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经济学复习资料

2024-12-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公共经济学复习资料(精选8篇)

公共经济学复习资料 篇1

一、名词解释:(考5)

帕累托最优:指资源配置已达到了这样一种境地,无论作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一部分人受益而没有其他人受损.也就是说,当经济运行达到了高效率时,一部分人改善处境必须以另一部分人的处境恶化为代价。这种状态就被称为帕累托最优。(P21)

政府失灵:是指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物品时趋向于浪费和滥用资源,供给水平不能使个人的需求在现代化议制民主政治中得到很好的满足。具体体现在供给数量过多、公共支出规模过大或者效率降低,政府的活动或干预措施缺乏效率,或者说政府做出了降低经济效率的决策或不能实施改善经济效率的决策。(表现在:信息有限;对私人市场反应的控制能力有限;决策时限与效率的限制;政治决策程序的局限性;成本过大)

公共选择:是使用经济学的一系列方法来分析和研究政府决策制定的过程,研究在既定的社会公众偏好和政治程序下,政府的决策是怎样制定出来的以及如何改革政治程序和改进决策结果。公共选择理论是对政府决策过程的经济分析,公共选择理论的核心是对投票及相关决策程序的研究,是用经济学的工具揭示公共产品供应和分配的政治决策过程。

用脚投票理论:以自由迁徙为前提,每个居民从个人效用最大化出发,不断迁徙,只有当其个人迁徙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相一致时才会停止寻找最佳的地方政府的努力而定居下来,迁徙的根本目的是在公共产品与货币收入中进行选择。

利益集团:是指具有特定共同利益的人们,为了共同的目的而结合起来,并试图通过影响政府的公共政策实现自身利益的社会集团。它与政党的不同之处在于,利益集团的领导人并不执掌政治机构的权力,但他们通过对政府官员、投票者施加各种压力和影响,以谋求对其成员有利的提案的支持。

外部效应:也称外部性、外溢性、外部经济性或外部不经济性,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某种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会使这种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外的第三者无端收益或受损。包括正的外部效性和负的外部效性。它是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之一,也是政府运用财政支出等手段对经济运行进行干预的一个重要领域。

国家预算:是指政府,也即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在每一个财政的全部公共收入和支出的一览表。换言之,国家预算是一个国家的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公共收支计划的总和。它的主要功能有:反映政府的活动范围和政策取向;对政府规模的控制;是监督和调节国民经济、实施反周期的宏观调控的有力武器。

社会保险:是国家通关立法手段建立专门资金,在劳动者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和机会时提供基本生活上的物质帮助的形式与制度。社会保险主要由退休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构成,其享受者以对社会尽义务为前提,是社会保障的主干部分。

林达尔均衡:即如果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按照其所获得的公共物品或劳务的边际效益的大小来主动捐献自己应当分担的公共物品或劳务的资金费用,则公共物品或劳务的供给量可以达到具有效率的最佳水平。这在公共部门经济学中被称为“林达尔均衡”。

拉弗曲线:在一定限度以内,税收收入将随税率的提高而增加,因为税源不会因税收的增加而等比例地减少;当税率超过了这个限度,继续提高税率,则税收收入不但不能增加反而会下降。描绘这种税收与税率关系的曲线叫做拉弗曲线。(P193)

公共支出(Public

Expenditure):就是公共财政的支出,是政府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所安排的支出。公共支出可以确保国家职能的履行,政府经济作用的发挥,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可以支持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壮大。

厉行节约、讲求效益”的原则:所谓节约,指的是在经济以及其他活动过程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节省。所谓效益,指的是经济以及其他活动过程中的耗费与成果之间的对比关系,市场经济下也就是以货币计量的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关系。

“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原则:“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原则,是指政府在安排公共支出时,必须对各方面的支出需要和自身的财力可能全面加以考虑和安排,既保证重点,又照顾一般。

目前在体制转型尚未根本结束的背景下,安排公共支出应认真处理好以下几种比例关系:

(1)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2)财政与市场的关系。

(3)财政的投资性支出和经常性支出的比例关系。

二、简答题(考3)

1、比较均衡预算理论,功能预算理论,高度就业预算理论的长处和不足

答:均衡预算理论是主张无赤字收支平衡预算的理论。它的理论基础是市场竞争原则,该原则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具有自律机制,通过市场竞争可达到资源最佳配置,反对任何形式的政府干预。优点:在资本主义刚刚兴起之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缺点: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机制本身并不是完美的,其缺陷逐渐显现出来,失业和通货膨胀以及经济周期的规律性和非对称性,使其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功能预案算理论的核心是相机抉择,是典型的凯恩斯主义的产物。该理论认为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光靠市场机制不能解决有效需求不足,必须依靠政府的干预来提高社会消费倾向和加强投资引导。同时,财政预算不在于追求政府的财政收支平衡,而在于没有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预算可以盈余也可以赤字。优点:认识到了市场机制的不完善和经济的不稳定是不可避免的;缺点:在危机年代出现的赤字是税收下降和支出增加同时作用的结果,赤字本身就是下一次危机的动因。功能财政不仅造成了财政赤字大幅增加,而且决策决定的时滞太长,预测的误差也较严重,这些都使得经济更加不稳定;

高度就业预算论的核心是政府支出应该保持在充分就业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净税收收入水平,保持高的就业率,依照充分就业条件下的国民产出来确定政府的财政收入,保持一定的财政盈余以用作公债的还本付息。优点:强调财政收支平衡的原则,有效地抑制了公共支出;其强调的减少政府支出,有利于私人经济部门活动范围的扩大和市场经济的完善;缺点:由于该预算理论的核心是政府应该保持在充分就业条件下净税收收入水平,因而政府财政预算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使得政府在突发情况下的应急能力受限。

2、简述政府转移支付与政府购买的区别及影响

答:转移支付是指政府按照一定的方式把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地转移给受益人,这是一种单方面的无偿支付,政府不能从中获得相等的代价,相当于在私人部门之间充当资源再分配的中介人。具体包括各种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等,体现着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政府购买是政府各部门的消费性和投资性支出,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活动所需商品和劳务的支出,这类支出反映了公共部门占用社会资源的要求。

两者在社会需求结构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转移性支付对分配的影响是直接的,政府购买对分配的影响是间接的。

转移性支付直接影响产品分配。增加转移性支出可以增进社会福利最大化,可以引导资源流向有补贴的产业,从而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但同时也可能降低产业竞争力,破坏市场秩序,引发国际争端等。

政府购买间接影响产品分配。增加政府购买会刺激社会生产,形成经济繁荣局面,导致物价水平上涨,影响经济周期的运行;可以增加私人收入,推动科学技术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

3、简述税收转嫁的含义及基本途径。(P183)

答:税收的转嫁,是指纳税人在缴纳税款后,通过经济交易将税收负担转移给他人的过程。其基本途径可分为四种类型:①前转,亦称“顺转”,是指在经济交易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其所提供的产品或生产要素的价格将所纳税款向前转移给产品或生产要素的购买者或最终消费者的一种形式,即由卖方向买方转嫁;

②后转,亦称“逆转”,即纳税人将其所纳税款,以压低产品或生产要素进价或压低工资、延长工时等方法向后转移给生产要素提供者负担的一种形式;③消转,又称“税收的转化”,指纳税人通过改善经营管理或改进生产技术等措施降低生产费用,补偿纳税损失,从而使税收负担在生产发展和收入增长中自行消失,不归任何人负担;④税收的资本化,又称资本还原,它实际上是税收向后转嫁的一种特殊形式。政府如向资本的收益征税,在这项资本出售时,买主会将以后应纳的税款折成现值,从所购资本价格中一次性预先扣除,从而使资本的价格下降,税收实际上将由资本所有者负担。税收资本化是将累次应纳税款作一次性转嫁。

税负转嫁是指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嫁给购买者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一般包括前转和后转两种基本形式。它具有以下三个特征:①与价格升降紧密联系;②它是各经济主体之间税负的再分配,也是经济利益的一种再分配,其结果必导致纳税人与负税人不一致;③是纳税人的一般行为倾向,即是纳税人的主动行为。

税负转嫁方式主要有前转、后转、混转、旁转、消转、税收资本化等方式。

前转

前转指纳税人将其所纳税款顺着商品流转方向,通过提高商品价格的办法,转嫁给商品的购买者或最终消费者负担。前面所举卖酒的例子,就是这一形式的转嫁。前转是卖方将税负转嫁给买方负担,通常通过提高商品售价的办法来实现。在这里,卖方可能是制造商、批发商或零售商,买方也可能是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但税负最终主要转嫁给消费者负担。由于前转是顺着商品流转顺序从生产到零售再到消费的,因而也叫顺转。前转的过程可能是一次,也可能经过多次,例如对棉纱制造商征收的棉纱税,棉纱制造商通过提高棉纱出厂价格将所缴纳的税款转嫁给棉布制造商,棉布制造商又以同样的方式把税负转嫁给批发商,批发商再以同样方式把税负转嫁给零售商,零售商也以同样方式把税负转嫁于消费者身上。前转顺利与否要受到商品供求弹性的制约。税负前转实现的基本前提条件是课税商品的需求弹性小于供给弹性。当需求弹性大时,转嫁较难进行;供给弹性大时,转嫁容易进行。

后转

后转即纳税人将其所纳税款逆商品流转的方向,以压低购进商品价格的办法,向后转移给商品的提供者。例如对某种商品在零售环节征税,零售商将所纳税款通过压低进货价格,把税负逆转给批发商,批发商又以同样的方式把税负逆转给制造商,制造商再以同样方式压低生产要素价格把税负逆转于生产要素供应者负担。税负后转实现的前提条件是供给方提供的商品需求弹性较大,而供给弹性较小。在有些情况下,尽管巳实现了税负前转,但也仍会再发生后转的现象。

混转

混转又叫散转,是指纳税人将自己缴纳的税款分散转嫁给多方负担。混转是在税款不能完全向前顺转,又不能完全向后逆转时采用。例如织布厂将税负一部分用提高布匹价格的办法转嫁给印染厂,一部分用压低棉纱购进价格的办法转嫁给纱厂,一部分则用降低工资的办法转嫁给本厂职工等。严格地说,混转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税负转嫁方式,而是前转与后转等的结合。

旁转

旁转是指纳税人将税负转嫁给商品购买者和供应者以外的其他人负担。例如纳税人用压低运输价格的办法将某课税对象的税负转嫁给运输者负担。

消转

消转是指纳税人用降低课税品成本的办法使税负在新增利润中求得抵补的转嫁方式。即纳税人在不提高售价的前提下,以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原材料、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将所缴纳的税款在所增利润中求得补偿。因为它既不是提高价格的前转,也不是压低价格的后转,而是通过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措施降低成本增加利润,使税负从中得到抵消,所以称之为消转。有合法消转和非法消转两种形式。前者指采用改进技术、节约原材料等方法,从而降低成本求得补偿;后者指采用降低工资、增加工时、增大劳动强度等方法,从而降低成本求得补偿。采用第二种形式一般遭到雇员的反对,所以纳税人一般采用第一种形式。但消转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如生产成本能递减、商品销量能扩大、生产技术与方法有发展与改善的余地、物价有上涨趋势以及税负不重等。

税收资本化

税收资本化亦称“赋税折入资本”、“赋税资本化”、“税负资本化”。它是税负转嫁的一种特殊方式。即纳税人以压低资本品购买价格的方法将所购资本品可预见的未来应纳税款,从所购资本品的价格中作一次扣除,从而将未来应纳税款全部或部分转嫁给资本品出卖者。比如某一工业资本家甲向另一资本家乙购买一幢房屋,该房房价值50万元,使用期限预计为10年,根据国家税法规定每年应纳房产税1万元。甲在购买之际将该房屋今后10

年应纳的房产税10万元从房屋购价中作一次扣除,实际支付买价40万元。对甲来说,房房价值50万元,而实际支付40万元,其中的10万元是甲购买乙的房屋从而“购买”了乙的纳税义务,由乙付给甲以后代乙缴纳的税款。实际上,甲在第一年只须缴纳1万元的房产税,其余的9万元就成为甲的创业资本。这就是税收资本化。它一般表现为课税资本品价格的下降。赋税折入资本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课税对象必须是资财,每年均有相同的税负;另有不予课税或轻税的资财可购;课税品必须具有资本价值等。

4、简述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

答: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市场内在的功能性缺陷和外部条件缺陷引起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的某些领域运作不灵,即只靠自有市场达不到资源的最有配置。市场失灵主要表现

一下几个方面:

①竞争失效。主要是因为在现实的市场经济中,一方面产品之间总是有差异的,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可替代性;另一方面,交通费用等交易成本也阻碍着资源的自由转移。②公共产品问题;③外部性问题。现实生活中,许多产品和劳务的成本或收益有着显著的外溢性,使得成本和收益不对称,影响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④市场的不完全。许多产品是市场无法提供或无法充分提供的,此时则存在着市场不完全的问题;⑤偏好不合理——优值品,劣值品问题。现实市场中,并不是每个人的要求、愿望都是合理的;⑥信息的不完全。私人市场所提供的信息往往很不充足,这会影响到竞争的充分性,由此影响到市场机制的运转效率;⑦失业、通货膨胀及经济的失衡。⑧

