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学术讲座

2024-06-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名老中医学术讲座

名老中医学术讲座 篇1

吴林生

一、个人简介

吴林生,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医学硕士。1981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成为我国第一批运动医学硕士,并曾赴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运动医学中心和澳大利亚运动医学中心进修学习。前任中国中医研究院骨伤科研究所(暨望京医院)骨关节科主任,博士生导师,骨研所专家委员会委员,兼任意大利国立帕维亚大学客座教授,美国国际中医学院教授,韩国运动医学及康复医学协会咨询顾问,香港中医骨伤学会特约理事。

从事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专业三十余年,主要致力于关节外科和运动创伤的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曾应邀赴四大洲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行医讲学。发表论文30余篇,英、日文译文20余篇,专著多部,代表性著作为《膝痛》(人民卫生出版社)、《运动创伤的诊断和中医治疗》(人民卫生出版社)。另有《骨伤科诊疗规范》及《骨伤生物力学》等著作。曾获国家体委科技成果奖、中国中医研究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两次)及国家专利一项。

二、学术思想与临症经验 1.中西医结合认识膝痛

在中西医结合的理念指引下,系统学习了中西医学,不断地吸取国内外医学精华和先进成果,并集多年的临床经验,在膝关节伤病的研究上闯出了自己的道路,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

中医认为膝痛属于痹症。对膝痛的研究突破了传统的痹症分型,创设了六痹八型的理论(风、寒、湿、热、瘀血、痰郁、气血虚和肝肾虚),并对引起膝痛的各种疾病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超出了传统的风寒湿痹,明确提出血瘀作痹、痰郁作痹和因虚作痹(包括肝虚及肝肾虚型)的观点。而这些是膝痛中更为常见的类型。对骨关节炎的疼痛特点作了总结性的论述(初动痛、负重痛、主动活动痛、反复痛和静止痛),还对膝关节骨关节炎的其他临床表现作了总结,包括关节肿胀、畸形和功能障碍等。此总结既符合临床规律,抓住了该病的特点,又是前所未有的开创性概括总结。

在膝关节伤病的治疗方面,主张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强调“术、药、针、功、具”并用,充分体现了综合措施和因人因症施治的个性化主张,简便易行,费用低廉,疗效卓著,符合我国国情,对膝痛的诊治具有极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其中“术”指手法和手术。总结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治疗膝痛和运动损伤的手法,作用是松筋、解锁、止痛、动节、松髌、归位、减压、活血,近30余种手法,具有无痛、高效、简便、安全等优点,其中解锁四法可立见功效,松筋及松髌治疗上下楼痛也屡试屡效。手术治疗包括关节镜、小针刀、关节清理术、软骨成形术、截骨术、垫高术、伸膝装置调整术及关节置换术等。主张尽量以小的手术取得好的疗效,形成有中西医结合特色的治疗方法。“药”包括中药、西药的内服和外用。药物治疗主张中西药并用,以达到最好疗效。物理治疗强调湿热敷、漩涡浴和水疗法,不主张干烤的热疗法。“针”指针灸和局部药物注射。针刺犊鼻、梁丘、血海、阴陵泉、阳陵泉、膝阳关、委阳、浮郄、足三里及伏兔、风市、髀关、环跳、曲泉等穴,对于膝痛受凉加重者,用艾灸上述穴位,其效果更佳。注射疗法分局部痛点注射(封闭疗法)和关节腔内注射两种,均应严格消毒,定位准确。注射疗法可以消除原病灶刺激,阻断病理反射的发生和发展,消除炎症渗出增生肿胀,缓解肌肉紧张或肌痉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制止原发和激发疼痛。“功”指练功。提出了练功疗法的四项原则:养生之道,常宜小劳;少负重,常活动;先练力量(等长),再练活动范围(等张);病进我退,病退我进。强调功能锻炼是膝痛的有效而必不可少的措施,同时提出练功与间断使用支具相结合。另外,提倡使用膝关节牵引,在牵引下活动及CPM(持续被动活动)疗法,特别是采用“研磨加润滑”的方法治疗骨关节炎获得了满意的疗效。“具”指支具、支持带、矫具等。发明的“护髌器”获国家专利。

2.运动损伤的中医治疗

提出了中医对运动损伤的辨证施治原则,填补了中西医结合运动医学领域的空白。对韧带的损伤提出了三度(轻、中、重)和三期(急性、亚急性、慢性)的分类方法及相应的治疗原则。既符合国际上的经典分类,又提出了许多令人信服的独到见解和治疗方法。例如对“新伤忌按摩”及“点穴拨筋法”的运用,三度治疗方案,三期外用药(急性期外敷,亚急性期外擦或外贴,慢性期外洗等方药),简明合理,方药独特而疗效显著。加上支持带疗法及支具的使用,更是为骨科医师推荐了过去不常使用而又非常有效的治疗手段。3.对膝关节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1)骨关节炎

将骨关节炎总结为六痹八型:行痹治当祛风通络,舒筋固表,方用玉屏风散(黄芪、防风、白术)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牛膝,五加皮、秦艽、威灵仙、桂枝等。着痹治当利湿行水,消肿止痛,方用四妙散(苍术、黄柏、牛膝、苡米)加味,加草蘚、茯苓、泽泻、秦艽、防己、五加皮等。痛痹治当温经和阳,散寒止痛,方用阳和汤(熟地、鹿角胶、姜炭,肉桂、麻黄、白芥子、甘草)。热痹治当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方用白虎加桂枝汤(石膏、知母、甘草,梗米,桂枝)加味,加入黄柏,苍术,牛膝,苡米,忍冬藤、连翘、稀莶草等。瘀痹治当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方用身痛逐瘀汤(《医林改错》方)加味,牛膝,地龙、羌活、秦艽、香附、甘草、当归、川芎、黄芪、苍术、黄柏、五灵脂、桃仁、没药,红花,加丹参、乳香等,水煎服,必要时可冲服三七面,每次1~2g。有交锁者当行手法解锁。郁痹治当祛痰散结,行水利湿,方用白芥子散(白芥子、木鳖子、没药、桂枝、木香)加味,加防己、萆蘚、泽泻、葶苈子,泽兰等。气血虚痹治当益气养血,滋阴生津,强筋健膝,方用芍药甘草汤加味,药用白芍、赤芍,甘草、牛膝、木瓜、五加皮、人参、黄芪、生地、熟地、山萸肉、菟丝子、杜仲、川断、寄生等。肝肾虚痹治当补肝肾强筋骨,投予健步壮骨丸,或六味地黄丸。骨关节炎的非手术治疗还包括劳逸结合,适当休息;消除关节劳损因素,如减轻体重;

四步练功法(直退抬高、负重直退抬高、负重短弧练习和负重长弧练习);理疗;合理使用支具;手法和针灸治疗等。

手术治疗包括关节镜手术、关节冲洗术、骨赘切除术、游离体摘除术、半月板切除术、滑膜切除术、关节软骨成形术、关节清理术、截骨术、膝关节、融合术和膝关节人工关节置换术。2)髌骨软骨软化症

髌骨软骨软化症是髌股疼痛或称膝前痛中最常见的疾病。系统叙述了髌骨软骨软化症的病理分级、临床症状,深刻的认识了髌股软骨软化症的本质。还特别突出介绍了十几种检查体征如:叩髌试验、音叉试验、髌骨活动度、髌骨轨迹检查等,都是国内外最先进的。对于练功法,总结了增强力量练习和增强活动范围练习的具体动作,非常实用而有效。

增强股四头肌力量练习。理疗:以湿热敷、超短波及电脑中频效果较好。外敷药:息伤乐、消伤痛、舒活酒或吲哚美辛擦剂。笔者用寄奴酒外敷,效果颇佳。配方如下:刘寄奴50g,红花50g,威灵仙50g,五灵脂50g,川乌25g,五加皮25g,加75%酒精500ml,浸泡1周,过滤后,用酊剂外敷。每日2~3次,每次20~30分钟左右。手法治疗:揉、拿膝部肌肉如腓肠肌、腘绳肌,提拉股四头肌腱,搓髌、提髌、旋髌及松髌I势(术者以拇中指提拿患者髌骨,并在髌股间上下滑动)及揉脂肪垫等。中药熏洗;膝痛熏洗方,伸筋草、透骨草、威灵仙、木瓜、五加皮、牛膝、川椒、海桐皮、刘寄奴各15g,加水煎开,趁热熏洗患膝。内服药。中成药如野木瓜片、木瓜丸、健步壮骨丸等,西药如布洛芬、阿司匹林、硫酸软骨素片及维生素E等。手术的功能可分两类;一是解除髌骨力学上的异常,二是治疗病变的软骨。术式包括软骨病灶磨削术、软骨面修整加软骨下骨钻孔术、胫骨结节垫高术(Maquet手术)、髌骨切除术。3)髌股外侧间隙高压

