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的诗歌

2024-10-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清明的诗歌(精选12篇)

清明的诗歌 篇1

《清明雨》

那些丝线,密密地斜织着

忧伤。不安的灵魂走动,

我不能看见

黑色的睡眠,黄昏,都住在这里

一批雨被分割成泪眼睛

上酒、祭拜,明灭的香火

肃穆。

让祖先走进来。

扔掉缺水的雷电

不躲闪,不自拔,心存念想

拓展阅读:《在墓地》

这是村庄的七寸

在清明的腰部,

放出很多惹眼的词语

安置到棺材,

不制造悬念,

只记住祭奠他们

野草依然清新。

高过墓碑的长势

荒芜持续深入根须,

与几根白骨勾肩搭背

你看望的.人一动不动,

不开口讲话

鸦群很壮观。

它们用慌张的眼神

拆开响声

一个节日,象一尊佛

走了几千年

坐在四月

等无数眼泪来把自己淹没

捧几把黄土,烧一堆火

让身躯折叠,反复垂下头颅

看那些黑色的蝴蝶,飘起

又轻轻落下停歇

柳笛哀回,松柏肃立

我们沿着一个句号逆流而上

往事纷繁。一颗心

和桃花同时盛开

又默默零落

这个时候,一些没有生命的灵魂

开始说话

只是,很多人只知道送上纸钱

那些神秘的声音

清明的诗歌 篇2

清明作为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 它不仅仅是一个节气与节日的指代, 更多的是作为一种中华文明的象征。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 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其起源

蛋”, 更不是没有任何影响力和分辨力的无知群体。从两种经济理论来看, 电视商品制作和传播过程中两种情景的转换意味着观众在角色上的变更, 从第一个情景的商品专为第二个情景当中的生产者, 而作为生产者, 他们就不是处于弱势群体, 而是掌握重要权力的一方, 他们可以影响群体的意见、左右对某个观点的看法, 进而影响商品的制作、包装与销售。

菲斯克两种经济理论以电视商品为例, 通过对传统媒体产品生产、制作和销售过程的描述, 点明了两种情景下面受众所具有的身份的双重性:既是电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 后来民间亦相仿效, 于此日祭祖扫墓, 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冬去春来, 大地复苏。在古人眼里, 清明是春天到来的标志, 是一年劳作耕种与生活希望的初始。自古清明耕种、踏青、插柳与扫墓的习俗沿袭至今, 如今对于我们现代人而言, 除了作为自然节气的划分, 清明更多的意义在于, 它是一场祭奠祖先与感怀生命的仪式。清明, 一个简单的字眼, 却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明, 它是这个民族对于春天对于过去未来和生命的共同心理期待。在如今全球化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下, 图像、影像已经无处不在地充斥着我们的生活, 而电视作为当下信息传播的主要手段, 也承担着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与传承的艰巨任务。

视商品的消费者同时又是文化意义的生产者, 他以此很好的阐释了自己对受众的观点:正式由于不同受众在阶级、地位、教育水平、生活水平等各方面的不同, 导致了对电视文化产品的不同解读, 进而形成了大众文化的多样性。

菲斯克眼里的大众文化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相对抗的一种力量, 在适当的环境和条件之下, 大众能够通过大众文化产生巨大的力量, 进而有能力去和主流声音相抗衡, 创造特别的文本意义, 并且进一步去影响社会、文化, 以及权力的再分配。

他把受众深处积极、主动的主体性

2011清明之际, 央视暨全国各大卫视都相继播出了清明节仪式庆典活动, 各类节目竞相媲美, 在这个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 上演着一幕幕清新明丽的生动景像。对于先辈的缅怀和对幸福的感恩一样, 都是对生命的祭奠与思索。这时, 电视在传统节日中充当的不仅仅是信息传递的角色, 更多应该是制造一个共同的仪式的场, 做到信仰与文化精神和价值观的共享。詹姆斯·凯瑞在《作为文化的传播》中明确地提出传播的“传递观”与“仪式观”。“传递观”源自地理运输和运输方面的隐喻, “仪式观”则指北美新教徒举行的“一种以团体或共同身份把人们吸引到一起的神圣典礼”。詹姆斯·凯瑞认为传播不应简单地理解为信息传输, 传统的传播是控制, 但在发展的意义上看来, 传

剖析出来呈现给大家, 让我们认识到了传统受众的影响力, 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大大推进了对电视文化中受众的分析和研究。

参考文献

[1]菲斯克.电视文化.商务印书馆, 2005 (4) :78-79.

[2]陆道夫.电视观众:意义和快感的生产者——试论约翰·菲斯克两种经济的电视文化理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4 (1) .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杭州310028)

播更重要的意义应该是共享信息和共享文化, 一种价值观念和信仰的共享。因此可以说现代传播的意义着重体现在文化精神的共享, 那么在对于传统文化与传统节日的传播上, 应该做到怎样的表现和创造。

自2008年清明、端午、中秋被归为法定节假日起, 保护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文化的回归被提上议程。电视作为当今信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也发挥着它重要的作用。近两年来, 在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祭奠与回归上, 各类电视节目也相继问世, 充当着“仪式场”制造者的角色。2011清明来临, 以央视为主导的各类清明节电视节目也在屏幕上纷纷亮相, 如《国宝档案》——苏轼《黄州寒食诗贴》;《文明之旅》——清明节的记忆与畅想;《我们的节日·清明——中华长歌行》;2011清明诗会;《每日农经》——清明寻寒食;《清明赋家国情》第四届北京清明诗会以及陕西卫视的公祭轩辕黄帝典礼等等, 形式均有不同, 却无疑都是对于先辈的缅怀和对生命的思索。电视节目对于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播不外乎其历史渊源的追溯、节日专题晚会、以及节日活动新闻消息的报道这几种形式。从2011年清明节各个频道播出的清明电视节目来看, 已包括上述各类, 苏轼《黄州寒食诗贴》从古代文人对于寒食节记载与伤怀的角度入手, 对于诗人的创作背景和寒食节的历史渊源作以阐述;《文明之旅》则是以访谈的方式从文化学者苏叔阳述说的角度带领观众了解与认识清明节, 记叙对于清明节的记忆与畅想。自古以来, 清明节有吃寒食的风俗, 寒食节, 又称熟食节、禁烟节, 冷节。《每日农经》则是从清明饮食文化的角度给人们展示老北京的清明特色寒食, 为开发中国传统节日特色农产品开阔思路。

从詹姆斯·凯瑞传播“仪式观”的角度讲, 对于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意义是形成共同分享的信仰与文化精神以及共同的价值观, 是一种以团体或共同的身份把人们吸引到一起的神圣典礼。而对于清明传统民俗中的祭祖与哀思来说, 这正是对生命感怀的一场仪式, 其蕴含着中华民族对于先祖的祭奠, 对于现世的思索以及对于幸福的感恩。而对于先祖的祭奠仪式感则是在陕西台公祭轩辕黄帝典礼中得以最充分的体现。在中央电视台、陕西电视台与台湾电视媒体联合报道海峡两岸祭祖盛典的直播下, 祭祀的仪式感大为增强。恰逢辛亥革命100周年, 公祭活动又融入了民族振兴等“辛亥”元素, 在公祭典礼乐舞告祭中首次将孙中山、毛泽东颂扬黄帝的词句谱曲成歌, 既继承了以往公祭典礼告祭乐舞的传统性, 又增添了具有时代气息的元素。在祭祀的同时一位长者和百余名儿童联合朗诵《振兴中华赋》, 更表达出中华儿女传承民族精神、崇敬始祖、祝福祖国、实现民族振兴的美好意愿。

