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目标内容方法

2024-08-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研究目标内容方法(推荐7篇)

研究目标内容方法 篇1

自课题成立以来,在市教科所的精心指导下,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以及课题组全体成员的潜心研究下,通过一年来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检验,我们的课题已基本上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现将我们课题组的研究工作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目标、内容、对象、方法与原则:

(一)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为了切实抓好“十二五”教育科学课题研究工作,使教育科研更好地为教育决策服务、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

我校以总书记所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中国梦”的核心目标,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营造全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更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儿童是整个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成长中的小公民。他们的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学习能力和发展状况,是整个社会道德水平、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从长远看,公民道德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帮助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既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播种一个行为,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从某种意义上讲,“习惯决定命运”。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无非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变成人生道路上前进的巨大力量,终生受益;反之,从小忽略良好习惯的培养,而让不良习惯成为恶习,必将贻误终身。近几年来,随着经济改革体制高速发展,随着经济建设活动的风起云涌,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和经济效益好的工矿区,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加,其留守时间甚至贯穿于整个义务教育的学习时段。而在合山这一边远落后贫困山区,本身文化程度、文明素质并不赢人的农民工,迫于生计和眼前利益,纷纷外出务工,造成留守儿童剧增。这些儿童由祖辈或亲友监护,父母每月寄一些生活费回家,对子女的行为品德、学业成绩、心理健康等方面知之甚少,教导无方,无力管护。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相比,他们与父母长期分离,缺乏亲情关爱,由于家庭监护力度不够,这必然给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许多问题。为此对《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目标

1、总目标。通过课题的研究,针对我校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展开分析,找出我们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如何弥补,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一条适应我校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的新方法,为我校成功实施留守儿童关爱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主要目标。

(1)研究我校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不同年龄、不同类型、不同地域的留守儿童心理现状进行科学的测查分析,掌握基本情况,进行心理现状比较,提出相应的关爱教育对策。

(2)对个别有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与辅导(与家长一起),一方面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摆脱心理障碍调节自我;另一方面,积累个案为研究提供素材。

(3)探寻在我校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积累切合我校实际的、有自己特色的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的经验。

(4)通过课题研究,培养一批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的骨干教师,搞好师资队伍建设,改变教师队伍的教育观念,提高广大教师的业务水平,保障和推进我校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的深入开展。

(三)研究内容 主要内容:关爱教育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学习问题、行为问题的研究及积极的应对策略。极的应对策略。

(四)研究设计

1.研究者。个案研究以第一线教师为主,要求他们有爱心、有一定教育教学水平、有一定教育科研能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具有团结协作精神,有责任心和事业心。

个案研究要求每位教师重点跟踪1-2名学生,约15名以上学生做详细的个案跟踪记载。要求所选取的样本在性别、年龄、学习成绩、家庭背景、个性特征等方面有代表性。

(五)研究的对象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是我校 “留守儿童”

(六)研究的方法

1.问卷法: 2.观察法;3.行动研究法: 4.文献研究法:5.个案研究法。

本课题主要以个体诊断与干预研究策略统领课题的研究全局。即根据“留守儿童”出现的个体心理问题,分别采取个体干预辅导的策略,开展心理矫正活动、总结反思活动和宣判推广活动。并通过研究、总结,再研究,再总结,再反思,完善个体心理障碍干预与矫正策略,直至推广应用。

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探索成功的教育途径与方法,让其在研究中发挥更大效益。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我们的老师结合这次课题研究个案,相继写出了不少具有推广价值的研究论文、研究案例。例如课题负责人陆桂梅撰写的《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粟喜莲老师撰写的《小学留守儿童的问题探究》,罗冰老师撰写《谈如何关爱留守儿童》,兰勇林老师撰写的《如何关爱留守儿童》,黄云东老师撰写的《浅谈如何关爱留守儿童》,党良英撰写的《浅谈“留守儿童”教育》,刘桂凤老师撰写的《用爱关注,用心呵护---留守儿童》,韦美芬老师撰写的《浅谈如何关爱留守儿童》等,荣获中国教育学会现代教育艺术研究总课题组、全国反馈教学法研究会、广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论文评比一等奖。杨燕珍老师撰写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初探》,潘彦霖老师撰写的《爱让每一朵花绽放》,陈剑飞老师撰写的《浅谈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农志娥老师撰写的《班主任如何关爱留守儿童》,巫玉新老师撰写的《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分析思考》,谢丽华老师撰写的《如何做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赖丽琴老师撰写的《用爱滋润留守儿童的心灵》等,在2014年“创新杯”全国中小学论文大赛中荣获二等奖。

为了将这些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我们首先将研究对象由留守儿童发展到全校所有学生,其次将这些成果和我们的实验方案、具体做法汇编成册印发全校教师,乃至兄弟学校,为兄弟学校的研究提供成功的经验和可借鉴的案例。每学期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一次,挽救濒临失足儿童,较好地让我们研究的成果在诊断和干预学生心理障碍过程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主要为:

(1)留守儿童教育的优秀教案共上交15份。

(2)教师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的论文集征得论文20篇。

(3)调查与研究结题报告一份。(4)留守儿童关爱教育工作反思15份。

三、今后的设想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他们正处在人格、理想、志向、兴趣、爱好的接触与形成初期。学校、家庭和社会如果能够给他们营造一个温馨的、良好的、积极的、健康向上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及时给予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他们就会在良好氛围的熏陶和优雅环境的约束下,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就会逐渐养成健康的人格,树立崇高的理想,立下宏伟的志向,就会兴趣广泛,喜好健康,就会常怀一颗健康的心理。即使当这些““幼苗”在某一个时期,遭到“病菌”的侵蚀,只要我们稍加修整,依然会枝繁叶茂,茁壮成长。

当然,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人和事也是一样,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也许我们今天获得的成功经验和方法在某校、某人身上行之有效,但不一定运用到另一所学校或另一同学身上仍然有效。因为世上没有也不可能有万能的灵丹妙药。尤其是发展变化中的孩子心理。因此,我们设想:

1.进一步完善研究方案,创新研究方法,继续将课题研究引向深入,继续加强学生的心理辅导研究,将课题已有的研究成果运用到实践中去。

2.加强与班主任及各科任教师之间的交流,分享经验、总结提升,充分发挥科研兴教的作用,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研究目标内容方法 篇2

一、高校学生工作的概念辨析

“学生工作”作为习惯用语,常见于高校内部口头及文字表达中,将“学生工作”输入百度中进行查询,出现天量结果,有6260万多条,但没有出现对其内涵和外延进行阐述的条目,主要集中在网站名、部门名、管理系统、计划总结方案等方面。在学术研究中一般将高校“学生工作”表述为“学生事务”或“学生事务管理”则更为多见,而“学生事务”或“学生事务管理”是外来词,为典型的美国式述语。“有的学者认为在美国学生工作称为学生事务,有的学者认为美国的高校学生工作通常被称之为student affairs(学生事务)或Student Services(学生服务),与我国高校的学生工作类似,有的学者持类似的看法,把学生事务(student affairs)和学生服务(Student Services)意译为学生工作,认为美国的学生事务和学生服务与我国高校的学生工作类似。”[1]在国内,“习惯使用“学生工作管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高校德育”、“学生管理”等概念。尤其是对待“学生工作”这个概念上,一些研究者指出美国的“学生事务”与我国的“学生工作”是等同或类似的。有无必要使用“学生事务管理”这一舶来品来替代当前使用的这些概念。理论上虽无争议,但从实践工作来看,并未显紧迫性。”[2]

