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的呼唤初一作文

2024-06-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地的呼唤初一作文(推荐5篇)

大地的呼唤初一作文 篇1

5.12的那一天我们都忘不了,在那天里,8.0的特大大地震袭击了汶川,在这次罕见的地震中,死神瞬间夺走了69207条鲜活的生命。5.12,中国人会永远记住这个日子,在这天里,中国人失去的太多了。

在5月12日14.28分,当我们正在玩耍的时候,一场特大地震袭击了四川汶川,许多孩子一瞬间没了家、没了生命,那一条条鲜活的生命一瞬间就死去了。有些老师甚至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回孩子的生命。谭千秋老师的尸体是在13日22时12分被挖出来的,当时他的姿势像大鹰展翅,可是谭千秋老师再也醒不来了。他的妻子张关蓉正在仔细地擦拭着丈夫的遗体:脸上的每一粒沙尘都被轻轻拭去;细细梳理蓬乱的头发,梳成他生前习惯的发型。谭老师的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当张关蓉拉起谭千秋的手臂,要给他擦去血迹时,丈夫僵硬的手指再次触痛了她脆弱的神经:“昨天抬过来的时候还是软软的,咋就变得这么硬啊!”张关蓉轻揉着丈夫的手臂,恸哭失声痛哭。谭千秋老师在最关键的时候,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4个孩子,他是伟大的,那四个孩子都生还了,可是谭千秋老师却再也没有醒过来,放心吧谭千秋老师,那四个孩子会好好的学习,报答你的救命之恩,谭千秋老师您放心的走吧。还有瞿万容老师,她用自己柔弱的`身躯,救了一名小孩,小孩获救了,但瞿老师永远离开了我们。我们不会忘记你的。在营救到宿舍楼南侧走廊,当吊车把上面的一块儿水泥板吊走的时候,大连消防支队特勤中队代理副中队长张海啸以及王玉战带着的两位战友被眼前的场景震惊了。“那个地方距离走廊尽头还有很短一段距离,当吊车吊走一块约1米半左右的楼板时,5名受困者出现在走廊的一侧。”张海啸说,5名受困者是一位老师和4名学生。那位老师背对着走廊墙壁,双手伸向前方成环状,头尽量向下压,手臂和头形成了一个伞状是位30多岁的女老师,她的怀里紧紧地抱着4名学生。老师们,我们忘不了你们你们是好样的! 我更忘不了,有一个母亲,救援人抢救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死了,是被垮塌下来的房子压死的,透过那一堆废墟的的间隙可以看到她死亡的姿势,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有些象古人行跪拜礼,只是身体被压的变形了,看上去有些诡异。当救援人员拿出她下面的东西时,在场的人都感到了温暖,因为有一个孩子正在熟睡。医生正要打开裹着一个小孩的被子时,发现手机上有一个短信,上面写着“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这时看惯了生离死别的医生却在这一刻落泪了,手机传递着,每个看到短信的人都落泪了初中,那位母亲在临死前让孩子感到了母爱。

大地的呼唤初一作文 篇2

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任务一般比较繁重,批改作文又非常辛苦、单调,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意志力不强的老师难免偷工减料。

许多学生只看作文的分数等级,对圈点批语却不屑一顾。老师的辛苦劳动得不到尊重、劳动价值也得不到体现。缺乏责任感的老师便就此应付。

勤于写作的学生作文批改时往往无需改动、指导,而怠于写作的学生作文虽一改再改,即使改得再细,一时也无多大起色。于是这些老师们便肯定地得出结论“作文不是改出来的”,感叹声此起彼伏,好像这就是规律就是真理。

作文真的不是改出来的吗?笔者对此持有不同看法。

从实际效果看。听、说、读、写是有密切联系的,不能片面地强调多写。多写多练也经不住推敲,它背后隐含着这样的信息:比较原始,类似于广种薄收,是高投入低产出,还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文章不是改出来的。”这句话确实有点道理,但好文章一定是改出来的。试想,若没有曹雪芹的“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怎会有世界名著《红楼梦》及“红学”;若没有斟字酌句,历史上怎会有那么多的“一字之师”故事及有关“推敲”的佳话。修改乃是写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中学生认识能力不高,作文很大程度上具有随意性,对自己或他人的文章也无法鉴赏,对作文实践过程中许多问题似是而非,如果没有老师的批改,他们根本得不到明晰的认识。没有认识,作文水平怎会提高。

