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名师课堂(精选10篇)
记得上学期我在四(1)班上课的时候,在订正练习时有这样的一个题目“计算小数乘法,方法是先按照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得右边起(数出几位),再(点上小数点)。”在教学中,因为叙述点上小数点比较麻烦,我就简便的说成了“打点”。我想学生肯定能理解老师是说的点上小数点,没想到在做这个练习题时,学生集体说了“打点”。从这个教学中,我突然意识到教师在教学中应用规范的教学用语是多么的重要。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我认为教学用语应该注意的事项有:
第一,规范性。教师用语的规范是给学生的表率,你对一个概念一个地方的理解,学生会照着理解,去学习。
第二,准确性。语言表达要准确清楚。语言上的准确对数学教学是很重要的。数学教学用语最容易犯得毛病就是概念不清、推理不清。在上面的教学情境中,我就是犯了这个错误,让学生理解错误。
第三,逻辑性。语言逻辑性是数学老师教学思维清晰的一种表现。在教学用语中逻辑性是很重要的,违背了逻辑性,会给学生的思维带来困惑。
第四,形象性。数学课堂教学用语其实也是要形象性的。教师用语形象会让学生调动注意力,并留下深刻的课堂印象。联系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进行教学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第四,形象性。数学课堂教学用语其实也是要形象性的。教师用语形象会让学生调动注意力,并留下深刻的课堂印象。联系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进行教学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他认为数学是“抽象—符号—应用”的过程,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机械接受知识的过程, 而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教师应该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创造的过程, 追寻前人的足迹创造数学知识。因此, 我们的教学过程要伴随着探究活动, 科学地组织现实世界, 探寻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领悟数学的学科思想。学生也不是坐等答案, 而是以主人翁的姿态自己动手、动脑, 亲身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等过程, 获得全新的数学体验, 逐步完善数学知识。
为了回归数学课堂的“数学化”, 教师要更深入地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巧妙地设计教学活动, 让学生用最有效的途径洞悉生活、学习数学知识, 了解最本质、最基本的数学思想, 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世界、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的能力, 提高数学素养。
一、肯定生活化元素, 体现数学的人文化
数学不是空中楼阁, 而是有它的根基的, 生活就是数学的根基, 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时刻在为我们服务, 只是我们缺乏感知, 数学教学要做的就是唤醒学生的认知, 把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学生的元认知、生活经验都是教师课堂教学的起点, 为了适应学生, 我们要逃离“以书为本”的时代, 灵活变通, 有选择性地处理教材, 一切为了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生活。其实, 小学数学课本上的内容, 学生在生活中多多少少都已经接触过, 不能把学生看成一张白纸。例如, 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 现在社会上流通的几乎没有以分为单位的, 所以在教学时我只作了简单的介绍, 没必要花费太多的时间, 同时, 以元为单位的钱币学生也有所接触, 认识没有问题, 因此, 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使用钱币, 花费大部分的时间给学生创设模拟购物情境, 在买卖东西的过程中学习数学。
二、生活化, 仅是“数学化”的途径
生活经验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起点, 生活化是数学课堂“数学化”的重要途径, 但数学应高于生活经验, 生活化的素材引进数学课堂之前, 教师要对素材进行解读, 用数学的眼光重组这些素材, 再带到课堂上来供学生学习。“数学化”的途径还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内心的学习欲望, 建构一个数学化的策略体系让学生经历。那么, 如何建构呢?
1. 开展问题性的操作活动。
数学课堂上的动手机会比较多, 但不易操作, 有部分学生往往趁着动手的机会玩自己的, 教师可以在操作之前给学生提出一定的要求或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动手, 这样的动手就更数学化了。
2. 准备逻辑化的数学材料。
生活中的材料为了吸引大众的眼球, 往往会设计漂亮的图案, 学生的注意力又不具备强烈的选择性, 容易注意到无关紧要的图案上去。因此, 教师在准备数学课的材料时, 要有选择。例如, 在教学“认识长方体正方体”一课时, 不要准备食物、玩具等漂亮的包装盒, 而要准备简单的白色包装盒, 去掉不必要的干扰因素, 凸显数学的本质。
3. 解决生活化的数学问题。
学习就是为了运用, 也只有运用了才能体现价值。出示生活原型, 抽象出数学问题, 再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经历这样的过程, 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就能学着用数学的眼睛看世界, 用数学的思维解决问题。
三、数学课堂不能“去数学化”
眼下教师在评论一节课的时候, 最关注的问题就是:是否创设了生活情境?是否运用了多媒体?学生有没有合作探究?反而没有人关注数学内容, 这样的“去数学化”说的严重点会危及数学教育的生命。生活化、活动化固然应该是数学课堂要追求的, 但逻辑思维训练也要正常开展, 只会生活不会思考数学家就没有了。