率先在国内详细地描述了有关髌股外侧压力过高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填补了国内空白。在其描述中总结了国外最新的先进经验,并提出了自己独具创新性的观点。休息是重要的治疗措施。对创伤急性发作者尤为重要。包扎制动有时也很必要,可用夹板或棉垫“夹板”弹性绷带包扎半制动,均不可压迫髌骨。口服阿司匹林,临床观察及试验研究表明,该药有利于软骨修复。使用膝支持带或固定架,将髌骨由外向内推,以减轻其向外的分力。手法治疗:在股内侧作揉、攘、拿等手法,在髌骨外侧作拨、推、刮等手法。功能锻炼。进行直腿抬高静力练习,及直腿抬高负重抗阻练习,以增强股内侧肌力量。痛点固定不移者,可行针灸或采用小针刀剥离松解、铲推刮剥等措施。亦可采用局部封闭或药物注射疗法。手术疗法适应于疼痛严重,持续较久,保守治疗无效者。4)髌骨力线不良

认为该病多数与股内侧肌萎缩有关,据此指导临床实践,指导患者练功结合理疗、药疗,屡获良效。增强股四头肌力量练习,直腿抬高及负重直腿抬高。手法治疗包括揉、攘股内侧肌;推拨髌骨从外向内,搓髌、旋髌、提髌及揉拿腘绳肌等。还可使用膝部支持带或具有推髌作用的护膝。病情较重,经非手术治疗无效者可行手术治疗。手术疗法包括外侧支持带松解术、部分髌韧带内移术、伸膝力线调整术、胫骨结节内移术等。5)膝关节半月板损伤

擅长半月板损伤的临床鉴别及不同的治疗方法,既有别于传统的手术治疗,又不同于单纯的中医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治疗方案应根据半月板损伤部位的血运来选择。6)膝关节韧带损伤

对韧带的损伤提出了三度(轻、中、重)和三期(急性、亚急性、慢性)的分类方法及相应的治疗原则。既符合国际上的经典分类,又提出了许多令人信服的独到见解和治疗方法。例如对“新伤忌按摩”及“点穴拨筋法”的运用,三度治疗方案,三期外用药(急性期外敷,亚急性期外擦或外贴,慢性期外洗等方药),简明合理,方药独特而疗效显著。加上支持带疗法及支具的使用,更是为骨科医师推荐了过去不常使用而又非常有效的治疗手段。4.膝关节伤病的手法治疗

解锁法:用于关节交锁时,不论是关节内游离体还是半月板破裂,嵌于两骨之间均引起交锁,产生剧痛和功能障碍,应紧急解锁。包括牵引复位法、牵引解锁法、伸屈复位法和推拉复位法。解锁手法一: 患者仰卧,患膝抬起,助手扶持固定其患侧大腿。术者一手握其踝部牵引,同时作旋转、晃动、伸膝动作,另一手拇指按压在其患膝关节隙疼痛处,同时向内按压,膝达伸直位。活动恢复即为解锁。解锁后症状多可消除。若患者体型胖大,术者也可用腋下夹持踝部牵引,手持小腿作旋转屈伸,另手操作同前。解锁手法二: 患者体位同上,术者以肩抗其患膝,面向踝侧,以背顶靠其大腿,双手握踝牵引,边牵边旋转边伸直,即可解锁。解锁手法三: 伸屈复位法,患者仰卧位,术者立于其患侧(比如右侧)。左臂屈肘,用前臂托住患肢的腘窝作支点,右手握住小腿远端做力点。左臂用力向上牵拉同时右手用力向下牵拉小腿,使之加大膝关节间隙。在牵引下作膝关节屈伸活动,有时可听到解锁声即示缓解。未解锁可在牵引下作小腿内翻、内旋或外翻、外旋动作,听到解锁声,即告成功。或在伸屈膝关节时,顺势突然用力屈曲或伸直膝关节,利用突然的活动,将相嵌滑过或解除。解锁手法四: 推拉复位法,患者仰卧,屈膝90°,术者位于其患侧,以臀部坐其患足或用膝部压住其患足作固定。然后双手环抱其小腿上端,用力行前后推拉(近似抽屉试验),或在推拉同时作小腿内外旋转动作,利用关节的滑动解除交锁。

消肿止痛法:消肿止痛法,用于畸形不重的病例,有改善血液循环、消除肿胀、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疼痛和增强膝关节活动功能等作用。急性发作期,红肿热痛时暂停使用。患者仰卧位,常用手法为攘、揉、弹拨,揉拿放松腘绳肌,揉髌下脂肪垫、搓髌、旋髌、刮髌,提髌、松髌,及攘压、提拿股四头肌、伸膝扳镇等手法。俯卧位,常用手法为点按委中穴、揉、攘推、拿、散、扳镇、捋等手法。整理放松手法: 常用揉、搓、牵抖、拍打、摩擦等手法。5.膝关节疾病的小针刀治疗

小针刀疗法对某些膝痛,尤其是骨性关节炎、筋膜炎、髌周炎等膝前区疼痛;疗效较好,膝内、外侧疼痛操作正确,选症恰当也可应用,膝后痛,当慎之。其技术要点:①首先要选准痛点,包括疼痛激发点、痛性筋结和索条。疼痛局限。定位准确则效果好。而且要明确病灶的深浅层次。并作以标记。②严密消毒。酌情施以局麻。逐层麻醉,再次认定病变深浅部位。⑧施术必须熟知局部解剖,进刀点要避开神经血管。最好是一手执刀,另一手在确保无菌消毒下触摸痛点,推按组织,引导施术。④行刀时尽量贴近骨面,越是紧贴骨质越安全。对于离开骨组织的病变。应平行于韧带,肌腱行刀。不可横行切割。也可在病灶周围行刀以松解之。⑤常用施术方法。纵行切割法、横行剥离法、铲磨推平法、侧向刮剥法、垂直切割法(如用于挛缩的纤维索条)、顶推掘进法等。⑥术毕,用手压迫局部以减少内出血,并用纱布敷益,压迫包扎,2~3天内宜减少活动。⑦常用的施术区为髌骨周围、髌下脂肪垫、股骨内外髁缘等处。⑧术中用刀手法要轻缓,尽量避免扭曲,折撅,以免断刀,可用另一手协助推按。⑨一次施术进针点不宜过多,以1-3处为好,最多不过4~5处。每处施术范围不超过1~2cm。骨性关节炎所致膝痛病理很复杂,小针刀有一定疗效,而且简便宜行。相对安全,痛苦较小。但并不能解除所有的致病因素,必要时应配合其它疗法。

名老中医学术讲座 篇2

吾师刘昭纯教授从医30余年, 博士生导师, 山东省第一批省名中医。1991年、1998年2次获日本笹川医学奖学金赴日本横滨市立大学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研修与合作研究两年。先后兼任山东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 日本横滨市立大学康复科特别研究员, 日本国际中医研究会学术顾问, 现任世界中联药膳食疗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中华中医药学会药膳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山东省科学养生协会会长。第二附属医院康复研究室主任, 国家级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师承国家著名中医张珍玉教授十余年, 深得辩证精髓, 并熟研《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等中医古籍, 广读古今名家医案, 雅俗并收、精于辩证、贯通中西、自成一体, 其主要学术思想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创“瘀血生风”假说

“内风”, 又称“风气内动”, 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 临床上凡出现动摇、眩晕、震颤、抽搐等症状者, 即可概括为“风气内动”。多见于现代医学中的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脑动脉硬化症、高血压病、脊髓小脑变性症、小脑萎缩、癫痫病、震颤麻痹综合征、脑外伤后遗症等多种疾病的过程中。近年来,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 “内风”病证的发生率不断增加, 因此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也不断深入。但没有突破性进展。

