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2024-08-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7.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7.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篇1

1.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否定我们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开放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从未进行过的事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第二,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第三,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第四,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3.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7.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篇2

一、十二大至十四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的形成阶段

改革开放新时期,为了适应国家的发展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种提法就被及时提了出来,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产物。

1982年,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幕词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命题第一次出现在报告中。这是在经过长达十年之久的“运动”之后第一次指出:“应该将马克思主义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是党的指导思想理论与时俱进的最新表现。”新命题的提出,让我们得以知道什么叫真正的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让人们消除了对社会主义固有的几点认识,同时也不断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大力推进。

理论推进仍然在进行,在理论与实践的反复论证中,1987年的党的十三大报告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与初级阶段理论对应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出台,而与基本路线对应的经济建设三步走计划也适时提出。这一系列新理论、新认识勾勒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框架,也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新成果。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让广大民众知道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什么,也就是社会主义最基本的问题,即本质问题,也就是社会主义本质论,它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至关重要的内容。而接下来的党的十四大则完整地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容做了全面阐述,理论全面地回答了在当时的中国国情下如何去建设、巩固并且很好地发展这个各方面待发展的国家,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也就是在这样的时机下初步形成了。

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的初次提出,到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框架形成,再到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要内容的系统概括,这些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初步形成的关键环节,而这些关键环节的密切结合也促使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的逐渐形成。

二、十四大至十六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的成熟阶段

当国家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确定以后,党和人民在正确方向的指引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发展摆脱了之前的种种羁绊,取得了重大发展,同时结合自身国情,进行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并且取得了一定实践成绩。经济水平提高了,政治文化建设自然就会被提上日程,于是在党的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报告中,初级阶段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政策与具体目标进一步明确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具体翔实的思路。本次报告中最重要的一个内容是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将邓小平理论上升到最新的高度,邓小平理论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性飞跃,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模式全面开启,于是在党的十六次代表大会报告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就有了翔实的论述,也可以说是报告的主体内容之一。三大板块的体制改革也与本次大会所追求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相呼应的,本次大会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意义十分重大。”全面发展的目标正是切合江泽民主席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战略思想,无论怎么样发展,最终都是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反过来,人的发展需要我们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战略思想。所以,本次报告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将“三个代表”重要战略思想写进党章,确立了其指导思想的地位。本次报告中关于小康社会总目标与“三个代表”重要战略思想指导思想地位的确立,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认识不断加深,是对邓小平理论的新发展,同样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地位的确定,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是与时俱进的创新型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巩固与发展时期产生的主要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巩固与发展的标志性成果,也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的成熟。

三、十六大至十八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的深化发展阶段

在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战略思想的指导下,我们攻坚克难,与时俱进,各领域均取得了重大成果,同时,国内国际层面也面临着更多的机会与挑战。党的十七大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召开,本次大会主题明确,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这句话道出了中国共产党治国之路上所坚持的坚定信念,也是本次报告带给大家最鲜明的印象,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种提法也是首次提出,并且对这个体系所包含的内容进行了具体的阐述,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更为重要的是,报告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科学解释,并将道路与体系的关系也进行了论述。新时期,我们必须坚持这个理论体系,这样才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如此大众化的理论分析也只有长期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中国共产党才能做出,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理论认识不断深化,对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发展无疑最有发言权。

十七大结束了,但是十七大报告的精神一直在指导着我们如何去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我们奋勇争先,实现了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的好成绩,在十七大精神的引领下,我们奋勇前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懈努力,顺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实现了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激动人心成绩,我们离全面小康社会又近了一步。与此同时,全国人民开开心心地迎来了十八大的胜利召开。十八大报告的主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主题相对以往较短,但是简短的主题却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决心,致力于建成小康社会的雄伟抱负。报告正文重点介绍了我们如何在今天复杂的国内、国际局势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此,我们也必须也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自然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地位也在报告中体现出来,它的指导思想地位被确定下来,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无疑对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科学发展指导思想地位的确立,无疑是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的又一重大发展。我们也将持续不断地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第一时间将反复的实践成果转化为理论成果,来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在十八大精神的指引下,我们迎来了全面深化改革元年。与此同时,我们的民生建设改革、我们党内的作风建设改革、我们的法治国家建设改革等逐渐推进,改革成果较以往非常显著,我们也真心喜欢上习近平、李克强的建设时代,他们的亲民、爱民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于是国家的核心价值观、习近平的中国梦、李克强的经济学、王岐山的“苍蝇老虎一起打”等新提法成了广大民众每天都必谈的一个话题。当然,这些话题的最上端是十八大以来的理论创新,这些理论不断丰富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他们将会为我们新时期的全面改革时代提供全新的理论指导。真心希望在接下来的几年,我们可以有更多的收获,包括实践上的,也包括理论上的,让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丰富与发展,从而更好地为将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最为全面的理论指导,早日实现全民中国梦!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形成、丰富与发展,中国共产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也随之不断成熟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经历了形成阶段、成熟阶段到十六大以来的丰富发展阶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的研究为中国共产党的实践创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同时也对中国共产党自身理论的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必将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步伐。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党代会报告,历史轨迹

参考文献

[1]郭圣福.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认识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屠静芬.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研究[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

[3]俞思念.中国社会主义认识史[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

[4]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5]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7]杨军.邓小平社会主义观再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7.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篇3

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标志着我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1921年建党—1949年10月建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为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拯救民族的危亡,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国家,前赴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包括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于1898年发动的“戊戌变法”、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于1911年所发动的辛亥革命等等,最终都失败了。实践证明,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根本行不通。

