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与角》优秀教学反思(精选12篇)
《旋转与角》教学反思
《旋转与角》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锐角、直角、钝角,感知了图形的旋转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学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和周角。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通过教学,知道锐角、直角、钝角、周角的形成过程,理解各角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教材从旋转入手,使学生体会旋转过程中角的变化。从而引出平角和周角。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带学生复习了什么是角及学过哪些角,什么是直角,什么是锐角,什么是钝角,然后出示课件:小猴子在单杠上旋转,让学生观察旋转过程中形成各种角,并发现、提出其中的数学问题,导入新课。在学生找到了锐角、直角、钝角后,启发学生找出平角和周角,讨论什么叫平角,什么叫周角。得出结论:通过旋转,可以得到好多种角,其中平角和周角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重点。通过让学生观看画面,亲身模仿运动,结合讲解,初步感知平角和周角。再让学生说一说生活的平角和周角,以拓展他们的视野。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这两种角的认识,体会平角和周角的不同特征,感受它们的普遍存在。在学生认识了这些角之后,让学生找出各种角的特点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区别各角。最后,完成一组练习,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印象。
因为学生有了锐角、直角、钝角的知识基础,学习这部分内容比较容易。在没有学习过角的度量时,稍加提示就能做出一些比较难的求角度的习题,课堂效果良好。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上册第二单元第24~25页“旋转与角”。
教学目标
1.通过课堂操作活动, 让学生认识平角和周角, 并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
2.通过教学, 让学生知道锐角、直角、钝角、周角的形成过程, 理解各种角之间的关系。
3.培养全体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及初步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认识平角和周角, 理解各种角的形成过程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区别0度角和周角的不同。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活动角、投影。
学生准备:小棒、活动角的工具、尺子、三角板、点子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出角的有关知识
师:首先我们做一个拼图游戏, 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四根小棒, 看看能围成什么图形?
生:正方形、长方形、菱形……。
师:如果去掉一根小棒呢?还能拼出什么图形?
生:三角形。
师:再去掉一根小棒呢?
生:只能组成一个角。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角)
师:你们知道哪些有关角的知识吗?
生1:角有一个顶点, 两条边。
生2:角有直角、锐角和钝角。
生3: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有角, 三角板上有一个直角, 两个锐角。
生4:我还会画直角、锐角和钝角。
……
师:很好, 那么谁能在黑板上画出直角、锐角和钝角, 并标出名称。
师:同学们真棒, 不仅说的好, 画的也好, 除了你们知道的以外, 我们这节课还继续研究有关角的知识。
【设计意图】利用游戏培养学生兴趣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激起学生扩散思维, 引起学生对角的知识的回忆, 为下面学习平角、周角做铺垫。同时让学生说出有关角的知识, 并画出各种不同的角, 把学生已有的知识充分利用起来。
二、合作交流, 探索新知
1.了解角的形成过程。
师:我们知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那么角是怎么形成的呢? (课件演示:先画一个点, 然后由这个点引出两条射线。)
师:请同学们仔细看演示, 你能说说吗?能用你的学具做一个角吗? (师根据学生说的在角上标出顶点、边。)
师小结:由一个顶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2.转一转, 认识各种角。
师:请同学们拿出刚才做好的活动角, 固定其中的一条边, 旋转另一条边, 观察旋转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角, 有什么发现, 与同学交流。 (学生动手操作, 教师巡视指导, 让学生体验角的大小是在变化的, 名称也随着变化。)
师:老师在投影上展示角的变化情况, 并让学生说出角的名称。
生:锐角———直角———钝角。
生:重合 (0度角) ———锐角———直角———钝角———直线 (平角) ———重合 (周角) 。
生:直线 (平角) ———钝角———直角———锐角———重合 (0度角) 。
师:同学们对重合 (0度角) 、直线 (平角) 到底是不是角有了争议 (教师边演示边说) 。有的说是, 有的说不是。
师:同学们在下面演示一下, 同座同学再议一议。
师:刚才同学们演示的很好, 现在有一个问题, 老师边演示 (角的两边重合) 边问, 这是角吗?大家看有没有什么不同的想法? (让学生理解这不是没有角, 而是一个0度的角。)
师:你有不同的想法吗, 请同学边演示边说一下。
生:我开始也是这样转的, 但转到钝角后我还在转, 就转成了这样 (平角) 了。我觉得还可以转, 但是我不知道叫什么角?