刘昭纯老师依据临床事实、传统文献理论、药物分类学、现代实验研究创立了“瘀血生风”假说。吾师经过多年的中医临床发现, 很多内风病证均同时出现瘀血证的症状特点, 在治疗上亦常常使用活血化瘀药物, 且每每取得较好的疗效。现代临床常见的脑血管意外、脑动脉硬化证、癫痫病、震颤麻痹综合征等多属于中医内风证的范畴, 中医称之为中风、眩晕、痫证、颤证等。临床实践证明, 这类病症除了具有动摇、眩晕、震颤、抽搐等风气内动的症状外, 常常兼见舌质紫暗或舌下脉络青紫, 面色灰暗或青黑, 皮肤粗糙, 血液黏稠度增高等瘀血症状;首选的方剂为桃红四物汤、通窍活血汤, 或补阳还五汤加减化裁;最常用的药物为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丹参、鸡血藤、地龙、全蝎、牛膝、山楂等。临床在治疗各种内风病证时亦常用活血化瘀法, 且有很多治疗效果满意的临床报道。许多学者基于大量的临床实践, 提出“瘀血证候始终贯穿于整个中风病变过程”, 认为活血化瘀是治疗中风病的基本法则, 活血化瘀可以治疗内风。

依据传统文献理论, 瘀血可以导致风气内动,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 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大怒则形气绝, 而血菀于上, 使人薄厥”, 《素问·调经论》说:“血之与气并走于上, 则为大厥, 厥则暴死, 气复返则生, 不返则死”等, 都是对血随气逆, 瘀积于上所致风气内动的详细记载。此后, 历代医家对瘀血可导致内风、活血可治疗内风均有不同的认识, 后世医家结合临床实践不断地给以补充和发展, 只是由于中医理论研究的严重滞后, 致使这些宝贵的经验没有得到理论上的升华和提高。

临床常用的熄风类药物, 其中大多具有活血化瘀作用。在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药学》中, 分类为熄风药者共13味, 除珍珠母、紫贝齿、钩藤3味外, 其余10味均具有活血化瘀作用, 如羚羊角“去瘀血、生新血”;天麻“通血脉, 开窍”;石决明“善治脑中充血作疼、作眩晕”;牡蛎“除老血”“消疝瘕积块”;刺蒺藜“主恶血、破结积聚”;玳瑁“破结”;蜈蚣“去恶血”;全蝎“解毒散结, 通络止痛”;地龙“解毒, 通络”;僵蚕“温行血脉”。因此可以认为, 这类药物的熄风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活血化瘀作用来实现的, 至少可以说熄风与活血确有密切的关系。为提出“瘀血生风”假说提供了药物学依据。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 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证、脑萎缩、颈椎病、震颤性麻痹等与风气内动有关的疾病, 多见于老年, 其患者血液多处于高度“粘、凝、聚”状态, 这与中医瘀血致病的理论也是一致的。特别在急性脑血管病变中, 脑缺血或脑出血后引起的脑组织损害、脑功能缺损以及脑水肿、脑缺血缺氧等急性脑循环障碍, 均与血瘀有关。

现代药理亦研究表明, 在脑出血急性期及时使用活血化瘀药物, 既可减轻脑血肿的形成, 加速血肿的吸收、消散, 防止再出血, 又能控制和减轻脑水肿, 防止脑疝形成, 对于终止和延缓脑出血急性期病理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而证明了血瘀是中风病发生发展的关键所在。

基于以上研究, 刘昭纯老师提出“瘀血生风”病机假说, 在国内外专业杂志发表论文60余篇, 先后主持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十余项, 充实、完善了肝风内动的理论体系, 为创建活血熄风法提供立论基础, 对内风发病的预防、治疗、后遗症的康复具有指导性意义。

刘昭纯老师指出, 任何科学理论都不可能是凝固不变的, 它必然在实践的推动下不断向前发展。当人们发现了新事实和新关系, 或总结出新经验, 而应用已有理论不能解释时, 就需要提出新的假说, 创建新的理论。中医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不能脱离这一规律。理论来源于实践, 反过来又指导实践。这正是刘昭纯老师倡导的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1) 溯本求源, 统一中医理论中最基本的概念和术语; (2) 实事求是, 正确认识中医理论的科学价值和局限; (3) 直面现实, 正确理解和对待中西医结合; (4) 尊重事实, 在实践中检验、升华和创新理论以解决目前存在的中医部分理论陈旧, 不能适应现代临床工作的需要及臆测思辩形成的理论困惑。在临床实践中应采取这种科学严谨的学术态度研究中医理论及实践活动。

2 倡“未病先防”思想

刘昭纯老师秉承《内经》理论, 倡导“未病先防”、“不治已病治未病”, 重视根据“体质辨识”进行针对性的预防及养生。

刘昭纯老师指出中医预防主要分为三个层次: (1) 未病先防; (2) 既病防变; (3) 病后防复发。《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乱治未乱, 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 乱已成而后治之, 譬犹渴而穿井, 斗而铸锥, 不亦晚乎!”, 刘昭纯老师在强调“治未病”的同时, 亦非否定“治已病”, 要求把“治未病”与“治已病”两种形式结合起来, 相辅相成, 更好地促进身心健康。

针对中风病, 刘昭纯老师贯彻了“治未病”的康复预防观, 根据现代康复医学研究证明, 人体各部位的功能障碍, 可以是潜在的, 也可以是现存的;可以是可逆的、部分的, 也可以是不可逆的, 完全的。在与疾病的关系上, 可独立存在, 可共同存在, 也可以病后存在。因此, 刘昭纯老师强调康复治疗开始的时间, 不应局限在功能障碍出现之后, 而应在此之前, 亦即在发病之前或在发病过程中就应采取一定的措施, 以防止病残的发生, 或把病残降低到最低程度。

康复预防是现代康复医学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在这一问题上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具有较大的优势。“治未病”是中医防治疾病的重要原则, 包括“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在用于指导康复预防时, “未病先防”可预防病残的发生;“已病防变”则可通过早期康复诊断和康复治疗, 防止病残的恶化和再次致残。

“上工治未病”, 刘昭纯老师的“治未病”预防中风的理论与现代医学心脑血管病“三级预防”不谋而合。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 中风病的发生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命和生活质量, 积极预防已成为相当有意义的课题。危险因素及先兆症状的发生和发展对防治中风病的发生意义深远。中医药在本病的研究上, 历经诸多医家的深入研究, 在预防和治疗上愈加显示出广阔的前景。治疗上则可根据疾病表现的症状、轻重程度的不同、患者年龄的差异, 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 共达“治未病”之目的。

“法于阴阳, 和于术数, 食欲有节, 起居有常, 不枉作劳, 故能形与神具, 而尽终其天年, 度百岁乃去”, 见于《黄帝内经·素问》, 意思是效法自然界阴阳变化的规律而起居生活, 会遵照正确的养生方法来调养锻炼, 饮食有节制, 起居有规律, 不过度操劳, 所以才能身心健康, 从而活到人类自然寿命的期限, 即百岁以上。吾师根据“体质辨识”指导对中风病的预防, 指出从“瘀血生风”假说可以预测, 正常人群中有瘀血倾向体质者将是未来内风病证的高发群体。因此, 从中医“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出发, 利用饮食活血、药物活血、针灸活血等方法, 以改善其体质类型上的瘀血倾向缺陷, 这对于预防某些内风病证的发生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早期或发病前期, 适时、适量地应用活血化瘀药物, 可阻止或预防这类内风病证的发生和发展。高血压、头痛、眩晕、糖尿病、消渴病、冠心病 (胸痹、心痛病) 、心脏病 (如风湿性心脏病) 、高脂血症等, 其病机皆为瘀血。都是导致中风的高危因素, 通过血黏度高易发缺血性脑血管病。血黏度高在中医学属于“血瘀”的范畴其意指无濡养功能, 阻碍气血运行, 筋脉失养, 而手足麻木, 头目眩晕, 大脑失聪而多健忘。主要的治法是活血化瘀, 再结合患者的其他临床表现进行辨证施治。治疗作用药物常用:三七、川芎、益母草、丹参、郁金等等, 可以达到预防。

因此刘昭纯老师指出:中医“治未病”的康复预防观、“杂合以治”的康复治疗观以及自然医学的康复治疗法, 将会在未来世界康复医学的发展中显示出巨大优势。不但应用于中风病的康复, 而且与人的健康密切相关。总之, 防重于治。未病之先, 要采取一定的措施, 防止病残的发生;已病之后, 要早期诊治以防止病残的恶化、蔓延和再次发生。这一“治未病”的学术思想在未来康复医学中将会发挥巨大的作用。

