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专题 教学设计

2024-08-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荷》专题 教学设计(精选8篇)

《荷》专题 教学设计 篇1

《荷》专题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欣赏荷花的美,了解荷的有关知识。

2、学习咏荷诗文,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想象能力、欣赏能力和对其文化的领悟能力。

3、培养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情感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对其文化内涵的领悟能力。

2、指导学生创作以“荷”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三、教学难点:

在收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四、教学方法: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

(屏幕)出示谜语:一个小姑娘,坐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衫,坐在绿船上。(打一植物)

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下有关荷的内容。(屏幕)题:专题《荷》

说荷:下面请同学们根据刚才出示的谜语,并结合自己对荷花的印象,口头描述一下荷花(1-2名学生)

刚刚同学们作了简单的描述,下面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所搜集的资料,谈谈对荷花的了解。(提示:可从荷花的别名、组成部分、种类、成语诗文等角度入手)

明确:

(1)荷花,又名莲花、水华、芙蓉、玉环等。属睡莲科多年水生草本花卉。地下茎长而肥厚,有长节,叶盾圆形。花期6至9月,单生于花梗顶端,花瓣多数嵌生在花托穴内,有红、粉红、白、紫等色,或有彩文、镶边。坚果椭圆形,种子卵形。

(2)荷花种类很多,分观赏和食用两大类。原产亚洲热带和温带地区,我国栽培历史久远,早在周朝就有栽培记载,性喜温暖多湿。荷花花大叶丽,清香远溢,出污泥而不染,深为人们所喜爱,是园林中非常重要的水面绿化植物。

(3)荷花全身皆宝,藕和莲子能食用;莲子、根茎、藕节、荷叶、花及种子的胚芽等都可以入药,可治多种疾病。

(4)荷花和佛教的关系:关系十分密切,可以说,“莲”就是“佛”的象征。走进寺庙,随处可见莲花形象。大雄宝殿中的佛祖迦牟尼端坐在莲花宝座上,慈眉善目;称为“西方三圣”之首的阿弥陀佛和大慈大悲观音菩萨,也都是坐在莲花之上,其余的菩萨,有的手执莲花,有的脚踏莲花,或向人间抛撒莲花(如天女)。

咏荷:荷花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喜爱并赞美的对象,许多人文墨客都为之挥毫泼墨。你知道哪些诗词?

明确:

①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_____向脸两边开。(唐•王昌龄)

②更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_____莲莲_____

(宋•辛弃疾)

③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宋•周邦彦)

④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宋•李清照)

⑤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杨万里)

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李白《静乱世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夏韦太守良宰》)

⑧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垂泪。

(白居易《长恨歌》)

看来同学们积累的有关荷的诗句也不少,做过预习的同学会发现,我们的本中也有“黄金屋”吧?下面请同学翻开本到P213,看看本上的五首诗,从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首,朗读,并说你喜欢的一句话,并说说为什么说喜欢它(3-人)

刚刚几位同学引领我们在诗的国度里遨游了一番,让我们受益匪浅,其实,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中,除诗词外,一些文质兼佳的也为后人所传颂。下面再看看本P216的《爱莲说》,朗读,并说说你最喜欢的哪句?

小结:“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这句话是从哪个方面的赞美的呢?(提示:精神、品质两个方面考虑)我们看到,这么普通的一种植物,却被周敦颐等一批古代文人赋予了那么高尚的品格,而现当代的文人们也纷纷吟咏它。再来看一段写荷叶的文字:朱自清《荷塘月色》(节选),请同学们来赏析:

《荷塘月色》(节选)朱自清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爱莲说》中,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荷塘月色》中,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展示了荷花的美丽。无独有偶,叶圣陶先生的《荷花》中,也向我们展示了荷花的另一方面美,请同学们一起来分享:

《荷花》(节选)叶圣陶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写荷:通过刚刚的交流,我们已感受了荷花那清新淡雅,亭亭玉立,“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纯洁。我想,此刻,同学们的心中肯定涌出了许多对荷花的难以抑制,不得不流于笔端的情感。好,下面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来对你一节中所了解到的荷花做了一下描绘,形式为:

我喜欢荷花,那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画荷:

后画一幅有关荷花、莲蓬、莲藕或荷塘的画,配上诗文。要求:

1、最好是一人独自完成,也可以2-3人合作完成。

2、实在不行,收集一幅关于荷的画,自己配上诗文。

小结:

《荷》专题 教学设计 篇2

笔者根据散文的文体特征和学情, 引导学生品读散文的语言, 读出散文的味道。教学流程大致如下:

一、画中有字, 看“荷”配诗

看画面配出意境相符的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莲而不妖, ”这些画面和相对应的诗句从不同的层面展示着荷花的魅力。顺势导入“这一篇”中的“荷”又有怎样的韵味呢?

二、提取动词, 知“荷”线索

让学生在学案上, 完成下面的填空。尽量在原文段落中提取或概括出一个动词性的“字”来填写。

每次看到清清池塘便会 () 荷, 久而久之这种情感, 进而转化为 () 荷的举动, 随后, “我”每天多了一件工作 () 荷, 经过四年的蓄积, 荷花遮掩了半个池塘, “我”由衷地 () 荷之生命力, 每当夏月塘荷盛开时, “我”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 坐在石头上, 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 尽情地 ( ) 荷, 但是经过一个寒冬, 连残荷也将消逝得无影无踪。可“我”认为, 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 做着春天的梦。因此, “我”为了“季荷”而 ( ) 荷。

从这些表现力强的动词中, 可以看出季羡林先生与荷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而且与“荷”搭配, 梳理文章的线索。这样不仅整体感知了全文, 而且通过勾画或概括出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的关键性的动词, 又可以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悟到的人生经验。

三、细读文本, 品“荷”风韵

散文阅读, 最忌浮皮潦草, 体味精准的言语表达, 必须细读文本。

笔者要求同学们再来静静地默读这篇文章, 从细节、字句中去发现荷之风韵, 在有感觉的地方画一画、写一写。

(幻灯片:提示学生可以从“荷的风姿”, “荷的精神生命”, 荷的“趣”和“新”, “作者心中的情思”等角度, 任选一个或两个角度进行品读。)

然后以一排四人为一个小组, 把自己在阅读中的收获或困惑, 在小组内交流。学生结合教师给出的提示, 静静地默读, 这是对语言的细读、体会和寻味。

1.抓关键句, 直面感受

散文阅读中,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直接抓住一些明显地表达出作者的观点或情感的句子, 这样不仅可以教会学生阅读散文的方法, 而且对解读文本的主题有很大的帮助。

