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2024-08-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篇1

——题记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对于老师同样适用。这一次我上《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一课时,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充分准备所以犯了许多不应该的错误。

之所以决定上一课时,除了因为之前听了很多一二年级的识字课,老师们平常交谈中想知道高年级一课时是怎样上的。也因为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有的老师一、二课时没有明显区分,课时目标不清晰,所以在我们五六年级集体备课的时候,我上一课时的想法得到了认可。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除了进一步明确了一课时的课时目标,还出现了一个问题:我总怕上的`内容少了,所以挖了不少“语文点”。当时就有老师告诉我:“不要怕没内容上,40分钟一晃就过去了。”后来的课证明了这句话是相当正确的。

这节课我采用直接导入的方式引出课题,然后带领学生对比三个题目感受原题目对鲁迅先生的怀念和崇敬。接着安排了三次读,初读识字;再读,整体感知;三读,了解叙述顺序。结果下课铃响了以后,三读还没有开始。

我感觉这节课上,自己的语言多了。另外,虽然留给学生的活动时间很多,但是也有好多是可以节约下来完成第三次读课文。比如,对于六年级的学生,勾出文中的生字词在指名领读,这个步骤完全可以省略,而当时我居然喊了两个学生来读,这里就花了6分钟左右。还有当堂听写的环节,完全可以听写完后学生两两互改,统计各小组满分人数加分,应该用5分钟左右可以完成,而当时我一一给满分的学生检查,也耽误了4分钟左右的时间。就是由于前面花在初读识字的时间多了,所以后两次读的时间不够。

课结束以后,我一直遗憾于自己没有能完整展示自己的课堂,因为“再读”和“三读”才是这节课的亮点,但是,由于之前的考虑不充分导致课程节奏拖沓啰嗦,课堂效率不高。怎样才能使下一次的课不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想到了以下办法:

1。充分准备。

2。一定要想清楚这节课的目标是什么,重难点是什么,在那个部分花的时间应该多些。上课要有直奔目标的感觉,不能在“路途”中随意耽误。

3。为了保证课堂的高效,有些任务学生能独立完成的应该留到课后完成。

4。如果是这样公开展示的课,还是应该把每个环节要花多少时间计算好,这样才不会出现我这次上课的情况。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篇2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所写的回忆鲁迅的纪念性文章。作者通过回忆鲁迅先生生前给她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情 (谈《水浒传》、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 , 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敢于斗争, 为自己想得少, 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无比怀念、敬仰的感情。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教学这篇课文时, 引导学生破题, 把握全文的情感基调。抓住回忆的往事, 通过多样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品析人物的语言, 感受人物的思想品质和精神。

教学重点:

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敢于斗争, 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

深入了解课文内容,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重点词句, 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 激发学生对鲁迅先生的爱戴之情。

教学过程:

一、叙旧铺情, 引出人物

师:同学们, 课前采访爷爷奶奶小时候的生活, 你们有什么感受? (学生交流) 那就是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的旧社会。为了争取新生活, 许多人都勇敢和反动派作斗争。今天我们来认识这其中的一位伟人———鲁迅 (板书) 。

1.学生介绍人物相关资料, 教师梳理要点。

生:他一生用了一百多个笔名。

生:他一直批判旧社会, 揭露反动派的罪恶。

2.提示课题, 破题。

师:今天我们学习鲁迅的侄女周晔写的文章, 来感受鲁迅先生的一生。 (板书题目) 看到题目, 你有什么理解?

生:题目说清了“我”的伯父是鲁迅, 又加上“先生”, 有点罗嗦。

生:“伯父”说明周晔与鲁迅的亲属关系。

生:“先生”说明周晔对鲁迅先生的尊敬和爱戴。

师:今天, 就让我们从周晔的回忆中了解她对鲁迅的这种感情。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 教师要选择好学习课文的切入点, 集中精力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 使语文课的目标更清晰。本文的题目就是一个切入点, 破题就能正确地引导学生给文章把“脉”, 即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 很好地学习感悟课文。]

二、精读感悟, 走近人物

师:伯父已经逝世, 周晔回忆有关他的往事, 却记忆犹新。本文回忆了几件往事? (师生总结, 学生板书)

谈《水浒传》笑谈“碰壁”

燃放花筒救护车夫

关心女佣

师:鲁迅的心中既有博爱又有憎恨, 抓住具体句段读一读, 谈谈你的理解。

生:鲁迅对“我”很关心, 关心我的读书。

师:在这件事上, 鲁迅只说了一句话, 让我们来读一读鲁迅当时说的那一句话。 (师和蔼地、意味深长地范读;学生也感情朗读;朗读对比、悟含义)

生:从老师的朗读中, 我听出了鲁迅说话时很慈祥。

生:他表面上是在夸自己, 实际上是在批评“我”没有认真读书。

师:这种批评很婉转。

生:他很会教育人, 会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生:从这可以看出他关心下一代。

师:是啊, “我”读书的态度是“囫囵吞枣”“张冠李戴”, 而伯父的态度是认真仔细。一句话, 让“我”羞愧、让“我”悔恨、让“我”心里难受。他曾经说过:“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让我们再去读这部分内容。

生:鲁迅救助车夫, 关心女佣, 看出他很关爱穷人。 (抓动词理解学习救助车夫的内容)

师:救助了车夫, 伯父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表情了, 突然变的严肃、冰冷, 他在想什么?

