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道德素质
谈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
【摘要】道德教育是大学思想教育的基础课程,在大学教育体系中举足轻重,意义深远。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使其具有较高的道德操守和良好的道德风貌是当前高校德育的重要任务。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应从下列方面展开:职业道德、市场道德、恋爱道德、网络道德。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素质;培养
道德教育是大学思想教育的基础课程,在大学教育体系中举足轻重,意义深远。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这就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具有高尚的品质,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光有品德没有知识是脆弱的,但没有品德光有知识是危险的,是对社会的潜在威胁。因此,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使其具有较高的道德操守和良好的道德风貌是当前高校德育的重要任务。
当代大学生的整体道德水平还是较高的,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公德缺乏。公德是每个公民应具备的最起码的道德品质,但有些大学生的表现却让人大失所望:课堂上毫无顾忌地接打手机、交头接耳;图书馆里大声喧哗、损毁资料;校园里随地吐痰、乱扔垃圾。
二、人际失真。同学之间缺乏真情、人际关系失去调节,师生关系具有很强的功利性,甚至连最亲的父母平时也很少联系。
三、学风失实。勤奋好学、刻苦钻研、求真务实是大学生应有的品德,然而有些大学生却学习松懈、不思进取、投击取巧。具体表现为上课缺席、作业抄袭、考试舞弊、论文造假。
四、贷款失信。有些大学生信用意识不强,利用国家助学贷款完成学业后,有了经济能力却不守承诺,拒不偿还。
五、求职失诚。为了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占有优势,不少大学生在求职中篡改学习成绩、谎报工作经验、虚设实践活动、提供虚假荣誉证书。还有的大学生在求职成功后,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协议却不信守承诺,单方面毁约。
当代大学生道德的失真、失信、失诚、失实归根结底是由于其自我约束能力较差,道德自律能力很低造成的。因此,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应放在德育的首位,任何忽视道德教育的行为都是危险的、要不得的。
1.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相联,体现着职业特征的道德活动现象、道德意识现象和道德规范现象,是社会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职业道德既是对本行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要求,同时又是本行业人员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在现代社会,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总要在各种职业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和训练,并通过职业活动不断提高。因此,遵循和维护职业道德是人们道德高尚的重要表现。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也是职业道德的核心。我国的道德体系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其世界观基础的,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的动力。作为财富的创造者,理应成为享有财富的主人,也应享受优质服务。所以,在由道德来调节社会关系时,应该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把人的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人民服务已成为亿万中国人民的主导价值观和人生追求,而其中涌现出的许许多多模范人物:雷锋、时传祥、焦裕禄、孔繁森、李素丽、徐虎……更是以他们崇高的服务人民的精神而作为道德楷模为世人敬仰。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把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兼顾起来,自觉服从大局,是每个社会主义公民都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都是与集体主义背道而驰的,都与社会主义道德格格不入,理应被人们所唾弃。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劳动者、应积极践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信念,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努力做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2.市场道德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相协调,从某种意义上讲,市场经济也是一种道德经济。人类经济发展史特别是现代经济发展史的大量事实证明,凡是那些由劳动创造和合法经营而来的个人财富和企业财富,都有其潜在的伦理根据和道德源泉。大学生是未来市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社会主义市场道德教育具有很现实的意义。
市场道德就是在市场中所应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当前,对大学生的市场道德教育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公平竞争教育。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站在了同一个起跑线上,市场如战场,劳动者和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成为赢家,靠的是能力和实力,市场不相信眼泪,更没有怜悯,投机取巧只能是昙花一现。当代大学生必须要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大显身手、崭露头角;二是诚实守信教育。市场经济是一种重信誉的经济,它最反对的是欺诈、哄骗和言而无信、没有诚信的经济,诚信不仅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也是企业不可缺少的基本精神。我国古人就提倡“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个“道”指的就是正当途径,即通过正当途径去获取钱财。这种途径当然包括诚信经商、以诚待人、以信获益。因此,高校在道德教育中必须大力弘扬诚信原则,教育学生认识到诚实守信是做人的本色,更是处事的基本原则。三是勤俭廉洁教育。勤俭廉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齐家治国的重要道德规范。大学生保持勤俭廉洁、制欲杜奢的品质,是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必备的道德价值观。当代大学生应该树立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度负责的使命感,摆脱现代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诱惑,把艰苦奋斗精神化为个人的学习、生活工作理念,并践行于各行各业之中;四是义利观教育。义利观是价值观最直接、最明显的体现,是价值观评价的基本标准,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内容。加强大学生义利观教育,就是要强调真理与价值的统一、个人与社会的统一、目的与过程的统一。大力提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反对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思想和行为,反对唯利是图和极端利已主义的价值取向,反对功利化的消极行为和“人不为已,天诛地灭”的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正确的义利观是做人的道德起点和基本的道德底线,大学生必须在义利矛盾面前学会取舍。
3.恋爱道德
大学生谈恋爱是高校校园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一方面,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性心理和性意识基本发育成熟,具有强烈的性情绪;另一方面,开放自由的校园生活给了大学生相互交往的空间,文化层次的提高使学生们看重两性交往中的精神生活,追求情感上的默契特别是渗透其中的浪漫色彩。在大学生谈恋爱问题上,高校既不能单纯地压制禁止、指责干涉,也不能一味地放纵放开、不闻不问。正确的办法是要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加强学生恋爱道德的教育。
对大学生而言,谈恋爱要认真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第一,爱情与事业的关系。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虽然生理上成熟了,但心理上尚未完全成熟,人生观也尚未定型,因此毫无疑问地应以学习为主,以事业为重,摆正爱情与学业的关系。第二,爱情与人生的关系。爱情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决不是人生的全部。人生中有比爱情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对事业的追求和人生价值的实现。第三,爱情与婚姻的关系。恋爱孕育着婚姻,但恋爱毕竟不是婚姻。男女双方在恋爱中要相互尊重,保持纯洁,善于控制感情进行理智交往,极力避免性行为的发生。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培养学生的恋爱道德。要让学生懂得:没有高尚的道德就没有纯洁的爱情,恋爱必须服从于一定的道德规范,以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心理进行交往,用道德理智来
控制自己的感情。第一,从恋爱道德认识情感入手,加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义务感教育;第二,从学生恋爱道德意志发展的不平衡性出发,培养学生的自制力和意志力;第三,从恋爱道德行为入手,促进学生的正常交往,做到举止得体、行为有度、情趣高雅。
总之,只要我们正确引导,加强教育,大学生的恋爱问题还是能够合理解决的。
4.网络道德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日益凸现,加强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网络道德是一种依靠网际公民的舆论和其内心信念来规范、调整的道德规范,是人们在网络生活中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的总和。
新一代的大学生是网络世界中的重要公民,他们把上网作为学习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他们在吸取网络营养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网络不健康,不道德内容的影响。网络给大学生道德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首先,网络充斥的不良信息造成学生思想道德观念混乱,比如盲目崇拜黑客,推崇西方价值观等;其次,沉溺于网络交际的大学生参加社交的机会大大减少,热衷于虚拟交往使部分人疏远了现实中的人际交往,造成现实社会中人际关系淡化,道德情感淡漠;再次,虚拟的,匿名的网络环境容易使大学生将自己作为道德行为的唯一判断者,否认道德的普遍性,陷入道德相对主义,道德意识淡化,道德自律降低;最后,借助网络,大学生道德失范行为日益增多,如司空见惯的网络不文明用语、网络恶作剧等,屡见不鲜的制造和传播病毒以及色情暴力信息,网络赌博诈骗等犯罪行为。
