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通用9篇)
关键词:岗位群视角;旅游管理;课程体系;优化
1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总体就业需求与困境
1.1旅游人才有效供给不足
通过相关统计得出,在我国共有959所普通高等院校开设旅游专业,共有49.44万的在校生,与相比数量有着一定程度的下降,共计有138所的学校停止了旅游专业课程,8.18万人的减少。当前高校由于一定程度的限制,不能够充分、全面的对旅游企业人才的需求进行了解,而每年留在旅游行业的本科专业人才占到总数量的20%,造成了旅游专业人才的严重流失。同时旅游行业也有着自身的一些问题,例如人才吸引力弱、聚集能力不强、队伍稳定性差等问题,给旅游行业的人才供需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1.2旅游人才整体素质偏低
我国近些年来,旅游人才整体素质一直处于较低的状态,本科院校在招生中,旅游专业很少有学生选择。例如在安徽省院校就业中,研究生学历以及本科学历的人数最少,分别占到总人数的0.83%与6.67%,而大专学历人数最多,占到了总人数的额92.50%。在今后的发展中,若是不能够有效的改变这一状况,将直接制约旅游行业的发展。
1.3旅游人才专业化程度不高
在当前旅游行业人才结构当中,缺乏专业性人才,例如缺乏对国际市场十分熟悉的专业人才和职业经理。而近些年来,旅游行业快速发展,不断推出了一些高端的产品,相应的人才显得更加的短缺。例如安微省旅游行业,其旅游科研人员、策划规划设计人员、电子商务人员及其的短缺,数量只分别占到总数量的0.09%、0.71%、0.44%,同时智慧的旅游人才、温泉和度假区管理人才、小语种导游员、市场营销人才、文化体育旅游人才等都十分的匮乏,严重影响了旅游行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1.4本科层次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亟待优化
在旅游专业师资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近些年来,院校招生规模不断地缩小,致使相应的师资力量存在一定程度的下降,教师在评职的时候大多都是初级和中级,影响了院校旅游专业的教育水平。而在旅游专业教学当中,通常都是通过理论教学的方式进行,没有充分与实践相结合,造成了学生毕业后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
2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就业需求现状分析
2.1调研对象及实施过程
笔者以所在的石家庄铁路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为例,对学校、、、、届毕业生进行了调查,主要是通过QQ、邮件等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287份问卷,其中223份有效问卷,达到了77.7%的有效率。而在2013届毕业生43人进行调查中,实现就业的人数为33人,其他,包括继续学习等10人,而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没有了解到具体的分布行业,需要后续统计。
2.2毕业生就业岗位需求分布
2.2.1“非本行业就业”现象依然突出
近些年来旅游行业的人才需求十分巨大,而石家庄铁路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存在严重的“非本行业就业”的现象。从中可以看出,这几届毕业生最多只有15人在行业内就业。当前旅游企业向外界招聘的旅游专业岗位层次较低,也没有良好的发展空间,同时薪酬也较低,致使旅游专业人才转向其他行业,而对旅游行业产生抵触。这种“非本行业就业”的现象造成了人才的极大浪费,学生也浪费了几年辛苦学习的知识。
2.2.2传统旅游业态是就业主力军,新型旅游业态吸引力增大
在旅游行业就业中,传统旅游行业是就业的主力,包括旅行社业、饭店业、景区、餐饮业等。而随着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毕业生越来越多的选择在线旅游咨询、旅游规划、旅游策划等岗位发展。
2.2.3行业内就业比率大幅提升
一、制订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 指导思想。
优化专业培养方案构建合理课程体系总的指导思想是, 突破原有思维定式和以往水利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 紧紧把握国家水利发展战略和水利行业发展规划, 按照水利施工企业、水利行业等用人单位对水利工程专业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 在突出培养高素质应用性技能人才这一目标下, 优化专业培养方案, 合理构建课程体系, 优化课程设置、内容结构和学时分配, 以求得整体最优。
2. 基本原则。
基本原则是, (1)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 把德育放在首位; (2) 理论教学以实际应用为目标, 以“必需、够用”为度, 以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强化应用为重点; (3) 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 突出高职教育针对性强、实用性强、实践性强的特色, 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 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 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关系; (4) 从专业培养方案的整体优化考虑, 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和课程门类, 精简各类课程的理论学时, 加强各实践性教学环节, 强化工程训练, 突出工程实际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突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处理好学生当前就业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二、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1. 深入调查研究掌握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
为使水利工程专业更好地符合高职高专以就业为导向、服务为宗旨, 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方向, 符合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制订更适合用人企业和单位需要的培养方案;进一步掌握水利工程专业毕业生的思想状况、择业意向、工作适应情况、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情况及对往届毕业生的工作表现情况的评价, 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我们对江苏省水利厅、淮河水利委员会沂沭泗管理局、徐州市水利局、徐州市水利建设有限公司、江苏科兴工程监理有限公司等单位以及江苏省4个市的14个水利部门、18个施工和监理企业进行调研。调研的主要内容有: (1) 高等水利工程专业人才就业岗位群调研; (2) 水利行业对水利工程专业毕业生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技能及专业综合应用能力要求调研; (3) 对我校以往水利工程专业毕业生工作情况调研。
2. 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专业教研室对调研成果进行梳理和研究;通过专业顾问委员会对该专业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进行分析论证;在参加教育部水利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联合全国高职高专水利类院校 (或专业) 进行的水利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和定位的基础上, 并通过反复的讨论、研究和论证, 最终确定出了水利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水利工程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实践能力强、良好团队合作精神和开拓创新精神、熟练的职业技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能力, 掌握必需够用的水利工程专业知识, 面向水利工程建设第一线从事中小型水利工程的初步设计、水利工程施工技术应用及组织管理、工程概预算和招投标、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灌区规划与管理等工作, 能满足水利建设生产一线和地 (市) 级以下水利基层单位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使学生达到“懂设计、精施工、会管理”的要求。
三、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生规格合理构建了由公共课程、专业基本技能课程、专业核心技能课程、职业拓展课程四部分组成的水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1) 公共课程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实用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高等数学、体育、军事理论、就业与创业指导、大学语文。 (2) 专业基本技能课程。水利工程制图及CA D、水利工程测量、工程力学、结构力学、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电工电气设备基础、建筑材料、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水力学、水利工程经济、水工钢筋混凝土与砖石结构、工程水文与水利计算。 (3) 专业核心技能课程。水泵与水泵站、农田水利、水工建筑物、水利工程施工技术、施工组织设计与概预算、水利工程经营管理、水利工程施工资料管理。 (4) 职业拓展课程。建筑概论、工程监理、乡镇给排水、水利法规、水利应用文写作、水利工程新知识新技术进展、专业英语。同时建立了与其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校内主要实践教学环节有:水利工程识图与大作业、水利工程测量实习、工程力学实验、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实验、电工与电气设备实验、建筑材料实验、水力学实验、金工实习、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实习、水力学综合实训、工程水文及水利计算综合实训、水利工程认识实习、水泵与水泵站综合实训、农田水利综合实训、水工建筑物综合实训、水利工程施工技术综合实训、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18个方面。为加强校内实践环节教学建立了水工模型室, 包括各类水工建筑物、水泵、水泵站、取水建筑物等36个模型。为满足现场教学和实习需要建立了9个校外实习基地。