生:我转了一圈, 你看两条边都重合了, 又转成你说的0度角了。
师:同学们能看明白他们是怎么转的吗?你自己再转转看, 又有什么发现?
师:现在都能转成这样 (平角) 了, 想一想它跟前面几个角相比, 有什么不一样?
生1:比前面几个角都大。 (真仔细!)
生2:角的顶点没有那种钝或直、尖的感觉。
生3:角的两边是平的。 (真棒)
生4:它好像不是一个角吧?
师:同学观察得非常仔细, 看出了它的这么多特点, 那么谁能回答 (师指平角) 它到底是不是一个角?想一想, 为什么?。
生1:它是一条直线, 直线又不是角, 所以不是角。
生2: (马上反对) 它有顶点, 又有边, 怎么不是角? (边说边演示)
生3:而且它还是由钝角旋转过来的。
师:现在明白了吗, 这也是一个角, 只不过它有点特殊, 两边是在同一条直线上, 那么你们能给它取个名字吗?
生:横角、平角 (行吗?) ……
师:像这样的角数学上称它为平角。能理解吗?
生:因为它两边是平的。
师: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平角?
生:做操时, 双手侧平举时两手所形成的角。
师:用身体做示范, 有人手没伸直, 能行吗?我希望每天做这个动作的时候都能够像现在这样, 两手形成的角是一个平角, 要是弯曲了, 就不好看了, 也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能做到吗?
生:能。
师:还有没有?
生: (指着教室前面的钟) 我觉得6点的时候应该是平角。
师:能说详细点吗?
生:6点的时候, 时针和分针所成的角是平角。
【设计意图】看课件, 概括出角的意义, 通过动手操作, 让学生体验角的大小变化, 理解各种角是可以由旋转变化的, 让学生在争论中理解为什么这是一个角, 感知平角的特点和名字的意义。
师:真不错, 现在我们接着转。这个角与平角比怎么样? (大) , 那现在 (两条边重合) 呢?它还是角吗?它是什么角?
师:这就是周角。它是怎么形成的? (一条边绕另一条转一周得到的)
生:老师, 你刚才说重合是0度角, 这时也重合了, 为什么又不是0度角了?
师:你非常爱动脑筋, 周角是我们刚才一起转一圈得到的, 它最后重合了, 但是前面的重合不是我们旋转得到的, 所以是0度角而不是周角, 能理解吗?
生:那两条边重合的时候可以是周角也可以是0度角了。
师:对, 但我们得看看它的形成过程,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几个角的形成过程。 (课件演示) 看到这个演示过程, 你想说什么?
师:你在生活中见过周角吗?
生:12点整时, 分针和时针成周角, 也可以说是0度角。
【设计意图】在举例子的时候让学生动手做一做, 学生感到非常兴奋, 趁机进行思想教育, 这样把知识真正融入到了学生的生活之中, 做到了数学生活化。在认识周角时, 学生记起了前面所说的0度角, 教师正好利用这个机会让学生理解周角和0度角的区别, 理解为什么12点整时可以用周角和0度角两种方式表示。
3.直角、平角与周角的关系。
师:小组之间利用活动角转一转, 说一说各种不同的角?
师:你能用手中的三角板摆出平角、周角吗?学生动手操作, 并把摆好的角举起来。
师:在摆的过程中, 谁发现了平角和周角之间的关系? (1周角=2平角)
师:还有什么发现?
生:1平角=2直角, 1周角=4直角。 (真了不起!)
4.理解各种不同角之间的大小关系。
师:请同学在点子图上分别画出各种不同的角?
师:如果让你给这几个角排队, 你想让它们怎么排? (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 , 看看谁能把队排得又快又好。
师:谁愿意到黑板前排列?
