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科发展规划(精选7篇)
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医学对探索自身结构的要求愈发强烈,内窥镜是人类窥视自身体内器官的重要工具。医用内窥镜用于观察人眼所不能直接观察或不方便观察的腔体内组织和结构,并且结合相关医疗技术,提高了病情诊断的准确性[1,2]。
1804年,德国人Philip Bozzini发明了一种以蜡烛为光源的用于观察膀胱和直肠内部的器械,这是最早的内窥镜尝试[3]。内窥镜发展至今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硬管式内窥镜、半可屈式内窥镜、纤维内窥镜和电子内窥镜等阶段。在每个发展阶段,由于人体消化道的重要地位,其内窥镜的进展往往带动内窥镜的整体发展。
1 消化道内窥镜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1.1 消化道硬管式内窥镜
1988年,Bevan用食管镜取出食管中的异物[4]。同年,德国医生Kussmaul收到演艺人吞剑的启发,将一根直的金属管放入演艺人的胃里来观察胃腔,做成第一台食管胃镜[5]。旧式内窥镜的照明多采用烛光及煤油灯,直到1976年,柏林外科医生Nitze最早在膀胱镜和胃镜上用电热白金丝作光源[3]。1981年,在Nitze的硬管式光学系统基础上,Mikulicz和Leiter制造了第一个适用于临床的胃镜,Mikulicz在维也纳Billroth外科门诊部使用该胃镜对大量患者检查并积累了大量诊断结果[1]。1895年Rosenhein研制出硬性三管式胃镜,6根管子成同心圆排列,中心管为光学系统,第二层管腔内安装铂丝圈制作的灯泡和水冷系统,外层管壁上留有刻度用于反映进镜深度。1911年Elsner在Rosenhein式胃镜基础上改进,在胃镜前端加上橡皮头用于引导,1932年之前这种胃镜一直处于主导地位[6]。
1.2 消化道半可屈式内窥镜
由于人体消化道内腔存在解剖上的生理弯曲,硬管式内窥镜检测时有较大难度。1932年,Schindler和柏林器械制造师George Wolf制成了一种半可屈式胃镜,其前半身用螺旋形青铜,外层覆盖橡胶套保护,可以在不同水平弯曲34°,而不使图像变形。Wolf-Schindler胃镜前端有光滑的金属球,降低了插入时患者的痛苦,而且其光学系统由48个透镜组成,灯泡亮度较强,医生可以清晰地观察胃粘膜图像[7,8,9]。
1.3 消化道纤维内窥镜
1960年,妇产科医生Lamm发现将几微米直径的纤维丝集成束并弯曲时,光线照常可以从中传导。1964年,英国Hopkins和Kapany研究了纤维的精密排列,发明了光导纤维技术,有效地解决了纤维束的图像传递问题[10,11]。1967年,Hirschowitz展出了第一台用于检查胃和十二指肠的光导纤维内窥镜,它是以光导纤维作为导光、传像元件,采用外部强冷光源照明,并可进行摄像,由于光导纤维可以弯曲,便于插入人体消化道,是真正的消化道软性内窥镜[12]。1962年后日本开始制造纤维内窥镜,日本的Olympus、Fujinon、Toshiba和Pentax等品牌占据消化道纤维内窥镜市场。纤维内窥镜可以做到较为纤细,诊断的同时用于治疗,例如消化道止血、消化道息肉摘除、激光治疗等,纤维内窥镜的这些特点使其将有更长的时间存在于当前医疗市场[13]。
1.4 消化道电子内窥镜
1983年,美国Welch Allyn公司研制出微型图像传感器,电荷耦合器件(charge-coupled device,CCD)摄像头代替了光导纤维,可以将光信号转换成电子信号的电子内窥镜产生,电子内窥镜的优点是:(1)使内窥镜的诊断与治疗从以往的肉眼窥视中解脱出来,可以通过显示器多人同时观察内窥镜采集到的图像;(2)电子内窥镜可以将原物像放大多倍,更能对微细病变做细致观察;(3)纤维内窥镜中的光导纤维容易折断在成像中出现黑点等缺点,在电子内窥镜中不会发生[14]。管道式消化道内窥镜在消化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均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在内窥镜使用过程中,依然会给患者带来痛苦,甚至带来划伤等伤害,而且普通的电子内窥镜仅可以观察0.5~1 m的肠道,无法对近7 m的肠道进行全程检查。因此,胶囊内窥镜应运而生。
2 消化道无线电子内窥镜———胶囊内窥镜的发展现状
