家思归之事,表达了为保家卫国,宁愿战死疆场也不希望活着回家。用秦晋殽之战事,表明了坚决彻底消灭敌人的态度。借薛仁贵西征突厥事,主张杀敌不仅要彻底,还要留下得力将士,继续镇守边关。
这首诗借用前代名将典故,抒发了诗人慷慨激昂、誓死报国、坚决彻底杀敌卫边的雄心壮志。
这首边塞诗抒发了诗人慷慨激昂、誓死报国、坚决彻底杀敌卫边的雄心壮志。格调高昂,苍凉悲壮,豪迈奔放,意气飞扬,有盛唐边塞诗风格的余韵。
1、内容:边塞之景、吹管望乡
2、感情:思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这四首诗,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2.结合四首诗的创作背景,了解诗的大体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3.品味欣赏诗中佳句,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教学重点:
1.熟读,背诵四首古诗。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品味欣赏诗中的佳句。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了解各诗作者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善作边塞诗,与高适、王昌龄等唱和,名动一时。《全唐诗》存绝句六首,皆历代传诵名篇。
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早年曾漫游四方,到过塞上。王昌龄自岭南北归,几年后,王昌龄又被贬至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之乱发生,王昌龄北还,路过亳州郡时,为刺史所杀。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他也有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其中写景佳句广为历代传诵不衰,如极富代表性的《使至塞上》就是其中之一。人们常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评论诗人兼画家王维的作品。这两句出自苏轼的名言,的确抓住了王维的艺术特色,可算是不易之论。
岑参(715-770),荆州江陵(今属湖北)人,其诗风格雄浑,意想新奇,色彩瑰丽,尤以边塞诗名世,与高适同为盛唐边塞诗派代表。有《岑嘉州集》,《全唐诗》存诗四卷。
三、学习诗歌内容
(一)朗读四首诗。1.听读。
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节奏和停顿。2.学生试读。
要求注意“仞,羌,侯骑,燕然,掣,裘,衾”等字的正确读音。3.学生自由读。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回指导。
(二)理解诗歌内容
1.解题。(见课本的课下注释,略。)2.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学生讨论,明确:《凉州词》前两句写关外之景,后两句抒发戍边将士的怀乡之情。《从军行》前两句写边塞景象,勾画出一幅辽阔的边地风光图。后两句抒发将士们乐观坚定的豪迈之情。《使至塞上》首联写奉命出使,征途遥远。颔联写出塞的行程。颈联写塞外奇特壮丽的景观。尾联运用典故表明唐军声威远震塞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前十句描绘边塞风雪的奇异风光和奇寒景象,后几句写饯别,送行情景,抒发了作者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3.再读诗歌,讨论归纳诗歌主旨。
《凉州词》侧重以苍凉悲壮的笔调抒发戍边战士的怀乡之情。《从军行》侧重表现将士们乐观坚定的豪迈之情。《使至塞上》抒发了诗人不辞长途奔波奉命出使边塞的豪情。《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通过描绘边塞的奇特风光,抒发深厚的离别,惆怅之情。
(三)品味欣赏诗歌中佳句
1.教师出示《凉州词》中的名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教师讲解对名句的品味:“怨杨柳”不是怨那些杨柳,应理解为用杨柳曲的调子表怨。在“一片孤城万仞山”的凉州,响起苍凉哀怨的笛声,吹的是思乡的杨柳曲。厌烦,生自高度的怨恨。怨到什么程度?怨到要说“何须怨”的程度:根据长期以来的经验,无论怎样怨都无济于事,绝望了!现在作出个判断:玉门关外的凉州没有春风。你吹什么折杨柳?这里连春风都来不到,哪里有杨柳让你去折啊?但更要紧的是:没有春风的关外,一切生命都只好在摧残中挣扎。人,也一样!
