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数学《简单的单位换算》教学反思(精选11篇)
教学内容:课本29页的例题,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能说出换算时的思考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例题1:
自动铅笔的笔芯长6厘米。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呢?
60厘米=()60毫米
2.(拿出一根自动铅笔的笔芯)
问:这根笔芯长多少?你知道吗?
(请一生上来测量。)
3.测量结果是多长?
4.(板书:6厘米)问:能用毫米作单位吗?
(板书:6厘米=()毫米)指名说。
5.你是怎么想的呢?(同桌互说)
汇报(多人说一说)。
1. 共有60小格,就是60毫米;
B.1厘米是10毫米,6厘米是60毫米。
6.你觉得这两种说法怎么样?哪种更简单?
你能像他一样说一说吗?(再请一人说)
7.出示例题2:
课桌的高是80厘米。用分米作单位是多少分米呢?
80厘米=()分米
你是怎样想的?
8.这有一张课桌,它的高是60厘米用分米作单位是多少分米呢?你是怎样想的?
9.补充练习:
30分米=()米
40毫米=()厘米
10.这两题你们都会了,如果换两题行吗?
板:30分米=()米
40毫米=()厘米
你是怎么想的?同桌一人说一题。
二、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1。
1)现在请你自己量量这些图形中各条边长是多少厘米?
2)自己量一量,同桌可互相看一看,后汇报。
3)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
4)同桌互说,后汇报。
2.完成2。
1)图上小朋友测量的是什么?
2)手的宽度和上步的长度。
3)你知道他手有多宽和一步有多长吗?
4)这用的是什么单位?
5)请你填一填书上的括号。
6)生汇报。
3.完成第3题。
1)请你填一填。(学生独立填写。)
2)开火车汇报。
3)第一题你是怎么比的?
4)讨论:数据一样时,可以只看单位。
5)你还想说说哪题,你是怎么比的?
4.完成第4题。
1)这儿有两条线段,先估计它们的长度。
2)再量一量,看估计得对不对。
3)你用得是什么单位?
4)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
5)同桌互说。
6) 完成第5题。
1)指名读题。
2)师说要求。有不理解的可以提出来。
3)生可以回家记录。
板书设计:
简单的单位换算
6厘米=60毫米
一、认识1 L与1 mL
1.认识1 L, 感受1 L的实际意义
(1) 让学生描述1 L水有多少。
(2) 教师出示两个盛满500 mL清水的量筒, 并把两个量筒的水都倒入1 dm3的正方体透明塑料盒。
(3)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1 L水, 并描述1 L水有多少。
生1:我看过一大瓶雪碧标注的是1.25 L, 与1L差不多, 比1 L多一点。
生2:1个量筒的水与我爸爸喝的一瓶啤酒差不多, 1 L大约有两瓶啤酒那么多。
生3:1 L的水刚好倒满1 dm3大的盒子里, 说明1 L=1 dm3。
2.认识1 mL, 感受1 mL的实际意义
(1) 在第三个500 mL量筒中出示1 mL蓝色水,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并说出感受。
生1: (很吃惊的样子) 这里面有水吗?我怎么看不到?
生2:比起刚才的1 L水太少了, 基本上看不出有水。
(2) 用针筒抽出1 mL蓝水, 引导学生再次仔细观察, 并说出感受。
(3) 学生操作:一学生用针筒从一次性杯中抽出1 mL的水, 并把1 mL的水放在手心, 放入1 cm3正方体小塑料盒中, 并说出感受与想法。
生1:1 mL的水在手心中只有一点点, 与我们的手指头差不多。
生2:1 mL的水刚好能放入1 cm3的小方盒中, 说明1 mL=1 cm3。
3.展示1 mL到1 L的变化过程
(1) 指导学生用1 mL的针筒抽出10个1 mL的水, 注射到杯中, 仔细观察, 再说说感受。
(2) 把10个学生抽出的10mL水都倒入一次性透明杯中,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杯中的100 mL水有多少?