收入分配公平问题。市场经济的运行只是保证了资源配置效率的实现,并没有解决分配的公平问题。

5简述公共支出的基本原则

答:公共支出是以政府为主体,以政府的法定事权为依据进行的一种货币资金的支出活动。公共支出的原则有一下三个方面:

①经济效益原则。是指通过公共支出引导社会资源得到最优化的配置,使社会得到最大的“效益”,包括两个含义,一是指社会资源在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之间的最优配置,二是由政府配置的资源在使用时也应以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为原则;②公平原则。指通过公共支出提供劳务和补助所产生的利益在各个阶层的居民中的分配应达到公平状态,能恰当地符合各个阶层居民的需要。包括两个内容:横向平等,同等地对待同一层次的居民;纵向平等,差别对待不同层次的居民;③稳定原则。指政府支出应有助于防止经济波动过于剧烈。一般说来,为谋求经济的稳定,在安排公共支出时应有利于达到以下目标:高度的就业水平;物价稳定;满意的经济增长率;良好的国际收支状况

6、简述混合经济体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

答:混合制经济,是指市场经济运行中所产生的无效率、不公平以及宏观经济失衡要求政府从多方面介入社会经济运行,从而使众多国家的经济成为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的混合体。在混合经济体制中,政府的具体经济职能一般被概括为三个方面: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稳定经济。(1)资源配置。由于在市场机制中存在着竞争失效、公共产品问题、外部性问题、信息不完全、市场不完全、偏好不合理等方面的市场失灵,从而市场不能提供有效的资源配置,因此政府需要承担资源配置的职能。以财政手段进行资源配置,主要可以用到以下政策工具:

a公共支出,包括政府直接提供某些市场供给不足的产品、政府补贴和政府购买支出;b政府税收,通过税收调节产业结构;(2)收入分配。市场机制不能避免收入和财富分配的不公平,因此需要政府来执行收入分配职能。政府为了改善不平等状况而采取的财政措施主要有:税收——转移支付制度;将征收累进所得税筹建的收入用于公共事业投资;对奢侈品以高税率征税,对日用品进行补贴,以加重高收入阶层的负担,减轻低收入阶层的负担;(3)稳定经济。由于市场机制不能自发实现经济稳定发展,因此需要政府的干预和调节,执行稳定经济职能。宏观经济稳定有四大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此外,政府还可通过货币政策达到稳定经济的目的,而且只有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密切结合才更有助于达到满意的效果。

7、比较“帕累托改进”和“卡尔多·希克斯改进”

帕累托改进指的是彼此在不损害他人福利的前提条件下增进自己的福利。只要存在帕累托改进的余地,资源配置的效率就没有达到最大,即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要使帕累托改进能够进行必须得满足产品总的净收益非负。帕累托改进可以在资源闲置或市场失效的情况下实现。在资源闲置的情况下,一些人可以生产更多并从中受益,但又不会损害另外一些人的利益。在市场失效的情况下,一项正确的措施可以消减福利损失而使整个社会受益。卡尔多·希克斯改进指的是一种变革使受益所得足以补偿损失者的损失。福利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定理就是所有的市场均衡都是具有帕累托最优的。但在现实生活中,通常的情况是有人有所得就有人有所失,于是经济学家们又提出了“补偿准则”,即如果一个人的境况由于变革而变好,因而他能够补偿另一个人的损失而且还有剩余,那么整体的效益就改进了,这就是福利经济学的另外一个著名的准则“卡尔多-希克斯改进”

8、怎样理解市场是一只“无形的手”

市场有其客观规律,其运行遵循着规律,这种规律就是市场的价值规律,不因其他改变。即可以通过价格和竞争机制,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的有效的组织,从而是每个人最求个人利益,最终给全社会带来共同利益。在市场机制下,每个决策者都面对着一定的价格体系进行选择,以谋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只要存在有个人认为的有价值的产品或劳务,他们就会愿意为消费而付款,只要这一价值超过了生产成本,最求利润的企业家们就会生产这种产品或提供劳务。每个人的追求的个人利益的经济总和可以使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达到最佳状态。

9、简述当代政府反垄断的主要策略

实施反托拉斯政策;2

减少不同层次企业的进入壁垒3

行业管制4

政府直接垄断自然垄断性行业,将边际规模报酬递增的行业让国家来垄断5

价格管制6

惩罚性税收7

要求企业定期公布核心技术秘密。

10、“公地悲剧”的启示

当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每一个人都有权使用资源,但没有人有权阻止他人使用,由此导致资源的过度使用,即为“公地悲剧”。如草场过度放牧、海洋过度捕捞等。说明的是产权不明,使得企业和个人使用资源的直接成本小于社会所需付出的成本,而使资源被过度使用。应该明确和稳定产权,尽可能地将资源或企业的所有权明晰,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明确责任和义务。科斯定理证明,一旦产权明确规定,而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联络、谈判、签约等等的成本足够低,则无论将产权划归给谁,最终总能达到该资源的最优配置和使用。同样道理,只有做好企业的产权安排,才能避免“公地悲剧”的发生、配合企业制度改革,基于具有公地特性的国有企业往往发生“悲剧”这样的现实,国有企业应退出竞争性领域,保持在非竞争性领域的地位。加强制度建设,在不断完善企业约束机制的同时,也要建立企业家的激励机制,实行责、权、利的有效统一。在这方面,一些民营企业实行的股权奖励制、年薪制等

11、试论政府购买的经济影响

政府购买上升会刺激社会生产,形成经济繁荣局面,物价水平上涨,反之,对私人收益和产业结构产生影响。

政府购买性支出是政府以等价交换为原则,通过市场直接获得所需的商品和劳务而形成的财政支出,它与市场运行具有密切关系,因而对生产、就业和分配都产生重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政府购买性支出对国民经济总量变动产生直接影响。政府的购买性支出,因其购买和直接消耗了经济资源,形成了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因而它的数量变动会对经济总量产生明显的影响,政府购买性支出数量的变化,往往是政府调控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手段。

2.政府购买性支出对投资国民经济结构变动产生直接影响。在政府购买性支出数量既定的前提下,这种支出结构的变动将对社会资源的配置状况、对经济结构产生直接影响。比如,政府增加对A产品的购买时,将引起对该产品需求的增加,导致这类产品生产规模的扩大,以及相关要素投入的增加和要素报酬的提高,社会游资也会流入这一领域。而当政府减少对该类产品的购买性支出时,情形就正好相反。这就产生了一个因政府购买性支出方向变动而带来的生产结构、劳务供应结构的调整效应。有鉴于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购买性支出的结构调整,往往是引导社会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个强有力手段。

3.政府购买性支出对收入分配产生间接影响。一般来说,当政府购买性支出增加时,由于其对生产的刺激、扩展效应,国民收入或社会财富都会随之增长,资本利润和劳动报酬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增长;与此同时,如果政府购买商品和劳务的结构有所变动,将直接影响到相关企业和劳务提供者的资本利润和劳动报酬,从而对不同企业和就业群体的收入分配格局产生影响。

12、试论政府转移支付的经济影响

转移性支付可以增进社会福利最大化,对产业结构产生影响(围绕该两点进行阐述)

13、简述主张收入再分配的理论流派

功能主义的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理论,代表人物约翰缪勒认为政府的正确目标应该是社会每一个人效用总和的最大化,所谓

每个人的效用总和,即是最大多数人的效用和利益,在强调效用递减的同时,更加强调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为了使总效用最大化,政府不能再收入分配上搞平等,其否定收入的平等化;自由主义的分配正义理论,代表人物罗尔斯,他认为所有的人都处于相似的状态,没有一个人能设计有利于自己特殊情况的规则。所以公正的原则是公正协商或谈判的结果,在尚未知道自己在收入分配上到底处于哪个阶层的时候,往往会不约而同的关注收入分配的最下层,因此他主张最小效用的最大化,政府的目标应该是让这些社会状况最差的人福利最大化,因此在收入上搞平等的公共政策是有必要的也是正确的,通过把富人财富收入转移给穷人,使社会增进了最不幸人得到福利;自由意志主义的机会平等理论,代表人物是罗伯特洛齐克,强调自由权利至高无上,不可侵犯。他反对罗尔斯的为最底层的改善而向富人征税,而且也反对功利主义的个人效用最大化。他所坚持的在收入分配上最好的选择是自我权利的实现和保护。认为只要分配的过程是公正的,那么所引起的分配结果即使不在公平也是公正的,强调机会平等比收入平等更重要;库兹涅茨的倒U型理论,他认为收入不平等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他认为存在政府干预、人口变动和技术进步三种抵消因素,这三种因素抵消了储蓄和城市化的作用,使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的方向发生逆转,由上升转向下降,形成了倒U形现象。在三种因素中,政府干预是收入差别由恶化转向改善的主要推动力,是起决定性作用的。

14、解决市场交易中信息不对称的方法

一、政府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措施

第一,政府应经常地、准确地和及时地向消费者披露有关企业及其产品的信息,使消费者和用户做出合理、科学的消费抉择,以保护消费者和用户的利益,促进市场交易的扩大。

第二,维护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交易一方受损的利益。即使政府提供了准确的信息,即使消费者自认为做出了最佳的决策,在交易中或交易后,掌握信息较少一方仍然有可能成为信息不足的受害者。这一情况的发生,是由于交易者在事前虽做出了种种努力,但由信息的广泛性、易变性、复杂性,使信息掌握较少一方仍的非法获得者进行赔偿等等。

第三,减少甚至基本消灭虚假信息的传播。虚假信息使信息失真。这就加剧了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因此,政府应制止虚假信息的传播。其方法就是对虚假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给予坚决的打击,并使其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和民事责任。

第四,对假冒伪劣产品的制造者给以坚决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使信息不对称现象更加严重。因此,对造假者进行打击就成为必要。消费者固然可以参与打假活动,但政府由于其自身的地位,对造假行为打击就更有力度、更显作用。因为单个消费者和用户的力量毕竟有限。政府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使其能够在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生产者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措施

首先,生产者要确立优秀的生产理念和企业理念,树立真诚为客户服务的意识。生产者有了这样的理念和意识,就不会欺骗和愚弄购买其产品的消费者和用户,而是会真诚为消费者和用户服务。这样,就会赢得消费者和用户的信赖。消费者就不会处处设防,也不会对生产者的产品敬而远之。

其次,生产者要及时、全面、真实地向其用户披露有关自己企业及其产品的情况。在披露信息时,要切忌对自己的产品的功能夸大和溢卖,对自己产品的不足避而不谈。其实,生产者越是能够客观、准确、真实地向其用户披露信息,就越是能够赢得忠诚客户和长久客户。

再次,生产者要狠下工夫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企业产品质量越低劣,就越会加剧信息不对称的现象。而生产优质产品的企业没有必要向用户提供虚假信息。这自然会使交易双方掌握的有关信息量较为接近,信息不对称状况有所改观。在现实经济中,我们还可观察到,越是劣质企业,与其用户的信息就越是不对称。这说明,优秀企业、优质产品确实对解决信息不对称起到重要作用。

第四,生产者要强化防伪意识,并进行防伪创新。在现实生活中,越是优质产品被假冒的可能性就越大。假冒伪劣产品的横行就说明了这一点。这就严重干扰了消费者的选择,消费者在这类产品面前变得无所适从,最后的结果只能是或者上当受骗,或者拒绝购买,抑制自己的需求。因此,优质产品的生产者加强防伪意识,使假冒伪劣产品没有藏身之地,由此而给消费者和用户提供了真实信息,进而促进了市场交易。

第五,生产者也应对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进行揭露与抵制。防伪创新仅为一种方法,其作用不是万能的。除此之外,生产者还应主动出击,积

三、消费者和用户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措施

首先,掌握有关生产者及其产品的大量信息,并提高对生产者及其产品的识别能力。消费者应积极搜寻和占有有关企业和产品更多的信息。只有消费者在这方面的能力提高了,生产者在提供虚假信息时,从中就会有所顾忌,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者就不会肆无忌惮,假冒伪劣产品也就不易泛滥成灾。

其次,消费者和用户强化自我保护意识。消费者花钱免灾,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受损后忍气吞声,息事宁人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一些假冒伪劣产品生产者的气焰,使他们更加肆无忌惮。因此,消费者不论从自身利益计,还是从他人和社会利益计,都应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并对社会虚假行为和现象进行大胆揭露。

再次,消费者经济利益受到损害,应积极向致害人提出索赔。现实生活中消费者在受害之后,往往不向致害人提起诉讼,进行索赔。这是虚假广告泛滥,侵害行为不止的重要原因,也是恶化信息不对称的重要原因。因此,消费者的诉讼索赔,实际上不仅是对自身利益的保护,同时也有利于改变信息不对称现象,有利于约束信息量占有较多一方的行为。

