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法学院课程

2024-11-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北京大学法学院课程(通用8篇)

北京大学法学院课程 篇1

林大是全国重点,是211,环境特别不错,绿树成荫的,而且食堂不错的,拿宿舍来说是有两座24层的宿舍楼,是给女生本科生的,每间宿舍有6个人,都是下面桌子上面床的那种,在学校里花费不是很高,而且买东西特别方便。

再说说学习,在林大如果你妹妹是个理科生,而且学习成绩相当不错的的话,建议去学城规,这毕业是林大的招牌专业,是全国最好的专业,而且就业相当不错;如果是文科生的话,经管院的会计和国贸和营销也是不错的,这几个专业更加注重英语相对来说更加重要,英语学习的课时是其他专业的两倍,而且学校里的老师也很不错的。

学校里的学习氛围还是不错的,特别是图书馆里面,而且图书馆的条件不错。

学校里还有100多个社团,有兴趣的话可以参加,林大的山诺会不错,是北京市的十佳社团,平常会有一些爬山啊什么的活动,可以锻练身体。

林大是学院路共同体的一部分,到时候有选修课,可以选择去其他高校修一些不错的课,例如地质大学,农业大学,北航,北影等等。而且林大离的清华北大中关村等地是非常近的,而且交通方便。

园林学院

园林学院是我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师资力量最强的园林教育基地,是全国唯一的一所能够多种规格、多种层次培养园林、风景园林、旅游管理和观赏园艺建设人才的学院。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School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园林学院是我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师资力量最强的园林教育基地,是全国唯一的一所能够多规格、多层次培养园林、风景园林、城市规划、旅游管理和观赏园艺建设人才的学院。学院现有5个本科专业,经过五十多年来的发展,已形成本科、硕士、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博士后流动站、留学生等多层次、多规格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园林学院的学生遍布于全国各大城市及风景名胜区,已成为全国城市园林建设及风景名胜区建设的骨干力量。

学院设有园林树木、园林花卉、观赏园艺、园林设计、设计初步、建筑工程、城市规划、园林规划、美术、旅游管理10个教研室;拥有国家花卉工程技术中心及花卉遗传育种实验室、园林植物及景观生态实验室、组织培养及细胞工程实验室、现代化栽培技术实验室在内的综合实验室和一个园林植物标本室以及从法国引进的现代化大型温室一座,配套组培楼一座、国产玻璃温室以及名花实验圃;还有园林造型艺术、园林史、计算机应用技术、名花及花卉五个研究室,学院资料室。

学院现有教职工97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教授17人、副教授29人、讲师33人。在师资队伍中既有一批学识渊博、造诣精湛的知名专家、教授和学科带头人,也有许多近年来成长起来的中青年讲师、副教授和留学归国博士。学院先后有四名教师获得了国家教委霍英东青年教师奖和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有8位教授经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学院现有学生2434人,其中本科生人数1892人,研究生人数542人,通过十五建设,学院本科生人数将稳定在2000人左右,研究生人数500人左右。

目前,在国际学术组织、国际盆栽联盟及国际性花卉博览会评委任职的专家有4人。同时,我院是国家一级二级学会和协会挂靠最多的单位,在全国重要的国家一级学会中任理事长副理事长的有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中国园艺学会、中国森林风景资源评价委员会、中国插花花艺研究会、北京市园林学会;二级学会挂靠并担任理事长、会长或主任的有:中国园艺学会观赏园艺专业委员会、中国梅花蜡梅分会、中国牡丹芍药分会、中国园艺学会种球种苗分会;无土栽培协会、盆景协会;在教育方面有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教育分会、教育部园林教学指导会委员会、全国园林教材编写委员会、全国风景园林专业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等。近年来学院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多年来,学院共取得科研成果248项,其中3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1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成果获全国花卉博览会一、二、三等奖。在全国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200多篇,主持了92项国家级、省市级的规划设计并多次获省、部级优秀工程设计奖。1990年以来园林学院学生参加国际大学生风景园林设计竞赛,11次获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风景园林设计奖,1次获国际建筑师协会的建筑设计国际大奖,1次获国际园艺大会的最佳学生科研成果展示奖。

园林

Landscape Gardening

本专业培养以生态、园林艺术、园林建筑、园林工程、园林绿化和园林植物为综合基础,掌握风景区、森林公园及各类城市园林的总体规划、地形地貌设计、园林建筑设计、园林工程设计、园林植物种植设计、园林植物繁育、栽培、养护管理及园林施工的高级园林综合人才。学制四年,授予农学学士学位。

主要专业课程:绘画、设计初步、园林艺术、园林设计、风景区规划、园林绿地规划、园林建筑设计、园林工程、园林树木学、园林花卉学、植物生态学、园林史、计算机辅助设计、园林经济管理等。

毕业生可在城建部门、园林部门、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城市绿地系统、各类公园、风景区、工矿区、庭院绿化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以及园林植物的繁育、花卉生产等的教学、科研工作。

本专业要求学生具有绘画基础和形象思维素质。

风景园林

Landscape Architecture

本专业培养从事风景区、森林公园、旅游区及城市各类绿地规划设计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本专业学生要了解中外风景园林的发展趋势。重点掌握自然环境的保护,利用和开发人工生态环境的理论和方法,能胜任城市开放空间,各类园林绿地、风景名胜区、风景园林建筑、园林工程等方面的规划设计和研究工作。

主要专业课程:城市生态学、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风景园林设计、风景园林建筑设计、观赏植物学、种植设计、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建筑结构与构造、风景园林艺术、风景园林工程等。毕业生可在城市建设部门、城市规划部门、园林部门、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从事城市规划、城市景观设计、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工作以及教学科研工作。