当然, 低年级的学生知识水平有限, 理解能力不强, 也只能依靠形象、直观的材料吸引注意力, 开展学习。因此, 低年级的数学课堂生活味比较浓, 但随着年龄的增加, 知识有了一定的储备, 思维也上了一个台阶, 就要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数学。数学课不妨按照这样的思路开展教学: (1) 创设情境, 发现数学问题。课始, 出示生活化的情境, 但不能过多的纠缠于情境之中, 教师要及时提出指向数学的问题, 供学生发现、思考。 (2) 借助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 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过程教师要舍得花时间, 不要急于告诉学生答案, 让学生自己不断探索、纠错、改正。 (3) 解决问题, 获取新的数学知识。在学生探究出基本正确的方法时, 教师可以适时加以点评, 在肯定的同时也可以加以补充, 让学生获得全新的感知。
四、回归“数学化”, 数学教学的终极目标
数学教材的编排主要遵循两条线索, 一条是数学的知识体系, 直接安排在教材里, 教师可以直观看到, 容易把握;还有一条则是暗线, 是数学知识中隐藏的数学思想方法, 内在的需要教师去分析、思索, 才能加以提炼。当然, 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灵活变通, 当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限时, 更多地注重学习数学的知识体系, 可以用生活化作调剂,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但是当学生的思维达到一定的水平时, 就不要再一味地生活化了, 要逐步淡化生活化, 回归“数学化”, 给学生揭示内在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化”才是数学课堂的终极目标, 也是学习数学的终极目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文化;人文教育价值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1-034-2
一、在教学中渗透历史文化熏陶,释放人文教育价值
1.在课堂中引入数学史料,发挥数学教材的文化特质。就以苏教版为例,我们苏教版3~6年级一共穿插编排了24个数学史料方面的内容。在课堂上重视数学史料的引入会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有他的产生和发展,有他的过去和未来,和其它学科一样,数学学科的发展是由汇集不同方面的点滴成果积累而成的,常常需要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努力才能迈出有意义的一步。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古老文明,蕴涵着灿烂的数学文化,出现过刘徽、祖冲之等伟大的数学家以及《九章算术》等经典的数学传世之作。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独有的宝贵的教学资源,通过一些数学史实,比如:七巧板、圆周率、算筹等史料的介绍,在数学活动中,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丰富的历史渊源,了解祖先的聪明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当然也不能忽视数学史中许多外国数学家刻苦专研、严谨治学、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坚持真理的事例也能深深地激励和鞭策学生。总之,教学中渗透数学史教育对学生的心灵成长、价值观念以及世界观等方面会产生重要影响,体现了数学的人文价值。
2.数学课堂要重视与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所处的传统文化背景的联系。由于数学文化带有强烈的西方文化色彩,在我国开展数学教育,是一种在本土文化背景下的“它”文化教育。因此,在数学课程中要充分重视与本土文化背景的联系。北京二实小的华应龙老师的“圆的认识”这一课的案例,相信大家都比较熟悉,我们看看华老师是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巧妙地渗透传统文化的。在华老师的课上,当学生经过操作、追问等活动理解了“圆为什么是圆”后,引出《墨经》中的“圆,一中同长也”,让学生感悟到我们古人的聪明智慧,那么早就能够抓住事物的本质,更能体验到中国语言文字是高度凝练与概括的,进而体验到民族自豪感。当学生学会利用“对比”的研究方法,分析正多边形与圆的联系与区别后,并利用“课件”真正“看到”正N边形(当N越来越大)就是“圆”时,出示老子的经典概括“大方无隅”,学生的感悟又会是什么?除了前面所提之外,其实华老师又从另一个角度高度概括了圆的本质,让学生初步感悟到了“量变导致质变”的哲学思想。让学生体验到了“无限”世界中的神奇与美妙。当学生利用圆规画圆后,教师说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能体验到了成语的内涵,体验到了语文与数学的密切关系。当学生不能用圆规画篮球场中的大圆,而是想尽一切“办法”画圆后,教师又谈到“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让学生感悟到画圆不在于是否必须用“规”,而在于必须满足“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这一圆的本质特征。从而理解“规矩”并不是具体的“规”与“矩”,而是“道理”或者“原理”。再进而明白这也是做人和做研究的道理。经历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理解了“圆,一中同长也”、“大方无隅”、“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三句话,这不正是对圆的本质以及特征的高度概括吗?因此笔者认为,要使学生掌握数学本质,就要求教师必须做贴切的文化背景转换。对于本国数学文化传统的了解以及对世界数学史的了解,将是处理这一问题的有效路径。
二、在教学中注重与数学现实的联系,体现应用教育价值