1919年,暴发了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的历史功绩之一是,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做了组织上的准备。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920年,中国共产主义小组分别在北京、武汉、长沙等地创办,1921年,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艰难探索时期。这个时期,党领导人民完成了从旧中国向新中国的过渡,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

但是,由于党缺乏执政和建设经验,在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党走了很长一段弯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孕育到形成和社会主义成功实践时期。这个时期,党的探索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开始,到“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再到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观,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和实践,并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一阶段,改革启动和局部试验(1978年12月-1984年10月)。改革从农村开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在一张包产到户的约定上按上自己的手印,拉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从此,我国进入了一个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

第二阶段,以城市为中心的全面改革探索(1984年10月-1992年初)。以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为标志,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全面改革探索阶段。

在这一阶段的探索中,我国经受了1989年国际国内政治风波的考验和1988-1991年经济发展剧烈波动的考验。经过这种考验,我们克服了一系列困难,实现了经济、政治和社会的稳定,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积累了经验,为继续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奠定了有力的基础。

第三阶段:全面推进,改革攻坚,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核心内容进行综合改革(1992年1月-2002年10月)。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同年召开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进一步巩固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国的指导地位,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这一阶段的探索中,我们曾经受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冲击等经济风险的考验。积累了消除需求不足、经济增长速度下降、通货紧缩的经验,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四阶段: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2年11月至今)。200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大是在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大会。十六大坚持以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为指导,总结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确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做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决策。

7.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篇4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切实懂得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搞清党提出改革开放决策的理论基础,正确理解改革时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深入理解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掌握评价和判断改革成败与是非得失的标准,正确认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理解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搞清楚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的辩证关系,以及我们怎样进行开放。

二、授课学时:2学时

三、本章教学重点和难点: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2、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3、对外开放是一项不可动摇的基本国策

四、教学内容:

第一节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

上节课我们提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方针,我国就此开始改革开放的历程。今年是改革开放32周年。如果说这32年的巨大变化,咱们可能都没有概念。我们都不知道三十年前的中国到底是什么样子,通过下列数据来感受一下这三十年的变化。

①国内生产总值:1978年GDP为3645.2亿元。200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35353亿元。是1978年的91.999倍。1978年中国人均GDP为381元,按照1980年1美元兑换1.53元人民币汇率计算,约合149美元。2007年中国人均GDP上升到2640美元,比改革开放前增长了17倍。②城镇居民收入:1978年到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可支配收入由343.4元增长到11759元,是1978年的34.24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3.6元增长到3587元,是1978年的26.849倍。农村贫困人口2.5亿减少到2000万。③外汇储备:1978年中国外汇储备为15.57亿美元。2009年中国外汇储备19134.56亿美元。是1978年的1228.94倍。简单的从数据上看,这三十多年中国确实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我们是如何进行改革开放的。

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1.改革开放的背景:

对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胡锦涛同志有一段经典论述。他说:我们党在上世纪70年代末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主要有两方面的背景。一方面,从我国自身的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邓小平同志曾经说,“文化大革命”结束时,“就整个政治局面来说,是一个混乱状态;(文革1976年结束,当时的国家领导人是华国锋,提到他,大家最熟悉的应该就是“两个凡是”的方针:凡是毛泽东说的都是对的,凡是毛泽东的指示我们必须坚决执行,当时的人们思想的束缚很严重)。就整个经济情况来说,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关于经济方面的曲折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这一节已经讲过,这里就不再提了。

另一方面,从外部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带领人民追赶时代前进潮流。邓小平同志在1988年说过:“我们建国三十九年,头八年好,后十年也好,当中那些年受到‘左’的干扰,情况不大好”。现在已经建国59年,头8年(1949—1957)好,后30年(1978—2008)也好,中间21年(1957—1978)情况不大好。

由于这20年的一系列严重错误和灾难,国民经济被推向崩溃的边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在60年代10年中,就有1960、1961、1962、1967、1968这5年GDP出现负增长,而这一时期正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经济高速增长期。据统计,60年代按不变价计算的人均GDP年平均增长率,世界为3.5%,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4.0%,发展中国家为2.6%,苏联和东欧国家为5.5%,日本为10.2%,而中国仅为0.2%,远远低于上述所有国家。正如邓小平所说:“中国社会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二十年时间,实际上处于停滞和徘徊的状态,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发展和提高”。有资料表明:“日本与中国同属东方民族。二次世界大战后,两国基本上处于同一起跑线上。1957年日本国民收入只有279亿美元,而同期中国为368.8亿美元,日本比中国少89亿美元。到1976年,日本国民收入达到4728亿美元,中国为985亿美元,日本为中国的4.8倍;到了1978年,日本国内生产总值是中国的6.9倍”。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过去的“左”倾错误,实现了历史的伟大转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由此开创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由此可见,30年前,我们党作出的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不是偶然的,是在经历了20多年艰难曲折的道路、汲取了20多年“左”的错误的惨痛教训之后作出的。因此,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是历史的必然,是人民的心愿,是时代的需要。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也是13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抉择。” 2.改革开放的性质与我们的态度(简要)(1)改革开放的性质:

a、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致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它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的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

b、改革开放是一场革命,但他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因此改革开放既是我们党领导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2)如何看待改革开放: 以前的观点:我们说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但长期以来,人们由于受到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和“左”的思想的束缚,对改革存在种种误解。一些人在思想中总是把改革同近现代中国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混同起来,甚至错误地认为,改革是资本主义特有的方式。一些人认为,只有革命才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方式,在革命完成后还习惯于用群众革命运动的方式来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和处理矛盾。有些人甚至错误的认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不存在缺陷,改革就是否定社会主义,走资本主义道路。