最后,消费者也应提高自身素质,在市场交易中,向对方提供真实信息。虽然消费者在一般市场交易中常常处于“弱者”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消费者在所有交易中都是如此,在有些交易中,消费者实际上处于信息占有较多一方。因此,消费者不能只是监督对方,消费者也有向对方提供全面、准确信息的责任和义务。如在人寿保险活动中,消费者作为投保人,对自己身体状况的了解,可能多于保险人。这就要求投保人如实向保险人反应自身状况,以便使保险人做出正确抉择。总之,消费者在交易中真实地提供信息,对改决信息不对称现象也是有所裨益的。

四、社会中介组织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措施

所谓“社会中介组织”是指专门为社会经济活动提供中介服务的社会组织。它对改变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的状况可发挥一定的作用:

一是使社会中介组织保持超然的、独立的地位。社会中介组织如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信用评级机构等,本身就是信息的加工者和传播者,如果这些机构隶属于某一权势集团如大公司,则势必会影响信息的客观性与准确性。因为大公司为其利益计,有可能强烈地要求中介组织扭曲式地掩盖某些信息,从而使信息不对称现象更加严重。而超然、独立的中介组织不受社会强势组织的影响和制约,就能够客观地不偏不倚地加工和发布信息。

二是中介组织组建行业协会,实行行业自律,以约束自己的行为,使信息加工更加准确、更加客观。社会中介组织的行业协会,是中介组织共同协商建立的机构。该机构的运作,一方面减少政府机构对社会中介组织的管理成本,另一方面也使社会中介组织能够自我约束,提高了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这对加强信息的管理,提高信息可信度,改变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现象有极大的作用。

三是社会中介机构提高业务水平和能力,广泛地搜集信息资源,合理地对信息资源进行加工制作,客观地向社会披露信息。为此,社会中介机构要吸引社会优秀人才,添置先进设备,以增强加工和传播信息的能力。

15.克服外部效应的主要途径

外部效应也称外部性、外部经济性或外部不经济性。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某

种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会使这种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外的第三者无端收益或受损。

由于外部性造成资源配置缺乏效率的原因是由于私人部门用于决策的成本与社会实际付出的成本之间出现偏差,因此矫正外部性影响的指导思想是:外部经济影响内在化,为决策者提供衡量其决策的外部性的动机。主要措施有税收,补贴,企业合并以及明确产权。

税收和补贴

迫使厂商考虑外部成本或外部利益的手段之一,是政府采取税收和补贴政策,即向施加外部不经济的厂商征收恰好等于外部边际成本的税收,而给予提供外部经济的厂商等于外部边际来收益的补贴,以便使得厂商的私人边际成本与社会边际成本相等,诱使厂商提供最优的产量。

但是这种方法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准确地以货币形式衡量外部性的成本收益,如污染环境所造成的社会成本到底说有多大,所以有时政府只是近似地估计这些成本。

企业合并

将施加和接受外部成本或利益的经济单位合并是解决外部性的第二种手段,如果外部性的影响是小范围的,如一家小餐馆对一家洗衣店造成了污染,则由政府出面,则适合的价格把洗衣机卖给这家餐馆,通过合并,外部成本内部化。

明确产权

流行于西方的产权理论提出了解决外部性的影响的市场化思路。

科思定理的内容:只要产权定是明确的,则在交易成本为零的条件下,无论最初的产权赋于谁,最终效果都是有效率的。

三、论述题

1、当前中国社会收入分配结构调整之我见。

答案一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在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普遍得到提高的同时,由于分配领域的一些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社会收入分配不公已经成为人们最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

我国居民收入占国民总收入比重较低并仍在不断下降,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不同社会阶层之间收入分配差距逐渐扩大,这种“结构性收入分配不公”已经成为一个全社会普遍关心和关注的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不仅关系到民生改善、社会稳定和社会主义公平公正原则的体现,也关系到居民消费能力的提高,关系到国家经济增长长期依赖投资、出口的现状能否改变。目前我国收入分配格局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初次分配中“资本所得偏多、劳动所得偏少”。我国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偏低、下降过快等问题十分突出,由此导致的结果是,经济增长的成果难以体现在百姓的收入上,国民收入财富不断向政府和企业集中。2.城乡间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3.不同行业的职工收入差距偏大。4.私营企业职工收入偏低5.地区收入差距不断拉大.6二次分配中,公共服务支出在政府总支出中占比偏低。

经济学界在研究收入分配问题时,通常是沿着两条主线展开的。一条是功能收入分配理论,另一条是规模收入分配理论。功能收入分配理论(也称要素收入分配理论),是将生产要素(如土地、资本、劳动和组织等)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如何根据各种要素在社会产品生产中所发挥的作用或贡献份额,将收入在各要素之间进行分配的理论。规模收入分配理论(亦称个人收入分配理论或家庭收入分配理论),则是一种研究如何将收入在个人或家庭之间进行分配的理论。由于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收入分配理论,还是西方各种不同学派的收入分配理论都将功能分配问题作为研究的重点,因此,我国收入分配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始终是以功能收入分配理论为基础的。十七大提出了要进一步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继续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使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这是在我国收入分配理论中首次提到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这就把公平问题提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解决我国收入分配问题措施:

(1)进一步提高就业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作用。政府应在执行和完善最低工资制度、建立和完善工资支付保障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并积极推动以民营企业为主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设。

(2)进一步通过税收等收入分配杠杆对收入分配结构进行调整。目前我国现行的税收制度仍有很多不健全之处,需要改革税收制度。

(3)进一步降低部分政策性垄断企业的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政府应通过强化税收、上缴红利、薪酬政策等调控手段,平衡垄断国企与一般国企、国企与国民的收入分配差距。

(4)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行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建立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

(5)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在二次分配中的作用。在建立以社会救助、全民医疗保障和全民养老保险为主体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公共财政也应优先投向民生领域。

总之,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在收入分配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把减少城乡、行业及不同阶层间的收入差距作为当前的重要工作。政府必须通过一系列与收入分配有关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建设,建立覆盖城乡的全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福利体系,这样才能逐步缩小收入差距。

答案二:

古语云:“不患寡而患不均”。改革开放

多年来,中国居民收入大幅增长,但分

配失衡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数据显示,内地基尼系数已激增至

0.48,大大超出

0.4的警戒

线。中国必须对日益加剧的贫富分化说“不”,社会收入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1)“调结构”,分配制度改革应先行

调整结构,包括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收入分配结构调整的进程。当前我国

40%的农民(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只创造了

10%的GDP(第一产业增

加值比重),这不可避免地使城乡差距呈现扩大趋势。现在的结构调整则首先是收

入分配结构调整,由此解决消费不足的问题,从而为转变“投资出口”模式、调整

产业结构、区域结构等奠定基础。

(2)“起点”入手,调整贫富差距

“政府干预贫富差距应从结果转到起点上来,起点的干预比结果的干预更有效”。

那么起点在哪儿?起点是消费。

参与市场经济的游戏就如同体育比赛,起跑线一样,但最终的结果总是有快有慢。而差距取决于参与者能力。所以,在国民能力差距扩

大的情况下,尤其是出现群体性的能力鸿沟的时候,贫富差距是不可能缩小的。

如此,政府应向广大民众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消费,包括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技能培训等决定文化、技能等方面素质的支出。

必须从实现教育机会的公平性出发,既包括受教育年限上的公平,也包括受教育质量上的公平。由此政府对分配的干预

才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4/5

分配的公平应以社会正义为前提。社会正义就是按照公认的游戏规则办事,包括

经济运行规则、社会运行规则。

(3)“与民争利”,政府须避免

按照西方一些学者对社会转型研究的结论看,转型期整个社会将骚动不安,社会

成员对利益的渴望格外强烈,官员也很容易出现权力滥用和腐败等问题。这对掌控

利益分配权力的政府来说是很大的考验。就目前的情况看,政府在理顺收入分配关

系、保障收入分配的公平和公正方面,至少有三个方面值得高度重视。

首先,要有正确的战略。最主要的就是由改革初期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指导

思想,调整为效率与公平兼顾,并以此来确定未来的收入分配战略。

其次,政府要运用和使用好利益分配的杠杆。一方面加大法律对社会利益、收入

分配的调节作用,比如修订税制,政府减税等;另一方面要通过公共政策,理顺收

入分配关系。保持社会整体利益格局的大体平衡。

第三,政府要严格控制自身的行为,防止与民争利。应该说,目前这方面的问题

很突出。比如,土地征用、政府收费、政府自身的开支以及国民收入第一次分配、第二次分配中,政府的政策导向等,都会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利益分配格局。

“重民生、促和谐”是此届政府的施政要旨,也是扩内需、保发展的实际需要。

而保障就业,使分配制度更趋公平乃是中国民生之本,也是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所

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谈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时,把“加快调整国民收

入分配结构”放在了首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也强调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让全

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让每一个中国人活得更有尊严”,那么我们期待着

相关措施的尽快出台,社会发展更和谐。

2、克服外部效应的主要途径

答:外部效应也称外部性、外溢性、外部经济性或外部不经济性。外部效应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某种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会使这种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外的第三者无端收益或受损。包括正的外部性和负的外部性。外部效应与公共产品的生产提供和消费有着密切的联系。克服外部效应的途径可以从私人部门和政府两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一)私人部门对外部效应的纠正机制。私人经济部门有其自身克服外部效应的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一体化。私人市场机制可通过扩大企业规模,组织一个足够大的经济实体来将外部成本或收益内部化,从而纠正外部效应带来的效率损失;(2)产权和科斯定理。产权是指某种资源或产品的所有权、使用权以及自由转让权等。产权应受到法律的保护。要使用别人的劳动,就必须支付相应的报酬,征得别人的同意。科斯认为,只要产权已明确界定并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那么交易的任何一方拥有产权都能带来同样的资源最优配置的结果,这可通过双方之间的谈判自然地实现,产权赋予不同的人只会带来收入分配结果的不同,这就是科斯定理;(3)社会制裁。社会制裁事实上反映的是道德的作用,比如,吸烟是消费成本外部化的典型表现,但吸烟给不吸烟者的健康带来损害,这是有违社会公德的。通过社会道德规范发挥的作用,吸烟者可能会觉得这时吸烟很不合适,从而自觉地停止这种带来负的外部效应的行为。

在私人市场机制下虽然存在着通过上述途径纠正外部效应的可能性,然而,实际上这些机制并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政府正是私人部门所能指望的纠正这些外部效应的最好的机制。

(二)政府对外部效应的纠正。

政府可以通过提供公共产品的方式来有效地克服和纠正外部效应。如政府出资开展环境保护、提供医疗救助等。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时还时常伴以其他手段。较常用的措施有:罚款、补贴、公共管制、法律制裁等。(1)罚款或征税。在存在外部成本的情况下,如果政府向有关企业或个人课以相当于他所造成的边际外部成本的罚款或税收,外部成本就成了有关当事人的内部成本,他们在进行决策时就会考虑到这些成本,从而可以避免效率损失;(2)补贴。当存在外部收益时,为了扩大实际消费量,一方面政府可以直接提供准公共产品。另一方面,政府也可以给私人企业提供补贴,降低私人企业的边际生产成本,从而使企业在一定的价格下扩大供给量,达到纠正市场失灵的目的;当存在外部成本时,比如企业排污给附近的河流造成污染,政府也可以向企业提供补贴,鼓励其扩大投入,采取减除污染的措施,该进生产工艺,从而减少向河流排污的量;(3)公共管制。为限制企业排污这类带来外部成本的行为,政府也可以采用公共管制的办法,比如规定一个法定的标准,或对生产程序作出规定,比如规定所使用的原料必须符合某种质量要求等。公共管制可直接地限制企业过量排污,达到与罚款或补贴类似的效果;(4)法律制裁。法律措施是政府纠正外部效应的重要途径。比如,产权不明是外部效应的根源,因此政府明确地界定并有效地保护产权可以极大地减少这类现象的产生。

当然,以上可供选择的政策方案具有不同的政策效果,会对效率和公平这两大社会目标带来不同的影响;而且受到信息等条件的限制,在不同情况下有效执行的难易程度也不同。政府在实际决策时,还必须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3..从公共产品理论看当代政府的经济职能

从经济学原理的一般分析中得知,政府经济作用的产生源自“市场失灵”,因此,政府满足公共需求就成为一种职能必然。公共需求的满足需要公共部门来实现,即通过政府及与相关的部门,运用公共资源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来实现。于是,在前述的“职能定位”分析前提条件下建立了这样的逻辑推理结果:政府的经济职能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作为职能实现的主体,政府是公共利益的集中代表,所以它的作用应体现在满足公共需求维护公共利益之上;二是职能实现的客体,政府的经济作用应体现在供给公共产品之上。

以公共产品供给作为基本出发点,实现政府经济职能转变。适应全社会公共需求的变化,必须强化政府满足公共需要的经济职能,把主要精力和财力集中到公共产品上来,这是保持经济持续增长、解决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实现社会稳定的关键举措。

4.怎样认识“在西方国家政府失灵从逻辑上是必然的”

他们认为政府对市场的调节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政府失灵是客观存在的。1

有限信息,市场信息的不足是造成市场失灵的一个因素,政府这时就承担起提供信息的职能,但是现实相当复杂而难以预计,政府也很难做到掌握充分的信息,政府“犯错”的情况并不少见;2

有限控制。政府对私人、市场的控制有限,政府采取某些公共政策后,对私人市场可能的反应和对策往往无能为力。如政府采取医疗保险或者公费医疗政策,但是并无法控制医疗费用的急速上升;3

时滞限制。政府从认识某一问题到最后公布某一决策并付诸实施引起私人市场反应会经过认识时滞、决策时滞和执行与生效时滞的过程,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政府调节市场的能力;4

有限决策。即使政府拥有充分的信息,通过政治过程在不同方案之间做选择仍会产生困难,在决策过程中,决策的那些少数人会自觉的倾向于自己所代表的阶层或集团利益的偏好和利益。所以,民选政府的决策是否符合大多数人利益是值得怀疑的。5

干预成本过大。6

短缺或过剩7

官僚主义

四、开放题

1.简单描述市场失灵现象,用所有知识内容进行描述,用公共经济学原理进行分析,提出解决办法?