1.巧用生活情境,挖掘生活数学的文化题材。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可能性就越高。所以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经验背景是学习的丰富资源,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实践中精选出数学问题,将抽象的数学问题连接到生动可感的生活事物上,为学生的学习开辟一条广阔的道路。因此在教学前,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生活环境,利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生活背景作为学习材料,做好学习前的准备,充分激活数学课堂。例如,在教学《认识物体和图形》时,课前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那些用来装东西的盒子,如牙膏盒、茶叶罐、可口可乐罐、粉笔盒等,并观察它们都有哪些特点及不同之处。学生在生活中认真地找,有目的地观察,到课堂上带来了很多的物体。我便提议:“你们把同小组同学带来的物体按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摆放好吗?”提议一出,同学们热情高涨,马上进行小组分工,很快就摆放好了。接着又问:“你们知道这些每组形状相同的物体在数学图形当中分别叫什么名称吗?”同学们一听兴趣十足,在小组当中猜想出了很多名称,如“长盒子”、“圆柱子”、“正方形”等等。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课堂气氛热烈,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这样,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轻松、和谐地进入了课堂,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气氛,学生置身于日常生活中来学习知识,使学生体验到身边“熟悉的风景”中蕴涵着许多数学知识,感受到数学是多么的有趣和有用。
2.在教学中提供像数学家那样研究数学的机会,展现数学活动的文化动态。数学活动只能在数学传统的继承和变革中求得发展。先人创造的数学知识、思维方法等对后人来说就是一种文化,不管数学发展到怎样的程度,都离不开历史的沉淀过程。戴维斯(W.J.Davis)指出,在数学学习中,学生进行数学工作的方式应当与做研究的数学家类似,这样才能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成功。针对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创造性,贝尔特拉米(Beltrami)提出:学生应该及早地像数学大师那样去追求和进行大量的创造性思考活动,而不要让学校里那种无休止的练习把自己的头脑弄得僵化和贫乏。实际上,沉溺在许多无益的练习之中,正好是一种在无意义劳动掩盖之下的懒惰,这样做除了使人消磨意志之外别无其他作用。未来的课堂必须给学生提供像数学家那样研究数学的机会。让学生有机会探索研究数学问题,而不是一味地接受教师传授的数学知识,学生单纯地做数学习题会使他们丧失创造性。同时还需要指出的是,“像数学家一样研究数学问题”并不是要按照“培养一个数学家”那样的高标准要求学生,不过是为了强调通过数学学习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的重要性,否则就要陷入“精英教育”的怪圈。例如,在教学空间观念的内容“认识射线”一课中,当学生知道射线就是“从一个地方射出并永无止境地延长”时,教师不急于画出标准的“射线”,而是让学生想一想,如果让你把这样的线画下来,你会怎么表示呢?学生独立思考后,画出以下几种情况“——……”、“→”、“→∣”,其实这才是学生智慧的结晶,他们能用自己的符号来表示射线。试想这不也是数学家当初的想法吗?给学生经历这样的思考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三、在课堂上将数学与数学以外的文化融合起来,让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有深刻感悟
我们教师应该跨越当前学科的藩篱,拓展教学主题,将之渗透到语文、艺术等各个领域,感受数学与科学、艺术等数学系统之外领域的紧密联系,从而使学生发自内心地感悟到数学本质是一种深刻的人类文化,获得高层次的数学理解。例如数学教学中融入一些诗歌,以增进学生的记忆,增强学习内容的趣味性,为数学教学服务。历史上数学与人文绝不是像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那样彼此隔阂、相互对立。诗歌这种体裁绝不只是文学家的专用工具,它同样也为数学家或数学教材的编写者所青睐。如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2010版)的教材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时就在课本习题后面编写了“李白喝酒”为题材的一道算题:李白街上走,提壶去买酒。遇店加一倍,见花喝一斗。三遇店和花,喝光壶中酒。借问此壶中,原有多少酒?该诗的大意是:李白在街上走,提着酒壶边喝边打酒,遇到酒店将酒壶中的酒加一倍,见到花就喝一斗酒,三次遇到酒店,三次见到花,最后喝光了壶中的酒,原来壶中有多少酒?通过学习了倒推法后,学生很容易想到用逆向思维解决问题。这些题材都富有民族特色,趣味浓厚,能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数学教学是一种智慧!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文化!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不断地加强自身的素养,站在数学文化的制高点上,以深邃的数学眼光、宽阔的数学视野、宽广的数学胸怀、浓郁的文化气息、鲜明的人文关怀,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过上有文化品位的数学生活。当然如何引导学生品味数学文化,使学生获得数学文化的滋养,提高数学文化素养,并对数学文化进行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本文只是抛砖引玉,期待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
[参考文献]
[1](美)莫裹兹编著.朱剑英编译.数学家言行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2]Kapur著.王庆人译.数学家谈数学本质[M].台北:儒邻图书有限公司,1992(02).
[3]W.J.Davis.我们所教的数学就是我们所做的数学吗?[J].数学译林.1997(01).
