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红枣产业发展现状

2024-11-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国红枣产业发展现状(通用8篇)

我国红枣产业发展现状 篇1

摘要:本文介绍了陕北红枣的现状和发展优势,分析了红枣产业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促进陕北红枣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思路与对策。关键词:红枣;产业;问题;对策

一.现状:枣树是我国最具民族代表性的果树之一,早在远古时代它就与桃、杏、李、栗并称为我国的“五果”。目前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西部大开发,退耕还林的开展,作为陕北地区特殊资源优势的红枣产业出现了迅猛发展的新势头,红枣产业从面积、产量、栽培管理、果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等方面已形成初具规模的产业系统,红枣主要集中在陕北黄河沿岸,年产约20万吨,居全国第五位,近年红枣产业发展前景看好。

二.发展优势:1,栽培历史长,品种多。

陕北黄河沿岸河谷地带是中国枣的起源中心,距今已有两三千年的红枣栽培历史。陕西省佳县朱家洼乡泥河沟村至今仍保存有1300 多年的枣树群。20 世纪80 年代枣资源调查表明,陕西共有138 个品种,5 个变种,而陕北就有100 多个品种,其中鲜食品种和蜜枣品种主要有世川狗头枣、牛奶脆枣、高园团枣、梨枣、脆枣等,制干品种主要有佳县油枣、大木枣、方木枣、长条枣等,抗裂果品种主要有陕北白枣,还有极具观赏价值的磨盘枣、羊奶枣等。近年来,陕北地区又相继从外地引进、筛选出一批优良品种并具备了一定栽植规模,如西农1 号,赞皇大枣、骏枣、晋枣、梨枣等,特别是经过多年选育已通过陕西省审定的晚熟制干枣新品种“佳县长枣”,长势旺、抗旱、耐病薄,早熟、丰产、个大、色红、肉厚、味甜,熟期可避开雨季,发展前景看好。长期以来,枣区群众采用根乐苗建园,自然变异类型很高,丰富的枣品种资源为陕北红枣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自然条件好,栽培面积大。

陕北黄河沿岸土石山区为暖温带干旱大陆性气候,干燥少雨,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地广阔,年降雨量490 mm,年日照时数2700 h,生长期昼夜温差15 ℃以上,人均耕地0.2 hm2 以上,属于枣的优生区和主产区。近十年红枣产业发展迅猛,2008年栽培面积11.88 万 hm2,年产鲜枣约34.9 万吨。生产的干枣具有个大、色红、肉厚、核小、糖量高、品质佳、无污染、耐贮运等特点,驰名中外。1.3 产业化体系正在形成,发展前景广阔自陕北红枣基地(百万亩)建设及产业化开发项目实施以来,鲜枣年产量迅速上升,加工量持续增加,以企业为龙头的产供销体系正在形成。据统计,陕北已成立红枣加工企业60 多个,年加工能力约8 万吨。加工品主要是烘烤干枣,其次有蜜枣、酒枣、熏枣、枣酱、枣酒、枣泥、枣醋、枣汁、枣露、速溶固体饮料、高维C 香脆枣片等产品。红枣产区建立了3 0 多个批发市场,以南方和东北市场为重点,全国大中城市设有干枣及其加工品销售网点,枣产业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3,企业建设已显成效,发展前景广。

枣区政府注重枣产品的深层加工与开发,鼓励国有、集体、个体、股份、合资等多种形式发展红枣加工。同时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满足广大消费者多样的需求,枣区开始建起大批红枣烤炉,且少数红枣在包装上改变了过去大麻袋式的传统习惯。自有“中国红枣之乡”的清涧县和延川县,涌现出了巨鹰集团公司、兰花花枣业公司、北方饮料公司、红海枣业有限公司、巨金枣业食品责任有限公司、永州保健食品有限公司、益康农工贸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红枣经销加工企业,促进了陕北红枣产业的快速发展。

4,效益高,市场前景看好。

红枣是陕北继苹果、猕猴桃之后,市场经济和生态效益均看好的优势果树树种。目前,我国红枣及其加工品年出口量约1 万吨,其中8% 销往东南亚国家,2% 销往欧美市场,在红枣出口贸易中我国占有绝对优势和主导地位。当前,在国内市场对红枣及其加工品需求增长和国家的退耕还林政策支持下,红枣产业强势发展,面积、产量持续增加,产业水平不断提高、市场前景看好。

三.存在的问题

1,枣区干旱缺水,基础设施落后。

陕北地区干旱少雨,尤为春旱发生频率高,建园栽植成活率难以提高,长期徘徊在30%~50%,需2~3 年补植才能成园。大多数枣园没有健全的生产道路,且缺乏灌溉设施设备,严重制约了大量肥、水的投入和产品的外运,额外增加了大量劳动力。将近90%以上的枣园没有灌溉条件,制约了新品种、高密度、集约化管理的枣园建设,同时也影响了老枣园的产量和质量,仅此制约因素使红枣产量降低约30%[6],枣区年均减少收入上亿元。

2,品种多而杂,良种比较少。

经过几年调查初步查明,陕北枣区现有品种56个,占陕西省枣树品种的45%,其中佳县45 个,清涧县18 个,延川县20 个,在主产县中不少重点村枣树品种也在10个以上,加上长期应用根乐苗建园、自然变异多,良莠不齐和品种退化现象严重,地方品种选优和更新尚未引起各方面的足够重视。综合性状表现好的方木枣和品质优良的狗头枣、牛奶脆枣仅在部分主产县的个别乡镇有小规模栽植。同时对引进的优良品种和专用加工品种缺乏研究和开发。

3,科技水平低,枣树抗御灾害能力差。

防疫困难春季病虫为害,夏季落花落果,秋季遇雨裂果霉烂是红枣生产中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严重制约着红枣生产的产量和质量。其中又以枣疯病、红枣缩果病、裂果病和绿盲椿蟓、食心虫等难以防治的重大病虫害的危害地区越来越广,危害程度越来越严重,致使红枣丰产不丰收、减产甚至绝收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挫伤农民种枣的积极性,严重影响红枣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4,重发展,轻管理,单产水平低。

2005-2008 年,陕西全省红枣每667 m2平均产量304 kg,而佳县仅为264 kg,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远低于河北、山东、河南等省一些主产县800 kg 的产量水平。究其原因:一是栽植密度小、土地空间利用率低,原有枣园一般每667 m2 栽30 株左右,新建枣园多在40 株左右,加之土壤贫瘠、枣树生长慢、树冠覆盖率低,导致土地空间利用率低。二是多数没有科学规划,随意建园,尤其是山地枣园,栽培前未整修梯田,栽植时也未按等高线成行定植,直接影响枣树的生长发育,并给以后的规范管理带来很多困难。三是施肥量偏少,肥料种类单一。目前施肥仍以尿素为主,农家肥和钾肥使用量很少,叶面喷肥多数枣园年均1~2 次,多在花期和幼果发育期进行,难以满足枣树生长和结果对肥料的需求。四是生产性投资偏少,与技术规范要求相差很大。据对近几年全县枣树生产投资统计,每667 m2 年均投入78.45 元,其中肥料投入40.81 元,而佳县、清涧县等多数枣园的投入均在35 元左右。

5,产业化,加工技术水平低。

从产业化来看,一是产地批发市场数量少、档次低、利用率低,国际市场开拓力度不够,出口量小,货值较低。二是流通体系不健全,直接经销人员少,市场信息不灵,丰年价跌,欠年价涨,枣价波动大,枣农和加工企业增产不增收现象越来越明显。三是由于产地从县域角度考虑的多,而从区域经济角度考虑的少,对眼前市场和效益看得重,而对长远市场和效益看的轻,导致枣果加工“小而全”,低档次重复建设普遍,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和名牌效应。四是当前干制红枣普遍含水量偏大,致使贮运销售过程中烂果较高,加之主产区缺少龙头企

业和名牌企业,直接影响陕北红枣的声誉和市场竞争力,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陕北红枣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瓶颈。

四,陕北红枣产业发展的对策

1,发挥区位优势,因地制宜。

合理布局陕北区域地表破碎,沟壑纵横,许多宜枣荒山坡均需采取工程措施才能达到高标准建园要求。要继续推广蓄水保墒的工程措施,坡洼地栽植枣树要修成水平梯田或水平带,土石山区要垒石造田,平川上要深翻改土,以有利于采收,有利于水土保持和枣树生长。其一,根据不同枣树品种生长发育特性和特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选择适宜的品种,搞好跨县域布局。枣树生长周期较长,在分区过程中,要注重其宏观结构的合理性。其二,要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加工能力等,对红枣市场进行分析和预测,突出名、特、优、新品种。城市近郊、交通便利、肥水条件较好的地方以发展鲜食品种为主;丘陵、山区、盐碱地和沙漠地应以干制品种为主;居民庭院可发展观赏品种。其三,稳定农民土地使用权,调动农民发展红枣的积极性,要对林地权属已经清楚的枣园发放林权证,真正做到定林权,稳人心,谁栽谁拥有,谁经营谁享受的措施。2,全面推广科技种树,培养优质红枣。

首先把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作为指导思想,切实把红枣产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培育优质枣苗上。把新园建设与低产劣质老枣园改造结合起来,因树制宜,采取改土肥田、加密补稀、高接换头、整形修剪、保花保果、品种改良、施专用肥、科学防治病虫害等综合管理技术措施。二是坚持开展品种资源调查和选优,同时引进和推广国内外名优品种,建立母本园,做好良种贮备。三是有关市县和科教单位应联手开展科技攻关,对单产偏低、品质下降、裂果、枣疯病等难题进行立项研究,尽快解决生产问题。四是各枣区应建立良种苗木繁育基地,为当地品种改良提供苗木和接穗,对老枣园采取高接换头,改良品种,对新建枣园应当根据不同用途和土地条件,选择适生、抗性强,高产优质。在发展生态农业的带动下,强化优质高产红枣无公害产品,大力发展有机红枣种植,瞄准市场销售前 景好的品种,在发展优良晚熟制干枣品种的同时,引进培育鲜食、制干鲜食兼用品种。

3,扩大企业规模,大力扶持龙头企业。

应该完善红枣流通机制大力扶持红枣龙头企业,普及初级加工以工业化发展的思路引领红枣产业化经济,使红枣产业从以农业形态为主转变为以工业形态为主。各级党政部门要加大扶持力度,制定相关扶持政策,调动全社会参与红枣产业发展的积极性,为企业搭建一个健康发展的平台。注重总结近几年各地创造的好经验、好办法,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充分尊重群众意愿,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投身到红枣产业发展上来,为红枣产业的大发展奠定基础。实行名企联合入股组建陕北红枣有限责任公司,将分散运作的红枣种植业、采收处理与储藏加工业、相关的科技服务和营销体系有机地结合起来,优化红枣资源,合理配置技术、资金、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整合红枣品牌。在跨区域发展中通过组建跨区域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推动公司一体化,一方面有利于发挥红枣产业分工深化和规模经济的优势,另一方面有利于有效的打破条块分割,进一步推动资源、生产要素在地区间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消除地区间、行业间企业联合的障碍。企业集团通过跨地区收购、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实现规模扩张,逐步形成红枣产业规模 经济,增强综合经济能力,提升产品科技含量,着力提高优果率、转化率、出口率和交易诚信度。同时疏通红枣流通渠道,通过红枣“绿色通道”快速办理各种流通手续,减少流通障碍,为红枣的外运提供一个快捷、安全的流通环境。4,加强红枣多元化加工和深加工。

