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历史知识点上册

2024-10-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三历史知识点上册(共4篇)

初三历史知识点上册 篇1

1、人类的形成

⑴人类是由非洲南方古猿演变而来;

⑵直立行走是人类进化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⑶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⑷劳动创造了人;

⑸原始社会解体的原因或标志:

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产生、国家的产生

⑹三大人种形成于晚期智人时期;人种的差异是不同自然地理环境等众多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人种的差异只是生理特征的差异,而没有优劣之别;

⑺原始社会经历了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两个阶段;这两个社会阶段的主要区别在于女性在母系氏族社会占主导地位,男性在父系氏族社会占主导地位;母系氏族发展到父系氏族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2、大河流域的文明古国

亚非古代四大文明及其发源地:

①古代埃及文明:尼罗河流域(前35)

②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两河流域(前3500年)

③古代印度文明:印度河岸流域(前进500年)

④中国的古代文明:黄河流域(前2100年)

3、亚非古代四大文明发源地的共同特征

都发源于大河流域;都位于北纬20度-40度之间;

原因:

①大河流域气候湿润,光线充足,地势平坦,适合人类生存;

②大河流域上游高山积雪的融化,导致河水的定期泛滥,泛滥的河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这些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4、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含义:尼罗河孕育了埃及和埃及文明

5、对金字塔的认识

①金字塔是埃及文明的象征;

②金字塔是埃及国王法老的陵墓;

③金字塔是埃及国王权利和地位的象征;

④金字塔是古埃及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

⑤金字塔是埃及奴隶主残酷剥削、压迫奴隶的历史见证。

⑥金字塔是是中央集权制的君主专制的标志

6、对汉谟拉比法典的认识

①是古巴比伦王国的国王汉谟拉比制定的;

②内容:处处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强化奴隶主阶级专政。

③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和目的:是一部严格保护奴隶主阶级的私有财产,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法典。④汉谟拉比法典是中央集权制的君主专制的标志

⑤历史意义:是现存世界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九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1.人类历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19俄国十月革命。

2.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

3.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苏俄)。

4.列宁找到一条小农占优势的落后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的标志:19实施的新经济政策。

5.苏联成立的:1922年底成立。

6.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

7.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

8.最能体现巴黎和会分赃性质的《凡尔赛和约》内容:殖民地问题。

9.华盛顿会议的受益国:美国;的受害国:中国;受限制最厉害的国家:日本。

10.罗斯福新政最突出的特点(“新”的体现):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11.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根据《国家工业复兴法》,对工业进行调整。(由于罗斯福新政只是在资本主义内部进行的调整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因此并没有根除经济危机)

12.绥靖政策的实质:纵容法西斯的侵略。

13.绥靖政策达到顶峰的标志:1938年9月慕尼黑阴谋。

14.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标志:1938年9月1日德军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15.第二次世界大战扩大的标志: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

16.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或规模)的标志: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珍珠港事件)。

17.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标志:1942年元旦《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18.第二次世界大战最主要的转折点:1942年7月──1943年2月的斯大林格勒战役。

19.欧洲第二战场开辟的标志:诺曼底登陆。

20.“二战”欧洲战争结束的标志:1945年5月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

2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标志: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

22.二战后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美国。

23.20世纪80年代世界上的负债国:美国。

24.20世纪90年代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其特征是:信息化和全球化。

25.20世纪90年代世界上的经济体:欧盟。的政治体:联合国。

26.20世纪50──70年代经济发展最快的资本主义国家:日本。

27.印巴冲突的根源:“印巴分治”(蒙巴顿方案)。

28.中东问题的关键:巴以冲突。中东问题的本质:领土争端。

29.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的破裂和美国苏之间冷战开始的标志:1947年美国出台“杜鲁门主义”。

历史学习方法技巧

1、养成浓厚的学习的兴趣:张载说过:“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克成。”杨振宁亦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兴趣是自学学习的先导,是人们探究世界的动力,是的老师。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遇到挫折困难才能顽强攻克,百折不挠。”

2、培养学习的主动性,真正理解和把握学习规律:什么是学习的主动性呢?就是不靠别人督促,不在外力推动下学习。怎样才能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呢?一是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斯大林有一句名言:“伟大的毅力产生伟大的目的”。只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认清学习的重要性,才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地、坚持不懈地学习。二是要采取积极的学习态度,有计划地学习每门课程,要注意做到课前认真预习,对老师要讲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对于疑难问题做出记号,等到老师讲解时集中精神听。

3、“温故知新”与“温新知故”相结合。“温故知新”反映了学习过程不能一次性完成,认识过程必然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规律,它告诫我们探求学问应该逐步消化,切忌囫囵吞枣,有的知识由表及里,深思熟虑;有的知识需要由此及彼,融会贯通;有的知识应引进先知,触类旁通;有的知识应该联系实际,具体领悟。然而,“温故知新”也有先天不足,它的知识面狭窄,难以深入下去,所以,在实践中,“温故知新”走向“温新知故”,从后者中找方法和规律,与“温故知新”相辅相成,成为我们学习方法中的重要原则。“温新知故”就是不拘于旧知,在不断探求新知识的同时,以新带旧,组成知识的网络系统,显现知识间固有的逻辑关系,从而成为转化能力,提高素质。

4、学历史其实是不用死记硬背的,只要带着心去看课本,认真多看几次课本,记清事件的背景、过程和意义,理清历史线索就可以了。

初三上册历史重点归纳 篇2

1、四大文明古国及文明成就:

古埃及:金字塔、木乃伊、象形文字;

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楔形文字、空中花园;古印度:阿拉伯数字、种姓制度;

古中国:四大发明、长城、甲骨文。

2、人类文明交往的两种方式、例子及影响:

①暴力冲撞(战争):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影响:给被征服地区带来灾难,但客观上促进了不同地区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②和平交流:阿拉伯数字的传播(印度人发明)、马可·波罗访华、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天竺、郑和下西洋、丝绸之路影响:促进世界文明的交流与发展。

3、对待不同国家或地区文明的态度:

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②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不同文明

4、文艺复兴:

①时间:14—16世纪(被称为发现了“人”的时代,产生“巨人的时代”);

②核心内容:人文主义

③影响(对欧洲社会转型的作用):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④代表人物:但丁---文艺复兴的先驱《神曲》;达芬奇《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

5、新航路的开辟:

①时间:15—17世纪,地理大发现,发现了“世界”

②影响(评价):

积极:把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促进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消极:带来殖民扩张,造成亚非拉的贫穷落后。(东方落后,西方先进)

6、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的共同背景:都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7、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印第安人的名称由来与哥伦布发现美洲有关。

8、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9、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①时间:(1640—1688)

②爆发的根本原因: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颁布的文件:《权利法案》①时间:1689②目的:为了限制国王的权利③作用:限制了王权,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10、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年

①、根本原因: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②、双重性质:是民族解放战争又是资产阶级革命。

③、转折:萨拉托加战役。

④、文件《独立宣言》,

时间:1776月7月4日(国庆节:7月4日);

核心内容:自由平等和美国独立

作用:标志着美国诞生

⑤、1787年宪法:体现了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原则。

⑥、美国独立战争影响:

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独立。

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推动了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

11、评价华盛顿:

华盛顿领导美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开创了民主政治先河,作为开国元勋和伟大的政治家,他成为美国最着名的历史人物之一。

12、美国南北战争:1861---1865年

①根本原因:南北两种不同制度的矛盾.(北方资本主义工业,南方种植园经济)(黑人奴隶制的存废问题;黑人奴隶制阻碍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②性质: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③林肯的首要任务:维护国家统一

④颁布文件:1862年《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宅地法》.作用:扭转了战局,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⑤影响:废除了黑人奴隶制,维护了国家统一,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13、评价林肯:

林肯为维护国家统一和解放黑人奴隶作出了重大贡献,成为美国历史上的着名总统。

14、美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先后扫除了哪些障碍?各有何作用?

