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散文:桃花心木

2025-03-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林清玄散文:桃花心木(共10篇)

林清玄散文:桃花心木 篇1

乡下老家前面的空地,租给人家种桃花心木的树苗。树苗种下来后,植树人总是隔几天才来浇水。他来的.天数并没有规则,有时三天,有时五天,有时十几天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桃花心木有时就莫名地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补种。

我起先认为他太懒,隔那么久才为树浇水。但是,懒的人怎么会知道有几棵树枯萎了呢?他说:“种树是百年基业,所以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我浇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很自然就枯萎了。但是,只要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种树的人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每天都来浇一定量的水,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生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底,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可以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是一吹就倒了。”

林清玄桃花心木读后感 篇2

桃花心木是一种很特别的树,树形优美,高大笔直。桃花心木,常绿乔木,xx国的国树,原产xx,在中国有广泛种植。树高可达50米。桃花心木为世界著名珍贵木材。树皮为淡红色,树干挺拔。木材色泽美丽,听说还能抗虫呢,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老师说过一句话,“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老师还讲了一个故事,是这样的,一个要上大学的学生,家里很穷,他妈妈在临走时只给了他300元钱,这300元钱上大学是肯定不够的,于是,他就用150元买了一部手机,他发了一条短信,内容是这样的,如果你在寝室了不想起床买早餐的话,在图书馆看书来不及买饭的话,打这个电话,就给你送去,只需1元钱。这个大学生就这样一直攒钱,最后他收了5名徒弟,而且每年寄给家里1万多元钱,真的很伟大。老师说的那一句话没错,富有家的孩子总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没有自己的劳动,就获得了许多收获,经不起风吹雨打,而穷人家的孩子就不一样了,他们都是自己劳动,自己才会有收获,也经得起生活的考验、磨难。

3《桃花心木》 篇3

一、《桃花心木》作者(台湾作家 林清玄)。

二《桃花心木》的体裁是散文。写作特点是借物喻人。

三、主要内容:本文讲述了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生长,比喻人要在生活中经历风雨和磨难,成为意志坚强,有所作为的人。

四、中心:本文说明了人要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五、重点句理解:

1、不只是树,人也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这句话中的“不确定”是指:生活中不可预料的一些坎坷、曲折、磨难。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经得起生活中的风雨和磨难,才能成为意志坚强,有所作为的人。

2、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因为种树人来的目的就是让树木适应环境,把很少的养分转化成巨大的能量,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深深扎根,茁壮生长。如种树人所愿,桃花心木不会枯萎了,说明他种树成功了。

六、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1、莫名其妙——没有人说明其中的道理。文中指桃花心木枯萎,使人不明白原因。

2、从从容容——非常镇定,不慌不忙的样子。文中形容种树人了解树苗的生长,对树苗枯萎,一点儿也不惊讶,慌张。

3、语重心长——言辞诚恳,情谊深长。文章用来形容种树人的说话,表现出对人的真诚恳切和情谊深长。

七、近义词

优雅——高雅汲取——吸取锻炼——磨炼依赖——依靠

八、反义词

优雅——庸俗模仿——创新枯萎——茂盛依赖——独立

莫名其妙——恍然大悟从从容容——慌慌张张

语重心长——轻描淡写勃勃生机——死气沉沉

九、正音 空地()膝盖()模仿()汲取()扎根()拧()瓶盖拧()毛巾

十、笔顺笔画

1、枯萎的“萎”字第八笔是()。

2、锻炼的“锻”字第十笔是()。

十一、组词

番()锻()雅()()()翻()缎()勃()()()

十二、多音字

桃花心木教学反思 篇4

《桃花心木》教学反思

在上《桃花心木》这篇课文的时候我首先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读了课文说说你都读懂了什么?让学生反复读种树人给树木浇水的句子,使学生从心中产生了疑问,出现了矛盾的心理,种树人这样做到底有没有道理呢?从种树人的一番话中不仅使作者悟出了道理,也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使它们在实际生活中认识本课告诉我们的这个道理。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读中体会种树人的一番话,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而不是我来讲他们听,我只起到一个牵针引线的作用,也真正的让学生在学习上独立自主。