本专业要求学生具有绘画基础和形象思维素质。

旅游管理

TourismManagement

本专业培养从事风景旅游资源评价、旅游规划、旅游经营管理、旅游开发建设、旅游市场营销、旅行社经营管理、导游、旅游综合利用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学制四年,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主要专业课程:旅游法规、旅游行为心理学、旅游经营管理、导游概论、森林旅游概论、旅游资源评价、旅游规划、森林公园规划、旅游市场营销、旅游发展史、饭店、旅行社管理、旅游学概论、景观地学、观赏植物学、旅游英语、风景摄影等。

毕业生可在各类旅行社、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旅游部门及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从事旅游经营管理、旅游规划、导游、教学及科研等工作。本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可申报参加全国导游资格考试,考试通过可获得导游资格证书。

报考本专业的学生应具有较好的外语水平及美学素质。

园艺(观赏园艺方向)

Ornamental Horticulture

本专业培养具有观赏园艺学科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本学科发展现状与前景,掌握花卉产业现代化栽培技术,具有观赏植物栽培、繁殖、育种、经营、管理、国际贸易及园林绿化设计与施工以及植物造景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学制四年,授予农学学士学位。主要专业课程:园林树木学、花卉学、园林植物遗传学、育种学、切花生产理论与技术、盆花生产理论与技术、花卉设施园艺、花卉市场营销、花卉国际贸易、园林绿化与施工、花卉采后生理与技术、花卉应用设计、草坪与地被、盆景艺术、花卉生物技术等课程。毕业生可在城市园林部门、花卉生产企业、贸易公司、教学、科研、管理及绿化设计与施工等部门工作。

城市规划

Urban Planning

本专业培养从事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城市社区规划、城市生态规划、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城市公园设计、村镇规划、城市建设与开发、房地产筹划、城市市政工程规划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城市规划学科高级规划设计、工程建设和管理应用人才。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主要专业课程: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规划课程设计、城市设计、中外城建史、城市道路与交通、城市生态学、风景区规划、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建筑设计、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等。毕业生可以在城市规划部门、城市建设部门、科研部门、大专院校、社区、房地产开发部门等从事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园林绿地规划等设计、施工、管理以及教学科研工作。本专业要求学生具备绘画基础和形象思维素质。

园林偏植物,风景园林偏设计,城市规划新开专业,只有一年,经验不是很多,现在学的和我们风景园林差不多,就是数学学得多……

北林的风景园林是全国最好的,这个不需怀疑,实习的地点很多,去过杭州、苏州等地方,如果是市内或者植物认知的实习那就更多了,市内圆明园、植物园等是经常去的。风景园林不需要经常在户外(至少不需经常在野外),毕业后找工作比较容易,一般在相关设计单位、规划院、园林设计公司等,待遇尚可,但是至少前3年会比较累,加班是常事。

如果你喜欢设计,又喜欢植物,来风园还是不错的,如果你不喜欢植物千万不要来,因为很多课程都与植物相关。

我来回答你的问题,我是林大园林的本科生

区别:

园林和风景园林两个专业基本类似,不同的是风景园林更加侧重设计,弱化植物,园林则两者兼顾,但是总体设计水平来说,园林确实比风景园林稍弱,当然园林里面也有很设计能力很强的人,但我说的是整体水平。

基本来讲:园林和风景园林的课程设置基本一样,不同的是园林的某些主干课是风景园林的专业选修课,风景园林的某些骨干课是园林的专业选修课。另外园林还有极个别的植物方面的课风景园林没有,风景园林也有极个别的设计课园林没有。所以你也看出来了,虽然同为设计专业,风景园林的针对性更强一些,园林的覆盖范围更广一些

城市规划是2007年新开设的专业,此专业是林大的风景园林和建筑院校里面的城市规划的综合体,风格上面和园林和风景园林来比稍欠缺一点林大特色。

你确定你真的很喜欢设计的话,建议你去风景园林,你不确定你喜欢设计还是植物,去园林,这里提供你一个更广阔的平台,成规的话,个人不推荐你去。

就业情况三个专业基本类似,大多数毕业生的去向都是去做施工或者设计,园林专业的一部分人会去做园艺了。

北林最好的专业是园林和风景园林,城市规划肯定不是,考研的方向园林的有两个方向:观赏植物和园林设计。城市规划和风景园林只有园林设计一个方向。

北京大学法学院课程 篇2

关键词: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教学团队

引言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2007) 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 按照《课程要求》和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计出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 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因此, 在学生修读完大学一、二年级开设的大学英语基础课程学分后, 多样化、多层次的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是他们英语学习的需要。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 有赖于培养一支业务水平较高、具有团队协作精神的高素质英语教师队伍。2007年, 教育部、财政部启动了教学团队建设项目, 将其作为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一个重点建设内容。因此, 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团队的建设已经是我国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迫切要求。

一、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现状

当前我国高校英语教师教学团队建设在取得一些成就的同时, 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为:1) 团队协作意识差, 成员缺乏共同的团队建设目标。2) 团队日常管理较为松散, 缺少较为正式的行政部门的监督和管理。3) 团队的规模和组织结构缺少合理性, 团队人数、年龄、学历、专业等方面的合理搭配对于教学团队的预期效果有很大影响。4) 教师参与教学团队的考核与评价机制不够完善, 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西北师范大学在大学英语基础课程及后续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中进行了大量的实践, 认为有效提高大学英语教学团队整体素质及高校管理运行大学英语教学团队是团队建设的核心问题。

