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教学说课稿(精选8篇)
《j q x》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汉语拼音教学部分第4课。本课配有4幅小图和一幅大图,大图是配合识字教学的情景图。另3幅小图分别位于声母j、q、x的下面:母鸡昂头捉虫子、飘飞的气球、切开的西瓜,它的图形指示声母的样子,图形中的事物指示声母的读音,这样不但引起学生的注意,增强了书写的直观性,而且大大减轻了小朋友书写的难度。彩色插图营造了和睦的一家:妈妈在洗衣服、爸爸爷爷在下棋、哥哥玩积木、小妹妹在看小鸡做游戏。第一课时的教学,要求学生读准声母j、q、x的音,能在四线格中正确书写,这两个环节的教学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
本课位于此单元第2课,是学生的知识学习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兴趣的激发将是教学老师应该注意的环节。
二、说学情
一年级的孩子,智力身体都处在发展的时期,他们的注意力很难集中到较长时间,一旦外界有什么情况,它们的注意力会很快转移。所以,如何运用方法抓住孩子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拼音的兴趣,将是该阶段教学的重难点。再者,由于思维的发展不完全,所以具体形象思维仍主导着此阶段孩子的意志。
三、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小学一年级拼音教学的任务: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的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结合本课的教材特点,再加上现阶段的学生实际:注意力不集中,以抽象思维为主,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学会j、q、x的读音,能在四线格中正确书写。能正确拼读j、q、x和i的读音,以及j、q、x和i、a的三拼读音。
(二)能在课堂上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
(三)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乐趣,感受到祖国文字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j g x的读法和写法
四、说教法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好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得到明显优化。为了体现情感、态度、价值三维目标的统一,构建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我将在各个教学环节贯穿情景教学法。陶行知曾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使于亲”,教师只有在这种教学过程中想法设法为学生创造一个具体、生动、形象的情境,并通过恰当的方式把学生完全带入这个情境之中,才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的启发下有效地进行学习。教学本课时,我将整个教学环节用一个小故事串联起来,通过优美的音乐,丰富多彩的图片及做游戏等多种途径,努力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以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新的知识。
五、说学法
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在本课中,为了实现拼音教学的目的,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方法:
(一)观察法
本课配有多幅插图,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画,发现图与字母之间的联系,以达到认读记忆音和形的目的。
(二)自主合作探究法
根据新课程理论标准,在学习过程中,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于是,在本课的教学环节中,我还将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来进行学习。
六、说教学程序
接下来我将说说教学过程,本节课,我安排了以下5个环节:创设情境,复习导入―观察图画,正确发音―联系生活,记忆书写―拼读练习,掌握规律―拓展巩固,结束课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教师的情感对于学生来说,是导体,是火种,是催化剂,它能感化学生,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主动性。所以,在本课的开始,我就将整个课堂用去韵母王国做客这个事件串联起来。借助情景,激发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兴趣。在童真,童趣中教师与学生心灵融合,注重情感的渗透。通过情境的营造,视听感观
的感受以达到学生心灵与学习内容相结合的境界。首先,我引入了i、a这两个老朋友,然后复习巩固后,一个一个的出现本课的声母。
(二)观察图画,正确发音
低段的拼音教学,应该图文、形、音三者结合记忆,所以我设计学生在小i和小a的带领下,来到花园(此时出现母鸡捉蝴蝶的画面),我将引导孩子说说画上画了什么,j的名字可能是什么,然后教给他们发音的要诀,并进行(cn―teacher。com)随堂练习,以巩固发音。接着,来到小i小a家门口(出现五彩气球的画面),根据学生年龄小,好动、爱表现的特点,让孩子自己当小老师,我只做提醒、正音。最后,来到小i小a家,有孩子送来了甜甜的西瓜,由此过渡到教授“x”的发音。
然后,为了使教学充满乐趣,我还以智慧奶奶的口吻将发音秘诀用有趣的儿歌连接起来:一只母鸡jjj;五彩气球qqq,甜甜西瓜xxx。
在此环节中,找朋友、开火车、比一比等多种方法被我运用其中,力求使好动的孩子能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j、q、x的发音。
(三)联系生活,记忆书写
字母的书写对于6、7岁的孩子来说,是枯燥无味的,所以,我通过画画、开火车、小组合作、flash动画等方式激起学生的兴趣。我是这样操作的:首先,让孩子联系生活实际,想想今天的新朋友像什么东西,让学生自己找出j、q、x的形状特点,然后,分别播放j、q、x的书写flash动画,让学生能直观的了解j、q、x在四线三格中的书写规律。为了加强印象,我会于黑板上再次强调它们书写应该注意的地方。接着,让孩子随堂练习,在书本上描一个,在作业本上写两个。同时,请两位学生近距离观察新朋友,在黑板上书写,以发现孩子们的书写错误。
我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新课标建议汉语拼音教学应该尽可能有趣味,宜以游戏和活动为主。我以动画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和观察视线,让他们将“新朋友”端端正正的画在四线三格里,同时适当引入奖励机制,让学生能以积极进取态度学会j、q、x的书写。
(四)拼读练习,掌握规律
能准确的拼读音节是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拼音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拼读环节,我设置了一个环境:音乐声中,活泼的小i邀请j、q、x去跳舞,而我将他们的舞姿用相机记录下来,然后让学生来拼拼。因为学生已经学过b、p、m、f、d、t、n、l、g、k、h的拼读,j、q、x的拼读对学生来说已不是难点,这里,我以当小老师的方式鼓励学生发音,然后强调两音相拼的规律: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
接下来,为了引进j、q、x与i、a的三拼法,我以“看见j、q、x、i跳得那么开心,小a也不甘示弱加入进去,于是他们跳起了三人舞”的画面作为向导。这是学生继g、k、h后第一次遇见三拼法,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应该很容易就会拼读了,但是基础较差的学生还需仔细的讲授。为了照顾个体差异,我将以当小老师的方式检验学生对于三拼法的掌握情况,在此过程当中,让所有学生练习拼读,然后,同桌合作,你帮我、我帮你,从而使所有学生都掌握j、q、x与i、a的拼读,同时再次教给学生三拼小秘密:身轻介短韵母响。
(五)拓展巩固,结束课程
在课文的最后教学环节,为了巩固今天所学,也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我设计了一个摘果子的游戏:j、q、x、i、a跳舞跳得饿了,于是提议去果园(出示果园里果子成熟的画面)摘果子,但这果子不是随便给的,必须正确读出或拼读出果子上的字母、音节,果子才能被带走。然后让孩子们以开火车的方式,将贴在简笔画上的苹果、桃子等水果摘下来,读读。这样既检验了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又能吸引小孩子的兴趣。
最后,门铃响了(播放动画),小i小a家里有来客人了――ü,本节课及到此结束,第二课时,将学习j、q、x和ü相拼的规律,同时学习5个生字。
七、说板书设计
为了辅助教学,我为此篇课文设计了以下板书:
j q x
我将以《静女》为例与大家分享这一愉快旅程, 欢迎大家随我来到此次旅行的远古站。
我主要从行程目的、设计思路、特色之旅、游后反思四个方面进行介绍。
本站行程想要达到以下两个目标: (1) 重点是领略《诗经》神奇, 体悟《静女》美好。《静女》是《诗经》的代表作之一。《诗经》是我国诗歌之祖, “阅读大中国”系列丛书的第一本就是《最美不过诗经》;2010年度“世界最美的书”评选中, 《诗经》一举夺魁。《诗经》中的每一处风景, 不加修饰, 都能直抵人心。游客在导游引导下自主进行美点寻踪, 妙点揣摩, 充分感受这首诗歌中那沉吟至今仍不褪色的情感。 (2) 难点是感受“纯真”要义, 助力“职业”人生。职高生要比普高生早一步踏上人生之旅, 应该更早具有“就业”的意识。《诗经》是人民智慧的结晶, 其中不乏深刻的人生哲理, 而这些对职校生的人生旅途有着很好的指引作用。旅途中, 学生与教师平等对话, 明白一个职业人拥有一份纯真心态的可贵。
我做这样的教学设计, 有以下两点理由:一是考虑到学情。本次授课对象是旅游专业一年级的学生。这群接近00后的青少年, 性格外向活泼, 可塑性强, 但是学习主动性不高, 传统的授课模式并不受他们欢迎。在语文素养方面, 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写作能力较其他专业学生有优势, 对诗歌有一定兴趣但是不强烈, 能赏其美却未必能悟其味。在这样的情况下, 教师引导得法与否将使效果有天壤之别。由于专业原因, 他们对“旅行”一词特别敏感。杨九俊主编的省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入选诗歌从远古走来, 历经南北朝、唐朝走向了宋代, 这本身就是一次诗歌发展的美丽历程。林语堂先生说:“山水是地上的文章, 文章是纸上的山水。”好词佳句, 奇意妙理, 正如山水中的景点。于是我想, 教师何不化身为导游或者让学生自己成为导游, 进行一次诗歌的旅行呢?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也正好契合文化课教学与中职生专业成长巧妙融合的主张吗?
