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形象优势,提升企业竞争力

2024-09-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培养形象优势,提升企业竞争力(通用8篇)

培养形象优势,提升企业竞争力 篇1

前言:良好的形象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一笔无形的财富。它可以为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创造出一种消费信心;可以为组织吸引人才、集中人才创造优越的条件;同时还有助于企业寻求可靠的合作者和原料、能源供应者,增加投资者的信心,求得稳定而优惠的经销渠道,并增进周围对企业的了解,得到公众的赞美和支持。所以塑造和培育企业的形象是公共关系的一项重要职能,企业公共关系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树立、维护和发展组织形象。

——《公共关系学》

正文:良好的企业形象可以在无形有形中为企业提升其竞争力。因此,培育形象的优势,成为了企业的重中之重。但是企业的形象绝对不是简单的名声、知名度、商业宣传。它是一个 多层次的概念。在我看来就是产品的形象、领导、员工的形象和其针对产品的一系列服务。

一、形象优势具体是什么

在现代的市场经济中,企业形象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和宝贵的财富,它可以和人、财、物这三个东西并列,其价值还可以超过有形的资产。这就要求一个真正的现代化企业,必须要树立自己的企业形象,国际那些有名的大公司,如IBM、松下、丰田、三菱、福特、西门子等,都莫不如此。实践经验证明,谁要是不重视企业形象,即是有优质的产品和良好服务,也难于在竞争中取胜,甚至可能失败。有的企业虽然也通过媒介打广告,传递企业的销售信息,但他们没有把企业形象有把塑造当成一项战略性的任务,而是仅仅为了销售才这样作的,眼光不远大,所以,广告费花了不少,效果并不明显。在现代的市场经济中,每一个企业都应该把眼光看得远点,必须要有危机感、前瞻性和强烈的竞争意识,高度重视企业形象的培育和塑造。

“企业形象”不外乎用一些外部的静态和动态的形象以及树立内在的规定来区别一个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的特点或特征,以便于认知和识别。形象好的企业,消费者就产生信任感,就有利于产品的销售。由于视觉识别和行为识别有直观性,特别是视觉识别,可以通过现代的传播媒体,而不受空间的限制,所以,它的意义不可低估。

二、为什么要重视企业形象?

企业形象是企业内在素质的外在表现,企业内在素质从根本上决定着企业形象。企业形象不仅反映了企业的内在素质,而且通过环境对企业内在素质发挥强大的影响力,如果企业有一个好的形象,那么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就会得到强化,经济实力就会得到加强,员工士气也会得到激励。反之,企业形象不佳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企业形象是多方面、多层次的组合,是社会公众对企业的整体印象与评价。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良好的企业形象有利于增强企业积极进取的信心,以促进消费,使企业获得额外利润,在与对手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在主管理机构心目中树立可靠的形象。

三、如何培育企业的形象优势,扩大竞争力。我认为应当分为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对如何培育企业形象进行分析。

一)对内问题

1.把产品质量问题放在首位 企业要提供优质的形象,就要把质量视为企业的核心。因为产品的好坏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到企业声誉、社会发展进步的问题,是企业文化的最直接的反映。只有抓好产品形象这个重点,才能带动其他形象的同步提高。

把抓产品形象渗透到日常管理中,在所有职工心中形成重视心态。

2.产品的创新 技术创新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项,技术创新必须以科技同经济相结合的创新观念为前提,以市场为导向,以实现商业利润为目标,以企业为主体,以大学和科研机构为辅助的民间性科研开发体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受利润动机和市场信息的支配,企业技术创新方向对消费者需求的动态极为敏感,技术创新战略是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重点是着眼于研究开发消费者需求量大、需求紧迫、开发周期短并且投资少、收益高的项目。正是这样的技术创新机制,才能成为企业高速发展的驱动器。产品创新的技术只有真正从消费者的利益出发,才能获得广泛市场认可,才能具有强劲的市场竞争力。

3.领导能力培养

领导干部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公司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经营管理具备体现的核心团队,承担着实现公司战略目标的重任,肩负着传承、研究公司文化、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的职责,必须不断提升。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公司在人才培养上需要下大力气、制定好措施、形成好机制、长期不懈,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需要。

4.对企业人形象的培训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以人为本的观念逐步加强,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对于企业形象的树立有积极长远的意义。

培训是以发展劳动者职业技能、全而提高劳动者思想和业务素质,改善劳动力结构,促使企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为目的,其根本目的是通过培训为企业培养一大批能迅速适应和满足生产及经营需要的员工。企业要想获得持续、稳定的发展要有较高的整体素质,培训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着力搞好知识技能型培训及员工“学习力”的培训;由重书本知识传授转变为培养提高实作能力、操作技能培训由“单一技能”的低层次的培训转变为“复合型”的高层次培训,培养更多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南过去“重数量,重规模”的培训转变为“重质量,重效果”的效能培训。由这些人在企业中的添砖加瓦,相信能进一步扩大竞争力

5.团队意识的养成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以人为本的观念逐步加强,企业的较量注定是人的较量。只有以领导为核心,形成一套有自己特色的领导班子,这是企业内部形象完善的一个重点。其中让人才参与管理,尤其是参与影响他们自身利益的决策,必然会提高人才的积极性,增强主人翁意识与责任感,使其对组织更忠诚。人同时也是感情动物,因而公司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关心、爱护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必然会带给人才团体的温暖,进一步增强人才的归属感和团队感。

6.规章制度的井然有序 二)外部形象问题

1.慈善等活动

企业积极参与公益慈善等活动有利于塑造企业责任公民形象,传播积极的企业文化,深化优质品牌理念,提升企业美誉度,为企业收获比经济利润更有意义的无形资产。在传播企业文化的同事获得消费者的认同。也使企业在激烈的商战中,从众多商业广告和营销事件中脱颖而出,通过公益广告的情感融合,使最广大的受众从抵触自我吹嘘、单调乏味、狂轰滥炸的商业广告中体味包含企业责任和正义、充满温馨和爱心的情感,必定会收到经济回报和精神支持的双赢。也能为企业的下一步发展铺好管线,奠定良好的政治基础、文化基础和认知、消费基础。

2.着装服饰的整齐划一

在外员工代表了一个企业的形象,在外面可以宣传公司,在内部可以规范管理,其实,穿着统一的服装有一种心理暗示的作用,让员工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来。整齐划一的服装也能让公众暗中感受到企业的执行力与决策力,无形中提升了企业的形象。

3.良好的品牌文化

良好的企业形象可以使企业得到社会公众的信赖和支持。这是企业开展一切经营活动的基础,是企业建立与其公众各种关系的基础。企业形象好首先意味着企业的信誉好,讲求信誉、商誉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企业理念中不可或缺的要素。良好的企业形象有助于企业产品占领市场。良好的企业形象可以得到公众的信赖,为企业的商品和服务创造出一种消费信心。由于消费者本来就对企业颇有好感,自然容易接受推销人员的游说。

良好的企业形象为企业创造名牌产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由于市场需求不断地向高档化、名牌化发展,消费者越来越重视名牌产品。人们追求名牌产品不仅仅是为了追求其使用价值,更主要的是着眼于其满足人们文化品位、精神上的需求。名牌是企业良好形象的缩影,是产品质优的证明、身份的标志,是企业的无形财富,它标志着企业为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增加花色,开拓市场,开展宣传等等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象征着消费者和社会公众对该企业的信任和厚爱。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们企业面对的不仅仅是产品质量和价格的竞争,而且包括企业的科技开发能力、市场营销能力、服务顾客能力、整合传播能力和社会影响能力等在内的综合实力的竞争,这些能力上升到一定高度便成就了品牌的决胜力。企业形象是产品成为名牌产品的基础,名牌之争的背后实际上是企业整体形象之争,因此要创立名牌产品必须先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总结:

培养形象优势,提升企业竞争力 篇2

葡萄种植能够取得如此喜人的成绩与好的领导是分不开的。葡萄种植是胡张庄村农民的主要生活来源之一。几年来, 村主任杨宝玲一直想方设法帮助果农销售葡萄。由于自然因素, 去年葡萄的收成不尽人意。为了不让果农的辛勤劳作付诸流水, 杨宝玲带领村队干部积极寻找销路, 河北、山东、汉沽……杨宝玲各地奔波, 积极为果农牵线搭桥, 联系外地客商, 最终不负众望成功销售葡萄467775斤, 创收546943元, 使全村的葡萄减产不减收。对于解决葡萄长期的销售问题, 杨宝玲有着自己的一套看法, 她希望能够通过建设厂房, 在改善葡萄储存条件的同时争取招商引资, 对葡萄进行深加工, 同时建设葡萄采摘园, 走观光休闲农业道路, 从而打响胡张庄村“玫瑰香”葡萄的品牌, 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建立自己的品牌, 提高产品质量, 把农副产品产业化, 提升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

实施农产品的品牌战略。通过创建和宣传农产品品牌, 可以向需求者传递农产品的质量和特色信息, 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需求者对这一品牌的忠诚度, 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 增强优质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实施农产品的品牌战略, 首先要不断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 定期请专家对农民进行相关培训, 利用科学技术提升产品质量;其次要重视品牌的宣传工作, 扩大影响面, 通过制作印有胡张庄村标记的纸箱, 在产品的销售中扩大影响力, 从而树立起胡张庄的品牌形象, 提升竞争力;最后要重视商标注册的保护意识, 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正当利益。品牌与品牌的竞争无非两个优势, 一是价格竞争, 二是产品质量和服务竞争, 针对胡张庄村所生产的产品, 价格上的竞争基本上是不现实的, 因为农副产品价格基本上都不是很高, 而互相压低价格会损害各自的利润。胡张庄村要想在竞争中取得优势, 那就需要在产品的质量和服务上超过其他竞争对手, 从而才能在市场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只有确立胡张庄村农副产品的品牌效益, 才能赢得未来的竞争优势。

加入专业经贸信息和行业信息网

培养形象优势,提升企业竞争力 篇3

关键词:战略成本管理;提升;企业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

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要提升竞争力,取得竞争优势,在发展中发挥战略支点作用,就必须采取诸多的战略措施,这些战略措施通常需要成本管理予以配合。战略成本管理就是要将成本因素同企业的竞争地位联系起来,寻求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与成本持续降低的最佳路径。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兴产业层出不穷,顾客需求个性化、多变化和企业产品多元化和独特化,全球竞争,技术革新所导致的压力已使成本管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关键和变化莫测。迫使企业为了争夺市场和生存发展空间,在经营管理中将短期目标转向长期目标,管理活动也提高到战略层次,形成全局性战略管理。