2.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尝试分析一下名句:(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教师点拨:可以抓住重点词语品析,或者表述自己对整个语句的感悟。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归纳明确:
(1)这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
(2)这段话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一个“大”字,形象描绘出边疆沙漠的荒凉与浩瀚,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下面一个“直”字则表现出了他的劲拔和坚毅之美。另外,落日本来给人的是一种凄楚苍凉的印象,而在此处诗人却把它写“圆”了,便给人以亲切温暖之感。诗人不仅实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还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到广阔的自然环境中去,正如王国维所评价的那样,这是“千古壮观”的名句。(3)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诗三分。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想、造境俱称奇绝。要品评这咏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个成语──“妙手回春”。3.学生朗读诗歌,体会佳句的妙处。
四、写作特点
王之涣的《凉州词》时间和空间都有大跨度,掌握这跨度就不难体会作品的情思。前两句偏重写景,后两句偏重抒情。然而后两句的情,已孕育于前两句的景。“一片孤城”,已有萧索感、荒凉感。而背景的辽阔,更反衬出它的萧索;背景的雄奇,更反衬出它的荒凉。“孤城”中人的感受,尤其如此。
《从军行(其四)》首句写边疆地理位置和环境。一个“暗”字,给人以沉重压抑之感。次句写形势的险恶,他们征戍在边疆前沿,回望祖国只见玉门关一座孤城。第三句写战斗的紧张激烈,语言概括而形象鲜明如见。末句代战士们立誓,正面地讴歌他们的忠勇。有了前三句的铺垫,战士们的誓词分量才显得更重。
《使至塞上》中“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这里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充满奇情妙思,是此诗主要的特色。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有大笔挥洒(如“瀚海”二句),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忽如”二句)。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诗情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诗的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
五、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初盛唐时期边塞诗繁荣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盛唐时边塞诗的特点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题材广泛。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遍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乡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俗风情,民族交往等几个方面,其中,前者为主要题材。2.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奇景。3.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4.题材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边塞诗的代表作有:王昌龄的《出塞》、《从军行》;王翰《凉州词》等。让学生依据这些材料体会边塞诗的特点。)
六、小结
这四首边塞诗写景雄奇壮丽,风格雄壮豪迈,表现了唐边塞诗的特点,是唐边塞诗中的精品。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2、做课后练习。板书设计:
《凉州词》 写关外之景,抒发戍边将士的怀乡之情。悲中有壮、悲而感慨。
《从军行》 描绘辽阔的边地风光,抒发乐观坚定的豪迈之情。
《使至塞上》景色雄浑,意境开阔,融情于景。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咏雪 奇异瑰丽 设置背景 渲染气氛
送别 依依别情
学案
学习要点:
背诵默写四首诗;注意重点字的读音及意思;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会分析诗歌的意境。重点难点:
背诵诗歌,并学会根据语境的需要默写某句诗。
品味欣赏描写塞外风光的诗句。同步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万仞()羌笛()侯骑()燕然()狐裘()锦衾薄()瀚海()阑干()辕门()风掣红旗()
2、解释下列诗中加点的字。
(1)羌笛何须怨杨柳:(2)大漠孤烟直:(3)萧关逢候骑:(4)一片孤城万仞山:
(5)黄海长云暗雪山:(6)黄沙百战穿金甲:(7)胡天八月即飞雪:(8)将军角弓不得控:(9)都护铁衣冷难着:(10)瀚海阑干百丈冰:(11)愁云惨淡万里凝:(12)风掣红旗冻不翻:
3、根据下列提示默写。
(1)《凉州词 》中描写凉州一带苍茫辽阔的荒凉景象的诗句是(2)《从军行(其四)》中歌颂将士身经百战,金甲磨穿,但包裹壮志丝毫不减的诗句是。(3)《使至塞上》中描写塞外奇特壮丽风光的诗句是。(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以春花比喻冬雪的千古名句是:。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相似的诗句是:。诗中从侧面反映天气异常寒冷,战争非常残酷的诗句是。
二、课内阅读。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描写了一种怎样的景象?
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表现了戍边将士怎样的气概?
3、填空。
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
(1)一个“大”字写出了。
(2)一个 字,写出沙漠中景物的单调,因为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
(3)一个 字,写出烽烟升腾的荒漠中所显示的劲拔坚毅之美。(4)一个“长”字,写出了。
(5)一个“圆”字,既写出了,又写出了诗人观赏落日感觉到的亲切温暖和苍茫。
4、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回答问题。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1)解释词语。
铁衣: 锦衾
(2)划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译成现代汉语。
(3)本诗中,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是
(4)这首诗前十句重在咏雪,后八句则主要是写。(5)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6)请描述“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在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
(7)得让此下面是一段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进行的赏析,请你就“风掣红旗冻不翻”一句写一点赏析文字。
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东方虬《春雪》),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诗三分。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想、造境俱称奇绝。要品评这咏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个成语——“妙手回春”。
三、课外阅读。
(一)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长征:(2)但:(3)教:(4)胡马:
2、“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句诗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着笔,把眼前边塞战争的失利与秦汉时期跟匈奴斗争的胜利联系起来,反应力戍边将士的什么心情?