二是紧扣住教材。诗歌教学是中职语文“主菜单”上一道令人关注的“特色菜”, 但真正要品出特色需要我们动脑筋。有人列出人一生要读的60首诗歌, 本单元入选的六首有三首名列其中并在“人生卷”中排名前五。我顿时豁然开朗, 作为语文教师, 不应该只是满足于语、修、逻、文的指导, 而要自觉承担人文传播的使命。作为职校的语文教师, 我们还要主动担当起学生职业态度培养的重任。本单元诗歌中蕴含着许多处世哲学:纯真心态、恬淡情怀、乐观精神、忧患意识、执著信念。这些不正是这个时代摒弃浮躁、抚平创伤、强大内心的心灵秘方吗?所以, 教师要借此引领学生体悟这最深刻、最有效的东方古典智慧的魅力, 为他们的人生之旅、职业之旅奠基。
于是, 这一体验式教学设计酝酿产生。我要和我的学生一起在这次旅行中体味诗意、感受诗趣、领悟诗理;一起在这次旅行中丰富体验、触发感受、宽阔内心。
下面, 我给大家展示一下我们的特色之旅。
课前的“微课”是“旅行攻略”。课前制作“微课资源包”上传博客, 其实就是在数字化支撑下帮助学生高质量做好预习工作, 将课堂上的互动引向更高层次。我在《静女》的“微课资源包”里综合了名家朗诵、基础文学常识、重点音形义圈划、诗歌改编示范、相关拓展资料精选链接等内容, 短短几分钟的呈现却可以吸引学生饶有兴致地研究好久。这样有准备地旅行, 目标会更清晰, 感受会更丰富。
课堂的“结构”是“旅行行程”。本站行程安排丰富, 请允许我为大家再做一次导游, 介绍几个特色环节。
这是“行程导航仪”:“微课”重播、“手册”发放, 进一步让学生明确旅行方向、了解大致行程。
这是“游客接待站”:安排的活动是“《诗经》源头探爱情”。教师深情讲述《诗经》的“爱情三部曲”, 学生自发吟诵相关诗句, 沉浸在《诗经》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中, 营造了浓浓的课堂氛围, 在这基础上导入本课, 学习变得主动。
这是“漫游阅读岛”:这里抛弃传统的“逐环教学”体现“导游式”教学的特点, 导游带着游客满怀深情赏《静女》, 情节线索展示考验学生的概括能力、分镜头描述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充分领略诗歌的精彩, 憨厚、诚实、痴情的小伙, 美丽、聪明、调皮的静女也深刻地印在了游客的脑海中。
这是“旅程互动吧”:那是整个行程最激动人心的时刻, 安排的活动是穿越时空演《静女》。“微课”资源包中已经把这首诗改编成一幕短剧, 学生自主编剧、自主排演……课上正式上演, 这个任务让学生的创造性充分发挥, 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体味真情。随后的师生点评更是将表演的效果推向深入, 无论演员还是群众, 对诗歌的理解又更进了一步。
这是“人生加油站”:它是每个站点固定的“心灵职场”环节。跳出语文教语文, 引导学生从这首诗歌中找寻开启职业之门的金钥匙。这里分了两个步骤:“简简单单悟爱情”, 通过平等对话, 学生领悟了孔子“思无邪”的精髓, 真正理解这种“原生态”感情的可贵、“纯真”的难求;“纯真心态走人生”, 由此及彼, 把学生的视线转向职业, 明白对待今后的职业也要保持一种纯真心态, 那么普普通通的职业也会像茅草一样炫目美丽, 也会如初恋一般快乐美好, 本课教学难点突破水到渠成。
整个“行程”, 教师的任务就是当好这个“主题游”的全程陪同导游, 告诉学生哪个地方有风景。充分利用小组学习, 每一小组组长就是每一站点的“地方陪同导游”, 而组员中更有“景点景区导游”。我们欣喜地看到, 名为旅行, 实则也是一次职业训练, 师生携手深入了解景点的精妙之外, 还在语文课堂上进行了一次高效的职业思维碰撞。
全程贯穿的是“旅行手册”。“旅行手册”实际就是“任务单”, 又不同于普通的任务单。《手册》的设计, “课内”与“课外”结合, “教学”与“自学”相伴, “传授”与“活动”同行, 使得“语言”与“文化”共融, “知识”与“能力”并举。《手册》的使用、完成, 就如同与一个诙谐博闻的旅伴同行的过程, 期间没有机械冰冷的灌输, 只有灵魂深处的共鸣;没有面对面的训导, 只有肩并肩的奋斗, 让学生充分理解文本内容、体验人文情怀、汲取古老智慧, 自信、从容踏上人生、职业之旅。
这一站在导游与游客的相携相伴中走完了。当我们回过头来看走过的这条路, 沿途的风景在脑海中定格, 成为永久的珍贵记忆。这时候, 师生都有一种收获的喜悦。
本次教学过程, 已然化为师生陶醉期间的一次旅行。
那是一次愉悦之旅:师生共享、同乐, 语文教学和兴趣爱好相依相伴, 古诗成了学生嘴边的“流行曲”。
那也是一次成长之旅:力促成长、发展, 语文教学和能力发展齐头并进, 语文成了学生职场的“助跑器”。
那更是一次人生之旅:重在塑造、唤醒, 语文教学和价值形成同鸣共振。人文成了学生人生的“加油站”。
然而, 整个旅行尚未结束。“旅途好声音”“旅途美景大赏”等更多饶有趣味、别具特色的活动将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 我把它称为“回程途中”进行。因此, 学生对本文的学习还会继续。他们会自动、自觉、自发地去寻找“源头活水”, 练习的练习、讨论的讨论……忙得不亦乐乎。于是, 博客、微信、QQ不再只是纯粹消遣的渠道, 而成为了学习互动、观点交流、焦点热议的平台。
虽然与理想仍有距离, 师生间的沟通还不尽如人意, 但学生的热烈反应、精彩表现已经给了我足够的惊喜, 他们的强烈渴望、热切期待又成了我最大遗憾:这一次旅行结束了, 下一次旅行在什么时候?如何将这美丽的旅行继续成了我今后努力的方向。我与学生约定, “散文之旅”“思辨之旅”等更多更精彩的旅行即将启程, 我会和他们将“语文旅程”进行到底!