(1)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市场内在的功能性缺陷和外部条件缺陷引起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的某些领域运作不灵,即只靠自有市场达不到资源的最有配置。市场失灵主要表现

一下几个方面:

①竞争失效。主要是因为在现实的市场经济中,一方面产品之间总是有差异的,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可替代性;另一方面,交通费用等交易成本也阻碍着资源的自由转移。②公共产品问题;③外部性问题。现实生活中,许多产品和劳务的成本或收益有着显著的外溢性,使得成本和收益不对称,影响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④市场的不完全。许多产品是市场无法提供或无法充分提供的,此时则存在着市场不完全的问题;⑤偏好不合理——优值品,劣值品问题。现实市场中,并不是每个人的要求、愿望都是合理的;⑥信息的不完全。私人市场所提供的信息往往很不充足,这会影响到竞争的充分性,由此影响到市场机制的运转效率;⑦失业、通货膨胀及经济的失衡。⑧

收入分配公平问题。市场经济的运行只是保证了资源配置效率的实现,并没有解决分配的公平问题。

(2)市场失灵的原因:

利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虽然有它的积极作用,但也有它的消极作用,其原因是盲目地追求自发的市场经济,造成了“市场失灵”。所谓“市场失灵”是指利用市场法则的结果造成对市场发展的阻碍。市场失灵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过程中存在的:

1自发性。即各个分散的企业只从自身的局部利益出发,按照市场信号调整微观经济的资源配置,往往使整个社会资源配置处在无政府状态。它需要经过长期的、无数次的反复,才有可能达到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2滞后性。各个市场主体在接受价格信号时,所获得的高于或低于商品价值时,已是在交换之后的事了,此时再行调整,一方面已发生了供应不足或供过于求的状况,另一方面这时的调整也不能及时满足供求平衡的需要。市场机制的作用自身不具备预见经济变化的功能。

3不稳定性。当市场机制的作用使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达到平衡时,不会因此而被稳定下来。各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还会将资源从效益低下的部门向效益相对较高的部门转移,同时造成这一部门供求平衡的损害。市场机制的竞争是各企业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竞争,哪个部门获利相对丰厚,生产者就会调动自己的资源要素向哪一部门转移,从而造成供需平衡的不稳定性。从根本上说,造成市场失灵的原因是对市场行为的过份依赖与放纵。

(3)

解决方法

1为了消除垄断的影响,政府可以采取反垄断政策。针对不同形式的垄断,政府可以分别或同时采取行业的重新组合和处罚等手段,而这些手段往往是依据反垄断法来执行。对反垄断法及其执行的进一步说明。

行业的管制主要是对那些不适合于过度竞争的垄断行业,如航空航天、供水等行业所采取的补救措施。这时,政府往往在保留垄断的条件下,对垄断行业实行价格控制或者价格和产量的双重控制、税收或补贴以及国家直接经营等管制措施。对上述政策的进一步说明。(2分)

2解决公共物品的供给是消除公共物品所造成的市场失灵的关键。做到这一点,可以依靠市场和非市场的集体决策两种方式。利用市场决定公共物品的最优供给量的过程是通过消费者在既定收入和对公共物品偏好的条件下的个体需求曲线,在既定的供给量下加总所有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从而得到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然后,根据公共物品的生产成本得出的供给曲线与该需求曲线的均衡,决定公共物品的最优供给量。

公共物品供给量也可以利用具有集体性、非市场性和规则性特点的公共选择。公共选择的规则多采用一致同意和多数票规则。

3.外部经济效果是造成市场失灵的重要原因。解决这一问题的政策主要包括:税收和补贴、政府直接调节以及明确产权和谈判三种手段。税收和补贴政策是向施加负的外部经济效果的厂商征收恰好等于边际外部成本的税收,而给予产生正的外部经济效果的厂商等于边际外部利益的补贴的一种手段,目的是使得厂商以社会收益和社会成本进行决策。直接调节是政府通过行政或法律的手段强行控制外部经济影响,也可以将施加和接受外部成本或利益的经济单位合并。

科斯定理的结论也被用来解决外部影响问题。科斯定理建议:政府无须对外部经济影响性进行直接的调节,只要明确施加和接受外部成本或利益的当事人双方的产权,通过市场谈判就可以解决外部影响。(2分)

消除市场失灵的政策是根据不同的原因设计的,它们在一定的条件下起作用。(1分)

2.谈一谈学习公共经济学的过程和体会

公共经济学复习资料 篇2

第一, 不要等到临考几天再冲刺, 抓紧时间马上行动。我们都知道, 政治每年的平均分在55分左右, 未达及格分, 不少同学在自认为最简单的科目上落下马, 这种情况是最让人痛心的。为了你将来不再悔恨, 请重视政治, 请提前复习!政治大纲解析至少看两遍以上、练习题至少准备一本 (练习题市面上有很多, 建议大家买那种有答案解析的) 、准备历年真题一本。看书过程中不要贪快, 要细, 该理解的一定要理解, 该记忆的要记清楚。多做选择题, 并做好错题的总结和整理。

第二, 做好材料题的几项攻略。因为选择题不太容易考高分, 尤其是多选。所以, 这里给大家几个如何做好材料分析题的技巧。首先, 要分析问题, 条理清楚。比如作答哲学的一些大题:第1段要写原理, 第2段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第3段再写自己的想法, 然后结尾。这样老师看得才清楚, 心情才舒畅, 就算有一点没答上, 也能得高分。其次, 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 也就是答题一定要结合材料, 从材料出发。最好考前分析一下历年真题。有些同学认为, 政治不用看历年真题, 其实是错的。真题不用每套都做, 但你一定要分析一两套, 这样才有一个直观的感觉。看标准答案的答题思路和格式是什么, 比如标准答案一般是“ (1) (2) ”两部分, 你最好也这样来答题。最后, 不要死记硬背。政治理论考试的大题主要是考大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不用死记硬背, 只要理解到位, 言之有物即可。

第三, 要学会借力使力。很多同学这时候会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借助考研辅导机构的帮忙, 因为单凭你一己之力很难弄清楚那些时政资料如何考或者能预测出题方向。而一般这阶段各个辅导机构都会推出冲刺班或者预测班, 内容多是押题或者串讲, 所以, 不妨找个离你最近的辅导班听听课, 主要是拿些资料自己去看去记。当然也不要盲目迷信押题。其实, 所谓压题就是从考纲的知识点中, 把近年考过的题去掉, 把一般人一看就知道不考的题去掉, 然后得出这么一本书。翻开这本书你就会看到, 不是一道道的题, 而是一堆知识点, 所以不用死背这本书, 如果前期你复习得好, 这本书的作用无非就是帮你找找重点, 再强化一下。而就算你记忆力好, 在考卷上把这本书中写的一字不落地搬到卷面上, 也得不了高分, 还是那句话, 考你“分析问题+写作”的能力。

数学冲刺阶段的几点建议:

数学的复习无外乎看书和做题两方面, 根据广大考生现在阶段的共同特点及普遍存在的问题, 我们建议同学们在冲刺阶段要特别注意“化零为整”的问题:

第一, 看书篇。在冲刺复习阶段, 考生早已完成对教材的第一遍全面扫描, 但这其实还不够。如果说第一遍全面扫描是细处着眼, 那么现在就需要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把握全局。这主要是通过把复习过的零散知识点系统归结到一个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知识框架中的过程来实现的。一方面可以提高对知识要点的宏观把握, 另一方面也是顺应了近年考试题目综合性不断提高的趋势。因此在看书的时候, 做到宏观着手、重点深入:首先按章节建立完整、清晰的知识体系, 将知识要点各归各位, 明确知识内容之间的内在关联与交叉点;其次, 对其中的重点内容 (特别是近年考题当中高频考查的要点) 以及自己掌握不够牢固的知识点进行再一次的巩固强化, 透彻理解到位, 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得最大的收获。

第二, 解题篇。从现在的考试之前, 可做的题主要分为三种:练习题, 真题, 模拟题。现在大部分同学还在进行练习题的强化训练, 在这一阶段要特别注意对各章节出现的重点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进行分类整理, 在脑海中深化理解记忆, 并在此基础上展开真题、模拟题的套卷练习, 且真题、模拟题的练习对最终的考分提高有更大的促进作用。练习题的训练是培养单种题型的解题要领, 而真题、模拟题的练习更能提升对整张试卷作答技巧的把握。真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们建议同学们在做真题的时候在具体钻研题目解答的基础上, 要对命题老师的命题思路、考查特点、考点分布等做细致的揣摩, 形成深层的认知。另一方面是模拟题, 市面上的模拟试题种类繁杂, 什么样的最适合最后这段时间使用?最好是具有以下三种特征:第一, 不含超纲题目;第二, 题目总体难度略高于真题;第三, 每一道题目都提供详细的答案解析。

英语冲刺阶段的复习秘诀:

第一, 从英语真题的阅读理解、完形填空和翻译题里挖掘生词、难词。进入最后的复习阶段, 还要不要记单词?答案是肯定的。但单词只是基础, 我们不能让它喧宾夺主。单词的学习把握三个层次:精确、准确和模糊, 对于5500个考研单词群, 我们完全可以按照这三个层次来操作, 所以冲刺阶段单词应该进入收缩战线、重点防御的阶段, 记忆要有选择性。我们可以把单词书抛到一边, 挑一本简洁精炼的真题生词书, 最好附有真题中的高频词汇, 浏览其中从阅读, 完形和翻译题里析出的生词、难词——这是冲刺阶段记忆单词的关键所在。如果这个范围仍嫌过大, 就挑其中出现频率高的单词来记, 如果时间不允许, 就在核心单词群里记感兴趣的生词, 带有感情因素记忆的东西更牢固。

第二, 背诵作文模版, 然后改造成为符合自己写作习惯的框架。写作是冲刺复习的重中之重。有监考老师发现, 很多考生到最后交卷时作文题还是空白的, 其实并不是他们没有时间写, 而是没有思路, 无法下笔。所以准备作文首先要熟记一些框架范文, 然后要练习随机应变、灵活运用的能力。记框架是必要的, 但重要的是要改造框架, 市面上的一些作文书籍, 既刻板又没有灵气, 记忆起来也比较费劲。可以考虑另辟蹊径, 首先练习运用几篇框架范文写不同的题目, 写顺手了, 到考场上遇到出乎意料的作文题就不会慌了手脚。因为时间有限, 练习无需太多。在做框架的过程中, 也要留心积累一些重要的单词, 比如根据在作文中常出现的一些意思找出几个近义的英语单词, 从中挑出地道漂亮的熟记熟用, 到了考试的时候, 也许一个漂亮的单词便足以拉开一个档次。

第三, 阅读题重在温习真题, 错题, 翻译和完形重在揣摩思路。阅读题是冲刺阶段“油水”最少的题型。但是鉴于它的“老大”地位, 我们也不能完全弃之不顾。温习真题、错题是这个阶段的主要工作。只有理清了自己的思路, 知道出错的拐点在哪里, 清楚正确的思路, 才算真正掌握命题的方向和思路, 以后出现同类题目, 才不会再次失手。翻译与完形填空并列难题榜首, 考生很难在短时间内明显提高水平, 且由于分值太少, 对英语考试的整体成绩的提高影响不大, 鉴于此, 冲刺阶段熟读历年真题, 尤其是翻译, 其考点在历年考试中屡屡重现, 只要背下历年翻译真题, 寻找分割翻译常难句的方法以及考研翻译和做完形填空的感觉。

