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有爱心(精选8篇)
作者: 朱红萍(初中数学
河南新乡原阳县初中数学班)评论数/浏览数: 4 / 2249 发表日期:
2011-12-04 18:20:50
教师的职业是神圣的,担负着培养、教育下一代人的艰巨繁重的任务,教师用知识的力量去激励学生求知的欲望,以爱之心架起师生之间友谊的桥梁。老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倘若教师的人格品德、学识不高,缺乏从事教师职业所必备的遵循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的自觉性,他将如何去履行他的天职,完成他的使命呢?这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其用处。”由此可见,师德是立教之本,正因为教师职业具有的特殊性,教师使命具有的特定性,所以时代与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要求高于其他行业。
教师的职业道德,应是集公民的思想、政治、法纪、道德等方面的优良素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统一集中的具体表现。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就要一有桶水。”学海无涯,处于“知识爆炸”时代的学生们,无论在知识的来源渠道,知识的种类范围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方面,都非同寻常。这就要求教师在不断端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的前提下,不断学习,使自己具有一桶源源不断的“活水”。教书育人是一项重大的严肃的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敷衍马虎,因此,教师应当勤奋学习,走在时代和学生发展的前头。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是从事精神产品生产的劳动者,必须有真才实学。面对当今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技的飞跃,以及学生成长对“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挑战,教师如果不强化“自育”意识,力学苦练,做到“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则“教学相长”恐非易事。因此,教师要勇于和勤于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素质,要科学施教,深入学习教育教学方法等知识,使教育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高度完整地统一起来。能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恰当有效地选择教学方法和方式,直观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使知识传授与创新思想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在耕耘中拓展视野,在教学中提炼师艺、升华师技。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视孩子的行为习惯,教授做人的道理,“要立业,先树人。”学生时代是世界观、品质、性格形成阶段,在他们的心目中,教师是智慧的代表,是高尚人格的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他们的精神世界起着无声无息的作用,就好比一丝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因此,教师一定要用自己的模范作用,为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点燃他们心中的火焰。教师不仅要有做人的威望,人格的力量,令学生所敬佩,还要以最佳的思想境界,精神状况和行为表现,积极地影响教育学生,使他们健康成长。
而今,我已经是一名战斗在教育第一线的光荣战士了。我热爱我的职业,我把自己在成长路上汲取的师爱和从善良的人们身上学来的美好的品德,化作涓涓细流,去滋润可爱的花朵——那些充满活力的学生。十年的从教经历,我深深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她要有海一样的胸怀,有太阳一样的情操,虚怀若谷,有容乃大,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就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那个刀耕火种的时代早已成为历史,“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观念也已荡然无存,时代在前进,社会在进步,教师、学生,还有其他人在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拥有自由、民主和独立的人格。我们从事的职业光荣而艰巨,我们不是单纯的教书匠,我们是教书育人、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心灵的导航人。当你站在三尺讲台上,面对无数双求知的渴盼的眼睛,你会怎么想呢?此时,我心底涌起的是孙中山先生的六个字“自由、平等、博爱”。让我的学生在我创设的时间和空间里自由、平等、健康地学习和成长,把我的关爱无私地捧给每一个学生。给予永远比索取快乐,母亲的爱是伟大的,然而她仅仅献给她的儿女,教师的爱是高尚的,她可以不分民族,不分性别,不分地位,献给每一个需要关爱的孩子。教师要时刻想着自己的责任,为了一群群鲜活的生灵,把心中的美好感情化作一缕阳光,一滴清泉,洒向每一寸空间。而爱能创造奇迹。张栋是我曾经教过的一个一年级学生,父母离异,他跟着奶奶生活。由于先天弱智,后天教育又跟不上,他在班上是不讨人喜欢的角色,我没有歧视他,而是主动从生活、学习上关心帮助他,让同学们一起跟他交朋友。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在学习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每逢见了我都要“老师,老师”地喊个不停,我不让他叫,他憨憨地笑着说:“我要叫您一万个老师。”我听了心里很是感动。美丽的花儿总是有人欣赏,而墙角的小草更需要阳光的照耀。针对后进生自暴自弃的消极倾向,我结合作文课开展了一次“人与尊严”的征文与演讲活动,很多学生很受启发和鼓舞。做学生的良师铮友,做学生心灵的理疗师,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感到教师的关爱和期望,我们的学生在成长的路上会走得更好更远.教师,须激情似火;教师须爱荡漾;教师,须功底厚实;教师须开拓创新。“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闻一多《红烛·序诗》中的诗句写出了千百万教师的心曲。我将和千百万教师一样更加热爱教育事业,勤勤恳恳,尽职尽责,直到红烛滴尽最后一滴泪,春蚕吐尽最后一根丝,永远无愧于教师这个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有容乃大,这是大海的写照,也是我的座右铭。我将保持大海的胸怀和气度,拥有太阳无私高尚的品质,为祖国培育合格的接班人而努力,我将不断学习着、工作着、奋斗着,当好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我经常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要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是优美的语言?是广博的知识?还是丰富的教学经验?在实践的过程中我发现: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不仅要有优美流畅 的语言、广博的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最重要的是要有爱心。师爱是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它是师德的核心,它是熊熊的火炬,点燃学生的梦想;它是指路的明灯,照亮学生前进的路程。
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热爱学生,不仅是一名教师人品、学识、情感与亲和力的展现,实际上更多的是倾注了我们教师对祖国、对人类、对未来的热爱。因为有爱,我们才有耐心;因为有爱,我们才会关心;因为有爱,我们才和同学贴心。爱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微小的“闪光点”,实际上是我们教师最大的乐趣。但是教师的爱也不是盲目的,爱是一门艺术,我们不仅要能爱,而且要善爱。“爱”要一视同仁。学生没有贫富贵贱之分,他们有一样的智慧和热情,有一样被爱护的权利,我们应该用一样的心去关爱他们。“爱”要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这点上咱们学校好多老教师为我们树立了榜
样,指明了方向。她们疼自己的学生吗?疼。有的老师带生病的学生回自己家照顾;有的老师经常给贫困的学生衣物;有的老师甚至为同学挤大便。她们都在学生身上倾注了爱心,但是她们对学生的要求也是非常严格的,不放过一点小错误,及时进行教育,以促其不断进步,这才是善爱。“爱”要以理解,尊重,信任为基础。平等,民主,理解,尊重,信任会使我们更容易走进学生的心,更好的帮助他们进步。付出爱的过程是甜美的,付出爱的道路是艰辛的。我曾为学生不学习而大动肝火;曾为半夜找不到学生而心焦如焚;曾为作通学生的思想工作而绞尽脑汁;曾为学生的不理解而心酸流泪。我犹豫过,消沉过,有时候问自己,和读研或干其他工作的同学比起来,自己是不是太累了。但是当看到学生们体会到老师的苦心奋起直追,成绩进步时;当生病时看到学生关切的目光,听到他们亲切的问候时;当听到他们骄傲的谈起“我们老班……”时;当经过自己和同学们努力班级取得成绩时,一种感动和自豪就会油然而生,原来付出就有收获,爱的付出就有爱的回报。这时我又燃起了工作的热情,又充满了事业的执着。我想虽然我的工作做的并不优秀,离“名师”的目标还有相当大的距离;虽然可能我的事业永远也不能够轰
轰烈烈,惊天动地,但我的工作充满着希望,决定着未来,所以我会始终坚持用心去做,用爱心耕耘终生。在座的各位都是教育工作者,让我们大家一起努力,都用自己的爱心来创造美好的未来。
