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工程规划复习(精选8篇)
第一章 总结
4、简述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
1、名词解释:土地、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规划
1、自然供给经济供给
土地是地球表层的特定地域,是由气候、地貌、岩
2、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石、土壤、植被、水文地质、动物、人类劳动结果
3、土地利用宏观布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所组成的土地生态经济系统,是一个自然社会经济
4、土地利用微观规划(内部规划或详细规划)综合体。其水平范围,包括陆地、内陆水域和滩涂;
5、制定实施土地利用规划的政策与措施其竖直范围是由大气层、地表层和地下层所组成。
5、试述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和体系
土地利用——指人类通过一定的行动,以土地为劳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动对象(或手段),利用土地的特性,来满足自身需土地利用潜力分析
要的过程。土地供需预测
土地利用规划是指人们为了改变并控制土地利用方土地供需平衡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向,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生产力,根土地利用分区与重点项目布局
据社会发展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居民点用地规划
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土地利用进行空间上的优化组合交通运输用地规划
和时间上实现该优化组合的安排。水利工程用地规划
2、土地有哪些特性 农业用地规划
一)土地的自然特性 生态环境建设用地规划
1、土地物质的自然性与整体性。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2、土地数量(面积)的有限性。土地利用费效分析和规划实施
3、土地位置的固定性与土地性能(质量)的地域性。
6、简述土地利用规划的程序
4、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一)准备工作阶段:班子、经费、业务培训、规划任务
5、土地属性的双重性。书、工作计划、工作方案。
(二)土地的经济特性
(二)资源收集与调查阶段:人口、自然条件、社会经
1、土地供给的稀缺性 济等背景资料以及相关建设与规划、图件资料等,特别
2、土地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 是土地利用现状资料。
3、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
(三)总体规划编制阶段:拟定用地指标、编制供选方
4、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 案、土地利用分区,编绘总体规划图。
5、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四)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编制阶段:根据规划的目的、3、简述土地的功能 要求不同,其内容和深度都有很大差别。
1、养育(生产)功能。五)拟定实施规划的政策与措施阶段:政策及措施拟定
2、承载功能。的越详细,可操作性越强,则规划的有效性越高。
3、仓储(资源)功能。
(六)规划审批和公布实施阶段:上交上级批准,然后复习思考题 按规划具体落实。
(七)规划监测和修编阶段:根据跟踪监测和社会经济变化的实际情况对规划进行修编。第二章 总结
1、地域分异理论与土地利用规划之间有何联系?分析地域间的一致性与差异性,为人们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生产布局,以及进行必要的自然改造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理论依据。(根据地域分异规律进行农用土地规划根据地域分异进行土地利用分区与地域分区及各种用地的划分有直接的关系根据地域分异科学地进行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与保护)
2、区位理论对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有何指导意义?
3、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一、维持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原则
二、因地制宜原则
三、综合效益原则
四、逐级控制原则
五、动态平衡原则
六、整体性原则
七、弹性原则
八、目的性原则
九、公众参与原则
十、满意性与可行性兼容原则 第三章 总结
1、解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 指在一定的规划区域内,根据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土地自身的适宜性以及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协调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和农业生产各业之间的用地矛盾,寻求最佳土地利用结构和
布局,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进行统筹安排的战略性部署和措施。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有哪些特性?
(一)总体性
(二)长期性
(三)战略性
(四)控制的层次性
(五)权威性
(六)强制性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是什么?
1、对土地利用进行宏观调控;
2、协调各部门及农业各业间的土地利用;
3、对全局的土地利用进行合理组织;
4、对土地利用监督服务。
4、简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
一)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二)土地供给量预测
(三)土地需求量预测
(四)确定规划目标和任务
(五)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
(六)土地利用分区
(七)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
5、试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
(一)准备工作阶段
1、组织准备:成立规划的领导组织和业务班子
2、制定工作计划:具体工作计划的编制
3、制定技术方案:规划依据、规划的内容和方法、技术路线、成果要求等
4、收集资料:做好规划的技术准备。二)方案编制阶段
1、土地利用现状评价与土地供需预测阶段性成果:土地评价成果;土地现状评述;土地供需预测专题研究成果。
2、土地供需平衡分析
3、确定土地利用目标与基本方针要作好“两个估计”和“两个协调”
4、编制供选方案
5、方案择优
6、编制规划成果资料三)规划审批阶段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评审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审批分级审批审批内容审查报批程序 第四章 总结
1、名词解释: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土地的人口承载力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在一个区域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下,对区域内各种土地的利用类型、不同的利用方式及其质量、结构与布局、土地生产力和土地利用率等方面所作的分析。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评述,阐明土地属性所具有的生产潜力,以及对于某种用途的适宜性及其适宜程度的评定。
土地生产潜力是指在一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所具有的潜在生产能力和提供效用的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土地资源,在一定的投入水平下持续利用时的食物生产能力及其所能供养的一定营养水平的人口数量。
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包括哪些内容?
1、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分析
2、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3、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分析
4、土地集约经营程度分析
5、土地利用经济效果分析
6、土地利用生态条件分析
3、说明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作用及其意义?
1、是土地生产潜力分析的前提。
2、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性工作和重要组成部分。
3、是调整结构、合理布局和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的依据。
4、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有哪些指标?
5、土地利用现状述评主要内容?
(一)基本情况概述
主要包括行政辖区、人口、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生态条件等。
(二)土地利用的特点和经验
(三)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四)提出调整用地结构的设想
(五)提出提高土地生产力的途径
(六)提出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的建议
6、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程序?
1、准备工作
2、土地用途的确定
3、土地评价单元的划定
4、土地用途与土地质量的比配
比配是一种简单的过程,将适宜性等级界限与每一评价单元土地的条件相比较。
5、土地适宜性等级的确定
6、提交评价成果 第五章 总结
1、名词解释:土地供需分析
2、土地需求量预测的步骤
1、制定预测工作计划
2、各部门分别进行用地预测并编制用地计划
3、提交部门用地预测及计划
4、对部门提交的用地预测及计划进行补充和调整
5、汇总形成综合材料
3、掌握居民点用地需求量的预测 第六章 总结
1、名词解释: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分区
土地利用结构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的构成方式的集合。土地利用分区是指依据土地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规律及土地类型与土地利用方向的相对一致
性把土地利用划分为不同基本单元--地域或用地类型。
2、试述土地利用结构供选方案拟定的原则和依据?
1、规划原则
(1)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原则。(2)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原则。(3)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原则。
(4)坚持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相结合的原则。(5)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统一的原则。(6)公众参与原则。(7)方案可行性原则。
2、主要依据
(1)有关政策法律方面的依据(2)有关计划规划方面的依据(3)有关土地供需依据
3、简述土地利用分区的作用?
一是通过用地分区,可以合理组织土地利用 二是通过用地分区,对土地利用进行宏观协调
4、简述土地利用分区的步骤?
土地利用分区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多学科、多部门协同作战与科学攻关。一般要求主持者具有较广泛的知识和较丰富的实践经验。
一)准备工作
(二)拟定分区技术指标
(三)分区划线
(四)用地区面积的量算
(五)将用地分区与拟定用地指标初步结果进行对照与修正
(六)用地区的核实
(七)拟定各用地区的管制规则
5、土地利用结构方案编制的方法有哪些?
常规方法(综合平衡法)和定量方法(数学方法)第七章 总结
1、名词解释:居民点、城镇体系、城镇体系规划居民点,或称“聚落”,是指居民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
城镇体系:指区域内一系列规模不等、职能各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简言之,是一定空间区域内具有内在联系的城镇集合。2.城镇体系规划: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妥善处理各城镇之间,单个或数个城镇与城镇群体之间以及群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以达到地域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最佳的发展目标而进行的规划。
2、简述城镇化的类型?
(一)按城市化的性质
典型城市化(正规城市化)西欧、北美 假城市化(发展中国家)逆城市化(发达国家)郊区城市化(城市郊区化)(发达国家)
乡村城市化(中国)(二)按城镇化的地域特点 1.外延型的城镇化与飞地型的城镇化
2.向心型(集中型)的城镇化和离心型(分散型)的城镇化
3、简述中国城镇化进程的特点?
