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卑感形成原因

2024-05-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学生自卑感形成原因(共7篇)

大学生自卑感形成原因 篇1

摘要:幼儿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情感的发展水平对其一生的心理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父母和教师对待幼儿的态度,不仅影响幼儿的情感,还影响到幼儿的性格。国外的一些研究表明,父母、教师对幼儿多鼓励、多热情帮助,幼儿往往会表现得活泼愉快、积极热情、自信心强;相反,如果父母、教师对幼儿的态度冷淡、粗暴、训斥多,那么幼儿对周围的事物就缺少主动性和自信心,情绪退缩,适应性差,极易形成自卑、胆怯的心理。

关键字:自卑;正确评价;成就感;自信心

畅畅是我们班上的新朋友,他平时很听话,不乱跑,也不惹事,只是太过腼腆,不爱说话。当别的小朋友在兴奋地玩游戏,过家家的时候,他会在一边静静地看。我们几次尝试邀请他参加游戏,他都拒绝了。我想,大概他还没有完全适应新环境,不好意思和其他小朋友们玩。那天,帅帅拿来一辆漂亮的小汽车,红红的外壳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漂亮极了。小朋友都凑了上去,七嘴八舌地议论着,摸着。畅畅仍然像往常一样,独自坐在桌边,不说话,甚至连看也不看一下。他真的不感兴趣?我奇怪。对于他这么大的男孩子而言,汽车的吸引力是巨大的。我们班的男孩几乎没有谁能抵挡地住汽车的诱惑。于是我招呼畅畅:“畅畅,快来啊!我们大家一起来开汽车好不好?”可是,不管我怎样邀请,怎样叫他他也还是坚持坐在位置上不动。

安琪是一个内向的小姑娘,不爱说话,虽合群,但不爱与小朋友合作,交流。从不主动参加小组集体活动,只要入园迟到,她便会大哭,有时来了以后也是保持昏睡状态。班里的孩子邀请她玩她总是不情愿,处于被动状态。

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家长对孩子的重视程度不够,忽视了孩子的行为反应与心理卫生,使孩子的情绪状态、情绪行为反应得不到适当的解决,形成了否定“自我”倾向,行为消极,以至自信心不足。久而久之就产生了自卑感。

一、幼儿自卑心理的表现

1、不敢在公开场合说话

存在自卑心理的幼儿,害怕在陌生人面前及集体活动中说话,甚至平时也轻声细语,不敢大声说话。

2、不敢在公开场合做事 存在自卑心理的幼儿,在公开场合做任何事情都往后宿而不是往前冲,显得拘束和谨小慎微,如当教师让这种幼儿带头做游戏时,他们就面露难色,没有别的幼儿那种自告奋勇的精神,有的马上会说“我不会”“我不行”之类的话,个别的还会哭起来。

3、没有主见

存在自卑心理的幼儿许多事情不敢自己做决定,回答问题思前想后,优柔寡断,要么不吭声,要么轻轻地回答“不知道”。

4、不愿与别人交往,喜欢一个人独处,从不主动提出问题。

存在自卑心理幼儿与性格内向的幼儿,在表现形式方面虽有相似之处,但存在明显区别。这两类幼儿的相似之处是:都害怕在公开场合表现自己。他们的区别是在心理上,存有自卑心理的幼儿不仅在公开场合不能大胆表现自己,而且在父母和其他亲人面前也不能大胆表现自己,性格内向的幼儿则不同,在父母和其他亲人面前并不胆怯;在交往方面,存有自卑心理的幼儿不愿与所有的人交往,包括自己的父母,而性格内向的幼儿在家庭中还是比较活跃的。

二、幼儿自卑的原因

(一)成人期望过高

孩子常常以成人的期望来衡量自己能做的事,然而根据他距离成人的要求的程度来判定自己的价值。成人惯用大人的眼光去看待和评价孩子,既不了解孩子的过去和现在的困难,又不考虑孩子的年龄特征和实际水平,对于特定的儿童在特定的年龄里和特定条件下提出的要求过高或过死。当成人要求幼儿必须达到某个标准而幼儿却达不到时,很多成人会出现以下两种态度:

1、语言伤害。语言是有力量的,它可以帮助一个人树立自信心,也可以损害一个人自信。有的家长常抓住不放,在他人面前进行训斥或是喜欢算老帐,孩子一出差错,就把以前的“历史问题”抖出来。面对幼儿的失败,很多人大发雷庭,粗暴地打骂,甚至当众讽刺、挖苦什么“你真笨”,“木头人!”,“笨猪”,“蠢货”,!等等。幼儿难以接受,内心充满愤怒并积极做出反抗。“我不笨”!不笨,你做到了吗?幼儿对自己产生怀疑:我笨吗?我可能笨吧。渐渐的,在幼儿潜意识之中就形成了“我笨”的信念。于是幼儿开始消极,相信自己是蠢的。

2、成人消极情绪的感染。成人对孩子的所作所为,采取冷漠的态度,幼儿感到消极沮丧,同时惊恐、害怕,成人的怠慢和训斥造成孩子精神紧张,大脑抑制,常常是唯唯诺诺,遇事不知所措。成人既生气难过,经常产生失望情绪。这种失望向白蚁一样吞食着幼儿自信的基础。孩子很少对成人的要求表示怀疑,相反他们总是对自己的能力表示怀疑。

(二)成人的庇护

幼儿自我意识已经发展起来,他们常常喜欢自己做事、自己行动,不需成人的帮助。然而有些成人却认为孩子年龄小,能力弱,一切都由成人包办代替,逐渐的幼儿产生了依赖、等待、不尝试的惰性,一切坐享其成,显然,自信没有机会得到培养,遇到问题束手无策,设法逃避。

(三)幼儿自身实践的失败

幼儿自信心是在幼儿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如果在某一方面取得了成功,就会增强幼儿的自信,一旦遭到失败,再试再做,往往心灰意冷。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遇到困难萎缩不前,一试自败,不试则不败作为保全自己的座右铭。

(四)幼儿对自己缺乏认识

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尚处朦胧阶段,又受自身知识和认识水平的局限,对自己认识比较片面模糊,不能正确评价自己,易受成人的暗示,没有哪一个孩子能正确地看到自己,孩子认识到自己的关键是与他人对他的评价直接联系在一起的。孩子的自我判断也是从他人的判断中萌生。当一个说我不行时,他其实并没有告诉我们他这个人怎样,他以为他所评价的是他与别人关系如何。而成人也是通过了与别人的关系来评价了他。正是幼儿自我评价的依赖、表面,导致了幼儿对自己缺乏正确认识,从而使成人对自己评价从中起了导向的作用。