深加工链条是一个增值链条,这个链条越长,产品增值可能性越大。陕北地区有着上千年的红枣栽培历史,红枣的吃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且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今后应在不断挖掘红枣传统加工工艺的同时,依靠现代科技不断研发新产品,实 现红枣产品的差异化,瞄准大市场,打造红枣食用、药用、营养、保健一体化产品。好的产品需要有好的包装,这样可以无形中提升产品的档次。我们应当改变红枣产品过去采用“粗放型”包装甚至没有包装的状况,生产出方便、安全、卫生、易于保鲜的新包装产品。另外,产品的包装不仅具有保持产品品质的作用,更是产品、企业甚至产地的特色文化符号,因此陕北红枣的包装上应注重体现陕北的特色文化,做到在包装上宣传产品。

5,创建网络服务平台,树立品牌意识。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我们应该把网络信息服务渗透到红枣产业的各个环节和相关领域,搭建起生产者与消费者,生产基地与市场之间、区域内与区域外相对的“信息桥”,从而使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步入现代信息化轨道,促进红枣产业现化进程,通过网上展销等活动的推荐,搞好企业宣传,增强信息交流,提升品牌知名度。品牌是商品进入市场的“通行证”。应该切实帮助枣农树立正确的营销观点,枣品销售要严格分级,全面打造红枣产品的内在品质,使生产出符合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年龄消费群体需求的新产品,在标准化基础上树立大品牌,创民族品牌,国际品牌以开拓国内外市场。发挥陕北独特的传统优势和区位优势,加快红枣生产基地的改造、建设与升级,实现产业优化,不断建立一支红枣产品经济人才队伍,做到把客商引进陕北,把市场引进陕北,真正使陕北的红枣产品走向全国、全世界,成为中国红枣产业中的领头军。

参考文献:

[1]高学田,郑粉莉.陕北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J].水土保 持研究,2004,(04).[2].原双进,王新栓.陕西省黄河沿岸红枣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陕西林 业科技,2005,(01)

[3]于海礁.榆林红枣产业发展前景探析[J].科技资讯,2007,(36)

[4]沈新元,李鸿德,薛维堂,陈国欣,寇艳玲.陕北黄河沿岸红枣产业化发 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9,(15)

[5]曹生勇.陕北红枣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其对策,2010,(25)

我国红枣产业发展现状 篇2

1 红枣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红枣产业, 着力打造红枣富民强县工程, 在组织领导、政策扶持、品牌打造、市场营销等方面强化工作措施, 取得了较好的效益。目前, 全县红枣面积已突破4.0万hm2, 覆盖20个乡镇, 重点分布在沿黄河的十多个乡镇, 其中有机红枣面积达到0.4万hm2。2010年红枣总产量16万t, 产值4.5亿元, 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枣农有120多户, 5万元以上的有1 500多户, 全县红枣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左右, 沿黄主产区乡镇占80%以上。

1.1 枣树栽培历史悠久, 面积广、产量大, 为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佳县是红枣的原产地, 在朱家洼乡泥河沟村有上千年的成片枣林160多株, 且根深叶茂, 果实累累。全县20个乡镇653个行政村都有枣树分布, 随着“东枣西进”战略的实施, 2010年新栽红枣0.53万hm2, 2011年新栽0.33万hm2, 规划到2015年, 红枣面积达到6.70万hm2, 给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保障。

1.2 实行标准化栽植管理

调整土地结构, 实行土地流转承包, 建设一批红枣基地科技示范园, 采用高标准保水节水整地, 优良品种栽植, 部分老枣园进行低产改造, 病虫害实行统一联防联治, 制定了标准化栽植管理措施, 保障了全县红枣的正常生长。

1.3 注重低产改造, 选育优良品种

在当地优良品种中选育出商品率高、生长势强的佳县长枣 (该枣品种通过了陕西省新品种委员会鉴定并命名) , 对部分产量低、品质差的枣园进行高嫁换头改造, 同时引进外地赞皇大枣、骏枣、金昌一号等10多个品种。

1.4 注重红枣系列加工

全全县县现现已已建建成成众众福福、佳佳宝宝、东东方方红红等等市市级级以以上上红红枣枣加加工工龙头企业7家, 建成烤炉2 000多座, 年加工红枣5万t。红枣主产乡镇和村成立了枣业合作社, 沿公路干线建成了5个集加工、批发、销售于一体的红枣综合市场。红枣加工产品有黄河滩枣、鲜香脆枣, 枣汁饮料、红枣果酒、枣香精香料等, 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1.5 提高佳县红枣知名度, 打造佳县红枣品牌

通过各方面的努力, 2001年5月佳县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红枣名乡”称号, 2006年12月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授予“红枣生产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称号, 2009年获得国家农业部核发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从2002年开始有机红枣基地建设, 2005年获得北京华夏五岳国内红枣有机食品认证, 2006年获得日本农林水产省JAS认证, 目前全县有机红枣认证已达0.4万hm2。1996年佳县油枣荣获陕西省经济林名特新优果品品评会金奖, 木枣和骏枣获银奖, 2001年获陕西省林业厅“枣树良种及密植丰产栽培技术”成果奖。

2 红枣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基地建设规模不大, 管理科技含量不高

佳县虽然每年以0.33万hm2的新栽面积在发展, 但由于基本都是采用根蘖苗木, 品种混杂, 质量不高, 栽植不统一, 成活较低[1]。大部分枣园是粗放式管理, 由于投入有限, 科研力量不强, 使产业开发技术力量薄弱, 基地建设科技支撑力度不够, 导致红枣产量低而不稳。

2.2 老枣园面积居多, 品种老化亟需改造

佳县栽植枣树历史悠久, 有60%的面积是在改革开放之前所栽, 且多是传统品种, 这些枣树大部分成为老枣树, 挂果率低, 品质差, 商品率低, 经济效益差, 需进行低产改造。

2.3 有机红枣建设发展比较缓慢, 困难重重

佳县有0.4万hm2红枣取得了有机认证, 正常年份生产有机红枣1.5万t, 而2008年实际作为有机红枣销售的仅有150 t, 成功申办有机红枣加工的企业只有2家, 这与全县4.0万hm2的栽植面积和产量相比, 所占比例太小。2010年有机红枣的收购价格和普通红枣的收购价格基本一样, 生产有机红枣并没有给枣农带来过高的经济效益, 严重挫伤了枣农生产有机红枣的积极性, 影响有机红枣基地建设的进一步扩大。

2.4 抵御、防范自然灾害体系脆弱

影响红枣生产的自然灾害主要有病虫害、阴雨天和冰雹等, 特别是秋季红枣成熟期遇连阴雨天气, 会给红枣生产带来毁灭性灾难。2004、2007年红枣成熟期遇连阴雨天气长达十几天, 红枣全部裂果霉烂, 基本绝收。每年春季, 枣树萌芽展叶期, 枣树害虫食芽象甲, 枣吃蠖、枣黏虫危害相当严重, 造成严重损失。

2.5 红枣深加工能力不足, 产业档次不高

佳县年产鲜枣15万t, 已有烤炉2 000多座, 但都是一些初级的烘烤加工, 真空包装, 加工时间2~3个月, 大一点的加工企业由于资金短缺, 设备落后, 不能实现优质生产, 更无法做到精细深加工, 市场占有率不高, 严重制约红枣加工企业的发展。

2.6 服务体系不健全, 信息不畅, 营销手段落后

协会和合作组织少, 生产和流通的组织化程度低。由于红枣生产的农户与加工企业、营销经营者与消费地区缺乏对接, 供求信息缺乏互通, 枣农缺乏组织引导, 大都采用传统的营销手段, 不能适应生产和市场流通的需要。

3 红枣产业发展的对策

3.1 做大做精红枣基地, 实现基地建设规模化

在基地建设上要大力实施“良种工程”, 建立良种苗木基地, 实现规模化栽植。加大投资力度, 提高科技含量, 建立一些科技示范园、示范基地、示范乡镇和村, 通过带动辐射, 扩大基地规模, 实现规模化效益。

3.2 对老枣园、老品种进行低产改造, 提高红枣产量和质量

对一些老枣园通过科学修剪, 逐步更新衰老枝, 同时加强水肥管理, 做好病虫害防治。对没有经济价值的一些老品种, 引进、选育优良品种, 通过高接换头的方法进行改造[2]。

3.3 做大、做强有机红枣产业

有机红枣生产技术性强, 但前景十分广阔。政府要加强宣传、政策引导, 林业、科技部门要对枣农进行红枣有机生产技术培训, 提高其发展有机红枣食品的意识和技能;同时要招商引资, 联系销路, 增加枣农的销售利益, 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在过渡时期, 政府可以拿出一部分补贴资金, 降低枣农因生产有机不使用化肥、农药、激素等造成的损失, 保证普通红枣向有机红枣的转型。

3.4 建立健全抵御、防范自然灾害风险机制

在红枣成熟期建立气象预警机制, 对可能造成红枣损失的天气提前预报, 通过烤炉烘烤、加工等减少枣农的损失;在枣树萌芽生长期, 政府统一采购农药, 采取补贴的办法发给枣农, 以便做到联防联治, 保证防治效果, 将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3.5 大力扶持培育红枣产业龙头企业,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发展红枣产业要注重在规模化、专业化、模式化、品牌化上下大功夫, 培育带动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 充分发挥其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3]。由政府领导、管理企业转变为引导、扶持、服务于企业;由政府直接投资于农户基地转变为直接投资企业, 在由企业与农户签订合同建设红枣基地, 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 达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目的。

3.6 创新思路及机制, 积极开拓国内外红枣营销市场

拓展市场, 搭建国内外营销平台, 积极发展中介组织, 进一步完善红枣批发市场和健全销售信息网络。县政府要成立专门的产业机构, 负责策化、宣传、包装、推介、招商等工作。建立红枣销售网络, 及时向枣农传递信息, 发挥市场信息对枣业发展的导向作用, 要充分发挥红枣协会和合作组织的作用, 成立专业的营销团队, 及时收集和分析各地红枣市场行情, 为红枣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信息、销售、运输等方面的服务, 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现代经营模式[4,5]。

红枣是佳县的主导产业, 有机红枣是国内认证最早的县区, 要依托资源优势, 大力做好红枣产业宣传工作, 创名牌、创品牌, 做好、做强红枣产业。

摘要:阐述了佳县红枣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提出今后加快红枣产业发展的对策, 以期促进佳县红枣的产业化发展。

关键词:红枣,现状,对策,陕西佳县

参考文献

[1]高均利.榆林市红枣生产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7 (10) :49-53.

[2]任冬明.永和县红枣产业化建设调查报告[J].山西林业, 2006 (1) :14-15.

[3]范俐.陕北红枣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J].陕西林业, 2010 (3) :8.

[4]王鑫, 吴晋峰, 李蕾, 等.陕西省红枣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 2010 (5) :104-107.