学生根据文中“天地萌生万物, 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 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 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的这一关键句, 很容易明白这句话是说明荷叶生长的速度之快, 繁殖能力之强, 高度赞美了荷叶坚韧顽强的精神。还有文中第12 段中的“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 做着春天的梦。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 冬天如果来了, 春天还会远吗?”学生轻松地明白了:荷花冬眠, 不是生命的终结, 而是孕育新一轮生命。

2.删减字词, 对读体验

删减句中重要的字词, 删减后与原文比较, 可以让这些字词在文本中得到凸显, 引起学生的重视, 便于学生对重难点句子的突破。

例如:第8 段“光长荷叶, 当然是不能满足的。荷花接踵而至, 而且据了解荷花的行家说, 我门前池塘里的荷花, 同燕园其他池塘里的, 都不一样。其他地方的荷花, 颜色浅红;而我这里的荷花, 不但红色浓, 而且花瓣多, 每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复瓣, 看上去当然就与众不同了。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 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 迎风弄姿, 似乎在睥睨一切。幼时读旧诗:“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删除原文中的黑体字, 改后: (幻灯片) 光长荷叶, 当然是不能满足的。荷接踵而至, 这些荷花, 不但红色浓, 而且花瓣多, 每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复瓣。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 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起舞。

笔者让学生对比读, 看看是原文好, 还是老师改得好?学生读后, 注意力都集中到了那些被删减的字词, 自然就理解到:季老用了对比、拟人、引用的写法, 突出了荷花的外在和内在美。接着, 我们在让学生同桌之间对读, 一个读, 另一个就听, 反之亦然, 然后请大家推荐两位朗读较好的同伴, 要求一定要读出荷花清高脱俗的风韵及季老对荷的喜爱与自豪之情。第一个同学从开头读到“看上去当然就与众不同了”, 另外的一个同学就接着读, 读到“映日荷花别样红。”即可。

在朗读的过程中, 学生有意识地加重了黑体字的读音, 很好地读出了作者写作的用意和内在的情感。

3.突破词语, 范读引领

教师正确的、动之以情的朗读对学生理解文本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教师朗读的神态、语气、语调都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 让学生身临其境, 自然地接受熏陶, 从而提高对文本的感悟能力。

教师配乐范读文章的第9 自然段, 品味全文的难点段落———落荷之韵。

教学时, 我要求同学闭上眼睛静静聆听, 听后说说自己参悟到了什么。教师用饱含深情地语气朗读, 力争把学生带入优雅洒脱、超然脱俗的意境, 尤其是抓住对文中“参悟”一词的解读, 引领学生进一步地走进作者的心境。

教学片断:

师:这个细节很有诗意, 也很感人。生命的小船由此岸驶向彼岸, 是如此泰然。作者说, “这样的境界究竟有几个人能参悟透呢?”那我们看作者参悟透吗?

师:我们先不急着回答为什么, 我们先看“参悟”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生:“领悟”的意思。

师追问:怎样的领悟?

生:不是指一般性领悟, 而是参禅悟道的意思。

师追问:参禅悟道, 需要怎样的心境呢?文中有没有一些词语在提示我们?

生:静静地, 蝉噪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 寂静、默默地。

师补充:其实还有“池花对影落”这是以动归静)

师:同学们, 你们知不知道, 其实季羡林先生的一生, 就像这荷花的一生一样, 请大家齐读幻灯片上的内容 (资料链接:简述季老的一生:磨难、痛苦、快乐等)

师生通过解读关键词语参悟, 来领悟作者此时的心境, 通过幻灯片, 顺势导入作者经受磨难的一生。这样除了帮助学生解读文本之外, 还为教师的配乐范读在情感上蓄势, 试图把学生带入作者的灵魂深处, 让学生、教师、文本在这一刻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最后, 我让学生以“我听到季老在”来说说自己参悟到了什么。 (幻灯片)

学生的发言水到渠成, 纷纷述说自己的感悟, 既真实又励志。

四、创写个读嗅出“荷”香

学生逐渐进入了文本深处, 逐渐理解了“荷之韵, 其实就是人之韵”, 教师抓住此刻学生的投入的情绪, 展出笔者昨晚有感而发, 写的一首短诗, 来表达自己对季老的敬仰和对生命的感悟。 (幻灯片)

题目:荷香四溢

一片绿叶, 是一份希望;拥抱着希望, 你彰显着顽强与不屈。

一缕清香, 是一种成熟;酝酿了成熟, 你展示着高洁和恬淡。

一叶玉瓣, 是一滴生命;剥落了生命, 你诠释了优雅与豁达。

一塘枯枝, 是一处苦痛;历经了苦痛, 你孕育了力量和期盼。

岁月流转, 弥漫鼻尖的———永远是你那沁人的荷香……

之后, 笔者要求大家随着班得瑞的音乐 《月光》, 先自由地尝试着品读, 当有感触的时候, 就站起来有感情地读其中的一句、一节或者是整首诗!

创写个读, 不是课前的齐读, 而是带有自我意识的朗读, 强调个性的体验;也不是通读, 而是在理解作者情感基础上的品读, 是按照个人感受程度的深浅和语文经验, 对文本进行的创读。

由于前面师生对文本的深入地品读和教师的范读, 这些都为学生融入文本和走进作者做充分地铺垫, 没想到, 学生有感而发, 用情真读, 学生朗读效果超出了老师的预料。内容上, 有人读了一节, 有人读了一整首, 有人读了一句或两、三句。情感上, 有人读得激昂, 有人读得深沉, 有人读得平淡。这个环节, 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这种情感升华不是形式化的, 是在深入文本的基础上, 在行文细节处, 把学生对文本, 对人生的独特情感体验传达出来。

中荷知名建筑师直面设计新需求 篇3

经过几天对中同进行的工作访问与考察,荷兰教育文化科学部大臣Plasterk对当今中国的建筑发展提出了自己的感触。面对Plasterk大臣所指的三大问题,参与了11月6日中荷建筑文化交流会的各位建筑精英——包括李兴钢、庄惟敏、朱锫等在内的9位中国当代著名建筑师和荷兰7家知名建筑事务所的代表展开了热烈的对话。楼市传媒董事长蔡鸿岩作为房地产与建筑界的媒体代表、以及来自华远地产的开发商代表也参与到这一场跨国界的对话中来。