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反思篇1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必须使学生有机会真正经历“数学化”。因此,应采用多种教与学的方式,让学生在独立思考、探究学习、合作交流中学会学数学,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在亲历数学化过程中尝试多种体验。
解决策略:
1、想办法让学生对探究合作学习产生需要。
2、营造探究、合作学习的人际氛围,鼓励独立思考、交流、质疑、共同讨论,激发探究合作学习的热情。
3、探究学习良好情境,有明确的探究目标,有具有挑战性、具有价值的探究合作学习的问题。
4、在“组内异质、组际同质”分组原则基础上,实行动态编排小组,打破组内长期形成的——有的人起控制作用,有的人则处于从属地位状况,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树立形象,给每个人提供发展进步、改变自我的机会。
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反思篇2
抓住数学概念的本质教学是数学教育永恒的话题。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无疑要对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给予重视。数学概念是支撑数学大厦的根基,数学基本能力是建好大厦的保证。因此,知识必须到位,能力必须训练。抓好双基义不容辞。当然,“数学双基的要求应该与时俱进地调整和丰富,不能盲目地打基础,形成“花岗石的基础上盖茅草房”的局面。没有基础的创新是空想,没有创新的基础是盲目的。我们应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合于教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数学思维训练的过程之中。”
解决策略:
1、给数学基本概念以核心地位,数学基础知识定好位,打好桩。
2、根据数学知识的纵向发展,帮助学生将它连成“知识链”;通过横向沟通,帮助学生将它连成“知识网络”;再经过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形成立体的知识模块。
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反思篇3
一、直面学生的数学现实——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即: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教学。找准教学的起点、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捕捉教学的生长点。使教学目标切合实际。
解决策略
1、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确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课前调研
2、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上。——抓准切入点
3、教学实际要关注让学生亲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亲历过程
二、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情境——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及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对新知探究的需要。因此这个学习情境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有挑战性的。
解决策略:
1、有思维价值的数学活动情境
2、美丽的童话情境
3、思维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
4、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习情境
-欧阳艳:
这是一堂令人耳目一新的课,一堂用全新的教育理念突现教与学的好课。
其一,教师巧妙地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套圈游戏作为教学情境,把数学知识融合在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并以此贯穿全课始终。这就为学生架起了通往学习的桥梁,为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因此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更是学得主动。
其二,把竞赛机制引入课堂,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胜心,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
其三,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本节课的另一亮点。比如:在总结连加的方法时,不是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独立完成,教师只是画龙点睛般地加以引导,师生一起归纳出连加竖式的3种写法。较好地培养了学生主动探求新知的意识和能力。
其四,恰到好处地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
其五,较好地培养了学生解决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最后一道练习题,教师仅仅给出三件玩具的价格和600元钱,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开发,能力得到培养,素质得到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也经常要用到。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
第一,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方面略显不够。例如:在第一轮比赛中,比较谁胜谁负,应该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因为教师一开始并没有强调要用套圈总数的多少来评判胜负,所以,从次数方面来说,男生两胜一负,说男生赢也是有道理的,教师不仅应该给予肯定,更应抓住这一契机让学生自己找一个评判标准,这样引入新课更自然,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第二,在第二轮套圈比赛时,男生的两次套圈得分明显低于女生时,教师如果能在这个地方提出一个问题:“男生还有没有赢的可能呢?”则会锦上添花。
第三,学生“说”的过程体现不够,教师在提出一个问题后,往往只满足于一、二个学生的回答,没有照顾大面积学生。
彭湘辉:
1、教师注重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整节课,教师善于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挖掘其思路,鼓励他们大胆的讲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并及时给予肯定或鼓励,但在鼓励学生想法,算法多样化的同时,又不忘教给学生一般的优化的计算方法,让他们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都得到了共同的发展。
2、教师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几乎没有代替学生做过任何结论,教师总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然后引导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获得学习体验。
3、教师大胆冲破教材原有的框架,活用教材,将套圈的游戏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设计的活动,比赛极具开放性,让学生个性得到了张扬。
4、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首先是这节课以套圈的游戏引入新课连加,并且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让学生玩中学,乐中悟,更是因为教师营造了一种亲切,平等,民主的学习气氛,让学生自然的融入课堂,让他们的热情始终高涨。
5、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本课最后设计的应用延伸题目,就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真正实践了人人学有用的数学这一新课程基本理念。
不足之处:教师在有一个环节擦掉了第一个学生的板书,这对那个学生是个小小的打击; 教学的形式还可以多样化,例如在中间设计学生以小组的合作交流的形式环来调节课堂;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也有待加强,在课堂中有的学生在回答老师的问题,但有几个小朋友却在玩东西,这说明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带动起来。
刘晓凤:
总的来说,我认为这是一堂成功的课,具体来说有如下几个特点:
1、教师能创造性运用教材,优化内容,将连加的数学知识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套圈游戏贯穿始终,符合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使课堂气氛良好,教师的思想具有超前意识。
2、营造了宽松的教学气氛,发扬教学民主,本节课教师充分抓住学生好玩,爱玩的天性,用游戏的形式将知识赋予其中,再加上亲切的语言,得体的教态,使整个课堂活而不乱,井然有序。
3、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突出算理,突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会做还要会说,谭老师不仅教给了学生连加的方法,更是注重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将算理讲得清清楚楚。
4、突出了让学生解决问题这一新的教育理念。在本节课的练习环节,教师创设了“我与丁丁比赛”的教学情境,通过比赛,使学生知道,不一定要算出总分也能判断分数是否超过丁丁,从而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密切与生活的联系,加强应用意识。练习有一定的密度,体现了不封顶,不保底的思想。
几点建议:同一学生回答次数过频,其他孩子发言的机会太少。其次是巩固练习的形式是以看屏幕的练习为主,学生动笔写的习题少。动口,动手,动脑多种感官结合不够。再有,课的延伸还可以设计得精致点。
丁馥荷:
这堂课给人的感觉是水到渠成,如沐春风,教师教得亲切,自然,活泼,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有以下优点值得我们学习:
1、教学设计新颖别致,整堂课不觉得在学,而觉得是一堂套圈的活动课,学生是参与者,教师是评委,在玩中学,比生硬的说理更让人信服,更富有感染力,哪个学生不好玩,不好动?这堂课满足了学生的兴趣,所以气氛也相当的活跃,无疑,教学设计是成功的。
2、教学流程生动,流畅,层次感强。如三次套圈,每次的目的都不同,第一次引出连
加,第二次引出连加中的进位,教师并进行重难点引导,第三次是估算,也是在游戏中进行,为后来的环节打下基础,最后,用600元钱买价格不同的动物娃娃,够不够?将连加运用到生活中,一气呵成,环环相扣,层层铺垫,教学环节相当严谨。
3、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这节课也把权力下放,教师只作点拔,成为活动的组织者,巧妙设疑,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拓展他们的解题思路,激活他们的思维,如套圈比赛,男女生竞争,提高了学生的主动参与的面和质量,让人觉得是学生在推波助澜,学生们自主合作完成了学习任务,有一点启发:只要教师放开你呵护的双手,就会发现,孩子也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
几点建议:
一、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能否多举几个例子;
二、在学生上台套圈时,能否交给台下的同学一些任务,如让他们算结果等;
导语:风在阳光中吹着,阳光在风身后蔓延着。如果说风能吹动阳光,那么阳光则是一条无形的缎带。在风的传播下,缓缓的飘向全世界。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小学数学阳光课堂教案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小学数学阳光课堂教案1
1、认识12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阳光的美好与宝贵。
识字练习朗读。
想象:教师播放音乐,教师抒情描述:清晨,一轮金色的太阳从东方慢慢地升起来,阳光立刻洒遍了田野、高山和小河。看,禾苗、小树、小河在向阳光招手!我拉开窗帘,哎呀,阳光一下子跳进了我的家!我想和阳光握手,阳光用它那温热的大手抚摸我的小手心!同学们,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板书课题)
有一个叫金波的叔叔,把美好的阳光写了下来,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阳光吧!