3、“但是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表达了人们的什么愿望?
(二)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甲)凉州词(乙)从军行
王翰 王昌龄
葡萄美酒夜光杯,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从题材上看,这两首诗都是 诗。但是,它们的感情基调不同,甲诗,乙诗。
2、这两首诗都是多角度地描写场面,请说出其中的两点。
(三)读下面这首现代诗,回答问题。
我的思念是圆的
艾青
我的思念是圆的
八月中秋的月亮 也是最亮最圆的 无论山多高、海多宽 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它 在这样的夜晚 会想起什么? 我的思念是圆的 西瓜、苹果都是圆的 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 骨肉分割是痛苦的 思念亲人的人 望着空中的明月 谁能把月饼咽下?
1、思念是无形的,诗人却把它说成是圆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中秋的月亮是最圆的,有人把它比作“银盘”,你把它比作什么?
3、诗人说中秋的月亮“是最亮最圆的”,两个“最”字隐含了什么意思?
4、诗人在这首诗中除了表达中秋节对亲人的思念之外,还表达了什么感情?
答案提示:
一、1、ren qiang ji yan qiu qin han lan yuan che
2、(1)何必(2)远处独起的浓烟(3)骑马的侦察兵(4)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万仞”形容极高。(5)连绵不断的乌云。(6)磨穿。(7)就。(8)引,拉。(9)穿。(10)纵横交错的样子。(11)凝结。(12)牵,拉动。
3、(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二、1、描写了凉州一带苍茫辽阔的荒凉景象。
2、表现了戍边将士身经百战,金甲磨穿,但报国壮志丝毫不减的气概。
3、(1)边疆沙漠的浩瀚无边。(2)“孤”“孤烟”(3)“直”(4)横贯沙漠的黄河浩浩荡荡,无边无际。(5)落日的形状。
4、(1)铁甲编成的战衣;织锦的被子。(2)比喻;忽然像一夜吹来春风,千树万树像梨花盛开一样。(3)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4)送别。(5)抒发了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的感情。在诗人笔下,冰天雪地的边塞,奇寒难忍,愁云惨淡,令人怨怅。(6)山路盘旋曲折,已看不见友人离去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串马蹄的足迹。(7)参考答案: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这时看见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而那红旗为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这是诗中又一处精彩的奇笔。
三、(一)
1、(1)远征。(2)只。(3)使,让。(4)胡人的骑兵。
2、长期戍边不得回归的抱怨心情。
3、希望有李广那样的飞将军来抵御外敌,安定边疆。
(二)1、边塞;昂扬悲壮(意气昂扬);沉郁悲愁(情结沉郁)
2、要点:声音,动态,色彩。(答出其中的两点,语意明白即可)
(三)1、形象而又意蕴丰厚,让人联想到中秋的月亮。
2、略。
3、“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边塞诗四首》
(2课时)
课型:比较探究
上课日期:2012年12月5日
作者姓名:商宗伟
单位:枣庄第十五中学东校
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三课:《边塞诗四首》(2课时)
课前预习:
1、通读诗歌,试着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利用网络或书籍,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利用网络或书籍,搜集至少两首边塞诗、咏雪诗和送别诗。相关课程标准: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知诗歌内容。
2、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情感,感悟诗歌意境。
3、比较阅读,培养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情感。评价任务:
1、指名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结合课下注释,融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把诗歌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出来。
3、背诵并默写四首边塞诗。
4、展示搜集的送别诗,用心体会诗中各自蕴含的别具情趣的“别情”。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感悟导入
同学们,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道最亮丽的风景,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唐诗的题材极其广泛,有的反映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有的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有的诉说朋友交情、人生悲欢等等。其中边塞风光和生活也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后人称之为边塞诗。它以表现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生活的艰辛,以及表达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等等。并且形成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凉州词》、《从军行》和《使至塞上》三首边塞诗,初步感受一下边塞诗的独特魅力。