面对网络引发的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高校要调整思路,积极面对,担当起增强大学生网络修养的重任。其一,高校德育要主动迎接网络时代的挑战。具体表现为:调整学校德育目标,以培养大学生的道德主体性为主,培养其信息分辨能力、道德判断选择能力;积极探索合理的德育模式,开辟多样的德育途径。如建立专门的学校德育网站、班级、个人网页,不断完善和更新学校德育内容,德育内容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需要,关心学生的个人利益;建立 一支适应网络化时代的学校德育工作教师队伍,并吸收精通网络技术、心理咨询等知识与技能的师资作为网络辅导员加入进来。其二,完善学校德育资源。如优化网络环境,正确把握网络的价值导向,加强网络技术开发和建设,对网络信息进行管理与监控;要加强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普及网络知识,建立积极健康的校园网站,促进网络在教育中的应用。其三,协同社会各方共同实施网络道德教育。大学生网络道德不仅仅是学校德育问题,还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网络延伸了德育的时间和空间,拓展了德育的渠道,增加了德育的力量,但也增加了德育的不确定因素。学校虽然是德育的主渠道,但学校仅靠自身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要争取家长和社会的积极配合。
看来,在网络时代高校关起门来进行德育教育的时代已经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应该是开放的德育观念。高校德育工作者要加强对大学生上网的正面引导,增强大学生对多种意识形态、多元价值取向的辨别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
总之,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拓展学校德育内涵,把具体道德教育纳入进来,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这既不是应时之举,更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
参考文献
一、道德认同的多样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自主性和利益主体性, 决定了社会成员在认识和选择自己的道德原则时, 必然与自己所处的生产关系的地位及利益追求相联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人们对道德原则的认识更是难以趋向一致。实际上, 当前社会中就存在着以国家、集体和社会利益为重的道德原则, 公私兼顾的道德原则, 以家庭幸福、个人致富为主的道德原则和极端个人主义道德原则等多种道德原则共存的状态。当代大学生在认识和感受市场经济的特性的同时, 也就开始接受各种不同价值意义的道德原则的影响。从总体上看, 当代大学生信奉的道德原则仍然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道德信念占主流。可是, 当代大学生在认识个人与集体、理想与现实、义与利、奉献与索取、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等反映道德的价值意义的具体内容上, 却呈现出他们在道德原则认同上的多样化趋向。有调查表明, 当代大学生对重义轻利、舍己为人、克己奉公等传统道德观的认识已发生倾斜。在对待精神追求与物质追求的关系上, 很多学生对“君子忧道不忧贫”的看法持否定态度。在选择职业时, 更是把经济因素作为首要因素考虑。当代大学生已是普遍赞同“积极地奉献、正当地索取”这一道德信念, 传统的“重义轻利”的人格理想已不被认可。当代大学生愈来愈能够以经济发展、效率第一的标准来认识道德原则, 调整道德关系。如一方面认为财富的增长意味着美德和幸福的增长, 另一方面又十分明显地表明对“有钱能使鬼推磨”这一庸俗信条的厌恶, 明确地反对“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论调, 赞成个人利益同集体和国家利益的有机结合与一致。当代大学生对道德原则的多样化认同, 虽然有其存在的客观基础, 但是这一状况却冲击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主导地位。实际上当代大学生在处理个人与集体、索取与奉献、义与利等关系上往往极易以个人为本位、从自我出发进行道德选择。
因此, 当代大学生在道德原则上的多样化认同, 实际上给道德建设提出了一个急需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 即人们的道德认同的问题以及如何协调人们道德体系中各道德价值及其地位、相互关系等问题。
二、道德价值构成的复杂化和多层化
市场经济生活中的竞争机制、利益机制、市场供求机制是以社会均等、公平竞争为条件, 以健全法制为保障, 以完善的现●杨玲
代道德准则为依托的。当高等学校将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引入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中时, 不仅推动着当代大学生全面介入社会生活领域, 在学习、择业、为人处事等方面, 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行为方式面对社会竞争和发展的挑战;而且更具意义的是促进当代大学生独立人格的发育和发展, 并为他们的道德发展提供新的自由, 且从深度和广度上拓展着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价值构成。市场经济提倡公开竞争、优胜劣汰, 注重法制、契约的强制监控作用, 更提倡人的伦理道德行为的自律、自控, 更要求作为市场主体的人讲究信用、恪守诺言、诚实不欺、公平交易、平等竞争。有调查表明,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观念正朝着适应市场经济的方向迅速变化, 普遍对公正道德、互助道德、诚实道德表示出极大的关注和认可。如在人才市场方面, 认为需要建立一个真正平等公开的、有规可循的竞争环境和竞争规则,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 则相信“人间自有真情在”, 极不赞成“竞争是残酷的, 不能顾及道德与良心”的信条。事实上, 当代大学生在深刻认识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及不正当竞争行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危害时, 他们也就开始深入反思涉及自己生活和现实利益的行为的道德准则, 并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市场经济生活所要求的道德价值观念, 如公平交易、平等竞争、诚实守信等, 纳入到自己的道德价值结构当中。由此看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当代大学生既开拓着新的生活领域又不断地以市场经济的道德规范充实和丰富着自己的道德价值的内涵。
因此, 为当代大学生发展和建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伦理道德价值时, 可以考虑采取以下的价值构成结构。 (1) 核心的价值层面。形成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主体道德价值为主的最高的价值取向。 (2) 公共道德价值层面。形成以诚实守信、公平竞争、有责任心、尊重他人、团结合作等为主的行为交往实践的价值准则。 (3) 个人道德品质层面。形成以健康积极向上的、鼓舞人心的普通道德价值如谦虚、好学、热爱劳动、热爱生活、助人为乐、宽容、勇敢、有正义感、有爱心、有同情心等为主的道德品质。
三、社会变迁导致“道德震荡”
具体表现为当代大学生在深刻反思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价值意义, 并以此建构自己的道德价值体系时, 又在某些道德方面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他们认为在现实社会中没有统一的伦理观、价值观, 也不存在道德追求和道德完善。有一些大学生注重享受、看重实惠和现实利益, 而淡漠了对道德与人格的追求。如在恋爱婚姻道德上, 有一些学生主张性行为无所谓道德与不道德, 而是要摆脱“道德的约束”去追求“性解放”。在职业理想上, 很多大学生择业考虑的首要因素是经济收入, 其次才是发挥专长、工作地点和工作舒适程度。虽然许多大学生认为分配时个人利益应服从国家利益, 但到毕业分配时就并非如此了。在对待公共财物上, 损害公共财物的现象并不罕见, 在图书馆里偷书、撕书也时有发生。在遵纪守法上, 一些学生法律意识薄弱, 个人主义色彩浓厚自私自利思想突出。一些学生认为考试作弊、酗酒打架、逃学、夜不归宿等违反校纪校规的行为是正常的, 相反遵纪守法人却被视做“伪君子”、“假正经”, 目的是为了追逐名誉, 捞取资本而已, 或者
摘要:科学的认识与实践是做好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本文介绍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所应遵循的思想性、科学性、系统性、主体性、实践性原则, 并提出了从组织领导、创新教学、创新活动、保障激励等四个方面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
1999年, 国务院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并提出了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的观点。当今时代, 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 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全面实施创新素质教育, 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是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 也是高校责无旁贷的使命。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则
1. 思想性原则。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 把他们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 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每一个大学和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的自觉、全面、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引导与促进作用。高校要培养具有科技创新能力和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用的高素质人才, 就必须要坚持思想性原则。高校应把知识、能力的培养与思想、道德精神的陶冶和培养
被视为“老实人”。在当代大学生当中, 有一些人没有远大理想和抱负, 把趋利避害的实用主义原则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一些学生认为学习就是拿文凭, 交友则看对方是否能为我所用, 甚至有人入团入党为的只是分个好工作。现实表明道德虚无的非道德化观念在当代大学生当中有一定的市场, 这种状况将严重地腐蚀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虽然非道德化观念的侵入和存在是与市场经济发展相伴而生, 但这并非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反却是阻碍市场经济发展的不良因素。当代大学生一面痛斥社会中的不良现象并呼唤道德的复归, 一面又在自己的道德行为选择中采纳虚无主义倾向, 其主要原因就是市场经济改革进程中的社会变迁所带来的“道德震荡”。
四、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的淡漠
