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三观卖血记经典语录

2024-07-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许三观卖血记经典语录(共8篇)

许三观卖血记经典语录 篇1

⑴许三观的世界观

书里的许三观虽然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人,但是他也在追求平等。他的平等观不是在一种特定的规则下的自由发展,而是内心里有一种本能的愿望,那就是:最好大家都活得一样。要是有什么邻居过得比他好了,他就觉得不平等。许三观在与街坊邻居的对比当中,寻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余华敏锐地观察到了一种属于我们这个国家的农民本能式的思维。在赛珍珠的《大地》里,后来变成了地主的农民王龙,身上也具有类似的基本反应。这种本能的反应形态,可以称为“低层次的循环”。也就是说,我们这个民族在文化、社会、朝代更迭和人生的每次反复中,并没有给我们带来根本性的变化。每次农民起事进城,都模仿着被打倒者的生活与做派。李自成进北京,首先想到的是分配别人的女人和财产。由此而引发,我们发现,像许三观的那种平等观,其实是脆弱的。人们不希望看到别人过得比自己好,但是,反过来,都很想过得与众不同。骨子里,还是没有平等观念。这种平等,不过是一种打土豪分田地式的原始共产主义的理想。

⑵ 许三观的.虚假本土平民形象.

有一天,许三观听到别人说他的儿子一乐长得像他老婆许玉兰的前任男朋友何小勇,就把一乐找来细看。然后他又找来许玉兰盘问,把事情弄了一个明白。事情明白之后,许三观就发现自己吃大亏了。他辛辛苦苦娶到的一个老婆,有可能不是黄花闺女,她的第一次可能是给何小勇睡的。许三观被这个发现给击夸了。许三观同时还找到了在这个家里可以不再干活的充足理由,因为许玉兰让他做了乌龟,所以许玉兰干什么活都是应该的。

许三观在道德上占据了一个制高点之后,在家里变成了一个评判者。他懒洋洋地坐在藤椅上,看着许玉兰吃力地搬着重物,却没有想到要去帮帮忙。许三观说,我都吃这么大的亏了,我凭什么还要帮你?许三观的骨子里,有一种索取的报复念头。只有这样,他的内心才能够取得足够的平衡。这样,许三观在观念上,就由一个普通平民,摇身一变,成了一个好吃懒做的财主--至少在精神上如此。许三观身体里面原本残留的那么一丁点的平等的观念,在这时候,消失无踪了。

许三观卖血记经典语录 篇2

《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创作转型期的作品,转型首先是从语言的变革开始,作品的语言一改作者过去夸张奇崛的风格而变为平白质朴。为了接近人民的口语,作品中多用短句,少用长句,不用繁复华采的词汇,使老百姓都能读懂,作品就为自己赢得了最广大的读者群。他采用对话、重复的叙述模式,以敏捷的思维和丰富的情感使“客观的叙述”、“单纯的对话”、“简单的重复”达到“心动”的效果。比起人物描写、情节结构来,作品的语言艺术更有许多妙处,不少地方读时令人拍案叫绝。“首先是以无夸张、无议论、无感慨的纯客观冷静的叙事贯串始终,只在很少的地方运用了描写的方法,可谓好钢用在刀刃上。”例如许三观六十岁卖血被拒绝后流下了眼泪:“他的泪水在他脸上纵横交错地流,就像雨水打在窗玻璃上,就像裂缝爬上了快要破碎的碗,就像蓬勃生长出去的树枝,就像渠水流进了田地,就像街道布满了城镇,泪水在他脸上织成了一张网。”一连串的五个比喻句看来寻常,并无文采,但却切合人物的文化水平和性格特点。叙述人站在中立状态,进行包孕着温情与人道精神的客观描写,显示出对于民间生活状况,和人们生存环境的极大关注,由此透露出余华对贫苦老百姓的深切关怀。

一、作者及作品介绍

1、余华其人

余华,1960年4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现代作家。

1977年中学毕业后,进入北京鲁迅文学院进修深造。1983年开始创作,同年进入浙江省海盐县文化馆。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1998年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2005年获得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

余华并不是一名多产作家,他的作品以精致见长。作品以纯净细密的叙述,打破日常的语言秩序,组织着一个自足的话语系统,并且以此为基点,建构起一个又一个奇异、怪诞、隐秘和残忍的独立于外部。世界和真实的文本世界,实现了文本的真实。余华曾坦言:“我觉得我所有的创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实。我的这个真实,不是生活里的那种真实。我觉得生活实际上是不真实的,生活是一种真假参半、鱼目混珠的事物。”由于先锋文本读者甚少,成名之后的余华及时地做出了调整,自《在细雨中呼喊》开始,他的作品不再晦涩难懂,而是在现实的叙述中注入适度的现代意识,以简洁的笔触和饱满的情感尽可能地获得读者最广泛的共鸣。

余华的早期小说主要写血腥、暴力、死亡,写人性恶,他展示的是人和世界的黑暗现象。他小说中的生活是非常态、非理性的,小说里的人物与情节都置于非常态、非理性的现实生活之中。

2、作品一览

故事发生于解放初的五六十年代,那时主人公许三观还是一个青年,他被周围生活不断地压迫,为了生活,不得不拼命地工作,但是依然无法保证生活,他只能用卖血来维持,每当无奈时,就会想到用卖血来解决。随着岁月的流逝,许三观身体一日不如一日。他为了给儿子治病,坚持15天卖一次血,以还清欠债,最后导致大病不起。

小说围绕着卖血的经历,展开许三观生活中的琐琐事事,体现出一个男人所应当承担的某些责任,或许这也正是一种人生的无奈。小说饱含辛酸的经历,但也不乏幽默之处,比如每次卖血前喝足八碗水,这样身上的血就会多起来了,诸如此类的奇怪想法非常多。

作者个人认为小说的最后一节尤其精彩,许三观想吃猪肝,身边又没钱,他决定为自己卖一次血,但是到了医院,医生说他的血只能卖给油漆匠漆家具,在这时他感到自己的人生走到了尽头,已经没有任何作用。他坐着,哭了。

小说的具体情节非常生活化,就像讲述我们身边每天都在发生的事情,没有太多的写作技巧,也没有华丽的词汇,不过,在这个迷茫的时代,我们不必刻意去追求一些什么,只要存在着感觉,就已经足够了!