从因材施教原则看。每次作文都存在着共性,同时也存在着个性。只有一一批改,才能把握个性,从而有针对性地个别指导,对症下药,促其发展提高。

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集体指导作文并不难,个别指导才是作文教学中的难点。它包括两种形式:一是大量的有针对性和说服力的批语,一是面批。若只看不改,这个难点怎能突破。

再从学生心理看,一个语文老师如果长期不批改作文,不给学生以具体细致的指导,学生就会得出老师工作马虎、不负责任的印象,反感随之产生,那么这个老师的教育教学效果将会因此大打折扣。同时学生还会认为老师不重视作文而对作文渐渐失去兴趣,或敷衍了事,或置之不理。

也许有的同行会抱怨学生不看批语。其实,不是学生不看,实在是看腻了:小学作文批语是“段落清楚、中心明确、语句通顺”,初中是“层次清晰、中心突出、语句流畅”,高中还是这样的套话,学生怎不倒胃口。因此,要想学生关注批改,并总结经验教训,教师的批语一定要具有科学性、艺术性、民主性。让生动的个性面孔代替千人一面;让亲切的春风代替严厉的冬寒;让宽容代替武断,允许学生针对批语下批语,让他发表不同的意见,这是一个再思考再认识的过程,应当归还学生这个权利。

呼唤中国的大地法 篇3

关键词:中国;“大地法”;人民法官

中图分类号:D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083-01

随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的号角再次在中国大地吹响!而对于每一个法律人来讲,最为关切的,恐怕莫过于司法改革了。虽然《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司法改革的目标,但是中国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法治恐怕仍然见仁见智。同样的问题我们已经思考了数十年,也摸索了数十年,“本土化”与“西化”的争执从未停息,“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的博弈一直在进行。毫不夸张地将讲,在每一个法律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法治梦。但当“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法治”真的摆在你面前的时候,大家当然的反应仍然是沉默,因为这个问题实在太复杂,它复杂在中国地大物博却又太不平衡,复杂在我们的市场经济虽在完善却仍然不能冲淡“乡土中国”的人情世故,复杂在国家日益强大而市民社会却并未随之成长。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能得出唯一的结论,可能它也没有结论。作为一名在基层政法机关工作多年的法律人,我深深地感到:中国法治需要中国的“大地法”!

什么是大地法,哲人海德格尔说:一个民族的制度应该深深植根于大地之中,因为大地在根本上庇护着生活在其之上的人民。诗人艾青说: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沙哑的喉咙歌唱;为什么我的眼里长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就是大地法。

大地法要的是土气,血气和底气。所谓土气,就是本国国情、本国道路、本国光荣。崇拜他人神庙者,必为他人所奴役;迷途的羔羊、待罪的羔羊,最后的下场必定是待宰的羔羊!中体西用是万古不变的真理!本国历史、本国政教是中国法治不能逾越的前提。所谓血气,就是冲破阻力、打破陈规、坚定改革。墨守陈规踌躇不前者,必被历史所耻笑;闭门造车、沽名钓誉,必然成为民族的罪人。改革开放是民族复兴的法宝!建设中国的法治必然需要解放思想、坚持改革。 所谓底气,就民族自豪、民族尊严和民族大义。著名历史学家、美籍华裔黄仁宇提出了“大历史观”,他认为,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保持了五千年的先进与光荣,而二十世纪的没落仅仅是这个民族历史中微不足道的短小片段。如今崛起的中国正在日益找回她应有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中华民族仍然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所以任何一个中国人都应当骄傲和自豪!

