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日的作文

2024-07-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元日的作文(精选7篇)

元日的作文 篇1

虽然春节已离我们渐行渐远,可就在前些天,我们学习了宋代大诗人王安石那首脍炙人口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琅琅上口的诗句再次勾起我对春节的美好回忆!

春节人们俗称为过年,我们可以放爆竹、吃年夜饭、挂红灯笼、贴春花、看春节联欢晚会……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我是怎样过年的`吧!

大年三十那天,妈妈把我的头发编成一个个小辫,从上到下全部换成崭新的衣服,我穿上以后,感觉十分漂亮。白天,我和伙伴们一起打扑克、放花炮、做游戏,玩的很开心。到了晚上,妈妈和奶奶一起发面、和饺馅、为年夜饭做着精心的准备。随着兔年的脚步一步步向我们走来,我也帮助妈妈和奶奶包起饺子来。妈妈在饺子里放了几个钱,妈妈说,谁要是能吃到,在新的一年里谁就是最有福气的人。时间不知不觉的过去了,“10、9、8……2、1”,新年的钟声敲响了,妈妈也把煮好的饺子端上来,我本来不想吃,但一想到我要成为新年最有福气的人,便再了按捺不住了,没想到我吃的第一个饺子时就吃到钱了,哈哈,真开心呀!

临睡觉时,我问爸爸:“为什么要过年呢?”爸爸说:“相传在古时候,有一种凶恶的、被人称为“年”的怪兽,每到岁末,便出来伤人命。在一个腊月三十的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正好碰到牧童在甩牛鞭,“啪、啪”的响声吓得“年”仓皇逃命。“年”到了另外一个村庄,看到一家农户的院落里正晒着两件红衣裳,它又吓得它扭头便跑。“年”又来到一户人家,见到蜡烛的闪闪红光,吓得它顿时逃之夭夭。从此,人们知道“年”怕响、怕红、怕火,于是,人们就燃放爆竹、挂红灯笼、贴春联,以求安宁。随着时间的推移,就逐渐演化成为过年的习俗了。”

我说:“那再过几十年或几百年,过年时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爸爸说:“不论再过多少年,但是传统习俗不会丢,只能是越来越好。”

“是呀。”我说:“那我们就怀着这些美好的习俗做个美梦,醒来就迎接新年吧!”

元日的作文 篇2

一、爆竹迎新

人们通宵守岁, 就是为了等待鸡鸣, 一旦雄鸡报晓, 人们便起身迎新年。其第一件事就是用爆竹迎新年。唐代元日燃爆竹是沿袭前代的, 没有许多的变化, 唐代也有许多文人对燃放爆竹进行过描写, 如“新历才将半纸开, 小庭犹聚爆竿灰” (来鹄《早春》) , 如“照潭出老蛟, 爆竹惊山鬼” (刘禹锡《佘田行》) 。爆竹在唐代也是非常流行的一种习俗。关于爆竹《神异经》记载说, 山臊这种怪物是单足的长人, 人们如果冒犯了它, 就会身染寒热病。但是它却怕异声, 人们利用它的这个弱点, 燃烧竹子以竹裂时的哔剥声来吓它。吓跑山臊, 驱除瘟疫, 人们才能平安吉祥。此时元日燃放爆竹乃是为了驱逐恶鬼, 正如《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 是三元之日也, 谓之端月。鸡鸣而起, 先于庭前爆竹, 以避山臊恶鬼。”[1]燃放爆竹的本意则是驱逐山臊恶鬼, 祈求平安, 没有娱乐成分。如今燃放鞭炮包含了更多的意义, 增加了更丰富的内容。现在不只春节才燃放鞭炮, 一般的节庆或者是仪式都会燃放。鞭炮一出, 喜庆万分。火光表示着希望, 红色表示着喜庆, 急促的鞭炮声更是增添了喜庆的气氛。新年的鞭炮不只是辞旧迎新的象征, 更是中华民族的独特色彩。