二、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探索

(一) 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基础和内容

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团队的定义尚未达成一致, 根据李丽娟、王京华等人的研究, 他们对于大学英语教学团队的界定, 将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定义为: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专业素质为目标, 由担任课程教学的教师所组成, 具有奉献精神、合作意识和责任心的成员间通过技能互补和积极的相互支持进行团队建设和发展的教师队伍。根据马延奇 (2007) 、李桂华 (2007) 、王志蔚 (2010) 等人的研究, 他们对教学团队建设的的目标、定位、原则等进行了阐述, 从而能够分析出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建设的基础是需要:建立共同的团队目标、确定的团队规模人数、明确团队带头人、具有合理的团队结构、明确团队成员责任。吕改玲 (2008) 、张圣超 (2010) 、解玉鹏 (2010) 在自己的硕士毕业论文中, 都对教学团队建设的内容进行了整理和归纳。结合他们的观点, 笔者对大学英语基础课程及后续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内容进行了梳理, 建设内容应该包括:建立规范的团队制度、建设课程教学体系、营造团队文化氛围、建设教研设施、提高团队整体素质。

(二) 以分类指导的方式进行大学英语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建设

大学英语基础课程主要分为《大学英语》和《大学英语视听说》两门课程类型。我校坚持以授课教师教授的课程类型, 自然形成教学团队, 一名教师可以最多加入两个教学团队。每个团队包括:1名主管责任教授、2-3名责任教授、8-10名主讲教师, 15名梯队培养教师。这样的教学团队有效实现了资源整合, 保证了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教学考核等的连贯性和相关性。教学团队同时开展了大学英语教学技能大赛、教学研讨、教案设计比赛、教材编写等活动和项目, 目的在于提高团队合作意识和进取意识, 同时提升整个团队的教学水平。

(三) 以问题解决型团队理念建设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教学团队

通过对我校外国语学院大学英语教学部教师进行调查, 在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经验的基础上, 基于美国管理学教授罗宾斯 (1997) “问题解决型团队”的概念, 根据教师的个人意向, 将教师队伍划分为四个团队:语言翻译、文学文化、教师教育和实用英语。每个团队由2-3名专家教师带头 (副高以上职称) , 有1名教研室主任负责管理, 团队由科研项目部、师资培训部、实践教学活动部、测试考评研究部组成。同时我们借鉴50年代末期日本质量管理专家石川馨提出的“质量圈”概念, 要求各教学团队定期举办研讨会议, 在“提出问题→确定问题→评估问题→推荐方案→评估方案→决策实施”模式的基础上, 提出中长期科研、教学、师资提升等计划。

三、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核心问题的思考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最主要的问题主题体现在:教学团队整体素质的有效提升以及教学团队的高效运行与管理。在这两方面西北师范大学都做出了一定的尝试。

(一)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团队整体素质提高的途径

在大学英语教学团队的具体建设过程中, 一个综合素质高的大学英语教学团队所需要具备的要素有:优秀的团队带头人、合理的团队结构、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严格的团队规范、合理的团队考核考评条例。在遴选教学团队带头人时, 应关注这些特征:本学科学术水平高、具有较强的教学改革和创新意识、具有高尚的品德修养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对于团队管理者应注重的特征:有强烈的责任心并值得信任、有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具有亲和力。同时为了满足学生对于大学英语后学课程学习的需要, 我校积极形成有效的教师培训和培养制度, 定期邀请跨学科跨专业的专家来我院进行交流, 激励教师参与自己教学团队研究方向相关的教材编写及翻译项目, 同时鼓励教师在国内相关专业领域进行访学和深造, 以提升教师的整体教研素质。

(二)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团队的运行和管理

在初步组建起教学团队的基础上, 多次研讨教学团队的管理模式。组成由外语学院教学院长、学术带头人、教学能手与教研主任等参与的教学团队规划指导小组, 制定教学团队的发展方向、发展阶段、中长期计划等。规划指导小组还需要帮助各团队营建文化氛围和激励良好的团队精神的建立。另外, 在2个大学英语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和4个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教学团队内部, 形成各自的合理梯队。基础课程教学团队由1名主管责任教授、2-3名责任教授、8-10名主讲教师, 15名梯队培养教师组成。后续课程教学团队由2-3名专家教师带头 (副高以上级别) , 有1名教研室主任负责管理, 团队由科研项目部、师资培训部、实践教学活动部、测试考评研究部组成。教学团队内部成员有各自明确的岗位职责和任务分工, 同时在团队成员按照一定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完成教学工作任务的基础上, 对团队成员的教学效果定期进行内部考核, 淘汰不合格人员。对教学成果突出的教师进行大学英语优秀教师奖励, 推荐优秀大学英语授课教师参加各类全国教学研讨会议、教学技能大赛等, 对于科研突出的教师在科研津贴中给予奖励。尤其对于愿意为团队做出无私贡献的成员给予学年度考核优秀奖励, 鼓励指导新成员融入团队、与团队成员共享信息、帮助团队解决冲突、主动掌握团队合作技能等。

结论

大学英语基础课程及后续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 需要从建立共同的团队目标、确定的团队规模人数、明确团队带头人、具有合理的团队结构、明确团队成员责任、建立规范的团队制度、建设课程教学体系、营造团队文化氛围、建设教研设施、以及提高团队整体素质几个方面入手, 探索实现建设优秀大学英语教学团队的目标。为了提高大学英语基础课程及后续课程教学团队的整体素质, 需要从教学团队的组建开始, 选择好优秀的团队带头人及负责人, 通过良好的梯队结构、人文氛围、管理运行机制及考评方式来带动整个团队的发展。大学英语基础课程及后续课程教学团队的高效运行和管理, 需要有外部政策环境的支持和内部合理责任分工的保障。在学院教学团队规划小组, 甚或学校教务行政部门和教育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 教学团队的权利、经费、设施、责任、考核才能得到合理的运作和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2]马廷奇.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定位与策略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 2007 (11) .