鲁迅先生有句话:“教育是植根于爱的”爱是教育的源泉,教师有了爱,才会用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和爱心,才会有追求卓越和创新的精神。全国劳模、北师大林崇德教授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教师对学生的爱,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只讲付出不求回报、无私的、没有血缘关系的爱,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极其神圣纯真的。这种圣洁的爱是教师培桃育李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真情友谊,就会“亲其师、敬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书育人就实现了其根本功能。
有爱心,就要关爱每位学生。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花10年时间,将一名有偷窃习惯的学生培养成一名成功的农庄主席。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爱,尤其是那些家庭有过特殊变故的学生,容易形成特别性格,这就要求教师真诚相待、热情鼓励、耐
心帮助,用师爱的温情去融化他们“心中的坚冰”,让他们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读完李镇西老师所著的《爱心与教育》,我被他的爱心所震憾;被他用全身心的爱心投入到教育事业所震撼;被他的一幕幕真实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为他所教的学生而感到自豪和骄傲,从而让我深深体会到“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爱心与教育》读后感2000字。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我自己是非常赞同这话的。假如没有爱学生的心又何来的教育好学生呢?假如没有爱心和童心,又何来与孩子打成一片,更好地教育孩子呢?说爱心和童心是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再恰当不过了!李镇西老师对爱的执著深深打动了我。李老师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他也收获着学生的爱。李老师做的许多事情都很普通,其实许多老师都做过。为什么李老师能成为名师,我们却在日常工作中变得越来越平庸,工作越来越没劲?这当然有本身素质的不同,但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的执著,对爱的坚持。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我们只是把教育当成自己谋生的职业。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老师对待万同同学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李老师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很难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么好的教育!”是啊,爱是我们的语言,和学生相处,只有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只有爱才能换来学生的真心和信任,成为真正受学生爱戴的老师。作为老师,你将你内心深处的爱心传递给你的学生了吗?自省过后,我发现自己做得的确不够。身为一名英语老师,由于带多个班,周课时也多,所以平均与每班孩子相处的时间并不多,常常是这节课进这班教室,下一节又要到另一个班级上课,读后感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2000字》(http://)。
◆分享好文◆
很少有时间和学生交流、谈心,所以学生对我也并不是特别亲近和了解,其实我是很爱他们的,我由衷地为他们的进步而高兴,为他们的失败而难过。但作为老师,我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可能太过追求在学生面前的威严了。其实,“师生在人格上应是绝对平等的,教师不应自视比学生’高人一等’。因此,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应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 从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拥有一颗爱心,真心付出,孩子们也同样对你真心喜欢。爱心还表现于对学生的赞美与宽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成绩,不要吝啬赞美,你会发现他们脸腮甜甜的微笑让人陶醉,这种无名的爱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们要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犯了过错,要细心教导,让他们感受老师是因为爱他们才教导他们的,这种爱不需要言语来表达,他们也能感受到老师的一颗爱心,于是,他们就会注意下次类似的错误。因为有了爱心,让孩子努力争取,改错,会发现,这样的教育更有意义,也让人更容易接受!也就是说,我们不仅需要有颗爱人的心,更要的是一颗智慧的爱心!李镇西老师对待学生的平等态度,是我们教育者永远值得学习的榜样!他既是学生的老师,更是学生的朋友,而且是知心朋友,是学生的“哥儿们”!学生曾有肺腑之言:“镇西兄---血脉虽不相连,心灵却永远相通!”可见师生间的情感有多深!由于他赢得了学生的心,也就赢得了教育引导的主动权,同时也赢得了学生对他的尊重!他实实在在地把自己一颗火红的心投入到这个美好的事业中,实在可喜可贺!记得我在学生时代,非常讨厌老师偏心,不能一视同仁。我在平时工作中也非常注意不要偏心,但对每一位学生都平等地爱这一点却没做到。学生时代哪一位老师谈吐幽默,学识渊博,真诚地关心爱护学生,就会对他产生好感,进而喜爱其所教的学科,自然学习上也学得轻松愉快,成绩很好。这在我们当今,教育也要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学生才能敞开心扉接受你的教育,这是非常提倡、可行的。
但是,教育仅有爱心也是不够的。这一点,李镇西老师多年以前就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值得思考,然而正是这些问题,反衬出了李镇西老师的伟大,反衬出了李镇西老师的人格魅力!而我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也在想,其实这本书里面记载的许多案例,都有它具体的背景甚至特定的时代背景,而现在的社会又发生了许多的变化,刻舟求剑,胶柱鼓瑟式的阅读或许并不聪明,重要的是这本书里所体现出来的教育者的爱心,教育者对教育这一份深沉的思考,教育者对大写的人的张扬,应该成为我们从事教育的这个群体的出发点。是的,所有读过这本书的同行,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李镇西老师出发,传送这份珍贵的薪火,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
浅谈教师的爱心
10510A1839 庄超龄
温家宝总理在教师节上说:“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有爱心。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我们对学生的爱,就是“师爱”。“师爱”应该是一种普遍、持久而又深厚的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来源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责任感,表现为教师对学生所持有的一种亲近感、期望感和为学生而献身的热忱。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因此,教师与学生建立好良好的师生感情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而重要的方法。爱心是学生上进心的原动力而爱心教育是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教育。
一、做一个有爱心的教师。
把爱放在班级教育之中。作为教师不但要有责任心,更要有爱心,要真诚对待每个学生,了解每个学生,善于挖掘学生的潜能,把爱播洒到全体的学生身上。班级的主体是学生,师生要共同管理班级,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看法。在班级教育中,教师要主动了解学生所想、所做,要真诚地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要尊重、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在班级教育中要多表扬、少训斥,在鼓励与指导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只要善于从学生实际出发,着眼于发展,善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对学生宽容,不把学生的失误看得太重,不怕学生犯错,放手让学生去做,就一定能使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更好地成长。
二、教师应善于激励学生。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多与学生交往,与学生一起活动,以倾听为前提多与学生交谈,这更加有利于教师工作的开展。教师要贯彻奖励为主,惩罚为辅的正面教育原则,在教育学生中少批评、惩罚,多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鼓励。另外,集体性的奖励要多应用。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就能激励学生,使他们不断争取一个又一个的成功。学生最关心的是教师对他的看法,最大的愿望是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尤其是面对问题学生时,如果能尽量发现他们的优点,然后真诚地去赞赏他们、鼓励他们,那么你就会发现,学生个个都是那么可爱、那么优秀。因此,教育学生首先要学会“生活上知足常乐,同学之间助人为乐,学习上自得其乐,身体健康快乐”,从而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三、要建设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只有教师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他(她)所传授的道理、知识才会被学生悉心接受。教师要得到学生的认可除了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外,还应有特定的人格魅力,能去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
