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泉》教学教案

2024-12-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珍珠泉》教学教案(精选11篇)

《珍珠泉》教学教案 篇1

一教学内容:

这篇略读课文描述了家乡珍珠泉的美丽,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表达上的突出特点是用词生动、描写细腻、语句优美。

二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2想像课文描述的情景,感受珍珠泉的美可爱。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3课文记叙的顺序。

三教学重点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引导认识珍珠泉的美丽可爱,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四教学准备

【珍珠泉】教学挂图,录音机及朗读磁带。

五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引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阅读能力。

六教学过程

1 导入语:小孩爱泉水-故乡的泉水-又绿又深的,不断冒泡的珍珠泉。

2初读感知

引导边听录音边读边联想。

自由读想像交流互补。

3深入细读解决生字词,划出好的语句体悟交流。

4生生互动探讨。

看图展开联想,体悟珍珠泉的特点:交流展示口语表达训练。

5读重点句段,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

练习巩固:

(1) 文章先介绍珍珠泉在--,接着重点描写珍珠泉周围的--,以及潭底冒出的--,最后抒发对珍珠泉的--之情。

(2) 珍珠泉的特点是--------------------。

6摘抄自己喜欢的佳句妙语,汇溪成河、集腋成裘。

7总结并激发习作兴趣。

《珍珠泉》教学教案 篇2

结合笔者所在学校生源实际, 教师有选择地向学生推荐课外美文, 从而加大学生阅读、感受文学教育的力度, 使学生受到艺术之美的震撼和熏陶。《语文沉浸式教学学生学法研究》注重学生的学法研究, 让学生从“沉浸”走向“体验”, 从对文学经典的课外延伸拓展阅读到逐步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提高阅读质量;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也能“沉浸”, 能主动发现、欣赏、吸收文质兼美的语言艺术, 学会自觉地把它运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如何在课题研究及教学中落实这一要求呢?现以《珍珠鸟》为例, 谈谈我的认识。

《珍珠鸟》是根据作家冯骥才的散文改编的, 描写了“我”为一种怕人的珍珠鸟创造了安逸舒适、自由自在的生活环境, 使它们与“我”越来越亲近, 说明“信赖, 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课文生动活泼, 妙趣横生, 很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某次示范课, 事先不曾安排与学生见面, 也不曾安排学生预习。在指导学生阅读时, 我从以下四点入手设计和组织教学,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借境导入, 营造氛围

从《鸟》专题导入, 借助于学生刚学完专题, 对鸟儿有特殊的感情, 引入白居易的诗, 学生容易读懂诗歌对人们的告诫:莫打枝头鸟!再引出富有爱心的作家把鸟带回家, 教师播放课件, 让学生认识、欣赏珍珠鸟, 引起兴趣, 引出课题, 体会珍珠鸟的美丽, 为进入文本埋下伏笔。

二.初读课文, 感受“情意”

学生初读后, 很快从全文理出鸟儿的“小”、鸟儿的“可爱”、鸟儿的“胆小”又“胆大”等特点。教师有意让学生从鸟儿“胆小”到“胆大”的变化来体会作者对鸟的情深意切。这些对文本的初步理解, 有些粗糙、肤浅, 却是理解主题的基础。教师应珍视这些感受, 进而引导学生深入读书, 理解作者写作的真谛。

三.细读课文, 理解“真爱”

通过初读, 学生感受到了作者对珍珠鸟的爱。但要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信赖, 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仅仅体会到“爱”是不够的。这“美好的境界”是什么呢?仅有“爱”就能创造出这美好的境界吗?显然, 教师这时应抓住学生的初步感受, 引导学生向纵深开掘:“我”是如何赢得鸟儿的信赖的?进而让学生细读课文, 体会作者为珍珠鸟所做的“不一般”的事:

“我”为鸟儿安了一个舒适温暖的巢, 营造了“深幽的丛林一样安全的”环境, 又精心照料它们的生活, 不好奇, 不打搅, 对鸟儿生活习性的充分尊重, 用“小家伙”称呼鸟儿更是看出“我”的喜爱。而对小鸟在屋里自由活动, “我”却“不管它”, 对它非常包容。鸟儿胆子越来越大, 越来越接近“我”, “我”欣赏着它的调皮。直到有一天, 鸟儿落在“我”的肩上睡着了, 作者流露出一时的感受:“信赖, 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种你离不开我, 我离不开你的人鸟合一的感人情景, 使人感悟到更深层次的爱———“信赖”。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找到以上相关的句段反复体会、交流。从中感受到那些描写“我”为鸟儿做了些什么的语段是有层次的, 作者对鸟儿“不一般”的爱, 体现在他顺乎了鸟的习性和天性, 在“尊重———理解———宽容———沟通———欣赏———信赖”的层层深入的情感体味中, 学生对课文最后一句“信赖, 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真正有了感悟, 这种感悟由浅入深, 除了对本义、引伸义、深层含义的理解, 也有对“不言之义”的领会。

四.赏读课文, 欣赏“境界”

在学生沉浸课文、理解课文的过程中, 还应培养学生对课文优美形象、深刻意蕴、丰富情感的欣赏能力, 通过欣赏, 获得审美享受、感情陶冶、精神净化。在品读“它居然落在我的肩上……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 我设计了让学生为这画面题词的一个情境, 学生的灵感被激发起来, 有的说叫“爱”, 有的说叫“亲近的情意”, 还有的说叫“信赖”。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诵读课文13—15段, 沉浸在作者“人鸟合一”的境界中。

有位哲人说过:“正是儿童承袭了人类最初的诗性性格, 他们的智慧既指向眼睛看到的地方, 也指向心灵看到的地方。”充分调动学生的这种潜能, 让他们在欣赏中想象, 在想象中感悟, 在感悟中创造, 那么, 这一情境的创设就不仅仅培养的是学生的欣赏能力, 也融合了个性与创造的培育。

五.再读课文, 理解“信赖”

在学生通过沉浸、欣赏性阅读获得情感满足的基础上, 我设计了让学生探讨“人与大鸟的信赖”这个环节, 通过品读描写大鸟神态的语句来体会“人鸟未必合一”, 再结合宋司马光的《放鹦鹉》和欧阳修的《画眉鸟》引出“人与鸟的信赖”这个话题;句式训练“信赖, 就给它……”到“信赖, 就还它……”则让“信赖”这个话题变得沉重, 引发学生思考:人与人的信赖达到了美好的境界吗?人与自然的信赖呢?怎样赢得信赖?怎样创造美好的境界?