对“学生事务”的定义,有学者认为:“学生事务是指学生课外活动和非学术性事务,学生事务管理是指高校对学生事务的计划、组织和领导”。[3]有的学者认为:“学生事务”(Academic Affairs)的概念是和“学术事务”(Student Affairs)相对应的,学术事务通常涉及学生“学习”、“课程”、“教室”和“认知发展”等,而学生事务则涉及“课外”、“学生活动”、“住宿生活”、“情感或个人问题”等。[4]

一般语境,学生工作包含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有观点认为还需加入指导,但笔者认为指导属服务的方法之一),学生教育强调的是思想政治道德教育;1990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本规定所称学生管理,是指对学生入学到毕业在校阶段的管理。是对高等学校学生学习、生活、行为的规范。1995年颁布的《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和2005年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均延续了此概念;学生服务强调学生的需求,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的各类帮助、指导。

笔者认为:学生工作是指除专业能力培养外,学校为学生发展提供支持所有工作的总和,是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提供的影响。与美国“学生事务”强调服务和学生发展相比,我国的学生工作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更加强化,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结合树立学生发展理念,丰富学生服务种类,较“学生事务”范畴更宽、更系统。

二、高校学生工作目标、内容和方法的历史演变

关于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历史阶段,存在许多不同的见解,主要有三段论、四段论、五段论、六段论四种观点。事实上,这些学者们的不同提法并不矛盾,有的是起始时间不一,有的是研究角度不同,而同一时间段内所指称的事件和特征基本一致。[5]在目标上经历了从替代父母制(In loco parents)到学生人事(student personnel)到学生服务(student service)到学生发展(student development)再到SLI计划(student learning imperative)的变迁过程;在内容上逐渐丰富,至今演化至包含招生录取、注册记录、新生入学指导、住宿饮食服务、健康服务、社团活动、学术指导、特殊学生服务、咨询和就业指导等方面,有学者总结“可以分为学生活动、教学辅助活动、生活辅助活动和学生事务工作自身的管理等四个方面”[6];在方法上逐渐多元,并向专业化、专家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建国至今,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目标、内容和方法都随政治环境发生变迁,大至可分为五个阶段:

(一)建国至文革前:改造期

以1949年12月全国第一次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为标志,改造教育战线知识分子的序幕拉开,1952年起高校出现政治辅导员,1953年起高校学生享受公费医疗,1965年教育部出台《关于政治辅导员工作条例》。在这阶段,学生工作的目标主要是将教师和学生均作为改革对象进行政治改造,主要内容是政治学习和政治活动,辅予必要的留学生交流、公费医疗等,方法上学生处于一种单向被动的接受管理和改造,主要是教育和管理。

(二)文革至恢复高考:无序期

由于在此期间国家和高校都处于非正常时期,高校教师作为重点改造对象退出了高校的学生工作,军队对高校师生进行军训并参加学校各项工作,这一阶段由于建国以来建立的各项规章制度被全面废止,学生工作的目标上较为混乱和模糊,内容较为单一,即全面组织串联、批斗,方法上只有在招收工农兵学员时学校复审阶段有依稀体现。

(三)改革开放至1989年:恢复期

1977年恢复高考,高校政治辅导员制度开始恢复,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召开,明确了高等学校恢复统一高考以后,学校教育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性问题,教育部研究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的修改意见,明确提出建立一支新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1980年4月,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发出《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根据具体条件建立政治辅导员或班主任制度”。1981年7月教育部出台了《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暂行规定》。1987年原国家教委、财政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实行贷款制度的办法>,规定在1987年入学的本科普通高等院校的新生中全面实行奖学金制度和学生贷款制度。这一阶段,高校学生工作从形式和内容上逐渐恢复学生服务内容,但受西方思潮影响严重,一定程度放松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较为松散。

(四)1989年至2004年:发展期

1993年中组部、中宣部、国家教委共同发出《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1999年中央召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并印发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这一时期,学生工作逐渐得到重视,内容上逐渐得到充实,特别是1989年“六四风波”后,各高校更加重视学生工作,强调学风校风建设。这一阶段,按余桂红的观点学生工作以刚性管理的方式存在,一直以“政治”为中心,政治思想道德教育成为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规章制度对学生从入学至毕业的生活、学习进行详细规定,并以此作为对学生进行奖惩行为的凭据,但学生在这些规章制度面前始终是被“驯服”、“管教”的对象。目标上强调培养“又红又专”的“四有”新人,内容涵盖思想政治教育、行为管理、生活服务、部分助贷政策、团学活动等,方法上以教育和管理为主。

(五)2004年至今:改革期

随着高校从统一招生到双轨招生再到并轨招生,到2000年起全部交费上学,从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各高校学生工作面对的形势和任务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基本上还惯性式沿用原有体制机制运行。至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件),对新时期开展学生工作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明确具体要求。各高校对加强学生工作措施进行了重新梳理,更加关注学生个体的需要,对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创业指导提高到新的重视程度。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使高校更加关注学生个体作为发展主体,学生工作更加注重服务功能的开发和对人的尊重。2007年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进一步完善了从助学贷款到国家、省、学校、社会参与的助学体系建设,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资助。这一阶段,学生工作的目标主要关注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发展,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从内容上看更加丰富,除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行为管理、生活服务外,加入了学生身心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指导、经济资助、保险服务、创业训练等,在团学活动中更加注重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结合全面学分制的逐渐普及,学生有更大的选择空间和兴趣、素质拓展平台。方法上强调营造正向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提供优质服务,调动学生内在发展愿望和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高校学生工作目标、内容、方法的再认识

回顾过去、立足当前、展望未来,高校学生工作目标更注重人的发展和内在需求、内容将更加丰富、方法更加多元更注重新方法新技术的运用。

(一)高校学生工作目标的再认识

“培养什么人”一直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和永恒主题之一,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对十七大提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的进一步深化,为新形势下高等学校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立德树人,就是要求学校要按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和青年共产主义者。立德树人既强调了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性,也强调了成才要素的全面性,其核心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崇高的人生目标,使学生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成为有责任心,有正义感,有奉献精神的人。

高校学生工作作为高校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标必须明确,紧紧抓住“立德”、“树人”两个关键词,通过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教育和引导学生,使全体学生成为祖国和民族需要的人、个人成长期望的人、家庭社会期待的人的和谐统一的人。

(二)高校学生工作内容的再认识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范畴一般被界定为三个方面:一是学生成长辅导,包括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确立,健康心理与人格的形成,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能力准备,个性素质优化等;二是学生日常校园行为管理,包括校园秩序维护,学生的学习环境管理与课外学习组织、学习效果评价与奖惩,学生班级、社团的领导与组织,学生活动的组织与协调等;三是学生生活服务,包括学生学业经济资助与助学活动组织,学生住宿管理与学生杜区服务等。[7]“教育、服务、管理”是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组织体系的三项职能,三者应该是相互糅合、渗透的。服务是为了更有效地教育和管理,教育是管理和服务的目的,管理是服务和教育的有效保障。[8]