美国独立战争:扫除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国家独立,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美国内战:扫除了黑人奴隶制,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15、美国崛起的启示:

坚决反对分裂,维护国家统一;独立、统一是强大的前提。

16、中外维护国家统一的人物:左宗棠收复新疆、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林肯领导南北战争。

17、法国大革命

①根本原因: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

②开始标志: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③领导人:罗伯斯庇尔

④颁布文件《人权宣言》内容:宣称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⑤《拿破仑法典》,是资产阶级国家的第一部民法典。它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

18、

①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的共同作用: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爆发的共同原因是:资本主义发展受到了阻碍;

③启示:先进制度推动社会发展,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19、

①《权利法案》《独立宣言》《人权宣言》的核心思想都是:自由、平等。

②它们对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作用:推动人类社会由人治走向法治,实行依法治国。

20、工业革命:

①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上半期,首先发生于 英 国。

②主要标志:蒸汽机的发明与应用。

③理论依据:牛顿力学

④时代特征: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⑤、主要成果:

哈格里夫斯——珍妮纺纱机(英国)1765年

瓦特——改良蒸汽机 (英国)1785年

富尔顿——汽船(美国)18

史蒂芬孙——火车(“旅行者”号)(英国)1825年

⑥影响:

积极的: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生产力,使社会面貌发生巨大变化;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对世界统治。

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消极的:造成能源浪费,环境污染。

⑦、工业革命对英国的影响: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头号殖民国家。

⑧、启示: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②科技推动社会进步,改变人们的生活。③科教兴国。

⑨、17—19世纪,英国政治经济领域发生的两次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

21、第二次工业革命

①开始时间:19世纪70年代

②标志:电力广泛应用(或内燃机的广泛应用)。

③首先开始的国家: 美国 和 德国。

④应用理论: 英国 科学家 法拉第 发现的 电磁感应原理 。新能源:石油、电力。

⑤、主要成就 :

A、美国爱迪生1879年发明了电灯泡,给人类带来光明。

B、德国 人 卡尔·本茨 卡尔本茨设计出内燃机 。

C、1885年德国 人 卡尔·本茨 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辆 汽车 。

D、19, 美国莱特兄弟 制成第一架 飞机 。

⑥、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

美、德超过英、法;

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22、通过三角贸易和殖民掠夺,西方殖民者完成了血腥的资本积累。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最先进行奴隶贸易的是葡萄牙人,但英国人后来居上,成为这条路上的主要经营者。(欧→非→美→欧)

23、印度反英大起义:

①时间:1857—1859年。

②英雄:章西女王。

③同时期中国进行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最后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24、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①18世纪末19世纪初受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影响。

②领导人:玻利瓦尔

③称呼:“南美的解放者”

25、英国宪章运动

背景:工业革命

性质: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26、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27、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特点及对应的史实:

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由理论到实践(巴黎公社);

由理想到现实(十月革命胜利);

由现实到发展(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28、巴黎公社(1871年)意义(性质):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29、《国际歌》词作者:鲍狄埃 曲作者:狄盖特 创作背景:为纪念巴黎公社而作。

30、俄国1861年改革又称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或废除农奴制改革

①根本原因:农奴制阻碍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初三英语上册知识点 篇3

介词是一种虚词,用来表示名词或相当于名词的其它词语句中其它词的关系,不能单独使用。介词可与名词或相当于名词的其它词构成介词短语。介词短语可在句中作定语,状语,表语和宾语补足语。例如:

The boy over there is John’s brother. (定语)

The girl will be back in two hours. (状语)

Our English teacher is from Australia. (表语)

Help yourself to some fish. (宾语补足语)

2.常用介词的用法辨析

(1)表时间的介词

at, in on

表示时间点用at。例如:at six o’clock, at noon, at midnight。表示在某个世纪,某年,某月,某个季节以及早晨,上午,下午,晚上时,用in。例如:in the ninettenth century, in 2022, in may, in winter, in the morning, in the afternoon等。表示具体的某一天和某一天的上午,下午,晚上时,用on。例如:on Monday, on July 1st, on Sunday morning等。

since, after

由since和after 引导的词组都可表示从过去某一点开始的时段,但since词组表示的时段一直延续到说话的时刻,因而往往要与现在完成时连用。而after词组所表示的时段纯系过去,因而要与一般过去时连用。例如:

I haven’t heard from him since last summer.

After five days the boy came back.

in, after

in与将来时态连用时,表示“过多长时间以后”的意思,后面跟表示一段时间的词语。After与将来时态连用时,后面只能跟表示时间点的词语。After与过去时态连用时,后面才能跟表示一段时间的词语。例如:

He will be back in two months.

He will arrive after four o’clock.

He returned after a month.

(2)表示地点的介词

at, in, on

at一般指小地方;in一般指大地方或某个范围之内;on往往表示“在某个物体的表面”。例如:

He arrived in Shanghai yesterday.

They arrived at a small village before dark.

There is a big hole in the wall.

The teacher put up a picture on the wall.

over, above, on

over, on和above都可表示“在……上面”,但具体含义不同。Over表示位置高于某物,在某物的正上方,其反义词是under。 above也表示位置高于某物,但不一定在正上方,其反义词是below。On指两个物体表面接触,一个在另一的上面。例如:

There is a bridge over the river.

We flew above the clouds.

They put some flowers on the teacher’s desk.

across, through

across和through均可表示“从这一边到另一边”,但用法不同。Across的含义与on有关,表示动作在某一物体的表面进行。Throgh的含义与in有关,表示动作是在三维空间进行。例如:

The dog ran across the grass.

The boy swam across the river.

They walked through the forest.

I pushed through the crowds.

in front of, in the front of

in front of 表示“在某人或某物的前面”,在某个范围以外;in the front of 表示“在……的前部”,在某个范围以内。例如:

There are some tall trees in front of the building.

The teacher is sitting in the front of the classroom.

