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曹操 高中教案

2025-04-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短歌行》曹操 高中教案(共9篇)

《短歌行》曹操 高中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汉魏晋诗歌的基本特征,体会曹操诗歌慷慨悲凉的风格,感受诗歌政治性与抒情性相交融的艺术特征;

2、掌握诵读与背诵古典诗歌的技巧,培养欣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3、体会古典诗歌的意境美,提高欣赏文学作品的层次,丰富自己的文化积淀。

教学过程:

导入:他曾经叱咤风云,他死后骂名最多。在三足鼎立的历史舞台上,他是一个个性张扬的英雄;在中国文学的舞台上,他是个慷慨豪迈的大诗人。他就是——曹操。今天共同我们来学习他的代表作《短歌行》,一起来感受曹操的英雄气概!

解析诗歌:

一、齐读正音,交代文体常识(从文题就可看出本文属歌行体,一般篇幅较长,本诗共三十二句,每四句为一章,每两章为一解,共分八章四解)。

二、提问:通读全诗,如果要你用诗中的一个词来概括诗人的情感,大家认为哪个词最恰当?(忧!)忧什么?你是从哪句或哪几句诗中看出来的?

提示:人才难求 人生短暂 功业未就。 这里学生可以自由发言,教师就学生找到的句子按解进行分析。

1、学生最容易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几句中读出曹操对人才难求的忧思。教师就此讲解第二解。

提示:1)、看课本15页注解⒁,曹操在这里引用《子衿》这首诗,还说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诵它只因为你的`缘故,这实在是太巧妙了。“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苦心。曹操曾经四下求贤令,《短歌行》实际上是一首“诗的求贤令”,却比任何政治求贤令更有号召力,因为曹操用他高妙的文学技巧使刻板的政令带上了感人的人文力量,而这感人力量正是缘于曹操深厚的文学功底。这是此句妙处其一,另一妙处即“但”字的使用,一个“但”字让每个知识分子都有理由把自己想象成那个曹操“辗转反侧”“寤寐思服”的“君”,每个看到此诗的贤才好象都听到了曹操在对自己说“你很重要”。这提醒我们解读诗歌一定要注意抓关键词。

2)、“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选自《诗经·小雅·鹿鸣》)本是宴请宾客的诗,这里表达对贤才的渴慕。

2、第三解依然表达的是求贤若渴的厚重忧思。“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先找学生翻译,提醒学生:翻译时大家要想把意思表达清楚完整,必须加入很多连缀成分,这充分体现了诗歌的跳跃性。比兴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真诚的忧思和呼唤。关键词“枉”字非常重要,表达了对贤才的真挚与尊重。

从这两解中我们看出了曹操对于人才的渴慕以及对贤才难求的无限感慨和“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的厚重忧思,那么同学们能不能用你的理解和朗诵把这种忧思表达出来?找同学有感情朗读。

3、诗人在第四解中表达了功业未就的忧思。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曹操真的喝醉了吗,怎么想摘月亮啊?提示:乌鹊即乌鸦,此处以良禽择木而栖喻贤才择主而事。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引用前人成句,16页注解(6),这里曹操向贤才们表达了诚心和自己的广阔胸襟,这句话等于曹操拍着胸脯向人才保证:我就是高山我就是大海,请放心我一定不会“才”满为患,快来投奔我吧,让我们一起来干大事吧。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里使用了《韩诗外传》里的典故,相传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这里曹操既是以周公自比,也是以周公自励。但不管哪种,结果都是“天下归心”。曹操最终的梦想是要一统天下,万民归心,这就等于为天下贤士勾勒了一幅砰然心动的蓝图。“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真正的人生目标,作为领导者曹操在这一点上和人才们形成了伟大的共识。

4、教师提问:大家看看我们没有分析的第一解中诗人是否流露了其他忧思呢?

学生完全可以读出曹操忧的是人生短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几句诗其实体现的是中国古代文人对生命真相的哲学思考。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人生命悲剧意识全面觉醒的时期,汉王朝的兴盛繁荣让人们更加热爱生活,而对世俗生活的留恋也让人们越发觉得生命的短暂。这种对生命短暂宇宙永恒的深切体悟在后代诗歌中比比皆是,同学们能想到哪些诗句?