二、人物叙述的特色

1、许三观人物形象的叙述

作者用简朴自然的语调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淳朴,善良而天真的许三观。综其平凡的一生,简单质朴得就像一眼就能见底得小溪,对于命运中的苦难,他唯一的抗争的方式就是“卖血”。通过一次又一次地卖血,他获得了家庭,然后又拯救了家庭,救活了儿子。他老婆第一次得知他去卖血还债时,激动地说:“你怎么能去卖血,就是卖身也不能去卖血,卖身就是卖自己,卖血就是卖祖宗。”但许三观的简单,平凡的一生正是因对“自己”的出卖,而变得深厚而有力。在卖血的过程中,他完成了自我价值的肯定。我们看到了他那顽强,坚韧的生命力,还有他对待生活中的苦难的一种有如孩童般天真的执着的态度。

2、叙述人的隐退

在小说中作为叙述人的作者大部分时间隐退到台后,将自己的权力托付给小说的人物,由小说人物通过大段的对话,动作来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而叙述人自己在必要的时候出来亮相也只是极其简短地匆匆交代一下人物或情节。于是我们发现先锋小说中充盈的氛围的营造,人物心理的描摹在这儿难觅踪迹。作者在本书的单行本《自序》中说道:“在这里,作者有时候会无所事事。他从一开始就发现虚构的人物同样有着自己的声音他认为应该尊重这些声音,让他们自己去风中寻找答案。于是,作者不再是一位叙述上的侵略者,而是一位聆听者,一位耐心、仔细、善解人意和感同身受的聆听者。他努力这样去做,在叙述的时候。他试图取消自己的作者的身份,他觉得自己应该是一位读者。事实也是如此,当这本书完成之后,他发现自己知道的并不必别人多。”余华在故意轻慢“叙述”的过程中,却令这种朴实简约的文本散发着纯净自然的民间气息。

三、情节叙事的特色

1、重复的叙事特点

在《许三观卖血记》文本的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犹如信天游一般的跳跃的节奏,这种节奏感推动着读者带着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一步一步享受小说营造的愉悦,而不至于枯燥呆滞。余华曾说:“我发现自己所掌握的叙述很难接近到活生生之中。这让我苦恼了一段时间,显然用过去的叙述,也就是传统的叙述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可是同时我又会失去很多,这样的叙述会使得我变得呆板起来让我感到叙述中没有音乐,没有了活波可爱的跳跃,没有了很多。”

很大程度上小说对于节奏的构造都是靠重复来完成的。如作品第五章记述到一乐不是许三观亲生的时这样写到:“城里许多认识许三观的人,在二乐的脸上认出了许三观的鼻子,在三乐的脸上认出乐许三观的眼睛可是在一乐脸上,他们看不到许三观的影响”;这样的话传到了许三观的耳中,于是他找来三个儿子,仔细确认,却没发现有何异样。之后文中又重复写道:“城里认识许三观的人,在二乐脸上……看不到许三观的影响……”这样的话一次又一次传到许三观的耳中,余华用这种几乎相同的语句,渲染邻里的传闻,造成一种终生喧哗的效果。我们可以看到,《许三观卖血记》中所表现的重复是一种声音的重复,并不是主题的重复。

对于许三观一次又一次卖血的主题,作者的处理是不断变化的:第一次卖血突出的是阿方根龙的经验的教授,卖血之前一碗一碗喝大量的水,买完后是“一盘炒猪肝,二两黄酒,黄酒要温一温。”第二次则是叙述和李血头的打交道,到了第三次,虽然又碰到了根龙,但是卖血前后的及其简略地带过,第四次为了全家的口粮去卖血则连卖血的过程都只用了寥寥几笔交代了……卖血似乎可以看作是一种变化的重复,这种重复对于推动叙事的节奏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卡尔为诺说,童话的重复声调是“无穷无尽的变化”之中的“无休无止的重复”。余华自己也谈到过他对重复的理解,表现他们驾驭“重复”的能力,真正的重复是单纯和丰富和二为一的。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每次卖完血后许三观去饭店吃猪肝总要说一句“一盘炒猪肝,二两黄酒,黄酒要温一温。”这句话在文中许多次重复,就像一些音乐中都有的主旋律一样,不但加强了作品的主题,更重要的是这种声音控制着小说叙述的情感基调,读者一次又一次在不同背景下听着重复的声音,每一次都被拉回熟悉的情感中,从头到尾不曾走远。

2、民间的叙事角度

在小说叙事中余华一改以往先锋派的叙事风格,没有波澜起伏的传奇性清节,没有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也没有高深复杂的艺术技巧,只是以日常平凡的生活场景自然本色地体现民间的生活状态。对比余华八十年代的作品《许三观买血记》无疑是一部繁华灿烂之后归于平淡的作品,是一部艺术上被高度简化了的作品。正是这种不经刻意雕琢的画面,向我们真实地呈现了民间的温情与世俗,民间的混沌与狡黠。使得小说处处透着一股来自人间最原始的勃勃的生命力。

何小勇出了车祸,他妻子此时找到许三观家,希望一乐给亲爹何小勇招魂,一乐死活不肯,虽然许三观最初幸灾乐祸,可是最后出于善良的本性竟自哄着一乐为何小勇喊魂。这正是人性纯情的流露;最能感动人的是一乐与许三观之间的一份特殊的父子情深,许三观不是圣人,发觉到自己最疼爱的一乐竟不是亲生非常不满,一乐被全家排除吃不到面条,后来十分伤心地离家出走,作品对于许三观这一段心理变化的刻画十分地生动鲜活,读者看到许三观一系列的动作变化:从整日悠闲地躺着到着急地出去寻一乐,寻到一乐后起先对他骂骂咧咧:“他妈的,把我急得半死……你要是永不回来了我才高兴……你这个小崽子,小王八蛋,小混蛋……下辈子你作我后爹吧……你等着吧,下辈子我要把你折腾得死去活来……”骂道这里许三观突然温和的说道带一乐去吃面条,读到这里,任凭铁石心肠的你都会被父子的温情感动的一塌糊涂。作者全段几乎没有任何心理刻画,全凭许三观一系列动作和言语,却达到了大段抒情铺排都达不到的煽情效果;再来看:许三观上上海沿途一路卖血,碰到形形色色的人们,有对他冷嘲热讽,有对他关怀体贴,还有和他一见如故……一路下来,不自觉的发现余华给我们展现了民间的世俗百态相。;令外:许玉兰一个平凡的家庭妇女勤俭持家的宝典,还有根龙一生的卖血只是为了家中的生活更加地增色的思维,这些都让我们清晰感受到贴近最本质的质朴的生活态度。余华在其中文版的《自序》中说道:“这本书其实是一首很长的民歌。它的节奏是回忆的速度,旋律温和地跳跃着,休止符被韵脚藏了起来。作者在这里虚构的只是;两个人的历史,而试图唤起的是更多人的记忆。”

