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创新中的宿管

2024-12-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发展与创新中的宿管(精选5篇)

发展与创新中的宿管 篇1

一、档案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 利于维护企业权益。

1. 维护企业知识产权的合法权益。

企业知识产权主要指企业的专利权、著作权以及商业机密权等, 是企业对于自己的智力活动所创造出的成果和经营管理活动中的一种标记, 是一种无形的财产权。知识产权是企业发展的突破点, 因此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是企业发展的有力保障。而企业的档案完整的记录了其知识产权的创新、发展的整个过程, 可以作为企业拥有某种知识产权的法律凭证。当知识产权出现外泄、抄袭、产权纠纷等问题时, 企业就可以利用其产权档案来维护自身的知识产权和合法权益。因此, 可见档案的恰当管理是十分重要的, 企业在平时对档案进行合法、完整的保存和管理有利于减少其在企业竞争中的知识产权纠纷问题, 即使出现产权纠纷, 也能够胜券在握。

2. 维护企业档案的安全性。

所谓的企业档案的安全即是对企业进行良好的管理和保护。要严格做好对企业档案的保密工作, 认真做好企业档案的整理与保存, 以防止档案的丢失和泄密等问题的出现。从而来保护企业的知识产权, 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二) 档案管理对资料的保存与利用, 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

档案管理便是将从企业创立开始到发展得过程中, 对文件、图片以及实物等大量材料进行保存并加以利用。企业家可以根据所整理和保存的各种资料提取汇集相关的数据和信息, 而企业可以根据这些信息来捕捉市场中瞬息万变的发展机会, 这就可以实现企业档案为企业的文化、形象以及企业精神等实现二次深层次的开发。因此注重对企业内外信息、知识的收集、保存于有效利用, 可以使企业实现资源的共享与增值, 从而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三) 简化工作程序,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复杂的工作任务, 因此所要经历的工作程序也较为繁琐, 不利于企业的管理工作的开展。良好的档案管理, 可以使工作人员根据相关的档案资料如:文印收发、签章盖字等原始凭证有程序的逐级进行手续办理, 这就可以防止工作人员在需要某些原始材料的时候, 找不到资料, 以至于晕头转向。因此, 档案管理有利于简化企业管理工作工程中的工作程序, 提高企业管理。

二、档案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创新

(一) 管理观念的创新。

随着时代的进步, 企业和档案部门的管理思想观念也应该不断进步, 不断创新。首先, 应该增强企业档案管理的意识, 明确认识到档案管理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企业的干部之间、干部与工作人员之间、工作人员之间应该加强交流, 了解到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做到重新认识档案管理。正如我国提出的关于档案管理的“三个体系”建设, 在档案管理中, 企业应该转变过去的管理观念, 不再遵循以保密、服务领导为中心, 以纸质文件管理为重点的宗旨。而应该一切从实际出发, 从群众的需要出发。使档案管理实现服务大众化、管理信息化、形式多样化的要求。

(二) 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

对于任何单位和企业来说, 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企业应该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这一方面。企业应该一切从实际出发, 根据员工的实际情况, 确定相适应的培养目标, 增强专业档案管理人才的实效性。首先, 从档案管理人员的思想着手, 让其具备较强的管理意识。即先对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进行理论培训, 让其学到到足够的专业的管理知识。其次, 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实际操作培训, 让其能够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管理当中。使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既具备先进的档案管理理论, 又有专业的管理素质和实践能力。最后, 要为档案管理人员营造一个良好的培养环境。良好的培养环境对专业管理人才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这不仅需要企业管理者的支持, 还需要档案工作者自身的努力与政府、社会的相互扶持下行成一个良好的培养氛围。

(三) 实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

档案管理信息化指档案管理部门采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 加强对档案信息材料的收集、整理、开发以及利用。通过把分散的信息以信息化的形式存储起来, 并以标准化的方式进行管理, 以网络化的方式将其连接起来, 从而来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达到资源共享。由于档案管理的网络化和信息化水平较低, 主要以人力管理为主, 人为干扰因素太严重, 直接影响到了企业管理的客观性和科学性。针对这一不足, 企业应该加大信息的宣传力度, 培养公司员工的信息管理意识, 营造良好的信息管理氛围;其次, 公司应该多开展计算机技术培训活动, 对管理工作人员进行网络和信息的培训, 以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 加强档案管理的信息化人才队伍。从而, 实现企业档案管理的信息化。

(四) 建立安全保障体系。

档案管理中档案的安全问题是企业比较重视的一个问题, 因此企业应该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

1. 构建具有立体化的安全保障体系。

由于档案信息系统具有复杂性、开放性以及多面性的特征, 因此要建立一项具有整体性、综合性的安全防护系统。根据教育管理学中的“木桶原理”, 我们可以知道档案信息的安全水平主要由其中最薄弱的一项环节所决定, 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整个安全系统发生崩溃。因此, 企业在档案信息管理中, 应该从整体着眼, 从威胁档案信息的每一个因素出发, 全面、细致地观察分析每一个可能出现的漏洞, 从而提出并构建一个全面的, 具有立体化的安全保障体系。