参考: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提示学生:我们学习诗歌,学习新知识时一定要善于联系以往所学,“温故”而且“知新”。

教师激疑发问:鲁迅曾评价曹操“是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个英雄。”曹操这样的人物怎么可能慨叹人生短暂,想要及时行乐,借酒消愁呢?你如何看待这种忧思?同学们你们认为诗人曹操会从人类永恒的生命哲学中品味出什么哲理呢?

学生自由讨论发言。教师总结:这段文字中有两个意象 —— 酒和朝露。“朝露”是汉魏晋诗歌中常常使用的意象,曹植就有诗云:“天地无终极,人命苦朝露。” 朝露象征时光短暂。 “酒”的意象在古典诗歌中最为常见,例如: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柳永“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屈子“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李清照也醉在酒里——“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范仲淹“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杜甫晚年穷困潦倒,吃饭都成问题了,却还感叹自己“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可见,借杯中物来消解胸中块垒一直是中国知识分子主流的精神交游方式。作为深谙中国知识分子心结的文人和政客,曹操开篇这千古一叹定会引起知识分子在人生经验上的共识,触动文人内心深处那最柔软的地方。看似消极感叹,实则变相提醒知识分子们“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正是因为生命短暂,所以才要更加珍惜,好好利用这短暂的生命,干出一番经天纬地的大事业。所以下文很自然地便有了人才难求和功业未就的忧思慨叹。这里提醒大家品味诗歌一定要在全面理解后整体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本诗开篇看似消沉,实则意味深长。综观全诗,感情基调应该是慷慨豪迈的。

三、全面理解诗人情感后,找同学朗读全诗,教师适时给予朗读指导。

同学们可以发现本诗中诗人的感情非常真挚,吴淇在《六朝选诗定论》中评价此诗全篇“曲曲折折,絮絮叨叨,若连贯,若不连贯,纯一片怜才意思。”作为领导者曹操这种忧思是厚重的,也许在座的同学们包括我在内还不能深刻地体会,我们只能尽量地用心去揣摩,《三国演义》中有一段曹操横槊赋诗的精彩片段,鲍国安表演得很不错,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大屏幕播放。这首使让我对曹操有了新的认识,同学们呢?

清人陈沆在《诗比兴笺》中说:“此诗即汉高祖《大风歌》思猛士之旨也。”相别而言,显然本诗技高一筹。大家觉得本诗有哪些写作技巧值得我们学习?参考:比兴、引用、用典

四、小结:

《短歌行》魏晋 曹操 篇2

诗人:曹操 朝代:魏晋 对譬酒如当朝歌露,人去生日几苦何多?。

慨当何以青青但为呦呦我有明明忧从越陌契阔月明绕树山不周公以慷解忧子衿君故鹿鸣嘉宾如月中来度阡谈宴星稀三匝厌高哺忧思难唯有杜悠悠我沉吟至食野之鼓瑟吹何时可不可断枉用相心念旧乌鹊南何枝可海不厌天下归。。。。。。?。

吐,,,,,,,忘康心今苹笙掇绝存恩飞依深心 短歌行古诗赏析 【译文】

面对美酒应该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慨当以慷,忧思难忘。)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青青子衿)正是因为你们的缘故,我一直低唱着《子衿》歌。(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你运转着,永不停止;(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掇 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汇成长河。(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契阔谈宴,心念旧思)

明月升起,星星闪烁,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月明星稀,鸟鹊南飞)

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绕树三匝,何枝可依)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只有像周公那样礼待贤才,才能使天下人心都归向我。(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赏析】

总起来说,《短歌行》正象曹操的其它诗作如《蒿里行》、《对酒》、《苦寒行》等一样,是政治性很强的诗作,主要是为曹操当时所实行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策略服务的;然而它那政治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充分发挥了诗歌创作的特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在曹操的时代,他就已经能够按照抒情诗的特殊规律来取得预期的社会效果,这一创作经验显然是值得借鉴的。同时因为曹操在当时强调“唯才是举”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所以他对“求贤”这一主题所作的高度艺术化的表现,也应得到历史的肯定。

这首诗是曹操的代表作之一。诗中抒发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用四言体写来,内容深厚,庄重典雅,感情充沛。诗的开头情绪稍嫌低沉,但整首诗的基调还是昂扬奋发的,在这点上和《龟虽寿》有点类似。按诗意划分,每八句一节,共四节。前八句为第一节,诗人对人生的短暂发出感慨和忧愁,并要借酒来浇愁。表面看写个人的感慨和忧愁,仿佛要放浪形骸,及时行乐,其实写一个大政治家祈求建功立业的广阔胸怀。“朝露”之比,形象鲜明,意蕴深刻,富有哲理。总之,第一节的节意可以一个“愁”字来概括。