(3) 再指导学生把盛有100 mL的10杯水一起倒入1 dm3 透明正方体塑料盒中, 说说感受。
4.反思与分析
(1) 在单位认识中, 感受1 L与1 mL的实际意义
通过把两个量筒中1 L的水倒入1 dm3透明塑料盒, 建立1 L的表象, 学生初步感受1 L的多少。再在大量筒中出示1 mL的蓝水, 通过1 L与1 mL的比较, 使学生头脑中初步形成1 mL的表象, 感受1 L比1 mL多得多, 1 mL只有一点点而已。这样既强化1 L的表象, 又初步建立1 mL的表象。然后, 学生通过针筒抽出1 mL的水, 让学生实实在在感受到1 mL的量有多少。最后通过多次抽射1 mL水、把1mL水放入手掌等活动,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感受1 mL的实际意义。
(2) 在单位沟通中, 感受1 L与1 mL的实际意义
数学知识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内在联系, 很多新知识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用旧知识去认识和理解。在认识1 L的多少后, 把1 L的水倒入1 dm3的正方体透明塑料盒中, 沟通1 L与1 dm3的联系;同样把1 mL的水注射到1 cm3的小方格中, 沟通1 mL与1 cm3的联系。把学生熟知的生活实际的单位体积1 dm3与1 cm3的知识, 迁移到单位容积1 L与1 mL中, 帮助学生感受1 L与1 mL的实际意义。
(3) 在变化过程中, 感受1 L与1 mL的实际意义
在学生认识1 L与1 mL后, 又用针筒抽出10 mL, 倒出100 mL和1 L水, 并说说生活中的表象物体, 如1 mL大约是一个手指头大小, 10 mL是一瓶双黄连的容量, 100 mL约是半杯一次性杯子的水, 1 L大约两瓶啤酒……学生在单位容积的演绎变化过程中, 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 通过观察、实验等数学活动, 真切地感受1 L与1 mL的实际意义。
二、倒一倒, 喝一喝
1.倒水活动, 量化1 L与1 mL
(1) 指导学生先倒1 mL水, 再用针筒抽一抽, 来验证1 mL, 并说说操作过程。
生1:我刚才倒了些水, 结果用针筒验证了一下, 少了点, 于是又倒了几滴, 现在刚好是1mL水。
生2:我刚才也倒了些, 也用针筒验证, 结果相反, 多了点, 我把多的又倒回去了, 现在也是1mL水。
生3:我小心翼翼地倒, 结果与1 mL差不多……
(2) 指导学生倒10 mL, 并用针筒验证。
(3) 指导学生倒满100 mL, 并用量筒验证。
(4) 指导4人学生小组在一空一满两个大水缸中互相倒一倒1 L的水。
2.喝水活动, 体验1 L与1 mL
(1) 引导学生喝杯中1 mL矿泉水, 并谈谈感受。
生1:只能喝一点点, 喝的水与一个小手指差不多。
生2:喝的时候不能大口喝, 只能用舌尖碰几下而已。
生3:喝1 mL的水就是喝1 cm3的水……
(2) 引导学生喝杯中10 mL矿泉水, 再谈谈感受。
(3) 引导学生喝杯中100 mL矿泉水, 也谈谈感受。
(4) 引导学生设想喝1 L矿泉水的感受。
生1:那太多了, 我喝不完。
生2:喝一杯两杯水还好, 要喝1 L水, 也就是5杯水, 有点多。
生3:喝完1 L水可能肚子胀得难受……
3.反思与分析
(1) 通过倒水活动, 深化对1 L与1 mL实际意义的感受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 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显然, 数学学科的特点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矛盾的。要解决这个矛盾,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就要学生动手操作、实验。
在教学中, 通过倒一倒的活动, 学生按“1 mL, 10 mL, 100 mL, 1 L”的要求并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倒水。先猜测应多少水, 并用针筒或量筒进行验证;再根据验证的结果不断调整水的多少;最后观察单位容积量的多少……在调整的过程中纠正学生原有的不确切的认知原型, 在观察中建立1 mL, 10 mL, 100 mL, 1000 mL (1 L) 的表象, 体验单位容积量, 深化感受1 L与1 mL的实际意义。
(2) 通过喝水活动, 深化对1 L与1 mL实际意义的感受
心理学研究表明, 在感知过程中, 多种感官协同活动, 可以提高感知效果, 既有助于感知的全面与精确, 也有助于知觉印象的保持, 从而促进思维与记忆。
能在数学课上喝水是令学生开心的事情。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喝水, 从喝1 mL, 10 mL, 100 mL, 甚至试想喝完1 L水。在喝水的过程中, 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 认识到喝1 mL的水只是舌尖碰几下而已;喝10 mL的水刚好是一口水, 像是喝双黄连一样;喝100 mL的水需要喝好几大口;一次喝200 mL的一杯水刚好能解渴;而一次性喝完1 L的水有相当的难度……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利用眼、口、手、舌、胃等多种感官, 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真正理解1 mL与1 L的实际意义。
三、结束语
在教学中, 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学习情绪饱满; 教师演示时机恰当, 学生操作到位, 感悟深刻, 回答精彩。这样的教学实践得益于整堂课的设计立足于对学生学习起点的把握, 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让每一位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培养学生的量感。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需求, 解决学生学习的困难。
参考文献
[1]刘洪赏.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 (8) :85.