2. 管理与技术并重。

管理与技术并重是进行安全防护的一种基本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威胁档案安全的方法越来越先进, 因此, 在建立档案安全保障体系时, 应该采用最先进的防护措施, 从系统的设计、人员的管理、制度的规范到技术手段的实施等各方面对档案信息进行安全保障。

3. 长期规划、持续运作。

对于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建立并不是一蹴而就, 企业应该具有长远的目光, 做好长期的、持久的规划, 从而实现长治久安。如:企业可以采用PDCA管理模式, 首先明确企业需要, 做好规划, 制定出适宜的应对策略。其次, 在面对具体事故时, 实施解决方案。再次, 通过具体检查, 发现其不足, 以巩固成果。最后, 改进和完善不足, 采取长久的后续措施。

档案管理对一个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完善的档案管理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发展, 而不完善的档案管理则可能会为企业带来经济、知识产权纠纷等问题。因此, 企业应该看到档案管理对其发展带来的影响和作用, 高度重视档案的管理工作。并且, 企业还应该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不断创新档案管理的发展, 从而促进其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春金.论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以福建龙岩烟草工业有限公司为例[J].管理观察.2009 (15) .

[2]张俊萍.浅淡企业档案工作标准化[J].山西科技.2006 (06) .

[3]李维红.浅谈企业人事档案地位与作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 (14) .

浅谈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发展与创新 篇2

1 现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管理职责划分不具体

现代企业管理经营的最终目的就是将经济利益扩展到最大, 但对企业整体发展状况评估, 不仅仅包括经济收益, 还包括在社会经济体制下, 企业进行经济管理工作的同时社会效益的实现。这样才能够在整体上推动企业发展。目前企业内部结构中都具有经济管理部门, 在此部门中应具有多样化的人才。但往往由于传统经济管理的模式化运行, 导致各个部门间不能够有效沟通, 特别是在责任事故发生之后, 工作人员彼此相互推脱, 这种问题的出现主要在于管理责任划分不具体。

1.2 传统的企业经济管理方式

我国企业发展过程中, 在陈旧思想的影响下, 在企业管理工作中选用粗放式的模式是比较正常的。但随着企业管理模式的不断深入及市场经济发展进程的加快, 企业经济管理也应作出调整, 及时转变传统的陈旧观念, 创新管理模式。

1.3 企业经济管理观念陈旧

在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将观念科学化是非常重要的。大多数企业进行经济管理工作时, 常会忽略管理观念的创新性, 对自身观念的转变不重视, 因此不能够建立一种战略管理模式, 进而严重影响了企业经济的发展。

1.4 企业经济管理制度不完善

随着现代企业发展的不断深入, 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显露出来。其问题主要包括在实施过程中的操作及监管, 而且针对企业的实际状况并不能采用全部经济管理制度。通常企业经济发展要远远超过制度的更新状态, 当制度不能够顺应发展时, 会制约企业整体发展。

1.5 内部管理机制的缺乏

现在一些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过于传统化、形式化、简单化, 定位控制水平较低, 很难形成利于发展的控制体系。在变化多端的市场环境中, 许多企业管理者并不具有危机意识, 未能够实现企业经济管理现代化。甚至有些企业的成本控制方法用财务审计方法来替代, 虽然有效防止了资金浪费情况, 但仅采用财务管理模式去进行经济管理能够控制的范围是有限的, 由于企业内部缺乏管理控制体系, 就容易导致企业发生重大的资产损失。

1.6 人力资源管理缺陷

一些企业在人才管理方面力度不够大, 导致工作人员松散, 当有经验、业务量较多的老员工下岗之后, 新员工不能够立即适应工作氛围, 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工作进度。因此, 员工的工作能力不仅要在工作中提升, 也要接受专业培训。尤其针对经济管理人员, 应加大专业培训力度, 综合提高经济管理工作的效率。

2 发展创新企业经济管理方法

2.1 优化设置组织结构

将企业的组织结构整体优化, 可有效促进企业发展。对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不断进行完善, 合理整顿企业内部资源, 成立完全适应市场变化的内部组织结构, 建立明确职责、层次清晰完善的管理体系, 才能使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优势发挥到最大。

(1)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相关阶层权责,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增强经营管理、经营决策。通过集中式的管理能够使企业系统、高效运行。优化企业组织结构, 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制衡体制, 成立协调发展、各负其责、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治理结构。

(2)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创新企业体制机制, 建立鼓励自主创新体制, 将企业发展空间进行扩展。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创建信息平台, 实现资源共享化, 控制运行成本。使人力、物力达到最优配置, 增强企业信息化水平, 提高企业管理效率, 促进形成专业化管理。