一、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思想

战略管理成本必须从成本的源头着手,改变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是成本不断降低的源泉,改变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公司成本结构,改变企业参与竞争的基础条件。战略成本管理的属性决定了在成本管理领域所采取的战略措施、所采用的管理方法要与企业的基本战略相匹配。战略成本管理要以企业战略为核心展开,采用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企业战略的重心是成本。战略成本管理要有助于差异化的实施和目标聚集,成本管理方法措施的要融入思想,使成本管理措施能够得到顺利实施,真正发挥作用。有效的成本管理方法措施是那些融入到各部门的业务管理和业务活动过程之中的方法措施,只有将成本管理的理念、方法、规章制度融入到各部门的业务管理和业务过程之中,融入到企业各成员中去,才有可能变成真正有效的成本管理措施。对企业成本影响最大的,是职工的成本意识与降低成本的主动性。树立职工的成本意识,努力使成本降低到最低水平并设法使其保持在最低水平。我们知道成本管理需要大家的共同参与,并在工作中时刻注意节约成本,建立起降低成本的主动性,良好的成本意识是成本管理的必要条件。

二、战略成本管理的目标

战略成本管理的目标规范着其思想体系,制约着其方法与措施体系的建立。成本管理的直接表现为降低成本。通过各种创新措施,改变成本发生的条件,使成本不断降低。降低成本的根本途径是改变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从战略角度,将成本管理目标集中于成本降低满足成本管理战略目标。企业战略的选择和管理措施的实施也必须要考虑成本的支撑力度和企业在成本方面的承受能力,而降低成本以不损害企业基本战略的选择和实施为前提,并要有利于企业管理措施的实施。在一般条件下,只要影响利润变化的因素不因成本的变动而发生变化,降低成本始终是第一位的。

1在既定的经济规模、技术条件、质量标准条件下,通过降低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合理的组织管理等措施降低成本。而且降低成本可以增加企业的利润,但在具有战略意义的地管理是如何通过增加成本以获取其他的竞争利益。如何在成本降低与生产经营需要之间做出权衡取舍。成本管理不能限于成本本身,而要利用成本、质量、价格、销量等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支持企业为维系质量、调整价格、扩大市场份额等对成本的需要,使企业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得利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为了取得竞争优势,往往要采取诸多的战略措施,这些战略措施通常需要成本管理予以配合。采用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要通过强化成本管理去降低成本。成本管理要配合企业为取得竞争优势所进行的战略选择在企业战略许可的范围内,在实施企业战略的过程中引导企业走向成本最低化。

2改变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是企业可资利用的经济资源的性质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方式。在资源限制条件下,通过成本管理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使有限的经济资源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创造出更多的价值,达到节约增产的目的,也是成本管理的目标。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当成本降低到这些条件许可的极限时,进一步降低成本的努力可能收效甚微。只有通过采用新的技术设备、新的工艺过程、新的产品设计、新的材料等,使影响成本的结构性因素得到改善,为成本的进一步降低提供新的前提,使原来难以降低的成本在新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使受限制资源的边际收益最大化,从而提高企业的产出水平。

3通过成本管理配合企业的战略选择与实施,通过获取成本优势帮助企业取得竞争优势。

三、战略成本管理的发展趋势

战略成本分析为明确应该采取的战略方法和措施提供了依据。为了满足获取成本优势、提高企业利润和降低成本的要求,企业需要采取有力措施、运用科学的方法控制成本。为此产生了对成本管理的战略方法和措施的需要。具体包括:

1转变观念,树立战略成本管理思想。战略成本管理不仅是我国企业管理方法的变革,更是企业思想上的变革。强化成本观念与成本意识,这是战略成本管理发挥作用的前提。企业应通过各种途径使全体员工认识到战略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加强对战略成本管理实施过程中风险防范的研究。战略成本管理是面向未来的成本管理,企业未来竞争环境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为了及时了解环境、内部条件和竞争对手的变化可能带来的机会与威胁,建立成本预警分析系统,对外部环境、竞争对手及企业自身条件的变化进行长期的观察,对可能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做出及时的预警,使企业能够有充裕的时间做出反应。

2将环境成本管理纳入战略成本管理体系。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被企业所重视。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必须维护社会公众的利益,承担保护环境的责任,企业对利用自然资源造成的环境影响应予以补偿。战略成本管理没有考虑企业生产行为带给环境的影响,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企业必须考虑环境成本。

3战略成本管理不断完善。成本的源流管理思想揭示出,控制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是成本降低的根源。降低成本、获取成本优势需要多种协同措施,需要不同的战略以及战略之间的相互匹配。需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成本管理问题,要改善企业的相对成本地位从而获取竞争优势,不仅需要管理人员更多的重视,对需要在战略上做出重大转变。

4建立战略成本管理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以保证战略成本管理目标的实现。企业应根据规模大小,设置适当的管理会计部门或岗位,配备具备专业能力的管理人员,以保证战略成本管理目标的实现。另外战略成本管理的实施,需要一支组织管理水平高、专业能力强的管理人员队伍,通过管理人员提供信息,使其在战略成本管理中发挥组织和协调的作用。

5完善战略成本管理技术体系,要使战略成本管理更快地应用到企业中。在生产技术上以运用即时生产系统作为全面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的前提条件;二是在信息技术上通过高效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及互联网,及时准确地收集经营活动所需的市场需求信息,形成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平台,保证战略成本管理的顺利实施,从而使企业的战略目标得到实现。

培养形象优势,提升企业竞争力 篇4

一、企业竞争优势的研究回顾

(一)基于资源的企业竞争优势研究回顾

企业可由本身资源与能力的累积培养,形成长期且持续的竞争优势。Peteraf(1993)建立了持续竞争优势分析模型。提出了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资源应具备异质性、竞争的事后限制、不完全移动性、竞争的事前限制等四项标准。Barney(1995)提出关键资源(将能够带来企业竞争优势的资源)有三个评判标准:第一是有价值。占有和使用有价值的资源,企业就能够获得某种潜在的竞争优势;第二是稀缺性,只有有价值且稀缺的资源才能给企业带来真正的竞争优势。笫三是不可模仿和替代性,拥有有价值和稀缺的资源删企业就获得了某种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将持续到其竞争对手成功地模仿或替代了这种资源。关键资源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途径。关键资源三个属性的累进叠加可以确立不同程度的竞争优势。有价值只能形成潜在竞争优势,有价值且稀缺可以获得短暂的竞争优势,只有资源具备有价值、稀缺并且难以模仿和替代才能构筑持续的竞争优势。

(二)基于能力的企业竞争优势研究田顾

(三)基于网络的企业竞争优势的研究回顾

二、基于资源、能力和网络协同提升的企业竞争优势的机理分析

(一)基于资源的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事实上,基于资源的企业竞争优势的相关研究中对资源的定义进一步深化,其研究对象不是资源的类型,而是资源的特点,尤其是强调资源的异质性和独占性,在市场交易中可以获取的自然资源并不重要,市场交易中不可获取的资源更重要,因为在自由的市场交易中,每个企业都可以轻易获取这些资源,也就意味着每个企业具有这些资源的难度的相同的,所以,同质性的资源不可能构成竞争优势,所以,独特的技术知识、管理知识、乃至于这些知识的载体人力资源都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所以。从企业竞争优势的角度来讲,拥有更多的异质资源,并且在市场的条件下独占这些异质的资源的x,J—~持企业竞争优势的意义是巨大的。

(二)基于能力的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从静态的资源到动态的能力。学者们对企业竞争优势的认识进一步深化,能力在某种意义是对企业资源的运用能力。在无数企业实践过程中,资源类似的企业的发展结果大相径庭,主要原因是能力的差异,相对于资源,能力是无形的。无形的能力更不易获取,在市场中通过交易方式几乎没有办法获取。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和成长是一个漫长过程。但是能力一旦形成,其对企业竞争优势的作用的持续不断。但是,企业的核心能力是柔性的,而不是刚性的,能力是基于市场和环境的不断变化而演化。

相对于静态的资源。能力是动态的,在企业成长演化过程中能力不断形成与提升,能力贯穿于企业经济活动的所有环节,从研发、生产到市场营销,能力分布差异性决定企业在产业链分工中选择和被选择,决定了在价值链中地位。研发能力强企业专注于研发。成为技术型或知识型企业,成为产业发展的引导者,例如苹果公司。生产能力强企业专注于生产,成为产品的代工者,例如富士康。市场能力强企业专注于市场拓展与品牌建设。事实上。研发能力强和市场能力强的企业往往合二为一。而生产能力强企业是单独存在的。能力和所需要的资源是相互匹配的。特定能力建立在特有资源基础上。特有资源需要特定能力来实现有效产出。从而获得企业竞争优势。资源观的企业竞争优势理论偏重资源。能力观的企业竞争优势理论偏重方法与手段。但是资源和能力是不可分离的.,没有资源和能力协同作用不能获取单个企业竞争优势。无论是资源观还是能力观都是从企业内部分析竞争优势,没有从外部分析企业竞争优势。

(三)基于网络的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构成了无处不在的网络。在网络中,单个企业是网络一个节点,网络内部是异质化的,每个节点地位是不对称的。高地位的节点企业具有高的竞争优势,有利节点强化了企业竞争优势,而企业竞争优势决定企业在网络节点中地位。所以在网络中,企业的竞争优势是动态变化,具有内在涨落机制。在网络中企业竞争优势的内在基础资源和能力决定企业在网络中节点地位,而网络节点地位决定了企业获取资源和提升能力的水平。

(四)基于资源、能力和网络协同提升的企业竞争优势的分析

框架资源观、能力观从企业内部来分析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与决定因素,而网络观从企业外部来分析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与决定因素,对企业竞争优势本质的不断深化和学者们不同学科背景导~txcJ—企业竞争优势分析视角不同。企业竞争优势绝不是资源、能力和网络其中一个能够解释的。以上理论只是从一个方面来解释企业竞争优势,具有一定片面性,不能全面分析企业竞争优势,所以构建基于资源、能力和网络协同框架来分析企业竞争优势是理论发展的需要。