我国红枣产业发展现状 篇3

关键词:南疆地区;红枣;现状;装备配置;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6.1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10-0434-04

收稿日期:2013-12-12

基金项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软科学研究计划(编号:2012BB031)。

作者简介:金新文(1970—),男,甘肃武威人,硕士,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产品加工与贮藏研究。E-mail:njs701022@163.com。

通信作者:高振江,男,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农业机械及农业工程、畜牧机械及畜牧工程、食品机械及食品工程等方面的研究工作。E-mail:zjgao@cau.edu.cn。红枣(Ziziphus)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价值,素有“天然维生素丸”的美誉,是优质的营养滋补品,除含有比一般水果高的糖分以及较多的蛋白质、脂肪、铁、磷、钙等多种物质外,还含有人体所必需的18种氨基酸,具有养胃健脾、补血益气、保护肝脏和增强肌力等功效。

新疆南疆地区红枣种植历史较早,但规模化种植从2008年才开始起步,在2009—2011年迅猛发展,预计在“十二五”期间达到最高点。近来年,随着红枣产业突飞猛进的发展,南疆各地区的红枣种植面积迅速增加,已经成为南疆地区又一支柱性产业,成为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的新亮点[1]。但就目前来看,南疆地区红枣产业仍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红枣的品质和销量。如何使红枣产业健康、持续、稳定地发展,保证红枣的质量,使南疆地区红枣能够销往内地和出口,是当前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1南疆地区红枣种植发展现状

1.1种植面积与品种

红枣是目前非常被看好的经济林树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颁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兵团红枣产业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到2010年,兵团规划红枣栽培规模达到120万亩(即80 000 hm2);到2012年全面完成低产园改造,高产高效标准化红枣园将达到200万亩(13 333 hm2),红枣总产80万t以上”[2]。到目前为止,被调研的各师红枣种植面积为:农一师约4.3万hm2,农二师约2万hm2,农三师约2.8万hm2,农十四师约1.3万hm2。

目前,从新疆南疆地区栽培的红枣品种构成看:当地品种主要有长枣、圆枣和喀什喀尔小枣3种;引入的外来品种主要有骏枣、灰枣、赞皇大枣、壶瓶枣、灵宝枣、新郑灰枣、金丝小枣等7个品种;为了发展鲜食枣的市场,近年来新引进的品种有:金昌一号、冬枣、梨枣等[3];在生产中表现较好的品种主要为骏枣、灰枣、赞皇大枣,特别是骏枣,因其产量高、品质好而受到红枣种植者的青睐。这些品种主要用于制干销售,只有小部分鲜枣在当地或新疆地区销售(表1)。

1.2建园方式及种植模式

南疆地区红枣建园方式分为移栽建园与直播建园2种[4]。

种植时间较长的一些老枣园多为从内地购苗,然后以移栽的方式建园;此外,也有一些枣园是通过移栽直播枣园间出的枣树(已生长3~4年)建成。由于移栽建园成活率较低,

表1目前南疆地区主要红枣品种的资源情况

品种名称用途品种来源主要分布区域骏枣制干、鲜食、加工山西第一、二、十四师灰枣制干、鲜食河南第一、二、三师赞皇大枣制干、鲜食、加工河北第一、二师哈密大枣鲜食新疆第十三师金吕一号制干、鲜食河南第三师

因此南疆地区大多采用直播方式建园。直播建园方式为:第1年3—4月播种野生酸枣砧木,第2年在野生酸枣砧木上进行嫁接,嫁接当年10—11月即可收获红枣。直播建园的野生酸枣种子与接穗均购自新疆外部地区,主要来源于山西、陕西、河北、河南等地。采用直播建园方式的枣园一般需 6~7年达到盛果期。

由于土壤、气候、环境等差异,使得南疆各师、团并没有统一的种植模式。不同地域的枣园其行株距也不同,即使在同一块枣园中,随着红枣生长年限的增长,其行株距也在不断变化着,直至成长为盛果期枣园。建园初期大都采用矮化密植的栽培方式以保证较高的产量。例如直播建园时行株距为 2 m×05 m,随着树体的增大,行株距可逐步调整为2 m×1 m、2 m×2 m、4 m×2 m。一般常见的行距有1.5、2.0、3.0、40、4.5 m等,直播酸枣砧木时的株距一般为10~50 cm,分为临时株与永久株配合种植,随着树龄的增长逐渐间伐临时株以扩大株距,最后保留永久株,形成盛果期枣园[5]。

如图1所示,调研过程中发现3种比较有代表性的红枣种植模式,图1-a为单行种植模式,图1-b为双行种植模式,图 1-c 为宽窄行高矮间错模式。

1.3枣园的田间管理

通过调研发现,南疆地区各师、团随红枣种植面积与职工人数的不同,每户职工管理的面积也不同,一般在 10~4.3 hm2 之间。如农一师12团约为1.3 hm2/户,农二师31团为 1.0~1.3 hm2/户,农三师44团为1.3~3.0 hm2/户,农十四师224团为3.0~4.3 hm2/户。

1.3.1灌溉南疆地区农一、二、三和十四师属于暖温带干旱区气候,地表蒸发量远大于降雨量。如农一师垦区年降水量40.1~82.5 mm;农二师垦区年降水量23.3~75.1 mm;农三师年降水量38.3 mm;农十四师年降水量35.0~48.5 mm[6]。干旱少雨多风的气候条件使得南疆各师团大部分枣园均采用滴灌的灌溉方式,仅少数不具备滴灌条件的地区或特殊农艺栽培需求的枣园才会采用漫灌方式灌溉。

nlc202309032306

调研发现,干旱荒漠地区种植红枣,若仅是使枣树成活,需水量不大,种植红枣可起到节水、防风固沙的作用;若须保证红枣产量与品质,由于枣园用水量与棉花种植相同,种植红枣并不节水。

1.3.2施肥在枣园施肥上,不同地域、不同年份枣园施肥量与施肥类型也有所不同。如农二师31团砧木酸枣园施肥采用随水滴灌方式,6月以后不施氮肥(防止氮肥过量造成砧木木质化程度低而难于越冬),施225 kg/hm2钾肥,300 kg/hm2 磷肥;农一师12团24连的4年骏枣攻关园采用开沟机施肥,施肥以采后施用肥效长的基肥为主,追肥为辅;农三师44团的4年骏枣园施用有机肥(羊粪)52.5 t/hm2,之后施用氮肥、磷肥、钾肥3.75~4.5 t/hm2,最后施用红枣专用肥3.75~4.5 t/hm2,全年采用3次施肥,前2次采用开沟施肥,后1次采用地表施肥,最后漫灌;农十四师224团的3年结构调整示范园施肥一般采用随水滴灌方式,有机肥则采用人工开沟的方式施用,全年施肥8次(4—7月每月2次),后期不施用氮肥。

1.3.3植保为防治各种枣树病虫害,南疆各师团在病虫害防治时主要采用拖拉机驱动机械在地头固定式打药,作业时拖拉机停在地头为打药机械提供动力。

1.3.4枣树修剪在枣树修剪上,机械化程度较低,大多采用人工修剪方式,主要分为冬剪和夏剪。不同地域枣树修剪技术也不同,如农二师31团采用“3个10”和“3个7”的修剪技术(灰枣为10个分枝、10个枣吊、10张叶,骏枣为7个分枝、7个枣吊、7张叶);农一师12团骏枣修剪主要采用“359”的修剪农艺(3个2次枝,5个枣拐,9张叶)。上述修剪技术一般在嫁接后第2年开始采用,而达到盛果期的枣园一般采用“弱剪”的修剪技术,做好摘芯工作即可。

1.3.5红枣挂果风干与收获在正常年份下,红枣成熟后含水率较高,须在枣树上进行挂果风干。一般打霜后红枣即可收获,此时含水率约为30%~40%,形成干枣或半干枣。挂果风干期间,会有15%~20%的红枣自行脱落,剩余的红枣在树上的果实虽然不再膨大,但仍然保持糖分的积累,因此挂干红枣的品质要明显高于自行脱落或提前采收的红枣[7]。在挂果风干是否会影响枣树次年产量的问题上,较多农艺师认为红枣在当年即可完成从花芽分化、开花到结果的全过程,因此只要水肥管理得当,红枣收获的早晚(即是否在树上挂干)不会影响到次年产量。但挂果风干受气候条件影响极大,如在2010年,南疆地区在红枣收获期遭受严重雨害,大量红枣霉烂、裂果,产量仅为正常年份的一半,严重影响了红枣种植户的经济收益[8]。此外,由于雨害使得所收获的红枣含水率偏高(约为40%~50%),在红枣加工和储藏上,也给企业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与压力。

当前,新疆南疆地区各师团在红枣收获上绝大部分采用人工采收方式,效率较低,收获红枣时枣农需雇工捡拾从树上敲下的红枣。红枣采收后一般不分拣、不分级,实行统卖统购方式,由收购者自行运输和储藏。

1.4枣园收益分配

为减轻农户负担,大多数枣园建设主要由团场负责。直播用种子、嫁接苗以及嫁接费用等都由团场承担,2年内免除职工五保三费,农户只负责管理。建园初期种植作物所得收益全归农户所有,以保障农户收益,实现红枣种植的平稳过渡和稳步发展。

收获红枣时,在枣园收益分配方面大体分为开放式与集约式2种管理方式。

如农三师44团在红枣收获后,采用上缴红枣实物的方式结算枣园承包费。正常年份下,嫁接第1年的枣园上缴干枣375 kg/hm2,第2年为750 kg/hm2,第3年为1 200 kg/hm2,剩余产品由农户自由处置。这种方式即为开放式管理模式。

与农三师44团不同,农十四师224团采取集约式管理模式。红枣收获时,所有红枣由团场统一销售,团场会根据收成设定红枣收购最低保护价,外地收购商收购红枣时采用抽签的方式随机分配枣园,收购前需向团场递交一定数额的保证金,此外还要向团场额外递交2元/kg的资源管理费。销售红枣所得收益,团场会扣除枣园产量20%的一级枣作为农户承包费,其余部分返还农户。

2南疆地区红枣加工现状

南疆地区的红枣,绝大部分是由专业加工红枣的企业加工完成,一小部分由枣农或者小作坊进行加工。红枣的加工工艺大体由以下10道工序构成:采购半干枣、自然晾晒、一次分级、拣选除杂、清洗、加工、冷却杀菌及回潮、二次分级、检测和包装[9]。上述红枣加工技术和工艺的形成,是红枣企业和枣农多年摸索的结果。目前的红枣加工工序已经相对成熟,在实践应用环节上,基本可以解决红枣加工的问题。采用以上加工工艺的主要原因及工艺分析如下。

2.1红枣挂干处理

新鲜红枣含水率很高,一般在70%左右,呼吸强度较大,鲜枣直接收获后极易腐烂、酸败,即使在冷库中也不能完全保证质量[10]。因此红枣加工企业都不收购鲜枣,而是直接从农户或农场收购半干枣,以缩短企业大批量冷冻保存和干燥鲜枣的加工周期,同时减少相应成本。红枣含水率必须低于50%,企业才会收购,所以红枣需要有一个在树上挂干的过程。除此之外,树上挂干也是红枣进一步成熟的过程,此过程中红枣内部的糖分会逐渐积累,对于干枣含糖量的积累有很大作用。

2.2利用太阳能进行自然晾晒

半干枣从树上摘下来后,还是容易腐烂、酸败。因此红枣必须进行快速干燥以便保存。企业收购的半干红枣受时间、天气影响,含水率差异很大,经过自然晾晒后可以使红枣的含水率趋于一致,大概在30%左右。

2.3烘房加工技术分析

南疆地区通常采用烘房干燥的方式干制红枣。每年的红枣都是集中在短期收获,由于烘房的加工能力有限,因此红枣不可能在短期内完全完成加工,实际情况是红枣一边晾晒一边加工。烘房的加工时间随红枣初始含水率的降低而减少,刚刚采购来的半干枣含水率在50%左右,甚至需要烘制将近20 h;稍干一些的红枣需要12 h左右;近干枣的烘制需要6~8 h,这部分红枣占比在80%以上,占绝大多数。

nlc202309032306

红枣在烘房内进行加工,主要有3个作用:(1)还原糖的转化过程,俗称熟化,这个过程大概需要30~45 min,而且需要相应的温度和湿度才可以完成;(2)脱水的过程,红枣的含水率由30%左右降低至23%~26%;(3)促使经过晾晒后过硬的红枣软化,改善红枣的口感和风味。

2.4微波加工技术分析

南疆部分红枣企业目前采用微波加工技术干制红枣。微波干燥是利用物料中极性分子在高频电场的交变作用下因强烈振动摩擦而将电磁能转化为热能,从而将物料中的水分迅速气化的一种干燥技术[11]。微波干燥由于能量直接与物料中的水分耦合,水分受热后迅速气化形成较高的压力梯度,物料的温度梯度和水分的压力梯度均是从物料内部向外部递减,干燥速度很快。