课后练习给学生选用了筱敏的《鸟儿中的理想主义》, 设计了两个比较题, 意在拓展延伸。

《珍珠鸟》一课, 学生初读后似乎没有什么不懂, 但作品借助语言、结构、手法等形式因素表现出来的思想内容却是极为复杂和微妙的, 不易被读者真正把握到。

《珍珠鸟》教学谈 篇3

一、 配乐听读,感知文本

在教学本课时,我为课文配了一段活泼轻松的音乐,深情地范读,让学生认真听,使学生在听读中从两个方面感知文本:一是让学生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感悟作者流露于笔端的喜爱之情;二是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了解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了“我”和珍珠鸟相识、相知到相亲、相依的变化过程,同时教师的范读也使学生受到了美的感染和熏陶。

二、 入境美读,体会意境

作者对小珍珠鸟的描写,充满着浓浓的爱意,他用轻盈活泼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幅意境优美的画面。课文中的3、4、5、6小节写出了“我”和小珍珠鸟的相识、相知、相亲和相依的画面和逐渐亲近的过程。我让学生自由选取一幅自己最喜爱或最受感动的—个画面,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表现,并说说自己喜爱或感动的原因,体会其中美好的境界,最后用简洁的文字给自己喜欢的画面起个名字。

第三自然段描写的是小珍珠鸟可爱的外形,它是那样的惹人喜欢。“我”指导学生通过对重音和语调的把握,来表现作者的情感,如抓住“小脑袋”、“小家伙”、“它好肥”、“蓬松的球儿”等这些能体现小珍珠鸟稚嫩可爱的词句,要求读出亲切和喜爱之情。

第四自然段描写的是小珍珠鸟在书房中玩耍、嬉戏的场景。“它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门架上,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晃动”,三个“一会儿”和“飞”“落”“站”“撞”等动词,充分表现了小鸟的活泼与调皮,这些词需重读。本小节下半部分的描写显得更富有情趣。作者赋予小珍珠鸟以人的灵性。在朗读时,我着重指导学生读出小珍珠鸟试探着与我亲近时的小心翼翼,读出它时而“俯下头喝茶”,时而“偏过脸去瞧瞧我的反应”的顽皮神态。

第五自然段,我让学生重点抓住“淘气”,让学生想像小珍珠鸟怎样淘气,重点抓“动”“挤开”等词,读出小珍珠鸟的可爱、有趣。

最令人感动的是课文第6小节,我们仿佛见到的不是顽皮的小鸟在玩耍,而是一稚子依偎在父母幸福、温馨的怀抱里。朗读时,我重点指导学生体会作者不忍惊醒小鸟的轻柔和亲切来渲染这种安祥、和谐的意境。如“它睡得好熟哇!不停地咂嘴,大概在做梦呢”,我让学生在读中体会雏鸟对我的信任,体会人与鸟之间的那种可贵而感人的默契。

三、 教师引读,感悟真爱

这人与鸟相依相靠、和谐自然的美好境界,让我们深深感动,而这美好的境界又是怎么创造出来的呢?我引领学生激情齐读文章结尾的中心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那么作者“我”是怎样赢得小鸟的信赖,从而营造出如此美好的境界呢?我引导学生圈划文中写“我”举动的句子,然后用“因为……所以……”的句子来引读:小鸟出生后,因为“我”不伤害它,所以它才敢一点点挨近“我”;因为“我”没有用手抓它,只是“抚一抚”,所以它才会“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因为“我停了手中的笔,生怕惊跑它”,所以“它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因此可见,“我”和小珍珠鸟每靠近一步,都是以“我”的照料和呵护为前提的,因为“我”爱鸟,才有鸟亲近“我”,是“我”用真诚的爱心为它营造了一个宽松、自由的空间,才赢得了它对“我”的信赖,也就是说,是爱心培育出信赖,是信赖创造出了美好的境界。

四、 延伸阅读,激发爱心

为让学生更深、更广地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意蕴,激发学生关爱生命、善待生命的情感,我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我是一只小小鸟》来引发学生们的反思。画面开始,在蓝天绿草等背景下,一只小鸟欢乐自由地飞翔。突然,有一天,人类来到森林,从此“我”的生活发生了改变。那一天,“我”栖立枝头,却成了猎人的目标。一声残酷的枪响,受伤的“我”应声落地。面对猎人的枪口,小鸟们在哭泣……越来越多的人进入了森林,树木一棵棵地倒下,原来枝繁叶茂的森林只剩下一个个树桩,无家可归的小鸟在风雨中无助地哭泣……

画面和音乐结束后,我引导学生们谈自己看了刚才一段画面的感受,同学们难以抑制心中的激情。有的说:“人类太贪心了,我为他们感到羞愧。”有的说:“我们关爱动物,首先应该保护他们的家园。”有的说:“在同一片蓝天下,动物也是我们的朋友,让我们善待他们吧。”

最后,我趁势引导学生总结:“生命是平等的,是应该得到敬重的。让我们真情付出,关爱生命,那我们就一定能创造出一个相互信赖、和谐自然的美好境界。”

《珍珠鸟》教学设计1-教学教案 篇4

2.唤醒学生内心的爱,引导他们联系生活实际,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激发他们爱护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4.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精读、背诵重点语段,领悟文章中展示人与动物之间充满爱和信赖的理想境界,品味作品丰富温柔的情感和富有哲理的语言,提高对作品的感悟和鉴赏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唤醒学生内心的爱,引导他们联系生活实际,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激发他们爱护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1.准备好录音材料。

2.制作幻灯片。设计思路

鸟是十分可爱的小动物,也是我们(特别是青少年。)的朋友。应抓住学生爱鸟的心理,从欣赏与鸟有关的诗句人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奠定学习本文的感情基调。,优美、精彩、富有哲理的语言,学生在人情人境的赏读中,受到美的熏陶,领悟人生的道理。

然后拓展思路,引发学生思考讨论,从保护环境、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等角度,让学生的观念和情操得到升华。最后进行仿写练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欣赏与鸟有关的诗句。(出示幻灯片。),(1)“二月春晖晖,双燕理毛衣。街衣弄藿蘼,拂叶隐芳菲。或在堂前戏,多从幕上飞„„”

(《燕燕于飞》江总)