这一阶段考生的心理压力也逐渐提高, 所以调整心态也是备考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适当的跟身边的人交流, 或者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放松自己, 在休闲中养精蓄锐, 为下一次远征壮行。

经济学话语淡出公共领域 篇3

1970年代未~1980年代,“文史哲话语”是当时公共讨论的主力。对文革的批判,对阶级斗争理论的否定,对未来世界的憧憬,集中运用了文学、哲学和政治学的话语,当时的学界名流多是美学家、哲学家、文艺理论家、文学家等,极少有经济学家在内。而从1980年代末到整个1990年代,经济学话语在否定计划经济的斗争中逐渐形成,在捍卫个人利益和权利的斗争中壮大。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导向下,在整个社会追求财富的大氛围中逐渐发展,并彻底取代了文革时期和改革初期的“文史哲话语”。学界名流中,经济学家的人数迅速上升,而哲学家、美学家、政治学家则从社会焦点中渐渐消失。2001年中国入世,更是将经济学话语推向媒体舆论的顶峰。经济学的人性假设、概念框架、运思技艺,几乎成为人们讨论公共问题的出发点和终极依据。某种程度上,我们所面临的是一种情绪、一场运动,是一种意识形态层面的东西,它深入乃至统治着我们的人心,影响乃至重塑着我们的民情。经济学的地位和作用已经远远不止是一门单纯的社会科学。

30年经济变革,中国市场经济发展逐成定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其最初的内涵、作用已大大不同了。中国人日常需求的满足,已主要倚赖于企业的连续性经营供应。经济学话语与中国宏观改革的关系随之而淡化。另一方面,经济系统日益增长的复杂性,中国巨型社会变迁所面临的新问题,都对经济学主流话语的解释力构成了严重挑战。尽管金钱观念深入人心,但资本力量的无情冲击也让人颇多痛感。人们发现,物质屡足未必是生活幸福的保证。而市场逻辑自然导向的社会分化,更让人对经由普遍竞争导向普遍富裕的梦想产生幻灭。且不论,在转轨语境下四处可见的特权/身份与产权/契约的怪异结合(秋风将其归结为60年来官方经济学与商人经济学的合流)。正是因为这些缘故,经济学话语遭到颇多诟病,逐渐淡出公共领域。为此,我们组织了此次笔谈,邀请体制内外几名活跃的经济学研究者对此做出反思。

在笔谈中,莫之许分析,主流经济学淡出公共领域,正是其话语在中国体制内外同时失势的结果。经济学话语不再是自明的普遍性知识。改革之初,经济学家曾带有“先知”与“布道者”的神秘光环,随着经济学卡理斯玛的日常化,随着经济行政日益的官僚化,经济学“导师”角色的隐退就只是时间的问题。如皖河所说,中国自此进入“后经济学时代”。经济学一旦被官僚科层体系内化,经济学家曾所占有的神圣地位就将无疾而终。而经济学一旦成为引车贩浆者流的行话俚语,也将意味它“不再时髦”(张晓晶语)。更不必说,人们已经学会运用经济学的武器尽挪榆与嘲弄之能事。

公共关系复习资料 篇4

日本东京一家贸易公司有一位秘书小姐专门负责为客商购买车票。客商中有一位德国的一家大公司的商务经理请她购买来往于东京----大阪之间的火车票。不久,这位经理发现:每次去大阪时,座位总在右窗口,返回东京时又总坐在左窗边。经理问小姐其中有什么缘故,秘书小姐笑着回答道:“车去大阪时,富士山在您右边;返回东京时,山又到了您的左边。我想,外国人都喜欢日本富士山的壮丽景色,所以我替您买了不同位置的车票。”就是这桩不起眼的细心事,使这位德国经理大为感动。他想:“在这样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上,这家公司的职员都能想得这么周到,跟他们做生意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于是他决定把同这家日本公司的贸易额由400万德国马克提高到1200万德国马克。

法国巴黎有一家里兹大饭店。如果客人在这家大饭店预定了房间,乘出租车去饭店时,车刚在饭店门口停下,就会有看门人及时帮顾客打开车门,待客人下车后,又马上会记下出租车的号码。饭店看门人解释说:“巴黎共有14500辆出租车,如果客人有物品遗忘在车上,这是帮助客人找回失物最有效最简捷的方法。我们还必须记下客人的行李件数,一旦客人短少行李,就能很快查明这件行李是遗失在机场还是在饭店。”里兹大饭店之所以能在餐饮服务业竞争相当激烈的巴黎保持领先地位,“记下车号”这桩小事应记一功。

思考:日本的这位秘书小姐和巴黎里兹大饭店的看门人所做的这样不起眼的事是不是公共关系?为什么?谈谈你对公共关系的理解。

答:属于公共关系,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社会中,公司规模日益扩大,员工更是成千上万,其分工也越来越细,其中能够从事决策的高层主管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员工从事的是简单繁琐的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也正是这一份份平凡的工作和一件件不起眼的小事才构成了公司卓著的成绩。同样,立大志,干大事,精神固然可嘉,但只有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心思细致,注意抓住细节,才能养成做大事所需要的严密周到的作风。以认真的态度做好每一件小事,以责任心对待每个细节。这样,你付出的是细心,得到的却是整个世界!

公共关系(Public Relation)是指某一组织为改善与社会公众的关系,促进公众对组织的认识,理解及支持,达到树立良好组织形象、促进商品销售的目的的一系列促销活动。它本意是社会组织、集体或个人必须与其周围的各种内部、外部公众建立良好的关系。它是一种状态,任何一个企业或个人都处于某种公共关系状态之中。它又是一种活动,当一个工商企业或个人有意识地、自觉地采取措施去改善和维持自己的公共关系状态时,就是在从事公共关系活动。作为公共关系主体长期发展战略组合的一部分,公共关系的涵义是指这种管理职能:评估社会公众的态度,确认与公众利益相符合的个人或组织的政策与程序,拟定并执行各种行动方案,提高主体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改善形象,争取相关公众的理解与接受。

案例二:速溶咖啡为何卖不动

20世纪40年代初期,速溶咖啡首先在美国市场问世。它方便、省时,不会发生配料错误而且价格低于新鲜咖啡。于是,厂家踌躇满志,以为该产品一定大受欢迎,广告制作者也觉得只要刻意宣传其价廉与方便,一定能拨动消费者的心弦而马到成功。结果,销售状况大大出乎他们的意料,速溶咖啡不受欢迎!公司请来消费心理学家调查其中奥秘。初期的调查结果是,速溶咖啡的味道比新鲜咖啡要差,但消费者又说不出速溶咖啡和新鲜咖啡在味道上到底有何区别。在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查研究之后,消费者拒绝购买速溶咖啡的深层原因被揭示出来了。原来,当时美国消费者的社会心态是,购买速溶咖啡的人被看做是懒汉,是一个生活无计划的、邋遢的和可能没有贤妻照顾的人;而购买新鲜咖啡的顾客,则:有经验的、勤俭的、讲究生活的、有家庭观念和喜欢烹调的人。有谁愿意被冠之以懒汉的称号呢?有哪个家庭主妇愿意被他人看成是不能很好地照顾丈夫和家庭的妻子呢?广告制作者刻意宣扬的“方便”特征并没有与消费者的需求相契合,而是正好与消费者的精神需求相抵触。不难想像,这样的宣传愈是卖力,则愈是引起消费者的反感与厌恶,正可谓事与愿违。

在痛切地认识到这一点后,广告制作者便改变策略,不再强调速溶咖啡方便的特点,而是着力宣传新鲜咖啡所具有的美味、芳香和质地醇厚等特点,速溶咖啡也同样具备。他们在杂志的整版广告上画了这样一幅图画:一杯美味的咖啡,它后面高高地堆着很大的褐色咖啡豆,并在速溶咖啡罐头上写上“100%的真正咖啡”的标签,很快消极印象被克服了,速溶咖啡成为西方咖啡中最受欢迎的产品。

上述实例表明,当未能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倾向,仅凭主观想像盲目行事之时,公关宣传就是失败的。一旦掌握了消费者的需求倾向,并采取相应的、有效的策略予以满足时,同样的商品便能大受欢迎。由此可见,了解消费者的关心点是何等重要。

问题:(1)速溶咖啡为什么能由没人光顾变成畅销产品?

(2)结合本案例,谈谈你对“公共关系=90%做+10%说”的理解。

答:

1、因为公司意识到了消费者拒绝购买速溶咖啡的深层原因,并改变了原来跟消费者的社会心态抵触的宣传重点。了解了消费者的真正需求倾向的宣传策略才能做出最好的宣传。

2、突出了行动的重要性。在本案例中,如果广告制作者单单注重如何宣传,在第一次宣传失败以后,没有深入的去探究失败的真正原因,没有明白消费者的社会心态,而只是加大宣传力度,这样就不可能成功了。

案例三:顾客争座时,肯德基怎么办?

2000年8月,江西第一家肯德其餐厅落户南昌,开张数周,一直人如蜂拥,非常火爆。不想一月未到,即有顾客因争座被殴打而向报社投诉肯德基,造成一场不小的**。

事件经过大致如下:一位女顾客用所携带物品占座位后去排队购买套餐时,座位被一位男顾客坐住而发生争执。先是两位顾客因争座发生口角,尽管已引起其他顾客的注意,但都未太在意,此时餐厅的员工未能及时平息两人的争端。接着两人争吵上升到大声争吵,店内所有顾客则都开始关注事态,邻座的顾客则停止用餐,离座回避,带小孩的家长担心事态危险和小孩受到粗话影响,开始领着小孩离店。最后二人争吵上升到斗殴,男顾客大打出手,殴伤女顾客后离店,别的顾客也纷纷离座外逃和远远地看热闹。女顾客非常气愤,当即要求肯德基餐厅对此事负责,并加以赔偿。到此时,其影响面还局限于人际范围,如果餐厅经理能满足顾客的要求,女顾客就不至于向报社投诉。但餐厅经理表示“这是顾客之间的事情,肯德基不应该负责”,拒绝了女顾客的要求。女顾客马上打电话向《南昌晚报》和《江西都市报》两报投诉。两报立即派出记者到场采访。女顾客陈述了事件的经过并坚持自己的要求,而餐厅经理在接受采访时对女顾客被殴表示同情和遗憾,但是认为餐枯没有责任,不能做出道歉和赔偿。两报很快对此事作了报道,结果引起众多市民的议论和有关法律专家的关注。事后,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肯德基被认为对此事负有部分责任,向女顾客公开道歉,并赔偿了部分医药费,两报对此也都作了后续报道。

案例思考:

(1)从公共关系角度来看,顾客争座,肯德基到底该不该管?

(2)通过这一事件,我们应该汲取哪些教训?

要求:写一个500字左右的案例分析;条理清晰,观点明确。

答:从公共关系的角度来看,肯德基对顾客争座应该管,而且管得越早越好。南昌肯德基因未及时处理好该事件而使舆论影响不断升级,形象损失越来越大。在两位顾客因争座发生口角伊始,尽管已引起其他顾客的注意,但都未太在意,此时餐厅的员工如能及时平息两人的争端,则不会有任何不良后果。及至两人两人争吵上升到大声争吵,店内所有顾客则都开始关注事态,邻座的顾客则停止用餐,离座回避,带小孩的家长担心事态危险和小孩受到粗话影响,开始领着小孩离店。到二人争吵上升到斗殴,别的顾客也纷纷离座外逃和远远地看热闹。到此时,其影响面还局限于人际范围,如果餐店经理能满足女顾客的要求,女顾客就不至于向报社投诉。而接受记者采访时经理继续与女顾客持对立的观点,更增添了新闻报道冲突性和报道价值,从而令南昌表德基进一步陷入被动局面。从整个过程看,肯德基事件的处理态度实为公关大忌,餐厅经理为维护一时的权益,不仅失去了一个消费者,而且造成了众多消费者的心理阴影。而在这一事件中,即使从自身形象出发,肯德基也应主动及早处理,使 消费者免伤和气,心情愉快地消费。

从这一事件我们应该汲取教训,在以后的工作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培养员工的公关意识十分重要。目前不少公司的员工宁输公司的形象也不愿输理,因小失大,就源于散会公关意识的薄弱,看不到形象作为无形资产对于公司的巨大价值。公关不只是公关部的责任,进行员工素质培养,推选全员公关,是各种社会组织不应忽视的。

(2)公关无小事。公关危机大都是由小事件引起的公关应从小事抓起,而不是在引起轩然大波之后再来处理方显公关水平。消除隐患,防微杜渐,是危机公关的主要原则。出现危机就手心忙脚乱,无应对之策,就说明公关

管理仍有漏洞。而塑造形象的公关工作当从点滴做起,而现在一些企业热衷于“大手笔”,重视媒体公关,往往忽视了日常公关管理,这正是造成企业名声在外,而消费者却不满意的现象的原因之一。