在上世纪80年代,以色列国防部机械工程师Gavriel Iddan博士受智能导弹的创意,想制作无线微型“导弹”,对人体整个消化道进行探测[15]。
以色列Given Imaging公司于2001年5月率先推出其M2A胶囊内窥镜,并于同年8月获得美国FDA认证。M2A如同药丸一样,人们不用再忍受内窥镜插入消化道的痛苦,它采用电池供电(电池可使用6~8 h),大小为11 mm×26 mm,无线发送图片的速率为2帧/s,随后Given Imaging公司相继推出用于可视化整个小肠的Pill Cam SB胶囊内窥镜、用于可视化食道的Pill Cam ESO胶囊内窥镜、用于确定Pill Cam胶囊内窥镜在消化道中畅通情况的Agile(TM)通畅胶囊内窥镜以及用于可视化结肠的Pill Cam Colon胶囊内窥镜。日本的RF System Lab在2002年研制出世界最小的胶囊内窥镜Norika3,该内窥镜实现了无线供电功能,可以不断从人体外部提供动力,由于不需要安装电池,其大小为9 mm×23 mm,同时内窥镜内部预留出释药和活检的空间。2008年RF实验室又推出了Sayaka,这款内窥镜首次将微型相机安装在胶囊内窥镜一侧拍摄肠内壁,并可以360°旋转,该款内窥镜无线发送图片的速率为30帧/s,更加方便地诊断肠道疾病。此外,日本Olympus在2004年生产出Endo Capsule胶囊内窥镜;韩国Intro Medic公司在2003年推出MIRO胶囊内窥镜;美国Smart Pill Corp在2004年推出Smart Pill胶囊内窥镜,主要用于测量消化道蠕动压力和p H值,其内部电池可连续使用72 h;中国重庆金山同样在2004年推出OMOM胶囊内窥镜。世界主要品牌的胶囊内窥镜见表1。
3 胶囊内窥镜的技术展望
胶囊内窥镜的出现使消化道内窥镜由有管线发展到无线,大大减轻了患者做检查时所受的痛苦,这是现在广泛使用的光导纤维内窥镜和有管线电子内窥镜几乎不可能做到的,因为人体消化道对异物的排斥是敏感而且强烈的。可见,无线的胶囊内窥镜是消化道内窥镜必然的发展趋势,但是目前应用于临床的胶囊内窥镜均为被动式胶囊内窥镜,即内窥镜的移动主要依靠消化系统蠕动带动,无法主动控制运动方向和运动速度,它不能前后驱动停留在消化道某个部位进行仔细检查,同样无法有计划地针对某一特定病变部位实施诊断或者手术。被动式向主动控制方向转移是胶囊内窥镜的发展方向,即必然的技术改进方向。
3.1 胶囊内窥镜的定位
想要主动控制胶囊内窥镜,首先要知道其在人体消化道内的位置,依靠内窥镜无线发射出来的图片,根据解剖学知识来判断内窥镜的位置,其准确率很难保证。目前临床常用的方法有超声成像、核医学成像、荧光定位等技术,从无创无损角度考虑,只有超声成像能应用于内窥镜定位,但是成本较高。在胶囊内窥镜中多个点嵌入永磁体,用磁导航仪进行外部控制,基于磁阻传感器对内窥镜进行定位[16]。在内窥镜中加入几个简易可调温部分,使内窥镜几个特征点上的温度与消化道环境温度截然不同,利用红外线成像的方法对内窥镜进行定位。定位的方法还有很多,对于胶囊内窥镜定位的研究是技术改进的重要部分。
3.2 对于内窥镜的主动控制方法
对胶囊内窥镜进行定位,能够实时了解到内窥镜在人体消化道的位置以及姿态,为了对可疑病变部位进行仔细检查以及对病变部位进行治疗,我们需要对胶囊内窥镜进行主动控制,目前研究应用的主动控制方法主要有形状记忆合金(shape memory alloy,SMA)驱动、旋转磁场驱动、尺蠖式驱动、触角式驱动、电激励驱动、液压驱动、气动驱动以及仿生精子驱动等[17,18,19,20]。在以上控制方法中,基于电磁场的控制方法最为可行。日本东北大学Sendoh等人利用类似三轴亥母霍兹线圈建立三维旋转磁场,通过控制线圈中的电流强度和方向以调整磁场强度的大小和方向,用磁转矩的驱动方式作用于胶囊内窥镜的内嵌永磁体,在胶囊内窥镜表面螺旋纹推动下旋进[20],Norika3的旋进类似于此原理,如图1所示。国内简小云等将梯度线圈和匀场线圈进行组合,通过调整线圈中的电流强度和方向,并调整线圈绕可平移病床的旋转来合成空间上梯度均匀、低场强区可动态调整的驱动磁场,作用于胶囊内窥镜内的永磁体,获得期望的驱动力和辅助转矩[21]。李弋可等利用仿真软件实现超导线圈对胶囊内窥镜的磁引导驱动[22]。
胶囊内窥镜在人体内受到重力和各种液体阻力的共同作用,在内窥镜上嵌入超导线圈,线圈内利用电池送入电流或者利用外磁场产生的感应电流,通过外磁场对线圈力的控制作用实现对人体消化道内胶囊内窥镜的控制,作为一种新的主动驱动思路。
3.3 虚拟现实重构消化道模型
在实现胶囊内窥镜定位和对其进行主动控制的基础上,将实时采集到的消化道图像信息通过无线发射的方式传输到体外工作站进行虚拟现实的三维重建,下一步的研究着重于实时的无线图像传输方法和快速的模型重构算法。