《桃花心木》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课文,借种树喻育人。写了一位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和道理,说明了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受生活的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桃花心木》教材分析 篇5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是我国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语言朴实流畅、寓意深刻。作者借树苗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文章从描写桃花心木的形状很特别开始,引出桃花心木树苗和种树人,再写作者观察种树人种树的奇怪现象,最后写作者与种树人的谈论。种树人的话,使作者受到感动,明白了“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的道理,点明了文章的主旨。作者在描写和叙述中转承自然流畅,由作者的疑问引出种树人的一番话,使作者受到启示,感悟到人生的道理。

编选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二是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从中感悟人生的道理;三是初步感悟文章的语言特点。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种树人的话和“我”从中感悟到的育人的道理。体会到作者介绍种树的经验、道理和方法仅是一个比喻,其目的是为了说明育人之道。

2.词句解析。(1)对句子的理解。

①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这句话写种树人的奇怪做法。有两点奇怪:一是来的时间不确定,隔三差五,或十几天来一次;二是浇水的量也不确定,时多时少。这句话为后文作者探明原因作了铺垫。

②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理解这句话首先要弄清楚“不确定”的意思,可先让学生结合课文前面种树

/ 6

人给树浇水没有规律来理解,明白这里的“不确定”是指生活中不可预料的一些坎坷、曲折、磨难。只有经得起生活中风风雨雨的考验,才能成为坚强的人、有作为的人。

③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因为种树人来的目的就是让树木适应环境,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经得起风吹雨打的锻炼,学会自己在土地里找水源,深深扎根,茁壮生长。如种树人所愿,现在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说明他种树成功了。

(2)对词语的理解。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其中的道理。文中指桃花心木的枯萎使人不明白原因。

从从容容:非常镇定,不慌不忙的样子。文中用来形容种树人对树苗的生长了解非常清楚,对树苗的枯萎一点儿也不惊讶和慌张。

语重心长:言辞诚恳,情意深长。文中用来形容种树人的说话,表现出对人的真诚恳切和情意深长。

二、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5个生字,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建议:

1.可以从以前学过的林清玄的《和时间赛跑》《鞋匠的儿子》导入,让学生回忆这些课文的写法有什么特点。

2.在阅读中,要引导学生首先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表达顺序。可让学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种树人哪些做法令作者感到奇怪?种树人为什么这样做?桃花心木给了作者什么启示?围绕这些问题学习理解具体语句,对种树人的做法令作者感到奇怪的描写和作者听了种树人语重心长的话受到感动的部分,进行深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讨论交流,探究种树人奇怪做法的原因。在探究中使学生逐步体会其中的道理,受到启示,获得人生感悟。

/ 6

3.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可让学生先自读,勾画出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并反复研读,仔细体会,然后小组交流或全班交流,尤其重点体会课文以“桃花心木”为题,不是单纯地写树木,而是借树木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

如,下面这些语句,“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苗有的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但是,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对这些含义深刻的句子,要联系上下文,前后贯通地反复研读。在理解的基础上,讨论交流,让学生逐步清晰地认识到桃花心木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长成了百年大树,显示出勃勃生机;人在不确定中生活,经历风雨和磨难,就能成为意志坚强、有所作为的人。树似人,人如树,树与人的形象叠印在一起,以此体会到文章在表达上借物喻人的方法。

4.朗读指导应注重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文章以“我”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奇怪──越来越奇怪──更奇怪──非常感动,可以此为线索进行朗读指导。重点朗读作者看到种树人的做法感到奇怪时的所想,听了种树人的一番话时的所感,指导学生边读边揣摩“我”的心理活动和变化。

对种树人说的话,指导学生抓住关联词语,体会种树人不确定地给树浇水的原因,从正反两方面来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看法,加深对课文主旨的感悟。