这些不是事实问题,也不是道路问题,而是哲学问题。所以,不要试着用三权分立来分析中国的权力设置,用联邦制来设计中国的行政体制,用所谓的自由、民主、正义和人权对我们指手画脚。这些来自西方的思想犹如有毒的香水,毒害了许多痴迷于西方文化而忘记自己根本的“痴人”,我们应该清醒了,我们需要的是有土气、血气和底气的中国的“大地法”。

林欲静而风不止。2013年12月26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这标志着日本军国主义的抬头;而国外从未停止过对中国灭亡的言论,近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时也预言:20年后,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穷的国家。对于如此的国际局势,对于这些言论,我们所能做出的最有力反驳就让祖国更强大!所以我们不能停歇,我们必须加快法治建设的步伐,让中国的大地法征服世界!

谈完大地法,我们再聊聊人民法官的诗意人生。有人会说,诗人和法官有共性么,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嘛!但是我不这么认为,其实诗人从不曾离我们远去,诗人的情怀一直在你我的心中。还记得海子么?你可能知道,海子是个诗人,但是你可能不知道,海子毕业于北大法学院,他也是一名法律人。海子在那首我们所熟记的诗词《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写道: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的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啊,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不正是检察官所坚守的孤独么?在孤独中追求正义,在孤独中品尝法理,在孤独中坚守着对法律的信仰。还记得北岛么?这位传奇的诗人用他的才情写出了《回答》,来祭奠文化大革命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你可能记得这句诗: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但是你未必知道,北岛对人民的热爱: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你是否依然能够感觉到那份对人民灼热的情怀?这不正是我们人民法官前进的动力么?所以诗人从未曾远去,他们一直在我们的心里。

听,远方传来了那首动人的旋律,歌词依然悠扬、动人:随着歌声起舞,把世界抛在脑后;让我们畅饮,在紫罗兰色的月光下。来吧,可敬的人民法官,让我们共同举杯,为了中国的大地法,为了民族的复兴,也为了你我的诗意人生,干杯!

作者简介:

1.陈锐杰(1965-),男,汉族,河南开封人。现为开封市顺河回族区人民法院院长。

人性的呼唤初一作文600字 篇4

在二十一世纪,人们一个比一个现实。为了利益总可抛弃一切,为了所有的金钱,抛弃了信用、道德、友谊,就连亲情都能抛弃。

很多人在点餐的时候都会点一份鱼刺漱口,很多婚宴都不能没有鱼刺。鱼刺口感,和银耳、粉丝一般,营养价值不如一个鸡蛋,胶原蛋白和一斤猪皮差不多,虽然有丰富的蛋白质,但那些蛋白质是人类无法吸收的。鱼刺,就是鲨鱼的鳍,很多人都不知道,鱼刺是怎么来的,鱼刺是渔夫到海里捕捉鲨鱼,第一时间把鲨鱼的鱼鳍割下来后,就把鲨鱼扔回海里,那些活着的鲨鱼被割下鳍后,就不能动,要么饿死,要么被其他鱼捕食。比起狮子捕杀动物更加残忍,狮子捕杀动物是为了生存下去,而人类捕杀鲨鱼是为了利益,是为了所谓的金钱。醒醒吧,愚蠢的人类,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

现在市场上的食品较多是不安全的,诸于各种“食品添加剂”,就连对人体伤害极大的化学品都添加到食品里,质检部门居然破天荒的给这些产品标注“合格”,甚至一些还是“有机食品”、“天然食品”、“绿色食品”。天啊!这些大家都要吃的,为了所谓的利益,所谓的金钱,在食品里添加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到底这背后有什么力量控制着这一切?是什么使人类变成这样?醒醒吧!钱是赚不完的,找回自己的良心,不要为了利益伤害同类了,到头来伤害的还是自己。

因为郭美美事件引发了一个笑话,一个人为什么带着捐款箱上街筹钱,一位先生问道,你是红十字会的么?答:“不是。”又问道,你真的不是红十字会的?那个人回答说:“我真的不是红十字会的。”然后那位先生从钱包掏出一张100元捐了。是什么引发这样的事?有关部门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听他们怎么了?他们的良知,他们的爱心,他们的无私奉献到底哪儿去了?