生: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 (或小到大排列) 。
5.生活中的周角和平角。
师: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有平角, 哪些地方有周角。
师:观察书上的几幅图, 它们是围绕哪一点旋转的?都形成了什么角?学生说完, 教师补充完课题 (旋转与角) 。
【设计意图】通过摆一摆, 转一转加强对平角、周角的认识。让学生理解平角、直角和周角的关系, 为后面学习打下基础。
三、综合应用
1.跟我做, 运用你的身体来表示所出示的角 (锐角、直角、钝角、平角) 。
2.跟我填, 请同学完成书上25页练一练1题, 每个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组成的角是什么角?
3.想一想, 其他整点时刻时分针和时针所成的角是什么角?你能把它们分类整理一下吗?
师: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看书了解知识。
【设计意图】这部分练习层次分明, 充分考虑了各个层次学生的需要, 而且训练的方式也让学生感到很亲切, 因此参与意识非常强。
【总体意图】
关键词:《平移和旋转》;学习与研究;空间与图形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280-01
《平移和旋转》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有点难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有如下体会:
平移和旋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不要求学生死记概念,更不需要学生去背诵结论性语句。只从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平移与旋转现象:建筑工地上的升降机的移动是一种竖直方向上的移动,而本身没有发生方向上的改变,就可以近似的看作是平移现象。螺旋桨、转椅、风车等物体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做旋转或左右摆动运动的,這种运动叫做旋转。
教材在介绍这两种现象时,通过直观形象的图示使学生了解什么样的现象是平移,什么样的现象是旋转。
此外,教材还通过在方格纸上将图形进行平移,使学生掌握图形的平移,并会画出在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上平移后的图形。通过生活中旋转的实例使学生初步感知旋转现象。
最后,又通过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实际操作中深入理解概念,体现了知识形成的完整过程。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看到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在他们的头脑中已有比较感性的平移和旋转意识,对于学习这方面的内容学生非常感兴趣。
在设计本节课教学时,我遵循动手操作的教学原则,通过玩一玩,比一比、分一分,学一学,说一说,做一做,帮一帮,练一练,扩展等活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一、玩一玩——感知平移和旋转运动现象
激情导入:
学生跟着我的口令做游戏,通过让学生做运动,有意识的将学生做的运动和本节课要学习的物体的两种运动方式:平移和旋转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很快的从自身的运动过度到物体的运动当中去。很自然地导入了课题。
二、比一比、分一分: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这一环节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
课件出示书上18页前4个运动的画面(缆车、升旗、飞机的螺旋桨、风车。)把生活中鲜活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中,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景,在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它们是怎样在动,并让学生动起手来比一比、分一分,根据这些物体的运动进行分类,一类旋转,一类平移,让学生初步感知旋转和平移现象。接着老师(放课件)学生做动作,然后再通过交流讨论,对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点认识就更深刻了。
三、学一学——分析平移和旋转现象的特征
让学生利用学具,通过拼一拼,拉一拉,转一转,在游戏中体会平移和旋转。
让学生看课件的演示再次观察抽象出:旋转就是围绕一个点或一个轴作圆周运动,平移就是直直地运动。得出旋转与平移这两种现象的本质区别。
四、说一说——判断和例举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找出旋转与平移的特征以后,再让学生判断一组生活中的运动现象是旋转还是平移。接着再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见到的旋转与平移现象,在说的过程中不要求学生对现象描述的准确性和语言表达的完整性,只需意思正确就可以了。
例如:推拉窗的移动是平移现象,自行车轮子的转动是旋转现象等。还要重点引导学生注意像荡秋千,开、关门的运动,虽然没有做旋转一周的运动,但是仍然是围绕中心运动,属于旋转运动。
从生活中去发现平移和旋转现象,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日常生活中这两种运动现象的认识。
五、做一做
让学生利用学具盒和自己的身体自己亲自体验旋转与平移现象:做一个表示平移和旋转的动作,实际上是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上,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以进一步体验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在做的过程中,我注意观察,将做的好的学生点到前面。让他们表演并说说自己做的是哪种运动现象,指明学生判断正确与错误,并说明理由?