高校学生工作内容上归纳为“教育、管理、服务”三个方面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虽然各自表述不同,但包含的内容基本一致。教育层面主要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学会正确全面系统认识社会的方法,形成一分为二的思维方式,将个人的发展融入祖国和民族的发展进程中;管理层面主要是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和谐意识和感恩观念,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习惯;服务层面主要帮指导学生形成健康心理和人格,为学生完成学业提供必须的安全保障、饮食住宿服务和学习生活服务,为学生成长提供助困措施、提高综合素质、发展能力、增强就业创业能力和身心愉悦程度的相关服务,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和谐共处的人际交往环境,增加学生与社会接触、共融的条件和机会,为学生健康成长、顺利成长、和谐发展提供帮助和指导。

(三)高校学生工作方法再认识

“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和永恒主题的二分之一,也是学校改革发展不断探索的动力源泉。传统的学生工作方法重教育和管理,轻服务与帮助,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对网络为主的信息管理、控制、引导缺乏有效手段,对政治思想教育方法和平台创新不够等。

要实现培养目标,必须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构建完善系统的学生工作体系,完善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建立专业化的学生工作队伍,制定完善激励和惩处相结合的规章制度体系,建设积极向上的校园硬环境和软环境,加强“三风”(教风、学风和工作作风)建设从而形成优良校风,注重大学文化建设和对学生影响机制建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和校园文化活动的主平台作用,发挥各类学生组织自我教育管理服务的积极作用,唤醒学生自我发展的欲望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职业规划、就业创业指导、综合素质提升等服务平台建设,结合学生特点和兴趣充分利用网络、微博、微信、QQ群等现代交流平台引导和帮助学生。随着时代的进步、学生群体的变化、技术的创新等,学生工作方法也必将随之变化,以适应时代的需求,提高工作的实效性和时效性,为目标的实现服务。

四、高校学生工作目标、内容、方法的逻辑关系

目标,是个人、部门或整个组织所期望的成果。为解决公共问题所要达到的目的和指标,它是系统目的的具体化,具有针对性、可行性、系统性、规范性和某些指标来表达,而标准则是衡量目标达到的尺度。内容,一是指物件里面所包容的东西,二是指事物内部所含的实质或意义,三是指事物内在因素的总和,与“形式”相对。方法的含义较广泛,一般是指为获得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手段与行为方式。它在哲学,科学及生活中有着不同的解释与定义。

学生工作目标是学生工作所需达到育人标准的目的和指标。学生工作的内容是指学生工作作为育人体系重要方面内在因素的总和。学生工作方法是指为获得学生工作目标而采取的手段和行为方式。

目标、内容和方法的逻辑关系从定义上可看出,是非常简单明了的,内容围绕目标设定,方法围绕目标运用,目标是核心,方法是手段,内容是依托,同理学生工作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之间的逻辑关系也是如此。

通过对学生工作内容历史演变的梳理和现实再认识,我们知道学生工作的内容主要包含教育、管理、服务三个方面,由于对三者逻辑和辩证关系定位不清,更由于学校与学生法律关系的复杂(教育与被教育、管理与被管理、服务与被服务),适用多种法律关系调整,各高校在实际工作中不同程度存在教育功能不足、管理措施不严、服务水平不高的情况。

在多年实践过程中,笔者提出现阶段学生工作的思路:以安全保障为底线,以行为管理为重点,以思想教育为核心,以优质服务为支撑,以资源效用为依托,以文化建设为突破,以多方力量为依靠,以学生发展为目标。涵盖了学生工作的三项内容,明确了内容间的逻辑和辩证关系,树立了正确的学生工作目标,阐述了学生工作的方法,八句话中两两押韵,做到了浓缩、顺口、管用。

(一)“以安全保障为底线”

发展是第一要务,安全稳定是第一责任。一段时间以来,由于社会道德滑坡(一切向钱看)、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家族独生子女、学生心理抗压力弱)、社会贫富差距大(学生心理不平衡)、传统文化影响(学生不管年龄大小都按未成年人对待)、高校扩招(管理幅度过宽)、大学城建设(校园面积大、周围环境复杂)、执法软弱等综合因素影响,“校闹”问题日益突出。各高校在衡量学生工作成绩时,以“出事”及“未出事”论“英雄”,高校安全稳定工作成为社会和学校关注的热点和难点。所以学生工作首先是要保障学生安全,这是工作的底线。这里的安全包含有学校的和谐稳定,师生员工的人身、财产安全和法律安全,工作中要做好食品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防范工作,通过教育引导帮助学生提高防盗、防骗、防投毒、防爆炸、防火、防外来侵害的意识和能力,开展“三生教育”,使学生树立敬畏生命的意识,防止自伤自残自杀事件发生,严格执行校纪校规,防范学生饮酒、打架斗殴、未假外出等。建立一整套安全防范和应急处理规范,通过综合手段实现安全保障目标。

(二)“以行为管理为重点”

梳理安全隐患时,我们发现只要学校做好相关工作,可以有效防止群体性事件发生,减少或杜绝外来侵害事件发生,学生安全事故更多的是零星发生,主要有学生外出意外、学生间打架斗殴、学生个人自伤自残自杀、使用“违禁”电器引起火灾等多发易发,防范起来较难。这就要求学校帮助学生克服惰性和不良习惯,严格限制学生违纪行为,及时处理学生违纪事件,以点带面教育学生。

(三)“以思想教育为核心”

在严格管理学生行为时,由于宣传教育方式单一和学生自我意识较强等原因,学生一般抵触情绪较大。加强思想教育是由学生培养目标决定的,也是管理的现实需要,只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违纪行为带来的后果及可能,才能让学生配合学校的管理。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的核心,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其它课程教学的辅助作用,发挥校园文化的浸润渗透作用,通过各种手段提高思想教育的实效性。

(四)“以优质服务为支撑”

单一的说教难以达到教育效果,通过融服务于教育中,换位思考方式服务学生,学生才易于接受。学生作为学校主体,有发展的内在需求,有接受优良服务的要求和权利,这就要求学校强化服务,从生活、学习、人际交往、文化享受、身心健康、就业创业、提升素质、自我完善等多方面提供优质服务,促进学生发展。

(五)“以资源效用为依托”

有效开展工作,提供优质服务,都离不开学校要具备良好的教育教学条件、风清气正的校风、素质较高的教学管理服务队伍和资金的长效投入等,所有学校的校园环境、教学条件、人才储备、资金投入等都是需要考虑效益的,且没有人、财、物的有力支持就难以做好学生工作,这就要求学生工作充分发挥硬、软件的支持作用,充分利用物质、人力、资金等资源,平衡使用提高使用效益,特别是要建设好学生工作队伍和学生党员、干部队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工作水平,激发全体学生的自我成长欲望,围绕学生成人成才提供有力支撑。

(六)“以文化建设为突破”

要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建立长效的服务机制,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升育人质量和水平,提高学生工作的针对性和创造性,都需要学生工作整合力量,注重校园器物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活动文化、环境文化等的建设,形成无处不育人、无人不育人的良好局面,真正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七)“以多方力量为依靠”