3.4 内窥镜供电技术进展及冷光源的使用
日本的RF System Lab研发的Norika3和Sayaka胶囊内窥镜均已采用外部无线供电方式,这样内窥镜在人体消化道内具有源源不断的能源,除了本身性能的继续完善外,如果主动控制采用电磁场控制方式,如何避免控制与供电之间的互扰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另外,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因为其功耗小、寿命长等优点,成为胶囊内窥镜的常用冷光源,但是其亮度不足的缺点仍需解决。
4 结语
【摘要】文中分析了国内外肿瘤内科治疗的进展和现状,并分析了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恶性肿瘤;内科治疗;靶向治疗;现状
【中图分类号】R730.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135-01
1.前言
目前,在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理中内科治疗已经发展成同外科手术和放射治疗同等重要。肿瘤内科治疗是从上个世纪40年代肿瘤内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开展起来的,一般说来,肿瘤内科治疗包括化学药物治疗、免疫基因治疗、中医中药治疗和内分泌治疗等。其中化学药物治疗是肿瘤内科治疗的主体。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肿瘤的靶向治疗成为肿瘤内科治疗的热点。
2.肿瘤内科治疗的进展和现状
化学药物治疗是肿瘤内科治疗的主体。国外化学药物作为肿瘤内科治疗是从上个世纪40年代开始的,1946年Gilman和Philips将氮芥成功地用于淋巴瘤的治疗,这标志着现代肿瘤化学药物治疗的开端。20世纪50年代环磷酰胺和5-氟尿嘧啶开始应用到临床肿瘤的化疗,七八十年代阿霉素、顺铂和卡铂等蒽环类药物开始应用于肿瘤内科治疗,在睾丸生殖细胞肿瘤、滋养叶细胞肿瘤、儿童白血病和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上达到了根治的效果。上世纪90年代,紫衫醇等新的药物开始应用于肿瘤内科的治疗,使其肿瘤的治疗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进入21世纪,靶向治疗开始应用于肿瘤内科治疗,靶向治疗是指针对参与肿瘤发生发展过程的细胞信号传导和其他生物学途径的治疗手段,其作用靶点包括细胞表面抗原、生长因子受体或细胞内信号传导通道中重要的酶或蛋白质。我国的肿瘤内科治疗是在学习国外先进的治疗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59年中国医学科学院日坛医院成立了我国肿瘤内科的第一个专业科室,这标志我国肿瘤内科治疗的建立。从20世纪70年代起,全国各地开始陆续建立了肿瘤专科医院,到90年代我国许多三甲医院都成立了独立的肿瘤内科专业科室。
3.肿瘤内科治疗的发展趋势
目前在肿瘤内科的治疗中,以细胞毒类药物为代表的化学药物治疗仍然是肿瘤内科治疗的主体,靶向治療也开始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肿瘤的内科治疗是从细胞毒类药物开始的,虽然近年来分子靶向治疗发展迅速,但以细胞毒类药物为代表的化学药物治疗仍然是肿瘤内科治疗的主体。分子靶向性治疗药物的副作用常常很少,且可间接抑制肿瘤的增殖、进展,长期维持与宿主的共存状态,靶向治疗近年来在一些传统的细胞毒类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常见肿瘤的治疗上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分子靶向性药物大多为非细胞毒性的药物,如果单独用于对肿瘤的治疗,效果往往不好,因此在临床实验中一般是与既往的治疗方案并用。
4.结论
内科肿瘤学是临床肿瘤学中发展迅速,已经成为肿瘤治疗的三大重要途径之一。在肿瘤内科医疗中,靶向治疗已由科学研究进入了日常临床实践,但传统的细胞毒类药物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目前肿瘤内科治疗的主要途径,因此在传统的细胞毒类药物化疗的基础上要加强同靶向治疗的有效结合。另外,恶性肿瘤的治疗是一个世界性的医学难题,只靠一种治疗手段是很难治愈的,因此要将肿瘤内科治疗、放射治疗联合起来。