3 秉“大医精诚”之心

刘昭纯老师不仅在学术上独树一帜, 而且生性恬淡, 为人温和、荣辱不惊, 医德高尚, 推崇孙思邈的《大医精诚》-东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 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 精勤不倦”, 而且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 以“见彼苦恼, 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 策发“大慈恻隐之心”, 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 且不得“自逞俊快, 邀射名誉”、“恃己所长, 经略财物”。

刘昭纯老师从医三十余年, 他身体力行, 不慕名利, 虽任山东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 日本横滨市立大学康复科特别研究员, 日本国际中医研究会学术顾问, 现任世界中联药膳食疗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中华中医药学会药膳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山东省科学养生协会会长, 第二附属医院康复研究室主任, 国家级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 身兼数职, 但吾师对任何学生、下级都是循循善诱, 和颜悦色, 对患者更是一视同仁, 不论贫富贵贱, 细心诊治。近几年, 吾师一手促成了日本协力团成员到我康复中心工作, 在长达两年的时间, 义务为两个年轻的日本康复治疗师担任翻译, 提高了康复中心的治疗训练水平, 增强了中日人民的友情。

医学的不可预知性、人体的个体差异性, 使得医疗不可避免的出现不尽如人意, 吾师强调医学虽然有局限性, 但帮助患者是没有局限性的, 是医师的重要职责之一。医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治疗、治愈, 更多的是帮助、安慰;昭示了未来医学的社会作用。医务工作者道德标准, 可以不是每一个患者都治愈, 但应该时时去帮助患者, 帮助他们恢复健康, 要用心;在治疗、帮助患者的过程中每时每刻都要安慰患者, 解除他们的心理压力, 使患者得到心灵慰藉。

事实上, 绝大多数医师都追求精湛的技术水平, 试图做一个真正能“治愈”的人。刘昭纯老师在技术之外, 常常用温情去帮助患者, 时刻在平等基础上进行安慰, 这是人性的传递和情感表达。

身教重于言教, 刘昭纯老师治学严谨, 精勤不倦, 三十年如一日地为广大患者不辞辛劳地奔走, 自觉乐在其中, 是我辈楷模, 受用终身。

4 附医案二则

4.1 中风后多汗症

患者男性, 70岁。患者中风后月余出现多汗, 进行性加重, 以夜间最甚, 汗出如洗, 一夜需多次更换衣物, 伴精神萎靡, 乏力, 手湿, 手足心热, 心烦。视其舌红有瘀斑, 苔白, 切其脉虚数。此乃中风后盗汗之证。证属阴虚火, 治宜滋阴降火, 方用当归六黄汤加味。

黄芪20 g, 炒白芍30 g, 黄柏10 g, 防风15 g, 太子参12 g, 茯苓15 g, 丹皮12 g, 炒当归15 g, 炒黄芩15 g, 黄连10 g, 熟地20 g, 生地20 g, 糯稻根12 g, 鲁豆衣12 g, 浮小麦15 g。复诊:6剂后汗出减半, 上方加减应用月余, 汗出转为正常。

刘昭纯老师分析患者虽为中风, 单突出症状为多汗, 汗出如洗,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当先止汗。患者素体肝肾亏虚, 中风后有使用活血通阳之品, 故是心血不足, 虚则阳盛, 虚热内生, 睡则卫气乘虚陷入阴中, 表无护卫, 肌表不密, 荣中之火独旺于外, 蒸热, 迫津外泄则汗。醒则气固于表, 玄府密闭而汗止阴。手足心热, 心烦, 舌红有瘀斑, 苔白, 脉虚数。综合脉症, 四诊合参, 本症当属祖国医学"盗汗"范畴, 证属阴虚火, 治宜滋阴降火, 方用当归六黄汤加味。

当归六黄汤是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创制的一首名方, 载于其所著的《兰室秘藏》一书中。称它为“治盗汗之圣药”, 主治阴虚火旺所致的盗汗。方中当归养血增液, 血充则心火可制;生地、熟地入肝肾而滋肾阴。三药合用, 使阴血充则水能制火, 共为君药。盗汗因于水不济火, 火热熏蒸, 故臣以黄连清泻心火, 合以黄芩、黄柏泻火以除烦, 清热以坚阴。君臣相合, 热清则火不内扰, 阴坚则汗不外泄。汗出过多, 导致卫虚不固, 故倍用黄芪为佐, 一以益气实卫以固表, 一以固未定之阴, 且可合当归、熟地益气养血。诸药合用, 共奏滋阴泻火, 固表止汗之效。本方的配伍特点:一是养血育阴与泻火彻热并进, 标本兼顾, 使阴固而水能制火, 热清则耗阴无由;二是益气固表与育阴泻火相配, 育阴泻火为本, 益气固表为标, 以使营阴内守, 卫外固密, 烦热盗汗诸症相应而愈。

4.2中风后失语

患者女性, 61岁。患者3个月前晨起后出现舌僵、不能言语伴右侧肢体活动不灵, 无恶心、呕吐、无大小便失禁, 行颅脑CT检查示:脑梗死。前往齐鲁医院给予降压、抗凝、抗血小板及改善循环等治疗。遗留舌体僵硬、言语不能、右侧肢体活动不利, 急躁易怒, 望其口唇青紫、舌质紫黯, 切其脉涩。此乃中风失语之证, 证属气滞血瘀, 治宜活血化瘀, 方用血府逐瘀加减。

柴胡10 g, 枳壳10 g, 桃仁12 g, 红花10 g, 当归12 g, 川芎12 g, 生地黄10 g, 香附10 g, 赤芍15 g, 白术10 g, 桔梗9 g, 升麻6 g, 桂枝15 g, 鸡血藤30 g, 全蝎10 g, 僵蚕12 g, 甘草6 g。复诊:服药15剂后, 患者舌体柔软, 可说少量词语, 但说多即感不适, 余证同前, 上方去生地黄, 加丹参30 g, 青皮10 g, 观察。三诊:续服15剂后, 舌体无僵硬感, 舌质青紫略有好转, 肢体部分恢复, 可搀扶下行。效不更方, 续服30剂, 舌体活动自如, 言语清晰, 可独立行走。

患者为老年女性, 年老多瘀, 气滞血瘀, “老者之气血衰, 其肌肉枯, 气道涩”、气血运行滞涩, 血瘀风动。急躁易怒、言语不清, 口唇青紫、舌质紫黯, 脉涩为气滞血瘀之象。综合脉症, 四诊合参, 本症当属祖国医学“中风-中经络”范畴, 证属气滞血瘀, 治宜行气活血。方药对症, 收效显著。

名老中医坐诊 篇3

潘文昭,香港注册中医学院教授、主任中医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香港注册中医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本刊编委。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逾50年,擅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心脑血管病及尿路结石等。

镇静安神新组方

方药及用法

元胡、甘草各12克,牡丹皮10克,苏木9克,郁金13克,远志8克。加水1000毫升,煎沸后改用文火(即小火)煮40分钟,分2次温服。其中第2次在睡前3小时服,以加强安眠效果。

适应证

适于生活工作压力大,夜间失眠者,亦可用于更年期烦燥失眠。

注意事项

感冒发热、中重度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病患者和孕妇忌服;如已服安眠西药者忌服;睡前忌饮咖啡、浓茶之类有兴奋作用的饮品,不看惊险刺激的影视片和小说。

方解

方中元胡又名延胡索,味辛、苦,性温,有活血行气、止痛之效。现代研究发现,元胡能显著提高人对疼痛的敏感度,有良好的镇痛和镇静催眠作用。口服可提高睡眠质量,减少多梦干扰。此外还可用于胸胁痛、腹脘痛、痛经、跌打肿痛和心绞痛等的治疗。

牡丹皮味辛、苦,性微寒,有凉血、活血、散淤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牡丹皮有抗菌消炎、抗过敏、抗惊厥和镇静安神作用。

苏木味甘、咸,性平,有活血祛淤、消肿止痛和镇静安神作用,可增加睡眠时间与深度;郁金味辛,性寒,有活血祛淤、消肿止痛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郁金含的姜黄二酮有明显的中枢神经抑制作用,能够加深睡眠和延长睡眠时间,其优化睡眠的作用优于中成药朱砂安神丸。