接下来“青青子衿”以下八句为第二节,情味更加深厚缠绵厂。“青青子衿”二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原句,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绕在我的心间。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呢?)诗人用这古诗句,是表达对贤才的渴求。诗句语气婉转,情味深细,表达厂诗人内心深处的活动,这也是他原来颁布的《求贤令》之类的政治文件所不能达到的效果。接下来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来到我这里,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合作的。总之,诗人引用古诗自然妥贴,宛如己出,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心愿。

“明明如月”以下八句为第三节,这八句是对前两节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也就是说,从“明明如月”开始的四句说忧愁,强调和照应第一节;从“越陌度阡”开始的四句说礼遇贤才,强调和照应第二节。如此强调照应,使全诗有低昂抑扬、反复咏叹的效果。“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是说,天上的明月何时才会停止运行呢?比喻意是,我求贤如渴之心有如天上的明月,天地人共鉴,这颗心是永远不会止息的。

最后“月明星稀”以下八句为第四节,求贤如渴的思想感情进一步加深。“月明”四句既是准确而形象的写景笔墨,也有比喻的深意。清人沈德潜《古诗源》中说:“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实际上是说那些犹豫不决的人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诗人以乌鸦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我这边来。最后“周公”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顺我曹操,点明了全诗的主旨。关于“周公吐哺”的典故,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这话似也表达诗人心情。

枭雄曹操《短歌行》 篇3

图为中国承德画院院长萧玉田的工笔黄作品《曹操》,萧先生画过许多诗词的配画,此曹操乘风跋扈,甚是快哉!

短歌行

作者:曹操(东汉末年)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短歌行》是曹操的一首最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曹操非但雄才大略,在汉末群雄逐鹿的乱局中,统一了中国北方,缔造了三国时期的曹魏政权,而且也在文学、音乐、书法等方面造诣精深。

曹操本人孜孜好学,“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并且尤为“雅爱诗章”。他现存的.21篇诗章,均是以汉代乐府诗的诗体形式写作的。曹操的创新在于,他开创了以乐府诗类型化的旧题来歌咏当下的世情和时事的诗歌风尚,从中彰显个性,深切抒吐个人的心志和感怀,并以此引领和倡导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建安文学,建树了以质朴雄健、悲抑苍凉为风范特征的“建安风骨”这一美学形态。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名,多用于宴会场合。《三国演义》中的描绘为曹操在平息北方烽烟后,挥师南下,直逼长江,与孙权大战前夕,临江设宴,其时明月当头,曹操于船头横槊而立,慨然而歌,其歌咏的就是这首诗。

曹操志向高远,雄心万丈,因而在乱世中摒弃汉代选拔官吏的成规,不拘一格,慕求海内人才,《短歌行》表达的即是曹操这种志在天下,虚怀以待,思贤若渴的心怀。这首诗篇以沉厚的情思,感叹流光易逝,人生苦短,忧思雄图大业未竟,为此思慕四方贤能,期冀他们能够择良木而栖,襄助伟业。诗中巧妙借用了《诗经》中的某些诗句和形象的比喻,既倾吐了对贤才的渴求,又昭示了对来归之士的礼遇和欢欣,意蕴倍加委婉深挚,而曹操其人雄放阔达、以天下为己任的宏伟气魄更是回环于其中。

曹操《短歌行》说课稿 篇4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短歌行》,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二第三单元。

一、 说教材:

《短歌行》是在《诗经》、《离骚》和《涉水采芙蓉》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首诗继承了虽然汉代乐府的传统,面对人生苦短却一扫两汉时期及时享乐的腐朽诗风,代之以新鲜的现实内容——政治理想的高扬,建功立业的欲望,强烈的个性,都体现了魏晋时代文人的创作风格。

二、说学情:

学生虽然对诗歌已有了初步的认知,但在品读书诗歌的底子比较薄弱,对诗歌的感悟能力有待加强。

三、 课标解读及定位:

“阅读鉴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主体。新课标对这部分的要求是学生能在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并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教学大纲和教材都强调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单元的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为主,教学重点必须放在如何指导学生阅读鉴赏这方面。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基本学情,特制定本课的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曹操“忧”的内涵,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