5.字词教学应注意联系字义记忆字形。

在字词教学中要提醒学生注意一些生字的字形,在理解字义的基础上加深记忆。如,“萎”字上面是草字头,中间的“禾”最后一笔是捺。“锻”是金字旁,中间部分最后一笔是“提”,不是“横”。

四、教学案例:

片段:

/ 6

品读重点句段,领悟课文主旨

师:当“我”忍不住把心中的种种疑问提出来以后,种树人有什么表现? 生:他先笑着说,然后又语重心长地说。

师:好!请在“笑”“语重心长”这两个词下面打上着重号。他笑着说的什么话?语重心长说的什么话?请同学们一起读读种树人说的话。

师: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有这种情感变化呢?

生:我觉得种树人先“笑了”,是因为他觉得我提的问题很幼稚。后来变得“语重心长”,是因为他觉得他这样种树有深刻的道理。

师:理解得好。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话,注意体会种树人的心情。(生齐读种树人说的两段话。)

师:听了种树人的话,作者受到了什么启示呢?用课文中的语句说一说。生:“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努力生长。”

生:人在不确定中生活,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生:在不确定中生活,能深化对环境的感受与对情感的体验,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受到的启示以及你的感受?

生:我觉得作者受到的启示是,人和树一样,都要学会在不确定中生活。从种树人的话中,我们可以知道树木遇到的不确定主要是老天不会按时下雨,还可能遇到狂风暴雨。我们人也会遇到很多不确定,比如,生病了,下岗了,或者遇到其他灾难。

师:是啊,人和树一样,常常是在“不确定中”生活。

生:作者受到的启示还有: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比如,我爸爸已经换了三次工作,他告诉我,这一辈子再换什么工作,他都能很快适应了。我觉得这就是在不确定中生活,让我爸爸经受住生活的考验。

师:所以我们要像你爸爸一样,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不确定”。作者受到的启发还有什么呢?大家再深入地想想。

生:我觉得作者还感受到了有一颗“独立自主的心”非常重要。就像种树人说的,树木要能在不确定中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才能长成百年

/ 6

大树。人也一样,如果长期依赖自己的爸爸妈妈,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长大了就很难有出息。

师:联系课文,你体会到了独立自主的重要。

师: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想想,我们的生活中可能有哪些不确定因素?面对这些不确定,我们应该怎样锻炼自己“独立自主”的心?请大家把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写下来。

(生写话。)

师:谁来读读自己写的话?

生:我从小到大都生活在爸爸妈妈身边,得到了他们无微不至的照顾。可是一个周末,爸爸妈妈同时出差了,让我自己在家照顾好自己。我吃了两顿方便面,觉得腻了,就跑到婆婆家,让婆婆教我做蛋炒饭和下挂面。后来,我还学会了炒几样菜呢。现在我不但不怕爸爸妈妈出差,有时候还主动帮助妈妈炒菜呢。

师:这就是在生活的不确定中锻炼了你独立自主的心,深化了你对环境的感受和对父母情感的体验。还有谁能交流自己写的想法?

生:我想到了我们的学习。我们从幼儿园到大学,可能要二十多岁才毕业。要更换好几个学校,可是有的同学学习总是需要老师或家长督促才肯完成作业,一旦离开家长,或者换了学校和老师,学习就容易退步。像这样的同学就需要管好自己,培养自己独立自主的心。

师:看来对“在不确定中生活,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也给了你很深的启发。我们再一起朗读课文这两句话吧。

五、相关链接:

1.林清玄当代作家,台湾高雄人,1953年生,毕业于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曾任台湾《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1973年开始散文创作,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的酒》《鸳鸯香炉》《金色印象》等。1979年起连续7次获台湾《中国时报》文学奖。

2.桃花心木常绿乔木。树皮淡红色。鳞片状剥落。羽状复叶,小叶4~6对,卵形或卵状披针形,两侧不等。春夏开花,圆锥花序,花白色。蒴果大,卵形,木质,五瓣裂。原产南美洲,中国南部有栽培。木材色泽美丽,能抗虫蚀,适于