资源尤其是关键资源是构成企业异质性的基础。企业异质性正是企业独特竞争优势的表象。通常认为关键资源具有稀缺性、有用性、难以模仿性和难以替代性。关键资源难以通过市场交易获取,类似隐性知识,具有企业植根性。企业单单拥有核心资源是不够。核心资源与互补资源匹配优化才能实现资源价值。在核心资源基础上。通过市场交易有效获取互补资源取决于企业的能力和企业所在网络节点地位。整合企业所有资源实现有效产出也取决于企业的能力和企业所在网络节点地位。

能力是企业动态形成的。能力本质上是企业获取资源、整合资源的手段,能力是隐性的,但是能力产生是干中学的结果,具有典型的学习曲线效应,能力随着时间、随着企业获取资源数量积累、整合资源方式不断优化而不断提升。能力决定企业在网络中节点地位,企业间能力异质性和互补性是形成网络的前提条件,网络是企业间相互竞争合作共存的载体。网络是企业获取资源的路径。能力是整合资源的手段。资源、能力和网络协同决定了企业竞争优势。基于以上认识。资源优化管理、能力提升和网络优化是获取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本路径,是实现资源、能力和网络更大协同价值的前提条件。

三、基于信息化的企业竞争优势协同提升的路径设计

(一)基于信息化的企业资源管理

精益生产LP ( Production)、敏捷制造(AgileManufacturlng)~11同步工程(SE)在企业运作中广泛采用,使传统企业资源管理模式难以满足其需求。而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使企业资源管理模式的实现优化和升级,MRP 1I和ERP被提出并且被广泛应用。GartnerGroup?1990年初提出ERP(Enterprise Resourse Planning),ERP是对MfuPⅡ的全面超越。是以顾客驱动的、基于时间的、面向整个供应链管理的企业资源计划。Gartner Group提出ERP具备的功能标准应包括四个方面:超越MRP II范围的集成功能;支持混合方式的制造环境;支持能动的监控能力,提高业务绩效;支持开放的客户机,服务器计算环境。

基于信息化的企业资源管理分为企业内部资源管理和企业获取资源管理。在企业内部传统资源管理— 物资管理基础上引入信息技术形成企业资源规划即ERP,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ERP超越传统物资管理范围,把资源管理扩展到采购、生产、成本、库存、分销、运输、财务、人力资源等企业运作的各个环节中,实现对企业内部所有资源整合管理,从而实现资源最优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全面提升企业运作效率。在优化资源配置的同时,ERP使管理变得更加可视化,实时管理成为可能,企业对外部市场需求变化的反应更快速,柔性管理使企业更适应外部环境的动态变化。

(二)基于信息化的企业能力提升

在基于信息化的企业资源管理基础上。企业能力是企业转换资源实现有效产出的综合能力。基于企业业务流程分类,抽象的企业能力可以简单分为企业研发能力、企业制造能力和企业市场运作能力。

企业研发能力是企业对内外部知识资源的管理能力。企业研发能力核心在于根据市场需求变化或对市场前瞻需求预测,基于自唷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的接近度有效获取外部匹配知识,实现知识共享和增值,从而高效快速满足企业对产品研发的需求,并最大化储备企业未来战略发展所需要的知识资源。基于信息技术的知识库和知识挖掘工具使企业筛选和获取显性知识更加快捷。信息技术实现远距离的面对面的交流,使企业突破隐性知识的组织植根性和区域植根性,更多获取隐性知识。总而言之。信息技术全面提升企业研发能力。

企业制造能力是企业运用资源和技术生产产品的能力。制造业生产过程信息化是指制造企业在生产过程各环节实施和应用MES(制造执行系统)等信息化支持系统和平台,从而提升企业生产管理水平和生产制造能力的一个系统工程。最新研究表明在制造过程中引入信息化使企业的生产能力增长了大约70%至6OO%。并且能够更大幅度地减少成本。信息化实现流水线的柔性制造、敏捷生产和JIT生产,使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的大规模定制得以低成本实现。信息化使企业制造更加精确、准时和实时可控。实现数字化的虚拟制造,使不同企业间协同制造成为现实。

企业市场运作能力是企业了解顾客需求变化、引导需求和创造需求的能力。顾客需求是动态变化的。传统市场需求调查分析工具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但是结果准确性不高。运用信息技术非常简单获取分布全国乃至全球销售终端的产品销售即时数据并自动进行分析变化趋势,时刻掌控消费者产品和产品结构需求变化。及时根据消费者需求变化来调整产品结构和数量,更好实现供给和需求的市场均衡。通过信息技术来有目的引导需求变化的变化。使需求变化有利于企业的自身产品,使需求集中于企业的自身产品。通过信息技术来创造原来不存在的需求。企业提供产品来满足创造出来的新需求。基于信息化的企业市场运作能力使企业更准确把握消费者需求,通过多种方式引导消费者需求,充分利用注意力经济和产品的网络外部性使产品成为市场中主导产品。

(三)基于信息化的企业网络优化

专业化分工合作的日益深化使单个企业活动越来越集中在具有比较优势的价值链的特定节点上,虽然基于所有权的企业边界仍然明确,但是企业的经济活动边界日益模糊。虚拟企业、战略联盟使企业间关系超越简单市场交易即时交易关系,形成具有人格化交易关系的企业网络。企业网络使企业获取资源和能力提升延伸到整个网络。而企业获取资源和能力提升取决于所在网络规模和节点流动速度。正如Sun公司理念:将网络效应发挥到极致。更准确的是,把网络正外部性发挥到极致,实现协同效应最大化。

基于信息化的企业网络分为两类:企业内部局域网(Intranet)和企业外部网。企业内部网是企业内部所有的经济活动环节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全面管理。Intranet指采用Intemet技术建立的企业内部专用网络。它以TCP/IP协议作为基础,以Web为核心应用,构成统一各便利的信息交换平台。Intranet可实现的功能极为广泛和强大。企业内部局域网是企业信息化的内部载体。构建全业务的企业内部局域网是企业信息化的前提条件。科学合理的企业内部局域网使企业所有经济活动虚拟化、协同化和可视可控化。信息流和物流完美融合。作为网络节点的企业。仅有内部局域网只能是信息孤岛,所以通过Intemet建立企业外部网。实现企业与企业间的数据交换、信息交流是企业信息化时代融入网络的必然选择。总而言之。信息化不仅仅是计算机网络构建,而是企业的知识网络、生产网络和生产网络全面构建,企业所有业务流程再造更好适应信息化要求。而计算机网络仅仅是企业网络的物理载体,信息化的终极目的使企业更好融入网络,获取网络协同价值,提升企业网络节点的地位,进而全面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四、结论

传统企业竞争优势分析仅仅着眼于资源、能力和网络单个要素的作用,事实上。企业竞争优势是多种要素相互作用的复杂结果。本文在对企业竞争优势深入分析基础上。认为企业竞争优势是资源、能力和网络协同作用下的结果。基于此,构建了资源、能力和网络协同的企业竞争优势的分析框架,认为资源、能力和网络协同决定了企业竞争优势。资源优化管理、能力提升和网络优化是获取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本路径,是实现资源、能力和网络更大协同价值的前提条件。基于此,本文提出运用信息化工具提升企业资源管理水平、提升企业能力和优化企业网络是企业竞争优势协同提升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2]杨鹛鹛。谢恩。创造企业竞争优势:内部费源。外部网络及其整合。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

[3]陈劲,王毅,许庆瑞罔外棱心能力研究速评 研管~,(5)。

[4]郑建伟。基于城市群的企业竞争优势的分析与对策。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1)。

培养形象优势,提升企业竞争力 篇5

——基于与印度服务外包发展的对比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入,世界产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国际产业转移出现了新的趋势,其中之一就是国际产业转移从制造业向现代服务业延伸,而服务外包,作为成长最快的服务业跨国转移,逐渐成为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在全球服务外包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国服务外包业也拥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众所周知,印度是服务外包发展大国,本文将运用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对比中印两国在服务外包业现有的竞争优势状况,凸显中国发展服务外包业的优势和弊端,并且借鉴印度的成功经验,从而对如何发展和提升我国服务外包行业的竞争优势提出相关策略。

关键词:服务外包业中印对比竞争优势相关策略

一.引言

服务外包产业是现代高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信息技术承载度高、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吸纳就业(特别是大学生就业)能力强、国际化水平高等特点。当前,以服务外包、服务贸易以及高端制造业和技术研发环节转移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世界产业结构调整正在兴起,为我国发展面向国际市场的现代服务业带来新的机遇。牢牢把握这一机遇,大力承接国际(离岸)服务外包业务,有利于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扩大知识密集型服务产品出口;有利于优化外商投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所以我国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是十分明智的。

据最近国际在线消息,中国的服务外包产业近年发展迅速,正以每年超过30%的增长速度成长,并在承接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推动中国产业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服务”转型。来自工信部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服务外包产业规模超2700亿元,同比增长35%。按过去5年年均30%至50%的增速发展,到2015年末,我国服务外包产业规模将突破万亿元大关。商务部副部长王超在近日举行的第三届中国国际服务外包交易博览会上介绍,2010年中国承接的国际服务外包业务达到145亿美元,同比增长43%。由于我国社会稳定,具有良好的投资环境,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前景将更为广阔,甚至可能赶超印度。

且不论中国服务外包业是否将赶超印度,至少目前印度服务外包业的繁荣发展是中国不能比拟的(全球软件服务和解决供应商、美国佩罗系统中国区总裁戴夫·米勒称,印度是世界公认的软件服务外包最强的国家,其外包规模是中国的10倍,IT软件外包服务总收入也是中国的10倍)。如果中国要实现赶超印度的目标,首先就必须认识到两国服务外包业现有的竞争力状况,然后对自身扬长避短,对印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找到发展和提升本国服务外包业竞争优势的对策。

二.中印服务外包业现有竞争优势的比较

根据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理论的阐诉,企业可以将自己的竞争优势建立在两个不同的层次上。低层次的竞争优势是一种“低成本竞争优势”,而高层次的竞争优势则是一种“产品差异型竞争优势”,后者更是该理论的重心。为了创造高层次的竞争优势,企业唯一的选择是进行持续的投资和创新。因此,一个有利于企业的持续投资和创新的环境对企业创造高层次竞争优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条件。在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中,波特提出的“钻石体系”模型正是对这种投资和创新环境的描述。下面本文将参照 “钻石体系”四种主要因素对中印服务外包业进行分析比较。