(3) 改变粗放式发展方式, 逐渐转变为科学发展模式, 将经济进行合理布局, 增强企业的经济影响能力。成立一支高效、生产力强的队伍, 减缩管理链条。在现场控制作业过程中, 实现生产指挥的程序化, 增强企业中各个阶层的协调与沟通, 实现管理的精细化。

2.2 创新制度体系

创新制度体系与企业软件创设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企业的发展壮大与成功都离不开一套科学、严密、规范的管理制度。通过增强建设企业内部机制, 成立企业责任追究制度与法律风险防范机制, 建立企业财务监管预警体系, 提高对企业现金流的控制与管理, 综合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建立完善的企业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建立个人收入、岗位职责并结合企业效益, 且与劳动力市场相联分配调控的机制, 形成管理人员竞争上岗, 员工择优录取, 绩效与收入相挂钩的机理约束机制。

2.3 创新管理模式

在现代化企业的管理模式中, 企业经济体系的创新与发展是关键, 怎样才能够创新内部管理, 建立企业内部一体化的管理体系, 实现企业管理的创新发展。包括以下几点:

(1) 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未来企业所需要的。可根据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对市场环境的外部因素进行整体分析, 可有利于积极总结企业发展的新思想。在企业深化改革的同时, 制定科学发展战略, 确立企业发展目标, 实现企业经济的整体控制、合理规划、协调与激励的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方式。对企业内部运作方式不断创新, 综合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使其一直处于优越地位, 整体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2) 贯彻落实规章制度。根据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考核办法及岗位职责等, 成立规范管理、考核严格的工作机制。整体上实现绩效评价考核办法, 并需设置专人、专项考核作业, 还可进行综合评比考核, 最终将结果统一通报, 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

(3) 明确员工培训机制。企业可结合自身的发展制定层次不一、形式多样、远近结合的员工培训机制, 来顺应企业内部管理需求。提高企业经济发展能力, 综合实施人才开发战略, 成立现代化企业强化人才培养制度。还可采用内部和外部培养相结合的建设模式, 着力提高企业经济管理者的能力, 培养一批素质过硬、开拓创新、善于创新的管理人员。

3 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 企业正面临着新挑战。随着知识经济时代中网络及信息的不断普及。在企业管理工作中, 对信息管理投入的要求更高。需整体上提高信息传递, 根本上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效益, 进而扩展企业内部发展空间。处在这个企业激烈竞争的时代, 企业不仅要创新竞争理念, 还需要进一步对经济增长方式进行改善, 提高企业经济收益, 在世界大舞台上绽放光芒。

参考文献

[1]李巍.浅析后金融危机时代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改革[J].品牌 (理论月刊) , 2011 (05) .

[2]冯雷鸣.企业战略理论的发展和创新[J].经济与管理, 2003 (01) .

发展与创新中的宿管 篇3

井陉拉花属于北方秧歌的一种, 产生并流传于井陉县境内, 是井陉县特有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 也是河北省著名的民间舞蹈。它起源自明清时期的民间节日、庆典、庙会、拜神时候的街头广场花会。建国以来井陉拉花经过多次挖掘、整理、发展而享誉全国, 并扬名海外。石家庄市井陉县坐落于河北省西部和山西省交界的太行山深处, 素有“天下九塞, 井陉其一”之说。在先秦时期, 这里便已经是沟通东西的“燕晋通衢”, 因此这里也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流动文化地带。历代, 井陉人民就爱好文化艺术, 因此形式各样的艺术才能够繁衍流传。诸多民间艺术中“拉花艺术”是其中的佼佼者, 是井陉人民最喜爱的民间舞蹈, 素有“井陉拉花遍地扭”俗语。

经历了半个世纪之久的井陉“拉花”, 在全国性舞蹈大赛中频频挂帅。通过民间艺人的不断努力, 以及众多民间舞蹈艺术家的高度重视, 在2006年5月20日, 井陉“拉花”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拉花”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 说明它具有很深的文化内涵以及较大的研究价值和提升空间。