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类似有着祭奠仪式含义的《我们的节日·清明——中华长歌行》则更多的是从民俗的角度表现祭祀与追溯。节目以重要的民俗节日“清明”为载体, 分为天地清明、浩气长歌、春满九州三个章节, 突出祭奠先人, 缅怀先烈的主题, 引导观众正确认识与理解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 慎终追远, 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山西长治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聚集城市, 是英雄与先烈的威武之地。《长歌行》以诵吟诗歌, 祭祀仪式以及民俗艺术表演的方式传达着清明的文化含义。都城隍下跳迓鼓舞、抗战老人泪洒陵园、潞安大鼓唱响新农村、水库边的热闹“八音会”等传达了民俗文化的内涵。吟诵则以万人大规模的方阵式排列, 朗朗着《春日》、《春潮赋》、《太行山上》、《英雄谱》等古今名作, 以万人空巷及庞大的人潮气势制造着共同的场的仪式感。其中众人齐往鼎中倒酒则是仪式感的鲜明体现。清明节是思考今天和昨天的一个节日, 思考逝者和今人的一个节日。《长歌行》用对清明节日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和提炼, 以及长治元素的巧妙使用, 以形态独特的传统诗文吟诵、新创诗歌朗诵、表现清明祭奠踏青的特色民俗表演以及展现中华文化的神韵和风采, 表达百姓对于幸福的祈望。

与打造庞大的祭祀气势感不同的是, 中央电视台《2011清明诗会》则像一泓清泉, 以柔婉诗意的语言, 将祭奠与哀思缓缓道来, 诉说着对于人生的思索和生命的感怀。春开柳明, 《2011清明诗会》选取在了春暖花开、春水旖旎的姑苏吴中太湖岸边, 其以春和景明、清明雨上、游子寻春三个篇章立意了本次诗会“生命与怀想”的主题。清明节不仅仅是对亲人的追念、对血缘的追怀, 更是对生命的敬重与真情的张扬, 是感怀生命的一场仪式。

《2011清明诗会》既安排了广大观众耳熟能详的古典诗歌, 如孟浩然的《春晓》、杜牧的《清明》以及朱熹的《春日》等名篇, 又精选了现当代诗人的经典诗作, 如余光中的《春天, 遂想起》、林庚的《春天的心》、何其芳的《慨叹》等, 更呈现了舒婷、柏桦、潘洗尘、阳飏、马莉等中国当代诗坛优秀诗人的作品。诗会广邀了朗诵及表演艺术家、影视演员、主持人等倾情演绎, 丁建华、朱琳、喻恩泰朗诵的古典诗歌风格各异, 梦桐、杨锐、赵普、季小军等主持人的表演则呈现了他们主持之外的另一种风采。老艺术家梁波罗、石维坚分别表演了程宏的《江南》和余光中的《春天, 遂想起》, 情深意切、意蕴悠长, 童自荣、狄菲菲的美妙声音将柏桦《苏州记事一年》的江南市井生活传神再现。诗会是传统节日文化传播的主要形式, 如何做到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仪式感, 是诗会类节目难以做到和需要加强的。与隆重的仪式化的祭祀典礼相比较, 诗会从形式上似乎更多的只是感性化的吟咏和感叹。而此次《2011清明诗会》则从内容上入手, 制造传统民俗的共同的仪式感。“以诗歌的名义清明, 以清明的名义诗歌”, 《2011清明诗会》以丰富的内容、高雅的品格、唯美的画面、独特的风格给我们制造出一个虚拟的场, 它是感怀生命的一场仪式, 让我们在这样一个诗意的季节里, 怀念故土, 思索人生, 充满着生命的美好与庄严。

清明节, 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的重要节日, 它不仅是在物候气象上的一个节气, 更重要的是它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认同, 是我们感怀过去与向往未来的一场仪式。2011清明节电视节目在形式与内容上都多样丰富, 但对于传统节日传播仪式感的加强则是这类电视节目应该做到的意义之所在。

北京100024)

摘要:清明作为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 它不仅仅是一个节气与节日的指代, 更多的是作为一种中华文明的象征, 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明。对于清明文化的传播也是电视节目承担文化传播的一项重要任务。2011年清明节全国各大卫视的清明节目的上映, 更是着重地突出了我国传统佳节与文化的历史地位。笔者即是通过传播学的相关理论对于清明传统文化的电视传播作出相关阐述, 旨在阐明电视作为大众文化传播的使命感。

清明节的清明馍馍 篇3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的这首七绝古诗《清明》可谓家喻户晓,堪称清明题材诗歌的翘楚。清明节的时候,不能够回家扫墓,一个人孤零零地在异乡路上奔波,不禁心情迷乱,难以平静。况且,天也不作美,将牛毛细雨纷纷撒落下来,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想找个酒家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头的愁苦,杀杀寒气。向人询问酒家哪里有,骑在牛背上的小牧童远远地指向了杏花村。

这首小诗,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活灵活现的雨中问路图,虽然只截取了清明节的一个特定场景进行描写,但却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情趣盎然。杏花春雨贵如油。农谚云:“清明前后,栽瓜种豆。”彼时田地正需要时节好雨的滋润,“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农人们不像诗人多愁善感,他们在意的只是庄稼的丰欠,因此这场及时春雨让他们欢呼雀跃。在农耕时代,风调雨顺那就是好年景,赶紧播种吧,秋天又能多收三五斗了。

杜牧《清明》成为千古绝唱,也让“杏花村”名满天下。据说诗人笔下的杏花村,就是山西汾阳县杏花村,相传自南北朝以来,此处便以产美酒著称,这首诗直接将“杏花村”捧成了中国名酒。李白斗酒诗百篇,诗酒渊源深,这也是中国文化特色吧!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潇潇暮雨人归去。”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堪称当时清明墓祭的速写。清明细雨是离不了的,像那些拜祭人的愁肠,把人们的悲哀情愫凸显得淋漓尽致。这清明雨像牛毛、像细丝,落在人的衣衫上,湿漉漉的,但还不至于无法忍受。如果因为些许细雨就取消清明行程,倒显得阴阳相隔的人们感情菲薄如纸而已,那么对于祖先的虔诚与离愁又从何谈起呢?

程颢,字伯淳,人称道明先生,北宋哲学家、教育家,与弟程颐就学于周敦颐,同为北宋理学奠基者。他在《郊行即事》中写道:“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这首诗也是写清明,但是那种常见的阴霾或者郁闷一丝也没有,在诗人的笔触中,清明正是花红柳绿时节,结伴春游踏青去,切莫要辜负了大好春光。能喝你就多喝点,能跑你就走远点,兴之所至,反正务必图个痛快!