(1)要素条件,包括初级的基本要素(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等)和被创造出来的推进要素(包括高质量的人力资本和基础设施等)。

服务外包的一个决定因素是劳动力成本。中国和印度都拥有较廉价的劳动力,但中国在这方面更具优势。由于服务外包企业主要是从事技术和知识密集的头脑型企业 ,需要大量的中高层次人才 ,如软件外包企业招聘的员工90%以上是本科生。我国人力资源充足 ,具有大批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素质劳动力 ,高素质 ,低成本专业技术人才数量大已成为我国劳动力的明显优势。目前 ,我国劳动力成本仅是印度的 70% ,美国的 1 /8。因此 ,低成本 ,富有才干的技术人才是我国开展服务外包的一大优势。

在对形成国家竞争优势更为重要的人力资本方面,印度具有明显的优势,印度独立以来,十分重视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印度上世纪50年代就根据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模式先后在全国建立了7所印度理工学院,培养了大量的科学家、技术专家和企业管理人才。为了应对日益增长的海内外信息技术人才需求的挑战,以培养市场为导向的实用性人才。在2008年,印度就有400多万技术工人,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印度的软件人才有30多万,并有300多万人员服务于计算机软件公司。相比而言中国服务外包的对应人才不足。经过八年连续的扩招 ,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的应届毕业生人数已增长到的 600万,但是对于服务外包业务来说 ,既懂技术又懂管理和市场营销的高精尖人才特别是行业领军人物匮乏。软件编程和工程人员的数量不足 ,掌握核心技术 ,熟练掌握外语的国际型软件开发人才和开拓国际市场的人才紧缺。全国范围内 ,服务外包企业每年约有 20万个岗位缺口 ,仅上海每年就有 3万个服务外包岗位没有合适人才。

外包要依赖于基础设施,就基础设施而言,中国很明显走在了印度前面,如中国的高速公路网大概是印度的 7倍,在个人电脑拥有量、移动电话、互联网上网人数等方面更是大幅领先于印度。而且在为承接服务产业转移作准备的过程中 ,全国积极建设服务外包园区 ,建立服务外包的产业聚集区 ,出色的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发展服务外包的一大优势。

(2)国内需求,包括结构、市场大小和成长速度、需求的质量、需求国际化的程度等各个方面。

如今印度的服务外包的发展是以承接离岸外包业务为主,其中欧美市场是其外包业务的主要来源。据了解,印度服务外包协会NASSCOM发布的《印度服务外包行业2011年到2020年十年规划》中称,2010年印度服务外包产业目前的总业务量是700多亿美元,离岸是594亿美元,说明印度境内外包的比例很小。以印度软件业的发展为例,从1991年以来,印度软件国内市场环境长期处于不利状况。这是由于印度是发展中国家,国内贫富差距悬殊,总数约为1.5-2亿的中产阶级是印度社会的中坚力量,也是印度信息产业的主要市场。但是,印度还有4亿左右的贫困人口,这些人受教育程度低,电脑和软件与他们十分遥远,因此,印度软件业内需小,截止到2005年,内需所创造的IT产业的收入仅占总收入的20%的左右,因此,印度国内的软件制造商的主要市场都在国外。国内市场需求小是印度软件业注重发展外包业务的动因之一。

在《2010年中国服务外包市场研究报告》中,服务外包工作委员会高级顾

问陈刚这样表示:“2009年,中国最大的网络设备制造商华为的发包量是10亿人民币„„中国国内内需市场非常大,金融信息、医药卫生、电信等第三产业开始启用国内的服务外包供应商。国内服务外包市场现在就有六七亿美元的内需,估计到2015年,可能会上升到28亿到32亿美元的份额。”而据商务部、工信部服务外包行业专家级顾问曲玲年表示,中国拥有一个非常巨大的国内内需市场,如IBM、惠普等欧美企业都将服务外包业务的关注重点向中国移动。“目前,中国市场离岸外包总量已经超过100亿美元,虽然离岸市场超过印度的可能性不大,但内需市场会远大于印度。”

(3)相关产业和支撑产业,包括纵向的支持(企业的上游产业在设备、零部件等方面的支持)和横向的支持(相似的企业在生产合作、信息共享等方面的支持);

金融业即是服务外包产业的一个相关和支持产业。迅速发展的金融服务离岸外包外包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产业转移的新特征,是当前国际分工协作的一种新形式。当跨国银行准备外包业务时,印度似乎成为它们的最佳选择。著名商业咨询公司麦肯锡在近日的一份研究报告中估计,到2010年,全球外包业务收益将达1100亿美元,而印度将拿到一半以上。除了印度原有的优势项目——IT外包业外,多数新的外包业务将产生在保险业、零售业、银行业以及境外旅游业。相对于印度而言,我国在承接国际金融服务外包方面还存在差距,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与中印两国金融行业的发展程度不同,更确切地说,是金融体系的不同。印度的金融市场较为健全,小型私人企业容易融资。中国的银行体系还是侧重服务国有企业,尽管外资滚滚而入,但民企难以找到资金,不利于有竞争力的企业成长,更难以培养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企业。

印度政府通过减税、补贴、调整立法和减少行政审批程序,吸引了大量跨国风险投资,而中国市场上的投资机会很受限制,股市被政府严加管制,这种情况下,中国的股市实际不是一个真正的市场,更多时候是一种行政安排,是行政计划场所而不是市场交易场所,这种情况下,国际资金的流向、投资意向偏好从中国转向印度是必然的。

金融化、证券化的程度越高的社会,越能够提供条件让大家更好地配置资源、创造财富,尤其是从事更高经济增加值的生意的机会和可能性会大大增加。所以相比中国而言,印度金融业的繁荣为该国服务外包创造了一个更好的发展环境。

(4)公司战略、结构和竞争,包括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目标、员工的工作动机、同行业中竞争对手的状况等方面。

关于印度服务外包企业,总体上对比中国而言,具有更加成熟的承接服务外包的体系和流程,这当然与其公司战略和结构密不可分,在这里就不再细说。下面主要分析一下本国竞争方面。

波特强调,强大的本国竞争对手是企业竞争优势得以产生并长久保持的最强有力的刺激。不过我们也必须明确这种竞争最好要是良性竞争。国际服务外包有很多层次,这给国内不同层次的企业带来了不同的机会。然而,目前国内企业之间为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而盲目竞争的现象依然存在。例如,中国的软件外包企业大部分从事编码、测试等小规模、低层次、技术含量不高的业务,往往只能以低价取胜,并形成盲目竞争。这种以低价取胜的商业模式很难在与注重技术含量的印度软件外包较量中取胜。

三.中国提升服务外包业竞争优势的相关策略

通过上述中印两国的比较,我们很容易发现中国发展服务外包业的优劣势所在,对于优势当然应该继续发展保持,对于劣势则应作出相应的对策,下面则是在上述比较基础上提出的相关建议。

(1)重视对服务外包的对应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的培养

首先 ,加快高校服务外包相关学科的建设 ,整合资源 ,设立服务外包研究方向 ,培养专业和外语双精通人才;其次 ,培养学生的实用能力 ,由政府出面 ,推出校企结合“一对一”、“一对多” 模式 ,保证高校服务外包专业学生岗前培训与实习机会;第三 ,支持企业开展新员工岗前培训及相关资格认证工作 ,同时可以定期派专门人员到欧美等国接受培训

学校方面的具体做法可包括,密切关注服务外包行业人才需求,将专业教学和教师的产学研结合在一起,并融合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以项目合作为主渠道,组织教师积极承担行业企业的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国内的大赛,培养学生的BPO 的实力。学校和系高度重视校企合作,参与学生实践教学和综合素质培养,积极开展产学研的活动,通过学科建设来促进服务外包的发展。

(2)扩大内需型生产性服务外包的发展

近两年,国内企业计划外包的职能范围不断扩展,刺激中国BPO 内需市场需求持续释放。部分专注于离岸外包市场的企业也纷纷掉头转向了国内市场,希望在日益红火的国内市场上抢占一席之地。

那么为什么要注重生产性服务外包的发展?这是由于有我国制造业实力雄厚做强大后盾。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 ,如果将研发、设计外包出去 ,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 ,一定会取得巨大的成果。除此之外 ,制造业企业还可以将供应链与物流、第三方质检和产品测试、委托加工制造和设计制造等外包出去。这样随着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自己的非核心业务进行外包 ,将大大促进我国内需型业务外包市场的发展 ,从而也为内需型生产性服务外包企业提供更大的舞台。

(3)注重金融行业发展

我国目前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 ,产业结构调整能否顺利进行关系到我国未来战略调整的方向。发展服务外包业恰恰是此次产业调整的一个重要手段 ,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得好 ,将有利于推动中国第一、二产业服务化 ,服务业生产化的进程。因此 ,政府应当加大对服务外包企业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 ,鼓励创建自主品牌 ,为外包企业创造一个宽松 ,有利的发展环境 ,使企业能够顺畅 ,快速的发展。具体做法可包括:改善银行体系的结构,资本更多的向民间开放,为中小企业融资,吸纳就业;改善部门服务质量,开展业务创新,形成产品多元化等。

(4)完善企业的服务外包体系,防止盲目竞争

为了避免进行以低价取胜的盲目竞争,企业必须进行自我提升。外包软件企业应建立完善可靠的质量检测体系,以便对设计缺陷、程序改写成本、用户缺陷、成本超支、开发进度及判断的准确性等诸多因素进行测量和控制;服务商不仅需要着眼业务流程,帮助客户持续优化业务组合及工作流程,也需要加强自身的IT服务能力,提升对行业客户的理解,从而为客户提供更值得信赖的一站式服务。

总之,为发展和提升中国服务外包的竞争优势,国家应该从以上几方面做出改革和调整,统筹国内服务外包企业协调发展,建立一个服务外包的整体

品牌,以一个国家的品牌形象树立在国际服务外包市场上,从而参与国际竞争,将中国的服务外包推向一个更高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张二震,马野青:《国际贸易学》(第四版)南大出版社,2009.7

2.孟旭凤 王王红艳:借鉴印度成功经验促进我国服务外包发展.中国商界.2010(5)

3.周游 徐丹:对中国服务外包业发展的解析.市场经济论坛.2010(2)