二、拜贺献寿

新年期间必不可少的礼节就是走亲访友, 相互祝贺, 送去新年的祝福。直到现在此节俗仍有保留。《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长幼衣冠, 以次拜贺。”[1]唐代的元日沿袭了汉魏以来的这些风俗。在这重要的日子里家族内部的拜贺是不能少的, “赋诗犹落笔, 献寿更称觞” (杜甫《元日示宗武》) 。在这新春佳节之际他们正享受着天伦之乐, 作诗喝酒共度新年。家族内部拜贺之后, 邻里亲友间还要拜贺, 相互赠送新年的问候。士大夫登门拜年, 是唐代最为盛行的, “逢迎跪拜”, 不辞辛苦。因为身份尊卑的问题, 有些士大夫必须要亲自上门拜贺新年, 如“锵锵华驷客, 门馆贺新正” (李郢《元日作》) , 讲的就是来上门祝贺新年的热闹景象。人们要是在路上遇见了, 都要相互正式作揖, 互致新年的祝福, 如“相逢但祝新正寿” (薛峰《元日田家》) 。在这新年的第一天, 大家都在忙碌着送去新年的祝福, 人们心中有无尽的喜悦, 街上人来人往充满了喜庆的气氛。逢年拜贺奔波忙碌, 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或者是身体欠佳的人来说, 实在是力衰难支。白居易就感叹道:“庆吊经过懒, 逢迎跪拜迟。不因时节日, 岂觉此身羸。” (《七年元日对酒五首》其一) 人生有限, 过一天就少一天, 在这欢乐的节日中难免会有人感叹时光流逝。“贺人虽闹故人稀, 去日渐加余日少。” (元稹《酬复言长庆四年元日郡斋感怀见寄》) 正因如此, 人们才应该更加珍惜时光, 珍惜和亲友间的情谊。民间尚且如此, 朝廷更不用说了。

三、元日饮酒

饮酒可以使人心旷神怡, 排忧解闷。宾朋聚会则更可以增进感情, 增加娱乐的兴趣。那么在喜庆之日更需要饮酒作乐了。汉代就有元日饮酒的习俗了, 直到唐代也有此习俗, “朱泥一丸药, 柏叶万年杯” (司空曙《酬卫长林岁日见呈》) , “愿持柏叶寿, 长奉万年欢” (武平一《奉和元日赐宰臣柏叶》) , “能令人益寿, 非止麝含香” (李乂《元日恩赐柏叶应制》) , 诗歌也证实了元日喝柏叶酒可以“令人身轻能老”。杜诗云:“飘零还柏酒, 衰病只藜床。” (《元日示宗武》) 杜甫在“飘零”、“衰病”中饮此酒, 更是意味深长了。

元日饮柏叶酒的习俗比元日饮屠苏酒的习俗出现得要早, 元日饮柏叶酒在汉代就有此习俗了, 而元日饮屠苏酒则在魏晋时期才有, 一般都是后来者居上, 渐渐地屠苏酒替代了柏叶酒, 在元日这天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 是三元之日也。……进屠苏酒, 胶牙饧, 下五辛盘。饮酒次第, 从小起, 相传已久。”[1]元日饮酒习俗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被列入书中了。赵彦正《云麓漫钞》云:“正月旦日, 世俗皆饮屠苏, 自幼乃长。”[2]从南北朝到宋代都有元日饮屠苏酒的习俗, 那么这屠苏到底是什么呢。《岁华纪丽》曾说:“俗说屠苏乃草庵之名。昔有人居草庵之中, 每岁除夜遗闾里一药贴, 令囊浸井中, 至元日取水, 置于酒樽, 阖家饮之, 不病瘟疫。今人得其方而不知其人姓名, 但曰屠苏而已。”[3]韩鄂还在他的另一部著作《四时纂要》中披露了这一预防瘟疫的屠苏酒方:大黄、花椒、桔梗、桂心、防风各半两, 白术、虎杖各一两, 乌头半分。他说将以上八味切细, 装入深红色的口袋里, 年三十的傍晚, 把它放在井中。初一早上, 拿出来连口袋浸在酒里。全家从小到大, 依次稍许各喝一些, 一年没有病。从记述和配方来看, 虽然有神秘的色彩, 但是这些药材对身体都是有利无害的。元日喝屠苏酒的作用主要是去病强身, 使之长寿。