2 井陉“拉花”的风格特征及表演形式

2.1 井陉“拉花”独具特色的风格特征

井陉“拉花”虽然属于秧歌的范畴, 但由于井陉“拉花”的地域性和险恶的自然环境, 使其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以“抖肩”、“翻腕”、“扭臂”、“吸腿”、“撇脚”等动作为主要舞蹈语汇, 形成刚柔并济、粗犷含蓄的独特艺术风格。舞姿健美、舒展大方、屈伸大度、抑扬迅变, 擅于表现悲壮、眷恋、爱情、行进的情绪。在采访井陉县文化艺术馆的张树林老师时他提到:“由于井陉县险恶的地形, 造成常年的灾荒, 使得井陉人民产生了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由于井陉县的特殊地域环境, 多以山路为主, 井陉“拉花”则处于“开门见山、走路爬坡”的自然环境, 这种特殊的地域环境赋予了井陉“拉花”独具特色的风格特征。上身动作:上肢“肩”的动作是关键所在, 是臂肘手的发力点, 耸、拧、压是井陉“拉花”最突出的风格。手臂的动作则是点、提、拨、撂、扣、翻、挑。下身动作:女性的步伐为“进要弓, 退要丁, 脚外撇”。进要弓指的是在行进的时候, 体现出走路爬坡的体态, 即“弓箭步”;退要丁则指后退的步伐要小, 即“丁字步”;脚外撇是指爬坡时脚的外开, 这样才能产生支撑的力量。男性的步伐为“起要跋, 膝要屈, 踩要稳”。

井陉“拉花”强调上身与下身协调的配合, 找到时间差, 在加上呼吸的运用, 使整个动作富有内在的对抗力量, 弹性的韧与伸的张力。老艺人说:“扭拉花要蹬板, 就是指合拍了没有, 踩上了节奏就是板眼对了。拉花在起法时要急速吸气, 给人明显的提气感, 强拍后为呼气, 随着动作的伸展将气慢慢舒出, 气息运用影响着动作的情绪、动律和韵味用得好, 不仅风格特色鲜明, 而且增强了井陉“拉花”的艺术魅力。”

2.2 井陉“拉花”的表演形式

“拉花”不仅可以在街头、广场、剧院演出, 也可以登台献技, 时间可长可短, 它不受场地和时间的限制。有两种演出方式: (1) 在行进中的演出, 称为“过街”, 因为受到行进的局限, 所以只能使用“一根鞭”、“二龙并进”等简单的队形。 (2) 场地演出, 可以充分发挥演员的表演技能, 可以随意的变化队形, 演出比较完整。参加“拉花”演出的演员人数, 一般为六的倍数, 比如18人拉花、36人拉花、60人拉花和102人拉花等大规模的拉花队伍都是继承了这一特点。从表演形式上看, 井陉“拉花”可分为“跷子花”和“地拉花”两种。

所谓“跷子拉花”也就是扮演女角者, 脚上踩着跷子进行的一种表演, 代表的流派是“固地拉花”, 后来, 还将跷子演变为一种犹如西方芭蕾舞中的“立脚尖”, 以木削的“戳跷”捆绑在脚上, 且戳跷穿用鞋袜掩盖, 犹如古代妇女的“三寸金莲”。这种“拉花”中的女角是男扮女装, 加上演员逼真的表演, 再现了古代妇女的神韵, 具有逗趣、诙谐的色彩。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改变, 这种“拉花”逐渐衰落。例如南平望的“拉花”从跷上解放下来, 演变为一种不同于“地拉花”的“地跷拉花”。

“地拉花”顾名思义, 就是在地上舞的“拉花”。由于这种“拉花”比起“跷子拉花”没有技巧性, 流传的也就较为广泛,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井陉“拉花”得到更多人的关注, “地拉花”也就被广泛继承。“拉花”人数得到了的大幅度增加、演出场地业逐渐的扩大。

从井陉“拉花”的表演形式及风格的继承情况可以看出, 继承与发展的内在联系, 只有继承了才能更好的发展, 在继承中,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 人们审美意识的提升, 以及对物质需求程度的增长, 艺术需要不断的发展变化, 使其能够顺应社会, 在社会中更好的保留延续下去。

3 如何提高井陉“拉花”在教学中的应用

3.1“取其精华”

所谓“民间舞蹈”就是来自于民间、百姓自发形成的舞蹈, 舞蹈的动作就取材于日常生活。我们现在试想将井陉“拉花”搬进课堂教学中, 那么其中的一些动作不适应于运用在课堂教学中, 所以我们就要将其舍弃, 提取它最具代表性的、最有训练价值的动作, 对学生进行训练。特别强调的是, 在舍弃的过程中, 一定要注意“度”的把握。这个“度”是以对学生的训练价值以及整个舞蹈突出的风格特点为准的, 不能随意的提取和舍弃。要想使其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广泛的应用, 就要将“拉花”的动作语汇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 编成一套比较完整的教材。只有这样才能使其更具有教学意义, 并在课堂教学中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与此同时, 通过“教学”这一方式, 也能更好地传承井陉“拉花”的民族民间文化。

3.2“顺应时代, 创新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们的对物质的需求在不断的扩大。对学生来讲, 可以多掌握一种民族民间舞, 在深入的学习和了解了这一舞种的前提下, 自己可以对其进行创作, 在传承井陉“拉花”的同时自己对舞蹈的驾驭及创作能力又得到了锻炼。对老师来讲, 需要对已具备的素材进行加工整理, 比如:可以将原本的动作速度放慢, 达到另一种不同的训练目的;也可以改变原本的动作顺序或者链接动作, 形成一种新的运动轨迹, 增强学生身体的灵活性。或者可以根据一些有关于井陉“拉花”的传说, 将其改编成舞蹈作品, 甚至可以将一些新的元素融入到舞蹈作品中, 来丰富舞蹈作品的内容。对社会来讲, 应该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力度, 不断的寻求各种方式来吸引更多艺术家对其进行深入的探究, 遵循时代的特征, 使其在创新中得以发展。