/ 6

制作车船、家具等,为世界名贵木材之一。

3.林清玄作品一篇 心田上的百合花

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不知道什么时候,断崖边上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但是,它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纯洁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唯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清晨,百合的顶部结出了第一个花苞。

百合心里很高兴,附近的杂草却很不屑,它们在私下嘲笑着百合:“这家伙明明是一株草,偏偏说自己是一株花。我看它顶上结的不是花苞,而是头脑长瘤了。”公开场合,它们则讥讽百合:“你不要做梦了,即使你真的会开花,在这荒郊野外,你的价值还不是跟我们一样!”

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使命;我要开花,是由于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在野草的鄙夷下,野百合努力地释放着自身的能量。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它以自己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花。这时候,野草再也不敢嘲笑它了。

百合花一朵两朵地盛开着,花朵上每天都有晶莹的水珠,野草们以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滴。年年春天,野百合努力地开花、结籽。它的种子随着风,落在山谷和悬崖上,到处都开满洁白的野百合。

几十年后,无数的人,从城市,从乡村,千里迢迢赶来欣赏百合开花。人们看到这从未见过的美,感动得落泪,触动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

不管别人怎么欣赏,满山的百合花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桃花心木教案 篇6

华龙区金堤路小学 孟玉敏

教材分析

《桃花心木》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鲁教版第十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是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文章写了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和道理,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的成长有重要的意义。

这篇散文文质兼美、隽永耐读。借种树喻育人,道理深入浅出。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文章还采用悬疑法,以作者眼中种树人种种奇怪的行为为线索,层层设疑,引起读者的好奇,引人入胜,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学情分析

五年级大多数学生已经具有独立识字的能力,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和自己的学习方法,具有较好的表达能力,初步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重点难点:

种树人的话和“我”从中感悟到的育人的道理。学前准备

作者资料及桃花心木图片。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台湾作家林清玄的散文名篇《桃花心木》。齐读课题。

师:(出示图片)同学们,这就是桃花心木。是一种很特别的树树,大多生长在南方,我们北方的孩子很少见到,我们的作家林清玄也发现了桃花心木的特别之处,并且呀写下了这样一段话,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句子。——“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树形优美,高大而怎么笔直。从前老家房后山上的林场有许多这种树,但那是高达几丈的成林,所以,当我看到桃花心木仅及膝盖的树苗,有点儿难以相信自己眼睛。”

师:听了你的朗读,所老师也仿佛看到了那棵高大、笔直的

桃花心木了。那么同学们,林清玄的散文哪素以蕴含哲理著称,那这篇课文又将借桃花心木向我们揭示一个怎样的道理呢?这节课就让我们随着作者的笔,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去揣摩、品味。

二、出示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三、初读感知

师:同学们,我们课前都预习了课文,这些词语一定难不倒你们了!(出示词语)

插秧 枯萎 依赖 锻炼 优雅 汲水 幸而 莫名其妙 语重心长1、2、多种形式读。指导写“萎”

师:这些词语回到课文中,还能读好吗?这一次啊,老师可要给你们增加难度,你们不仅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而且要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我们读一读,看谁概括得既全面又简炼。听清楚了吗?自己读课文,开始。

3、学生交流,师随机引导。

四、研读交流

师:刚才同学们的发言中关注到了种树人种树这样一件事情。这种树人种树的方法与众不同,下面就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标划出让作者感到奇怪以及他为什么这样做的句子。自学提示: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说说种树人的哪些做法令作者感到奇怪?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找出相应的句子和段落。先自己读一读,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同桌之间再互相交流。

1、2、学生读课文画出相应的句子。

学生汇报,师随机引导。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以下句子。

树苗种下以后,他常来浇水。奇怪的是,他来的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我越来越奇怪。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苗有时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

我浇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它几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自然就枯萎了。但是,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种树人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存活的树苗,遇

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

3、有感情朗读。

师:种树人从正反两面反复强调了树木要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学会自找水源。学会生存,这样才能长成百年大树。

五、感悟拓展

师:作者听懂了种 树人的话。并且写下了这样一段人生感悟,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出示句子:

不只是树,人也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比较经得起生命的考验。

1、读句子,谈感受。

2、“不确定”指什么?联系生活实际,你能想到哪些“不确定”?

