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研究生学习计划

2025-03-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博士研究生学习计划(推荐5篇)

博士研究生学习计划 篇1

光阴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我们又将迎来新的学习任务,来为今后的学习制定一份计划吧。好的学习计划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博士学习计划,欢迎阅读与收藏。

博士学习计划1

虽然博士和硕士同属于研究生阶段但博士阶段的学习并不是硕士阶段学习的机械重复或简单延续二者在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和知识层面上有其各自的侧重点。博士阶段的学习不仅仅是对一些基本专业理论的查漏补缺更重要的是对专业理论发展前沿的把握和探索以研究为主一方面对专业理论的反思并作一些实证性研究另一方面对专业前沿的新思考以探索、求证的方式实现创新性研究。

发展心理学专业所涉及的课程和研究都是心理学最为核心的部分。通过辽宁师范大学历代专家和教师们的努力现也把它建设成为省级重点学科这对作为发展心理学高校教师硕士研究生的我来说感到无比的荣幸和自豪从而也增添了我攻读该专业博士研究生更深程度的自信。在职考博的准备工作是极为艰苦的经过了大半年“白天工作、夜间复习”的苦苦追求之后在老师的不断鼓励下我将获取这次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现从以下几方面对这宝贵时间作精要的规划

一、计划目标

20xx年是我人生的而立之年也将开启我人生的另一新篇章。在结合七年的工作经历和父母、恩师、领导、同事的意见并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我确定了人生的最终目标——成为一名优秀的发展心理学家并将为此奋斗终身。因此我选择攻读辽宁师范大学发展与心理学专业博士生合理利用三年博士学习时间抓住学习机会巧用学校有利资源在顺利完成学业的同时深入学习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进一步提高英语阅读和听写能力不断增强人文素养和社会交际能力在发展心理学某一领域开展创新性研究。

二、实施策略

为了顺利实施计划特拟出以下三点实施策略 一坚持做人为本尊师重道治学为先 二主动克服一切困难全力以赴专心致学 三坚持开放性、发展性原则虚心请教同仁。

三、具体内容

一认真研修课程提高专业水平在考博复习阶段我已经系统学习了《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心理学研究方法》、《心理测量学》、《心理与教育研究中的多因素实验设计》、《心理学论文写作规范》、《统计分析与SPSS的应用》七本书目。读博阶段我准备补充一些心理学基础知识在上课时间能安排得过来的情况下我将计划研修《发展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心理学史》、《社会心理学》、《spss统计软件的应用》、《管理心理学》等一些本科和研究生课程为求奠定扎实的心理学基础为研究做准备。除了研修课程外参与学术活动也是直接接受知识和领悟专家思想的有效途径。

三年里我计划参与学术活动10次。二广泛阅读专著突破专业视域 首先按照导师的要求按时完成阅读书目。了解发展心理学发展历程的概括和前沿研究热点问题。其次系统阅读导师的专著梳理发表的论文列出相关书籍作为我的必读书目。通过阅读专业书籍和文献加强理论修养寻求研究的突破点。

最后基于我对其他领域相关知识的欠缺计划从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美学、管理学等各领域补充一些相关知识。因此在经过认真分析和考虑之后我计划将选择性地补充阅读以下几方面的书

1哲学方面。心理学源于哲学我将阅读中西方哲学史至少精选中西方各2本以上阅读。

2社会学方面。精选2—3本社会学原理和研究方法方面的书主要学习一些基本的社会学原理、理论流派、研究方法和研究进展以及社会学与心理学的结合点。

3管理学方面。精选2—3本管理学书主要学习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理念了解一下管理学在发展心理学方面的借鉴意义。

4人类学方面。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那么有关人的知识除了掌握一些社会学、管理学等方面知识还不够当前有关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对发展心理学的借鉴意义十分重要。所以我计划精选2—3本人类学方面的书重点了解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动态重心在于人类学的有关知识对心理学发展的借鉴。

5美学方面。有学者曾说过“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的核心就是“美”。对我来说补充一些美学方面的知识很有必要。计划看1—2本美学书拓展一下我的美学视野。三积极参与研究增强研究能力 修课程、读书还只是吸收理论的过程而搞课题研究是实践理论的过程。实践理论有两种方式a。对已有理论的实证验证其现实的可行性或区域的适应性b。对理论的创新。这里的创新又有两种方式一是来自对理论的思辨二是来自对实践的提炼和归纳。作为博士生一定要参与研究只有参与研究方能有效的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因此我计划在完成课程计划的同时还要积极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希望能参与《青少年同伴关系促进》的课题研究同时跟随导师申请一至两项省级科研课题。

四、争取多发文章完成毕业论文

力争三年内能至少发表5篇文章其中至少有两篇核心期刊文章和一篇学科级期刊文章。计划第一年发表一篇第二年发表2篇第三年发表2篇。尽早形成博士论文观点理清博士论文思路积累相关材料与研究方法以便完成一篇能够经得起推敲的高水平的博士论文。初步计划在第一学期末能大致确立论文方向第三学期开学初就能拿出开题基本思路第三学期中能基本拿出开题初稿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撰写论文初稿第五学期末完成论文初稿第六学期准备论文答辩。目前想研究的领域同伴关系促进。近期收集国内外相关文献积累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以期寻求研究的突破点和创新点。

五、结语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心不在焉辄成走肉。博学、审问皆以唤起醒觉为归的。”在博士学习期间我将与导师保持紧密联系主动与导师交流学习心得和研究体会以使自己在其中找出不足并加以提高。总之我将努力让自己博士阶段的学习、生活过得充实富有意义。感谢老师长期以来的关心、支持、鼓励和指导老师的良苦用心是学生能坚持至今的最大动力也终将成为我实现人生目标的源泉。祝愿老师和家人身体康健、万事顺遂

博士学习计划2

本人是工作了三年后又重新回到校园攻读博士,师生角色变换,看着既熟悉又陌生的校园,感慨万千。经历三年的社会实践,自己有了新的感悟。一方面,在三年的工作时间里更加明白自己需要什么,薄弱点在哪里,哪些方面是急需加强的;另一方面,年纪逐渐变大,孔子说“三十而立”,本人已然三十了,却立不起来,以前同学大多成家了或者准备成家,而自己还在求学路上。虽说每个人走的路不一样,可是,也不能脱离大多数人发展轨迹太远了。在硕士和工作期间,由于不够努力以及容易感情用事,过去五年没有努力,也没有做出什么成果。

当攻读博士的第一天起,本人就告诉自己不可以像过去那样,不努力,不上进,整天浑浑噩噩,虚度年华,最终一事无成。开学典礼上李书记和几位院长殷殷教导,都要求务必确立目标,不可以虚度这宝贵的几年时间,9月12日某老师也一再强调了这个问题。因此,本人依据学校博士培养计划并结合个人实际情况,拟定博士期间的学习计划。

一、整体目标

20xx年是本人人生的而立之年,也将开启本人人生的新篇章。在结合三年的工作经历和父母、老师、领导、同事的意见并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本人确定了人生的最终目标——成为一名优秀的高校老师,并将为此奋斗终身。因此,本人选择攻读某教授的博士生,合理利用三年博士学习时间,抓住学习机会,巧用学校有利资源,在顺利完成学业的同时,深入学习管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进一步提高英语阅读和听写能力,不断增强人文素养和社会交际能力,在发展管理学某一领域开展创新性研究,在三年的时间里发表五至六篇高档次论文保证能够顺利毕业。