(2)“门外鸬鹚去不来,沙头忽见眼相猜。自今以后知人意,一日须来一百回。”

、(《三绝句》杜甫)

2.导人。诗人笔下的小鸟(燕子、鸬鹚。),活像自家顽皮的儿童,犹如须臾不离的朋友,人鸟之间是多么和谐、多么信任啊!人的存在,使鸟儿有了依托,鸟的存在,给人的生活平添了多少情趣。当代作家冯骥才的散文《珍珠鸟》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欣赏吧。

(由古代诗人美妙的诗篇、传神的诗句,引出对散文《珍珠鸟》的学习,不但能激起学生学习新篇的兴趣,而且也暗示了作品的主题和情感基调。同时也告诉学生:热爱人生、热爱自然、爱护动物、善待生命,是诗人、作家、人类的共同的情感。这个开头可以说起到了一箭三雕的作用。)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要求。(投影。)

(1)标自然段序号,画出疑难或要探讨的问题。

(2)根据自读思考题,读文章,做旁批。

(3)可与同桌商讨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2.同学质疑,师生共同商讨解决。

3.根据思考题,组织学生互议解答。(投影。)

(1)阅读全文,归纳“我”为鸟儿做了哪些事?说说“我”为什么要这样做?鸟儿对“我”的关爱有什么反应?

(通过此题整体把握文章基本内容,体会“我”在营造人与鸟的信赖关系中所起的作用。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完成教学目标一。)。

(2)“我”从和鸟儿的和谐相处中得到了哪些感受?为了创造人与自然(主要是动物。)之间互相信赖、充满关爱的理想境界,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激发他们爱护动物、善待生命的爱的情感。完成教学目标二。)

三、品读课文,体味情感

1.分组自学,品读课文。

(1)朗读课文,商讨本组赏析的语段和句子。

(2)反复研读,从语言和情感两方面,讨论喜欢的原因,作好赏析文字记录。

2.交流讨论,推选代表读语段,合作完成品读赏析任务。

3.教师小结。

(2)对小鸟进行了人性化的描写,把自己的喜爱之情融注其中。(8、11、14等自然段。)

(3)于诗意的描写中蕴含耐人寻味的哲理。如结尾,“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4.听配音朗读。(放录音。)

(课文是一篇难得的优美散文,教师应带领学生品读赏析。即在美的语言中徜徉,欣赏优美、精彩、富有哲理的语言,进行积累、感悟,培养语感、体会感情。在入情入境的赏读之中,领略文中的美好情韵,发展美好的情感,领悟人生的道理。完成教学目标三、四。)

四、拓宽延伸,合作讨论

1.请同学看一个画面。(出示幻灯片。)

《惊弓之鸟》——顽劣的弹弓,狰狞的枪口对着鸟的世界„„

2.围绕论题展开讨论。

论题:联系现实生活、人类处境等方面的具体情况,谈谈体会。

(拓宽思路,引思引议,让学生在冷静的思考和热烈的争论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相修正,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

五、课后作业,仿写练笔

1.抄写“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两遍,摘抄文中优美的、富有哲理的句段。

2.模仿课文,写状物片段。

要求:

(1)将自己的喜爱之情融注在对小动物的描写之中,把人的灵性赋予无知的动物。

《珍珠泉》教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词语:祥和、浏览、欣欣向荣、 揣摩、奥妙、抑扬顿挫、绿柳舒眉

3、 初步了解春联的一些知识,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及对策

读春联,感悟春联的一些特点。

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释放对春联的喜爱之情。

把学生的视野引向生活,积累春联,懂得生活处处有学问。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 出示一副春联:山河增秀色 大地沐春晖,你知道是什么?

2、 板书:春联 提醒“联”字的写法,进行扩词

二 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1、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相机教学:卷、氛

2、选择喜爱的自然段,要求有感情

3、 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理解词语,扫情课文呢障碍

1、 学生结合课文提问,哪些词语不能理解

2、 师出示词语:祥和、浏览、揣摩、奥妙等

指名读,说意思

3、学习生字

学生说哪个词教难记,指导:览,下部一个见字。奥的范写

四针对课文提问

归纳:什么是对仗?声律的意思?什么时候开始有春联?

五作业

1、 抄写词语

2、 收集春联

第二课时

一、欣赏歌曲,导入新课

1、 同学们,今天我们欣赏一首动听的歌。《迎新年》快乐一点,唱起来,跳起来。

2、 那真是“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 师:同学们,过春节还有一种语言比刚才的歌更美,知道它是什么吗?

4、 板书:春联

二赏读春联,体味春联的一些特点

1、 师:新春佳节,家家户户张贴春联,给节日增添了欢乐祥和的气氛,我们浏览各种各样的春联,就像漫游在万紫千红的白花园中。请欣赏春联,自由朗读

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

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

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

梅开春烂漫,竹报岁平安

绿柳舒眉辞旧岁,红桃开口贺新年

2、你准备选择哪一幅?请同学们认真默读全文,选择你最钟爱的春联,

学生选择春联,让学生说说内容,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了解春联的内容美。

你能联系下文,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第三自然段,你还会发现春联的另外两种美,你的朗读会进入另一种境界。

2、 什么叫对仗?用书上的语句说说。你选择的春联上下联什么和什么相对?

3、 什么叫声律美?你们知道春联为什么读起来抑扬顿挫,和谐动听?你能读出声律美吗?练习朗读。

4、 有没有不同选择,看看内容有什么不同,是不是对仗,读起来是不是和谐动听?

5、 理解“绿柳舒眉辞旧岁,红桃开口贺新年。”绿柳舒眉指的是什么?红桃开口会说什么话?现在你们就是朵朵绽放的桃花,你会对小朋友说什么?会对老爷爷、老奶奶说什么?会对老师说什么?

6、 春联不光能读,而且能唱,可以打节拍唱,可以唱上联,一个唱下联,也可以整副对联唱。

7、 同学们通过读春联,品春联,唱春联,你们对春联喜欢到什么程度?