[2]徐玮.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小学, 2010 (10) :21.
[3]李斌.数学实验教学的基本设计及其应用[J].辽宁教育, 2007 (4) :41-44.
[4]陈承伟, 谢存德.开展数学实验培养探索精神[J].江西教育, 2007 (4) :30.
[5]陈永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初探[J].广东教育:教研版, 2009 (5) :30.
[6]金召霞.浅谈数学实验对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性[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0 (4) :74-75.
[7]余思丽.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教学小议[J].新课程:教师, 2008 (8) :66.
[8]葛军.让学生徜徉在自主学习的数学世界[J].小学教学参考, 2011 (11) :41-42.
[9]劳合成.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策略初探[J].小学教学研究, 2008 (6) :35.
5000米+7000米=()千米 8厘米=()毫米 90毫米=()厘米 7千米—3000米=()米 20毫米=()厘米 40毫米=()厘米 1千米—600米=()米 4厘米=()毫米 170毫米=()厘米 2千米+1200米=()米 7000米=()千米 3厘米=()分米 1分米-2厘米=()厘米 600毫米=()分米 15米=()分米
二、基础题
2厘米=()毫米
4厘米=()毫米
2分米=()厘米=(20米—15米=()米 8厘米=()分米 40毫米=()厘米 2千米—800米=()米 1厘米=()毫米 1分米=()厘米
100厘米=()分米=()米 1米=()分米
400厘米=()分米=()米 60厘米=()分米 2分米=()厘米 6米=()分米 12米=()厘米 2400厘米=()米
7米—2米=()米=()分米 7分米=()厘米 500厘米=()分米
50毫米=()厘米
80毫米=()厘米)毫米
5分米=()厘米
1米=()分米=()厘米=()毫米
9米=()分米=()厘米=()毫米
10米=()分米=()厘米
从直尺的0——1刻度是()厘米,从直尺的3——8厘米是()厘米。
有余数除法口算练习
22÷3= 14÷3= 7÷2= 9÷2= 19÷3= 20÷3= 20÷3= 29÷5= 37÷5= 36÷5= 14÷4= 18÷4= 12÷5= 16÷5= 9÷5= 10÷3= 12÷5= 14÷3= 16÷3= 3÷2= 20÷6= 24÷7= 28÷6= 32÷6= 15÷6= 32÷9= 4÷3= 6÷4= 8÷3= 14÷3= 22÷3= 22÷3= 22÷5= 32÷5= 32÷5= 4÷3= 8÷3= 12÷5= 16÷3= 9÷2= 10÷6= 12÷7= 14÷8= 16÷8= 13÷3= 21÷4= 22÷4= 25÷4= 34÷4= 17÷5= 16÷3= 27÷2= 36÷5= 45÷7= 36÷7= 17÷5= 10÷7= 12÷7= 12÷7= 18÷7= 22÷7= 34÷7= 6÷4= 8÷5= 54÷7= 15÷6= 18÷4= 21÷8= 24÷9= 12÷8= 56÷9= 12÷5= 18÷5= 24÷5= 49÷5= 26÷6= 12÷5= 17÷5= 26÷5= 35÷6= 35÷6= 42÷5= 49÷5= 56÷5= 10÷7= 9÷5= 18÷5= 27÷5= 36÷5= 14÷5= 30÷7= 36÷7= 42÷5= 48÷7= 20÷7= 7÷5= 14÷5= 21÷5= 28÷5= 28÷5=
40÷6=
48÷9=
56÷6=
64÷9=
5÷2=
45÷8=
54÷8=
63÷8=
32÷9=
15÷4=
8÷3=
16÷3=
24÷5=
32÷5=
9÷5=
7÷2=
14÷5=
21÷6=
28÷5=
27÷5=
54÷7=
63÷8=
72÷7=
31÷7=
30÷8=
25÷6=
30÷7=
35÷7=
40÷7=
42÷8=
4÷3=
8÷3=
15÷4=
16÷3=
13÷2=
45÷7=
54÷8=
63÷8=
22÷5=
9÷2=
8÷5=
16÷5=
24÷5=
32÷5=
在本课中,我创设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建立表象,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给学生提供思考空间。在初步尝试后,再次例题操作,加深认识。通过一层层递进认识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余数和除数关系。这样经过学生的观察、操作、猜测、推理等活动,让学生自己找到规律,解决问题。在数学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性高。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因此我没有选用例题引入,而是以摆小棒,让学生从动手摆小棒的活动中,直观感知。从课堂反馈的情况来看,教师一旦给学生提供了创造的空间,学生的想象力是十分丰富的,有的学生摆的是三角形,有的学生摆的是正方形,小金鱼等。在此基础上,通过让学生说说他摆小棒的过程,促使学生认识到活动本身蕴涵的教学内容和数学模型之间建立联系,紧接着结合学生用10根小棒摆三角形这个例子,让学生尝试列式计算,学生有摆的图形为基础,从课堂反馈的信息来看,学生实现了知识的主动建构。教师适时进行列竖式的指导。
在教学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时,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然后继续利用小棒,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分小棒活动,13根小棒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怎样分呢?在黑板上贴出13根,请同学来分。这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学生很快就能解决,得到平均每人分3根,还剩1根。问题:还剩1根,还能不能继续分呢?如果再继续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学生说到:不能继续分,因为这时只有两根,而有4个小朋友。如果把这两根给了其中的两个小朋友,另外两个小朋友就少一根小棒,这样就不是平均分了,所以剩下的两根是不能再分了。问题:剩下的小棒数怎样时,就还能再分。剩下的小棒数怎样时,就不能再分。学生回答:剩下的小棒数少于小朋友的人数时,就不能再分了。剩下的小棒数多于小朋友的人数时,就可以再分,直到剩下的小棒数少于小朋友的人数时,就不能再分了。学生运用不完全归纳法,概括并再次明确余数小于除数。我顺势问学生,如果除数是5,余数可能是什么?最大的余数是几?如果除数是6,余数可能是什么?最大的余数是几?总之,整堂课下来效果较好,学生知识掌握的比较到位,并且学生有兴趣,在思维上给了学生延伸的空间。
由于从事培智的数学教学时间短,对培智数学教学研究还不太深入,《时分的认识》这节课不是一节成功的课。总结反思有以下几点得和失。