二、实施策略

为了顺利实施计划,特拟出以下三点实施策略:

(一)坚持做人为本,尊师重道,治学为先;

(二)勤奋刻苦,不畏艰难,努力上进;

(三)虚怀若谷,勇于学习、善于学习,多向老师、同门等等请教;

(四)坚持锻炼身体,健强体魄,以完成繁重的学习科研任务。

三、具体实施方案

(一)认真听课,提高专业水平

在考博复习期间虽然阅读了几本书,但是还是远远不够,在即将开始的博士生活中,本人打算仔细研读《管理学研究方法》、《管理学论文写作规范》、《统计分析与SPSS的应用》、《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治理理论》等等书籍,还打算选修《计量经济学》课程,为求奠定扎实的管理学基础,提高研究水平和技能,为下一步开展研究做好充实的准备。

除了研修课程外,参与学术活动也是直接接受知识和领悟专家思想的有效途径。三年里本人计划参与学术活动30次。

(二)广泛阅读,拓展知识面,首先,按照导师的要求,按时完成阅读书目。了解发展行政管理学发展历程的概括和前沿研究热点问题。

其次,系统阅读导师的专著,梳理相关论文,列出相关书籍作为本人的必读书目。通过阅读专业书籍和文献,加强理论修养,寻求研究的突破点。

最后,基于本人对其他领域相关知识的欠缺,计划从哲学、制度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法学、管理学等各领域补充一些相关知识。因此,在经过认真分析和考虑之后,本人计划将选择性地补充阅读以下几方面的书:

(1)哲学方面。管理学源于哲学,本人将阅读中西方哲学史(至少精选中西方各2本以上阅读)。

(2)制度经济学方面。认真研读T·凡勃伦、J·R·康芒斯、W·C·米切尔等人的著作。

(3)社会学方面。主要学习一些基本的社会学原理、理论流派、研究方法和研究进展,以及社会学与管理学的结合点。

(4)生态学方面。认真研读李百炼教授、李文华教授等的著作。

(5)法学方面。法学与管理学有着不可割断的联系,研读法学对于管理学的研究是大有裨益的。

(6)管理学方面。主要学习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理念,特别是治理理论方面。

(三)积极参与研究,增强研究能力修课程、读书还只是吸收理论的过程,而搞课题研究是实践理论的过程。

导师的课题很多,可以时刻参与到科研中去,多向导师学习,努力提高研究能力和水平。

(四)争取多发文章,完成毕业论文

力争三年内能至少发表6篇文章。计划每年发两篇,三年毕业时手中有6篇C刊论文,不仅仅出于毕业的考虑,同时也是为了找工作更有竞争力。

此外,尽早形成博士论文观点,理清博士论文思路,积累相关材料与研究方法,以便完成一篇能够经得起推敲的高水平的博士论文。初步计划在第一个学期末大致确立论文方向;第三个学期开学初就能拿出开题基本思路,第三个学期中能基本拿出开题初稿;第四个学期和第五个学期撰写论文初稿,第五个学期末完成论文初稿;第六个学期准备论文答辩。

罗蒙诺索夫说“现在,我怕的并不是那艰苦严峻的生活,而是不能再学习和认识我迫切想了解的世界,对我来说,不学习,毋宁死”。部尔卫也强调说“人所缺乏的不是才干而是志向,不是成功的能力而是勤劳的意志”。本人将洗心革面,惕励自省,以过去的三四年虚度年华为耻,努力上进。孟子云:“知耻而后勇”,本人将不自暴自弃,而是保持奋发进取、迎难而上的精神状态,在博士三年期间有所成就,而不是像以前那样碌碌无为。

在博士学习期间,本人将与导师保持紧密联系,主动与导师交流学习心得和研究体会,以使自己在其中找出不足并加以提高。总之,本人将努力让自己博士阶段的学习、生活过得充实,富有意义。

非常感谢某教授不嫌弃本人资质愚钝而收入门下,本人必将刻苦努力,不辜负自己、家人及导师的期望!

博士学习计划3

20xx年*月*日,万事开头难,但是,我也懂得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为了给博士学习生活开好头,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增强学术研究能力,特此制定本学习计划。

本计划共分为两个层次:总计划和总目标;周计划和周目标。总计划和总目标明确了本学期学习和生活的总体“轮廓”,周计划和周目标则明确了以周为单位的分目标,指出了具体的执行策略。另外,制定控制的策略和方法,以确保计划和目标的实现。

一、总计划和总目标

1、课程和学习目标

以经济学前沿和高等数学为学习重点,以计量经济学等课程为依托,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再次对方法论等课程进行学习,并尝试用计量方法进行学术文章的写作。(可以用计量方法完成经济学前沿课程的科研训练。)具体要求如下:

经济学前沿课程

完成大部分文献的阅读,明确大部分文献内涵主旨,了解经济学理论的脉络,通过科研训练掌握计量等研究方法。

高等数学课程

完成老师课程要求的作业,并利用课余时间做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尝试将所学知识与经济学前沿和计量课程中涉及的数学方法结合起来。

计量经济学

依据英文教材和课件完成曾卫红老师双语教学的计量经济学学习,利用计量完成经济学前沿中的科研任务。重点学习计量方法的应用。

管理理论前沿

主要是确保每节课都能够听懂,并能够根据老师所讲内容提出两到三个学术问题,把握与不同领域老师的沟通和交流的机会。通过该课程拓宽学术视野,了解其他学术领域的研究现状,学习研究方法的使用策略和技巧。

2、科研目标

科研能力重在训练,通过不断的试错和尝试来积累经验。主要的目标包括:扭转思维方式;掌握研究方法和技巧;理顺科技管理领域的文献脉络,发现并总结可能的研究问题;进行科技论文的写作。具体措施如下:

扭转思维方式

通过阅读文献、参与课程学习、进行科研文献写作、与同学老师沟通交流等方式不断将发散式的思维方式转变成以问题为中心,以条件为基础的科研研究的思维方式上来。

掌握研究方法和技巧

重点掌握计量方法的使用,利用课程学习的机会,完成课程科研训练的学习要求;通过经济学前沿的学习,梳理关键节点文献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学习在其他研究领域查找关键节点文献;通过文献阅读和课程学习,学习英文文献写作的一些基本技巧,掌握常用语法和句法,并尝试翻译重点文献的关键内容。

理顺科技管理领域的文献脉络

加强文献阅读和积累,通过关键文献的阅读和理解,掌握科技管理领域的研究脉络和研究现状,发现研究问题并对研究价值和可行性作简单分析,整理和总结研究问题。进行科技论文的写作

管理文献学习的基础上,尝试进行科技论文的写作。学习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的融合,掌握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基本方法。了解现阶段国内优秀期刊的学术研究范式,并掌握科技管理较为前沿的研究信息。

3、生活目标

博士学习生活漫长而艰辛,不仅需要提升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和能力,也需要坚持身体锻炼、确保身体健康,并寻求适合自己的发泄情绪和缓解压力的方式和途径。锻炼身体

坚持每天早晨起来作30个俯卧撑,每天晚上进行半个小时的跑步等运动。有时间的话参加班级每周组织的羽毛球活动,每月参加

两到三次的游泳锻炼。缓解压力

除了利用运动来缓解压力外,与同学进行沟通交流,组织或者参加一些集体活动也是有效的途径。利用多余的时间培养兴趣爱好,坚持积极阳光的生活态度。

二、周计划与周目标

要落实总的目标和计划,就需要对总计划进行细致的划分,明确每个部分完成的任务量和节点时间。

1、各周的计划和目标

注: 1)