[3]李桂华.高素质教学团队特质及其培育[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综合版) , 2007 (3) .

[4]王志蔚, 张彩云, 王红玫, 赵中见, 李红梅.近年来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研究述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10 (1) .

[5]吕改玲.我国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 2008.

[6]张圣超.我国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 2010.

[7]解玉鹏.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研究[D].湖南大学, 2010.

大学只有三类课程 篇3

第一类是选课前觉得可能有兴趣,上课后却发现非常枯燥,听得昏昏欲睡。但我一点都不后悔花时间选这些课,因为这样的尝试会让人生的选择更少些。

第二类课程是上了就爱不释手的课程。这感觉特别好,但不可能第一次就撞上,我也是选了那么多不喜欢的课之后,才发现自己最喜欢的是计算机相关的课程。

第三类课程学的时候很感兴趣,但不知道以后有什么用。没关系,就像乔布斯所说的,这都是人生中积累的点点滴滴,也许未来有一天,你会把这些点点滴滴串联起来。比如,当时我发现自己对哲学很有兴趣,但并不想做哲学家。虽然没有直接的用途,但哲学类的课程教会我如何思考,这也成了我一生的指南。

对于第一种课程,直接丢掉;对于第二种课程,马上去追随;对于第三种,先留着,以后总归会把它串联起来。

在大学期间,还必须学会三种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第一种也是最重要的一种能力,是自学的能力。在大学4年,要学会从一个被填充知识的人,变为自学知识的人。不能只会背诵,还必须要有理解的能力——这包括举一反三、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无师自通的能力,等等。

该怎样培养自学能力?很简单,你必须学会问“为什么”。

第二种能力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能力。不要只知道公式是什么,理论是什么,而且要知道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运用。这需要在学习时多问一个问题——“有什么用”。我女儿小时候非常不喜欢数学,觉得像指数之类的东西没有实际用处。直到有一天,我问她:“如果有100元存在银行,每年10%的利息,10年以后你会有多少钱?”当她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居然不是200元,而是259元的时候,她突然对数学有兴趣了。

第三种能力是批判式思维的能力。每一件事情,都有多方看法,不是只有一个非黑即白的答案,要学会用不同的观点来看问题。每碰到一个知识点的时候,不但要学会问“为什么”,还要学会问“为什么不”。

最后,我想分享一句乔布斯的座右铭:求知若饥,虚心若愚。希望大家都能记得这句话。

(摘自《中国青年报》)

大学语文课程描述 篇4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大学语文》,是一门为大学生“精神成人”提供坚实价值根基的公共课程。作为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基础课程,大学语文课程应能够引导学生在中学语文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视野、启蒙心智、健全人格,提高人文素养。同时帮助学生进一步贴近语言、文学,增强学生的阅读、表达和写作能力。

具体教学目的如下:

1、提高和强化对本民族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和运用水平。帮助学生继续积累本国语文的有关知识,继续培养他们阅读分析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打好扎实的语文根底。

2、通过阅读理解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审美悟性。教育、引导学生阅读理解优秀的文学作品,帮助他们突破思维定势,激发创造精神,学会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从而建构起开放灵活的思维方式。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培养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能力,提高审美悟性,形成健康高雅的审美心理和情趣。

3、以中国文学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及优秀传统熏陶学生。要把传授知识与陶冶情操结合起来,发掘优秀文学作品所蕴涵的内在思想教育、情感熏陶因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二、基本教学要求:

1、通过对作品的解读、赏析,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品位;

2、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理解优美而丰富的人性,培养爱心,追求真善美,建立对人类普世价值体系的认同;

3、培养丰富的想象、感悟等形象思维能力,培养搜集材料、形成观点、进行推理论证的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内容

采用文学欣赏与语言应用及写作能力并重、理论阐述与作品鉴赏相结合的专题来安排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文学欣赏,以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为主体,以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为知识模块,安排四个专题。对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的发展线索、创作规律、欣赏方法有较为全面的阐述。介绍中国文学史上有较大影响的重点作家及作品,说明其在文学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分析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介绍不同体裁文学作品的特点及欣赏方法。挖掘文学作品中的人文精神。第二部分,语言应用,安排两个专题。讲授汉语口语表达的基础知识、说话能力实践训练。

第三部分,写作能力。联系我国语言应用的实际和学生的语言表达实际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切实提高学生的书面语言的应用能力。了解常用应用文体、学术论文、毕业论文的写作规范及要求,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教师精讲重点篇目以指引学生进入专题,学生通过自学与泛读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 2.感情投入。

文学作品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也是人的情感世界的结晶。课程组教师教学中介绍有突出成就的作家时如数家珍,欣赏古今优秀文学作品时如痴如醉,朗诵经典文学作品时声情并茂,分析欣赏文学作品时融入自己的感受,用对文学的热情对学生的热爱感染学生。3.师生互动。

文学作品本身具有很大的艺术魅力,课堂上采用师生互动的方法启发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文学作品的学习之中,有师生齐诵诗词,有课堂提问与回答,有大胆质疑与激烈辩论,课堂教学充满激情与活力。4.古今贯通。

在内容上,将中国古代优秀文学遗产之中的人文精神与当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相贯通,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在艺术上,讲解古代作家创作的艺术手法之后,引征今人继承这一传统,采用这种艺术手法创作成功的例证,让古今融为一体。