摘要:诗歌教学是中职语文“主菜单”上一道令人关注的“特色菜”, 但真正要品出特色需要教师动脑筋。本设计结合职业学校旅游专业学生的特点及需求, 考虑“千古流芳一诗心”这个单元入选诗歌的特点, 突出单元教学特色, 将该单元诗歌教学化为一次师生同行的旅行体验, 体现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与专业课融合的理念。本次说课是该单元设计的其中一个。
一、要素化模式说课稿的不足
教师说课时,组织者为了便于评价,通常要制定相关的评价要素和量规,最常见的要数“老五说”(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与“新五说”(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学法、说媒体和说教学过程)。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说课者自然就按照这些评价要素来撰写说课稿并实施说课流程,随之形成了以“五说”为依据的“要素化模式”(也稱“五段”模式)。
但事实上,从我们的调查来看,按要素化模式进行说课时,说课者为了按“顺序”说全各要素,必然会在五个要素之间来回穿梭,不易清晰地展现教学设计的过程,从而降低了说课的逻辑性。例如:在说教材的过程中,说课者必然要说“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目标的制定”及“教学重、难点的分析”。但现实是,教师在分析完教学内容之后,还必须分析学情,才能确定哪些内容是教学的重点,哪些是教学的难点。又如,教法和学法本应是一个系统的整体,它们均会体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若按“老五说”,会将二者人为地割裂开来。若按“新五说”,又会造成“说教法学法”和“说教学过程”中对教法和学法叙述的重复。再如,从逻辑上讲,“媒体的选择”和“板书”均属于“教学过程”的下位概念,而在要素化模式中,将它们设为并列关系,显然也是不合适的。
二、结构化模式说课稿的提出
由于说课是介于备课(教学设计预案)与讲课(教学设计预案的实施)之间的高层次的集体教研活动,说课稿的撰写也应看做教学设计理论的具体应用。因此,按照教学设计的一般模式[1],我们提出了结构化模式说课稿(如下图),按照教学设计原理的逻辑顺序与递进关系,进行说课稿的撰写和说课流程的实施。采用结构化模式,不仅能将相关的评价要素有机地融合在结构中,还能使说课的流程更有逻辑性。
三、结构化模式说课稿的应用
为了便于说明结构化模式说课稿的应用方法及注意事项,我们以小学信息技术“画方形和圆形”一节的说课设计为例,详细描述说课设计各阶段的内容及方法。
1.说课稿的标题
主标题:我是小小工程师。副标题:“画方形和圆形”教学设计与分析(指向具体的教学内容及说课的侧重点)。
2.说课引言
今天我说的是江苏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上册)第11课“画方形和圆形”的教学设计与分析(向评审者表达明确的说课信息)。
3.教学内容分析
说课者阐述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教科书内容的把握,以及如何结合学生已有的学习和生活经验进行教学内容的选取和定位。可用三句话表述:(1)指出说课内容出自何处(若引言已写,此项可略);(2)分析该内容在系统学习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3)分析指出该节内容的主要知识点。以本节内容为例,“画方形和圆形”是在学生认识了画图工作界面,识别画图工具,了解线形工具基础上的实践运用。在提升学生对图形的观察能力、对画面的平衡能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主要知识点是:利用Shift键精确画出方和圆,掌握画图工具的使用及构图。
4.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是制定具体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也是确定教学难点及分析难点成因的主要依据。这部分包括:(1)指明教学对象;(2)分析教学对象的心理特征(可包含班级的学习风气)以及对教学对象智能水平、知识和技能基础的检测结果。本节学情分析如下:该班学生虽接触计算机时间不长,却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课前问卷统计调查发现,35%的学生在家使用过画图工具,只有8%的人画过方和圆。
5.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是教学内容分析和学情分析。在对教学目标进行描述时,除了要注意目标在三个维度上的准确归类,还应明确阐述确立教学目标的具体思维过程和依据。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能够用圆形和方形的工具画图;利用Shift键能精确地画出方和圆。(2)过程与方法:在方形和圆形的绘画练习中,熟练掌握规则图形的画法及图形搭配。(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方形和圆形的组合构图,提升合理构图等艺术修养。
6.教学重点、难点分析与对策
在这部分,说课者仅给出教学重点和难点还不够,还应该“说出”将其作为重点和难点的理由以及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对教学重点部分的阐述,甚至可从技术哲学的角度去挖掘;对教学难点的成因分析,则立足教学内容固有的技术难度,结合学生的学习风格、智能水平加以剖析,并给出突破难点的方法。这个环节能衡量出说课者教育教学理论水平的高低,也是说课的一大亮点。就本节而言,教学重点:方形、圆形与圆角矩形的准确操作;难点:利用Shift键精确画出规则的几何图形。由于学生首次利用Shift键和鼠标“合作”操作,属于技术协调技能的训练,应通过多练加以巩固。
7.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为有效实现教学目标而设计的。在撰写这部分内容时,并不是说针对每条教学目标的实现,都要设计出一个相应的策略。但对于主要教学目标,尤其是那些不易实现的目标,则应该给出详细的教学策略。通常,反映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就是考虑将信息技术的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教育媒体的恰当选择和教法学法的合理运用等。针对本节而言,一是通过投影童话中“小猪的草房子被大灰狼吹倒”等画面,“需请同学帮助设计”来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二是通过“帮”小猪设计带烟囱的房子,画电脑屏幕、公共汽车、雪孩子等童话内容,以解决“如何将单纯、枯燥的画方和圆”与学生的生活相贴近的问题。在教法上,采用教师讲解示范、引导,与学生个人上机练习及分组竞赛相结合的方式。
8.教学过程的设计
教学过程的设计是说课的核心内容。因此,既要展示教学过程的全貌,又要清晰表现出关键点的设计思想及有效办法。在撰写这部分内容时,我们的成功经验是,首先,要将整节课划分为几个环节,并采用客观陈述性语言描述的方式,简洁地表述整节课的教学过程。每个环节均用概括性的标题引出。这节中,我们将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1)情境创设,激发兴趣;(2)重点分类,各个击破;(3)难点分解,步步为“赢”;(4)合作探究,拓展延伸;(5)作品交流,评价总结。其次,在“说”教学过程时,最好配以流程图(在说课稿上画出,说课时用投影或挂图展示),以清晰地展示出教学过程的全貌。此外,还应注重讲述教法和学法是怎样合理运用的。
9.教学评价设计
教学评价具体可分为前置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教学评价的设计,可在最后单列,也可将其融入其他模块。例如,前置性评价的设计可在学情分析中体现;过程性评价可在主要知识点学习后进行;总结性评价则主要用来在一节课完成时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可放在教学过程表述的最后进行。
当然,结构化模式说课稿的设计也有一定的灵活性。根据图1,可设计出七模块式,也可以设计出六模块式,也有人提出三模块式[2]。无论采用几个模块,笔者认为,都要注意以下基本原则:(1)逻辑性。即注意说课的各结构模块的因果顺序;(2)系统性。即将评价要素按“整分合”的原理,有效地分解到说课的每个结构模块中去;(3)艺术性。即在每个结构模块之间要用过渡性语言进行衔接;(4)有效性。即在有限的(说课)时间里,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等,最大限度地展现教学设计思想与内容。
该文由江苏省教育厅立项的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高师生教学设计能力的创新培养”及连云港师专校级重点课题“信息技术教师行动研究的实践与理论”基金资助。
在汉语拼音教学中,要以新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为指导,创造性地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互动活动,寓教于乐,注重整合,才能帮助学生走出拼音枯燥难学的感觉。
首先我先谈一谈自己在设计这两课时总的指导思想:
1、《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实施建议”指出:“汉语拼音教学应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根据这一要求和一年级小朋友活泼好动,易于接受直观、生动事物的特点。在教学中,我们应努力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将抽象、枯燥的汉语拼音同有趣的游戏、儿歌、故事、比赛等结合起来,把学生带入一个“有声有色”的拼音乐园中去学习。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寓教于乐。
2、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尊重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课堂上我们力求做到:要扶的扶,能放的放。采用“先扶后放”逐步放手的方法,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自主探究新知识。从而让他们的潜能得到发挥,让他们的思维得到飞扬,让他们的眼里、脸上自始自终都能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3、让拼音教学生活化。儿童学习汉语拼音,是一个从言语实践中来,又回到言语实践中去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应努力地为学生创设一种语言环境,调动多种感官,再现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将所学新知识与已有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一座抽象汉语拼音符号与具体事物之间的桥梁。这样他们才会学得更主动、更快乐、更有信心。
(由于两课拼音的教学目标老师们从教参上都能一目了然,所以在这里我就不一一展开讲了。下面我重点讲一讲这两节课的教学流程和教学策略。)
《g k h》
第一部分:创设情境检复,导入新课
在这一部分,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创设火车到站,和老朋友(b p m f d t n l)打招呼的一个情境。这个情境我是从声母的第一课教学就开始创设了,他将连续地串联在我9课的声母教学中。具体操作是这样的:我把24个声母看成一列火车上的24位客人,9课的声母就分别安排在火车的9个车厢。(即b p m f坐在第一节车厢,d t n l坐在第二节车厢,依次类推下去。我们每节课要认识一节车厢的几个新朋友。)
在学习新的声母g k h前,我就用这个情境进行检查复习:第一步:创设火车开动、到站的情境。即先出示贴有b p m f、d t n l的一列火车,教师随即导语:小朋友们,快看,声母列车向我们开来了。学生们就紧跟着很自然地学着发火车开动的“呜——咔嚓、咔嚓” 的声音,边发音边做动作。然后,教师又进行导语:火车该到站了。学生也随着发出火车到站的声音。第二步:检查复习学过的声母。这一环节我是这样导入的:火车到站后,他们从火车上下来休息了,来,赶快和他们打个招呼吧!学生就认读打乱次序这8个声母。读完后,再引导说说这些声母朋友在发音时有什么共同点?第三步:检查学生对这8个声母和单韵母组成音节的认读情况。导语是这样的:这些声母在火车上又找到了许多的好伙伴,他们手拉手后,你们还认识吗? 学生一听是声母找到了好朋友,认读的兴趣就立即上来了。
导入新课:今天,又有三位新的乘客要坐上这列火车了,你们也想认识他们吗?