3、小说中的对话力量

在作品中,余华把对话的功能发挥到淋漓尽致,不光是人物的一般的言谈,还把情节的叙述,作品的结构,人物经历的交代,现实场景的描摹,心里世界的刻画等等功能都赋予其中。例如第十八章全章只由五段“许三观对许玉兰说”和一段“许玉兰说”组成,在这几段对话中却把人民公社化,大跃进,大炼钢,大锅饭……这段历史以及人们的生活状态全部自然地囊括其中,在浑然不觉中历史事件,意识形态,日常生活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同样在第二十五章的开头,接连用三段许三观说:“你知道吗?……”将文革期间贴大字报,个人崇拜,以及阶级间的明争暗斗流畅地揭露出来,特别是用许三观那略带顽童式的口吻传达给读者,使得本来残酷血性的历史岁月罩上了一层轻松的色彩,可是读完后我们却感受到轻松下面一种黑色幽默式的深深的讽刺。

论《许三观卖血记》血的意义 篇3

关键词:生命;血缘;温情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7-0-01

1、血与生命的象征

血,是维持生命的必要元素,失去血,就意味着受伤或死亡。小说的主人公许三观得知自己的血可以换来巨大“利益”时,他在屋顶上嘻嘻哈哈笑了一阵,于是他开始跃跃欲试,到后来卖血成为许三观家里的主要收入。许三观老家所在的那个村子是一个贫民小镇。血液,作为生命存在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从小说的一开始就被置于被买卖的关系。鲜血已不只是生命存在的象征,而是生命得以存在的条件和基础。许三观并不是不珍爱自己的血,相反,他坚定地认为自己体内的鲜血就是摇钱树。所以,卖血前要喝够水来稀释血,卖血后又要一盘炒猪肝,喝二两黄酒来补血。血,在许三观眼里成为了可以依赖的财富之源,正如他讲:“卖血的钱要花到刀刃上”。血,是许三观觉得可以归自己支配,并且可以支撑自己以至全家能够继续生活下去的信念所在。“卖血”成为许三观一家度过困难和窘境的唯一辦法了,卖血才能有生存下去的可能。

2、血:血缘

长期以来,“血缘”、“血脉”是我们维持家庭关系的重要纽带。小说主人公通过第一次卖血,娶了老婆许玉兰,许三观之所以能娶到许玉兰,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她也姓“许”,在向许玉兰父亲提亲时他说道:“你只有许玉兰一个女儿,许玉兰要是嫁给了何小勇,你家就断后了,生出来的孩子不管是男是女,都得姓何。要是嫁给了我,我本里就姓许,生下来的孩子也不管是男是女,都姓许,你们许家后面的香火也就接上了,说起来我娶了许玉兰,其实我就和倒插门女婿一样。”正是这句话使得许玉兰父亲答应了这门亲事。第五章里,许三观得知了一乐不是自己亲生的,他心中也很矛盾。一乐是别人的孽种这个事实是许三观最无法忍受的事情,可到头来他对一乐最好,最后几次卖血都是为了一乐。小说中有这样的一段话:“许三观经常对许玉兰说:‘一乐像我,二乐像你,三乐这小崽子像谁呢?’许三观说这样的话,其实就是在说三个儿子里他最喜欢一乐,到头来偏偏是这个一乐,竟是别人的儿子。有时候许三观躺在藤榻里,想着想着会伤心起来,会掉出来眼泪来。”按血缘关系来说,一乐并不是许三观的亲生儿子,他也不是一乐的亲生父亲,可当一乐说:“我最爱的是领袖毛主席,第二爱的就是你(许三观)”时,他直直地看着一乐,眼泪流了下来。他接受了一乐,接受了这个不是自己亲生儿子的儿子,接受了生活的安排。对于一乐,他已把他当作自己的亲儿子,就像他自己戏谑的话:“一乐不像老子没关系,像兄弟也行。”小说中一乐不是许三观的亲生儿子,这就突破了旧的血统亲缘论,他们只是名义上父子,他们之间的关系不是靠血缘关系来维系。而无血缘的冰冷现实被巨大的温情所融化,为了家庭他义无反顾地去卖血。许三观为了挽救一乐--这个不能确定是不是自己亲生儿子的生命,差点丢了自己的生命。小说中另一情节是在何小勇被车撞到时,许三观曾幸灾乐祸地说:“说起来我做了十三年的乌龟,可你们看看一乐,对我有多亲,比二乐、三乐还亲,平日里有什么好吃的,总要问我:爹,你吃不吃。二乐和三乐这两个小崽子有好吃的,从来不问我。一乐对我好,为什么?是老天爷奖我的……”这些话都表明在他心中,一乐已经是和亲生儿子一样重要了。

3、血与温情

在小说里,许三观一家人靠卖血勉强维持生计,为了解决生活中的种种困难,他不得不卖血,为了生存,他不得不卖血。在这里,“血”这个原本是组成生命生存的东西却被拿来卖掉以换取生命生存下去,这无疑是一个讽刺。小说以“血”为线索,以“卖血”贯穿全文。为儿子不惜性命,许三观一生共卖了十二次血,其中就有七次是为一乐的。替一乐赔方铁匠的医药费,给他零用钱,为他治病……这一次次都是他在用血去救一个跟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别人的孩子,经历种种之后,他宁可背着“乌龟”的恶名,不顾世俗的偏见,用血液对一乐倾注如河流般的父爱。苦难的生存中又有深深的温情围绕。小说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有一次,当一乐负气出走,许三观把又饿又困的孩子找回来,背着他回家时,有这样一段描写:“一乐看到了胜利饭店明亮的灯光,他小心翼翼地问许三观:“爹,你是不是要带我去吃面条?”许三观不再骂一乐了,他突然温和地说道:“是的。” 这个画面是让人很动容的。人性的温情让许三观在生活磨难中即使再苦也能坚持下来。许三观对一乐不计回报,无私的付出。全书的高潮,便是一乐得肝炎,去上海住院,许三观为了给一乐筹钱,一路卖血到上海的部分。许三观不顾自己的生命,冒着极大的风险,甚至晕倒在医院里,也要想各种办法卖血给一乐筹钱。许三观对一乐的包容和爱,正是人性温情的表现。四十年来,每逢家里遇上灾祸,他都是靠卖血度过去的。所以,当许三观年老不能卖血时,他才会失去了生存的支柱而恐惧得老泪纵横。

参考文献:

[1]余华:《许三观卖血记》,作家出版社,2012年9月.

[2]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人民日报出版社,第135页.