4 结语

综上所述, 通过自身曾经对井陉“拉花”舞蹈的了解和学习, 切身感受到:井陉“拉花”作为汉族民间舞中的一部分, 它宝贵的训练价值及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诸研究者们在井陉“拉花”的发展过程中, 应该重点考虑的是将淳朴的民族民间舞风格与时代精神完美的结合。借鉴他人之长, 以现代意识保护、整理、发展井陉“拉花”这一舞种。社会在不断的发展, 中国民族民间舞的趋势也在改变, 它将要走向传统, 首先要从课堂做起。教师在教授组合的过程中, 除了从动作入手, 从技术和训练功能入手外, 还应从动作背后的地域文化入手, 究其源流。水有源、木有本、文化也有根, 只有源远才能流长, 本固才能枝荣。

摘要:河北井陉“拉花”属于北方秧歌的一种, 井陉“拉花”是河北省的三大著名秧歌之一, 悠久的历史, 造就了其深刻的文化内涵, 以舞姿矫健、雄浑有力等风格特征被流传至今。现已被列为国家民间舞蹈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井陉“拉花”作为汉族民间舞中的一部分, 它宝贵的训练价值及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此篇论文提出将这种最具代表性, 最具特色的本土舞蹈文化带入到课堂的教学研究中, 既可以对学生起到良好的训练价值, 又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地方民族民间舞。与此同时, 也希望能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尽一份力量。

关键词:井陉拉花,风格特征,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0.

[2]冯双白.《新中国舞蹈史》[M].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2.

[3]欧建平.《舞蹈美学》[M].东方出版社, 1997.

[4]袁禾.《中国舞意象论》[M].文华艺术出版社, 1994.

[5]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中国戏剧出版社, 1994.

发展与创新中的宿管 篇4

“基础教育跨越式创新探索试验研究”是在我国加速教育信息化进程以及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宏观背景下进行的,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的学者和专家组成总课题组,以区域性课题的形式在全国13个试验区开展,涉及1 60多所试验学校。该试验开展三年以来,不但为试验学校培育了一大批教学教研骨干,而且对学生的学科能力、思维发展以及信息技能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其显著的试验成果得到了相关领导、各区教育局和各个试验学校的认可。在与一线试验教师的合作研究中从系统的、整体的信息生态发展观出发,找到一种适应不同信息技术应用环境和适合不同阶段教师发展的课程整合行动研究模式。

一、有效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行动研究模式

在基础教育跨越式创新试验中,主要采用了理论研究与行动研究结合,理论研究领先于行动研究的方法。由总课题组提出理论假设,从学校的现状出发和学校共同确定发展的总体框架设计后,课题指导人员和试验教师合作开展行动研究,在行动研究中不断检验、丰富、发展、推进和完善理论,并形成适合学校操作的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模式。在和试验教师进行具体的合作研究之前,总课题组首先从学校的现状出发,和学校共同确定发展的总体框架设计,帮助完善学校的信息化环境建设,并提供与教材配套的教学资源。由于学校硬件设施、教师水平、学生生源等的不同,需要指导人员面向每一所试验学校的每一位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合作研究,并根据教师实施整合的一般进程采取相应的方法和策略。

1. 理论、设计、模式、技术等基础培训

培训是起点,培训方式采取网络培训和面授培训相结合。培训内容包含以下四个不同层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相关理论及其背景、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方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模式及其案例分析以及教师从事教学实践所必需的信息技术。初始培训让教师明确了方向,为课题的进一步推进打好基础。培训中,培训人员注意和听众进行互动,采取任务驱动的方式让教师在培训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和体验积累,促进试验教师结合教学实践进行不断的反思和建构。

2. 现场课的集体观摩和研讨

培训的基础上,为了让试验教师进一步深入理解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具体应用,将学习心得迁移应用到教学实践中,课题组专门安排了整合较为成熟的试验学校进行现场课的观摩和学习。课后发动试验教师一起参与评课,组织经验丰富的试验教师和新试验教师进行研讨和互动等,在传授经验的同时解答教师的各种困惑。通过这种现场的听课、说课、评课和提问答疑,新试验教师进一步坚定了信心,并结合自身的实践初步明确自身的努力方向。我们注意保护教师对课题的热情同时引导其树立正确的课程整合观。