目前加工红枣的微波功率一般在50~150 kW,温度为 55~65 ℃,传送带的传送速度一般为3~5 m/min;根据近干枣的含水率不同,加工时间约为5~8 min。经过微波加工的红枣,可以保持鲜枣的清香,口感好于烘房干制的红枣。

3南疆地区红枣产业存在的问题

3.1红枣种植管理粗放,未实现标准化生产

新疆南疆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由于历史、自然条件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的综合素质较低,枣园管理粗放,投入不足,不注重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红枣标准化生产知识匮乏。南疆地区多以单个家庭为主体,缺少集中成片、统一管理的规模化现代红枣生产基地,使得红枣种植规模与产业化水平极不相符,没有形成规模优势,红枣单产较低,造成红枣综合效益不高。

3.2加工设备自动化程度低

红枣经烘房加工后,由于烘房内部温度和湿度不一致,会导致加工后干枣的含水率不一致。部分红枣过软,而部分红枣过硬。同时单个红枣内部含水率也不一致,这就导致红枣一半软一半硬,影响食用时的口感。

红枣经烘房加工后,红枣内部的色泽变化也不一致[2]。部分加工后的红枣会产生褐变,绝大多数褐变红枣,其褐变均产生在远离红枣果柄一侧,而靠近果柄一侧褐变不严重。这可能是由于枣果两侧的成熟度不一致,进而造成了含糖量不一致。在褐变侧,红枣成熟度和含糖量较高,糖分发生了转化,出现了焦糖化反应。

企业现有的传统烘房在加工过程中,各环节均由人工控制。在控制过程中温、湿度等工作参数控制精度低,控制参数滞后非常严重;仍使用干、湿球温度法来换算相对湿度,技术水平比较落后;此外,烘房内仅在回风处设置一处温、湿度监测点,无法准确反映整个烘房内温、湿度的变化状况,存在较大的系统误差。现有烘房的上述缺陷使得干燥后红枣的均匀性较差,品质参差不齐,极大地制约了红枣加工品质的提升。

3.3运输贮藏过程中红枣损失率较高

目前南疆的红枣加工产业并没有真正解决红枣损失的关键问题,红枣的损失依然十分严重。正常情况下,红枣出品率在50%~60%,特殊年份只有30%成品率。例如农一师大漠枣业2009年红枣出品率为55%,而2010年仅为28%。整体看来,红枣损失问题非常严重[12]。

采收下来的半干枣在进入烘房或者进行微波加工之前,由于需要经过运输、贮藏、晾晒等步骤,导致了大量红枣腐烂、损伤和酸败。经调研,红枣经过运输和贮藏后约有10%左右的损失,经过自然晾晒、分级拣选之后,损失率已经达到 20%~30%。因此,红枣的出品率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导致成品价格居高不下。

3.4红枣精深加工产品相对较少

近几年来,新疆南疆地区红枣加工业虽然发展迅速,但红枣粗加工产品较多,重复现象严重,难以形成品牌效益。目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拥有红枣龙头企业十几家,小型加工企业几十家,但这些企业大部分是以粗加工为主,技术水平低,生产规模小,红枣加工能力仅占总产量的20%,80%的红枣以初级产品的形式销售[13]。大部分红枣加工企业仍采用传统技术处理采后枣果,高新技术几乎没有,产品附加值相对较低。对于红枣中营养成分以及高药用价值成分的提取还没有深入研发。红枣深加工产品开发滞后,造成品牌名优产品少的不良局面。同时,新产品的研发工作薄弱,影响了红枣加工的纵深发展。

4南疆地区红枣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4.1加强红枣产业的标准化生产

各地区在进行扩大红枣业规模时,一定要按照标准化生产要求选准品种进行定植。要在红枣生产及加工过程中大力实行“良好农业规范”“良好生产规范”和“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的产品质量管理,严格控制投入品使用,特别是在病虫害防治时,坚决杜绝使用高残留的农药,在红枣产品加工时严格防止各种污染[14]。要建立红枣产品质量管理体系,提高各级政府部门的红枣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意识,逐渐建立与国际林果产品发展相符合的质量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和认证体系。

4.2现有烘房基础上的现代化改造

将传统烘房进行现代化改造,实现其自动化控制。改造必须紧密结合企业的生产现状,搭建加工过程中温、湿度自动监控系统,提升原有烘房设备的自动化水平,从而实现红枣加工品质的提升。烘房实现自动化控制后,既要能够保证红枣干制的均匀性,又要能够控制红枣中糖分的合理转化问题,才能获得较好品质的红枣。

4.3采收后快速处理技术和装备的研究

红枣在采收下来以后,需要经过运输、贮藏、晾晒等过程才能加工,这些过程中损失严重。尤其是收获时遇到阴雨天,枣果极易开裂,非常容易感染霉菌,造成大量的腐烂。红枣采摘后往往不经过任何的灭酶杀菌处理就直接晾晒,酶活性和菌落总数较高,而且红枣中的糖分和有机物在干燥过程中也会被高强度的呼吸作用消耗,晾晒时间越长,固形物损失越大,红枣干制所得成品率就越低。因此,需要研制一种可以快速处理采后红枣的技术和装备,来解决红枣在采收以后,经运输、贮藏、晾晒等过程而造成大量损失的问题。这种技术和装备的使用,应保证红枣在采收后,经短时间的快速处理,迅速去除红枣中的各种酶和虫卵,防止红枣在贮藏过程中大量腐烂,同时减少红枣呼吸过程中固形物的损失。

nlc202309032306

4.4研发高附加值的红枣产品

新疆地处内陆,距离东部沿海地区路途遥远。新疆生产的产品运输成本过高,这就要求其产品必须要走中高端市场,提高产品附加值,以降低运输成本的边际效益。目前红枣加工企业绝大多数进行的都是干制红枣的加工,属于初级产品。只有少数企业进行了红枣的深加工。因此,需要开展红枣高附加值产品的研究和开发,这样不仅可以有效解决新疆到东部地区运输成本过高的问题,而且可以解决等外枣、腐烂枣等不合格红枣的处理问题,对于提高经济效益有着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林,张文新,苏柳芸. 南疆地区红枣产业发展现状与战略思考[J]. 北方果树,2008(1):35-37.

[2]邹燕. 南疆三地州特色林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30(6):42-45.

[3]白瑞甫. 兵团红枣产业发展问题研究[D]. 石河子:石河子大学,2011.

[4]史彦江,宋锋惠. 红枣在新疆的发展前景及对策[J]. 新疆农业科学,2005,42(6):418-422.

[5]刘孟军. 中国枣产业发展报告1949—2007[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6] 余国新,王凯. 新疆林果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 江西农业学报,2009,21(2):179-182..

[7]刘孟军.中国红枣产业的现状与发展建议[J]. 果农之友,2008(3):3-4,26.

[8]王 建,窦长保. 新疆红枣产业发展情况考察报告[J]. 现代农业科技,2009(17):127-128.

[9]曹有福,李树君,赵凤敏,等. 我国红枣开发加工现状、问题及对策[J]. 包装与食品机械,2009(4):46-49,63.

[10]薛录堂. 红枣产业化发展思路与对策[J]. 榆林科技,2006(1):24-26.

[11]Duan Z H,Zhang M,Hu Q G,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microwave drying of bighead carp[J]. Drying Technology,2005,23(3):637-643.

[12]孙芝梅.新疆南疆红枣主产区如何防治枣裂果[J]. 果树实用技术与信息,2011(9):10-11.

[13]邓建钦,周沛云,刘志勇. 发展红枣产业应注意解决的问题[J]. 河南林业,2001(2):23-24.

[14]钟凌风. 兵团农一师红枣产业发展及竞争力提升研究[D]. 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2.

关于红枣产业发展 篇4

传统优势:金丝小枣原产地的土壤、气候条件是独一无二的;本地的栽培管理技术是领先的;金丝小枣的传统消费地域和人群是广大的。金丝小枣这个产业还是有发展空间的,不能丢。

生产现状:近两年红枣产地销售价格低迷,部分枣农在枣园农资投入、管理投入等方面减少,进而导致产品品质下降,商品率降低,枣农收入减少的恶性循环,部分枣农开始砍伐枣树,改种其他作物。产生原因:最主要的是价格因素,上世纪90年代,普通小枣价格在每公斤10元左右,当时普通劳动力价格每天也是10元左右;现在普通红枣价格每公斤5元左右,普通劳动力价格每天80元左右,主要劳动力都选择了外出打工。价格不升反降的原因,一是前几年果品农药残留过高,出口受限,至今未能得到恢复;二是原产地加工缺少龙头企业的带动,对初级产品的需求不足,产业链不长,产品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的农贸市场模式,还在按筐卖,(超市精品干果都是小包装已经按克卖了),附加值过低,反过来影响初级产品的价格。应对策略:

1、改良和调整红枣品种。我县当地看家红枣品种繁多,良莠不齐,进而影响产品的分级、加工,增加企业的劳动力成本投入,甚至有些不良企业以次充好,用猴戴帽的粗劣手法欺骗客户和消费者,影响产品声誉。建议县相关部门或专业协会划定专门区域,移栽当地品种,保留种质资源,而在全县其他大部分区域用三到五年的时间统一

更新改接不超过三个的优良品种。对保留种植资源的区域给予政策性补贴,对更新改接的区域在技术、接穗等方面给予扶持。

2、进一步加大科研投入力度。一是培育抗虫、抗病、高产、优质,耐粗放管理的优良品种,培育傻瓜枣、懒汉枣,最大程度降低枣农的劳动力成本投入,对培育出像“懒汉棉”一样优良品种的科技人员给予百万元以上的科研补贴或奖金。二是实验示范立体种植养殖模式,利用枣园空地实现多种经营,增加枣农收入,同时调整政策导向,改变林下经济只是扶持退耕还林区域的模式。三是研究红枣的深加工,增加商品种类,拉长产业链,扩大消费范围,对在这方面做出贡献的科研人员和企业给予扶持。

3、培育一批适度规模经营的合作社、家庭农场,解放劳动力。目前对合作社的扶持还是停留在引导上,而没有具体的、量化的扶持政策,应尽快制定这方面的实施细则。

4、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给予优惠,培育出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企业和商标。

5、农业、林业、工商、质检等部门加大监管力度,对涉及红枣生产加工各个环节的农药、肥料及枣产品加工、流通全程监督,不让不合格农资进入我县、不让不合格产品流出我县。

红枣产业学习调研汇报会材料 篇5

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的指示,由自治区政协副主席熊辉银同志带队,自治区政协几位老同志和林业厅、我区红枣主产区地州、县市相关领导参加的红枣产业考察团,于6月13日至30日对河南、山西、河北、山东四省红枣矮化密植丰产栽培技术、枣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枣优良品种及品种结构调优经验、枣果贮藏保鲜技术、枣果人工制干技术、枣的营养和功能食品加工产业、红枣新品种、新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模式以及精深加工技术、红枣产业化发展方向等进行了重点学习考察。现将学习考察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国红枣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枣树是我国有3000余年栽培历史的特有树种,在各地广为栽培。近年来,我国枣产业发展十分迅速,枣树栽培面积和产量每年都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目前,面积已达2200多万亩(国家林业局统计),年产量突破230万吨,占全世界面积和产量的99%。其次为韩国,产量2万吨左右,尚不能实现完全自给。全国红枣品种近800个,其中已登记的704个,按主要用途,分为制干品种、鲜食品种、蜜枣品种、制干加工兼用品种和观赏品种五大类。黄河中下游的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和陕西五省,历史上是我国红枣的主产区,栽培面积和产量各占全国的90%左右,其中,河北省栽培面积和产量分别为441万亩和91万吨,代表品种为金丝小枣、婆枣、赞皇大枣、黄骅冬枣;山西省为550万亩(含间作面积),40万吨,代表品种为板枣、相枣、骏枣、壶瓶枣、梨枣、木枣;山东省为336万亩,76万吨,代表品种为金丝小枣、圆铃枣、长红枣、沾化冬枣;河南省120万亩,23万吨,代表品种为灰枣、圆枣、扁核酸、鸡心枣。从目前我国各枣区主栽品种的构成来看,北方绝大多数为制干或制干加工兼用品种,南方主要为蜜枣品种。