四、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
1. 减少理论增加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对高等职业教育十分重要, 原培养方案中对实践教学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影响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在优化的培养方案中, 对实践环节进行了统筹规划, 精心制订了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训练的内容和要求, 对有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普遍增加了实践教学时间和内容, 专业课和主要专业基本课程均增加一周的综合实训, 使实践教学周数超过总教学周数的1/3。同时, 为突出实践教学各门课程, 均精简了理论教学时数和理论推导, 各门课程理论部分的内容不局限于课程的理论体系, 以工程实践中“必需、够用”为度, 突出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清晰和基本方法的应用, 重点讲清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
2. 加强现场教学。
水利工程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为使专业课的基本理论与工程实际有机结合, 我们分两次安排了为期两周的认识实习和现场教学, 第一次安排在第三学期, 为有关专业基础课教学提供必要的感性认识;第二次安排在第五学期专业课教学期间,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建设实习基地, 在实习基地现场讲解坝、闸、涵、桥、灌溉排水工程、泵站工程、降雨和径流观测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水利工程枢纽组成、建筑物组成、建筑物结构和作用、特点、布置、尺寸确定的方法以及工程运行管理等。为学生今后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情景模式, 使学生身临其境, 将工程实际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培养了学生工程意识、加强了对工程概念的理解, 为专业课学习和今后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3. 处理好针对性和先进性的关系。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学不胜学。对于高职教育既要加强针对实际生产需要, 当前正在使用的常规技术、常规工艺和常规方法, 又要学习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为了处理好针对性和先进性的关系, 新的培养方案要求各门课程以常规技术、工艺和方法为重点, 突出应用技术的针对性, 但同时也要求在授课、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方面兼顾介绍新成果、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设备及应用, 使同学了解、应用和掌握先进技术。
五、取得的成果
关键词: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统计学
按照“知识、能力、应用”三维立体化的统计学专业人才教育模式培养应用统计专业人才,关键在于实现专业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而课程体系整体优化涉及到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分支和各个环节。从教学整体优化来看,涉及到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模式、实践环节、专业实习等诸多环节。因此,教学整体优化是一项多元化的系统工程,本文仅从统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和实现路径方面进行研究。
一、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与整体优化
专业课程体系整体设计与优化是整个本科教育培养模式整体优化的重中之重,这是因为专业课程体系的合理化、科学化既关系到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到什么样的知识模块,又关系到怎样开发和培养学生的智力、能力等。专业课程体系整体设计与优化应按下列原则来进行:
1.必须按照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学校等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层次进行清晰定位。统计学专业的学生应具备数学扎实基础、统计学理论基础、统计学五大方法应用、经济、金融、管理、计算机应用、统计软件等方法的知识;应以夯实基础,注重实践性,增强应用性为目标的高级专门应用型人才。
2.必须以统计学专业的主干学科为依据。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主干学科规定为:数学、统计学、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应用等学科。
3.必须考虑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为了学生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就业的需要,课程体系结构、实践能力结构应从全局上进行整体优化设计,首先要坚持宽基础。其次应坚持多出口。最后,应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人格的培养。
4.必须对本专业的各种知识、课程、软件等进行合理筛选,保证核心课程和重要软件进入到课程体系中去。
5.必须将其当成一个整体和一个系统来考虑。统计学专业人才课程体系整体优化设计,应注意知识模块、知识架构的合理性、系统性和整体性,共同构建一个科学、合理,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整体,而不是相互分割的一些知识点。
6.必须突出一些统计学的重点方法课程,同时兼顾其他交叉应用的原则。
按照以上原则,统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应是数学基础,统计学基础,人文素质基础,经济管理,统计应用,计算机应用,软件应用等全面,又突出重点的整体化体系。
二、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具体方法路径
1.合理划分课程模块。应按学生应掌握的知识需要来搭配课程模块,使课程体系从整体上形成有效、合理、够用的知识体系,达到提高学生培养质量。
2.合理分配各课程模块的学分和学时,以及相应的实践课时数、实验课时数等。应在要求总学分、总学时的前提下,根据各课程模块中课程的内容重要性,难度系数,内容多少等,本着强化基础、注重实践性、增强应用性的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合理分配各课程模块的学分和学时,并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更新,不短调整,紧跟时代发展,广泛征求国内外同行的需要,初步构建科学合理的方案。
3.打造合理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①基础课程模块应坚持基础扎实的理念。其中数学类课程应重点建设好高等代数和数学分析等基本课程,同时还可以排最优秀的老师开设此课,英语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英语教学应在前两年开设公共英语课,后两年结合专业课开设,比如采用英语课本或专业英语或双语课程等。政治理论类课程应重点提升学生的道德、信用、世界观、法律意识和做人的原则等课程,体育课程应提倡野蛮其体魄,优化生理机能,快乐发展特长等元素。②人文类课程模块应本着加强文明素质、文化熏陶,提升写作和说话能力,扩大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全面开发大脑的思维,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来构建课程体系。③经管等应用结合科目应考虑统计学专业所需要的经管、金融、会计、精算、风险管理等知识,重点打算一些实用性强的课程,并能结合统计学专业知识开设就更好,让学生能体会到统计学的广泛的用处,提高学生应用统计学方法的能力。
4.统计学方法课程是统计学专业的关键模块,应重点开设五大统计方法,并兼顾其他,重点开设数理统计、多元统计分析、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调查与分析、试验设计、预测与决策,同时,可将非参数统计、精算学、风险管理、统计质量管理、生物医学统计等列入专业选修课之中,供学生选学。
5.计算机应用课程模块是统计学专业应用统计方法的关键基础,应重点开好计算机基础、数据结构与算法设计、数据库技术、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等方面的课程。
6.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应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为根本,合理安排和组织课程设计、学年论文、认识实习、社会调查、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统计软件编程、软件综合应用等实践性教学环节。
7.课程体系不是固定不变,要建立动态跟踪和反馈机制,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借鉴国内外同类专业的优秀做法,不断更新课程体系,不断充实和完善。课程体系的好坏关系到是学生学到的本领,也关系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未来的就业、考研和出国等。
参考文献:
[1]苏理云,叶志勇,李姣军.案例教学在统计学专业中的应用[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3):131-132.