●.这一部分的设计主要有2个目的:1、 兴趣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因此,在检复时,为了避瞒简单、枯燥,我创设了声母列车的情境,使学生从上课伊始,就被一种愉快和谐的气氛所陶冶、感染、激励,从而唤起学生对学习拼音的兴趣。2、把声母安排在声母列车里,可以使学生很自然地在头脑中串联起声母表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第二部分:观察情境图,引出声母
第一环节:出示“情境图”,并且设有悬念地告诉学生:小朋友们,我们今天要认识的这三位新朋友就藏在这幅图里!不信,和你的同桌先来讲一讲这个故事。
第二环节:指一名学生上台指着“情境图”讲图上的内容,这位学生在讲时要求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听后鼓励学生进行内容的补充或纠正。并重点指导学生想象练说好哥哥是如何教育弟弟放蝌蚪的,让学生潜移默化中受到要保护蝌蚪、保护青蛙的思想教育。
第三环节:教学“语境歌”。教学前可这样进行导入:小朋友说得真好,老师也想显显身手,编了首好听的儿歌,想听想学吗? 然后教师带着学生边拍手边有节奏地读儿歌:弟弟河边捉蝌蚪,哥哥走来劝阻他。小弟弟,很听话,忙把蝌蚪送回家。
第四环节:引出声母。看,把哥哥的“哥”、蝌蚪的“蝌”、河边的“河”的第一声读得轻又短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声母“g k h”的读音了。简单吗?
●这一个部分的设计,巧妙地运用了“情境图”和“语境歌”。特别“语境歌”短小精悍,语言朗朗上口,富有童趣,学生易于接受,也乐于接受,一下子就把所学的字母同已有的口语经验和生活经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化难为易,为学生读好字母作了良好的铺垫。
第三部分:联系表音表形图,学习声母
第一环节:小组学习声母的发音:
在学生自学声母的发音前,我是这样激励学生的:“小朋友们,刚才在讲故事、朗读儿歌的时候,其实你们已经把“ge ke he ”都发准了,相信不用老师教,你们也一定能把今天要学习的三个声母读准,试一试好吗,相信自己是最棒的!
学生就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以前学过声母发音轻又短的特点,联系书上的表音图读好这三个声母。
●因为声母g k h的发音是不难掌握的,所以在这一环节的学习时,可充分体现开放式的教学思路,发挥学生自主、合作的精神,让学生在互动中自己去尝试发音,让学生感到拼音其实是不难学的,同时让学生有成就感。
第二环节:采用多种形式检查学生的发音,比如指名读,读对了请他做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赛读等。
第三环节:同桌讨论记忆声母 g k h的形:先让学生联系课文中的表音表形图发现相似之处,然后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在实际生活中见到的与g k h相似的事物。并鼓励学生学着编顺口溜记忆。
●这一环节中,当单调的拼音字母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结合在一起时,学生就会愉快地牢牢地记住了拼音部件的样子。让学生编顺口溜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加上顺口溜是孩子们自己参与编出来的,很受他们的欢迎。而且让孩子们*自己的发现去掌握该学的知识,他们同样也很有成就感!
在声母的音形掌握后,我们可以紧接着设计一个巩固性的听音游戏:比一比小耳朵谁最灵!(当教师这样导入后,学生可轻轻地领着自己的耳朵回音说:小小耳朵我最灵!)增加课堂上师生的互动,增加情趣。
具体是这样操作的:老师先把“g h n k l d”的声母写在黑板上,然后听老师发音,学生找出相应的字母,并用手势告诉老师这个字母的位置。比如:老师发n的音,学生快速地做出“3”这个手势,表明老师发的是n,在第3个位置。
●这一环节是针对一年级学生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设计的,将枯燥的复习融入了有趣的游戏中,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轻松愉快地巩固了声母,区别了形近声母。
第四部分:教学声母和单韵母组成的音节
这一部分我是这样导入的:“g k h”看到别的声母都找到了自己的好伙伴,可羡慕了。于是,他们也很有礼貌地请来了自己的朋友。看,这些朋友分别是谁?(这时老师出示韵母e 和 u)然后接着导:他们手拉手后,你们还认识吗?
接下来,学生就自由地练读音节——然后,指名读,要求学生会直呼的尽量直呼,并说说自己是怎么直呼出来的?不会直呼的可以拼读,但要求拼读的速度一定要快,逐步提高学生读音节的速度、能力。
在学生大面积的认读基础上,可组织学生打乱顺序抽读音节卡片,起到巩固的效果。导语可这样设计:这些音节打乱顺序后还认识吗?我们来开火车,比一比哪列火车最先到达站点,夺到优胜红旗。
●这一部分也意在激发学生读音节的兴趣,采用小故事形式导入,采用比一比,勇夺小红旗的竞争机制。
第五部分:教学看图读音节词
在教学“dǎ gǔ 、 bá hé”这两个双音节词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先播放一段“敲锣打鼓”的声音,然后里面传出小播音员的话:各位同学,各位同学,溧城中心小学的`秋季运动会马上就要开始了。老师接着进行引导:小朋友们,听,运动会马上就要开始了,想不想去看看精彩的场面?(学生一听去看运动会兴致很高)
2、出示书上的两幅图,问学生:在运动会上,你都看到了什么?这时要求学生不仅把话说完整,而且把场面描述生动了,点滴中注重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
3、在学生说时相机出示“dǎ gǔ 、 bá hé”这两个拼音词,组织学生进行认读。
在教学“gē hǔ hè”这三个音节词时,我又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老师先绘声绘色地导入激发兴趣:告诉小朋友一个好消息,今天老师还要带大家到一个热闹的地方——(出示 “动物乐园”的门头),去认识几位动物朋友,高兴吗?
2、用多媒体展示动物乐园的版画:雪白的鸽子正衔着橄榄枝在空中飞翔,一只威猛的老虎正在绿绿的草地上散着步,几只美丽的仙鹤正悠闲地在河边玩耍、嬉戏。
3、紧接着,我让学生和自己认识或喜欢的小动物打招呼。在学生自由地和动物打招呼后,相机出示音节组织学生认读,尽量直呼。
4、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用一两句话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喜欢的动物。
●这两个看图读音节词的环节都很好地利用了教材,创设了两个生动贴近生活的情境,把课堂教学真正演成了活生生的生活,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上眼睛亮了起来,嘴巴动了起来,激发了他们参与学习的无穷欲望。我们还说生活是有“情”的,喜、怒、哀、乐,语文无疑也是饱含情感的学科。学生在介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时,眼里、话语中一定包含着浓浓的情意,同时从中也丰富了学生的见识。
第六部分:游戏演练,巩固新知
这一部分中,我设计了两个游戏:
1、第一个是紧接着上面的环节设计了“送动物回家”的游戏:我先用简笔画在黑板上画上四座房子,每座房子的房顶分别写上音节词“tù 、 lù 、 mǎ、 hú li ”,以代表“兔、鹿、马、狐狸”的家。然后再用语言创设情境:“今天,动物园里出来游玩的小动物可多了,瞧!(这时教师出示四个动物的图片)不知不觉太阳落山了,可他们却找不着自己的家了,怎么办呢?(让学生各抒己见)
当学生说到要送他们回家时,及时进行表扬:真是群乐于助人的小朋友,来我们把他们赶快送回家吧!接着学生开始送动物回家,具体操作这样的:比如
一学生就拿着兔的图片准备把小兔送回家了,在送的过程中,其他学生问:“小兔的家在哪里?”手持小兔图的小朋友找到小兔家后要说:“小兔的家在这里。”老师再问:“小朋友,对不对?”如果对了,其他学生说:“对,对,对,这是小兔的家。”最后,手持小兔图片的学生就领读:“请跟我读,tù tù tù。”如果错了,其他学生说:“错,错,错 。再找找找。”
2、第二个游戏是设计的“采蘑菇”游戏:[教师事先用卡纸剪一些蘑菇,背后写上今天学习的带调音节或音节词。并且在黑板的下面画上碧绿的草地,草地上还可以画些小花点缀]
游戏时老师用语言创设: 森林里,下了一场雨,大雨过后,绿绿的草地上长出了许多的小蘑菇。(这时老师把蘑菇图贴在草地上)兔妈妈看见了,可高兴了,大声地喊着:“小白兔们,快出来采蘑菇吧。”这时,学生就带上小兔头饰上台采蘑菇。采下来后,要读对了,才能把蘑菇奖给他。具体操作我们可以参照熟悉的摘苹果。
●这两个游戏有以下两方面的意图:(1)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为此,我们要努力创设机会,让学生多玩,多做,多演。(2)学生刚刚从幼儿园上来,40分钟的课堂教学对于他们来说长了些,复习巩固时就更需要我们用游戏去刺激他们,把所学的内容巧妙地融进这些愉快的活动中,让他们在游戏演练中,不知不觉地得到知识的巩固。
《 an en in 》
第一部分: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在这一部分,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歌曲引入:播放歌曲前老师先用语言创设情境:小朋友们,今天,让我们伴随着着优美的音乐到拼音乐园去秋游,好吗?