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是社会发展的文明、进步状态的反映, 是公民社会中任何一个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道德品质。当今世界更是把人们的良好社会公德意识及文明行为习惯视为市场经济发展完善的象征, 理所当然,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中国, 社会公德意识和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应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道德素养。然而, 事实上, 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和文明行为的实际状况却与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情况极不相称, 严重地损害着当代大学生的形象。首先是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严重失范。有的学生在讨论会上高谈阔论, 评价赞赏他人的道德行为, 但自己的社会公德意识却很差, 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 不懂得遵守公●杨友文1黄文娇2
结合起来, 要在学生的思想深处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引导学生走正确的成长之路, 成为有益于人民和国家的有用人才。
2. 科学性原则。
创新能力的培养本身是一个长期和复杂的过程, 不是简单的一门课、一个活动、一个实验就能实现的。坚持科学性原则就要求高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科学、全面地认识创新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与世界观改造, 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结合起来, 科学地规划人才培养全过程, 逐步推进创新能力的提高。高校应统筹规划、科学运作, 围绕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需要, 对教育办学体制、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条件等诸多因素进行综合改革和优化, 建立良好的创新素质教育运行保证机制与体制, 用良好的条件去保证提高创新能力培养的质量与水平。
3. 系统性原则。
创新教育的心理学研究表明, 它涉及人的身心、智力、思想、人格的基本素质, 是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的是人的身心品质的整体性发展, 强调打好基础, 全面训练;强调专与博、科学与人文、个性与社会化的相互统一。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涉及从学生的入学到毕业、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理论到实践的系统过程。学校、家庭、社会应形成全方位的齐抓共管局面, 积极营造良好的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环境, 促进大学生在德智体美劳与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等诸方面得到整体发展, 成为高素质创造性人才。
4. 主体性原则。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义就是要坚持以人
共秩序, 就连食堂买饭都不懂得排队。其次是文明行为举止欠缺。当代大学生的行为愈来愈有“无拘无束”的趋向。有些大学生出言不逊、举止粗俗, 缺乏教养, 见到教师连最基本的问候都“省略”了。有些学生个人服饰讲究, 宿舍里外却乱泼乱倒垃圾随地吐痰者更为普遍。有些学生则是不修边幅, 进教室去图书馆穿背心着拖鞋平平常常, 从不觉得这是一种不文明不礼貌的行为举止。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匮乏, 忽视了对传统文化和现代礼仪知识的学习。以致形成对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的淡漠, 只见整天呼喊社会风气败坏, 却严重忽视个人道德修养更没有意识到用实际行动自觉抵制不良现象的重要性。
因此, 教育和培养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性, 提高他们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觉悟, 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应当成为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基础工作。也就是说, 对大学生的基本道德品质的培养和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基础性地位应该充分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张金英.重视对大学生道德价值取向的引导.思想教育研究, 1995 (6) .
[2]章志光.学生品德形成新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道德;社会转型;高校德育
中图分类号:G65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20—0247—02
大學是培养高级人才的定向教育场所,根据教育的目的可以说是一种职业教育。作为未来的职业人,大学生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必须具备相应的职业精神,如从业人员对社会对人民高度负责精神、对本职工作的忠诚奉献精神以及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精神等。德育的重中之重就是职业道德的培养,作为一名德育教师,探讨德育教育中的职业道德的培育是职责所在。可以这样说,没有职业道德就不会有近、现代社会。职业道德是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出现的,对社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所谓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活动中的道德规范,也可以说是社会道德在职业行为中的特殊要求。高校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的培养作为一种对道德规范认同与接受的过程,对个体生命而言,就是一种心智模式的提升,人生智慧的陶冶,个体潜能的发挥,主体性人格的形成,个体生命的健康成长。这一过程既不是简单的有关道德观知识的传授,更不是单纯的合乎价值主导的行为训练,而是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灵魂震撼灵魂的体验。所以,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充分重视非理性因素对学生行为的作用,改变过去单纯认为是理性因素决定学生的行为方式的观点。关注学生,理解学生,想学生之所想,溶入到学生中去,以引导他们积极向上,成为合格的具有高度理性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者。
我国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新的秩序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民主体制还没有完全定型,新的道德观念还和我们有点不熟悉、很“陌生”或者说是只得其形,未得其实。传统的道德、道德观念已经不能有效的制约人们的行为,也无法真正成为人们行为的指导规范;中国的职业道德领域甚至出现了恶性循环的状态。总而言之,当前存在的问题是真正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维持所需的职业道德的好处未得,而破坏传统道德的弊病却已先发生了 。
当前,这种现象已经引起广泛关注,对于一个高等学院的德育老师来说——可能不仅仅是自己进行一定的思考和实践的问题,我们还要对得起我们的职业道德,即如何培养高等学院学生职业道德观念的问题。
一、高校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如何选择人生、对待职业,是初涉世事的大学生极有兴趣而又颇感困惑的问题。对于职业活动而言,热情和负责精神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厌倦自己职业劳动岗位的人,他的职业劳动的价值量肯定会大打折扣。
如果说专业知识和技能是人的载体,品德和职业精神则是灵魂。一位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当上了美国一所中学的校长。每当新教师来校报到,他都会交给新教师一封信,信上写着:“亲爱的老师,我是集中营的生还者。我亲眼看到人类所不应当见到的情景: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妇女和婴儿被受过高中或大学教育的人们枪杀。看到这一切,我怀疑: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为具有人性的人。你们的努力绝不应当被用于制造学识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变态狂、受过高等教育的屠夫。只有在能使我们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其价值。”这位饱受折磨,从死亡边缘中挣扎过来的校长几乎用生命喊出教育的真理:“只有在能使我们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其价值。”我们的教育不仅要培养一个人的“才”,更重要的是培养人“德”。高校德育教学在促进大学生德性完善、职业道德素质提高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的教育不仅要培养一个人的知性,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人性、德性,否则就是为社会培养了一个危险物。高校德育教学在促进大学生德性完善、职业道德素质提高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然而,据相关的调查与反馈,已从业的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不容乐观,比如,缺乏敬业精神,更多考虑的是获取多少,而不是能奉献多少,把目前所在的工作单位看成“跳板”,难以稳定就业岗位,缺乏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这不仅影响了自身的发展,也给社会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影响大学生职业道德观念的形成有以下两种情况:(1)社会环境的影响。在经济时代的冲击下,缺乏职业道德的人屡见不鲜;有的拈轻怕重,自甘落后;有的见异思迁,无心工作;有的热衷索取,不思奉献;有的四处钻营唯利是图等等这些在每个人的内心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容易产生不利于大学生职业道德观的培养,如道德人格缺失、价值取向偏移、理想信念迷茫等。(2)社会经济的转型导致部分家长道德观念滑坡、家庭结构不健全等,都不同程度地产生对职业道德的抵触心理,加之大学生中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其家庭环境优越,从未受过艰苦生活的磨练,往往被家长当作小皇帝、小公主宠爱,渐渐地就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智模式,这使他们当中不少人不可避免地在道德观方面出现种种弱点,如道德认知模糊、道德观念错位等现象。
二、大学生职业道德培养途径
大学生这些道德的消极表现及因素,都将影响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大学生职业道德观的提出,是高校德育建设不断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化不和谐因素为和谐因素的新途径、新实践。
1.开设职业道德课,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消除影响大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不利因素。在教学方式上,要多联系社会实际,结合学生存在的一些情况,采取“主题演讲”、“专题讨论”、“集中讲座”、“分组辩论”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教学。让学生针对问题,结合自己的实际,提高学生的判断力。针对社会中不良影响,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就业,薪金等问题,不要一批判惟利是图就视金钱如毒蝎,我们要鼓励学生挣钱,但是必须诚实劳动,合法经营。