[2]苏理云,叶志勇,李凤兰.案例驱动和课题带动的统计学应用课程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科技纵横,2010,90(6):121.
[3]苏理云,叶志勇,刘仁彬,高红霞,胡爱平.随机积分案例教学——以金融衍生产品定价为例[J].中外教育研究,2011,(1).
作者简介:苏理云(1977-),男,重庆理工大学副教授,博士,副主任,研究方向为应用统计和统计学教育。
从2001-2007年,我国贸易额年均增长率均超过25%,2007年我国 进出口 贸易总额为21738亿美元,据世界经济合作组织估计,2008年中国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与之相应,外贸 行业对 人才 的需求也在大幅攀升。有资料表明,我国 外贸 人才 的缺口约为180万,仅广州 外贸 人才 的缺口就达到了20万人,根据浙江省人才交流中心的数字显示,2007年外贸人才的需求较2006年增长了25%。一方面,外贸人才的需求十分巨大,但另一方面,大量的外贸专业的毕业生又找不到工作。一项调查表明,外贸专业的毕业生从事外贸工作的比率不超过20%。大量的外贸企业认为,开设外贸专业的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与企业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高职国贸类专业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
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是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以及关于制定高职高专教学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均对高职高专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有原则性的规定。加入WTO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地位和作用已有了很大的变化,从现代 国际贸易 的发展要求而言,传统的外贸专业课程体系与我国现实外贸形势发展不相匹配,外贸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没有真正反映外贸企业对外贸人才知识结构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课程重点不突出 突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点。突出课程重点,就是要根据目标岗位对国贸类人才的需求,开设用得上、学得精的专业课程。笔者认为,重点不突出就是培养核心能力的课程占总课程中的比例过低,一些与职业核心能力关系不够密切的课程开设过多,使得学生在有限的在校时间里对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学习时间明显不足。据笔者对杭州、温州和宁波等职业技术学院的调查,不少高职院校的公共课时数占了30%左右,与外贸工作毫不相关或者关系不大的课程占到了40%以上。以浙江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学院国贸专业三年总课时为2200学时。英语 课总课时(包括大学 英语 精读216学时,商务 英语 72学时,外贸函电 32学时,英语泛读72学时,英语口语 72学时,听力108学时)共572学时,占总课时数的26%。就课时数而言,高职国贸专业的该门课程已经占据比较大的比例,但是就实际效果而言。高职国贸专业毕业学生的商务信函写作和英语会话能力明显不足。
重知识体系建构,轻职业技能培养国际贸易 具有较强的实务性,因此。在 国际贸易 课程设置中,实践性教学应该是第一性的,其中的理论课程设置应该是为实践服务的。在课程形式上,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在国贸专业课程的教学上,仍然以理论知识构建为主,人为的将课程体系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技能课。不少教师认为,技术是理论的应用。基础扎实了,才能学好技术。因此,理论课程和专业课程中的理论知识被过分强调了。连一些专业技能课,如 国际货运 代理、国际运输与保险也以描述性知识介绍为主,仅仅在高年级阶段才安排一些实践和实训的内容。另外。一些宏观性很强的理论课,如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金融、市场营销学、企业管理等理论性较强的课程被广泛开设,出现了学生“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上岗用不上”的尴尬局面,这种重理论、轻动手能力的教学方式,直接导致了毕业生不能直接上岗工作,还需要外贸企业对其进行专业技能再培训。
内容陈旧,与时代不符国际贸易专业 知识具有一定的时效性。现代 国际贸易实务 的发展与变化,尤其是 海关、税收、商检、外汇政策等 进出口 贸易管理政策的变化,需要相关课程的内容及时更新并与之同步。由于我国高职教育起步晚,适应高职院校职业特色的教材较少,其中的一些内容还存在着大学本科教材的烙印,如国际贸易、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国际贸易地理、国际市场营销、国际金融、国际贸易法、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实务谈判等教材,这些教材不仅理论性很强,还存在内容陈旧的问题,笔者通过对图书市场的高职国贸类专业的教材进行分析发现,约80%的 国际贸易实务 或 进出口 贸易实务、国际结算 等课本还是沿用《UCP500》作为施教内容,而涉及进出口 报关 课程中的“ 报关 人”、“滞纳金和滞报金最低起征额”等知识点,还是2006年以前的内容,明显滞后。因此,高职国贸专业教材内容过时,是亟待解决的另一个问题。
缺乏职业针对性 在中国加入WTO组织后,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外贸企业愈来愈重视岗位设置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以岗位需求来招收和录用新的从业人员。从 外贸业务 流程而言,外贸企业的从业岗位设置主要有:货物 报关、货物 报检、单证 制作、外贸跟单、外贸业务、国际货运 代理等。依据外贸企业的特性,一般要求从业人员除了具备某一岗位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求兼顾上下岗位和岗位发展的专业知识。而目前高职外贸院校的课程设置与外贸岗位衔接不够紧密。从笔者对杭州、温州和宁波等职业技术学院的调查来看,全面开设 国际结算、进出口商品检验与检疫实务、进出口报关实务、外贸 单证、外贸跟单 实务、国际货物运输实务或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的高职院校较少,而开设相应的实践课程更是少之又少。这些体现高职教育职业性的课程,不仅是区别本科教育的标志,也是学生顺利就业所必备。