随即播放轻松愉快的《郊游》歌曲,让学生伴随着音乐声边唱边自由地做动作。)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曲《郊游》歌曲,叩开了这节课的课堂教学之门,把学生一开始就带入了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之中,带入了一个“有声有色”的拼音乐园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
第二环节:(点击)教师指着黑板上贴有不同颜色,背面写有刚学过的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的气球继续用语言导入:不知不觉,拼音王国到了。小朋友们,瞧!拼音乐园里有好多的气球。你们喜欢这些漂亮的气球吗?你喜欢哪个就把哪个摘下来。 老师给没个气球起了个名字,你能把它介绍给大家吗?(学生上台摘自己喜欢的气球,并介绍气球的名字,下面同学跟读两遍)
紧接着让学生给“气球”分类。
你们有没有发现同一种颜色气球的名字有什么特点吗?(黄气球的名字都是复韵母,红气球的名字都是整体认读音节)
●这一环节目的是把枯燥的拼音字母隐藏在学生喜欢的气球上,并告诉学生这是每个气球的名字,富有生活的情趣,让学生在有情有趣的活动中复习了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的读音。且这样安排复习内容,体现了灵活性和层次性。
导入新课: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在拼音乐园中继续认识几个韵母朋友,不过,这几个韵母朋友还有点特殊,特殊在哪儿呢?
●这个设有悬念地导入,引人入胜,可激发好奇之心。
第二部分:观察情境图,引出前鼻韵母
1、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比一比谁说得具体,说得精彩)并相机渗透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2、教师带着小朋友拍手读语境歌:遥控器,摁一摁,荧屏映出天安门,色彩鲜艳音乐美,小朋友们越看越开心。
3、相机引出本课要学习的三个前鼻韵母:an en in
第三部分:学习三个前鼻韵母和一个整体认读音节
这一部分我分为以下几个环节教学:
第一环节:重点教学韵母an。
第一步:老师先告诉学生天安门的“安”的读音和我们今天学的第一个韵母的读音相同。然后领读两遍。
第二步:让学生自己分析这个韵母有哪两个字母组成?
第三步:重点教学前鼻韵母发音的方法:由于前鼻韵母的发音方法学生较难掌握,所以教师应边讲解边用手势配合演示。具体操作是这样的:小朋友们,请看好老师的手,一手充当上腭,一手充当舌头。我们在读an 的时侯,要先摆好a的口形,然后把舌尖顶上去,发鼻音,从鼻子里出气。跟老师发an an an。这样我想学生就学得更直观更容易。
第四步:学生同桌练习——指名读——开火车读。教师在学生发音时可以走近一些,仔细倾听,对于不够准确的发音要进行耐心的纠正和指导,同时要加以鼓励:“老师相信通过你的努力一定会发准的,再试试!”对经过纠正能发准音的学生,也要表扬几句:“真不错!就这样发。”“好样的。”等等, 让学生重新拾回信心。
第五步:教学an的四声。在教学前可这样导入:an的本事可真大,可以给很多的汉字注音,想认识他们吗?然后老师出示an的四声,先打乱顺序读,然后引导在语言环境中学ai的四声。比如:老师问:ān ān 什么ān?学生答:ān ān天安门的安;àn àn什么àn?àn àn答案的案。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意图是:只有学之有法,才能学之有效,学之有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教学生自己去开启知识宝库的大门。这一部分重点教给学生an的发音方法,就为学生学习en in的读音找到了钥匙。
第二环节:教学韵母en in
第一步:由“摁遥控器”的“摁”和“荧屏”的“荧”引出en in的读音。
第二步:学生自己分析en in的字母组成,自己发现en in和an一样都是由一个单韵母加一个鼻音n组成的。
第三步:鼓励学生按照an的发音方法试读en in。自学时四人一组读,比谁的小老师当得好!检查时也以小组为单位,可以评选出“最佳合作奖”。
●这一环节, “由扶到放”,利用学生已掌握的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争当小老师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他们主动探究的能力。
第三环节:教学整体认读音节yin
这一环节采用多媒体课件演示: in看到an en可以单独给字注音,而自己却不能,感到很委屈。一天,他独自一人拿着呼啦圈在草地上玩,正巧大y也拿着呼啦圈出来玩。于是in就把自己的苦恼告诉了大 y。大y听后笑着对in说:“小in,别伤心,我大y和你第一个字母小i的音差不多,我又是声母,我俩在一起不就能给字注音了吗?”于是,他们就转到了一起组成了永不分开的整体认读音节yin。
然后出示整体认读音节Yin的四声,组织学生认读,叫名字。
●这一环节,意在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生动直观的画面,让学生生动有趣地学会的整体认读音节yin,掌握他的读音和用途。
第四部分:教学an en in与声母组成的音节
这一部分的教学主要通过摘苹果和摘梨子的游戏完成:小朋友们,拼音乐园里的果子成熟了。瞧!红通通的苹果,黄澄澄的梨,在微风的吹拂下,在向我们点头招手呢?每个水果都有一个拼音名字,叫对了水果就是你的了。(教师事先把an en in与声母组成的音节写在水果的背后,其中梨子后面都是三拼音节)
点到名的学生快速上台摘水果,其余同学大声喊:“快快快,摘水果。”
学生摘到后,为了节省时间,为了让更多的同学有认读音节的机会,就直接举着水果后面的音节读:“我的水果叫什么。”读对了,所有同学跟着读三遍,比如说:“对对对,ná ná ná。”
●汉语拼音是一串枯燥无味的字符,要想让学生学得快,掌握得牢,就要变无趣为有趣。所以在这里我们把单调的读音节变为有趣的摘水果游戏,让学生在摘一摘,读一读中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第五部分:教学看图读音节词:
在教学“shān shuǐ、 zhěn tou、 jīn yú ”这三个双音节词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教师用语言创设情境:拼音乐园里还有许多的拼音娃娃,今天,就有一位拼音娃娃在热情地招呼我们去他家做客呢?然后,多媒体播放拼音娃娃的话:欢迎,欢迎各位小朋友到我家来做客。
然后,屏幕上依次出现“山水画、枕头、金鱼”,教师随即发问:“小朋友,在拼音娃娃家,你都看到了什么?请你告诉大家,并且用这样东西说一句话。”(比如学生说:我看到了枕头,我每天枕着枕头睡觉。)
2、相机出示音节词: shān shuǐ、 zhěn tou、 jīnyú 学生认读,形式可多样。
●这一环节通过创设参观拼音娃娃家这一情境,吸引学生的拼读兴趣。同时通过用山水画、枕头、金鱼说话,唤醒学生对生活的回忆,从中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这一教学环节后我及时地安排了一个巩固性游戏:帖商标
(准备:教师事先在讲台上摆放转笔刀、铅笔、文具盒、本子等文具实物,黑板上粘贴好打乱的相应音节词卡片。)
游戏操作过程是这样的:
1、教师导语:小朋友,你们瞧,今天文具商店里进了一批文具。可是这些文具的商标名称还没来得及粘贴,麻烦你们暂时担当一下营业员叔叔、阿姨,把黑板上的这些商标贴到对应的文具上去,好吗?
几位学生就一起来“贴商标”。在这些学生上来选、贴的时候其余学生一起拍手说:“找找找,贴贴贴,一一对应妙妙妙!”