8、 请你们美美地把课文读一遍,把你的情用美妙的朗读释放出来。

三课外延伸

1、 人们常说,开卷有益,其实读读春联也是很好的学习。愿意再读几副春联。给下列春联找朋友。

物华天宝年年好 放歌高唱好河山

举杯喜迎新岁月 半含冬景半含春

柳垂千丝三江绿 人杰地灵处处春

几点雪花几点雨 梅开万树万岳红

2、 学生诵读

3、 喜欢的春联联系背诵

4、 再读春联,补上所缺的字:风抚千条柳,雨万朵花

五总结

春联就像一首诗,充满诗情画意;春联,就像一首歌,悦耳动听;春联就像一座白花园,姹紫嫣红。下课,选择你认为最美的春联,认认真真写下来。

板书:春联

内容美 读

对仗美 品

声律美 唱

教学后记:学习本课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上星期回去,学生已经收集了一些春联,也查了春联的由来、种类等。今天来上,就显得很容易进入情境。让学生读读说说,自己讨论之后,学生都能基本上理解书上5幅春联的意思。整堂课轻松愉快,而且学有所得。课后,我们搞了一个“春联荟萃”的展览,既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又丰富了课外知识。

珍珠泉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能感受作者对珍珠泉、对家乡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2、能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像,体会珍珠泉的美丽。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第2、3自然段中任选一段背诵。教学重点 能感受作者对珍珠泉、对家乡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能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像,体会珍珠泉的美丽。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9课《珍珠泉》。齐读课题。

2、打开书回忆课文内容,说一说珍珠泉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预计学生会从泉水很清、很绿和水泡的美丽、有趣两方面来谈珍珠泉的美。(2)如果学生没有谈到,只是说对珍珠泉的印象就是很美

可引导:你从那感受到珍珠泉的美丽了?

3、既然珍珠泉这么美,这么漂亮。下面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深入的去了解、体会珍珠泉的美丽。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是怎样生动的描写了珍珠泉泉水的美丽。

二、深入理解。(依学生发言顺序组织教学)㈠珍珠泉泉水很美。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文中描写泉水的句子,谈谈你的感受。

2、预计学生先说:泉水很绿、很深、很清。

水是那样绿,绿得像是被周围的绿树、绿草染过的。水是那样深,又是那样清,清得能看见潭底的青褐色的石头,能看见沉积在潭底的沙粒和已经发黑的树叶。可引导提升:

这是一潭深绿的泉水,虽然水是那样的绿,那样的深,可是我们却依然可以看到什么呢?(从潭底石头的颜色,细小的沙粒,已经发黑的树叶的树叶 来体会泉水虽然很绿很深,但是却清澈见底。)

师:珍珠泉的泉水是那样的绿,是那样的清。下面,就请你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一读这几句话,体会珍珠泉泉水的美丽。

3、学生还可能谈到:珍珠泉的周围景物间接的描写了泉水的绿和清。

这是一潭深绿的泉水。周围镶嵌着高低错落的石头,上面长着一层黑里透绿的青苔。那绿的没有一点杂色的厥草,那悄悄开放着的花朵,给珍珠泉编了个朴素的花环。引导:为什么从这几句话可以体会到泉水的又绿又清呢?

(学生可抓黑里透绿的青苔、那绿的没有一点杂色的厥草体会泉水的又绿又清。因为泉水是在周围景物的映衬下才那样绿,也正因为水的清才能映衬出周围的景物)

4、如果学生未能谈到:你还从那可以感受到珍珠泉的水又绿又清呢?

可引导:珍珠泉的泉水又绿又清,非常的美丽。那它周围的景物又是怎样的呢? 小结:(引导想像)因为泉水是在周围景物的映衬下才那样绿,也正因为水的清才能映衬出周围的景物。珍珠泉又绿又清的泉水在青石、蕨草、花朵这美丽的花环的映衬下显得更加美丽了。

出示图片:(珍珠泉:水很绿周围环绕着高低错落的青石)

检测:按原文填空。

水是那样绿,绿得像是()。水是(),又是那样清,清得能看见(),能看见()和()。

5、你们看,这就是书中所描写的珍珠泉。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话,读出珍珠泉泉水的美。

过渡:这里的泉水又清又绿,真是美丽,从泉底升上来的水泡又是怎样的呢? ㈡珍珠泉水泡很有趣、美丽。

师:默读第三自然段,找一找作者是怎样描写了水泡的有趣、美丽呢?

1、水泡的有趣 出示:

最有趣的,当然是那晶亮的,饱满的,一嘟噜一嘟噜从潭底冒出来的水泡了!开始,水泡很小,摇晃着越升越高,越来越大,最后在水面绽开了,在“扑哧”一笑中消失了!

你从这段话中的哪些词语感受到了水泡的有趣呢?(1)水泡的形态很有趣。

可抓住:晶亮、饱满、一嘟噜一嘟噜等词语进行体会(联系实际理解)(2)水泡上升的过程很有趣。

可抓住:开始小、摇晃着、绽开、“扑哧”一笑等词语来谈自己的感受(体会喜悦心情)

引导想象、朗读:这是水泡在水面绽开的景象,你们想像一下,它是怎样摇晃着越升越高,越来越大,最后在水面绽开消失了的呢?谁能把水泡的这种生成过程读出来。过度:他们读的多好啊,那咱们大家能不能向他们那样把水泡的有趣读出来啊?我相信大家肯定早就把水泡的有趣印在心里了,那咱们带着感情的试着背一下。(3)练习背诵

最有趣的,当然是那(晶亮)的,(饱满)的,(一嘟噜一嘟噜)从潭底冒出来的水泡了!开始,水泡(很小),(摇晃着)越升越高,越来越大,最后在水面(绽开)了,在“(扑哧)”一笑中消失了!

过度:下面咱们一起来看看水泡是不是真的像文中描写的那样有趣美丽。播放视频:水泡生成过程

过渡:这些水泡真的像文中描写的那样活泼、有趣,那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文中是怎样描写水泡美丽的呢?谁来给大家读读啊?

2、水泡的美丽。

(1)如果学生谈到第一句。

引导:理解“筛下”。透过密密的树叶,太阳筛下一束束金光,这里为什么要用筛下?你能想像到那是怎样的画面吗?(2)如果学生谈到第二句。

出示:水面和潭底,金色的光斑和银色的光斑交错着;水泡闪亮闪亮的,射出红的光,黄的光,绿的光,紫的光......多像一串一串彩色的珍珠啊!

引导:水泡闪亮闪亮的,射出红的光、黄的光、绿的光、紫的光后面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呢?谁愿意试着填一填。(体会色彩多、美丽)(3)如果没谈到第一句

可引导:水泡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色彩啊?