六、体会写法

师:同学们,看来如果说树的不确定是老天下雨没有规律,那人的不确定呢指的就是在生活中那些多多少少、大大小小的困难。对吧,那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有的人会消极颓废,而有的人却将腰杆挺得更直,更加顽强努力地生活,这才是经得起生命的考验啊。

师:那同学们课文读到这儿,我们不难发现,作家林清玄通过种树人种树这样一件平平凡凡的小事,揭示出了这样一个人的成长,也可以说是育人的道理。这种写作方法知道叫什么吗?

师:是“借物喻人”。林清玄的散文哪总是让我们在不经意 的小事中受到启发,给人以感人的力量。就拿他的《吉祥鸟》来说吧,讲的是在加拿大的温格华,那里的人竟然把乌鸦当作了吉祥鸟。乌鸦呀可以随意停在人们的车棚上,房顶上,甚至在人们中间飞来飞去。面对这种现象,我们的作家又该有怎样的感受呢?像这样的文章啊在林清玄的散文集中还有很多很多。课后同学们可以找来读读。好吗?

师:同学们,我们这节语文课呀即将结束了,下课之前,老师还想请你们到那片桃林中去走一走,同学们看,这就是昔日那片仅及膝盖的小树苗,如今,它们已经长得和屋顶一般高了,让我们再在这屋顶一般高的桃林中再徜徉一番吧。齐读——“现在,桃花心木苗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了,它是那么优雅自在,充满旺盛的生命力。种树的人不再来,桃花心木也不会再枯萎了。” 师:是啊同学们,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希望同学们也以像这片桃花心木一样,在不确定中经得起生命的考验,成就百年的基业。

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不仅读懂了课文,读懂了作者,更重要的事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读——“不只是树,人也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比较经得起生命的考验。”

六、作业

1、读林清玄的散文集。

2、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七、板书设计

桃花心木 人

不确定

课堂实录《桃花心木》 篇7

师(导入):同学们请看,这是一种特别的树,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从前老家林场种了许多,已长成几丈高的一片树林,这就是林清玄笔下的桃花心木啊!是那么优雅自在,显示出勃勃生机,美吧?那就美美读一读这句话吧(齐读)。课件1第二自然段)师:读得真好!同学们课文中仅仅写了树吗?除了这种树,文中还写了什么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的、大声的读课文。师:听到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这真是一种享受,谁来说说课文里还写了什么?

生1:种树的人。(板书:种树)

生2:我认为这篇文章写了作者看到种树人来给树浇水的时间不一定,很奇怪。

生3:通过它们的交谈,作者悟出了一个道理。

师:大家同意他们说的吗?

师:那么作者想表达什么见解呢?

生1:想表达人不能依赖别人,要靠自己的力量生存。(板书:育人)

生2:我从课文第十自然段知道,人和树一样得不断地锤炼自己才能成为有用的人。

师:看来同学们一定被文章的很多地方感动了,快快朗读一下,在旁边写上你的感想吧!如果有不懂的地方,打上问号(等会儿提出来好吗?(再读课文)

生1:我想知道书上为什么说:“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

会枯萎了?”

生2:这篇文章中有三个“不确定”,分别指的是什么?

生3:种树人为什么要模仿老天下雨来种树呢?老天本来就不定时下

雨呀,这还需要模仿吗?

师:同学刚才提出了这么多有意思,也很有价值的问题,希望老师告

诉你们还是自己去文中寻找答案呢?

师:好,我们来逐一解决这些问题,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写种树人,如何给树苗浇水的句子并读一读课件2第四自然段)指名读 师:从这自然段中我们知道了种树人浇水的时间怎么样?浇水的量怎

么样?