教学所得:
1、形象化
时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教学中,我注意选取生动形象的flash动画和动手拨一拨学具钟面,在观察、思考、讨论、实践中逐步掌握知识:“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时分之间的关系1时=60分等等”。
2、生活化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选择最贴近学生的生活时间,学生在校一天的作息时间表。请同学们说说是几时几分?再请学生拨一拨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帮助了学生理解知识,完成教学目标。
3、德育化
这节课有着丰富的德育渗透素材,在教学中我有的放矢地向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让他们来体会“1分钟有多长”和1分钟内你能做哪些有意义的事情等等。学生都深切的体会到了一分钟时间虽然很短,但是却能做很多有意义的事情,所以一定要珍惜时间。不足之处:教学设计脱离学生实际,教学内容较多,教学时间不够,缺乏教育教学机智,不能及时地作出相应的调整。
出于低年级小学生喜欢动手操作,在具体形象的情境中获得知识的特点,课堂上,我充分利用学具盒中的小棒,这样做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在操作中探索规律,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又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情感投入到探索知识的过程过程中去。
1、新课开始,从帮猴妈妈分苹果入手,利用帮猴妈妈分苹果的故事引出分东西,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进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让学生在分苹果的情境中自主发现: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3、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分苹果的时候再次感受平均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说分的过程,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4、在教学“试一试”时,让学生再次操作学具,按要求分物体,通过分,观察、交流,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全过程,体现分的多样化,从而得出: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的分,也是平均分。
一、改变教学素材,吸引学生注意力。
在教学时准确的掌握教材要求,对教学原本素材进行改编。原本教材所创设的情境是“新千年第一缕阳光”,教学素材与学生实际生活距离较远,无法引起学生产生太多的学习兴趣。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创设了新的情境——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胜利发射,这样就能一下子吸引住学生们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二、联系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感受时间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联系生活经验,使学生深刻感受和意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密不可分的`联系。因为在生活中,人们经常用到时间,学生们有着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在教学中,我尽可能的去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去讲解,并设计一些关于本课所学的数学活动去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时、分的实际长短,明确时间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三、动手操作,利用实践活动探究新知。
课上,我设计了大量动手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探究新知,在做中学。我还准备了钟表模型,然后充分利用钟表模型,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们在拨一拨,认一认,想一想中主动探究和学习新知。
四、进行科普教育,渗透德育思想。
本课,我为学生准备了称量工具,让学生带来了食盐、硬币、花生、苹果等很多实物,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造了充分的条件。设计时,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把对质量的理解分为“模糊――初感――明晰”三个阶段,使之落到了实处。在设计本课时,没有将操作活动按传统活动贯穿于教学活动始终。课前,以自学引导题为主线,让学生通过调查,感受质量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让学生通过阅读,知道“1千克=1000克”以及用字母表示千克和克这样的基本知识,这样很好地发挥了社会大课堂和课本的工具作用。开始,先通过师生间的交流互学,再独立掂两袋盐、一枚盐币,使学生的认知由模糊逐步向清晰过渡;接着组织学生分组开展估一估、称一称的操作活动,从而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使学生感觉到不同物体的不同质量,体验到千克、克这一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在的应用价值。由于在设计时,删减了一些称量食盐、硬币和关系推导等环节,给学生的操作提供了更多的时间。本节课的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特点,活动开展相对集中。实践表明:课堂上,学生交流得充分,操作得也很充分,出色地完成了教师预定的任务。教师教得轻松,学生“玩”得尽兴,的确是一次成功的教学活动。
值得改进的是:在天平和台秤的使用上,讲解略显仓促,学生一时不能很好地掌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测量的准确性,如果课前教师能拿出时间进行专门、细致地讲解、操作,活动的效果会更好些。