我们:改革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因此,改革开放的进程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只有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来解决。改革开放从实践上已经证明,它的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是显著的,停顿和倒退是完全不可能的。中国要发展,只有靠改革开放。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社会主义到底存不存在矛盾,这早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毛泽东就以中国的实践经验为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以前讲过,简单一提)①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者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而且这两对矛盾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②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这两对矛盾同旧社会的基本矛盾有着根本的不同,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③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路。既然矛盾不是对抗性的,它的解决也就不需要像资本主义社会那样采取剧烈的阶级斗争的方式,它可以依靠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即通过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进行调整来得到解决。

④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指出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第五章提及)而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在肯定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第六章讲过)状况进行了思考,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①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有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认为,在现有的生产力水平下,即使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如果超越了现有的生产力水平,也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也为改革开放发展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本身提供了理论依据)②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突破了长期以来把解放生产力只同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联系到一起的认识,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仍然有一个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③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④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在处理矛盾的问题上,继承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必须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身的不断完善加以解决的正确主张,提出了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这其实也就明确了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主;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我们认为,改革是为了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或者说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因此,改革是一场不仅涉及到经济的改革,而且还涉及到政治体制,不仅要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生产关系严重超越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要改革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各个方面。所以说,改革是一场全面而深刻的改革。第二节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一、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1.开端:我国的改革进程是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最早的改革是在农村拉开序幕,而农村的序幕就是我们很熟悉的农村的巨大创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我们追溯到1978年。1978年11月24日晚上,安徽凤阳的一个村子的18户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按下鲜红手印,实施了“大包干”。在(生死状)大包干协议书上,明确写明:收下粮食后,首先交给国家,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如果队干部因为分田到户而蹲班房,他家的农活由全队社员包下来,还要把小孩养到18岁。

这18位农民这一份生死契约,就竟成了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份宣言,它日后彻底的改变了中国农村发展史,掀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这个村子就是有名的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小岗村。

“大包干”第一年,小岗村发生了巨大变化。1979年全队粮食总产13.3万斤,相当于1955年到1970年粮食产量总和;油料总产3.5万斤,相当于过去20年产量的总和;人均收入400元,是1978年22元的18倍。2.发展:1980年9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肯定了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到1983年初,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之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改革在农村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在农村改革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开始了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与经济体制的改革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随后的80年代中期,科技、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也开始启动。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十四大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写进党章。1992、1994年医疗、住房市场化改革施行。

医疗改革从2000以来开始触及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等深层次问题。到现在看来,前期的医疗改革可以说是以失败告终,2009年十七大提出了新医改,“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近期目标,以及“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的长远目标。改革成效拭目以待。房改:(分析)为什么要房改?“我有一个数据,解放初期,我国人均住房居住面积是4.5平方米,1978年,我国人均住房居住面积只有3.6平方米,反而下降。”曾多次参与国家房改政策研究和制订的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副会长顾云昌认为,其中有城市人口增加的原因,但主要还是建设速度跟不上。

前三十年,虽然开始提倡解决居民住房问题应依靠中央财政、地方财政、企业以及个人。但实际上仍以前三者为重。“问题就出来了,效益好的单位和个人就分到了房子,效益不好的单位和个人就没有分到房子,造成了贫富差距。另一个现象就是租金很低,每平方米只有一毛钱左右,也就是说在一套房子里面,养一只老母鸡,老母鸡生下的鸡蛋就足够交房租了。”顾云昌这样形容当时的住房制度现状。“这影响了住宅的良性循环,实物分配的住房制度必须改变。”

1980年4月2日,邓小平同志与当时中央主要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城镇居民个人可以购买房屋,也可以自己盖。不但新房可以出售,老房子也可以出售。可以一次付款,也可以分期付款,10年、15年付清。住宅出售后,房租恐怕要调整。要联系房价调整房租,使人们考虑到买房合算。因此要研究逐步提高房租。房租太低,人们就不买房子了。繁华的市中心和偏僻地方的房子,交通方便地区和不方便地区的房子,城区和郊区的房子,租金应该有所不同。将来房租提高了,对低工资的职工要给予补贴。这些政策要联系起来考虑。建房还可以鼓励公私合营或民建公助,也可以私人自己想办法”。

1994年7月18日,国务院作出《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明确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基本内容,开启了城镇住房商品化的大门,开始了我国住房私有化的进程。1998年7月3日,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废除了住房实物分配的制度,确立了商品房的市场主体地位。重大经济举措(简单一提):1996年12月1日,中国开始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八条款,实行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进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1999年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2003年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2004年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

2005年农业税条例废止。一个在我国延续两千多年的税种宣告终结。2005年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007年《物权法》出台。保护公民合法的财产权。

3.出现的问题:改革的三十年来,我们取得了很多成就。但是同样的,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包括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严重扩大化、房价上涨过快、物价上涨过快等现实问题。包括前两天海南有市民把菜种进了交通绿化带以抗议蔬菜价格上涨过快等很多突发性事件发生。如果这些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肯定会危及到社会的稳定。也一直有人把现在所有这些问题归咎到改革上来。

4.评价改革的“三个有利于”标准: 面对全面性的深层次的彻底的改革,党内和国内不少人在改革开放问题上迈不开步子,不敢闯,以及理论界对改革开放性质的争论,指出:“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也是为了能更彻底的打破思想上的束缚,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明确的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改革是一件很重要的必须做的事,同时也是带有风险的事。而如何看待风险,就是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要求,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没有这样的精神,就走不出一条好路,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例:小岗村扛起了中国改革的大旗。但是小岗村后来的发展又是怎样的?直到1998年,小岗村还没有一条公路,没有楼房,没有一座称得上干净的厕所,全村没有通自来水。1998年改革开放二十周年江泽民要到小岗村视察前,安徽省委和凤阳县委才到处借款捐款,为小岗村建了一条公路,在村边建了水塔,小岗村算是通了自来水。在村里建了图书馆,二层小楼也建起来,农民“被上楼”了。小岗“大包干”展览馆也是在那时出现的。小岗村算是欣欣向荣。