(1)城镇的数量和城镇人口的总规模有了很大的发展(2)前30年城镇化的速度很缓慢,80年代以来不算太慢,但总水平仍然很低
(3)反复性和曲折性世界少有,大起大落是我们的主要教训
(4)中国缓慢的城镇化过程没有造成大城市人口的过分膨胀
(5)中国的城镇化不是伴随着农村的破产和城乡关系的尖锐对立而展开
(6)中国城镇化的地区差异明显
4、简述有哪些城镇布局理论,什么是门槛理论? 1.反磁力吸引体系理论2 门槛理论 3 环状带形城市理论
居民点发展中有三种限制条件即门槛,包括地理环境条件、基础建设设施、居民点结构改建。门槛一 ——在用地上进行具体规定。
门槛二 ——扩大居民点用地所必须的基本建设投资。门槛三 ——城市结构随人口增加和生活标准提高而产生的改变。
第九章-第十三章
1、名词解释: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土地开发、土地治理、土地复垦、基本农田、基本农田保护区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为解决某个特定的土地利用问题而编制的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一般可划分为土地开发、土地保护、土地复垦、土地治理和土地整理等几方面的规划。
土地开发是人类通过一定的行政、经济、技术的手段,扩大对土地的有效利用范围,提高土地利用深度,以满足对土地不断增加的需求。
土地治理,是在人类生产活动改变自然生态系统平衡的同时,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措施,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或不同利用目的的低产土地和遭受破坏不能利用的土地进行改造治理,建立新的有利于人类生产活动的生态平衡系统,改良土壤,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率。
土地复垦是指对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基本农田,是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
基本农田保护区,是指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并且对基本农田明确保护级别、期限、位置、范围、面积,并以行政、经济、法律等综合管理手段实施保护的地区。
2、简述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主要有哪些类型?
1、土地开发规划
2、土地保护规划
3、土地治理规划
4、土地复垦规划
5、土地整理规划
3、简述土地综合性开发规划的内容?
1、待开发土地的调查和评价。
2、土地开发的可行性论证。
3、确定土地开发目标。
4、确定待开发土地的利用结构和布局
5、确定土地开发模式,即确定采用哪种方式进行土地开发。
6、确定开发次序和速度,即对土地开发作出时间上的安排。
7、制定土地开发资金计划及实施措施。
4、简述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内容?
1、确定基本农田的保护面积
2、确定基本农田保护区等
3、明确基本农田保护范围、确定基本农田保护区界线级
4、制订实施规划的政策措施 第十四章
1、名词解释:土地利用计划
土地利用计划管理是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的行政手段。
2、简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报告内容 ?一)前言
(二)概况
(三)土地资源利用状况
(四)规划目标与土地利用的基本方针
(五)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六)土地利用分区
(七)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布局
(八)土地保护整理、复垦和开发
(九)实施规划的措施
3、简述土地利用计划的实施 ? 分解落实土地利用计划严格把好建设用地审批关占用耕地与补充耕地相平衡
加强土地利用计划执行情况的检查建立土地利用计划报告制度习题:
某地2011年末总人口为116万,该地垦殖率为36.56%。预测规划期内人口年自然增长率4.5‰、年机械增长率为16‰,人均粮食占有量420kg,蔬菜占有量160kg,预测到202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a,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30000kg/ha,规划期内由外地调入粮食15万t,调出蔬菜10万t,该地区的粮食复种指数为2,蔬菜复种指数为3.5,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2%,如果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蔬菜除外)播种面积调整到7:3,村镇和城市人均占地指标分别为125m2和96m2,试测算该地规划年:(1)该地规划期末总人口、城市人口和村镇人口?(2)耕地需求量?
(3)居民点用地需求量?
一、注重根本, 创造解题便捷
数学线性规划问题解决的根本在于我们能够准确的画出约束条件表示的平面区域。因此, 我们首先阐述如何快捷的画出平面区域。以由三个不等式组为例, 画出平面区域的步骤如下:
由上步骤可以看出, 最令学生困扰的就是第二步, 课本采用的是“特殊点法”来判断不等式表示的区域是哪一侧, 若我们的探究止步于此, 而不是进一步的总结, 那进行第二步将是十分繁琐的过程, 会花费大量的时间, 导致大部分的学生都不乐意去做这个题, 若我们能够继续探究, 归纳出简单的记忆方法, 将会事半功倍。下面提供一种简单的解决第二步的方法, 通过对“特殊点法”的进一步探究, 总结可以得到下表:
表格突显其直观性, 但不方便我们记忆, 我们可以根据表格创设便于自己记忆的记忆口诀。认真观察, 不难发现, 不等式Ax+By+C>0, B>0, 则在边界上方, 不等式Ax+By+C<0, B<0, 则在边界上方, 可以得出口诀“同号为上”;不等式符号与B符号不一致则在下方, 可以得出口诀“异号为下”。总结可得“同号为上, 异号为下”。此过程看似繁杂, 但在课堂上若能提出问题, 让学生自己归类, 探究, 将会给学生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 而且十分实用, 不容易忘记。
二、学会分类、充分理解目标函数最值问题
线性规划问题出现已久, 出题人对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理解基本必备知识的基础上, 我们应该学会举一反三, 适应出题的多变性。就高考出题来说, 最值问题是出题人最喜欢的问题, 因此学习者必须掌握。最值问题分为两种:一种是线性目标函数最值问题;一种是非线性目标函数最值问题。
1. 线性目标函数最值问题
线性目标函数z=ax+by (a, b一般不为0) 是欲使z达到最大或最小值关于可行域中变量x, y的一次解析式。换言之, z就是一个变动的数值, 所以在教学引入部分, 我们可以提及z=ax+by与ax+by=0间的关系 (两者斜率相同) 。这是值得教师重视的地方, 教师也许会觉得简单, 但许多同学在这个地方是很难理解的。了解目标函数的根本后, 接下来就能理解最值问题了, 下面以例说明:
(1) 约束条件确定, 求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大或最小值或值域。
解:作虚线L:2x+y=0, 将虚线L向右上方平移, 通过点A (1, 1) 时取得最小值, Zmin=2×1+1=3。
(2) 已知目标函数最值, 求约束条件中的参数值k。
线性目标函数求最值的题目难度相对来说不算大, 只要我们能画出可行域, 根据斜率、逆反思维, 不管题型再变, 也能信手拈来。
2. 非线性目标函数最值问题
对于非线目标函数的最值问题的求解一般要结合给定代数式的几何意义来完成, 就目前出题来说, 常考的题型需要掌握代数式的几何意义有以下几种:
解:画出可行域, 表示可行域内任意一点与坐标原点连线的斜率, 因此, z的范围为直线OB的斜率到直线OA的斜率 (直线OA的斜率不存在, 即zmin不存在) 。
即zmin=2, ∴z的取值范围为[2, +∞) 。
分析:此类问题有两种解题方法, 其一是用上述提到的几何意义②来解, z=x2+ (y+1) 2表示点 (x, y) 与点 (0, -1) 之间的距离的平方;第二种情形来解;其二可转化为过圆的半径求解问题, 最大值是离圆心距离最远的点, 一般是边界的交点, 最小值时是离圆心距离最近的点, 有时是边界的交点, 有时是过圆心作边界垂线的垂足, 在解题时要注意区别, 且最值是半径的平方[2]。
三、学会延拓, 结合其他知识进行探究, 培养发散思维
1. 结合均值不等式求目标函数参数问题
解:由x+y-1≤2表示的平面区域向上
仅当a=1/2, b=1时取等号) .