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难能可贵的,谁说清明就一定要搞得凄凄惨惨戚戚呢?除了祭祖归宗,我们还可以吃清明馍馍,这可是儿时的一道美食。在我们固有的记忆中,每年小麦丰收后,父亲都要把部分小麦磨成面粉,然后炕馍馍给我们吃,名为“吃新”。把面粉和适量温水反复搅拌,直到面团变得浓稠,就可以炕馍馍了。首先把锅烧热,把菜油倒在锅铲上,沿着锅壁下划一圈,如此则整个锅里都有菜油了,炕馍馍时面团就不会粘锅。抓一块面团,两手和在一起稍微搓一下,使面团呈圆形,然后啪的一下贴在锅里,用手背稍压一下即可。注意炉火不能过大,不然馍馍很快就焦糊了,不好吃了。估计一面已经酥黄,就用锅铲翻一下,使馍馍另一面贴在锅里。等着馍馍两面都酥黄时,就可以起锅了。这就是乡村传统的小麦面馍馍作法。

然而清明馍馍跟面粉馍馍其实没有什么关系,有些地方叫“青团”,也有叫“清明粑”的。清明馍馍所需原料是糯米粉和棉花草。糯米粉很简单,将糯米打成粉即可,就是俗称的汤圆粉,当然也可以用石磨推出来,但是费劲费事,就看你有无那心情了。何况作为石器时代的遗存,要找盘石磨,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至少在城市,这已经成为一件稀罕物件。

棉花草又称清明草,一年生草本植物,多生长在田埂沟坎边,白色的茎,青绿的叶,肥嘟嘟地贴着地面。叶子狭长,背面灰白,细细柔柔的绒毛附着一层密密的粉状的东西,如披霜雪。叶片中央,一簇淡黄的花儿静静绽放,花细小,只有米粒大小。素朴,淡雅。清明时节,山坡上,田野边,到处都长着棉花草。在饥荒年代,据说棉花草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毕竟这样可以吃的野菜还是比较少见的。不过我觉得,棉花草是专为清明而生的,它丰满着国人年复一年的清明记忆。母亲就曾告诫我,清明时节一定要吃棉花草,吃了肚子不会痛。是否真有其效,没有考证过。这就像端午节那天,百草都具有药性的说法差不多。

棉花草采摘回家后,择去黄叶,洗净泥沙,放在开水里淖一下,再用清水漂一漂,细细地切碎。然后把棉花草和糯米粉混合起来搅拌均匀,呈浓稠状,当然可以加上温开水、鸡蛋液和白糖。最后选择适量面团放在平底锅里油炸,待两面变得酥黄就可以起锅品尝了。这种清明馍馍滑嫩、清香、焦脆,特别是其中的棉花草,给馍馍增色不少。

当然清明馍馍也可以换种形式出现,那就是在笼屉上蒸熟,只不过馍馍里面要加入馅心,这就有点像包子了。馅心看个人喜好,母亲喜欢用蕨苔炒腊肉粒做馅心。如果棉花草混合得比较多,那么蒸熟的清明馍馍就碧玉一般,盛在盘子里端上桌,简直就是艺术品,使人根本不忍心下口。

清明,林中的遐思诗歌 篇4

这一天,总是会有飞飞扬扬的细雨

侵蚀脚下的尘泥,冲洗绿叶

每一次到来的`细雨都是在宁静的夜晚

没有风,没有和风微微的调和

雨丝总是情意绵绵,温情款款

在每一个周而复始的太阳年里

这不仅仅是巧合和规律吧

一定是那双主宰世界的手有意成全

孤独地站在林中的墓前

细雨渐渐地淋湿了我的发须和衣裳

我的思绪追索着这飞飞扬扬的雨的魂灵

伸手接住几颗细雨的雨珠我问

你,来自何处,那隐匿着的仙乡

可是有这林,这墓,这绿草

天空始终平静,安详

抬头,我看见一切无语又阴沉

可是,又不见阴风呼号

在天广袤的深渊里

无边无际的细雨在飞扬

可是,天还是越来越阴沉

云层啊,你怎么没有一定的形状

雨水不是从您的眼睑中溢出的吗

你恩赐的是泪,伤心的血在流淌

难怪这一天的雨水这样的粘稠

可是又为何不停的源源不断的飞扬

在这低沉的云层的上方是怎样的一片海啊

我低下头颅,慢慢的在林中渡步

鞋下的陈叶和着泥土在阻止我的离去

清明的诗歌欣赏 篇5

横生了双翼

出发在天涯

展翅回故乡

/

我的身

奔驰在山川

无尽的凄惶

沿着心的方向

/

您的笑颜

愰惚依然慈祥

是我念书回家

看到的模样

守我在山边

守成一种风景

坚定的守着

凝固思想时光

/

红尘之爱

妈妈的爱最伟大

把自己燃烧

供儿女成长

/

凄风苦雨

恣意吹打您墓园

不能为您加衣裳

惭愧噎咽

/

心中归去的地方

魂荤梦萦的故乡

妈妈安详的山冈

一定有花开成海洋

儿子归来的远方

妈妈等候得心殇

/

我回到您身旁

您静静

搀扶着老屋

守护着希望

念着我

念着我乳名

在念着我

念着我

清明节的思政教育功效 篇6

作为重要传统节日, 清明节不仅仅蕴含人们对于先祖的缅怀之情, 更为重要的是包含了当前思想教育的文化内容, 对于思想教育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具有的作用在人们身上的规范功能, 它可以对人们产生一种思想上的约束力。清明节的文化教育可发掘的内涵丰富, 可以具体地研究生命的价值, 如其中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以及政治观、道德观等方面的教育。

一、生命价值观———悲喜同在, 引人思索

对于生命价值的教育的开展, 首先要对生命的认识和意识开展教育。清明节寄托了人们对于已故亲人的哀思之情, 其中必然包含了对于生死的态度。我们的生命来自祖先的赐予, 这里既有感恩于祖先的成分, 也是对于生命的讴歌, 是告示人们要珍爱生命。与此同时, 清明节那天也预示着春天的来临, 人们表达对亲人思念的淡淡忧伤情感之时, 也是生命春天的来临。这个悲喜同在的日子, 让我们对于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更多的思考。它让人们乐观地看待生死的自然规律, 重视生命, 明确自己的内心向往, 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生命中的责任和使命。[1]二是对和谐思想观念的教育。清明节时一家人都会出去祭拜祖先, 同时家长也会带着孩子踏青登山。在这个环节, 充分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交流和相处, 这样的氛围有利于家庭的和睦和社会和谐氛围的塑造。另一方面, 在祭拜亲人时, 人们的精神得到抚慰, 内心会获得平静安宁, 达到人的身体和内心同步和谐, 人们的心绪会变得安宁平静。

二、政治教育———守家爱国, 民族大义

思想教育中的一项重要的内容是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就是要具有保护国家领土, 维护国家尊严意识, 是人们对于出生的国土的热爱, 在一定的历史文化中形成的热爱自己的国土, 将国家利益视为自己家的利益的思想观念。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个国家要发展就要靠民族的后续力量不断推动, 人们不断努力, 继承和发展优秀的文化和技术,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不能停止的重要教育活动。清明节时, 我们不仅是追忆自己的祖先, 同时也会去参观烈士陵园, 献上花篮以此表达对于在民族解放战争中牺牲的烈士的崇高敬意。在他们的身上充分地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不屈的气节, 这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一种重要的形式。我们生活的美好环境是无数的英雄烈士用他们宝贵的生命换来的。在清明节, 大力宣扬他们的优秀革命事迹, 会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 让人们更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思想教育的重要方面, 中国的传统文化形成的巨大影响力是源于优秀文化记忆的结晶, 这样具有重要影响的传统文化节日可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当传统文化中汇聚了一种强有力的凝聚力时, 就会在某个方面起到强制的约束人们的行为规范的作用。这样的作用甚至要超过法律强制力的约束效果。清明节的祭祀习俗能够体现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 会激发人们的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中的重要部分就是民族精神, 而在清明节的祭祀活动中, 能够充分地培养民族精神。[2]