内容重复,开课顺序不合理 精简课程门类,避免交叉重复,是高职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高职国际贸易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但它从属于理论性很强的经济学学科门类。高职国贸类专业的每门专业课程,如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理论基础、国际经济法、国际运输与保险都会涉及经济学、社会学、区域地理、文化学等相关的知识,内容重复,已经成为高职国际贸易类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如,国际结算 与国际金融部分内容重复,国际货运 与保险与国际贸易实务部分内容重复等。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有些学院的课程安排存在明显的先后顺序不合理,如,国际贸易实务课排在国际贸易理论课的前面,而且这门课有排在一年级的,还有排在二年级的,更有在一年级就开设国贸实务谈判课的。以上课程安排现象不仅让人匪夷所思,而且也很难想象其中的教学效果。
对高职 国际贸易专业 课程改革的对策建议
基于岗位需求,优化课程体系 高职国贸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从岗位职责的需求出发,以岗位任务群为主线,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专业课程的设置应该满足本行业各岗位职责的多项要求。即满足 外贸业务、外贸跟单、单证 制作、货物报关、货物 报检、国际货运代理等不同岗位及相应的岗位任务群的要求。经过对外贸行业岗位的调查,笔者提出新的课程设置方案。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要重点突出外贸业务中最核心的业务接洽、外语表达、单证制作、商检 报关、函电、运输保险等能力的培养。此外,课程设置除了体现高职国贸的职业特性外,还要体现国贸的涉外性,除了在公共基础课程中开设法律课程外,还要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国际商法类的课程。同时,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沙龙等灵活教学手段,切实保障教学效果,使得高职国贸学生成为通晓外贸岗位实务操作、能运用国际惯例规避风险的复合型人才。另外,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要注意切合学生的学习规律。按照先易后难、先基础后提高的规律合理安排课程顺序,降低学生掌握国贸专业知识的难度,提高学习兴趣。
加强实践教学,提高职业技能 以外贸类专业目标岗位所需要的技能设计实践教学计划,确定技术应用能力的实践教学目标。并在课时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进行大力度的改革。在课时安排上,国际贸易专业 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达到1:1,实践教学学时不少于总学时的50%,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学时进行实践能力训练。在实践教学内容上,形成包括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技术应用、综合能力训练课程(或实训项目)的实践教学体系。基本技能包括外语的应用技能、商务接洽技能、外贸企业电子商务和办公自动化技能、外贸应用写作技能等:专业技能包括外贸市场开拓、外贸单证 制作、外贸函电 应用、商检 报关、跟单等;综合能力包括外贸市场分析、外贸公司 管理、外贸产品销售、外贸团队管理等。在训练方法上,让学生通过多种教学形式,如外贸产品演示、外贸公司 顶岗实习、模拟公司实训、单证制作训练、外贸心理素质训练、国际商务礼仪训练、外贸商务情报搜索训练等等。使外贸岗位技术应用与职业素质要求有机结合。在实训项目的教学中,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师讲、学生练的方式,实行现场的模拟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国际货运与保险课程的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让学生分别扮演 海关、银行、政府、货运代理商、承运人、出口商、进口商、消费者角色,既可以提高学生兴趣,又能让学生切身体验到国际货物运输的流程和各环节操作要点。
精简课程内容,加强教材建设 优化课程内容,就是要全面清理目前课程中重复交叉的知识和技能学习,避免重复学习浪费,减轻学生负担。要从岗位对知识和技能需求的质和量出发,按照岗位需求,确定课程的知识和技能学习量和学生掌握的程度。笔者所在的学院就曾经邀请了浙江多家省级 外贸公司 一线经理和资深专家,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全面的清理,最后确定的国际贸易专业的理论知识体系和实践知识体系非常精简,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因此,加强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是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一环。变革原有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逐步形成自成一体的、具有特色的新型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这种教材至少具有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特点。基础理论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合理选择确定知识模块及知识点,不必照顾学科体系的完整性,摒弃冗长、枯燥的知识陈述,使基础理论的表述简洁明了。同时,充实大量的图、表、例。加强教材的可读性和实用性。增加思考、训练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一是聘用文秘工作经验丰富人士和企事业单位的在职优秀高级秘书作为兼职教师,通过他们直接把经验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得到实际有效的实践指导,并在前辈和同行的失败或成功经验中不断总结,迅速成长。同时,学生也可通过他们的介绍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及时地了解秘书人才市场与行业动向。二是可安排文秘专业的任课教师参加一些相关的短期学习培训,并订购一系列的秘书类刊物,如《秘书之友》、《保密工作》等,以此来提高文秘专业教师的授课水平。
3.2完善硬件设施
第一是学校需从文秘专业的特殊性出发,开辟多个实训场地,如建造办公自动化实训室、文书档案管理实验室、会议活动室、模拟接待室、礼仪实训室等。第二是配备尽可能多且全的实验设备。第三是开辟的见习基地要多样化,要充分创造和利用社会资源、校园资源,把学生放到现有的办公环境中去顶岗实习,“建立以校内实践教学为主,校外实践活动为辅的教学模式”,实现工学结合,为学生提供单项技能和综合技术实践训练的机会,让学生亲身感受和参与,使学生得到系统综合的训练。
3.3加大对实验室的管理力度
樟树RAPD反应体系的优化