四、教师要有积极健康的心态。
教师的喜怒哀乐都在影响着学生。教师时刻保持着乐观的心态,珍惜所拥有的,淡化我们没有的东西,换个角度思考,适应所面临的环境。当你有苦恼时不妨向学生诉诉苦,当你高兴时不妨告诉学生使你高兴的事,这样你的苦恼可能会减少一些,可能会更让你的心情充满阳光。同时会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加上恰当的语言,会使你的教育事半功倍。
五、班主任应营造富有特色的班级。
班级应该是有个性的,独特的。一个好的班级评判标准,不光在成绩的高低,名利的多少上,更应该是看在这个快乐成长的园地里,教师与学生是不是都感到幸福、快乐。作为班主任,担任着如何营造宽松和谐的班级氛围的任务。一个魅力班级的文化建设是重中之重。教会学生设计“家”,让班级拥有家的温馨。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引导班级中的每个成员都来为这个大家庭出谋献策,培养班级主人翁意识。集集体的力量,科学管理班级,共同开创宽松和谐的魅力班级。
六、班级教育要讲究艺术性。
枯燥的说教第一二次有效,第三四次那就只能算唠叨了。事实胜于雄辩,与其喋喋不休地灌输理论,不如让事实证明一切。善于从生活中截取事例,运用活生生的事例让学生眼有所见,心有所悟,这比说教要管用得多了,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自主活动中获得亲身体验,有助于形成分辨是非的能力和民主、自主的意识,由于它以学生兴趣为前提,通过各种可接受的方式去接受。要学会巧妙的使用表扬和批评。对学生要多些表扬少些批评,要学会艺术的批评,才能使学生更快的成长进步。作为教师既要在思想、学习、行为上严格要求学生,又要对学生付出真诚的爱心和真情的关心,在任何时候都要把严与爱结合起来。
爱的力量是无穷的。爱是勾通师生思想情感的桥梁。虽然学生在师爱的沐浴下轻松快乐地学习、生活,但是师生长时间生活在一起难免会暴露出各自的缺点和不足,常言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更何况是学着长大的学生呢?他们不可能也绝不会没有缺点,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和困难。因此,教师作为学生人生道路上的领路人,更要有慈母般的爱心,宽容但不姑息,要用真诚之手帮助他们,要用自然且完美的精神,引导他们走向光辉灿烂的明天。
教师的爱心与责任心
作家冰心曾经说过:“有了爱,便有了一切,有了爱,才有教育的先机”。师爱是学生树立良好品质的奠基石。面对一张张童稚的面孔,一双双求知的眼睛,难道只要教会他们知识就足够了吗?现在的孩子大多为独生子女,他们得到了家庭太多的关爱和照顾,很少去关心别人,这就需要老师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撒下爱的种子。
在多年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工作中,我也深深地体会到:教师的责任首先来源于对学生的爱。没有爱就没有激情,没有爱就没有热情,没有爱就无从谈责任心,爱是教师责任心的沃土、养料,教师有了爱才会滋养出学生健康的人格,向上的信念,才会培养出有魂有根的民族脊梁。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我们应该具备的是有一份爱心。爱学生是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金钥匙,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巨大力量。爱是具有多种形式的,爱是没有具体范畴的,一个温柔的延伸,一个会心的微笑,都会如同一缕轻柔的春风。只要心中有爱,行动有爱,时时献爱,我们才能赢得学生的喜爱,领导的赏爱。
关爱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哲学家爱默生说过: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才能从本质上热爱学生,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才能取得成功。批评学生,要对事不对人,无论是优秀的学生,还是经常出错的学生,班主任都要一视同仁,批评学生,评语要准确,恰如其分,切不可挖苦、讥讽学生,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准确、真诚的评语,会使学生心悦诚服、欣然接受。世上有很多东西,给予他人时,往往是越分越少,而有一样东西却是越分越多:那就是爱!要把学生教育成为一个爱他人,爱社会的人,是不是让学生背背日常行为规范?或者多上几节思想品德课?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教师的我们,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只有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做一个有爱心的人,用自身的榜样作用和人格魅力,让学生佩服,从而仿效。“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只有有爱心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爱心的学生。
关爱学生,做到诲人不倦。“亲其师、信其道”。爱是教育的灵魂,爱学生是师德的核心,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是一种无私的爱。教师要对学生一生负责,全面关心学生成长,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公平公正对待学生,给他们应得的信任和教诲。严格要求学生,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 不管你是教哪门课的老师,还是哪一类型的老师,始终要求教师首先必须要爱学生,热爱学生是对教师职业道德起码的要求。
教师热爱学生是天经地义的,但是要爱得得法,爱得恰到好处。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将神圣的师爱均匀地撒向每一个学生,让这份爱感染他们,激励他们,教育他们,造就他们。这也是教师职业神圣之所在,教师人格魅力的最大体现。“手与手相牵,心与心相连,创造学生美好的明天。”这样的师生关系真是一幅美妙的图画。只要我们付出了真心、爱心,相信这样的和谐会和我们永相伴。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是一种体现教育要求,达到教育目的,促成教育成果的必须条件。把握这种条件、能够充分使这种条件产生教育效应,是教师整体素质的重要方面,也是教师对学生师情责任的一种表现形式,教师形成对学生的责任,最根本的是源于教师的责任感。“爱”与“责任”,二者其实是分不开的,“爱”是责任的体现,而“责任”是爱的化身。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责任也办不好教育。这一主题鲜明的告诉我们,教师除了履行自己“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外,还必须付出我们无私的爱心、真实的情感,我们的教学才能真正实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互动、和谐。爱与责任是学生与老师之间心灵沟通的桥梁,是教学关系互动、和谐的保障。人的真诚是可以相互感受的,教师的真诚也是如此。只要在教学活动中,尊重信任学生、关心学生,多与学生们交流,多给学生们帮助,必然能够创造出一个和谐、向上的互动教学氛围,必然能够让他们走出自我评价的误区,更加自信地面对学习。
教师的责任在言传身教中体现。教师的榜样像一面旗帜,树立在学生面前,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无形地影响着学生。学生们由于处在身心发展期、个性心理正处在形成阶段,往往缺乏正确的是非辨析能力。因此,教师的言行,学生容易接受。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要对学生负责,必须正视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才能为人师表。拥有健康的人格品位,才能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受到敬重,起到榜样作用。身教是教师良好素质的体现,教师自己必须率先垂范,才能使学生感到可敬、可佩,形成制约力。教师在工作中付出的心血和代价,都是在为学生成长做贡献,教师的劳动从学生身上得到的“补尝”只是学生的成长,而不是个人的所得。教师的工作,往往做得越多,“麻烦”越多;越去付出,越不“安宁”,这是教师劳动一个突出特点。能够使教师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形成对学生的积极奉献精神,教师的动力和活力都会随之而来。许多教师一到学生面前,立即会产生一种责任感,一种诲人不倦,不计个人得失的情怀,甚至一种灵魂的净化。
教师的责任还来源于对社会、对国家的爱。责任,是一个成熟的人对自己的内心和环境完全承当的能力和行为。正如马克思所说:“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任务”,一名教师,他的责任无处不在。.陶行知说“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马卡连柯也说.“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国家需要人才,人才需要教育,教育关键在教师。教师只有把对祖国的热爱化做对工作的责任,才能给工作带来无尽的力量,才能不断更新自己,做到敬业、勤业。以高度的责任心,专注的态度,去创造水平的工作和高质量的成果。
做为一名教师,当你站到讲台上,望着几十双求知的眼睛,一种责任心在心头油然升起。教师的责任心不是在轰轰烈烈中展示,而是在平凡、普通、细微甚至琐碎中体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教师我们要用自己的实践来咀嚼这八个大字的真正含义。我们要时刻铭记,我们肩负的不仅是教师的工作,更是千万个家庭的希望。.陶行知先生说:“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师的肩上承载着一个孩子的前途和希望。有位老师说得好:一个孩子的失败,对一个教师来说,只是几十分之一的失败,但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就是百分之百的失败。这段话深深地体会到教师的责任背后的博大情怀。