5.中外对比。

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要注重中西文化的交流。本课程主要讲授中国文学作品,但适当穿插题材或体裁相关的外国文学作品,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文学作品的视角、风格有什么不同。扩大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自觉做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与传播者。6.多媒体教学。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恰当地使用文字、图片、表格、音频、视频素材,声像并举、图文并茂、动静相交,将传统教学中教师讲授的声情并茂、及时沟通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声音图象相结合,形成了良好的教学情景与氛围。7.网络教学。

学生登陆校园网络平台,可点击我校教师自己设计与制作的大学语文网络课程。该课程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是我校第一批采用卫星传递信息,异地同步进行网络教学的课程。有全国十几个省市的几千名学生通过网络系统学习大学语文网络课程。

五、考核方式:考核方式为闭卷考试,主要考查文学理论常识、汉语基本常识、写作基本知识。期中、期末占百分之八十,平时考核成绩占百分之二十。

六、教学条件 教材使用与建设

《大学语文》课程介绍 篇5

一、课程概要:

《大学语文》是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具有突出工具性、审美性和强烈的人文性。

《大学语文》作为整个高等教育的基础学科和主干课程,具有传播人文精神、开展道德熏陶与思想教育的功能,进而促成当代大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思想境界的升华与健全人格的塑造, 在培养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创造性思维和健康人格的新型人才上具有重要地位。

二、课程教材

高等学校应用型特色规划教材——《大学语文》清华大学出版社,主 编:赵恩龙

王青 副主编:朱枝娥

张华明 参 编:王为钢

三、主要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一九九八年校订重排本).北京:中华书局,1999 [2]袁世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3]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4][美]海明威著,陈良廷等译.海明威短篇小说集.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5]张叔宁等,唐宋八大家散文译释.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6 [6] 夏中义.大学人文读本.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蒋立甫选编,诗经选注.2版.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 [8]罗宗强,陈洪.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9]吴宏聪,范伯群.中国现代文学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10]钱谷融,吴宏聪.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1]游国恩,王起,萧涤非等.中国文学史.2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12]金性尧选注.唐诗三百首新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3]蒲松龄.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4]向长清释.文心雕龙浅释.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 [15]徐中玉,钱谷融.大学语文(本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6]徐中玉、陶型传.大学语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7]乔刚.大学语文新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18]黄高才.新编大学语文.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四、本课程教学特色

(一)内容的丰富性

1.人文性:《大学语文》中所选的经典文学作品历来都是人文精神的最佳载体,它的形象性和文学性易于为学生接受,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优秀文化传统来熏陶、感染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人文精神渗透,使学生在理想信仰、价值取向、人格道德,审美情趣等受到熏陶。通过阅读、欣赏文学经典使学生重返历史,重温传统,在深深的浸润中,真正体会到整个人类生存的艰巨和伟大,在与经典的心灵交融中,使学生对自身的生存状态多一份深邃体验,一份清明理解,从而认识自我,规划人生。

2.审美性:作为融知识性、文学性、思想性于一体的学科,语文学科与审美教 育的关系极为密切。审美教育是一种人文精神的教育,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充分感受美,正确鉴赏美,表达美的能力,旨在深化智育、德育的基础上,突出语文美育的重要作用。

汉语言文字具有丰富而独特的审美价值,大学语文的教材中都是精选自不同时代的佳作,凝聚着作家们对社会对人生对自然界的独到见解和审美体验。这些作品的语言美、形象美、结构美、意境美能给学生以多方面的审美熏陶。大学语文的教学,就是要以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影响学生的精神面貌、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逐步实现完善大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健全大学生的人格,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3.工具性:大学语文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对于中国语言与文化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文学欣赏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这是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和重要手段。

将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与高职教育培养学生的标准统一起来,使高职学生在谋职、就业、生活中所需要的语言交际能力和文化素养在大学语文课堂上得以实现。这样就使得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既具备实践性,为学生今后的工作、生活提供指导,又具备人文价值,使学生的文化素养有所提升。

(二)手段的创新性

1.充分利用声、像、媒体

声、像、媒体的独特功能与魅力在于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更真切、更深刻地认识语文学习材料, 让学生获得大量的直接经验。同时,声、像、媒体以其鲜明的形象性与生动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声、像信息的传递过程也是学生听、说能力的直接锻炼与培养过程,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化难为易,有利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步发展。

(三)方法的多样性

1.采用朗诵、演讲、辩论、表演、讨论等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如《诗经·蒹葭》的主题思想有“刺襄公说”、“招贤说”、“爱情说”、“相思说”“哲理说”等多种说法,教学时可将这些不同的说法向学生作个总体介绍,然后由学生先围绕一种认同的说法去查阅资料,然后写成发言稿,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同样,这篇课文也可以采用辩论式教学方式,先从学生的发言稿中提炼出两派比较集中的观点,形成正反双方进行辩论,同样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和创新精神。,我们应该把教学内容

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带领学生 深入社会,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善于创设条件,重 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学习和理 解语文;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语文知识和 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例如,在学习计划、总结的写 作时,可以让学生把计划、总结的写作与自己的实训 联系起来,给自己的实训写一个计划或总结。在学习简报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在校园里细心地走走、看看、问问、记记,制作一份关于学校某项活动的近期简报。这样,既可以增加学生对学校和社会的认 识,又可以让他们把在课堂上学习的写作知识与写 作技能用到实际工作当中,从而弥补理论脱离实际 的弱点,让他们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体验

到语文的价值。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只有在接触实际生活时才能更好地培养起来,创新精神的培养也只有让其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得以发展。

指导学生利用节假日回去搞调查报告主,让他们去感受生活、了解生活,自然也训练了他们的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学校召开运动会,举行文艺汇演或是演讲比赛时可以让学生草拟开幕词或动员报告、新闻稿、演讲稿,培养他们的实际运用和写作能力。