《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 篇4

这本书是余华除了《活着》最受欢迎的书之一,起初我想看这本书是被这本书的名字所吸引,尤其“卖血”两字让我浮想翩翩,牵起无限遐想,进入到这个”卖血“的世界以后,我震惊了,写下这个读后感。

该篇记述了“大跃进”“文革”“大食堂”时期前后的故事,主人公是在丝厂卖苦力的蚕茧工许三观,他为了度过坎坷的人生中一个又一个难关他卖了11次血,身体日渐憔悴的同时,精神世界也成为颓垣败瓦。

《许三观卖血记》和《活着》拥有相似的主题“生命的受难本质”,故事描述一个谷底求生的男人靠一次次卖血挽救家庭苦难。他“喜欢”卖血,似乎在他的世界里,能够拯救所有人的只有卖血,能赚到大钱的也只有卖血,虽然很可悲,那一时期的人民确实真真无法选择个人命运,只能“卖命”来饱腹奢求温暖,作为底层的“蚂蚁”,没有尊严来谈自由独立。中国的传统观念里,血是祖宗传下来的,什么都能卖,就是不能卖血,“卖血”就是卖祖宗,他“卖了血,做了乌龟”这一自嘲听着有些心酸,这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残留的封建思想。这里作者毫不客气的抨击了当时的中国经济的不堪,对人民的压迫,错误的政治指挥,是压倒群众的大山其中一块砖。虽然卖血的这种事情现在看来很可笑,却是40年前真实发生的,历史必须被铭记。

关注许三观的妻子徐玉兰被文化大革命“强奸”这件事,批斗大会上被侮辱成为了两元一夜的妓女,孩子们都躲着,在乎脸上的事,许三观坚持送饭安慰妻子的模样凸显了夫妻这么多年的情深深,是残忍的故事中很少可以欣慰的地方。

他的卖血历程中只有第一次卖血是为了图新鲜,顺便娶上了老婆,第二次发现自己白给别人养了九年的儿子,收起悲伤还是毅然卖血替儿子还债,第三次为了还风流债卖血,第四次“荒年”和“大炼钢”一同砸向这个小家,为了喂饱饥饿的家庭他卖了血,第五次和第六次都是为了应酬二乐的队长,之后为了一乐的肝炎一次性在三个月内卖了4次血,这一次次卖血的过程真的看得非常煎熬,反反复复的字眼“我喝了几碗了,但到了医院,我还得再喝几碗”“肚子快撑爆了”“吃点盐继续还能喝上两碗”“一盘炒猪肝,二两黄酒,黄酒要温一温”,读者对许三观身体的担忧,一次次怕他再也站不起来揪着心是故事成功的另一方面。

本文前半段包括后面一直贯穿的一条线索就是一乐的身世,看起来是一段关于家庭伦理纲常的婆婆妈妈的故事铺垫,没有后面的卖血救子那段来得感动天地,但其实这里是人物形象鲜明的舞台,这里把一乐知恩图报,二三乐不成熟傻乎乎,徐玉兰对家庭的付出描绘的淋漓尽致,同时也展现了人性的丑恶和善良。一家人为了面子争得面红耳赤,与后面批斗会上一家人互白重塑温情的画面形成对比,引起读者共鸣。在残酷的故事中,多喝井水就会把一碗的血冲成两碗,抽完血之后吃猪肝喝黄酒就能补回来,把脚软比作从女人身上下来这些粗俗的言语和肤浅的见解在表现没文化的人的无知的同时又增加了点趣味性。三观和玉兰的吵架就是一个润色剂,些许幽默冲淡了悲悯的故事,自然的处理了前因后果,也使丰富的人物形象赫然立于纸上,赋予人物尊严和立体感。

许三观的性格也是本文一大亮点,起初斤斤计较,有点小市民的得瑟,但在时局面前,流露出一条有血性的汉子,他热爱家庭,扛起家庭的重担。他被根龙和阿方引进卖血的道路,他最终也拉了来顺来喜两兄弟下水,但他就算家里多么穷困也好,从不让儿子去卖血,这是人性本善。由开始对何小勇的憎恶到释然,对儿子的不接受到至爱,有点佛学的味道,有待考证。

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 篇5

(一)《许三观卖血记》是着名作家余华于1995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余华的作品中,《许三观卖血记》和《活着》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想文学编辑评选的“90年代最有影响的十部作品”《许三观卖血记》被翻译成英文、韩文、德文和意大利文等在国外出版。

余华用温情的笔墨,勾勒出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人物,真实而又平淡的故事,把读者的心灵深深地震撼折服,甚至让读者热泪盈眶,比如我。小说几乎没有什么明显的高潮,有些情节可以说是很可笑的,但是又觉得那是属于哪个时代的人性和劣根性。许三观和许玉兰的糊涂婚姻仅仅是因为可笑恶八角三分钱和许玉兰父亲的封建思想,当许三观知道徐玉兰的不贞时气急败坏,一反常态,不再唯妻子命是从,看着方铁匠搬自己家东西时,帮忙不说还特别卖力,对于养了九年的一乐,心情十分复杂,爱也不是,恨也不是,始终走不出他是别人儿子的阴影。许三观会对一乐说:如果你是我的亲生儿子,我最喜欢的就是你。多么辛酸的一句话,这事个怎样的命运,让一个平凡的男人承受如此之多的无奈和痛苦,他的内心也要承受多大的煎熬!

当我读到许三观用卖血的钱带全家人去胜利饭店吃面条,除了一乐,因为他说一乐不是他的亲生儿子,他只能吃一个没有手掌打的地瓜时,我很心疼,很怜惜一乐,甚至讨厌许三观的“无情”,他闭着一乐去找何小勇做亲爹,何小勇打他、骂他,一乐伤心难过,多么可怜无辜的一乐!他一路向西,越走越远,没有人是他的亲爹,当许三观找到一乐时,他背着这个不是他儿子的儿子,看着一乐委屈可怜的小脸,许三观的心终于动容了,也许真正的亲情并不来源于血缘关系,而是无私的付出。一乐很孝顺,除了许三观的话谁的话也不听,许三观不计前嫌让一乐为惨遭横祸的何小勇叫魂,那一幕,一乐和许三观一个屋上,一个屋下,他们的对话感染了我,那才是父子之情。也许是从他卖血带全家到饭店吃面条开始,也许是从他和一乐屋上屋下对话开始,也许是从他冲进何小勇家,拿刀在脸上,然后指着所有围观的人说:从今天起,他就是我亲生儿子开始,许三观的形象慢慢地高大起来,我也慢慢地被他感动了!他是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人,他用卖血来对抗生命中的苦难,丈量苦难的长度,他就像是一个扁担,挑起了家里所有人的苦难,他是一个为家担当所有的好父亲、好丈夫。

读到最后,我们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许三观,但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两个人物:一个是跟龙,一个是阿方。根龙左后卖血死掉了,阿方身体不好,许三关再和阿方见面的时候,阿方已经显得很老了,阿方解释说:乡下人显老,要是城里人,四五十岁看上去就像三十多岁。再见根龙时,阿方已经卖血把身体败坏了,根龙看起来也很老了。而且样子全变了。根龙说:“我们乡下人辛苦,所以显得老”。当读到这些时,不由觉得好心痛,伴着淡淡的忧伤,我在思考:究竟是时代的变化,才造成了他们的悲剧,还是有其它原因呢?我们再小说中了解到得只是一些人用卖血完成了对生命的拯救。生活到底是有多无奈,多艰辛,才使他们冒生命危险去卖血。这群人代表的是整个中国的社会生活状态,那么多平凡的人,在这样的历史洪流中,无奈地挣扎着。却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当时代的重负反应在一个家庭的时候,家庭的渺小是多么显而易见啊!人们的生命在卑微中更显伟大!