2、学生从黑板上取下会读的一张音节词卡片后就将它粘贴在相对应的物品上。
3、学生举起粘贴好商标的文具,大声朗读.全班同学做评委。
如果该生认读粘贴都正确:(生齐:“棒棒棒!”)学生再跟读一遍。
如果该生认读或粘贴出错:(生齐:“错错错!再想想!”)
●这一环节意在通过生动有趣的贴商标游戏,帮助学生建立起事物与拼音词的联系,从而提高复习巩固所学拼音的效率。
第六部分:教学看图读纯拼音句子:
第一环节:多媒体课件出示小朋友拼七巧板的画面,教师问:“小朋友们,拼音乐园里的小朋友正在干什么?”(学生回答:玩七巧板)
为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吸引兴趣,教师继续问:“你玩过七巧板吗?你用七巧板都拼成过哪些东西?”
紧接着,多媒体演示拼好的飞机。然后教师导语:这位小朋友也会拼很多的东西,瞧!他一边拼一边还兴奋地说着话,想知道说了什么吗?教师随即点击,屏幕上逐个跳出音节。(由于时间关系,不一一跳出音节)
wǒ de jī zhēn hǎo wán,
dà jià fēi jī fēi lán tiān.
第二环节:学生自由地逐行拼读——然后同桌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互相帮助,读好拼音句。———最后,检查,指名逐行读,连起来读——-男女生赛读——齐读等。
●这部分是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形象生动地教学,既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又突破了纯拼音句子拼读这一难点。
在这一教学后也可以及时地进行拓展性练读:
第一步:教师继续引导:小朋友越拼越有劲,瞧,变!变!变!(屏幕上分别显示七巧板拼成的 “小鸟”、“小猫”、“小屋子”。)
第二步:教师继续引导:小朋友又分别说了什么呢?然后点击屏幕,分别显现拼音句:
我的积木真好玩,搭只小鸟飞蓝天。
我的积木真好玩,搭只小猫真可爱。
我的积木真好玩,搭座小屋真美丽。
第三步:学生任选感兴趣的图形练习读拼音句——然后指名读拼音句,对哪句感兴趣就读哪句,比谁读得准,读得快!
●这一拓展性地练读,意在进一步拓展学生思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拼读纯拼音句子的能力。而且通过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拼音句进行练读,尊重了学生的个性需要,充分给了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大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课堂上真正开辟了学生展示自己的天地。
第七部分应该是课堂小结。
你们好!今天我要上的课是一节拼音拼读游戏课,拼音这门课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它将为入小学的汉字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但同时也是一门比较枯燥乏味的课,幼儿学完以后掌握的怎么样,发音是否准确,是否掌握了拼读方法都非常重要,至今我们已经学完了拼音课的内容,但孩子是否能熟练运用还是一个重要课题。
所以在整个课程学完以后能让幼儿更好的巩固所学知识,我准备了这节拼音拼读游戏课,以拼读作为重点,让幼儿在灵活多变的方式下反复、熟练的拼读各种音节,让幼儿能非常牢固的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因此我采用了三种方法来上这节课。
一、字母卡拼读;
二、汉字拼读;
三、实物拼读。
开始部分:先进行复习总结学过的拼音内容分为三大类“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通过复习把这三大内容融到一起,从以下三种方式里来让幼儿熟练掌握拼音:
一、字母卡拼读
1、教师先出示Wei、sheng、wang、jin、轻声字母卡,拼读之前先请幼儿说出两音相拼的拼读方法“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然后再拼读。最后请幼儿说一说给拼音带声调的儿歌“a
要在把帽戴,a
要不在o、e戴,要是i、u一起来,谁在后边给谁戴”。这样小朋友会很清楚的戴在哪个字母的头上。然后请幼儿拼读带声调后的音节:“wèi、shēng、wáng、jìn”。同样用以上方法,出示第二组字母卡:huo、gai、jing、sui,带声调后成为“huǒ、gāi、jǐng、suì,”然后请幼儿拼读,教师随时引导、纠正幼儿的发音。
2、以上是两拼音节,幼儿掌握后过渡到三拼音节。
①教师分别出示字母卡,②
二、字卡拼读:
1、教师出示汉字字卡:起、好、娃等让幼儿看字卡、拼读字卡的音节,集体或个人分别。
2、教师出示字卡组词:翅膀、祖国、广场、练习、困难、世界等字卡,请个别小朋友举手起来拼读。锻炼
幼儿发音的准确性,并能丰富幼儿词汇,熟练掌握拼音的拼读。(给予表扬)
通过以上两种方法字母卡拼读、字卡拼读这两种方法的融合,让幼儿产生了浓厚的拼读兴趣,这时老师将进行下一步练习。
三、实物拼读:
(用形象直观的物品引起幼儿的拼读兴趣)教师分别出示实物:钟表、小水桶、文具盒、玩偶唐老鸭、花篮等,用实物调动幼儿的注意力及学习欲望,请幼儿拼读各种实物的音节。(教师现场讲评或示范)
天成镇张家山小学 于媛媛
一、说教材
新版的拼音教材每课都配有精美而传神的情境图。在汉语拼音的编写上,强调拼音的实用价值,强调贴近学生的生活,确立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原则。本课共有四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是情境图,用以引出g k h,帮助学生读准它们的发音。图下是g k h 3个声母笔顺图示及它们在四线格中的书写规则,用以帮助学生掌握3个声母的笔顺。第二部分是g k h及其表音表形图。第三部分是g k h在汉语拼音四线格中的书写,用以指导正确描红。第四部分是g k h与e u组成的音节,其中包括带调音节及相关的图。
二、说学生
一年级的小学生天真活泼,直观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容易被新颖的事物所吸引,但注意力保持时间有限。对于拼音教学来说,就要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和认知规律进行设计,变枯燥的拼音符号学习为愉快的学习体验之旅,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并在学习拼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说话和听讲习惯。在教学中,老师将会在教学中给出相应的对策来帮助学生进行矫正。
三、教学目标制定
根据新课程对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的要求,教材特点及单元训练要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学会g、k、h 3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2.技能目标:能够正确书写g、k、h,读准g、k、h与单韵母相拼的音节。
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学习拼音的过程中收获到快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重点:g、k、h的发音、书写和与单韵母的拼读。
难点:g、k、h与单韵母拼读的四声读法,本节课是为第二课时做准备。
四、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指出:“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刘老师主要采取以下策略:(1)创设趣味情境策略;(2)先扶后放策略;(3)教学生活化策略。由这三个策略来实现教学“授之予渔”的目的。
五、教学流程
围绕以上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学生的学情,刘老师从以下四个方面设计本课的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复习导入。用“老朋友见面”的形式复习学过的六个单韵母和声母b、p、m、f、d、t、n、l以及与这些声母相关的带调音节。
2.借助“情境图”引出字母。
3.通过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形式认读字母。4.利用标音标形图利于记忆的特点,识记字母。5.利用“顺口溜”巩固字母的认读。6.通过书写练习,帮助学生学会书写g、k、h。7.游戏激趣,巩固拼读。
六、说板书
一.文本解读
文本解读是教学设计的前提之一, 是课堂教学的起点, 有效阅读的前提。
1.“小”与“大”———本课在单元中的作用和地位
《老王》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凡人小事”, 写的都是“小”人物、“小”事件。尤其是本文, 让我们看到的是苦难者对苦难者的同情, 弱者对弱者的关怀, 还以一颗知识分子“愧怍”的心呼唤善良人性的回归, 反映的是人间“大”爱。“小”中见“大”, 足见本课在单元教材中的作用和地位。
2.“苦”与“善”———主人公老王的故事与人物形象
主人公老王的“苦”首先表现在“三独”“三破”。三独:独干, 无依无靠, 失群落伍;独眼, 眼拙不清, 身残客少;独居, 荒僻塌败, 孤独栖身。三破:破旧三轮, 维持生计;残破身体, 痛苦生活;破落小屋, 苦度光阴。此外, 老王还时时遭受着精神上的折磨, 因为眼瞎, 有人嘲笑他年轻时不老实, 才害了什么恶病, 进而在心灵上打击他、摧残他。
老王是如此不幸, 却有着一颗金子般善良之心。送冰, 送人, 送香油鸡蛋, 这“三送”折射出老王善良的人性之光。尤其是送香油鸡蛋, 那是老王在生命垂危之际送出的最后礼物, 展现出老王的极端善良。
3.“幸”与“愧”———杨绛的写作缘由与意图
杨绛先生的“幸”是相对于老王来说的, 因为她毕竟有女儿、有丈夫, 还有一个完整的家。她作为一名高级知识分子, 在“文革”中倍遭磨难, 在某种程度上比老王还不幸。在困境中, 她也在关心着老王。那她为什么还会“愧怍”呢?作者认为, 她所给予老王的只是同情, 只是似乎用钱可以对等交换的回赠来回报老王。她愧怍于感情付出的不对等, 愧怍于知识分子狭隘的“高贵”, 愧怍于迟到的“懂得”。作者回忆起当年的事情, 不但“愧怍”, 而且写出来让大家看到。这不仅让我们看到杨绛先生人格的高尚, 还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病态荒谬社会的反思, 对人性善良的肯定与呼唤。
4.“平”与“奇”———本文的写作技巧与语言特色
杨绛先生是一个平和的人, 文如其人, 《老王》这篇文章语言平淡之中流淌真情、平淡之中处处见精心。文章叙述了与老王交往的三件事, 同样写“送”, 语言由略到详, 人物境界由低到高, 作者情感由淡到浓, 这种“渐进反复式”叙事, 既避免了重复累赘, 也使文章层次清晰, 更使语言表达上达到了“温水泡茶”愈来愈浓的效应。
二.学情分析
1.“热”与“冷”
在生活中, 学生热衷于关注有着耀眼光环的明星, 而往往忽视处在社会底层的边缘小人物, 甚至是冷漠, 这一“热”一“冷”, 发人深思。
2.“人”与“我”
现今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往往只知道一味接受“爱”, 而不懂得感恩, 更别说去回报“爱”了。可通过本课帮助学生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 学会关注弱者、关心他人。
3.“学”与“导”
《老王》这篇文章看起来浅显易懂, 但要真正深入文本, 把握文章主题及作者的写作意图还有些难度。因此, 教师必须发挥好主导作用, 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主动性, 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主题。
三.教学设计
(一) 目标设置———“多”与“精”
本文的文本价值非常丰富, 值得探究的地方很多。湖北省教研室蒋红森先生指出, “文本价值有选择才有效益”。因此本课目标设置要处理好“多”与“精”的关系。