太阳筛下束束金光,照在水面上,照在正升起的水泡上,水泡闪亮闪亮的,射出五颜六色的光芒,交织在水面上,交织在潭水中,这多么像一串串彩色的珍珠呀?这么美的景色谁能把它读出来呢?

引导提升:

太阳筛下一束束金光,照在水面上,照在正升起的水泡上,一直照到潭底青褐色的石头上,水面和潭底,金色的光斑和银色的光斑交错着。从这些语句中我们不仅感受到了阳光下水(3)指导朗读:

正因为珍珠泉的泉水如此清澈,才让我们能够看到这样美丽的景象,那这一部分我们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它的美呢?

3、引导想像:作者只写了平时和有阳光时水泡的景象,还有哪些有趣的景象作者没有写,留给我们去想像了呢?小结:这就是美丽的珍珠泉,这就是我们家乡的珍珠泉。

泡的绚丽还可以感受到什么呢?(潭水很清)出示:这就是美丽的珍珠泉,这就是我们村的珍珠泉!

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赞美、自豪)应怎样读呢?

三、体会写法

这篇文章语句生动、优美,作者在描写泉水的绿和水泡的美丽时有两句特别有特点的句子,同学们找一找是哪两句?

1、水的绿 出示:

水是那样绿,绿得像是被周围的绿树、绿草染过的 水是那样绿,很绿很绿。

2、水泡的美 出示:

水泡闪亮闪亮的,射出红的光,黄的光,绿的光,紫的光......多像一串串彩色的珍珠啊!

水泡很亮,射出各种颜色的光,很像珍珠。

① 体会第一句的写法更生动、具体,句子后面的描写更突出特点 ② 理解比喻句的概念 练习:运用写法

枫叶是那样红,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小结

1、请同学谈学过这篇课文的感受。

2、小结课文:这篇文章文笔细腻,语句生动、优美,使美丽的“珍珠泉”展现在我们眼前,那么作者能把家乡的泉水写得如此之美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对泉水,对家乡深深的爱。其实我们的家乡,我们的祖国,还有许许多多美丽神奇的地方,他们需要我们去发现、去宣传,希望同学们向本文的作者学习,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心去体会,用手中的笔来描绘祖国、家乡的河山。

五、布置作业:

1、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第2、3自然段中任选一段背诵。板书设计

19、珍珠泉

泉水:绿

《珍珠泉》教学教案 篇7

板块一读懂

1.默读文章, 明了内容。

师:请带着问题“这是一篇写_______的文章”默读全文。

2.全班交流, 多元解读。

生:这是写人和鸟之间相互信赖的一篇文章。

生:文章写了作者和珍珠鸟由陌生到慢慢熟悉, 再到相互信赖, 写出了一种温情。

生:作者是通过六个字来写这篇文章的———人爱鸟, 鸟恋人。

……

师:作为善于阅读的孩子, 仅读懂是不够的, 还要感悟出文章的美妙之处, 这才能进入阅读的第二个层次———知妙。

【评析:读懂是深度阅读的初级阶段, 本教学板块以“这是一篇写_______文章”为切入点, 引发学生的阅读思考。其中暗含两方面的目的:一、明了本文的内容;二、多层次、多角度地解读文本, 形成对文本的独特感知。】

板块二知妙

1.默读全文作批注。

师:《珍珠鸟》一文“妙”在何处呢?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去发现。

出示:我发现_______。

师:老师读出了文中不少的妙处, (出示段落) 这一段是我最喜欢的, 大家听一听我在哪里读得最有感觉。

生:我觉得你最喜欢“小家伙”, 因为你在读到这个词的时候, 不仅语气亲切, 而且眼睛也在放光。

生:我能感觉到一种爱, 甜甜的爱。

师:我们再来读读。女同学读, 注意要柔和点, 读出慈母之情。男同学也来试试, 读出慈父之爱。

师: (出示文段和教师的批注) 我正是从“小家伙”上读出了“妙”, 作者太喜欢珍珠鸟了, 就如同喜爱自己的孩子一般。这就是我读出的作者的用词之妙。

【评析:心理学指出:儿童形象思维发达, 模仿能力强。依据这个特点, 教师的准确示范是儿童最直观、最形象、最切实的榜样。这一环节, 教师选择“小家伙”这一妙趣横生的词进行“读文段、画词句、作批注”的现场示范, 不仅教给了学生读书的方法, 还给了学生艺术化的指导。】

2.自由汇报知妙处。

(1) 默读课文, 画文段作批注。

(2) 四人小组交流感受和发现的妙处。

(3) 汇报交流:

生1:“瞧, 多么像它的母亲, 红嘴红脚, 灰蓝色的毛, 只是后背还没有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 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我觉得这里的描写很美也很妙, “红嘴红脚, 灰蓝色的毛, 蓬松的球儿”, 这些词语让我感受到珍珠鸟可爱极了。

师:你觉得这是对珍珠鸟哪方面的描写?

生:外形。

师:多美的珍珠鸟, 多可爱的样子, 像个球儿。

生2:“它先是离我较远, 见我不去伤害它, 便一点点挨近, 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 俯下头来喝茶, 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读这一部分我发现了珍珠鸟很有意思, 它的很多动作太像人了。“一点点挨近”到“偏过脸瞧瞧”, 这明明是人的动作!

师:如果你就是小珍珠鸟, 在一点点挨近“我”的过程中, 你担心什么?

生2:虽然你不伤害我, 但我还是有点害怕。毕竟我是鸟, 你是人, 所以我一点点挨近你, 试探你的反应。

师:瞧, 你这小家伙的心思多么细密啊!小家伙们, 带上自己的感觉齐读本节。

生3:“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 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 小红脚刚好给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我轻轻抬一抬肩, 它没醒, 睡得好熟!还呷呷嘴, 难道在做梦?”这里写得很逼真, 人和鸟的关系因为这个动作而美好, 人爱鸟, 鸟恋人在这里得以升华, 我觉得这里太妙了。

师:似梦非梦, 似醒非醒, 就是这样看似不经意的一笔, 让人鸟之情更显深切, 读到这儿你还把它仅仅看做一只珍珠鸟吗?