《许三观卖血记》的序中说,他在写的时候,已经不能算是他在创作,是里面的任务自己张嘴自己说话,而他,也已经变成了一个读者。我认为小说最后一节尤其精彩,许三观想吃炒猪肝,身边又没钱,但到了医院,沈噱头却说他的血只能卖给油漆匠漆家具。可是对于他来说,卖血已经成为他度过生活难关的唯一办法,无法卖血让他感到自己人生走到了尽头,他再也无法为这个家庭做些什么了。“他的泪水在他脸上纵横交错的流,就像雨水打在窗玻璃上,就像裂缝爬上了快要破碎的碗,就像蓬勃生长出去的数值,就像渠水流进了天地,就像街道布满了城镇,泪水在他脸上织成了一张网”。这是那事对他那种悲不自禁、孤苦无助的悲痛心情的描写。许三观卖血的一生,给予我们许多震撼,然而当他老去,他的下一代的命运又会如何?在一乐兵种是,许三观在路上遇到的柔顺柔福,许三观把他们带入了一个卖血渡艰的漩涡,让他们尝到了那种不用辛苦劳作便可获得丰厚报酬的甜头,他们的命运有会怎样,他们俩是否会成为下一个阿方和根龙?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许三观卖血记》给了我们很大触动,也洗完它能够带给你们许多感悟和震撼。

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

(二)许三观最初买血,是因为回村看望他的爷爷,遇到了跟龙和阿方。他知道他们去卖血,也跟着去,还知道了买血的道理。通过第一次卖血,他结了婚。娶上了一房的老婆,叫许玉兰。然后就过的十分平稳。大概是讲着些吧。

我认为他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是他十分乐观。也平稳的生活了几十年。他非常有阿Q精神,凡事都忍,他也认为一乐不是他的孩子,也知道自己的老婆还有那么一段,可他也是人了。然而,随着卖血的次数的增多。卖血的理由也越来越多。也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在变化。

说到这里,要说一下根龙和阿方,最后好像是根龙死了。他见到他们都是在卖血站,阿方身体不好,再见面的的时候已经显得很老了,阿方解释的很好,很符合当时的情况,他解释是‘乡下人显老,要是城里人,四十五岁看上去就像三十多岁。呵呵呵,切实呢。

许三观卖了好多次血,第一次是为了娶媳妇,第二次是为了赎回别人那走的东西„„第三次,第四次„„他每一次都是用卖血解决问题,这好像陈为了他没有办法的办法。虽然他知道,卖身也不能卖血。卖血就是卖命,这似乎成为了他的一种习惯。那种没有节制的伤害自己。为了妻子,为了孩子„„真正体会到了“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最后都恢复了昔日的平静。很多不寻常的东西会慢慢的变成一种习惯,直到你领悟的那一天,全都没了。

当有些人认识到时,却发现自己才是这个世界里最孤独的人。

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

(三)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只用了两个晚上就看完,很少读书这样快。掩书而思,许多的感想和感慨,甚至有一种想哭的冲动。许三观一生中的卖了七次血和一次想卖而未卖成,卖血的过程折射出了许三观的人生理念。同时,也体现出了人性的伟大、善良、真诚、智慧和丑陋、自私、愚蠢。

善良与丑陋,在许三观身上并存着。体现许三观的善良是他让一乐去喊何小勇的魂。何小勇让许三观戴了绿帽子,并且城里人都说许三观的第一个儿子许一乐象何小勇。许一乐十三岁时,何小勇被车撞得晕迷了七天,城西的一个老中医说要让儿子坐在屋顶上喊何小勇的魂。在这十三年里何小勇和他妻子无数次地伤害了许三观一家,不承认一乐是他的儿子,无情地骂许三观的妻子许玉兰,但是许三观却宽容地让一乐去何小勇家帮助他,这等于自己承认一乐就是何小勇的儿子。显露出许三观丑陋的是第三次卖血。因为许玉兰有过那一次,虽然许玉兰只与何小勇有过一次,而且城里的人都说何一乐不象许三观却很象何小勇,所以许三观一直内心耿耿于怀。借探病的机会,许三观与那个曾作为老婆候选人的女工友,有了一次婚外行为。于是许三观为那个做一身衣服要两个人的布料的女人卖了一次血,拿到35元后背着自己的老婆买了十斤肉骨头、五斤黄豆、两斤绿豆和一斤菊花,这在那年头是非常奢侈的。

伟大与自私,在许三观身上并存着。第七次卖血,是为了给一乐治病,这次卖血过程也是许三观卖得最多的一次,为了筹更多的钱,许三观从家乡到上海,在短短的十五天内,许三观连续卖了五次血。许三观人生中第七次卖血也是最后一次卖血,是整个小说的最高潮,将许三观人生中最伟大也最光亮的一面完全展现了出来,也是许三观悲惨命运的最高点。许三观几乎是一路玩命地卖血,(Inspirational quotes yuedu.mipang.com)每到一个新医院就卖一次,每次卖血前都要吃些盐,然后拼命地喝八大碗水,虽然许三观只卖掉了4碗血未能如愿地为许一乐凑够药费,但却幸运地看到了一乐健康出院,自己也成功地活了下来,身体并没有败。第四次卖血,是为了吃顿饱饭,在这一次卖血中体现了许三观自私。在灾荒年代一家人喝了五十七天的玉米稀粥,已经饿得没有生气了。许三观再次卖了血,请老婆、二乐、三乐吃了一顿一块七角的阳春面,却唯独让一乐买了五角的烤红薯,因为他觉得一乐不是自己的儿子。