责任就是方向,爱心就是明灯,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让责任来提醒自己,我要用爱心去照亮每个孩子成长的路程,让他们成为有用之材,我相信,有一分付出,就有一分收获。教师的责任在关爱中体现。教师对学生的责任,推动因素是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是对自己教育对象的全员性的关爱。
世间需要爱心,社会爱心无处不见,爱心没有国界。“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间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关爱是一门艺术,是做人的基本道德要求,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不容忽视的,因为他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是学生是否成才的关键。本文就教师的爱心谈谈我的认识。
一、转变观念,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兴趣是一种力求认识世界, 获得能力的倾向, 能推动人们去探索知识、钻研问题、开阔眼界。兴趣是学习化学活动的重要因素, 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 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化学无处不在, 它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重要作用, 可以说, 任何方面或多或少都与化学有关。化学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 它是初三才开设的一门新课程, 学生第一次接触化学这门功课, 有些学生就连什么是化学都不知道。因此, 上课前, 我认真钻研教材, 写好教案, 力求把第一堂课上得生动、有趣, 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例如, 在上《绪言》课时,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我增加了镁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上课时, 我先点燃镁条, 让学生看到镁条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 然后让一个大胆的同学上讲台点燃镁条, 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来, 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乐趣。与此同时, 我及时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教育, 给学生讲化学的发展和形成, 结合书本及相关资料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的奥秘。为了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我还注意开展课外兴趣活动, 让学生周末回家, 了解牙膏、洗衣粉、食盐等由什么成分组成的, 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化学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新人教版化学课本分为上下两册, 一般要求在中考前三个月上完, 如何尽快完成教学任务, 把学生吸引到化学课上来, 提高化学科的成绩呢?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
1. 教学中教师倾情投入, 是情感教育的前提
化学科是一门情感很强的学科, 因此, 作为一名化学科教师, 必须投入自己的真情, 才能把课上得生动有趣, 才能感化学生。教师要表现出对党的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 对所教学科无限热爱, 工作中不计个人的辛苦, 不埋怨, 要始终如一地怀着满腔热情、满怀爱心投入教学工作, 充分利用语言表情来表达情感, 把自己融入教学活动中。这样, 使学生了解化学科的特点、学习方法和任务, 逐步过渡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和价值观同步启迪, 让学生感到学习化学的快乐。
2. 教学中师生交流促进情感教育
教学中, 学生要“尊师”固然重要, 但教师居高临下的教法有可能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思维, 久而久之, 教学便成为“一言堂”。要真正体现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 教师就必须放下架子, 与学生共同交流, 这样, 可以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 拉近师生的距离, 增强教师的亲和力, 与学生一道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共同探索化学世界。科学探究活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在教学中, 教师要提倡和鼓励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 要尽可能让学生动手参与实验操作, 努力发挥化学实验在探索性学习中的作用, 激励学生改进实验方案, 参与设计实验。这样的教学自然而然被学生接受, 否则教师只能唱独角戏, 失去师生交流的沃土。
3. 巧设悬念, 增强情感教育
我们知道, 初三有很多学生喜欢看电视连续剧。究其原因, 是电视连续剧有令人向往的故事情节和悬念。这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教师认真钻研教材, 充分备好课, 设计好语言及上一节和下一节内容的连接, 就会引人入胜, 例如, 在上铁制品生锈这一内容时, 我先给学生展示一枚光亮无锈的铁钉, 然后向学生们提问:过一段时间铁钉为什会“生锈”?铁制品生锈要具备哪些件?最后引导学生探究铁制品锈蚀的条件。由于巧设悬念, 一下子把学生的思维吸引了过来。好的悬念,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斗志, 增强学生的毅力。
4. 耐心解答, 让学生体会情感教育
我校是一所农村乡镇初中, 学生接触化学较少, 有的学生对水、食盐是化学药品都不理解, 若教师能从学生的角度去讲课, 学生就很容易掌握, 因此教师就要有耐心。例如, 在上酸碱指示剂时, 有的学生总是记错指示变色情况, 为了帮助学生记忆, 我用生动的语言将指示剂遇酸、遇碱溶液变色编成口诀:“石蕊遇酸紫变红, 酚酞遇酸影无踪;石蕊遇碱紫变蓝, 酚酞遇碱红艳艳。”这样, 学生很容易接受。
5. 关心学困生, 让学生增强学习信心
在农村初中, 每个班都有一些学困生, 这些学生学习成绩差、厌学情绪很强, 转变他们, 使他们树立信心学好化学, 是全面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关键。三十几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关心这些学困生, 跟他们交朋友, 是培养他们学习化学兴趣的最好方法。关心学困生就应真正做到以情动人, 对学生要“真诚”。一位优秀的教师, 不论在什么情况下, 学生只要跟老师接触, 心理总是愉快的, 总能从教师那里获得具体指导和学习动力。实践证明:转化学困生, 教师要有一颗恒心, 要经常深入学生, 观察他们的情绪, 对有异常表现的学生要及时开导和鼓励, 使他们走上正常轨道, 加强对他们的辅导, 适当增加适合学生实际的试题或辅导资料, 强化训练, 弥补其知识上的缺陷, 促使他们进入成功的起点和终点, 自我发展, 自我完善的良性循环。
三、面向全体学生, 采取分层教学
不同层次的学生理解同一知识的能力总是有一点差别。教师在教学中如果用同一种教学方法或向学生提出同一要求, 将会出现“尖子生吃不饱, 慢生吃不了”现象。鉴于这一情况, 我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实际, 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来解决这一矛盾。教学实践证朋:每个学困生的产生都可以追溯到某一个知识的转化点, 尤其是从分化点开始的, 一个分化点未解决, 又加上第二个、第三个分化点, 这些知识的分化点的累积, 就成了学习化学成绩差的原因。第一个知识分化点是最可怕开端, 它不仅联系到后续的课程, 更严重的是能够挫伤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自尊心。另一方面, 对分化点的教学, 教师必须认真对待, 精心安排。每一次给学生布置作业, 题目的难度等都因学生层次而定, 每一层次的教学内容和这一层次的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吻合, 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接受。由于教师采用的方法针对性强, 符合学生的实际, 各类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 都能解决提出的问题, 随着问题的解决, 学生有一种成功的喜悦, 大大增强了他们学习化学的信心, 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
在平时的教学教研交流中,很多老师抱怨自己外出学习培训进修的机会少,乡村学生思维迟钝,知识面狭窄,由此导致课堂气氛沉闷,信息交流不融洽等等。笔者不否认农村学生在某些方面同城里学生相比存在的差异,普通老师在知识储备和教育艺术方面的不足。但听了窦老师的课和做的报告后,我认为这些不是主要原因。关键是窦老师有一颗对学生热爱、理解、尊重的火热的心,以及由此转化而来的为学生的未来负责,为民族的未来负责的责任感。
换句话说,作为一名真正的教育者,应该具备童心、爱心和责任心:童心使她能走进儿童的心灵,爱心使她能“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陶行知先生语),而责任心则使她能站在人生和时代的高度,着眼于儿童的未来与社会的未来,培养出素质全面的人才。窦老师做到了。
毋庸讳言,在实行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由于种种因素还阻碍着我们的教育走向真正的民主和科学。在师生关系上,一些善良的教师往往不知不觉甚至是“好心”地损害着学生的尊严和感情。在某些学校,师生关系在“民主”外衣的掩盖下仍然是“我管你从”的君臣关系;在某些课堂上,依然没有师生的平等交流,共同研讨的民主气氛,甚至存在着唯师是从的专制色彩。试想,这样的课堂怎能奢求学生的踊跃参与呢?