3.介词的固定搭配

介词往往同其他词类形成了固定搭配关系。记住这种固定搭配关系,才能正确使用介词。

(1)介词与动词的搭配

listen to , laugh at, get to, look for wait for, hear from, turn on, turn off, worry about, think of, look after, spend…on…, 等。

(2)介词与名词的搭配

on time, in time, by bus, on foot, with pleasure, on one’s way to, in trouble, at breakfast, at the end of, in the end等。

(3)介词与形容词的搭配

be late for, be afraid of, be good at, be interested in, be angry with, be full of, be sorry for等。

动词篇:

1.短语动词的分类

(1)动词+介词

常见的有look for, look after, ask for, laugh at, hear of 等。这类短语动词的`宾语只能放在介词后。如:

Don’t laugh at others.

Tom asked his parents for a bike.

(2)动词+副词

常见的有give up, pick up, think over, find out, hand in,等。这类短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名词,既可放在副词前边,又可放在副词后边;宾语如果是人称代词或反身代词,则要放在副词前边。如:

You’ll hand in your homework tomorrow.

Please don’t forget to hand it in.

(3)动词+副词+介词

常见的有 go on with, catch up with等。这类短语动词的宾语只能放在介词后边。如:

Go on and I’ll catch up with you in five minutes.

After a short rest, he went on with his research work.

(4)动词+名词+介词

常见的有take care of, make use of, pay attention to, make fun of 等。这类短语动词的宾语只能放在介词后边。如:

You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your handwriting.

We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our time.

(5)动词+形容词

常见的有leave open, set free, cut open等。这类短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名词,则宾语可放在形容词的前边,也可放在后边;宾语如果是人称代词或反身代词,则必须放在形容词前边。如:

The prisoners were set free.

He cut it open.

(6)动词+名词

常见的有take place, make friends等。这类短语动词用作不及物动词。如:

This story took place three years ago.

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考点 篇4

2、原子论(道尔顿)和分子学说(阿伏加德罗)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3、1869年,俄国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物质的种类繁多(达3000多万种),但组成它们的基本成分——元素只有100多种。水、氧气、二氧化碳的一个共同点:都含有氧元素。

4、未来化学将朝着“绿色化学”——“绿色消毁”和“绿色生产”的方向发展。核心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特点:①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原料无毒无害②减少向环境排放废物③原料中的原子全部被消纳,实现零排放(在化合反应中体现)④生产出环境友好产品。见教材P32。

5、我国的某些化学工艺像造纸、制火药、烧瓷器,发明很早,对世界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

6、用高分子薄膜做的鸟笼:隔水、透气

7、用纳米技术制造出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直径6mm的尼龙绳能吊起2t的汽车)(1nm=10-9m)

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质的变化、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

2、判断依据:是否有其它(新)物质生成。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

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二、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在变化语句中加“能”或“可以”或“易”等词语,变成了相应的性质。

它们的区别是:物理性质在静止状态中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物质运动状态中才能表现出来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概念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伴随现象

物质的形状、状态等发生变化

常伴随有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本质区别

变化时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 实例

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

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

相互关系

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如石蜡燃烧时先发生石蜡熔化现象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概念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实质

物质的微粒组成结构不变所呈现出的性质。

物质的微粒组成结构改变时所呈现出的性质。

实例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可燃性、氧化性、稳定性、助燃性、还原性、酸性、碱性等

确定

由感官直接感知或由仪器测定

通过化学变化方可知

区别

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反应表现出来

课题2化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以实验为基础。学习化学的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现象:蜡烛逐渐熔化,燃烧,发出红光,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2、产物:二氧化碳和水

检验:二氧化碳——在火焰上方罩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

水——在火焰上方罩冷而干燥的烧杯(变模糊或有水珠出现)

水的验证:用无水硫酸铜cuSo4(白色)5H2o===cuSo4·5H2o(蓝色)

3、物理性质: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小,质软

结论:⑴燃烧前:蜡烛通常为黄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

⑵燃烧时:①蜡烛发出黄白色的火焰,放热、发光,蜡烛逐渐变短,受热时熔化,冷却后又凝固。

②木条处于外焰的部分最先变黑,外焰温度最高。

③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其中含有H元素;蜡烛燃烧后还生成co2,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中含有c元素。

④白瓷板上有黑色粉末出现,更说明蜡烛中含有c元素。

⑶燃烧后:有一股白烟,能重新燃烧。说明蜡烛燃烧是蜡烛气化后的蜡烛蒸气被点燃。

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原理:A、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特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B、氧气——支持燃烧(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燃着的木条烧得更旺),供给呼吸。

2、结论:“两多一少”——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比空气多,氧气的含量比空气少。

即:A.呼出的气体使石灰水出现的浑浊多,证明呼出的气体比空气中co2的含量高。

B.呼出的气体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能够燃烧,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比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高。

c.对着呼气的玻璃片上的水雾比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上的水雾多,证明呼出气体中水的含量

比空气中水的含量高。

3、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

方法①: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瓶内,使之燃得更旺的是氧气,使之立即熄灭的是二氧化碳;

方法②:分加倒入澄清的石灰水,使之变浑浊的是二氧化碳,使之无明显变化的是氧气。

三、实验探究的方法:

A、提出科学问题;B、假想和猜测;c、制定计划;D、进行实验;

E、收集证据;F、解释与结论;G、反思与评价;H、表达与交流。

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

一、常用的仪器(仪器名称不能写错别字)

(一)初中化学实验常用用仪器

反应容器可直接受热的: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

能间接受热的:烧杯、烧瓶、锥形瓶(加热时,需加石棉网)

常存放药品的仪器:广口瓶(固体)、细口瓶(液体)、滴瓶(少量液体)、集气瓶(气体)

用加热仪器:酒精灯

计量仪器:托盘天平(称量)、量筒(量体积)

仪分离仪器:漏斗

器取用仪器:药匙(粉末或小晶粒状)、镊子(块状或较大颗粒)、胶头滴管(少量液体)

夹持仪器:试管夹、铁架台(带铁夹、铁圈)、坩埚钳

其他仪器:长颈漏斗、石棉网、玻璃棒、试管刷、水槽

不能加热:量筒、集气瓶、漏斗、温度计、滴瓶、表面皿、广口瓶、细口瓶等

、试管

(1)、用途:a、在常温或加热时,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b、溶解少量固体。

c、收集少量气体的容器d、或用于装置成小型气体的发生器。

(2)、注意事项:

a、加热时外壁必须干燥,不能骤热骤冷,一般要先均匀受热,然后才能集中受热,防止试管受热不均而破裂。

b、加热时,试管要先用铁夹夹持固定在铁架台上(短时间加热也可用试管夹夹持)。

试管夹应夹在的中上部,铁夹应夹在离试管口的1/3处。

c、加热固体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且未冷前试管不能直立,避免管口冷凝水倒流

使试管炸裂。

d、加热液体时,盛液量一般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防止液体受热溢出),使试管与桌面

约成45°的角度(增大受热面积,防止暴沸),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别人(防止液体