远志味辛、苦,性温,有宁心安神、祛痰止咳功效;现代研究发现,其主要有效成分远志苷,不仅有镇静安神作用,而且有抗炎活性,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导致失眠的脑衰退;甘草味甘,性平,能调和诸药,稳定药性,共起镇静安神、抗郁减压之效。

随证加减

(1) 高血压出现头痛、口苦者,加夏枯草13克,罗布麻15克,槐角12克,以降压、安神、护脑。

(2) 烦躁不安、口苦者,加龙胆草8克,山栀子6克,石菖蒲13克(后下)。

(3) 胃脘胀满不适影响睡眠者,加枳壳10克,木香6克(后下),炒川楝子9克,以宽中和胃。

(4) 更年期潮热影响睡眠者,加地骨皮15克,知母9克,黄柏6克,以清潮热安神。

名老中医用药心得 篇4

1、旱莲草----可以保肝解毒。针对阴虚湿热病人。既能养阴扶正,又能凉血解毒,且不助湿,成了我治疗湿热型肝炎的必用药。

2、白矾----用白矾5G加入方药中,起解毒降酶之用,效果的确很显著,但此药需要中病即止,不宜久服,待转氨酶降至正常即可停用,一般不会反弹,是见效速度最快的药。

3、黄芪----扶正以祛邪,用100到150G,4日内即可获效,如果剂量在60以下,时有不效者,且见效缓慢,对于没有气虚症状的也很有必要用。

4、鳖甲----有明显扶正效果,其含动物胶,角蛋白等,不仅能抑制或逆转纤维化,还能增加血浆蛋白水平,改善体质,缺点是仅适用于阴虚体质的病人。

5、蒲公英---其优点是安全无毒,其次还有桑寄生(抑制病毒效果显著,又能补肝肾),白花蛇舌草,甘草等,对湿热明显的病人,大剂量的蒲公英还可以致泻,使邪有出路,(暂用或加白术)。

6、蜂房----能助阳,化湿邪,攻毒外出,阳虚症状的多见于慢肝,毒邪深伏于肝,与湿胶结,加之正气不足,正虚邪恋而缠绵不愈,湿为阴邪,易伤阳气。

阳痿早泄

1、红参----肥胖,体力差等证见气虚阳虚者,红参可以大补元气,对阳痿症状也有很明显的效果,我通常是在常规治疗效果不显时才加,起绝招之用,剂量在20到30.

2、枸杞----一可以补肾填精以起痿,二可以与补阳药相伍,抵制补阳药之燥烈。枸杞用量到50以上,效果会很明显。

3、淫羊藿,对性事淡漠的病人,此药为首选。用于临床,效果的确明显,若符合肾阳不足,其剂量一般用20到50.此药是我治疗肾虚阳痿的最常用药。

4、阳起石----以此药为主,剂量达到70,佐以枸杞防其燥烈,病人于用药第2日获得成功房室。取效后减量巩固治疗一些时日,2年来未复发。中医之密在于量,在此处可见一斑。通常情况,它的剂量只是15到30G,随病情调节药量。此药过量会引起咽干等,但未发现其他不适。

5、蜈蚣----一,精神忧郁引起的,它可以疏通肝络以起痿,二,脉络瘀阻(动脉硬化)引起,它可以化瘀通脉以起痿,三,蜈蚣本身也有强壮之功。

6、滑石----早泄遗精用,可能有的朋友感觉很奇怪,是这样,早泄和遗精都属于尿窍闭,精窍开,不兼用利水以开尿窍而仅以涩精之品固精门,很容易越涩越不利,所以在用五味子,桑螵蛸,金樱子等涩药的基础上加一味滑石,取其用涩于利之中,用补于遗之内,此为用药之密。此法还可以有效防止有轻微湿热的病人闭门留寇。

胃病

1、枳实,胃痛或胁痛属气滞者,单独此一味就可以获效。

2、三七,胃痛属瘀血,痛处固定,夜重,脉涩,我首选为三七,个人感觉三七效果优于五灵脂蒲黄,其化瘀定痛之功在瘀血胃痛里也能很明显的显示出来,另外对消化性溃疡引起的出血证属瘀血的更为适宜,既能止血又能活血。

3,蒲公英,此药擅长治疗痈疡,能清胃消瘀,对于糜烂性胃炎,胃溃疡伴感染,证属瘀热而胃痛的效果极佳,如能用其根更妙。辩证准确有药到病除之效。

4,穿山甲,西医检查为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者,可能与癌前病变有关,中药可以使其吸收,而此功非草木所能胜任,所以我用穿山甲,配伍五灵脂,蒲黄活血化瘀,去旧生新,同时加白花蛇舌草解毒防癌。此型胃炎一般胃液分泌不足,加乌梅酸甘化阴,促进胃液分泌。 胃病的中医分型很复杂,也与肝胆脾密切相关,所以需要辩证准确方可下药,对寒热错杂的胃痛,可用甘草泻心汤,针对寒与热的偏盛,调节姜,连的剂量,对慢性溃疡,辩证基础上加补中之黄芪,生肌之白芨可愈。

贫血

1、黄芪,----根据气与血的关系,治疗由失血,胃病等原因引起的贫血,黄芪可以补气以生血,同时,气虚气不摄血引起的出血,黄芪还能补气摄血,脾虚,气血生化乏源,黄芪可以补脾以生血。

2、鹿角胶,----用于再障性贫血,此病病位在骨髓,肾主骨生髓,髓生精,精化血,故用鹿角胶补肾精以化血,此为精血同源原理,治疗此病必须从此处下手,我曾治疗2例,配伍龟板胶,蚕沙等取得良好效果。

3、蚕沙----还是针对再障,龟鹿二仙胶是治疗再障的首选药,但很滋腻,不利于久服,而蚕沙可以补脾化湿,巧妙的解决了问题,用它的另一原因是蚕沙提取物经证实,对造血干细胞,粒单细胞,红系祖细胞,骨髓有核细胞的恢复,增值有很明显的促进作用,也能调节骨基质的修复,从而促进了骨髓造血功能的恢复。

4、磁石(代赭石)----缺铁性贫血言外之意就是体内缺铁,所以我们在治疗此病时,可以适当加点原料,比从食物获取要快多了,不妨试试。

5、何首乌,----经治疗观察,在补血药中,它的效果要比当归好的多,几乎与阿胶不差上下,我在临床经常用到50G,它所含的卵磷脂是血细胞膜的主要原料,并且又能促进造血。

寻觅名老中医心得体会 篇5

中医学博大精深,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数千年来,造福于中华民族的生存与繁衍,也为世界医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当前中医、中药和针灸在大部分国家占有一席之地,利用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研究世界性的常见病、多发病以及疑难杂症渐成趋势。

通过这次与沈绍功先生的交谈以及对他的访问,我更加深刻体会到中医之路的曲折艰难,中医发展的流长、博大精深,同时也更加坚定了我发扬传承中医精神的意志和决心。

沈绍功,男,汉族,1939年5月出生,系上海大场枸橘篱沈氏女科第十九代传人。1963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六年制医疗系,毕业后一直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从事医疗、科研和教学工作。曾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急诊科主任、肿瘤病房负责人,中国中医科学院基础理论研究所副所长。冠心病急症研究室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学位委员。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常委,第三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中医急诊杂志副主编,中国中医科学院临床所特聘顾问。承担并参与国家中医肿瘤、心脑血管病等多项攻关课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老出身于中医世家,自幼受中医熏陶,为中医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一切为了临床,疗效才是硬道理”。他主张医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反对死啃书本也反对没有理论的盲目实践,有理论、有实践并能用理论指导实践的才能称得上是医学家。

老注重医学传承,平等待人,他认为中医药的生命力在基层。

多年来,他注重基层医生特别是乡村医生的医学教育培养,不辞辛苦,毫无保留的传授沈氏家族积累的诊疗经验,在业界得到肯定,受到广大基层医生的尊崇和爱戴。

二十多年来,我所走过的学医道路,是艰苦的,曲折的。总起来有以下体会:

(一)要学好中医,必须打好两个基础。首先是古文基础,最低要求繁体字能认识,文言文能断句。再就是中医基础,如《内经〃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白文要选读,药性、方歌、脉诀、经络歌诀要熟读,有了这两个基础,才能继续深入下去。