在栽培方面,一是枣粮间作稳步发展;二是矮化密植丰产园逐渐成为常规模式,不少地方还在探索每亩400株以上的超高密度枣园;三是无公害栽培迅速发展。

加工产品方面,枣树全身是宝。枣的加工产品已经发展到数百个品种,但制干仍是我国目前最主要的初级加工方式,绝大多数采用自然晾晒。近年来出现了清洗分级后人工制干。加工产品除初级加工外,主要有果脯、罐头、饮料、果酒、果酱、蜜枣、枣醋、色素等,精深加工产品正在向药品、保健品方向发展。加工企业主要集中在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等省,其中山东、河北、山西三省加工企业居多。枣树的树干材质坚硬,可加工木梳、制作乐器、雕刻工艺品等。枣核可用来制造活性炭;枣花蜜是上等蜂蜜,枣叶、枣树皮、枣树根、枣核、枣果、枣花蜜均可入药。

我国红枣及其加工品种,在国内主要销往南方和东北。在国外,远销五大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95%以上仍在华人圈。年出口量稳定在10000吨以上。出口品种主要为金丝小枣、婆枣、赞皇大枣、灰枣、鸡心枣和板枣等。

尽管我国红枣产业发展迅速,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外向度低。目前我国原枣及枣加工产品出口量还不到总产量的1%,且长期在东南亚和华人市场。二是新技术普及率低。各地虽然创造了一批优质高产的典型,但大多局限在试点和示范区里,全国红枣平均亩产只有200公斤左右,栽培管理总体比较粗放,新技术应用率较低。三是品种结构不太合理。制干品种产量偏大,专用加工品种严重缺乏,鲜食品种主要为中晚熟品种,枣树品种老化严重,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和高级化的要求。四是鲜枣贮藏技术还未过关。五是枣果的高新技术加工产品少,附加值低。六是枣疯病、缩果病、裂果等难以防治的病虫害日趋猖獗,严重影响着红枣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四省红枣产业发展的主要经验与做法

(一)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是普遍实行的经营方针

四省区红枣基地建设真正体现了突出重点、规模发展、集中连片、铺天盖地,基地规模化、栽培区域化,参观考察红枣基地,令人置身于枣海,为这壮观的红枣王国惊叹不已。红枣主产县(市)种植面积最小的15万亩,最大的达30多万亩。河北省是我国枣树种植面积和产量最大的省,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多,枣树面积居全省各林果树种之首,重点形成了太行山婆枣、赞皇大枣和黑龙港流域金丝小枣、冬枣两大栽培区域。太行山婆枣、赞皇大枣栽培区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区中段的行唐、赞皇、阜平、曲阳、唐县等8个县,总面积约200多万亩,平均每个县达25万亩;黑龙港流域金丝小枣、冬枣栽培区主要分布在沧县、献县、泊头、盐山、海兴、黄骅、青县、大城等12个县(市),总面积约220多万亩。山西省运城市是我国枣树栽培历史最长的地区之一,“要想富,种枣树”已成为运城枣区农民的新时尚,红枣产业已成为当地“红色战略”的支柱产业,枣树栽培集中连片。目前,全市红枣种植面积达87.95万亩,年产鲜枣10.71万吨,原枣产值3.4亿多元。河南省新郑市是我国灰枣的故乡,生产的灰枣和鸡心枣驰名中外,全市拥有枣树22万亩、600万株,年产量3万多吨,主要分布在8个乡镇,形成了区域化布局、基地化建设、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产业化发展格局。山东省无棣县红枣栽植面积更是绵延广博,红枣产量雄冠华夏,全县枣园面积达115万亩,年产金丝小枣(干枣)4.3万吨,冬枣5.5万吨,产值4.6亿元,仅枣业一项全县农民人均增收1000多元。

(二)高度重视红枣科研工作,大力推进品种良种化

近年来,四省依托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力量,加强技术服务。河北农业大学专门设有中国枣研究中心,是专职研究枣树的科研机构,对枣树早实丰产技术、枣品种选优、枣优质高产培育技术以及红枣高新技术产品开发都有一定研究,在河南、山西、河北、山东等地建有丰产示范基地;山西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山西省果树研究所国家枣资源圃、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干果研究室、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干果研究室等大专院校和科研部门,都是专职研究枣树品种、丰产技术及高新技术加工的科研机构,这就为四省红枣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此外,河南的新郑、山东的滨州、沾化等红枣大县都建有枣科所,科研力量雄厚,服务体系健全,为当地枣树的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提供了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撑。

由于科研成果显著,四省的红枣产业枣树良种化、品种多样化的趋向相当明显,主栽品种明确,但品种更新换代的步伐日益加快。一方面,各地品种选优和积极引进优良品种已蔚然成风;另一方面,枣品种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制干、鲜食、兼用、蜜枣和观赏品种开始协调发展,早中晚熟有机搭配成为必然的选择。河北省现有枣树栽培品种120多个,但规模化栽培的品种主要有5个,即金丝小枣、婆枣、赞皇大枣、圆铃枣和冬枣,其中金丝小枣为第一大主栽品种,面积、产量分别占全省枣总面积和总产量的37%和42%;婆枣是第二大主栽品种;赞皇大枣为第三大主栽品种,是目前我国唯一已知的自然三倍体品种,也是河北省向外省推广面积最大的全国知名品种,面积和产量约占全省枣总面积、总产量的10%。近年来,河北省还从地方品种中选出了一批新的优良品种,如制干品种金丝蜜、无核红、赞金、赞玉、赞宝、南宫大紫枣,鲜食品种月光、早脆王、悠悠枣,以及抗枣疯病品种星光等,目前已处于试栽推广阶段。山西省针对红枣立地条件的多样性和优特果多的特点,研究不同土壤、气候因素对枣树适应品种、产量、品质的影响,积极培育区域化、专用化的优生、适生枣树品种。该省凭借国家枣资源圃在太谷县的优势,不断调优品种结构,逐步实现枣树栽培良种化,确定了十个主栽品种。四省都在红枣主产区重点建设相应的良种采穗圃和良种苗木繁殖圃,为枣农提供高质量的苗木和接穗,从而加大了优良品种提纯复壮力度,然后引导枣农对劣质枣树进行分批更新,不断优化品种结构。

(三)依托科技服务网络,加大生产技术普及力度

一是科技服务网络比较完善。主产区县(市)一直把基层林业站作为技术推广的龙头,向枣农推广技术成果;层层建立红枣协会,上连科研单位,下连千家万户,开展技术承包,抓好技术服务;各乡镇建立果品技术信息服务站,各村配备数名技术信息员,家家户户都有技术明白人,真正构建起了比较完善的市、县、乡、村四级技术推广服务网络,为提高红枣基地建设的科技含量和技术管理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加强红枣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红枣主产区组织果农严格按照《无公害红枣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和《无公害果品质量标准》进行生产,实行配方施肥、周年修剪、保花保果,坚决杜绝喷洒高毒、高残留农药,大力推行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综合新技术。河北省沧州市红枣无公害基地认定面积达100多万亩,占全市红枣总面积的55%以上,其中,无公害标准化示范基地达40多万亩,优质果率达到80%以上。

三是层层大力开展技术培训。以提高枣农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枣树管理水平为重点,聘请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专家、教授进行技术讲座或现场指导;举办各种类型的技术培训班,培训技术人员和枣农;建立典型示范基地或示范村,帮助广大枣农掌握现代枣树管理新技术,树立依靠科技提高质量求生存促发展的新思想。山西省永济市还制定了通俗易懂、便于操作的《枣树丰产综合技术管理历》和技术操作规程,发到每个枣农手中,便于枣农提高技术水平,搞好枣树的田间管理。

(四)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努力实现生产经营产业化

四省在红枣产业发展上不断调整思路,把工作重点由过去只注重抓产前管理,转向既抓产前又抓产后、注重于产业链的延伸;经营方式由单纯抓生产管理转向抓红枣的产业化经营。河北省的做法一是始终把扶持和推动龙头企业建设作为推进红枣产业优化升级的最佳切入点和着力点。制定优惠政策,扶持企业快速发展,各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对重点龙头企业给予贷款贴息和财政补贴;金融部门每年从信贷规模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专项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对引入重点扶持的企业,在用地和税收方面给予优惠。二是面向市场,突出重点,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和组织。省林业厅按照科、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发展思路,组织实施“百龙腾飞”计划,筛选出20多家省级龙头企业给予重点扶持。通过建龙头、育龙头、强龙头、借龙头等形式,推进红枣产业化进程。三是实现了从物理加工到化学加工的飞跃。全省红枣加工企业大小达2000多家,加工量已占红枣总产量的25%左右,产值占枣业总产值的40%左右。初级物理加工产品主要有蜜枣、脆枣、阿胶枣、枣酒、枣茶等10余类50多个品种。近年来,新型枣加工产品如浓缩枣汁、冬脆枣、枣蜜素、枣精粉、枣含片等发展迅猛。功能性化学加工产品的研发势头十分强劲,沧州恩际生物制品公司就是一家集科研、产品开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现代化高科技红枣保健食品企业,该公司引用世界一流的超临界萃取技术,提取红枣中的有效抗癌成分“环磷酸腺苷”,生产红枣提取物、红枣纤维素、枣多糖等产品,成为世界上第一家采用生物技术生产高档保健品的企业。四是不断进行产业经营机制创新。重点推广“公司+中介组织+农户”或“公司加基地连农户”的组织形式。

山西省从事枣加工的企业达500多家,其中,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企业50余家,年加工大枣30万吨,占当地红枣总产量的60%,加工产品的产值约10亿元,每加工1吨红枣约增值2000元左右。位于交城的山西天骄食业有限公司拥有资产1.75亿元,年加工红枣能力可达2万吨,年创产值13215万元,带动农户10000户,产品七大系列近百个品种,拥有自营进出口权,产品远销日本、韩国、台湾、新加坡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五)实施品牌创优战略,狠抓国内外枣产品的市场开拓

近年来,四省在市场开拓上坚持“开发一个市场,带动一项产业,繁荣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群众”的指导思想,加强红枣市场建设,大力开发市场,促进红枣销售。

一是积极开展红枣品牌战略,突出抓好品牌基地建设,努力培育精品红枣,努力提高市场占有率。实行统一技术、统一施肥、统一浇水、统一用药“四统一”的管理模式,鼓励和

引导品牌企业与农户对接,建立自己的品牌基地,确保红枣质量。四省规模较大、条件较好的红枣加工企业,都已取得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和ISO14000国际环境保护体系认证,有的还拥有自主专利产品,河北沧县“好想你”、“枣香村”和“惠宜”牌枣产品,“沛然”枣汁等先后打入了全球最大的连锁超市——沃尔玛超市,取得了进军国际市场的通行证。二是组建红枣专业批发市场。河北省沧州市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了占地面积202亩、全国最大的“沧州崔尔庄红枣专业批发市场”,该市场由交易区、初级加工区、信息服务区、储运区组成,是一个集网上交易、电子汇兑、饮食住宿为一体的大型专业市场,2006年达到75万吨,交易额31亿元。市场交易范围扩展到全国及东南亚、欧美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国重要的红枣集散地。此外,河南新郑市的大枣批发市场、河北黄骅的冬枣批发市场、山东乐陵的红枣交易市场、河北赞皇的大枣交易市场,都是年交易额上亿元的红枣集散地。