数学题有很强的综合性, 就线性规划而言, 要记住万变不离其宗, 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有义务引导学生化复杂为简单, 化陌生为理解, 完完全全克服学生学习的心理障碍。
摘要:简单线性规划是高中数学必修5第三章的内容, 该知识点不仅频频出现在历年数学高考试卷中, 更是解决生产实践、经济、科技等实际问题强有力的工具, 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对高考题型的整理、分析, 总结出复习线性规划问题的策略, 以期给学生学习此知识带来方便, 为社会生产生活打下知识基石。
关键词:数学学习,解题方法,复习策略
参考文献
[1]黄河清.高中数学“问题导学”教学法[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3
一、按语文学科体系制订复习计划
制订复习计划是每一位带毕业班老师必须承担的教学任务。由于初中三年语文六册中的知识点繁多,内容庞杂,且重要的课文均分布在各册中,因此,复习起来十分费力。有鉴于此,在复习时就要把握住一个重点来进行全面复习,切记毫无重点的大面积盲目复习。
在复习中,笔者针对学生实际制订了三轮复习计划,第一轮抓基础知识的复习,第二轮抓专项知识技能的复习,第三轮抓考试前的应对技能培训。这三轮复习计划的制订,基本涵盖了初中学生从基础知识到基本技能,从局部基础知识的掌握到宏观语文学科体系的把握,符合学生实际,效果较为理想。
二、围绕重点全面复习
笔者从语文学科特点入手,结合课标的总体要求,针对学生在“三轮复习计划”复习过程中所反映出的信息,重点指导学生温故、知新、存疑和释疑。如此一来,可以使学生把所学的东西像连环套一样连贯起来,从而加深记忆。
1教学生复习拼音、字词的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包括会认和学会两种。因此,笔者在“会认”方面只要求学生能读准字音即可,此外不抄、不默、不考;在“学会”方面要求学生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并能正确书写。让学生熟练运用音序和部首识字方法,把常用3500个字(会写2500个)张贴在班级公示栏内,让学生对照常用字表来自我测评识字程度,效果令人满意。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带文言色彩的词语、多义的词语和成语是令他们最为头疼的事。对此,笔者教给学生立足语言环境,结合文本阅读,通过玩味、推敲、辨析等方式,引导学生体会多义词生动的形象性和强烈的感染力,加深对字词的理解和感悟,避免单纯的死记硬背而浪费时间和精力。
2结合单元训练体裁进行复习
单元复习中除要注重对基础知识复习外,还要针对单元训练体裁特点进行复习。如复习初中第一册语文第一单元记叙文,单元要求是掌握记叙要素,理清文章的结构。对此,在复习时就要在《一件珍贵的衬衫》、《老山界》等课文中体现以上要求。除此之外,还要注意每课的具体要求。如《一件珍贵的衬衫》一文要理解记要素及重点词的作用,《老山界》一文要理解按时间、地点顺序层次及生动的描述、贴切的比喻对表达中心的作用。这些在复习时要指导学生加深体会。同样对说明文、小说的复习也是这样。
3运用比较加快复习进程
每册书上都有相同体裁的课文或相同体裁的单元。笔者在指导学生复习同体裁的1~2课或一个单元后,要求学生对同体裁的课文或单元进行比较复习。如对记叙文的复习,将记清记叙文的要素、顺序、线索等作为一个标准去比较复习其他记叙文,这样既加快了复习,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能力。
4根据内容设计练习
在指导学生复习的过程中,为避免出现单调、刻板、限制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弊病,我从多样化的思路来设计练习题。
对于一些容量较大很难用几句话来概括的内容,应适当地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让学生采用“想一想”的形式。
这样的相关联问题复习,既能使学生对文本中人物有新的看法和对文本内容有深刻的领会,又能使学生思维得到训练,思想得到启迪。
5开展常见文体的写作训练
复习中要给作文进行分类,如初中所学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通过作文训练,按知识序列进行复习。对各种体裁的作文进行复习,引导学生学会归纳。如文章怎样审题,体裁如何确定,记叙文、议论文开头与结尾的写法,中间部分的层次怎样分,如何过渡等,使每个学生都明确一些常规写法。这个时期要有目的地给学生多出一些写作训练题,尽可能多地让学生独立分析。要从文体的训练起笔,多将重点放在复杂的记叙文及议论文上。给学生推荐有关优秀作文,联系实际,设计一些作文题目让学生写。对应用文的复习,要抓住常见的几种,加以比较复习。这样日积月累,学生自然就能掌握作文的一般方法。
6及时捕捉学生注信息查漏补缺
在组织学生进行三阶段复习中,应结合每阶段的模拟检测结果,针对每个学生检测的实际情况,找出存在的薄弱环节,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时查漏补缺,以弥补学生的知识欠缺,决不漏过一个知识点。
编制
精选 管理方案 审核
批准
生效日期
地址:
电话:
传真:
邮编:
水务规划管理复习
水资源:可资利用或有可能被利用的水源,这个水源应该有足够的数量和可用的质量,能在某一地点为满足某种用途而可能被利用。
水资源特征:
1、可以满足社会需求;2、可靠而稳定的水源; 3、可以人工调控;4、水质符合用水要求。
城市水循环的基本特征
1、自然水循环的人工特征明显,下垫面水文调节能力弱,产汇流历时短,地表产流系数大、地下水补给能力差; 2、社会水循环过程为区域主体水循环过程,供水主体源自区外或过境水; 3、用水高度集中,供水保证率和水质要求高; 4、废、污水集中排放,污染负荷贡献大; 5、自然水生态人工化,水生态系统较为脆弱。
城市社会水循环的驱动机制
社会学机制:人口、社会结构、价值趋向 经济学机制:水权配置、产出效益、价格调节 管理学机制:效率-公平;服务-管制 生态学机制:流域水生态约束、城市水生态建设 城市社会水循环演进的基本特征
1、循环通量不断增大 2、循环路径不断延展 “ 取—用—排”过程延展为“取水—给水处理—配水—一次利用—重复利用—污水处理—再生—排水”。
3、循环结构日趋复杂 内部包括若干个闭路循环子系统,如城市再生利用子系统、企业循环用水子系统以及社区中水利用子系统等。
4、与自然水循环的分离特性日趋明显 管网改造减少了地下渗漏量,污水处理回用和循环利用减少了排放量。
我国分级城市社会水循环系统
小城镇模式:分散式、据点式水循环系统 大城市模式:集中分布式水循环系统
都市区模式:集中分布复合式水循环系统 城市群模式:区域一体化的水循环系统
主要水问题:1、水资源短缺;2、污染严重;3、水生态退化;4、洪涝风险。
城市的水资源问题
1、城市缺水严重;2、水质污染; 3、用水不合理,浪费突出;4、水资源管理混乱。
水务规划
概念:水务规划是以水资源利用、调配为对象,在一定区域内为开发水资源、防治水患、保护生态环境、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益而制定的总体措施计划与安排。
涉及内容:包括水文学、水资源学、社会学、经济学、环境学、管理学以及水利工程经济学等多门科学,涉及到国家或地区范围内一切与水有关的行政管理部门。
水务规划的任务和基本原则
总体目标 通过制定城市水务综合规划,查清水资源的现状,在分析评价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基础上,根据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对水资源的要求,提出水资源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综合治理、科学管理的总体布
局和实施方案。
基本任务 1、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评价; 2、提出节水、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保护的措施; 3、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和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
4、制定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 5、提出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的总体布局与实施方案。
水务规划的基本原则 1、坚持遵守国家有关法律、规范的原则; 2、坚持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 3、坚持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 ; 4、坚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 5、坚持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治水的原则; 6、坚持科学治水,努力实现水利现代化的原则; 7、坚持科学治水,努力实现水利现代化的原则; 8、坚持实施的可行性原则。
城市水务管理概念
是实行在城市区划内防洪、水资源供需平衡和水生态环境保护的统一管理体制,即对城市防洪排涝、蓄水、供水、用水节水、污水处理、地下水等涉水事务进行统一管理。
城市水务管理首先要求对城市区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其次是对涉水事务的统一管理。这种管理体制的科学基础是水资源以流域管理为基础的系统管理思想,实现以流域为系统、以区域为单元,流域与区域相互协调的管理体制。
城市水务管理的历史
1、1988 年颁布第一部《水法》:国家对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和分级、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制度。
2、1998 年国务院规定:水利部统一管理全国水资源空(中水、地表水和地下水)水务管理体制改革最早从深圳开始,于 1993年 7 月组建了水务局,对城乡涉水事务统一管理。
3、2000 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供水节水与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加强水资源的统一规划和管理,重点加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统一管理,提倡污水处理回用等非传统水资源的开发,并纳入城市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配。
4、2002 年《水法》规定:国家对水资源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
5、到 2002 年,全国成立水务局 744 个;有水利系统实施水务统一管理的单位 265 个。
城市水务管理体制的成效 1、有利于对水资源开发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