青岛版教材的最大特点是把知识融于一个个有趣的情境串中,使学生在情境串中解决问题。本课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勤劳的小蜜蜂整装待发采花粉的情境,引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了情境图,通过学生讲故事——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把知识学习与解决问题融合在同一过程中,形成了以解决问题为线索的知识链,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在教学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笔算的算理和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笔算方法时,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给学生创设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同时,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先让学生独立解答自己喜欢的问题,再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使每位学生都能获得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感受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第一单元《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这一内容,课本设置了三个例题。学生对这三个例题所呈现的各个量的关系并不陌生。因为在上学期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出现需要两步才能解决的问题,这个学期重点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化、小括号的正确使用以及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在二年级上册中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中学生已接触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但在教学中并没有强调必须列综合算式。在学习本单元时,部分学困生,还停留在一步计算来解决问题的思维上,有的甚至读不懂题的意思,教学难度较大。只有个别学生能列出综合算式进行计算。尤其是对于小括号,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知道了小括号的作用,但在解决问题时总是不知道该不该添小括号。如碰到先乘再减,并且乘号在后面时,本来不用添括号的,可好多学生一想到后面的要先算,就把括号加上去了。所以在解决问题时,学生对小括号的使用并不真正熟练掌握。我就在练习课中,增加对小括号的专题训练,从而进一步巩固小括号的正确使用。我出示一些分步算式,然后让学生把两个分步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通过专项训练,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列出综合算式,并且能正确使用小括号。把两个分步列式的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分三步:首先根据中间数确定计算顺序,其次根据分步算式确定书写顺序,最后根据计算顺序观察一下整个综合算式是否需要加小括号。“使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教学反思
学生在具体解决问题时都能够用自己喜欢的一种方法解决,有个别潜能生总是无法理解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的方法,这部分的练习还需进一步加强。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知道了小括号的作用,但在在解决问题时,总是不知道该不该添小括号,学生对小括号的作用并不真正熟练掌握,需要增加一些两步计算的试题来进行练习,从而进一步巩固小括号的正确使用。如果在这节中学生自己设计使用小括号的习题,然后再自已解答会更利于孩子们理解小括号。很多学生理解不了练习中的第4题(计算球赛各队总分),题目本身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让学生无法理解。我在让学生练习这样的表格时,对其中的内容进行改编,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又容易理解的事件,如:
(在黑板画表格)利用三个班级打两场球赛的得分情况进行讲解,这样孩子们理解了,从而找出解答第4题的方法。有些学生喜欢列综合算式解答,有些学生喜欢列分步列式。我想:适当的也应该要求大家都列综合算式解答,这样可以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这节课的内
容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教学中提供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通过学生的思考、讨论、交流,归纳出计算方法,获得成功体验的同时,数学能力也得到了发展,让数学课堂也充满活力。第二单元平均分教学反思
1、注重学生对平均分的感受和体验。
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背读知识,而是创设情境并通过多次实践操作,在学生分完桃后,让他们给“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这种分法取个名字,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让学生参与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更好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注重从多角度让学生通过比较来认识“平均分”的含义这是认识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不要片面、单一地看问题。如课的开始,让学生分梨,学生都十分一致的进行了平均分,没有出现不是平均分的情况。每份分的不是同样多,就是没有平均分,这也是现实生活中常有的情况,这一设计让学生认识平均分的同时,也用不平均分来对比学习,对了解这一概念有很大的帮助。但是我在处理这一环节时没有充分体现这一点,当引出平均分之后,我没有好好利用分梨这一教学资源,就这样进行下一个环节了。其实可以再次回到开始,问问除了每份2只,还有其他的分法吗?其他的分法是平均分吗?这样就更能帮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了。
第三单元平移教学反思