三、克服幼儿自卑感的方法

1、了解幼儿心理,从正确评价入手

教育者首先应做到对每个幼儿都了解,特别是对有自卑感的幼儿,要关心他们,爱护他们,正确评价他们,帮助他们克服自卑感增强自信心,对他们做的每一件小事都应有正确评价,多表扬鼓励,指出不足,下次提高改进,不要轻易地否定轻视,即便是全错了,也应用一种不伤害的语言引导他。如“你很聪明很漂亮很能干”;“这样做不正确”,“再来一次”,“仔细想想”,“改进一下方法一定能做对或一定能做好”。只有这样才能鼓励孩子发挥其闪光点,认为自己能行,一定能行,自己不是个笨孩子而增强了自信心。对孩子要有耐心,如果孩子一错再错,应给孩子指出怎样错的,耐心帮助想办法或和孩子一起做,这样效果会更好,千万不可用“笨蛋真蠢或没出息”等消极语言来取笑刺伤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产生自卑感。

2、诱导、启发、肯定成绩

对于自卑感的幼儿,往往一件事做不好就自卑,认为自己不行。教育者要通过心理暗示帮助幼儿建立自强、自信的良好形象。

例如,乐乐在画画时,总也画不好,他就有自卑感,认为自己不行,甚至怕老师批评、怕小朋友瞧不起自己。我就采取了间接诱导、启发的方式引导他,让他明白什么事情都不可能一做就成,只要努力,动手去画,认真去画,这样对自己来说就是一个进步。长此以往,你肯定会有不小的进步。当然还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诱导幼儿学习要耐心,并对幼儿做出的成绩给予肯定,在表扬时再告诉他下次如果哪里改一下,你就会有更大的进步,孩子是会快乐的接受的。

3、提高自卑幼儿的“地位”,修正其偏低的自我形象 成功是非常鼓舞人的,而对于怯懦、自卑承受能力较差及残伤儿来说,获得成功的机会较少,这就需要教师为这些孩子创造成功的机会,给他们提供一些“抛头露面”的机会,鼓励他们参加有竞争性的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在实践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对孩子的每次成功,哪怕是微不足道的,都要给予肯定鼓励,使孩子增强自信心。有一些特殊任务,特意让自卑心理严重的孩子去做。我班原有一位口吃孩子,平时不爱说话,做什么事都怕,老师让他管理玩具。他很听话,管得很认真,对管理玩具认真负责,把小朋友扔掉的玩具都捡回来保管好,我及时表扬了他,并告诉他他做其他事情也可以象管玩具一样管的很好。看他满脸的喜悦,我让他去试试。渐渐地他和小朋友也慢慢地交谈起来,并逐渐改掉自己不爱说话和口吃的毛病。老师告诉小朋友主动和他玩和他一起讲故事,不要笑他。以前的畏惧怕羞的神情没有了,还能主动地帮助小朋友收拾玩具和碗筷,当我再交给他任务时,问他能行吗?他自己就说我能行。

4、教师注意自身心理健康,帮助幼儿克服自卑感,增强自信心。教师的不良心理状况,往往会引发对幼儿教育方法的失当,教师情绪好时对孩子无原则地适就、容忍,情绪不愉快时对孩子的态度粗暴生硬,这样的教育方法会导致幼儿产生心理障碍,失去信心。为了幼儿的健康成长,幼儿教师应特别注意提高自我修养。幼儿教师一方面要克服自己的不健康心理,对幼儿付出教师之爱;另一方面要帮助幼儿增强自信心,克服自卑感。

对于幼儿来说,自我意识还未充分发展,不具备心理的自我调适能力,因而长时间的紧张会使机体的内分泌系统和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发生紊乱,因而相应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的机体反应,这都属幼儿早期心理障碍。对这种心理障碍不是吃药打针所治好的,唯一有效的措施是着力排除儿童心理负担,当然具体方法要因人而异,其关键在于教师人家和互相配合好,细心观察了解,找到真到的心理症结,帮助幼儿克服这种不健康的心理、自卑感,增强自信心。

教师应努力找到孩子的长处和优势,那怕是一点点,使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长处,教师认识到任何一个人都有长处短处,不必为自己的短处而自卑,对于短处可以通过补偿的方法来加以弥补,引导孩子投入补偿的训练,并告诉孩子生活并非一帆风顺什么都会成功,也会有失败,关键是成功了不能骄傲自满,认为自己了不起;失败了也不能气馁,对于失败要找出原因,加倍努力,争取以后的胜利。

对于儿童阶段产生的自卑心理,幼儿教育专家认为,只要注意纠正,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消失;而不注意调控,少数幼儿会变得更加孤僻、懦弱、缺乏自信心。因此,家长如发现幼儿有自卑表现时,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既要认识到孩子在成长达程中难免发生错误,做到对幼儿不一味地责备、训斥,同时为幼儿提供必要的条件,鼓励他们独立“闯世界”。只要孩子有了成功和进步,即使只是很小的一点,就及时对其表扬,帮助他们建立自我价值,培养自信心。

但是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积极的接纳、尊重儿童固然重要,内在的实力、能力更是自信最可靠的根基。因此了解孩子的弱点和优势,帮助他们不断提高、获得能力,获得成功感,克服自卑心理是及其重要的。

参考文献

张引,陈豪.自卑心理研究综述[J].中华文化论坛.2008(S1)冯丽娟;孩子自卑心理产生与防治[J];希望月报;2004年04期 舒晓丽;如何消除自卑心理[J];科学启蒙;2004年12期 沙漠;自卑心理的形成和克服[N];湖北科技报;2002年 双林;如何改变孩子自卑[N];大众卫生报;2007年

崔光慧;;儿童的自卑心理及对人格的影响[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王艳菲;孩子,请抬起头来——自卑儿童的早期表现及治疗[J];心理世界;2004年04期 刘玉文;;改变一个自卑孩子心理的研究[J];品牌(理论月刊);2011年03期

王会珍;;克服心理障碍 开拓儿童美好未来——浅谈儿童自卑心理产生过程和勇敢自信的培养方法[J];学周刊;2011年20期

趾祥;;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是一个大转折——家长要让孩子在心理上有所准备[J];大众心理学;2008年04期

大学生自卑感形成原因 篇2

1.1 研究意义

交往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根本要求。对个体而言,人际交往是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人格发展成熟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大量研究表明[1,2],大学生的年龄特点使得大学生非常渴望交往,但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却不容乐观,人际交往障碍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大学生中,个性自卑和社会交往技能自卑,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中的主要表现[3]。