课程学习是每周的基本学习任务,科技论文写作贯穿在整个学期过程之中。

2)在整体目标和规划不变的条件下,学习计划和任务会随着具体情境有所调整。

2、每周的学习计划和课程要求

注: 1)

课程学习以课节为准(一天共为11课节);学习计划以时间节点为准(将早晨8:00至晚上22:00的时间分成不同的时间区段)。

(在目标明确的前提下,努力及时的去完成目标和任务,是缓解压力的最佳途径。)

博士学习计划4

一、培养目标

培养坚持真理、献身科学、医德高尚、作风严谨、具有较高诊疗水平和较强教学与科研能力,适应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具体要求是:

(一)、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掌握有关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对本学科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有深入的理解,熟悉并了解相关学科的重要理论和技术。

具有较严密的逻辑思维和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医学博士专业学位应熟练地掌握本学科(主要指三级学科,下同)的临床技能,能独立处理本学科常见病及某些疑难病症,能对下级医师进行业务指导,达到卫生部颁发的“卫生部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中规定第二阶段培训要求的临床技能水平。

(三)、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能创造性地研究和解决本学科中的有关理论和实际问题。

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作出创造性的成果。

(四)、胜任本学科高校讲师和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所承担的教学及科研任务。

医学博士专业学位应具有从事临床科研工作的能力,能紧密结合临床实践,选定科研课题,实施科学研究,完成一篇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的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

(五)、熟练掌握和运用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

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二、修业年限

基本修业年限为3年,允许修业年限为3-8年。在职博士研究生的修业年限不少于4年。

三、研究方向

(一)100201内科学:

1.内科学(心血管病)

1)冠心病现代治疗的相关基础研究。

2)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和防治措施

3)心律失常和心脏电生理。

4)心力衰竭的治疗进展及相关的基础研究

5)心脏起搏与电生理机制及临床应用。

2.内科学(血液病)

1)造血干细胞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2)恶性血液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3)贫血性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4)出血性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3.内科学(呼吸系病)

1)呼吸衰竭治疗进展及相关的基础研究

2)肺动脉高压的发病机制和防治措施

3)间质性肺病诊断及治疗

4)慢阻肺及支气管哮喘诊断及规范化治疗

5)肺栓塞的规范化诊疗

4.内科学(消化系病)

1)消化疾病发病机制及诊治的研究

5.内科学(内分泌与代谢病)

1)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2)原发性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3)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4)骨质疏松症基础与临床研究

6.内科学(肾病)

1)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及干预治疗的研究。

2)急性肾损伤的研究

3)肾性低钾血症的相关研究。

(二)儿科学

1.儿科学(儿内)

1)小儿肿瘤与肝胆疾病

2)小儿血液病

3)小儿心血管疾病

4)小儿内分泌与感染性疾病

2.儿科学(儿外)

1)小儿恶性实体瘤与肝胆疾病

2)小儿外科疾病

(三)神经病学

1.脑血管病

(四)外科学

1.普外

1)胃肠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胃癌淋巴结微转移规律和预后的关系的研究、胃癌

肝转移相关基因克隆鉴定及在临床早期诊断预测的应用、中低位直肠癌保留括约肌手术对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

2)肠外与肠内营养的基础与临床研究:长期应用肠外营养对患者的肝脏、肾脏等重

要器官的功能影响以及早期应用肠内营养对胃肠道手术病人肠屏障功能的恢复与增强的相关作用机制及影响。

3)微创外科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腹腔镜与开放手术对胃肠肿瘤病人结局的影响、气

腹对肿瘤免疫状态的影响;加速康复外科在胃肠道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优点及对病人临床终点的影响。

4)危重疑难胃肠外科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胃肠外科疾病营养不良的流行病学及代谢

规律研究、危重胃肠疾病不同手术前后能量代谢及合理营养支持、危重疑难胃肠疾病手术后糖代谢异常及胰岛素阻抗的发生机理。

5)乳腺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乳腺恶性肿瘤发生的基因遗传学特征以及某些具有

特征性的免疫学因子在乳腺恶性肿瘤发生发展过程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

6)甲状腺肿瘤的基础及临床研究:常见甲状腺肿瘤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及

鉴别诊断的要点及甲状腺肿瘤患者的基因学特征。

7)疝与腹壁外科的基础及临床研究:疝与腹壁外科的常见发病人群、发病机制、临

床特点及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治疗原则和疝修补材料的研究。

2.骨外

3.泌尿外

4.胸外

5.心外

1)心外科临床

2)心脏直视手术的心肺保护

6.神经外

1)脑血管病的显微手术

2)重度颅脑外伤的治疗

3)脑胶质瘤的基础和临床

4)癫痫的外科治疗

5)显微神经外科

(五)妇产科学

1)妇科肿瘤

2)妇科微创

3)生殖内分泌

4)妇科计划生育

5)围产医学

6)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六)眼科学

(一)角膜病与白内障

(二)玻璃体与视网膜病

(三)眼科基础

(四)眼眶病

四、培养方式

1、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在培养过程中推行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

2、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工作为主,课程学习为辅。

医学博士科学学位的研究生以科学研究工作为主,培养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并结合课题需要学习有关课程(见课程学习部分)以提高其基础理论及实验水平。

第一学期集中进行课程学习,入学三个月内由导师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结合博士生本人的特点,确定其培养计划。培养计划应对课程学习、文献阅读、科学研究、学位论文工作的预期目标及进度、教学或临床实践等做出安排。培养计划需经教研室、部系审批后执行,并报研究生院备案。

从第二学期开始进入各科室进行论文研究工作,同时完成专业及专业英语的学习。

指导方式:指导教师负责和指导小组协助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导师指导小组可由副教授以上的专家3-5名组成。

研究生的培养方式要灵活多样,充分发挥指导教师,指导小组及学生的积极性,不断加强对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更适应新形势下对人才的需求。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

1、课程设置的原则

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要紧跟学科前沿,充分体现相应的深度和内涵。课程学习最长不得超过一年。

2、课程分类及学分分布

博士研究生的课程分为学位课和非学位课。学位课程为必修课,包括公共学位课和专业学位课;其中专业学位课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两部分。非学位课程为选修课,包括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

博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一般以课内18学时为1学分,总学分不低于13学分。

公共学位课5学分

其中: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1学分

第一外国语3学分

注:第一外国语为英语语种者,第二外国语可作为选修课;第一外国语为非英语语种者,第二外国语为必修课,一般要修英语。

②专业学位课6~8学分

③非学位课 2~4学分

课程设置见《(内科学(内分泌与代谢病)博士研究生教学计划》(附后)

课程设置见《(临床医学)博士研究生教学计划》(附后)

(说明:博士所有课程必须在前两个学期完成)

六、必读书目(附后)

七、个人培养计划

每个博士研究生都应制定个人培养计划。个人培养计划包括课程学习、各培养环节及学位论文工作的要求及进度等。培养计划在博士研究生入学后6周内制定,并报研究生处备案。

八、中期筛选

具体要求见《青岛大学关于对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实行中期筛选的暂行办法》。

九、学位论文工作

博士学位论文是综合衡量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博士研究生从事与学位论文有

关的研究工作应不少于2年。

1、论文开题

博士研究生在撰写学位论文之前,必须在查阅文献资料,了解本人主攻方向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确定学位论文题目。博士研究生至迟在第三学期初通过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论证,通过者方可进入论文写作阶段。开题报告应公开进行,并由开题报告评议小组评审。博士研究生开题评议小组成员5-7名,均由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专家组成,其中半数以上应具有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开题报告包含文献综述,文献综述不得少于10000字。