企业慈善事业竞争优势 篇6

公司慈善正在衰退。上年美国公司的慈善贡献下降了14.5%。公司慈善在盈利中得百分比下降50%。当谈到慈善活动时,企业高层主管们越来越觉得自己夹在评论家和投资者当中左右为难,前者要求自己承担更多“社会责任”,而后者又不断施压,要求自己实现短期利润最大化。管理者发现就底线利益来评判慈善支出是困难的。

这一境况使许多企业希望自己的慈善活动能够更有战略性。但是,当前所谓的“战略性慈善活动”其实一点也不具备真正的战略性,而且它们又常常不能达到慈善活动的特别效果。慈善活动越来越多地成为企业公关或广告的一种形式,而企业赞助某些备受瞩目的慈善事业的目的只是为了彰显自己的形象。尽管战略慈善仍只代表公司所有慈善的一小部分,美国公司在善因营销上的花费由1990年的125百万涨到了2002年大概的828百万。艺术赞助也在增长,他们的数目达到589百万在2001年。然而,这些活动对值得的起因确实提供很多需要的支持,他们更多的增加公司的曝光率,提高员工的斗志,以此产生社会影响。例如,烟草大王,花费7.5亿在他的1999年慈善贡献中。然后,举办了一个耗资10亿的广告运动去宣传他们。不用惊奇,可能大家疑惑:这种方法是否真的有效或只是引起公众对公司动机的讥笑抨击。

对企业慈善事业的认识目前仍不够明晰,因此,我们现在不妨探讨一下这一最基本的问题:企业是否应当涉足慈善事业?经济学家米而顿·费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在几十年前提出了这个问题,在1970年出版的一期<纽约时代杂志>(New York Times Magazine)中,他撰文主张:企业的唯一“社会责任”就是“增加利润”。在<资本主义和自由>(Capitalism and Freedom)一书中,他又写道:“企业是其所有者-----股东的一种工具。如果企业进行捐赠,它就剥夺了股东个人自行处置其资金的权利。”费里德曼的结论是:即便要进行捐赠,捐赠人也应该是股东个人,或推而广之,是员工个人,而非整个企业。

现今大多数企业开展慈善活动的方式印证了费里德曼的观点。我们看到的企业捐赠项目大多散乱没有重点。他们常常是由无数笔数目不等的捐赠构成,用于帮助地方公益事业,或者为了高等院校、全国性慈善机构的运行提供支持,企业希望以此博得员工、客户和当地社区的好感。这些捐赠项目与其说是出于深思熟虑的社会目的或者商业目的,倒不如说是企业高层主管或员工个人的信念和价值观的体现。事实上,一种最受欢迎的捐赠方式,“员工捐赠配合补助”(employee matching grants)----显然就是将慈善捐赠的选择权交给了员工个人。虽然这样做的初衷是为了提高士气,但把相应的捐赠金额加到员工的工资中,归在他们的名下,让他们来决定捐给哪项慈善事业并获得相应的税收抵扣,也可达到体现员工价值观的效果。应该说,企业现在的许多捐赠决定权如果交给员工,效果将会更好。那些至少在表面上与商业目标相关的项目,比如善因营销活动,其效果又如何呢?其实,即使有些项目做得很成功,也很难让人们相信他们是慈善活动。由于所有合理的企业支出都可以抵扣税负,所以企业在慈善活动上的开支一点也不会比用其他商业活动的开支更有税收优势。善因营销是一种营销推广手段,如果采用得当的话,它的营销支出本来就是可以抵扣税收的,并不会因为冠以慈善之名就能多抵扣一些.。但是,费里德曼的观点是否就是放逐四海而皆准呢?实际上,他的观点以两个隐含的假设为基础。第一个假设是社会目标与经济目标是相互分离、相互对立的,因此企业造福社会总是以牺牲其经济利润为代价的。第二个假设是企业捐赠者为社会福利作出的贡献不会比个人捐赠者大。

当企业捐赠是散乱的,没有重点的时候(当前这种现象非常普遍),上述假设是成立的。但是,我们还可以从真正意义上的战略性角度来思考企业的慈善活动。企业可以利用慈善活动来改善自己的竞争环境---所谓竞争环境是指企业经营所在地的商业环境的质量。利用慈善活动来改善竞争环境可以使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统一起来,并能使企业的长远业务前景得到改善---这就对费里德曼的第一个假设提出了反驳。此外,企业在改善竞争环境时,能够作的不只是捐几个钱而已,它们还能充分利用自身能力和关系来支持慈善事业;由此产生的社会效益远远超出个人捐赠者、基金会甚至政府所能提供。因此以改善竞争环境为着眼点的企业慈善活动对费里德曼的第二个假设也提出了反驳。

一些企业已经开始利用此类慈善活动来改善竞争环境从而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然而,要作到这点,企业进行慈善活动的方式必须有根本性的转变。它们必须重新考虑慈善活动从何着手,以及如何开展慈善活动。

慈善活动从何着手

的确,人们长期以来都把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看成是相互独立的,甚至还常常把它们看成是相互竞争的。但用这种二分法看待问题是错误的。在如今开放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竞争环境中,这种二分法可以说是越来越过时了,如果企业脱离了所处的社会环境它就不能运行。事实上,企业的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经营所在地的环境。譬如,提高教育水平通常被视为一个社会问题,但是一家企业所在地区的劳动力大军的教育水平对企业的潜在竞争力的影响却是实质性的。社会进步对一家公司的经营影响越大,它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也就越大。因此从长远来看,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本身并不冲突,实际上它们还是互相联系的。例如,现在企业的竞争力取决于生产率,也就是公司使用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生产高质量的产品和提供高质量的服务的效率;而生产率又取决于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安全状况和健康水平、住房条件,以及对机遇的把握能力等。又如,保护环境不仅对社会有利,对企业也有利。因为减少资源浪费,降低污染有助于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有助于提高产品价值。另外,改善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状况不仅能为企业营造出更有效的经营场所,还能为企业的产品开辟新的市场。事实上,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对于当今世界面临的许多紧迫问题,最有效的解决之道往往是让企业行动起来,使之既造福社会,又使企业自身受益。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企业的任何支出都会带来社会效益,也不意味着任何的社会效益都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大多数的企业支出只能为其自身带来利益,而与企业经营无关的慈善捐赠能产生的也只是社会效益。只有在企业的支出能同时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企业的慈善活动和股东的利益才能交汇在一起,企业的慈善活动才真正具有战略性。竞争环境对战略而言一直是相当重要的。能否招募到技能娴熟,工作积极的员工?当地基础设施(包括道路和通信)的效率如何?当地市场的规模和成熟度如何?政府管理制度如何?---诸如此类的种种环境变量一直影响着公司的竞争力。而当竞争从廉价的生产力要素的比拼转变为更高层次的生产力较量时,竞争环境就变得越发关键了。这是因为,一方面,以知识技术为基础的现代竞争更多地是取决于员工的能力。另一方面,企业越来越依赖与当地的合作关系了。这具体表现在:第一,它们把更多的工作外包给当地的供应商,与之开展协作,而不再倚重垂直结合;第二,它们与顾客更加贴近了;第三,它们越来越多地利用当地的大学和研究机构来开展研发工作。最后,企业若想从竞争中胜出,必须在日渐复杂的当地政策法规中不迷失方向,以最短的时间让新项目,新产品获得批准。正是由于上述这些发展趋势,才使得企业的成功与其所在地的各种组织及其他环境条件的联系愈加紧密。而生产和营销活动的全球化也意味着不仅本土市场的竞争环境对企业非常重要,其他一些国家的竞争环境也很重要。

一个企业的竞争环境由其所处的经营环境中的4个相互关联的元素组成,它们决定着企业的潜在生产效率。这4个元素分别是:一,生产要素(factor conditions),即所需生产要素的供应情况;二,需求情况(demand conditions);三,战略和竞争环境(context for strategy and rivalry);四,相关和支持性产业(related and supporting industries)。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中,如果这四个竞争环境元素中有一个较弱,其作为经营所在地的竞争力也会受到削弱。经营环境中的某些方面,比如道路系统,企业税率和企业法规,对所有行业都有影响。这些一般性条件对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力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而通过企业的慈善活动来改善这些条件便可以给世界上那些最贫穷的国家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同样具有决定性影响(虽然影响也许不是更大)的还有一些特定的群组(cluster)所特有的环境条件,这样的组群包括在同一地区的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关联的公司、供应商、相关产业和专业化结构,比如德国的优质轿车组群或印度的软件组群。组群是在经营环境的所有4个元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它们通常反映出一个地区经济割据的显著特征。组群的建设对于一个地区的发展具有根本性的意义,组群中的个体或集体进行慈善投资对整个组群的竞争力和所有成员公司的绩效都将产生显著的影响。慈善活动往往是改善竞争环境最具成本效益的一种方式,有时甚至是唯一的方式。它使得公司不仅能够利用自身的资源,而且还可以利用非营利组织和其他机构的工作成果和基础设施。

从改善竞争环境着手

通过仔细分析构成竞争环境的各元素,企业可以找到能同时实现企业价值与经济价值、既能提高自身竞争力又能提高其所在组群竞争力的慈善活动领域。下面我们来一一阐述竞争环境的四个元素,并考察企业如何通过那些改善其长远业务前景的慈善活动来对这些元素产生影响。

一、生产要素

高生产率的实现有赖于训练有素的员工、高质量的科研机构、完善的基础设施、透明而高效的行政管理程序(如公司注册或获准条件)以及充足的自然资源。所有这些领域都可能受到慈善活动的影响。加例子„„ 慈善活动还能提高企业所在地的生活质量,这对当地所有居民都有利,同时还能吸引到有特殊专长的移动人口。1996年,家庭清洁和存储用品生产商庄臣公司(Sc Johnson)推出了一项名为“拉辛市(Racine)可持续发展”的计划,力争把自己所在的这座位于威斯康星州的城市变成更适宜居住和工作的地方。该公司通过与当地各类机构,政府部门以及居民通力合作,在该社区创建了一个旨在改善当地经济和环境的联盟,其中有个项目由4个政府机构共同参与,该项目通过协同治理排水系统,既减少了污染又为居民和企业节约了大量的资金。另一个项目是开设了该社区首家以问题学生为教育对象的特许学校。此外还有一些行动重振了当地经济:随和原污染地带得到改造,许多企业又回到了该地区,为当地居民提高提供了工作机会,拉辛市中心的商务楼空置率因而从46%降到了18%。