窦老师说:“师爱的最高境界不是母爱,也不是父爱,而是朋友之爱,同志之爱,因为这种爱的基础是平等,以感情赢得感情,以心灵赢得心灵。”有的老师说:你的这些想法是些已经让耳朵起了“茧子”的观点,平时也对学生倾注了满腔的爱,光与学生的“爱心”谈话和写给学生的心语交流也有几大箩筐了,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课堂上的“隔阂”依旧。这时,我们可以反思一下,是不是“爱”变成了对学生居高临下的“感情恩赐”或是带有某种功利色彩的“感情投资”或是成了学生的心理负担。这样的爱越多,师生的心距就会越大,就越难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从窦老师对学生的称呼可见一斑,她在课堂上不称呼某某同学,也不直接喊学生名字,而是称呼“亲爱的同学”“我的亲爱的同学们”,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名称变化,里边包含着她热爱尊重学生的那颗真诚博大的爱心。假如贸然地把这些称呼引入课堂而不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感情的流露,不要说学生会感到酸酸的,就是我们自己,你觉得能叫出口吗?
窦老师的课十分有激情和感染力,同时也非常有理性,有高度。用她的话说就是:“对学生的爱最终还要体现在为学生的未来的人生负责。”
总之,窦老师课堂上体现出来的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爱,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感,应该给我们以启示。写到这里,我想引用陶行知先生的一段话做结:“要想完成乡村教育的使命,属于什么计划方法都是次要的,那超过一切的条件是我们语文教师肯不肯把整个的心献给乡村人民和儿童。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达到心的深处。”
从事十五年的幼教工作,2009年9月调到小学工作,刚接手202班时,我觉得幸运的是这个班女孩多,男孩少,心想应该好应付些。办公室的同事说:“利华,你班的郑满满,上课好动,不爱听讲,跟不上学校的课程,学习成绩很差而且脾气倔强,你得想想办法来教育她。”通过两周的观察,发现郑满满会主动打扫课室,音乐课特别喜欢,唱歌声音很甜,但别的课堂上、作业方面却非常糟糕,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不了,多一点也不想做,没有毅力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根基打得不牢,平时回家又不预习也不复习。不接受批评,不愿意改正自己的缺点。后来到她家家访,得知她父母离婚了,她跟着妈妈生活,妈妈没有什么文化,而且有心脏病又忙于工作,没有时间管教她,偶尔有时间管,但郑满满也听不进去,还顶嘴,她妈妈都给她气死,一生气心脏病就发作,她妈妈没她办法,所以郑满满脾气倔强。
针对郑满满同学的个性心理特点,经调查了解,我认为她的个性问题来源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和学校教育的影响,家庭教育和学校不同步是使她成为学习问题生的主要原因,自身不努力是她成为学习问题生的内在因素。
根据郑满满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她的本质是好的,她热爱班集体,愿意为班集体做事,如果与家长配合共同对她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和帮助,她是会有改变的。给她创造机会,增强自信心。学校举行歌唱比赛,我设计了有领唱、齐唱环节,由郑满满来领唱,她很高兴。比赛结束了,我们班荣获了一等奖,在班会上我表扬了同学们,也表扬了郑满满。后来郑满满对我没那么抗拒,发现她有问题,说她她开始愿意接受。建立良好的帮教关系。作为班主任,我经常利用上课及课余时间,多与案主接触沟通。上课时,尽量多提问他,多给她表现和发言的机会,并对她进行适时的鼓励和表扬,这样做,一来让她感受到老师对她的关注,二来帮她树立自信心。下课后,还经常与她聊天,利用她喜欢帮老师做事的特点,找一些事给她干。她写作业出错误,出问题的方面,我则耐心指导,认真帮助她分析错误原因,让她自己找出错误所在。同时,没有放松对她的教育,用爱心去关怀爱护,用爱心去严格要求,平时只要是她犯错误了,我都要跟她讲很多的道理,必须有足够的理由才能让她心服口服。
按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学说的观点,学生的任何行为都可通过一定的强化物来塑造。在辅导中,我用奖小红花等方法,只要郑满满能按教师的规定去做,就能获得教师的奖励。同时她有一点进步我也会及时于家长取得联系,进行表扬。针对郑满满学习上惰性强的缺点,激发她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热情,每天安排她收发学生的作业,她认真去做,从而也让她看看别人的作业,对她是一种潜在的教育。
经过近一年的了解及教育,郑满满有了一定的进步,正如人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一样,它具有稳定的特点,要彻底改变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现在,郑满满对学习有了热情,学习目的有了明确的认识,成绩逐步提高。她对生活也满怀信心,情绪较稳定,不完成作业现象逐渐减少。
219班班主任郑拥民
班主任工作是一门艺术。我虽然从事班主任工作十余年了,但是还没有摸出一条很好的道来。有些时候很羡慕那些成功的班主任,如方文建老师、吴图强老师等,总觉得他们工作很轻松、师生关系又融洽。但我由于性格原因不喜欢采用高压也不会说教,一直被动地用“勤”持着。我也深切的知道,这样毕竟不是个办法,得有属于我自已的班级管理方法。
在近几年中,我体会到教育孩子的不易;认真听取了我校多次组织的《班主任经验介绍》;学习了学校推荐的几本教育专著;特别是何校长多次提到的“教育是慢的艺术”时常萦绕在我的耳边。渐渐地使我对班主任工作有了新的看法,通过一年的实践有了以下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爱心是班主任工作的基础
首先,教师要把学生当孩子一样来呵护和宠爱,不是当大人一样去批评与苛求。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在成熟与幼稚之间徘徊,他们好奇,辨别能力差,容易冲动,叛逆性极强。这是处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所反映出来的特殊的生理特征。作为班主任应该允许存在,但只要通过心灵的交流,耐心细致的正面引导,逐渐在改变就可以了。将心比心,对待我们自已的孩子何尝不是这样做的呢?