元日饮屠苏酒的习俗很是特别, 准备酒的时间是在除夕之夜, 而饮酒的时间则是元日早晨, 饮酒前要按照年齿排序, 由幼及长。“才酌屠苏定年齿” (方干《元日》) , 说的就是饮屠苏酒要按照年齿排序的节俗。唐代诗歌中也有很多记录元日饮屠苏酒由幼及长的节俗, “岁酒先拈辞不得, 被君推作少年人” (白居易《岁假内命酒赠周判官萧协律》) 。白居易只是头比萧翁白未匀, 就先喝岁酒了。唐人一般都很遵守这个从小到大的饮酒节俗的, 同年出生的刘禹锡跟白居易就遇到问题了。白居易问:“与君同甲子, 岁酒合谁先?” (《新岁赠梦得》) 刘禹锡就回答道:“与君同甲子, 寿酒让先杯。” (《元日乐天见过因举酒为贺》) 这些诗记录的都是元日饮酒从小到大的习俗。其原因正如董勋所说:“正旦饮酒先从小者, 何也?勋曰:‘俗从小者得岁, 故先酒贺之;老者失时, 故后饮酒。’”[4]

元日饮酒, 都是年轻的先饮, 年老者后饮, 这是饮屠苏酒的习俗, 但是年老者最后饮的这酒叫什么呢?白居易曾说:“弟妹妻孥小侄甥, 娇痴美我助欢情。岁盏后推蓝尾酒, 春盘先劝胶牙饧。” (《岁日家宴戏示弟侄等兼呈张侍御殷判官》) 在这一家之中, 白居易肯定是年龄最大的了, 所以他才“后推”蓝尾酒, 这蓝尾酒想必指的是最后饮酒。吕祖谦《诗律武库》后集载《太平广记》:虎部深屠龙曰:“婪尾酒最后饮也。”元日饮酒, 自少至长, 盖祝寿之意, 年最高者饮蓝尾杯, 众劝三杯, 喜其寿之高也。蓝尾犹吴越人称临尾, 白乐天诗备矣[5]。从这则材料也可以看出年长者最后饮的这酒就叫蓝尾酒。《容斋随笔》中引用唐人笔记:“《河东记》载:申屠澄与路旁茅舍中老父、妪及处女环火而坐, 妪自外挈酒壶至, 曰:‘以君冒寒, 且进一杯。’澄因揖逊曰:‘始自主人翁, 即巡, 澄当婪尾。’盖以蓝为婪, 当婪尾者, 谓最在后饮也……叶之说如此, 予谓不然。三杯之句, 只为酒之巡数耳, 安有连饮者哉。”洪迈也认为蓝尾酒是最后饮酒。白居易诗中也描写了元日饮酒由幼及长的习俗, “老过占他蓝尾酒, 病余收得到头身” (《喜人新年自咏》) , 描写的也是年老者最后饮酒。“三杯蓝尾酒, 一碟胶牙饧。” (《七年元日对酒五首》) 说的就是元日这天的必备之物。蓝尾酒在白居易诗中反复出现但在其他元日诗中均未见到, 可见白居易用蓝尾酒指代最后饮屠苏酒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元日这天不管是饮柏叶酒还是屠苏酒, 都象征一种辞旧迎新, 去病强身, 吉祥如意的意义, 元日饮酒的节俗就像董勋所说的那样。元日饮酒的旧俗皆从年少者起头, 这就是它的与众不同之处, 这个节俗是很有意义的, 在我国相传已久, 但是到了现在这一特色的饮酒节俗已经销声匿迹了。如今的人们恰恰反其道而行, 可能是为了追求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老, 才改由年长者起头的。