在教学设计中,分三个层次,环环相扣,由感知到认知、由浅人深、由表及里去引导学生探究和思考,引导学生充分进行论,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使学生感知平移现象,通过创设情景,从几组图片出发,引入新课,同时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感知中初步认识平移,而且深刻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探究平移的特点,通过学生的集体讨论和探究活动激活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自主思考、自主创造和自我实现的实践机会,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观察、思考、操作、探究活动中去。然后再通过交流,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在倾听中把自己的思路同别人的方法进行比较,理解和接纳别人的观点。在对平移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归纳平移的两大特点。
3、对所学知识的提高与升华,灵活运用平移的特点解决实际问题。在认识了平移的方向和距离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向哪个方向平移,移动了多少格?进而引导学生画出简图。
我这样设计教学过程,是因为它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也贴紧了课本知识。为此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思考,提高课堂效果都是有利的。
第四单元乘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在教学时,我采用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教学方法,先根据提供的已知条件解决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再把两道一步计算的应用题融合成一道完整的乘除法混合应用题。学生很容易弄明白,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接下来,我以同学们玩久了口渴了,要去买水喝,让学生们算算买东西的价钱,或拿一定的钱可以卖多少东西。这些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遇见的,学生们都很好奇,在做题时也充满了自信。最后,我设计学生们玩累了,也到傍晚了,叔叔开来了8辆小汽车接大家回家这个环节,让学生联系第一幅图,提出了一个数学问题。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涨,纷纷举手回答。
整个教学过程,我以学生玩游戏→坐碰碰车→买水喝→叔叔开车来接回家为主线,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使学生学会运用表内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同时对学生进行节约花钱的教育。
不足之处是: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还不够,合作探索的机会也不多。同时,自身的课堂驾驭能力也有待于提高。
第五单元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教学反思:
《万以内数的认识》单元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只需在此基础上完成知识的顺迁移即可。因此,在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并不急着把“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教给学生,而是把重点放在了学生对大小比较的真正理解上,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用自己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比较数的大小”这一内容,相信教过的老师都会认为比较枯燥,因此我将教学设计改变原来传统的教学方式,把整堂课的知识点都巧妙融入三轮游戏比赛中,游戏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并不纯粹是娱乐和增添热闹的气氛,而只是老师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游戏的背后是学生有效的学习,有效的数学思考。让学生从比赛中感悟并总结出比较万以内数大小的方法,真正倡导“在乐中学,在乐中悟”。第六单元克与千克教学反思:
在对新人教版“克与千克”的教学时,由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建立对“克与千克”观念。再有就是受生活环境的影响(因为日常生活中他们只是听到斤或两),还有就是“克”这个单位比较小,学生更是很少有对这个重量单位的感受与体验。所以在教学时,为了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接受、体验和感知“克与千克”我精心设计了教学内容,巧妙的设计了教学环节。在课堂教学时,我注重学生的自主操作与动手体验能力,让学生掂一掂、猜一猜、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对1克和1千克的观念建立初步的认知。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取
得了一定的效果。整堂课学生的兴趣较高,体会到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离不开我们的生活,增强学生进一步学好数学的信心。
第七单元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是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这部分口算的知识基础是: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所以在课堂设计时为了突出本课的重点,先出了这样一组题做复习准备32+6-1=,然后把这组题改变成32,47,为学习例题做了铺垫。讲授例题时引导学生把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转化成先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再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用学过的口算方法解决新的口算问题。讲授例题时,还要通过让学生观察、讨论、比较几种口算的方法,最后选出比较简便的方法,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先加(减)整十数,再加(减)一位数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从而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口算。