参考文献
[1]曹远东,孙新臣.肿瘤治疗的演变和思考[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03).
[2]石远凯.从2007年ASCO看内科肿瘤学的发展方向[J].中国处方药,2007,(09).
济阳县中医院
神经内科是医院发展的关键科室,神经内科疾病发病率高,病人量大,发展潜力大,神经内科的发展将会为医院的发展增添重要砝码。我院新大楼很快将启用,医院发展面临新的契机和挑战。加强科室管理,推进内涵建设,增强科室整体素质,对于提升医院服务能力和竞争能力、推动医院进入发展快车道、顺利实现医院规划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个科室管理者,应紧紧围绕医院改革与发展两大主题,思想上始终保持与医院一致,积极抓好科室队伍建设及学科建设,搞好科内和谐,切实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科研技术水平和教学水平,使科室整体有一个质的飞跃,推动科室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工作目标:医疗质量、科室管理、学科发展、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迈上新的台阶。1)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医疗质量始终是我们临床工作的重点,提高医疗质量是我们未来发展的第一目标。2)科室管理达到新的水平,各项管理制度和管理程序更加完善:科室管理是我们科室工作良好实施的重要保证。3)争取在学科建设、技术创新方面取得新突破。4)服务态度进一步好转,医疗质量投诉和医疗纠纷赔偿继续下降,病人综合满意度进一步提高,医院管理年活动阶段评估取得佳绩,科室综合实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具体措施方案:
(一)以提高医疗质量为重心,以确保医疗安全为基线,强化基础医疗质量建设,为促进医院协调发展构建质量和安全保障系统。医疗质量是立院之本,医疗安全是医院生存的关键,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是医院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必须树立以医疗质量为核心的理念,保证医疗行为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医疗质量与安全工作要做到:一是强化职责意识、风险意识、科学严谨意识;二是健全医疗质量管理考评体系;三是重点抓好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核心制度的严格执行,抓好医疗安全责任制度的严格执行;四是着重落实三基训练、医师定期考核、医疗质量定期讲评三项措施。要进一步完善院、科二级质量控制管理体系,加强基础质量、环节质量、终末质量的全程监控,实施质量实时监控、定期评价、及时整改等综合措施,使其真正落到各项医疗工作、各个医疗岗位、各个诊疗环节之中;要加强医疗文书书写的规范,强化病案书写者自我检查、科室病案质量小组监控、病案室监控和病案管理委员会监控措施,注重细节,定期组织对有缺陷的病历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共性问题,做到举一反三,提高病历内涵质量;要规范医疗行为,严格执行诊疗常规等技术操作规范,切实防范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要进一步加强急诊急救能力建设,提高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要加强神经介入手术管理,强化病人入院交代病情、术前谈话、术后病人管理等,只有“广撒网才能多捕鱼”;要进一步加强医院感染的监控措施,按照医院感染规范要求,认真做好院内感染监测工作;要针对科室管理存在的薄弱环节,严格执行医疗管理法律规范,依法执业,加强处方规范管理,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要加强全员质量和安全教育,积极预防、妥善化解医疗纠纷,积极开展平安医院创建活动,维护医院正常工作秩序。