(2)、理解诗人积极向上,追求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精神风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境创设,反复诵读、设疑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文本,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比较归纳等学习能力。

3、情感与态度:体会并学习曹操积极进取、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形成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价值观。

四、说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曹操“忧”的内涵,感受诗歌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阅读,感受诗人积极向上,追求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创作风格。

五、说教法和学法:为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本节课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朗读品味法等。

相应本课采用的学法主要有

1、体验法: 结合情境,通过诵读,深刻的理解诗歌的情感和内涵。

2、质疑释疑法: 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个性化阅读能力。

3、拓展研究法: 语文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空间,升华学生的语文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迁移比较。

六、说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导入:三国是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有多少风流人物在这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又有多少盖世英雄在这里叱咤风云,曹操就是其中典型的一员。同学们,你们试想一下,在这个风云变幻,战火纷飞的年代,曹操的应景之作应具有怎样的感情?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曹操的短歌行。

使用《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及图片作为背景。 创设语境,激趣入学,为诗歌鉴赏作好情感铺垫。

整体感知诗歌

1、朗读诗歌,

2、围绕“忧”设疑讨论。

(1)诗歌中哪个字最能体现诗人的情感?

(2)哪些诗句体现了诗人的忧?诗人为何而忧?

学生讨论,抢答发言,教师使用多媒体出示答案。

1、正音,初步感知诗味。

2、通过设疑讨论,学生能初步理解曹操“忧”的内涵。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情感变化, 设疑讨论:

(1)除了“忧”诗中还有哪些情感? 谈谈诗歌的情感变化。

(3)观看《三国演义》中的《短歌行》吟唱视频。

将学生分组讨论举手回答,教师总结,多媒体出示诗歌的.情感发展脉络。学生观看视频,发挥想象,加深对诗歌情感起伏变化的理解。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探讨,调动学生积极性,锻炼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及变化,落实本课的教学重点。使用多媒体播放《短歌行》吟唱片段 ,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落实本课重点,同时教学难点的突破服务。

品读诗歌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2、学生配乐范读。

3、评价范读效果。

4、播放范读音频。

学生根据对诗歌情感的理解,自由尝试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学生自我推荐配乐朗读。

学生结合诗歌情感及节奏等内容对范读进行评价,。

通过自由朗读,个读和评价等多种形式,在把握诗歌情感的基础上品读诗歌,读出诗味。

使用背景音乐及精美画面渲染气氛,激发学生品读的爱好,深化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拓展:阅读迁移练习

1.人生苦短,生命无常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题,试比较《短歌行》和《西门行》,说说两者对于生命短暂的忧叹有何不同。

2.全班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将学生分成八组,分组讨论。教师先启发学生,再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然后由小组代表发表各自观点,教师给予评价总结。

通过对两首不同风格的诗歌进行鉴赏比较,学生感受到面对人生苦短时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一种是及时享乐,另一种是把握时间,实现人生价值。加深对曹操积极进取、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精神风貌的理解,突破本课的难点。

通过鉴赏比较,学生自觉形成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价值观。

板书设计

短歌行

忧 人生苦短

高中语文试讲教案《短歌行》 篇5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一、导入

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出个脑筋急转弯,大家猜猜看好不好,世界上又是谁跑得最快呢?有的同学们说对了,曹操,因为说曹操,曹操就到。好的现在我们看个小纪录片了解一下历史上真实的曹操。好的,认识了曹操,我们来学习他的一首诗《短歌行》。

二、学习目标

现在,我们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请看大屏幕,我们一起读一下。现在让我们带着这3个目标一起品读这首《短歌行》。首先,我想请一位同学介绍“行”这种文体。噢,你举手了。介绍的不错,看来你的预习工作做得很好。

三、听读感悟

接下来我们来听一下这首诗的配乐朗诵,在听的过程中大家要注意它的语气、节奏和轻重音。听完朗诵,大家有什么感受?噢,感到一种忧思情怀。好现在我们一起读一下这首诗,读出这种情怀。现在想请一位同学为大家配乐朗诵一下这首诗?后面的男生你的手举得最高,你来读,读的很好,抑扬顿挫。请坐。