六、帮一帮
通过帮助精灵和聪明判断谁移动的距离近,谁移动的距离远引出了本课的难点:
说出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方向和格数,在这个环节里,我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方式,使学生学会正确地判断平移距离的方法。随后,再根据动态课件,适时引导:要知道小房子图平移了几格,先要定标准(可以是一个点),再看这个标准平移后对应的位置,数出中间的格子数,就是平移的距离。让学生在书上任意选择不同的点数一数,再交流,从而发现了其中的规律。
这一过程,学生人人动手操作,活动由易到难,步步深入,使学生对平移的距离有了较好的认识,不仅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七、练一练——解决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问题
练习设计----“帮小熊找船”(练习十第1题)。
先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找一找,然后让学生说出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后,老师再动画进行演示,这样既直观又有趣,学生的注意力全部被吸引了,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八、扩展
学生情况分析:
“角的认识”学生在二年级时已经接触,本单元认识的角主要是平角与周角,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因为线段、射线与直线以及平行线、垂线都是比较抽象的平面图形,所以应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积累一些经验,也便于学生直观地认识这些图形。第四课时 旋转与角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周角。
2、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教学重、难点:
1、认识平角、周角。
2、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引导归纳。学法:观察思考,自学讨论。
教学准备: 每人用两根硬纸条做一个活动角。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认识平角和周角。
1、转一转,说一说
(1)一人用活动角转出各种角,让同桌说一说是什么角?(2)一人说一人转。
(3)复习锐角、直角、钝角和角的组成部分。
(4)我们可以把角看成是一条射线围绕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这个端点就是角 的顶点,这条射线就是角的边。
2、认识平角和周角。
(1)师演示平角和周角,让学生说一说是什么角?(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平角,什么是周角。
二、试一试
1、说一说生活中的周角和平角。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2、上述图案是围绕哪一点转动的,并找找图中有哪些角。
三、练一练
1、说一说每个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组成的角是什么角。
2、在点子图上分别画出锐角、直角、钝角和平角让学生独立完,再小组交流。
四、你知道吗?
1、在生活中,除钟表外,还有不同用途的计量表,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围绕一个 点旋转。
2、指针转到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角,让学生说说指针在什么位置时,与指针在 零点时构成了什么角。可先画一画,再说一说
五、说说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
1、试一试:第1题学生在说平角和周角时,要引导学生说明平角和周角是如何 构成的,如人竖直倒立后身体与单杠形成了平角。
2、说说生活中你还看到了哪些平角与周角。
六、布置作业:练一练 1、2.板书设计: 旋转与角
锐角 直角 钝角平角 周角
教后反思:《旋转与角》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锐角、直角、钝角,感知了图形的旋转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和周角;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通过教学,知道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的形成过程,理解各角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教材从旋转入手,使学生体会旋转过程中角的变化;从而引出平角和周角。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以游戏引入,师生发指令,一学生按指令旋转活动角得到相应的角来,这不仅帮助学生复习了学过的角,也让学生初步感知旋转可以得到角,从而引出课题。接着还是通过活动角旋转得出平角和周角,进而介绍他们的特征和画法,探讨它们和直线及射线的区别,再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平角。