生:他在想, 这么冷的天, 车夫光着脚拉车真可怜, 穷人的日子太不好过, 太艰难了。

生:他在无奈地想, 这旧社会太黑暗了, 还有很多穷人在受苦。

师:可以看出他对生活在旧社会的穷人———

生:同情。

师:他对黑暗的旧社会———

生:很憎恨。

师:他也说过:“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 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他以自己的力量与反动派作斗争, 想唤起更多中国人的觉醒, 挽救中国, 从不惧怕, 从其言谈之中足以看出。 (读课文第4~13段) (学生读完笑了。) 你们笑什么?

生:墙壁把鼻子碰扁了, 太可笑了, 他也太傻了。

生:我笑小周晔太天真幼稚, 居然相信。

师:当时的小周晔年龄小, 并没有理解鲁迅先生的话的意思。我们来细细品悟先生的话。 (师生分角色读内容, 品悟人物语言, 学习重点句子:“四周围黑洞洞的, 还不容易碰壁吗?”)

生:“四周围黑洞洞的, 还不容易碰壁吗?”这是一个反问句, 意思是说:“四周黑洞洞的, 很容易碰壁。”

师:当时的社会非常黑暗, 劳动人民过着饥寒交迫暗无天日的悲惨生活, 鲁迅先生以笔作武器, 用了一百多个笔名, 写了许多犹如利剑的文章, 抨击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 揭露旧社会的罪恶, 号召人民奋起抗争, 引起了反动派极度恐慌, 他们千方百计地查禁鲁迅先生的作品, 不允许发表, 而且对他本人进行了残酷的迫害。这也是一个比喻句。

生:在这里, “四周黑洞洞”指旧社会的黑暗;“碰壁”指的是与反动派作斗争时随时都会遭受到挫折和迫害。

师:三言两语说出了当时他所处的生活环境与斗争环境, 意味深长。这话让你们笑, 感觉他说话很———

生:幽默。

生:他是一个幽默的人。

师:从简单的比喻中, 能感觉到鲁迅先生也是一个与敌人作斗争很乐观的人。 (分角色品读人物对话)

[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长文短教, 善于钻研, 删繁就简, 重视学生多样朗读, 将课文中值得教又值得学的“精华”筛选出来作为教学的“核心”, 有“提领而顿, 百毛皆顺”的效果。在本文的教学中, 我引导学生抓住鲁迅的表情变化和语言, 以朗读为平台, 结合背景资料了解人物语言, 走近人物, 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 教学难点也突破了。]

三、升华情感, 记住人物

从几件往事的回忆中, 我们了解到鲁迅这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一生, 也处处感到鲁迅的确就是这样一个人。

生:为自己想得少, 为别人想得多。

师:伯父的逝世, 让我也有些伤心, 有些怀念, 因为———

生:伯父是给予我爱抚的人。

师:伯父鲁迅先生的逝世, 更让所有挣扎在旧社会的穷苦人民痛心和深切怀念, 许多人都来吊唁他, 参加他的追悼会。由此可以看出———

生:他是深受人民爱戴的人, 也是大家怀念的人。 (板书:爱戴、怀念)

师:“爱戴”与“爱抚”是有区别的, “爱戴”是晚辈对长辈的敬爱, “爱抚”指长辈对晚辈的关爱。

我们已感受到了鲁迅先生伟大的人格魅力, 他以笔为武器, 战斗了一生。我们静视他的雕像, 可以感受到他冷峻而犀利的目光中放射出“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信念。他逝世了, 不仅周晔深切爱戴和怀念他, 还有更多的人深切怀念他, 爱戴他。让我们也深切怀念他, 爱戴他, 并且记住这位伟人!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篇3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鲁迅先生逝世九年后,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写的一篇纪念文章。课文的段落以空行为标志,共分五段,脉络清晰。课文通过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五件事,说明伯父鲁迅先生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赞扬了鲁迅先生关心青少年、痛恨旧社会、热爱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怀念和敬爱之情。

【设计理念】

在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收集资料,课上自主阅读、合作探究、交流感悟,课后拓展阅读的学习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另外,读书是学习语文最好的方式,教学中以读为主,读中感悟本文的思想感情,体会鲁迅先生的优秀品质。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们对鲁迅的爱戴及体会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尚品质。

2.学会给课文加小标题,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和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激发学生对鲁迅的爱戴之情。

【教学难点】

联系社会背景,体会“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的含义。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搜集鲁迅的相关资料和名言警句,查阅社会背景资料等;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媒体导入,激发兴趣

1.多媒体出示名言: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会有的。

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指名读,说说这几句名言出自谁口?(鲁迅)

2.生分享鲁迅资料,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步感知课文,积累鲁迅名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过预习,你心目中的鲁迅先生是一位怎样的人?用文中话回答。

“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课件出示句子)

2.文章通过哪几件事给我们诠释了鲁迅的品质?

3.指名汇报。

谈《水浒传》、笑谈“碰壁”、喜放花筒、救助车夫、关心女佣。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提炼小标题,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三、仔细品味,用心感悟

1.学习“谈《水浒传》”

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地方;以前后桌为小组,互相质疑,共同探究、合作解疑。师深入各小组参与了解情况,指导学生筛选有价值的问题。

①指名汇报讨论结果。

②抓住“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重点句子谈理解。

③这件事过后,你的启示是什么?

④通过这件事,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关心青年一代……)

2.学习“笑谈碰壁”

请同学齐读伯父和“我”谈碰壁的故事,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①学生读书质疑。

②各小组合作解疑,师对学生正确的理解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并适时点拨、引导,拓展学生的思维,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引向深入。

③指名汇报:抓住“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重点句子来体会。

师适时点拨:作者的碰壁和鲁迅先生的碰壁是一回事吗?