同学们,文有文眼,诗有诗眼,现在请大家自由的朗读这首诗,这首诗的眼睛是什么?对,是“忧”。

四、合作探究

现在,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读这首诗,然后小组讨论一下作者到底为何而忧思,又是如何写忧的?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开始吧。作者为何而忧?第一小组的同学,举手的最多,派个代表说一下吧!嗯,一忧人生短暂,二忧贤才难得,三忧天下未统一。说的很准确简练,请坐。那我们现在就来看看具体来看看作者是如何传达他的忧思的。

先看一忧,人生短暂。作者是如何写“人生短暂”的,没错把人生比作朝露,足见人生短暂。显然这首诗,首句起兴,“对酒当歌”,本是乐事,却乐极生悲,诗人油然生出人生苦短的感叹。那何以解忧呢?对,酒,杜康是借代,指的是酒。古人喜欢借酒浇愁,你能举几个例子吗?这么多,可见你的文学功底很深。

好,几杯杜康下肚,作者又将笔锋一转,转而思虑贤才难得。现在请大家自由的朗读这首诗,小组交流一下,看看作者是怎样表达对人才的渴求的?第三小组的代表你来说。你来说,没错,引用了《诗经》中的两个诗句。能为大家读一下吗。好的,请坐。这句是说我要是有满座的嘉宾,我就以礼乐相待,得天下之英才而宴请之。可见对人才的尊重。还有没有体现作者渴慕人才地方,对“明明如月”,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

我们再看这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一句本为景物描写,本句有没有更深刻的内涵呢?你是怎么理解的?没错。这样的景象触动了诗人的忧思,以“乌鹊”无枝可依比喻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体现了希望能将这些人收入麾下,使人才不再彷徨的情怀。理解的很深刻,请坐。

我们再看最后两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两句有什么来历,你来说,没错,从《管子》《史记》中化用而来。你是怎么发现的,噢,课文注释,这个习惯很好,请坐。那这句大家读出了什么情感?你来说,对,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理解的很透彻,请坐。

由此可见,这首诗流露出的不单单是忧思,这种忧思在他的统一天下大业的追求中获得了消解。好的,现在我们再一起读一下短歌行,感受一下作者的忧思与抱负。

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现在请大家自由的朗读《短歌行》,看看哪句诗最能打动你心灵。谁想谈一下自己的体会?好的,你来,你对“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比较有感触,让你认识到要珍惜时间。请坐。你呢?你喜欢“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句体现了曹操对人才的渴求。请坐。好的你说,你喜欢“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体现了曹操的博大胸襟。很好,看来这节课大家收获颇丰啊!

同学们这首词思路清晰,现在给大家5分钟时间大家熟悉一下,然后尝试这背诵一下。谁想挑战一下?你来,很好,看来你的记忆力很好。好的,我们一起尝试背一下,如果忘记的话,大家可以看一下课本。看来大家的记忆力都很好,这么快就背过了。

六、小结作业

这节课通过《短歌行》我们感受到了曹操的忧思,了解了他对人才的渴慕以及他的胸襟抱负,希望同学们也能够有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为祖国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课下请同学们将这首诗熟读成诵,并搜集曹操的其他作品加以赏析。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同学们再见!

板书

短歌行 曹操

忧 比喻 生命引用

人才 化用

短歌行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从历史的高度认识曹操。

2、理解曹操的“忧”的内涵。

3、学习曹操积极进取、重视人才的精神风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豪杰并起,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说到三国英雄,人们往往首先想到孙权、周瑜、诸葛亮等人。苏轼推崇周瑜,“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崇拜孙权,“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唐代大诗人杜甫仰慕诸葛亮,他在《蜀相》中这样赞美诸葛亮的功绩:“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陆游也以诸葛亮自况,“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周瑜等人固然称得上英雄,但人们却忽略了一个重要人物——曹操。

曹操在东汉末年“挟天子以令诸侯”,曾是中国北方的实际统治者,是一个在当时叱咤风云的人物。他堪称英雄,但历来得到的评价并不高。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概括了人们对他的三个称谓:英雄、奸雄、奸贼。那么曹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请同学们谈谈在你心目中曹操是个怎样的人? 幻灯片:

曹操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但历来人们对他毁誉参半。当年,汝南名士许劭称之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陈寿在《三国志》中:“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戏曲舞台上常把曹操塑造成白脸奸臣,成为一个阴险、残忍、狡诈、狠毒的人物。

我们应站在历史的高度看待曹操这一历史人物,承认他对历史的推动作用,肯定他的贡献。把握他的三个称谓: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今天语文课,咱们就主要分析作为文学家的一面,他的作品中必然会反映他作为政治家的抱负和情怀。