在学生认识了这些角之后,让学生找出各种角的特点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区别各角。最后,完成一组练习,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印象。然后我安排了让学生用身体的动作摆一摆角,我介绍你来猜角的名称,在点子图上画角,给学过的角排排队等课堂活动。还安排了时间表,这一道题目对学生要求较高,学生想象出该时刻钟表的时针和分针的指向,再判断其形成角的类型。尤其最后一个小问题:“9点半的时候”,这是道提高题,需要学生的生活体验,因而考查的不仅是角的知识,更多的是考察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总的来说,本节课课堂气氛轻松愉悦,教学层层递进,课堂活动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很高,主动感知各类角,感悟他们的特征。
课后作业
⒈填一填。
⑴一条射线围绕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图形叫做()。
⑵下午六时整时,时针与分针所成的角是()。
⑶一个角有()个顶点和()条边。
⑷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直角有()个。
⑸一个三角尺共有()个角,其中有()个直角和()个锐角。⒉下面的角都是什么角?请写出它们的名字。
⒊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⑴角的两边分别是两条()。
A 直线 B 射线 C 线段
⑵3时整时,时针和分针所成的角是()。
A 锐角 B 直角 C 钝角
⑶三角板中没有()角。
A 锐角 B 直角 C 钝角
⑷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个锐角。
新课标指出在教学空间与图形时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应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获得对简单几何和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因而在教学平移和旋转一课时,我注重创设情景、设计疑问,让学生在与同伴合作中探索问题;与同伴交流中得出结论,尝试获取成功的喜悦。
在教学中我带给超多感性材料,透过让学生用眼观察、动手操作、自身体验,化抽象的概念为看得到摸得着的现象,因而学生都能举出生活中许多有关平移、旋转的现象。如:坐电梯时做上下平移运动:国旗冉冉升起时做上下平移运动;拉抽屉时做平移运动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运用多种感官,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使学生从数学现实出发”是课改中的一个新理念。平移、旋转的现象在生活中虽随处可见,但平移旋转的特点要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很难。于是,我用方格纸上操作和课件的演示。让学生在操作演示中感知平移运动方式。充分调动学生手、脑、眼、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化的情景中学习,不仅仅解决了数学知识的高度抽象性和儿童思维发展具体形象性的矛盾,而且使学生主动参与,用心探究,对平移、旋转现象有了深刻的理解。
三、重视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在方格图中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格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给学生带给了自主探究、自主思考的机会,并让学生想办法验证得到正确的结果,先让每个学生透过数一数、移一移,研究平移的距离;再让学生数一数、小组交流讨论,得出确定图形平移的距离以及确定的方法,教师适时结合多媒体课件随机移动方格图的每一个特征点,在多次数方格图任意一点的平移结果后,学生感悟出平移的本质,我们以后数一个图形平移了几格,只要在这个图形上找到一个点,看这个点平移了几格,它所在的图形就平移了几格。
本节课主要复习小学阶段图形与空间最基本的概念:线与角。我自从参加教育工作开始接触的就是小学高段的教学,对于线与角的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都不是很清楚,于是在备课的时候,就请教了带过这个学段的教师在复习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重点复习什么,所以整节课结束后感觉还是比较成功的。
在本节课刚开始的时候,也就是刚出示课题的时候,学生都发出一阵嘘声,有些不屑的感觉,学生的状态比较浮躁,可能他们觉得这个知识实在是太简单了,没什么值得复习的,所以我也对他们进行了思想教育,使他们能在本节课中注意自己容易出错的地方或者自己还不太明白的地方,但是整节课的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原因也是这部分知识相对而言真的比较简单,学生都很踊跃的回答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我明白,学生对于自己很有把握的知识会很积极的回答,而大部分学生的心态还是怕自己会回答错,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在设置情境上一定要能让学生敢于回答。
——参加戴穆兰工作室送教下乡心得体会
城北中心小学 沈春花
《线与角》是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第二单元的内容。本单元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主要内容有:线段、射线、直线的认识,平行线与垂线的认识,平角与周角的认识,以及用量角器量角与画角。其中,有关线段、角的初步认识等内容,学生在二年级下册已经学习过,但当时的学习是初步的,属于直观认识。本单元则是在学生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对这些内容加以拓展和提高,加深对图形本质特征和图形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在课程实施中,需要依托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挖掘丰富的现实世界中的相关问题作为学习素材,开展适当、有效地操作活动,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想象、推理、表达等活动中,积累丰富的直观经验和生活经验,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发展空间观念。