Plasterk大臣首先肯定了今天的中国作为整个建筑世界的中心,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尤其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但与其他国家一样,当前中国建筑市场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是“质量”问题。他认为,如果房屋只建成了三十年便需要拆除,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建筑应当经得住时间的检验。当然除了本身意义上的建筑品质好坏,其美学上的意义也不可忽视, “如果艺术与建筑完美融合,将会很棒。”其次,文化遗产如何处理与保留,并融入到新建筑中去?“古代建筑与现代建筑如何协调起来是未来我们研究的重要方向。”Plasterk大臣说,必须要先明确古建筑如何保留,再思考如何把这些传统的建筑融入到新建筑中去。譬如,中国传统的胡同为新的高楼所替代,那么以前居住在其中的人们怎么办?当今有不少新建筑已失去了为人类居住而建造的根本属性,忽略了人与人之间密切交流的空间。此外,建筑仍然离不开建筑师精心而有创意的设计,并非所有可持续的建筑都很普通,未来中国的建筑如果通过创新设计同样也可以产生“漂亮”而可持续的建筑来。“当然,每个人对漂亮的定义有偏差,经历过长时间的磨合,会有越来越多的好建筑在人们心目中磨灭不去,成为永恒的记忆。”Plasterk大臣说道。

围绕这三大问题,众人对话的焦点在“如何实现创新与可持续建筑,直面中国设计新需求”中展开。可持续建筑以可持续发展观来规划、建造,是追求降低环境负荷、与环境相融合并有利于居住者健康的建筑。对于正试图深入渗透中国市场的荷兰建筑者们而言,当前的中国有极大的市场来建立生态环保项目,但必须与建设的速度取得协调,这意味着机遇与挑战并存。

要实现可持续建筑,必须先解决Plasterk大臣所提出的几点问题,双方就各自在设计中遇到的难题进行了沟通,互相给出各自的建议与意见。来自华远地产规划设计部的开发商代表任睿提出,他们虽然在实际设计中也遇到了类似问题,但感受略有不同,譬如在建筑的创新设计上,“国内外的社会进步程度有差异,国外的先进设计理念在中国实际开发建设中并不一定适合,可能会在销售时难被市场接受,但这些国外新理念又是我们所需要的。怎样才能给国内的开发建设带来更适合的产品,还有待更进一步探讨。”

在谈及此次研讨的主题——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时,研讨会主持人、知名建筑师朱锫对《楼市》记者表示,在应对可持续建筑时,西方的做法是用技术,而中国则讲究自然、原生态。“我们不是用技术来破坏现有生态,从而去塑造另一个生态,其实任何时候、任何事物都有各自衡量的标准。”朱锫说道。他同时表示目前已进入中国的一些荷兰建筑事务所仍然有一部分处在纯粹为商业利益而运作的层面,他们还需要对中国做出更进一步的了解。

建筑评论家方振宁对此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可持续性建筑包括多种方面,需要一些科学的数据来测算。“如果我们具备建设可持续性建筑的意识并努力去尝试,没有什么不可做到。当前我们的建筑师或开发商欠缺的是不知道该关注哪些方面,以及做成后的房屋应该是什么样。”在他看来,中国自身就有许多建造可持续性产品的丰富经验,此次与荷兰建筑师的交流对促进中国建筑师深入挖掘本国经验并加以国际的、现代的技术重新利用是一大利好。

“中国当前的市场形势并不太乐观,房价以及成交量都在下滑,而我们在此时讨论如何更好地进行建筑设计这样一个话题,这不仅是在房价高的时候谈论质量,在房价下行的时候更应该把握好房屋的质量,注重房屋的生态、环保与可持续发展。”方振宁在接受《楼市》记者采访时表示,如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应该考虑可持续发展和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问题。

在中国提及荷兰建筑,大多数人第一反应是央视新大楼,尽管人们对此建筑褒贬不一,但荷兰著名建筑师雷姆·库哈斯的大名和其颠覆传统建筑理念的设计至今仍是业界的热门话题。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中国境内至少有80处荷兰建筑计划,对于引入现代前卫的荷兰建筑而言,央视新大楼仅仅是一场荷兰设计之风颠覆中国建筑理念的开始。而随着中外建筑交流的增加,未来建筑于中国土地之上的国外优秀项目将会越来越多,在国际新兴理念的引导下,中国的建筑也定会取得长足发展,成为有质量并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好建筑。

好的建筑需要历史来决定——访广州塔设计师Mark Hemel

步库哈斯的央视新大楼后尘,已有越来越多出自荷兰设计师之手并为世人瞩目的建筑在中国涌现出来。将成为“世界第一高塔”的总高610米的广州电视观光塔是其中一个代表,它同时也是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标志性建筑,呈由下至上逐渐变小的形状,其“纤纤细腰”形态优美,且中部扭转,顾盼生姿。此次建筑交流会上,广州塔的缔造者之一——荷兰信基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总监Mark Hemel接受了《楼市》记者的专访。

《楼市》:广州塔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Mark Hemel:我们一开始并没有考虑做成大规模的建筑,因为“塔”这种建筑与一定规模内活动的人群有关系,一般的做法会比较沉重而重复,我们则尽量在设计中避免这一点,重点突出“为游客而设计”,关注他们的切身体验,让他们站在塔上时不仅仅是游览观光,且在心灵上能有舒畅的感受,像被微风拂过一样惬意。

塔里的功能设置比较齐全,包括4D影院、比赛厅、广播电视传送设备、会议设施、商店、旋转餐厅等,塔顶则是一处公共鸟瞰观景平台,游客们在塔里,所有的感官都能够得到触发。我们尽量将塔体做成透明,可以清晰地看到里面的架构。同时尽可能放缓圆形电梯上升的速度,这样游客们在搭乘过程中可以慢慢欣赏周边的建筑风景。

我们试图营造一种建筑的文化感,让其充分融入到城市的风貌中,同时我们又运用多元化的手段,让每一层的设计各不相同,以获取丰富的变化和时代气息。塔这类建筑本身类似DNA的作用,结构虽然简单却能象征着人类生态的繁衍,它是社会组成的有机部分,而非独立的个体,同时随时呈现出动态的功能。在广州塔上,你能感受到城市建筑的友好与希望。

《楼市》:在做广州塔的设计时,您认为遇到的最大难题来自哪些方面?

Mark Hemel:我们遇到的最大困难并不是设计建造本身,而是与中方的交流与沟通,一方面是语言障碍会带来很多理解上的偏差,另一方面是文化上的差异,需要更多的磨合。此外,还有一大难题是在造价方面,对钢材料的预算常常更改,而我们在设计上尽可能将塔做得細长,以减少对钢材的消耗,同时也可以减少对风的阻力,但这样的设计就会大大提高对采光的要求。

《楼市》:您如何理解Plasterk大臣所提出的关于建筑的几点问题?