二、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的《短歌行》片段,学生整体感知。

三、把握诗歌情感主线

(一)酒是一个很多人感兴趣的话题,酒在中国文化中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文人与酒有着不解之缘,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与酒有关的诗文名句。能不能提出一些酒的例子,学过的诗文里?可以互相讨论。

一壶浊酒喜相逢——酒是喜

红酥手,黄藤酒——陆游与妻子被母亲分开,他无奈,愤恨

浊酒一杯家万里——思乡

举杯浇愁愁更愁——愁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表达了作者此时心情的孤单。

琵琶美酒夜光杯――表达的是边关将士为国杀敌的豪情壮志,豪迈。

可以这样说,酒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道具。我一直认为,酒也是一种文化,因为很多东西来源于酒,归根于酒,当你举杯的时候你会想起家乡,父母,事业,家庭,欢乐,悲伤„„看样子,酒常与某种情感相连,那么曹操的《短歌行》借酒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呢?

(二)教师配乐朗读。学生结合教师的朗读,分析本诗的风格特点。

学生齐读。

(三)曹操“对酒当歌”,抒发了什么情感呢?从诗中寻找线索(找诗眼)。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可以说,诗人的情感焦点是“忧”,那么诗人为何而忧?让我们弄清这个问题。

四、分析诗人的情感

1、“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之“忧”

这首诗第一句就颇有气势。对酒当歌,应该唱歌,但诗人却想到了人生的长短,“人生几何”,分明是感叹人生短暂,短得就像朝露。我们说过,酒代表各种感情,这首诗是从什么开始的?

明确:忧。忧人生之短。而且短得就像朝露。

板书:光阴易逝

师:诗人举起酒杯的时候,照理应该高兴,可诗人满腹忧愁,用什么来解忧呢?

生:酒。

师:对。民间有“借酒浇愁”的说法。可是酒真能解忧吗?当然不能。李白说过:“举杯销愁愁更愁。”,唐代诗人罗隐也说:“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酒即使能让人忘却忧愁,也只能是暂时忘却,而不可能从根本上除去,比如忧人生短暂,酒并不能延长人生。那么感到人生短暂,只能从自身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但有一个问题是,同样意识到人生短暂,人生态度却未必相同。

及时行乐 李白——人生得意胥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无名氏——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积极进取 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陆游——镜中衰鬓已先斑。

毛泽东——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师:曹操看到人生短暂,曹操持何人生态度?

明确:“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从表面看,曹操的人生态度是消极的。但联系曹操的一生,我们不难做出判断,曹操是积极进取的,看似及时行乐,实则把深沉的情感隐藏在酒中。

2、曹操急于实现人生理想,深感人生有限。他要实现理想,迫切需要什么条件?他迫切需要人才的辅助。

问:诗人如何表达对人才的渴盼?

明确:借用《诗经》中的句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句是表达一个姑娘对情人的思念,曹操把它借用过来,表达对贤才的渴求。姑娘对情人的深深思念,正切合曹操的心态。借用得天衣无缝,准确生动。那青青的衣领,我悠悠的心,因为你的原因,我一直沉默到现在,美丽的鹿鸣叫着,悠闲地吃草,我有很多朋友,能够在一起欢聚一堂,演奏着迷人的音乐。作者写得何等美丽!

师:引来人才固然是好事,但用好人才更重要。结合鸿门宴相关情节,讨论刘项二人成败与用人态度的关系。

项羽:刚愎自用 乌江自刎

刘邦:虚心请教 成就天下

师:曹操如何对待人才?从何处可以看出其对人才的态度?

生:“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里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

2、“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之“忧”

师:这里的“忧”和上文的“忧”一样吗?诗人为何而忧?

明确:“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诗人用月比喻人才,深情呼唤:天下贤才,我何时才能得到你们呢?显然这里忧的内涵是“贤才难得”。

(板书:贤才难得)

师:诗人在酒宴上演唱此诗,哪几句最切合宴会主题? 明确:“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这几句的含义,其实就是在翻译。

师:曹操面对满座嘉宾,感谢他们的到来。看着众多的贤才,曹操内心应是什么样的情绪?当然是满心喜悦。那他为什么还要“忧”呢?