1一、恰当把握教学目标。
教师要树立整体意识和目标意识,从整体着眼把握教学目标,明确每一阶段的具体要求,理顺学科教学总目标、学段教学目标、学期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这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课时教学目标的制订和实施,因为它直接指导和影响着具体的教学过程,特别是课堂教学的过程。尽管这一单元的内容比较少,课时也不多,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教师同样需要把单元教学目标分解为课时教学目标,确定每一课时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注意目标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便于教学效果的检测和评价。注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适度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2二、综合考量学生的基础和数学素材。数学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许多数学知识与生活有密切联系,可以在现实世界中找到“原型”,儿童的生活经验是他们数学学习的重要基础。教学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特点,尽可能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以学生有所体验的和容易理解的现实问题为素材,让学生在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的含义。如直线、射线,由学生初步认识的线段引出,说明把线段向两端无限延伸,就得到一条直线,把线段向一端无限延伸,就得到一条射线;进一步指出直线没是端点,是无限长的,射线只有一个端点。使学生较好地理解线段、直线和射线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且还借助手电筒、激光光束等体会射线,直观感受射线向一端无限延伸的特点。再如,在“相交与垂直”中,让学生从“剪刀”“红十字标志实物图中引出相交与垂直的概念;“梯形面”的大楼图,更是巧妙地帮助学生想象不平行的两条线段无限延长后一定能相交的特点,突破认识上的难点。生动形象的生活素材,不仅为学生认识抽象的线与角提供了主的生活背景,也密切了儿何图形与生活的联系。
3三、加强动手操作,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
第一学段的学习,学生对角已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他们已经学会如何利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知道了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教材中安排了不少“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拼一拼”等操作活动,旨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并形成画角和量角的技能,初步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同时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这些知识基础,在加强操作活动的同时,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如在教学量角时,在引导学生明确量角器是度量角的工具后,放手让学生自主观察,通过交流认识量角器的结构,在量角器上找出指定度数的角,并正确读出角的度数,学生动手自主量角。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学会如何找角、读角、量角。在这些活动中,每个学生都参与探究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理念。
4四、努力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不单纯是数的计算,形的研究,贯穿始终的恰恰是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要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抓住有利因素,有意识地加以引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如“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和射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就可以渗透极限的思想、猜想和验证的方法。
“旋转”是生活中处处可见的现象。在教学中,我不仅仅是使学生感知和初步认识旋转,并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还要使学生初步认识旋转的实质,并会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