慈善活动也可以改善除劳动力之外的其他生产要素,比如:提高当地研发机构的技术水平,提高诸如司法系统等行政管理机构的效率,改善基础设施质量,或者可持续地开发自然资源。

二、需求情况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需求条件包括当地的市场规模,产品标准的合理性和当地顾客的成熟度。成熟的顾客可以使企业了解不断形成的顾客需求并给企业造成创新压力,从而加强该地区的竞争力。慈善活动可以同时影响当地的市场规模和质量。

三、战略和竞争环境

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约束竞争行为的各种规章制度、激励机制以及规范都会从根本上影响生产率。各种政策,如:鼓励投资、保护知识产权、开放当地贸易市场、打破垄断、预防卡特尔(cartel,企业联盟)的形成以及打击腐败等方面的政策都会增强这一地区招商引资的能力。

慈善活动对营造一个更有效,更透明的竞争环境有很大的影响。例如,26家美国公司和38家其他国家的公司就联合起来支持“国际透明度组织”(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在全球范围内揭露和遏制腐败现象的工作。通过考察腐败程度以及吸引公众对腐败问题的关注,该组织帮助营造了一个鼓励公平竞争、促进生产率提高的环境。这在为各赞助公司进入市场打开了方便之门的同时,也为当地居民带来了好处。加例子

四、相关和支持性产业

如果一家公司企业的周围有高水平的支持性产业和服务相辅助,其生产率也会大大提高。虽然从遥远的供应商那里外购产品也不是没有可能,但效率毕竟比不上就近利用当地能力相当的服务,零部件和机器的供应商。供应商靠企业越近,对企业的响应速度就越快,与企业的信息交流就越方便,供应商和企业就越有可能创新,而且企业的运输成本和库存成本下降得也越多。慈善活动可以促进企业所在组群的发展并巩固与企业相关的各种支持性产业。搭便车问题

一旦企业的慈善活动改善了竞争环境,同组群或同地区中的其他公司(包括竞争对手)往往会坐享其成。这就引发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其他公司可以搭便车是否会使以改善环境为重点的慈善活动的战略价值不复存在了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进行捐赠的企业可以获得的竞争利益仍然是巨大的,主要原因有以下6点:

1.从改善环境中获益的主要是那些立足于特定地区经营的企业。因为并不是所有企业都立足于该特定地区,所以进行捐赠的企业仍能获得比竞争对手更多的竞争优势。

2.企业慈善活动采取集体合作方式的时机已然成熟。通过和同一组群包括竞争对手在内的其他企业一起分担成本,捐赠企业可以大大减少搭便车问题的发生。

3.领先公司所处的位置最佳,最适于做出巨大的贡献,相应的也会获得最大份额的收益。例如,思科公司在网络设备行业占据最大的市场份额,当市场扩大,加速发展时,它就会获益最大。

4.并不是任何环境优势对所有竞争者而言都具有同等的价值。企业的慈善活动与其自身独特的战略越是吻合,企业从环境改善中就越有可能获得超常收益。比如说,改进企业最为依赖的那些技能,技术或基础设施,或者在企业做的最好的那些专业化细分市场上激发需求。

5.在某一领域发起慈善活动的企业往往因其建立起了卓越的声誉以及良好的合作关系而最有可能获得超常收益。例如,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在非洲国家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疟疾防治运动,不仅改善了当地居民的健康水平,还巩固了与当地政府及非营利机构的关系,从而向着它的目标-------力争成为最受欢迎的资源开发伙伴-------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6.即使一家企业为改善环境而做出的贡献泽及其竞争对手,它与竞争对手相比还是能够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Grand Circle 旅游公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是一家在业界处于领先地位,针对美国老年人的国际了旅游直销公司,其战略立足于为客户提供丰富的文化体验和教育体验。自1992年起,该公司的基金会就在其客户喜欢观光的地方,为古迹保护项目捐赠了1200多万美元,如土耳其的博物馆之友基金会和以弗废墟,以及波兰的博物馆。当然,其他一些开设同样线路的旅行公司也从Grand Circle 旅游公司的善举中获益不少。然而,Grand Circle 旅游公司通过这些慈善活动与这些古迹的现场维护单位建立了更为密切的关系,因此能为自己公司的游客提供一些参观和了解这些古迹的特殊待遇。由此,Grand Circle 旅游公司获得了其他旅游公司不可比拟的独特的竞争优势。慈善活动如何进行

了解慈善活动和竞争环境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企业确定自己的慈善捐赠应该以何处为重点。而了解慈善活动创造价值的途径可以使企业明确的看到如何通过自己的慈善捐赠来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接下来我们就会看到,者两者是相互强化的。

“在慈善活动新纲领:创造价值”一文中,我们提出了慈善基金会可以通过4条途径来创造社会社会价值:选择最佳捐赠对象、向其他捐赠者发出信号、提高受赠方的绩效,以及增进该领域的知识并改进该领域的实践。这4项工作中的每一项都是建立在前一项工作的基础之上的:随着捐赠者从选择最佳捐赠对象一步步走到增进知识这一步,其创造的价值也在逐步增加。这套原则也同样适用于企业捐赠,它为企业慈善活动如何能最有效的改善竞争环境指明了方向。将注意力集中于者4个原则还可以确保企业捐赠比同比规模的的个人捐赠产生更大的影响。接下来我们就逐一阐述这4个原则。

选择最佳捐赠对象

大多数慈善活动都会把钱捐给其他组织,由这些组织来落实社会效益的实现。因此,捐赠者所能产生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受赠方的工作是否有成效。选择工作更有成效的捐赠对象或合作组织就可以使花出去的每一分钱都能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

但是,在某个领域中选出工作最有成效的捐赠对象并不容易。哪一家非营利机构筹到的钱最多,声望最高,或者发展的最好,这些都是一目了然的。但是,他们与捐赠对象能否很好的利用捐赠资金可能关系并不大。要选出那些能产生最大社会影响的捐赠对象,通常必须经过广泛而细微的研究。

然而,个人捐赠者很少有时间和专业知识来承担这样严谨的审慎调查工作,而基金会虽然比个人捐赠要专业得多,但是他们的工作人员数量也是有限的。倒是企业非常适合承担此类研究工作,只要企业从事的慈善活动和自己的业务有关,只要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内部能力------尤其是自己员工在财务、管理和技术方面的专业知识,企业就能仔细的研究捐赠对象而作出最佳决策。不管是通过自己的经营网点,还是通过自己的供应商或客户的经营网点,企业经常会和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的许多社区有接触。这使他们对这些地方的情况非常了解,也因此能够基于第一手资料对非营利机构的经营情况作出分析和比较。

在有些情况下,企业可以在其业务覆盖到的许多区域推介和支持某个工作卓有成效的非营利机构或项目。例如:Grand Circle 旅游公司就利用自己的15个海外办事处来确定值得资助的古迹保护项目。

向其他捐赠者发出信号

捐赠者可以宣扬工作最有成效的非营利机构并向其他捐赠者推介,以此吸引更多资助,从而使整个慈善支出费用得到更有效的分配。

企业可以利用自己独有的宝贵资源来完成上述任务。首先,企业良好的声誉总能赢得人们的尊重,这就使企业的推介成为捐赠对象信誉最好的保证。其次,企业往往能够影响其所在组群中的一大批成员,其中包括该企业的客户、供应商和其他合作伙伴。因此企业捐赠比个人捐赠者甚至大多数非营利机构和基金会有更大的影响力。第三,企业捐赠者往往与传媒有许多接触,并且有专业的推广能力,因而可以更广、更快、更具说服力的将信息传递给其他捐赠者。

向其他捐赠者发出信号可以减少搭便车的问题,这对企业慈善活动尤为重要。组群成员集体向社会捐助可以为所有成员营造出一个最佳的经营环境,同时又能减少每位成员承担的成本。而企业利用自己的关系和品牌形象发起社会公益项目并得到其他公司的共同赞助,能使自己的成本效益比随之提高。思科网络学院就不仅得到了思科公司所在组群中无数技术公司的鼎力相助,而且也得到了全世界许多教育系统和政府的大力支持,而所有这些参与者都从该学院毕业生的成功中获益匪浅。美国运通公司的“旅行和旅游研习课程”也是依靠旅行业组群中750家合作伙伴的帮助来运作的,这些合作伙伴在承担部分成本的同时,也得到了部分利益。不同企业凭借其不同的特长会给一项特定的慈善活动做出了不同的贡献。通过利用每家企业的独特专长,集体向社会捐助就能产生远远大于单独任何一家企业捐赠所创造的效益。

提高受赠方的绩效

通过提高非营利机构的工作成效,企业可以为社会创造价值,可以让花出去的每一元钱产生更多的社会效益。选择合适的捐赠对象可以提高单笔捐赠的社会回报,向其他捐赠者发出信号会提高多笔捐赠的社会回报,而提高受赠方的绩效则可以增加受赠方的回报。

与其他诸多类型捐赠者不同的是,企业捐赠者能够和非营利机构及其他合作伙伴直接合作,帮助他们增进工作成效。企业捐赠者能够带来个人捐赠者和基金会所没有的独特的资源和专业知识,从而可以向受赠方提供各种非物质的帮助,而这种类型的资源和知识要比大多数受赠方自己能够购买的更便宜,更先进。由于企业一般会长期致力于所在社区的发展,所以他们与当地非营利机构紧密合作也不会是一朝一夕的,而这一点正是进行富有成效的组织改进所必须的。另外,通过在多个地区经营,企业能够促进不同地区和国家的非营利机构之间的知识转让和经验交流。由于特定行业或特定组群的经营环境中的问题在各个地区常常是相似的,因此,在多个地区经营的企业就能从每个地区学到更多,反过来也能为每个地区创造更多的价值。

通过将自己的慈善活动与自己的业务和战略紧密联系在一起,企业能够在提高受赠方绩效方面创造出比其他类型捐赠者更大的社会价值。因为,不管怎么说,在解决与其业务领域相关的问题时,企业拥有的专业资源和技术发挥出的作用是最大的。例如,梦工厂就是依靠自己的电影制作专长设计出了相应的教育课程,帮助洛杉矶内城区贫困学生在娱乐产业谋职,而思科网络学院也是充分利用了思科公司员工的专业知识。