二、简介作者(学生展示预习成果后出示幻灯片)
王之涣,字季陵,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诗境开阔,热情奔放,流传很广,可惜后来大多失传。
王昌龄,字少伯,唐代杰出诗人。他以写边塞诗著名,尤其擅长七言绝句,人称“七绝圣手”。他的诗气势雄浑,言简义丰,昂扬明快。
王维,字摩诘,唐代杰出的诗人、画家。因王维精通佛学,又有“诗佛”之称。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诗、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佳篇流传。苏轼高度评价他的诗画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三、感知诗歌内容
1、指名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点拨格律诗朗读节奏:一般来说,五言绝句和律诗可根据语义一次停顿,七言绝句和律诗可根据语义两次停顿。这样不仅可以使诗歌具有较强的韵律感和吟诵感,也可以使诗歌的语义完整,让人听得清楚明白。例如: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2、齐读诗歌。
3、感知诗意。
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加入你们的想象和联想,任选三首诗歌中的一首,改写成优美的散文片段。(一人执笔,集体创作。)
4、展示改写成果。
示例1:滚滚的黄河像一条黄色的丝带一直延绵到白云生处,只见一座孤零零的城池被四周高大雄伟的山峦包围着。城中传来戍边将士吹奏的《折杨柳》,曲调哀怨凄凉,难道是在埋怨春光迟迟不到吗?要知道温暖的春风从不吹拂玉门关外这片荒凉的边塞大地。
示例2:清澈见底的青海湖上空乌云密布,以致于被白雪覆盖的祁连山都显得阴暗了。远在玉门关之外有一座孤零零的城池,那里戍守边疆的将士们生活极其艰苦。他们为了保家卫国,坚守在这黄沙弥漫的荒凉之地,历经了上百次的战争,以致于身穿的金属盔甲都被磨破了。尽管生活条件艰苦,战事频繁,入侵之敌强悍难攻,但是将士们仍然坚定乐观地发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迈誓言。
示例3:我只带了一辆车和很少的随从去慰问边疆的将士,作为使者的我们路过了居延。我们像随风飘飞的蓬草一样飞出了唐朝的边塞,又像展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人居住的地方。我们看到一幅奇异的边塞美景:在浩瀚无际的沙漠中,烽火台上升起了一道浓烟,孤然冲天而起;在蜿蜒曲折的黄河尽头,一轮血红的落日徐徐下降,轮廓是那样的鲜明。我们到了边塞没有遇到守军统帅,却在萧关遇到了骑马的侦察兵,侦察骑兵说,唐军的都护正在燕然前线浴血奋战呢。
四、品读诗歌
1、请同学们选择三首诗中你最欣赏的两句诗,可以结合重点词语、修辞进行品析,也可以表述自己的感悟。
2、学生展示品读成果(教师根据学生发言适时指导点拨)
示例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两句诗采用一语双关的修辞,“怨杨柳”既指《折杨柳》曲调哀怨,又指埋怨杨柳尚未返青;“春风”明指春天的风,暗指朝廷的恩惠。含蓄写出戍边将士的哀怨和思乡之情。
示例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生动形象地写出边塞景象的荒凉,战争的频繁,戍边将士生活的艰辛,雄壮有力地表达了将士们坚定的意志和豪迈的情怀。
示例3: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运用比喻、对偶的修辞,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诗人出塞时孤凄、伤感、飘零的难言心理。(出示幻灯片:写作背景)示例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奇异的边塞风光。犹如一幅寥廓悲壮的瀚海落日图,有力证明了苏轼“诗中有画”的评价。
五、比较探究
《凉州词》、《从军行》和《使至塞上》三首都是边塞诗的代表作品,请同学们四人一组探究一下,看看这三首边塞诗在写作内容、表达情感、写作方法等方面有哪些异同之处?(学生展示后明确)
相同点:都描绘苍凉、旷远、壮丽的边塞风光和戍守边疆的将士。不同点:《凉州词》以悲壮苍凉的笔调抒发戍边将士的哀怨和思乡之情。
《从军行》侧重于表现艰苦环境下戍边将士们乐观坚定的豪迈情怀。《使至塞上》既抒发了诗人不辞艰辛、奉命出使边塞的豪情,也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孤凄、飘零之感。
六、拓展延伸
1、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凉州词》、《从军行》和《使至塞上》三首边塞诗,了解了诗歌的内容,品味了诗中精彩的语句,感受到蕴含在诗歌中的浓浓乡愁,以及戍边将士坚定乐观的豪情壮志。现在给大家5分钟时间,看看哪些同学能够准确无误地背诵下来。(学生边读边背)
2、学生展示背诵。
3、师生齐背。
4、除了这三首边塞诗,同学们在预习时也搜集了一些自己喜欢的边塞诗,请展示出来。(学生展示后,出示幻灯片)
示例1:《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示例2: 《凉州词》(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古来征战几人回。
示例3:《关山月》(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5、师生齐读。
六、结束语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就要结束了,但我们的学习将会继续。请把今天学习到的边塞诗背诵默写下来。最好能借助课外资料或者网络,去了解更多边塞诗歌,来提高我们的诗歌修养。