作文教学呼唤自我回归 篇5

关键词:高中作文教学,真情,个性化

文章的灵魂在于情真。所谓“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叶圣陶指出:“作文要说真话, 说实话, 说自己的话”, 而“不能只思索作文的法度、技术等问题而不管文字的原料——思想、感情等问题”。一切语言表达技巧和谋篇布局的本领, 如果与情感比较起来, 都应该放在次要位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提出:“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 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 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因此, 不管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 抒发真情, 彰显人的主体性是写作的主旋律。只有“写我的自得之见;抒我的自然之情;用我的自由之笔;显我的自在之趣” (刘锡庆教授语) , 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自己思想感情的主人, 打开心灵的闸门, 挖掘生活素材, 捕捉新鲜独特的感受, 写出自然的、真实的、个性化的文章。

然而受传统作文教学模式的影响, 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以载道”的作文法则的制约, 以及高考的指挥作用的发挥, 作文教学出现了一系列急功近利、避难就易的程式化训练, 学生作文呈现出老气横秋的“庄肃严正”, 虚情假意的“浅吟轻唱”, 空话连篇的“文字泡沫”, 全然不见青少年出于自然的纯真和本该属于他们这个年龄的独特体验, 字里行间“神圣”得再也找不回真实的自我。真情失落已成为作文教学中的痼疾, 难怪张文德在《找回学生作文的灵魂》一文中沉痛地说:“应试的作文模式丢失了‘我’, 压抑了‘我’, 扼杀了‘我’。”

这些负面东西使作文教学长期脱离真实、回避真实, 使学生的作文之舟偏离真实轨道, 陷入危险的泥潭。因此, 作文教学对真实的忽视急需改变, 要将“真实”作为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 远离格式化、模式化, 对各种虚假编造行为给予明确的批评和否定。具体而言, 应从以下多个角度切入, 才能“正本清源”, 还作文以本真面目。

一、淡化“道统”, 宽容另类, 激发情感, 释放生命活力。

“文以载道”并没有错, 但只认当下的主流思想或传统思想为“道”, 却是错的, 用狭隘的“道统观”判断事物, 极可能扼杀学生创新思维。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 而将这独一无二的心灵自由地展现出来, 就是眼下作文教学的突破口。因为新课标特别强调作文“要表达真情实感, 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避免为文造情”。教师应该敞开襟怀、放眼未来, 以十分自信的心态宽容所有不合“道”的“异类”或“异说”, 对学生作文中积极昂扬的情绪要肯定和褒扬;对那些稚嫩的、偏激的甚至灰色的思想, 只要是发自肺腑的, 也要予以理解关心, 并将其引入正轨。因为每个人的每一天并不都是鲜花和阳光, 每个人的成长也并不都是顺风顺水的, 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个纷繁复杂的世界。文无定法, 作文无“禁区”, 不要试图束缚无忌的童言, 无需在写作技巧上做过多限制, 鼓励学生说真话、实话, 尽量挖掘闪光点, 从总体上予以认同, 使其不断获得成功感, 这样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真实写出人生的痛苦和坎坷, 写出心路历程的喜悦和欢乐, 这才是作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二、培植“写作期待”, 开放写作时空, 精心打造绿色作文。

传统的作文教学往往源于教师的讲授, 起于教师的“限题”、“限体”、“限时”甚至“限旨”, 止于教师的批改, 整个过程就是在教师控制下的单调死板的写作技能的迁移训练, 完全漠视了学生活生生的主体性特征, 学生处在被动写作状态, 时间一长, 便没了自主意识, 失去了写作兴趣。因此, 培植“写作期待”, 开放写作时空是精心打造“绿色作文”的关键。

所谓“写作期待”是一种心理状态, 是教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激起学生对写作的冲动, 激活学生潜在写作能量, 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使学生处于想说、想表达、想写的跃跃欲试的心理状态。可见, 培植学生的“写作期待”, 是实现高效作文教学的重要保证。其途径有:

1. 目标自定。

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定写作目标, 如文体的选择、表现手法的运用。由于目标是学生自定的, 符合个人实际水平, 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写作欲望, 这样, 五彩纷呈便会取代千人一面、千文一腔、千篇一律。