以樟树叶片提取的基因组DNA为材料,对影响其RAPD-PCR各种反应条件的.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PCR反应时,总反应液20μL中基因组DNA浓度为8 ng/μL,镁离子浓度为2.0 mmol/L,dNTP浓度为0.2 mmol/L,引物浓度为0.2μmol/L,Taq DNA聚合酶用量为1 U/(20μL)时,出现可辨认的鲜明谱带,为RAPD分析应用于樟树遗传多样性研究和良种选择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 者:张国防 陈存及 邢建宏 ZHANG Guo-fang CHEN Cun-ji XING Jian-hong 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福建,福州,350002刊 名: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ACTA AGRICULTURAE UNIVERSITATIS JIANGXIENSIS年,卷(期):28(3)分类号:Q813.4 S792.23关键词:樟树 RAPD反应 体系优化
随着国家经济增长放缓、能源结构不断调整, 煤炭需求整体仍将呈疲软态势, 但是作为占有全国煤炭资源储量7%的贵州省, 对采矿工程专业人才还是比较急需的。如何培养国家战略需求与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所需采矿工程专业人才, 就是重点考虑的。
1 课程体系优化
根据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专业规范和《六盘水师范学院关于制订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通过对水城矿业集团公司盛远工矿、大河边煤矿进行企业调研, 适应贵州特色的采矿工程专业应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 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高、能力强、重实践、具有初步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并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采矿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1.1 课程设置的层次性
将采矿工程课程体系分成四个平台, 即两个基础课程平台、一个专业教育平台和一个实践教学环节平台。
第一个平台为公共基础教育平台, 包括必须环节和选修环节。目的是使学生能具备良好的基本素质和一定的通用能力。必修环节包括政治类、外语类、体育类、计算机类、数学类、物理类、教育类。选修环节包括自然科学类、人文社科类和艺术科学类。公共基础教育平台课程体系见图1。
第二个平台为学科基础教育平台。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采矿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 分析和解决一般实际专业技术问题的初步能力;掌握力学类、地质类、机械设计类、学科基础数学类等课程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为了采矿工程专业的长远考虑, 考虑了工程教育论证, 从而加开了弹性力学、运筹学、矿业系统工程课程。学科基础教育平台课程体系见图2。
第三个平台为专业教育平台, 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采矿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矿区开发、矿井开采、巷道开拓的设计方法;掌握矿山压力及岩体工程监测、矿井通风安全及灾害防治等基本理论与技术。包括必修环节、方向课程和选修环节。必修环节包括井巷工程、煤矿开采学、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矿山机械与设备和矿井通风与安全五门采矿工程专业核心课程和其他类课程;方向课程包括采矿工程方向和矿山环境保护方向;选修环节包括矿山灾害、矿山信息技术、矿山前沿讲座等课程。专业教育平台课程体系及图3。
第四个平台为实践教学环节, 包括必修环节和选修环节。实践教学环节课程体系见表1。
采矿工程课程体系进行这样的层次划分, 有利于课程设置上的宏观控制和进行系列课程的改革与建设。
1.2 专业课程设置的全面性
为了能够让学生全面、系统、经济的学习采矿内容, 设置由液压传动、井巷工程、煤矿开采学、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矿山电工学、矿山机械与设备、矿井通风与安全组成的专业课程组, 并设有两个方向的选修课程组, 即采矿工程组 (采场与巷道支护设计、矿山压力检测与预报、矿井瓦斯防治) 、矿山环境保护组 (开采损害与环境保护、环境科学导论、工程物探) 。在专业教育平台选修环节设置了现代爆破技术、矿山灾害防治、矿山信息技术、煤矿特殊开采方法、采矿工程专业英语、非煤开采技术等保证采矿工程专业课程选修环节的全面性。
1.3 课程设置的先进性和适应性
课程设置必须以当前矿产行业发展趋势、贵州矿业特色为基准。当前矿产行业的发展趋势是生产机械化、自动化、安全性和高产高效。贵州矿业的特色是地质条件复杂、瓦斯含量高和矿山环境严重。根据贵州矿业的特色, 开设了矿井瓦斯防治、矿山环境保护、构造复杂煤层开采、灾害防治等课程。利用现代科学技术, 制作教学软件和电子课件, 使学生更客观真实的掌握课程知识。
1.4 课程设置的实践性
使实践教学环节在总学时中所占的比例达到25%以上。实验、实习和设计是连接理论和生实际需要的桥梁。为此, 在优化课程设置、改善课堂教学的同时, 教学计划还要合理安排实验、实习和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实验环节, 加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以培养适应能力强的应用人才。实践教学环节作用见表1。
2 结论
通过课程设置的层次性、专业课程设置的全面性、课程设置的先进性和适应性、课程设计的实践性四个方面对采矿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 可以使采矿专业学生能够学习本专业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 也能够学到适应贵州矿业特色的课程体系, 同时保证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培养了国家战略需求与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所需采矿工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马其华, 秦忠诚.面向21世纪的采矿高等教育[J].煤炭高等教育, 1998 (2) :74-75.
[2]秦忠诚.采矿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拓宽研究[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3 (12) :180-181.
[3]“矿业类专业课程体系整体优化与实践”课题组.采矿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研究[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1) :104.
[4]郭惟嘉, 刘音, 樊克恭.采矿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J].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16) :1-2.