而2004年记者再次去采访时发现,拧开村民的水龙头没有水流出来,因为村民用不起,展览馆因为村里无法支付工资而雇不起专业的讲说员,而由村干部轮流值班。村里的图书馆的几千册图书早已不见了踪影,图书馆的楼也住进了人家。小岗村的“大包干”只让小岗村一年脱贫,奔进温饱,但是二十多年没有跨入小康。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2006年,3名安徽科技学院大学生到小岗村创业,而后吸引了众多大学生来到这里种植双孢菇,建了“双孢菇”实验基地,当时也被许多媒体称之为作秀。现在大多数村民都参与到了双孢菇合作项目中来,又开始了小岗村的合作化道路。

小岗村村委沈浩充分的利用了“小岗”这个无价的无形资产,到处为小岗招商引资,到2008年又有一家天津的一家公司在小岗投资上亿元建了良种猪的培育基地。2008年小岗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6600元,而同期全国农民的人均仅为4200元。小岗村在改革之初凭借分田到户实现了温饱,但是又因为分田到户的限制,始终没有步入小康,而后又是通过回到了合作化经营再一次步入小康,开始了小岗村的新篇章。所以,改革要是全面的改革。

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重要)

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改革过程中,需要处理好的最重要的一项内容。三者之中,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才能更好的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中国几年来的经济增速稳步保持在10%以上,这为我国总体实力的提升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正是由于几年来的发展,使我国在美国金融危机的波及下,经济受损情况相比较欧洲来讲,要小得多。而改革,则可称之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助推器。改革使我国社会的发展进入到前所谓未有的壮丽时刻。

只有坚定不移地维护稳定,才能不断为改革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邓小平曾经讲过“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这也是为什么在1999年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被轰炸以及2001年在中国南海上空出现中美撞机事件后,社会上有一些极端不冷静的人士叫嚷必须对美国有所报复,而中央高层可以说在处理此两项问题时保持了高度的清醒,坚决采取外交途径解决问题。因为一旦我们与美国动武,两国即使付出的力量相当,而对中国的经济实力损害却要比美国大得多,我们多年经营积累起来国家实力就要受到严重打击。所以,我们必须坚决走外交途径解决问题,而非意气用事,断了自己的发展之路。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稳定是前提,但稳定是相对的,不能因为改革有风险就不改革或者在改革中裹足不前,否则会导致更加严重、更加剧烈的社会不稳定。20世纪80年代末的那场政治**,可以说就是一些绝大多数不明就里的人群包括很多的青年学生认为由于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的负向影响,就要全面否定改革,可以说,他们这种幼稚的想法最终是被遏制住了,否则,中国的社会将存在持续不稳定的状况,中国的前期改革也将付之东流。

另外,不能因为在发展中可能出现不协调不平衡的现象就不发展了。如果绝对全国一盘棋,那就会回到改革开放前的“大锅饭”时代,大家集体受穷。而我们现实的战略是“两国大局”的思想,让在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等各方面都有优势的东南沿海优先发展起来,然后在有步骤,分阶段的开始不同区域发展,像新时期的西部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促进中部崛起,现在,这些区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大发展。因此,需要统观全局,精心谋划,从整体上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改革和发展要始终注意适应国情和社会的承受能力,要统筹安排改革和发展的举措,精心处理稳定同改革、发展的关系,着眼于“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及时化解矛盾,排除不安定因素,以保持稳定,促进改革和发展。1998年,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攻坚年,那时,我们采取减员增效的办法促进国有企业改革,结果在一些地方造成一个家庭中夫妻二人同时下岗,生活极为艰苦,有的承受能力很弱的家庭甚至走上绝路。当然他们个人心里承受能力是令人质疑的,但是从中我们也应看到,我们当时的政策制定还很不完备,没有把改革的力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的很好。新千年之后,我国政府在处理类似的问题时,就显得成熟的多,规定一个家庭中必须保证一人在岗,不许出现“零就业家庭”。有效的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了起来。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是稳定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础。改善人民生活可以说是改革的最本源的理想。改革如果带给百姓的不是生活的越变越好,我们的改革就是走入了一条死胡同。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是我们致力于发展、积极推进改革、坚持维护稳定的共同目的。所以,要做到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第三节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我们说改革开放的32年,实际上也是中国向世界开放的32年。伴随改革的另一个重要的决策就是对外开放。1984年在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把实行对外开放定位一项基本国策。

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在介绍社会主义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之前,我们先来了解近代的中国社会情况。自古以来,中国人就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把自己周围看成全是不开化的荒蛮之地:即所谓“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国政府向中国派出了第一个外交使团,希望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要求通商。这个规格很高的使团由著名的外交官乔治•马嘎尔尼率领,共700人,带了丰厚的礼品(包括最新的科技成果和一间先进的大炮),航行了9个月才到达中国。而清政府误以为英国想臣服中国,是远道来进贡的,把这个外交使团当成贡臣,把礼品当成贡品。还要求马嘎尔尼向乾隆行三跪九叩礼。马嘎尔尼不从,经再三交涉,马嘎尔尼同勤见英王一样屈一膝。对于他提出建立外交关系和通商的要求,乾隆的答复是:“所请多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英国使团无果而归。中国大门依然紧闭。中国人对世界依然一无所知,把西方先进技术称为“奇技淫巧”。直到47年以后,发生了鸦片战争,列强用重炮轰开中国大门。中国被动开放。