学生工作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单靠学生系统人员难以完成重多内容,难以达到最终目标,加之有学生就有学生工作,所有的学校都有学生工作,这就提供了互相学习、相互借鉴的可能。要做好学生工作,就必须依靠政府、依靠社会、依靠学生、依靠家长、依靠环境、依靠法律、依靠活动、依靠课堂、依靠现代技术手段等,这就要求学生工作队伍要有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有团队合作意识,充分依靠各方力量,提高工作水平。

(八)“以学生发展为目标”

工作思路中前六句主要针对学生工作的内容说明相互间的逻辑关系及需要注意的事项,第七句主要针对学生工作的方法进行论证,说明方法是多元的,是可挖掘创新的,在整合过程中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八句最后着重点明了学生工作的理念和目标,所有的工作内容和方法都是为目标服务的,只有树立正确的工作目标,进行有效的绩效考核和激励,才能圆满完成任务,实现学生工作的价值。

通过总结、实践、完善、再实践的过程,学生工作思路、相互间逻辑关系、工作脉络日渐清晰,学校学生工作队伍也易于接受,能有效指导学校学生工作,经多年实践证明,做到了好记、管用,经进一步浓缩,笔者提出“教育当先、管理从严、服务到点、方式求变”的学生工作思路,同样覆盖学生工作内容的三个方面,并对相互关系进行了说明,教育是学生工作的核心,必须摆在优先地位,对思想、行为、规则等都需让学生知晓,管理上必须严格公平执行各项规定,建设优良学风,尽量消除安全隐患,服务是必须到每个学生的每个方面,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方法上力求多样,选择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体现法无定式的理念,综合来看,两种提法对学生工作的内容、目标、方法研究都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更有较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显芳.十年来我国对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综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6(3):65-68.

[2]余桂红.历史与现实:高等学校学生事务管理定位[J].辽宁教育研究,2008(1):43-46.

[3]蔡国春.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比较及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3):65-70.

[4]ACPA(American College Personnel Association).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J].1Vlareh/April,37(2)Vol37,No.2,1996.

[5]马健生,腾珺.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历史流变[J].比较教育研究,2006(10):63-69.

[6]方巍.美国高校学生工作的演变及现状[J].比较教育研究,1997(2):19-21.

[7]冯培.关于学生事务管理转型昀若干思考[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9):62-66.

研究目标内容方法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复习;目标;内容;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11-0001-03

小学语文毕业总复习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毕业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必要环节。通过复习,将整个小学阶段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归纳、总结,从而达到加深理解、系统吸收、灵活运用的目的。面对这样艰巨的学习任务,学生难免会产生畏难和恐惧心理。那么,如何有效指导学生进行复习,帮助他们渡过这一关呢?教师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复习目标

复习目标对复习课起着导向、激励、调节和评价的作用。复习目标的确定,要依据三个方面。

(一)依据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是语文教学与语文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评价也是依据课程目标来进行的,所以,在指导复习时应该以此为训练的达成要求。为此,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准绳,指导不离标。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对构建课程目标依据的内涵(即三个维度)要有深刻的理解,其次对阶段目标提及的五个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达成要求要明确到位,避免复习过程中出现越位或不到位的盲目指导,导致复习事倍功半。

(二)依据教材

复习不是抛弃教材另搞一套,而应立足于教材,以教材为本。从教材整体性出发,按知识体系或单元,抓住重点与难点,整合复习目标。以单元、知识点为线索,进行复习。如引导学生列表整理要求背诵的课文,同时“适度延伸”,引入课本外的片断或短文,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练习实践。在对知识进行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重点与难点进行加深与拓宽,多层次、多角度进行巩固和提升。

(三)依据学生实际

要依据学生实际就要对学生的认知能力有所了解,要掌握学生的求知心理特点。既要研究学生群体,又要研究学生个体。尤其对基础好的和基础差的学生要有不同的目标要求,因材施教,使他们各有所得。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就某一节课的目标而言应针对学生实际有所侧重,合理利用时间,要有计划地将课堂复习目标重点定位在认知、能力、情感的某一方面,从而保证学生整体素质的协调发展。

二、把握复习内容

为了进行系统、高效的复习,将复习内容分为汉语拼音与汉字、词语、句子、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阅读、习作等几方面。

(一)汉语拼音与汉字

1.汉语拼音:能正确认读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能正确拼读音节,并能借助拼音认读汉字。

2.识字: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会写。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和常用偏旁部首,有独立识字的能力,会利用字典,熟练使用音序查字法和部首查字法识字,能准确辨析课文内的同音字,形近字,多音字,能纠正常见的错别字。

3.写字:能熟练地书写正楷字,行款整齐,有一定速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二)词语

理解或领悟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的辨别;词与词之间的正确搭配组合;同义词、反义词、多义词的辨析;按用途、词性等词语归类;成语的理解、积累和运用。

(三)句子

掌握四种句型,各种句式变换的方法及要求;理解不同语言环境中句子的含义,准确判断和更正歧义句;注意语言的连贯性;对病句“对症下药”,正确使用修改符号;判断修辞种类,并能体会其表达效果;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四)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既是日常生活的需要,又能促进读写水平的提高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语文课程标准》已把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放在了非常突出的位置。

口语交际主要考查考生在特定的场合、环境、对象中的信息获取能力以及交际能力和应变能力。“听”的训练考点内容是听记和听辨的训练;“说”的训练考点内容是实际生活中的转述、劝解、辩论、祝贺、谈看法等;语言技巧的考点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表达要得体;二是幽默表达的技巧;三是理解语言的言外之意。

(五)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是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是形成“自立、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其目的在于改变学生单纯地接受老师传授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实践学习机会,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综合性学习,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美丑。

(六)阅读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内容,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因此,阅读能力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语文基本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的总目标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小学六年应背诵优秀诗文160篇,课外阅读总量应在145万字以上。

阅读主要考查:总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阅读中揣摩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掌握文章的表达方法。

(七)习作

习作是学生知识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字、词、句、篇的综合训练。《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的要求是: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学写读书笔记,学写常见应用文;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习作要有一定的速度。

三、优化复习方法

(一)归类整理,形成系统

首先,教师要抓住贯穿全册教材的主线,指导学生对复习内容进行分层、分类、分项,学会归纳总结,将细碎的知识点,梳理成“知识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帮助学生形成网状知识体系。例如:

复习词语时,引导学生梳理为:词语的理解和感情色彩;同义词、反义词;词语搭配;词语辨析和归类;成语的理解;谚语、歇后语、对联等。

复习古诗这一内容时,切忌让学生重复抄写,应引导学生进行归类梳理。如:含有“月亮”的诗句;有关送别的诗句;表达深刻哲理的诗句;有关描写节日的诗句;表达爱国情怀的诗句;托物言志的诗句等。

复习课文内容时,要求学生熟读教材并进行归类:①内容要点归类。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②人物特点归类。可以编成连线题或填空题进行练习。例如:这学期,我们认识了 的李大钊, 的凡卡。③文学常识归类:可以设计成连线题或填空题进行练习。中国的四大名著分别是 、 、 、 。④表达方法归类:可以编成选择题进行练习。例如:《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作者运用了 A.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B.总分总的结构方法。C.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只有这样进行归类整理复习,学生才能对知识块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从中寻找一些规律,便于对知识的巩固、知新。切实做到做一题,学一法,会一类,通一片,以获取“省时高效”的复习效果。