FBF在推出其“社区复兴计划”时,同样也发挥了它的特长。认识到自己的主要市场是在美国东海岸的老城市,该银行就决定集中力量帮助内城区经济复兴,以此作为改善自己经营环境的最重要途径。它将慈善捐赠与自己金融服务的专长(如小企业服务、内城区贷款、住房抵押贷款和风险资本等)结合了起来。该银行的慈善基金会确定了6个社区作为重点扶持对象:纽约州的布鲁克林和布法罗、马萨诸塞州的劳伦斯、康涅狄格州的纽黑文、新泽西州的坎登和泽西。FBF之所以会选择这6个城市,是因为它在这些社区中设有营业处,这些社区的经济需求巨大,而且还有强大的社区组织可以作为可靠的合作伙伴。该银行的慈善基金会向这6做城市各投入了72.5万美元,与当地社区、工商界和政府一起建立了联盟,共同着手解决当地社区实现经济复兴所面临的核心问题。该银行的工作人员为当地企业提供了技术建议和小企业融资服务,另外还提供了住房抵押贷款和住房购买者教育课程。此外,该银行的慈善基金会还吸引了私人和当地政府的捐款共600万元,比自己的450万美元投资又增加了许多。

另一个例子是美国在线,该公司在互联网接入和互联网内容的管理方面具有独特的能力。通过与教育机构密切合作,它为各年级学生、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度身定制了一个易于使用、免费的非商业性网站-----“美国在线网上学校”。该网站给全国几十万学生带来了新的课堂体验,因为它不仅为学生们提供了许多工具,帮助他们获得与课程相关的补充和参考资料,还为教师们提供了教学计划和参考资料。美国在线所做的并不是简单的捐款,通过这个项目,它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专长,最终帮助美国中学提高了绩效,其速度之快、成本效益之高,其他组织实难望其项背。在这一过程中,美国在线不仅增加了人们对其服务的长期需求,而且还储备了充足的人才以备日后提供这种服务。

增进知识与改进实践

创新不仅能推动商业领域内生产效率的提高,也能推动非营利机构生产效率的提高。最大的进步其实并不是来自效率的逐步提高,而是来自工作方法的革新和改进。因此,创造社会价值最有力手段就是开辟解决社会问题的新途径,并将其广泛应用于实践。

由企业带给慈善活动的专业知识、研究能力和广泛关系,能够帮助非营利机构创造出他们仅凭自身财力永远也无法成功开发的新解决方案。自1994年起,IBM总共投入了7000万美元实施其“教育改造项目”,该项目目前涉及的教师达6.5万名,学生600万名。在该项目中,IBM和许多城市学区、州教育部门以及示范学院合作,研究和开发了一个基于网络的平台来支持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战略。无论是师范学院海市学区都不具备足够的专业技术和财力来自行开发这样的项目。这个基于网络的平台是一个共同的平台,师范学院的学生上课时会用到它,他们毕业后的第一年中也会用到它,这样一来,教师备课和课堂教学相互脱节的问题就此得到了解决,而该项目为教师重新界定教学实践的初衷也因而如愿以偿。2001年有项独立评估发现,参与“教育改造项目”的教师教授的学生,其成绩有大幅度的提高。

辉瑞公司开发出了一种成本低廉、疗效显著的沙眼防治方法。沙眼是发展中国家可预防性说明这一眼部疾病的罪魁祸首,除了捐赠这种防治沙眼的药品外,辉瑞公司还与Edna McConnell Clark 基金会以及世界上许多健康组织合作,建立了必要的基础设施,并将这种药品配送给那些以前很少接触过医疗保健更不用说是现代药品的人们手中。该项目的摩洛哥和坦桑尼亚开展仅1年,这两个国家目标人群中沙眼的发病率就下降了50%。自此,该项目有迅速扩大,比尔和梅琳达基金会以及英国政府也加入了进来,其目标是要使全世界3000万的沙眼患者从中受益。在创造巨大社会效益的同时,辉瑞公司也因未建立了将来扩大市场所需的基础设施而是自己的业务前景更加光明。与创造新知识同样重要是在实践中应用新知识。而企业领导人的专业知识、影响力和社会关系以及它们遍布世界各地的机构正好编织了一张张威力无比的网,使得解决社会问题的各种创意能够迅速传播开来。其他大多数捐赠者都无法像企业捐赠者那样能够长袖善舞,推动知识在全球传播并协调社会慈善活动在多地区同时开展。一种全新的方式

当企业选准了想要支持的慈善事业,也选准了进行慈善事业的方式,即妥善解决了何处与如何的问题之后,它便开始进入了一个循环。通过集中精力改善对本行业和本企业战略最为重要的那些环境因素,企业将充分利用自己独有的能力来帮助捐助对象创造出更大的价值。而通过提高自己的慈善活动所创造的价值,企业也使自己的竞争环境得到更大的改善。这样,企业及其支持的慈善事业都能受益匪浅。然而,以改善经营环境为着眼点的慈善活动与现今通行的慈善实践在立足点上是截然相反的。事实上,现在许多企业都意识到自己的慈善活动远离业务,以为这样做可以在当地社区博得更多的好感。没错,虽然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力求使自己的捐赠活动更具“战略性”,但真正能将捐赠活动与提高本企业长期竞争潜力相结合的却屈指可数。而能系统运用自己的独特优势将慈善活动所创造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最大化的企业更是寥寥无几。大多数企业总是迫不及待的大肆宣扬自己捐了多少钱、出了多少力,目的是要表现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同情心。例如,雅芳公司最近就调派了40万名独立销售代表,大张旗鼓的挨家挨户募集了3200多万美元,作为乳腺癌防治基金。与乳腺癌抗争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同时,它对于雅芳公司的目标市场------女性消费者------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但是,它并不是雅芳公司竞争环境中的实质性因素,也不是雅芳公司拿手的专业领域。结果,虽然雅芳公司成功地募集到了很多捐款,增加了乳腺癌防治基金会的总额,树立了良好的公众形象,但是它却未能充分利用此次慈善活动的潜力来创造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雅芳公司做的已经不错了,但它本可以做的更好。如果企业关注的不仅仅是捐助的公关效应,还关注捐助引发的社会影响,那么它们就不会白白丧失创造社会价值的大好机会。

这并不是说企业就不能通过慈善活动来博得好感、提高商誉。但提高商誉还不是进行慈善活动的充分理由。鉴于公众对企业道德的怀疑态度,那些能够证明自己将对社会问题产生重大影响的企业就会比那些除了一掷千金别无他长的企业赢得更多的信任。鉴定一家企业的慈善活动到底好不好有一个立竿见影的方法,那就是看该慈善活动产生的社会变革给该企业带来的利益是否足够大,大到在无人知晓该慈善活动的情况下该企业仍会坚持实施这一变革。例如,斯科公司因其善行益举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即使不能博得好感,它还是有充分的理由来发展网络学院。

要想使慈善活动转而以改善环境为着眼点,企业就必须超越目前的通行做法,采用一种更为严谨的做法。这就意味着慈善活动的管理要和企业的其他各种活动紧密整合在一起。CEO不能将慈善活动完全丢给公关部门或公司基金会就了事,而是必须领导整个管理团队按照井然有序的流程来制定和实施重在改善环境的公司捐赠战略。另外,各业务单位在确定捐助领域时必须发挥核心的作用。新的慈善活动流程包括5个步骤: 分析企业每个重要经营地区的竞争环境。

企业在何处的社会投资有助于提高自身或所在组群的竞争潜力?有哪些关键因素会对生产率、增长率、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形成制约?企业应该对某些制约因素予以特别关注,因为它们通常会对那些与竞争对手相关的战略产生超乎寻常的影响,对竞争环境中这些方面的改善最有可能强化公司的竞争优势。改善环境的行动越具体,企业就越有可能创造价值并实现自己的目标。雅芳公司希望能改善所有妇女的健康状况,它的善举也的确对一些员工或客户有所帮助,但因其目标太过广泛,所以最终也没有怎么改善竞争环境。相比之下,专注于某一目标活动,其影响力却未必就会减弱。像辉瑞公司的沙眼防治项目、IBM的教育改造项目和思科公司的网络学院,就能为数百万人带来利益,或者加强整个行业在全球竞争中的地位。

评估现有的各种慈善活动,看看他们是否符合这一新模式。目前的慈善项目可大致归为以下3类:

公共义务:支持地方公益机构、福利组织和教育组织,动机是希望成为好市民。

博取好感:捐助员工、客户或社区领导所青睐的慈善事业,经常是由于商业互惠和加强企业与各方关系的目的。

战略性捐赠:也就是本文概括的重在改善竞争环境的慈善活动。

大多数的企业捐赠都属于前两类。一定数量的此类慈善活动应该说是必要的可取的,但企业的目标还是应尽可能的将慈善活动转向第三类。至于善因营销,它本身就是营销活动,而非慈善活动,企业必须以其自身的价值来确定是否进行此类营销活动。

根据四种创造价值的形式来评估现有的和潜在的企业捐赠活动。企业如何能够利用自己的资源和专业知识来选择最佳捐赠对象、向其他捐赠者发出信号、提高受赠方的绩效、增进知识与改善实践?根据自己的战略,企业在何处能以其他公司无法比拟的捐赠方式创造出最大的价值?