董圣鸿[4]在研究中发现,大学生人际关系归因特点在总体上为内控性的,但在人际关系失败中表现出外控倾向。本文试图用韦纳的归因理论来分析大学生交往中自卑是如何产生的,并从重新培养归因的角度探讨如何克服交往中的自卑问题。

1.2 归因视角

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也就是把他人的行为或自己的行为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了解了原因之后就可以加以预测,从而对人们的环境和行为实行控制。

最早研究归因理论的学者是海德,他的归因理论引起了后来的一系列研究,韦纳在海德和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归因理论。韦纳认为,归因的维度有三个,内部——外部,稳定——不稳定,可控——不可控[5]。韦纳等人的研究表明:把成功归因于内在因素如努力、能力等,使人感到满意和自豪;若把成功归因于外在因素如任务容易、运气好等,使人产生意外的和感激的心情等。

1.3 自卑综述

1.3.1 自卑的概念

自卑是日常生活中众所周知的概念,也是社会科学中使用较广泛的概念之一。

车文博认为:自卑感是一种自己觉得低人一等的惭愧、羞怯、畏缩甚至灰心的一种复杂情感。林崇德认为自卑是自我评价偏低。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指个人对自己的消极态度,对自己所具备的条件及所作的表现感到不满,对自我的存在价值感到缺乏重要性。麦兰·菲列尔认为,自卑的本质就是消极的自我信念。

从上述定义可知,自卑由两部分构成,一是过低的消极的自我评价和低人一等的自我信念,二是基于这种消极评价产生拒绝自己的痛苦的消极情感。

自卑是在某种不利客观条件之下经由主观认知所形成的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信念,伴随这种消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信念个体会产生拒绝自己的消极情感。

1.3.2 自卑与自尊

自尊是对自己的情感和评价,是在对待自己的态度中表现出来的自我价值判断,是自我概念的评价部分。自尊的两极是高自尊和低自尊,反面是自负。

低自尊和自卑有相似的地方,有很多研究把自卑作为低自尊的一个水平来研究。严格意义上,自卑与低自尊是有区别的,但是低自尊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自卑,所以在本文中引用一些自尊方面的研究。

1.3.3 自卑研究综述

国内对自卑的研究主要有:黄曼娜[6]对中学生自卑感的特点的研究,并提出了克服的方法。施章清[7]等对普通高校自考助学学生的自卑心理进行研究,发现助学学生的自卑心理具有普遍性和危害性,成因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各个方面。已有对自卑成因的研究,主要是从家庭教育、学校和社会环境角度来进行的,只涉及了能影响认知模式的环境方面,却忽略了从行为结果的归因角度来分析自卑的形成。

2 自卑的归因角度分析

2.1 自卑的成因

自卑的成因就是过低的自我评价和低人一等的自我信念的成因。影响自卑的产生因素从大体上看可以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

2.1.1 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主要包括:

(1)个人条件:个体条件优劣差异很小时,并不会产生自卑,只有这种差异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产生自卑感。

(2)心理创伤:心理学家关计夫[8]指出,有强烈自卑感的人往往是由于有某一特别残酷的经历,这种残酷的经历用心理学术语就叫做心理创伤。

(3)失败:经常遭受失败和挫折也是自卑感产生的重要原因。

(4)社会评价:心理学研究证实,人对自己的认识或判定与外部社会环境对他的态度或判定紧密相关。消极的社会评价导致消极的自我认知,是产生自卑感的环境原因。

2.1.2 主观因素

主观因素主要包括:

(1)负性的核心信念:核心信念是从童年开始的,由于经验的影响,人们对自我、他人及世界形成了一定的信念,那些根深蒂固地被接受关于自己最核心的信念称为核心信念。负性的核心信念是产生自卑的最深刻的根源,强烈影响着个体的思维。

心理学家Mprton.John曾提出“预言自动实现”原则:人们有一种自动促使预言实现的倾向。

自卑者在活动前常有一种“我很难成功”的负性核心信念的预言。这种强化加深“自己不行”的印象,为下次活动设置了更大的障碍。于是有了这样的模式,“我可能不行——失败——我的确不行(强化)——失败”,结果构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使人陷入自卑的深渊。

(2)归因方式:关于归因与自尊的关系,前人已做过一些研究。Fitch(1970)曾检查高自尊被试和低自尊被试对成功或失败结果的归因。结果发现高自尊被试更多地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但两组被试在对成功的归因上却没有显著差异。Ickes和Layden(1978)用类似的程序则发现,高自尊被试比低自尊被试更多地把正面结果归因于内部因素。对负面结果,高自尊的人把其归因于外部因素,而低自尊的人则归因于内部因素。这种归因方式造成低自尊者的自尊水平更低[9]。

2.2 自卑形成中归因的作用

自卑的成因包括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但是在自卑的形成中,主观因素起着决定作用,客观因素只有通过主观因素才能影响自卑的形成。

在形成自卑的主观因素中,负性的核心信念相对而言是一种静态的累积过程,而归因方式则是动态的促进过程。核心信念的建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积淀了每一次的自我评价和自我信念,而自我评价和自我信念的获得则来源于个体对每次事件结果的归因。归因方式在自卑的形成中起到了枢纽的作用,我们可以得出如下自卑形成归因模式:

不利客观条件!多次不当归因!负性核心信念!自卑

由此可得出交往中自卑的大学生其归因方式是:总是把失败归因于内在稳定因素(能力),把成功归因于外在因素(运气好、任务容易)。

3 自卑的克服——改善归因方式,提高自信

结合以往研究,本文得出重新培养归因以克服自卑的途径:

3.1 客观冷静的自我分析

首先要进行自我分析,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和努力程度,要意识到成功和失败都不是必然的,对于很多事情,努力是通往成功的途径。

自我分析要结合自卑的形成和交往的过程,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要仔细分析整个交往过程。在自我分析时,把交往过程分为能力、努力、交往难度、运气四个因子。交往能力即指交往技巧,努力指为这次交往行为所付出的努力和在所有交往行为中付出的努力,交往难度指对方愿意与自己交往和对方主动邀请自己的程度,运气指自己的心情和对方的心情的好坏程度。

自我分析需要依次分析四个因子,分析过程如下:

交往能力:在此次交往过程中,(1)我使用了哪些交往技巧;(2)有哪些交往技巧我应该使用而没有使用;(3)我还需要具备哪些交往技巧,以使这次交往更成功。

对能力的分析过程可以使个体认识到自己具备了哪些能力,在交往过程中应该如何使用自己已经具备的交往能力,以及自己还缺乏哪些能力。

努力:(1)在这次交往之前,我是否作了充分的准备;(2)这次交往中,我是否始终在做促使交往成功的事;(3)在这次交往后,我是否认真地分析了自己成功或失败的原因;(4)我是否能始终对上述三件事做肯定回答。