(二)创新设计,优化课堂

复习课要改变过去那种教师“一言堂”的现象,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要实施开放式教学,即让学生自主选择复习的内容和形式,自己总结复习的方法。教师的任务在于“宏观调控”,把握复习的方向和进度,进行适时的引导和点拨等。复习时,教师要把复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如复习生字:“你认为哪些字比较难记,难写,应重点复习哪些字;你愿意怎么复习就怎么复习,可以反复练,可以同桌合作听写,也可以出一份自测题。”复习阅读部分:“自己从课外读物中找一篇文章,想想能提出哪些问题,这些问题该怎样回答,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还可以尝试每复习一类知识或一个单元,让学生写一份“复习心得”,总结自己在复习中的新收获和成功的复习方法。复习完整册教材后,让学生每人出一份测试题,在全班内互相检测。这种开放式的复习,学生自身受益,全班其他同学也受益,教师也能了解到更多的学情信息,使指导更具针对性,更有实效。同时,还可以开展“闯关”“夺星”“争优”等竞赛评比活动,将一类基础知识或一个单元的训练内容分为几个站,每一个站还可分为几个小关口,学生由易到难闯过一个个关口、站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和展示的机会。

(三)及时评价,深化巩固

在整个复习过程中,老师要在不同的阶段给予学生及时合适的评价。评价应以鼓励为主,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提高兴趣,让学生学的主动,学的积极。评价能迅速反馈复习课存在的问题及学生各方面的不足,让老师的教学能得以及时调整和改变,从而不断提高复习课的教学效果。

首先,适当做题是语文复习课上不可或缺的环节。它能查漏补缺,巩固理解,掌握技能,提高能力。“练习”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要有层次,循序渐进,要多角度地训练思维能力。例如,字词方面,第一步先让学生自己抄写;第二步有选择地让学生听写;第三步,让学生做练习等。

其次,训练的方法多样。可先讲后练,给出规律,学生把握标准练;也可边讲边练,以解答疑难,反复实践;还可先练后讲,在学生“山穷水尽”时加以点拨,让学生恍然大悟。

再次,跟踪信息,创新练习形式。新课程改革为语文考试注入新的活力,语文考试试题不断呈现出文化内涵丰富,人文精神突出,地域特色突出的特点。试题结构多样化,相对稳定,日趋科学,并以主观题为主。开放性试题分量加大,新题型层出不穷,拓宽了学生展现个性发挥特长的空间,如画配诗、编对联、写建议、说推荐理由、成语替换、加批注、写摘录、拟标语或宣传语、谈感受、推荐名著、设想描绘、尝试评价或感受评价、想象描写、学习卡片等多种形式,令人耳目一新。

(四)教以方法,学以致用

复习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增强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在复习时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并能学以致用。

例如,阅读测试的核心是具有较好的理解、感悟和表达能力。理解与感悟的关键又在于“读”。读不通顺,读不明白就无法进行理解与感悟。因此,要特别重视“读”的方法。平时读书,我们都有充足的时间,但考场上,受时间限制,就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有效的阅读。一部分同学习惯先读阅读试题,然后做一题,去文中找一题,这样反而“欲速则不达”。有些题缺乏前后文的联系,则会导致理解偏差或不准确,不全面。正确的做法是,先浏览全文,大致了解文章,然后读题,了解检测内容;之后要再次品读全文,深层理解文章,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图,感悟文章的情感;最后再逐题去做。做题时,须特别注意语言表达要紧扣题意,语句要完整、流畅、简练,用词要准确、生动。

又如,作文考试中,无论是命题作文或半命题作文、自由作文等,不外乎是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或对材料的扩写、缩写、改写、续写或应用文、看图作文、想象作文等。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写好作文。

审清题意。包括审清对象(写人?写事?写活动?写物?);审清范围(时间、地点、数量、人称等);审清重点(抓住题目的关键词,即题眼。)

1.明确中心。一种作文命题是题目本身就规定了文章的中心。如,“一个刻苦学习的同学”。另一种是题目只规定了写作范围和写什么内容,但确定中心要靠考生自己来定。如,写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同学。

2.选择材料。材料要能反映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材料要真实,有典型性。材料的筛选要反复思考。可以先将能用的材料一起罗列出来,再根据题意的需要,选择最有表现力、具体而富有时代气息的材料。

3.组织材料。这就要求学生在写文章之前先列好提纲,明确按什么顺序写,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怎样分段,怎样衔接过渡;哪些详写,哪些略写;怎样开头结尾等。列成提纲,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条理清楚。

4.认真修改。文章写好后,必须认真读几遍,边读边检查边修改。修改文章包括改正错别字,改通句子,改正标点符号,且注意文章条理是否清楚,以及重点部分是否具体等。

研究目标内容方法 篇4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们首先要面对的是 “教什么,怎么教 ”与 “学什么,怎么学 ”,这是课堂教学的根本问题。

熟悉教材内容,掌握教材精神,了解学生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前提。

今天问题的提出,目的就是进一步加强我们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把握教材精神,促进和提升教学实践能力,提高教学的实效。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既与 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与教学或训练有关的,也称行为目标。明确详细的教学目标表明了学生学习之后要达到的“目的地 ”

教学目标是由宏观的教育总目标、各学科课程目标、各年级教学目标、各单元教学目标,乃至每一课的课时教学目标等一系列具有递进关系的教学目标组成的,同时它是一个开放系统,需要有新的生成不断的加以完善补充。

教学目标就是设计教学过程的依据,是课堂教学的总的指导思想,这里既有教师教的学问,也有学生学的方法,它是教师教学思想、教学能力、教学经验、教学智慧的综合体现。

科学的制定教学目标,合理组织教学内容,恰当选择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是提高课堂效益的基本途径。

(一)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以学生需求为依据:了解学生对本学期教学内容,又如何希望和要求,最想学习哪些知识,最想掌握哪些技能,最想参与什么样的美术活动。等等

以教材内容为依据:要认真研读教材,理解教材的内容和精神,掌握熟悉教材知识点,以最能体现教学内容本质作为教学目标的根据。

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熟悉课标精神,以《课程标准》中的要求、目标为依托,把握课程方向。

以课堂实践为依据:科学合理的制定的教学目标,要结合课堂实践要求,可行性和达成度是教学目标实效性的标志。以教学资源为依据:教学实践离不开教学资源的条件,要考虑教学环境,设备,规模和时间要求。不能好大喜功,不切实际的提出超越当地学校的实际情况的要求,进而不能实现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设计的原则

教学目标的确定,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内容。

体现全面性又要有针对性,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相适应,关注学生的差异。要符合学习实际。

要有利于美术知识的学习,专业技能的掌握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做到具体、清晰、有可操作性。

教学目标要体现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追求,要便于实现和检验。

二、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考虑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目标与师生情感

教学的过程就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使学生更加快乐有效地获得特定的知识、技能、情感体验和精神上的陶冶,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成长的乐趣,每位美术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要注重情感的投入,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这对教学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