为达到这一目的,要挑选那些政治素质好、职业道德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师担任教员,并确定了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重点。通过展望高技能人才的发展前途、毕业学生成才的典范等方面内容,稳定大学生思想,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使学生产生提高职业道德水平的强烈欲望。在培养大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实践中,可以通过典型案例分析、互动探询和辩论等方式,营造一种自由、平等、轻松的情境,让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说出自己的见解,并有机会聆听别人的见解并进行反思和“自悟”。通过比较、学习、鉴别,每一个参加者都可以看清自己的心理对自己的道德观所带来的影响,从而改善、优化自身的心态,促进职业道德观的形成。
2.将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作为职业素质的重要内容,职业道德与专业业务紧密联系在一起,各门学科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在本学科发展中总是体现了某种道德和职业道德精神。因此,注重在各种学科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挖掘和提炼各门学科中的道德因素,对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具有重大意义和作用。
此外,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态度也十分重要。在工作中,我们需要有的态度就是不能以工作作为牟取私利的工具,只是生存之本,一旦成为可能就有可能出现一种现象,那就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说的——“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有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有2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敢冒绞首的危险”——现象。一旦达到50%以上的利润,如果没有国家、社会、同行业的监督,所有的包括职业道德的道德底线都会被突破。而中国现在的一些行业中已经出现的一些突破职业道德底线的事件,比如说“三鹿奶粉”,就是其将该工作作为了牟取私利的职业,而且国家权力没有有力的监督、市场中的同行业的监督形同虚设,所以他们就肆无忌惮没有任何职业道德可言。
3.在社会实践中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都是在实践中得到不断发展与完善的。实践教学是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一个关键途径,在教学中坚持实践性特色,重视实践教学,使学生具备较强的上岗操作能力。通过组织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将职业道德逐渐内化为自身的职业要求与精神力量。各系、专业在寒暑假和平时的学习中都应尽量使学生有足够的见习、实训、实习时间,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养成敬业精神、责任意识等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
4.创建绿色校园,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职业道德教育内容。敬业精神的培养与学校命运息息相关,而校园文化建设对敬业精神的培养是具体的、丰富的。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学雷锋、献爱心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大力倡导爱校勤学、诚实守信、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职业道德规范,培养学生爱国、爱校、爱集体的品质,增强其职业观念与情感,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造就一批“靠得住、有本事、作风正”的人才,从而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例如,邀请学校往届优秀毕业为学生开展专题讲座,结合他们自身成功成才的体会,对学生进行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教育和敬业、乐业、勤业、精业、创业的精神教育。
三、结语
总之,整个社会的职业道德的培养、完善,不是个人可以完成的,也不是仅仅通过一些道德责骂就可以解决问题的,这是整个中国人的事业,我们不仅仅要从自己做起,还要将目标瞄向下一代或者说正在成长的一代,高等学院的学生就是他们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我们作为教师的职责,需要我们通过种种方法,让大学生理解、熏陶出他们应该具有的职业道德。
参考文献:
[1]刘红秋,李金宝.略论高校德育教學中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
[2]周士林.职业伦理学[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3.
[3]张茂才.新时期职业道德教育初探[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
[4]金生鈜.德性与教化[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
[5]赵清文.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力的培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6).
我们组在探究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问题上进行了讨论、研究、采访、分工合作、制造PPT展示其成果等工作,并得出我们的感言“思想道德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一个人、两个人所能完成的工作,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需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家庭教育对于良好品德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什么有的学生勤奋刻苦懂礼貌,修养好,深得教师的喜爱,有的学生则相反,这很大程度与家庭教育有关。父母对子女的道德教育中,应作出榜样,提出要求并严加管理。另外,社会这个大环境也应相应正确舆论导向,并及时树立典范,只有这样,思想道德教育才能事半功倍。”最后,我们将展示我们的实验报告:
首先,我们必须提出:“大学生是促使国家未来能够繁荣发展的生力军,面对着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有所下降的现状,我们应该采取什么办法去改善它呢?我们大学生应该怎么做才能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从而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呢?”
为什么大学生会出现缺德现象,就好像为什么百分之80的女大学生想嫁给富、权二代。出现这种情况已经多年,归根到底是整个大部分社会都是这种现状,拜金主义的盛行,房价飚升,物价飞速地升价„为了生活,大家只能最大限度地追求物质需求,为了生存,人们只会讲金不讲心,为了可以供一间房,劳累了一日又一日,只希望终有一天能有自己的窝„„不得不说政府当前的政策是个错误。盲目地追求gdp,完全忽略了人民地温饱问题。只在乎面子工程,只会弄些豆腐渣工程,安全卫生仍是个问题,在这样的社会下只会造成大学生盲目追求金钱,却忽略了道德上、人格上的自我塑造。
所以我们组也一起讨论了如何全面培养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问题,我们先从目前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下手,发现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于:
1、动力不足,缺乏恒心。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呈多元化,部分学生政治观念模糊,没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趋向于实用主义,重功利讲实惠,缺乏长远打算、远大理想、抱负和社会责任感,因而没有强大的动力。
2、缺乏奉献精神。在父母身边生活惯了的学生们,容易形成“小皇帝”脾气,因而养成了只讲索取、不懂奉献的习惯。必定导致成年后的敬业精神匮乏、社会诚信形象不佳的情形。背离了职业人才的最基本、最核心的要求,难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3、缺乏正确开展社会交往的能力。有的学生霸气十足,举止不雅,破坏公共秩序、语言粗俗,容易被宿舍排斥;有的学生性格孤僻,自制能力差,不善于交往,缺乏宽容与合作精神。
4、缺乏自理、自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基本功不扎实,专业素质不高,实干能力欠缺,被动应付现象突出,主动参与能力较差,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
5、身体、心理上的问题。许多学生身体状况不佳,身体瘦弱,近视眼较多,有许多学生体育成绩一般或勉强过关,心理比较脆弱,一旦受到挫折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全面培养学生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入手:
从近几年人才市场和就业形势反馈的信息看,很多用人单位选人重才更重德, 把思想道德素
质放在首位,政治思想素质较高,具有事业心、责任感和吃苦奉献精神的毕业生成了首选目标。思想道德素质包括政治素质、事业心和责任感、艰苦奋斗精神和务实作风等方面。
(1)较高的政治素质。政治素质不仅表现在政治立场、观念方面的远见和洞察力,还表现为对社会发展趋势的敏锐性,对国家宏观政策的预测把握能力及具有一定的政治理论修养。
(2)事业心和责任感。许多用人单位在人才的要求上强调要有事业心、责任感,要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希望并要求毕业生把选择的工作当作长期追求、投入的事业,要与单位同甘苦,共患难,荣辱与共,而不仅仅是赚钱谋生的职业和临时落脚点。惟有敬业的大学生才能积极进取、胸怀大志,才能开发蕴藏在自己身上潜在的创造性,为社会作出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艰苦奋斗精神和务实作风。这是创业者应有的精神风貌,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会遇到无数的艰难险阻,也难免有这样那样的曲折和坎坷,这就需要毕业生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和坚韧不拔的作风,坚定不移地朝着既定的奋斗目标前进。用人单位需要的是干才,能踏踏实实工作,有吃苦精神,而不是好高骛远、眼高手低。
其次,为了在将来能够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了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抓住机遇、取得有利的地位,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接受新事物最迅速的、思维最活跃的知识群体,除了要掌握扎实、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的技能外,还应该努力地培养自己高尚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提高自己的法律素质,做一个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第一,以人为本,推崇“仁爱”原则。