对努力的这一分析,可以使个体准确认识到自己的努力程度,并且可以提高个体在以后交往活动中多付出努力的积极性。

交往难度:(1)对于这次交往对方是否愿意;(2)对方在多大程度上主动邀请自己。

交往难度是外在因素,也是稳定的因素。对交往难度的分析,是个体准确分析失败的原因到底在于自己还是在于对方,减少了不必要的内在归因,阻止了消极核心信念的建立。

3.2 坚持培养归因的训练

负性核心信念的形成是长期的结果,改变这种错误信念,形成正性核心信念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对归因训练要坚持,当合理归因成为一种习惯时,自卑形成的模式被打破了,同时建立了正性核心信念,不再有过低的消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信念,也就克服了自卑。

4 结论

4.1 自卑的形成模式:

面对不利客观条件,总是作出不当归因,对自己作出消极评价,建立了负性核心信念,导致自卑形成。

4.2 在交往中有自卑表现的大学生的归因方式:

总是把失败归因于内在稳定因素(能力),把成功归因于外在因素(运气好、任务容易)。

4.3 克服自卑的方法:重新培养归因。

4.3.1 进行自我分析,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和努力程度,意识到成功和失败都不是必然的结果,而是成功可以通过努力达到。

4.3.2 交往成功的情况下,要作内在稳定归因(能力);交往失败情况下,将原因归于不稳定因素(努力和运气)。

4.3.3 坚持培养归因的训练。

摘要:本文从韦纳的归因理论角度对自卑的形成模式和交往中自卑大学生的归因方式进行分析,着重强调负性核心信念对自卑的影响,以及如何进行正确的归因训练。在交往中有自卑表现的大学生的归因方式:总是把失败归因于内在稳定因素(能力),把成功归因于外在因素(运气好、任务容易)。克服自卑的方法:(1)进行自我分析,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和努力程度,意识到成功和失败都不是必然的结果,而是可以通过努力达到的。(2)交往成功的情况下,要作内在稳定归因(能力);交往失败情况下,将原因归于不稳定因素(努力和运气)。(3)坚持培养归因的训练。

关键词:自卑,归因,交往,大学生

参考文献

[1]陈家麟.城市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4,4:26.

[2]姚利民.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调查[J].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0,3:49-51.

[3]蒙家宏.大学生自卑心理的研究[D].优秀硕博论文库:西南师范大学,2005.

[4]董圣鸿.大学生学业成就与人际关系成败归因的特点研究[J].心理科学,2002,3:375-376.

[5]时蓉华.社会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285-288.

[6]黄曼娜.中学生自卑感的特点及其克服[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4:40-44.

[7]施章清.普通高校自考助学学生自卑心理研究[J].心理科学,2004,3.

大学生情绪障碍及其形成原因调适 篇3

大学生情绪障碍及其形成原因调适

本文主要就当今社会对大学生的高要求和学生本人的高期望值,给学生情绪带来的`障碍进行了分析,认为,高校应重视这一问题,并就此提出了调整、克服的建议.

作 者:吴明群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法学院,武汉,430062刊 名: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ADULT EDUCATION COLLEGE OF HUBEI UNIVERSITY年,卷(期):21(4)分类号:B844.2关键词:大学生 情绪障碍 原因 建议

大学生自卑感形成原因 篇4

目前高校毕业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比较突出。据教育部统计,“截至底,在全国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的2285.15万在校生(包括全日制本、专科学生和研究生)中,贫困家庭学生约占23%,人数在527万人左右;经济特别困难学生166.1万,占7%。”的大学毕业生有680万,有120万不能及时就业,不能及时就业的学生中,贫困大学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社会的就业压力使得处于就业弱势群体的贫困大学生更是雪上加霜,他们在面临物质窘迫的同时更是面临着相对更大的精神压力,强大的精神压力是贫困大学生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的主要诱因,从而间接的导致贫困大学生产生社会信用问题,甚至影响社会治安。因此,贫困大学生的就业以及相关问题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针对这一现象,本文对贫因大学生就业心理状况及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其中折射出了贫困大学生在就业程中存在的心理误区。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我们以河北师范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四所大学的应届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大学生就业心理状况调查问卷》360份,其中有效问卷331份,调查界定出贫困生约有105人,其中女生63人,男生42人,研究对象的专业涉及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教育学、法学等多个专业。结果采用Excel软件对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工具

(1)调查问卷。研究工具为自编的半封闭式调查问卷,该问卷主要目的在于了解毕业班学生的经济水平及,就业状况、就业心理和就业中遇到的问题。比较贫困学生,非贫困学生在就业方面的差异,以便更好地研究贫困生就业,

(2)访谈。以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应届毕业生为研究对象,有针对性地选取了8位贫困生进行访谈其中男生5人,女生3人研究对象涉及学院与问卷调查相同,访谈内容涉及被调查者的生活、学习、心理、人际交往、奋斗目标、压力状况、自我认识等方面访谈时间为20至30分钟。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调查结果

首先,贫困大学生相对于非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忧虑更大。调查显示,以感情、家庭及人际关系为主的人生烦恼指数已经远远地落后于就业烦恼、本次调查数据显示,就业烦恼排在了所有人生烦恼的首位,约占68.29%的比例。而就忧虑程度而言,经济状况欠佳的农村籍学生以70.84%的比例高出城市籍学生将近5个百分点。

其次,经济困难使得贫困大学生就业的目的性更强。中国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使得大学生就业有着极强的目的性,这一点在贫困大学生中尤为突出。相对于非贫困大学生来讲,贫困大学生身上担负着更多的家庭使命,他们的家庭对他们的期望是动力,但同时更是压力,处理得好就会成为成功的催化剂,而处理不好就是一座压在他们身上的大山。在这种压力之下,贫困大学生在技能的学习中往往会付出的努力更多,他们凭借所付出的努力更是希望有一个好的未来,相对非贫困生来讲,他们会觉得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找到回报优厚的工作。因此,这造成了相当一部分贫困大学生对就业地域和待遇看得较重,倾向于选择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和高收入、高福利、高地位的单位贫困生愿意去落后地区基层和中小企业就业的较少。