第九单元图形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结合实践活动,认识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2、在观察、操作中,发展空间观念。
3、学生想探究问题,愿意和同伴进行合作交流;乐于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观察、操作中会进行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学准备:
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容积是1立方分米的小正方体,多媒体课件 前置预习:
1、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里可以放()个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2、1m3=()dm3 1L=()立方分米,1ml=()立方厘米 1L=()ml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师:我们班同学已经认识了体积单位(指着板书),研究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今天马老师和大家一起接着探索与体积单位有关的知识。师:首先,我们一起复习一些学习过的知识。(幻灯片出示说一说)
师:(读题提问)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生齐答)
师:(继续提问)容器内的液体量一般使用哪些单位? 师:(读题,举例说明1m³,1dm³,1cm³分别有多大)
生:举例说明,(每个举例两、三个)
师:那它们间的进率是多少呢,猜一猜,你有哪些方法可以说明它们之间的进率是1000呢,首先请我们来探索立方分米与立方厘米之间的进率。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师:小组合作,一起观察、分析课前准备的正方体,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盒子中,可以放多少个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想一想,说一说,填一填
生:这个小的正方体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这个大的是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大的正方体一排摆10个,每层正好可以摆10排,也就是说一层可以摆100个,正好摆10层,刚好能装1000个,所以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盒子中,可以放1000个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所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生:体积为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棱长为1分米,也可以看成是棱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0×10×10=1000立方厘米。所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它们只是单位不同,但是表示的正方体的大小是相同的。师:演示订正 师:同学通过探索知道了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的关系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老师有一个问题,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升和毫升,现在你知道升和毫升的关系吗?请大家说说1L=()立方分米,1ml=()立方厘米,1L=()ml? 生:棱长为1分米的容器的容积为1升,这个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就是1立方分米,所以1升=1立方分米。
生:棱长为1厘米的容器的容积为1毫升,这个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就是1立方厘米,所以1毫升=1立方厘米。
生:因为1升=1立方分米,1毫升=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所以1生=1000毫升
师:你的逻辑推理能力真厉害,大家同意吗?
师:好的,那我们就得出了升和毫升这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也是1000,还有哪一个体积单位我们还没有研究呢?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分米?你是怎样想的,生独立尝试 方法同上
师:同学真棒,我们得出了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请大家观察这个些体积单位,相邻的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容积单位呢? 师:请大家完成书本第44页的表格 生汇报订正
师:同学都理解了吗?请大家思考一下1立方米=()立方厘米。与组员说说你的想法。生:因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所以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000000)立方厘米
师: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相邻的体积单位,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你们能用学习的知识完成下面的练习吗?
三、巩固练习,应用新知
书本第45页练一练第1、2、3、4、5题
四、全课总结
五、板书设计
体积单位的换算
1m3=1000dm3 1dm3=1000cm3
1m3=1000dm3=1000000cm3 1L=1dm3 1mL=1cm3
【二年级下册数学《简单的单位换算》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反思07-11
二年级数学下册《实际问题》的教学反思05-25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2-05
二年级数学下册《表内除法一》教学反思02-11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角单元教学反思07-20
二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1-11
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平面图形》的教学反思07-04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