要使大学生明确道德风尚的内涵,就要他们深刻理解以人为本,学会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中国的传统伦理思想一直尊重人的价值与尊严。孔子曾强调“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以人为本是公民道德建设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每个人处理人我关系的基本原则。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是不应该以自我为中心的,这样必然导致对他人利益的损害。理解人、尊重人才是可贵的。
第二,怀有感恩的心。
作为一个学子,首先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感谢每一个曾经施恩于自己的人,学会知恩图报。父母饱尝艰辛把我们拉扯长大,我们应该记住父母的恩情,发奋学习,好好孝顺父母,但是感恩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我们的父母,我们可以感谢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帮助过我们的人。有了这颗善心的支撑,才能在走向社会后处处散播爱的种子,才能回报社会和他人,从而形成高尚的人格,完善我们的道德品质。当代大学生是不能缺少“感恩意识”的,否则,往往会使他们存在着人格缺陷,而马加爵残害杀死四名同学就是例证。
第三,加强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认识。
当代大学生应加强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理解,从而形成正确的荣辱观,引导自己能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行为导向,推进自身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加强对荣辱观的理解和认识,能够让大学生知道做什么事是光荣的和做什么事是耻辱的,通过自身不断地反省、批判与激励,使荣辱观逐渐转化为自己内在的道德品质,从而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
大学生在培养自身综合素质过程中可以提高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充分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数字表达能力,图示表达能力等几种形式在内的准确性、鲜明性和生动性。
(2)完善社会交往能力。学生步入社会,能像一个社会活动家一样,正确、有效在处理协调好职业生活中人与人的各种关系。
(3)初具组织管理能力。要求大学生必须能从全局的角度加以协调处理好工作中涉及日常的行政、业务工作的各个环节,从千头万绪、具体繁杂的工作中有条不紊,同时还具备一定的领导能力。
(4)做出正确决断的能力。良好的决断能力可以实现对目标及其实现手段的最佳选择。
(5)沉着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操作能力及策划能力。大学生要有耐心、有毅力、有很好的应变能力,做到急而能安、缓而不缀,既忍让又不失原则,沉着冷静、灵活应变地处理问题;适应能力是其素质、能力的综合反映,要求大学生对社会、对环境的适应,是主动的、积极的适应,不是消极的等待和对困难的屈服,更不是对落后、消极现象的认同,甚至同流合污。适应要同发展结合起来,要同改造联系起来;实际操作能力是人的智力转化为物质力量的凭借,是专业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一种实践能力。实际动手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作用的发挥;策划能力要求大学生在日常工作中,抓住有利时机,把握有效空间,筹办和开展形式各异的介绍宣传和业务活动,使工作富有感召力和吸引力。
(6)锻炼自控能力。遇到不顺的事能否压下心头的怒气,冷静处理,是对大学生素质高低的一种考验, 避免因小事而引起大错,导致工作的失误。素质发展的创新性要求,是当代人才素质发展的基本方向和核心要素。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人立足于现实的必备素质。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如强烈的好奇心,细致的观察力,深刻的洞察力,超前的预测力,大胆设想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素质发展的个性化要求,是在强调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人的个性张扬,就业竞争日益激烈,迫切需要当代大学生强化自我竞争意识,并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个性特点,努力挖掘个人潜力,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和发展个人素质。
当代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培养固然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大学生的法律素质也是不容忽视的。法律素质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当前大学生法制现状的需要。而且当代大学生比以往任何时期的大学生都更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要抵制那些对大学生健康成长造成不利影响的因素,就要求大学生能够自觉地培养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以及提高自己的法律素质,做一个德才兼备、知法守法的称职大学生。
0 9 电商
一、人生观、价值观有些模糊。
大部分学生了解自己的任务,清楚现在的社会竞争情况,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同学没有明确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这是潜在的人生危机。
二、素质方面有所欠缺,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差。
在如此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我们当代大学生,虽然有文化,有知识,但是我们无法很好的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当今激烈的竞争,那就根本无法谈及为社会做贡献、无法达到社会以及老师家人对我们的期望。
三、对党和国家的政策了解欠缺。
对党和共青团没有浓厚的兴趣,就很难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不能很好的响应国家的号召,需要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让当代大学生切身的参加和体验政治活动,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
如何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改变这些现状呢?
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老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以自己高尚的人格感化学生。作为成人教育学院这一特殊的学院,招收的学生有他的特殊性。所以对教师队伍的要求就更严格,作为教师自己都忽视首先修养,又怎样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呢?现在许多教师只管书本的教学任务,忽视思想道德教育,台上教师上课时而有些学生却在下面讲话、看小说、零食等不文明行为是对教师的劳动成果不尊重的行为,应该受到严厉的谴责。但学生毕竟是受教育者,如果教师不说或懒得说,这是对教育的不负责任。教师不但承担着教学任务的职责,而且也承担着育人的义务,如果学生养成了这些坏习惯,走上工作岗位上如何能肩负四化建设的重任呢?
但是,作为我们学生更应当从自身来考虑和解决问题。
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应当明白我们肩负的重担,应当明确我们的任务。我们象牙塔里的莘莘学子,走向社会就是我们伟大祖国的未来建设者。大学阶段是我们这些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我们大学生教育者承担着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由于我国经济落后,教育投资相对于发达国家如杯水车薪,教育体制毕竟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进入大学教育的学生毕竟是经过激烈竞争的优胜者,在中学阶段的教育是以题海战略为主,父母、老师一般都认为学生成绩好就是好学生,而其他方面的缺点都被良好的成绩所掩盖,这叫“以优遮百丑”,这样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就要好好享受一翻,没有负担放纵自己,长此以往就很危险,可见思想道德教育对大学教育是多么重要啊。所以我们的大学教育应当注重专业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我们大学生自身反省,自我认识。
我们应当努力学习的同时也要积极的关注社会,关注我们身边的事。在许多的社会实践中,我们应该更多的去掌握一些在社会竞争中生存的技巧和方法。
我们大学生应当多多树立模范形象,提高道德修养的学习氛围,从过去全社会学雷锋,学习孔繁森等给人们的思想,来改善我们今天的大学思想教育。特别是我国最近发生的“非典”灾难,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在这非常时期涌现出来的白衣天使的先进事迹,很值得我们当代大学生去学习。她们的道德品质是那么高尚,我们应当向她们学习,实际上“非典”时期,她们在无私奉献的同时,也相当于给我们的当代大学上一堂活生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课。
杨颖
20092196
管理090
1摘要: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社会责任感淡薄,价值取向发生偏差;基础道德素质不高,文明修养较差;集体观念和法纪观念淡漠,个人主义倾向严重;学风不正,缺乏应有的学习道德。造成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不高的主要原因是社会转型期和社会风气的影响、家庭教育存在偏差、当代大学生缺乏必要的社会知识和实践参与能力以及学校道德教育存在诸如重道德知识的传授与掌握轻道德品质的培养与锻炼等问题。为此,大学生道德教育应该注重教育内容设计的现实化、教育载体的多样化和教育方法的现代化。强调加强大学生的基础道德教育,尤其要加强家庭美德教育。在确认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三方面各自的特殊使命,以形成真正合力。学校的特殊使命是指导家庭和社会;家庭的特殊使命是参与学校和社会的德育工作;社会的特殊使命则在于调控,即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开展社区德育活动。另外,要开辟网络道德教育新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 道德素质 道德教育
正文:在当今社会,道德观念已经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一个人生组成部分。无论你是处在哪个社会角色,道德观念都是衡量一个人品行的基本准则。大学生要想立身成才,建功立业,首要的就是要先学会做人,也就是说必须有较高的道德素质,因此,道德素质是大学生的立身素质。
大学生是即将成材的祖国栋梁。大学时代是人生黄金的时期,生命力最旺盛,体力最充沛的时代,然而,大学时代也是人生旅程中遇到问题最多的时候,友谊与爱情,竞争与合作,理想与现实,个人与集体,怎样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怎样生活才有意义,怎样追求才是高尚的,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摆在我们大学生面前,需要我们做出正确的回答和选择。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群体,担负着国家未来发展建设的主要任务,大学生道德素质问题近期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
那么,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有主要有哪些又问题?