中国的近代史是列强入侵史,是中华民族屈辱史。在近代中国人的感情中,既残存有中央大国的自傲,又有战败者的自卑。西方文明既然是同鸦片和大炮一起进入中国的,它到底是毒品还是营养品,是具有先进性还是具有侵略性,在中国一直争论不休。我国一贯的外交:不管怎么说“闭门造车出门不合辙”,所以还是应该“出去看看、学学”。其实中国从建国就开始对外开放。只不过当时主要是向社会主义阵营开放。这当然也有现实的政治背景。在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就从苏联引进了156个大的工程项目。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又通过延期付款的方式利用了西方国家的几亿美元,引进了一批急需的石油、化工、冶金、电子精密机械等技术设备。不过由于后来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封锁和中苏关系的破裂,我们开始了长期的与世隔绝的状态。毛泽东和党中央想方设法,打破封锁,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应邀访华,中美两国由对抗走向对话,西方国家对我国的经济封锁亦自始结束。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随着中美建交,西方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以及中国的一系列外交活动,国际舞台又开始对中国开放。这些是我国一贯的外交方针发挥的作用。1.对外开放是需要:

国际:70年代开始的信息科技革命也逐渐使世界开始变得更加紧密,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无论是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和写过不断深化,还是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都使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更加明显。再加上日本经济腾飞的经验(①日本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社会改革,进一步废除了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②美国对日本的扶植。③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全力进行经济建设。④制定了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引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调整国内产业结构,促进出口。例如,60年代末,日本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视机生产国之一,并大量出口。⑤积极发展教育,培养人才。100多年的普及义务教育使日本国民素质高,拥有各方面人才。1950年,日本的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率就已经达到99%;1970年,高中学生考进大学的已达23.6%。教育的发展,为经济现代化提供了高素质的人才。⑥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期间,美军的大批军事及后勤物资订货,进一步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使日本经济迅速活跃起来)也告诉我们外向型经济的巨大优势。

国内:从我国实际情况看,长期的与世隔绝,中国的科学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也越来越大,资源相对不足、资金严重缺乏、科学技术落后,管理知识和经验不足,也迫切需要扩大国际经济、技术交流,引进资金,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发展对外贸易,以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处理好关系:实行对外开放要处理好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自立更生的关系。要始终坚持把独立自主、自立更生作为立足点,这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和重要原则。

二、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导下,我国的对外开放迈出了重大步伐。建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引进外资、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的迅速扩大,使我国经济摆脱了原来的封闭半封闭状态,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我国对外开放的突破:

第一步是创办经济特区。1979年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设立经济特区。开始了我国的对外开放的步伐。1988年4月的七届人大一次会议正式通过了建立海南省和海南经济特区。2007年06月09日成渝特区诞生。

第二步是开放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是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和北海。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烟台开发区完成GDP670亿元,约占全市18%,一个区的GDP就占到全市的近1/5,到了2007年开发区的出口总额达到了653.4亿美元,占山东省和烟台市的比例分别达到了八分之一和二分之一以上。)

第三步是建立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区划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初,中央又决定将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全部对外开放,形成环渤海开放区。

第四步是开放沿江及内陆和沿边城市。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逐步由沿海向沿江及内陆和沿边城市延伸。1992年开放长江沿岸的芜湖、九江、岳阳、武汉和重庆5个城市。不久,党中央、国务院又批准了合肥、南昌、长沙、成都、郑州、太原、西安、兰州、银川、西宁、乌鲁木齐、贵阳、昆明、南宁、哈尔滨、长春、呼和浩特共17个省会为内陆开放城市。同时,我国还逐步开放内陆边境的沿边城市,从东北、西北到西南地区,有黑河、绥芬河、珲春、满洲里、二连浩特、伊宁、博乐、塔城、普兰、樟木、瑞丽、畹町、河口、凭祥、东兴等。

通过这四步形成了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同时,我国的对外开放是不论对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的政策。可谓是全方位的开放。伴随着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我国的对外开放把对外开放拓展到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文化、服务业等各个领域。这就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三、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中国制造”已经遍布世界市场。不论在欧洲市场还是在美洲市场到处充斥着“中国制造”的产品。但是我们也知道这种“制造”利润是相当微薄的。这样的开放型经济所能给我国带来的实际效益以及国际竞争力都是微薄的,对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是不利的。针对这种不利的局面,我们要:

其一,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着力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产品和行业标准的出口,(韩国三星。过去三星电子是向索尼或三菱购买芯片,现在三星显示器是全球第一,在半导体静态存储器和动态存储器方面领先世界其他厂商,而CDMA手机也保持着世界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地位。三星电子在全球有17个研发中心。2004年,三星是美国的第六大专利获得者,已经成功申请了1600多项专利。掌握着全球显示屏的核心技术。)

其二,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现在我们更强调“走出去”战略,拓展经济发展空间。走出去,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2010年10月中石化集团国际石油勘探开发有限公司与西班牙雷普索尔公司巴西子公司达成确认性协议,将认购雷普索尔巴西公司的新增股份,认购后的股份比例为40%,这一交易的对价共计71.09亿美元。这是中石化继其去年以近76亿美元成功收购瑞士Addax石油公司,取得伊拉克和西非油气资产后,又一次大型海外能源投资。据介绍,股权收购完成后,双方成立的合资公司价值为177.73亿美元。这一交易尚需获得中国政府的监管审批,但不存在融资条件。根据认购协议,中石化和雷普索尔将共同开发巴西境内现有资产,同时允许双方在未来联合或独立参加新区块投标。雷普索尔巴西公司现参股多个巴西主要勘探盆地。雷普索尔公司是西班牙最大的工业公司,其经营业务包括勘探与生产、炼制与销售、化工、天然气等四个方面。