喷出伤人)。反应时试管内的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2。

2、烧杯用途:①溶解固体物质、配制溶液,以及溶液的稀释、浓缩

②也可用做较大量的物质间的反应

注意事项:受热时外壁要干燥,并放在石棉网上使其受热均匀(防止受热不均使烧杯炸裂),加液量一般不超过容积的1/3(防止加热沸腾使液体外溢)。

3、烧瓶:有圆底烧瓶,平底烧瓶

①常用做较大量的液体间的反应②也可用做装置气体发生器

4、锥形瓶用途:①加热液体,②也可用于装置气体发生器和洗瓶器③也可用于滴定中的受滴容器。

注意:使用烧瓶或锥形瓶时容积不得超过其容积的1/2,蒸发溶液时溶液的量不应超过

蒸发皿容积的2/3

5、蒸发皿通常用于溶液的浓缩或蒸干。

注意事项:①盛液量不能超过2/3,防止加热时液体沸腾外溅

②均匀加热,不可骤冷(防止破裂)

③热的蒸发皿要用坩埚钳夹取。

6、胶头滴管①胶头滴管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②滴瓶用于盛放少量液体药品

注意:①先排空再吸液 ②悬空垂直放在试管口上方,以免沾污染滴管,滴管管口不能伸入受滴容器(防止滴管沾上其他试剂)③吸取液体后,应保持胶头在上,不能向下或平放,防止液体倒流,沾污试或腐蚀胶头;④除吸同一试剂外,用过后应立即洗净,再去吸取其他药品,未经洗涤的滴管

严禁吸取别的试剂(防止试剂相互污染。)⑤滴瓶上的滴管与瓶配套使用,滴液后应立即插入原瓶内,不得弄脏,也不必用水冲冼。

7、量筒用于量取一定量体积液体的仪器。

注意:①不能在量筒内稀释或配制溶液,决不能对量筒加热。②也不能在量筒里进行化学反应

操作注意:在量液体时,要根据所量的体积来选择大小恰当的量筒(否则会造成较大的误差),读数时应将量筒垂直平稳放在桌面上,并使量筒的刻度与量筒内的液体凹液面的最

低点保持在同一水平面。

8、托盘天平:称量仪器,一般精确到0.1克。

注意:称量物放在左盘,砝码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放在右盘,取用砝码要用镊子,不能直接用手,天平不能称量热的物体,被称物体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要在两边先放上等质量的纸,易潮解的药品或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固体)必须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

9、集气瓶:(瓶口上边缘磨砂,无塞)用途:①用于收集或短时间贮存少量气体。②也可用于进行某些物质和气体燃烧的反应器。

注意事项:①不能加热。②收集或贮存气体时,要配以毛玻璃片遮盖。③在瓶内作物质燃烧反应时,若固体生成,瓶底应加少量水或铺少量细沙。

0、广口瓶(内壁是磨毛的):常用于盛放固体试剂,也可用做洗气瓶

1、细口瓶用于盛放液体试剂:棕色的细口瓶用于盛装需要避光保存的物质,存放碱溶液时

试剂瓶应用橡皮塞,不能用玻璃塞。

2、漏斗用于向细口容器内注入液体或用于过滤装置。

3、长颈漏斗:用于向反应容器内注入液体,若用来制取气体,则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要插入液面以下,形成“液封”,(防止气体从长颈斗中逸出)

4、分液漏斗主要用于分离两种互不相溶且密度不同的液体,也可用于向反应容器中滴加液体,可控制液体的用量

5、试管夹用于夹持试管,给试管加热。

注意事项:①使用时从试管的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的中上部。或夹在距管口1/3处

(防止杂质落入试管)②不要把拇指按在试管夹短柄上。

6、铁架台用于固定和支持各种仪器,一般常用于过滤、加热等实验操作。

注意事项:a、铁夹和十字夹缺口位置要向上,以便于操作和保证安全。

b、重物要固定在铁架台底座大面一侧,使重心落在底座内

7、酒精灯用途:化学实验室常用的加热仪器

注意事项:

①使用时先将灯放稳,灯帽取下直立在灯的右侧,以防止滚动和便于取用。

②使用前检查并调整灯芯(保证更地燃烧,火焰保持较高的的温度)。

③灯体内的酒精不可超过灯容积的3/4,也不应少于1/4。(酒精过多,在加热或移动时易溢出;

太少,加热酒精蒸气易引起爆炸)。

④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防止酒精洒出引起火灾)

⑤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酒精灯,应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

(防止酒精洒出引起火灾)。

⑥酒精灯的外焰最高,应在外焰部分加热先预热后集中加热。要防止灯心与热的玻璃器皿接触

(以防玻璃器皿受损)

⑦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熄。(防止将火焰沿着灯颈吹入灯内)

⑧实验结束时,应用灯帽盖灭。(以免灯内酒精挥发而使灯心留有过多的水分,不仅浪费酒精而且不易点燃)

⑨不要碰倒酒精灯,若有酒精洒到桌面并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湿布扑盖或撒沙土扑灭火焰,不能用水冲,以免火势蔓延。

8、玻璃棒用途:搅拌(加速溶解)、引流(过滤或转移液体)。

注意事项:①搅拌不要碰撞容器壁②用后及时擦洗干净

9、温度计刚用过的高温温度计不可立即用冷水冲洗。

20、药匙用于取用粉末或小粒状的固体药品,每次用前要将药匙用干净的滤纸揩净。

二、药品的取用规则、“三不准”原则:不尝、不闻、不接触。

即:①不准用手接触药品②不准用口尝药品的味道③不准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气味。

2、用量原则:严格按规定用量取用;无说明的——液体取1-2ml,固体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3、剩余药品:不放回原瓶、不随意丢弃、不带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容器。

三、固体药品的取用。

工具:块状的用镊子;粉末状的用药匙和纸槽。

、取用块状固体用镊子。

步骤:先把容器横放,用镊子夹取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在容器口,再把容器慢慢地竖立起来,使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沿容器壁滑到容器底部,以免打破容器。

2、取用粉末状或小颗粒状的药品时要用药匙或纸槽。(一横二送三直立)

步骤:先把试管横放,用药匙(或纸槽)把药品小心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让药品全部落入底部,以免药品沾在管口或试管上。

注:使用后的药匙或镊子应立即用干净的纸擦干净。

四、液体药品的取用:“多倒少滴”。工具——量筒和滴管。、取用大量液体时可直接从试剂瓶中倾倒。(一倒二向三挨四靠)

步骤:1瓶盖倒放在实验台(防止桌面上的杂物污染瓶塞,从而污染药品);2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防止残留的液体流下腐蚀标签),3瓶口紧挨试管口,缓缓地将液体注入试管内(快速倒会造成液体洒落);4倾注完毕后,瓶口在试管口靠两下。并立即盖上瓶塞(防止液体的挥发或污染),标签向外放回原处。

2、取用少量液体时可用胶头滴管。要领:悬、垂。见前6问。

3、步骤:选、慢注、滴加

注意事项:使用量筒时,要做倒:

①接近刻度时改用胶头滴管②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线及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③若仰视则读数偏低,液体的实际体积>读数;俯视则读数偏高,液体的实际体积<读数。

3、取用定量液体时可用量筒和胶头滴管,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五、固体试剂的称量

仪器:托盘天平、药匙(托盘天平只能用于粗略的称量,能称准到0.1克)