其次,每个学生所面对的家庭环境都是不相同的,错位的家庭教育和扭曲的家庭关爱正滋生了学生的弱点:其一,他们都注重自我,张扬个性,总是以“我”为中心,忽视周围他人的感受;其二,他们自私狭隘,集体意
识缺乏;其三,自律意识差,自省能力差;其四,劳动观念淡薄,依赖性强,独立性差。作为班主任我们应深入其成长环境中,以社会、生存、竞争的角度去关爱他们,引导他们也同样能去关爱周围的一切。有了爱就有了理解、支持、鼓励与合作,班级同学间就能和谐相处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就会增强。
第三,当今社会正处在物质文明高速发展时期,常有一些非社会主义甚至敌视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与文艺作品等引进来,从而削弱心理、思想尚不成熟学生的防御能力,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这些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现代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具有明显的多元性、表面性、矛盾性和不稳定性,这些都是班主任最困惑的问题。因而,迫切需要运用爱的力量营造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影响这些学生。
二、细心是班主任工作的源泉
班主任作为班级工作的实施者、引领者,肩负着几十名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重任,大至管理教育教学工作,引导学生的人生发展,小至管理粉笔、地面上的瓜子壳、窗户上的灰尘、学生的吃饭、睡觉。除了这些,班主任还应有一颗纤细如发的心。要做到勤观察、勤交流、勤家访、勤鼓励、勤表扬、勤记录”。
平时,细心观察学生的学习、情绪、身体、表现;多与学生交流、谈心,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爱好兴趣;多家访,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分析思想动态;关注学生点滴的进步,及时鼓励、表扬;有教育心得多记录、多总结,积累经验……这样对学生各方面情况均了然于心,才能因材施教。
不厌其烦,不厌其细,时时抓,细细抓,是班主任工作不可欠缺的。
三、耐心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保证
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细小琐碎。有时确实让班主任焦头烂额,然而终止一个坏习惯和培养一个好习惯,都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因为一种正确的观点,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化为学生自己的认识。因此,在差生的转化过程中,我们决不能操之过急,希望一步到位,或“一蹴而就”,“一劳永逸”。要允许反复,并在反复中耐心地进行诱导教育。在教育差生的过程中我们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做到宽严相济,持之以恒,耐心细致地做好他们的教育工作。决不能对差生揭老底,算旧账,全盘否定他们已有的进步。我的做法是后进生实行“周谈”;优生实行“月谈”。指出他们的进步和不足,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班主任工作,可说酸甜苦辣样样滋味皆在其中。尽管工作尚不够尽善尽美,但确已尽心尽职了。我总想,何时才有自已治班的特色呢?……
教师要有“工匠之心”
看到央视上的一则广告《致匠心》,非常受触动。
著名音乐人李宗盛和世界著名跑鞋纽巴伦的一位工匠,两人交替出现,各自制作自己的伟大作品:一把吉他和一双纽巴伦的跑鞋。他们聚精会神,精心雕琢,不断打磨。画外音随之响起:
我知道,手艺人往往意味着固执、缓慢、少量、劳作,但是这些背后所隐含的是专注、技艺、对完美的追求,所以,我们宁愿这样,也必须这样,也一直这样。没有理所当然,就是要在各种变量可能之中,仍然做到最好。伟大的工匠充满了人性之美。
我想起了高尔斯·华绥笔下的格斯拉兄弟,这对兄弟都是鞋匠,他们说做鞋子是一门手艺,并对这门手艺充满了敬畏之心。他们精选最好的皮革,亲手缝制每一双鞋子,把灵魂都缝进鞋子里去了。在机器大生产到来的时候,别人都舍弃质量,追求时间和金钱,他们却固执地坚持手艺人的规矩,20年不涨价,先订制后付款,可以赊账……他们一针一线,不吃饭,只是做鞋子,最后活活被饿死……
还有《红高粱》中的罗汉,一辈子酿高粱酒,酿酒就是他的命。他认为高粱也是有灵性的,高粱酿成了酒,仍然是活着的,依然日日夜夜在生长,直到成熟到极致,十八里飘香。
正因为如此,老实巴交的罗汉,才要发疯地阻止日本人,阻止他们砍掉快要成熟的高粱去修路。高粱是酿酒手艺人的命根子。目睹着高粱被白花花的斧头砍倒,罗汉的心滴血了,愤怒的罗汉趁着夜晚放跑了修路的马匹,一把火烧了日本人的窝棚。因为热爱酿酒,连带热爱酿酒的原料,为了它宁肯献出生命,这就是手艺人。
人生的很多时候,他们完全忘记了自己,沉浸在自己的技艺中,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打造自己的作品,他们把灵魂灌注进去了,作品中有自己的血和肉,自己的心,作品就是他们自己。
我被他们深深感动,很多教育者缺少的就是这种“工匠之心”。在很多人眼里,“匠”可能是实用的,也是精巧的,但绝不是艺术的。“匠”是规矩、束缚、再现的代名词,他们守成有余,创新不足。伟大如韩愈也要鄙视匠人,他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这里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就是我们所说的“匠”。
鉴于此,很多老师勇敢地喊出口号:不做教书匠!热血沸腾!血脉贲张!
但这些年,我们实在被口号和愿景害苦了。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当士兵的元帅也绝不会是好元帅。一个元帅不精通士兵的业务,不了解自己士兵的所思所想,不是从士兵中血汗中干出来的,这个元帅能做得扎实起来吗? 从教育的角度来说,人人都不做教书匠,谁来踏踏实实地教书呢?不想当教育家的老师不是好老师,但全部老师都做教育家,却是危险的。都是教育家教书,对中国教育也许是更大的灾难。
因为现在所谓的教育家,教而优则仕,常常在天上飞来飞去,传经送宝,何尝真正有时间深入孩子的心灵,施肥,浇水,拔草,辛勤耕耘呢? 我们不止一次目睹这样的场景,某教育家执教某某班级,一开始家长们奔走相告,欣喜若狂;但一段时间下来,“教育家”马虎了事,刚愎自用,学生成绩一塌糊涂,家长们苦不堪言。
我的一位老领导一直坚持乡村教育,他的方法很陈旧,他就像一个匠人,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坚持下来,硕果累累,瓜果飘香,深受家长和学生的爱戴。他有一句经典的名言:“高射炮打蚊子不好使,真正拼刺刀,打硬仗,还是要靠我们这些人啊。”
其实,如果真正能够把教书匠做好了,我们的教育就好上天了。这些年,我们的创新理论层出不穷,今天学苏联,明天学老美,后天学日本、芬兰、新加坡……我们被创新理论吞噬了,忘记了教育不就是教书育人,何有他哉?
我们常常说要更新我们的教育观念。其实教育观念不在于新旧,而在于真假。孔子的“教学相长、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旧不旧?叶圣陶“教是为了不教”旧不旧?这不都是教育的真谛,任何时候也不会过时。但我们被创新绑架了,很多好的东西,因为不具有创新的要素,就被我们毫不犹豫阉割了。这些年,我们就像猴子掰玉米一样,掰一个扔一个,最后既没有传承,也谈不上创新,教育变成了一个十足的死魂灵,无根也无叶,有魂也无魄。不妨具有工匠之心,就做一个教书匠吧。对教育者来说,具有工匠之心,第一是要耐得住寂寞。
人生很多事急不得,你得等它自己熟,教育更是如此。教育中我最在乎的就是“悟”,“悟”需要闲暇,需要毫无压力,需要安全感,需要舒张,也需要时间来保证。
做教育,就得像个手艺人,沉浸在专注,激情和挥汗如雨的光阴里,享受这件事情本身所带来痛苦和幸福。没有痛苦的教育,不值得一提,没有幸福的教育,不值得一过。
哲学家说,人是被抛在这个世界的,但人不能孤独的活着,于是,每个人都是匠人,都通过自己的作品与世界对话,透过作品告诉人家我心里的想法,我眼中的世界,我生活的诉求。
但这一切都需要时间,需要发黄岁月的慢慢积淀。
世界再嘈杂,匠人的内心却绝对需要安静和安定,面对大自然赠与的素材,他们只有先成就它,然后才有可能成就自己。
譬如在选择小提琴木料时,匠人们非常在意树木的年轮。在他们看来,每棵经历岁月洗礼的大树中都藏有一个精灵,而这个精灵正是一把提琴的灵魂。木料选出,风干切割后,他们将其放入一个终年不见阳光的房间四到五年。这样,本来混沌的木板就有了灵异,万籁俱寂中那些曾经吐纳的自然之气,收藏的百鸟之声,才会像沙漏一样从木头中渗透出来。琴的制作如此,人的成长也是如此。
真正的教育者,绝不追求所谓的多快好省。所谓的高效课堂,不过是教育功利化赤裸裸的表达。教育不是工业,而是农业,像中世纪古老的庄园生活,缓慢从容,教育就像怀春,就像缓慢成熟的爱情,种子和灵魂都喜欢安静,在和煦和温暖中,春风化雨,潜滋暗长。第二是要聚精会神,认真打磨。工匠之心能够过滤俗世的种种杂念,最重要的是,它能净化人生而为人的最大弊病——自私。当教师怀着工匠之心做事时,一言一行都会融入教育者的人格魅力,教育美在聚精会神,美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曾经拜访过罗丹,那时候,茨威格还是一个三流作家,无论怎么努力和挣扎,就是突破不了自己的瓶颈。
罗丹热情邀请茨威格去自己乡下的雕刻室去看作品。但他却突然疯子一样,沉浸在一尊已经完工的女性半身像前,喃喃自语,手里拿着粘土,不断修改,一个小时,两个小时,罗丹沉浸在自己的作品中,忘记了茨威格和整个世界,直到三个多小时后,罗丹才恍然醒来……
这是茨威格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课,他说:“一个人工作竟然可以专注到完全忘记时间空间与周围世界的存在,实在是令人钦佩和肃然起敬,这种完全忘我的境界也使我得到了空前绝后的感动。这3个小时我没白等,它使我把握住了一切艺术、一切事业成功的奥秘,那就是4个字——聚精会神!”