四、悬幡祈长命

唐代新出现了一种新的节俗, 这种节俗不只在一般人家, 在寺庙里也有。而且这种节俗在以前均未有过, “晓催庭火暗, 风带寺幡新” (司空图《丙午岁旦》) , 说的就是在元日这天在院子里立竿悬挂幡子, 想必有特别的意义。唐武宗会昌二年 (842) , 日本僧人圆仁在长安度过了春节, 他在日记中写道:“会昌二年次壬戌, 正月一日, 家家立竹竿, 悬幡子, 新岁祈长命。”[6]大家都挺注重生命的, 都希望在这天祈求平安健康, 长命百岁。

五、祝富贵、鞭聪明

“富贵祝来何所遂, 聪明鞭的无转机。”此诗句下原注云:“祝富贵、鞭聪明, 皆是正旦童稚俗法。” (元稹《《酬复言长庆四年元日郡斋感怀见寄》) 祝愿孩子聪明、富贵, 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 在一年复始万象更新的元日这天作出这样的祝福, 正体现了浓浓的中国味。像杜甫的《又示宗武》一诗, 并不只是专门训子的意思, 还包括长辈祝福子孙富贵、聪明的习俗。“试吟青玉案, 莫羡紫罗囊”用青玉案、紫罗囊的典故来教诲其子, 进而以孔子的弟子“曾参与游夏”相激励, 其用心显而易见, 那祝福子孙富贵、聪明的习俗亦不难窥知了。

除此之外, 我们还可以从唐诗中看到元日这天其他的节俗, 如“插桃销瘴疠, 移竹近阶墀” (张子容《乐成岁日赠孟浩然》) , 讲的就是元日这天插上桃枝可以消除疾病, 保障身体健康。在燃放爆竹的时候也要“庭燎”, 就是在庭中焚草, 烧得越旺越好, 也说是迎旺火, 如“国香煴翠幄, 庭燎赩红衾” (窦牟《元日喜闻大礼寄上翰林四学士中书六舍人二十韵》) 。刘禹锡曾说:“燎火委虚烬, 儿童炫彩衣。” (《元日感怀》) 既有燎火, 又有穿新衣的习俗。这些诗歌的记载为我们保存了传统的仪式和内容, 让我们了解了唐人是怎么过元日的, 了解了历史的文化, 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元日饮柏叶酒、屠苏酒, 燃爆竹, 悬幡子都体现了人们驱逐灾邪、祈求平安健康的主题, 重视人的生命、健康, 有积极的人生观。拜贺新年, 走亲访友既体现了注重人伦礼仪、重视友情亲情, 又体现了家庭和睦、邻里和睦的思想, 也就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以和谐为本的主题。祝富贵、鞭聪明的节俗体现了祈求吉祥、富贵平安的主题, 都是祛灾与祈福民俗的诗话再现, 鲜明地体现了唐人积极向上的心态, 重视人生的生命价值的处世态度。元日节俗中的活动、仪式延续到现在早已沁入人心, 成为了人们的一种习惯。

元日是节俗色彩极为浓厚的节日, 也因其有独特的节俗特征而充满了魅力。唐代的元日诗, 是唐代丰富多彩的岁时生活与岁时文化繁荣发展的产物, 具有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时代旋律。通过唐代元日诗中展现的节俗事象, 不仅可以让我们看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更可以洞察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民俗风情。

摘要:以唐代元日诗所涉及的元日节俗为视角, 通过对元日诗中节俗事象的分析, 展示了唐代元日的节俗情状。从全新的角度解读了唐代的元日诗, 发掘出唐代元日诗丰富的节俗价值。

关键词:唐代,元日诗,元日,节俗

参考文献

[1]宗懔.荆楚岁时记[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7.