聪明与愚蠢,在许三观身上并存着。第一次卖血,是为了娶老婆。许三多跟着老家的“卖血前辈”到医院卖了血,得到了35元。这让许三观有了足够的资本请“油条西施”许玉兰吃好的,答应给许玉兰买很多的好东西。但许三观能够打败情敌的一个重要原因,他说服了未来的丈人,“你只有许玉兰一个女儿,许玉兰要是嫁给了何小勇,你家就断后了。要是嫁给了我,我本来就姓许,生下来的孩子也不管是男是女,都姓许,你们许家后面的香火也就接上了,说起来我娶了许玉兰,其实我就和倒插门的女婿一样”。就这样,许三观利用自己智慧打败了长相比他好、条件比他优越的何小勇,娶上许玉兰。体现许三观的愚蠢是那次没有卖成血,他碰巧路过饭店,突然回想起了以前卖血的日子,也突然想吃炒猪肝、喝温黄酒。他再次决定卖血。但是新的血头告诉许三观“你的血象猪血,只能卖给漆家俱的”。当生活不再需要他卖血来维持,而他也是白发皑皑的老人,没有资格再卖血时,他嚎啕大哭。因为卖血已被他视为生命中的依靠,生活得以维持下去的有力的武器。卖血已是他生活中的一部份,所以当他被血头拒绝,感到了绝望,感到生活已失去了一部份。

幸运与不幸,在许三观身上并存着。幸运的自己并没有象“卖血前辈”根龙和阿方一样卖血败掉了身体,许三观在根龙和阿方的带领下,出于好奇卖了第一次,随后又有第二次、第三次„„,特别是在第七次中,许三观从家乡一路卖到了上海,十几天的时间内,许三观连着了卖了五次血,虽然在第四次卖血中休克过,又被输了七百毫升的血,才得以保命。无论怎样,许三观总算是坚持了下来,并且看到了三个儿子都健康平安地回到了城里上班,自己和许玉兰也过上了算是衣食无忧的生活。不幸的是许三观一生中无论遇到什么事,都只能用这个非常有用而又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在许三观成婚后的四十多中,家里遇到了灾祸都要去卖血,卖血度难,平稳生活。

《许三观卖血记》学生读后感 篇6

主人公许三观是一个用心乐观的人。他读过多少书,在一种简单的氛围里,他平稳地生活了几十年。

卖血,给了他很多改变。第一次卖血,他最后结了婚。娶上了称心如意的老婆。虽然,他明白自己的老婆有一段历史,而且他也认为一乐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但他用他的乐观精神,度过了之后的十年平稳生活。

然而,随着卖血的次数的增多。卖血的理由也越来越多。第二次卖血,他为了赎回别人拿走的东西。第三次,第四次。当卖血解决了许三观一次次的现实问题后,他发现这是一个十分有用但却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虽然他明白,卖身也不能卖血。

卖血就是卖命。开始的时候,还是有必须的节制,到了最后,当卖血成为的选择,当卖血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时,许三观已经将一切都抛至脑后了。在他的心目中,为了家庭、为了妻子、为了儿子,明白卖血就像吸毒一样的行为,但是不这样,他还有别的选择吗?

还有两个人,一个是根龙,一个是阿方。根龙最后卖血死掉了。许三观每次见到它们都是在卖血站。阿方的身体不好,再见面的的时候已经显得很老了。他解释是:“乡下人显老,要是城里人,四十五岁看上去就像三十多岁。”再见根龙时,阿方已经卖血把身体“败掉”了,根龙看着也很老了,而且样貌全变了。根龙说:“我们乡下人辛苦,所以人显的老。”在别人看来,许三观的样貌也变了很多,但是许三观自己和家人却没有发现。

许三观卖血记经典语录 篇7

一直以来, 幽默文学在文学世界里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余华小说《许三观卖血记》一直都被公认为黑色幽默作品中的佳作。其英译本Chronicle of a Blood Merchant也很受国外读者欢迎。

谈到幽默翻译时, 人们发现虽然各国间不同的文化特点和语言习惯极大地丰富了幽默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 但这种文化差异以及语言习惯也给幽默文学作品的翻译制造了不少的麻烦。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时本着使原文中幽默效果在译文中得到最大保留为原则, 灵活运用翻译手段, 以达到最好的翻译效果。换译和意译是大家比较熟悉的翻译手段, 在本文中, 作者通过采用汉英双语平行语料库的研究方法去试图比较换译和意译在翻译幽默语篇时不同表现, 从而为今后的幽默翻译提供一些参考性的总结。

2 理论基础

言语幽默概论 (GTVH) 是Raskin和Attardo于1991 年共同提出来的。Antonopoulou教授则这样称赞道:言语幽默概论可以被认为是迄今为止唯一羽翼丰满的研究幽默的语言学理论。言语幽默概论包括两个方面:构成幽默的六大知识资源以及幽默相似度测量系统。该理论指揭示了笑话表征的六层模式, 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分别是:叙事策略 (NS) , 语言 (LA) , 情景 (SI) , 目标 (TA) , 脚本对立 (SO) , 逻辑机制 (LM) 。幽默相似度测量系统则认为:幽默相似度测量系统是指六个知识资源根据幽默生成能力和幽默相似度区分能力的强弱呈层级排列系统, 从高到低依次为:脚本对立→逻辑机制→语境→对象→叙述策略→语言。戈玲玲教授 (2012) 提出, “修辞手段是汉语幽默文本中叙述策略这一知识资源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关于语料库的建立, 作者以言语幽默概论的六个参数为依据, 以文本句为句子切分单位, 考虑幽默的生成特征最后, 运用检索工具检索, 建成英汉双语平行数据库, 从而对原文和译文的幽默翻译进行直观比较, 如果原文中的幽默效果在译文中得以保留, 那么可以说明该种翻译方法的运用是成功得、最佳的;反之, 则说明所采用的翻译方法无法满足幽默翻译的要求。

3 语料分析

语料分析的过程分为两个步骤: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

定量分析将原文与译本做成电子文本整合制定小型数据库, 基于GTVH的六个参数, 主要以文本句为句子切分单位, 进行人工标注, 然后进行数据统计, 从而得出初步结论, 为定性分析做准备。我们发现小说中, 幽默的片段的总数为113 处, 其中分别有11 处的幽默翻译采用的是意译, 以及13 处幽默翻译采用的是换译, 而这些采用换译和意译手段翻译的幽默片段则都无一例外地含有体现中外文化差异的内容 (Chinese alien source) 。

定性分析就是指运用言语幽默概论, 对所得出的定量结果进行系统分析, 从而探讨该理论对翻译汉语言语幽默的指导意义。在对比了原文及其英文版本之后, 进一步发现:在这11处采用意译翻译的幽默片段里所有幽默片段的幽默效果都在译文中得以保留;而在13处采用换译翻译的幽默片段中有8处的幽默效果在译文中得到保留, 而另外5处幽默片段的译文则彻底丧失了原文中的幽默效果。根据数据我们可以总结出, 在处理含有中外文化差异的幽默翻译时, 意译在传递幽默效果方面的表现要好于换译。