2、有利于加快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发展转变; 3、有利于水利自身的协调发展。
城市水务统一管理的意义
水资源统一管理(与传统的水资源管理相比)不仅考虑自然资源系统如何满足人类的水资源需求,而且要考虑如何调整人类的水资源需求,以谋求水资源供需平衡,达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水务管理的内涵 1、水安全保障 2、水资源供给 3、水环境改善 4、水经济建设 5、水文化建设 6、水生态修复 城市水务管理的原则
1、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原则 2、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 3、政、事、企分开的原则 4、权责一致的原则 5、依法治水、依法行政的原则 6、按水资源特点对涉水事务进行行业管理为主的原则 城市水务管理的目标
1、统一管理水资源,保障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2、做好城市水资源规划,为合理的城市发展规模提供依据 3、全面节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4、加强供水管理,加速实现城市水资源循环利用 5、进一步加强水污染防治,保证城市人民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的逐步提高 6、根据水资源状况合理确定和调整产业结构 7、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城市水务现代化水平8、进一步加强各项防洪措施,确保城市安全 9、统筹规划,实施区域间调水,保证城市水源的可持续利用 10、保护、改善水生态与环境,建设国际化标准的现代化城市 城市水务管理的主要任务
1、防洪 2、水资源的配置与管理 3、水源地的建设与保护 4、供水输水、的保证 5、排水的保证 6、污染处理 7、水环境与生态保护 8、组织开展节约用水工作 9、制定水价 10、制定法规 城市化: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商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人口不断地向城市集中和城区面积的扩张,这一过程称之为“城市化”。
城市化过程
根据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城市的发展过程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农村阶段:土地处在耕作和放牧状况。显然地球上大部分土地是处于这个阶段。
2、早期城市阶段:土地利用特点是大量修建城市型房屋,但仍有相当部分土地被原有植被覆盖。
3、中期城市阶段:住房、商贸中心、学校、工厂等建筑物大规模的发展和建设阶段,还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土地用于街道、人行道的铺设,在大城市的郊区多属于中期的城市发展阶段。
4、后期城市:则是整个城市更大发展的结果,地面完全有人工建筑和一些其他设施所覆盖。
城市化过程对当地水文的影响主要表现
1、水资源的重新分配 2、城市地貌和排水系统的改变 3、水环境的改变 4、大气环境的改变
构成城市的供水、排水、防洪、水环境等水文相关的问题 城市的水文问题 1、对水资源短缺认识不足,水资源浪费严重 2、城市雨洪灾害问题 3、水环境和水质污染 4、城市气候条件改变 城市水文学:城市水文学是水文学的一门新兴分支学科,它着重研究城市及周围地区的水分循环,水的运动变化规律以及水与城市人群的相互关系。
城市水文学的特征
1、综合性
一方面是城市地区空间和时间尺度都很小,其水文要素的响应过程十分敏感;另一方面是城市化使环境的改变十分显着。这两方面的原因要求城市水文学的研究更精细,并且要考虑过程中所涉及的各项影响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作用,这就需要建立具有物理基础的,分布式的模拟模型。而流域水文学中常用的,经验性的集总式的模型,在城市化的研究中不大适用。
2、动态性 由于城市人口和物质的高度集中,加以近年来科学技术高度发展,使水环境发生异常迅速的变化。一个自然流域的演变是缓慢的。而城市化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水和环境都处在“动态”之中,分析研究城市地区的径流量、水质及雨洪径流过程都要考虑这种动态过程。具体来说,必须考虑这资料观测期间内城市环境已有的变化,及其对各种水要素响应过程的影响。
城市化影响城市地区水文特性的因素
1、城市地区的水文循环中包含的水量有相当部分是来自相邻流域,或来自地下含水层,或者是不经过河流而排泄。因此不仅是城市排水区参与了水文循环,而且,其他地区的水量也参与了本市区的水蓄循环。
2、城市地区流域下垫面条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加上修建引水、排水系统,等,创造了一个新的径流形成条件,从而使天然径流流速加大。
3、由于城市地貌的改变和空气的污染,造成降雨和蒸发趋势的变化。
4、由于不透水面积的比例较大,又开采大量地下水,从而影响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相互转化。
5、非净化和部分净化的污水集中排入天然水体。
6、形成了新的人工地貌,改变了天然水体。
以上所有变化都取决于城市化面积、人口、工业发展水平、用水量和供水系统等条件。
城市化影响降水的机理1、城市热岛效应
与周围乡村相比,城市气温明显偏高。其特征往往是城市中心气温最高,而向周围乡村逐步递减,在郊区递减速度较快。
城市气温明显高于周围乡村的现象称为“城市热岛”。
造成城市热岛的原因主要为:
①人为热源
②建筑材料的热容性
③建筑结构峡谷形式增加接受辐射的面积
④大气污染增强了吸收太阳辐射能力 城市热岛现象会对水汽蒸发、空气对流产生明显影响,从而影响到降雨特性。2、城市阻碍效应
城市因为有高低不一的建筑物,其粗糙度比附近郊区平原大。这不仅能引起湍流,而且对移动滞缓的降水系统静止锋、静止切变线、缓进冷锋等、有阻碍效应。使其移动速度更缓慢,在城区滞留时间加长。因而导致城区降水强度增大,降水时间延长。3、城市凝结核效应
城区工厂生产,交通运输,人们日常活动使得城市上空大气中尘埃比天然情况下高出几倍至几千倍,使得城市空气污染加重,为城区降水提供了更多的凝结核。城市化尤其使对流层气象活动增加,引起局部区域降水增大。
城市化影响降水的机制,以产生热岛和城市阻碍效应最为重要。至于城市空气凝结核丰富对降水的影响,一般认为有促进降水增多的作用。城市降水量增多,很可能是这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城市化引发降水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后果,总的来说对城市经济生活是不利的。这种变化是难以控制的。
城市化对蒸发的影响
在城市化的条件下,蒸发的变化相当复杂。这时由于较大的受热量蒸发面积造成了蒸发能力的提高约高(5~20%)。然而,由于汇流迅速,城区可供蒸发的水量减少。作为粗略的近似,可假定城市与乡村蒸散发量之差别不超过蒸散发观测误差。当然也可能有例外,如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修建水库和增加植被,有可能造成蒸发量的提高。
城市化对径流的影响
1、对径流形成的影响
在自然流域内,部分降水通过植物截流、甜洼、下渗后形成地表径流、地下径流,最终通过河川径流流出。汇流时间较长,洪峰流量偏低。
而完全城市化的流域,只有部分降雨耗于填洼蓄存,完全以地表径流汇入河道,流量过程较尖瘦,峰高量大,汇流时间大大缩短。
2、对径流水量平衡的影响
城市地区的年径流比同一地区天然条件下的年径流要大。
如果水循环不包括从外流域的引水量,那么,现代工业化发达的大城市,年径流量的增加量为 10~15%。
一般在年径流和水流情势主要取决于降雨量的地区,城市的的年径流可能是天然流域的 2~倍。
城市化对流域年径流的影响可用下式表达:R2=R0(A1-A2)+A2R1 R2——城市化条件下流域多年平均年径流量;
R0——非城市化流域多年平均年径流量(区域多年平均径流量); R1——城市化地区多年平均年径流量; A1——流域总面积(视为一个单位); A2——城市化面积,是流域总面积的一部分。
城市化对小流域的影响可能比大流域大得多。
城市化对水文影响的分析1、统计检验方法
一般,城市化对水位和流量资料影响较为明显,可以采用水文统计中的t检验和F检验方法对水文样本系列的均值和方差进行显着性检验。2、经验分析方法
①水文系列分析 对水位、流量、雨量系统的时间滑动平均分析,分析水文变量是否受到城市化影响。
②降雨径流关系分析 城市化不同阶段年或次降雨径流关系的差别可以分析城市化的影响程度。
③峰量关系比较分析 城市化会引起洪峰~洪量之间的关系变化,对不同时期峰量关系的比较可以分析城市化的影响。
④相邻流域间同一水文变量比较 如果参证流域水文变量(R1)未受城市化影响,则两流域间不同时期水文变量关系变化可以反映城市化的影响。
城市防洪排涝的重要性
1、城市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财富集中,一旦发生洪灾,可能造成的生命财产等损失将会远远超过非城市地区。
2、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洪灾更为严重,城市洪涝灾害损失还有继续上升的趋势。
3、洪水灾害甚至会影响城市的发展进程。
4、城市洪水灾害不仅对城市造成严重影响,而且会对整个社会发展造成较长时期的不良影响,甚至影响社会的稳定。
城市洪涝特点
城市洪涝灾害显着的特点是内涝,即外河洪水位抬升,城区雨洪内水难以有效排除而致涝灾;外洪破城而入并非普遍现象。
“洪涝不分”是城市防洪治涝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不仅在一个地区内洪涝水相互干扰,而且在一个城市中,外洪阻碍内涝排水,从而酿成涝灾。
城市防洪特点 1、城市防洪安全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影响不断扩大。
2、城市分布由分散的点向线和面发展。
3、城市化水文效应的不断增强。
4、城市现代化对交通、供水、能源、通讯、信息系统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
5、城市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更为密切。
城市防洪的主要任务 1、制定城市防洪规划。
2、进行城市防洪排涝建设。
3、开展防洪工程管理工作。
4、建立健全全国性的防洪预警、预报系统。
5、做好城市防汛、抢险救灾准备工作。
城市排涝标准及其确定
1、除涝标准是指遇上多少年一遇暴雨,多少日雨量,在多少天内排除。它是设计排水系统的主要依据。
2、应综合考虑排涝系统的净效益、地区经济条件和发展,依据国家和地方部门的有关规定确定。
城市防洪排涝的规划编制 原则
以防洪治涝为主,结合水环境治理,统筹规划,分期实施,统一管理,充分利用和改造现有工程设施,在加强工程措施规划的同时,兼顾非工程措施规划。
1、必须服从流域、区域总体防洪要求 2、必须服从城市总体规划 3、要与治涝规划相结合 4、工程措施要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 5、要与交通、城建、环保、旅游等相结合 6、要规划与现状相结合,近期与远期相结合 城市防洪排涝规划的内容及方法