[2]赵彦正.云麓漫钞[M].北京:中华书局, 1996.

[3]长泽规矩也.岁华纪丽书叙指南事林广记[M]//和刻本类书集成第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

[4]洪迈.容斋随笔[M].北京:中华书局, 2005.

[5]吕祖谦.诗律武库[M].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9.

元日“屠苏”考 篇3

屠苏酒是一种药酒。“屠苏”原为房屋之名,字本作“”。《广雅》:“,庵也。”《广韵》:“,草庵也。”《太平御览》卷一八一引汉服虔《通俗文》:“屋平曰。”后径写作“屠苏”。如《三国志·曹真传》裴松之注引《魏略》云:“(李胜)为尹,岁除,厅事前屠苏坏,令人更治之。”《宋书·索虏传》:“(拓跋)焘所住屠苏为疾雷击,屠苏倒,见压殆死。”皆用其义。今齐鲁间仍名简易的圆形草屋曰“团瓢”,或曰“草苏”、“屠苏”。

而草庵又因何名“屠苏”呢?此当与“屠苏”之词义有关。《说文》:“屠,刳也。”是“屠”有“割”义甚明。而“苏”,亦可训“取”。《离骚》:“苏粪壤以充帏兮,谓申椒其不芳。”王逸注:“苏,取也。”“苏”之训“取”,犹多指“取草”、“割草”而言。《庄子·天运》:“行者践其首脊,苏者取而爨之而已。”《史记·淮阴侯列传》:“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裴《集解》引《汉书音义》:“樵,取薪也;苏,取草也。”“苏”也可指柴草,如《文选》载潘安仁(岳)《马督谏》:“木石将尽,樵苏乏竭,刍荛罄绝。”由于古之草庵多取柴草覆盖而成,故“屠苏”遂由“割草”、“取草”、“柴草”之义,而被用作草庵之称。

至于“屠苏”与“酒”发生关系,俗谓古有居草庵之人,曾教闾里以药浸酒医疾,故名其药酒为“屠苏酒”。唐韩谔《岁华纪丽》曰:“元日,进屠苏。”注云:“俗说屠苏乃草庵之名。昔有人居草庵之中,每岁除夜遗闾里药一贴,令囊浸井中。至元日,取水置于酒樽,合家饮之,不病瘟疫。今人得其方而不识名,但曰屠苏而已。”或谓这位遗药的古人即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然据洪迈《容斋随笔》所考,元日饮屠苏酒,汉代已有其俗,孙公不过曾取其方济众耳。再联系到中国药酒起源甚早的事实,如周代名酒“鬯”即是用黑黍和郁金香药草酿制成的一种药酒,则屠苏酒之始应不晚于秦汉。而屠苏酒之不以人名而以草庵名,除了说明其为民间所创外,似乎也暗示了此方最早当为古朴社会的产物。

屠苏酒之药方,据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五引孙真人《屠苏饮论》所载,共用药八味,故亦称“八神散”,这就是:大黄、蜀椒、桔梗、桂心、防风各半两,白术、虎杖各一分,乌头半分。其法,先将药碎为细末,然后“以绛囊贮之,除日薄暮悬井中,令至泥。正旦出之,和囊浸酒中”。《七修类稿》及《归田琐记》所载与此稍异。方中主药大黄有攻积导滞、泻火凉血、逐瘀通经之功效,桔梗能开提肺气、疏通肠胃,蜀椒能散寒除湿、解郁消积、温补脾肾,再辅以他药,实是健身祛疾、“不病瘟疫”之良方。