再次,经济困难造成贫困大学生信心缺失。在以往的研究中,大部分贫困大学生对于自己贫困背景不是很在意,认为通过自己的努力会改变现状,但是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介意自己贫困背景的大学生的比例呈上升趋势,有36.8%的贫困大学生更希望自己是非贫困,认为家庭经济状况越好衍生出来的就业机会就越多,今后的发展和家庭经济状况成正比。17.3%的贫困大学生对“就业中条件好就业更强”、“就业好坏与家境有关”持认可态度。在选择影响就业因素时,约62%的贫困大学生认为经济因素造成不能就业。持此类观点人数比例的上升说明,家庭经济背景已经成为部分学生在就业中难以逾越的心理鸿沟,如果不加以引导和疏通,将会使贫困大学生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从而导致还没开始就业就已经输在了心理的起跑线上。

最后,社会的不规范造成贫困生竞争意识的错位。严峻的就业形势严重的打击了部分贫困大学生积极的就业态度,加上社会上一些就业的不正之风更是影响了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部分贫困大学生放弃了正规的就业渠道,选择走捷径。具体表现就是尽自己和家庭的一切可能找门路,拉关系,甚至为此上当受骗者也不乏其数。在走访已签约的贫困大学生中,有53.7%的人认为自己能找到工作,父母、亲戚朋友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41 .7%贫困生认为在就业中社会关系最重要,访谈中也有多人提及单位在录用过程中存在暗箱操作,即使有较强的个人能力也会因为社会关系的缺乏而丧失机会。

(二)原因分析

首先,相对于非贫困生来讲,贫困生思想压力过大的原因主要来自以下:一是家庭物质条件的缺乏。相对于非贫困大学生而言,贫困大学生要面临更多因物质缺乏而带来的困难,这种无法一时改变的窘境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严重影响。心理脆弱的学生很难走出这个阴影;二是封闭的自我空间。贫困大学生的自我封闭源自自尊心,而这种主观的自尊的建立又源自于物质缺乏的自卑心理,在这种双重心理的作用下,贫困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在不断地打折扣,也导致了贫困生对于外界信息了解有限。调查数据显示,贫困生对基本就业程序很熟悉或是了解的占被调查者的48%,比非贫困学生的59%要低出11个百分点。

其次,相对于非贫困生来讲,贫困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制约因素较复杂,主要受到以下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是家庭成员的影响。贫困家庭走出来的大学生肩负着更多的家庭责任,毕业之后的贫困大学生回报家庭的.责任在家庭成员的期望当中变得尤其重要,这就使得贫困大学生找一份能够有能力回报家庭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这种热烈的期望也值得理解,抛开传统的“衣锦还乡,光宗耀祖”的思想成分来讲,很多贫困大学生的学费来源是贷款和父母借债。被调查者都迫切希望通过就业还清欠款。这是一个不小的压力;;二是个人虚荣心及地区经济不平衡所致。如有些贫困大学生好不容易才从欠发达地区考出来,从思想当中就没有回去的打算,还认为自己是草窝里飞出的金凤凰,应该去发达的地方找个体面的工作。

再次,贫困生竞争意识错位的原因主要出自三个方面:一是弱者情结。“相当一部分贫困大学生对源自家庭的暂时性贫困缺乏正确的认识,把自己摆在一个等待救助的弱者位置,还没有树 立起敢于竞争和公平竞争的意识。”在访谈中,当问及人际交往对象时,大部 分的贫困生都以原来的朋友为主,大学内交往的朋友较少;二是急于求成。贫困毕业生普遍急于找到一份工作,想尽快结束贫困生涯

三、结论与对策

透视当前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我们发现,以往“知识改变命运”的主流观点正在面临严峻就业形势的挑战,特别是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讲,但是,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又并非纯粹的经济问题,它涉及到方方面面,包括心理上的困扰,方法和技能上的匮乏,职业选择的矛盾和道德诚信的问题等,既有个人方面的因素,又有社会、学校和家庭方面的原因。

(一)作为个体要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贫困大学生要不断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是在不断的实践当中得以增强,不要刚毕业就有很多不符合实际的就业想法,这一点在大学期间就应该得到锻炼。除了学好学校规定的课程外,要尽可能的多掌握些与今后就业有益的知识和技能,不要放弃任何能够锻炼自己的社会实践机会,这样才能为今后就业打牢基础。

(二)学校要加强就业观念的教育

就业未动,理念先行。贫困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直接影响着其就业心理,因此,高校应将就业观教育摆在贫困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首位。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一是主动的、积极进取的就业竞争观。消除自卑心理和等、靠、要、思想。二是脚踏实地的敬岗爱业观。培养艰苦奋斗精神,抛弃虚荣浮躁思想。三是科学的职业选择观妥善处理好个人与家庭、社会、待遇与发展、就业与创业的关系。

(三)加强就业阶段的心理干预

贫困大学生是心理障碍高发人群,就业阶段又是其心理问题高发时期,因此,加强就业阶段的心理干预对贫困大学生而言十分必要。高校应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对当代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调查研究,及时了解和掌握他们心理困扰的表现和原因,针对不同类型,如焦虑型、抑郁型和虚荣型等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拟定相对应的辅导计划。二是提高贫困大学生参与就业心理辅导的主动性,增强心理辅导的双向性和互动性。三是帮助贫困大学生掌握积极的心理自卫方法,正确认识求职挫折,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掌握基本的自我调节方法,增强自身的心理承受力。四是心理辅导。思想教育与职业指导的有机结合,丰富心理辅导的内容和方式,以提高其吸引力、感染力、增强工作的实效性。五是加强对辅导结果的反馈追踪。根据贫困大学生的实际表现及时调整辅导方式和方法,尽可能地给予关注。

(四)政府和学校有责任帮助贫困大学生拓宽就业渠道

大学生自卑感形成原因 篇5

中国气候特征和形成原因:(详细数据不用写太全太准确,但要点要全,详细写原因和区别,其他只要简略写即可)

潘之伟(资环14-1班)整理,有问题请随时反映。

东亚季风区:(1)温度

量级:两广沿海的年均温22~24℃到大兴安岭北部的-5 ℃左右,从南到北依次递减(2)降水

雨量分布:东南多雨、西北偏旱, 年降水量从东、南两个方向向西北内陆减少,等雨量线大体呈西北-东南走向,年降水量都在400mm以上,最高2000mm 雨季,降水类型:

5月中下旬以前,东部地区雨带位于淮河以南、南岭以北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全国冬半年最阴沉多雨的的地区,但雨量不大 夏季雨带在5月中旬开始于华南沿海,维持至6月中旬 6月下旬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北部地区,开始了这里的梅雨季节 7月上中旬,华北东北进入降水最盛期,一直持续到8月上旬 9、10月上旬雨带在淮河附近停滞,华北和华中都是秋高气爽的天气,华西秋雨连绵