(二)积极实施战略规划,强化基础医疗业务建设,充分挖掘潜力,促进效益提升,全面提高科室综合实力,为推动医院快速发展增添后劲力量。拓展医疗业务。一是要拓展门诊业务。门诊作为医院和科室的门户与窗口,在吸引患者就医、引导患者消费、扩展医院业务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我院门诊现状,加强门诊建设、实现管理创新势在必行。我们要把加强门诊工作、提高门诊量作为实现效益增长的首要任务,要认真落实首诊负责制,对门诊医生做到相对固定,增加专科门诊次数,积极开展全程优质服务;二是要拓宽医疗市场,完善市场营销模式,重点加强农村和社区工作,强化病人定期复诊制度。三是控制药品占总收入比例,提高业务总收入的“含金量”。
(三)抓好队伍建设,提高科内医务人员整体素质,为推进医院持续发展强化组织保证。人才是医院求生存、谋发展的关键要素和第一资源。要顺利推进医院各项工作的开展,一定要有好的人才队伍。实施人才强院战略是我院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好技术队伍建设,重视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抓好科室医务人员在职教育,全面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根据学科发展需要每年选送医生外出进修深造。加强行业作风建设,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患者的健康权益。结合实际抓好以法纪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警示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廉政教育和医德医风教育。定期对门诊和住院病人开展患者满意度测评,及时收集社会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严格规范医务人员的诊疗行为。
(四)抓好学科建设,促进技术创新。医院的学科技术建设不仅代表着医院的水平和特色,同时也决定着医院的竞争力和形象。我们要从医院建设全局出发,从面向未来的战略高度,增强紧迫感,把抓好学科专业技术建设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推动医疗技术创新。要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完善技术创新、学术论文撰写奖励制度,鼓励参加学术交流。各科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发挥学科优势,积极创造条件引进、推广新技术、新业务。
消化系统疾病SR的结果
1胃食管反流综合征
以往对胃食管反流综合征的研究重点多在食管病变,一些患者就诊内镜检查为阴性,通过加强胃动力增强食管下部括约肌的力量,从而减少反流。通过对胃动力抑制剂结合内镜阴性的患者SR发现,在对其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质子泵对缓解胃痛的效果最明显,而在该疾病的治疗效果上相同,所以认为抗分泌治疗对症状的缓解非常有效。
2非溃疡性消化不良
已近知道非溃疡性消化不良主要是Hp的作用,但在其具体病因的作用上还存在争议。有研究进行了一个包括57个RCT的SR,对6种药物在改善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症状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中的研究分析[6]。结果显示,无论是Hp病因的根除还是抑制胃酸分泌,对于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效果的改善都不确定。
认真执行各项内镜诊疗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流程,严防差错事故。每日提前15分钟到岗,做好诊疗前的准备工作,包括:检查室的清洁、各类物品的准备,内镜主机及数据采集系统的转运情况和内镜的检查等。检查前严格执行安全核查表内每项内容,并签名。
注意保护患者隐私,正确指导患者配合诊疗、清除患者不安情绪,使患者能较好配合内镜检查,安全的完成检查,检查完毕后向患者及技术嘱咐术后注意事项,整理床单位。6、7、8、严格按常规规程操作,积极主动的配合各项内镜检查,保护好扣垫,防止内镜咬伤及各类检查中内镜的损伤。