生:我觉得它是朋友。

生:亲人。

生:爱人。

生:小天使。

师:在我看来它就是我的孩子。我们一起读, 这孩子———

生:这孩子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 银……

师:它还是个可人的小天使。这小天使———

生:这小天使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 银……

……

3.巧妙糅合表达方式, 体会细微处见真情之妙。

师:同学们, 读到这里, 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冯骥才先生。文中他抓住动作、外形等几个方面对珍珠鸟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 从而体现出信赖、温情、爱恋等种种情意。这也正是细微之处见真情啊。

【评析:此板块教学, 通过开放性的问题“我发现_______”来引领学习, 以教师批注示范为着力点突破“知妙”的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有方向、有梯度的阅读中寻找文章之妙, 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在自主、善思的课堂氛围中有所收获, 进而明了作者“细微之处见真情”的独特描述手法, 为创意仿写做好准备。】

板块三会用

1.抓住细微处表述情意。

师:你们很了不起, 不仅读懂了文章, 还发现了这么多的妙处, 但这还并不是阅读的最高层次, 阅读的最高层次是能将读出的妙为己所用, 这才是真正的不一般。

2.根据“细微处见真情”写片段。

(出示四幅可爱的动物相处图)

师:观察图, 仿照作者的表达手法, 选择其中的一幅, 抓住细微处来描写一种情意。

生:这两只熊很久都没有见面了, 今天好不容易走在了一起, 只有抱头痛哭才能表达彼此的思念之情。真是“老乡见老乡, 两眼泪汪汪”啊!

生:小狗蒙蒙见好朋友花花受到了委屈, 他心疼地走上前去, 轻柔地摸摸她的鼻子, 安慰着说:“花花不哭, 花花是最坚强的狗狗。”

生:大狗正专注地听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 沉浸在美妙的乐曲中, 小猫蹑手蹑脚地走到他身后, 趁他不注意, 跳起来用可爱的猫爪捂住大狗的眼睛, 调皮地说:“亲爱的大狗, 猜猜我是谁?”

……

师:能抓住细微之处写出动物之间的种种温情场面, 你们做到了学以致用。其实在生活中还有许多充满真情的细微之处, 只要认真观察、思考, 一定能发现、能体会出更多的人间真情。

《珍珠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8

1.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近可爱的——生:珍珠鸟(齐读)。

2.出示: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指名读,齐读。

3.瞧,这就是“我”为这对珍珠鸟精心设计的“家”(出示图片、声音)。

吊兰茂盛的藤蔓覆盖在鸟笼上,它们就像躲在幽深的丛林里一样安全,直到有一天,里面传来一声尖细而娇嫩的鸣叫,它们的雏儿诞生了,想看看小家伙吗?打开书,自由地读一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

二、品析词语,感受珍珠鸟的可爱

1.出示第3自然段,生自由读,找出描写小家伙动作的字是——探。

2.“探”字可以换成“伸”字吗?先读书中的原句,再把探换成伸读一读,比较一下用哪个字更传神?

3.从“探”字中你体会到什么?交流探讨。

4.小家伙天性胆小,可它对外面的世界又充满了好奇。小家伙,你探出小脑袋想干什么?

5.引导学生想象,指导朗读,读出珍珠鸟的可爱。

6.(出示:一只小珍珠鸟)多漂亮,真是人见人爱,指名读一读第3自然段,其他同学一边欣赏朗读,一边看着图去想象小家伙那调皮的举动。

7.给这个小家伙起个名字吧。

三、人鸟对话,感悟和谐信赖

1.这小家伙还有哪些有趣的事儿呢?请接着读课文的第4自然段,边读边想象那些有趣的画面,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2.交流阅读感受:小家伙渐渐胆子大了。

3.从哪儿可以看出它胆子变大了?品读词语(落到小桌上、喝茶、啄笔尖……),品析句子(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

4.开始,这小家伙只敢胆小地探一探小脑袋,现在怎么变得这么胆大呢?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我”对珍珠鸟的呵护。

5.我们也来轻轻地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学生跟着做动作)。

6.(出示段落:起先……灯绳来回晃动。)师引读。

7.小家伙玩得可真开心,它还有许多话想对我们说呢。不信,来听听。先请一位同学来配合一下小珍珠鸟,(指名)你读课文中的这一段话,读一句停一下,听听小家伙当时的心里话。

生:(读)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

播放:妈妈让我别离开自己的家,怕我吵着主人,可我对外面的世界太好奇了。要不,我就在家门口转转吧。

生:(读)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

播放:哈哈,转了半天,主人一点反应也没有,那就表示不反对喽!老在家门口溜达也没劲,参观一下主人的书房吧!顺便我也练练飞翔的本领。

生:(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

播放:站在这儿可真不错,主人房间里的一切尽收眼底。

生:一会儿神奇十足地站在书架上。

播放:嘿!这就是书架,让我也在上面站一站,瞧我多神气,不管怎么说,我现在也算是一只有学问的珍珠鸟了。

生: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晃动!

播放:继续练习,哎呀,飞行技术还是不太行,竟然撞上灯绳了,看看主人有没有生气,哈,他正眯着眼看着我笑呢,可真好。

8.多有趣。今天,老师给大家一个机会,让你们也来当一回小珍珠鸟。把余下的句子读一读,从中选择一句,想想当时你会说什么?先练习说一说,可以自言自语,也可以说给你同桌的伙伴听听。

9.指名交流,说话练习。

10.指导背诵,一边背时一边想象它连续做的那几个动作,并记住关键词先、然后、再,就容易多了。学生练习背诵。

四、人鸟相依,享受安宁温馨

1.小家伙一步步接近“我”,而“我”只是微笑地看着它,默默地关心着它,小鸟和人一样,体会到了“我”对它发自内心的喜爱,渐渐地,它对我产生了信赖。

2.生配乐齐读第5自然段。

3.出示:人鸟相依图。多美妙的一幕,多温馨的一幕。此时此刻我们的内心是如此的安宁,让我们把这种感觉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可以读给你的同桌听听。

4.指名配乐读。

5.小家伙真像一个稚气可爱的孩子,正依偎在妈妈温暖的怀抱中。我们一起读,静静地享受这美好的瞬间。

6.如果请你给这幅画加个题目,一个词或一句话都可以,你会写上什么?