这就是悟,对工匠之心的领悟,使得茨威格深刻认识到自己在文学道路上之所以不顺,就是因为功利心过重,以致作品浮浅急躁,深度不够。从此,茨威格成了另一个匠人,聚精会神,慢慢打磨,沉静得如同一块苔藓斑斑的石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经典作品,源源不断地出现。第三还要有一颗简单的心灵。
大道如简。匠心就是用简单的心做最单纯的事。喜欢匠人,尊崇匠心,喜欢他们匠心独运,熟能生巧,也喜欢他们巧夺天工。
靠手艺过活,不需要辨识与选择,无争,无怨,直面无常,将人生以最简单的方式进行下去。
朱敦儒的《西江月》写得好。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哪管旁人无奈。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不须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
不需计较,也无须安排,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我也是这样。我从不相信一切,我只相信我的双手,相信泥土,相信我们曾经对岁月许下的诺言。一切艺术都需要专注,专注就是聚焦,聚焦就是不及其余,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世界是复杂的,唯有用极简的心,才能造出世界上最美的物件。这是生活的哲学,也是生命的辩证法。
极简,当然不是单调,更不是乏味,而是用沉静的敬畏之心,塑造出有灵魂的活生生的作品。
譬如,奢侈品的另一面,不是极致的华贵,而是自然而然的简单。因为那是一种依靠积累、源于传承的工匠精神,这种精神无法瞬间获得、想要就有。香奈儿服装所配的鞋子,一直与乡下一个老太太手工艺人合作,而且一合作就是几十年。真正手艺人的作品,是机器无论如何也做不出来的。因为它们没有灵魂,眼睛里没有泪水。
侯孝贤为纪录片《盛世里的工匠技艺》接受采访时所说:“我们之所以喜欢手工的东西,是因为我们的美感来源,就是在这历史久远的技艺中逐渐形成的。” 是的,我们的教育艺术也是如此。
无怪乎一些教师在报纸杂志上大声呼吁:“谁为教师减负!”“为师者, 累到何时方是休!”这是很多教师在不堪重负的情况下, 迸发出的心声。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常常把很多精力放在对学生的研究上, 而忽视了对自身的研究。然而教师毕竟不是神而是人, 教师也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 也有普通人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被爱的需求、被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所以我们诚心希望参与教育管理的领导们、专家们能用人本主义的思想关注我们教师。关注教师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 关注教师的生命质量, 减轻教师心理负担, 从而使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更有激情, 更有活力, 更富创造力和战斗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重视研究人的内在需要、动机、情感和兴趣, 尤其重视人的潜能的发挥, 强调培养人的个性。心理学家詹姆士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本着肯定人的思想去管理, 是合乎“人文思想”的。从管理发展史来看, 学校管理经历了从传统管理到科学管理, 再到人文管理的不同阶段, 进入21世纪, 学校管理在理念和原则上已经进入一个综合时代, 即科学管理与人文管理的有机结合。所以, 我们今天强调尊重人、关心人、培养人和发展人, 强调学校管理的民主化和人文化, 有效地实行“三味”管理。
一、“民主味”
也就是说, 学校要制定民主制度, 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 让教师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
我们现今推行的学校管理体制是校长负责制, 校长负责制不等同于独断专行的“家长制”。“家长制”的管理作风, 其特点是权力过分集中, 是封建管理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因袭和沉淀, 两者不能画等号。校长负责制与民主管理是相辅相成的, 并不矛盾。因为校长负责制的高度集中, 需要坚实的群众基础。只有充分发扬民主, 才能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 校长的权力影响力和非权力影响力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在中小学实施了多年的校长负责制需要改进, 中小学普通教师的精神状态和生活状态很大程度上是这一制度压制下的产物。不少校长在“负责制”这一旗帜下胡作非为, 权力比胡主席大, 民主比奴隶制少, 什么都是校长一人说了算, 动不动就以人事改革威胁教师。校长施加的压力要远远大于教育学生的压力, 中国中小学普通教师中99%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一个国家已经形成了这样的施教者, 可以试想会培养出怎样的受教者呢?所以应尽快实行校长选举制, 实行重大问题交教师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决定的制度。只有这样, 教师才会找到做主人的感觉, 才有生机, 才有活力, 才能全身心地教书育人。
从人格意义上说, 人与人是平等的。在学校, 校长与教师、学生也是平等的。因此, 校长要时刻叮嘱自己做一个与大家一样的普通人, 这样才能具有为教师、学生和家长服务的公仆意识, 才不会凌驾于教师、学生之上而随心所欲地发号施令。平等是民主的前提, 而讲平等的标志是尊重人, 不尊重人的人其潜意识就是承认人的不平等, 或想在人格上超越别人。校长应以周总理为楷模, 尊重教师的尊严, 多些民主精神。如对教师应多表扬, 少批评;多关心, 不冷淡;多接近, 不疏远;多激励, 不高压;多一点人道, 减轻一点负担, 关心保护其身心健康, 使教师有强壮的体力支撑传道、授业、解惑的艰辛工作, 以健康心理来承担经师、人师、社会文明推动者的神圣使命。
二、“人情味”
也就是说, 建立一支富有人情味的管理队伍, 营造团结互助、温馨舒畅的人际氛围, 增强教师队伍的凝聚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 人类随着自我的形成, 产生了希望得到他人关爱的需要, 即在一个人的生活中希望从有关系的人身上感受到温暖、关爱、同情、尊敬、认可等。而教师这个从早到晚把精力奉献给教育事业, 同时又承受着来自学生、家长、学校、家庭各方面压力的群体, 心理上其实也有脆弱的一面, 也会像孩子一样渴望得到信任、理解、关心和对自己情感的尊重和优点的赏识。而聪明的管理者当然深知这一点, 人非草木, 怎能无情, 感人心者, 莫先施情。了解人, 依靠人就是要讲人情味, 感情是联系人与人之间, 领导与教职工之间关系的润滑剂。美国的企业家是一群比较早就懂得用人本管理的思想去管理员工的群体。比如:在美国的RMT公司, 有“微笑的面孔”的故事, 在公司的厂房标志、信纸、信封、各种文具上都醒目地印着一张笑脸。在坦德姆电脑公司, 创始人吉米·特雷比每周都开一个“啤酒联欢会”, 请员工喝啤酒, 一边谈业务, 一边沟通感情。而华尔玛特公司的所有管理人员胸前都挂着刻有“公司必须关心自己的员工”字样的圆形小徽章, 所有这些无不渗透着浓浓的人情味。学校的管理也是一样,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 常看到这种现象, 有的管理者让教师挑重担, 而教师毫无怨言, 反而心悦诚服地接受。而有的管理者只让员工做一点点事情, 便导致抱怨和牢骚, 原因可以很复杂, 也可以很简单, 简单到可以只是一句富有人情味的话或一个富有人情味的眼神和动作。“士为知己者死”, 如果你在辛苦的劳动当中获得信任、理解和赏识, 死亦不足惧, 又何惧担子重?如果这种压力是你愿意承受的, 压力又如何不能成为动力?所以管理者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把管理对象“人”的要素放在首位。有人情味的单位更能给人以安全感, 更有助于营造团结互助, 温馨舒畅的人际氛围, 更能给予教职工愉快、幸福的情绪体验。而心情是第一生产力, 愉快的心情可以缓解所有的心理压力。有句话说得好:“问世间情为何物, 直教人生死相许!”生死尚可许, 又有谁不愿在一个富有人情味的团体中学习和工作呢?