步骤:调零、放纸片、左物右码、读数、复位

使用托盘天平时,要做到:①左物右码:添加砝码要用镊子不能用手直接拿砝码,并先大后小;称量完毕,砝码要放回砝码盒,游码要回零。

药品的质量=砝码读数游码读数

若左右放颠倒了;药品的质量=砝码读数-游码读数

②任何药品都不能直接放在盘中称量,干燥固体可放在纸上称量,易潮解药品要放在(烧杯或表面皿等)玻璃器皿中称量。

注意:称量一定质量的药品应先放砝码,再移动游码,最后放药品;称量未知质量的药品则应先放

药品,再放砝码,最后移动游码。

六、加热:先预热,后对准液体和固体部位集中加热;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热源,用外焰加热。

给液体加热可使用试管、烧瓶、烧杯、蒸发皿;

给固体加热可使用干燥的试管、蒸发皿、坩埚

液体:A、用干抹布擦拭试管的外壁,B、管口不能对着自己和旁人,c、试管夹从管底套上和取下,D、试管与桌面成45-60度

固体: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试管口应略向下(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先预热后集中药品加热。

注意点A:被加热的仪器外壁不能有水,加热前擦干,以免容器炸裂;

B:加热时玻璃仪器的底部不能触及酒精灯的灯心,以免容器破裂。

c:烧的很热的容器不能立即用冷水冲洗,也不能立即放在桌面上,应放在石棉网上。

七、仪器的装配:装配时,一般按从低到高,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

、连接方法

把玻璃管插入带孔橡皮塞:先把要插入塞子的玻璃管的一端用水润湿,然后稍稍用力转动

,使它插入.

连接玻璃管和胶皮管(左包右进)先把玻璃管口用水润湿,然后稍稍用力即可把玻璃管

插入胶皮管.

在容器口塞橡皮塞:应把橡皮塞慢慢转动着塞进容器口.切不可把容器放在桌上再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容器.

简易装置气密性检查:A、连接装置;B、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c、用手紧握试管加热;D、过一会儿导管中有气泡产生,当手离开后导管内形成一段水柱。

八、仪器的洗涤:

如:仪器内附有不溶性的碱、碳酸盐、碱性氧化物等,可加稀盐酸洗涤,再用水冲洗。

如:仪器内附有油脂等可用热的纯碱溶液洗涤,也可用洗衣粉或去污粉刷洗。

清洗干净的标准是:仪器内壁上的水即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而均匀地附着一层水膜时,就表明已洗涤干净了。

九、过滤:是分离不溶性固体与液体的一种方法(即一种溶,一种不溶,一定用过滤方法)如粗盐提纯、氯化钾和二氧化锰的分离。

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指用水润湿后的滤纸应紧贴漏斗壁;

“二纸”指①滤纸边缘稍低于漏斗边缘②滤液液面稍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指①烧杯紧靠玻璃棒②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边③漏斗末端紧靠烧杯内壁

十、物质的溶解:

.少量固体的溶解(振荡溶解)手臂不动、手腕甩动

2.较多量固体的溶解(搅拌溶解)仪器:烧杯、玻璃棒

十一、常用的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使用酒精灯时,不慎而引起酒精燃烧,应立即用湿抹布。

2、酸液不慎洒在桌上或皮肤上应用碳酸氢钠溶液冲洗。

3、碱溶液不慎洒在桌上应用醋酸冲洗,不慎洒在皮肤上应用硼酸溶液冲洗。

4、若浓硫酸不慎洒在皮肤上千万不能先用大量水冲洗。

十二、气体的制取、收集

、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

A:固体与固体之间反应,需要加热,用制o2装置(NH3、cH4);一定要用酒精灯。

B:固体与液体之间且不需要加热,用制H2装置(co2);一定不需要酒精灯。

2、常用气体的收集方法:(一般有毒排水、无毒排空)

A:排水法适用于难或不溶于水且与水不反应的气体,导管稍稍伸进瓶内。

(co、N2、No只能用排水法)

B:向上排空气法适用于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co2、Hcl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

c:向下排空气法适用于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如H2排气法:导管应伸入瓶底

十三、气体的验满:

o2的验满:用带余烬的木条放在瓶口。

co2的验满:用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证明co2的方法是用澄清石灰水。

十四、常见气体的净化和干燥一定先净化后干燥

、气体的净化(除杂)

H2(Hcl)用NaoH溶液co(Hcl)用NaoH溶液co(co2)用澄清石灰水

co2(Hcl)用NaHco3溶液co2(H2、co)用cuoco(o2)用铜网

o2(co2、Hcl、H2o)用碱石灰(cao和NaoH的混合物)

2、气体的干燥(除去水)

干燥剂有:浓硫酸(酸性)、碱石灰(碱性)、固体氢氧化钠(碱性)、氧化钙(碱性)、五氧化二磷(酸性)、无水氯化钙(中性)、无水硫酸铜(中性)

酸性干燥剂:不能干燥碱性气体如氨气;

碱性干燥剂;不能干燥酸性气体如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三氧化硫、氯化氢等。

注意:证明时,一定要先证明水再证明其它物质,证明水一定要用无水硫酸铜;

除去水时,先除去杂质,再除去水。证明二氧化碳一定要用澄清石灰水。

第二章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空气

一、空气成分的研究史、18世纪70年代,瑞典科学家舍勒和英国的科学家化学家普利斯特里,分别发现并制得了氧气。

2、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最早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第一次

明确提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

二、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装置图(见书P27)——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实验现象:A、红磷燃烧发出黄色火焰,冒白色浓烟,有白色固体出现。

B、(过一会儿白烟消失,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烧杯内的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瓶子容积的1/5。

3、实验结论:说明空气不是单一的物质;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4、化学方程式:4P5o2点燃2P2o5

5、注意事项:A、所用的红磷必须过量,过少则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

B、要等集气瓶(装置)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c、装置的气密性要好,(否则测量结果偏小),D、要先夹住橡皮管,然后再点红磷(否则测量结果偏大)。

思考:可否换用木炭、硫磺等物质?如能,应怎样操作?

答:不能用木炭或蜡烛(燃烧产生了气体,瓶内体积变化小),不能用铁(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三、空气的主要成分(按体积分数):氮气78%,氧气21%(,氮气比氧气约为4: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空气成分

氮气

氧气

稀有气体

二氧化碳

其他气体和杂质

体积分数

78%

21%

0.94%

0.03%

0.03%

四、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纯净”是相对的,绝对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只要杂质含量低,不至于对生产和科学研究产生影响的物质就是纯净物。

2、混合物: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质。

五、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氮气: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溶于小,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化学性质不活泼。

2、稀有气体:无色、无味的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化学性质很不活泼。

氧气

①动植物呼吸②医疗急救③金属切割④炼钢⑤宇宙航行等

氮气

①超导实验车②化工原料③作保护气④食品充氮作防腐剂等

稀有气体

①作保护气②制多种用途的电光源③激光技术④液氦冷冻机等

六、空气的污染及防治。、造成空气污染的物质:有害气体(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和烟尘。

污染: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石油化工厂排放的废气及汽车排放的尾气。

被污染的空气带来的危害: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在环境问题:

温室效应(二氧化碳含量过多引起)、臭氧空洞、酸雨(由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引起)。

防止空气污染的措施:植树造林、使用清洁能源。

目前空气污染指数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臭氧。

课题2氧气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色、味、态: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429g/L,略大于空气。(可用向上排空法)

3、溶解性:氧气不易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4、三态变化:降温后,氧气可以变为淡蓝色的液体,甚至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一)与非金属(碳、硫、磷)的反应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黑色固体)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生成一种无色无味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文字表达式:碳(c)氧气(o2)点燃——→二氧化碳(co2)

或: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o2点燃co2

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o2点燃2co

在空气中的燃烧情况:木炭红热,无烟、无焰,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

做木炭燃烧实验时,燃烧匙应慢慢从瓶口向瓶底伸入(充分利用瓶内的氧气)。

2、硫粉在空气中燃烧:So2点燃So2

在空气中: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氧气:明亮的蓝紫色的火焰)

实验时,要在瓶底装少量水(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3、红磷在氧气中的燃烧(暗红色固体)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的白烟

文字表达式:磷(P)氧气(o2)点燃——→五氧化二磷(P2o5)或:4P5o2点燃2P2o5

空气中燃烧情况:黄白色火焰,放热,有大量白烟

4、氢气中空气中燃烧:2H2o2点燃2H2o

(二)与金属(镁、铝、铁、铜)的反应

、镁带在氧气中燃烧(银白色固体)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

文字表达式:镁(mg)氧气(o2)点燃——→氧化镁(mgo)或:2mgo2点燃2mgo

2、铝在空气中燃烧:4Al3o2点燃2Al2o3

3、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银白色固体)——介绍铝箔在氧气中可以燃烧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铁丝熔成小球,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文字表达式:铁(Fe)氧气(o2)点燃——→四氧化三铁(Fe3o4)

或;铁在氧气中燃烧:3Fe2o2点燃Fe3o4

注意:集气瓶底部铺少量的细沙或加少量的水,防止生成的固体物质溅落瓶底,致使集气瓶炸裂。

在空气中加热情况:持续加热发红,离火后变冷。

4、铜丝在空气中灼烧(红色固体)

实验现象:加热后,铜丝红热,冷却后,在铜丝表面出现一层黑色物质。

文字表达式:铜(cu)氧气(o2)加热——→氧化铜(cuo)

或:2cuo2加热2cuo

(三)与某些化合物(蜡烛、甲烷)的反应——产物均为:二氧化碳和水

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白色固体):固体石蜡→液态石蜡→蒸气→燃烧→二氧化碳和水

实验现象:比空气中燃烧剧烈,发出白光,集气瓶内壁出现水珠,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气体产生。

文字表达式:石蜡氧气(o2)点燃——→二氧化碳(co2)水(H2o)

空气中燃烧情况:燃烧产生黄色火焰,放热,稍有黑烟。

(四)其他物质与氧气的反应

某些物质在一些条件下,与氧气发生缓慢的氧化反应,成为缓慢氧化。缓慢氧化也放热。

如:动植物新陈代谢,金属的锈蚀,食物的腐烂等等。

总结:、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一定的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并放出大量 的热。在这些反应中,氧气提供氧,称为氧化反应。氧气便是常见的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2、物质在纯氧气中燃烧程度比空气中燃烧要剧烈。说明物质燃烧程度,与氧气的浓度大小成正比;

3、物质燃烧时有的有火焰,有的会发光,有的会冒烟。一般来说,气体燃烧会有火焰产生,固体

直接燃烧,产生光或者火星。生成物有固体,一般都会产生烟,即固体小颗粒;

4、物质与氧气反应不一定是燃烧现象,如缓慢氧化。

5、氧气的用途

(1)、供给呼吸:医疗上急救病人,登山、潜水、航空、宇航提供呼吸;

(2)、支持燃烧:炼钢、气焊与气接、液氧炸弹、火箭助燃剂

6、反应类型:

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可表示为:A+B+„„→E(简称“多合一”)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可表示为:AB→A+B+„„。(简称:“一变多”)

③: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如:氢气氧化铜→水铜,氧化铜是氧化剂。

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石蜡的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两种物质),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课题3氧气的的制取

一、自然界氧气的获得:主要是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二氧化碳水葡萄糖氧气

二、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原理:利用沸点的不同分离液态空气——物理变化(蒸馏)

空气

空气

除去二氧化碳

干燥

氮气

液态空气

降温

加压

升温-196℃

液态氧

升温-183℃

氧气

(1)具体过程

(2)注意:该过程是物理变化

三、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双氧水(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二氧化锰

A、实验原理:过氧化氢(H2o2)————→水(H2o)氧气(o2)

双氧水在二氧化锰的作用下分解:2H2o2mno22H2oo2↑

B、装置:固体与液体反应,不需加热(双氧水的为一类)

注意事项:①、分液漏斗可以用长颈漏斗代替,但其下端应该深入液面以下,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②、导管只需略微伸入试管塞③、气密性检查:用止水夹关闭,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漏斗中加入水,水面不持续下降,就说明气密性良好。④、装药品时,先装固体后装液体⑤、该装置的优点:可以控制反应的开始与结束,可以随时添加液体。

c、步骤:连、查、装(二氧化锰)、定、倒(过氧化氢溶液)、收

2、用高锰酸钾、氯酸钾制取氧气

A、药品:、高锰酸钾、氯酸钾

B、原理:加热氯酸钾(有少量的二氧化锰):2kclo3mno22kcl3o2↑

加热高锰酸钾:2kmno4加热k2mno4mno2o2↑

c、装置:加热固体制气体(加热氯酸钾的为一类)

D、操作步骤:(连)查、装、加、定、点、收、离、熄。

①连接装置:先下后上,从左到右的顺序。

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槽中,用手紧握试管外壁,若水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证明装置不漏气。松开手后,导管口出现一段水柱。③装入药品:按粉末状固体取用的方法(药匙或纸槽),固定装置。④加热药品: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在反应物部位用酒精灯外焰由前向后加热。⑤收集气体:a、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当气泡均匀冒出时再收集,刚排出的是空气;水排完后,应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小心地移出水槽,正放在桌面上(防止气体逸出)

b、用向上排空法。收集时导管应伸入集气瓶底部(为了排尽瓶内空气)

⑥先将导管移出水面⑦再停止加热⑧整理器材。

E、易错事项:

a).试管口要略微向下倾斜:防止生成的水回流,使试管底部破裂。药品应平铺在试管底部

b).导气管伸入发生装置内要稍露出橡皮塞:有利于产生的气体排出。c).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污染制取的气体和水槽中的水。d).排气法收集气体时,导气管要伸入接近集气瓶底部:有利于集气瓶内空气排出,使收集的气体更纯。e).实验结束后,先将导气管移出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炸裂试管。

F、收集方法:

①排水法(不易溶于水)②向上排空法(密度比空气大)——验满的方法:用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木条复燃

G、检验、验满。

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发现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用带火星的木条靠近集气瓶口部,木条复燃,证明已满。