7.瞧!这小家伙睡得这么香,这么甜,那它的梦该有多美信赖,真是一种奇妙的感觉,正是因为小家伙对我的信赖,于是有了这样一幅充满诗意的画面。作家此时笔尖一动,流淌出一句幸福的呼唤。

生齐读。

8.我们相信,每一个人看到这一幅温馨的画都会不由自主地发出这样的呼唤。

生再次齐读。

五、拓展延伸,共创自然和谐

1.信赖缘于一份关爱,一份呵护,也缘于彼此间的尊重和宽容。只要我们心中充满爱,善待身边的每一种生灵,就会看见它们出自天性的自由和欢乐。也许有一天,我们漫步原野,会有飞倦的小鸟在我们肩头歇脚;会有美丽的蝴蝶在我们身上扇动翅膀;会有可爱的梅花鹿,从远方的小山上向我们欢快的奔来……

2.其实这并不是梦想,全球畅销书《我的野生动物朋友》就为我们讲述了法国小姑娘蒂皮和野生动物和谐相处的故事,出示照片,讲解。

3.只要用心,只要有爱,人和动物之间会产生信赖,我们相信不仅在作家冯骥才的书房里,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你、我、他都能创造出更多美好的境界。

《珍珠泉》教案设计 篇9

教材说明:

课文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4课。这篇略读课文描述了家乡珍珠泉的美丽、有趣,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

本课的设计以“珍珠泉何以为珍珠”为探索主线,力求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和谐互动的实践氛围。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热情参与,积极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走进文中情景,自主地去探寻美、体验美和交流美,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设计特色:

突出“以人为本、以读为本”的教学思想。整堂课教学做到将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读与思紧密结合。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读通、读熟、读出感情,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熟读课文。

2、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感受珍珠泉的美丽和可爱。

3、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以问促读:

1、教师在黑板上写“泉”:同学们,这是什么字?它是什么意思?拿出字典查一查。教师:对,“泉”是指“从地下冒出的水”。

2、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要写这个字吗?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中描写了清澈的泉水。

3、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有关句子来读读。

4、课题中还有两个字:珍珠(教师板书)。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题。谁见过珍珠?来介绍介绍。(老师事先准备一串珍珠)

二、以疑促读:

1、请同学们根据阅读提示,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阅读课文。

要求:要读出问题来,然后尝试利用查字典等方法解决问题,在自己体会最深和感觉还有问题的地方做上记号。

2、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

简单问题立刻互相解决,遇到稍难的问题可保留。

三、以赛促读:

1、珍珠通常晶莹剔透,历来为人们所爱。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很好,为什么课题中要加上“珍珠”一词呢?下面请大家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细读课文,想一想:为什么在作者家乡的村里,那一眼清泉叫“珍珠泉”?思考以后在小组比赛朗读交流。

2、全班朗读交流,估计学生从以下方面找到理由,教师相机引导:(1)泉水青绿,如晶莹的珍珠。(2)水泡闪亮,如彩色的珍珠。

四、以评促读: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1)水泡给人怎样的感觉?从哪里感觉它像珍珠?

(2)学生有感情朗读,特别是“水泡闪亮闪亮的……”等句子。

(3)再读第三自然段,你还喜欢哪些对水泡的`描写,为什么?

(4)请学生来读一读,然后互评。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可能还喜欢水泡的有趣。特别注意以下地方――嘟噜――嘟噜,扑哧一笑。

(5)泉水晃荡,泼洒一路珍珠。多么富有情趣,请大家一起读一读,评一评。

(6)你最喜欢什么样的珍珠?把喜欢的句子读一读,评一评。

五、以品促读:

1、作者对珍珠泉的喜爱流露在字里行间,你还能从什么地方体会到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吗?如果学生回答有难度,让学生通过齐读课文第四自然段,从读中品味、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

2、课文中采用了多种方法描写景物特点。出示课件:例句。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这些句子是怎样描写景物特点的,学生互相读、交流、评价。

3、其实,老师这儿还有一篇类似的文章叫《趵突泉》,请同学们仔细阅读,与这篇文章对比一下,看看有什么相似点。

六、以用促读:

1、用赞美的语气感情朗读全文。

2、摘录喜欢的词句,背诵喜欢的段落。

板书设计:

14*珍珠泉

泉水:绿深清

《珍珠泉》语文教案 篇10

一篇美文对小朋友的心灵的“诗化”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润物无声的过程,这种影响既有感觉、思想认识等因素,也有表达情感的语言和方法的因素,这两者是融合着的,因此它对同学心灵的“诗化”是全面的。“心灵诗化”的过程也是人文化的过程,是为同学的终身发展垫底的过程。这一课例中,音乐、画面的引用为同学心灵的诗化架起了一道美丽的彩虹桥:

课开始,通过出示美丽的珍珠泉画面,将小朋友们带入美丽的珍珠泉中,再通过描述珍珠泉的美景让同学发出这样的感慨:“珍珠泉真美啊,珍珠泉实在太迷人了”,接着让小朋友们借助音乐和画面在静、清、绿的水中和有趣的泡泡里徘徊,他们看着美丽的画面,聆听着泡泡的声音,感受着这所有的一切,这样,美丽的珍珠泉不知不觉地从小朋友们的视觉中走向同学的心灵深处。

二、对话、感悟,让小朋友在珍珠泉中漫游

1、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综合的语文学科,它的课堂教学就是对话,是师与生之间、心灵与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它强调同学与老师之间的平等、民主展示、宽松融合、认真对待、自主发展。这一课例中,老师是同学学习伙伴、与同学同欢乐,同思索,不时地加以引导。比方:

师:为什么说太阳筛下一束束金光,而不说射下呢?

生:射下表示太阳光直射,而这里因为有密密的树叶遮挡着,太阳光不能直射到。

生:太阳光透过密密的树叶,有些光线被遮住了,有些光线穿过缝隙,找到地上,所以用筛下一束束金光。

师:你说得真棒,俺想你一定也能把它读好。

生: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

在这样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师生对话氛围里,课文中的难点轻易地解决了。只有如此,才干在对话中小朋友们理解了课文,同时也不知不觉地漫游了珍珠泉。

2、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教学要重文本的整体感悟,重语句朗读熏陶。

《珍珠泉》教学教案 篇11

本课旨在抓住略读课文的教学要领,尊重学生的朗读学习体悟,引导学生充分地自主阅读,找到“我与珍珠鸟渐行渐近”的语句,通过形式多样的读,引领学生融入文本,融入作者与珍珠鸟的情感故事,让作者谱写的“信赖创造出的美好的境界”深深震撼学生心灵。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合作学习,体会作者对珍珠鸟真诚、细腻的爱,认识珍珠鸟在“我”的照料和呵护下从害怕到亲近、从陌生到信赖的变化过程。

3.读懂课文,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含义,并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感受“我“与珍珠鸟的情感变化,领会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让学生融入问题,体会作者微妙的心理变化。

【教学过程】

一、图片激趣,导人课题

师:同学们,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到处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老师送你们一份春的礼物,看!(出示众多鸟的图片)你们发现了什么奥秘?(生答)

师:是啊,都有鸟。老师再来考考你们,知道哪些关于鸟的成语啊?(生答)

师:古诗里有没有写到过鸟啊!(生答)

师:知道的真不少,来,读一读老师想到的吧!