2、论文工作检查

在学位论文撰写过程中,导师与指导小组要定期检查学位论文的进展情况,确保博士研究生按时高质量地完成学位论文。

3、学术活动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应积极参加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学术讨论、前沿讲座等活动。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间要在一定范围公开做5次以上(含5次)学术报告或讲座。

4、科研活动

在学期间至少以第一作者且青岛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公开发表与本人学位论文工作相关的以下级别(不含增刊、专刊、专辑)和数量的学术论文(文献综述和论文摘要不计其内):

①理、工、医学学科博士研究生至少有1篇发表的学术论文被SCI或EI收录。博士研究生如以发明人排序第一且青岛大学为第一申请单位获得国内外发明专利一项(获得公布即予认可),可视为发表1篇被SCI或EI收录的学术论文。

②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博士研究生在《CSSCI》来源期刊上发表2篇。本人完成并正式出版与其学位论文工作相关且字数在3万字以上的专著,可视为发表1篇符合要求的学术论文,但只能有1篇可作此等同处理。若被《SSCI》、《AHCI》收录或被《新华文摘》转载3000字以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或《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论文1篇者,可视为达到发表学术论文要求。

各博士学位授权学科根据本学科的具体情况,对博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制定并公布不低于学校基本要求的学术要求,经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批通过,报学校学位办公室备案后实施。

5、论文预答辩

博士研究生在完成所有预定的论文工作内容并撰写学位论文初稿之后应进行预答辩。博士学位论文预答辩是博士学位论文定稿之前的一次重要集体指导工作,对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博士学位论文内容,提高博士学位论文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

6、论文评阅及答辩

博士学习计划5

攻读博士学位学习计划(48个月)

1、首先,针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广泛查阅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研究进展情况,吸取经验、查找不足,并选定自己的研究切入点;

2、其次,进行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生态环境问题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学习,为本研究寻找合适的方法和理论支撑;

3、第三,通过借鉴现有研究成果,在有关理论支撑的基础上,研究形成具有独创性的通过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4、第四,选取有代表性研究样区,进行实证研究,明确研究样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格局、发展趋势、生态环境响应和变化预期及其模拟模型,并寻找土地资源合理优化配置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调控模式;

博士研究生学习计划 篇2

我国实行以导师制为主的博士生培养模式。博士生导师的职责,是以一种规范的方式指导在学博士研究生完成所有取得学位的必要环节,对博士生的科研工作给予指导性的建议,并监督博士生的研究进展。[1]博士生培养的内容主要包括课程学习、科研实践、学位论文及学术成果这几个方面。对博士生来说,学位论文是其取得学位的关键。通过坚实的理论学习和系统的科研实践,博士生要在导师的指导下,搜集阅读文献,运用科学研究方法和工具,对本学科领域相关问题进行独立研究,力求表达独特见解,对现有理论或方法有所突破,取得创造性的研究成果。博士学位论文是衡量博士学位授予质量的基本标志,是博士生学习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学术修养和文化修养的全面体现,是评价博士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

目前,全国在校博士生数量已达14.35万,预计到2008年,授予博士学位的人数将超过5万,跃居世界第一。[2]然而,我国博士学位的总体质量还远没有达到与国际接轨的标准,我国的博士学位尚未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普遍认可。近几年来,随着博士生规模的急剧加大,在博士生导师指导方面出现了一些棘手的问题,有的导师对博士生放松了指导,有的导师对博士生学位论文中的抄袭、剽窃现象不闻不问等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我国博士生培养的质量。在理解和把握博士生学位论文质量方面,导师可以说是第一责任人,博士生导师是提高博士生质量的关键和核心力量。

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已有研究,多是从博士生培养制度、博士生论文评审过程、博士生导师资格审核等角度进行的,而针对导师与博士生关系的内容较少。本文从博士生学位论文的学术指导问题出发,应用社会统计学的方法,在中日两国调查数据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了我国博士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提升我国博士生培养的质量。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所使用的资料主要以日本广岛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在日本(2003)、中国(2004)进行的“研究生学习与生活调查”的调查数据为基础,调查采用系统抽样方法进行。

在日本,根据博士授予点的整体分布进行抽样,共发放问卷8,024份,回收2,656,其有效回收率为33.1%。调查对象的性别分布为:男性占73.0%,女性占27.0%;学年分布为:博士一年级的学生32.5%、二年级的学生29.2%、三年级以上的学生38.3%;专业分布为:人文学10.9%、社会科学12.7%、教育学3.1%、理学13.7%、工学24.4%、农学6.3%、艺术类0.6%。[3]

在我国,抽样范围定为研究型大学的在校博士研究生,采用两级分层进行抽样。首先,考虑我国高等教育地域之间发展不均衡的特点,以地域为初级抽样单位,将地域分为西部、中部和南部,西部抽取一所高校,南部抽取两所高校,中部抽取两所高校。然后,以专业为抽样单位,在各个高校抽取文科和理工科的若干个专业。通过学校管理部门直接发放并回收问卷,共发放问卷1,700份,回收了有效问卷1,107份,其有效回收率为65.1%,达到了基本的调查标准。调查对象的性别分布为:男性占65.5%,女性占34.5%;学年分布为:博士一年级的学生51.8%、二年级的学生30.0%、三年级的学生18.2%;专业分布为:人文学22.4%、社会科学19.4%、教育学8.1%、理学32.8%、工学16.0%、农学0.3%、艺术类0.3%。[4]

二、结果分析与比较

本研究将博士生接受学位论文指导的过程具体化为:确定论文题目的途径、博士生的研究与导师研究之间的关系、博士生跟导师探讨博士论文的频率、博士生对导师指导论文的认可程度这四个维度。通过这四个维度,可以考察导师与博士生在指导与被指导基础上进行交流的具体过程,进而考察博士生科研的自主性程度,以及博士培养过程中师生互动程度。一般来说,博士生能否自主确定博士论文,选择研究领域能否突破导师研究的范围,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博士生科研是否有自主性;而博士生跟导师探讨博士论文的频率越高,师生互动的层次和程度越深入,博士生科研能力进步越快。

(一)博士生确定论文题目的途径

学位论文阶段包括论文选题、论文中期检查、论文预答辩、论文评阅和论文答辩等环节。这些环节紧密结合,其中尤以论文选题最为重要。选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博士生导师和博士生通过反复比较、分析和论证,根据博士生已有的研究基础、兴趣、特长和能力等因素逐步确定论文题目的过程。在博士生进入研究领域初期,导师担负着把博士生带到学科前沿的责任和义务,帮助和引导博士生选好主攻方向,高水平的选题是高质量学位论文的前提和首要环节。

通过对中国高校博士生的调查发现(见表1),导师对博士生学位论文选题的影响非常大。83.2%的博士生的论文选题与导师有关,并且在文理科上差异显著,导师对理科生的选题影响更大———理科生为88.1%,文科生为77.7%。不同年级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差异。