及时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病情变化,保证内镜诊疗的顺利进行。
负责患者进入检查室的安全工作,保证患者上下床安全,防止患者摔伤,必要时搀扶患者进出检查室,如患者需用轮椅、平车运送,挂上标识牌后与负责送病人的工作人员交接班。
9、进行内镜治疗时选择合适的内镜型号,治疗结束后的内镜需严格与内镜消防员交接并登记,内镜立即维修并及时反馈。
10、按规定收集病理标本,正确固定、封存、登记,并及时送检。
11、每日诊疗结束后将各种物品归位,认真整理并清洁检查室,做好在检查室内镜的登记工作及仪器设备运行情况登记工作。
12、指导护理员进行内镜检查的登记、录入工作,指导洗消员做好内镜的清洗、消毒、登记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报告科主任及护士长。
作为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和经济动脉, 我国铁路在路网质量、技术装备水平等方面与世界发达国家铁路存在较大差距, 技术创新是缩小这一差距的根本途径。当前, 引进消化吸收是我国铁路产业创新的主要任务, 就整个铁路产业的创新能力来说仍然较弱, 必须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自主创新。通过引进、消化、吸收进而自主创新,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技术水平的提高会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 同时还会引起产业结构的变革, 推动产业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产业链上其他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拥有自主产权的核心产品。
二、铁路行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现状
1、技术积累仍显薄弱, 技术引进仍占据主要地位
我国虽然在铁路技术方面具备了一定技术积累, 但仍不成熟, 缺乏大规模商业应用。技术引进仍是我国铁路产业推动技术进步的主要途径之一, 因此就整个铁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来说仍处于基础阶段。
2、科研投入偏低, 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投入不足
铁路科研机构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量, 呈减少趋势, 铁路科技人才面临流失;科研机构科研经费虽然逐渐增加, 各工业企业也加强对科研经费的投入, 但就投入强度而言仍然偏低;铁路科研经费来源主要由企业和政府出资, 其中企业资金所占比重逐渐递减, 经费来源较为单一;经费投入倾向于试验发展, 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重视度不够;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在当前技术引进的过程中, 偏重于“干中学、用中学”, 对“研究开发中学”重视不够。
3、集成创新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我国在高速动车组、信息技术领域已经表现出了一定的集成创新的潜力。集成创新是自主创新比较主要的创新形式, 是形成自主的技术子轨道、打造自身品牌、提升创新能力的必经之路, 因此在对技术进行引进消化吸收时, 就应根据技术特点积累系统知识、培育集成能力。
4、企业R&D投入不足
企业的R&D状况主要表现在R&D水平和对技术吸收的能力方面。我国目前铁路R&D投入不足, 首先, R&D物力投入整体水平仍然较低, 落后于日本、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从目前我国铁路发展的状况来看, 还有较大差距。同时, 我国铁路R&D经费投入低, 与国家R&D经费投入强度相差很多, 制约着铁路技术创新的速度。
三、促进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发展的对策分析