至于元日屠苏酒的饮法,一般都按自少至长的次序饮之,即晋人董勋所说的“少者得岁,故先酒贺之;老者失时,故后饮酒”(《时镜新书》)。对此,孙真人《屠苏饮论》还有一段形象的描绘:“顷时,捧杯咒之曰‘一人饮之,一家无疾;一家饮之,一里无病。’先少后长,东向进饮。取其滓悬之中门,以避瘟气;三日外,弃于井中。”而白居易《岁假内命酒》“岁酒先拈辞不得,被君推作少年人”,苏轼《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苏辙《除日》“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正是对于古代饮屠苏酒的真实写照。

宋元以降,饮屠苏酒之俗渐不为人所重,终至失传。不过,今人春节期间所饮之形形色色的药酒,亦可谓古代屠苏酒之遗风了。

改写元日作文400字 篇4

王安石寻找着爆竹声的传来的地方,他看到了:一群顽皮的孩子们在点着爆竹,满脸的开心,王安石心里想道:多么可爱的孩子们呀!春节是多么受孩子们的喜爱啊!

王安石还看到一下早出晚归、忙碌的大人们,在这时也和孩子们在欢迎春节,还喝着屠苏酒.王安石凝视着那些欢天喜地的孩子们,他想到了:儿时的自己,来迎接春节时的那股高兴劲儿——在春节时,在家中可以吃的鱼、肉,也可以受到一些压岁钱,还可以穿上好看的新衣裳,在早上还可以看到自己亲爱的小伙伴们在开心的放爆竹.也同时跟他们堆雪人、打雪仗.爸爸妈妈也在一旁看着他们玩得如此开心.是看在眼里,乐在心中啊!到了下午,也可以还跟着伙伴们一块玩儿或到邻居家里串个门,开心得不得了!可是,虽然我们小孩子在春节中快乐地长大了一岁,大人们却老了一岁,但是他们还是开心、快乐的..

元日的作文 篇5

古诗凝练精致, 字字珠玑, 离儿童的现实生活久远, 课堂上如何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孩子穿越千年与诗人对话、与文本对话, 让古诗在孩子当下的生活中复活?笔者以为应当依托文本、根植生活, 寻找古诗中与孩子生活紧密结合的契合点, 举象入境, 通过读说结合、读写结合等方式, 与生活合理链接。

一、链接生活, 举象入境赏画面

对年代久远、言简意丰的古诗的学习感悟, 不能仅仅停留在诗句的表面, 教学中应举象入境, 也即举起来, 把象打开, 把象还原, 把象表现出来, 让孩子们能够看得见。朱光潜说:“读书挺要紧的一个字就是‘见’, 见什么?见象。”当然他是站在读者的角度, 站在文本的角度来说的, 因为有象在那里, 你可以去看, 你能看出那个象, 看出那个意境就行了。课堂上, 老师应充分利用这象的还原来拉近诗歌和儿童之间的距离。

以《元日》一诗的教学为例。儿童每年都要过春节, 但当下的儿童和古代人过春节的方式是有区别的。教学中应让儿童不断想象, 举象的目的就是为了解象, 悟情悟理。《元日》一诗的教学试图突破传统的“先读准字音, 读懂词句, 再品味全诗”这种“疏通文句”“面面俱到”的翻译式的固有模式, 在理解意思和感受画面意蕴之间寻求和谐的统一, 采取一种“散而不乱、细而不碎”的处理, 通过“燃爆竹”“饮屠苏”“曈曈日”“换屠苏”四个画面的想象描述来理解古诗, 并巧妙地将生字的识写、词语的理解融于其中。

【教学片段举隅】

片段一:在引导学生想象“爆竹声中一岁除”这一画面时, 依托“爆竹”这一凭借, 链接学生生活中听到的“鞭炮声”。从声音的表象、给人的感受等多方面来说说自己感受到的是___“的爆竹声”。此时学生脑海里呈现画面, 心中感受喜庆, 口中吟诵诗句, 真可谓达到古人“读书有三到———眼到口到心到”的要求。