教师的情感投入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学习成长。影响学生的品格形成。

(二)课堂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关系

课堂教学目标不等同于课程目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达成课程目标要求,需要更加具体和有针对性。课程目标是大的框架,总的目标。课堂教学的具体目标,它是弹性的灵活的,应该根据教学预案的整体计划,学习内容多少详实和实际情况予以适当调整。

1.课程目标(总的目标 方针 策略)2.单元目标(阶段目标 系列课程目标)3.课堂教学目标(具体针对课堂 单节课目标)

(三)课堂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情况 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从学生出发,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要服务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水平、特长和习惯以及地区特点,更应该了解学生目前存在的认识的特点及问题所在,抓住关键,找准切入点。

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采取的一切教学手段,都要围绕着学生愉快的学习而采用。围绕着学生容易应用而采用。

(四)课堂教学目标与学科知识体系

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不能只从学科知识的结构体系出发,而要立足于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成长发展需要,必须整合教材,对课程、对课堂知识进行相对的调整,既满足本堂课的需要,又符合学科知识体系。应该充分考虑如何以学科知识为依托,充分挖掘学科知识的意义,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发展。

(五)课堂教学目标与教师个人艺术积累

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结合个人因素。教师要注重自己的艺术积累,优势得以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效果就能达到理想状态,这需要教师身行为范,以创作影响学生,调动自我潜能,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彰显自我优长和风格。

美术教师要以自己的艺术实践影响学生的学习,以个人的魅力感染学生,树立热爱美术,尊重艺术的风范。

(六)课堂教学目标与课堂生成的关系

无论多么优秀的 课堂教学设计,无论教学目标设计的多么全面,它都是个预设的方案。一个优秀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基于预设基础上生成的过程。没有生成的过程就不是一个生动鲜活有创意的课程。虽然实际课堂教学的生成往往超出教师的预设,需要教师随机发挥教育智慧,调动以往教学经验,予以适时适当的调整。所以教师应该有足够的思想准备,预先分析出若干不确定的生成可能,并提出相应的调整预案来应对这些不可预估的情况发生。

(七)课堂教学目标与课堂有限时间

在这里研究确定教学目标的高低与多少要基于课堂教学。也就是说要考虑一个很关键的因素 ——时间。时间仅仅 45分钟,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展开教学活动,是设计教学目标时必须考虑的关键问题。

教学内容既不要填充的过满,也不能学生没事做。而由教学内容决定的教学目标预设,就要考虑层次和实现可能性。在一堂课上教学目标的设计,不能过大过高过多,要目标指向单纯,语言明确,可操作性强。检验教学目标是否有实效,要看以下几个方面: ●教学目标是否紧扣课题内容与教学重点 ●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是否明确

●向学生表述时,学生是否明确学习任务与学习结果 ●是否与学生作业要求一致 ●所设的教学目标是否都能实现

●教学目标是用可观察的行为术语来描述的

三、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是学校教育目的范畴的一个具体概念,它在教学过程中起的作用是:它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或者说,它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教与学”追求的方向。教学内容——课堂上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方法、技能等。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一般包括课程标准、教材 和课程等等。教学内容,是服务于 教学目的达成的动态生成的素材及信息。教学内容所传授的教学对象是接受教育的人——学生。教学目标是解决教与学的方向的问题,教学内容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学对象是解决教什么人的问题,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是解决如何教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这四个问题缺一不可。

梳理教材,把本质功能内涵的东西进行有效梳理,了解这个(课)单元对学生各方面的要求,(如学习认知上、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方面)。

通过分析决定内容的取舍、整合;通过分析决定内容的呈现方式;通过分析决定教学活动方式。

围绕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提供明确的具体的措施。

(一)案例 1:《美的天空》.教材背景分析

是北京市 21世纪美术实验教材第一册第 7课的教学内容。教材设计的意图是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感受天空的多种变化,观赏天空奇异的景象以及有关天空的神话传说;引导学生体会天空的美丽与神奇,并结合自己对天空的印象,发挥奇思妙想,表达出对天空的主观感受。培养学生敢于探索宇宙奥秘的勇气,学习科学的精神。这是一节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课程,提倡鼓励学生们大胆的去表现。学习中改变以往作品中某些固定的传统模式,丰富其认知,创作出生动的、不拘一格的画面。,学生的情况: 3 .教学目标:

知识上 : 了解天空丰富的色彩变化,有关天空的基本知识及美丽传说。能力上 :根据欣赏和自己对天空的印象发挥想象及大胆表现出自己对天空的所感所想。

技能上 : 鼓励学生大胆地运用油彩分离的表现方法进行创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上: 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界的美丽,并表达出自己的美好感受。培养学生对自然与环境的热爱之情,树立环保意识。

通过教师的讲授以及课堂师生的互动环节,配合着多媒体电子白板的有效的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加强直观的欣赏与演示,引发学生丰富的联想与创造。教学环节的组织形式打破以往讲、学、练的模式,采用了分段教学,提高课堂效益。

学生们 感受了天空的美丽与神奇,仿佛置身太空之中,欣赏着天空色彩的丰富变化。运用初步了解的有关天空的知识和传说,根据自己对天空的认识及想象,大胆地把美丽的天空表现出来。

正是基于对教学内容的有效的把握,科学合理的制定的教学目标,使得整堂课的教学内容和知识全面的贯彻落实,全班同学都获得了美术学习的权利和展示自己创作的机会,实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案例 2: 《美丽的色彩》

知识点:色彩的情感表现。.教材 :《美丽的色彩》一课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十三册第二课的内容,属于造型与表现领域的课程,在美术教材中处于很重要的地位。小学已经学习了三原色和色彩三要素的相关知识,通过一系列的课程,小学生们有了很多次的运用色彩知识的实践。高中有相对系统和专业的《绘画》模块的学习,初中正式处在承前启后的地位。那中学生今天又学习色彩的课程,又该学什么知识?教学目标又该放在那里? 首先,这一课牵扯到的知识点很多,每一个知识点单独拿出来讲都可以成为一个专题讲座,如集中在一课时讲授,未免繁冗。因此,首先老师对教材内容就进行了分析和整合,划分成两部分,以期达到分解问题各个突破目的,是教学实效与预设教学目标达到一致的结果。教师把本课教材内容分为两个部分讲授。第一部分还讲色彩的基础知识,如色彩的来源、色彩混合、色彩属性、色彩知觉等,复习先前所学知识,巩固美术技能,为第二节课做好铺垫;第二部分则把重点放在“色彩的情感”,侧重在色彩的运用和表达上,强调学生的主动性上,这个主动性不是外化的行为,而是启发调动学生的内心情绪,引导学生有感而发,由内而外的我要表达。“色彩的情感”是本课的精华所在,和学生的创作紧密相连,通过这一知识点进行深入学习,使学生更好地去感悟色彩与情感、表现与构图、造型与色调、绘画与音乐等等关系。使得美术课升华为培养美好心情的乐园,塑造高尚人格的圣地。

学生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唤起对大自然及生活中色彩的观察和感悟。初步了解相关的色彩知识运用与情感的表达,并能利用所学的色彩知识大胆表现。为以后造型与设计、欣赏与评述、综合与探索学习领域做铺垫。.学情:

初一的学生通过小学阶段美术课的学习,对色彩常识有了一定了解,并掌握了基本的色彩表现技法。但由于学生的美术基础和色彩感知力的差距,仍有部分学生的色彩调和能力较弱。这就需要教师如何将色彩学繁复冗杂的知识点深入浅出地进行讲授,并且能够在额定的课时内消化、吸收,并激发起学生用色彩表达感受的信心和产生学习兴趣是这一节课的关键。

这一阶段的学生,虽然进入了初中学习,但在学习和行为习惯上仍然具有小学生的特征和表现。好动、思维活跃、好想象,行为还不能全面受大脑的控制自觉性弱,持久性不强。.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色彩与人情感的关系,以及运用色彩表达情感的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欣赏、讲授、实践教学环节,学生能够恰当地选择合适的技法,运用色彩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喜欢色彩学习,并对利用色彩表达自我感受、抒发美好情感、产生浓厚兴趣。

这一节课所设计的教学目标,比较科学。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不脱离教材知识。初一学生的美术课要注意到学生刚刚由小学升入中学,不仅要使学生学习美术知识,产生美术学习的兴趣,还要使学生对美术有一种向往,有一种依靠美术语言表达情感的欲望。敢说心里话,觉得好玩,觉得很美,觉得有意义。有这样情形出现,美术课就是成功的。

通过学生的创作,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相信我们的孩子,美术就是他们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关键要看我们如何引导。

检验教学目标设计的是否有实效,就是课堂实践的效果。就要看是否受到学生们的喜欢。一个好课必然有好的教学设计,必然有明确、实际、可行的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是密不可分的,有具体内容就有相应的教学目标。它们是连体的,克服以往空、大、高的毛病,实现在“实、小、低 ”的具体目标上,将它实实在在的拉回在地上,拉回在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实践中。

以上就美术学科教学目标和内容这一话题进行了分析和讲解,希望通过与大家的交流,促进教学研究与思考,推动教学实践,在学习、研修、交流、实践中,不断的丰富充实自身的教学经验,普遍提高专业化水平,促进优秀教师的生成与发展。这一专题讨论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有更加鲜活的教学经验和体会,涌现出来。

研究内容和方法 篇5

1.3.1 研究内容

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集体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特点,评估过程中的相关信息支持,评估信息服务体系构建的基本要素等。

1.3.2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1.3.1.1 数据搜集方法

(1)文献检索法。主要包括查阅国内外关于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研究的相关文献,通过广泛搜集、整理、分析相关研究文献资料,学习和运用前人已有的合理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从而为自己的论文写作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2)二手资料收集。主要包括查阅历年来《浙江省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二手资料,收集临安市历年财政支农支出等相关数据以及临安市财政支农的相关政策文件等。

(3)关键信息人访谈。主要包括对临安市相关涉农部门的关键信息人进行座谈和调查;对临安市财政局、临安市审计局、临安市农业办公室和农村经济工作管理站等相关涉农部门的相关领导和公务员等进行访谈和调查。

1.3.1.2 数据分析方法

(1)比较分析法。也称对比分析法,是按照特定的指标系将客观事物加以比较,以达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评价。本文主要对临安市财政支农支出和财政支出总额、农业生产总值、农民人均收入等进行比较,从数量上展示和分析说明财政支农规模的现状。

研究目标内容方法 篇6

一、“五对接”培养模式下实践教学体系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五对接”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研究正处于探索阶段, 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 (CNKI) 中以篇名“五对接”+主题词“实践教学体系”, 搜索时间自2005年始至2015年止, 采用“精确”匹配, 找到0篇文献。更改搜索范围后, 将主题词变更为“中高职人才培养”, 相关研究文献也只有8篇。现有文献研究主要从宏观层面展开论述, 以对理工科专业或中高职“五对接”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现象描述、经验总结与归纳为主, 有关内部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探寻、实践指导等方面展开研究深度不够。

根据麦可思研究所2014年的调查数据, 总体上2014届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率比2012年下降13个百分点。通过调研报告分析, 很多高职高专毕业生的短期就业率是较高的, 但是毕业后半年至一年后出现很多离职或转行的现象, 分析其原因, 主要是高职高专很多毕业生对口就业难和就业后不能适应职场发展的需要, 没能很好地自我发展提升。这也说明目前的高职实践教学内容不能与行业的实际需求很好地融合, 学生学到的知识在企业用不到, 企业需要的东西在学校却没有学。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各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是高职院校共同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二、“五对接”培养模式下的实践教学内容与目标体系研究

本文的研究主要围绕教学内容与产业的无缝对接、人才培养目标与产业需求衔接问题展开, 针对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中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体系, 选取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 (下称“我院”) 实践教学环节较多的旅游管理等专业进行相关的研究。

1.人才培养目标与产业需求的衔接。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实践进行相关改革的重要依据, 是各门专业课程设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标准。2016年是国家“十三五”规划开始的第一年, 社会产业发展处于转型升级阶段, 产业需求也随之发生改变。2014年以来, 现代服务业成为了辽宁省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服务产业的发展意味着对相关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增大, 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也相应提高。目前我院旅游管理、酒店烹饪等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都与产业需求相衔接, 随着产业需求的变化, 人才培养目标也做出相应的调整。旅游管理专业把人才培养中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放在了首位, 以培养生态旅游文明意识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酒店烹饪专业的人才培养更加重视对实践教学模式中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提升, 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酒店烹饪职业技能并从单项技能向管理技能转化。

2.教育教学体系与生产实践过程的衔接。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 我院旅游管理专业进行了“旅游企业和景区为就业方向的相关行业需求”的调查。根据辽宁省旅游相关行业的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和区域行业发展特色, 确定了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岗位群 (见下表) 。专业教师团队在分析辽宁省导游员和景区营销人员的职业资格相关标准和要求的基础上, 结合旅游管理专业全国高校职业技能大赛相关比赛内容, 在课程教学环节中强化了景点讲解、旅行社业务等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内容, 不仅提高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 也能使专业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通过重组归类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构建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专业课程由课堂教学与集中实践教学两部分构成。课堂教学由基本素质课程、职业素质课程、职业技能课程、职业拓展课程组成, 集中实践教学由公共实践课程、课程阶段与综合实训、毕业实践组成。

实践教学内容的选取是高职实践教学体系中的核心环节。我院旅游酒店等相关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的选取根据专业特点, 将教学内容任务化, 分层次、分阶段采取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情境模拟等教学方法, 将教学过程与生产实践过程相衔接, 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获得真正的岗位技能, 从而提高职业能力, 增加对专业的全面认识。酒店烹饪专业每次授课内容的选取都与相关产业的生产过程是紧密衔接的, 与行业实际的岗位技能需求同步更新。相关专业教师也每年到企业进行短期培训, 了解行业热点。根据社会烹饪面点方面的实际产品变化对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进行时时更新, 使得学生能够在实践教学环节学到实际生产过程需要的烹饪和面点制作技能。