4 案例分析

在分别完成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之后, 还要做的就是案例分析。在言语幽默概论的指导下, 利用GTVH中的六个参数对案例进行标注, 运用幽默相似度测量系统进行对比, 然后得出结论。本文选取了双语平行数据库中几个典型的采用意译以及换译手段进行翻译的案例。以此为本文的结论提供最直观, 最直接的证据。

例1:原文:“卖血时就是两条腿有点发软, 就像是刚从女人身上下来似的。” (P.231)

H {SO <真实的vs.非真实的 (卖血时的感觉vs.从女人身上下来的感觉) > LM <类比> SI <上下文> TA <抽象的对象 (卖血时的感觉) > NS <对话 (比喻) > LA <比喻词 (就像……) >}

译文:“When you selling blood, your legs will probably feel a little weak for a while. It’s a lot like the moment after you have finished with a woman. (P.231)

H {SO <Actual vs. Non-actual (the feeling of selling blood vs.the feeling of having sex with a woman) > LM <analogy> SI <context> TA <sth. abstract (the feeling of selling blood) > NS <dialog (simile) > LA <figurative word (like…) >}

在例1 中, “从女人身上下来似的”则蕴含中国文化暗示, 在缺乏中国文化学习的外国读者看来就很难理解其中的含义。所以, 译者采用了意译方法, 直接将其译为“finished with a woman”, 译文不但很好地向外国读者解释了原文的内涵, 而且六个参数的标记显示一文中的幽默效果没有丧失。

例2:原文:李血头说:“等日子好起来了, 我还是不会去拿群众一针一线的。” (P.125)

H {SO <真实的vs.非真实的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vs.从事卖血的暴利勾当) > LM <否定> SI <上下文> TA <具体的对象 (李血头) > NS <对话 (讽刺) > LA <不会拿群众一针一线>}

译文:Blood Chief Li said:“When things get a little better, I’ll go back to the old policy of being a man of integrity and always work in the public interest.” (P.126)

H {SO <Actual vs. Non-actual (being a man of integrity and always work in the public interest vs. doing business of selling blood) > LM <negation> SI <context> TA <sth. concrete> NS <dialog (irony) > LA < being a man of integrity and always work in the public interest >}

在例2中, “不会拿群众一针一线”则是含有浓厚中国政治色彩的表达, 这对于外国读者来说, 理解其中的内涵是非常困难的。译者巧妙地运用了意译, 并将其译为“being a man of integrity and always work in the public interest”, 从而很好地阐释了其中的内涵。这样, 结合上下文, 即使是国外的读者也很容易就能理解这其中的讽刺意味。所以, 上下文 (context) 对于幽默翻译也是有着很大辅助作用, 起到了贯穿, 衔接的作用。

例3:原文:“对, ”许三观说, “就是我, 许玉兰晚上接的客就是我, 我能算是客吗?” (P.174)

H {SO <真实的vs. 非真实的 (许三观vs. 客) > LM <并置>SI <上下文> TA <具体的对象 (第三方:许三观) > NS <对话 (暗喻) > LA <客>}

译文:“That is exactly right, ”Xu Sanguan said.“It’s me. Every one of Xu Yulan’s johns is me. But can you really call me a John?” (P.175)

H {SO <Actual vs. Non-actual (Xu Sanguan vs. John) > LM <juxtaposition> SI <context> TA <sth. concrete> NS <dialog (metaphor) > LA <John>}

在例3 中, 许三观责备许玉兰生活不检点, 气愤地把自己和中文单词“客”进行比较, 令读者捧腹大笑。其中, 中文单词“客”是个有多重意义的单词;其既能表达出英文单词“guest”的意思又能表示出“whoremaster”的意思, 而且当中文单词“客”释义为嫖客时, 大都带有一种调侃的意味。所以, 此时译者采用了换译的方法, 用英文中的一个俚语“John”来代替“客”。原因有二:首先, 英文单词“John”作为俚语常被解释为偷情者或地痞流氓;其次, 单词的给人的印象或者气质感受与中文单词“客”颇为相似。所以, 在此段中换译的应用是完美的, 译文中的幽默效果也得以完全保留。

例4:原文:裤裆那个地方敞开着, 上面的纽扣都掉光了, 内裤看上去花花绿绿的。 (P.114)

H {SO <正常的不正常的 (生活灯红酒绿vs. 内裤花花绿绿) > LM <类比> SI <上下文> TA <具体的对象 (李血头) > NS <叙述 (双关) > LA <花花绿绿的>}

译文:All the buttons on his fly had fallen off, and a pair of flower-print underwear peeked through the gap between. (p.12)

H {SO <na> LM <na> SI <na> TA <na> NS <na> LA <na>}

在这个例子里首先要说明的是标注“na”意为“无”。再回到例子, 原文中余华巧妙地借用李血头内裤的颜色来讽刺其生活的腐败和淫乱。中文单词“花花绿绿”一直以来给中国人的潜在印象就是行为不检点或生活很奢靡。而西方文化却没有这种说法, 所以即使译者采用换译来翻译此段并把“花花绿绿”译为“flower-print”, 也很难把原文中的深层含义给表达出来。直接的后果就是译文中六个幽默参数的标注都为“无”, 也就是说译文中幽默效果已经部分丧失掉了。由此可见, 在翻译时换译的应用受到了来自文化差异的极大限制。

5 总结

本文是基于数据库的实证研究, 通过建立小型英汉双语平行数据库, 系统地总结了《许三瓜卖血记》及其英译本中的幽默翻译方法, 并且着重对运用意译和换译的幽默片段进行了细致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最终通过语料库的分析得出:中外文化差异已经成为幽默翻译中的主要障碍之一, 同时也成为外国读者了解中文幽默的主要障碍之一;其次, 在面对还有中外文化差异的幽默片段时, 多数译者经常采用意译和换译, 但是意译的应用频率要明显高于换译, 并且其所翻译的译文中幽默的保留成功率也高于换译, 也就是说, 换译的运用经常会受到来自文化差异的极大限制, 以至于其翻译的译文中幽默效果经常难以得到保留。

参考文献

[1]昌根花.国内幽默的语言学研究综述[J].读与写, 2008 (4) :37-51.

[2]戈玲玲.基于言语幽默概论的汉语幽默文本特征研究[J].外国语, 2012 (4) :35-44.