关键词:岗位群视角;旅游管理;课程体系;优化
中图分类号: F59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6-135-2
1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总体就业需求与困境
1.1 旅游人才有效供给不足
通过相关统计得出,在2013年我国共有959所普通高等院校开设旅游专业,共有49.44万的在校生,与2012年相比数量有着一定程度的下降,共计有138所的学校停止了旅游专业课程,8.18万人的减少。当前高校由于一定程度的限制,不能够充分、全面的对旅游企业人才的需求进行了解,而每年留在旅游行业的本科专业人才占到总数量的20%,造成了旅游专业人才的严重流失。同时旅游行业也有着自身的一些问题,例如人才吸引力弱、聚集能力不强、队伍稳定性差等问题,给旅游行业的人才供需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1.2 旅游人才整体素质偏低
我国近些年来,旅游人才整体素质一直处于较低的状态,本科院校在招生中,旅游专业很少有学生选择。例如在2010年安徽省院校就业中,研究生学历以及本科学历的人数最少,分别占到总人数的0.83%与6.67%,而大专学历人数最多,占到了总人数的额92.50%。在今后的发展中,若是不能够有效的改变这一状况,将直接制约旅游行业的发展。
1.3 旅游人才专业化程度不高
在当前旅游行业人才结构当中,缺乏专业性人才,例如缺乏对国际市场十分熟悉的专业人才和职业经理。而近些年来,旅游行业快速发展,不断推出了一些高端的产品,相应的人才显得更加的短缺。例如安微省旅游行业,其旅游科研人员、策划规划设计人员、电子商务人员及其的短缺,数量只分别占到总数量的0.09%、0.71%、0.44%,同时智慧旅游人才、温泉和度假区管理人才、小语种导游员、市场营销人才、文化体育旅游人才等都十分的匮乏,严重影响了旅游行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1.4 本科层次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亟待优化
在旅游专业师资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近些年来,院校招生规模不断地缩小,致使相应的师资力量存在一定程度的下降,教师在评职的时候大多都是初级和中级,影响了院校旅游专业的教育水平。而在旅游专业教学当中,通常都是通过理论教学的方式进行,没有充分与实践相结合,造成了学生毕业后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
2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就业需求现状分析
2.1 调研对象及实施过程
笔者以所在的石家庄铁路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为例,对学校2009、2010、2011、2012、2013届毕业生进行了调查,主要是通过QQ、邮件等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287份问卷,其中223份有效问卷,达到了77.7%的有效率。而在2013届毕业生43人进行调查中,实现就业的人数为33人,其他,包括继续学习等10人,而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没有了解到具体的分布行业,需要后续统计。
2.2 毕业生就业岗位需求分布
2.2.1 “非本行业就业”现象依然突出
近些年来旅游行业的人才需求十分巨大,而石家庄铁路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存在严重的“非本行业就业”的现象。从中可以看出,这几届毕业生最多只有15人在行业内就业。当前旅游企业向外界招聘的旅游专业岗位层次较低,也没有良好的发展空间,同时薪酬也较低,致使旅游专业人才转向其他行业,而对旅游行业产生抵触。这种“非本行业就业”的现象造成了人才的极大浪费,学生也浪费了几年辛苦学习的知识。
2.2.2 传统旅游业态是就业主力军,新型旅游业态吸引力增大
在旅游行业就业中,传统旅游行业是就业的主力,包括旅行社业、饭店业、景区、餐饮业等。而随着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毕业生越来越多的选择在线旅游咨询、旅游规划、旅游策划等岗位发展。
2.2.3 行业内就业比率大幅提升
旅游专业毕业生在本行就业率也逐渐增高,通过分析可知,2009年的行业内就业率为16.7%,2010年为19.5%,2011年为31.7%,2012年为33.3%。而石家庄铁路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也积极的一些教育活动,例如旅游企业进课堂等,强化了旅游专业学生对于旅游行业的了解,对于旅游行业发展方向的认可,有助于提升旅游专业毕业生行业内的就业率。
3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策略
在旅游专业教育当中,课堂设置应当以提升学生工作能力为目标,以就业岗位需求为标准,通过岗位的具体需求来设置相应的课程。这就需要学校对于旅游行业的发展动态进行实时的了解,并进行准确的预测,然后结合学校的基本情况对课堂体系进行优化,提高旅游专业的教学质量,保证学生的就业。
3.1 强化学科特征,提高学生基本素质
石家庄铁路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应当针对近些年来旅游行业的发展,设置了一些通用性、综合性的课程,以提升毕业生对于岗位的适应能力,为旅游行业培养通用性、综合性人才。作为管理学的一级学科,旅游管理需要强化力度,大力加强管理类课程的设置,使学生能够对基础知识以及理论有着充分的掌握,培养学生工作的基本能力,做到与社会的需求相适应。在课程设置时以国家颁布的相关标准中旅游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要求为基础,合理的进行基础课程的开设。
3.2 结合行业特征,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在具体旅游工作中,其较为复杂,专业性、综合性都较强,并且涉及到多个行业,因此满足学科交叉的需求是旅游管理课程开设的基本要求。在具体课程开设中,需要以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中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核心课程为基础,合理的进行其他课程的开设,包括旅游经济学、旅游学概论、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心理学、旅行社管理、酒店管理概论、旅游商务英语、现代服务业管理等。同时需要实时关注旅游行业的具体发展,根据企业的需求对一些课程进行强化,增强培养力度。
3.3 聚焦地方特色,加强文旅人才培养
河北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绚丽多姿的自然景观,旅游行业有着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当前国家的一些政策扶持促进了河北省的旅游业发展,尤其是向着文化旅游方面的发展。因此学校应当结合河北省文化产业及旅游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针对河北省历史文化特征及文博部门对文化、旅游人才的需求,加大河北地方史地、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文化旅游与遗产管理、民俗旅游开发、文化产业概论等课程的开设力度,加强地方性人才的培养。
3.4 顺应市场特征,加强企业人才培养
随着河北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开发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受到广泛认同,政府引导、企业操作已成为旅游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所以结合旅游产业市场化的需求特征,应该加强适合于企业运作与管理的管理人才培养。具体而言,除开设管理学基础课程之外,还应该加强与旅游企业
特征密切相关的课程,如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旅游企业运营与管理、管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等课程;同时结合旅游市场新的变化,加强学生对于社交媒体等诸如微信、微博、社交软件等知识和使用能力的培养;另外应该加强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指导学生创新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4 结语
我国旅游行业近些年来发展迅速,为国家经济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然而当前在旅游行业人才方面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制约了旅游行业健康稳定的发展。作为院校应当积极的了解旅游行业的动态,调整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使人才的培养能够满足旅游行业发展的需要,为了旅游行业人才的培养做出更大的贡献。在具体课程设置时需要了解旅游行业发展的基础上,对于行业岗位的相应要求进行充分的了解,以此作为课程优化的基础,使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够顺利的就业,能够为旅游行业的发展奉献力量,促进旅游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何叶.浅议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以陕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04:270+272.
[2] 谢维光.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旅游规划课程体系优化设计[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1,v.16;No.5901:69-72.