片段二:对诗中画面“春风送暖入屠苏”的理解, 则创设情境, 唤醒儿童的生活经验, 想象人们一边喝着酒一边还可能会说些什么。“___ (人物) ___ (表情) 地说:“____。”从而品味饮屠苏时诗人身体之暖和内心之暖, 再动情地吟诵诗句。

二、链接生活, 联系背景悟情理

古诗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载体。每一首诗都饱含了作者对人生、对社会的态度与情感, 有其特定的创作背景。课堂上如何引领学生在诗中徜徉, 透过诗歌走进诗人的内心, 理解其中复杂的情感, 作者的创作背景是必不可少的。《元日》一诗是王安石49岁那年被任命为宰相后推行新政时写的。从表面看, 本诗是通过几个典型画面描述人们过春节时的习俗, 实则是透过画面表达自己坚定的改革信念。沐浴着改革的春风, 他内心暖意融融, 那时那事那景那情, 诗人不由吟诗抒怀, 他坚信自己的新政一定能成功推行, 从而实现他富国强民的愿望。

基于小学四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 背景材料在课堂上的合理取舍、适切把握和灵活利用必须费思量。背景的呈现、利用如若过于“丰满”, 显得累赘、多余, 会给人本末倒置之感, 让学生产生到底是学诗歌还是解诗人的困惑;若是过于“骨干”, 就不能为学生理解古诗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学生也就不可能理解古诗深刻的寓意。只有在教学中适切把握诗人的创作背景, 才能将教学引向深入。《元日》一诗的教学必须寻找到古人过春节和当下孩子的生活之间的最近契合点, 在诗歌与儿童生活距离拉近的过程中, 让学生初步触摸诗歌的理趣。

【教学片段举隅】

教学《元日》一诗, 在学生读懂古诗内容、读出诗歌画面的基础上, 试图引导学生品出诗中“情理”:

1. 引一引:引导学生关注王安石的写作背景, 互相交流查找到的作者的资料。

2. 读一读:出示王安石的相关介绍, 重点关注他49岁时发生的事, 初步感知其写诗背景。

3. 迁一迁:王安石当时是国家宰相, 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国家总理。让学生想一想, 快过年了, 我们敬爱的总理在想些什么?

4. 悟情理:再默读全诗, 看看哪句诗最能体现王安石的心声。 (总把新桃换旧符) 其中哪个字最能表达他坚定的信心? (总)

5. 吟古诗:通过以上关注, 引领学生感受宰相的胸怀远大, 再吟诵古诗。

三、链接生活, 适度拓展品文化

从文化的视野来看, 《元日》一诗选入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与《春联》《江雪》等文本组合为一个单元, 编者的意图就是对经典文化的继承。教学中要充分关注和诗作相关的文化, 诗歌固有的文化特点, 也即诗歌语言审美特色中的“节奏”“押韵”“对仗”等, 以及古诗内容涉及的相关文化“屠苏”“桃符”“元日”等, 适度拓展, 让学生享受一场文化的盛宴。

教学中, 在学生感知古诗画面、体悟诗人内心情感后, 由“元日”这一主题拓展开去, 关注同一主题的诗句。其要旨不仅在于拓展学生的阅读, 促进儿童深入了解我国春节传统文化习俗, 更升华了学生对古诗主旨的理解, 在吟诵的过程中爱上我国的传统经典文化。

【教学片段举隅】

1. 引一引: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它见证着我们成长的年年岁岁, 从古到今, 写春节的诗歌数不胜数。