生1:浇水的时间没有规律。

生2:浇水的量也没有规律。

师:对种树人这样种树,我们有什么样的感受?我们平时如果中了一

棵树,养了一棵花,会怎样对待他们?

生1:我会每天定时给它浇水。

生2:我还会精心照顾它,给它施肥。

师:作者和你们一样,对种树人对待树苗的方法感到非常的奇怪,那

请同学们再读第四、五自然段,读出作者心中的疑惑。课件2不变(四、五自然段)指名读,自由读

师:作者对种树人这种奇怪的感觉越来越强烈,我们自由读课文第六、七自然段,看看你能读出作者的这种越来越奇怪的感觉吗 ?

师:在种树人这样隔三差五的浇水过程中,一些树苗枯萎了,作者先

认为这个种树人太烂,但他却记得带些树苗来。说明了他其实怎样呢?

生:说明他心里很在乎这个树苗。

师:这时我忍不住问他课件3(学生齐读7自然段:到底

是什么时间……这么容易枯萎吧?)

师:对于我的疑惑、焦急、生气,种树人说了什么?在8、9

自然段中划出种树人说的话,能不能帮作者解开疑惑呢?现在我就是作者,你就是种树人,帮帮我好吗? 生1:树枯萎不怨我,那是因为树没有学会在土地里找到水

源的本领。

生2: 我告诉你树苗枯萎和种树人无关,是树苗自己不能在不确定中吸取水分,所以枯萎了。

师:你说的不确定指什么?

生2:老天下雨没有规律,有时多,有时少,时间也不确定。师:你说的太好了,记得有人提起了这个问题,明白了吗?面对老天的不确定树苗要怎么不枯萎?

生1:应该学会自己找水源。

生2:应该学会拼命扎根,这样才能不干枯。

师:也就是种树人告诉我们的这段话。课件4(齐读 第八自

然段 如果无法……不成问题了)

师:我不明白,雨量的不确定已经给树苗成长带来很多困难,种树人为什么还要雪上加霜不按时给树浇水,那树不更容易会枯萎了吗?我觉得树的枯萎还是种树人的责任。

生1:我告诉你,种树人就是模仿老天下雨来浇水,希望树

苗能学会自己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这样即使没人给它浇水,它们能在不确定中寻找水分,能拼命扎根,这样才能长成百年大树,不是不关心树苗。(板书:找到水源、扎根)

生2:种树人是怕树苗养成依赖的习性,根就不努力往土里

扎,最后没人给浇水就会枯萎了。即使没有枯萎也会被风吹倒。

师:我明白了,种树人并不是雪上加霜,他这种不定时、不

定量的浇水方法,就是为了培养树苗自强自立,能去面对自然界的更多不确定。他知道树苗无法在这种:课件 4(齐读第八自然段:如果……不成问题了。)这个不确定应该都明白了吧!

师:他真是用心良苦呀,除了能战胜雨量不确定的困难,种

树人还希望树苗能战胜自然界的那些不确定因素? 生1:还希望树苗能战胜风沙的侵害。

生2:希望树苗能战胜冰雹、雨雪。

师:就像同学们说的那样,种树人相信桃花心木苗——指名

读8自然段(课件4 “只要能在不确定……不成问题

了。”

师:种树人的愿望实现了吗?从哪体会到的?

生1: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苗已经长得与屋顶一样高了。课

件 5(板书:长成大树)

生2:种树人不来,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师:假如你就是这些刚刚长成的桃花心木中的一棵,你想对

种树人说些什么?对来玩耍的小朋友说些什么呢? 生1:谢谢你种树人,如果没有你独特的培育方式,我不会

变得这么坚强。

生2:我对枯萎的同伴说,你们会枯萎是因为你们独自面对

困难,谁也不会照顾你们一辈子,学不会独立就只有枯萎。

生3:我想对一起长大的伙伴说,我们今天成了大树,是因

为我们战胜了自然界的种种困难,今后还会有更多的困难,我们要更坚强才行。

生4:小朋友,你们也要学着独立,不能什么都靠爸爸、妈

妈,不然也不会成长的。(再找)

师:其实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这里的不

确定和前面的不确定有什么联系?