(课件出示)

师:可以读一读、背一背!

(设计构想:语言文字的学习离不开积累,从“众鸟图”过渡到成语、诗句的积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积累的好习惯。)

师:今天这节课,老师还要为大家带来一位鸟儿朋友!看!(出示珍珠鸟图)它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后背还生着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听!(课件播放珍珠鸟叫声)

它又细又亮的叫声如笛儿般婉转。——它就是珍珠鸟。(板书:珍珠鸟。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师:今天就让我们来和这可爱的珍珠鸟交个朋友!下面就要请同学们读读这篇课文了。

谁先来说说你们第一次读一篇文章会注意哪些问题?(指名学生交流)

(设计构想:在语文学习中,第一次阅读尤为重要,通过这个问题,了解学生的阅读期待和阅读方法,在了解中渗透第一次阅读的学法指导。)

说得都不错,这些都是我们读课文时要注意的问题,看老师这儿也有一些要求。(课件出示)

2.师:同学们读得挺认真的,老师要来考考你们了!(课件出示)

指名读——强调难读的地方(儿化音:雏儿球儿)。把词语们再放到课文中,自己练读一会儿。

三,细读文本,悟情审美

1.切入重点。

师:读了课文,谁来说说文中的珍珠鸟到底是一种怎么样的鸟?(预设:怕人)

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但是,我们课文中的珍珠鸟怕“我”吗?

是啊,不怕,看!(出示课文插图)这只小珍珠鸟居然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它不但不怕“我”,还愿意跟“我”如此亲近,这是什么原因呢?“我”对它做了什么呢?(板书:我)

请大家再仔细地默读课文,寻找原因。(课件出示)

教师巡视指导,相机点拨指导。

2.交流。

师:“我”是怎么对待珍珠鸟的?(预设:我很少扒开……我决不掀开叶片……)

这么多的“不”,“我”不看它,不管它,难道是“我”对珍珠鸟不理不睬,满不在乎吗?“我”不喜欢它们吗?

是的,同学们从字里行间都明白“我”是喜欢珍珠鸟的,文中的珍珠鸟也渐渐明白“我”是喜欢它们的,有一只小雏鸟甚至在一点一点靠近“我”。

3.师:我们来看看珍珠鸟的活动范围是如何变化的。

我很少扒开叶蔓瞧它们,它们——(指名交流)小家伙可能在想什么?(交流)

我知道它们有了雏儿,我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连添食加水也不睁大好奇的眼睛。

过不多久——(指名交流)

这小家伙居然还钻出笼子,在屋里飞来飞去,我都不管它,它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它可真是——(指名交流)它在试探些什么?(交流)

小雏鸟落到我的书桌上,我也不去伤害它,它便——(指名交流)

小珍珠鸟竟跑到我的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我依旧不动声色,它索性——(指名交流)

(设计构想:在教师的引导中,让学生渐渐看到珍珠鸟的行动轨迹,猜测珍珠鸟的情感变化,渐渐走近作者笔下的故事,走进小珍珠鸟的内心。)

4.师:这么多的“不”不仅没使它远离“我”,反而使它离“我”越来越近。那是因为这么多“不”,正是“我”精心呵护珍珠鸟的表现啊,从小鸟的一举一动我们也发现它越来越——你们说!(预设:大胆、喜欢我、接近我、信赖我……教师课件出示)

5.师:请和同桌合作读一读,仔细品味,一个读我的行动,一个读小鸟的活动。读出他们彼此间的深情!(生合作读)

老师来做一回作者,你们来当一回珍珠鸟吧!(师生合作读)

(设计构想:这个环节,句子中的人称代词发生了细微的变化,这种变化使教师和学生更快更深入地走入故事,此时教师成了文中的“我”,而学生就是那只可爱的小珍珠鸟,这样的对读使教师和学生的内心产生了共鸣,师生一起真正走进了故事。)

6.回归中心:

终于有一天——你竟落到了我肩上。(出示课文插图)

让我们一起再一次走进这个温馨的画面:有一天一—(师配乐范读)

看着肩头熟睡的小鸟,作者此时会是怎样的感觉呢?(预设:幸福、温蕃、甜蜜、惬意……)

谁来幸福地读一读?(指名读)

画中的熟睡的小鸟此时又会是怎样的感觉?(预设:舒适、温暖)读出你的理解。

珍珠鸟舒服地睡着了,它正做着香甜的美梦呢?它梦见了什么?它的梦中有“我”吗?发挥你的想象力,写一写!(课件出示)

让我们一起享受这个甜蜜温馨的画面,带着我们的感动和羡慕一起来读读!师引读——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

7.挖掘文本:

短短几句话,描绘了一个多么温馨和谐的画面!这个画面还告诉我们两个字。(板书:信赖)

这份信赖都源于我对珍珠鸟的精心呵护。是我对小鸟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深深的爱换来了珍珠鸟对我的这份可贵的情谊。(板书:爱)

在这个画面里有小珍珠鸟对我的信赖,更有它的父母对我的信赖,否则它们怎么会任自己的孩子如此亲近我。

8.回归重点:是信赖创造出了这么美好的境界。(课件出示)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四、立足文本,讨论拓展

师:这样美好的故事还有很多。(出示人与动物亲密接触的图片)

看了这些画面,同学们有什么感受?(生交流)

同学们,其实这些美好的境界,也不仅仅存在于人与动物之间,更存在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

学了这篇课文,让我对信赖有了很深的理解,老师想把自己作的一首小诗和同学们分享!(师出示小诗……)

信赖还是很多很多!我想同学们也一定有了自己的理解。用一句话来表达你对信赖的理解?(学生写后交流)

(设计构想:在读了教师写的感悟小诗后,留出省略号,让学生顺着小诗的感情流淌出自己内心对信赖的理解,对本文主旨的理解进一步提升。)

上一篇:渣土车辆管理制度下一篇:十万个为什么读后感600字以上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