根据文本解读和学情分析第3点, 确立本文的“知识与能力目标”为: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分析老王“苦”与“善”的人物形象, 探究作者的“幸”与“愧”, 学习本文“渐进反复式”叙事方法, 品味“平中见奇”的语言特色。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方法选择与教学流程中渗透。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根据文本和学情分析1、2点, 确立本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为:体会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与关爱, 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他人、关心弱者, 培养学生的同情心, 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本文是一篇写人叙事的记叙文, 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来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是最佳教学途径。确定教学重点为:分析老王“苦”与“善”的人物形象, 探究作者的“幸”与“愧”, 进而理解主题。
教学难点:
学生由于接触杨绛的作品较少, 难以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 难以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把理解主旨句中的“愧怍”一词的深刻含义、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作为本文的教学难点。
(二) 方法选择———“教”与“学”
新课标强调以学定教, 因而学法决定教法。只有根据学生学习的规律和思维特点组织教学, 才能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
学法:读与品
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自主进入文本, “读”出感受、“品”出真情。
教法:启与析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教学《老王》, 必须遵循语文阅读课的最基本的原则———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 让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 感受人性的光辉。
(三) 过程设计———“畅”与“实”
“一堂好课就是一篇好文章”。本节课我通过设计“主问题”生发“问题串”, 努力实现教学流程的“畅”与教学环节的“实”的完美结合。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我用一组图片语导入新课。 (图片配乐导入)
2.检查预习落实字词
字词:骷髅 () 伛 () 滞笨 () 翳 () 愧怍 () 绷 ()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后, 我进行字词的预习检查, 初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3.整体感知———设计“主问题”
从预习中, 你能读出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情感来为这位三轮车夫撰文的?
【设计意图】用这样一个问题来切入本课的教学, 目的是让学生初步理解作者对老王的感情。学生在初步阅读的前提下, 很容易找到文章的主旨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 初步知道“幸运的人”指作者, “不幸的人”指老王。
4.深入探究———生发“问题串”
探究一:老王的“苦”与“善”
问题一、请学生浏览课文, 用一个字概括老王的生活境遇, 并说说这样概括的理由。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 一是培养学生提取、概括材料的能力, 二是让学生在概括中明白老王生活在社会底层、挣扎在生死边缘, 却那么真诚的关心和帮助杨绛一家, 衬托出老王的可贵。
问题二、杨绛主要回忆了与老王交往的哪几件事?表现了老王的什么精神品质?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设计的目的是更加深入的引导学生理解老王的善良和走进作者的心灵。同时, 可以让学生细读中领略“渐进反复式”叙事方法的特点。
问题三、在这些事件中, 作者为什么重点写病中送物?
【设计意图】重点引导学生去研读8—16自然段。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后, 画出文中描写老王的精妙语言, 然后从动作、神态、语言等几个方面来分析人物形象, 了解围绕中心选材的特点。
探究二:探究杨绛的“善”, 了解杨绛的“苦”
问题一、请学生跳读课文, 找出能体现杨绛“善”的文字。
问题二、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背景资料, 理解“苦”。 (老师出示杨绛“文革”中受批斗的图片)
【设计意图】这篇文章里, 善良不只是老王, 还有作者。因此, 解读作者的情感也是对这篇文章主题的探究。学生通过文本研读, 可以感知杨绛一家对老王不仅有物质上的帮助, 还有精神上的安慰。然后, 让学生交流预习时查到的有关作者的情况, 通过出示杨绛“文革”中受批斗的图片引导学生明白作者的不幸在某种程度上比老王的不幸更加深重。他们是弱者对弱者的善良, 是苦难者对苦难者的善良。
探究三:杨绛的“幸”与“愧”
问题一、杨绛与老王对比, 她所认为自己的“幸”体现在哪里?
问题二、杨绛为什么会“愧怍”?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 让学生理解杨绛的幸运是相对于老王而言的。通过老师的点拨, 引导学生认识杨绛对待生活的从容、对待苦难的豁达。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愧怍”这个词的含义, 进而理解主题, 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5.拓展迁移
老王是一篇文章, 我们学校的校工老徐也是一篇文章。他身体不便, 家庭困难, 长期默默地为我们服务。我们也应该关注他、关爱他。 (老师出示校工老徐的图片。)
下一课时, 将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人物描写的技巧和平中见奇的语言, 引导学生在生活关注老徐、关心老徐, 并以“校工老徐”为题写一篇文章。
四.教后反思
1.“得”与“失”
这节课, 我追求简洁高效课堂, 环环相扣, 通过设计“主问题”, 生发“问题串”, 思路如层层剥笋, “牵一发而动全身”, 达到理想的效果。不足表现在课堂不同环节时间的控制上。
2.“改”与“思”
1.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时是苏科版初中物理新教材八年级下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第二节,本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原子构成初步及简单静电现象的解释等,摩擦起电现象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这部分内容学生在小学科学课已经学习过,应该说学生对这一现象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而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静电现象及其产生原因则需要在学习了“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学习、理解,应该说,学习本节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习惯和能力,更重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质,让学生从小崇尚科学,立志献身科学,需要注意的是,新教材把本节内容安排在这一章,主要还是为物质可以再分做准备的,这一点与它在以前老教材中所起的作用不太一样。
1.2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的分析,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总体目标和本节教材内容的教学要求,并且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我确定本节的学习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①知道分子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②知道摩擦起电实验,认识到原子也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原子也是由更小的微粒构成的。
③知道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推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④能利用原子构成的知识对摩擦起电现象做初步的解释。
(2)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与学生探究性实验相结合,指导学生观察现象、阅读资料,引导学生分析交流、归纳规律,锻炼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创设条件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通过实验研究问题的习惯。
(3)情感目标
①注意观察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通过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②鼓励学生自己查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3难点和重点
前面我说过,摩擦起电现象这部分内容学生已经在小学科学课学习过,因此,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自然就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学生对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一直以牢记为主,而对于为什么说只有两种电荷总是说不出所以然来,因此,理解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是本节课的难点。
2选用的教具及准备
丰富的教学用具及设备,可以提高学习的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形象,进行课堂探究性学生实验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还有利于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地,基于以上原因,我为本课准备了一些图片资料和视频材料,如:石墨分子、金刚石分子、富勒烯分子的图片,静电现象(手摸那个带电的球后,头发全都飘了起来)课件、摩擦起电,电子转移的动画课件,另外,我还要求学生课外在网上及生活中自己收集的有关静电现象的资料,充分发挥互联网辅助教学的作用,在课堂上,我还为学生准备了一些活动器材,如:橡胶棒、毛皮、玻璃棒、丝绸、泡沫、塑料尺、塑料细丝、碎纸屑。
3教学处理