而对日本博士生的调查显示,68.3%的博士生的论文选题与导师有关,75.8%的理科生选题受导师影响,45.5%的文科生选题受导师影响,文理科上差异显著。从整体上看,日本博士生选题的自由度高于中国博士生,文科生半数以上能够自己确定博士论文的题目,而理科博士生的情况与中国博士生选题自由度相近,都是“与导师商定”的途径占大多数。不同年级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差异。

(二)博士生的研究与导师研究之间的关系

在确定和进入研究领域之后,导师需要帮助博士生把握研究的大方向,并留有足够的空间鼓励博士生的科研创新,提高博士生科研活动能力和水平,导师的引导对博士生的研究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调查数据显示(见表2),76.4%的中国博士生的研究与导师的研究领域或课题有关,有50.7%的博士生的研究课题是导师的研究领域,文科生55.2%属于此类,理科生46.5%属于此类;而更多理科博士生的研究与导师的研究领域或课题相关(理科生为84.2%,文科生为68.3%),文理科差异显著。不同年级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

日本博士生研究的情况与中国情况有较大差异,文理科博士生的研究集中于“研究题目是导师课题的一部分”,占54.0%,而只有24.8%的博士生属于“研究课题是导师的研究领域”,并且文科博士的“研究领域不同于导师的研究领域”的比例大于中国博士生,占到了36.4%,反映了日本博士生的研究自由度和自主性。不同年级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

(三)博士生跟导师探讨博士论文的频率

在当前的研究生教育制度中,小型学术沙龙(seminar)是一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形式,其主要内容就是关于科研活动的交流和探讨,而在博士生培养过程中,学术交流与探讨就显得尤为重要。

调查数据显示(见表3),45.4%的中国博士生和导师探讨博士论文的频率在每月一至二次,有17.9%的中国博士生一年只有几次与导师探讨博士论文的机会,甚至有7.4%的博士生几乎没有与导师探讨过博士论文,整体而言,中国博士生跟导师探讨博士论文的频率较低。博士生与导师探讨博士论文的频率在不同学科之间、不同年级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

日本博士生与导师探讨博士论文的频率在整体上分布较为平稳,“每月一、二次”的占34.1%,每周一次的占24.4%,每周一次以上的占21.1%,博士生与导师探讨博士论文的频率均高于中国博士生,但是日本也存在14.6%的博士生一年只有几次与导师交流博士论文的机会,有5.8%的博士生几乎没有与导师交流博士论文。从文理科的情况来看,日本博士生与导师探讨博士论文的频率在学科上的差异较大,理科博士生与导师探讨的频率高于文科,但不同年级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

在整体上博士生与导师的探讨频率高于中国博士生与导师的情况,从发挥博士生导师的指导作用这一角度来看,日本博士生受到的指导更多。

(四)博士生对导师指导论文的认可程度

在导师制的培养模式中,导师的指导对博士生的研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导师的指导程度和效果往往存在差异,表4比较了中日博士生对导师指导论文的认可程度。

根据调查数据,56.9%的中国博士生认为导师对论文的指导“比较充分”,而23.7%的博士生认为“指导很充分”,整体而言,80.6%的中国博士生对导师的指导表示认可。这些整体特点,在文科和理科之间、不同年级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

日本博士生对导师指导论文的认可程度主要分布在“很充分”和“比较充分”的层次,分别占了44.8%和40.4%,整体而言,日本博士生对导师的指导认可程度较高。从文理科的差异来看,文科认为“比较充分”的比例高于理科,分别为45.0%和38.6%,文科博士认为“不充分”的比例也高于理科,文理科之间有差异,而在不同年级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

三、结论

通过上文对中日博士生在确定博士论文的途径、博士生研究与导师研究间的关系、博士生跟导师探讨博士论文的频率、博士生对导师指导论文的认可度这四个方面的比较可以看到,我国博士生培养过程中,导师作用的发挥、师生之间的互动及博士生科研的主动性方面都存在着一些不足。具体来看:

其一,博士生学位论文的完成需要加大师生之间的积极互动与配合。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博士生科研活动中与导师交流程度相对较低,博士生学位论文指导过程中师生互动相对偏少。有研究指出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和接触次数,[5]因此,我国博士生培养中需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其二,我国博士生需要进一步提高学术训练中的自主性与独立性。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博士生科研的自主性相对较低,在科研活动中比较被动,缺乏自主创新的意识和主动性,影响了科研能力的提高。创造性成果源于创新能力,博士生的科研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研自主性的发挥,从选题到具体的问题研究基本上需要博士生独立完成。在博士生培养过程中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鼓励勇于探索和开拓创新精神,这对于博士生科研能力的提高以及博士生的培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采用了日本广岛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对日本和我国进行的“研究生学习与生活调查”数据,因条件有限,在比较分析中采用的变量较少,方法较为单一,尚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两国博士生培养中论文指导的整体情况。希望今后国内有更多研究弥补这些不足,真实深入地探讨我国博士生培养中的论文指导、师生互动、导师队伍建设等与博士生质量相关的重要问题,提高我国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和水平,发挥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巨大力量。

参考文献

[1]高绿绮.博士生导师队伍建设与博士生培养质量的思考及措施[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50~54.

[2]李征航,毛旭东,刘万科,陈锴.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7):179~180.

[3]中国の大学院教育と学位授与に関する研究Ⅰ[M].日本:広島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開発センター,2004年3月,65~76.

[4]姜星海,阿拉藤.中国の大学院教育と学位授与に関する研究-博士课程後期大学院生調査に基づいて-[J].中国の大学院教育と学位授与に関する研究Ⅱ.広島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開発センター,2007,(2):81~106.

香港中文大学博士生研究计划 篇3

Application No.: 14306750 香港中文大学201x年申请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

研究计划书

申请人姓名:xx 申请专业:艺术史 申请院系所:艺术系

研究课题:20世纪西方对中国书法的接受

近年来申请人的课程准备及专业研究情况:

(1)课程准备

本人本科及研究生所学专业均为英语,但其中涉及了诸多文史哲学科,例如:文学相关课程(圣经文学,英美文学史),文化相关课程(跨文化交际、西方文化概况),中文相关课程(中国语言文化、大学语文、现代汉语与写作)等。相信这些课程对于艺术史这样一门海纳百川的交叉学科,也是颇有裨益的。本人还出于个人兴趣选修了多门文化艺术相关课程,例如:中国书法史、古代汉语、行书技法与创作、美术理论(外国美术史)、北京传统文化等。此外,本人的第二外语为法语。在英语和法语方面的语言优势,相信对于申请课题的研究会有极大帮助。

(2)专业研究情况:

本人在研究生阶段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跨文化传播和翻译方面,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输出。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为“中国书法术语的翻译”。在此过程中,本人阅读了一些书法相关书目,例如国内关于中国书法史,书法文化的书籍,以及用英文所著在国外推广介绍中国书法的相关文献。通过将理论与实证相结合,该文从书法术语本身的文化内涵和国外读者的接受程度两方面着手,总结出了翻译书法术语的一般原则、常用翻译手法以及自行总结归纳出的参考译文。

研究背景、现状及意义

【研究背景】

在《中国书法艺术》一书的第十章(欧阳中石,2007),学者白谦慎对中国书法走向世界发表了如下的看法:“以愚见,中国如不走向繁荣富强,中国书法走向世界在很长时间内将只会是人们嘴上的谈论和良好的愿望。”而今,随着中国的飞速发展和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国际社会对中文及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自2004年始,中国政府便开始在海外设立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孔子学院”。据第八届孔子学院大会介绍,截至会议召开(2013年12月),我国已在12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440所孔子学院。而中国书法作为中国文化传承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中发挥着举足轻Applicant: Hui Wu