生1:都是指困难、挫折。

师:现在能说说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为什么比较经得起生命的考验呢?

生1:经过困难的人,再遇到困难就知道如何解决了。生2:经过困难的人,面对困难就不那么害怕了。(再找)

师:的确,在逆境中自强不息拼搏的人,才会成为生活的强者。那就是——指读(课件6: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比较经得起生命的考验。(板书:经住考验)

生1:我明白了,树要学会拼命扎根才能成长。

生2:人只有养成独立自主的习惯,才能在生活中经得起考验。生3:要独立自主,不能依靠别人。

读《桃花心木》有感 篇8

(一)城关二小六年级 王嘉妮

读了《桃花心木》这篇课文,我从中获取了成长的经验。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我”在乡下老家的时候,有一个种桃花心木的人,他种了桃花心木以后,每天不按时间给树苗浇水,每次也不按一定量给树苗浇水,使“我”感到很奇怪。经过与种树人的一番交谈后,我知道了种树人的用意,因为他想让桃花心木苗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这样才能长成百年大树。

这篇课文运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蕴含的道理深刻。种树人的话使作者受到了触动,并明白了“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的道理。

我读了篇课文,想到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人从小到大都是一直依赖父母,从来没有想过父母如果不在,自己该怎么办。一天,他找来了一个算命先生替他父亲算命,算命先生对他说:“你父亲只可以活到六十岁。”想不到这个人听了以后便号啕大哭了起来,边哭边说“我父亲六十岁死的时候,我才四十岁,父亲死后,我怎么过呢?”众人听了以后,都笑起来。

这个故事确实好笑,但又引人深思,在我们现实的生活中,也有与之相似的事例。比如:有的孩子都上初中了,被子还需要妈妈帮他叠;吃鸡蛋时,还得爸爸妈妈帮着把鸡蛋壳剥掉;上学的时候,还得爸爸妈妈帮助整理书包;已经十几岁了,自己的房间还要妈妈整理,更不用说做那些洗衣服之类的家务活了。

如果我们长期依赖别人,就会像温室里的花朵,无法经历一点风雨,长大以后,是很难有出息的。所以,我们要学会在不确定的生活中,把自己变得更加勇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一个坚强的人!

读《桃花心木》有感

(二)城关五小六年级 王浩宇

这学期,我刚拿到新课本时,随便翻了一下,突然一篇题目为《桃花心木》的文章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人种了一大片桃花心木苗,但却随心所欲地浇水。他想什么时候来就什么时候来,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我”不明白种树人的这种种树方式。问了之后,才知道这个道理: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才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才能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树木也一样,只有这样,才能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读完后,我有很多感想:是啊!人和树一样,只有生活在艰苦环境中,才能更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从而学会独立和发展自己的能力。我们每个同学都要经得起生活的磨难,努力长成“参天大树”,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可是,生活中有许多孩子像温室里的花草一样,经不起任何的风吹雨打,比如:有些大学生不会洗衣服,竟然把脏衣服用飞机空运了回家。还有的初中生到食堂打饭,竟然不知道鸡蛋还有壳,原来在家中父母都是把鸡蛋剥掉壳,才放到他的碗里的......我们听起来也许认为不可思议,但这种现象确确实实地存在着。

社会中也有很多与之恰恰相反的人,他们是一些敢于与命运拼搏抗争的人。正所谓“上帝在为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会给你打开另一扇窗。”我读过这样一个故事:两个年轻人是朋友,一个想当画家,一个想当钢琴家。可是天有不测风云,想当画家的人,在一次事故中盲了;而另一个聋了。他们苦恼不已,悲观丧气,一个老人对他们说“你们的梦想可以交换一下呀!”他们恍然大悟,刻苦学习,最终都有所成就。

只要我们学会独立,敢于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就能到达成功的尽头!