三、对人生的思想教育———乐观生活, 善待生命

清明节祭祀祖先, 人们的心理会自然而然形成善的一面。这是因为在追思的同时, 人们会感受到生命的珍贵, 会想起祖先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和对后人的恩泽。这也使得人们会想到自己的行为和贡献是不是对于后人也产生了影响, 为后代的发展是不是也会留有宝贵财富。通过自我的联想, 能够想到祖先的优良美德, 对于自身以后的言行和态度都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另一面, 清明节蕴含着重要的人生态度———乐观生活, 善待生命。[3]按照清明节的风俗, 人们在这段时间会踏青、放风筝、春游等, 因此, 清明节不仅仅是面对死亡的悲伤, 还有生命的活跃气息中的欢歌笑语。思想教育在促使人们树立人生理想和价值的同时, 也是要告诉人们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在生活中难免会面对难题, 这就需要我们乐观地勇敢地面对, 以乐观的心面对困难, 就会在失望中寻找到希望, 战胜困难。而这种乐观的心态对于加强人生观的教育也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四、思想道德教育———尊敬长辈, 感恩他人

清明节也是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好时间。清明节祭祀的形式有两种, 一种是在家里的祠堂祭祖, 还有就是去墓地祭祀。祭祀祖先不在于什么形式, 而是在于人们对祖先的思念, 所以人们以祭祀的形式来表达对祖先的孝道和敬意。[4]可以看出,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可以通过清明节的祭祀祖先的习俗, 对人们思想道德展开教育, 倡导人们要爱护老人, 尊敬长辈, 这样长久的循环下去就会形成关爱老人的良好的社会风气。另外, 清明节还可以进行感恩的教育。清明节也叫寒食节, 这是因为介子推割肉救了齐国国君重耳, 重耳为表达对恩人的感激, 决定每年那天禁止用火, 表达了齐国百姓对介子推的悼念和追思以及感恩之情。在清明节期间, 宣扬清明节起源的故事, 对于教导人们怀有感恩的心, 善待他人有着重要的作用。此外, 人们在祭祀亲人先祖时也会感恩先祖的养育之恩, 会想起他们的付出和贡献, 从而会更加懂得用感恩的心看待事物, 感恩世界。[5]

五、文明生态教育———保护环境, 和谐发展

社会发展的同时, 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 保护生态环境是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的话题。清明节期间可以强化生态文明的教育。在我国农村地区, 清明节那天, 人们习惯采用带黄纸去森林的墓地中焚烧的形式表达对亲人的怀念, 但是这样的行为极易引起火灾。在此期间做好护林防火的教育工作非常必要, 通过宣传加强人们对于祭祀祖先行为的正确理解, 使人们采用生态的方式祭祀, 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清明节体现的是人与自热的和谐相处。我国古代, 传统节日和自然节气是有着重要关系的。清明节最初的祭祀目的是为了向祖先祈祷期望改善生存条件。这时, 祭祀仪式就成为了稳定人们心理情绪的重要手段, 可以安顿人心, 可见清明节是人们为了生存而产生的适应环境的工具。古时的人们认为, 祭祀祖先能给自己带来好运, 祖先会保佑自己, 这样就会避免灾难。人们通过祭祀来解决面临的最重大的问题和对于解释不清的自然现象, 这些重要的决定和谜题都会归于祖先指引评判。清明节有着固土植树的传统, 在建设生态文明上, 可以号召人们植树造林, 加强生态保护意识, 向着自然和人类的发展相和谐的方向前行。

作为传统的节日, 清明节对人们的生命观、价值观、道德观、孝道、爱国主义的影响, 对民族文化的形成, 以及弘扬民族精神上都非常重要, 其蕴含着具有重要价值的节日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应在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上做深入的研究, 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基础上, 提炼出符合现实发展、具有时代价值的清明节文化。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可以利用清明节具有时代意义的文化内涵, 对于人们的政治观、价值观、人生观和生态观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应该注意的是, 要想继承和弘扬清明节的文化, 只是单单地将其定位为法定假期还是不够的, 政府和社会应该整合各个方面的力量, 对其蕴含的文化内涵有所保护、继承和发展。同时, 媒体等各方面社会力量, 在清明节间大力宣传关于优秀清明节的文化, 对于促进其文化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 组织大型的文化活动, 宣传祭祀的文明, 在学校开设清明节教育的课程, 社区街道做好本区域内的指导学习方面的工作等。

参考文献

[1]满媛.清明节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J].品牌 (下半月) , 2015 (02) :255-256.

[2]萧放.传统节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M].北京:学苑出版社, 2011.

[3]赵馥洁.生命的礼赞——清明文化的价值意蕴[J].华夏文化, 2009 (02) :6-8.

[4]柳荔.深度挖掘“清明节”所蕴含的价值——充分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教育观察 (上旬刊) , 2010 (05) :12-13.

清明的春草滋味 篇7

小时候,宁波城绝没有现在那么大,山野、田垄,这些词儿,于我真是不陌生的。雷雨刚过的时候,站在唐代的天封塔上,便能清晰地看到周围的一带碧青的翠山。每尝清明前后,外婆家的远方亲戚常会邀请我们这些住在城里的亲戚去他们的农间乡舍,喝一碗醉人的家酿米酒,吃一锅家养的老母鸡煲汤,长大之后,随着老师读诵唐诗,对于孟夫子的那句“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真是分外地亲切。

那头顶着白色团花的,是三叶的紫云英。宁波人爱把这漂亮的紫云英作“草籽”来唤,因为最适宜做菜的时候恰是紫云英未结花苞之前,所以,当紫云英油绿的嫩茎之梢刚刚抽卷出一条漂亮的三叶芽儿的时候,田间拾掇完春稻米的老农们便顺势用镰刀顺拉下一把来。还沾着田间春露的紫云英是如此地水灵,晚间,家家户户的大灶镬里就都有了一把嫩嫩的,水灵灵的紫云英了。不用油炒,不用加水,新采来的紫云英可以直接放入大铁镬子里,只消稍放些盐巴,拿铁铲微微翻炒便是作成了一盘新嫩好吃的清明野菜了。

那带着绛紫色根茎的,是毛茸茸的马兰头。马兰头是特别挑地儿的,是最爱沾了水汽生长的,所以,在荒郊露野的地方,是绝对寻觅不到马兰的踪影儿的,因为马兰都密密地集中在水渠边上呢。

回到家,新挑的马兰头要先往锅子里拿清水一焯,然后取一卷白纱巾,裹着刚焯熟的马兰揉去青色的涩汁,再用快刀利利斩碎,顺便往里头搁些春笋丁儿或者白相干丁儿。如果要用这马兰摆碟子待客人,那么在临吃之前,须得花费心思在白瓷盘内将之堆码成一个宝塔式的,于是,这便成了江浙一道必不可少的春季待客凉菜——清拌马兰头。

当然,还有那从石头缝儿里窜出来的,小巧的乌龟头野葱儿。采这样子的小野葱必须得到了清明祭扫的时候,还得在大人的指导之下方能细细辨认地出,不然,容易混在野草堆中,再也辨识不出来。每常清明扫墓之后,各户人家通常都只带着两把东西回家,一把是用来插瓶的映山红,一把就是这小野葱儿了。