播放课件,听课文录音。
1、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四人小组一起学习生字,自己想办法认识它。
2、我们要认识哪些生字,你能告诉大家吗?(指名读生字,认识几个就读几人个。)
3、哪些字在字音和字形上容易出错或与别的字混淆你能当小老师提醒大家一下吗?(注意提示认识新偏旁阝。)
4、拿出自制的生字卡片小组内互考,如果谁遇到不认识的字其它同学要想办法帮忙教会他。练习开火车认读生字。
5、游戏:
刚才大家通过互相帮助初步认识了生字,你们真是一个爱学习又热心助人的好孩子。现在小白兔遇到了困难,它想挑选心爱的气球,但它身后的生字娃娃一定要小白兔读对他们的名字才能把气球给它,你能帮助小兔叫出生字娃娃的名字吗?
小白兔为了感谢大家的帮忙,要带大家玩一个转论盘的游戏。
大家完累了,一起来吃水果吧!老师这里有一棵神奇的果树,树上挂着各种水果,谁来摘?
1、自由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读后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1、引读第一自然段。问:你读懂了什么?
、阳光像什么?
、金子是怎样的?
、为什么说阳光像金子?
2、太阳出来了,在阳光的照射下万物发生了哪些变化呢?(播放课件)齐读第二自然段。
(1)、汇报。谁来说说在阳光的照射下万物发生了哪些变化?
(2)、从更绿了、更高了、长长的这几个词中,你知道了什么?这几个词该怎样读?
③拓展:还有谁因为有了阳光,就更好了。
(4)、男女生赛读第二自然段。
指名挑战读。
3、指名读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学闭眼想象阳光跳进家里,照在你身上的感觉。
4、阳光这么可爱,你能捉点阳光保存下来吗?(给学生自由活动和发言的机会,让他们体会为什么捉不住阳光,5、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为什么阳光比金子更宝贵?
出示课件,谁能用。。。像。。。说一句话?
1、多种方式练读课文,边读边相互指出优缺点。(集体读、个人读、分组读、领读、对读、当小老师读)
2、配乐朗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加上自己的理解和体验,带动作表演。(配乐)
阳光给了我们生命,给我们带来了光明和希望,它比金子更宝贵,我们要珍惜阳光,在阳光的照耀下健康幸福地成长!
讨论:题目是假如没有阳光,世界将会怎么样?鼓励学生课下想办法搜集材料,利用班会时间展示、交流。
小学数学阳光课堂教案2 朗读课文、发挥想象、感受阳光的作用,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体会时间的宝贵。
2课时
1.今天我请来了一位动物王国的朋友──小老虎,他呀想考考我们班的小朋友,你们能接受住考验吗?出示生字
谁想来试试,你还能给它找个朋友吗?
小朋友可真行啊,那你能从那么多的生字里面选择一个或几个字来说一句话吗?
看小朋友说得那么起劲,小老虎也写了一句话
金子比阳光像更宝贵金子阳光。
A、请小朋友自由的读一读。
B、此时你想对小老虎说些什么啊?
C、那你能帮他改一改吗?
阳光像金子,阳光比金子更宝贵。
D、你们同意吗?那让我们一起来响亮地读一读,告诉小老虎吧!
就因为小老虎,不知道金子和阳光究竟是怎样的,才闹了今天这个笑话,不过我相信我们班的小朋友个个都是能干的小老师,一定能帮助小老虎认识金子和阳光的。
1.谁来告诉他金子是怎样的?
2.阳光像什么呢?对啊,阳光像金子,很美,也很宝贵,那么就让我们一起带着小老虎走进课文,去考察一下、课文的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美丽、感受到阳光的作用很大。
3.下面就请你们四人小组合作,从课文中找出一句或几句话去学一学。
哪个小组愿意来说一说。
阳光象金子,洒遍田野、高山和小河。
A、指名说。
B、小朋友看了这些画面,你想说些什么啊?