我国铁路产业的发展紧紧把握住了世界铁路发展的脉搏, 将铁路发展的目标锁定在高速、重载、信息化领域, 所引进技术均集中在各领域的世界先进技术, 在很大程度上缩短了与世界先进铁路技术的差距。为了加快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 形成自己的创新能力, 需要从以下方面加强。
1、强化政府引导, 整合多方资源
通过政府立项、联合等措施, 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整合多方资源, 对已掌握技术的再创新和集成创新, 是规避后发陷阱, 形成技术子轨道的重要举措。因此, 我国铁路自主创新的路径实质上是政府主导的大规模的集成创新和再创新, 进而形成自身技术子轨道。铁路产业的创新路径是根据自主创新演进规律, 明确产业内各技术轨道所处阶段, 针对创新各部门适时调整职能, 使其形成和完善自身的技术子轨道, 并沿技术轨道分阶段演进的过程。
2、构建适合中国的自主创新机制
我国铁路技术的自主创新活动, 必须形成自主创新机制。一方面要针对既有线提速要求进行引进吸收消化创新, 另一方面还要针对客运专线的建设进行广泛的集成创新和再创新。基于我国铁路自主创新仍基本处于基础阶段这一现状, 如何规避后发陷阱, 使铁路尽快形成自身的技术子轨道, 就成为当前我国高铁自主创新所面临的重大挑战。
3、高起点引进铁路装备制造技术, 完善铁路技术创新重要途径
高起点引进新装备、新工艺、新技术, 可以使铁路装备制造和运输企业具有一个较高起点, 通过新技术引进和传统产业的嫁接, 改进我国铁路的装备制造技术, 提高运输装备的技术水平, 增加运输装备的技术附加值, 改进和提高运输装备和基础设施的维护水平, 使铁路对技术装备的市场需求, 转化为企业新产品开发的动力。
四、结论
铁路行业近年来的重大项目如青藏铁路的建设、中华之星及其他动车组的研制、动车组的引进消化吸收和线路改造等项目集中了相关领域内的最优秀的资源, 而且这些项目均是我国铁路发展的核心领域, 直接反映我国铁路未来的发展, 这些技术创新成果代表了我国铁路行业发展的技术进步, 如何加快消化吸收技术成果, 则是推动我国铁路发展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李国锋:《铁路牵引装备技术引进国产化策略》, 《铁道技术监督》, 2008年第7期。
[2]孙喜运:《以实现铁路技术装备现代化为己任, 全面提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中国铁路》, 2007年第11期。
【关键词】 消化内科;心理;注意问题;方法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心理护理的开展已经比较普遍。在临床护理中除了给病人做好基础护理外,护理人员也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以便随时根据病人的心理状态做出不同的应变,在最大程度上满足患者生活和心理的需求,及时开导病人,帮助患者进行心理建设,给患者提供坚定的心理支持,消除其各种不良的心理因素,从而提高医疗护理质量,使病人积极配合。
1 消化内科病人出现心理状态改变的原因
医护人员不仅仅要考虑如何对患者病情进行治疗,同样要考虑,怎样的方式能够给患者造成最小的心理负担,什么方法可以将患者的痛苦降到最低,以及怎样让患者的心理平稳,积极接受治疗。要做到这些,首先要了解患者心理状态改变的原因。
1.1 角色的改变 在患病的过程中,病人的正常生活和社会角色,家庭中的角色会发生改变,例如一些病人也许是家庭的支撑,但突入患病会让他不能够继续支撑家庭,从而使其产生巨大的角色落差,会感到不适应。消化内科病人的病症往往伴随着不能够正常进食,这使其身体机能不能得到满足。另外,由于炎症,溃疡等病症的发生,可能会伴随疼痛,高烧等症状,这使病人的安全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另外,由于长期卧床,活动范围局限于医院甚至是病床,会使病人出现潜在的孤独感,情绪不稳易怒,不配合治疗。
1.2 生活规律的改变 病人因为疾病而改变习惯的生活规律,进食、消化、休息、活动,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限制。人类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改变时,都会感到一定程度的不安和焦躁。加之突然来到医院,这样一个陌生的环境当中,感到恐惧和焦虑是必然的。而这些情绪在心理防线脆弱的病人身上体现的更加明显。