三是大力发展红枣营销队伍。加强红枣专业协会和合作组织建设,提高枣农和枣产业的组织化程度;注重培养、建立、壮大业务精通、适应经济一体化要求的专业销售队伍和农民经纪人队伍;组建大枣经纪人协会,将千家万户的农民联合起来共同闯市场,同时,统一价格、统一标准、统一标识,杜绝无序竞争,提高枣农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四是加强红枣市场体系建设。以河南新郑奥星公司为代表的红枣加工、销售大型企业,为开拓市场,积极制定市场营销策略,重视建设网络销售体系。他们在全国各地建起了三种互相补充的销售网络。一种是在大中城市建立红枣经销商和代理点,尤其在南方省区,代理点几乎覆盖每一个大中城市;另一种是在大中城市建终端专卖店和加盟专卖店;第三种是在大型连锁超市形成销量稳定的销售网络。

五是组建红枣商务网站。河北沧州、山东沾化等地建立了专业枣类商务网站,注册用户达2万余家。山东裕华集团与中国枣研究所共同主办中国枣业报,及时准确地向枣农和交易者提供生产信息、库存信息、市场销售信息、气象信息及中长期市场预测分析,通过宣传,沟通信息,促进了红枣产品的销售。

六是各红枣主产区充分挖掘枣文化资源,以枣为媒,进行对当地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与利用,使人们增加对枣的了解,从而更加热爱枣、喜欢枣、研究枣、利用枣、消费枣。

三、几点启示和建议

(一)充分认识枣业对于解决我区农业结构性矛盾的重要作用,从当地实际出发搞好发展规划

枣树抗干旱,抗盐碱,耐瘠薄,易繁殖,好管理,结果早,寿命长;枣果不仅营养价值高、药用价值大,而且耐储藏、适合远距离运输,非常适合于在我区栽培。应作为我区南疆和东疆地区特色林果业的优势树种大力发展。

目前,全国大部分枣区,枣果成熟季节正逢雨季,常因降雨发生裂果、缩果病以及黑斑病,造成丰产不丰收,并且危害地区越来越广、危害程度愈来愈大,严重影响着内地各省区红枣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而我区地理与气候环境优越,土地资源丰富,与内地比较,裂果病、缩果病以及黑斑病等红枣发展中的毁灭性病虫害发生率低,加之我区昼夜温差大,光照时间长,红枣的含糖量高,品质优良,这些客观条件,对我区发展红枣产业非常有利。因此,南疆、东疆适于红枣生产的县市要坚定发展红枣的信心,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适地适树,规模发展。我们建议全区红枣的种植规模控制在300万亩左右(其中喀什80万亩、阿克苏80万亩、巴州60万亩,其它地州80万亩)。要选好优良品种,调整品种结构,根据市场需求,实行品种多样化、高级化。红枣品种一般以制干与鲜食兼用品种为主,把灰枣、骏枣、壶瓶枣、金昌一号等品种作为主栽品种;同时要根据市场需求,早中晚熟品种合理搭配发展鲜食品种。要抓好优良品种选育、推广和引进工作,加大对现有劣质红枣品

种的改劣换优力度,实行一县一品。

(二)重视枣业科研,完善服务网络,加强技术培训

从四省的经验和做法来看,特色林果业已成为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振兴农村经济,带动农民致富的主导产业,各省都高度重视,从省委、省政府到各级领导,分工负责,统筹协调,机构健全,同时,在红枣主产区组建红枣产业化办公室和研究所,机构健全,社会化技术服务体系完善,对特色林果业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质量标准,规范林果业产业化发展。

有专家预测,到2015年南疆林果业将成为继棉花之后的又一个支柱产业。这么大的一个产业,迫切需要有一个专门的科研机构,一方面进行科学研究、建立良种采穗圃、红枣优良品种种质资源汇集圃,规范技术标准,最终实现品种良种化;一方面按照标准化的要求,进行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全程技术服务,指导农民随时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品种结构调整。

建议自治区应抓紧组建红枣研究所,专门研究、推广、开发红枣的品种、田间技术管理、精深加工,开发红枣的保健与药用功能,发展高端产品。

要把培养农民技术员,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作为当务之急。建议各级财政每年要安排一定的资金,采取各种措施,尽快培养一批了解市场信息,掌握现代林果管理技术,具有现代林业观念的农民群体,使每个村都有高素质的林果(红枣)技术员,每家每户都有一个管理林果的明白人,努力实现林果业的提质增效。

(三)加强集约化经营,实现枣产业的增产提质增效

要按照突出重点、规模发展的原则,加快我区红枣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发展步伐。一是栽培区域化。发挥区域优势,力争优势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南疆的和田、喀什、阿克苏地区,巴州的若羌、且末,吐鲁番地区的托克逊、鄯善,哈密地区的哈密市作为我区红枣重点发展区域,要进一步优化布局,扩充规模。二是栽培模式标准化。红枣栽培模式要以矮化丰产为主,为便于枣粮间作,采用4×1.5米或3×2米的栽培模式。加强田间管理,推广应用以“树开心、枝拉平、精细管、肥平衡、无公害、质先行”为主要内容的管理方式,强化树上树下综合管理,加大红枣无公害、绿色果品标准化生产的力度,实现枣园增产提质增效。三是抓好示范基地建设。要把林果科技示范基地或示范村建设纳入林果主产区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主产区各级领导都应亲自抓好1-2个林果科技示范基地,并作为年终考核的指标之一,努力形成村村都有示范基地,每亩都是优质果园。四是强化枣果采后分级包装。大力推行干枣、鲜枣按品种进行机械化分级,同时,依据市场需求,积极开发小包装、礼品包装、真空包装等多种多样的包装形式。

(四)依托市场,搞活流通,大力推进红枣产业化经营

为了使1200万亩林果产品有一个稳定的销路,建议自治区重视市场对产业的带动作用,努力搞好红枣批发市场的开拓与建设。一是由于新疆本地消费能力有限,目前我区的枣业生产主要是依托内地市场。我们要把生产与内地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搞好区外乃至国外的农产品市场的开拓,推动红枣产业朝着外向型发展。二是在区内的农产品市场建设中,重视林果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建设。建议在南疆库尔勒建设现代化的林果产品批发市场,扩大乌鲁木齐北园春市场的果品批发业务,并使红枣产品在我区的果品市场中据有一席之地。建议自治区围绕着林果产业加速引进龙头企业。把特色林果产品加工业纳入自治区新型工业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采取多种形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吸引更多的大集团、大企业来我区投资林果贮藏保鲜与精深加工,逐步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新格局,不断推动地方经济持续、协调、快速发展。

(五)加大对以红枣为主的特色林果业发展的投入

近两年自治区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资金,用于果农培训、示范基地建设、良种采穗

圃与病虫害防治,但由于自治区财政还没有形成一个扶持林果业产业化发展的投入机制,资金规模与林果业发展需求还不太相适应。因此,建议自治区在红枣产业化发展中,调整地方财政支出结构,每年安排一定份额资金用于扶持红枣产业化发展,产区地县财政也要安排资金,用于红枣示范基地、良种苗木繁育、采穗圃建设和新品种引进、新技术培训、龙头企业扶持等。同时安排一定份额的资金,用于红枣精深产品开发研究,或与国内著名的食品、药品研究机构联合攻关,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

各级金融机构一定要从加快新疆林果业产业化发展的大局出发,调整信贷结构,根据林果业建设的特点,增加对林果业产业化的长期限、低利息的信贷规模,对一些大型林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项目的贷款,各级财政要给予适当贴息。

(五)切实加强对林果业产工作的领导

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现状 篇6

网讯:

内容提要: 我国生物制药产业起步比较晚,经过了将近20 年的发展,以基因工程药物为核心的研制、开发和产业化已经颇具规模。目前,全国注册的生物技术公司超过了200 家,主要分布于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的地区。近10 年来,我国开发出了一大批新的特效药物,解决了过去用常规方法不能生产或者生产成本特别昂贵的药品的生产技术问题,这些药品对肿瘤、心脑肺血管、免疫性、内分泌等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疑难病症起到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且副作用明显低于传统药品。

2012-2016年中国生物制药产业市场研究与投资方向研究报告

一直以来,生物制药产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对医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从最初出现到现在的蓬勃发展,生物制药产业已经经历了40 余年的发展历程。在此过程中,生物制药产业经历了包括政治、经济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其获得了快速的发展。

我国生物制药产业起步比较晚,经过了将近20 年的发展,以基因工程药物为核心的研制、开发和产业化已经颇具规模。目前,全国注册的生物技术公司超过了200 家,主要分布于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的地区。近10 年来,我国开发出了一大批新的特效药物,解决了过去用常规方法不能生产或者生产成本特别昂贵的药品的生产技术问题,这些药品对肿瘤、心脑肺血管、免疫性、内分泌等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疑难病症起到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且副作用明显低于传统药品。

临县红枣机械加工现状及展望 篇7

红枣作为山西省特有的农副产品, 与核桃、小杂粮一起被称之为“山西三大土特产”而闻名于世, 享誉全国。近年来, 随着山西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和新农村建设中特色产业的不断壮大, 红枣已经成为山西省不少地方, 特别是贫困山区农民致富的一项支柱产业和主要经济来源。

临县位于晋西北, 西靠黄河, 与陕西佳县、吴堡隔河相望;北接兴县;东连方山、离石;南与柳林交界, 面积2 971 km2, 地形以黄土丘陵为主, 地形破碎, 河壑纵横, 水土流失严重, 属温带大陆性气候, 平均气温8.8℃, 无霜期170 d左右,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 极易红枣生长, 红枣产量居山西省各县之首。全县人口60万, 红枣面积4万hm2, 红枣成了该县真正的主导产业。

2 开展红枣深加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临县红枣前几年的价格也与山西省煤炭价格一样, 不断攀升, 销路一直不存在问题。枣农只需卖鲜枣或干枣就可以取得不错的收入。除了几个大型的红枣加工企业和一些加工专业户生产一些红枣蜜饯、糖枣和脆枣外, 农民根本就不去考虑红枣深加工、再增值的问题。因此他们对发展红枣深加工产业的兴趣不大, 投入不足, 积极性不高。

近年来随着新疆和江西两地红枣业的迅速崛起, 特别是新疆作为新兴的红枣基地, 不断从内地引进优良枣树, 极大地丰富了新疆的优质枣种资源。他们在引进新品种的同时, 又把先进适用的新技术和相关人才一并引入, 目前仅山西就有上百名“土洋”专家在那里从事红枣的种植和深加工等相关产业。同时, 新疆更具优势的自然条件, 产出的红枣品质比山西省还要好, 单产比山西省的高很多。除符合绿色无公害产品外, 甚至可以达到有机食品的标准要求。出现了市场前景广阔、产品供不应求的局面, 在售价上, 特别是鲜枣的售价极高。其中一级骏枣售价达80元/kg, 一般每0.067 hm2收入都在万元以上, 比山西省枣农收入高很多。良好的收益促使新疆红枣种植规模不断扩大, 如阿克苏地区, 仅仅5年时间, 红枣的栽培面积由原来的0.2万hm2迅速发展到5万hm2, 预计未来几年红枣的栽培面积将达到16.67万hm2。此外, 南方江西的鲜枣价格也比我省高出几倍。由于受新疆和南方红枣产业发展的影响, 山西省的红枣销售、特别是销往外省的鲜枣价格受到很大的影响。严重地冲击着山西省的红枣产业, 临县红枣的销路也受到很大的冲击, 价格受到很大的影响。枣农们感到了市场竞争的残酷和激烈, 真正地有了“狼来了”的感觉。