Mark Hemel:我同意Plasterk大臣的观点,建筑一定要有良好的质量以随着年月的增长仍能保持下来,像荷兰阿姆斯特丹到现在都还保留着很多17世纪时期的房子,它们的建筑形式是多元化的、混合的,且是美的。至于建筑的新旧融合也是必然的趋势,如何在丰富的历史与极具活力的现代中找到契合点是我们都需要好好思考的。

建筑一定要让历史来决定,经历过长时间的积累后,好建筑一定会被很好地保留下来。

《楼市》:您如何看待中国的建筑市场?

《荷》专题 教学设计 篇4

一、活动目的:

1、学习关于“荷”的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欣赏自然美的能力。

3、通过学习,丰富学生对“荷”的内涵的理解。

4、锻炼学生的思辨和写作能力。

二、学习者分析:

本班学生已是五年级学生,在五年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不少关于“荷”的文学作品,因此,不难收集这些作品。但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还需提高。

三、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托物言志”写作方法的学习,理解荷的精神内涵。

2、锻炼学生的思辨和写作能力。

四、活动过程:

1、引导学生进入荷的世界(竞猜、抢答)

她从远古走来,有活化石之称——最早起源的被子植物,与银杏有着同样悠久的历史。

她为历代文人钟爱,有关的佳句名篇层出不穷——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江南可采莲,莲叶荷田田„„

她是佛教圣物,取其吉祥清净之意——菩萨坐的莲花台;观音手中的莲花

她是澳门的象征——区花,印度、斯里兰卡、突尼斯逢其为国花。

她被喻为花中君子。——《爱莲说》:莲,花之君子者也。

2、带领学生欣赏五首咏荷诗歌

荷、荷香,香得有些古典主义,古代的文人墨客留下了太多笔墨。今天,我们就着书本上的五首诗歌来感受荷。

学生自由诵读,向同学推荐一首或一两句自己喜爱的诗歌。

3、引导学生领悟荷花的精神内涵

刚才几首诗描写对象各不相同,但无论是荷花、荷叶,还是果实,都能勾起诗人的遐想,触发他们写作的灵感,接下来,再向大家推荐几首写荷花的诗文。

从来不著水,清净本因心。——李乔(唐)三秋庭绿尽迎霜,惟有荷花守红死。——温庭筠(唐)莫笑出青泥,心净还如许。——吴绡(清)

凡花色之娇媚者多不甚香,瓣之千居者多不结实。甚矣,全才之难了。兼之者,其惟莲乎。——张潮《幽梦影》

这几句都是从荷花的内在精神来写荷,欣赏《爱莲说》。

学生听读《爱莲说》,找出其中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并齐读,讨论: 出淤泥而不染:不因环境恶劣而随波逐流。濯清涟而不妖:不因环境顺利而张扬炫耀。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通达公正,没有歪的、邪的。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越远越香,凛然不可侵犯的人格力量。

君子:洁身自好

端庄严肃

德声远播

4、的确,身外的风景总是与心内的风景遥相呼应,欣赏自然景物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你是否知道一些爱荷之人?

五、教学反思:

《荷》专题 教学设计 篇5

清塘荷韵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水龙吟 竹

教学设计要点

一、这三篇文章可以安排学生课外阅读,如课外无法落实,也可以安排在课内。学生的阅读可以只要求围绕“阅读练习·探究”

一、二进行准备。课堂讨论交流,教师讲评。

二、《清塘荷韵》是季羡林先生于86岁高龄时完成的佳作,可与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相媲美。《荷塘月色》写的是月夜荷塘的景象,力求写出物境的美,写出作者内心淡淡的喜悦与忧愁。而本文写的是莲荷从虚无到繁茂的漫长历程,重在写莲荷顽强的生命力,写作者的欣慰与希望。文章中浸透了作者对人生及人类历史的沉重思索,是智者与自然的对话,是心灵与自然的交融。

本文的阅读,最主要的是让学生调动起自我的生活体验,体会到一种生命力的顽强,在心中留下一颗千年不烂的生命种子。

三、关于其他二首词,可让学生参照附录阅读理解即可,不必深究。

四、课外布置学生在下面题目中任选一个,借鉴所学课文,写一篇作文: 1.《记忆中的荷花》

2.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大自然里,一棵小草、一棵花树、一朵小花……常常能引发人们对于生命与生活的无限遐想,你有类似这样的经历吗?你又有什么想法呢?请以“大自然的启示”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五、“阅读练习·探究”三可在课外完成,安排在“综合练习活动”中进行交流。附:《清塘荷韵》与《竹》课堂教学参考方案

一、《清塘荷韵》

问题一:读这这篇文章,关键是理清其头绪,这一篇文章头绪在哪里?请具体说说。明确:在情趣的变化的层次上。

第一层次,对于楼前的清塘没有荷花,感到不满、失落,第二层次,投入莲子,殷切地期待,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失望。在这一层次中,作者用了比较强烈的形容:“我翘盼的水面上去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此时我已经完全灰了心。”“灰了心”不 仅是为了对第二层次作确当概括,而且是为了和第三层次作反衬性的铺垫。

第三层次。“出现了奇迹”,发现了“几片圆圆的绿叶”,好像是要与前面的“灰心”作对比。但对比是多种多样的,一种是强烈的,一种是有细致层次的。季先生的用意很显然,是一下子并不让他太强烈。从这里可以看出季先生行文的风格,那就是层次感很强,在这个层次的最后一句,把分寸感表现得特别明显:“经过了漫漫长夏,凄清的秋天又降临人间,池塘里浮动的仍然只是孤零零的那五六个叶片。对我来说,这又是一个虽有微有希望但究竟仍是令人灰心的一年。”这样的写法,就是不想一下子作强烈对比,循序渐进,懂得为强烈的对比蓄势,这是风格老到的表现。

第四个层次:这是真正的大对比。这时所用的语言比较强烈了。首先,是变化的突然性:“一夜之间”,其次是“叶片扩张的速度惊人地快”,再次是,内心的感动效果“狂喜”。这个“狂喜”正是和前面的“灰心”的对比。从“狂喜”里,我们可以看出,季先生的的老到中还有一点,那就是动情,这种动情,就是浪漫。在本文中,不但有“狂喜”,在后面还有“岂不大快人意也哉!”但是,过分浪漫,就可能成为滥情,就不完全像是季先生了。季先生作为学者,他的散文的特点,他的散文的功力,不完全在动情上,他往往在动情之时,或者在动情之后,来一点智性的冷静的思考。