(二)要多看几种好的参考书。我在读高中的时候,老师教我读古典医着是不错的,但是指导我看的参考书,只限于汪切庵、陈修园两家,这就太局限了。后来我在中医大时所看的参考书,就使我的眼界开阔多了,因而获益不少。

(三)要多跟几个好的老师,因每个老师各有他的长处。比如,有的老师长于伤寒;有的老师长于温病,有的长于杂病,有的长于妇科,有的长于儿科。根据各老师辨证用药的特点,取其所长,为我所用,这就大有好处。但这个条件如不具备,也可自学成材。

(四)学医要有坚强的意志,朝斯夕斯,持之以恒。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前途,要看到光明,要提高自己的勇气。在顺利的时候,又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刻苦学习,继续前进。我在学医过程中,学习情绪曾有几次大的起落,教训是很深刻的。

(五)在医疗作风方面,对同道不要贬低别人,抬高自己;对病人无论

工人、农民、领导干部,都要一视同仁,详细诊察,不得草率。有时病人情绪急躁,要求过高,也只能耐心说服,体谅病人。但也不能迁就病人,投其所好。更不能乘人之危,向病家需索财物,这是起码的医德。

我现在已经是一名大三的杏林学子,我以自己身在湖南中医药大学这个中医情结深厚的学府而感到骄傲自豪,我更为遇到这么多医学精湛的中医老师而欣喜,我将在这片热土中继续挥洒激情,为中医大的明天,为中医学的未来继续前行。

平遥县十大名老中医简介 篇6

【编者按】近年来,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县中医人才队伍日益壮大,涌现出一大批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患者和群众认可度较高的中医临床专家。2012年,经基层推荐、资格审查、专家考核等一系列严格程序,我县推出“十大名老中医”。这些名医个个身怀绝技,各有专长,为民除疾疗伤,享有名望,为我县的中医药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王培章,男,1932年5月生,平遥县道虎壁王氏妇科第27代、傅山女科第9代传人,主任医师。王氏中医妇科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精于“胎前、产后、调经、种子、崩漏带下”而名噪三晋,远传冀、秦、鲁、豫、广东诸省。据王氏家谱记载,始祖王厚,宋朝名医,为泉乐里三甲中人。王氏妇科自此医道家传不断,名医世代迭出。王培章4岁受医学启蒙,12岁随父侍诊,17岁独立行医,22岁在榆次晋华纺织厂医院任妇科医师10年,后回平遥二轻医院工作。学术尤崇傅山、东垣二家,临证随机应变,辩证治疗得心应手,人称“当代傅青主”。20世纪70年代,创“环带汤”治疗上环后带下、出血之病,受到了省、市的表彰;1985年、1990年分别应邀在省中医研究所、山西中医学院进行专家坐诊;1987年撰《傅青主妇科家传应用》一书并出版,1992年再版发行。现担任山西省傅山研究学会顾问等职。临床60余年来,他刻苦潜心研究,医术日臻精湛,每日求诊者络绎不绝,接待来自全国各省市及海内外华侨患者达70多万人次,先后有全国20余家报刊和电台介绍其事迹。多年来因工作成绩突出屡获殊荣,多次评为先进工作者,两次获得山西省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委员会予的一等功、二等功荣誉。其医疗技术和科研成就载入香港亚洲出版社出版、海内外公开发行的《中国大陆求医购药指南》。

张人杰,男,1943年生,平遥县赵壁村人。自幼随祖父张襄甫学习中医。在祖父指导下,系统学习了中医学院使用统编教材以及张景岳、柯韵伯、李士材、陈修园、顾松园、张寿甫诸家的著作,在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治疗方面奠定了较为扎实的基础。全面继承了先祖的临床经验,并虚心向邢天敬、白恩佑、梁子明、赵中生等中老一代名中医请教学习。1963年参加工作,在本县手工业卫生所(后改称二轻医院)担任医生。1979年参加省卫生厅招收中医药人员考试,录取后调晋中地区中医院担任医师,后调入平遥中长纺纱厂、平遥县人民医院中医科工作。1987年晋升主治医师,1994年晋升副主任医师,1995年调老干局卫生所担任医师,1998年退休。擅长胃肠消化道疾病、慢性肝炎与肝硬化、慢性气管炎、肺气肿、风湿病等中医中药的治疗。

雷宗民,男,1950年9月生,副主任医师。从事中医工作40年来,始终在临床一线工作,除诊治常见病、多发病外,特擅长老年性疾病、内科疑难病症的诊治,对冠心病、肺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有独到研究。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伤寒论名方浅论》、《肝癌治验》等有价值的学术论文10多篇,多次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其撰写的论文《老年性疾病证治新识》获“中华名医世纪高新金杯一等奖”,并被收录《中华医药大百科文库?中华名医高新诊疗通鉴》和《中医药发展新论》两书当中,首提“正虚痰淤互结”是许多老年性疾病的共同病因病机。这一理论的提出,丰富和发展了中医病理学,为老年性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开创了一个新途径。他本人先后被授予“赵雪芳式白衣战士”、“共和国名医专家成就贡献金奖”荣誉称号,被录入《共和国名医专家大典》。2004年10月,他被《中国当代名医名院》专家委员会授予“中国当代名医”称号。

邱尔富,男,1943年生,平遥县人,中专文化,副主任中医师。1961年开始自习中医,1963年考入平遥县中医职业学校,1966年毕业后从事中医临床工作,1979年参加全国中医药人员招考,被录用为国家干部,并由省卫生厅授予中医师职称。1987年晋升为主治中医师,1993年晋升为副主任中医师。2001年被晋中市医学会聘为市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中医专家组成员。从事中医临床40余载,他刻苦钻研《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继承发扬张仲景学术思想,对伤寒六经传变及内外妇儿各科疑难杂病均有独到见解和治疗经验。特别是近10年来,他运用中医中药辩证施治,治疗多种血液病患者,如红细胞疾病中的各种贫血,出血性疾病中的各种紫癜、血小板减少,白细胞疾病中的各种白血病、白细胞减少、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及多发性骨髓瘤等其他血液病,达到了治愈或延长存活期的效果。

范守文,男,1949年10月生,19岁随平遥名老中医刘桐光学医,先后在平遥县达蒲公社卫生院、西庄大队卫生所工作。1979年经国家考核合格为中医师,被分配到榆社县人民医院,后调回平遥县仁义卫生院、平遥中医院工作。他一生致力中医事业,耽嗜《内》、《难》,崇尚仲景“抗志以希古人,虚心而师百氏”,倡导理论联系实际、中西互学。他擅治疑难杂病,立一整套手法,提出“新病常法,久病异治,免诊重剂”。尤擅肝胆疾病,曾主管肝胆科,主攻急慢性肝硬化,有8例肝病腹水病例,经治痊愈。此外,对无症状之肝表抗阳性患者,也颇有治疗研究。从医多年来,学验俱丰,硕果累累,退休后仍乐于奉献于杏林。

阎树基,男,平遥县人。1962年参加工作,先后在平遥综合医院、城关镇卫生院工作。从学医开始,他深感中医理论的博大精深,确立了服务于人类健康的大目标,刻苦学习,身体力行。1979年国家卫生部在全国录用中医师的考试中,他被国家正式录用为中医师。1988年晋升为主治中医师,1989年晋中行政公署授予“老龄工作成绩显著奖”,1991年晋中劳动竞赛委员会给记“四化建设成绩显著三等功”。先后历任政协平遥县第八、九、十一届委员,平遥县第十届人代会代表、山西省总工会第八次代表大会代表。从医数十载,他重视中医理论和临床基本功,诊断上强调知常知变、立法精通、灵活用药、重视治未病、注重预防,深受群众的赞誉。

雷丰毅,男,1945年8月生,主治中医师,2005年退休后被平遥县中医院返聘,现为该院肾病科主任。他出生于中医世家,自幼随父学医,l 8岁考入县中医职业学校,毕业后又拜当地名老中医白恩佑、梁子明、赵中生、邢天敬等为师。1979年参加全国招考,被录取为国家人员,取得本科学历,1985年调入平遥中医院工作。长期从事中医疑难病的诊断与治疗,1986年开展肾脏疾病的诊治研究,20多年来颇有临床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其继承家传诊治疾病的研究,对临床湿热病的诊疗更为棋高一筹,擅长治疗内外妇儿各科疑难杂症,如不明原因的高热症、妇科经带胎产、更年期综合症、血液病、各型肝病、外科静脉炎、阴疽、烂腿病等。近年来,重点针对各类肾脏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对临床常见的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症、IGA肾病、紫癜性肾炎、糖尿病肾病、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等运用中医理论,结合现代医学辨病施治的手段,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治疗各类肾脏病3000余例,治愈好转率在85%以上,获得广大肾病患者的信任与好评。