读《桃花心木》有感

(三)城关五小六年级 王逸驰

独立,是我们所有人需要养成的能力。如果你不具备独立的能力,在社会上就无法立足。有的人在家里一直依靠父母生活,一旦离开,就无法生存,更别提学习与发展事业了。

我就读过一些有关教育我们独立自主的文章。其中一篇《桃花心木》令我印象深刻,这是台湾作家林清玄写的。

这篇文章的大概内容是:一位种树人在我家外面的空地上种桃花心木,他并不按规律给树浇水,让树木自己在土地里找水源,养成独立自主的习惯,因为只有这样,这些树苗才不会枯萎,最终才能长成参天大树。作者从中明白了:做什么事都要依靠自己,依赖别人是很难生存下去的。

读了这篇文章,我深受启发。不只是树,人也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养成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遇到挫折与磨难时,会冷静下来思考,寻求破解危机之道。

鲁滨逊就是一位不畏艰险、独立自主的人。有一次,鲁滨逊坐的船失事了,他流浪在一个孤岛上,陪伴他的只有一只狗和两只猫。他从船上搬运了许多东西,自己动手建造房子,开垦土地种了小麦,造羊圈......他救了一个野人,取名叫星期五。后来他又救了十一个白人和几个西班牙人......历经二十八年的孤苦生活,最终得以脱险,奇迹般地回到了英国。

《桃花心木》教学反思 篇9

《桃花心木》教学反思模板

通过今天改小练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听课效果并不好,这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其中一个小题让学生填空,内容是桃花心木是怎样一种树?这项内容不难,课文中就有现成的答案,只要熟悉课文,这算不了一个问题。结果却不是这样,好多学生不着边际地随意乱填一气,结果答案五花八门,让人啼笑皆非;还有一部分学生对词语把握不准,写错字,漏写字,忘掉字等一类错误,多有出现,不一而足。改题过程中我十分生气,如此简单的问题,错误都花样百出,我当时气愤填膺;改完作业,我静下心来认真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其实原因非常简单,学生对课文不熟!以后杜绝此类问题出现的方法是:学生多读课文,好的课文还要学生进行抄写,再通过学习,如此,对于认真学习的学生来说,课文内容谙熟于心是不成问题的。一部分学生课文不好好读,课上不认真听讲,如此学习状态,作业不出错才怪呢!这反映了班上一部分人的学风问题,懒散,靠抄袭别人的作业来完成作业,课上、课下就是一个字:玩。为今之计,刹住这股不良风气,必须改掉否则成绩一定会不理想。

其次,其中的一道小练笔题:要求学生根据学习的.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写一篇小短文。结果学生写得很勉强,很多甚至谈不上借物喻人,只是人和物很牵强地放在一起,学生以为这就是借物喻人了。其实,学生没有掌握借物喻人的根本之处在哪里?是物和人有相同或相似的特性,写物为主,水到渠成,写人点到为止即可,如本课的写法。看来,知识点或写作手法,学生由学会到在实践中掌握,绝非以道里计,更不会像学生所说的那样会了吗?会了—-如此简单。

读《桃花心木》有感 篇10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种树人给桃花心木浇水没有规律的事,让树苗会找水源,拼命扎根,长成大树;让人在不确定中经受生活考验,锻炼自主,努力生长。说明人在艰苦环境中要自立自强,克服依赖性,学会生存的道理。

学完了这篇课文,我不仅认识了桃花心木,更重要的是体会到了人生的哲理。树木要在不确定中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力量,才能长成参天大树。人也一样,生活在艰苦环境中的人更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从而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

歌德说过,谁要是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永远是一个奴隶。生活中,有许多的不确定,考试成绩下降了,生病了,和朋友发生矛盾了,妈妈下岗了等许多。这些事是常有的,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有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克服对他人的依赖,扬起自信的风帆,驶向成功的彼岸!

上一篇:党建工作报告(2011)下一篇:《归园田居》其三教案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