3. 集体备课

培训和观摩现场课后,上课就成为课题实施的核心环节,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否做到深入化和常规化的关键。由于技术的介入,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时会感到困难重重,各种不适应感也随之产生。为了帮助教师尽快实现过渡,将自己学习的理论知识内化并真正指导其实践,课题组每个月都会和教师一起在课前就教学设计进行讨论,组织学科教师开展集体备课,充分挖掘学科教师的群体智慧,在共同研讨的基础上帮助教师梳理思路,引导试验教师对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深化理解,使其逐渐形成合理、恰当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

4. 听课指导

在试验教师上课时,课题组会进入课堂,认真观察教师和学生的各种课堂行为,对主要的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技术的应用、教学效率和效果等要素进行记录。课后课题组及时引导试验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比较设计和实施之间的差异、分析影响其整合效果的主要原因并帮助试验教师确立下一步的努力方向和制定研究计划。试验教师再在日常教学中根据课题组的建议加以实施和改进,找到适合自身的解决策略,优化课堂教学。课题组在下一个月的集体备课和听课指导过程中,一方面可以了解教师是否真地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改进,检查教师的研究进度;另一方面帮助教师进一步发现研究过程中的新问题和寻找解决方案。这样围绕教师自身发展的一轮又一轮的集体备课、听课指导过程就形成了信息化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发现和解决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推动整合实践的深化。

5. 互动与交流

在备课、听课的过程中,试验教师逐渐发现了自身的不足和努力方向。这些不足中有的属于个性的和易于解决的问题,试验教师只要通过和课题组的交流、反思和再学习,就能够得到及时的纠正和提高。对于试验中属于共性的或是难以通过自身的个别学习得到解决的,课题组组织专题培训等对教师进行集中“充电”,或者提供专门的区内、区间交流学习机会让教师进行思维的碰撞和深入的研讨,提高教师备课和上课的效果。为了促进跨区合作和交流,跨越式课题组专门设立了课题交流网站(www.etc.edu.cn/kuayue),提供课题的各种培训材料、各个试验学校的优秀方案和案例、有关课题的动态信息和常见问题答疑等,另外开辟了专门的网上交流空间供各地的试验教师进行在线研讨和答疑等,力图做到对试验教师的课题资源共享和全方位的课题辅导支持。

6. 阶段性试验成果的提炼,确定下阶段的目标

通过不断的听课、上课、反思和总结,教师逐步领会、理解并熟练掌握了适合某个教学阶段和某种课型的一般整合模式,在其学校情境中逐渐达到了一种相对稳定的教育信息生态平衡。课题组及时帮助教师用综合课例的形式对整合模式进行整理和记录,引导教师进行抽象化、理论化的提升,鼓励教师就自己的兴趣点或者问题进行再深入探讨,并引导其以论文形式对研究的结果进行总结和提炼等。随着学生年级的提高、教学内容的变化、学生能力的不同和新技术的介入等,就需要教师不断地突破已有模式和打破既有的信息生态平衡系统,确定下一阶段新的目标。

二、教师整合实施推进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以行动研究推动整合实施过程中,我们把关注点从技术、硬件环境转移到人及他们的实践活动之间的联系上,从系统的角度进行全面的思考和规划,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开展行动研究的氛围。在如何根据教师运用整合的一般发展进程来发挥教师研究主体作用时,以下几个问题特别值得关注。

1. 合理调配人力资源

教师是开展整合行动研究过程中的关键,但是同时信息生态系统是一个由不同组成部分互相联系、互相依赖而形成的整体。如何发挥其聚合作用,是需要来自各个方面共同协调和配合的。

学校的核心试验教师在开展研究过程中,需要得到四个方面人力的支持。一要得到学校领导的支持与肯定,学校领导需要关注试验教师的课题研究过程,必要时根据外来研究人员的建议进行一定的干预,提供相应的人力、物力帮助,解决试验教师研究过程中的困难,并且对试验教师的努力要认可,对于教师取得的进步要及时加以肯定。二要学校网管和电教人员等技术人员辅助,如开展校本技术培训提高试验教师的信息技能,在试验教师收集资源、制作课件时提供技术帮助,保证网络环境下教学的顺利开展,拍摄课并帮助学科教师制作综合课例等。三要学校其他教师特别是同学科的教师,对核心试验教师的研究要理解和支持,学校要创造机会让其他教师去听试验教师的课并一起进行研讨和交流,试验教师也要将自己的心得和同学科教师分享,在校内创造良好的集体科研氛围,同时能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取得的成果及时向更多学科、更多教师辐射应用。四要课题指导人员以平等的心态和试验教师合作研究,尊重学科教师的不同见解,对教师进行及时的辅助,让试验教师能在课题研究中不断获得成就感等。只有这四个方面的人力因素都协调得当,才能保证核心试验教师顺利开展课题研究。