王鸿礼,男,1938年7月生,平遥县朱坑乡人。1954年考入平遥中心卫生院(平遥中西进修班),毕业后先后在辛村、朱坑、卜宜卫生院、商业医院和县人民医院工作,1985年参与筹建平遥中医院至2002年1月退休,历任医士、中医师、主治中医师、副主任中医师。上世纪50年代获县群英会乙等奖,是县科普协会会员。70年代研究中草药治疗肿瘤,受到省地重视,被列为省级科研项目,1982年晋中科委组织鉴定为阶段性成果,行署地委授予科技创新先进称号,晋中科协评为先进工作者,历年被评为省优秀中医工作者、省赵雪芳式白衣天使,连续17年被评为地级先进个人。其撰写的论文《中药治疗直肠癌》被《观察中国中医药》刊登,泰国国际交流会评该论文为“国际金像奖”;论文《浅谈防老长寿》被编入《中国老年医学新进展》一书。

黄金保,男,1947年生,平遥县城内人。16岁拜平遥县中医大师邢天敬学习中医,17岁入平遥县中医职业学校,苦学内经、金匮、伤寒论、中药学、中医内科、针灸、妇科、小儿科等在内的中医四大经典、全国五大中医学院教材,1966年毕业后到农村卫生所工作。从事中医40多年来,他应用中医中药各种大小汤头,治疗许多疑难杂症,如用达原饮治疗伤寒、副伤寒及早期肝炎、桃红四物汤治疗妇女子宫内膜异位症、温经汤加减治愈妇女不孕不育症等。擅长研究攻克各种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过敏性紫点、慢性白血病及淋巴系胞病,自创中草药方剂,治愈率达70%以上。

邓兆泉,男,1942年生,平遥县东泉镇西赵村人。出生中医世家,曾祖邓步青,清光绪己卯科举人,由壶关县教谕任满后,回乡从医济世。其父邓重阁(席三)为民国年间平遥名中医,省内有名。他自幼受家庭薰陶,酷爱医学,随父学习中医,刻苦钻研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伤寒论等。先后师从求教平遥名老中医白恩佑、冀振华、闫位

名老中医许子元治疗瘾疹经验 篇7

1 执简驭繁剖析病机

本病病因十分复杂, 如先天禀赋、人体素质、气候变化、食物、虫邪、感染、药物、日常用品等, 多不胜数。西医认为:疾病实质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2], 属于过敏性皮肤病。《诸病源侯论》云:“夫人阳气外虚则多汗, 汗出当风, 风气搏与肌肉, 与热气并, 则生蓓癗。”“邪气客于皮肤, 复逢风寒相折, 则起风骚瘾疹。”许老汇通中西理论, 结合临证数十年医疗经验, 执简驭繁, 抓着矛盾关键, 强调先天禀赋不足和素体虚弱 (正气、阳气) 为疾病之本, 风毒 (泛指六淫邪气———风、寒、暑、湿、燥、火) 为疾病之标;体虚藩篱不固, 风毒乘袭, 搏于血分, 蕴于肌肤, 导致营卫失和, 气血不畅而发病。

2 结合临床, 合理分型

许老认为:如把瘾疹临床分为四型[3], 难免过于粗略, 不能涵盖临床全部症情;亦有把瘾疹临床分为十型的[4], 内容又过于庞杂, 临症治疗中不便于执简驭繁, 许老把握主要病机, 结合临床体征表现, 把瘾疹分为5种基本类型:

2.1 风热乘表证

因于外界风邪与热邪相合为患, 或素体热盛, 复受风侵, 风热之邪搏于肌肤, 气血失调而发病。临床必见皮肤骤出红色瘙痒性风团, 遇热加重, 得冷症减, 春夏多发, 舌苔薄黄, 脉象浮数。

2.2 风寒袭表证

因于风邪与寒冷邪气相合, 侵袭人体, 蕴于肌肤, 使气机受阻, 血行失畅, 凝聚肌表而发。临床必见频发白色风疹块, 时觉瘙痒, 遇寒冷加重, 遇热症减, 秋冬多发, 舌苔薄白, 脉象浮紧。

2.3 肠胃湿热证

喜食辛辣、鱼腥、烟酒, 或饮食不洁, 脾失健运, 致湿热内蕴, 或肠道孳生虫毒, 湿热毒邪, 搏于肌肤而发。症见皮肤频发红色风团, 滞留时间稍长, 常伴腹痛、纳呆, 便秘或泄泻;小儿虫积者, 面色萎黄或带白斑, 挑食或偏食, 腹痛多在脐周。舌质红, 苔黄腻, 脉滑数或濡弱。

2.4 冲任失调证

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 肝肾不足, 冲任二脉失调, 血海空虚, 肌肤失养, 虚风内生, 或外邪乘机而入, 发于腠理而成。患者多伴有月经不调史, 皮疹常随月经周期反复发作。舌质淡, 苔薄, 脉弦细或弦滑。

2.5 气血两虚证

因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因素体气血亏虚, 卫外不固, 风邪承袭, 或气血两虚, 虚风内生, 风邪郁于肌表而发。风团常于劳累后发生, 伴神疲乏力, 面色苍白或萎黄, 常延续数月或数年, 舌质淡苔薄, 脉濡细或沉细。

3 分型论治, 组方精良

在临床治疗上, 许老反对滥用激素, 尤其是荨麻疹反复发作者, 始终坚持中医治疗;依据各型瘾疹的共同病机特点, 结合前人古方进行论证, 组建了能够反映许氏治疗特色的系列消风败毒汤, 具体临证时据情随症加减。

3.1 风热乘表证

治疗原则:疏风清热, 败毒消疹。处方选择:金蝉消风败毒汤。药物组成:金银花12g、蝉蜕10g、牛蒡子12g、连翘10g、白菊花10g、当归12g、白芍15g、芦根15g、防风10g、白术12g、黄芪20g、地肤子12g、白蒺藜12g、牡丹皮15g、霜桑叶12g、锻牡蛎30g、北沙参15g。

3.2 风寒袭表证

治疗原则:祛风散寒, 败毒消疹。处方选择:玉屏消风败毒汤。药物组成:荆芥10g、麻黄10g、羌活12g、黄芪30g、白术15g、防风10g、白芷10g、威灵仙15g、刺蒺藜30g、当归12g、赤芍12g、地肤子12g、锻牡蛎25g、防风10g、杏仁10g、半夏10g。

3.3 肠胃湿热证

治疗原则:消风败毒, 通泄胃肠。处方选择:将军消风败毒汤。药物组成:大黄9g、荆芥10g、浮萍10g、苦参10g、黄芩10g、厚朴10g、麻黄10g、连翘10g、栀子10g、石膏10g、乌贼骨20g、枳实15g、黄芪15g、白术15g、防风10g、地肤子15g、刺蒺藜30g、当归12g、白芍15g、乌梅12g。

3.4 冲任失调证

治疗原则:调摄冲任, 消风解毒。处方选择:仙桃消风败毒汤。药物组成:仙茅15g、桃仁10g、淫羊藿15g、黄柏12g、巴戟天20g、枸杞子12g、熟地30g、黄芪25g、防风10g、刺蒺藜30g、当归10g、白芍12g、川芎10g、防风10g、地肤子12g、醋元胡12g、益母草12g、锻牡蛎25g。

3.5 气血两虚证

治疗原则:补气养血, 消风解毒。处方选择:乌人消风败毒汤。药物组成:制首乌20g、人参10g、白术15g、茯苓15g、枸杞12g、熟地15g、桃仁10g、锻牡蛎30g、黄芪20g、陈皮20g、防风20g、荆芥10g、当归15g、白芍12g、川芎10g、地肤子20g、砂仁6g、阿胶8g (烊化) 。

4 科学用药, 匠心独具

4.1 根据瘾疹的病理本质是“正虚不固”和“风毒蕴肤”, 在组建的系列消风败毒汤中, 始终保留有补正固本的玉屏风散和祛风败毒的消风散的影子, 药物如黄芪、白术、防风、当归、白芍、川芎、生地、荆芥、白蒺藜等, 体现了许老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的统一。