其三,切实维护国家安全。我们的对外开放还要考虑到国家的经济安全、政治安全、文化安全以及环境与生态安全等。

例1:11月12日消息,据《华尔街日报》日前消息,美国第三大移动运营商Sprint Nextel禁止来自中国的通讯企业华为和中兴竞标其升级蜂窝网络的数十亿美元的合同。有业内人士分析主要原因是由于美国官方介入干涉此次交易,宣称担心美国国家安全。

对于这次的订单,美国商务部和国防部都十分关注。据有关消息透露,美国商务部长盖瑞给Sprint公司通过电话,表示他对于要将合约签给中国企业的担心。近来,美国政府在积极布置“网络战场”,所以美国国防部非常担心中国新兴的网络能力以及这次交易会对美国国防部网络安全造成威胁。

“国家安全”已经成为了中国高科技企业进军海外市场的“绊脚石”。2009年年底,在印度主要电信运营商的采购合同项目中,华为和中兴先后被印度政府以不符合“国家安全要求”为由拒绝批准。从2010年2月以来,只有27张欧美设备厂商与印度运营商签订的采购订单通过安全审查,另有450张总值超过20亿美元的订单未获通过,其中包括中兴通讯、华为、联想、烽火通信等25家中国公司。印度情报部门实施安全审查的理由是,担心进口电信设备中藏有恶意软件或间谍软件。今年7月华为高价参与竞购摩托罗拉网络设备部门未果,8月对美国2Wire公司的收购方案也无法获得美方政府的批准。

7.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篇5

建设小康社会和深入改革开放的目标

十八大报告关于建设社会、改革开放提出了两个翻番以及两个同步,充分体现了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思路。双指标同步提出,说明我们不是一味追求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而是下决心更加重视居民收入的提高。这个温暖人心的量化指标,是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生动写照,彰显了党和政府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让全体人民更多更公平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坚定决心,意义深远。一个是经济总量指标,一个是人民生活指标,指标设定以2010年为基期,这两个指标的指导性、方向性更加鲜明,尤其是将人均收入翻一番指标写入党代会报告,分量更重,彰显出今后我们更注重百姓生活幸福度。我是从这六个角度来理解的,即新方位、新起点、新挑战、新目标、新要求和新部署。

一、新方位:中国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处在新的历史方位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这实际上意味着中国的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已经进入并处于新的历史方位。一方面,从中国自身的发展战略进程看,中国的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已经进入并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开始迈向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历史阶段。在进入新世纪之际,为了巩固和提高已经达到的小康水平,为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党和国家确定了新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纲领。新世纪头二十年,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经过新世纪十余年的发展,尤其是党的十七大以来五年的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各方面去得了重大进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中国

-/

4的现代化建设实际上向着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开始迈进。另一方面,从全球发展、国际比较来看,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中国已经进入在上中等收入国家序列中推进发展的历史阶段。世界银行以人均国民总收入的不同水平为标准,把世界上的国家划分为三种类型、四个等级,即低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又划分为下中等收入国家与上中等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2010年世界银行下中等收入国家的标准是1006至3975美元,上中等收入国家的标准是3976至12275美元,而我国2010年人均GDP达到4394美元。中国已从下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进入在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推进发展的历史阶段。

二、新起点:中国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十七大以来的五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一是经济发展的新起点,经济总量稳居全球第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11年超过5000美元,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经济增长保持持续稳定态势,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推进;二是体制改革的新起点,在改革的全面推进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容不断丰富、框架不断完善,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三是对外开放的新起点,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位居全球第二,很可能近年超过美国而进为全球第一,实施“走出去”战略取得突出成效,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投票权已提升至第三,参与国际事务处理和全球发展的影响力不断提高。

三、新挑战:中国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面临新的严峻挑战。站在新起点上,中国继续推进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也面临来自于国际环境和国内发展的一系列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严峻挑战。就国际经济环境而言,在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的前提下,世界经济发展进入新的转折,经济全球化开始进入一

个新的发展时期,中国面对五大严峻挑战。一是在一定的时期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二是世界经济结构发生明显调整与变化,三是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五个方面的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四是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三大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五是针对中国的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与投资保护主义日趋突出。就国内发展而言,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础与条件仍然具备的前提下,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问题、矛盾与风险。总的概括是“三不问题”,即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突出的表现为:两大约束,即经济社会发展的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强化;三大差距,即城乡收入分配差距、区域收入分配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三不协调,即投资和消费关系不协调、产业结构不协调、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体制障碍,即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

四、新目标:党的十八大确定了二个翻番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十八大报告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为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报告还提出了两个同步,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内容2002年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内容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从此考虑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大约达到3000美元。

五、新要求:中国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的新要求十八大报告提出了面向2020年推进中国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的新要求,简单概括就是体制定型、方式形成、四化同步。体制定型,是指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攻坚经济体制改革难点,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经济制度体系,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方式形成,是指要坚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四化同步,是指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7.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篇6

试述社会主义改革的特点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一、社会主义改革的特点是其基本矛盾及其规律作用的结果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我们国家从建国以后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从而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些都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的范畴。但是由于指导思想上对社会主义认识还有差距,存在着一些不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东西,比如:一大二公,以阶级斗争为纲等,这些都是要通过改革来解决掉。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得革新举措,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同时改革又是同社会形态对某些不适应方面和环节的调整,不是改变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是社会发展中的量变或部分质变,这就是社会主义改革的特点,也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规律作用的结果。