围绕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创办校园文学社,编写各种板报、墙报,参加学校或班级组织的各种演讲赛、辩论赛、文艺演出等;还可以采取诗歌创作、绘画书法、朗诵、研讨等形式,或开展专题交流活动实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教学目的,以及利用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等。

为什么要开《大学语文》?《大学语文》的培养目标是

什么?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让我们回顾一下我国高校开设

《大学语文》的历史。

解放前,蔡元培、梅贻琦等老一辈教育专家就指出,大 学语文对于把大学生培养成“沟通文理两科”的“完人”

“通才”,使学生求得自然、社会、人文方面的“通识”等方

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解放前的大学都开“大学 语文”,那时叫“大一国文”。据汪曾祺回忆,西南联大的 “大一国文”为各系大一学生必修。“教课文的是教授、副 教授,教作文的是讲师、教员、助教。我的作文课是陶重华 先生教的。他当时大概是教员。”⋯中文系的汪曾棋也上

作文课,说明中文系也开大学语文,还由教授、副教授去

教,可见解放前的大学对《大学语文》的重视。从选文上看,也着眼于训练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思想

素质,拓宽学生的视野。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重在基础

性和人文性。

1978年,在时任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先生和复旦大

学校长苏步青先生的倡导下,全国各高校恢复设立大学语

文课程。目的有四点:

一、提高学生汉语水平和运用能力;

二、传承传统文化精髓;

三、提升精神文明;

四、在改革开放 的时代背景下,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世界。1981 年初,由华东师范大学徐中玉教授主编的《大学语文》教 材出版。此后,该教材一统天下(1983年出了修订本),中

间没有太大的变化。随着新世纪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语文》在现实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关于《大

学语文》课程定位的讨论越来越多,对教材改革的呼声也 越来越高。曾一度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热闹 景象。讨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大学语文的课程特征上,集 中在大学语文和高中语文的区别上。目前大家比较一致 的看法是:大学语文的主要特征是审美性和人文性,高中 语文也讲审美性和人文性,但主要还是基础性和工具性。所谓审美性,就是把文学作品作为载体,培养学生的阅读 和理解能力、欣赏和评判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让学 生养成阅读习惯,学会思考,学会创新。所谓人文性,就是

把文学作品当作文化的载体,当作文化现象来审视,理解 其中的人文意蕴和文化价值口1。同时,要保持《大学语

文》的“语文”的本性,“语文”具有特定的描写对象和探究 内涵,“大学语文”课程的方向是帮助修课学生继续改善 语文修养,提高语文能力。要在与语言学、文学、美学、人 文专题、文化史、写作学等课程的区别中认识“大学语文”

建国初期,“大学语文”曾是全国各高校普遍 开设的必修课程。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理、工、农、医等类院校基本不再开设。1978年,南京大学 首开“大学语文”课,得到全国许多高校的热烈响应。尔后又经“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的倡议,“大学语 文”得以重新开课,但至今没有得到全面恢复。(一)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高校不多

徐中玉先生曾指出:“这门课程还未明定为公共 必修课,开与不开取决于校系领导人是否重视与支 持,⋯⋯尚有为数不少的各类全日制高校,至今没有 开设过这门课程。⋯⋯在理、工、农、医等系科,至今 尚未开设或开得残缺不全的,估计尚有半数左

右州¨。截止1996年全国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

北京大学法学院课程 篇6

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进行科研,创新知识;培养人才,传授知识。因为培养健康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是高校的第一任务,所以文化管理和文化建设在高等院校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大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不仅仅是传授学生知识和技能,一名优秀的大学数学教师,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学习态度,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大学数学教师不仅要关注教学,也要理解文化,数学学科拥有自身独特的优势,数学教师要善于利用课程特有的模式语言、数量化方法和理性思维在教学中的作用。

要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就要将大学数学课程为桥梁,采取以下的途径:

1 在大学数学的学科教育中贯彻人格教育

当代青少年在健康人格、心理教育方面的不足,主要体现在大学生各类事件频频发生。当今人格滑坡的现实,人才的结构的现状,决定了高等院校的重大历史使命。教师要注意健康人格教育与学科知识传授的同步性,经常搜集学生的有关动态信息,了解学生个性心理及个别差异的基础上,尽量考虑各层次学生的可接受性及渗透的循序渐进性;把握渗透的最佳时机,适时适当的将健康人格教育采取渗透的策略,实现健康人格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是次级目标。教师渗透健康人格教育要重视学生的人格塑造,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寻找到学科教育和人格培养的契合点,同时做好两方面工作,让学生在学好学科文化的同时,健全自己的人格力量。

大学数学学科的学习过程需要各种心理品质的支持和认知活动的参与,而且该课程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通过教师的有意识的渗透和引导,该课程还能够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一丝不苟的学习作风,形成踏实、认真、细致、耐心等良好的性格特征。

2 为使学生感受数学的文化气息,要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学史

如何营造文化数学氛围,构建数学教育新观念,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经历数学定理、概念、定义和思想等过程,将数学史融入课堂,让学生体验“再创造”时的思维过程,在讲授数学知识的基础上,才能保证学生思维的连贯性。每一个数学知识背后都隐藏着丰富的数学文化背景,每个伟大的数学天才背后体现着每一次数学的发展,每个知识内容的背后都蕴藏着一段动人的数学故事。数学教材所负载的数学文化是凝重的,数学史在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品质和顽强拼搏的精神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教育价值。

3 加强带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理念、智力、人格的全面发展的纽带———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设