华南盛夏开始后,在赤道辐合带影响下,新的雨带陆续维持 雨季从东向西推进明显,西部地区季风雨季北进快(东部慢),呈片状推进(东部呈带状推进),季风雨季长(东部短),且西部雨带开始日期明显早于东部,而结束日期晚于东部

我国华北、东北只有盛夏季节一个雨季,而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则有两个雨季,但撤退较快,第二个雨季较短,降水量较小

(3)因子★只写要点,具体需要联系前面的知识点拓展开来。辐射:太阳总辐射从低纬至高纬依次减少,造成了年平均温度和年降水量总体从低纬至高纬依次减少。

环流:行星大气环流的移动,夏季副高北跳,冬季南退,造成了雨季的空间和时间变化。

下垫面:青藏高原大地型:夏季加强南亚低压,冬季加强蒙古高压 海陆热力差异:冬季蒙古高压;夏季副高和南亚低压,是形成东亚季风的主要原因

南亚季风: 温度:

(1)量级,分布

贵州高原年均温在15 ℃上下

云南高原,年均温由元江谷地的22 ℃向西北递减到4 ℃

四川盆地1月平均气温可比东部平原高出3~4℃,形成我国冬季的又一温室,盆地中霜雪罕见,全年青绿,号称天府之国(2)降水 雨量分布:贵州高原年雨量在1100~1300mm之间

云南高原降水量分布较复杂,少雨和多雨地区的雨量约为500~2500之间,相差可达5倍 四川2000mm左右 雨季:

西南地区受印度季风影响较大,一般只有一个雨季

5月下旬到达 25 °N(昆明附近),6月上旬推进到34 °N(秦岭),6月中旬高原东部全境进入雨季(3)因子

辐射:纬度跨度不大故影响不大,辐射在纬度上照射不均造成了 环流:主要原因是行星风带的移动

夏季风: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赤道转为西南风流入印度低压 冬季风:冬季蒙古高压+青藏高原的冷源作用盛行东北风

下垫面:冬季青藏高原是冷源,盛行反气旋环流,与东亚冬季风一致;夏季高原是热源,盛行气旋性环流。增强海陆热力差异 改变了正常的行星风带的位置和强度 也可能这么考:

试简述我国温度时间,空间分布特征:

我国地处亚洲大陆东岸,频临太平洋,季风盛行,加上青藏高原影响,气温四季变化明显,年际变化显著。

东亚季风区:两广沿海的年均温22~24℃到大兴安岭北部的-5 ℃左右,从南到北依次递减 南亚季风区:贵州高原年均温在15 ℃上下

云南高原,年均温由元江谷地的22 ℃向西北递减到4 ℃

四川盆地1月平均气温可比东部平原高出3~4℃,形成我国冬季的又一温室,盆地中霜雪罕见,全年青绿,号称天府之国

新疆北疆比南疆低,受地形影响,塔里木盆地10~12℃; 准葛尔盆地6~8℃,冷空气进入准葛尔盆地,受天山阻挡,堆积在盆地中,形成我国最大冷湖准葛尔冷湖

青藏高原由藏南谷地的4~10℃至藏北和阿里地区的-4℃以下 冬季高纬度大陆气团控制,气温低,是世界上同纬度最冷地方,同时南北温差大

夏季北方太阳高度角虽低,但日照时间长,南北温差小,夏季风吹向大陆,气候炎热潮湿,同纬度除沙漠干旱地区最热国家

试简述我国降水时间,空间,分布特征:

东南多雨、西北偏旱, 年降水量从东、南两个方向向西北内陆减少,等雨量线大体呈西北-东南走向

东亚季风区:年降水量都在400mm-2000mm 南亚季风区:贵州高原年雨量在1100~1300mm之间

云南高原降水量分布较复杂,少雨和多雨地区的雨量约为500~2500之间,相差可达5倍

西北干旱区:新疆只有北冰洋输入我国西北的水汽,降水量从西向东减少,且北疆多于南疆;因此我国雨量最少的地区位于柴达木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并不在我国的最西北角 青藏高原区:自藏东南4000mm以上向西北减少到50mm以下 雨季,降水类型:

东亚季风区:5月中下旬以前,东部地区雨带位于淮河以南、南岭以北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全国冬半年最阴沉多雨的的地区,但雨量不大

夏季雨带在5月中旬开始于华南沿海,维持至6月中旬 6月下旬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北部地区,开始了这里的梅雨季节 7月上中旬,华北东北进入降水最盛期,一直持续到8月上旬 9、10月上旬雨带在淮河附近停滞,华北和华中都是秋高气爽的天气,华西秋雨连绵

华南盛夏开始后,在赤道辐合带影响下,新的雨带陆续维持 南亚季风区雨季:

西南地区受印度季风影响较大,一般只有一个雨季

5月下旬到达 25 °N(昆明附近),6月上旬推进到34 °N(秦岭),6月中旬高原东部全境进入雨季

西北干旱地区:新疆地区全年降水比较均匀,雨季远不如东部地区明显和集中。

青藏高原区:青藏高原除藏东南外,以高原东北边缘地区雨季开始最早,出现在5月份,后逐渐向西向南往高原内部推进,到了高原西南边缘,雨季开始于7月份 降水类型

华北东北:春雨、夏雨型 长江中下游地区:春雨、梅雨、伏旱型 华南双雨季型

西南夏秋雨型 川、黔全年阴雨型

西北全年干旱型

我国和世界同纬度年雨量 40°N以北:偏少

大学生弱势群体形成原因探究 篇6

一、家庭因素

家庭对社会而言, 是最小的社会单位, 社会关系的集中反映恰恰是每一个家庭。家庭对个人而言, 是人生幸福或苦难的开始。

(一) 家庭结构。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 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幸福的家庭带给孩子是欢乐的童年, 健康的成长。而不幸的家庭带给孩子的是灰色的童年和苦涩的记忆。由于社会关系的深刻变革和社会文化的曲折发展, 我国的家庭结构稳定性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 单亲家庭的数量呈直线上升趋势。调查数据显示, 单亲家庭出身的青少年犯罪率高于正常家庭的孩子。父母不和或者婚姻破裂, 最容易造成孩子性格上的畸形,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往往孤独怪癖, 使他们陷入苦恼、愤怒、恐惧、失望、悲观甚至厌世情绪当中, 容易激动, 缺乏自制力, 极易走上极端道路。

(二) 家庭教育。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以用来预测区域交通人才需求量。持久动力, 可以影响他们一生。父母的教育方式, 对个人意志品质、价值观念、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的形成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恰当的教育方式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社会,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大学生活中既经得起考验, 也能对待每一次成功。而错误不当的教育方式, 如溺爱、放任等, 只能让大学生面对挫折时惊慌失措, 面对成功时骄傲自满, 容易陷入高校大学生弱势群体之列。