(3)勇于承担责任是企业公关的一种境界。公关要塑造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企业的社会形象,而一个企业的形象是否表里如一,就在于其在经营活动中是否勇于承担与其形象一对敌的社会责任与义务。怕担责任甚至出了事拒绝承担责任的企业是让消费者寒心的。此类行为一旦发生,必然使公司的美誉度大受损害。而是否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与义务,是真公关和假公关的分水岭。

(4)“莫以善小而不为”,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有“万事德为先”的思想,这也是一个优秀企业内在品质的表现。南昌肯德基员工在两位顾客争座过程中,就缺乏这一品质,始终没有挺身而出为顾客排忧解难。其实丙争的不过是一个座位而已,只要肯德其的员式设法为其再提供一个座位,事情马上就可得到解决。而其“管不了”的态度无疑让人们为其落伍的企业价值观感到深深的遗憾。

案例四:

某地一位消费者,购买了重庆某厂家生产的一台电风扇,在他使用时却触电身亡。此事在报纸上披露以后,立刻引起了消费者的恐慌。人们认为,这家工厂生产的电风扇一定有质量问题。一些购买了该厂产品的消费者要求退货,原打算购买该厂产品的消费者也转而选择放弃。该厂的组织形象发生了严重的危机,为了克服这种形象危机,该厂开展了一系列公关活动。首先,该厂请有关部门和专家对此事进行认真的调查,对该企业的电风扇的质量进行科学的鉴定。通过调查和鉴定,发现该顾客触电身亡不是由于电风扇的质量问题(漏电)而造成的,而是由于他不懂电工知识,乱接电线造成的。其次,当把事件调查清楚后,该厂立即通过新闻媒介把事实真相公布于众,平息消费者的恐慌心理。同时,他们也把专家对该厂电风扇质量的鉴定意见,连同事实真相一并公布,利用消费者对“专家崇拜心理”来化解这场危机。经过该厂的积极努力,终于使消费者克服了对该厂的不信任,使企业从形象危机中解脱出来,企业产品的销售额也出现回升趋势,为企业避免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思考:

(1)该厂采取了什么程序和措施克服其形象危机?这个程序能倒过来吗?

(2)请谈一谈新闻媒介关系有什么特点,企业在处理与新闻媒介关系应遵循什么原则?

答题要点:【“危机公关”章节】

(一)危机公关的程序

1、调查消费者在使用电扇过程中触电死亡的真相——查明真相。

2、利用新闻媒介公布事实真相,使消费者了解事件的原因——公布真相,解疑释惑。

(二)措施

1、为提高调查过程和结论的客观性、可信性和权威性,请有关部门和专家进行调查。

2、利用新闻媒介公布事件真相,使 广大公众(消费者)能迅速知晓。

3、利用消费者的“专家崇拜心理”让专家说话,化解形象危机。

案例五:“请留心你家的后窗”

20世纪50年代,好莱坞影片《后窗》曾风靡香港,该片描写了一个脑部受伤的新闻记者,在家养伤时闲极无聊,便买来一架望远镜,每日坐在屋子里从对面楼层的后窗窥视住户的家庭隐私,从而卷入了一场谋杀案。影片上映后,香港人竞相观看,形成了“后窗热”。这时,香港的一家生产百叶窗的企业成功地抓住了这一事件。他们在报上连续刊登题目为“请留心你家的后窗”的销售广告,其生意一下子兴隆起来。

试运用公共关系学中的相关知识分析评点这一案例。

公共组织学复习资料 篇5

组织的定义:

组织是在特定社会环境之中,由一定要素组成的,为了达成一定目标而建立起来的,并随着内部要素和外部环境不断变化而自求适应和调整,并具有特定文化特征的一个开放系统。公共组织的含义:

广义的公共组织就是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和提供公共服务为目的的组织。不仅指政府及其执行部门,而且还包括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学校、医院、教会、军队和政党等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

狭义的公共组织仅指政府及其执行部门,以及具有行政授权的社会组织。行政组织 :

行政组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行政组织是指各种为达到共同目的而负有执行性管理职能的组织系统。狭义的行政组织是指国家的行政机关,即根据宪法和法律组建的、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行使行政权力、执行行政职能、推进政务、管理国家公共事务的机关体系,是国家权力的执行机关。组织的分类:

1、按组织内部是否有正式的分工关系,将组织分为两大类: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

2、以组织中人员对上级服从程度、上级对下级权力运用的关系,即组织中权威产生的基础对社会组织进行分类,将组织分为强制性、功利性和规范性组织。

3、根据组织目标和受益者的关系,把组织划分为互利组织、服务组织、企业组织和公益组织四类。

4、依据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以及组织的性质可以把组织划分为政治、经济、文化、群众、宗教组织。例外原则:

泰罗提出的例外原则是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把一般的日常事务交给下级管理人员负责,只保留对重大事项的决策权和监督权。非正式组织:

传统组织理论的评价(需掌握)

传统的、古典的组织理论比较偏重于对组织静态的研究,即从经济——技术的角度来观察组织。他们的组织理论特点是:(1)组织是一个分工的系统;(2)组织是一个层级节制的系统;(3)组织是一个权责分配的系统;(4)组织是一套法令和规章的体系;(5)组织是有目标的系统。

从以上的组织观念出发,他们所强调和追求的组织管理原则为:(1)组织结构的体系化。(2)组织工作的计划化。(3)组织运行的规范化。(4)组织管理的效率化。

古典管理理论所提出的这些观点,建构了现代组织管理理论的基石,提供了组织理论的分析框架,揭示了组织发展最基本的要求和特征。行为科学时期的组织理论评价(要掌握的内容)

行为科学时期的组织理论的要点主要有:

(1)组织是一个心理、社会系统。

(2)组织是一个平衡系统。

(3)组织是一个提供合理决策的机构。

(4)组织具有非正式的一面。

(5)组织是一个影响力系统。

(6)组织是一个沟通系统。

(7)组织是一个人格整合系统。

(8)组织是一个人——机配合的系统。

行为科学时期的组织理论对于组织问题的研究和管理上都是一场革命。

行为科学的组织理论的贡献还在于它引起了管理哲学的变革。他们促使组织管理方式由监督制裁走向人性激励;从专断领导走向民主领导;由唯我独尊到意见沟通的转化。

但是,行为科学时期的组织研究缺失,主要表现在:(1)重视事实真相的研究,只求收集资料,使研究陷于支离破碎;(2)过分偏重对组织中人的行为研究,甚至根本否认组织结构与法令的重要性;(3)行为科学家一味追求“客观性”,极力避免“价值判断”,并不符合社会科学的研究精神;(4)行为科学研究的对象虽然是人,但未能涉及外在环境对人的影响。(5)有轻视正式组织作用的倾向。论述生态理论的主要观点:

从更高的层次揭示了组织与管理活动的性质。此学派的代表人物为美国当代著名的行政学家里格斯。里格斯创立了所谓的“棱柱模式理论”,将社会形态划分为三种基本模式,即农业社会、棱柱社会、工业社会,然后分别比较各自特征以及社会环境对行政制度的影响。里格斯说的农业社会相似于传统社会,工业社会相当于现代社会,棱柱社会则为过渡社会。棱柱社会概念的提出,既是里格斯的重要贡献,也是里格斯的理论特色。

“棱柱型社会”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1)异质性。(2)形式主义。(3)重叠性。

简述官僚制组织的基本特征:

1、实现劳动分工

2、各种公职或职位按权力等级严密组织起来,形成指挥体系

3、通过正式考试的成绩或在培训中取得的技术资格来挑选组织的所有成员

4、实行任命制

5、公职人员必须是专职的6、职务活动被认为是私人事务以外的事情,受规则和制度制约,而且是毫无例外地适用于各种情况。

简述新公共行政学组织理论的主要观点: 新公共行政认为传统公共行政学存在不足:

1、只研究行政组织本身

2、理论太空洞。新公共行政认为在公共行政学组织中,存在四种基本运作过程:

1、分配过程

2、整合过程

3、边际交换过程

4、社会情感过程

简述新公共管理组织理论的主要观点: 政府不应该是一个高高在上的、自我服务的官僚机构,还应该是一个味公共服务的机构;公众作为政府提供税收的“纳税人”,是政府的顾客,理应享受政府提供的良好服务,公共部门有义务提高服务质量。为了提高公共部门的服务效率,政府有必要引进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

传统公共组织结构的类型:

行政组织结构的功能:

1、组织结构决定了组织的性质。组织的性质不但取决于它的组成要素,而且取决于它的结构方式,结构不同,即使要素相同,组织的性质也可能存在着较大差异。

2、合理的组织结构能有效地满足行政组织目标的需要。因为合理的组织结构可以使组织资源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有效地发挥整体功能大于个体功能之和的优势。从而满足社会的需要,最优地实现行政组织的目标。

3、结构有利于使个人差异对组织的影响最小化,至少能规制个人差异对组织的影响。组织效率的发挥从一定角度来说是组织强制协调发挥作用的结果,因而,结构强行规定个人适应组织的要求,而不是组织适应个人的要求,为阻止效率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4、合理的组织结构,有利于稳定工作人员的情绪,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因为,第一,合理的组织结构可以满足因事择人、因才施用,使得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例子,如不会出现职责不清和找不到对谁负责的问题,也能对个人政绩做出科学的考核。第二,合理的组织结构有利于实现组织间的良好沟通,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第三,合理的组织结构可以实现良好的内外流通渠道。为工作人员的晋升、发展提供途径。如梭形组织结构。

公共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

1、组织环境

2、组织战略

3、组织规模

4、组织技术

5、权力体制

公共组织设计的基本内容:

1、组织战略目标的确立

2、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的设计

3、组织职能设计

4、组织部门设计

5、组织职位设计

6、组织职权设计 群体及其功能:

群体是指介于组织和个人之间,通过一定的社会互动关系而集合起来的,进行共同活动的人们的集合。构成群体的特征:

1、有一定数量的人;

2、有稳定持续的社会互动关系;

3、心理上有归属感。群体发展阶段分形成阶段、磨合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群体的主要功能有:

1、完成组织所赋予的任务;

2、满足群体成员的需求;

3、把个体力量回合成新的力量 群体凝聚力:

是指群体对成员的吸引程度和群体成员之间关系的紧密程度。群体凝聚力是维系群体的力量,是群体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的作用不可小视:

1、群体凝聚力与工作绩效的关系,当群体行为与组织目标一致时,群体凝聚力可提高工作绩效,但当群体行为和组织目标不一致时,躯体凝聚力会降低群体的工作绩效。

2、群体凝聚力与员工满意度的关系,群体凝聚力可提高满意程度,但凝聚力过强会导致成员安于现状,工作绩效低。

3、群体凝聚力与员工个人成长,凝聚力强则员工的安全感强,但同时依赖感也会增强,从而缺少独立性和创造性。

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案例分析及答案一 某局机关因工作需要,新成立了一个行政处,由局原办公室副主任李佳任处长,原办公室的8位后勤服务人员全部转到行政处,李佳上任后便到处物色人才,又从别的单位调进5位工作人员。这样,一个14人的行政处便开始了正常工作。李佳38岁,年富力强,精力旺盛,在没有配备副手的情况下,他领导其他13人开展工作。开始倒没什么,时间长了,问题也就多了。因为处里不管是工作分配、组织协调还是指导监督、对外联络,都是李佳拍板定案。尽管他工作认真负责,每日起早贪黑,也适应不了如此繁杂的事务,哪个地方照顾不到都会出漏子,行政处内部开始闹矛盾,与其他处室也发生了不少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局领导决定调出李佳,派局办公室另一位副主任王强接任行政处处长。王强上任后,首先,着手组建行政处内部组织机构,处下设置四个二级机构:办公室、行政一科、行政二科、行政三科。其次,选调得力干将,再从原来的局办公室选调两位主任科员任行政处副处长,在业务处选调3位副主任科员任行政一、二、三科的科长,其余科长、副科长在原13名工作人员中产生。王强采取这些做法,目的就是改变处里的沉闷空气,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提高行政处的工作效率。这样,一个19人的行政处在三位正副处长、8位正副科长的领导下,再次以新的面貌投入到工作之中。但是过了不久,行政处的工作效率不仅没有提高,反而更加糟糕了。有些下属认为王强经常越权乱指挥,他们的工作没法开展;有的下属则认为王强到处包办代替,没事找事干,和科长争权;有的人认为行政处官多兵少,没有正经干活的。不到半年,行政处又陷入重重矛盾之中,不但人际关系紧张复杂,而且大家都没干劲。王处长带来的几个人也要求调回原处室。在这种情况下王强只好辞职。但他很困惑:自己工作热情很高,为什么还领导不好行政处的工作? 问:李佳和王强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应如何改进? 【答案要点】:(1)李佳和王强两次管理上的失败,主要是因为在进行组织设计时,违背了组织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原则,也就是说设计管理层次和控制幅度不合理。(2)李佳失败的原因:其一是管理层次太少,没有体现出分权管理原则;其二是管理幅度过宽,1:13的幅度严重失衡。(3)王强的问题是:第一,横向部门设置过多;第二,官多兵少,机构头重脚轻;第三,领导方法不当,过于揽权,管得太宽太细,影响中层干部积极性。(4)正确的做法应当是:第一,设计组织管理层次和控制幅度一定要适度;第二,确定控制幅度应以管理事务的难易程度为前提;第三,设计控制幅度还要考虑管理者的水平和管理手段以及管理对象的素质等因素。