Application No.: 14306750 重的作用。书法课堂已经普及到世界许多国家的孔子学院。在过去几年,诸多书法展览也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例如2009奥克兰孔子学院的国画书法艺术展,2009年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孔子学院的书法展(Treasures through Six Generations)等。厦门大学也会在每年定期举办专门设立海外留学生分组的书法比赛。

北京大学王岳川教授看到了这种“文化输出”的必要性,提出了“发现东方”的理论。(王岳川,2004)他提出,在“全球化”与后殖民的世界语境中,必须正视中国的文化身份问题, 否则中国文化就会被西方思想淹没。“发现”是为了减少误读。中国学者应该从全球性视角出发,发掘出中国文化新精神,从而使中国文化不会在新世纪再次被遮蔽。

而白谦慎也提出,在当今中国文化的弘扬时期,“当代中国书法史的研究和写作应包括港澳台和海外中国书法的创作和研究”。(冯远,2005)

就我本人而言,自幼的书法学习让我痴迷于这项传统文化魅力与雅韵。基于语言学习的跨文化交际又让我深刻意识到了文化传播的必要性和难点所在。因此,我想通过该研究更深入地发掘书法传播的历史和国外友人对此的态度和看法,从而将这项中国传统艺术发扬光大。

【研究现状】

学术界对中国艺术史的研究本身起步较晚,在20 世纪前期, 以新的学术方法来研究中国艺术史, 还未真正开始(莫家良,2004)。目前,苏利文、高居翰及国内的林梅村、薛永年等人对中国的绘画及中西绘画之间的交流已经有了较多研究。普林斯顿大学“天桥”国际研讨会、美国亚洲艺术发展国际研讨会中,绘画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学术界对中国书法对外传播史以及西方社会对中国书法的接受的研究仍处在启蒙阶段。北京大学书法研究所所长王岳川主编的《文化书法研究丛书》系列中的《中外书法名家讲演录》(上、下),收录了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家书家学者的书法前沿探讨和论战,欧美顶尖级学者探讨中国书法及其世界性意义,当代中国人文学者回答书法前沿问题等相关资料。这在中国书法史上应该是第一次。(王岳川,2008)本套丛书的第二辑7本分别是:《北美书法史》、《欧洲书法史》、《日本书法史》、《韩国书法史》、《东南亚书法史》、《台湾书法史》、《港澳书法史》,这几部书将有可能填补书法史西方书法研究的空白,使得海外书法得以进入真正的学术研究平台之上。(王岳川,2010)在已出版的研究中,《西方中国书法研究之滥觞》介绍了20世纪初到1950年代这段滥觞时期国外汉学家对中国书法的初始研究,并回顾了书法在西方从获得学术独立到逐渐开启学术研究的过程。此外还提及了国外对中国人眼中的书法的介绍。(郑瑞,2010)

河北大学胡凌教授指导的硕士学位论文《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书法艺术》通过分析西方人对中国书法的理解,指出在对中国书法这一典型中国问题的研究上,Applicant: Hui Wu

Application No.: 14306750 西方人同样可以有所作为。并且他们以以异域眼光与不同思维对中国书法的观照与思考,会为书法研究注入无限活力。此外,文章还提出了加强对西方人书法研究成果的译介工作的必要性,并给出了建立西方学者书法研究成果资料库的构想。(赵柏松, 2009)目前正在进行的关于此课题的研究包括香港大学由托马斯教授(G.M.Thomas)指导的博士论文《中国书画在欧洲的接受:1625-1862》。由此可见,学术界虽然对于西方对中国书法的研究和接受有所涉及,但尚未形成体系。并且针对20世纪这个特定阶段,研究成果乏善可陈。

【研究意义】

在与中田勇次郎合编的《欧美收藏中国法书名迹集》一书的序言中,傅申先生指出:在西方,中国书法是最后被认识的一种艺术。(中田勇次郎,1982)因此,推广书法艺术,普及书法知识,在当代文化融汇的大环境下刻不容缓。

(1)理论意义

首先,基于中国书法对外传播史研究的西方对书法的接受研究,将对书法对外传播的历程作系统整理。而书法对外传播史是中国书法史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因此这项研究能够弥补学术界对这方面的长期忽视。

其次,正如白谦慎所总结的:西方收藏中国书法的历史如此之短,这其中有两个原因:一是语言的问题。但更为重要的是西方并没有相对应的艺术形式。(白谦慎,2012)这种抽象的艺术形式使得中西方对书法的审美产生了差异。(Yee Chiang,1973)因此研究西方对中国书法的领会和接受,能够有效填补国外该研究的空白,增进学术圈乃至普通民众对这一中国特色文化遗产的了解和认可。最后,研究20世纪西方对书法的接受,将研究对象的范围拓展到现当代,具有特殊的意义。20世纪是中华文明史的一大转折点。它以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为契机,深刻而广泛地改变着中国人的生存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形态,中国传统文化经受了凤凰涅槃式的洗礼。(古德柏,2000)中国书法在过去几十年间的变化甚至大于历史上几千年的演变。(Gordon S.Barrass,2002)

特别是80年代中后期,崛起了一支号称“现代派书法”的年轻队伍,他们直接从观念变革入手,对正统乃至一切典范进行公开反叛。基于东西文化大交流的磅礴背景,这股以国际艺术共时化思潮为内核的激进旋风,从还原汉字的象形意蕴、拆解汉字进行重组、书法启蒙下的工业化制作、观念形态中的装臵表现,到科学理性的解析与解构、美学意味的形式构成等等,以变动不居、翻云覆雨之势,发动了对书法历史主义基线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全面冲击,其锋芒所向,直指汉字载体的生死存亡。(卢辅圣,1998)

这种特殊的发展趋势对中国书法史有着巨大的颠覆,而从西方读者的旁观者角度出发,能更客观公正地呈现这种趋势的走向和影响。Applicant: Hui Wu

Application No.: 14306750(2)现实意义

首先,研究西方对书法的接受,能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和交融,对双方艺术界产生巨大作用。

对于西方艺术圈而言,对中国书法的借鉴,能革新其固有的抽象艺术。众所周知,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书法就对西方的绘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集中体现在线条、内在精神和创作观念三方面。瑞士画家保罗〃克利和西班牙画家约安〃米罗等人都从书法中汲取了诸多灵感,对他们的画风产生了深远影响。(利华,2002)而对于中国书法自身而言,这门古老的艺术也应该在时间的漫漫长河中历久弥新,拥有新的生机和活力。一些接受了西方观念的华裔艺术家,例如徐冰和谷文达,摒除了书法的某些实质精神,极端偏离了文字的传统形态,其作品被称为“后现代书法”或“书法主义”。他们艺术思想中西方当代艺术的影响可见一斑;

其次,在西方,中国书法是最后被认识和收藏的一种艺术。西方收藏家收藏中国文物和艺术品,首先是从器物开始,以后才逐渐扩展到绘画。(白谦慎,2012)因此,了解西方对书法的接受,增进西方社会对这种艺术形式的认可,有利于书法展览、拍卖等相关活动在西方的展开,从而大大提升书法在西方收藏界的地位; 再次,而今在西方推介书法的书籍良莠不齐,部分表述也不是非常一致。因此通过研究西方对书法的接受,归纳出西方已被广为接受的关于书法的表述和观点,从而建立相关语料库,编纂出双语书法字典,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尽管如今的海外汉语教师普遍具有一定文化底蕴,但他们对所授学生的书法接受水平和学生自身的文化背景及其对书法理解造成的影响不甚了解,因此会对书法的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障碍。该研究能增进双方对彼此文化的沟通理解,让这种跨文化交流更加畅通无阻。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和创新之处