4、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加快或变慢),但本身的化学性质和质量在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5、二氧化锰在一些反应中不只作催化剂,催化剂不一定就只有二氧化锰。在氯酸钾制取氧气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但质量分数变大。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

课题1水的组成一、水的组成研究、装置→水电解器(图3-1)

2、现象:①电极上有气泡产生

②气体汇聚到试管的上部,正比负少(体积比约为1:2)

正极(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负极(氢气):能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

氢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最小的气体),难溶于水。

3、原理:2H2o通电2H2↑o2↑

4、说明:①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②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却不能再分,只是重新组合,构成其它物质的分子,原子的本身不变。

二、物质的分类、单质: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2、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3、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总结:

混合物

金属

物质单质非金属

纯净物稀有气体

氧化物

化合物酸

课题2分子和原子

一、分子、概念: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①: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②;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特征:①: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②:分子在不停的作无规则的运动——扩散现象

③:分子间有间隙(物理: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二、原子、概念: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①:同种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原子性质不同

②: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注:金属和固态的非金属由原子构成,其它物质都可认为由分子构成

2、特征:与分子相同

总结:

1、分子和原子不比较大小

2、分子和原子的区别:①概念不同

②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为原子,而原子却不能再分

3、分子和原子的联系:①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不一定构成分子,它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②特征相同

③都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4、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若分子不发生改变则为物理变化,若分子发生改变则为物理变化

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叫纯净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叫混合物

课题3水的净化

一、净水的常用方法(见书P55,图3-15)、吸附:利用具有吸附作用的物质使杂质沉降来达到净水的目的,常用明矾、木炭、活性炭等

2、沉淀:水中的不溶性杂质在重力作用下沉降的过程

3、过滤:将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

①过滤的装置(见P55,图3-17)

②操作的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

A、“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B、“二低”:a)滤纸低于漏斗的边缘,b)滤液的液面低于滤纸的边缘

c、“三靠”:a)烧杯嘴紧靠玻璃棒,b)玻璃棒斜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

c)漏斗的下端管口紧靠烧杯的内壁

4、蒸馏:利用液体沸点不同将液体分离的方法

蒸馏的装置:见书P57,图3-21和3-22

二、硬水和软水、概念:硬水——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软水——不含或含有较少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2、鉴别:A、加肥皂水——利用产生泡沫的多少来区分(多为软水)

B、加热蒸发——根据具有固体残渣的多少来区分

3、硬水的软化:常用蒸馏和煮沸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

课题4爱护水资源

一、人类拥有的水资源

地球上的水储量是丰富的,但可供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有限的(0.77%),人人都应关心水、爱护水、保护水。——我国的人均水资源不多,且分布不平衡。

二、爱护水资源、节约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农业:喷灌、滴灌;工业:重复利用)

2、水体污染的:①工业生产中的“三废”——废渣、废液、废气

②农村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

③城市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三、最轻的气体——氢气(H2)、物理性质:在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臭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

2、化学性质:

①可燃性:2H2o2==2H2o

A、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能安静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

B、混有空气的氢气点燃可能发生爆炸(爆炸极限)——(所有的可燃性气体)点燃前都要验纯

c、氢气作为燃料的优点:a)产生的热量多——作高能燃料。

b)广泛——是理想的可再生能源。

c)产物不污染环境。

②还原性:冶炼金属和制备单晶硅等。(例:H2cuo==cuH2o)

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原子的构成

一、原子的构成质子(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原子核

原子中子(不带电)

核外电子(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叫核电荷数,对于原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以:原子不显电性:

6、同种类的原子质子数相同,不同种类的原子质子数不同(质子数==原子序数)

因此:质子数决定原子的的种类。

7、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原子核不一定都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氢原子核内无中子)

二、相对原子质量、概念: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它原子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值

2、公式:相对原子质量==某原子质量/(碳原子质量的1/12)

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所以: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注: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为“1”,并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课题2元素

一、元素、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2、迄今为止已经发现的元素只有100多种,而由此组成的物质却有3000多万种

3、地壳中居前四位的元素分别是氧、硅、铝、铁;生物细胞中居前四位的元素分别是氧、碳、氢、氮。

4、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质子数决定原子的种类)

5、元素与分子、原子、及物质之间的关系

构成

微观分子物质宏观

既论种类构分成组只论种类

又论个数成成构成不论个数

原子元素

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二、元素符号、表示:拉丁文名称的第一和第二个字母来表示,第一字母必须大写,第二个必须小写

2、意义:①表示某种元素(宏观)

②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微观)

③还可表示某种物质(金属、固态非金属、稀有气体)

注:当要表示某元素的几个原子时——就在元素符号前加系数(这时只具有微观意义)

如:2N——表示2个氮原子;3Fe——表示3个铁原子;5S——表示5个硫原子。

三、元素周期表、结构:每一横行叫一个周期,共有7个周期;每一个纵行叫一个族,共有16个族。

2、特点:元素是按原子序数递增排;对金属、非金属元素分别用不同颜色做了区分。

3、意义:为寻找新元素提供了理论依据

注;对于原子: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4、规律:

课题3离子

一、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用于画原子结构示意图)

、排布的特点:①高速运动,分层运动,无轨道,有区域

②分为七层:依次为k、L、m、N、o、P、Q,能量依次由低到高,离核距离由近及远。

2、排布的规律:①各电子层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为2n2(n为电子层数)

②最外层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为8(氦——k层为最多为2)

③电子的排布遵循能量最低原理(即先排满能量低的,再排能量高的)

④次外层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为18,倒数第三层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为32

3、对1-20号元素进行核外电子的排布进行分析

二、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稀有气体元素,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8(氦为2),由于它们均不易与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应,呈现“化学惰性”——我们把这样的结构称为“相对稳定结构”

2、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趋向达到相对稳定结构——从而形成阳离子

3、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趋向达到相对稳定结构——从而形成阴离子

总结:元素的化学性质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来决定

三、离子、概念:因得失电子而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2、表示:金属→阳离子,如:Na,mg2,Al3

非金属→阴离子,如:cl-,S2-

注:①符号的意义:(以Al3为例)表示一个铝离子带3个单位的正电荷。

②当要表示某元素的几个离子时——就在离子符号前加系数。

如:3mg2——表示3个镁离子;2S2-——表示2个硫离子;5Na——表示5个钠离子

3、原子和离子的转化关系

失去电子得到电子

金属原子金属离子,非金属原子非金属离子

得到电子失去电子

课题4化学式与化合价

一、化合价、概念:表示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关系

2、规律:①化合价有正价和负价之分,化合价的正负与离子所带电荷的电性相同,化合价的数值等于离子所带电荷数

②在化合物中,氢通常显1价,氧通常显-2价;金属通常显正价,非金属通常显负价;