(课件出示小资料:当时社会黑暗,革命者根本没有言论自由,而鲁迅为了唤起民众觉悟,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嘴脸,写出了一篇篇犹如匕首的杂文,引起反动派极度恐慌。他们千方百计地查禁鲁迅的作品,不允许发表,而且对他本人进行了残酷的迫害。)

④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理解言外之意的“黑洞洞”指什么?“碰壁”又是什么意思?

再读原句,结合资料谈体会。

⑤小结:这个故事通过对话、动作、神态描写来体现人物品质,与同桌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发挥想象表演当时的情景。

⑥通过这件事,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痛恨黑暗社会……)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研读语言描写,感受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依据社会背景,品味人物性格。】

四、紧扣细节,体会品质

鲁迅先生对敌人怀着满腔仇恨之情,而对家人和劳动人民却是無比热爱的。

1.请同学们轻读“喜放花筒”部分,提出你的疑问,小组讨论解疑。

①把你感受最深的部分分享给大家。

②通过这个故事,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伯父?(爱家人、慈祥……)

2.自由读“救助车夫”部分,抓住扶、蹲、跪、拿……动作描写体会鲁迅先生关心劳动人民的品质。

①紧扣“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这个句子,想想鲁迅先生已经帮助了车夫,为何看着车夫的背影脸变得严肃?他在想些什么?

②通过这个故事,让我们用心感受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关心与爱戴。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紧扣动作描写,体会人物的高贵品质。】

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鲁迅先生虽然去世了,可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他的灵魂永生,让我们像他一样,做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板书)如臧克家对他的评价一样: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让我们永远记住他——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感知人物高贵的品质,以达到情感共鸣。】

六、拓展延伸,传播金典

搜集有关鲁迅的相关资料与同学交流,并读读背背鲁迅名言。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追悼、吊唁、恍然大悟等词的意思

2、初步学会抓关键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

3、通过感情朗读,感受鲁迅先生处处为人民大众着想,不怕危险勇于与旧思想、恶势力作斗争的`崇高品质。

【教学过程】

一、话说鲁迅

图片出示,简介鲁迅。

二、感知鲁迅

1、读第一段。

2、质疑。

三、走近鲁迅

1、为什么鲁迅先生会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出示句子:

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得多。

2、同桌交流,梳理文脉。

四、走进鲁迅

1、自由读碰壁。

2、补充:

_______谈碰壁。

3、以笑悟情:

⑴ 对话体会亲切之笑。

⑵ 个性朗读感悟幽默之笑

⑶ 以哈哈大笑再现历史的镜头。

⑷ 理解伯父的话语:

出示句子:

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⑸ 深化碰壁内涵,体悟人物品格。

⑺ 周晔明白伯父的话之后会说些什么?

我恍然大悟:_______________。

五、缅怀鲁迅

1、这样一位用生命维护人民,用鲜血唤醒民众的革命勇士,一心只想着别人,唯独没有他自己的鲁迅先生和我们永别了,再读第一段。

(出示句子。)

⑴ 想象画面,回忆情景。

⑵ 倾情诵读。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篇5

湖北竹溪实验小学甘新东

[教学目标]

1初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专心致志,边读边想,做好记号和学以致用。

2理解课文中“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3初步了解鲁迅先生是一位关心、爱护青少年,热爱劳动人民,憎恨反动势力,深受人民群众爱戴的人。感受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激发学生对鲁迅的爱戴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的含义。

[教学过程]

㈠听写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我们先来听写几个词语:礼堂、追悼、失声痛哭、惊异、爱戴、爱抚。

2校对。

㈡提炼主题。

1过渡:同学们,你觉得这些词语中哪一个词语与整篇课文的关系最密切,我们最值得研究?

2从学生的回答中确定主题。

A学生可能会回答:爱戴。这时教师评价:的确,人们爱戴鲁迅先生这种情感贯穿了全文,值得研究。

B学生可能会说:爱抚。这时教师评价:这是从另一个角度来反映鲁迅先生的品质的,也可以研究。

C、过渡:那怎么去研究呢?老师有三个要求。

㈢小组研读。

1交待任务,提出研读要求。

(①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哪里看出鲁迅先生受人爱戴或哪里看出我得到伯父的爱抚;②把你的感受写在句子旁边;③小组成员之间交流一下。)

2小组研读。

教师巡视,深入到学生中间给予必要的帮助。

A发现有学生对“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理解时有困难,教师便指出:有些内容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比较远,怎么理解?有一种方法: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理解。这里,老师给大家提供一份资料,请仔细阅读,看能否结合资料上的内容,对这句话的意思“恍然大悟”。(学生看教师提供的资料,深入思考,联系资料内容展开讨论。待学生“恍然大悟”之后,再要求他们发言。)

(小资料:当时的社会非常黑暗,劳动人民过着饥寒交迫暗无天日的悲惨生活,鲁迅先生写了许多文章,抨击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揭露旧社会的罪恶,号召人民奋起抗争,引起反动派的极度恐慌,他们千方百计地查禁鲁迅的作品,不允许发表,而且对他本人进行了残酷的迫害。)

B发现有学生对理解“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这句话有困难时予以帮助:

教师点拨:人的行动往往是与他的内心有关的,伯父这一叹气,你能揣摩一下他的想法吗?

学生可能会说:从他的叹气中,我想象鲁迅先生可能想,我这一辈子还没有完成我的事业。从他的动作中,可以想象他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

学生还可能会说:他想,我们应该怎样把这个黑暗的社会推翻呢?