本节课的重中之重便是做好实验:静电实验的成败直接影响着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规律的得出,做好静电实验是本节课的关键,由于静电实验易受绝缘性能及湿度等因素的影响,课前,我会把所有的实验器材充分晒干或烘干,提前一天通知学生洗洗头,在学生动手做实验前,我会先做比较详细的介绍和示范后再让学生自己实验,以保证学生能较容易成功,这样既能使学生认识到摩擦起电现象,又为后面探究性实验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保证探究两种电荷及相互作用规律的实验的顺利进行,我从小磁针的灵活转动获取灵感,事先在玻璃棒和橡胶棒中间打眼,使他们都能支在支架上,这样放在水平桌面上既不易晃动,受力后也很易转动,实验效果明显,学生通过经历亲身体会实验现象,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过程,不仅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4教法、学法
4.1教法
基于素质教育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及本节课具体的教学内容,我准备采用观察分析、启发式教学法,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多启发、多诱导,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通过实验演示、观察分析、启发对比、讨论交流、总结归纳得出规律,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进行实验和对计算机的模拟电子转移过程的观察,使学生在头脑中有清晰的表象,以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掌握知识,而不是生硬地死记硬背,同时让学生在探索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领会物理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造性素质。
4.2学法
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在教学中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根据本节的内容特征,在做好探究性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富有逻辑地分析,讨论,并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同时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毅力、兴趣、动机等培养,通过手势、眼神、表情等形体语言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规律,联系实际、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本节采用观察、对比、分析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通过思考讨论、逻辑推理,总结归纳出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以及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事实,并应用这些规律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情操,提高学生的学習兴趣。
5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
5.1趣味视频,引入新课
本节课,我准备安排两个实验引入新课,第一个:一种演示放电现象的实验设备,让一位同学转动手柄,产生电火花并发出“啪、啪”的响声,这样一个实验,旨在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手、脑,多感官共同作用,而且,与播放视频相比,该实验现场感强,毕竟是眼前发生的,学生感觉会不一样,第二个:把碎纸屑置于电视机屏幕前,关闭电视机,看到碎纸屑都“飞”到了屏幕上,为什么安排这样一个实验?首先,这个实验学生在小时候已经做过,我想以此唤起学生的记忆,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既有的经验、智慧和知识,让它们与后续的新知识进行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从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实现新知识的主动建构的构成。
5.2自主探究,获得新知
设问:你有办法吸起这些小纸屑吗?
学生自然就会想到儿时的实验:用塑料尺或钢笔的塑料套摩擦头皮然后去靠近小纸屑。
师:我们刚才发放了玻璃棒和橡胶棒,去靠近这些小纸屑,试一试,又有什么结果。
学生靠近后,发现不能吸引。
老师以规范的实验操作引导学生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用毛皮摩擦橡胶棒,再去靠近这些小纸屑:
学生靠近后,发现这次能吸引了。
问:物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说明了什么?还记得吗?
生:说明物体带了电。
问:我们是用什么方法使它们带上电的?
生:用摩擦的方法。
师:你能帮摩擦起电下个定义吗?
个人认为,这样的过程,概念的得出水到渠成,下定义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归纳的过程。
5.3步步深入,突破难点
师:事实上,这些知识同学们在小学科学课中已经学习过了,是不是呀?时过境迁,更准确地讲是今非昔比,我们的心智更高了,我们的知识面更广了,现在再看这一现象,同学们能否提出一些更深层次的、你更感兴趣的问题呢?
学生热烈地讨论、提问。
师:我感觉到了一股强烈的求知欲望,所有的这些问题都很有研究价值,今天我们择其一二进行研究,刚才有同学问,用丝绸摩擦玻璃棒与用毛皮摩擦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种类是否一樣?撇开这个问题先不谈,我想问:第一组同学用丝绸摩擦了玻璃棒,第二组同学也用丝绸摩擦了玻璃棒,这两根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种类是否一样呢?
在学生讨论,积极发言的基础上,我告诉学生:在物理上,用同样的方法,使同样的物体带上电,我们就说它带的是同种电荷。
问:如果同种电荷遇到一起会怎样呢?同学们用这两根玻璃棒试试看。
学生实验后会发现两根玻璃棒会互相排斥。
问:由此能否得出“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这一结论?
学生很快会形成两种不同的观点,请持否定意见的同学发表看法,使其他同学意识到:一次实验具有偶然性,不能得出结论;要想排除偶然性,必须通过多次实验,引导学生使用橡胶棒继续实验,并告诉学生,科学家通过大量实验证明:带同种电荷的物体靠近时是相互排斥的。
我始终认为,知识与技能固然重要,但我们物理课程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那就是教会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而探究能力、探究方法的获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潜移默化,需要我们老师做有心人。
师:再回到刚才的问题,用丝绸摩擦玻璃棒与用毛皮摩擦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种类是否一样呢?同学们能否通过实验来加以证明?
学生讨论、交流,师生共同确定实验方案:我们假定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种类为A电荷,我们只要让橡胶棒去靠近玻璃棒,若互相排斥,则说明是同种电荷,即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种类也为A电荷;若不是排斥呢?说明不是同种电荷,是异种电荷,则我们就假定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种类为B电荷。
学生实验后发现,它们不是互相排斥而是互相吸引,由此证明:一、它们是异种电荷;二异种电荷会互相吸引。
小结:经过科学家在实验室里大量实验证明:
板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设问:刚才我们使用塑料尺也能吸引小纸屑,说明塑料尺也带了电,那么,塑料尺所带电荷的种类有几种可能呢?
学生讨论和达成共识:有3种可能:①与玻璃棒的相同,为A电荷;②与橡胶棒的相同,为B电荷;③与玻璃棒和橡胶棒的都不一样的第三种电荷,假定为c电荷。
再引导学生讨论验证方案:去靠近玻璃棒和橡胶棒,若与玻璃棒排斥,则为A电荷;若与橡胶棒排斥,则为B电荷;若是第3种电荷,则会出现什么现象?因为与A不同,所以会和玻璃棒吸引;与曰也不同,所以又会和橡胶棒吸引,即两次都会吸引。
学生实验后发现:一次吸引,另一次排斥。
科学家在实验室做了大量实验,发现凡是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吸引的带电体,必然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排斥;凡是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吸引的带电体,必然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排斥,从来没有见到过两次都吸引的现象,这说明了什么呢?
生:这说明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
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提出:(课件展示)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
应该说,上述的学习过程是一种“发现——探究——再发现——再探究”的过程,重点得到强化,难点得以突破,教学目标也顺利完成,而且,实验的进行和问题的解答都是学生自己不断努力的结果,学生始终置于探索者的位置,学生的思维得到激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自己从实验中得出结论,体验探索的快乐、成功的喜悦,获得了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更重要的是,我始终没有忽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教育,注重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5.4自主学习,总结归纳
“物体摩擦后为什么能带电呢?科学家从物质结构角度为我们解开了这个谜团,”安排学生自学课本p28页第一部分,P30页最后一部分,(多媒体课件显示)1.分子是——构成的;2.(图片展示:水分子模型、石墨分子模型)指出哪个属于单质分子?哪个属于化合物分子?3,原子是由带——电——和带——电——构成的4.摩擦起电的实质是——
安排学生带问题自学这部分知识,使学习带有目的和计划性,能突出重点,最大限度的提高效率,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学生完成自学的基础上,用动画展示不同物体得失电子而带电这一过程,化抽象为具体,使知识掌握的更牢固。
六、作业布置
(1)课后通过网络,电视,书报等各种媒体搜集静电方面的资料,写一篇小论文。
(2)制作一个简单的验电器(见课本WWW2)。
【拼音教学说课稿】推荐阅读:
一年级语文拼音说课稿05-24
汉语拼音aoe说课稿06-27
讲故事 学拼音——拼音教学方法初探10-17
拼音教学教学方法11-03
拼音复习教学反思09-24
拼音教学的游戏化06-21
拼音教学培训资料10-02
汉语拼音教学材料11-19
拼音《yw》教学及教学反思05-28
拼音dtnl教学设计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