盲目消费,不断攀比:盲目消费者中首当其冲的便是“跟风族”。长安大学一位山东籍的学生,家里生活条件并不富裕,每月的生活费也不是很多,他平时省吃俭用,书本买得也不太多,但看到周围有的同学配了呼机、手机后,也不管自己是否真的很需要,就毅然花了1300多元买了一部手机,成为校园里的“挂机一族”。虽说在通讯上实现了“小康”,却不得不在自己的伙食费、书本费及其它费用中抠省,仅能维持“温饱”。“好事一到,快掏腰包”是学生们中间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拿了奖学金、发表了文章、入了党、当了学生干部,就非得好好放“血”,下馆子啜一顿不可。大概是身处异乡的缘故,过生日可要比在家里热闹许多,花费自然也要高出许多。校园中还生存着各种各样的“同乡会”,“老乡见老乡,口袋全掏光”也就成了大学生们盲目消费的一大症结。大学里还有不少学生谈了恋爱,学生们又都充满激情、憧憬浪漫,可要浪漫,钱就少不了。两人出去逛逛街、吃吃饭、买点小礼物,遇到节假日了还要安排出去玩,看着不多,但花销实在不少。难怪一位深有体会的大学生这么对记者说:“大学里谈恋爱,口袋实在受不了。”
损人利己为乐: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存在着矛盾,有些同学在道德认识价值判断上是非分明,他们欣赏,赞美高尚,对与他人有失道德水准的行为嗤之以鼻可就是自己难以做到。现在有不少同学,注重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却忽视自身修养的学习。他们重视在大学中要刻苦学习,却忽略了与此同时还要学会做人。还有少数同学言谈举止不够文雅,大多寝室又脏又乱,把自己的音箱放在窗户上,大声开着音乐,打搅的其他同学无法正常的学习和休息„这些狭易的思想充斥这整个校园,实在上让人难以恭维,这些都是自身修养与成长之间的关系缺乏知识的体现。
恋爱的动机不成熟:不少大学生是为了满足虚荣心的心理而跟风恋爱,也有不少大学生是怀着性神秘和性冲动的心理而恋爱„„这些都是恋爱的不成熟表现。随着生理上的发育和社会接触面的扩大,青少年自尊心亦与日俱增。然而,这种自尊容易被追求虚荣所扭曲。例如用片面的虚荣去满足自己某种好奇、好胜及自我 表现的心理欲望。近些年来,青少年吸烟、喝酒的人数呈上升趋势,主要原因是好奇心所驱使,使自己像个大人,容易交到朋友,更显得轻松、潇洒、大方,还有好胜和所谓的“心理叛逆性(亦称逆反心理)”。但他们受知识结构、认识水平和生活阅历所限,对爱情的认识尚是肤浅而朦胧的,因而显得幼稚和不成熟。有的跃跃欲试想寻找机会体验一下恋爱滋味,于是就会出现早恋、多角恋爱等不良现象。例如有一个大学女生,她希望有三个男孩能帮助自己:一个要学习好,以辅导她的学习;一个要能说会玩,陪她玩乐;另一个则要会体贴人,成为她的忠实奴仆。经过一
番尝试之后,她竟能如愿以偿,并同时与他们保持超友谊的关系别人问她将来与谁结婚,她却轻松地回答:“我还没想过结婚呢!”这种不成熟的恋爱心理,对于自己,对于别人,乃至对于社会都是有害无益的。进入青春期之后的青少年,由于性功能的迅速发育和趋于成熟,产生了对性知识的兴趣,但由于未能在青少年中很好开展青春期性教育,他们中相当一部 分存在一定的性神秘、性愚昧心理。在这种心理和上述不成熟的恋爱心理驱使下,往往对性道德、性文明缺乏足够的认识,以致控制不住外界不良因素的诱惑,从而进行恋爱,最终可导致越轨行为,造成严重后果。
学习与成长方面感到迷惘:在生活与学习是许多大学生在担心自己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对怎样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建立真挚的友谊感到烦恼,也不知道怎样才能克服自卑感,建立自己的自信心,不知道如何排解郁闷才是最适合的,更不知道以怎样的心态面对激烈的竞争所带来的压力等。对于大学生活,怎样才能过得有规律而又丰富多彩;怎样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怎么样安排和利用时间等等。大学学习,不知如何处理学习和参加社会活动的关系,不知如何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等等,这些都是大学生普遍存在的迷惘。当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及社会竞争的激烈,使大学生更加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成才不仅是大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不论是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心素质的培养,还是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心理调试能力等各种能力的培养,都是大学生们所关注的。所以在大学期间要正确的对待一切事情,必须合理安排时间,做自己该做的事,拒绝不良的诱惑,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从而可以解决对自己学习与成才的迷惘。
择业迷惘
许多大学生对自己所在的专业不太了解,导致不知道自己的专业毕业后是做什么工作的,为此感到困惑;有的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很了解,但在人生价值是择业选择上又发生了矛盾。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总体来说,大学毕业生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冲击,青年初次与持续就业所需的能力门坎逐年提高,大学生必须具备能够满足新经济要求的核心就业能力才能成功发展,但现有教育培训体系缺乏必要的就业市场需求导向,缺乏对创业行为的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上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脱节,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很多大学生都抱怨就业的不公平,很多人都是依靠关系和金钱来就业。
学习态度不端:部分同学大一进校的时候还有点不适应,到了大二,基本上适应了大学生活学习也较稳定了,思想上却有些放松,有少数同学陷入到广交朋友、谈恋爱中,还乐此不疲,甚至还有因为失恋控制不住自己的心理而影响学习。有不少同学思想出现了消极、颓废的倾向。对自身及社会认识发生了变化,因为现在社会中大学生的比例不断上升,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失业,我们不再拥有那种认为自己是出类拔萃的优秀者的想法,自我预期下降,这极易产生消极颓废心理。还有的同学错误的以物质利益为尺度去评价个人得失,部分学生因此而昧着良心去做一些有违法律和道德的事,不努力学习,就想着以不两手段生存,如现在社会比较敏感的大学生抢劫、盗窃、诈骗,“傍大款”等等啊。
争强好胜: 要求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支持和关心,确信自己的成功率,只相信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不能听进别人的意见,更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教育,表现出自命不凡、虚荣。一遇挫折,就会垂头丧气、萎靡不振、丧失斗志,缺乏持之以恒的韧劲,一次失败就能把他打倒。在学习生活上则缺乏人与人之间的协作精神,“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总之,身在象牙塔中的大学生已经把自己与整个社会紧紧地连在了一起,他们思想敏锐、思维活跃,不仅关心着自我的生存和发展,也密切关注着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只有深入了解大学生的典型思想问题,才能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有全面、直观地了解,才能确实做到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因此,我们必须切实关注大学生的思想问题,确保大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如何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应该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譬如我们班就大部分同学都写了入党申请书,并不断地努力向党组织靠扰。另外每个同学都有好的一面,学校应该爱护和培养同学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同学们学会独立思考,保护同学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和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我想这对于全系的学风建设也是有帮助的。另外,大学生自己也应该积极地参加一些社会正常的交往和集体活动,从各类社会活动中学习知识,增强自己在处理各类事情时的能力,保持一份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态。
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第二课堂,通过专题讲座、影视导读、英语角、文艺汇演、课外阅读、演讲比赛、辩论赛、体育活动等来丰富同学们的课余活动。同时,还可以寓教于乐,使同学们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在这些活动中得到升华,也可以进一步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义务感,培养奉献精神。此外,实践出真知,我们只有书本上知识还很不够,我认为我们的实践活动还没有做到位,我们可以通过勤工俭学、社会调查、生产实习、青年志愿者等社会实践活动,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但真正做好了的同学并不多。
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许多的问题都是由心理异常因素引起的,我们当代的大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在不同时间、不同问题、不同场合产生思想、道德、心理等方面的问题:如政治思想困惑、人际关系纠纷、课程和择业选择、婚姻和恋爱矛盾、心理冲突和障碍等。因此,在保证学生正常学习的情况下,应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而且要做出实际效果,使同学们在面对人生磨难或机会时有适当的反应,从而充分发挥自己的能量。