学生会说:他想,我们老一辈没有推翻旧社会,一定要教育下一代,把革命进行到底。

C发现有学生在研究“谈水浒”这部分内容时,引导学生体会:我为什么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D发现有学生在研究“关心女佣”时,引导学生理解:“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倒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儿。”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㈣反馈交流。

1交流从哪里看出鲁迅先生确确实实值得爱戴。

A若学生说从“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看出鲁迅先生确确实实值得爱戴,教师点击:既然鲁迅先生想讲的是自己常常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那为什么说鼻子被墙壁碰扁了?

B预计学生会说:因为“我”还小,听不懂那么深奥的话;由此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很幽默。

C指导读好这句话。

D若学生说从“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这句话看出鲁迅先生确确实实值得爱戴,教师则点击:表面看来,帮人包扎伤口是件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就在这件很平凡的小事上,却能看出鲁迅先生不平凡的品想品德。为什么这么说呢?请同学们想,鲁迅先生当时的.身份、地位是怎样的?

E预计学生会说:他是一位伟大的人物;他是一个名人;他是一个很有名望的学者。

F教师继续点击:是的,鲁迅先生当时在国内外都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而黄包车夫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呢?

G预计学生会说:他是一个受压迫、受剥削的人;他是一个下层社会的人;他是一个在贫穷、饥饿中挣扎的人。

H教师小结:鲁迅先生和黄包车夫这两个人的身份、地位这样的悬殊,但鲁迅先生给黄包车夫包扎伤口时,却是那样的精心,而且没有一点架子!让我们读读这两句话。

I学生朗读。

J学生交流完对这句话的了解后,(“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教师点击:伯父的表情和动作都说明了鲁迅先生是为谁着想的呀?

K预计学生会说:为人民着想;为下一代着想;为别人着想。

L过渡:请大家自由读读这句话,看看能不能把自己独到的理解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M抽三至五位学生读。

N过渡:鲁迅先生是这么关心、同情劳动人民,因此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

2交流从哪里看出“我”得到伯父的爱抚。(略)

㈤小结。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教学反思 篇6

我开门见山地直奔主题,学生了解了学习目标后,出示了自学提示,我让学生通过默读课文,了解作者写了哪几件事,给各部分加上相应的小标题,使学生把握了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时,我先引导学生根据“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一问题找出课文中心句。然后再解决两个问题:

1、鲁迅先生为什么能得到人们的尊敬、爱戴?

2、从文中所写的事情看出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人?

在交流讨论环节中,我采用多种阅读方式,促使学生多读,以读悟情。学生在我为他们作以简单时代背景介绍后,学生对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有了较深的认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较深刻了,从而很容易理解鲁迅先生的品质,并决心以前辈为榜样做一个高尚的人,当然通过教学,告诉学生概况公式:“谁干什么?”或“谁怎么样?”,学生的概括能力也因为练习加小标题而得到了锻炼。

以大观小:在大问题背景下,进行小专题研究。

在自学提示中,我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大问题:“鲁迅先生为什么能得到人们的尊敬、爱戴?”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开放的要求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和自信,也给了学生一个自主感受、自主发挥的思维空间,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理解,挖掘蕴涵在课文中的语言文字信息,而后进行的朗读交流活动,学生通过展示独特感悟,将个人的发现有效地实现了与别人的共享,在这里,问题是多解而不可确定的,答案也便是丰富而绝不雷同的。追根溯源,正是教师引导学生进入了一个“一问多解”的大问题中,才使学生“发现了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根据自己已掌握的的学习方法或研究上下文,由于研究切入口又小,所以学生容易触摸,从而最大限度地去挖掘相关信息,并积极地对采集来的信息进行整理加工、重组创造,将研究逐步引向深入。

以小窥大:在小专题中,体验大语文学习。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篇7

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我先叫学生交流关于鲁迅的资料。这时小皓同学出人意料地要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小皓是我们班语文学习成绩最差的学生,上课常常走神,更少主动举手发言。他还有一个最大的毛病就是作业速度慢得出奇,家庭作业、课堂作业常常完不成。他举手令我惊讶,我立即叫他交流,下面是当时的教学实录:

小皓:鲁迅是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浙江绍兴人……

(小皓同学津津有味地交流起来,看来他真是有备而来。)

我(打断了他的介绍):小浩同学,你可以暂时停一停吗?

小浩:(点了点头。)

我:小浩同学昨天晚上回家认真查阅了资料,他这种认真学习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教室里响起了一阵掌声。)请接着介绍吧。

小浩:195月开始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发表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我(再次打断了他的介绍):鲁迅到底姓什么?

小浩:鲁迅姓周,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

我:看来,你还是个鲁迅爱好者呢!那他为什么叫鲁迅呢?

(我想考考他。)

小浩:鲁迅是他的笔名。

我:没想到你还是个“鲁迅通”呢!他为什么给自己取这个笔名?

(小浩摇摇头,全班同学也面面相觑。)

我:“鲁迅”这个笔名,历来有两种解释:一种说法是指“鲁”字是鲁迅先生母亲的姓,他的小说中常提到的“鲁镇”,就是他母亲的老家;另一种解释是挚友许寿裳先生所说,他亲自问过鲁迅先生,先生笑道:“取愚鲁而迅速的意思。”

(小浩和全班同学饶有兴趣地倾听着。)

我(继续补充):其实鲁迅并不愚蠢、鲁莽,这是先生自谦之辞。他倒是一个非常迅速的人。他在自己短短的一生中写下许多不朽的篇章。有人说他是天才,他说:哪里有什么天才!……

学生(齐):我是拿别人喝咖啡的工夫用在了工作上。

(学生前不久才积累了这句名言,因此背诵得很熟练。)

我:小浩同学,你那么喜欢鲁迅,我就给你取个笔名叫“李迅”吧。

(全班同学哈哈大笑。)

我:这个笔名不好吗?