在组群中寻求共同行动的机会,同时寻求与其他各类组织合作的机会。当要改善环境和创造价值时,集体行动会比单个行动更有效,它可以分摊成本,减轻搭便车的问题。可是,今天很少有企业是通过相互合作共同实现社会目标的。这可能是由于企业大多不愿与竞争对手联手,但是组群中也包括了许多企业的管道合作伙伴和非直接竞争行业。不愿与竞争对手联手更可能是由于这样一个原因:企业往往倾向把慈善活动看成是公关的一种形式,这就导致企业自行开展捐赠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冠以本企业标识,从而使其他企业没有兴趣加入。如果企业注重的是改善社会,而非公关效应,则合作和集体行动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

一旦企业发现了改善自己的竞争环境的机会,并确定了增加自己独特的捐助方法,寻找合作伙伴的任务就变得非常简单了,它只需要弄清下列问题就可以了:除了自己,还有谁可以从此次竞争环境的改善中获利?谁具有与自己互补的特长和资源?或者倒过来说,其他企业的那些慈善活动值得自己加入?在那些地方自己能够创造价值,成为其他组织的好伙伴? 严格追踪和评价效果

监控目标完成情况对于不断改进慈善策略及其实施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不断改进对于慈善活动而言,就像对企业的其他任何活动一样,能够使价值最大化。最成功的慈善项目不是一时之兴,而是长期不懈、逐步发展、逐步深化的承诺和投入。

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是没有的。要使自己的慈善活动围绕改善环境这一重点,企业并没有现成,简单地招数可以拿来就用。不同的企业适合开展怎样的慈善活动以及在什么时间开展,都各不相同。在具体实施本文的观点时,各企业也会作出不同的选择。慈善活动永远不会变成一门讲究精确的科学,在本质上,他是一个判断行为,是企业在对长期目标孜孜以求的过程中的一种信念。尽管如此,本文提出的观点和工具对于提高企业慈善活动的成效无疑是很有帮助的。如果本文提出的方法能被广泛采纳的话,企业捐赠的模式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捐赠的规模很有可能会提高,而创造出来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更会急剧增加。企业对慈善活动的价值也会更具信心,也更愿长期投入。而且,他们能更有效的向所在社区传达自己的慈善战略。此外,他们选择捐助领域的理由也会一目了然,更易得到公众的理解,而不会像现在这样捉摸不透。最后,捐赠企业和其他类型的捐赠人之间将会有更合理的分工,而企业则将在那些自己能够创造出独特价值的领域中承担一些工作。

慈善机构也会从中受益。他们将会看到越来越多的,更加稳定的公司资源流入非营利组织。同样重要的是,他们还能发展与企业的长期密切合作关系,这种合作关系将有至于更好的利用营利组织的专长资源来实现社会目标。正如企业可以利用非营利组织的基础设施更具成本效益的实现其目标一样,非营利组织也可利用企业的商业基础设施获益。

对有些企业领导而言,这种新方式似乎过于利己了。他们可能会争论说,行善纯粹关乎良心,商业性的目标不应掺杂进来。在有些行业里,尤其是在那些容易引起公众争议的石化和医药行业里,这种观点根深蒂固,以致许多企业都建立了独立的慈善组织,完全把捐赠活动与商业活动分隔开来。然而,他们也因此放弃了为社会为自己创造更大价值的机会。以改善环境为己任的慈善活动并不是出于一己之私,而是通过广泛的社会变革来造福社会。毕竟,如果企业的慈善捐赠只关心自身利益,这些所谓的捐赠款就不应当归入“慈善性可抵扣税赋开支”之列,而且,这种慈善捐赠还可能会危及企业的声誉。

提升纺织企业竞争优势的策略研究 篇7

关键词:纺织产业,竞争,原料,检测

“十五”期问,我国纺织工业快速发展,全行业纤维加工总量、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主要产品产量都有较大幅度增长。“十一五”期间,我国纺织工业仍将有较大发展。但着力点应放在加强自主创新,加快结构调整、改变多年来依靠原料资源和低成本人力资源优势的数量型增长模式、推进技术进步、优化产业结构、切实转向质量、效益型增长模式。

纺织工业是一个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的行业。“十一五”期间我国纺织工业既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是来自欧盟、美国、日本等纺织品服装进口国各种贸易限制措施的制约,另一方面是面临发达国家技术、装备、品牌、高档产品的竞争和发展中国家优质、低成本产品的竞争。

纺织工业是加工工业、纺织产品的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纤维原料的质量、品种和纺织、染整加工工艺、技术、装备水平。纺织工业自主创新的重点应该是跟踪国际纺织技术的发展、保证和提高纤维原料的质量、扩大品种、提高纺织染整工艺、技术、装备水平。

一、纤维原料:

1、化纤:

按纺织工业“十一五”规划纲要,2010全行业纤维加工总量将达到3600万吨。在2005年2690万吨纤维加工总量中化纤已占65%左右。我国化纤产量已占世界化纤总量的40%左右、但品种单一、中低档产品多、主要是以石油和天然气为原料的合成纤维。我国化纤行业的发展除改善原料供应满足纺织加工对化纤总量的需求外:一是要加快高性能差别化纤维和功能性纤维的开发和产业化,以适应生产中高档服装、家纺和产业用纺织品的需求;二是要加强芳纶、碳纤维和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高技术纤维的开发并逐步实现产业化,以适应生产高技术纺织品的要求:三是要加强以可再生纤维资源为原料的溶剂法纤维素纤维和聚乳酸纤维等可持续发展的纤维原料的开发研制。

2、棉花:

据国外资料报导,2005-2006年度我国棉花产量预计580万吨,需求量900万吨,相当世界总需求量的37%。随着纺织工业的发展,棉花原料供不应求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缓解棉花供求矛盾:一是要加快棉花体制市场化改革,使我国棉花市场尽快和国际市场接轨。积极推进我国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提高棉花质量检验的科学性和公信度,提高棉花质量、降低流通成本、用好棉花资源、增强我国棉花和棉纺织品的竞争力:二是加大投入,积极开发宜棉可耕地,扩大种植面积.据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调研,新疆有可能在现有基础上扩大棉花种植面积,新疆棉花的单产也还有进一步提高的潜力;三是要加强黄红麻、大麻竹纤维等非棉天然纤维资源的开发利用。黄红麻、大麻、竹等种植条件要求不高,山坡地、低洼易涝地都能生长。是很有发展潜力的可持续发展的纤维原料资源。

二、纺织技术:

传统纺织技术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用人多,劳动生产率低。英、美、日本等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先后把曾经为他们经济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的先导型产业称作“夕阳工业”大量向发展中国家转移。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纺织技术不断向优质、高产、自动化、连续化方向发展、走出了一条大幅度减少用人、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道路。

我国纺织企业的技术改造己经有了很大进展,企业装备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以棉纺织企业为例,在2004年全国6700万/棉纺纱锭中,90年代先进水平的设备已占50%。国产成套棉纺新设备基本上达到了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但是,和当前国际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国际上近年发展起来的紧密纺纱技术,我国引进不少,国产机型也还处于研制试生产阶段。金属针布、钢领、锭子等关键器材的质量、使用寿命、纺纱性能等方面也还需要努力开发创新,不断改进提高。

三、检测技术

纤维、纱线、织物的检测技术随纺织技术、检测方法和检测手段的不断发展而发展。检测技术经历了手感目测、机械式、机械电气式和电子式检测等阶段,不断提高机电一体化水平。现代检测技术也正在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现代检测技术在广泛应用电子信息技术基础上,采用各种传感技术,高速摄像和图象处理技术等实现快速、大容量检测、大大提高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科学性和公信度。近年国际上开始研究应用图象处理技术,在线或离线自动检验织物疵点,以客观检验取代主观检验,不仅提高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还有利于减轻劳动强度,减少用人。现代检测技术另一个趋向是向在线检测、自动控制发展。电子清纱器和纺纱工艺过程各种自调匀整技术已在生产上广泛应用。

结束语:

纺织业一直是我国传统的产业,并且是我国最具比较竞争优势的大宗出口产品产业。纺织业的出口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解决了大量劳动力就业的问题;为我国的出口创汇做出了很大的贡献。2005年1月1日全球纺织品配额被取消,世界纺织品贸易进入后配额时代。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针对我国纺织品的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而我们面临的问题十分复杂,既有内部的压力也有外部的压力。所以,改革现有的供货渠道以及纺织技术对于提高我们纺织产业的竞争优势有着关键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樾, 李伟娣.中国纺织服装业出口竞争优势分析[J].财经界 (下旬刊) , 2007, (9) .

[2]、毛晓凛.我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策略探讨[J].商场现代化, 2007, (33) .

整合优势 提升形象 推动发展 篇8

全面协助中广协的各项工作,学习中广协关于中国广告业的“十二五规划”发展纲要,加强行业自律。围绕中广协提出的做大做强中国本土广告公司的精神认真开展工作。

中国广告协会公司分会成员积极参与《广告法》的修订工作。积极动员分会成员参与中广协举办的各种大型活动。落实中广协精神,积极推动本土广告企业走向资本市场,向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

在国家工商总局和中广协的倡导下,公司分会的会员单位积极参与公益广告活动,特别是在民族团结的主题下,公司分会带头扛起民族团结的大旗。近期,在新疆举办民族团结专题公益广告大赛评比颁奖活动,获奖单位都是公司分会会员单位。

围绕国家倡导加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鼓励“自主品牌建设”的政策,在中广协的支持下,根据自身特点创新经营,并且承接和完成了许多国家重点形象工程和政府形象宣传,一方面为国家创造民族品牌,另一方面也树立了我们广告公司自身的品牌。

国安广告和国安DDB联合创意制作的“中国制造”形象宣传片,在欧美国家投放后,中国的国际形象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同时公司分会成员负责人高峻先生、吴晓波先生积极参与了受国家发改委的委托、国家工商总局与中国广告协会制定的广告业十二五规划。

公司分会在中广协的领导下,积极为分会成员做好服务工作。宣传公司分会会员单位,树立广告公司和广告人的形象。

为了更好、更多的宣传会员单位,经分会常委会同意,公司分会于2005年8月主办了《21世纪广告》杂志,并于2008年7月改版为双周刊。越来越多的会员单位要求《21世纪广告》刊登自己公司的信息,成为宣传他们的平台。广告公司分会、《21世纪广告》共同举办了“21世纪广告国际峰会”。峰会已经发展成为分会成员年底的一次聚会,为会员单位提供了一个高端的交流平台。

2010-2011年度,公司分会将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在中广协的领导下,积极贯彻执行中广协2010-2011年度的整体工作部署。积极加强会员单位的交流和沟通;组织本土公司与合资公司的交流会;从客户的需求和中国广告行业的发展趋势出发,研究探讨组建大型民族广告集团和媒体购买公司的工作。

继续举办“21世纪广告国际峰会”和“中国创意传播国际论坛”使之成为广告业品牌会议;充分利用《现代广告》和《21世纪广告》的媒体优势,宣传中国一级广告企业,树立本土广告公司品牌,更多更好的为会员单位服务。

各位,接下来的一年,在中广协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把握“经济方式转变”的机遇,加强“自主品牌建设”,推动中国广告业又好又快发展!

上一篇:2018年法制宣传活动方案下一篇:重症医学科质量与安全管理指标统计分析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