在研究之前,必须对拟研究题目中的西方作出定义:本文所涉及的“西方”,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地理概念,也和经济、政治、意识形态没有必然联系,而是与深受汉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相对应的抽象概念。考虑到汉文化影响的活跃程度以及本人的语言知识结构构成,着力点将主要放在欧洲及北美诸国。

【主要研究内容】

(1)20世纪以前的中国书法:

中国书法发展的大致框架及向西方传播历史的回顾。(2)20世纪的中国书法:

1.中国书法的特征,包括该时期西方思想对其产生的影响,以及国人自身对书法认识的变革; Applicant: Hui Wu

Application No.: 14306750 2.中国书法发展的新动向和向西方传播的新趋势(3)20世纪西方对中国书法的接受

1.对书法的称谓;

2.对书法术语的理解和翻译; 3.看待书法的地位;

4.看待书画之间的关系;看待书法与其他艺术之间的关系; 5.对书法艺术的欣赏; 6.针对书法的典型观点;

7.分析20世纪西方哲学、美学思想的背景,阐释造成中西对书法理解异同的原因。

(4)研究所带来的启示

2.【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1.搜集与考订材料的方法(考据)

利用论文,书籍等文献资源。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深入各地博物馆、美术馆,采集相关原始资料。

2.历史比较法。

通过中西方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哲学思想、美学思想的异同对比,分析西方对中国书法观感产生的根源。

3.统计方法。

(1)大量观察法:对足够多的西方人士观点样本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出总体的趋向;

(2)统计分组法:由于西方对书法的观点根据族群不同,可能会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可以将样本按学术圈、艺术圈、收藏界等进行分组分析;

(3)统计推断法:在统计分组法的前提下,对同组样本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出其中的异同。

4.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

(1)系统诊断方法。西方对中国书法的看法,是一个思想体系,因此必须采用系统理论进行研究。

(2)历史分析与抽象逻辑相结合的方法。在历史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在运动和发展中把握西方书法思想的实质。

【创新之处】 Applicant: Hui Wu

Application No.: 14306750(1)本研究对中国书法对外传播史的总结,在学术史上尚未有之;(2)本研究是基于20世纪中国书法发生重大变革的特殊时期所做的有针对性的研究;

(3)基于本人的学术背景,作者从译介学的角度看待中西对待书法态度上所折射出来的文化差异,和由此导致的对书法及相关术语的称谓;

(4)收集的语料库和最后建立在西方读者接受能力基础上得出的词典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将理论研究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预期成果

本研究预期产生以下成果:

(1)20世纪西方用外文出版的书法书目清单;(2)20世纪中国书法对外传播的历程;(3)海外书迹清单;

(4)20世纪西方对中国书法的观点态度的分类归纳概括总结;

(5)建立一个同质的(Homogeneous)的语料库,对相关的文本作动态的整理;

(6)编纂出关于书法的双语词典。

主要参考文献

[1]白谦慎.中国书法在西方[J].中华读书报,2012(334)

[2]冯远.当代中国书法创作与文化建构——中国美术馆书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 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 148-157 [3]古德柏.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书法(“国际书法文献展 文字与书写”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 台中: 台湾美术馆, 2000:63-66 [4]利华.中国书法艺术对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的影响[J] 书法之友,2002(4):8-10 [5]卢辅圣.二十世纪书法史鸟瞰[J] 文艺研究,1998(5):102-110 [6]莫家良.真伪〃风格〃画史——方闻与中国艺术史研究[J].文艺研究,2004(4):115-160 [7] 欧阳中石.中国书法艺术[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7 [8]王岳川.新世纪中国身份与文化输出[J].广东社会科学,2004(3):5-13 [9]王岳川.中外书法名家讲演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0]王岳川.“2010〃中国书法的国际教育与域外传播”论坛[R].2010 Applicant: Hui Wu

Application No.: 14306750 [11]郑瑞,王仙锦.西方中国书法研究之滥觞[J].新美术,2013(3):88-91 [12]赵柏松.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书法艺术 [D].2009 [13]中田勇次郎.欧美收藏 中国法书名迹集[M] 东京:中央公论社,1982 [14]Gordon, Barrass.The Art of Calligraphy in Modern China [M].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2 [15]Gao, Jianping.The expressive act in Chinese art: from calligraphy to painting

[M].Uppsala: Academia Upsaliensis, 1996 [16]Murck, Alfreda;Fong, Wen C.Words and images: Chinese poetry,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M].New York: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1.[17]Sullivan, Michael.The three perfections: Chinese painting, poetry, and calligraphy [M].New York: George Braziller, 1999.[18]Yee Chiang.Chinese Calligraphy: An Introduction to Its Aesthetic and Technique

博士研究生学习计划 篇4

2011年3月14日,党支部邀请了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邱兴华为09博党支部和班级的同学做关于博士生培养方面的报告,【党团班联合活动】百人计划研究员谈自己的博士阶段研工作。邱研究员以自己读博期间的经历为例子,给大家详细讲解自己是如何发现科学问题、提出科学假设和设计实验进行验证的,工作计划《【党团班联合活动】百人计划研究员谈自己的博士阶段研工作》。在讲座的末了,邱研究员还就同志们关心的博士生开题、预答辩、答辩;博士生就业和博士生时间管理等方面的诸多问题,做了耐心的解答。本次报告既是本学期党支部工作的第一次集中活动,是上学期支部“创优争先”活动的延续,同时也是尝试党团班联合开展活动的新形式,活动取得了预期的收效。

博士研究生学习计划 篇5

关键词: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教育,高校

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又称之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学结合等) 是指高校与企业联合各自优势资源, 采取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共同培养适应不同需求、素质全面高素质人才的开放式教育模式。校企联合培养的思想最早诞生于美国 (19世纪前半叶) , 20世纪中叶开始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盛行, 发展至今, 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主要有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三明治”教育、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德国的 “双元制”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以及法国的 “学徒培训中心”培养模式和新加坡的“教学工厂”培养模式[1,2]。

校企联合培养依托行业发展, 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 通过构建适应现代经济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的 “零距离”实践教学体系、与市场“零距离”接轨的教材体系和基于就业需求的“零距离”素质拓展培养体系, 培养接地气的高素质行业人才[3]。问世以来, 不仅对各国经济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而且大大提升了学生就业的适应性。通过借鉴国外成功模式, 我国高校与企业积极探索和发展了多种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例如:大学科技园、校办企业、国家产学研工程、“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和校企联合培养基地等, 联合培养本科人才、工程硕士、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生。

在湖南省教育厅的支持下,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航天科学与工程学院 (简称国防科大) 与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简称时代新材) 合作建立了湖南省复合材料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 探索联合培养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全日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课程学习在高校, 课题研究在企业) 、合办工程硕士研究生班、合作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的模式和方法。笔者正是该创新基地培养的博士研究生, 现作为教员, 对校企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的探索和实践, 有些微体会。

一、产学研深度融合是校企联合培养共赢的基础

校企联合培养追求“高校—企业—学生”共赢的目标。理论上, 共赢目标的愿景无限美好, 但实际上国内外不断实践和探索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原因在于 “共赢”必须以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基础。深度融合, 则 “共赢”枝繁叶茂;不然, 则空空如也。