第二课时
一、感悟导入
(课前播放《我爱你塞北的雪》)同学们,雪花是天使的女儿,是洁白的精灵,她轻盈而又美丽。每当轻盈的雪花从天而降时,总会令多情善感的人们产生无限遐思。请你打开记忆的宝库,搜寻一下古代诗人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咏雪名句?(学生回答后出示幻灯片,师生齐读咏雪名句)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首咏雪的千古绝唱——《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二、感知诗歌内容
1、教师范读诗歌(或播放录音)。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听清节奏。
2、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读诗歌。
3、师生齐读诗歌。
4、释题:俗话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 “歌”是古代一种诗歌体例,称作“歌行体”,请问你能从题目中读出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吗?
明确:咏雪和送别。
5、诗中的哪些语句侧重于咏雪?哪些语句侧重于写送别? 明确:诗的前十句侧重于咏雪,后八句侧重于送别。
6、由此可见,这是一首雪中送别诗。请同学们任选诗中你认为最美的两句,结合课下注释,展开适当的想象和联想,用优美的语言再现诗中情景。
示例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纷纷扬扬的大雪在夜间下个不停,第二天清晨,人们看到一副雪花挂满枝头的奇异雪景。以致于疑心是一夜春风的杰作,好像吹开了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
示例2: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纵横交错的万里沙漠结上了厚厚的坚冰,沙漠上空阴云笼罩,凝聚不散。
示例3: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傍晚时分,纷纷扬扬的大雪飘落在辕门外,原本应该迎风飘展的红旗被冻得僵硬不堪,任凛冽的寒风劲吹也不翻卷。示例4: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我站在雪地上,看着友人远去的背影,随着山回路转,直到望不见,我仍然凝望着那延伸到远处的马蹄印。
7、刚才大家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精彩地再现了诗中情景,国学大师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结合具体诗句说说本诗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示例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表现出诗人看到如此壮观美丽的雪景的的万分惊喜之情。也表现出诗人积极向上、乐观昂扬的斗志。(适时出示“写作背景”)
示例2:“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表现出送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示例3:“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既表现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也流露出诗人内心淡淡的惆怅。(小结并过渡)诗人从纷纷扬扬的飞雪入手,洋溢着喜爱、赞美之情,然后描绘了一幅愁云惨淡的风雪送行图,诗人寓情于景,流露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下面我们来赏析本诗精彩的语言,感悟本诗优美的意境。
三、品味诗歌语言(出示幻灯片)
1、请同学们先用心、用情品味本诗,然后用“我喜欢‘_________’,因为_________”的句式来回答。(温馨提示:可以从炼字、修辞、情感、表现手法等角度赏析。)
2、学生自主品味语言,然后小组合作交流,最后学生展示,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示例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两句诗是诗人由眼前的雪景而展开的奇妙联想。“忽如”不仅写出了边塞天气变化无常,大雪来得急,而且传达出诗人惊喜之情。运用比喻,将雪花比作梨花,富有浪漫色彩,形象地写出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
示例2:“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描写野外壮阔的雪景。“百丈冰”运用夸张的修辞,极言天气奇寒。“愁”、“惨”二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
示例3:“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暮”字,点明时间是在傍晚时分,“纷纷”形象描绘出雪势之大,“冻不翻”形象描绘出天气的极其寒冷。
示例4:“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描绘出诗人伫立远望友人远离的情形,“不见”和“空”字,传达出诗人因朋友离去而产生的无限不舍和惆怅之情。
四、拓展延伸(比较探究)
诗人岑参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别具特色的雪中送别图,表达了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无限留恋和惆怅之情。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还学过哪些送别诗?用心体会一下,这些抒写离情别绪的诗句传达的“别情”有何不同?