明确:曹操虽然已经拥有许多人才,但他并不满足,还希望有更多的人才到他这里来。因为他所做的是一项伟大的事业,自然需要大量的人才。这一“忧”一“喜”正好深刻揭示了曹操求贤若渴的心情。

3、忧的根源

曹操一忧光阴易逝,二忧贤才难得,因为理想尚未实现,其实这正反映了他内心更深更重的一种忧愁,请大家自己概括一下。

(板书:功业未就)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一是时光易失,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忧 二是贤才难得,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三是功业未就。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正因为功业未就,曹操思贤之心才会如此强烈。曹操渴求人才,天下人才也不是仅仅在等待,他们也在寻找自己的用武之地,从哪可以看出来?

明确:“绕树三匝”句。“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见《三国演义》)。

师:绕树三匝句,鸟儿为什么找不到可以栖落的枝头?

生:没有贤主。

师:回答得很好!这话从曹操口中说出,有没有弦外之音?其实这是诗人发出的一个召唤:天下贤才到我这里来吧,我时刻在恭候着你们!

师:诗中充满对人才的渴盼,一片谦恭之气,但有同学说其中又有一种霸气。从哪些句子可以感受到?

明确: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借周公的典故,既表达了对人才的谦敬,又委婉地流露出其吞吐天下的雄心壮志,气势是宏大的,意义上深远的。“山不厌高,水不厌深。”诗人正是为了成为高山,成为深海,才如此虚怀若谷。对,心里没有霸气的人,笔下便没有霸气。

问:“诗言志”,结合曹操的忧,说说诗人抒写了什么“志”?

明确: 志 广纳人才,建功立业,统一天下。

五、研究性探讨

曹操志向远大,同时深知成就天下不能单凭匹夫之勇,必须依赖天下贤能,故而求贤若渴。其实三国时代,何止曹操一人重视人才,刘备发现诸葛亮这匹千里马,留下“三顾茅庐”的美谈。

幻灯片: 有人说三国之争实为人才之争,最后魏蜀吴之所以能三足鼎立,某种程度上就是因为他们各自拥有一大批才智过人的能臣与骁勇善战的武将。可以说人才得失,生死攸关。假如你有机会成为一个团队的领导,你将如何对待人才?你希望得到什么样的人才?

你将如何对待人才?

同学一:提供有利条件。高薪,高职位

同学二:好的工作环境。

同学三:尊重。

你希望得到什么样的人才?

同学一:复合型人才

同学二:创新型人才

提醒学生,自己首先应成为一名人才,从现在就要为将来打好基础。

六、课后作业

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一定对曹操这一历史人物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请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曹操的理解。

板书设计::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忧的是人生苦短

英雄的慷慨悲歌

短歌行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意象鉴赏并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高尚的品德情操。

【教学方法】诵读和鉴赏

【教学设想】通过诵读、分析讨论,体味《短歌行》“忧”而奋发、慷慨悲凉的思想感情。【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具体教学步骤】

一、导语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里以吐纳风云的气势,睥睨历代君主:“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诚然,以毛泽东的文治武功,的确可以站在这样的高度去俯视封建君王。如果历史上只有一个人可以与他相提并论,这个人只能是魏武帝曹操。

二、关于曹操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罗贯中《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脸谱也将曹操勾成白脸,这与历史的真实面目颇有出入。实际上,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作为政治家:曹操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他在北方大力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任人唯贤,当时四方知名的文士几乎网罗无遗。(赤壁之战发生于公元208年,汉建安十三年)

作为军事家: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他继承并发扬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诗歌传统,始创“以古题写时事”的诗风,被后人称为“汉末实录”。他的诗歌内容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曹操自己的文学路线和写作态度对于其他作家起着更具体的领导和倡导作用,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曹操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其实„„

三、整体感知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曹操吟诵《短歌行》的相关片段。学生读诗、交流。

四、课文讲读

导析:这首《短歌行》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曹操在其政治活动中,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又正因为运用了诗歌的形式,含有丰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独特的感染作用。

释忧:诗言志,歌咏怀,曹操的心情如何呢?唯一“忧”字可总曹公心境。“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杜康酒真的能化解曹公之忧吗?通览《短歌行》全篇,可知好酒并未使曹操真正地解忧,那么是什么样的忧愁令这位有着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举杯消愁愁更愁”呢?