三、“学术味”
营造宽松民主、自由竞争、百花齐放的学术氛围, 增强教师队伍的战斗力。
如果说“民主味”能满足一个教师被尊重的需要, “人情味”能满足一个教师被关爱的需要, 那“学术味”则能满足一个教师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
学校是培养人和完善人的地方。其培养的对象不单只有学生, 还有教师。现在任何学校都有约束教师的规章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适度的规章制度可以帮助教师自律, 有助于教师的自我完善。然而, 教育毕竟不是束缚而是解放, 不是后退而是超越。学校除了建立一些以人为本管理思想为出发点的规章制度, 以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行外, 还需要营造自由竞争、百花齐放和多元文化兼容并蓄的学术氛围。培养一支有现代教育思想, 有独立人格魅力的学者型教师队伍。
在日本, 人们称“学校即教师本身”, 意思是说, 在学校生活中, 教职员工集体的面貌对学生人格的形成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本身就是一种环境。教师群体的人格感召力是校园文化环境中对学生影响最深的要素。而聪明的领导者深知要教育出一批优秀的学生需要一批怎样的教师群体。
大家都知道, 要教育出有健康人格的学生, 就需要有健康人格的教师;要教育出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则需要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创新能力来自个性的张扬, 而个性的张扬必须在民主的氛围中体现。不言而喻, 在专制压抑的氛围中, 教师没有自我意识, 没有思维伸缩的空间, 没有独立的教育教学思想, 又谈何有个性化的教育教学风格, 那么我们又怎能希望出现多一些像魏书生一样有鲜明个性的教育家呢?
常常会听到有的教师抱怨说:“我不希望学校给我太多的条条框框, 这让我多少有点儿压抑与沉闷, 我只希望领导给我指明方向, 指出总体要求, 然后让我以自己的方式去管理、教育我的学生。”这是多么宝贵的思想。不知我们的领导们可否知道, 只有让教师感到学校能为教师提供可以发挥自身才能, 展现个人理念的平台, 教师才有当家做主人的感觉, 才会感觉到自己并不是一个卑微的教书匠, 而是有独立教学思想和教育能力的优秀教育工作者。
教育要考虑现实, 但不能因某些困难和现实问题而退缩甚至反对创新。教育要求教师脚踏实地, 但不能因此而反对教师标新立异。人与人之间的个性有差异, 不同的个性适合不同的教育方式、教学风格。只要不误人子弟, 求实与创新也是可以在矛盾的基础上统一起来的。踏踏实实做学问的教师和有独特教育教学风格的教师都是学校的财富。
关键词:教师;学生;爱心;教师能力;修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285-01
一、教学过程中关爱教育特征分析
教学过程中的关爱教育是以价值关怀为取向,以对学生的情感关爱为先导,通过教师对学生个体的关爱,形成对学生的社会态度与人格特征的形成。关爱教育不仅要强调对教育的客观性、理性和逻辑性,更多地与道德思维相关。同时因为关爱教育会较多地与教师的个人直觉有关,因此难以避免的带有浓厚的主观成分与情感色彩。因而,教学过程中的关爱教育本质上也是一种情感教育,情感关爱教育是教师内心产生的学生的一种主观体验。教师合理使用关爱教育,保持一颗爱心,就会对学生个体身心的发展起着推动和促进作用。
在教师关爱教育过程中,需要教师保持有一颗爱心,倾入对学生的情感,这里的“情”是对学生的同情和体验,而“感”是对学生情感变化的感觉和感受。情感关爱需要对学生感情变化过程进行及时体验和感受。关爱教育是一种以情感为核心的知情行教学方法,其本质上属于体验式学习。因而,关爱教育作为一种爱的教育,需要以情感体验为特征,需要老师保有一颗爱心。情感体验是一种带有独特色调的觉知或意识活动,情绪体验是大脑的感受状态,因而体验式学习的发生机制与认知学习有着本质不同,情感体验式学习需要个体整个生命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中的关爱教育需要以个体关爱为目标,建构合理的心理结构,通过开展对学生的关爱活动,加强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感受和体验,进而可以在教学活动中表达爱和创造爱,这是关爱教育的实践体现。
二、加强对学生关爱教育的建议措施
教师保持一颗爱心,将这份爱心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就是要实施关爱教育,实施对学生的关爱教育应遵循教学的一般规律,并合理的凸现情感体验与道德实践的有机结合,建议采取以下措施来加强对学生的关爱教育。
1、实施对学生的情感渗透策略
加强对学生的关爱教育,一方面要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思想品德教育课,另一方面也要结合学科教学的具体特点,进行情感渗透性策略。以情感为中介,实现知识向信念的转化。
在认知过程中实现情意发展与道德提升。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只有通过合理的方式转化为学生的信念才能发挥精神力量的作用,所以情感教育是知识向信念转化的重要媒介。建立起以信任、关怀、合作为特点的师生关系,以丰富的教学媒体科学合理的创设教育情境,进而有效的实施情感化教学这是实现情感渗透教育的重要条件。只有合理运用情感渗透性策略,以情感目标来合理引导学生的认知目标,促使学生的求知过程成为情意并举与精神完善的过程,才能更好的发挥教师的作用,进而实现教学过程与道德实践的一体化。最后,由于不同学科由于其特色不同,所以德育渗透点也应当不同,这就要充分发挥学科特色,实现教学过程中真善美的融合。
2、实施品德教育策略
德育教育区别于智育教育,德育教学可以揭示儿童对社会规范的认同与接受程度,学生对现实生活的道德感受是接受一切教育的基础。所以这也是实施关爱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必须关注学生道德生活质量。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实现充分合理的集体生活,使学校里人与人的接触道德内化的最有利条件。加强对学生的关爱教育,就需要不断维护学生的自尊心,不要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教师在批评学生的时候要讲究场合,注重方式和方法。当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出现问题时,要以最大的耐心和冷静态度帮助学生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进而鼓励实现学习的进步,用关爱建立师生之间平等、信任、互爱关系。
3、关注学生的精神需求
在对学生进行关爱教育过程中要建立起以人文关怀为特点的校园文化,不断提升学生的校园精神生活质量。营造校园关爱文化,创造特殊氛围,提升精神境界,可以使关爱理念具体化,融入学生的现实生活,内化为学生个体内心的需要,进而诱导和激发学生追求真善美的心理潜能。加强对学生的关爱教育需要不断要一视同仁的关爱学生,对学生平等相待。无论男生、女生,都没有亲疏优劣,对学生都是一样关怀和一样要求。在关爱教育过程中,要让学生觉得教师始终都能做到公正无私和值得信赖。同时关爱学生还要做到宽严结合和严慈相济,也就是说,教师对待学生要严而不苛和宽而不纵。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态度,鼓励学生形成探究精神和养成思考的好习惯,使观念层面的东西可以通过活动形式进行外显化和稳固化,进而形成求知求真求实的高尚人格,让学生能够以博爱之心,营造德育品格。
三、结语
关爱教育实际上属于情感教育,通过情感化的体验,加强对学生的关爱实践进而构筑起体验式的学习方式,并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是教师进行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可以说没有关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更应该注重关爱教育和保持一颗爱心,在实施教学的同时遵循科学合理的方法和原则。
参考文献:
[1] 王健敏.关爱教育的教学实施模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03).
[2] 阿衣古力·乌斯曼.如何在语文教学渗透情感教育[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八卷)[C].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