这就是第五个层次了。在这个层次里,季先生发开了议论:他指出天地间的生命总是有一种“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有了这样的议论,就表现出学者本色了。这种本色概括起来,就是情感与智性的交融。当然,在智性与情感两个方面,季先生的智性比之情感要收敛得多,他的智性议论往往是点到为止,相比起来,他的情感就比较敢于张扬。在他笔下,对于荷叶和荷花的描写,词语用得是比丰富的。特别是对于荷花的形态,有带着比较强烈情感,如:“红艳耀目”、“睥睨一切”、“绿盖擎天”、“红茶映日”、“把西湖从杭州搬到燕园来了”。特别是:

一片莲瓣堕入水中,从上面向下落,水中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地漂在那里。

但是,这样的描写与一般抒情散文略有不同,那就是,比较有分寸。总是有些数量上的限定,如“不到十几天功夫”,“每天至少要走半尺的距离”,“开出十六个花瓣”,“四五百朵”,“六七百朵”,“将近一千”。追求数字的准确,与抒情是矛盾的,但也显示了学者散文与一般一味追求浪漫情调的散文的不同,在描写抒情之时,往往带着说明的意味。学者毕竟是学者,他们的严谨总是在不经意中流露出来。

问题二:学者散文,归根到底是其睿智。这种睿智,不仅仅在小细节上,而且在大智慧上。你觉得本文的“大智慧”体现在哪里呢?

这一点,在文章的最后表现得特别鲜明。从抒情来说,文章写到荷花茂盛地开放,已经完成了情感的 对转。可以收笔了。但季先生在此近乎高潮的地方,又来了一笔,提高了文章在情智的档次。这一笔,就是,强调从夏天还会转入秋冬,那么:

看来变成残荷之日不会太远了。再过一两个月,池水一结冰,连残荷也将消逝得无影无踪。这一笔看似杀风景,但却是从抒情到智性的大跌宕。文章的主题是说生命力的无敌,这里却反过来讲生命的衰败。这就又一次显示了季先生的老到。思想,只有主动树立对立面时才能深化。对生命力的赞美,浪漫乐观,只有在敢于面对逆境才能深刻。学者散文正是以这样的智慧超越了一般散文,尤其是小女子散文。

当然,季先生在结尾处,并不是为了提出一个悖论,让人困惑。他虽然老到,但他的情怀还是相当浪漫。对前景怀着乐观的期待,可以说是他的特点:

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情感就和理智结合起来,真正达到了情理交融。

二、郑燮《竹》

问题一:这是一篇文艺随笔。随笔的特点,就是比较随意。那么,这一篇文章的“随意”体现在哪里呢?

明确:文章没有开头结尾的讲究,没有起承转合的经营。一上来就直奔主题,分析生活原型、作家主体和文艺形象之间的关系。

问题二:文章很短却很经典。你觉得文章最大的成功是什么?

原因在于作者抓住了比较,不是一般的比较,而是同类的比较。是同中求异。

文章的成功,除了同类比较以外,还得力于一点,同中求异,很彻底。在一般人心目中,画中之竹和作家心目之竹,和客观世界之竹应该是同一的。但作者却尖锐地提出,三者是不一样的。不但手中之竹与眼中之竹不同,而且手中之竹,与胸中之竹也是有矛盾的。这是很智慧,很深刻的。作者的可贵就在于,向通常的感觉经验挑战。

问题三:另一个可贵之处是,把艺术(写作)实践看得很重要。对此,你是怎样认识的?

艺术作品,第一,并不仅仅是客观的反映;第二,也不仅仅是主观的表现;第三,意在笔先,趣在法外,化机也。在实践中,会形成一种法则,而在客观对象之先的意,则有一种法则之外的趣味。这种天然妙成的东西,他把它叫做“化机”。他没有下定义,但我们可以体悟到,这是要在创作的实践中去体悟的。他说,这不仅仅绘画的道理。是的,至少也是作文的道理。我们不能满足于观察生活,模仿生活,也不能满足于表现自我,学习语言、形式,而是要把生活、自我和形式结合起来,不断实践,反复实践,才能把作品写好。

三、“阅读练习·探究”解答 第一题

以抒写作者的心情取胜。与《爱莲说》相类似,主要在托物言志,当然也一样达到了与描写荷花的和谐一致,情理交融。特别明显表现在三处。其一,在经过了连续二年的已完全灰心的等待后,第三年突然出现了奇迹,出现了几片小小的荷叶,于是作者盼星星,盼月亮,希望荷叶蔓延扩展,然而荷叶仍然是孤零零的几片,作者说:“这又是一个虽微有希望但究竟仍是令人灰心的一年。”――这是作者内心心境的自然而极妙的反映。其二,经过了这样几乎绝望的三年等待,忽然真正的奇迹降临了,一夜之间,几天之内,荷叶迅速的惊人地扩张成一大片,于是作者心中狂喜,说这几年没有白等,并且发表了一通关于天地万物极其惊人的求生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力量的深刻感悟。――这正是作者心中的企盼和哲理思考的极好表达。其三,在叙述了夏去冬来,残荷又消失得无影无踪后,作者充满信心地说,它们的梦一定能圆的,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作者又一次抒发了自己的心情和信念。这些心情的抒发,都是建立在充分描述莲荷如何没在淤泥中毫无信息,如何奇迹般地突然猛发,如何不可思议地在水底淤泥中行走,等等等等的基础上的。尽管这些描述占了大部分,但其指向与作者要抒发的心情一致,所以文章的实际重点是托物言志,取胜在抒发心情。同时,这些描述很细致,很真切,很入味,文字老到,推出心情的过程很自然,因而与他表达的心情是和谐一致的。

详见主编导读,参见参考资料。第二题

(抓住苏词描写的杨花、思妇两个形象已经重合融汇在一起来理解三则评点的观点)

三则评点就两首同名词的比较,主要讲了三点。

1、苏词胜过了章词。

2、章词借杨花表现了妇女思念丈夫、感叹自身的愁思伤情,但写杨花始终是就杨花本身来写的(第二则评点称“侧重描绘杨花的情态”,第三则评点称“对杨花形态的描摹”,应“形态”为妥)。3苏词则将两者融汇在一起。第二则评点主要说,它明写杨花神态,暗寓思妇情怀,状物惟妙惟肖,状物和抒情融浑无迹。第三则评点主要说,作者发挥了更多的想像,使杨花发生了变异,甚至变成了离人泪,变成了主观的情感。