示例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现出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以及与友人的深厚情谊。
示例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出送别时的乐观豪迈情怀。
示例3:《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在频频的劝酒声中流露出离别的伤感和离愁。
示例4:《别董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样,一反送别诗的离愁别绪,也表现出离别时的乐观豪迈情怀。
小结:同学们,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用心去比较,就会睿智地发现送别诗中的“别情”也是各有情趣的。结束语
同学们,积沙成塔,集腋成裘。积累优美的古典诗歌,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储备,还可以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现在我们一起背诵这首诗,再次体会诗中描绘的优美雪景和离别之情。(师生齐背诗歌)教学反思
本教学设计较好地体现了以学为主的教育理念,学生是语文学习的积极参与者和探究者,教师主要起到创设学习情境、指导学习方法、引领点拨的作用。本教学设计的优点主要是:
一、读书贯穿整个课堂。学生在范读、自由读、齐读、美读(译读)、品读、诵读中感知了诗意,体会了诗情,赏析了语言。尤其是背诵诗歌,个人认为缺少背诵环节是诗歌教学的硬伤。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以及深刻哲理;
2、学习这四首诗中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
3、体味人间至爱亲情,激发学生规划自己的未来,设计自己的人生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品味诗歌。
教学难点 体味人间至爱亲情,领悟诗歌中蕴涵的人生哲理。总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纸船》《母亲》)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一篇篇美轮美奂的诗象一串串璀璨夺目的珍珠。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现代著名女诗人冰心的四首小诗。(板书课题)二.了解冰心生平。
冰心:原名谢婉莹,生于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逝世。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女作家,诗人,散文家,儿童文学家。五四运动爆发后,在革命潮流影响下,为了探索人生道路,暴露社会的黑暗,开始以社会、家庭、妇女等人生问题为主题的小说创作。1921年,参加了茅盾、郑振铎等发起的文学研究会。1923年燕京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把在旅途和异国的见闻写成散文寄回国内发表,结集为《寄小读者》。冰心代表作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往事》、小说集《超人》,,其作品体裁以歌颂母爱、童年和自然为主,笔调柔和细腻,微带忧愁色彩,手法含蓄委婉,语言清新明丽,共鸣面大。《繁星》、《春水》是冰心五四时期的诗歌结集。《繁星》写于1921年,共164首;《春水》写于1922年,共182首。这些小诗是受印度诗人泰戈尔诗作的影响所作。诗人敏锐地捕捉生活中一刹那的感受,通过对这种感受的抒写,表现蕴涵的情感或某一哲理,她的诗被称为“冰心体”,在她的影响和带动下,人们竞相仿效,抒写自己的三言两语的小杂感,以至于形成了新诗史上的‘小诗流行的时代’。
三、整体感知:
⒈自由朗读。提问:你对哪首诗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依据学生的体会,把学生分成几组(相同诗分为一组),让每小组同学讨论,为什么这首诗对你印象最深,并让学生人人做好发言的准备。
⒉依据1、2、3、4首诗的顺序回答讨论结果。力争让每位同学都有发言机会。四,品读课文:
1、学习《母亲》
(1)集体朗诵《母亲》,说说:母亲的怀抱有什么特点?(温暖、宽广、安全„„),你有过亲身体验吗?请说出来。
【边塞战争诗四首】推荐阅读:
《边塞战争诗》教学反思01-13
边塞战争11-01
边塞军旅诗(学生版)01-08
边塞的诗句05-26
边塞诗人07-25
边塞爱国诗句10-12
边塞诗歌讲01-15
边塞诗答案06-23
边塞生活的古诗09-19
边塞风景的诗句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