城市防洪排涝规划就是在研究城市洪涝特性及其影响的基础上,根据区域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状况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确定防洪排涝标准,通过分析比较,合理选定防洪排涝方案,从而确定工程和非工程措施。
防洪排涝规划设计的任务是
1、分析计算城区各河段现有防洪工程的防洪能力及加高提防和河道控制水位时的防洪能力,分析城市洪水出路及现有排涝能力。
2、调查研究洪涝灾害的历史、现状及其成因,根据防护对象的重要性,结合考虑现实可能性,选定适当的防洪设计标准和排涝标准。
3、分析研究各种可能的防范措施方案,提出城市防洪排涝整体规划方案,并拟定工程设计的任务。
防洪规划设计的方法步骤
1、基本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2、防洪标准的选定及现有河段防洪能力的计算(根据控制水位和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定河段安全泄量;根据各控制断面的流量频率曲线,确定现有防洪能力)
3、防洪规划设计方案的拟定、比较与选定(计算各方案工程量、投资、淹没、效益等指标;然后通过政治、经济、技术综合分析比较予以确定)
排涝规划设计的方法步骤
1、收集资料 2、确定标准 3、分析计算 4、筛选方案 5、上级审批 城市防洪排涝规划报告编制
1、前言:包括规划的缘由,工作分工等 2、城市概况:包括自然概况,城市社会经济概况 3、防洪排涝现状和存在问题:包括历史洪涝灾害,防洪、治涝现状,存在问题等 4、规划目标和原则:规划的依据、目标、原则 5、防洪、治涝水文分析计算:包括设计暴雨、设计洪水和治涝水文分析计算方法及成果 6、防洪工程设施规划:防洪规划方案、防洪工程设施 7、治涝工程设施规划:治涝规划方案、治涝工程设施 8、非工程措施规划:包括防洪、治涝指挥系统,防洪、治涝预案,防灾减灾,清障规划及分、滞洪区管理等 9、环境影响分析 10、投资估算:包括依据及方法,规划方案投资估算,资金筹措方案等 11、经济评价:费用、效益、经济评价 12、规划实施的意见和建议 13、相应的附表及附图 给水工程规划的内容
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用水量和水源规划、水质处理工艺和水厂位置规划以及 输配水工程规划。其主要内容包括:预测城市用水量,并进行水资源与城市用水量之间的供需平衡分析;选择城市给水水源并提出相应的给水系统布局框架;确定给水枢纽工程的位置和用地;提出水资源保护以及开源节流的要求和措施。
供水 管网的合理布置
在进行管网布置时,根据供水区对安全程度的要求,可选择不同的管网形式(树枝网或环状网),不管选择哪种形式的管网,一般都应通过技术经济计算,进行可比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以求选出最佳方案。在进行方案比较时,不仅应充分考虑到供水的安全可靠性,而且应充分考虑到发展和分期建设的可能。
在总体规划阶段,干管间距不宜过密,尽量控制得松散一些。可根据城市用地规划的大小及用户的分布特点,采用间距灵活的布置。用水量大、用水地点明确且集中的地管网可适当布置密些,用水量小且分散的地区,可适当布置松散些;小城市的管网应布置密些。按以上的原则,并考虑到路网干线的布置特点,干管间距一般可控制在 800-1200cm 或更大些。
管网布置的合理性,取决于对大用水户和水流方向判断的正确性。因而在进行管网布置时,首先应对大用户、用水重心和水流方向有明确的认识。输水管的布置主要是定线和管道数量的确定。输水管定线应首先考虑布置在有利于重力流且适宜于管道建设的线路上。如果必须压力输水,应合理设计水泵的加压级数。
输水管的根数,应以管网的形式、供水的安全程度和分期建设的要求等因素而定。如果对供水的安全程度要求较高,输水管至少应布置两根,而且尽量使两根输水管离开一定距离。
对于山区城市,由于其地形特点,城市供水管网规划及运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由于地形高差大,增大了供水管网的敷设及供水调度的技术难度。在进行城市供水管网规划时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结合地形、城区布局及水源分布情况等采取合理的输配水方式,以节能降耗,保证城市供水的安全可靠。
排水体制的选择
排水体制的选择,不仅要考虑投资的大小及其可行性,而且要考虑工程所在地周边水体的水质要求,计算出设计年限的总降雨量、各种降雨强度的分布、能混合排放的污水达到允许排放要求的降雨强度临界值,以及临界降雨强度在设计年限内的保证率等,做到按气地降雨情况和排放标准合理选择排水体制。
排水体制有 分流制、合流制两种。合理选择排水体制是确定城市排水系统规划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关系到整个排水系统的经济效益、实用性和有效性。
在一个城市中,通常既有分流制也有合流制的排水系统,这就形成了混合制排水系统。我国大部分城市的排水系统都是既有合流制又有分流制的混合排水体制。
在卫生条件方面,分流制系统优于合流制,而在建设投资方面,合流制排水系统的管道长度大大小于分流制排水系统,前者一般比后者低 20%-40%。
排水管线的布局
排水管网的平面布局包括确定排水区界、划分排水流域和管道定线。正确的定线是合理、经济地设计污水管道系统的先决条件,也是污水管道系统设计的重要环节。已有的研究表明,城市排水系统的最佳布局是将小流量路径减至最小,并将整个排水系统的总埋深 减至最低,且不增加管线泵站。在选取排水系统布局时考虑水力因素是非常重要的。由布局优化得到的施工成本节省可能比只优化给定布局的设计要大得多。
排水管网一般是设置在市政道路下,同时设在市政道路下的还有电信、电力、煤气、供水管等其他市政管线。由于排水管常为重力流管道,管径较大,因此,当管线埋置发生矛盾时,原则上其他管线要避让排水管让排水管先行,但不等于弃其他管线于不顾。相对排水管管径而言,其他市政管线的管径较小,通常情况下,尽量安排从排水管上通过,这样可以减少其他管线的投资。同时,要求在进行排水管网设计时,在满足道路坡度的情况下,不仅要满足排水管道的敷土要求,还要考虑与其他管线交叉埋置时支管的管径及安全敷土的要求。从设计上与各管线专业之间协调配合,做到平面不相互矛盾、高程上不相互冲突,便于雨、污水主干管能顺利直铺,而不被占压和截断。
雨水的资源化
我国在进行城市排水规划时,没有确立雨水是资源以及“先利用,再排放”的指导思想。一方面城市水资源紧缺,但另一方面却花巨资把大量雨水排走,使大量雨水资源白白流失。缺少雨水资源化的相应技术研究,城市排水规划与市政规划缺少有效的协调、缺少关于雨水利用的政策法规。
国外十分重视雨水的利用,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城市雨水的 资源化和雨水的收集利用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并在城市排水规划中一直把它作为重要内容来加以研究规划。发达国家城市雨水利用的主要经验是:首先确立雨水是资源,要“先利用,后排放”,然后制定一系列有关雨水利用的法律法规;并在城市排水规划中,加强雨水利用规划和相应的技术研究。这些经验和方法对我国城市特别是对北方严重缺水的城市排水规划很有借鉴意义。
德国的城市雨水利用形成了一个新兴的雨水利用设备产业。其利用公共雨水管收集雨水并采用简单的处理后达到杂用水水质标准,便可用于街区公寓的厕所冲洗和庭院浇洒。另外,德国还制定了一系列有关雨水利用的法律法规。如目前德国在新建小区之前,无论是工业、商业还是居民小区,在做排水规划时均要设计雨水利用设施,若无雨水利用措施,政府将征收雨水排放设施费和雨水排放费。
从许多国家雨水资源化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城市发展、城市环境及水资源状况看,城市雨水的利用是改善城市环境,保持良好的水循环系统及生态平衡,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具有重大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因此,应借鉴国际上先进的理念和方法,把我国的城市排水规划和雨水综合利用结合起来,合理地开发利用雨水资源,并使之作为城市排水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
城市用水特点
1、城市取水量占总的取水量的比例越来越大 2、工业用水量所占比例趋于减少,生活用水的比例相对增加 城镇生活用水特点
1、用水量增长较快。其增长率大于工业用水增长率。
2、用水量时程变化较大。
3、供水保证率要求高。
4、对水质要求高。
5、水量浪费严重。
6、生活废水水质污染程度小于工业废水,但污水排放量却呈逐年增长。
工业用水特点
1、随着科技进步及节水技术的应用,工业行业单位产品用水量逐年减少。
2、各行业用水对水量、水质要求相差较大 。
用水定额 概念:在一定期限内、一定约束条件下,在一定的范围内以一定核算单元所规定的用水水量限额。
分类:工业用水定额;城市生活或居住区生活用水定额;公共建筑用水定额;市政用水定额等。
城市用水定额制定的原则
1、科学性、先进性、法规性和经济合理性; 2、简便易行; 3、适合当地实际情况。
用水定额制定的基本方法1、经验法(直观判断法)
经验法,是运用人们的经验和判断能力,通过逻辑思维,综合相关信息、资料或数据,提出定量估计值的方法的统称。
可分为:
①主观概率值法②调查法③“专家会议”法④特尔菲法。
经验法的主要特点:
优点:简单易行,省时省事,耗费较少,便于调整定额。
缺点:具有主观性、片面性和盲目性,结果不准确 适用条件:采用经验法时,对工作的设计组织者及“专家”素质要求较高。还需要有一定的客观基础(资料、信息、数据等)
其中调查法步骤:经调查专家得出先进估计值(a)、最大可能估计值(m)和保守估计值(b),据此计算用水量的均值和标准差。
假定用水量满足正态分布,计算不同定额水平下的用水量。2、统计分析方法
统计分析方法,把过去同类产品生产用水的统计资料,与当前生产设备、生产工艺及技术组织条件的变化情况结合起来进行分析研究,以制定工业用水定额的方法。
包括:二次平均法、概率测算法、统计趋势分析法
①二次平均法的基本思想:过去统计资料的平均值反映的是已经达到的用水水平(偏保守),二次平均值比较先进。
②概率测算法的基本思想:用“二次平均法”求得的定额需要经统计检验后判定是否为先进水平。概率测算法,即先知实现定额的可能性后,求定额值的统计分析方法。
③统计趋势分析法的基本思想:用水量是动态变化的,若其变化趋势可定量预测,则可确定未来指定年限内某实现概率相应的定额值。(首先还是要确定未来指定年限用水量的均值和均方差)
适用条件是:
①制定具有大量统计数据的生产用水定额(企业或行业生产用水定额); ②统计趋势分析,需收集到按时间(年份)序列变化的生产用水资料;
③要求较高的传统产品或大批量产品的生产用水定额。3、类比法 类比法是以同类型或相类似的产品或工序及典型定额项目的定额为基准,经过分析比较,类比出相邻或相似项目定额的方法,故也称为“典型定额法”。
根据类比参数的确定方法又可分为:①比例数示法②曲线图示法 ①比例数示法:是以某些执行时间较长、资料较多、定额水平比较稳定的产品用水定额项目为基础,通过经验法、技术测定法、理论计算法或根据统计分析法求得相邻项目或者类似项目的比例关系或差数制定用水定额的方法。实质是已知某产品用水定额,根据与其同类或相似产品的比例关系推算用水定额的方法。4、技术测定法 技术测定法,是在一定的生产技术和操作工艺、合理的生产管理和正常的生产条件下,通过对某种产品全部生产过程用水水量及其产量进行实际测算,并分析各种因素对产品生产用水的影响,以确定产品生产用水定额的方法。