根据邢素丽等人[4]的论述, 产学研深度融合应包括: (1) 需融学科和产业、学问和技术、基础研究与工程应用内涵于一体; (2) 需融高校科研、企业课题、国家和省课题内涵于一体; (3) 需融高校学科优势、企业需求内涵于一体; (4) 需融新技术、新需求、新理论、新应用内涵于一体。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基础上, 以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为平台, 发挥校企各自优势, 促进不同领域、不同范畴、不同层次等之间的融合, 为研究生营造创新环境、激活创新动力、提升创新水平、增强创新能力。

国防科大与时代新材料, 以共同研发兆瓦级复合材料叶片为契机, 深度合作,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实现共赢。兆瓦级复合材料叶片研发需要解决四大关键技术:气动布局、结构、制备和全尺寸测试。气动布局直接关系叶片捕捉风能的效率和风能的利用率;合理的结构设计是确保叶片安全运行20年的保证;叶片效能的最终实现, 关键在于如何制备出质量稳定的兆瓦级复合材料风电叶片, 难点包括模具设计与制备、工艺设计与实现、制备控制与效率等, 稍有不慎, 整个叶片制备失败或质量差下, 动辄就是百万级别的经济损失;制备完成后, 在国际认证机构 (例如船级社) 的监视下, 完成全尺寸静力测试和疲劳测试考核, 才能获得市场准入资格。

国防科大充分利用自己气动设计、结构设计、大尺寸复合材料整体成型制备和大型构件全尺寸测试等方面的学科优势, 结合时代新材资金、场地和人力, 共同研发了1.5~4.0MW、低风速型、超长型、海上超大型等多款兆瓦级复合材料风电叶片并实现产业化, 目前相关产品已在国内外50多个风场装机运行, 为国家新能源战略计划做出了重大贡献。该项目校企联合培养的博士研究生 (笔者) 全程参与了兆瓦级复合材料风电叶片气动设计、结构设计、成型制备和全尺寸测试的所有工作, 涉及空气动力学、结构力学、复合材料力学、流体力学、复合材料学、流变学、热力学、化学等多学科知识, 理论知识在工程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同时以超大型碳纤维复合材料风电叶片为研究背景, 针对结构设计和成型制备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变化机制, 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其中SCI源刊8篇, EI源刊6篇) , 申请国家发明10余项, 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顺利完成博士毕业论文研究, 相关研究成果支撑了2项科技鉴定成果。高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 其根本原因就是校企合一, 深度融合!

校企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通常是两段式, 即课程学习阶段在高校进行, 完成基础理论课程学习;学位论文培养阶段在企业进行, 参与企业科研项目, 完成学位论文。学位论文阶段, 如果没有产学研深度融合, 博士生难以顺利完成学位论文研究。困难主要是人、 财、物三方面的保障问题, 此问题对于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尤为突出。博士生在企业进行课题研究, 往往是单枪匹马, 企业的性质决定了难以给博士生配备助手, 而很多论文的实验研究是必须有帮手才能完成。 比如, 我们采用光学测试系统监测大型风电叶片极限载荷下的变形, 需要十几个助手才能完成, 在企业往往一个助手都没有, 如果不是深度合作, 此类实验就无法完成。此外, 材料学科开展研究通常需要购买大量的原材料, 购买原材料的资金谁出, 如果没有明确, 学生就不知所然, 如果高校出, 学生只能通过高校购买平台进行购买, 来回奔波, 疲于奔命, 浪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假设企业出资, 如果需要层层审批和控制, 以学生一己之力, 难以协调。因此, 校企联合培养, 深度合作, 解决博士生资金和资金使用问题, 是保证其论文课题顺利开展的前提。

二、双导师制是校企联合培养成功的保障

校企联合培养, 采取双导师制培养方式, 即由校方导师与企方导师组成导师组共同指导研究生。校方导师为主导师, 企方导师为副导师。校企联合培养课题论文阶段在企业完成, 这种双导师制, 很好地解决了导师随时指导、监督和协调的难题, 可以确保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 (包括硕士生和博士生) 顺利完成论文研究[5]。

两导师的分工, 有专家提出, 选题确定后, 由企方导师负责工作安排、现场学术指导、学位论文的初审; 校方导师根据研究生论文题目及培养人才的需要, 负责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制定、学术指导、论文审阅与组织论文答辩等工作。校企双方导师及时交流, 共同解决在创新基地研究生的科研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学生每月按时向校企双方导师汇报工作学习情况, 双方导师填写《指导情况记录表》, 及时指导学生。这样, 既保证了研究生培养要求, 又充分发挥企业优势, 加强科研实际训练, 提高研究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

以亲身经历而言, 两导师的分工, 笔者有不同的看法。企方导师的精力首先是以企业为主, 负责企业的各种任务, 目前令人尴尬的情况是:企方导师根本无暇顾及学生论文的指导, 更别谈负责工作安排、现场学术指导和学位论文的初审。因此, 笔者认为, 校方导师不仅要负责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制定、学术指导、 论文审阅与组织论文答辩等工作, 还要负责工作安排。这肯定有人会问, 如果这样是不是就不需要企方导师了?答案是当然需要, 而且非常必要, 只是角色定位应该是负责人、财、物的协调, 保证学生论文的顺利开展。人、财、物的协调对于学生开展论文工作至关重要, 而且对于企方导师来说, 往往易如反掌。研究生, 特别是博士研究生, 通常都具有高度的自觉性, 每周或每月定期向校方导师汇报论文进展情况, 完全可以做到积极主动, 这样校方导师综合研究的学术和应用价值, 与学生一起讨论制定研究方案、工作安排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而且高效可行。

双导师制是一种很好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但必须结合实际情况, 合理分工, 才能保障校企联合培养的成功, 否则, 就是纸上谈兵, 空谈误人。

三、完备的创新平台是校企联合培养可行的前提条件

有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基础、双导师制度的保障, 校企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是否可行, 还取决于一个重要条件——完备的创新平台。

国防科大与时代新材校企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之所以行之有效, 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时代新材拥有一个新材料检测中心, 该中心具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研究所需的多数检测设备和系统, 即便是需要搭建平台, 该中心也能快速完成。笔者博士论文涉及的实验和检测, 几乎都是在该中心完成。假设时代新材没有该检测中心, 即使是简单的力学性能测试都需要在高校完成, 那么学生必然疲于奔波, 留给论文研究和项目开发的时间还会剩多少?因此, 一个开展论文课题研究所需的创新平台, 对于校企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实在是太必要了!如果没有, 笔者建议不要轻易提校企联合培养, 高校和导师要慎之又慎, 以免误人子弟!

四、结语

综上所述, 校企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只有建立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基础之上, 结合实际情况, 通过双导师制给予保障, 企业拥有开展论文课题研究的创新平台, 才能实现高校—企业—研究生的共赢。

参考文献

[1]卢丽.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实践研究:以地方应用型高校为例[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王正青.欧盟国家校企联合培养博士的策略与经验[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1, (12) :58-62.

[3]周东斌, 舒蒙.校企联合培养教育管理在高校的实践探索[J].韶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 2014, (35) :101-104.

[4]邢素丽, 肖加余, 彭超义, 曾竞成.校企合作的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建设探索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12, (35) :107-111.

上一篇:造价工程师面试试题下一篇:新三板案例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