C、那你现在最想做什么?
D、自由地读一读,如果你觉得读得不过瘾,还可以做做动作。
E、谁愿意来美美地读一读,还有谁想读,哇,那么多小朋友都想读啊,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来读给各位在做的老师听听吧。
田里的禾苗,因为有了阳光更绿了
A、你为什么这么读?
B、看看还有哪位小朋友能读得更绿一点。
C、此时你是受阳关哺育的禾苗你想说些什么呢?那你能用朗读把它表现出来吗?
山上的小树,因为有了阳光,更高了。你能把它美美的来读一读吗?还有谁比他读得更好。
河面闪着阳光,小河就象长长的锦缎了。
A、同桌讨论一下,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B、理解锦缎,实物投影,那老师不明白了,怎么把小河当成锦缎了呀。理解的基础上再指导朗读,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自由读读、个别读、齐读。
早晨,我拉开窗帘,阳光就跳进了我的家。
A、请小朋友自己读一读,说说你感到阳光怎么样?
B、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吗?并指导朗读。
1.刚才小老虎学得可认真拉,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动手来画一幅阳光下的美景图,送给小老虎吧,如果你还想对小老虎说些什么就请你动手把它写下来。
2.交流,实物投影,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
一、课堂小结的作用
有经验的教师会把重点知识放在课的开始和结束两个重要的位置。课堂小结能够突出重点, 达到总结、归纳、巩固重难点知识的目的。所以, 要真正地实现高效课堂, 课堂小结绝不能草草了事, 而应该精心设计, 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回忆我以前的课堂小结, 大多只是对本节课的内容简单、机械地重复一遍, 并没有针对重难点进行总结, 根本达不到课堂小结的真正作用, 当然也唤不起学生的注意力, 像这样的课堂小结只是流于形式, 起不到梳理知识、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
二、课堂小结的方式方法
(一) 教师做课堂小结
一节课的小结可以由教师总结, 起到升华知识的作用, 适当可采用以下方法:
1.归纳知识点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课堂小结的方法, 教师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采用系统性、逻辑性极强的归纳方法再现这节课的知识点, 力求思路清晰、简洁明了。同时, 也可以解释学生理解的误区, 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主线能够准确把握, 记忆深刻。
2.释疑解惑
课的开始我们可以采用设疑导入法, 然后在课的结束之时对课前设置的疑问给予解释作答, 让学生明确疑问的真正答案是什么, 解决掉了课前留下的疑惑, 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 也可以在这一环节提出具有探索性的问题, 留作学生思考,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3.画龙点睛
每节课都有重要的内容, 为了能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 在课堂小结的环节里教师可以点明重点、要旨, 学生会更加关注这些内容, 就好像“画龙点睛”的神来之笔, 让学生能够准确地抓住重难点。
(二) 学生做课堂小结
教学中, 随着学生知识经验的丰富, 课堂小结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完成, 这样也可一举两得, 兼顾着培养了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学生在教师的讲解下可以从教师板书中摘抄出重点内容独立完成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的课堂小结, 进而巩固本节课内容, 也培养了学生的总结、归纳、概括能力。
总之, 一节高效的课堂, 一节优质的数学课, 完整的课堂小结必不可少, 教师必须用心打造。
摘要:一节课的最后十分钟左右是学生大脑最易疲劳、注意力最不集中的时候, 那么, 如何引起学生对本节课重点内容的注意呢?那就是课堂小结。
1、尊重学生,做到因人而教是高效课堂的基础
(1)了解学生个性。小学生大多渴望老师的表扬,老师的激励对孩子来说是莫大的荣耀。他们会因为老师经常性的小小表扬而喜欢这个老师,进而喜欢这个学科。所以说,数学老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让每个孩子在你的课堂上都如花儿一样,因你的赞赏,开的更绚烂夺目。数学教师可以经常开展一些活动,给每个层次的孩子参与的机会,教师对此还得努力,不要吝啬表扬,这不仅能成为他们学习的动机,也可能成为他们继续学习的力量。
(2)了解学生原有认知基础。课堂教学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教师要了解每位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才能在课堂上有的放矢,大大提高了课堂实效,也消除了课堂上的无效空间,最大程度上降低学生的学习障碍,使学生很快融入新知识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创设有关数学知识的有效情境,理论连接生活,让学生认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是数学的摇篮,生活处处皆数学,激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的运用,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把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主动走进生活探究知识,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2、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是高效课堂的条件
在小学数学课堂,常常看到学生发言很热闹的情景,但其他学生却不知道在听什么,精神开了小差,要想构建高效课堂,就必须改变这种局面,让学生学会倾听。学生只有用心倾听,才能理解发言的内容,和发言的人产生共鸣,进而产生情感的交流。教师也要学会倾听学生,即使学生没有说话,但通过学生的神情,教师也能听到学生的心声,了解到学生的需求,教师关注学生,走进学生,理解学生,才能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波动,这也是作为教师其自身的专业素质和驾驭课堂能力的最好表现。这样的相互倾听,是互相信任的表现,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师生和谐相处,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激发。
3、充分的课前准备是高效课堂的保障
新课标针对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身心特点,对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作出了科学而具体的规定。首先,教师根据教材,教学目标要难易适度,既不能简单到轻而易举,失去挑战,体会不到努力就有收获的幸福,学生学习的兴奋度就会降低;也不能太高,任凭你怎么使力,也达不到终点,学生就会失去信心,很难再有探究知识的勇气。其次,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数学教师要兼顾到不同程度的学生,要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学有所得,这样学生打好基础,未来的继续学习才有可能。才能保障高效课堂的实施。