余华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 篇8

《许三观卖血记》讲述的同样是一个普通人“活着”的故事,相对于《活着》而言,这篇小说留下了更大的叙述空间,它着重表现人物的人性内涵,而不仅仅是命运对人物的压迫。

《许三观卖血记》从某种意义上说仍然承续了《活着》的基本主题——生命的受难本质。所不同的是,《活着》里的福贵面对一次次无情的死亡打击仍然要顽强地活下来;而《许三观卖血记》里的许三观面对一次次生活的难关用鲜血开始了漫长的救赎。对许三观来说,他对付世界的唯一方式就是“卖血”,但每一次卖血在余华笔下却又有着不同的人生内涵。血在中国人的生存观念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血与生命几乎处于等同地位,本质上,血是“生命之源”,但许三观恰恰以对“生命”的出卖完成了对于生命的拯救和尊重。

许三观共有十二次卖血经历,除了开始和结尾的两次外,在剩余的十次卖血过程中,有七次是为了一乐,一次是为了二乐,一次是为了私情,一次是为了全家,其卖血的结果,也都基本上达到了许三观的预期效果。他的血越卖越淡,但他的生命力却越来越强盛,他的血是为家庭、为子女、为妻子而卖的,他的生命自然在他们身上得到了延续。小说的关键在于,许三观先后用七次卖血来拯救一乐,但一乐并不是自己的儿子,而是妻子与别人的私生子。

在中国这个非常传统的国家里,妻子的背叛使丈夫丧失了男人做人的尊严,在道德观念的驱使下,许三观决心用自己的鲜血供养“别人的儿子”,显然需要经受身体和心理的双重考验,承受内心的巨大煎熬。许三观的卖血行为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商业行为,他的血也不只是一种单纯的“商品的血”,卖血与施爱的过程超越了父与子的伦理范畴。在这种伦理冲突中,许三观仍选择了为一乐卖血,足以体现了伦理温情的力量。

余华的小说是塑造英雄的,他的英雄不是神,而是世人。但却不是通常的世人,而是违反那么一点人之常情的世人。就是那么一点不循常情,成了英雄。——王安忆

《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1995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它以博大的温情描绘了磨难中的人生,以激烈的故事形式表达了人在面对厄运时求生的欲望。全书以主人公许三观卖血的经历为主线,年轻时,许三观出于好奇,同时证明自己有把好筋骨而第一次卖血,第一次拿到了三十五元钱,在胜利饭店吃了人生中第一盘爆炒猪肝,喝了第一口温过的黄酒。接下来,他因为大儿子一乐打伤了他人没钱支付医疗费而卖血;又出于对出轨对象林芬芳的内疚而卖血;自然灾害时期为了全家人能去胜利饭店吃碗面而卖血;儿子们下乡插队,许三观卖血给一乐补身体、增开销,又卖血给二乐的生产队队长置办酒菜;最后一次,也是最漫长、最艰辛的一次,一乐病重,为了凑钱治病,许三观一路卖血卖到上海……在许三观的意识里已经根深蒂固的认为,卖血就可以解决灾难。所以,当他六十岁得知自己已经老到没人再要他血的时候,他的精神崩溃了,感到自己的人生走到了尽头,站在大街上失声痛哭,“我老了,我以后不能再卖血了,我的血没人要了,以后家里遇上灾难怎么办……”

主人公许三观活得简单而直接,在他固有的道德准则中,卖血并不意味着痛苦和磨难,只是一种解决问题的途径。《许三观卖血记》用冷静朴素、极具控制力的寥寥数笔,勾勒了一个有着顽强坚韧的生命力、面对苦难从容执着的人生态度,以及有着不同常人的伦理情感和生存思维这三个独特维度的许三观。

这本书表达了作者对长度的迷恋,一条道路、一条河流、一条雨后的彩虹、一个绵延不绝的回忆、一首有始无终的民歌、一个人的一生。这一切尤如盘起来的一捆绳子,被叙述慢慢拉出去,拉到了路的尽头。小说中,作者让许三观平凡的人生用对话、重复的叙述模式来呈现,以敏捷的思维和丰富的情感使“客观的叙述”、“单纯的对话”、“简单的重复”达到“心动”的效果。

故事情节看似荒诞可笑,跳跃性极强,但其实作者用不经意的笔墨表现了苦难重压下民间赖以生存的幽默和乐观主义。比如过生日时,许三观用嘴帮家人每人炒了一道菜,让大家用耳朵听着吃,到最后屋里的口水声响成一片。小说与现实的距离被拉到最为接近的方位,挣扎在生活底层的人民表现出独立面对苦难的本色。作者在书中尝试用类喜剧的方式去解释痛苦、消解痛苦,于是选择用重复来制造这样一种效果,在重复的过程中人的机械化得以彰显,从而引发一种近似于自嘲的、笑着流泪的效果,读者透过重复的苦难看到生命里难得的温情也露出了悲凉的底色。

许三观是卑微的,只是“想吃一盘炒猪肝,我想喝二两黄酒,我想卖了血以后就去吃炒猪肝,就去喝黄酒……”他以小人物简单而实在的性格面对生活的艰辛磨难,他的一举一动都在看似不经意的回环往复中勾起读者带着泪的笑。许三观为了自己和别人的幸福不断付出,并且为了家人可以不惜拿自己生命冒陷,他是平凡的人,但绝不是平庸的人;他是卑微的人,但绝不是怯懦的人。

2月4日读忘玩余华的《许三观血记》。是晚上大概7点多的时候读的,因为那是电视里放的是新闻联播。说实话,一点都不觉得累,完全被他吸引了,便一口气读到了凌晨两点多,想到明天还有事做,只能作罢!意柔未尽,今早早早起床一口气把剩下的全读完了。

感觉不到这是小说,活脱脱的就是叙诉一个现实生活的家庭!许三观就是人民大众中的普通一员,他从小无父无母,孤苦零丁的长大,偶然间的一次卖血,让他与卖血结下了不解之缘。家里的一次次危机,都是通过他去度过的,足见他的责任与担当!虽然他也犯过错,把别的女人干了后还愚蠢的送一大堆东西过去!但也说明了他是个有情有意的男人!一个合格的丈夫!一个优秀的人父!

许玉兰作为许三观的内人,因有几分姿色令许多男人垂涎,只因一次意外,就让许三观做了乌龟,这还是从孩子身上的特征看出来的,真是世事弄人!她的形象是一个辣妇,一个疯疯颠颠,敢说敢做的女人。

三个儿子中,大儿子一乐的描写最多,因为他的是另一个男人和自己的母亲的孩子,因此偶尔会受到父亲的不平等对待,相信这也是人之常情。可文中很明显的看到,许父对他是最好的。二乐三乐的描写就少了,适合时出场就行了。

上一篇:农林公文处理下一篇:个人家庭经济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