乌龟头野葱儿的学名我并不清楚,只是家乡人总是这般戏谑地唤它,我也只记住了这个可爱的名字。这种野葱儿爱长在山野里,一般的田亩中是绝见不着的。许是得了山野的雨露之恩,野葱儿的个头虽小,但滋味却是极好的。切成小段儿的,就用来炒土鸡蛋;不切段儿的野葱,是专门用来做葱烤河鲫鱼的。此时,葱香和豆油香,火与食材,交织成一段奇妙的滋味之旅,而成品自然绝非普通香葱的风味可以比拟。

还有那山道边油油地开出一片片深浅的绿色,新清的味儿隔了老就遥遥蔓延开来的艾草。艾草遍植各地,古人早就有摘其嫩苗食用或加入米粉做糕团的记录。在浙江,生活于浙北、浙东的人们最是爱用艾草做清明果了。艾草清明果的成品呈深绿色,被模具压制成紧实的方形,正宗的里面是能清晰地见到艾草纤维,透露着一股浓郁的艾香味的,宁波人独独爱把这样的清明果称为“麻糍”。麻糍可以用油煎,陪白糖食用。而将麻糍另糅了团状或饼状,往里面添加黄豆馅、红豆沙或者芝麻猪油馅心,再用模具往饼状糕团表面印上龙凤呈祥、芝草献瑞吉等祥图案的才真正够格成为清明祭扫的供品——青团。

清明春草几多味,使人一想,便回味不止。今年的清明亦已随春雨绵绵而至,春草的滋味儿,油油然早已滋蔓起来了。

清明祭父的诗歌 篇8

我也恸哭,念想天国的父亲

弯腰屈背的`父亲啊,天国里

是否有春天,您一生的企盼

耙田,撒肥,播种,育秧

这是父亲春天必做的四道菜

色香味俱全,而后是收获

父亲邀来春雨阳光作伴

进入夏的梦乡……

清明来到,雨中跪拜先父

山虫不语飞鸟不鸣

点旺香蜡,燃放鞭炮,祈愿父亲

天国有个好姻缘不再孤单寂寞

保佑我们岁岁平安前程似锦

祈愿儿孙满堂,子嗣孝顺安康

从远方拂来的清风啊,请放慢脚步

千万别别催醒天国里父亲甜美的梦呓

清明之后永“清明” 篇9

今年的清明节已经过去,但是,清明前发生的一幕幕暖人心怀的事件,所带给我们的思考和记忆并没有“过去”。

慎终追远

今年,习总书记来到他在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联系点———河南兰考县。兰考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工作过的地方。习近平参观焦裕禄同志纪念馆,对前来参观学习的河南省中牟县的党员和干部说:“我们来是同一个目的,我也是来学习的。”并在纪念馆会见了焦裕禄的5个子女和当地部分焦裕禄式的好干部。

习总书记说:“……最根本是要有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心,就像焦裕禄一样,把老百姓看成父母……”他说,学习焦裕禄时我上初中,当时政治课老师读报,读着读着便哽咽了,听着听着我们也流泪了。焦裕禄精神影响了一代人。很多东西存在的时间是短暂的,但就是这短暂的一刻化为了永恒。

总书记接着说,我们要看焦裕禄是怎么做的,对照自己,见贤思齐。我们要深入思考一个问题:焦裕禄在兰考工作时间并不长,但给我们留下这么多精神财富,我们应该给后人留下什么样的精神财富?

3月,韩国归还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27日晨,韩方22辆车运送437名韩国士兵从韩国坡州出发,一位韩国军人手托一具棺木,每个人口罩下是严肃的面容。相比于韩方对遗骸的尊重,中国人民更是以史无前例的隆重仪式,迎接烈士魂归故里!

“欢迎志愿军忠烈回国,我是中国空军,代号751,奉命为你全程护航。”3月28日8时25分,2架挂载实弹的沈空航空兵某师国产某新型战机确认运送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的飞机后,长机程远森通过机内语音系统庄严报告,随后穿云破雾,以威武严整的战斗队形加入护航编队,护送载有437具烈士遗骸的民航客机飞赴沈阳桃仙国际机场。

在沈阳桃仙机场,来自陆军第39集团军的545名礼兵军容严整,以国礼隆重迎接烈士遗骸,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出席并发表讲话,向志愿军烈士表达最深切的怀念和最崇高的敬意。40余辆军用卡车载着烈士忠魂,在志愿军老战士代表及后人代表的迎接下,驶进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看着车辆上悬挂的“烈士业绩永载史册”“祖国和人民永远铭记你们”条幅,我的眼睛湿润了!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曾子告诉我们:谨慎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虔诚地追念祭祀祖先,这样做就可以使老百姓的道德风俗归于淳朴厚道了。慎终追远是孝道的体现,按照孔子另一位高足有子的说法,也就是仁道的根本。所以过去给皇帝的奏议常有“圣朝以孝治天下”一类的话。普通人家的祖宗牌位上面也总是有“慎终追远”这四个字,表示这是一个讲孝道的家庭。直到今天,一般中国家庭也没有废弃“慎终追远”。虽然很多家庭的祖宗牌位已没有了,但父母去世的丧事还是要慎重地举办,清明时节,很多家庭也还是没有忘了上一上祖坟,烧几炷高香。

孝道得道

而在清明节前,总书记的考察工作,参访焦裕禄纪念馆,会见焦裕禄的子女,并言谈间时刻不忘自己的父亲;中国政府和人民以国礼隆重迎接人民志愿军的忠魂回归故里,这就是“慎终追远”,是暖人心,得人心的好事。

孝道本身源于感恩之心,移植于社会就是仁爱。每个人的成长都有外界环境给予的许许多多有形或无形的帮助或支持。一个人如果有了感恩意识和仁爱精神,一定会对大自然、对国家、对社会、对团体,乃至对他人心怀感激,并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给予回报。感恩者也就在这种知恩必报、舍己利人回报社会的道德选择中迈向了高贵。

《孝经》中“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告诉我们:传承孝道,先从孝敬自己的父母长辈做起,然后把对父母长辈的孝敬与关爱之心扩散到社会其他成员的身上。这种由亲及疏、由近及远的方法,不唱高调,不是“高、大、上”的口号,更符合人性,更容易被人们接受,更能达到回归孝道文化的效果。孝道得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更加深入人心,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方有可能。

清明的诗歌 篇10

作为一名京剧小生演员, 我参与过几十场《白蛇传》的演出, 时间久了便对许仙这个角色有了感情。我想借这篇文章来谈一谈我对许仙这个角色的一些感受。

许仙这个人物其实是备受争议的, 尤其是他对于白素贞的感情是否真挚这一点, 曾经有戏迷问过我“整本《白蛇传》看下来, 白素贞对于许仙的一往情深让人感动, 但许仙真的爱白娘子吗?如果爱, 怎么会舍得‘端阳佳节劝雄黄’?如果爱, 怎么会舍得‘才对双星盟誓愿, 又随法海入佛堂’?如果爱, 怎么会舍得在白素贞‘与神将刀对枪, 只杀的云愁雾散, 波涛浪滚战鼓连天响’时‘袖手旁观站在山岗’”?

都说一千个读着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同样, 对于许仙的角色形象也是见仁见智的, 我想与大家交流一下我心中的许仙。

我热爱许仙这个角色。在我最初接到这个角色的时候, 我曾认真地、反复地研读过剧本, 参考过其他的演出及影视资料并求教于我的老师。我也曾犹疑过, 许仙对于白蛇的感情是怎样的?该如何去诠释这个感情呢?