本节课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从中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课始,出示了一些学生熟悉的摩天轮、钟表、风车、旋转木马等物体运动的画面,让学生观察画面上的运动显现,并根据学生的感知规律,让学生经历观察对比的思维过程,再通过交流,对旋转运动的特点的认识就更加深刻了。这是旋转运动现象的前提,由于前面的观察、模仿做动作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较为深刻的表象,所以让学生到生活中找一找物体旋转的现象时,学生视角较为广阔,但是在表述现象是还不是很清楚。在教学设计中,我分三个层次,环环相扣,由感知到认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去引导学生探究和思考,并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看微课等,认识旋转的特征,从而突破重点、突破难点。
让学生对旋转的理解并没有停留在概念上,而是让学生仔细观察生活现象,沟通了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与生活一体化。能够引导学生用学具表示旋转,充分调动学生手、脑、眼、口等多种器官直接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不仅解决了教学知识的高度抽象和儿童思维发展具体形象性的矛盾,而且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对旋转有了深刻理解。
平移和旋转对学生来说这种物体运动的现象是观察得到,体悟得到的,因此我从数学化的角度对这节课进行了设计,帮助学生将生活现象数学化,将无意认识有意化,无序思维有序化。在课堂上,我先做了一个推桌子的动作,又做了个拉窗户的动作创设教学情境。从情境中引出移动,在动手操作中感知平移的运动特征,从而揭示平移的概念。然后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物体平移的过程,又出示方格图,并自制了小房子的教具,在方格纸上平移房子,房子运动时,对应点、对应线段比较清晰,且非常直观,学生容易把握平移的特征。课前学生也准备了格子图和小房子,学生通过操作,在实践过程中掌握平移的运动特征。
在方格纸上数出平移距离及画出平移的图形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针对这个难点,我先让学生猜测平移的格数,大多数学生都会猜4格,因为两座房中间空了4格。我并不否认学生的观点,而是让学生借助学具小房子移一移,自己得出结论:向右移7格。再让学生脱离学具,想想有什么好办法来数?激发学生思考数平移格数的优化策略。最后得出结论:数一个图形移了几格可以找图形中的一个点或一条边,看它移动了几格就说明这个图形移动了几格。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索与交流的空间,引导学生猜测小房图平移的格数,再放手让学生交流,使学生在交流的碰撞中自然地想要探究正确地判断平移距离的方法。随后,再根据动态课件,教师适时引导:要知道小房图平移了几格,先要定标准(可以是一个点),再看这个标准平移后对应的位置,数出中间的格子数,就是平移的距离。让学生在书上任意选择不同的点数一数,再交流,从而发现了其中的规律。这一过程,细化了操作方法,使学生对平移的距离有了较好的认识,不仅突破了本课的难点,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最后我又设计了拓展练习,要求学生画平移4格后的小船,这是一个开放性的练习,答案也是多样化:可以是向左、右、上、下平移4格后的小船,也可以是先向右平移1格,再向上平移3格等这样的两次平移。通过拓展练习学生对平移这一现象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感知旋转这一环节,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电风扇,风车等动画,水到渠成地得出了“旋转”现象的特征——“物体绕着某一个店或某一个轴转动的运动方式。”
提问的普及面太窄了,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对孩子的表扬很欠缺,现在的学生很喜欢自己被表扬,我以后应利用他们的这种心理来激励他们好好学习。
对于欣赏音乐这段设计的不错但没有充分利用好,可以全部欣赏完请同学们一边回忆一边说,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能力,一个同学说不出其他同学可以补充,起到所有同学都在努力的回忆有一种倒计时,竞赛的感觉,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就符合我们现在的素质教育,不是死学知识。
我的板书很差,下一步应重点联系,希望尽快提高。
数学语言不精确,废话较多,大部分时间还是我自己说。就象是自问自答,由于自己的语言不简练、精确导致孩子心理明白也是表达不出,以致最后测试什么是平移现象?什么是旋转现象?回答的很乱。
这节课我做到以下几点:
一、注重直观形象来帮助学生形成概念。首先,我让学生观察课件中物体的运动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平移和旋转的运动;让学生根据这些物体的运动方式进行分类,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征。在解决判断物体的平移和旋转时,我从生活入手,呈现出常见的生活现象,如:教室门的开与关、电风扇的转动、拉抽屉、闹钟指针的运动等,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学习数学的兴趣便更加浓厚。同时让学生借助肢体动作表演进一步加深对平移和旋转的感知。之后,又让学生玩一玩含有平移和旋转现象的玩具,激发兴趣,深化理解。学生在大量直观形象的操作活动中较好的形成了概念。