有了危机感, 必然要想出路。近两年山西省枣农对红枣深加工出现了从未有过的迫切和渴望。一些有一定经济实力的红枣生产专业户纷纷要求开展红枣精深加工, 以此来减少卖鲜枣和干枣带来的风险。另辟出一个红枣生产的新市场。红枣深加工种类很多, 如加工枸杞枣、阿胶枣、脆枣、枣泥、枣糕、枣酱、枣脯、枣汁等。这些产品的出现, 增加了红枣的附加值, 延长了红枣的产业链, 与卖鲜枣、干枣相比, 虽然投资了一些设备, 但收益可以提高很多倍甚至十几倍。红枣深加工市场竞争的核心是深加工技术和设备的竞争。在这些红枣深加工产品中, 去核红枣是主要的深加工原料。所以红枣去核将是制约红枣深加工发展的“瓶颈”。

3 红枣去核存在的问题

目前山西省红枣加工企业和红枣加工专业户大都是由人工来完成去核这一过程。人工去核缺点很多, 如效率低、劳动强度大、卫生条件差、安全隐患多等缺点, 人工去核满负荷加工, 也只有5 kg/h。为了提高红枣去核效率, 一些生产厂家、科研院所先后研究试产出一批红枣去核机。主要有简易式连杆、手动、脚踩去核机, 槽式机械去核机和模具式机械冲核机等几个类型。但这些去核机的使用效果都不是很好。分析原因, 红枣去核存在四大难点: (1) 红枣个体大小各异, 虽然经过分选后的枣大小差异还是很大。 (2) 同品种外形大小差不多, 但枣核的大小却有所不同, 大核会造成卡机现象, 损坏了机械, 造成停机维修, 影响了工作效率。 (3) 一些异型枣如:大头尖尾, 扁平形, 两头粗中间细, 歪斜等, 很难用一般的机械式去核手段完成。 (4) 枣体胖瘦, 硬度不一致, 增加了机器去核的难度。红枣去核机对某些特定枣的去核效果是不错的。但由于红枣的形状不定性, 个体的差异性, 干鲜的软硬性和枣核大小不同性, 很难用一种纯机械式去核机全部满足不同品种红枣的去核要求。所以经常会出现: (1) 去核时乱抠, 不仅把枣肉挖掉, 而且把较小的枣挖破。 (2) 去核机不但没能达到去核的目的, 反而增加了红枣的破损率, 增加了枣农的损失; (3) 去核机“漏核率”很高, 冲针下去, 冲不到核常常空冲。因为机械式去核机解决不了这些问题, 也就不可能推向市场。

4 纯机械去核机使用中的问题

4.1 漏核率高

由于红枣大小、形状的不同, 给机械去核难度增大。单纯机械去核会出现设计上的困难:按大枣尺寸去核设计时, 去小枣的枣核时会出现把肉去掉的现象, 按小枣尺寸去核设计时, 去大枣核时会出现去核困难导致漏核的现象。而且使用时极不稳定, 无法使用户满足。

4.2 破损率高

红枣去核机由于无法解决每个红枣的排序问题, 也就无法使冲核棒在冲核时, 每次都能准确无误地对准红枣长轴方向去核, 也就无法保证冲核时, 次次都能冲到红枣的中心。这样就增加了红枣的破损机率, 使红枣的利用效率降低。

4.3 损失率高

由于红枣含水量的不同, 在去核时会出现:含水量高的枣破碎率高, 而含水量低的枣, 去核时, 枣核中“抠”出的肉残留多的现象。这样就给红枣加工户带来一定的损失。使加工户的经济效益下降。

4.4 噪音大体积大工作环境差

机械式去核机在红枣去核时, 是靠机器冲杆的冲力进行冲击枣核, 为了去核干净, 生产厂家都在加大冲击力度, 加快冲击速度。由于设计安装时的不合理, 连接件和传动件上的噪音很大。这样在去核时会产生很大的噪音, 人们在这样的噪声环境下工作, 时间久了就会影响到身体的健康。此外, 同时为了提高生产, 把机子做的很庞大。既占地方, 效率也不高。

分析机械去核机出现上述不良现象的结症主要在于:红枣在冲核前不能精准定位, 定不了正确的中心, 冲针冲核时就会随机冲核, 乱“冲”乱“抠”, 破损就会增加。究其原因主要是:设计思路的落后。没有引用机、电一体化、智能化、自动化等高科技设计理念。为了要产量, 把机械做得很大、很复杂, 结果效果不佳。因此, 必须解放思想, 应当由科技部门牵头, 集中攻关, 研制新型高性能全自动红枣去核机。

5 高性能全自动红枣去核机研制的必要性

5.1 用全自动红枣去核机代替人工去核

红枣去核的应用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工, 将节省下的人工投入到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和劳动力急需型企业上, 可以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 为社会做更大的贡献。

5.2 增加了红枣附加值延长红枣深加工产业化链条

红枣去核是绝大多数红枣深加工产品必须完成的工序, 去核后的红枣, 为红枣深加工提供了生产新产品所必须的原料资源, 使得红枣精深加工产品的品种更加丰富, 红枣的附加值得到增加, 从而提高了红枣深加工后商品的价格, 节约了加工成本、增加了红枣的销量。为红枣生产专业户拓宽了红枣利用空间, 延长了红枣深加工产业化链条。作用明显, 意义深远。

5.3 为销路差的红枣找到了市场打开了销路

被枣农称之为“劣质枣”的红枣, 其实是一些“肉质木, 糖分低, 口感差”的枣。这些枣在鲜食时没有市场, 卖干枣也不看好。还有一些树龄较长、未经改良的老枣树结出的红枣, 虽然口感差, 但枣的营养成份和营养品质一点也不差, 特别是微量元素的含量, 甚至比近年来改良和嫁接后的红枣中的微量元素含量还要高。这些肉质粗糙、含糖量低、口感差的“劣质枣”经过红枣去核机去核后, 加工成贡枣、脆枣泥、枣糕、枣脯、枣晶等深加工产品, 为“劣质枣”找到了新出路, 创出了新效益, 卖出了大价钱。过去这些常常被贱卖的“劣质枣”, 经过去核机去核后, 加工成各种枣产品, 效益成倍增加。即减少了浪费, 又增加了收入, 深受枣农欢迎。

5.4 全自动红枣去核机安全效率高

手工去核, 效率低, 又不安全, 一不小心锋利的器具就会刺伤人。有些用户在食用红枣产品时, 会吃出指甲、血渍和手指肉皮等, 严重地影响了产品的信誉, 投诉现象屡有发生。此外, 人工去核时, 工人为图方便常常不按食品卫生要求去工作。特别是那些较小的红枣加工作坊和红枣加工个体户, 由于管理差、卫生意识差, 他们根本没有养成上班带手套、口罩的习惯。常是裸手去核, 不符合食品卫生要求不说, 而且严重时, 会传播疾病。威胁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使用全自动智能化红枣去核机去核后, 减少了人工直接与红枣的接触机率, 降低了“病从口入”的风险。使消费者能吃到更安全、更卫生、更健康的红枣加工制品。

5.5 丰富了红枣市场带动了相关产业促进了区域繁荣

红枣本身就是一种大补食品, 其药用功能和保健功能早已被营养学界和医学界所认可。民间有“每天必食七颗枣, 远离疾病身体好”的说法, 所以民生红枣市场是广阔的。人们在食用了深加工后的红枣大补产品, 身体强壮, 延年益寿, 为社会的贡献就会增大。

红枣去核机的投放市场, 将会对红枣深加工产业带来极大的促进作用和创新作用。使得红枣深加工产品更丰富、销售市场更好。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产业如:红枣种植业、包装业、运输业、食品加工业、医药保健业等产业的快速发展。也为当地的税收, 增加了税源, 促进了区域经济的繁荣。

摘要:红枣是临县的主要农产品。种植面积大, 品种好。目前临县枣农以卖鲜枣和干枣为主, 特别精深加工产品很少。针对临县红枣加工现状, 分析了当前推广应用机械存在的问题, 提出研制高性能全自动去核机的设想, 以促进临县红枣业深加工的发展。

论新郑红枣的产业化 篇8

【关键词】新郑大枣;新农村;枣农;农家乐;旅游;致富

林业的发展,不仅仅是为人类创造更好的宜居环境,更重要的作用就是能够实现产业化,形成可持续性发展,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为当地的经济做出贡献,使当地的百姓走向致富道路,安居乐业。地方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合理利用自己的优势资源。“灵宝苹果潼关梨,新郑大枣甜似蜜”,新郑大枣就是新郑的名片,如何利用好这张名片,更好发挥它的作用,无数新郑人一直在努力,我们现在主要是探讨如何利用林业的相关知识,把新郑打造为以新郑大枣为特色的旅游胜地,从而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更好促进新郑林业的发展,形成能够互补的良性循环。

一、历史渊源,文化底蕴

1.悠久的种植历史

新郑种枣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8000多年的裴李岗文化时期。1978年,考古学家在发掘裴李岗文化遗址时,发现碳化枣核,经证实,是8000年前的,这个考古发现证明了8000多年前的新郑先民已开种植大枣。春秋时期郑国都城内外街道两旁已是枣树成行,成为郑国一景,枣树种植以颇具规模。到了汉代,因为人们已经认识到大枣的药用价值,新郑大枣更受世人推崇。新郑民间发现的汉代铜镜上就刻有“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礼泉饥食枣”的诗句。明代时期,新郑枣树种植达到相当规模,闻名全国。明代十大才子之一的高启留下了“霜天有枣收几斛,剥食可当江南粳”的诗句。目前的新郑,大枣产业尤为重视,发展更趋区域化、规模化、科学化,枣树面积已发展到18万亩,品种达30余个,除灰枣和鸡心枣这两个优良品种外,还有六月鲜、九月青、结不俗、酥枣以及反季节的雪枣、冬枣等优良品种,这些品种,皮薄肉脆,甜蜜多汁,宜鲜食。中熟品种有灰枣、鸡心枣、齐头白枣、铃枣、结不俗枣、新郑红枣、麦核枣、黑头羊枣、木枣等。其中灰枣和鸡心枣为主栽品种,其面积和产量均占枣树总面积和枣总产量的99%,为枣中之珍品。晚熟品种有九月青枣、马牙枣等,产量高,甜蜜多汁,鲜食最佳。新郑年产红枣3000万公斤,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红枣之乡”,是财政部扶持的“大枣保护基地”。1994年,原国家林业部,财政部将新郑定为“全国大枣基地县(市)”,1998年,成功策划举办了“98 首届枣乡风情游”,开发了“古枣园”、“玉皇观枣台”等著名景点,制订了新郑大枣产业五年发展规划,全国最大的枣产品集产地“中华红枣商贸城”和集一流的红枣新技术示范围园区“红枣大观园”也正在建设中,所有这些都将有力推动新郑红枣产业健康、快速、持续的发展。

2.文化底蕴

(1)药用价值

大枣药用价值很高,枣树的叶、花、果、皮、根、刺皆可入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枣味甘、性温,能补中益气,养血生津,用于治疗“脾虚弱,食少便糖,气血亏虚”等疾病。常食大枣可治疗身体虚弱、神经衰弱、脾胃不和、消化不良、劳伤咳嗽、贫血消瘦,养肝防癌功能尤为突出。而且目前中药煎熬很多用大枣做药引,在中医界应用广泛。

(2)美容养颜

“一日吃仨枣,红颜不显老”,大枣具有美容养颜的日常保健功效。大枣含有人体必需的18种氨基酸,内含蛋白质、脂肪、糖类、有机酸和磷、钙、铁及维生素B、C、P等物质,是天然的维生素果实,营养价值极高,易于保存,方便食用,一年四季不间断。