经过不断地学习、研究和探索, 许仙的形象在我的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我认为, 《白蛇传》的许仙是一个忠厚、淳朴、善良的药店小伙计, 他真诚和认真地爱着他的妻子。不同于我所塑造的其他小生形象, 他虽然彬彬有礼, 却不同于满腹经纶的梁山伯;虽然英朗, 却不是那个执掌千军万马的周郎;虽家境贫寒, 但无论如何也不可以演成莫稽那种心地阴暗晦涩的模样。即要秉承着小生形象一贯所有的帅气, 俊朗, 又不可过度, 不可框架化, 这种程度的拿捏十分重要。

许仙是真诚善良的, 游湖一折中, 他看到因无伞而淋雨的青白蛇, 顿起怜悯之心, 于是才有后面的同舟借伞。在这一段的表演中, 我始终谨记老师的话“许仙是谦逊有礼的, 即使他对白蛇已经有了好感, 却不可以过分流露, 要内在一些, 不然许仙就轻薄了, 就不可爱了。”所以在表演这一折时, 我尽量使自己更加含蓄内在一些, 包括看向白素贞的眼神也是略微怯弱的, 两人一旦目光对视便会害羞躲闪。

《游湖》一折中有这样两个细节:白素贞和小青到了钱塘门下船, 当白素贞和小青上岸后, 许仙下意识地向船尾走去, 也有下船之意, 抬起头来与白素贞目光相对, 反应过来时觉得十分不好意思, 便又退后回去。这一点细节的交代, 向观众们表明, 此时的许仙已经爱上了眼前这个楚楚动人的白素贞。而唱完“相逢何必曾相识, 风雨同舟便一家”后, 艄公开船将沉浸在相逢喜悦的许仙闪了一个趔趄, 更是将许仙的可爱加以升华。

许仙是很有担当的一个男人。在结亲一折中, 面对青白蛇姐妹几乎是倒贴妆奁的热情, 许仙的反应除了惊喜之外, 并非是愉悦的接受, 而是选择了拒绝。在许仙的观念中, 结亲这种事需要的是“媒妁之言, 父母之命, ”更要有聘礼。他甚至考虑了更多, 更长远的问题, “只是在药铺做活寄人篱下, 怎能养得活小姐和小娘子?”我认为, 这一句简单的话语流露出的是他对白素贞的热爱, 只有真爱才会使一个男人考虑到长久的生活, 他希望的是和这个女人白首偕老、举案齐眉, 而不是轻浮的谈情说爱。如果当小青提亲的时候就答应这门婚事, 那这个许仙不仅是不饱满的, 更是不可爱的。这一段的表演中, “纠结”是情绪上的要点, 如何表现出许仙这种感情上兴奋、理性上拒绝的纠结情绪, 是演员要认真思考的课题。伴随着《洞房赞》欢快的曲牌, 许仙对观众一摊手一摇头, 内心的情绪便在细微处流露。

“千里姻缘一线牵, 伞儿低护并头莲。西湖今夜春如海, 只羡鸳鸯不羡仙。”美好姻缘恍若梦中一般。

同样, 让我在演绎中感动, 并且感受到许仙有情义有担当的是《合钵》一折, 夫妻分别、无力回天的巨大伤痛中许仙并没有真的沉沦, 他接受了爱妻的嘱托, 抚养孩子长大。男人的担当、勇气在这一刻尽数表达。

我想说, 许仙是真挚地爱着白素贞的。当法海告诉许仙白素贞是蛇妖而非人类时, 他是震惊且愤怒的, 他不允许外人诋毁他心中贤良淑德的妻子。在这段的表演中, 京剧的程式化表演起到了点睛的作用, 看似简单的一个甩水袖, 却包含了太多情感。对污蔑之词的愤怒, 对调拨之词的不屑尽在其中。

《白蛇传》全剧中, 最让人们对许仙有争议的莫过于夫妻饮酒那折, 有人说, 许仙是可恶的, 轻信法海的言论, 他背弃了最初对白蛇的感情, 更是辜负了白蛇的一片痴心。我却觉得, 这一折中的许仙仍旧是保持着他的真诚和爱意的。他为白素贞敬酒, 并不是要试探她的身份, 他是在证明, 他想证明法海的话是谬论, 是对他的妻子的一种污蔑。更是想证明他所坚信的, 他和他的妻子可以相濡以沫。

我曾听过一句话“爱情是绝对的相信”, 我也懂得, 两个人之间若相爱就不应该有任何试探和怀疑, 可这些话, 用来规劝别人容易, 劝说自己却困难。我想那个时候, 无论是谁处在许仙那样一种情况下, 都会做同样的事情, 劝酒, 不是为了试探他对妻子的怀疑, 而恰恰证明了他对妻子的忠诚和爱意。

我曾看过很多版本的许仙, 也许是对人物的理解不同, 有很多人将此时的许仙演的十分的狡诈, 包括劝酒时的油滑, 醉步的惺惺作态, 偷眼观看白蛇时的虚情假意。我不认可这样一种表现的方式, 这样的人物不是许仙, 而是莫稽。这种表演方式使许仙不再淳朴、可爱。个人认为, 这一段中许仙的处理, 最重要的是真诚, 表演要真诚, 眼神要真诚, 切不可有任何虚伪之感。

《断桥》是整场演出的重头戏, 此时的许仙幡然悔悟, 对自己误入金山寺的悔恨, 对结发妻子的愧疚, 对怀孕妻子身体的担忧以及对小青的惧怕, 种种情感都在此刻爆发, 一连串的身段动作, 跪步, 抢背以及水袖功不再单纯是舞台上的程式化表演动作, 不再是对演员表演功力的考验, 此时, 这些都是许仙的经历, 对, 我们所表演的都是许仙所经历的, 那是他在焦急恐惧害怕心疼等复杂情感下的一种反应。

此刻, 我不再是我, 我就是许仙。我要对我深爱的妻子解释, 我想要和她重结旧好, 我想和她回到最初相爱幸福的样子, 我想弥补她。

我重重地跪下重新起誓“许仙再若心肠变, 三尺青峰尸不全。”不是因为我害怕小青的凌厉, 而是发自内心的, 我爱我的妻子。

《白蛇传》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出戏, 许仙更是我挚爱的角色, 当演出结束, 红幕缓缓合上的时候, 我有一种恋恋不舍之感。两个多小时的演绎, 我竟有一丝物我两忘, 我是许仙, 我是岳峰。

从事京剧20年来, 我已经记不清自己演了多少遍《白蛇传》, 合作过很多“白蛇”, 王艳、丁晓君、刘芮莹、孙尚琪等等, 因为要和不同的演员搭戏, 我必须要博采众长, 同一出《白蛇传》, 我领略过叶派许仙的潇洒, 姜派许仙的温柔细腻, 尤其是刘秀荣、张春孝二位老师的表演更对我影响颇深。我希望我可以通过我的努力呈现给观众一个我心目中的, 深情款款、血肉丰满的许仙。

写到结尾处, 我蓦地想起曾经读过的《雷峰塔》中的一首诗, 允许我以此做结。“况遇天仙隔锦屏, 一溪风月共清明。鸳鸯自解分明语, 何必崎岖上玉京。”

感慨于许仙的真诚, 感慨于《白蛇传》这一故事给予我的深深的触动。

摘要:一幕白蛇传深情隽永流传千年, 一段好姻缘波折动情唏嘘嗟叹。许仙, 本是小说中的人物, 我却几十次把他带到舞台上。我喜欢他的有情有义、真心真意。“十世修来同船渡, 百世修来共枕眠”, 许仙对白蛇的感情一直被很多人误解。在这里, 我将为大家讲述我眼中的许仙。

清明节缅怀烈士的诗歌 篇11

三月,万物复苏,盎然春意。

今天,我在“小萝卜头”雕塑前,三月,最令人向往的日子。

依然感到他的少年英姿,人们总是不会忘记祭扫烈士墓缅怀革命先烈,他在沉着的思索什么?