4、优化教学过程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高效地数学学习活动应是在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基础上的更高层次追求。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恰如其分的导入,可以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对要学知识的质疑,为后来的学习做好铺垫。数学教师可以在新课的伊始,讲有关的数学故事,播放相关的视频,动画等,也可以凭借教师自身独特的语言艺术,用幽默诙谐的語言导入新课。这样,就能让学生融入教师制定的情景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开启学生的思维,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2)展示提纲,自主学习。教师课前做好课件,多媒体展示,明确本节的自学提纲,并要求自学的时间,指出要检测的内容,学生学习时就会格外用心。教师走进学生,和学生一起学习,教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学习,发现问题,及时点拨,对在自学中发现好问题的学生,教师给予鼓励,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合作是一种能力,一种比知识更为重要的技能,合作共赢,不仅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在合作中,更能锻炼沟通能力,以及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的交流。还能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思考问题,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
5、良好的自学能力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坚强后盾
数学教学,最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能由此知彼,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数学教师必须有改变教学方法的观念,才能在改革中迎难而上,披荆斩棘,为学生打造好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自学,在自学中领悟知识的真谛,然后,帮助学生学以致用,自己去完善数学知识,让只是在脑海里立体完美起来。
数学教学的关键不在改变数学知识本身,而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观,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主动学习与自主探究数学的习惯,学生将终生受益。教师要不断地将学习数学方法化纳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让学生明白“授人以渔”的道理。
6、良好的习惯,为高效的课堂保驾护航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优化教学内容,运用有趣、丰富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课堂教学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高效进行。
【关键词】创新教学;学习主体;探究;数学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设计趣味性的教学内容,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具有主动思考的动力,通过深入分析数学知识,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有效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知识。
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时,教师要达到高效的教学效率,需要转变教学观念,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一个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对学生进行耐心地引导,让他们产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在积极的思考中提高学习效率,体会学习的乐趣。
一、优化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小学生的性格活跃,好奇心强,对感兴趣的事物能进行深入探究。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这个特点进行教学,优化学习环境,给他们提供一个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在主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确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方向,少走弯路,有效掌握教材中的知识。
在学生通过主动学习掌握教材内容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学习成果的展示,让他们说一说在探究活动中获得的收获。
在活跃的氛围中,学生纷纷发言,把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见解说出来。
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其他学生学会倾听,从他们的发言中寻找和自己观点不一致的地方,并进行深入分析,最后正确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
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课堂教学任务能够顺利完成,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深入,促进他们数学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助于推动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构
想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23日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为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就要落实“掌握知识、发展智能、陶冶情操”的三维教学目标,使学生成为既有丰富的知识,又有高尚人格的 主体性的一代新人。这里的所谓人格,是指学生的能力特征和品德特征的总和。这不仅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 奋斗目标,也是督导评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依据。现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问题,构想如下:
一、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总体评价的构想
1.教学指导思想是否符合现代教学论原则;通过教与学双边活动是否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认识过程、情感 过程和意志过程。以促进每个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和提高各种数学能力,完善人格,获得全面的发展。
2.教学目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确定是否有利于全体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小学数学最佳知识结构。即,那些 最基本、最具有代表性的概念、法则、规律、公式和数学思想组成的知识系统,并且是按照小学生身心发展规 律,能被小学生所接受、理解、难易适度的知识系统。
3.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技能的形成、潜在智能的开发和提高;是否通过“获得 知识”和“应用知识”两种途径培养和形成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 手操作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4.在课堂教学中是否既突出“面向每一个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个方面”的落实,又兼顾“因材施教”的推 进。
5.课堂教学是否较好地体现了“认知结构”、“教材结构”、“教学结构”三者和谐一致的整体关系。
来源:京都名师论文中心 题目: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构想