(3)新郑大枣的特点

新郑大枣又名鸡心大枣、鸡心枣,皮薄、肉厚、核小、味甜,享誉全国。邓小平同志出访日本时,曾专门将鸡心枣馈赠日本天皇。新郑大枣是送礼馈赠、日常食用佳品。

(4)品牌效应

依托品牌效应,新郑大枣比外地枣的平均价格要高出30%--40%,每年还吸引全国其它产枣区约1000万公斤的大枣在新郑流通,新郑已初步形成全国枣产品集散地,大枣制品远销东南亚地区及世界其它地方,年平均出口量达600万公斤。全市从事大枣加工的企业达280余家,并形成了以大枣生产加工为主的顶真食品公司、大红袍集团、奥星食品厂、郑韩香精厂等四个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开发大枣产品12个系列80多个品种,年加工大枣1170万公斤,其中烟用红枣精、大枣浸膏、枣王酒、香酥焦枣、人参蜜枣、枣莲王饮料、好想你枣片、原枣等产品畅销全国十四个省区和东南亚地区。

二、新郑枣业发展的现状

1.大枣种植业

重点产区集中在孟庄镇为主的八个乡镇,年产鲜枣3000万公斤,其中孟庄镇则达60%以上。新郑大枣分为早熟、中熟和晚熟品种,其中早熟品种有六月鲜枣、奶头枣、八月炸枣(又名落花红)等。这些品种,皮薄肉脆,甜蜜多汁,宜鲜食。中熟品种有灰枣、鸡心枣、齐头白枣、铃枣、结不俗枣、新郑红枣、麦核枣、黑头羊枣、木枣等。其中灰枣和鸡心枣为主栽品种,其面积和产量均占枣树总面积和枣总产量的99%,为枣中之珍品。晚熟品种有九月青枣、马牙枣等,产量高,甜蜜多汁,鲜食最佳。

2.大枣加工业

新郑市大枣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比较健全,枣加工企业众多,目前,从事大枣加工的企业达280余家,形成了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开发大枣产品12个系列80多个品种,年加工大枣1000多万公斤,产值近亿元。其中烟用红枣精、大枣浸膏、枣王酒、香酥焦枣、人参蜜枣、枣莲王饮料、好想你枣片等产品畅销全国十四个省区和东南亚地区。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业化提高,和中部招商引资开发,大枣不仅没有成为农民们增收,而且枣树也成为阻碍农田机械化操作的障碍,加之枣树质硬,很适合做一些树雕或者家具等的原材料,很多村民為此把已经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枣树挖出来卖钱,为大型机械化设备让路,但是新郑大枣的慢慢没落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虽然政府出台过很多的措施,甚至出台很多法规,但新郑大枣已经明显淡出人们视线,被外来品种(比如新疆枣、山西枣等)替代。

3.大枣旅游业

新郑市委、市政府对新郑大枣产业非常重视,一直把大枣产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的重点丰碑,并将枣树定为市树,成功策划举办了“中华枣乡风情游”,开发了古枣园、玉皇观枣台、万亩红枣园、森林公园等景点。

4.新郑大枣的危机

虽然枣树成为了新郑的市树,政府也出台过很多的措施,甚至出台很多法规,但由于种种原因,真正获得效益的就是几家企业和部分规模集中的种植户,广大农民们并没实现靠大枣致富,由大枣带来的收益甚至不如外出打工,挫伤了农民种植枣树的积极性。部分村民甚至把已经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枣树挖出来卖钱,称为商家做一些树雕或者家具等的原材料。新郑从事卖枣的企业或个人很多,但因价格和产量等问题,新郑大枣已被大量的外来品种(比如新疆枣、山西枣等)替代,新郑大枣还没达到辉煌的顶点,就已经有了走向没落的危机。

三、新郑枣业的发展方向

1.进一步扩大大枣的特色林业种植面积和规模

新郑市地处豫西山区向豫东平原过渡地带,辖区内的近一半区域属于古黄河冲积平原和沙丘岗地,特别适宜枣树生长,只有通过集中的大规模种植大枣,提高枣业产量,才能满足市场对大枣的量的要求,同时降低大枣的价格,以及枣加工品种的价格,在市场更有竞争优势,从而进一步扩大新郑大枣的市场份额,使新郑大枣享誉海内外的同时,更能走进千家万户,降低自己的“贵族水果”的身份,成为老百姓日常享用的“保健水果”而不仅仅是送礼馈赠的佳品。

2.枣林的科学化管理

首先,目前规模化经济枣林采取的大多数是直播密植,合理的株距、行距、走向以及调整都需要更加科学的管理方法。例如直播高密度的枣园,嫁接第二年就应采取隔株间伐的方式调减密度,0.6m的株距最多保持4年就需间伐调整;行距根据生长期一般在1.5-2.0m之间;走向最好是南北走向种植,同时培育高产质优的品种,掌握育苗技术,提高成活率,满足新郑大枣种植需求,改变从外地大量引进的不利现状。

其次,研发枣林间作套种,提高复种指数,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好地利用光能,改善田问的光、C02、温度、水、肥等条件,达到提高作物光合效率和提高产量的目的。例如根据株距、行距套种玉米、苜蓿等农作物。最大限度利用土地,增加单位面积经济收入,使枣农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提高枣农的生产种植的积极性。

3.给予政策扶持

通过无息或低息贷款,帮助枣农扩大生产;在土地使用上,采取稳定的土地政策,保证枣农的长期利益;制定合理的大枣收购价格,确保枣农利益;林业局给予技术指导,防止枣林的病虫害的侵扰,科学化管理,提高产量,套种合理的经济农作物,帮助枣农增加收入;一切为了“市树”,一切为了大枣,全力大枣红枣之乡。

4.建设特色新农村

新郑市紧邻郑州,郑州市人口作为省会城市,人口达到900多万,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作和社会压力越来越大,人们经常通过回归自然,到农村去享受慢节奏的生活以调节节奏越来越快、压力越来越大的城市生活,而法定长假很少,还要忙于探亲访友,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经济社会根本无法奢谈带薪年假,所以周末的近郊自驾游就有了很大的市场空间,所以现在新郑已经开始绿化、建设新农村,努力把农村建设成为集观赏性、娱乐性、参与性为一体的新农村。引进了许多珍稀树种,景观树种,耗资巨大,农村确实变漂亮了,但越变越像城市了,因此并没有引来多少游客,由此可见照搬和模仿根本没有出路,缺乏特色。因此,我们认为,将枣树作为一个特色,放弃景观类的树种,一律栽种为景观枣树,打造出特色枣乡农村,可能会吸引大量的郑州及附近游客,尤其是农历八月份,正好是国庆节前后,以广阔的农村旅游接纳那些为避开人山人海的旅游景点而寻求新去处的全国驴友,是一个巨大的商机。

首先,凡是土地适合种植枣树的农村,在建造枣园的同时,村前屋后,院内门口,田间地头,公路两旁,全部选择合适的枣树品种种上枣树,形成景观,早熟、中熟、晚熟枣林或集中或间隔栽种,延长枣花观赏和收获季节,真正打造大枣之乡。

其次,发展枣林延伸行业。比如:枣花蜜、枣根根雕艺术、以枣为引的保健药业等,形成一种以加工大枣为主体的综合性、立体型产业链,造福枣农,促进经济的发展和腾飞。

第三,科学规划,科学管理。通过林业局的技术指导,以观赏和旅游为目的对公共场所的枣树种植科学规划、科学管理,大力宣传种枣、爱枣、护枣,努力做到一进新郑管辖地界,首先欢迎你的不是标语,而是公路、铁路两旁昂首挺立的枣树,表彰枣业典型代表,鼓励以枣为业的农民创业,最终实现以枣富民、以枣富乡、以枣兴市的梦想。

第四,大力发展农村枣乡游。只有遍地都是枣树,到处都是枣园了,那么大枣之乡才名副其实,才会有游客慕名而来旅游、观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大枣默默,游客攘攘”。政府只需规范管理农村旅馆业,对农民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培训,农家乐农家饭厨师的原汁原味的培训,做好和游客良好沟通,设置解决相互纠纷的专门机构,成立专门的宣传部门,对新郑大枣之乡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利用新郑大枣的名气,打造新郑大枣之乡的美誉。

“八月十五到,遍地红玛瑙”。摘大枣、拔花生、吃农家饭、住农家院,享农家乐趣,游览中华古枣园、黄帝观枣台等景观,瞻仰炎黄二帝,追根寻祖,亲身体验丰收的喜悦,尽情享受和谐优美的枣园风光,轻松愉快度周末。经济实惠的生态农村特色游,为久居闹市的城市居民提供一处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舒适周末游。满足了城市居民的周末游的需求的同时,又增加了枣农的收入,一举两得。

第五,一年四季种植不同植物,形成不同的景色,满足人们审美要求,預防审美疲劳。因为新郑大枣成熟主要集中在秋季,那么春夏冬三季就成为了旅游的淡季,对枣农来讲,会造成较大的损失,所以建议种植不同植物,形成不同风格的春夏秋冬四季特色,从而使游客一年四季络绎不绝,旅游旺季火爆,淡季不淡。

根据新郑的地理位置和土壤构成,可以种植桑树、樱桃和草莓,在春季正好上市,可以形成特色的桑葚园、樱桃园、草莓园等,吸引市民游客携带孩子采摘水果,平添田园乐趣,大面积种植则质优价廉,辅以农家乐,使新郑成为人们自驾春游的首选之地。田园风光和新郑三月三大型祭祖活动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夏季,建议种植桃树、杏树、李子树等,形成上规模的蟠桃园、杏园、李园等,吸引游客游玩或者购买时令水果。炎热的夏季,学生暑假期间,推出针对学生的到农村避暑、游玩、体验生活特别活动,走进自然、亲近自然、拥抱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为人们创造一个体验农村生活的平台,从而又增加了枣农的收入,弥补了旅游淡季的损失。

秋季,自然以新郑大枣为旅游卖点,不再赘言。因为新郑大部分土壤是是沙土构成,可以大面积种植花生,同时辅以种植秋菊,漫山遍野,形成抬头看大枣满目,低头见随处花生,平眼望,黄菊喜人,立体式秋天丰收景色,到处是硕果累累,洋溢着浓浓的农家乐气息,随处是欢声笑语,风光无限美。

冬季,建议种植腊梅。形成一个个的梅园,在北方冰天雪地中绽放出新郑枣农火红的热情。寒冷的冬天,以梅会友,闲话家常,吃腊肉、烤红薯、喝米酒……使寒冷的冬天不再冷清,枣农在冬天也不会毫无收入,真正实现人勤早致富。

只有如此,才能一年四季的景色各有千秋,才能成为以郑州为主要目标消费群体休暇好去处,在以新郑大枣之乡为主要旅游热点外,依靠不同的种植植物,再次形成三个旅游小高峰。

四、结论

新郑只有全民种大枣,扩大种植规模、增加种植面积,提高新郑大枣产量、降低大枣价格,不断研发大枣新产品,寻求大枣新卖点,才能在未来的市场中大有作为;只有通过打造新郑大枣之乡新农村,大力发展枣业特色林,开发大枣之乡田园旅游业,形成别具一格的枣业特色农家乐模式,并且做到春有桑葚、草莓和樱桃,夏有蟠桃、黄杏、甜李子,秋有新郑大枣和黄菊,冬有腊梅傲雪放,使人们一年四季开心游不断,新郑广大枣农才能实现因大枣而发家致富,新郑才能做到真正的富农强市,最终实现新郑的经济腾飞!

参考文献

[1]郝庆,樊丁宇等.《不同密度和调控措施对枣树生长量和产量的影响研究》(《新疆农业科学》2013年11月)

[2]丁松爽,苏培玺等.《不同间作条件下枣树的光合特性研究》(《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9年1月)

作者简介

上一篇:夏洛的网读后感周洁下一篇:施工管理年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