看烈士事迹,学烈士精神,踏上红色之旅。

难道他感到自己幼稚?

看到了吗,聆听了吗,感受到了吗?

我反复读了“狱中八条意见”,革命烈士的英勇和今天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

仿佛看了先烈们鲜红的血迹。

在烈士陵园前,我站着留了影,在牺牲个人利益及生命的时候,我们能不能象先烈一样无悔无怨?

在烈士陵园前,我站着留了影,现在,进行现代化建设,我们能否踏着先烈足迹?!

我们怎么样实现先烈的遗志?

我们能否把红旗扛起?

面对先烈,我感到

一种激昂,一个振奋,作为一个普通党员,一种思索,一个问题。

我们应该举起民族振兴的大旗!

告慰先烈,上幼儿园的时候,我们正在经历新的壮举!

我从父母、老师嘴里知道罗世文、车耀先事迹,栉风沐雨不辞苦,共产党人面对敌人的屠刀、威武不屈,改革路上谱新曲!

深深根扎在我幼小的心灵里。象烈士那样撰写精彩的人生,上小学的时候我认识了“小萝卜头”,象烈士那样撰写精彩的人生,他与我们一样大的年龄,祖国的强大还得靠我们自己!

做的事迹是那样壮烈。

清明的诗歌 篇12

一、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形形色色的商店和各种各样的广告

这是由于宋代商品经济的巨大发展, 城市规模得以迅速扩大, 当时全国十万户以上规模较大的城市已经出现40多个, 北宋都城开封, 常住人口就有100多万, 加上京师的驻军和具有相当数量的流动人口, 京城的人口已达到150多万, 是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基于这种情况自汉魏以来实行的“坊里制”的城市管理办法就行不通了。历史上将北宋之前的城市格局称之为“坊里制”, 即是将人们居住的地方和城市里的商品交易场所分开, 相互之间各自都用墙围起来, 分而治之。围墙四周开有大门, 供人们进出, 市场日落闭市, 停止交易, 绝对不允许人们临街开店和面街而居, 即便是贵族阶层也不可以。用一个词可以概括“坊里制”的特征, 那就是“封闭”。人们被封闭在缺少相对自由的空间环境中, 按照统治者的意志, 过着纪律严明的“军营”生活。但是这种禁锢束缚商业发展的交易方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和城镇人口的迅速膨胀, 因此宋朝政府允许商人们“面街而市”。变“封闭”为“开放”逐渐成为统治阶层的一种自觉。城中店铺林立, 街上熙熙攘攘, 车水马龙。市场上的商品从日常用品到奇珍异宝, 应有尽有。商店开设的时间也较以前更长, 突破了唐朝对“市”的地域和时间限制, 开始打破昼夜的限制, 出现了“通晓不绝”的夜市。娱乐场所“瓦肆”的出现充分显示了城市的繁华。《东京梦华录》具体的描绘了北宋京师的繁盛景象“高头街北去, 从纱行至东华门街、晨晖门、宝箓宫, 直至旧酸枣门, 最是铺席要闹。”至于南宋临安也是同样“大抵杭城是行都之处, 万物所聚, 诸行百市……无一家不买卖者。”

二、招牌, 是商店的脸面, 顾客进商店前首先要看一看招牌, 一块好的招牌无疑能给商店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在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浪潮中, 各类店家如雨后春笋, 应运而生。招牌艺术也随之复苏, 兴盛和发展。《清明上河图》中给我们充分展示了招牌广告的艺术。

酒楼在各类店铺的招牌广告中, 最有代表性的当推酒店了。大型酒店招牌广告的特点一是种类多, 二是装饰华丽显眼。几乎所有的大型酒店门前都被各种形状的广告装点得华丽非凡, 从种类上看也最多, 如“彩楼欢门”“绣筛”、木质牌匾、灯笼等, 各类招牌应有尽有。酒楼是《清明上河图》刻画北宋东京生活场景的一个重点, 在各类店铺中, 酒店数量最多, 规模最大。据《东京梦华录》载, 当时东京的酒店“正店七十二户, 此外不能遍数, 其余谓之脚店”。

其中, 最具代表性的是“孙记正店”和“十千脚店”两家。“正店”与“脚店”均为酒店, 有什么不同呢?等级不同, 正店与脚店的关系, 是批发商与零售商的关系, 也存在借贷关系。《东京梦华录》记载:“其正店酒户见脚店三两次打酒, 便敢借与三五百两银器。”酒户为诸行业中第一纳税大户, 在北宋东京城市经济结构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酒店是一种利润丰厚的买卖, 如此众多的酒店, 生上的竞争会相当激烈, 所以, 各店家在门面上加以装点, 煞费苦心地做引人注目的招牌也就可以理解了。

画中十字街头有座豪华酒楼, 写有“孙记正店”的招牌, 招牌分两块呈长方形。“孙记正店”门前悬挂着几盏瓶状器物, 称之为“栀子灯”为酒店之中有妓女就欢之标示物。关于栀子灯, 《都城纪胜·酒肆》有记载:“庵酒店, 谓有娼妓在内, 可以就欢, 而于酒阁内暗藏卧床也……其他大酒店, 娼妓只伴坐而已, 欲买欢, 则多住其居。”

虹桥一角也画了一座规模相当大的酒楼写有“十千脚店”的招牌。“十千”原意为形容数量之多, 最早见于《诗经》“倬彼甫田, 岁取十千”句中。唐宋时期, 就犹如“笔墨”成为了中国话的代名词一样, “十千”成为酒的代名词, 喻之美酒之意, 常见于诗词之中。如梅尧臣《送韩玉汝太傅之洋州》“自古别恨此两处, 十千美酒琉璃倾。”刘攽《酒家》诗曰:“十千赊不得, 不恨价仍增。”“十千”在此处, 被作为店名引用, 意味延绵, 颇具匠心。

十千脚店门口还分别挂有两块招牌, 上写有“天之”“美禄”四个大字。天之美禄出自于《汉书》:“酒者, 天之美禄。”形容酒是上天赐予人们的美好的东西, 意在招徕酒客, 为酒店做广告做宣传。

十千脚店上还横挂有一面青白条纹相间的旗子, 上写有“新酒”二字这是酒店的通用标识, 名为酒旗, 古称“望子”也是为酒店招徕顾客所用。《东京梦华录》记载:“街市酒店, 彩楼相对, 绣筛相招, 掩翳天日”说的就是酒旗迎风招展, 掩映天空的壮观景象。