6.全体学生在求知的全过程中,兴趣、情感、信念、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投入的质量与程度如何,发 展趋向是否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7.进行“知识”与“能力”方面的课时教学效果的量化测试和“智能”与“情意”方面相应的课外跟踪考 查结合。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三维教学目标”评价的构想。
(一)对“掌握知识”的评价构想。
实施素质教育,并不是要改变知识及其应用在课堂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并非要降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 量,而是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所涉及的内容提出了更高、更加广泛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把知识的 形成过程放在教学的首位,使学生经历真正的认知过程,获得具有生命力的有用的知识,掌握具有迁移的生动 的活泼的知识结构。那么,应该如何评价小学数学课“掌握知识”的教学,笔者认为应包括以下内容:
1.“感知、理解新知”的评价内容。①为导入新知所提供的感知材料是否充实; ②感知材料的选择是否包罗新知的本质属性;
③感知阶段的诱导是否便于学生尽快进入新知的最近发现区,展开求知探索; ④新、旧知识交接点的确定,是否便于快速促成学生认知的正迁移,教师的点拨是否有助于激起学生“短 兵相接”的思维交锋,顺利完成认知的“同化”或“顺应”;
⑤教学辅助手段的使用,是否有利于学生省时优质地发现和理解新知的本质。
2.“抽象、概括新知”的评价内容。
①思维阶梯的铺设是否有助于学生在揭示新知本质的求知过程中,展开高效的观察与比较、分析与综合、判断与推理、抽象与概括。
②学生在归纳总结新知的过程中是否经过了一个以具体形象思维为支柱,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又将已理 解的抽象概念具体化的认知往返历程。
③学生对已概括的新知理解得是否正确、全面、深入;学生对新知本质抽象概括
来源:京都名师论文中心 题目: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构想
得是否正确、全面、深入 浅出,表述具体严谨;是否达到了课时教学规定的教学目标。
④学生在探求、获取新知中个性意识倾向性作用的发挥如何,全员参与的竞争质量与程度怎样。
⑤教师指导学生求知获取的“投入”与学生学会求知方法,得到收获的“产出”是否成正比。
(二)对“发展能力”的评价构想。
能力的发展只能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离开知识,能力就成了空中楼阁。“发展能力一定要结合知识 的传授过程去进行,知识有其能力价值,它凝聚在知识之中,不思则暗,深思则宽,不着重分析挖掘,不在知 识传授过程中充分发挥,就会落空。”发展能力必须结合知识体系有目的、有计划,有序列,有层次地由低级 向高级逐步提高。练,是形成和发展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就小学数学综合课“发展能力”的评价而言,应 包括下列内容: 1.对课堂“半独立性练习”层次的评价内容。
①给出的题目是否属于紧扣新知要点的基本型题目;是否便于全体学生直接运用新知,起到巩固理解,强 化记忆的作用。
②教师在指导学生运用新知的过程中,是否立足于学生主动积极地解决问题,以思维能力的训练为核心,突出基本技能的形成,“扶”与“放”适度,不包办代替学生对新知的再现。
③学生运用新知解答基本型题目的技能和叙述算理,或法则或解题思路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否达到规定的教 学目标。
④教师在本阶段的课堂小结是否切中由学生板演和课堂巡视所反馈问题的要害;“结语”是否有助于学生 对新知要点的再现和发展。2.对课堂“独立性练习”层次的评价内容。
①本阶段习题设计是否由三类不同要求的题构成;这些题目的编排是否便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运用知识 解决问题的能力。三类题目的要求如下:
来源:京都名师论文中心 题目: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构想
低档题:比基本型题目稍有变化,其目的是让学生独立运用新知解题形成技能,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和记忆。
中档题:以新知为主体的综合型题目,题目的编排既突出适度的综合性,又带有一定的思考性色彩,用以 培养和训练学生解题的综合能力和灵活性。高档题:思考性较强,略有难度的题目。这类题目不超越学生的知识范围和思维能力的限制,用以解决“ 吃不饱”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吃得饱”学生竞争意识的激励,推进学生的求知欲和好胜心。
②在本阶段中,教师是否给予学生充足的独立练习时间(区间为10至15分钟);是否较好地完成本阶段课 时教学任务,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3.对“独立练习交流与课堂总结”层次的评价内容。
①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独立练习交流中,是否为学生创设了宽松、和谐、自信、民主的课堂氛围。
②教师对学生的解题交流与评定是否立足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广阔性、创造性;是否致力于培养学 生勇于探索、不断进取、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学习品质。
③师生合作的课堂总结是否提纲挈领,简明扼要,便于学生回顾求知过程,掌握新知要点,获得求知启迪。
(三)对“陶冶情操”的评价构想。
人的智力商数是先天已有的,而情意商数却是后天的培养和努力的结果。科学界已提出:一个人的“智商 ”只占其成功要素的20%,真正决定人类智慧的不是“智商”,而是“情商”。因此,一个具有主体性的人,其核心素质是高尚的人格。通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去陶冶学生应具备的道德情操、科学品质,已是当务之急。为此,学生在求知过程中情意因素投入的质量与程度,应当作为评价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一项重要内容。应该 评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否把“陶冶情操”与“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同步进行,有机结合;是否做到 为此不遗余力,持之以恒。
来源:京都名师论文中心 题目: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构想
总括起来说,学生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三个方面。学生从 事学习的正确认识是情感活动和意志活动的基础;良好的情感又能推进学生的认识和行动;而坚强的意志则能 使学生锲而不舍地提高认识和陶冶情操,去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评价学生的“认识过程”,旨在界定学生揭 示事物的本质以及事物间的关系和规律的水平,为教师提供课堂教学改革的信息,有助于在教学中更好地发挥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掌握知识,获得智力技能和开拓学生的创造能力。评价学生的“情 感过程”,在于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加重视学生良好的情感和情操的培养。评价学生的“意志过程”,使教 师明确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学生成才的必备素质,在教学中加强砥砺学生意志的教学力度,使学生具有高尚的学习目的,在求知中胜不骄,败不馁,知难勇进,百折不挠,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小学数学名师课堂】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课堂幸福07-04
小学数学阳光课堂教案06-22
小学数学课堂三维目标07-03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09-15
小学数学课堂实验学习11-07
小学数学课堂组织策略12-02
追问在小学数学课堂中06-13
小学数学课堂多样化07-05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心得09-25
小学数学课堂作业优化设计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