第3点关于苏词的评点,第二、三则评点都是对的,不过侧重点不同而已。指导学生理解这一点,关键是认真读懂、领会苏词本身。要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注解,如第7条注解,已就杨花与思妇的关系作了很 好的说明。应使学生品味到,词中尤其是上片中,处处描写都既是惟妙惟肖的杨花形象,又是惟妙惟肖的思妇形象,两个形象已经重合融汇在一起而且处处透析出缠绵幽怨的情感。这样,就不仅能较好理解第二则评点的说法,也能较好理解第三则评点关于想像、变异、变成了主观情感的说法。比如,章词因无那么大的想像,最后一句盈盈泪就仍是人的眼泪,而不像苏词那样将白色轻柔、徘徊飘忽的点点杨花巧妙地想像成离人泪。

第三题

荷 教案 小古文 篇6

一、谜语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想请你们猜一猜?小朋友可要竖起小耳朵仔细听好了!池中有个小姑娘,从小生在水中央,粉红笑面迎风摆,只坐绿船不划桨。师:对啊,就是荷花。

今天董老师就把美丽的荷花姑娘请到了教室里,你瞧。看了这些图片,你想说什么? 生:

二、初读小古文

1、师:有一篇小古文也很美,它的名字就叫《荷》。(板书,齐读)

2、现在让我们伴随着优美的音乐一起走进荷的世界!配乐朗读,生听

3、小朋友听得可真认真,相信你们也能读得很好,现在就请你们借助拼音把小古文读一读吧!读好的小朋友坐端正。

这篇小古文一共有几句话?(4句)第一句话谁想来读?池中种荷,夏日开花,或红或白。第二句谁来挑战?荷梗直立,荷叶形圆。第三句肯定难不倒大家了吧,谁会读的?茎横泥中,其名曰藕。只剩最后一句啦,谁来挑战?藕有节,中有孔,断之有丝。预设:字音读标准了

评价:你可真能干,每个字音都读得这么正确。预设:字音标准,读得有感情。

评价:你的字音不仅正确,还让我们感受到了荷花的美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预设:字音读标准了,读得太快!

评价:字音读得很标准,不过老师希望你能慢慢欣赏,慢慢读,好吗? 预设:

评价:你的声音很好听,你读得多么老练呀!

师:你们可真厉害,已经把这篇小古文读得这么流利和正确了。

4、小组赛读。现在老师可要考考你们团队的实力,就让我们来个小组比赛吧!每一组读一句。评价:你们真是不分伯仲,实力相当,果真是团结力量大,相信咱们全班一起读,肯定能更好!

三、精读、配画

1、学习第一句

(1)师:小朋友真不错,已经把小古文读得这么好了。我们来给它配一副画好不好?现在就让我们赶紧开始吧!请小朋友瞪大眼睛看黑板!

板画,边说第一句,文章第一句就写了画,谁来读一读?指名读第一句。评价:你的声音真好听。

(2)读了这句,大家知道荷花是什么时候开放的吗? 生:夏天,你怎么知道的?(夏日开花)

(3)过渡:是啊,夏姐姐为我们带来了满池的荷花,这里一朵,那里一朵,真是一番迷人的景象,谁再来读?

(4)师:老师听着,就好像看到了一池的荷花,亭亭玉立,那它们都是什么颜色的呢? 红色和白色的。

(5)师:你怎么知道的?或红或白。

师:原来你读懂了,这池里的荷花有的红,有的白。(“或”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有的)板画:荷花。多美呀,你能美美地读一读吗?

指名一生读。从你的表情中,老师看出来你很喜欢读这一句话。真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呀!

(6)齐读课文。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读好这句话吧!

2、学习第二句

(1)师:接下来,该画什么了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小古文,你读懂了吗?

生:荷梗,荷梗长在哪里?(水中)谁来指一指,荷梗是什么样子的?小古文怎么说的?荷梗直立

板画,边画边说:是啊,荷梗直直地长在水中央呢!谁能读好这半句话呢? 评价:仿佛真的看见荷梗直直地长在水中央呢!荷梗好像被风吹歪了一般!

(2)荷梗画完,我们就要画什么了?荷叶是什么形状的?(圆形)你怎么知道的?(3)板画,是啊,荷叶圆圆的,碧绿碧绿的,多好看哪,谁来读? 评价:真圆呀!还能更圆一些吗?

(4)师:圆圆的荷叶像什么呀?(玉盘)你能像古人那样形容一下荷叶吗? 玉盘 评价:真有想象力。

小伞,雨伞 评价:是啊,圆圆的荷叶为水中的小鱼撑起了一片绿阴。小船 评价:圆圆的荷叶为爱旅行的蜻蜓准备了一个温暖的港湾。草帽

评价:圆圆的荷叶还为调皮的乡下孩子带去了一片清凉!烧饼 铁饼

(5)荷叶在小朋友的奇思妙想下,变得更大更圆了,让我们一起读好它吧!(齐读)

3、配乐朗读一二句。过渡:这夏日里的荷花有的红,有的白,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再美美地读好这两句话吧!小朋友还可以为它配上动作!

谁来表演?评价:你就像朵美丽的荷花,在微风中翩翩起舞。真美!荷花仙子来到了我们的教室里。

现在我们都是美丽的荷花,让我们一起动起来吧!

4、学习第三句

师:小朋友,我们的画画画到这里画好了吗?还要画什么呢?(茎)这荷花的茎就是什么?——藕。茎长在哪里?怎么长得?出示:藕,让学生上来摆一摆藕的位置。正如小古文所说,引读,茎横泥中,其名曰藕。

5、学习第四句

藕是什么样子的?指导学生看图,藕断了丝还连着,就叫藕断丝连。小古文用几个字,就把藕的样子写出来了,谁来读? 出示:藕有节,中有孔,断之有丝。

评价:藕虽然长在泥中,但是吃起来非常香甜。

6、过渡:美丽的荷花、直立的荷梗、圆圆的荷叶,原来这篇小古文就是一副美丽的画呀!让我们徜徉在这盛开的荷花中,一起再来美美地读好它吧!

四、熟读成诵

1、小朋友已经把这篇小古文读得很美了,那你们能把荷花的美记到脑海中去吗?先来挑战老师的填空题吧!你会吗?