说到酒楼还不得不提到“彩楼欢门”, 所谓“彩楼欢门”就是酒店门前特有的一种木质建筑, 摸样几近牌坊。《东京梦华录》云:“凡京师酒店, 门首皆缚彩楼欢们。”当时东京的彩楼欢门, 都用圆木纵横绑扎, 顶部两侧或四角斜出三角形装饰架, 四面或中部耸出三角形柜架, 高低错落, 造型各异。彩楼欢门出现于北宋东京, 很快就仿效于全国。从风格上看, “孙记正店”的彩楼欢门是仿楼阁造型, 设腰檐平台, 上下有帘幕分层, 高大宽敞, 与酒楼浑然一体, 雍容华贵, 气度非凡。十千脚店”虽不及孙记正店店门面阔绰, 可门前的彩楼欢门也是巍峨高耸, 颇有气势。彩楼欢门的作用, 一是告诉人们商店的经营内容, 因为在宋代, 一般只有酒店才在前搭建彩楼欢门;二是为了引人注目, 以招引顾客;三是其本身的富丽堂皇给人一种吉祥熹庆的气氛, 令人赏心悦目, 引起顾客的兴致, 所以它比一般的广告招牌的作用更大。

客店。在宋代, 受到利益的驱使, 不但有钱的富人开办客店甚至政府官员和佛家子弟也争相开店与民争利。大凡酒店林立之所, 多有客店。《清明上河图》中“孙记正店”的斜对面就有一家客店。招牌上写有“久住王员外家”。这是一家大型的客店。王员外家的东侧另有一块大字招牌, 写着“久住”“曹二”估计是一家姓曹的人家开的客店。在这条街市中, 写有招牌的客店仅此二处, 而实际上北宋东京的客店遍布全城。

饮子。从虹桥密密麻麻的人群中走出来, 桥头对面有两把伞竖立在十字街头, 伞下挂着一个招牌上写“饮子”。王员外家的客店旁还有一处卖“饮子”的摊位, 从招牌上看, 写有“饮子”和“香饮子”。这种名为“饮子”的饮品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辞海》是这样定义“饮子”的:“不规定时间引用的汤药”。在北宋, 中医使用“饮子”极为普遍, 基本上以治病为主。那么街边喝“饮子”的人都是病人吗?不是的, 街边叫卖的饮子不是专为病人用来治病的汤药, 而是在更加广泛的意义上, 具有某种药用的功能, 以防病健身为主的保健饮品。其消费对象不是病人, 而是普通大众人群。它虽然具有某些药用功效, 但不是药。街边的“饮子”可以视为当代保健功能饮料之发端。

占卜。《周易·系辞下》曰:“占事知来。”即拈根蓍草预测来世之意, 占卜, 古而有之, 古有专门从事占卜之人, 称之为“卜工”;以占卜选择的建都之所, 称之为“卜居”;以占卜预测传国的世数, 称之为“卜世”;以占卜推算出统治国家的年数, 称之为“卜尹”。至北宋, 活动在东京城的卜筮达万人之众。

《清明上河图》中在一处看似官员宅邸的门前, 画有一个用席子搭就而成的棚子, 这就是一处有固定营业场所的挂摊, 专门为人“神课”“看命”“决疑”。画面形象地再现了占卜的过程。卜筮者坐于桌前, 脑袋往前伸着, 神秘地说着什么, 坐在一侧的求卜之人仿佛还未能解得命中凶吉之相, 神情疑惑地听着。旁边几人, 不知是听懂了什么意思, 还是猜到了某种结果, 偷交换着眼神, 小声嘀咕着, 可能是为这位求卜者祈祷, 也可能是为自己祝福。

卜筮大盛于宋。北宋的皇帝, 皆好道, 尤其是人称“道君皇帝”的宋徽宗, 将卜筮与政治勾连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徽宗即位后, 网罗大批知名的道教高徒于东京。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林灵素, 徽宗曾说“朕诸事一听卿。”也就是说徽宗无论什么事, 都听林灵素的, 这其中也包括官吏升迁, 用谁不用谁, 林灵素说了就算数。如此一来, 想当官的人纷纷投入林灵素的门下, 一时之间, 林灵素的门徒竟然多达两万多人。

医药铺。宋代时东京宫城内设有翰林医官院, “掌供奉医药及承诏视疗众疾之事”。政府面对百姓开办有惠民药局, 为民诊病, 出售丸散草药。由于医药铺是利润丰厚的买卖, 民间开办医药铺的甚多, 就连翰林医官院的医官也开医药铺。在《清明上河图的卷尾有一家名为“赵太丞症”的招牌。在北宋, 有“不为良相, 则为良医”之说。北宋是个重视医术的时代, 医生在社会上享有比较高的社会地位, 普遍受到人们的尊敬。《东京梦华录》记载:“马行北去, 乃小货行, 时楼大骨传药铺, 直抵正系旧封丘门, 西行金紫医官药铺。如杜金勾家、曹家独胜丸、山水李家啮咽喉药、石鱼儿、班防御、银孩儿、柏郎中家医小儿、大鞋任家产科。”这段话讲的是马行街北去至旧封丘门, 街两侧俱是佩金穿紫的医官药铺, 与《清明上河图》相印证, 反映出北宋东京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水平。

香药铺。据《香谱》记载:“凡熏衣, 以沸汤一大匝, 置熏笼下, 以所熏衣极之;令渊气通彻, 贵香人衣难散也。然后于汤炉中烧香饼子一枚, 以灰盖, 或用薄银碟子尤妙, 置香在上熏之……叠衣, 隔宿衣之, 数日不散。”从“赵太丞家”向北, 有一家规模挺大的店铺, 屋顶上面也有类似于酒店欢门之类的装饰物。门前招牌上写着“刘家上色沉檀楝香”字样。这是一家香药铺。香料在北宋除药用外, 还用于祭祀用的焚香、家居用的焚香、女人用的香囊、酒席用的香宴、照明用的蜡烛等, 用途非常广泛。所以, 东京香药贸易十分红火。香料店铺到处可见, 是当时最赚钱的行业之一。

“刘家上色沉檀楝香”的招牌, 其中“沉”“檀”二字意为“沉香”“檀香”。关于沉香《诸蕃志》卷记载曰:“沉香, 所出非一, 真蜡为上, 占城次之, 三佛齐, 阇婆等为下, 俗分诸国为上下岸, 以真蜡, 占城为上岸, 大食, 三佛齐, 阇婆为下岸……产于下岸者谓之香沉, 气哽味辣而烈, 能治冷气, 故亦为之沉香。”海南亦产沉香, 其气清而长, 谓之蓬莱沈。”真蜡为今之柬埔寨, 占城在今越南南部, 三佛齐, 阇婆为印尼古国, 大食乃指阿拉伯诸国, 这段介绍说明, 虽然中国海南岛一带也产沉香, 但北宋市场上销售的沉香中大陆所产份额极小, 大多依赖于从上述国家进口。至于檀香, 《诸蕃志》卷下也有记载, 大体上也是从上述国家进口。

当铺。《清明上河图》卷尾十字街一角, 有一家店铺很特别, 从敞开的大门看进去, 看不到柜台和经营的商品, 门口也不见顾客, 只有大门两侧斜竖着两块板子, 也不知道这两块斜立在门口的板子是干什么用的, 其中一个板子后面藏着一个硕大的鸟笼, 门口上方水平伸出一个招牌, 上面只有一个“解”字, 从这个画面中看不出来到底这是一家什么店铺, 还有那个招牌上的“解”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据考证, “解”字应当“解库”讲, 解库也就是当铺。图中所画店铺可能就是北宋东京的当铺。北宋当铺抵押典当的物品除金银珠宝、房屋地产之外, 有时甚至包括奴婢、牛马等。普通百姓则多以日常用品为抵押物。以物置钱, 解燃眉之急。元代当铺除沿用宋时称呼“解库”外, 还称当铺为“解碘铺”至明朝, 正式称之为“当铺”。

上一篇:患者病情评估培训试题下一篇:招商和旅游促销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