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的选取主要针对专业就业的岗位群, 集中训练景区景点导游、票务接待、营销人员的服务技能;旅行社业务主要针对导游、计调、销售三大岗位服务技能分解工作任务, 进行课堂集中实训, 完成相关项目任务。

3.评价体系改革与职业资格取得的衔接。职业资格从人员范围上来讲包括两类:一是专业技术人员;二是技能人员。另外, 从职业资格性质上来讲包括两类:一是准入类;二是水平评价类。近两年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加强了对职业资格认定的管理, 也减少了部分职业资格认定考试。目前由于职业教育正在推行“双证书”制度, 因此相关专业评价体系也相应进行了调整, 实践课程的考核评价标准结合了职业资格考试的相关标准。学生通过专业实践课程的系统学习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推动专业能力和技能水平的提高。如导游资格证书的取得与学生第一学年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密切相关, 课程考核评价标准和考核方式也与资格考试相衔接。

三、结论和启示

“五对接”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有利于旅游企业全面支持和参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有利于促进教学与产业融合;有利于缩短毕业生就业适应期, 有利于有效提高高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 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出特色的坚实基础, 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摘要:随着国家各大产业的转型升级, 现代职业教育如何适应国务院提出“五对接”的新要求, 本文的研究主要围绕教学与产业的无缝对接问题展开, 针对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中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体系选取实践教学环节较多的旅游管理等相关专业进行研究。

研究目标内容方法 篇7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教育;目标;模式

序言

信用乃立身之本,守住信用,就是守住人品,守住人格。俗话说:“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国。”尤其是当代大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都应该认真地分析评价一下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理念,树立包括诚信在内的健康的价值观,把诚信这两个字刻进我们心灵的深处,用一生的言行去实践它。然而有些大学生将诚信抛之脑后,甚至无视诚信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我们高度重视。

一、大学生诚信教育目标

大学生心目中的诚信是一种理想,是对社会其他成员的要求,自身却不能践行。对大学生通过社会、学校、家庭的教育,以规章制度约束其行为,以主题活动引导其思想,使得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从而使其大学生达到自觉诚信,使大学生做诚信的践行者,这就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目标。大学生想成为诚信的践行者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制度约束

2004年教育部规定,在国家统一考试中,要求考生考前阅读《诚信考试承诺书》并签字认可,这一举措将从法律角度进行约束。“大学生诚信身份证”在全国启用,一些高校开发了“大学生诚信度评测系统”,可对大学生诚信度随时测评。有关部门已经制定了《大学生诚信守则》征求意见稿,这对大学生诚信提出了要求。

(二)活动引导,营造诚信氛围

各高校利用学生社团、班级主题活动、课堂教学使管理者、教师、学生全员参与到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中,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来营造诚信氛围。学校通过一系列“诚信”主题活动来营造诚信氛围,引导大学生加强道德修养,自重、自省、自励,树立求真务实,言行一致的诚实守信形象,倡导文明诚信之风,打造诚实守信校园。以此来引导大学生提高诚信意识和诚信践行力。

(三)使自觉成为诚信的个体道德

诚信需要引导,需要相互监督,更需要自觉。新时期的大学生最应具备自觉诚信观。新时期的大学生只有时时刻刻努力践行诚信,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不论大事小事、诚信做人、诚信做事才能成为合格的大学生。新时期的大学生不但应树立和形成自身的诚信,更应成为诚信最有利的宣传者和践行者[1]。

二、大学生诚信教育模式

信用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人之为人的最重要的品德,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诚信教育其教育模式应具有“教育对象的全员性、教育内容的针对性、教育时间的长期性、教育形式方法的多样性”等四个基本的特点。在“六性”的指导下,积极构筑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教育模式[2]。

(一)教育对象的全员性,是指诚信教育是全员、全程的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应该纳入高等学校日常教育体系。要努力建设一个校领导、教职工、全体学生诚实守信的环境氛围,要让诚信教育贯彻到大学生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贯穿大学生活的始终。

(二)教育内容的针对性,是指我们除了对大学生继续加强社会诚信基本要求的教育、营造氛围外,还针对某些可能出现诚信问题的具体事项予以加强深化。通过多角度多方面教育,使学生树立起良好的贷款求学意识和如期还款意识,珍惜自已的借贷信用和名誉,自觉履行还贷责任,成为具有良好诚信意识的公民。

(三)教育时间的长期性。为保证诚信教育的效果,使大学生真正树立诚信意识,从进校到毕业始终不能放松诚信教育,要做到“反复抓,抓反复”。如对大学生考试作弊屡禁不止这种不讲诚信的行为,学校应坚持从进校到毕业每次考试前进行教育,考试后进行总结,对考试作弊者进行惩处,使学生明白方方面面都要讲诚信,包括学习,没有诚信将处处碰壁,直到影响一生[3]。

(四)教育形式方法的多样性。大学生对“空洞说教式”的教育方法已不再认同,不能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因此大学生诚信教育应注意形式方法的多样性。应配合教育部团中央关于人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创设良好诚信校园文化。建设有效地激励机制,有效地激励可以充分调动大学生讲求诚信的积极性。

(三)大学生诚信教育内容

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基本内容,应侧重从道德诚信教育、法律诚信教育、学术诚信教育和市场信用教育四个方面入手。

(一)道德诚信教育,学生道德诚信教育,也可以称之为大学生做人的传统教育,是用中国古代传统的诚信道德规范,教育大学生,使大学生自觉做到言语真实、恪守诺言、无虚假、不欺诈,增强自身的道德操守和自律。

新时期大学生诚信教育应包括美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新时期大学生诚信美德建设的关键内容是“明理诚信”教育。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新时期大学生进行忠于职守、实事求是、言而有信的职业道德教育,有助于大学生认清职业的社会责任,培养“敬业奉献”的职业精神。

(二)法律诚信教育,新时期大学生法律诚信教育,亦可称之为大学生立世的公民教育,是用法律规范中的诚实信用原则,教育大学生自觉的信守法律、履行诺言,成为模范遵守法律的新一代好公民。通过对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法律强制性特征教育,培养大学生自觉守法和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的习惯,使大学生懂得公民在行使权力和自由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权利和自由。

(三)学术诚信教育,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又叫大学生为学的品格教育,是要求大学生在学习和学术研究中,养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脚踏实地的诚信品格,严禁大学生在学习和学术活动中出现考试作弊、抄袭、剽窃等行为。包括:学术诚信内涵教育和学风教育,通过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使大学生懂得学习、借鉴、吸收他人的成果是学术创新的前提,充分关怀,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是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也是我们必须遵循

的基本道德原则[4]。

结论

从总体上看,新时期大学生的诚信现状是好的,只有少数大学生存在诚信缺失现象。本文分析了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目标、模式以及诚信教育的内容,希望对各大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提供理论指导,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 黄庆胜. 大学生诚信品德危机现状及对策[J]. 咸宁学院学报. 2010(30/4):26-27.

[2] 杨兴英,庞维杰,梅其君. 大学生诚信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J].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3] 许瑞芳. 大学生诚信道德状况的调查研究分析及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 2002(12).

[4] 杨金娥,文艺,殷艳等. 大学生道德诚信状况的调查分析及对策[J]. 教书育人.2007(36).

上一篇:物业项目参观学习心得下一篇:流星雨的优秀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