城市生活用水的分类
1、城市生活用水 2、城市居民住宅用水 3、公共建筑用水 4、市政、环境、景观和娱乐用水 5、公共市政用水 城市用水量的预测方法(我猜可能考计算)1、趋势法(用历年工业用水增长率来推算未来工业用水量。2、产值相关法
把产值作为横轴,单耗或增长率作为纵轴,归分析描绘上实际值,进行回归分析。
回归方程有一下四种形式:
lg lg1 exp(lg)y a x by ax by aayb c a 其中 y—单位用水量(增长率);x—产值;a、b、c—常数。3、用水增长系数法
用 Z1、Z2、„、Zn 表示各行业历史上相邻的工业产值; 用 Vt1、Vt2、„、Vtn 表示各行业历史上相邻的工业产值; 则增长系数 r 为 4 4、万元产值用水量5、城市人均综合取水量指标法6、分块预测法
分块预测一般有以下三种情况:
①原有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要大规模发展工业的城市(或地区)。
②电力工业和其他一般工业分块预测。
③特殊工业用水需分别预测。
水价政策
我国的用水水价长期偏低和征收不全不利于水工业的良胜发展。制定水价管理政策时,应当兼顾到以下几点:
1、合理划分不同行业的水价标准 2、对不同水源和不同类型用水实行差别水价 3、采用累进制水价 水价改革
水价改革总体指导思想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要求,逐步建立起有利于水利和城市供排水事业发展,促进节约用水和污染防治的水价机制和管理体系,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基本原则:
1、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促进节约用水,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 2、充分体现供水的商品价格,使水价达到合理水平; 3、将水价改革与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造供水设施、推行科学节水制度结合实施; 4、综合考虑水利工程供水、城市供排水和污水处理的需要,兼顾社会各方面的承载能力,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内容:
1、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形成机制 2、完善水利工程供水折旧、维修费的使用方法 3、改革城市供水管理体制 4、改革农村供水管理体制 5、强化水资源的分配和管理 6、建立健全水资源费征收政策和办法 7、为了优化水源结构 取水许可制度 概念:指国家通过立法确定的,取水单位和个人只有在获得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取水许可,并遵守取水许可所规定的条件,才能使用水资源的一项制度。《 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 》 所称取水,是指利用水工程或者提水设施直接从江河、湖泊或地下取水。
取水许可程序
申请取水许可应当提交下列文件:
1、取水许可申请书 2、取水许可申请所依据的有关文件 3、取水许可申请与第三者有利害关系时,第三者的承诺书或者其他文件 取水许可论证
报告书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1、建设项目概况 2、取水水源论证 3、用水合理性论证 4、退(排)水情况及其对水环境影响分析 5、对其他用水户权益的影响分析 6、其他事项 论证内容:一是具体技术论证,需要论证建设项目用水量的合理性。二是要为组织论证报告书审查及管理提供评价和决策参照。
节水宣传教育与政策法规
1、节水——节约用水。
2、城市节水——分为工业生产节水和居民生活节水。
3、城市节水管理——执行节水政策法规,推行和推广节水技术,实行节水的经济管理。
与水有关的重要纪念日
“世界水日”每年 3 月 22 日 “中国水周”每年 3 月 22~28 日 1988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颁布实施,并确定每年 7 月第一周为“水法宣传周”。
从 1991 年起,我国还将每年 5 月的第二周作为城市节约用水宣传周。
节水管理的政策法规
《城市节约用水管理规定》
《城市供水条例》
《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
《城市供水企业资质管理规定》
《城市地下水开发利用保护管理规定》
《城市供水水质管理规定》
《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
地方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
《城市用水定额管理办法》 节水器具设备的节水方法
1、限定水量
2、限定(水箱、水池)水位或水位适时传感、显示 3 防漏、限制水流量或减压 4、限时 5、定时控制 6、改进操作或提高操作控制的灵敏性 7、提高用水效率 8、适时调节供水水压或流量 节水的设备
1、限量水表 具有水量控制功能的旋翼式水表,投“水币”后方按量供水,量到水止,兼有计量、限量双重功能。
2、水位控制装置 水位控制装置是各类水箱、水池和水塔等常用的限制水位、控制流量的设备。水位控制装置分为两类:水位控制阀、水位传感控制装置。
3、冲洗与洗涤的节水器具 ①节流水龙头:节流水龙头设有“节水阀心”、“节流塞”、“节流短管”的普通水龙头,可减少人们无意识浪费水量 ②节水型大便器 4、淋浴的节水器具 ①冷、热水混合器具(水温调节器):事先调好水温,只要冷、热水管路水压稳定可随时启闭,不必再调水温。
②淋浴用脚踏开关:节水效果显着,但是使用不很方便、卫生条件差、易损坏。
③电磁式淋浴节水装置:这种淋浴节水装置克服了脚踏开关的缺点,其节水效果更加显着。
据统计,其节水效率约在 48 %左右 中水回用:中水回用是指生活污水经处理后,回用于建筑物内部冲洗厕所和其他杂用水的一种方式。
中水水源集流的三种方式
1、全集流全回用方式 即建筑物排放的污水全部集流,经处理达到水质标准后全部回用。
2、部分集流和部分回用方式 即优先集流不含厕所污水或不含厕所和厨房污水的集流方式。
3、全集流、部分处理和回用方式 这种方式是把建筑物污水全部集流。但分批、分期修建回用工程。
中水处理系统的三种形式
1、建筑物自身处理回收利用方式 将洗涤水和冲洗用水等优质生活杂用水集中后经预处理然后流人再生水的蓄水池,供建筑厕所冲洗水等用。
2、集中的楼群小区,集中处理回收利用方式 生活污水被汇集到污水处理厂,进行二级处理后,再经过滤、消毒等深度处理,通过中水道系统的干管接到各楼层的厕所大便器水箱,供冲厕用。
3、城市地区性的回收利用方式 把污水处理厂的排放水,送到城市净水厂,经处理后,送到中水道系统,供工业区或住宅做非饮用水。
城市雨水利用和农村雨水利用的区别
与缺水地区农村的雨水收集利用工程不同,现代城市雨水利用不是狭义的利用雨水资源和节约用水,它还包括减轻城区雨水洪涝和减缓地下水位的下降、控制雨水径流污染、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多重作用。
城市雨水的利用
1、城市雨水渗透(间接)
采用各种雨水渗透设施,让雨水回灌地下,补充涵养地下水资源,是一种间接的雨水利用技术。还有缓解地面沉降、减少水涝和海水的倒灌等多种效益。可分为分散渗透技术和集中回灌技术两大类。具体措施有:渗透地面、渗透管沟、渗透井、渗透池(塘)、综合渗透设施。
2、雨水集蓄利用(直接)
包括:屋面雨水集蓄利用系统、屋顶绿化雨水利用系统、园区雨水集蓄利用系统 3、雨水综合利用系统 生态园区雨水综合利用系统是利用生态学、工程学、经济学原理,通过人工净化和自然净化的结合,雨水集蓄利用、渗透与园艺水景观等相结合的综合性设计,从而实现建筑、园林、景观和水系的协调统一,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这种系统具有良好的可持续性,能实现效益最大化,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海水淡化的方法 和特点
海水利用主要有 3 3 个方面
1、是海水代替淡水直接作为工业用水和生活杂用水 2、是海水经淡化后,供高压锅炉使用,淡化水经矿化处理作饮用水 3、是海水综合利用 工业节水的途径1、系统节水
也就是提高工业生产用水系统的用水效率,即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程度。
主要包括改变生产用水方式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2、工艺节水
①采用新工艺方法、流程和设备。
②少水、无水生产工艺。这些工艺已在制革、纸浆工业中应用。
③清洁生产 ④发挥经济规模效应 ⑤产品结构、工业布局及其他因素 3 3、管理节水
通过加强用水(节水)管理和其他途径以减少水的损失,减少淡水或冷却水量,提高用水效率。
水务管理信息系统:由信息采集、通信、计算机网络、决策支持系统等组成,是一项多学科、高技术、跨部门、投资大、建设周期长的管理信息系统工程。
信息:用文字、数字、符号、语言、图像等介质来表示事件、事物、现象等的内容、数量或特征,从而向人们(或系统)提供关于现实世界新的事实和知识,作为生产、建设、经营、管理、分析和决策的依据。
信息系统:信息系统是具有采集、管理、分析和表达数据能力的系统。在计算机时代信息系统都部分或全部由计算机系统支持,并由计算机硬件、软件、数据和用户四大要素组成、另外,智能化的信息系统还包括知识。
S GIS 的发展趋势
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GIS 迅速地发展变化着。同时,随着人类需求的增长,GIS 的应用也将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
1、从总的系统角度看 GIS 的发展方向 ①GIS 标准化 ②GIS 网络化
③GIS 全球化 ④GIS 大众化 ⑤GIS 数据商业化 2、从系统内部的角度看 GIS 的发展趋势 ①空间数据结构与数据管理 ②数据自动输入技术
③与遥感技术的进一步结合④GIS 的智能化
⑤GIS 应用模型开发
⑥加强 GIS 教育
S GIS 的功能 1、数据输入、预处理 2、数据编辑 3、数据存储与管理 4、数据查询与检索 5、数据分析 6、数据显示与结果输出 7、数据更新 GIS)
(地理信息系统):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环境的支持下,对空间数据进行采集、存取、编辑、处理、分析和显示的计算机应用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的组成1、GIS 的硬件设备 2、GIS 的软件 ①计算机系统软件 ②GIS 系统软件 ③应用分析程序 ④其他支持软件 3、数据
①GIS 的操作对象为空间数据
②空间数据特征:几何、属性、时间;
③空间数据组织:矢量结构、栅格结构; 4、GIS 人员
城市化:城市是人类生产,生活方和自然观念。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成历史不长,活着历史虽然很悠