2. 开放时空。

作文教学要让学生跳出封闭的小圈子, 拓展写作外延, 向学生开放。首先, 要开放写作时间。作文训练的起始阶段, 不妨先把“应试作文”的一套放到一边, 不局限于课堂写作, 让学生准备随笔本, 随时记下自己的感想。课堂布置的大作文, 先放宽一定的时间, 可以从课上到课下, 随时写随时交, 让学生尽情地抒写, 使他们有一个灵感产生的过程。其次是开放空间。当我们埋怨学生作文枯燥单调空洞肤浅时, 有没有想过这恰恰是因为我们把学生关在文化的“铁屋子”里太久了?叶圣陶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必须寻到源头才有清甘的水喝。”由此可见, 只有让作文走进生活, 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从生活中挖掘取之不尽的源泉。同时, 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将单纯的自我表白式的笔触转向对各种社会现象、媒体热点、新闻事件或人物的品评, 转向对地球大花园缤纷物象的深层观察, 引导学生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观察、感悟、运思和写作, 直接与蓝天对话, 与白云对话, 让大山的褶皱撞击他们年轻而善感的心灵, 让大海的波涛激荡他们的灵感诗行。进而鼓励学生读书看报, 关注社会热点, 留意身边的人、事、景、物, 并作深入思考, 探其原因, 思其趋向, 以获得独到的认识和启迪。如学了《陈情表》后, 我让大家写一封信给父母, 作文收上来一看, 学生对父母的情感宣泄可谓淋漓尽致。生活随笔, 学生信手拈来, 某一同学周末举家到郊外采草莓, 写下了一篇优美的散文《莓园风光》, 文章最后一句是这样写的:“在这里, 我找到了生活的乐趣, 真愿就在这里陪伴着草莓看太阳东升西落。”多么富有诗意呀, 恍若山间流出汩汩清泉, 让人心旷神怡。这样, 一篇篇“以人为本”“以活为源”“以悟为魂”“以真为纲”的绿色作文就打造出来了, 那些“一凑、二抄、三套”的灰色作文将逐渐被扫出作文舞台, 还作文教学一方净土。

三、带领学生品读真情美文, 积淀文化底蕴。

丰富的写作底蕴除了上文提及的思想底蕴、生活底蕴外, 还要拓宽阅读面, 丰富精神底蕴。写作是一种释放, 是思想、情感、智慧的输出, 它的前提是吸纳与积储, 没有丰富的吸纳和充足的积储, 就不可能写出令人“怦然心动”的佳作真品。学生有了语言积累, 心中埋藏的真情才得以抒发, 否则就“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开学初要推荐一组鲜活且有生命力的真情文章引导学生品读, 落实“晨诵、午读、暮省”, 印发近一两年引起社会共鸣的真情实感的好文章给学生读, 如《爱是怎样炼成的》、《爱到无力》、《父亲》、《牵着母亲过马路》等感人的文章, 学生读后无不产生情感触动, 仿佛是自己的生活经历, 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写日记、写信、写随笔, 这样, 学生想写自己的内心冲动就有了。写真情类文章还要从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文化经典积淀精神底蕴, 只有这样, 才能创作出具有真情的文章。在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用真情实感感知美、捕捉美、表现美, 以人为本、以悟为法、以真为准、以新为则的作文教学在创新教育中将会呈现勃勃生机。

一位哲人说:“你可以欺骗一些人于永久, 你也可以欺骗所有人于一时, 但你不可能欺骗所有人于永久。”陶行知说:“千教万教, 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 学做真人。”这些话都应当成为作文教学“求诚”的至理名言。具体落实到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中, 就是必须转变陈旧观念, 摒弃程式化、模式化的训练方式, 鼓励和引导学生自由阅读、自由交流、自由表达, 让学生养真性, 动真情, 说真话, 写真文, 真正成为写作的主人, 最终形成尊重真实、追求真实的风气。那么, 作文教学的返璞归真将不再是遥远的事情。

参考文献

[1]拥抱生活, 让作文教学返璞归真.中学语文, 2011.Z1期.

[2]让作文教学返璞归真.文学教育 (下) , 2009.06.

[3]中学生叙事性作文失语的现状分析.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7.2.

[4]走进新课程作文须“求诚”.语文教学通讯, 2004.3.

上一篇:烟花爆竹消防安全下一篇:昆虫记学生读书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