当代大学生的基本道德素质的内容用《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中“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个字已经概括, 这20个字可以再细分为这样10个基本道德规范, 即: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至于人的道德品质究竟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问题, 唯心主义者往往从主观意识方面来解释, 与此相反, 唯物主义者一般强调道德品质是后天形成的, 是社会环境影响和教育的结果。马克思主义则正确揭示出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性,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 人们的道德品质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物质条件下, 通过教育和社会生活实践经验的积累, 以及个人自觉锻炼和修养而逐步形成的。也就是说, 当代大学生的基本道德素质的形成应该是在当前的社会环境和物质条件下, 通过教育和社会生活实践经验的积累, 以及大学生个人的锻炼和修养而形成。而作为当代的大学生而言, 不得不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商品价值关系属性对道德进步的负面影响:市场中等价交换的原则庸俗化, 有的人把它扩大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之中, 形成在组织与个人之间, 在同志朋友之间搞讨价还价的庸俗处世哲学。面对当代大学生, 尤其是高职院校大学生, 基本道德规范的滑坡与缺失问题, 已经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难题, 本文希望从大学法律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寻求一条捷径, 以此来完善或提高大学生基本的道德素质。而且, 现代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已成为衡量人才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 作为国家栋梁之材的大学生, 更应具备与法治社会相适应的法律教养和素质。加强大学生的大学法律文化教育, 一方面, 可以稳固大学生基本的道德观念, 有利于好的校风学风形成与维护;另一方面, 将不断给社会培养和输送合格人才。
二、大学法律文化作用于大学生基本道德素质的机理
法律和道德都是人的行为规范, 虽然二者的出发点有着根本的不同。法律有一个预设的前提:人性需要规制, 是从保护人权、防止侵权的角度做出限定;道德则是一种教化, 设定了“人人皆可以为尧舜”, 人性是可以培养的, 是从人可以自愿行善的视角出发的。[1]自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 法律与道德就相辅相成, 成为维持社会秩序必不可少的社会规范。社会主义先进的大学法律文化与社会主义基本道德因为同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上层建筑, 同属于社会意志的范畴, 同属于人们共同创造的伦理文化。那么, 社会主义先进的大学法律文化与人的道德素质要求有何联系, 尤其是与大学生基本的道德素质具有什么样的联系?本文认为先进的大学法律文化对于大学生的基本道德素质的塑造的是一条捷径, 那么大学法律文化对大学生基本道德素质的作用又是通过怎样的机理来实现也正是本文所最关注的问题, 只有明确了其中的作用原理, 才能真正发挥大学法律文化对于大学生基本道德素质的功用, 也才能寻求发挥其功用的途径。
(一) 大学法律文化以其与道德的同一性弥补大学生基本道德素质内容的缺失。
法律制度通过法律思想的评判和法律实施活动, 对社会行为发挥实际调节作用, 构成行为模式[2];而法律文化直接把法律制度的整体作为评判和选择的对象。[3]这样看来, 大学法律文化作为法律文化的一种特殊体现, 应当是通过对相关法律制度及其实践活动的教学来实现对大学生行为模式构成的确立。同时, 因为“任何社会的法律与道德都是具体的, 法律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意志, 它不可能不受立法者的道德理想和道德观念的影响, 法律与统治阶级的道德的联系是必然的”, [4]那么, 社会主义法律制度与社会主义主流基本道德素质要求存在必然的联系。所以, 当前我国的大学法律文化与大学生道德素质也存在这样的同一性与必然联系。这种同一性与必然联系主要表现为:其所依赖的经济基础是同一的;其目的与对象是同一的。因为前两个同一性的存在, 其内容上因此存在着重叠性。于是, 如果在一个大学中, 大学法律文化建设成功, 那么大学生的行为模式必然是极大地服从于大学法律文化的内容的要求, 即使大学生对于道德素质的认知程度达不到要求或者存在认知上的缺失, 那么大学法律文化教育的充实, 在完善其知识结构的同时, 也完成了弥补大学生对于道德素质主动培养行为的缺失。
(二) 大学法律文化以理性熏陶来强化大学生基本道德素质。
法的目的在于实现人类的一系列基本价值, 包括公平、正义、秩序以及人类的“基本善”等等, 借此以实现民众的公益。价值理性指导着工具理性, 为工具理性提供可靠的前提和方向, 而工具理性又是价值理性实现的途径和方式。因此, 对于自觉性相对薄弱的高职院校大学生来说, 加强大学法律文化建设, 提高法律意识, 使其知法懂法守法, 加强大学生的理性思维、依法办事尤为重要。虽然大学法律文化本身并没有法律的强制性, 但是大学法律文化的研究对象是具有强制性的。这种强制性不仅来自于国家的力量, 而且是来自于它的内容所体现的理性。从人类的发展史来看, 最初的社会规范都是“不得如何”“应当如何”的义务性的道德规范, 法律规范是在道德本身无法阻止与惩罚破坏它的行为时产生的一个既能体现基本义务准则又能保障它在生活中实现的社会规范。由此可见, 法律规范是一种理性的行为规则, 而这种理性最初的渊源正是来自道德规范的理性要求。相反, 今天通过大学法律文化的教育, 把这种原本来自于道德规范的理性思维重新回归于它, 让大学生在接受法律文化的同时, 接受了最基本道德规范的调整。
(三) 大学法律文化以历史的痕迹发挥着教育与警示作用。
所谓“前车之鉴”的作用, 用来表明大学法律文化对大学生的教育与警示作用是再恰当不过。大学法律文化的历史发展及其实证性, 从很大程度上对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都有一定教育与警醒力量。一方面, 作为前人的立法与司法、守法的历史实践对大学生的行为会有鼓励与示范作用, 让他们明确法治的历史必然性选择与法律发展的规律性, 从而让他们明白自己行为选择的结果;另一方面, 历史实践告诉大学生历代的法律的制定都是受当代社会生产力的制约, 都有不完善的地方, 不要抱着“法律万能论”的观念来审视法律。再者, 不论在司法还是守法过程中, 任何社会, 都会有违法行为的存在, 但是法律不同于道德规范, 是有国家强制力, 即国家暴力机构作为后盾、保障实施的。违法必然要接受法律的制裁, 这种法律的强制性在历史上实践, 结果一定会影响到大学生日常行为的选择。
(四) 大学法律文化避免了大学生道德逆反心理的障碍。
现代的大学生, 尤其是高职类院校, 因为他们更加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很容易走进一个教育的误区:使得大学生认为实用才是最重要的。结果就是导致功利主义严重泛滥。无论你采用什么形式的教学, 也只能是吸引他们一时的兴趣而已。但是, 大学法律文化的建设则不然, 正是因为它的实证性与现行法律的强制性等特性, 使得大学生在他的实用主义的价值观指引下, 加强了自主学习的愿望, 从而很容易把法律文化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作用渗透到大学生的观念中, 指导其日常的行为或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样, 就可以减少或者不会产生与思想道德教育一样的抵触情绪。因此, 通过大学法律文化建设, 就是以迂回的方式进行法制教育与基本道德素质的稳固工作。
三、通过法律文化教育加强大学生基本道德素质建设以实现和谐高校的途径
(一) 正确认识大学法律文化。
要想实现大学法律文化对大学生基本道德的弥补与提升作用, 必须要正确认识大学法律文化, 它并不是我们已经进行的法律基础教育内容所能替代的。大学法律文化因为其层次性不同所包含的内容也不同。在高职院校来说, 它应该突显其法律意识层面与法律应用层面的教育。而且, 大学法律文化是和谐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一般的高校, 尤其是在非政法类院校, 它包括一些基础法律知识的传授, 还包括不同行业法律法规的教育与宣传以及高校校园中依法治校的过程建设;在政法类院校, 还包括法学研究与法学教育的问题。
(二) 提高大学法律文化建构的意识。
在正确认识大学法律文化的同时, 需要我们提高大学法律文化建构的意识, 如果仅仅作为一种工具或是一种简单的法制教育的内容, 那是远远不够的。应该从院领导到一线的教师, 都要有一种意识:把先进的大学法律文化建构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把先进的大学法律文化的传播作为一种基础教育;同时, 要在实践中把它真正落实到教学中去, 确实做到依法教学、依法治校。
(三) 完善行业法律配对结构型课程设计。
大学法律文化的建构, 真正的落实, 要想让它真正成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 贯穿于大学精神中, 还得在专业课程设计中进一步完成。法律基础课程的开设基本上是一种普法的作用, 因为它所涉及的法律都是一些最常识的东西, 不足以引领大学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对行业法律法规的基本需求。所以, 各高校都应该根据本校的专业特点, 成立自己的法律教育队伍, 完善不同行业的法律教学教师人员的结构, 以实现专业与法律配对的教学模式。这就要求各高校, 尤其是非政法类高校, 必须完成行业法律结构型的课程体系建设。
(四) 增设法律文化的选修课程, 塑造大学法律文化情感。
除了行业法律结构型课程设计之外, 还应该增设法律文化的选修课程, 适应大学生对于大学法律文化进一步的纵深了解与理解的需要, 完善大学生法律文化的结构、实现知识结构的和谐。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 还能够塑造大学生对法律文化的情感, 自觉运用法律文化带给他们的规范作用, 从而实现文化的一般功能。