久,也有丰富的文物古迹,但其整体风貌主要是近代的。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逆城市化:城市人口比重增长趋势缓慢甚至出现停滞,城乡差别越来越小,区域空间一体化,大城市走向郊区化的现象。过度城市化: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生脱节,出现过量乡村人口向大城市迁移,超过了国家经济所能承受的能力,导致城市失业、城市贫困、犯罪和社会**等问题的现象。低度城市化:当城市人口的实际增长速度低于城市工业发展所需要的人口增长速度而出现的城市化滞后。
城市中心区:是指城市结构的核心地区和城市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公共建筑第三产业的集中地域,为城市及城市所在区域集中提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活动设施和综合服务空间,并有别于城市其他地区。容积率:指一个小区的总建设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城市景观:是城市人居环境赖以维持生态与发展的资源综合体。小城镇:是指一种正在从乡村性的社区变成多种产业并存的向着现代化城市转变中的过渡性社区。基础设施:泛指由国家或各种公益部门建设经营,为社会生活和生产提供基本服务的一般条件的非营利行业和设施。
城市基础设施(中国):是既为物质生产又为人民生活提供一般条件的公共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三个基本观念:(1)整体观念(2)区域观念(3)自然观念
城市空间形态的分类:集中团块型、带型、放射型、星座型、组团型、散点型
文物古建筑保护的国际宪章有:雅典宪章、威尼斯宪章、内罗毕宣言、华盛顿宪章。
城市中心区结构形态:单核集聚模式、区域性集聚模式、多核集聚模式
基础设施的分类:生产性基础设施、社会性基础设施
英国城市历史环境的保护分为三个层次:历史古城,保护区和登录建筑。
城市规划包括:城市中心与中心区规划,城市住区规划,城市景观与绿地系统规划,城市生态与环境规划,城市历史环境保护规划,旧城更改新建规划,城市交通法展战略与综合交通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工程规划。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最核心内容:辩证方位,体国经野,和天人合一。也就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三个基本观念:整体观念,区域观念,前朝后市,市朝一夫的含义及思想是什么?
这句话的意思是匠人建造都城,九里见方,都城的四方每边三门,都城中有九条南北大道,九条东西大道,每条大道可容九辆车并行,王宫的路门口外,左边是宗庙,右边是社稷坛,王宫的前面是朝,王宫的后面是市,每朝每市各百步见方。意义:这段话成为后世都城建设的依据,因为蕴含了天象学及风水学知识,且建筑形体积只有对称美,反映出强烈的皇权之上的理念,折射出封建社会的等级和宗教礼法.城市保护宪章:1933《雅典宪章》和1977《马丘比宪章》是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的基本导则。
《雅典宪章》的思想:系统阐述了城市和它周围区域之间的有机联系,指出城市和乡村都是构成一定区域的组成要素;创造性地把城市的基本功能概括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并认为居住时城市的首要功能;同事指出了保存好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和地区是十分重要的。人的需要和以人为出发点是一切建设工作成功的关键.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城市化过程呈现出一条“逻辑斯蒂”曲线。(1)初期阶段:城市发展水平低、速度慢;以第一产业和乡村人口占比重大。(2)中期阶段: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城市人口比重上升。(3)后期阶段:经济发展以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城市人口增长趋于缓慢,城乡差别越开越小。城市规划的影响因素:(1)直接因素:城市本身所在区位、景观、生态等地理环境自然条件;也包括城市的人口规模、用地范围、城市性质、能源、公共建筑等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条件。(2)间接因素:城市各历史时期的发展特征、国家政策和行政体制、规划设计理论和建筑法规、文化传教理念等人文条件。
国外城市规划的思想:(1)田园城市: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模式,其形态规划总面积为圆形,道路网为环形放射,将城市划分为6个扇形区域。(2)明日城市: 反对城市不断扩展,提倡在原有旧城的基础上,在大片绿地上成组营造大楼来提高人口密度而降低建筑密度,以分层分级组织交通人流车辆来提高城市效率而保证居民环境质量。
周边式住区规划理论:住房沿周边布置,中间留出土地供城市森林和学习用地。环境质量高。旧城广义上包括哪两种类型?(1)一类是历史古城,至今还基本完好保留古城墙和城内路网格局,古城风貌尚存。(2)第二类旧区或因建
一、概念:兴利调节、水库特性曲线指什么曲线、特征水位名称及定义、设计保证率、水库的水量损失包括哪两部分、用概率法求出多年兴利库容包括几部分、特征库容名称及定义、水库的调洪作用及方式、水库防洪水利计算、水力发电的开发方式、电力系统的负荷及其容量组成、不同调节水电站工作位置、选择正常蓄水位、死水位应主要考虑因素等等
二、计算:年调节水库兴利调节计算及水库蓄、弃水过程;多年调节水库兴利调节计算;调洪计算(列表试算法、简化三角型法);水电站保证出力计算(等流量调节);水电站多年平均发电量计算;小型水电站装机容量的计算等等
关键词:市政工程,规划,设计,给排水
一、引言
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有力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壮大和社会文明的进步[1]。市政工程是研究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基本内容,对任课教师的知识储备和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本文根据本校开设该课程的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与城镇规划专业的专业要求,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性格特点与心理特征及该门课程的内容和重要性,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对任课教师、班主任以及辅导员在对学生的管理上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旨在提高任课教师的授课积极性、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该门课程的学习效果,为城市的建设和基础设施的规划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教学方向[2]。现在课堂上大多都是教师“满堂灌”、学生到处看,互动较少,学习效率不高,“教”和“学”不同步,上课成了一个彼此应付的过程,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和掌握程度不高,往往毕业参加工作以后在工作单位要重新学习,没有发挥高等教育专业课应有的教育作用。
在市政工程规划中,管线综合设计非常重要,其涉及城市空间学、城市规划学、工程经济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它是一个多对象、多因素、多学科,且综合性很强的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实践过程。这个过程与科技文化、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密切相关,同时还受到社会历史条件、时间阶段、自然条件以及地域场所的制约,另外由于个体差异,也会导致设计指导思想和设计内容有所不同。如果设计不合理,就会对城市空间利用造成浪费,给工程留下不应有的遗憾,还会给施工、生产和生活造成不便,甚至会给管网的安全运行、经济的合理性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市政工程课程内容的特点进行联想假设,引导学生进行互动,浅显易懂地把问题带出。 安排专门的课程实践,多到施工现场去观摩学习。多查一些经典案例,结合知名设计师的设计思路进行讲解,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产生感性认识,逐步形成自己的设计思路。
三、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板书相结合
市政工程规划与设计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地上有居民建筑、公共建筑、工业厂房的配水、配气、配电等的计算,地下有给水排水电力、电缆、电信等管线的设计计算,与实践联系紧密,对任课教师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要求很高,要将生活中常见的基础设施与课堂教学联系起来,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因势利导、实时实地地开展教学工作。对于开关、 阀门、管道材质和窨井内部结构等内容,需要使用现代化多媒体以动画和视频的方式展现出来,比如管线综合时,如图1所示,需要明确各个管线的位置关系以及南北方的区别,只是以文字的形式口述出来,对于初次学习本门学科的本校本科生来讲势必很难理解, 在有限的课时内手绘这两幅图显得不太现实。另外, 对于教材里面没有列出有必要讲解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内容,使用多媒体就显得更为必要了。
四、教师的知识储备要与时俱进
在传统城市规划体系中,基础设施规划一直处于一个从属配套的地位。按照传统的规划编制方法,几乎所有的基础设施的规划供给能力都是以国标中确定的人均指标为依据的,指标体系过于笼统,缺乏针对性,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般不超过指标,我们就不会去考虑资源的节约和使用的效率[3]。而水资源的储量和类型决定着使用方式,不同地方对于水资源的使用方式的规定不同,有些发达省市要求家庭冲厕、洗车必须使用中水而不能使用自来水,这已经纳入了法律范畴,如果使用自来水则属于违法行为,以此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保护水资源。因此,就要求教师用发展和与时俱进的眼光及时更新现有的知识,引导学生活学活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工作中寻求最适合当下以及满足与以后发展的规划方法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思路,避免学生一味地服从短期的经济效益而忽视可持续发展,引导学生开拓创新,采取一种全面的、创新的方法,建立符合可持续性发展的目标体系。