摘 要:我国中小企业占法人总体的99%以上,但是融资规模占社会融资总量的比例确是远低于此,传统金融体系特别是商业银行对于中小企业的间接融资投入也是一向较少。笔者认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它们的企业管理不够规范导致股权融资艰难,相应的信用评级体系不够健全导致债权融资受阻。由于中小企业的长期不稳定性,现今的评级已无法反映其真实发展情况和成长潜力,优化和完善中小企业的中短期信用评级体系亟待解决。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用评级;评级模型
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依据严谨的分析方法、科学的指标体系客观权威地对被评级企业标记信用等级能够降低信息不对称和交易费用带来的不必要成本,有助于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我国中小企业占法人总体的99%以上,但是融资规模占社会融资总量的比例确是远低于此,传统金融体系特别是商业银行对于中小企业的间接融资投入也是一向较少。笔者认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它们的企业管理不够规范导致股权融资艰难,相应的信用评级体系不够健全导致债权融资受阻。其中更关键的还是在于传统债权融资的不足,以至很多中小企业只能依赖高息的民间借贷。由于中小企业的长期不稳定性,现今的评级已无法反映其真实发展情况和成长潜力,优化和完善中小企业的中短期信用评级体系亟待解决。
1.我国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的现状
1.1 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机构信用评级
我国商业银行在对中小企业进行授信评级时,一般会考虑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利润分配、现金流量、流动资金贷款需求量测算等反映企业自我清偿债务能力的财务指标,以及抵押担保等反映企业潜在清偿能力的非财务指标。更审慎的银行还会考虑企业地域行业排名、政策支持等反映企业违约可能的非财务指标和企业利息偿还记录、到期信用偿还记录等反映企业信用状况的数据。据笔者了解,在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授信过程中,对评价结果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抵押担保额度和政策支持力度。
根据企业风险状况,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评级模型:
1.1.1专家评估法
专家评估法也称专家调查法,专家评估法是以专家为索取未来信息的对象,组织各领域的专家运用专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直观的归纳,对预测对象过去和现在的状况、发展变化过程进行综合分析与研究,找出预测对象变化、发展规律、从而对预测对象未来的发展区实际状况做出判断。但是,这种方法的缺陷也是非常明显的,主要表现在:首先,主要依靠评标专家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判断,评标的主观性有余,客观性不足;其次,评标的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结合不够。在实际工作中,同类型的工程甚至是同一工程,不同的专家可能会评出截然不同的结果。
1.1.2财务比率分析法
财务比率分析法就是对企业的财务指标进行综合分析,一般用三个能力来衡量风险和收益的关系,包括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这种方法在实际操作中,赋予不同财务比率的不同权重,确定计算标准然后加权计算得出分数,根据分数划分出企业等级,最终确定贷款数额。典型的代表是杜邦分析法和沃尔比重评分法。
1.2.3外部评级法
外部评级是指社会专业资信评估公司的信用评级活动,目前主要是针对大公司,如上市公司或者是大型的跨国企业,还没有针对于中小企业的外部评级。
1.2 以网贷平台为代表的新兴金融机构信用评级
作为新兴金融机构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机构,特别是网贷平台开始参与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此类平台一般经营P2P、P2B、B2B等业务,如陆金所、宜人贷、人人贷、拍拍贷、红岭创投等,均是从对个人信用信用卡评级经验逐渐发展建立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体系。笔者调研了北京几家知名网贷公司,它们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更注重公司抵押担保额度和资金用途,企业领导者素养和其控制的无限制资产金额,对反映公司盈利能力、流动性、成长性等的财务指标要求很低,而且基本不区分不同行业贷款企业的经营偿债能力差异。
1.3 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的不足
首先,目前无论在商业银行还是新兴网贷平台民间借贷针对中小企业的评级体系不尽完善,不能真实反映中小企业的客观情况和成长潜力,需要做出改进。
其次,在解决中小企业信用缺失的途径上,也要重视中小企业自身的商业信用缺失、财务信用缺失、抵押信用缺失是造成融资困难的另一原因,加强中小企业内部信用建设、克服信息不对称是一个面临的问题。
2.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的改善
2.1 对企业还款能力的评估
目前常用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中对偿债能力的评估是通过考察企业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等财务指标和企业抵押担保以及业主的无限制资产金额。对此笔者认为,对中小企业的还款能力评估可增加资产变现难易度的评估,例如固定资产变现的能力等,因为足够的获取现金能力才是企业按时还本付息的基础。
2.2 对企业成长性的评估
企业的成长性就是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盈利前景,现行的信用评级体系对企业成长发展能力的评价和分析很少。在对中小企业进行信用评级时,不仅要分析企业当前的偿债能力和运营状况,也要重视企业的成长性。企业的成长性评估分为企业状态评估和企业能力评估,企业状态评估包括绩效评估、综合评估和公司治理指数评估,企业能力评估包括企业活力、竞争力和企业发展力评估。多数大型企业的发展,都曾经历中小企业的发展阶段,因此在对中小企业进行评级时,应更加注重中小企业的成长能力因素。对于成长能力的评估,笔者认为应该关注中小企业的盈利增长能力(地域市场份额占比趋势)以及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这里着重提出创新能力,其是一个企业持续成长的关键,中小企业实现持续成长基础是企业质和量两个层面的优化,而不是单纯依托于快速增长的利润,中小企业的增长存在瓶颈,创新能力的融入为企业经营层面和管理能力的改善都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也为企业做强做大提供保障。
2.3 对企业历史信用记录的评估
随着社会征信系统的建立和发展,企业的违约成本越来越高,对中小企业进行信用评级时,有必要关注企业的历史信用记录。如果一个企业虽然拥有很好的还款能力,但却没有良好的还款意愿,那么企业的信用评级一定很低。对于一个不曾有过违约记录的企业,它将会有更强的意愿去维护自己的信用。对企业进行评估时,可以结合以往历史信用记录、授信额度和还款记录、领导者的信用记录以作评价参考。
2.4 对经济环境及政策鼓励的评估
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在受到自身能力和资源制约的同时,也受到外部宏观环境条件的约束。在我国现今国情下,企业是否享受到国家政策鼓励支持或者限制制约,企业所属行业的景气度高低,国家宏观经济环境的好坏,对于中小企业未来的信用能力尤为重要。本文着重对中小企业信用评级的行业做细分,参数可以参考全国和地区生产总量和行业景气度指标。
3.对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模型的优化
3.1 着力信用评级行业细分的重要性
国内现行的中小企业划分标准来源于2011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下发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根据该规定行业划分为十六个大类,扩充了原中小企业五大类行业细分为:农业(林、牧、渔)、工业、建筑业、批发业、零售业、交通运输业、仓储业、邮政业、住宿业、餐饮业、信息传输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房地产开发经营、物业管理、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其他未列明行业。