生:这个笔名很好,可以起到激励小浩同学的作用。

生:这个笔名要求小浩以鲁迅为学习的榜样。

我:小浩同学,你觉得这个名字怎么样?

小浩(兴奋地回答):可以。

我:那我今后就叫你李迅了?

小浩(兴奋地回答):可以。

(全班同学又哈哈大笑起来。)

我:好,李迅同学,你接着介绍。

小浩: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

【课后反思】

这是一个出人意料的案例,一个相当有意思的案例,一个做梦都没有想到的案例,一个精彩生成的案例。

小浩同学是我最为担心的孩子,他慢如蜗牛的速度,曾经让家长和老师大伤脑筋。他速度慢有多种原因,有他执笔姿势的原因,有他慢条斯理的性格原因,有他学习基础差的原因,也许还有其他因素。这些因素综合起来,成就了“蜗牛小浩“。我是他的新语文老师,正在为他的漫不经心和慢条斯理而绞尽脑汁、伤透脑筋。我多想找到一种让他快起来、迅速起来的办法啊!没想到,在这堂课上,在这个天赐的良机中,我把“鲁迅”的“迅”与他联系了起来,顺理成章地给他起了个“李迅”的笔名,并且得到了他的.首肯。老师给一个学生起笔名,并且那个名字与他最喜欢的伟人有关,这是一个多么让人怦然心动的事情啊!我相信,今后的小浩一定会以鲁迅为榜样,做事迅速起来。我将以此为契机,提高他做事的效率。

教育好学困生很难,因为他们一般对自己抱着一种固定的、悲观的看法。春风化雨似的评价语言对于他们也许会收到一定的效果,但随着他们再次遇到学习的困难,刚刚被激发的心气又低落下去,他们再次跌入学习的泥沼不能自拔。怎样给他们的心灵、思想、情感上造成强烈的震撼呢?这既要靠老师把握转瞬即逝的教育契机,更要在评价语言上下功夫。只有那种具有力量的、有强烈冲击力的疾风骤雨似的评价语言,才能真正震撼他们略显麻木的心灵,才能催开他们那朵快要枯萎的花朵,才能激发他们心灵中那颗快要发霉的种子,使他们再次扬帆启航,使他们得到激励,得以唤醒和受到鼓舞。这才是第斯多惠话语的应有之义。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篇8

这节课,我自认为上得不好,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好,比如在教授“救助车夫”时,这一段应作为重点来进行讲解,而我只是讲讲表面的东西,没有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也没有很好地让学生去读中感悟,把许多学生该讲的我却替他讲了,违背了许多新课程的理念……

在课堂评价语言方面我也做得非常不够,像他们说的那样,单调乏味,有些语言甚至还犯了课堂大忌。校长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单独给我评课后,令我茅塞顿开,受益匪浅。最后他还委婉建议我多学习一下新课标,多去多看看名师的经典课堂,学学他们的语言风格,去感受一下他们的教学魅力。真的很感谢他们,在我上得不好的情况下还这样安慰我,说有自己的风格。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篇9

权先云

教学目标:

1.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2.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的多的崇高品质。3.理解五段课文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朗读、小组合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教学准备:

课前收集关于鲁迅先生的资料,知道鲁迅先生是一个了不起的伟人。教学重难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意思 教学相关资源:

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出示中心句,齐读两遍。板书: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2.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哪几件事?(板书:谈《水浒传》、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

二、学习第四段——救助车夫(重点、难点的学习)

1.哪件事最能体现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我们先来看救助车夫这一部分。

2.默读思考,这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救助车夫)

(出示投影片)(齐读“爸爸跑到伯父家里„„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3.这一段主要是什么描写?(动作)

师:找出鲁迅先生救助黄包车夫的动词。(点生说)

师:提到“蹲”和“半跪”,看插图,鲁迅先生的动作是什么?

师:谁能说说你课外收集到的关于鲁迅先生的资料。鲁迅先生是什么身份?再看看图中的鲁迅先生,从这个半跪你你看出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师:是啊,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为别人想得多啊!

4.鲁迅先生救助了车夫以后,他的神情发生了什么变化?

伯父在救护资助车夫以后并没有轻松,反而变得那么严肃,他在想些什么呢?(鲁迅可能想到千千万万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救助一个车夫不能解决问题,只有推翻旧社会才能解救劳动人民)

有感情地朗读,体会鲁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

5.伯父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忧国忧民)齐读第一段的最后一句。

三、学习第三段——笑谈“碰壁”。

1.其实,在作者的记忆当中,自己的伯父也是一个幽默、风趣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

2.这一段主要是什么描写?(对话)分角色朗读。

3.你读懂了吗?读懂了什么?你听说过或遇到过鼻子被墙壁碰扁的事情吗?你觉得那些句子值得我们去深深的理解一下呢?

4.伯父说的“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究竟含着什么意思呢?作者恍然大悟,是真的全明白了吗?

5.出示关于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资料。读读这段话,想一想、议—议:“四周围黑洞洞的”指什么?“碰壁”又指什么?(生思考、讨论)

6.同学们想一想,谈“碰壁”与表现伯父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也有联系吗?