谁还会给它配上动作!评价:你就是一朵美丽的荷花。让我们一起来背一背。

2、我们还可以指着黑板上画来背呢!谁来尝试一下。评价:你真有本事!就请你当小老师,领着大家一起来背一背吧!我们还可以把这篇小古文放在拍手游戏中,一起玩一玩呢。

3、老师还为这篇小古文配上了歌曲,可以唱一唱呢!大家一起来听!会唱的可以跟着一起唱。

《荷》专题 教学设计 篇7

少小戏荷塘, 与荷结缘

“荷世间花叶不相伦, 花入金盆叶作尘。惟有绿荷红菡萏, 卷舒开合任天真。此花此叶常相映, 翠减红衰愁杀人。”人世间的花和叶是不同等的, 花被供入金盆, 叶却归于尘土。唯有荷叶荷花“任天真”, “长相映”。既能同荣, 又能同衰, 坚贞不渝。

出生于书香世家的王洪凯先生, 从小就有爱荷的情节。他爷爷是一位爱好书法的国民党军官, 父亲是一位小有名气的书法家。受家庭文化熏陶, 王洪凯自幼就非常喜欢画画, 小人书《红楼梦》、《武松打虎》、《三国演义》里灵动的人物形象、流畅的线条等都是他临摹的对象;连环画上的荷花之娇艳、荷叶之碧绿, 更是让他越看越喜欢。

《荷塘情深》136cmx68cm

《荷塘清趣》58cmx110cm

后来在小学五年级的一次美术课上, 美术老师用他那粗糙的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幅荷花, 一下子吸引住了王洪凯。就是这短短一堂课, 让他彻底爱上了荷花, 为他的艺术之路打开了一扇门。

上世纪90年代, 百花齐放, 西方绘画开始流行。王洪凯却依然钟情于传统荷画, 荷出淤泥而不染之高洁、濯清涟而不妖之品性, 已经成为他修身的准则和艺术创作的方向。他常对人说:荷乃天生尤物, 艳比牡丹、香盖玫瑰, 姿压群芳, 尽脱世间俗气、浊气, 全凭自然雕饰。画荷花看似简单, 只有荷叶、荷花、荷梗和莲蓬, 但却是用笔用墨的基本功。“一生能把一片荷叶一朵荷花画好足矣!”王先生对荷花的钟爱可见一斑。

似我者亡、逆我者生

张大千曾说过:“似我者亡、逆我者生。”只有形成一套自己的艺术风格, 让画真正传达艺术家的内心世界, 才能真正打动观赏者, 照本宣科只会把自己限制在一个圈子里, 无法突破。对于绘画而言, 荷花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题材, 自古至今, 画荷的高人更是不胜枚举。如明代的徐渭、近代的张大千, 他们都有着自己成熟的画荷风格。想在画荷艺术领域标新立异可谓难上加难。

但是, 王洪凯却偏爱荷花, 他取法徐谓、八大山人、石涛, 融众家之长, 化荷为我。他笔下的荷花清新淡雅, 大气高古, 画风浑厚, 意境深幽, 师古而不拟古, 自成一格。同时, 他取字“荷生”, 一生爱荷, 伴荷共生。他说, 喜爱荷花的人一定是不浮躁的、安静的, 心境如水, 心静如荷。画风往往暗合人的性情, 他的荷花虽多用墨色, 却是一番欢喜景象, 生机勃勃、不拘小节、酣畅淋漓。以率性、干净的真性情入画, 自然流露。

佛云, 莲境是艺术的最高境界, 是神圣的。从最初启蒙至今, 荷生先生笔下的水墨荷花大都是绽放在盛夏的荷塘里和秋冬一派萧索的景象, 象征着勃勃生机与不懈追求;荷的枝干挺拔直上, 寓意奋勇前进、崛起、自强不息;全景式构图和谐圆满、清新淡雅, 似乎无迹可寻, 却又暗藏规律。《十里荷香图》荷株如林、荷花逼目、荷叶碧透、荷枝摇曳、千姿百态、恣肆汪洋、气象万千、势接千古, 把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性、亭亭玉植的风姿、风韵、娇艳欲滴的形态, 接天莲叶连穷碧的气势表达的淋漓尽致, 可谓是神清意足、气韵生动。

荷生先生还曾去普陀山拜佛, 一向只接见国家领导人的中国佛学院高僧专门找他探讨荷花画技, 并挂上他的荷画作品。可见佛教与荷花的密切渊源。“我也希望让每个信佛、每个喜爱荷花的人, 看到我的作品能找到共鸣, 能达到一种平静的境界。这也是我为大家做的小小贡献。咱没别的啥能力, 只能用手中的画笔来传递真善美。如果有人看了我的作品之后感到是一种心灵上的净化, 这就是我想要的。”

荷生先生画荷, 时如荷梗挺节、时如荷花怒放, 疏放处似山翁病酒, 绰约处如蝶舞庄生, 慎密处如陶潜植竹, 冷逸处似列子乘风。他画荷多以夏荷为题, 很少有小荷才露尖尖角的雅嫩, 更少见残荷飘落的颓败景像。他认为花艳叶碧的夏荷更能给人美的视觉享受, 最能彰显物象的张力和生命的旺盛。莲子的清香、莲藕的甘甜, 均可在夏荷的蓬勃中获得希望。

荷生先生认为荷花是有灵性的, 象征着和谐、廉洁, 寓意很好。多观察、接触荷花, 对个人修身养性也有好处。淮阳有一片比西湖还大两倍的荷花池, 经朋友介绍去写生以后荷生先生就爱上了那片荷花池, 每年都要去三五次。春天去看“小荷才露尖尖角”, 夏天看“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那种视觉冲击力让人心潮澎湃。秋天莲蓬尽显露, 偶见一两朵未败的荷花傲立枝头, 可谓“荷花开尽秋光晚, 零落残红绿沼中。”“绿池落尽红蕖却, 荷叶犹开最小钱”, 冬天, 枯枝倒影在清冷的水中, 冬天的荷塘是衰败、萧瑟、寂寥的。一年四季的荷塘各有风景, 正如他自己的题画诗:“人道清荷是仙物, 高洁清远真性情。闲来泼墨写芙蕖, 才情尽洒入画里。”

高洁清远, 为人豪气

荷生先生的性情与荷花有着相通之处, 对老人孝顺, 对朋友坦诚相待, 心不藏奸, 为人豪气, 乐善好施。汶川地震时, 他捐款6万多元。很多画作拍卖所得也都做了慈善。曾经给登封乡镇贫困大学生、红十字会、孤寡老人捐款, 给留守儿童盖希望小学。还为支持拜祖大典做过义卖。对一些慕名而来、学习艺术的学生, 他也是无偿指导, 悉心传授解惑。

荷生先生曾师从韩野、曹新林、陈天然、卢禹舜、史国良等人。其中, 韩野先生是我国著名油画家和美术教育家, 作为我国第二代油画家代表人物之一, 韩野培养了许多优秀画家。在几十年的创作中, 韩野的作品在全国屡获大奖, 并受到吴作人大师的高度评价:“韩野的作品符合中国人民的生活, 反映了大家的心声, 他把油画民族化提升到了一个高度。”然而, 一直淡泊名利的韩野老先生的大部分作品都流失在外, 举办个人作品展是老先生一直的心愿。由于年迈多病, 他的心愿一直无法实现。荷生先生知道后就联系好友王威、薛枫莉、弓振江等人四处奔走, 筹措资金200多万元, 抢购回收了韩野先生的几十幅作品。又和拥有韩野老师作品的单位和收藏家协商, 借用他们的收藏品为老师举办画展, 并将多年搜集的一百多幅陈良才恩师的作品无偿捐赠给了老师的家人, 圆了老师的梦, 也了了自己的心愿。