出示诗句, 教师引读, 学生吟诵。

一年滴尽莲花漏, 碧井屠苏沉冻酒。———【宋】毛滂《元日》

无复屠苏梦, 挑灯夜未央。———【南宋】文天祥《除夜》

屠苏成醉饮, 欢笑白云窝。———【明】叶顒《己酉新正》

听烧爆竹童心在, 看换桃符老兴偏。———【清】孔尚任《甲午元旦》

举杯互敬屠苏酒, 散席分尝胜利茶。———董必武《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2. 结一结:我们发现, 无论哪个朝代, 无论是快乐还是忧愁, 春节里人们都会———品屠苏酒;都会———燃放爆竹;还会———在曈曈日里换桃符。

总结:爆竹声声辞旧岁, 屠苏美酒喝到醉, 新桃旧符映春晖, 引着孩子再背诵古诗。发现:王安石相信——— (人民一定会过上幸福的生活, 自己的新政一定会成功……)

3. 吟诵全诗, 轻唱诗歌。

古诗元日的鉴赏 篇6

诗写的是过年时常见的情景:人们辞旧迎新,忙忙碌碌。诗人捕捉到这一热闹场面,倾注入自己的感情,处处把新的事物引入诗中,于是爆竹是迎新,风是新春的风,酒是新酒,连太阳也是初升的,人们忙着换新的桃符,到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古人说欢乐之辞难工,这首诗恰恰把欢乐的场面很形象地描绘了出来,所以特别难能可贵,几乎受到了所有选家的青睐。

诗是人们的心声。不少论诗者注意到,王安石这首诗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是因为他当时正出任宰相,推行新法。他正如眼前人们把新的桃符代替旧的一样,革除旧政,施行新政。王安石对新政充满信心,所以反映到诗中就分外开朗。从这意义上说,这首写新年的诗就不单单是写新年,诗虽然用的是白描手法,极力渲染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同时又通过元日更新的习俗来寄托自己的思想,表现得含而不露,给人以回味。

《元日》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识字渠道,认字与识字。

2、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过年的习俗,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情感的追求。通过引导学生自学,学习古诗,提出疑问。

3、朗读课文,通过各种方式的以读悟情。

4、指导学生查找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调动查找资料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自学提出疑问通过各种方式的以读悟情。指导背诵部分段落。

教具准备:

1、春节的传说故事

2、投影

3、各地过年的图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你喜欢过年吗?我国传统的过年是哪一天呢?你想知道年是怎么来的,过年的习俗是怎么来的吗?

2、阅读《过年的来历》

3、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一说过年的来历。

4、你觉得过年和平时有什么不一样。

5、学生交流。

6、无论何时何地,所有的炎黄子孙都很注重过年。这节课,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王安石所写的七言绝句《元日》,看看古人是怎样过年的。

二、自学古诗

1、回忆学法:

我们要学会一首古诗你有什么基本办法呢?

(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理解意思展开想象)

2、你们有信心读准、读懂古诗吗?

三、学习古诗,交流。

1、你读准了吗?

2、你知道古人怎样过春节的吗?从诗中哪些地方知道呢?

燃爆竹

饮屠苏

迎红日

换新符

3、要读懂古诗还要先理解词语的意思,你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呢?

4、你还有什么不懂的或不理解的吗?告诉大家,让大家帮帮你。

5、在大家的帮助之下,是不是都理解了古诗了呢?请你试着把古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自己说指名说理解古诗可以把用在两部分间加上自己的话。使意思表达更通顺。

6、闭眼听老师范读,在头脑中想象,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7、小结:多喜庆,多热闹呀。能把这首古诗的热闹和喜庆通过读表现出来吗?如果你觉得读不足以把热闹和喜庆表现出来,也可以通过动作表现出来。

自己读指名读全班读

四、背诵古诗,学习生字。

1、你会背诵了吗?

全班背男女生各背

2、我们来看看这首古诗的第一个字,要写对写好它应该注意什么?

右下角的四点书写。师板演。

3、学生书写,教师巡视。

4、展示台进行生字的讲评。

爆的最后一笔

换的撇不要写出头

曈的左边是日

上一篇:后进生帮扶情况记录表下一篇:高三存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