7.生活在旧中国最黑暗时代的鲁迅先生正因为为劳苦大众想得多,所以他才会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横眉冷对千夫指,不怕“碰壁”,英勇抗争,可见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爱憎分明)。

[评:伯父关于鼻子扁平的话含义深刻,不易理解。当时社会背景的介绍是必要的,再借用用鲁迅先生的话,更能让学生体会到当时社会的黑暗,“黑洞洞”“碰壁”的言外之意就不言而喻了。]

四、学习第二、五段——谈《水浒传》、关心女佣。1.还剩下两件事,请同学们自学。

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句话看出来的?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2.汇报关于“谈《水浒传》”的内容。

指名读有关语句。如: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那天临走,伯父送我两本书„„”)从哪些词语看出我读书不认真?

师:我之所以会“张冠李戴”,将一个人做的事情安在另一个人身上,是因为我────生:“囫囵吞枣”。如果是其他的长辈见“我”这样读书会怎样说?而伯父却────生:摸着胡子„„(带着感情读)

师:你能听懂伯父的话吗?从中可以感受到什么?(实际上是在幽默而婉转的批评“我”读书太马虎)因此,听了这句话,“我”比挨打挨骂还难受。指名再读这件事,仔细体会鲁迅先生关心子女,善于启发教育孩子,连批评孩子时都替孩子想得多。

师:伯父不仅仅是宛转地批评了我,而且还送给了我两本书──《表》和《小约翰》,伯父这么一个大文学家,居然还仍抽出时间翻译儿童读物给孩子们看,这不也表明他为孩子们想得多吗?

师: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关心下一代。)3.汇报“关心女佣”这件事。

师:女佣阿三的话讲了哪两方面的意思?(一是鲁迅病的厉害还三更半夜的写文章。他对自己的病一点也不在乎;二是关心女佣阿三劝阿三多休息。)从阿三的话中我们分明触摸到了先生那颗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的心啊!)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关心穷苦人)

4.关心下一代、爱憎分明、忧国忧民、关心穷苦人民的人,概括起来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学生带着自己更深的感受读。)

五、学习第一段

1.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的人,所以他得到了人们的爱戴,在先生去世以后,才会有那么多人来吊唁他。深切的怀念他(板书:深切怀念)。

2.他得到了那些人的爱戴呢?看第一段回答。

六、写法指导

1.这是写人的文章还是写实的文章?为什么?

2.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反映人物的特点的写法,我们在写作文时经常可以用到。3.介绍倒叙。

七、升华情感

(大屏出示《有的人》)配乐齐声朗诵。(在配乐朗诵诗歌中,尽情抒发对先生的爱戴之情。)

板书设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谈《水浒传》

关心下一代

深切怀念 讲“碰壁” 爱憎分明 为自己想得少

救助车夫 忧国忧民 为别人想得多(结果)关心女佣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篇10

叶圣陶说:“吟咏的时候,对研讨所持,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性成为读者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这也是我在教学中追求的一种境界,于是,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教学中做到了这样的尝试,我本着以情感为主线,充分挖掘句子的内涵,以读培情,让学生在现实与回忆的交替回复中体会强烈的情感反差的设计理念,设计了两个目标:一是结合有关资料和联系上下文,认真品读伯父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来体会伯父高贵品质和人格魅力。二是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感受对伯父的爱戴和怀念之情。

一、充分准备,奠定基础—自读

由于时代距学生较远,他们对鲁迅和当时的社会都不甚了解,于是课前我让学生搜集鲁迅的`资料及他的作品,并进行阅读,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以便加深对鲁迅的了解,为学习本课奠定了情感基础。另外让学生自己熟读课文,自主感悟,以便了解学情,以学定教。

二、语言渲染,激发情感—多读

教学时抓住情感主线,反复阅读,激发学生对鲁迅的怀念之情。

如学完第一个小故事,教师就饱含激情地导读:“亲切的话语还在耳边回想,可是今天,伯父都躺在了国家殡仪馆的礼堂里,回忆往昔,周晔更加悲痛,那么怎样读这句话呢?”(课件出示:“我呆呆地看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面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而在学完“救助车夫”这一部分时,教师用低沉的声音与学生交流:“同学们,就是这样一个忧国忧民、关心别人胜过关心自己的伯父去世时,这是多么令人悲痛啊!你能把这样感受读出来吗?”再读这一段。就是这样,把伯父的爱戴和怀念之情作为一条情感之线,通过反复朗读来体现,在角色转换中体验情感,在反复品读中流露真情。

三、巧设问题,激活思维—研读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预设问题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思维信息的思维空间。

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伯父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你认为这样的对话应该怎样读?”在品读伯父救助车夫时,这样来说:“读这些句子时你有什么感受?体会到伯父是怎样的一个人?……”这样的问题很容易激活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感悟。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篇11

以大观小 以小窥大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富阳市实验小学 高丽君

一、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活动。学生的阅读能力只有在自主阅读过程中才能得到锻炼与提高。本课教学体现学生主体在阅读实践中自渎、精思、感悟、鉴赏、吸纳的学习过程。

二、设计思路

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讲”吗?叶老反对,他说:“语文教师把讲解作为主要任务的,不乏其人。”“教课之本质,并非教师讲一篇课文给学生听。”那么,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呢?根据叶老的观点,我私下认为,无非是引导学生练习探索做人的本领。因此,教师的本位是导而不是讲。导者,就是多方设法,但不是设计教学程序。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必须破陈旧、落后、繁琐、低效的语文教学方法、模式,使语文课成为学生爱上、学生会上、学生越学越聪明的一门课程。如果说认知解决了“会不会”的问题,那么情感就解决了“愿不愿”的问题。如果你解决了他愿不愿的问题,何愁他学不会。这样一来,老师解放了,学生解放了!正是在这样的理念主导下,又根据六年级学生已积累一定的自学能力,《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的教学设计,我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研究性学习,自主读书是最重要的。当教师创设好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课文规定的情境,入境而入情,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与作者同喜同悲,同爱同憎,甚至能收到震撼心灵、影响一生的教育效果。通过加强默读、自渎自悟和加强朗读,培养语感,把理解语言和体会思想感情结合起来,使学生凭借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体会到丰富的思想感情,并在感悟语言的基础上,学生积累和运用语言,从整体上提高语文素养。文章读通了读透了,这时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也会水到渠成。写本课.教案时,我没有精心设计我怎么教,而是花了许多心思在“我怎么让学生主动来学”上,注重课堂的动态生成。因为这样的课堂才有无法预约的精彩,所以我的.教案也只有那么几个板块,再也没有在上课该说哪一句话上斟酌衡量废时间了。