任何一个画家, 他的文化底蕴都是在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培养的, 民族文化对画家以及这个民族的人民来说都是一座不可摧毁的长城。荷生先生的画作之所以能取得令人惊羡的成功, 得益于他对民族文化的吸收和坚守, 更得益于对民族精神的发扬与光大。为发扬民族传统画荷技法, 他自费创办了《艺术前沿》杂志和《艺术银行》报, 以此为平台传技授艺, 还经常邀请国内外一些荷画名家切磋、探讨荷文化发展的方法方向, 促进荷文化深入生活, 走向世界。他于2014年9月发起成立了中国第一家经国家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郑州艺术银行, 成为中国艺术品金融文化先行者。他还在家乡登封山野开辟千亩荷花写生基地, 取名“仙荷湾”, 养荷育荷。他组织开展“荷画进军营活动”, 每逢重大节日, 他都要组织多名荷画家到军营作画献艺、传艺, 期望军营处处荷花香。以此方法回报社会, 感恩祖国, 为民族传统的绘画艺术发扬光大作出更大的贡献。

《荷香四溢, 并蒂清莲》

近年来, 由于荷生先生对社会的贡献, 他的作品和传记被先后编入《中国当代书画家名典》、《美术》、《中国书画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知名刊物, 其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画展并获得大奖, 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和市场的认可, 作品艺术价值不断攀升, 拍卖价格不断刷新, 被美国、新西兰、新加坡、澳大利亚、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艺术机构及众多国内外收藏家收藏。2014年两会期间, 其作品在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展示, 多幅作品被国家政府机关及党政领导人珍藏。

兴趣广泛, 放眼未来

除了画荷, 荷生先生兴趣非常广泛, 他有着深厚的国学底蕴, 尤其擅长作诗。一天晚上灵感来了, 他竟然一口气写了二三十首题画诗。同时, 他还喜欢听古典音乐, 练习太极拳。太极的刚柔并济对笔墨的松弛有度都有很大帮助。多种艺术形式的吸收对绘画的理解在深度、高度等方面很有帮助, 对形成独特的风格也有很多好处。

谈到对青年荷花爱好者的建议, 荷生先生说, 对荷文化要有足够的了解。画如其人, 要想画好荷花, 在修养和为人上必须像荷花。提高传统文化的修养, 注重传统的吸收也很重要, 多去荷塘边观察, 多向一些名家学习, 像八大山人、徐渭、张大千等等。

荷中生, 荷处去, 一叶扁舟, 留恋荷丛, 荷生仿若仙人, 纵情于荷界。荷开盛夏, 大美无言, 祝愿荷生的荷意人生更加精彩绚丽!

画家王洪凯简介

王洪凯, 字荷生, 号嵩山居士、老屋山人, 生于1968年, 职业画家, 师从著名画家韩野、卢禹舜、曹新林、丁中一。现任中国国家画院卢禹舜工作室画家、河南省当代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央电视台书画频道河南工作中心艺术总监、河南省韩野艺术馆馆长、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河南省书画院特聘画家、郑州大学特聘教授、郑州大学书画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河南省收藏家协会书画专业委员会副会长、《艺术银行报》社社长。

荷花是王洪凯重要的创作题材, 他取法徐谓、八大山人、石涛, 融众家之长, 化荷为我, 他笔下的荷花清新淡雅、大气高古、画风浑厚华滋、意境深幽、师古而不拟古、自成一格, 其传统功力深厚、学识渊博。

近年来, 王洪凯的作品和传记被编入《中国当代书画家名典》、《美术》、《中国书画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知名刊物, 其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画展并获得大奖, 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与市场的认可, 作品艺术价值不断攀升, 拍卖价格不断刷新, 被美国、新西兰、新加坡、澳大利亚、日本、马来西亚、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艺术机构及众多国内外收藏家收藏, 2014年两会期间, 其作品在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展示, 多幅作品被国家机关及党政领导人珍藏。

“荷”似在人间 篇8

提到荷叶,也许人们脑海里就会浮现它的生长历程,从“才露尖尖角”到满池寂寥,从嫩绿的开始到枯黄的终结,自始至终“颜色”都夺走了人们大部分的目光。可苏广宇在作品中并没有选择这种“通俗”的颜色,而是大面积运用了杏色、白色和黑色来诠释他的作品。荷叶带给人们的是一种不张扬的平静之感,苏广宇抓住这个感觉,并对其进行了独有的诠释。

在服装设计的细节上也可以看到苏广宇对于荷叶的独特理解——舒展的叶脉在苏广宇的作品中变成了镂空的裙摆和袖子,不仅具有透气性,还兼具整个服装的支撑作用;叶片不规则的形状变成了不对称的裙长,在裙角飞扬的时候显现出的弧度正是清风拂过荷塘的状态;不同面料、色彩的拼接和叠加,仿佛让人们看到了叶边微卷时叶片正反面颜色的和谐搭配;圆摆的裙边和廓形也是对荷叶很好的形容。这些细节潜移默化地贯穿了苏广宇整个系列,乍一看普普通通的服装,在仔细揣摩后才发现,这些巧思的小细节无不蕴涵着荷叶的身影。

在面料的选择上,苏广宇采用了棉涤混纺与纯棉面料,这两种面料耐碱性强,抗高温性好,方便洗涤,穿着舒适并容易打理。苏广宇说他并不追求面料的昂贵和稀有,因为在他看来,选择面料首先要适合他的设计,就如同他喜爱的“香”文化一样,无论沉香也好,龙涎也罢,只有选择适合自己的才是正确的。而他简约内敛的设计风格并不需要昂贵面料来展现。苏广宇说他的愿望是设计出让人们在任何场合都可以穿的服装,所以在保证质量和板型的情况下,衣服的实用性和普及性才是他所追求的。

和大部分设计师一样,苏广宇也是每年推出两季作品。很多设计师会追随每年的流行趋势,但是苏广宇却想让自己的服装没有时效性,脱离时间的掌控。他说希望自己的服装不论经过多少年,穿起来还是那么美,永不过时,这也恰恰符合了他追求实用和普及的理念。

上一篇:部编版一上语文期中下一篇:开学第一课《我的中华骄傲》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