一些元素还可显示出不同的化合物

③在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

④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等于0

3、口诀:钾钠氢银正一价,钙镁钡锌正二价,一、二铜,二、三铁,三铝四硅五三磷,二、四、六硫二、四碳,变价还有氯和氮。

4、根价:原子团又叫根,根也有化合价,根的化合价不为零。

铵根:NH4氢氧根:oH-硝酸根:No3-碳酸根:co32-

硫酸根:So42-亚硫酸根:So32-磷酸根:Po43-

注:要表示几个离子就在离子前加系数。

3So42-—表示3个硫酸根离子;2NH4—表示2个铵根离子;5oH-—表示5个氢氧根离子。

5、表示: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标“、-和数字”

例:No2——表示在二氧化氮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6、应用:书写

化合价化学式

判断

二、化学式

、单质的书写:

①用元素符号直接表示(大多数——所有的金属、稀有气体、固态的非金属)

②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加脚码“2”(氢气、氮气、氧气和卤族)

2、化学式的书写和读法

①牢记化合价口诀、根价及化合价的一般规律。

②书写口诀:正价前,负价后;化合价,标上头;先化简,后交叉;代数和,等于零。

③读法:两种元素组成读“某化某”;三种及以上的元素组成读“某酸某”“氢氧化某”等。

3、化学式的意义:(以NH4Hco3为例)

①宏观:A、表示碳酸氢铵(这种物质)

B、表示碳酸氢铵由氮、氢、碳、氧(4种)元素组成 ②微观:A、表示一个碳酸氢铵分子

B、表示一个碳酸氢铵分子由一个氮原子、5个氢原子、一个碳原子、3个氧原子构成。

注:当要表示某物质的几个分子时——就在化学式前加系数(这时只具有微观意义)

如:2H2o——表示2个水分子;5kmno4——表示5个高锰酸钾分子;3o2——表示3个氧分子。

4、化学式的计算:

①计算相对分子质量。例:ca2==40×2==74

②计算各元素的质量比。例:H2co3中H、c、o的质量比==2H:c:3o==2:12:48==1:6:24

③计算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例:求c2H5oH中c元素的质量分数?

2c

c2H5oH

c的质量分数==×100%==24/46×100%==52.2%

④可以计算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

化合物中某元素质量===化合物质量× 化合物中该元素的质量分数

该元素的原子个数

该化合物的化学式

===化合物质量×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知识点

一、质量守恒定律:、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说明:①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

②不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及不是生成物的物质质量不能计入“总和”中;

③要考虑空气中的物质是否参加反应或物质(如气体)有无遗漏。

2、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保持不变(原子的“三不变”)。

3、化学反应前后(1)一定不变宏观:反应物生成物总质量不变;元素种类、质量不变

微观: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2)一定改变宏观:物质的种类一定变

微观:分子种类一定变

(3)可能改变:分子总数可能变

二、化学方程式、遵循原则:①以客观事实为依据②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2、书写:(注意:a、配平b、条件c、箭号)

3、含义以2H2o2点燃2H2o为例

①宏观意义:表明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

②微观意义: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分子每2个氢分子与1个氧分子化合生成2

(或原子)个数比个水分子

(对气体而言,分子个数比等于体积之比)

③各物质间质量比(系数×相对分子质量之比)每4份质量的氢气与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化合生成36份质量的水

4、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包括

①哪些物质参加反应(反应物);②通过什么条件反应:③反应生成了哪些物质(生成物);④参加反应的各粒子的相对数量;⑤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等等。

5、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三、化学反应类型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③置换反应: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④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2、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反应:物质得到氧的反应

还原反应:物质失去氧的反应

氧化剂:提供氧的物质

还原剂:夺取氧的物质(常见还原剂:H2、c、co)

3、中和反应: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第6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一、碳的几种单质、金刚石(c)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可用于制钻石、刻划玻璃、钻探机的钻头等。

2、石墨(c)是最软的矿物之一,有优良的导电性,润滑性。可用于制铅笔芯、干电池的电极、电车的滑块等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co和co2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分子的构成不同。

3、无定形碳: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主要有:焦炭,木炭,活性炭,炭黑等.活性炭、木炭具有强烈的吸附性,焦炭用于冶铁,炭黑加到橡胶里能够增加轮胎的耐磨性。

二、.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单质碳的物理性质各异,而各种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却完全相同!、常温下的稳定性强

2、可燃性:

完全燃烧,生成co2:co2点燃co2

不完全燃烧,生成co:2co2点燃2co

3、还原性:c2cuo高温2cuco2↑(置换反应)应用:冶金工业

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成光亮红色,石灰水变浑浊。

2Fe2o33c高温4Fe3co2↑三、二氧化碳的制法、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原理、装置、检验)

(1)发生装置:由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决定:

反应物是固体,需加热,制气体时则用高锰酸钾制o2的发生装置。

反应物是固体与液体,不需要加热,制气体时则用制H2的发生装置。

(2)收集方法:气体的密度及溶解性决定:

难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co只能用排水法

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co2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

密度比空气小用向下排空气法

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原理: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caco32Hcl==cacl2H2oco2↑

2)选用和制氢气相同的发生装置

3)气体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

4)验证方法:将制得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如能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验满方法:用点燃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证明已集满二氧化碳气体。

3、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

煅烧石灰石:caco3高温caoco2↑

生石灰和水反应可得熟石灰:caoH2o=ca2 四、二氧化碳的性质、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高压低温下可得固体----干冰

2、化学性质:)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co2H2o==H2co3生成的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H2co3==H2oco2↑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3)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co2ca2==caco3↓H2o本反应用于检验二氧化碳。

4)与灼热的碳反应:cco2高温2co

(吸热反应,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还原反应,co2是氧化剂,c是还原剂)

3、用途:灭火(灭火器原理:Na2co32Hcl==2NaclH2oco2↑)

既利用其物理性质,又利用其化学性质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制冷剂

温室肥料

4、二氧化碳多环境的影响:过多排放引起温室效应。

五、一氧化碳、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2、有毒:吸进肺里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体缺少氧气而中毒。

3、化学性质:(H2、co、c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①可燃性②还原性))可燃性:2coo2点燃2co2(可燃性气体点燃前一定要检验纯度)

H2和o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co和o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蓝色的火焰。

cH4和o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明亮的蓝色火焰。

鉴别:H2、co、cH4可燃性的气体:看燃烧产物(不可根据火焰颜色)

(水煤气:H2与co的混合气体cH2o高温H2co)

2)还原性:cocuo△cuco2(非置换反应)应用:冶金工业

现象:黑色的氧化铜逐渐变成光亮红色,石灰水变浑浊。

Fe2o33co高温2Fe3co2(现象:红棕色粉末逐渐变成黑色,石灰水变浑浊。)

除杂:co[co2]通入石灰水或氢氧化钠溶液:co22NaoH==Na2co3H2o

co2[co]通过灼热的氧化铜cocuo△cuco2

cao[caco3]只能煅烧(不可加盐酸)caco3高温caoco2↑

注意:检验cao是否含caco3加盐酸:caco32Hcl==cacl2H2oco2↑

(co32-的检验:先加盐酸,然后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第7单元燃烧及其利用

一、燃烧和灭火、燃烧的条件:(缺一不可)

(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温度达到着火点

2、灭火的原理:(只要消除燃烧条件的任意一个即可)

上一篇:亚运会的感想作文下一篇:文山会海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