信用评级时由于不同行业运营的各自特点以及在行业风险暴露时所产生的系统性风险,分行业的评级参数占比应有所不同。国家工商总局全国小型微型企业发展报告中指出2014年,中小微企业行业分布比较集中,工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小型微型企业占各类小型微型企业的18.49%,批发业和零售业小型微型企业占各类小型微型企业的36.4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小型微型企业占各类小型微型企业的9.93%。这几大行业中的小型微型企业共670万户,占小型微型企业总数的近三分之二。科技型小型微型企业(此处仅指信息传输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小型微型企业)占各类小型微型企业的比重为4.62%。
对于行业内部从事不同经营业务的企业,参数占比也应不同。但是,现行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模型来看,没有对行业进行细致的划分、有的也只有模糊的两三类划分。笔者认为,强调行业内部细分评估的重要性,不仅便于侧重考察评级核心因素,而且对于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在评级模型中的参数占比起到很大影响,这也是本文模型优化关注的重点。不同行业的经营基础不同,信用评级的核心决定因素也不同。行业划分得越细,越能更好更贴切地按照每个中小企业的具体情况给予适当的信用评级权重。对于农林牧渔行业的评级,产品市场景气度和经济政策的影响权重相对更大;轻工业的信用记录和还款意愿在评级中权重相对更大;重工业的财务指标特别是盈利成长和偿债能力指标在评级中权重相对更大;建筑业和公共事业的财务指标特别是营运能力指标和宏观政策在评级中权重相对更大;房地产业和批发零售业的财务指标特别是营运能力中的存货周转能力指标在评级中的权重相对更大;医疗文化业的非财务指标评级权重相对更大,投资及商业服务业的财务指标中偿债能力指标评级权重相对更大,等等。
3.2 定性指标处理
信用评级主要是对中小企业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进行评定。还款能力主要依据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运营能力成长能力和现金获取能力等财务指标的定量分析来体现,同时也要考虑企业以及业主所能寻求到的自由抵押担保额度。企业所面临的外部宏观环境和还款意愿则是重要的定性指标,这些指标在信用评级模型中必须做相应的量化处理,外部宏观环境往往选取地区政策力度、行业景气度和行业每年新进入者占比作为参考,还款意愿往往选取企业和领导者信用记录和纳税记录以及领导者文化素质等作为参考。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在现实中都是采用百分制打分卡的直观形式展现,笔者认为对以上定性指标可以采用模糊隶属度的方法消除量纲的影响,取10年内最佳指标为1,最低指标为0,实际值经过线性变换处理成转化值。
3.3 指标体系的选取
信用评级体系的建立主要依靠企业定量和定性两大类指标根据不同行业的具体情况配比不同权重来确定,其中定量指标主要根据企业的财务指标来确定,定性指标则参考之前提出的参考指标划分等级评分来确定。
参考国内外金融机构,特别是国内各大银行的评级体系,笔者选取深交所中小板部分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将这些企业的部分财务指标纳入评级体系,并利用聚类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将它们分为四类。分别是反映还款能力的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现金流动负债比、利息保障倍数;反映盈利能力的资产净利率、销售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反映运营能力的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反映成长能力的总资产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其中现金流动负债比、总资产现金回收率反映了部分获得现金的难易程度。
按照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的惯例来看,定量指标在信用评级体系中占到的比重一般为55%到70%,定性指标30%到45%,如工商银行的小企业信用评级指标体系中,定量指标比重占到了60%,定性指标比重为40%,民生银行则将定量指标比重设定成 58%,定性比重设定为 42%。鉴于我国中小微企业财务数据缺失和失真的现状,笔者将指标体系中的定量指标权重设定为50%,定性指标权重设定为 50%。本文以创建信用评级百分制打分卡的展现形式,设立不同行业得分区间对应的信用等级。首先采用层次分析法,评级系统的架构如下图所示:
表1 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模型
3.4 细分指标的权重配给
细分指标的权重确定我们可以采取AHP和DEMATEL的方法进行处理,但是过程中必须注意将不同行业的企业数据单独处理,这样得到的权重配给才能突出强调每个细分行业评级核心因素的影响作用,不同得分区间对应的信用等级也更合理。
4.总结与展望
贷款是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之一,也是最主要的盈利来源,如何有效的预防信贷风险不仅影响商业银行的收益、更加影响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客户结构和市场竞争力,在面对分布分散、风险相对高的中小企业时,如何有效的规避风险,同时又能满足与培养价值客户、保证商业银行的盈利、解决小企业融资困境,是当前商业银行乃至非传统银行金融机构面临的重要课题。好的信贷模型具有风险的有效预测和规避,同时筛选出优质客群,过时的信贷模型以及不适合的目标模型应及时优化改进。目前我国对中小企业的专门信用评级还处于初步阶段,评级指标体系大都沿用大企业的指标体系,并没有针对中小企业的行业细化特点来进行设置。按照行业细分能够有效的规避行业不同带来的风险,又能针对不同行业做出不同评级。建立科学合理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不仅能够全面地、公正的反映出中小企业的真实情况,为其资信状况提供公正合理的评价,使得中小企业获取相对容易和低成本的融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促使我国中小企业的自身建设,将企业自身信用视为企业根本,带动国内市场信用环境的规范,使企业更好的与国际接轨、为中小企业做大做强走向国际化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企业的信用市场建立也反向为商业银行的信贷决策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有利于银企双方面共赢。本文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对国内目前信贷方法做出总结和评书,结合商业银行信用评级模型和中小企业评级现状的理论分析,针对中小企业的行业特点做出了评级模型的优化改进。
当然,评级政策的改进只是工具,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仍然需要从现在乃至一段时间去建立并培养中小企业的信用环境,加快建设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政府或者民间组织加强信息公开和服务、整合信用信息资源公开透明、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分清监管责任主体。
参考文献
1.贾媚,《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指标体系研究》2013年5月。
2.《国家工商总局全国中小企业发展情况报告》,2013年。
3.摩根士丹利亚太区联合首席执行官兼管理委员会成员孙玮的采访发言。
4.尹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信用缺失的一个视角――建立信用评级指标体系》2009年5月。
【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推荐阅读:
利用信息技术 更新教学理念 优化职校文秘专业课的教学12-02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的思考论文07-09
构建高职会计专业职业技能竞赛体系的研究11-01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结构优化09-23
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06-16
卫生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体系构建12-21
微时代下物流专业创新教学体系应用研究06-19
市场营销专业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