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关系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几千万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而换来的,是中国人民选择了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新中国,来之不易,所以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坚定地提出了:必然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即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完整的说:就是一个中心,二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二个基本点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

1、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它是中国人民长期流血奋斗取得的历史经验,是党和国家团结、稳定、发展、进步的最重要政治基础。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我们通过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而不是损害和背离社会主义;是为了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而不是削弱和否定党的领导;是为了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而不是动摇这个政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是坚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我们的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我们的事业才能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保证社会稳定,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消除一切不平等的社会因素,努力创造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精神,积极构建和谐社会。

2、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改革开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提供了理论形成的前提和实践基础,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又引导改革开放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深入和发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坚持改革开放,就必须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

3、两者相互区别,各有侧重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它规定我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主要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坚持社会主义的问题。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它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直接动力,主要解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如何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问题。

4、两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如果离开四项基本原则来谈改革开放,会失去正确的方向,造成社会**,改革开放就搞不下去;离开改革开放来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可能陷入空洞僵化的教条主义,不能真正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今天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破除旧观念,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而我们的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不断深入地健康发展,又在于它是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把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改革开放要在四项基本原则的指导下进行,四项基本原则要在改革开放中获得新的时代内容,他们两者统一的基础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7.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篇7

一、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古老大国, 历史上的中国也曾是对外开放的国家。西汉时期, 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 开辟了“丝绸之路”, 把西汉同中亚许多国家联系起来, 促进了它们之间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唐朝时, 各国派至长安学习和经商的人数很多, 日本曾13次派遣唐使到中国, 每次都有留学生、学问僧同来, 最多一次达到651人。张骞、班超、玄奘、郑和等先人们, 担当起了古代中国对外开放的使者。既把中华文明向外传播, 也把西方文化带回了中国。中华文明就是在于世界范围的交流和融合中, 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然而, 到了明清之际, 封建政府为了民族自卫, 限制对外贸易和航海业。特别是清朝自1757年开始, 实行严厉的闭关政策, 严重地阻碍了对外交往, 使中国的封建统治阶级长期昧于世界大势, 固步自封, 使中国丧失了走向现代化的契机。以至于在近代的“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由一个领先于世界的一个强国, 变成了任人宰割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 中国人民经过千辛万苦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 迎来了新生活的开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再次带领中国人民开始了新的探索, 积极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毛泽东曾提出对外开放的口号, 也想扩大中外经济技术交流, 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济贸易, 但是由于复杂的国际环境, 国际上的敌对势力对新中国实行封锁政策, 主观上从20世纪50年代下半叶开始指导思想上出现了“左”的偏差, 开展阶级斗争, 使中国再次隔绝于世界体系之外, 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越拉越大, 国民经济面临崩溃边缘。

这时走什么样的道路来加速发展成为一个根本的战略问题。1978年末, 中国做出了影响深远的战略抉择:走适合中国国情的改革开放发展之路!彻底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 做出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历史性决策, 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

二、辉煌的成就

改革开放30年来, 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推动了我国的持续快速发展。从1978年到2007年, 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元增加到1378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34元增加到4140元;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1400多万。我国GDP以年均将近10%的速度增长, 跃至世界第四。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007年达到172534亿元, 是1978年的819倍。在世界贸易中的排名从1978年的第32位, 上升到2007年的第3位。我国外汇储备大幅度增加, 1978年为1.67亿美元, 2007年达到1.53万亿美元。

在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 我们的社会民主政治、文化、社会建设都取得重大成就。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得到保障;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社会和谐稳定得到巩固和发展。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迈出重大步伐, 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显著上升, 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重要建设性作用, 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增强

30年来, 国际局势风云变幻, 改革任务艰巨繁重, 党和人民经历和战胜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和挑战。30年中, 我们党紧紧依靠全国各族人民, 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 排除各种干扰, 坚定不移地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航船始终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进。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也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立足基本国情,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三、不能忽视的问题

我们在为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欢呼地同时, 还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在这个前进的过程中, 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我们经济增长是以资源过渡损耗和环境破坏为代价的, 资源环境问题突出;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拉大, 东西部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民生问题凸显, 老百姓看病难、上学难、养老难、住房难等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党群干部内部, 某些党员还存在腐败问题;我们不得不应对经济安全问题, 我们还没有建立起一整套与全面对外开放相适应的风险防范机制。这些问题的出现不能简单归结于国门的打开, 政策的开放。正如十七大报告指出的, “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 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 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 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我们只有坚定不移沿着改革开放的道路走下去, 才能有效地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迎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四、继续推进改革开放

站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历史时点上, 更需要我们思考和回答的问题是, 如何才能保持中国崛起的良好势头, 再续辉煌?毋庸置疑, 答案只有一个, 那就是继续奋力推进改革开放!当前,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要注意以下几点:

要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和总体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对我国改革开放近30年的历史经验进行了科学总结, 概括为“十个结合”, 对继续深化改革提出了三点总体要求。我们必须继续坚持这些宝贵的历史经验、贯彻这些总体要求, 才能推动改革开放更好地深入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与此同时不断推进政治、文化、教育等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发展社会先进文化, 坚持科教兴国战略。

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坚持改革开放的道路, 必须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同各种腐朽思想和对敌对势力的破坏做斗争, 保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的根本性变革。

要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投身到改革开放的事业中来, 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来, 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我们的发展是为了人民, 发展需要依靠人民, 发展成果是由人民共享。