(一)、以大观小:在大问题背景下,进行小专题研究。

本课教学一开始,我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大问题背景:“最使我难以忘怀的是伯父的哪一个音容笑貌?”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开放的要求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和自信,也给了学生一个自主感受、自主发挥的思维空间,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理解挖掘蕴涵在课文中的语言文字信息。而后进行的朗读交流活动,学生通过展示独特感悟将个人的发现有效地实现了与别人的共享,在这里,问题是多解而不可确定的,答案也便是丰富而绝不雷同的。追根溯源,正是教师引导学生进入了一个“一问多解”的大问题中,才使学生“发现了一千个哈姆雷特。”接着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组合研究小组,自主选择小专题,或研究上下文,或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查阅当时的时代背景资料。由于研究专题是学生自主确立的,研究切入口又小,所以学生容易触摸,从而最大限度地去挖掘相关信息,并积极地对采集来的信息进行整理加工、重组创造,将研究逐步引向深入。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只有在“大问题”的定向中,“鸟”才能在茫茫的天空中不失“飞”的方向,“鱼”才能在浩瀚的大海中找到“跃”的目标。

(二)、以小窥大:在小专题中,体验大语文学习。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认为它确实突破了传统的就语言文字讲语言文字的教学模式,而是以此为辐射点开拓学生的视野。如在研究伯父救护车夫之后的神情动作时,我要求学生圈点出一个最受触动的神情、动作,当让学生们再读上文中的句子、联系当时的.社会推想一下,伯父在当时的情况下会想些什么时,我适当到位的点拨,在课文的前后句段之间,在新的学习材料与学生生活积累之间架起了彩虹,给学生的小问题研究打开了广阔的认知天地。于是乎,学生会从天气的阴冷谈到车夫的可怜,从一个车夫的穷困读到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再引申到严重的社会问题……更值得一提的是学生的生活积累也会被激活,同学们会联系影视中的镜头想象创造,众说纷纭,诉说这个车夫可能经历的种种痛苦与磨难,真正读懂了伯父的叹息,一个令人敬仰的伯父自然而然地展现在同学们眼前。纵观上述过程,学生的认识由肤浅到深刻、由感性到理性,最终带来了质的变化,原本一句零散的句子因为有了大语文观念的支撑也有了神采。

三、教学过程

(一)、朗读重点句导入。

投影出示重点句:“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老师通过有感情地指导朗读,让学生建立起对课文的情感认知联系。

(二)、提炼研究主题。

1、出示一个填空题,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

泪珠一滴一滴地掉下来,往事一点一点地浮上心头,此时此刻,最使我难以忘怀的是伯父__________________的一个音容笑貌。

(生自由阅读有关伯父生前的小故事,圈画重点词句。)

2、找到你认为印象最深的一处音容笑貌了吗?那怎么读出你的理解呢?先练习一下吧。

(朗读指导略)

3、刚才,大家都用自己的朗读表达了自己的理解,很好。那从伯父这些音容笑貌中你又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伯父呢?

(师出示研究主题:你觉得这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的伯父。)

(三)、小组研读。

1、提出研读要求。①这个问题就是本节课我们所要重点研究的。接下来大家按兴趣自由组合小组,可重点选择伯父的一处音容笑貌,联系上下文及当时的时代背景来深入研究。老师在这里还为大家准备了一个资料库,在研究过程中需要的话可自由上来查阅。②把你的感受写在句子旁边。③小组成员之间交流一下。

2、小组研读。

(四)、交流反馈。

1、现在我们进行集体交流,你们小组研究什么?有什么收获?

2、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当地点拨:

A:请大家圈出一个最让你触动的神情或动作,再仔细读读上文中的句子,联系当时的社会推想一下,伯父在当时的情况下会想些什么?和你的同学议论一下吧。

B:是呀,课文中的车夫经历了这么多的痛苦与磨难,可仅仅是这些吗?请同学们闭上眼,联系影视中的镜头想象一下,你仿佛又看到这个车夫在经历什么痛苦与磨难?

C:同学们了解得还真多,在这样不公平的社会里,过着悲惨生活的只是黄包车夫吗?伯父“深深地叹了一口气”,他还在叹什么?

D:同学们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理解伯父的神情,谈得如此深入,真让老师感动。还有研究伯父动作的吗?