2. 收集积累相关资料

行动研究的过程是教师学会反省、问题探究与问题解决的过程,是需要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不断地反思、学习、改进的过程,是需要教师将其实践性的教学经验进行理论提升的过程。刚参与行动研究的学科教师一般比较缺乏研究资料积累意识和整理习惯,很少有教师能够把自己的实践记录下来,作为分析、总结、反思、推广的经验。因此需要帮助教师制定行动研究过程中需要记录的资料清单,并在与教师的研讨和交流中建议他们把一些有分析价值的事件记录在案。对照教师参与行动研究的过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师行动研究的过程性材料和结果性资料进行积累,形成教师课题试验作品档案袋。其内容主要有五个方面。第一,教学设计方案。第二,教学反思。第三,各种课题实施过程中的描述性的材料,如交流的记录、听课记录和培训笔记等。第四,教学课例,有日常拍摄的一些课例录像,包括不成功的课例,便于教师自我对照学习。还有综合课例,将较为成熟的教学模式以综合课例的形式进行整理。第五,教学论文。

3. 根据不同发展阶段与教师采取多层次的行动研究合作形式

在外来研究者和试验教师合作研究过程中,不同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基本功、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和把握程度是不同的。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需要外来的研究者根据教师所处不同阶段的发展水平采取有针对性、差异性的合作研究形式,这里将其分成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阶段是合作为主的形式。这种形式比较适合刚接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试验教师,需要外来研究人员提供较大的支持,帮助其确定研究的方向和拟定研究的计划,对其研究进程进行全程的跟踪指导,预计到试验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供及时的扶持。这个时候试验教师往往处于已有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的初始仿造阶段。

第二阶段是支持为主的形式。这种形式比较适合有一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背景的教师,这个阶段的教师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对整合也有一定的理解,在研究过程中有自己的兴趣点,但是对于如何来开展研究让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进一步提升往往无从下手。指导人员对这个阶段的教师采取支持为主的合作形式,帮助试验教师就自己的兴趣点或者“瓶颈”去确定研究的方案或者改进的计划,鼓励试验教师进行探索和创新。

第三个阶段是采取独立为主的形式。教师对于信息技术如何和课程进行整合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并能进行熟练的应用,基本上可以不借助指导人员确定自己的研究点和研究思路来开展个性化的研究,真正实现了教师即“研究者”的目的。

在合作研究中,一方面需要根据教师的发展程度来选择适当的合作形式,另一方面随着教师的逐渐成长需要灵活变换不同的合作形式。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将每位试验教师都看成新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模式的思考者、实践者和探索者,促使他们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并对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反思与优化,理解吸收先进的教学思想、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提高自身的教学信息素养,并能创造性地进行模式的创新,灵活处理各种课堂教学问题,从而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完全融合。

参考文献

[1]余胜泉,张文兰,何克抗.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研究项目实施目标与策略(小学)[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1).

[2]余胜泉.教育信息化生态观与新技术教育应用的科学发展[J].基础教育参考,2006(9).

[3]余胜泉,陈莉.构建和谐“信息生态”,突围教育信息化困境[J].中国远程教育,2006(5).

[4]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学报编辑知识发展中的创新价值 篇5

1 编辑的职业教育

1.1 编辑的含义

编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就是编辑工作,要了解编编辑工作,首先要对编辑“编辑”一词进行了解,编辑活动在中国有较长的历史,在封建时代进行书本的整合,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编辑”一词有聚合、搜集之意,现在编辑不仅指从事编辑工作的人,也指的是一种社会职业,编辑工作或者是一种职称。学报编辑,明显指的是在学校进行的编辑工作。这种 学报编辑使具有一定的目的,对于精神产品进行整理、加工、整合将其用文字进行出版或者是进行发表,通过这一发表的过程来进行相关知识的传播,实现编辑的 目的。

1.2 编辑的职业发展

现代社会是创新发展的时代,在面临着这种社会环境的前提下,编辑工作的改革和发展在进行不断地创新。学报编辑是否能及逆行能够创新,体现出本身所应体现的价值,是否与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向适应,这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现在学报编辑面临着这样的问题:高校的编辑的质量较低,对于学术价值等理念的理解十分模糊,学报编辑的门槛较低,学报管理较差、编辑的职业能力不足等。这些问题都影响了学报编辑工作的质量。

2 学报编辑的创新途径

在科技飞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学报编辑必须把握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脉搏,迅速掌握新观点、新技术,努力寻找新的编辑题材,用新编辑思路和编辑方法,所编的学报才会赢得市场的吸引力,才能体现出较大的价值。

2.1 编辑观念的创新

在现代社会中,高校主要进行教育改革,在对学报编辑的改革中,最重要的是进行观念的创新。编辑工作者要主动顺应时代的潮流,不断吸收现代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及时将自己的文化观念进行整合,缩短与先进文化知识的距离,在进行学报编辑的过程中,要不断开阔眼界,吸收各方面的先进的文化知识,主动对编辑内部工作进行改革和整理,将各种有利的元素运用在学报编辑中,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准文化创新的关键点,进行学报编辑的创新。进行知识创新观念的转变,要不断进行学习,在进行学报编辑时要将学报的质量放在首位,树立精品学报的观念,对于现代的文化,不仅仅是进行文化的创新,还要架构文化的体系,使学报编辑有序可循。