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开放。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 稳定是前提, 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坚持科学发展观, 既要加快改革, 又要及时研究解决改革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起来, 这样才能使改革发展在社会稳定中稳步推进。

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在构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同时, 努力构建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为我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一个和平的外部环境。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注目的成就。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 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还面临着很多问题, 未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必须继续以改革开放为动力,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讲话》。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深化改革开放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篇8

我们将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全面深化改革,做到改革不停步、开放不止步。我们将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改革的方向,始终不移地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统筹当前和长远,特别是要找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环节、重点领域。在总结改革经验的同时,还要学习其他国家的长处,系统设计改革总体方案,提出路线图和时间表,同时鼓励基层大胆探索,大胆创新,把我们的顶层设计和实践探索紧密结合起来。

第一,我们将通过深化改革创新和完善体制、机制。在现代市场条件下,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我们都应该用,而且尽可能都用好。我们将加快实施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把职能转变放在重要突出的位置。我们要坚决减少对微观事务的管理,重在向市场、向社会、向企业放权,在更大的程度、更广的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企业在公平竞争中优胜劣汰,充分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同时,我们也将加强和提高政府科学化管理水平,增强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该管的政府一定要把它管住、管实、管好;不该管的不要去管,不要去干预,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第二,我们将通过深化改革积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公平竞争是我们共同的追求,而且只有公平竞争才能充满活力,中国的市场环境将会建设得越来越好。我们将毫不动摇地巩固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提高国有资本运营的效率,继续完善市场准入制度,促进各种所有制依法、平等使用生产的要素,公平地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

第三,我们将通过深化改革着力构建促进结构调整、科技创新、资源环境保护的制度。中国的经济问题说到底是经济结构的调整、科技创新的驱动、资源环境保护的问题,这是我们今后要特别突出抓好的重点工作。我们将通过深化财税、金融、资源性产品价格等方面的改革,用市场的办法、经济的办法,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升级,提高中国发展的质量、效益和水平。我们将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协调发展的问题。不平衡问题也是我们今后发展的巨大潜力、空间和回旋余地,我们将统筹东中西南北方的协调发展。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实施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完善自主知识产权制度,强化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是很重要的工作。要从机制上来解决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优秀人才怎么和企业结合,把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企业就会充满活力,使企业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我们才能跟上世界科技革命的步伐。否则,我们总量再大,我们的水平还是在中低端的,我们永远都是落后的。

我们将加快建立生态文明的制度,发展新能源、再生能源,发展低碳的、绿色的、循环的经济,这充满着潜力。中国这么大,特别是我们的实体经济,大到一定规模,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的经济非常重要。

我们要采取各种措施,逐步解决中国产能过剩的问题,使整个产业优化升级,坚决治理高污染、高消耗。经济发展了,环境也要保护好,经济能够健康、持续、协调发展,我们的生态环境应该越来越好。只有这个做好了,才是真正的好,才是对子孙后代负责。

第四,我们将通过深化改革,健全民生,持续改善,为社会和谐有序提供体制保障。改善民生是我们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什么叫以人为本?就是要关心群众的疾苦,关心群众生活的改善,关心他们生活的环境。

我们将继续深化社会领域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的结构,调动社会资本参与的积极性。中国财政收入去年已经到了11.7万亿人民币,我们解放初期财政收入有62亿,1978年只有1000多亿,去年M2到97.8万亿,这个数量已经不小了,关键是怎么把这个钱用到刀刃上,使它发挥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不能把这个钱用去搞重复建设,用去搞产能过剩。

我们要着力推进教育、医疗、社保、住房等领域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我们将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特别是大家比较关注的城镇化问题。中国十几亿人口,这么大的空间和面积,特别是中西部,我们要搞好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从实际出发,积极稳妥搞好城镇化。而且城镇化必须跟我们产业的发展,当地老百姓的安居乐业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就会给我们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

中国30多年来积累的一条重要经验,是以改革的精神推动开放,以开放促进改革,促进发展。在中国和世界联系日趋紧密,相互影响不断加深的今天,中国的改革发展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坚持和扩大对外开放,我们应该更深入地了解世界,这个了解必须是总体的、阶段性的、及时的。中国已经和世界经济密不可分了,我们应该了解世界,世界也应该了解中国,特别是了解中国真实的情况。只有改革开放,中国才能发展;只有改革开放,中国才能强大;只有改革开放,中国人民才能过上美好的生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将以更宽的视野、海纳百川的胸怀,吸收、借鉴世界人类一切文明成果。世界的文明成果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哪个国家吸收、借鉴,哪个国家就发展,闭关自守是没有任何出路的。

我们要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在更大范围、更广的领域、更高的水平上推进对外开放,进一步完善互利共盈、多元平衡、安全高效、开放型的经济体系,坚持进口、出口并重,在调整优化出口结构的同时发挥进口在满足国内需求、调整优化结构方面的作用。我们和国际的联系、合作、交往正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更高的水平和层次上扩大。我们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一如既往地欢迎和鼓励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兴业,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为各个国家的企业提供公平竞争、分享中国发展红利的机会。

同时,我们也将支持和规范中国企业扩大在境外的投资,为当地的经济、就业、人民生活的提高做出贡献。我们将继续完善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更好地发挥沿海对外开放的门户作用,加快推进内陆沿边的开放,继续加强多双边企业的持续合作,搞好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积极参与全球的经济治理,加强同各国的政策协调,为世界经济发展增添正能量。

2013年是全面贯彻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我们将稳中求进,稳要稳好,进也要进好。我们将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体,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经济的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把握好稳中求进工作的总基调,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根据作者在中国高层发展论坛上演讲编辑整理)

上一篇:写材料排比句大全下一篇: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教师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