(三) 家庭经济状况。

家庭作为高校大学生弱势群体形成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家庭经济状况。“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社会发展规律对家庭生活同样适用。由于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转型期, 社会结构的重新调整和社会利益的重新分配, 导致了贫富差距的拉大, 社会财富呈现向少数人集中的趋势。偏远山区、农村、城市贫困家庭固然可以解决温饱问题, 但面对高昂的学费仍然是难以承受。面对生活的贫困, 大部分学生能保持良好的心态, 奋发图强, 做到“贫且益坚, 不坠青云之志”。但不可否认的是, 较之其他学生, 经济贫困使大学生承受了更多的精神压力。生活窘迫不单导致大学生经济弱势, 学习资料缺乏还会导致学习弱势, 没有勇气与同学交流会导致交往弱势, 在班级沉默寡言会导致地位弱势, 就业时没有家庭的支持还会导致就业弱势。

二、学校因素

学校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阵地, 也是学生成长、成才的摇篮。但由于学校自身的一些因素, 也导致了部分学生成为弱势群体。

(一) 高校目标定位。

高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主战场, 是传播先进文化、引领社会进步的主渠道,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高校为完成自身的伟大历史任务, 必须确立明确的目标定位, 那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但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 高校的培养目标也逐渐发生了偏移, 开始变得急功近利, 更多考虑社会的需求, 注重知识的灌输, 忽视了精神的锤炼和道德的砥砺, 培养的仅仅是掌握了一定知识和能力的“工具”, 而不是全面发展的人。正如中科院院士、原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杨叔子所说:“过弱的文化陶冶, 使学生人文素质不高;过窄的专业教育, 使学生的学术视野不宽, 学术基础不牢;过重的功利化导向, 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与基础训练不够;过强的共性制约, 使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足”。当大学生忽视了道德提升和人格完善, 极易出现学习上的不如意、人际中的不顺心、就业上的不称心, 影响了自身的健康发展, 沦为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

(二) 高校收费制度。

市场经济对高校的另外一个影响就是收费制度的改革。高等教育收费制度在增加高校收入, 为高校完善基本办学条件, 保证教学顺利开展的同时, 无疑增加了学生自身的经济负担。动辄四五千元的学费对高收入家庭不过是一次餐费, 一次旅游开支, 但对贫困地区的农村家庭、城市里的低收入者家庭却无疑是天文数字。背负着巨债进入高校校园的大学生, 同时也背负了巨大的包袱。这种包袱带给他们的可能的前进的动力, 也可能是不能承受的压力。当他们为了一日三餐精打细算, 或为了一件体面的衣服费劲心思时, 会直接影响学习成绩, 陷入学习弱势的困境。

(三) 高校教育管理。

思想政治教育是化解学生心理障碍, 提升学生进步信心的有效措施。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却存在诸多不足。一方面是对弱势群体学生的思想行为了解不深, 缺少与弱势学生的平等交流, 对他们的思想动态难以全面准确的把握, 也就不能彻底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另一方面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形式缺少针对性, 不能针对弱势群体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开展工作, 说服力不强, 工作效果不理想。三是管理措施不到位, 有关高校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帮扶措施一般停留在经济资助层面, 对他们的深层次关爱、人文关怀尚显不足。

三、社会因素

人是社会的动物, 人的每一种行为无不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促使高校大学生弱势群体产生的社会因素主要有下列几种:

(一) 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经济不单是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 还导致各种消极腐败现象发生。一方面, 市场经济本身追逐利益的本性, 使社会不可避免地出现钱权交易、坑蒙拐骗、唯利是图、假冒伪劣等各种社会丑恶现象, 与社会主义道德格格不入。昔日纯净的象牙塔也不再是一方净土, 考试作弊、学术腐败、师德沦丧等各种消极现象玷污了大学校园, 腐蚀了大学生的思想, 扭曲了其价值观, 严重影响了大学生

市场经济不单是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 还导致各种消极腐败现象发生。一方面, 市场经济本身追逐利益的本性, 使社会不可避免地出现钱权交易、坑蒙拐骗、唯利是图、假冒伪劣等各种社会丑恶现象, 与社会主义道德格格不入。昔日纯净的象牙塔也不再是一方净土, 考试作弊、学术腐败、师德沦丧等各种消极现象玷污了大学校园, 腐蚀了大学生的思想, 扭曲了其价值观, 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使他们十几年建立起来的道德规范被彻底粉碎。另一方面, 社会弱势群体的出现, 直接导致了高校大学生弱势群体的产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造成的社会贫富分化和收入差距扩大, 明显反映到大学生学习生活中来。在被视为平等自由的大学校园里, 贫富差距扩大的现象同样存在, 影响了学生之间关系的处理, 也影响了学生的成长成才。“一切向钱看”成为不少大学生人生的追求, 放弃了学业, 放松了要求, 为了追逐金钱不惜违背道德原则, 甚至滑向违法犯罪的深渊。

(二) 社会道德因素。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 在给社会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 也以难以估量的巨大力量冲击和考验着社会上的每一个个体, 尤其是在道德方面更是考验着每一个人的良知。在当前我国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 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了猛烈地冲击, 西方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观念不断涌入, 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生活。使大学生从过去的注重实现自身价值转向注重实现自身体验, 从过去的注重精神内涵转向注重物质效果。过去的集体观念、勤俭节约、谦逊虚心等美好的传统道德逐渐被大学生忽视, 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倾向成为高校校园内的一种时尚。这种时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特别是一些经济弱势群体, 在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健康观念的影响下, 成为经济、心理双重弱势群体。

(三) 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人文环境的变化冲击大学生传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这很容易引起大学生在思维方式、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生态度等方面发生一系列变化, 促使大学生政治立场弱化、价值取向多样化、道德观念世俗化、认知方式垂直化等。在新兴的传播媒介的冲击下, 传统的传播媒介的引导、教育功能被逐渐弱化, 整个社会生活在互联网的覆盖之下。互联网在给社会提供大量信息的同时, 结果泥沙俱下, 也带来了大量腐朽、庸俗、低级趣味的东西。大学生求新求异, 固然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世界、掌握信息, 也极有可能被庸俗的信息所腐蚀, 迷失了方向, 丧失了斗志, 沦为了弱势群体。另外, 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近年来也面临低级趣味的快餐文化的挑战, 大量肤浅、世俗的文化产品甚嚣尘上, 各种娱乐、选秀节目如火如荼, 宣扬急功近利, 在青年人中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大学生幻想一夜成名, 不愿脚踏实地, 当虚幻的梦想破灭时, 这些大学生极有可能成为新的弱势群体。