4.2 许老根据“地肤子利膀胱, 可洗皮肤之风”的古训, 在组建的系列消风败毒汤中, 地肤子反复出现, 认为该药有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许老更注重现代中药成分研究成果, 如珍珠母、乌贼骨、锻牡蛎等药物含有丰富的钙类, 是有效的抗过敏成分, 所以许老常重用这类重镇药物治疗顽固性荨麻疹, 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

4.3“过敏”是瘾疹发病的本质, 许老发现经常有运用中药治疗某些疾病时, 患者发生过敏反应, 皮肤出现瘾疹的报道;更有在治疗瘾疹时, 皮损不减轻, 反而加重的病例。认为这是动物类药材中含有的某些异体蛋白成分, 当进入人体后发生的过敏反应, 所以在治疗瘾疹的系列消风败毒汤组方中极少使用虫蛇类药材。

5 典型病例

张某, 女, 31岁。2004年3月12日首诊。1年前, 无任何原因, 皮肤突然出现多数淡红色风团, 伴随明显瘙痒, 经某医院诊为荨麻疹, 用西药治疗有效;但以后经常反复, 每隔数周皮损就要出现1次, 在半年时间中, 患者逐渐发现皮疹常于经前2~3d出现, 逐渐增多, 随月经干净而逐渐消失, 下次月经来潮时再发。经多家医院中、西医治疗效果不佳, 现求许老诊治。

自诉婚后2年产下一男婴, 产前月经基本正常, 产后多有月经不调, 经行常延后1周, 量少色淡, 夹少量血块, 腹痛绵绵;时有腰膝困痛, 过劳加重, 手足冰凉。查患者体质较瘦弱, 面色萎黄, 舌质淡暗, 边有齿痕, 舌面淤血点, 苔薄, 脉搏沉细无力。诊断:瘾疹。辨证为, 肝肾亏虚, 冲任不调型。治疗方法:调摄冲任, 消风解毒。方选:仙桃消风败毒汤加减。药物组成:仙茅15g、桃仁10g、淫羊藿15g、黄柏12g、巴戟天20g、锻牡蛎30g、熟地30g、黄芪25g、刺蒺藜30g、当归10g、白芍12g、川芎10g、防风10g、醋元胡12g、地肤子12g、阿胶6g (烊化) 、陈皮12g、生姜大枣引子。嘱停用一切西药, 忌辛香发物、油腻生冷等。7剂, 每日1剂。二诊:药后渐觉身有气力, 腰酸疼略有好转, 余无不适, 舌脉如前。效不更方, 7剂。三诊:症状继续好转, 手足转温, 面色稍红润, 唯觉食后胃脘胀满, 早上口干, 再有1周月经将至, 舌质红, 苔白厚少津, 有齿痕, 淤点减轻, 脉弦细。前方减巴戟, 加枳壳15g、山楂15g、北沙参15g。7剂。四诊:月经如期而至, 经前与经期未出现皮疹, 经量增多, 色红, 未见腹痛与血块, 腰酸疼痊愈, 口干减轻、胃胀消失, 舌质淡红, 苔白腻, 少量齿痕, 无淤点, 脉弦细。前方加白蔻仁6g。7剂继服。以后又复诊2次, 基本守原方略有加减, 前后共服中药42剂, 月经恢复正常, 皮疹再无出现, 兼证消失, 随访6个月无复发。

参考文献

[1]喻文球.中医外科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357.

[2]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613.

[3]李曰庆.中医外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178.

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三) 篇8

[组成] 柴胡6克,黄芩10克,蝉衣6克,白僵蚕10克,片姜黄6克,水红花子10克,炙鳖甲20克,生牡蛎20克,生大黄1克,焦三仙10克。

[功能] 行气开郁,活血化淤,软肝缩脾。

[主治] 早期肝硬化。临床多用于肝炎晚期,表现为胁痛、腹胀、症瘕、舌质有淤斑、苔白、脉弦涩等,证属气滞血淤者。

[用法] 水煎服,日一剂。或倍量研末做成蜜丸,重10克,日服三次,每次一丸。

[加减] 肝功异常,舌苔黄腻有湿热征象者加茵陈30克,土茯苓30克;胸胁不适,善叹息,脉沉而滞,气郁明显者加佛手10克,香附10克;脘痞、厌食、呕恶、苔白腻,湿阻中焦者加藿香10克,佩兰10克,姜半夏10克;心烦易怒,舌红起刺,火郁证显者加黄连6克,胆草3克,丹皮10克;形体消瘦,神疲乏力,脉弱,气虚明显者加太子参6克,白术10克;血虚者加阿胶10克,当归10克;中阳不足,畏寒肢冷者加干姜3克,吴萸3克;舌质红绛,苔少且干,肝肾阴亏者加生地20克,枸杞子10克,女贞子10克。(北京 赵绍琴)

2.舒肝开肺汤

[组成] 柴胡10克,赤芍30克,当归15克,丹参30克,生牡蛎30克(先下),广郁金10克,桃仁10克,土鳖虫10克,紫菀10克,桔梗10克,川楝子9克。

[功能] 舒肝开肺,通利三焦,活血消胀。

[主治] 慢性肝炎,迁延性肝炎及早期肝硬化所致的肝性腹胀。

[用法] 水煎服,日一剂。

[方解] 方中柴胡、当归舒肝养肝;赤芍、丹参、郁金活血化淤;川楝子泄肝止痛,取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之意;桃仁破血行淤,以泄血结;土鳖虫、牡蛎能磨化久淤,软坚消积;紫菀、桔梗宣肺通便,通利三焦,畅气消滞,从而消除腹胀。(北京 印会河)

3.藜枢汤

[组成] 北柴胡、泽泻各9~10克,炒川楝子9克,炒黄芩、白蒺藜各9~12克,制半夏10~12克,草红花、刘寄奴(或茜草)各9~10克,皂角刺3~6克,片姜黄9克,焦四仙、炒莱菔子各10克。

[功能] 调肝和胃,活血消痞。

[主治] 慢性肝炎、迁延性肝炎,早期肝硬化所致较长时间具有右胁疼痛、腹部胀满、不思饮食、胁下痞块、倦怠乏力、小便发黄、大便欠爽或溏软、舌质红或有淤斑、苔白或黄,脉弦或弦滑。也适用于慢性胆系感染而见上述病症者。

[用法] 水煎服,日一剂。

[加减] 中湿不化,脘闷食少,舌苔白厚者加苍术6~9克,草蔻6~10克;气血阻滞、胁痛明显者加元胡9克,枳壳10克,制乳、没药各5克;如血淤明显者加茜草12~20克,海螵蛸6~9克,桂枝6~10克;胃纳不佳、饮食少进者加谷芽、陈皮各10~12克;心悸失眠、健忘多梦者加珍珠母30克,远志、天竺黄各9克,栀子3克;下午低热者加生白芍12克,银柴胡10克,青蒿15克;口苦、尿黄、目赤者加栀子6~10克,龙胆草3克;肝脾肿大者加炙鳖甲15~30克,射干10克,三棱、莪术各3~6克,元参12~30克;有轻度腹水者加大腹皮12~15克,茯苓、冬瓜皮各30~40克,水红花子10~12克,车前子10~20克;情志不舒者加香附10克,合欢花6克;呕逆便秘、舌苔不化者加代赭石30克,旋复花10克,生大黄3~5克,炒五灵脂9克;谷丙转氨酶高者加五芦散(五味子95克,芦荟25克,共研为细米,每服3克,每日2次,以温开水送下,或随汤药服用);腹部喜暖,遇凉隐痛者减黄芩为6克,去川楝子;药后胁痛反剧者去皂角刺、减片姜黄。(北京 焦树德)

4.软肝煎

[组成] 太子参、鳖甲(醋炙)各30克,白术、茯苓各15克,楮实子、菟丝子各12克,萆薢18克,丹参10克,甘草6克,土鳖虫3克。

[功能] 健脾护肝补肾,活血化淤软坚。

[主治] 肝硬化。

[用法] 土鳖虫烘干研成细末。水三碗,入鳖甲先煎半小时,纳入其他药煎至1碗,冲服土鳖虫末,渣再煎服。日一剂。

上一篇:企业迎新年会主持稿下一篇:学生贫困补助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