(五) 开展不同形式的大学法律文化活动, 发挥大学法律文化的熏陶作用。
如何在高职院校营造一个引导、启发、培养和提高学生法律素质的良好氛围, 是大学法律文化建设值得探讨的课题。本文认为首先应注重学生的学法实践教育, 营造一个良好的法律素质教育氛围。长期以来, 由于各种原因, 学生获取法律知识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 但课堂教学只是使学生对法律有一定的理性认识, 要增强学生对法律的感性认识, 还必须加强学生的学法实践教育, 法学实践过程会直接促进学生法律素质的提高。因此, 我们应积极发现、挖掘学生生活中的法律事实, 建立法律咨询中心, 运用各种宣传工具, 采用各种宣传方式, 开展生动活泼的普法活动。设立校园法律文化活动中心, 如举办法律知识竞赛、演讲、法律讲座、开设法制宣传园地等, 营造校园法制教育的良好氛围, 以发挥大学法律文化的熏陶作用, 引导、激发学生的法律意识, 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
四、结语
在明确先进的大学法律文化对于大学生基本道德素质作用机理的同时, 进一步探寻实现大学法律文化建设的途径, 这是本文旨在表明大学法律文化稳固与提升大学生基本道德素质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方面所做的进一步阐述, 仅希望能在和谐校园建设中, 为提高大学生的基本道德素质方面起到抛砖引玉之用。
参考文献
[1].高国希著.道德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第162页
[2].张策华著.全球化进程中法律文化的同构与异质[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第51页
但长期以来,大量礼仪文化的精华和糟粕渗融并存,再加上西方多元文化的传入,使我们忽视了传统礼仪道德的传承,社会道德品行下降,犯罪活动屡增不减。
尤其是近年来,学生犯罪案件频繁发生。马家爵、李启明、药家薪成为犯罪的代名词,让人们对其犯罪事实目瞪口呆。
种种犯罪活动的发生,使我们不禁问道:“中国的道德礼仪都哪去了?”“礼仪之邦——中国,迄今何在?”悠悠的中华历史留下的许多尊德尚礼的故事,例如程门立雪,张良学艺,尾生抱竹等等。现在,它就像一个沉重的担子,负荷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肩头上,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
学生犯罪的频繁增加引起社会也引起教师的思考,到底是什么样的恶魔污染了学生纯洁的心灵?
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历史教师,我只能站在教师的立场上进行思考。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简单说,就是教书、育人。学生,是各方面不够成熟的一个社会群体,需要全社会的关注,需要政府、教师及家长的正确引导。
古代言: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但在今天这个“一切朝钱看”的社会,我觉得和学生成为“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师生关系,逐渐成为一种奢求。先来看一下这个现象吧:
“三好学生”是我们对学生的最好评价,标准是德、智、体三个方面都得到发展。可学校在评选时背离了这个标准。“只要学习好什么都好说”就是现下我们评选的标准。
史言:“弟子事师,敬同于父,习其道也,学其言语。”但,到现在为止,我们的教育偏离了轨道,只朝着“教书”这一方向驶去。
以学习成绩为标准来评价学生,有利于提高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但另一方面容易使学生形成“只要学习成绩好,其他什么都好说”的思想。也就是历史上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只顾自己埋头学习,对国家大事不闻不问,对集体的活动不理不问,对身边的同学不理不睬,漠视集体他人的存在,认为自己学习成绩好就了不起,不善于与同学交流与老师的沟通;除了重视学习,其他方面的素质能力的培养欠缺,自然其他方面的素质能力不强,久而久之成了不折不扣的“书呆子”。这就是学生中“二漠三难”的现象。缺乏了情感的教育,学生就没有学习的动力,培养出的也就是缺乏感情的人。这种情况下培养的学生缺乏感情、缺乏交流、缺乏感动,更不用提师生、生生间的深厚感情了。
是什么造成了今天的局面呢?
家长一味追求高成绩,教师一味追求高分数,学校一味追求高升学率,“三高”现象很严重,学生素质跟不上。教学中,我们一味的让学生学知识而忽略了道德品质的培养,另一方面还人为地把学科分为“大科”“小科”,标准即是高考中分数的多少。而生活中呢,家长送礼请客,教师收礼、做家教的现象比比皆是,这样社会、家长一方面助长不良风气,一方面又抨击教书队伍素质日下。其实,这都是互相影响的,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最迫切的任务是把孩子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人,不要让我们的孩子只有知识而没有道德良知。清朝史学家赵翼曾说过:“国家用人,当以德为本,才艺为末。”这无疑是向我们提供了一种培养人才、录用人才的标准。
我们该如何把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人呢?这需要社会共同的努力。
家庭:父母的言传身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在其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深深地烙印。作为父母必须从一点一滴做起,让孩子从父母那里学会怎么做人、怎么做事。现在孩子都是独生子女,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望子成龙、望女成风呢?但有很多家长往往陷入一个误区:只要有才华,就不可能没有用武之地。从而忽略了品质道德教育。父母要通过言行、典型事例培养他们的道德准则,树立自己的行为准则,引导孩子辨明善恶。“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不仅仅是青少年的事情,也是所有为人父母者应该思索和践行的事情。
学校:今天的学校不能一味的强调分数的重要性。因为他毁掉了学生的理想、毁掉了学生的健康也毁掉了师生的情谊。教师在教学中除了传授知识外,更要关注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一方面教师要注意言传身教,同时也要建立一套全面的评价机制,让学生意识到道德水平的重要性。作为一名历史老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我会经常给大家讲述古代中国的文人轶事,古代的传统美德故事,讲述知识与道德合一,才是真正的人才,无论从事哪个行业,都要德艺双馨。目的就是让学生时刻记住:知识重要,道德品质更重要。
社会:“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社会环境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我们要做好社会环境的建设工作,使我们生活的社会环境健康良好,只有社会环境健康良好,生活在在其中的人也才能健康成长和发展。因此,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互联网、电视、报纸等担负着“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重任。其中互联网作为现代化的传播手段,主要通过报道和评价新闻事实,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因此,政府要注意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营造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让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他们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另外,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文化的全球化,在这个过程中,西方文化冲击着本民族的文化,向中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颠覆我国传统的道德标准。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不断进入我们的生活,使青少年产生盲目地崇拜和接受,导致西方文化对其产生负面影响,而一些外在的形式更被他们所接受,如过洋节,吃洋快餐,西方的时尚元素等。由于他们缺乏一定的鉴别能力,导致西方文化对其产生一定负面影响,也给我们的思想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所以我们需要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道德基础上,理性对待西方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样,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我们本民族的文化才不会在文化大洋中漂泊无依。
总之,学生的教育不单是学校的责任,他需要社会、学校、家长的合作。教育必须得到全民族的关注。
【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推荐阅读:
关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调研报告07-14
大学生道德素质调查问卷06-20
大学生的道德自我评价11-18
大学生党员应该具备的素质06-21
论大学生党员素质的时代要求07-11
关于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能力07-04
论大学英语教学在大学生素质培养中的作用10-03
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论文10-26
论当代大学生参加实践与素质培养的关系07-11
关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的调查报告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