二、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课的导入是动态出示学生喜闻乐见、亲身经历过的游乐项目:旋转木马、摩天轮、太空火箭、青蛙跳,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在学生认识了平移和旋转现象之后,我又启发学生寻找生活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如:司机开车转动方向盘师旋转;开抽屉是平移;拉拉锁是平移;直升飞机的螺旋桨是旋转;钟表上的针在旋转等,巧妙的拉进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了平移和旋转的特征。实际教学中,我还借助推拉窗户和拉窗帘的对比,帮助学生理解了平移是物体整体的移动,平移过程中,物体的形状、方向都不发生变化。
三、巧妙突破平移距离的难点。判断图形在方格纸上开始位置至终止位置间的平移格数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学生常常为认为两个图形中间空了几格,就是平移了几格。新课程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对于数一个图形平移的格数,学生是很难想到只要去数某个部分移动的格数就可以了。因此,教学中,我将问题简单化、具体化、层次化,设计了点的平移、线的平移再到简单图形的平移,很自然的把学生的注意引向了点的移动。发现:看一个图形移动多少格,只需看某个点移动了多少格。
所以,在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的基础上,我直接揭示了平移和旋转的概念。物体或图形沿直线运动的现象叫做平移;物体或图形围绕一个点做圆周运动的现象叫做旋转。在初步揭示概念的基础上,我呈现了坐缆车、滑滑梯的图片,引导孩子们明白直线运动的“直线”包括横线、竖线、斜线。上一届就有孩子认为滑滑梯和坐缆车不是平移,因为方向是斜的,他们认为只有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直线运动才是平移。这一设计有助于提前预防这一错误的出现。
另外,我还呈现了“荡秋千”,引起孩子们思考、讨论:荡秋千是否是旋转现象?有一部分孩子认为“荡秋千”不是旋转现象,理由有二:一是认为它没有旋转中心,二是认为没有旋转够一周。针对没有旋转中心的说法,很多孩子强烈反驳,表示“荡秋千”是有旋转中心的,并在课件上描了出来,成功说服大家。针对“没有旋转够一周”这一意见,我举例进行了反驳,我说:“体育老师最爱喊的口令是向左转、向右转,我们没有转完一周吧,可是我们旋转了。”孩子们恍然大悟。在这里由于孩子们还没有接触过圆弧,我便没有直接揭示圆弧运动这一词语,只是说:虽然没有旋转够一周,但其运动轨迹是圆周的一部分。由此,让孩子们明白像“荡秋千”这样的现象也是旋转。
然后,我又呈现了自动旋转门和开大铁门两个情景,让孩子们判断其是否属于旋转现象,孩子们立马判断其属于旋转现象。我追问道:“与之前的旋转现象相比,自动门和大门的旋转有何不同?”孩子们陷入了沉思和自言自语。于是我提示道:有谁知道旋转门是绕着哪里在旋转的?很多孩子依然在找中心点,但描出来后又发现不对,最后孩子们描出了旋转门的中心轴,并表示之前的旋转现象是绕着一个点在旋转,而这两个门是绕着一条线段在旋转。我补充道,数学里把你们说的线段叫做轴,旋转门是绕着中心轴在旋转的。于是,我进一步揭示了旋转的内涵,物体或图形绕着一个点或者一条轴做圆周运动的现象叫做旋转。(实际上应该是物体或图形绕着一个点或一条轴作圆弧运动或圆周运动的现象叫做旋转。由于孩子们不了解圆弧,我也就没有补充。)
最后,通过练一练的第2题,我向孩子们揭示了“在平移过程中,方向、大小、形状都没有发生变化,只有位置发生了变化。”在此基础上我追问孩子们:“那在旋转运动中,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变呢?”孩子们基本都能想到,大小和形状没有变化,方向和位置发生了变化。
“试一试”共有两个问题。问题一:按要求画出平移后的图形。教材准备了棋子、铅笔和三角尺让孩子们在格子图上平移,这三样东西依次对应点、线、面。孩子们几乎都能正确平移棋子和铅笔,一部分孩子能正确平移三角尺,另一部分孩子的错误在于:横边和竖边都画得比原图短,改变了图形的形状,因此,我再次强调“平移后图形的大小、形状、方向不变”。GH分享了画平移后的三角尺的方法——先平移竖边,再平移横边,连接两个端点画出斜边。我及时的追问孩子们:“什么最好平移?什么平移起来麻烦一些?”优生能想到棋子和铅笔好平移,因为它们结构简单;三角尺麻烦一些,因为它的结构相对复杂一些。在GH方法的基础上,我分享了“平移关键点”的方法。找出图形的关键点,按要求依次平移关键点,最后顺次连接关键点即可。接着,我们进行了相应的练习,练习结果一塌糊涂,优生倒是不存在问题,不管是使用自己的方法,还是老师教授的方法,都能做对。而对于学困生来说,哪种方法都不管用。他们的问题在于空间想象力差,又不愿意按照老师教授的方法一步一步去操作。例如:FHY就只平移一个关键点,剩下的部分完全按照感觉去画,但她的空间感不太好,所画的边要么长于原图,要么短于原图。课后我也在想:是不是点对他们来说过于抽象了。于是,我准备明天再强调一下GH的方法:逐条平移线段,先平移竖线和横线,再连接端点画出斜线。
【《旋转与角》优秀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新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旋转与角教案06-01
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07-22
平移与旋转教学反思10-05
图形的旋转教学反思12-02
二下数学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06-10
《图形的平移》《图形的旋转》教学反思06-25
五年级《旋转》教学设计12-19
旋转轴对称人教版教学设计07-25
《CAXA三维旋转动画设计》教学设计01-04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