1.3 对治疗和检查带来的痛苦的恐惧 患者每天要经历输液、肌注,这给其带来了许多痛苦,使其产生了恐惧心理。疼痛感使患者感到脆弱,使其内心更加敏感,往往在较长时间的治疗而没有痊愈时,会使患者失去了战胜疾病的信心,不愿意积极的配合治疗。
2 消化内科病人的心理常见问题
2.1 焦虑、急躁 疾病的突然发生会让病人感到紧张和焦虑,对未来感到迷茫害怕。并且一些病人对自己所患疾病缺乏了解,不知道严重与否,也不知道未来要经历怎样的治疗,痊愈的几率有多大。这些猜测和疑虑往往会使病人焦虑急躁。
2.2 恐惧及忧虑 一些刚刚进入医院的病人由于对医院的环境陌生,而感到不适合恐惧,对于陌生的医疗设备和药物会感到害怕。另外一些需要长期接受治疗,或者经济状况不好的病人,会担心医药费,以及自己的疾病对家人带来的影响。从而惶惶终日,十分恐惧和忧虑,增加了病患的心理负担。
2.3 丧失信心 消化内科多为慢性病,复发几率大,治疗过程冗杂漫长,使病人对痊愈缺乏信心,有的病人甚至在反复发作的过程中产生轻生念头。
3 消化内科中心理护理的方法
消化内科疾病的成因往往很复杂,而且有些疾病没有特效的药物和治疗方法,而且大部分为慢性病,因此病人要长期忍受痛苦。因此心理状态也会发生一些改变。长期临床经验表明护理工作质量与疾病治疗的成败与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护理人员能否在心理上很好的帮助病人,也影响了治疗效果,这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1 对病人进行语言疏导 语言是人类交流最好的手段,在心理学上有一种手段称为“语言治疗”。在谈话中表达对病人的关心,消除病患对陌生环境的紧张感,和潜在的孤独感,使其能再治疗的过程中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态,努力帮助其摆脱疾病对人的心理摧毁,这样才能让治疗顺利有效的进行。与病人的交流过程中,护理人员需态度热情认真,可将话题带出医院以外,适当谈论病患感兴趣的话题,以缓解紧张情绪,转移其对疾病的恐惧心理。
3.2 用专业素养培养病人的信心 各项治疗和检查,应尽量集中进行,避免患者重复接受痛苦,保证患者得到充分的休息并且不耽误各项检查治疗。在护理和治疗过程中,动作要迅速,操作动作准确熟练,使病人能从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中看到好转的希望。从而使其振作精神,有恢复健康的信心,积极的配合医护人员。医护人员应及时通知病人,治疗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检查和治疗方法,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成功几率,消除病人因不了解而产生的恐惧与顾虑。
3.3 密切注意病人的心理状态,帮助病患调整心理状态 要经常深入病人生活,及时了解不同病人不同的状态,并及时作出反应,对需要帮助的病人提供帮助,对不遵医嘱的病人及时劝阻。比如在饮食上不听从医生的建议,依然随自己的喜好摄取一些不利于消化的食物。遇到这种情况医护人员应劝说和监督病人遵守医嘱,坚持治疗。而有的病人对病情过于担忧,生活起居小心翼翼,忧心忡忡,这时一会人员应多关心和体贴病人,经常和病人谈心。告诉其一些疾病的发生规律,增强其对病症的了解,以消除不必要的恐惧和担忧。
总之,医护人员应时刻关注病患的心理状态,一方面帮助其树立回复健康的信心,消除其心中的恐惧,焦虑和孤独感,让病患感受到战胜病魔的过程中有许多专业过硬的医护的帮助,他并不是孤军奋战,孤立无援。另一方面,要适时监督病患遵守医嘱,坚持治疗,调动其治疗积极性和内在的自身康复能力。
參考文献
[1] 熊弦,刘黔,化伟利.无痛胃肠镜检查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吉林医学,2011年20期.
【消化内科发展规划】推荐阅读:
消化内科病例分析10-20
消化内科学习计划12-29
消化内科查房笔记一07-20
消化内科护士实习周记07-22
消化内科个人年终总结09-26
消化内科出科试题07-10
消化内科常见疾病护理11-10
消化内科实习重点知识总结04-02
消化内科实习生试卷答案01-23
2024年消化内科工作总结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