服务型政府:胡锦涛:把政府主要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把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一、建设服务型政府,根本目的是进一步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关键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重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要求,围绕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创新公共服务体制,改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二、1、建设服务型政府,首先要创新行政管理体制。

2、要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加强公共服务部门建设。

3、要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发挥公益类事业单位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作用。

4、要完善公共财政体系,调整财政收支结构,扩大公共服务覆盖范围。

5、要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努力实现管理与服务有机结合。

6、要全面加强公务员队伍思想建设、作风建设、能力建设,加强公务员制度建设。

二级公共营养师复习资料 篇6

1、食物频率法调查表内容和原则要点

答食物频率法调查表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食物名单食物的食用频率即在一定时期内所食某种食物的次数。2食物名单的确定要根据调查的目的选择调查对象经常食用的食物含有所要研究营养成分的食物或被调查者之间摄入状况差异较大的食物

如果要进行综合性膳食摄入状况评价则应采用被调查对象的常用食物如果研究与营养有关的疾病和膳食摄入量的关系则采用与相关疾病有关的几种食物或含有特殊营养素的食物。在实际应用中可分为定性、定量和半定量的食物频率法。

2、设计食物频率法调查表的注意事项

答1过长的食物名单会引起被调查者的疲倦和反感最终将有损于被调查对象的重视程度和数据的准确性。因此应该选择经常食用的食物作为调查的食物对一些很少食用的应不选择作为调查内容。2如果以调查摄入的食物与特定研究的营养性疾病之间的关系为目的则需要根据《食物成分表》选择一些营养素含量丰富的食物添加到食物频率法的食物列表中。3由于食物频率法对过去的食物及食物平均摄入量进行调查时可能偏差较大一般不适合应用于食物摄入量的调查。4设计食物名称考虑当地居民饮食习惯。

3、简述食物频率法的技术要点

答1编制、验证食物频率调查表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十分重要应该多次讨论和安排一定次数的验证保证被调查对象常食用的食物种类均包括其中。2使用食物频率法调查和分析出的信息只能反映一定时期内的饮食习惯而不能提供每天饮食的变异信息在选择该方法时要注意调查的目的。3调查时考虑具有特定文化习俗地区人群的食物具有的特殊性包括特殊的食物品种和食用频度等。4定量食物频率法调查研究者常常提供标准或准确的食物份额大小的参考品供受试者在应答时作为估计食物量的参考。

4.采用食物频率法进行膳食调查的工作程序和注意事项是什么

答食物频率法是调查被调查者在指定的一段时间内消费某些食物频率的一种方法。工作程序包括⑴调查对象的确定⑵签署知情同意书⑶询问基本情况⑷询问膳食摄入情况---定量表①按问卷的主副食表询问食品种类不要有遗漏。②询问各类食物的食用频率和食用量。⑸调查结果的核查6结束访问致谢

注意事项是⑴调查表的设计要更简洁、直观能让被调查者更方便和更容易地回答问题可以消除问卷长度本身及难易程度过高对调查带来的影响。⑵完成一份问卷一般需要的时间较长3050min。因此要多注意询问技巧既要节省时间又要完整地填写调查表。⑶开展人群调查存在许多人为因素因此在实际调查时必须求助于地方一些行政或相关部门进行协助家庭抽样尽量做到随机化体现样本的代表性。

5、简述食物频率法调查报告撰写的基本步骤

答1明确调查目的。2充分了解调查方法和人群分布。3编制撰写提纲。4调查数据整理。5撰写文稿。6修改。7完善和形成报告。

6、怎样判定氟斑牙和氟骨症

答地方性氟中毒主要表现为氟斑牙和氟骨症。1氟斑牙是慢性氟中毒最早的临床表现之一。可分为白垩型、着色型和缺损型三型常混合存在单纯型较少见。白垩型牙表面呈现乳白色无光泽触之有细纱感可呈点状或线状或不规则片状重者呈粉笔样。着色型牙表面呈棕黄色牙损面呈深黄色

或黑褐色。缺损型牙釉质损害脱落呈点半或线状凹陷表现出浅窝或花斑样缺损。氟斑牙的诊断目前世界各国广泛使用的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分类方法-Dean法。2氟骨症的判定1生活在高氟地区、长期饮用高氟水或食用高氟食品2临床表现为氟骨症所具有的骨关节痛、肢体运动障碍畸形伴氟斑牙12 岁后迁入病区可没有氟斑牙3血、尿氟含量超过正常值。4X线检查有氟骨症的特有影像○1骨质改变硬化、疏松、软化○2骨周改变肌腱、韧带、骨间膜骨化软骨及其他软组织骨化。○3关节改变关节软骨、关节面或关节囊骨化增生肥大关节内出现游离体。○4骨和关节继发性畸形改变。脊柱、骨盆、四肢等变形。

7、简述儿童食谱设计要求

答1营养齐全2食物多样、搭配合理3餐次比例要合理4烹饪方法得当。

8、哺乳对母亲的好处 答1母乳喂养有利于自身体重的尽快复原预防产后肥胖2哺乳期母体保持钙的适宜摄入对降低骨质疏松症的危险有重要意义3母乳喂养可以降低发生乳腺癌和卵巢癌的危险。

9、简述人工喂养的基本方法和原则

答1大约每2h喂一次。2用奶瓶进行人工喂养喂完一瓶通常需要20-30min。3如果要吸很长时间婴儿吸起来很费力检查一下奶嘴有无堵塞或使用多孔奶嘴。4与母乳喂养一样按需喂养。5婴儿配方奶或代乳品最好是温热36-37℃的避免太凉或太热。6每次吃多少应由婴儿决定。7当孩子吃饱以后不要再喂。8根据婴儿大小给予喂食量。

10、如何预防因奶瓶喂养引起的婴儿消化不良和肠胃炎

答1认真阅读婴儿配方食品标签上的调制说明。2对孩子已经习惯的某品牌的配方制品不要轻易更换。3所有的喂奶用具在使用前都要消毒接触消毒后的婴儿物品之前必须先洗手。4冲好的奶放在冰箱里不可超出24h。5如果婴儿没有将奶瓶中的奶吃完剩下的奶应弃去不要留到下一次再喂。6奶瓶留在消毒液里直至要用时再取出。7不要把消毒过的装置放在平常的晾干板上晾干或者用抹布去擦干应该放在厨房纸巾上晾干。

11、婴儿添加辅助食品的原则和适宜的时间

答1婴儿添加辅助食品的原则1逐步适应2)由稀到稠3量有少到多质地由细到粗4因人而异 2婴儿辅助食品添加适宜时间1体重增长已达到出生时的2倍2吃完250ml奶后不满4h又出现饥饿现象3在24h内能吃完1000ml或1000ml以上的奶4月龄达6个月以上添加半固体食物。

12、简述孕早期膳食制备和调整注意要点

答孕早期胚胎生长速度较缓慢所需营养与孕前没有太大的差别。值得注意的是早孕反应对营养素的摄入的影响。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清淡可口少食多餐2保证充足的碳水化合物摄入3多摄入富含叶酸的食物或补充叶酸多吃富含铁的食物。4保证用加碘食盐适当增加海带等海产食物。5禁烟、酒。按孕妇的喜好选择容易消化的食物以减少呕吐增加进食量。

13、简述孕中晚期膳食制备和调整原则

答孕中晚期胎儿体内组织、器官迅速增长脑细胞分裂增殖加快骨骼开始钙化同时孕妇子宫增大、乳腺发育增快对蛋白质、能量能及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需要明显增加。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补充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如花生四烯酸AR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或鱼类、蛋类食物来为胎儿

脑细胞生长发育提供营养。需要充足的能量来维持孕妇体重的适宜增长。2补充足量的铁如动物肝脏和血、内类、鱼类。3充足的蛋白质供给如鱼、禽、蛋、瘦肉和奶的供给。4注意增加奶类摄入。5适量身体活动禁烟、酒。

14、简述中老年人膳食指导要点

答中老年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时期特别的营养需要和膳食调配是非常必要的膳食指导和评价要点包括以下问题。1合理安排饮食。2食物粗细搭配易于消化。3重视预防营养不良和贫血。4多吃含钙丰富的食物。5少食盐。6维持健康体重。7合理的膳食烹饪方法。

15、强化食品标签检查核对程序是什么

答对食品来说最基本的要求应该是安全的、质量是有保障的并具备相应的营养特征。对普通食品来说其营养标签核对程序包括 ⑴核对食品基本信息如名称、批号、生产厂家等。⑵核对检验方法如是否采用国标、方法的适用范围与产品是否相符等。⑶检测结果与食品营养标签标示值的比较计算偏差给出初评印象。⑷检测结果与相关标准的比较主要包括 ①根据食品分类与相应的食品卫生标准规定的营养技术指标进行核对。②根据食品的适用人群或用途与对应的通用技术标准或法规进行核对。而强化食品中加入了一定量的营养强化剂所以强化食品营养标签核对程序还包括要进行强化剂使用量与《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 2760或《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卫生标准》GB 14880规定的营养素使用限量的核对。5最后给出评价报告。

16、简述在确定食物强化的要素和条件时应考虑的主要问题

答(1)人群营养素缺乏状况和范围。(2)膳食营养素摄入量和生物利用率。(3)营养强化剂的物化性状、生物活性、安全性。(4)食物载体的消费数据。(5)强化技术和手段。(6)强化产品的质量评估包括感官、理化性质、稳定性、储藏和运输条件等。(7)政府支持和强化食物相关标准法规的指定和实施最终强化食品还取决于消费者的接受程度。

17、在餐饮食品加工过程中如何应用HACCP体系

答餐饮食品加工过程重点卫生操作要求如下1)采购食品索证2)加强对有毒有害物品的管理3)加热食品要彻底4)防止生熟交叉污染5)热菜储存温度要适当6)妥善保存和处理剩饭菜7)冷菜加工应防止细菌污染控制细菌繁殖8)控制生吃水产品9)搞好洗刷消毒10)保持厨房环境整洁11)做好异地就餐的卫生12)食品从业人员要保持良好个人卫生

五、论述题

1、试述孕妇体格测量指标及其意义

 答案在整个怀孕期间要定期去医院进行产前检查,孕妇的体格测量是监测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的良好指标,其相关体格测量指标及其意义如下:(1)身高:测量身高是为了估计骨盆的大小。身材矮小者(〈145cm)常伴有骨盆狭窄,小骨盆意味着阴道分娩存在困难。如果身高在152cm以上,除巨大胎儿外,估计引导分娩不会有困难。进行骨盆测定来决定分娩方式。(2)体重:孕妇体重增加是母体和胎儿正常发育所必需的,适宜的体重增长是成功妊娠最基本和最直观的条件。孕期增加的体重包含两大部分,一是妊娠产物,包括胎儿、胎盘和羊水;二是母体组织的增长,包括血液和细胞外液的增加、子宫和乳腺的发育及母体为泌乳而储备的脂肪及其他营养物质。其中胎儿、胎盘、羊水、增加的血浆容量及增大的乳腺和子宫被称为必要性体重增加。

妊期体重增长与其孕前体质指数密切相关:

体重情况孕前BMI推荐体重增长范围/kg

低〈18。512.5--18

正常18.5--25.011.5--16

超重〉25.0--30.07--11.5

肥胖〉30.06--6.8

一般来说,不限制进食的健康初孕妇女整个孕期体重增长的平均值为12.5kg,经产妇可能比该平均值低0.9kg。

公共经济学复习资料 篇7

1.1就业机会是一种具有较强正外部效应的私人产品

一个人能否获得就业机会, 最直接的受益者或受损者是劳动者个人, 良好的就业机会可以使有能力的劳动者个人获得更高的收入, 满足其物质和精神等各方面的需要, 从这个意义上说, 就业具有私人产品特征;然而, 就业在使个人受益的同时, 也会产生较大的正外部效应, 即良好的就业状况, 可以使整个社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效率目标, 同时, 还可以使社会中有能力且愿意工作的人都获得就业机会, 以自己的报酬满足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从而有效地实现社会公平。从这个意义上说, 良好的就业又具有一定的公共性, 会使社会中的每个成员受益。