四、结语

总之, 大学导致生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非常复杂, 我们必须深刻查找, 增强工作针对性,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制定合理的帮扶措施, 帮助学生逐步从弱势中勇敢地走出来, 树立信心, 慢慢成长为生活的强者, 成长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摘要:高校大学生弱势群体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形成的原因复杂, 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深入分析其形成的内在原因, 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全面地认知高校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 对如何教育管理高校大学生弱势群体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弱势群体,教育管理

参考文献

[1].杨叔子.永必求真今应重善[J].高等教育研究, 1997

[2].黄遵斌.试论高校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的成因及对策[J].黑龙江高等教育, 2009

大学生自卑感形成原因 篇7

关键词:英语学习,学习障碍,形成,排解

在高校英语教学实践中, 作为英语教师我们总会发现一些学生会处于学习困难的状态, 他们并非是不想学好英语, 他们也并非是不想努力学习的学生, 但他们却会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感到十分困难, 找不到摆脱困难的办法, 英语学习焦虑情绪突出。其实, 我们汉语与类属印欧语系的英语间确实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在词汇、句式、段落和思维等方面很难相互联系, 存在学习困难的问题是在情理之中的。但是,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升素质, 学习中的困难必须克服, 遇到学习困难需要有勇气、有办法去克服, 无论何种知识的习得都必将是会战胜一个有一个困难而获得的, 而教师是学生克服学习困难, 化解英语学习焦虑情绪的引路人

一、大学生英语学习困难产生的主要原因

走过了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对于英语学习是有一定基础的, 因为现在我国的英语教育从幼儿时期就开始了, 小学中学中的英语教学也是以主要课程来设置的, 这个学习阶段的学生本应该能够进入正常的学习状态, 在原来的英语基础上, 得到提升英语交流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但是, 一些大学生为什么会感到学习困难, 学习的焦虑感比较强, 甚至于有厌学的情绪呢?根据笔者作为高职英语教师的观察和体会, 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困难产生的主要原因与学习习惯、心理暗示、教师的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关联最大。

大学生英语学习习惯无疑是在过去的应试教育模式下形成的。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中, 学生们学习任何知识都是通过死记硬背来获取的, 死记硬背的形式固然是一个人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 但是对于一些学生说来, 他们对于英语学习的死记硬背确实建立在平时学习态度不认真, 考试时临阵磨枪的状态下的, 俗话说:“临阵磨枪不亮也光”。这句俗语不假, 考前突击性的死记硬背确实能让学生提高考试成绩, 但这样的突击性的死记硬背记的快, 忘记的也快, 尤其不适合对于英语的学习。学习英语是为了掌握一门人际交流活动中的工具, 所以, 这门知识的学习和巩固需要通过沟通交际的形式来实现, 也即要在记忆中保持得住, 就需要通过语言输出的形式来常温常新, 缺乏了英语输出环节的强化记忆和熟练过程, 就势必使得学生的英语学习处于“夹生”状态, “夹生”了的知识也即囫囵半片的知识, 在这样的状态下学习, 思维混乱, 学习自信能力会受到影响, 学习效果也只能是事倍功半的。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 处于学习状态好和差的学生都会被心理暗示所左右。学习状态好的学生所获得的心理暗示自然是我具有学习好的实力, 我能够取得好的学习成绩, 学习的自信心足, 学习的兴趣就高, 遇到学习困难也会有勇有动力地去克服。学习状态差的学生也自然会在自卑自弱的心理暗示下感到忧心忡忡, 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忧虑, 怕被老师和同学瞧不起而忧虑, 怕这门学习成绩长期处于不良状态会被挂科, 影响拿到毕业证。忧虑情绪一旦产生, 心理暗示的强化也加使得忧虑情绪越来越重, 达到一定程度的学习忧虑情绪会使得学生产生学习的逆反心理, 形成学习心理上的恶性循环, 厌学问题的出现也就不足为怪了。

教师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非常重要, 须知学生的学习是需要“师傅领进门”的。但是, 英语教师常常会被职业惯性思维所束缚, 所持有的教学理念和所运用的教学方法都往往是经验性的, 经验性的东西有其合理性, 需要借鉴, 但经验性的东西也需要扬弃, 固守经验就不是事实求是的态度, 就会与学生的现实需要产生距离。如目前的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很大, 这种压力往往会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挫, 觉得英语学习再好在将来就职后也都可能排不上用场, 所以, 不愿意化肥更多的经历去学英语, 反倒是在校园里想多玩玩, 多乐呵。教师如果看不到学生的这方面心理问题, 教学方法采用纯粹的就课程需要将课程知识的做法, 那么, 教师的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而如果教师能够结合学生的心理需要, 结合就业需要来讲授英语课程, 学生的不正确认识会受到影响, 学习的心理续期会增加, 具有正确的学习动机, 学习行为就会积极, 面对学习困难时才能有积极克服的态度和办法。

二、大学生英语学习困难排解对策

对于排解大学生因与学习困难问题必须采取积极的对策, 有研究者提出对英语学习困难学生采取“过程管理”的做法, 笔者认为, 这种做法很值得借鉴。

何为“过程管理”?即指针对英语学习特殊困难的学生群体, 制定系统的英语水平提升计划并付诸实施, 使英语学习特殊困难学生群体回归正常学习状态的教育培养过程。这种“过程管理”具有长期性、有效性、针对性的特点。

将英语学习困难学生纳入“过程管理”的具体对像为:重考或重修后卷面考试成绩未达到30分及以下者;在心理上对英语恐惧而导致无法学习的学生;在习惯上无法制定或者无法执行英语学习计划的学生。

“过程管理”对策的实施环节:1.组建“过程管理”的帮扶团队。这个团队的组成成员以能够具有对帮扶对象实施帮助能力者担任, 可以有教师, 可以有学生, 要制定帮扶计划, 实行跟踪式紧密型帮扶, 让英语学习困难的学生感受到被关注、被关怀、被指教。2.有计划有目的的定期组织帮扶团队和被帮扶者之间进行沟通交流互动, 达到双向共同收到鞭策和启发的作用, 以促使帮扶活动达成更好的效果。3.定期组织帮扶团队的学生交流帮扶学习困难学生的经验, 使之帮扶能力和效果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赵春燕.英语学习困难学生的成因分析及对策[J].快乐阅读, 2013 (12) .

上一篇:读书知识竞赛活动策划下一篇:《我骄傲,我是一棵树》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