五、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层次提高课堂的参与率和积极性
现在在校学生都是“90后”,他们对于事物的理解和处理方式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方式,作为教师需要转换角色,在课堂上是授业者,课下要和他们做朋友,让学生敞开心扉,真正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情,产生兴趣。在课堂上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 并给予正面积极的肯定,让其有参与感,提高其积极性。《市政工程规划与设计》这门课程也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90后”学生胆子较大,参与性较强,因此可以将掌握程度为“了解”的部分让学生准备资料讲课,让全班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逐渐降低学生对理论和公式的恐惧感。课程设计时,让学生去现场了解管线铺设时的位置关系和施工中遇到的问题,再进行课程设计,为就业后快速进入工作状态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学生管理者应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和导向
进入大学,很多学生像脱了缰绳的野马,懈怠了学习,加上换了新环境、新同学,教师的授课方式与高中截然不同,又有许多的社团和活动,有些学生加入了学生会,有些学生做兼职,再加上现在智能手机又很普遍,各种软件、游戏、购物网站和网上形形色色有利有害的信息无时无刻不在引诱着他们。而新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管理职能是保障学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教学计划,使学校的教育教学顺利进行[4]。 这就要求学生管理者要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依托,从学生的专业特色出发,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注重学生的综合发展,疏导教师和学生间历来的紧张关系,缩小距离感,从心理角度出发使学生认识课程的重要性,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社团活动、学术讲座、学术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充分的展示与开发,为学生的成长、成功、成才搭建平台[5]。
七、结语
《市政工程规划与设计》是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必要的工具,由于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会遇到很多复杂的情况,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尽可能多的引进实际案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在互动的过程中激发学生课堂的参与兴趣,同时在课下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帮助他们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学习规划,让学生感受到人文关怀和师生之间真挚的情感,对于顺利完成学业任务、掌握专业知识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提高教学质量的方式方法有很多,笔者就自己从事教学过程中所摸索和总结出的经验加以总结和归纳,对于其他教学方式和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讨论。
参考文献
[1]刘兴昌.市政工程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汤放华,谢宏坤.城市规划专业生产实习环节教学质量体系的构建探讨[J].理工高教研究,2010,(5).
[3]钱七虎,陈晓强.国内外地下综合管线廊道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3(2):191-194.
[4]田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5,(2):45-46.
学生做好这一模块的题目,就需要从四个方面入手。即如何切入,何为重点,何为难点,如何改进。
关键词:基因工程;复习;切入点;重难点;改进和调整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8-0005
在过去三年的江苏高考卷中连续出现了三道基因工程方面的题目,而且分值较高。这就不禁让笔者有理由推测明年的高考卷中势必还会出现这种类型的题目,所以笔者在复习这一模块时,特别总结了相关注意事项,并思考如何才能让学生理清思路、游刃有余地把这一模块的题做好。过去三年出的三道题目很类似,都是提供几种限制酶识别序列及切割位点图和转基因操作流程图,考查的重点问题都是限制酶对质粒和目的基因的识别与切割,以及切割后的重组问题,即目的基因的获取和表达、载体的构建。那么,我们的学生要想做好这种题目,还需要形成哪些方面的认识呢?笔者认为在复习时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以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为复习的切入点
复习前先带学生重新认知该实验的过程,复习巩固生物之间的自然的基因转接过程。从学习角度分析,借助学生所熟知的原型,可以启发、引导以实现温故而知新。这个实验是一个很好的认知原型,让学生能够感悟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自然发生的重组DNA,那我们人为地也可以改变,即我们的基因工程。基因工程的操作程序主要包括四个步骤:目的基因的获取,基因的表达与载体的构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其中,获取目的基因和基因表达与载体的构建是整个工程的核心技术。这一技术涉及许多知识点,如DNA的结构、DNA的复制、限制酶和DNA连接酶及DNA作用与特性、基因的表达、载体的结构组成和作用等。因此,命题者可以从多个角度考查学生对这一系列知识的整体掌握程度及相关的能力。前几年的题目都分别考查了不同的限制酶切割目的基因和质粒后可得到重组质粒的种类、目的基因导入质粒后对质粒结构和功能的影响、DNA水解酶、毒素蛋白与受体细胞中受体间的特异性结合、转基因植物栽培中降低害虫种群抗性基因频率增长速率的措施等问题。基因工程内容重要,基础性知识要求较高,涉及的知识和技术多,同一个问题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设置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学生在学习中仍然要格外重视这部分内容。
二、基因工程是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内容
高中生物选修内容包括选修一《生物技术实践》、选修二《生物科学与社会》、选修三《现代生物科技专题》。其中,选修三选择了现代生物技术中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生活、生产和发展的四大工程: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胚胎工程、生态工程。由于基因工程是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内容,所以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在给学生复习的时候要特别重视基因工程的复习,但在复习方法上要侧重理论与原理,注重理解和应用,注重与必修内容、社会热点、生物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的联系,注重这些技术在农业、工业以及在医疗卫生事业上的应用,努力用已学的原理和技术去分析理解并解决其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复习的深度不宜过深,在操作技术上至少要求一般性了解,不宜过细。另外,微观的技术要注意采用模拟操作的方法加强理解,宏观的技术要尽可能走进工厂或研究所参观学习,加强直观理解,实在没有条件的学校,要想办法找一些视频或录像反复地观看。只有做到理解,才能达到真正掌握和应用。笔者认为,学生之所以一直感到这部分内容难,主要原因就在于他们缺乏这一学习过程,而是局限于看书和记忆。所以,我们在复习这部分内容时一定要将这个过程给他们补上。
三、对双基的掌握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复习的重难点
近几年的生物高考命题指导思想都强调以能力测试为指导,重点考查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整体掌握程度,力求引导中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一指导思想通过近几年的高考实践已经得到充分的证明,也就是要求学生全面掌握《生物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规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种整体掌握不但体现在必修和选修上,还体现在要求考生能在相对简单的情境中综合运用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评价。这一指导思想表现在试题上为:知识覆盖率高,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重点内容、主干知识的考查出现频率高且相对稳定,试题的学科内、专题内和专题间综合性强。那么,像基因工程这么重要的知识在近三年高考题中连续出现的现象就不足为奇了。事实上像遗传规律的应用、人类遗传系谱图的分析、免疫、生态等内容也是连年考,但设置的问题和考查的角度不完全相同。这一指导思想要求我们学生既应踏踏实实地、全面系统地、重点突出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要能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知识,要能挖掘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在不同的情境中运用知识。
四、复习时要根据学生情况适时改进和调整复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