1.2就业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

就业机会是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和排他性的。一方面, 就业机会是有限的, 一个就业机会一经提供出来, 就注定了劳动力在获取这种机会时的激烈竞争性。另一方面, 就业与市场上劳动力的供给和对劳动力的需求存在密切联系, 当劳动力的供给大于劳动力的需求, 即劳动力供给过剩而需求不足时, 就会出现失业现象。因此, 创造或新增就业机会必须是以增加劳动力需求为前提的, 而增加劳动力需求则意味着劳动力的需求方要花费一定的成本。此外, 就业机会一经提供出来, 人们也不可能获得等量消费。尽管机会面前人人平等, 然而, 就业机会属于一种特殊性质的产品, 由于个人能力、受教育程度等条件的不同, 因而获得就业的机会也不会相等, 特别是那些弱势群体则不可能获得某些在技术上、能力上要求较高的就业机会。

1.3有利于协调市场与政府在解决就业问题中的合理定位

由于混合产品具有一部分私人产品的性质, 因而在初始阶段, 私人总能为提供这种产品提供较充分的激励, 这说明,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市场本身可以自发地提供一些就业机会, 也就是说, 劳动力的需求方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对劳动力有一种内在的需求。但是, 当劳动力需求量达到一定程度, 即雇佣劳动力的边际成本等于其边际收益时, 则雇主就不再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 从而会出现市场在提供就业机会中的失效现象。这就为政府对劳动力市场进行干预, 促进就业提供了一个理论上的契机。

2就业机会提供中的市场失灵

从劳动者个人来讲, 为了满足其自身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要, 劳动者往往会积极寻找就业机会, 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积极自主就业, 以实现其个人效用的最大化。

从企业来看, 在市场机制下, 企业会雇佣一定数量的劳动力, 以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但是, 只有当市场上雇佣劳动力的边际成本低于其边际收益时, 企业才会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 当劳动力的边际成本等其边际收益时, 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达到了饱和, 此时, 企业不会再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而企业对劳动力需求量的增减会直接影响就业。这说明, 在市场机制下, 个人与企业对就业机会的提供是以其效用最大化或利润最大化为基本衡量尺度的。

从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看, 市场的作用是否有效, 还必须考虑劳动力的供求总量关系。概括地说, 劳动力供求关系有三种情形:其一, 供不应求, 在资本雇佣劳动的背景下, 这种情形实属罕见;其二, 供求相等, 在“强资本弱劳动”的现实中, 这种情形也是偶然;其三, 供大于求, 这是市场经济的常态。也就是说, 在市场调节的劳动力供求关系中, 供不应求和供求相等是相对的, 而供大于求是绝对的。

3政府在解决就业问题中的基本定位

3.1政府要为失业者提供基本的生存保障

应尽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既能为失业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又具有一定激励机制的失业保险体系。一方面, 为经济调整时期出现结构性失业者和总量过剩的劳动力提供基本的生存保障;另一方面, 要积极深入研究失业保险支付的科学合理水平、支付期限和相关约束条件, 以避免出现某些西方国家中的“福利信赖症”。

3.2建立有效的政策导向机制

政府应积极出台包括税收抵免、税收扣除等优惠税收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 降低企业雇佣劳动力成本, 同时, 降低个人自主创业的成本, 形成劳动者自主就业和市场调节就业的良好氛围。

3.3完善各项措施, 积极促进就业

加大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 通过提高民众的收入水平来带动市场需求, 以促进就业的增加。目前我国收入分配的重点应该是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降低农民税负, 使其获得更多的实惠, 这既可以增加农民对商品市场的需求, 又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量农民工进城, 使劳动力供求矛盾紧张的状况。

摘要:从公共经济学的视角对就业问题进行探讨, 认为就业机会属于具有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性质的混合产品。然而,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往往不能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 从而导致严峻的失业问题, 因此, 从混合产品最佳提供方式入手, 提出了征服在解决失业问题中的基本定位。

关键词:公共经济,混合产品,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冯彦明, 夏杰长.就业机会:政府必须提供的一种公共产品[J].经济学动态, 2004, (7) .

[2]中国失业问题与财政政策研究课题组.中国失业问题与财政政策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 2005, (22) .

[3]胡鞍钢, 王绍光.政府与市场[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0.

[4]萨尔·D·霍夫曼著, 崔伟大, 张志强译.劳动力市场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1993.

公共经济学复习资料 篇8

关键词:公共突发事件;预防、应急机制;法经济学

1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应急机制的成本与收益分析

1.1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应急机制的成本分析

1.1.1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应急机制的“法律制度系统”成本分析

“法律制度系统”是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应急措施采用的法律和制度上的保障,它包括法律法规体系、预案体系和安全规划体系。“法律制度体系”建立的成本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一是立法成本:法律法规体系是预防、应急措施采用的法律上的保障。SARS使我国快速制定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控制起到了规范和保障作用。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不仅如此,各部门、各地方还针对特定情况,制定了实施细则,形成我国公共突发事件预防、应急机制的法律法规体系,为我国各级、各类公共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急提供了基本法律依据。二是应急预案建立的成本:应急预案是指用于指导应急救援行动的具体方案,包括突发事件的抢险、救灾、医疗急救、社会援助、信息传递等方案,是应急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备的应急预案,不仅包括针对不同的情况制定各种类型突发事件的有效应急预案,建立预案库,还包括应急预案的定期演练与修订。三是公共安全规划制定成本:突发公共事件的频繁发生以及带来的灾难,要求人们加强对公共安全的管理,将公共安全规划纳入国家和社会发展规划范围,制定国家和各地方公共安全规划,克服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减少自然灾害事件的发生,使人的经济、社会活动符合自然规律,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促进社会经济与公共安全的协调发展。

1.1.2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应急机制“实体系统”的成本分析

“实体系统”是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应急机制的组织机构、物质和人员的保障系统,包括:组织指挥机构系统:组织指挥机构系统是由若干个中心组成的工作机构,负责突发公共事件的预测和评估,应急计划的制定,领导应急救援行动的开展,以及事故应急培训、演习等事务。包括安全管理组织网络、应急指挥场所和基本配置,灾情信息采取和分析、应急救援行动、应急指挥决策咨询等机构和人员。应急保障系统:突发事件发生时,工作复杂,不仅需要各类抢险、急救队伍立刻进入现场,包括信息、通信、指挥技术工程、交通、医疗、部队等抢险救灾人员,而且要保证各类救援物资及时供给,包括车辆、食品、药品等方面的投入。监测、预警系统:公共安全的监测网络包括通信网络、人员、机构网络等,有专家、职能部门对危险区域坚持常年监测。预警系统是在监测的基础上,对大量信息进行分析,对险情进行预测,一旦出现危害,通过警报系统预警,并尽可能将问题处理在萌芽状态。信息系统:建立科学的通讯系统,保证在任何情况下准确、及时传递信息,对预防、应急措施的采取、对社会公共安全和公共秩序的维护意义重大。一方面收集信息,为及时、科学的决策提供依据,同时,通畅的信息系统也是组织指挥系统决策得以及时执行的保证。另一方面,及时公开信息,使公众了解事实真相,知晓应对措施,配合、协助政府的工作。

1.2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应急机制建立的收益分析

1.2.1经济收益的分析

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应急机制的经济收益主要体现为预防、应急机制建立,对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的避免或减少,对社会正常经济秩序的维护。如果没有高效可行的预防、应急机制,公共突发事件一旦发生,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将非常巨大。资料显示:我国每年因公共安全问题造成的经济损失达6500亿元,其中安全生产事故引发的损失共计2500亿元,社会治安事件引发的损失共计1500亿元,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共计2000亿元,生物侵害导致的损失共计500亿元,约占GDP总量的6%,这些问题每年夺去20万人的宝贵生命。而且实际造成的负面效应靠这几个量化指标是无法表达的。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应急机制的建立与运行,可以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之时,迅速采取应急措施,防止事件损害的扩大与延伸,将损失降到最小程度。而有些突发公共事件,特别是人为的突发公共事件,如果预防措施得当,甚至可以避免事件和损失的发生。

1.2.2社会收益的分析

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应急机制作为公共产品,其社会收益体现为维护人民的生命健康权利、维护社会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观、消除不安定因素产生的社会心理影响、维护国际声誉,树立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等方面。

消除或降低突发公共事件对人民生命健康的威胁,维护人民的生命健康权利,这是预防、应急机制所产生的最大的收益。突发公共事件一旦发生,首先直接面临威胁的是广大人民的生命健康权利。例如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短短的30多秒中,24.2万人死亡,16万人受重伤。我国地震灾害较为严重,20世纪发生的破坏性地震夺去了60万人的生命,近10年在台风、暴雨、洪水等灾害中丧身的人数每年都有上万人。在谋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部过程中,人的生命始终是最宝贵的。维护人民的生命健康权利是我国预防、应急机制建立的首要目的。突发公共事件一旦发生,预防、应急机制的启动与运行,可迅速整合社会资源,及时、有序的转移受灾地区的人,或采取其他必要措施,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维护社会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观。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还会破坏社会核心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而且,从某种程度而言,一些重大的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正是由于社会核心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的破坏所引起。我国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应急机制的建立,正是为了维护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以人为本”、“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观。

消除其他不安定因素对社会的影响。突发事件发生,如果缺乏应急机制,没有通畅的信息渠道,没有对公共秩序维护的措施,就会导致谣言四起,产生社会心理的恐慌,社会秩序混乱,甚至一些不法之徒还会乘机实施违法犯罪活动。

树立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维护国际声誉。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是对一个国家政府在事件中的应变能力的考验,也是对政府的施政理念和管理体制的挑战。建立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危机的应对和化解能力,以一个诚实、高效和负责任的政府形象,引导公众应对危机,不仅可以促进社会实现更加的团结与和谐,还可树立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维护国际声誉。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我国政府以人为本,采

取快速、高效的救灾措施,赢得了世界的赞誉。

2降低成本,增加收益,提高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应急机制效率的分析

2.1优化立法和制度建设资源,降低立法和制度建设成本

法律制度系统的建立,必然要投入较大的成本。通过优化立法和制度建设资源,可以降低立法和制度建设成本。其途径主要有:一是建立合理的法律与制度体系。形成以保障公共安全基本法律为核心、以行政法规、规章和地方性法规、规章相配套的法律体系,形成合理的预案库和安全规划体系。避免重复的立法与制度建设。二是提高立法和制度建设技术,避免法律、法规和预案的频繁的修改。三是结合我国实际,借鉴发达国家较为成熟的立法与制度建设经验。

2.2资源整合,优化机制。降低“实体系统”建设的成本

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应急、救援是一项涉及面广、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单靠某一部门很难完成。目前我国指挥系统中,防灾、治安、防卫等设置相互独立,缺乏整体协同作战的能力,不能充分利用国家安全方面所有的人力、物力、财力和设备等资源;各部门在安全责任、权力方面既有交叉又有不确定,制约了安全力量整体效能的发挥;而且各地政府的横向监管机制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如在应对SARS过程中监察部门、消防部门、医院和快速反应部队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前,几乎没有机会进行沟通和磨合,以至问题出现时手忙脚乱,根本不能进行较好的配合,使得解决问题的成本大增,而结果却很难达到预期。因此,建立我国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应急机制,必须按照条块结合、资源整合和降低行政成本的要求,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避免重复建设,把各方面的力量组织起来,形成统一的组织、指挥机构,实现专门机构与现有资源整合利用结合。

2.3以预防为主、预防和应急机制相结合。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

建立以预防为主、预防和应急机制相结合的机制,可以以相对较小的预防、应急成本的投入,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轻灾难的巨大损失,实现收益的最大化。预防机制的建立不仅要求我们重视预防机构、设施的建立,更要求我们的政府和公民强化突发公共事件防范意识,做好积极的社会应急心理准备。借鉴美国、日本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做法,加强对公众的安全教育,将危机教育纳入我国的教育内容体系,在学校教育内容中增加危机教育教学内容,在媒体中普及基本的识灾、防灾和自我保护的知识,提高公民的危机意识及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协助和配合政府的防灾、救灾工作。

2.4以人为本,实现收益的最大化

现代社会安全观强调“以人为本”,“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无法用经济或其他东西来衡量。胡锦涛等中央领导人多次强调;中国政府始终把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我国的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应急机制也应以人为本,把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高科学指挥能力和水平,加强应急救援人员的安全防护,最大限度的减少救援人员的伤亡,减少医务人员的被感染率,减少抢险救灾人员的危险发生率,实现收益的最大化。

2.5加强科技研究,为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应急提供有力的支撑

公共安全方面科学技术研究包括风险的评估、灾害事故发生的机理研究、针对可能导致事故的关键环节的控制技术、生命安全保障方面的措施和技术、灾害中的人群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分析研究等。公共安全方面科学技术研究的成果可以在多方面为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应急措施的采取和决策提供支撑:一是研究自然规律,特别是自然灾害的发生机理、规律,为公共突发事件预防、应急措施的采取提供依据和有力的支撑。二是通过研究,提高预防、应急方法手段的高科技水平,提高效率。2003年我国在抗SARS的战斗中,重视医学、生物技术的应用,为控制SARS病毒的流行提供了科学的依据,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2.6加强国际合作和信息沟通

上一篇:网贷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下一篇:led显示屏购买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