E:同学们紧扣伯父的神情动作想象得入情入理,伯父想得可真多呀。从中你感觉到了一个怎么样的伯父?(在这个句子旁加上批注。)

同学们对伯父品质的不同归纳可能有以下几种:

一个善良的伯父;

一个希望下一代幸福生活的伯父;

一个一心替劳苦大众着想的伯父;

一个忧国忧民、爱憎分明的伯父;

(五)、回读重点段。

1、同学们,就是这样一位对黑暗的旧社会十分憎恨,对劳动人民十分同情的伯父,就是这样一位对下一代特别慈祥的伯父,逝世了。他过早地离开了我们,那时他才56岁。从此,周晔再也见不到伯父的面了,见不到他的慈祥的面容了,她怎能不万分悲痛!(又一次出示投影片上的一段话,师动情地范读。)

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2、同学们,请你们再一次读这一段话,用你们的心去体会。

(六)、扩展阅读。

鲁迅先生一生写了许多小说、散文等名著,同学们课外可阅读由鲁迅先生在百忙中翻译的童话《表》和《小约翰》,另外也可看看《鲁迅散文集》及《鲁迅小说集》……它将使我们更加了解这位文学巨匠。

(七)、学会运用。

1、学到这儿,我突然想到,还有一个词没讲,就是“饱经风霜”,请大家想一想,那位拉车的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想好了,请用几句话写出来。

2、学生练写。

3、交流反馈。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心得 篇12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简介:

1、自由阅读课文,找出不认识或不理解的生字新词,自己想办法解决。(查字典、查资料、找同学帮忙等)

2、同学之间互相介绍课前收集到的有关鲁迅生平事迹的内容。(图书资源、网上资源、电视资源等)

3、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弄清作者记述的几件故事内容,并概述出每个故事的小标题。

4、分四组阅读各小故事,进行组内交流读故事的感受。(为学生下一节课的全开放学习、研讨做准备活动)

5、作业:

(1)、继续收集有关鲁迅的生平资料,重点了解鲁迅生活的社会背景。

(2)、认真阅读课文,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简介:

一、回忆、复习导入:

师:请同学们用最简明的语句介绍一下鲁迅。

生:鲁迅,原名周树人,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师板书)

师(引导):鲁迅为民主革命和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好了巨大的贡献,他时时为人民着想,处处替人民说话,深受人民的尊敬和爱戴,他的思想和品格可以用他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来概括“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了解鲁迅,激发学生对鲁迅的尊敬和热爱之情。同时为下文分析鲁迅的言行做了一次良好的铺垫。)

师(进一步引导):就是这么一个人,一个值得人敬佩、一个值得人爱戴的人,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我们怎能不伤心?怎能不悲痛呢?

师:请同学们深情地把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自由读一读:

生:“……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落下来。”( 渲染情感气氛)

二、研究、探讨课文:

师:同学们,鲁迅先生为什么会得到这么多人的尊敬和爱戴呢?看着眼前的这一幕,鲁迅生前的事情一件一件地浮现在“我”的脑海,课文接下来就用回忆的方式,记述了鲁迅生前的几件小事。下面我们就分成四个小组来学习这几个小故事。

师:首先,明确学习的方法和要求:1、每组同学阅读两个小故事,阅读第一个故事后要能提出最有价值的问题;阅读第二个故事后要准备回答问题。2、阅读方式可以自由,但一定要有高效率,看哪一组完成的又快又好。3、具体阅读分工:

第一组读“谈《水浒传》”和“关心女佣”;

第二组读“谈碰壁”和“救助车夫”;

第三组读“救助车夫”和“谈碰壁”;

第四组读“关心女佣”和“谈《水浒传》”。

师:听清楚后同学们就可以开始活动了。

(穿插学习,互补共进,激发学生的主动创造欲望,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生开始合作活动,教师进行必要的引导、提示。(强调学生在读课文、研究分析课文的同时,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能对问题的质量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判断。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造能力。)

三、活动反馈,师生交流:

学生在教师的协调组织下,开始进行小组展示:问、答、辩、评。逐步解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对所回答的问题进行评价或修正、补充。同时,教师作适时的`评价和必要的板书。

(该内容的设计主要体现学生的合作交流、民主推举、大胆提问、勇于答辩、口语交际、善于评价等的意识和能力,同时检测学生自学的情况,便于教师进一步针对性地开展教学。)

四、教师小结,引出第三课时教学内容:

师:这一节课同学们自己对课文进行了分析、学习,效果非常好,同学们将来一定比老师更了不起。下一节课我们就请同学们把这一课的内容非常条理地整理出来,希望同学们下去以后做一下准备。

(二)教学心得:

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和放手的课堂教学是我在进行本课教学时的一大特点,在备课过程中,我发现本课内容多,而且故事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在短短的三课时教学里,如果让学生一点一点掌握,学生不容易接受,而文中现实部分的情感体验内容与四个小故事都可以分别独立成篇,学生完全可以在整体把握文章感情基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补充式学习全文。因此,我在处理教材上首先考虑让学生先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然后,把四个故事分别分给四个小组,每个小组分析两个故事:一个要分析后能提出比较有价值的问题来;另一个要分析后准备好回答其他小组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这样一来,就对学生从主动和被动两方面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再加上老师及时抓住儿童强烈的表现欲望,进行激励性的评价,(课堂上老师突出的“挑拨”技巧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很有效果的)学生研究问题的积极性是非常高的。小组之间为了一个问题能争执得是“面红耳赤”,促进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到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和形成,以至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在这一节课中都得到了非常好的锻炼;另一方面,用这样的课堂设计不仅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了教学的效率,而且,我认为这也是对学生充分信任和积极鼓励的一种表现,同时这样放手的课堂教学学生乐学、教师轻松,课堂效果还好。何乐而不为呢?但关键是教师敢不敢放手,怎么放手,教师在课前的准备工作是相当重要的。不仅要准备自己的课堂设计,也要准备学生课前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没有课前的良好准备,课堂设计得再好也只能是一张空纸,师生之间的相互配合是永远不会达成默契的。

上一篇:再生资源回收市场调查报告下一篇:新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