高校教师要做到施德与施教并重。高校教师不仅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还要有完美的人格、奉献的精神和较强的团队意识。学生则是与教师完全平等、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是学生平等的对话者,师生间饱含着尊重、理解、信任、宽容、平等、民主、自由、友善、亲情和友爱,是相互包容、平等对话、相互共享的合作关系。师生关系自然而亲近,每一位学生都能与教师平等地进行知识与智慧的交流和对话而且毫无保留地敞开心扉。师生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中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体验、情感与理解,在精神与意义的沟通中感悟着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4 让大学数学课堂变成文化交流的平台,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数学课堂文化

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数学课堂文化,营造数学文化氛围,积极意义在于既照顾了数学教育本身的特点,又不局限于传授知识这一狭隘的范畴,而是用更宽广的视角去认识数学教育和素质教育联系在一起,数学课堂上的文化气息,是教师把教学内容深入浅出的教给学生的一种方法和艺术。而一节“好”的课堂应当是师生能够平等交往、高质互动的真实的课堂,是师生能够充分展现个性魅力与智慧、演绎生命价值并最终实现共同发展的课堂。

一个大学数学教师就要创造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把这种模式创造上升为自己的“风格”,形成一套自己的正确的课堂教学理念,籍形式丰富的模式展现数学自身的魅力,向学生展现它的教育价值。同时注意教学模式要能够充分考虑学生的学识水平、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文化气质和知识结构,具有很强的人性化特征。同时挖掘了人的潜能,充分体现了人本主义思想,科学人文精神的体现,这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深刻的文化洗礼。在这个过程中,师生是幸福和惬意的,这充分体现了数学学习的过程价值,过程程序化、个性化、全面化、人文化。

利用课堂的大环境,在不同的节日: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等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从而加强学生的情商。例如感恩节在课间休息时,给学生播放感恩的心,教给学生用感恩的心态如何面对生活。

教师应该创建的的课堂,是发展生命潜能,实现自我价值的课堂,是使师生不断自我完善,获得生命体验的课堂,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内在潜能的课堂。教师要不仅能最大限度地保障课堂意义的有效生成,而且使自己的独特教学风格得到张扬,使课堂真正成为夯实学生人生基础的生命历程,使学校、家长、社会对课堂充满信任与期待,最终使教学智慧得以催生和提升。

参考文献

[1]欧阳康.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8.8.

[2]刘廷辉,孟应凡.论高校校园文化的构建[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哈佛大学的课程清单 篇7

那天我去学校我所在的机构,跟机构里的秘书表达了此意。她非常干脆地说,没问题啊,只要教授同意,都可以呀。我问,有没有一个什么社科方面的课程清单,我看看有什么课可选。我问的时候,想象的是几页纸,可以站那顺手翻完。结果说时迟那时快,柔弱的女秘书突然掏出一个庞然大物,向我递过来,我伸手一接,胳膊差点因为不堪重负而当场脱臼。

定睛一看,这本1000多页的玩意儿仅仅是本科和文理学院的课程表及课程的简单介绍(一般3—5行的介绍)。我估计,把哈佛全校的课程名单一一排列出来,是不是得绕上赤道一周两周啊。

端着它回到办公室,仔细研读起来。如同一个饥饿无比的人,捧着一个写满了各种山珍海味的菜单,边咽着口水边往下读。让我震撼的不仅仅是哈佛所提供的课程之多,更重要的是它所提供的课程之人性化。

哈佛大学之所以是一流的大学,当然是因为它最有钱,然后用这些钱买了最先进的设备和雇了最牛的教授。但是同时,也是因为它蕴涵了丰富的人文精神,而这一精神,最集中地体现在它的“核心课程”上。

所谓“核心课程”,就是学校提供给本科生的一系列基础课,学生必须从中选出几门作为必修课。这些基础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进入知识的细枝末节之前,能够对他所置身的世界有一个框架性的理解和探索。这样当他置身于自己的专业时,能够知道自己所学习的,不过是一个巨大有机体里面的一个毛细血管。

哈佛的“核心课程”分成七个板块:外国文化、历史学、文学和艺术、道德伦理、定量推理、科学和社会分析。拿道德伦理这个板块作为例子,所给的课程包括:

1.民主与平等 2.正义 3.国际关系与伦理 4.伦理学中的基本问题 5.儒家人文主义 6.有神论与道德观念 7.自我,自由与存在 8.西方政治思想中的奴隶制 9.社会反抗的道德基础 10.共和政府的理论与实践 11.比较宗教伦理 12.传统中国的伦理和政治理论 13.古代与中世纪政治哲学史 14.现代政治哲学史

“科学”板块所给课程包括:

1.光与物质的性质 2.空气 3.宇宙中的物质 4.观察太阳与恒星 5.时间 6.爱因斯坦革命 7.环境的风险与灾难 8.现实中的物理 9.音乐和声音的物理学 10.看不见的世界:科技与公共政策 11.能源、环境与工业发展

其他的板块就不列了,太长。基本上,“核心课程”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们在开始研究树木之前,能够先看一眼森林。最好能够把这个森林地图印在大脑上,以后走到再细小的道路上,也不会迷路。

我再列一些“本科新生研讨会”的课程。这些课程是什么宗旨、什么来头,我不大清楚,但是有些课程名称开得非常诱人,因为名单太长,我只列上那些我感兴趣的课程——也就是如果我有三头六臂会去旁听的课程:

1.人的进化 2.翅膀的进化 3.细菌的历史 4.银河与宇宙 5.象棋与数学 6.疾病的话语 7.DNA简史 8.美国的儿童医疗卫生政策 9.道德判断的本质 10.火星上的水 11.医药公司与全球健康 12.传染病对历史的影响 13.非洲的艾滋病 14.关于意识的科学研究 15.什么是大学 16.俄罗斯小说中的爱情 17.怀疑主义与知识 18.基督教与美 19.浮士德 20.黑人作家笔下的白人 21.香蕉的文化历史 22.乌托邦与反乌托邦 23.苏格拉底及其批评者 24.怎样读中国的诗歌 25.互联网与法律 26.美国的70年代 27.语言与政治 28.美国的总统选举 29.60年代的青春文化 30.盗版 31.全球变暖与公共政策 32.公共健康与不平等 33.公墓的历史 34.“犯罪”的概念 35.烟草的历史 36.酷刑与现代法律 37.大脑的测量:心理学实验的兴起

你看,随便这么一列,就有37个。对于一个求知欲很强的人来说,这些课程简直就是一场饕餮之宴,举着筷子,不知从何下手。

不知道清华、北大,能给那些刚刚背井离乡的18岁孩子,开出上述37门课中的几门。

我相信,大学精神的本质,并不是为了让我们变得深奥,而恰恰是恢复人类的天真。天真的人,才会无穷无尽地追问关于这个世界的道理、关于自然、关于社会。大学要造就的,正是达尔文的天真、爱因斯坦的天真、黑格尔的天真、顾准的天真,也就是那些“成熟的人”不屑一顾的“呆子气”。“成熟的人”永远是在告诉你: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而合理的就是不必追究的,不必改变的。

真正的人文教育,是引领一群孩童,突破由事务主义引起的短视,来到星空之下,整个世界包括政治、經济、文化、历史、数学、物理、生物、心理,像星星一样在天空中闪耀,大人们手把手地告诉儿童,那个星叫什么星,它离我们有多远,它又为什么在那里。

大学体育舞蹈课程总结 篇8

不知不觉中一个学期的体育舞蹈课程就这样结束了,想想以前的学习过程的确是感触颇多,体育舞蹈的学习不同于其他的体育项目,我们不需要有太多的体力锻炼,但事实上的确也很累,无论如何乐在其中,也就不以为然了,基于上学期学习恰恰舞蹈的基础上,本学期我们进行了伦巴、牛仔的教学活动,很是不一样,牛仔拥有很欢快的音乐,很容易让人激情澎湃,相对的学习起来也是很快的,而伦巴舞蹈的学习则不那么容易了,基于我们男生对舞蹈的接受能力以及对舞蹈的感觉都不比女生要好,所以我们学习起来会很吃力。任何一件事情我们要想做好必须对其怀有很高的兴趣,所以坚持对所学内容的高度认真感及浓厚的兴趣是很重要的。牛仔与伦巴是我们下学期教学的重点,也是我们的结束舞,学期结束了,舞蹈课没了,在想认真起来学习也是没有机会了,因此对其的回想与总结也是十分必要的。

对于牛仔舞我也只是了解少许,近来通过老师的感染以及观看的一些视频,知道牛仔舞也是颇具风格,牛仔舞是源于美国西部,舞蹈带有踢踏动作,音乐节奏快速且有跃动感,令人兴奋不已。舞蹈动作粗犷豪放,其强烈的扭摆和连续快速的旋转使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舞蹈中有举持和拖甩舞伴等动作,以表现牧人强健的体魄和自由奔放的情感。牛仔舞在二次大战后传入英国,得到广泛推广。牛仔舞的音乐是4/4拍,每分钟40~46小节,舞蹈风格欢快、热烈、诙谐、风趣。同学说牛仔的学习要找到欢快的感觉,不只是一味的模仿,重在感情,一定要把自己的感情加进去,的确,伦巴也是一样,感觉找

到了,感情加进去,韵味必然十足,整体效果也就必然很好了。

虽然牛仔教学不在我们的考试范围内,但毕竟学习是个很宽泛的东西,学生很乐意学,老师也很乐意教,没有什么考试的压力,学习起来自然很轻松、也便很容易的接受了,欢快的音乐,热烈的舞步,加上诙谐风趣的挑逗情节,学习起来就有了别样的感觉,这也便是体育舞蹈与其他体育项目所最大的不同之处了,其益处自然不必多说,不但是锻炼了身体,更重要的是陶冶了情操,这便是大学所必然也是所必需的教学活动。

伦巴学习起来就不一样了,他中间要包含一些男生所不好做出来的动作,关键是抓住技巧,找到感觉。伦巴也被称为爱情之舞的,是起源于古巴的拉丁舞,所以又叫古巴伦巴,舞曲节奏为4/4拍。它的特点是较为浪漫,舞姿迷人,性感与热情的;步伐曼妙有爱,缠绵,讲究身体姿态,舞态柔媚,步法婀娜款摆,若即若离的挑逗,是表达男女爱慕情感的一种舞蹈。重音在第一和第三拍。伦巴的基本舞步是合着音乐节拍,由快、快、慢的动作所合成的。两个快步是横步,跟着是一个慢步,就完成一个步法。伦巴的每个舞步有两个动作,一个是迈步,另一个是重心的移动;一只脚踏在地上,重心保持在另一只脚,在跨步时逐渐改变重心。

伦巴有自己的风格和动律。其可归纳为稳中摆、柔中韧、快合慢。稳中摆:伦巴舞的动律产生于劳动,劳动的黑人头顶大筐搬运香蕉等水果时,要求上身平稳,走起来上压、下顶,形成臀部的摇摆。因此跳伦巴舞时,要求保持脊椎直和两肩平,臀部的摇摆则是由于重

上一篇:珍爱我们的生命课例下一篇:生产工人安全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