2.2 编辑选题策划能力的创新

学报能否顺利的出版,与学报编辑的选题能力有很大的关系,在进行选题时,学报编辑应主动进行选题创新,学报最重要的是进行选题策划,学报编辑的选题策划不仅仅是对文章的策划,还包括学报整体风格的选择、主要特色的选择,还有对学报编辑工作的定位,对时代重大事件的文稿策划等许多方面。

2.3 编辑手段的创新

现代信息化的社会中,新课改要求运用现代的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同样的进行学报编辑时,充分利用网络的便利性,进行编辑输入等工作。学报编辑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逐步由书写编辑转变为键盘的文字输入,将学报编辑工作一体化,将学报的编辑从手工的劳动中独立出来,节省组稿的时间,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学报的创新价值上。

2.4 编辑人才和编辑管理制度的创新

在进行学报编辑的工作时,首先要对整体的布局进行审核,在编辑的审核中,经历初审、复审,能够把握学报的整体的价值和写作方向不偏颇,判断学报的内容是否具有学术价值,最后坚持主编进行审核,只有在这一系列的审核完成后,才能进行出版。

3 学报编辑知识的创新价值

3.1 编辑学报的内在价值

学报编辑工作是具有创造性的劳动,在进行创作中,要关注学报编辑知识发展中的创新价值。学报编辑从事编辑工作时要求具备丰富的知识,知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在进行知识的积累中,主要体现的是编辑的能力素质。

3.1.1 学报编辑条件知识创新价值

条件知识是指学报编辑在编辑过程中能够保证完成工作任务的编辑方法知识和编辑心理科学知识。这些知识是编辑进行工作的客观条件,这些知识包括3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学报如何进行发展,对学报的走向进行规划的知识,另一方面是学报的编辑必须具有的进行组稿、审稿、校对、出版的知识,还有一方面是学报编辑完成后的评价的知识。在这3方面中对学报的发展走向进行规划的知识是进行学报编辑工作的前提,只有掌握相关的知识,才能提前进行学报的编辑工作,为后面进行的一系列的工作奠定基础。这3个方面的知识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在进行条件知识的创新价值的分析后,学报的编辑对工作具有一定的了解后,进行创造性的编辑,将所有的条件知识转变成为劳动产品。

3.1.2 学报编辑本体知识创新的价值

学报编辑本体知识创新的价值主要指的是学报编辑进行编辑工作时必须具有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专业知识主要是编辑在进行组稿时必须具有某方面或是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本体知识的创新价值首先表现在基本理论知识的创新上,进行基本理论知识的创新是进行编辑工作的基础。由于现在技术革命的时间年限逐渐缩短,所带来的知识也逐渐增多,这种情况使知识创新具有复杂性,学报编辑在进行知识创新时难免出现较大的困难,有些人掌握不住创新的方向,在进行知识创新时呈现出盲目的状态,要克服这些不利的因素,就要提高编辑人员的整体素质,进行专业人员的引进,培养现有的人员的专业能力。学报编辑在进行知识创新时,关注时代消息,成为一个具有比较全面的知识的编辑,同时要对专业知识进行创新,体现出利用专业知识进行实践的能力。

3.2 编辑学报的外在价值

外部价值是内部知识创新价值的外部表现,主要进行的是运用编辑工作的相关知识进行具体实践,事件产生的成果满足社会的需求产生的价值,这一过程是将编辑知识创新潜在的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生产力,发挥出知识创新的价值。由于学报编辑面对的主要客体是学生,只有获得学生的认可,为学生的教育活动提供支撑,才能在学报的编辑中创造最大的价值,因此创新是学报适应科技新时代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需要。而学报编辑知识创新,主要是学报编辑工作的创新。编辑首先要树立选题策划创新的意识,策划的选题应该立足于时代文化的基础上,在进行选题策划时,要关注现代教育的现状,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选题,发挥创新知识的价值。

4 结论

在进行学报编辑知识发展创新价值的分析中,了解到要提高编辑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思想观念,提高编辑的判断力,进行知识的筛选,能够吸收借鉴新知识,进行知识创新,发挥创新价值,将编辑能力知识的内在价值转化成为外在产品,发挥知识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杨栓保.学报编辑知识创新价值分析[J].今传媒,2010(10):124-125,140.

[2]韩芳.高校学报编辑职业发展研究综述[J].阴山学刊,2011(6):120-124.

[3]李晓晴.知识经济时代学报编辑的知识创新[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7(1):125-128.

上一篇: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名下一篇:小区物业管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