朗读、讨论、交流、明确:一忧“人生苦短”。二忧“求贤不得”。三忧“功业未就”。析结构析诗句:按照诗意分为四节来读。

分解1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幽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激疑:在里作者强调他非常发愁。那么愁的是什么呢?格调(风骨)如何?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情调悲凉,慨叹人生短促和年华消逝;更重要的是全诗洋溢着高昂的情绪,蕴藏着及时努力的思想。而与诗人求贤未得、功业未就有密切关系。

在这八句诗中,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由于自私、颓废、甚至反动的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目的而愁,那就成为一种积极的情感。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在这里所表达的愁绪就是属于后者,应该得到恰当的历史评价。

警醒:人生只有一次,我们总觉得时间还很多,其实,人生苦短,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所以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好好创造条件,把握现在,服务明天。

分解2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设疑:这里引用的哪些诗句?表达了什么内容?运用的是什么手法?

朗读、讨论、交流。明确:这八句情味更加缠绵深长了。“青青”二句原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话,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传给我音信?)曹操引用这首诗,而且还说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诵它,这实在是太巧妙了。用典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实在是太周到了,的确具有感人的力量。而这感人力量正体现了文艺创作的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紧接着他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竭诚待以“嘉宾”之礼的。这八句仍然没有明确地说出“求才”二字,因为曹操所写的是诗,所以用了典故来作比喻,这就是“婉而多讽”的表现方法(即含蓄的表达方式)。

分析3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设问:这组诗句与前面诗段是怎样关联并发展诗意的?

朗读、思考、交流。提示:这八句是对以上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以上十六句主要讲了两个意思,即为求贤而愁,又表示要待贤以礼。前四句又在讲忧愁,是照应第一个八句;后四句讲“贤才”到来,是照应第二个八句。因此使全诗更有抑扬低昂、反复咏叹之致,加强了抒情的浓度。再从表达诗的文学主题来看,这八句也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含有深意的(继而多样解读: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第一种说法:天上的明月常在运行,不会停止(“掇”通“辍”,“晋乐所奏”的《短歌行》正作“辍”,即停止的意思);同样,我的求贤之思也是不会断绝的。关于这一点作者在下文还要有更加明确的表示,这里不过是承上启下,起到过渡与衬垫的作用。

第二种说法:“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字面意为“天上那明亮皎洁的月亮,什么时候才可以摘取呢?”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比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分析4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设疑:前四句诗的内容可作哪些解读?

讨论、交流、小结:是自然环境描写。相传这首诗写于曹操与孙权对战前夕,曹操在长江边宴请诸将,其实月近中天,使诗人豪兴大发。同时这也是社会环境描写(可理解为连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也可理解为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似乎后者更贴切一些。

所以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这四句诗生动刻画了那些犹豫徬徨者的处境与心情,然而作者不仅丝毫未加指责,反而在浓郁的诗意中透露着对这一些人的关心和同情。完全是以通情达理的姿态来吸引和争取人才。而象这样一种情味,也是充分发挥了诗歌所特有的感染作用。

设问:最后四句是怎样表达主旨的? 分析提示:最后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地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我,确切地点明了本诗的主题。“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是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越多越好(山不厌土,故能成其高;海不厌水,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厌士,故天下归心)。

小结:《短歌行》正象曹操的其它诗作如《蒿里行》、《对酒》、《苦寒行》等一样,是政治性很强的诗作,然而它那政治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诗人以貌似颓放的意态来表达及时进取的精神,以放纵歌酒的行为来表现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考,以觥筹交错之景来抒发心忧天下和渴慕人才之情。

《短歌行》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看到曹操作为一代政治家的英雄本色:他有爱才、礼贤的坦荡胸襟;他有统一天下的宏大志愿;他有开创新局面的进取精神。尽管他也有“忧”,有“很深的忧”,但是他的“忧”是站在国家的高度、英雄的角度之上的“忧”,这绝非杜康酒所能消解。

这首诗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有:感情深挚,婉曲动人;引用《诗经》成句,自然贴切。风格则苍茫悲凉。

五、作业:《学海导航》习题

短歌行教案 篇8

生平:曹操(155~220),即“魏武帝”,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操是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封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曹操一生征战,为尽快统一全国,他在北方广泛屯田,兴修水利,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其次,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抑制豪强,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精通音律,善作诗歌,抒发政治抱负,诗风慷慨悲凉。

作品:《蒿里行》《观沧海》《薤露行》《短歌行》《苦寒行》《碣石篇》《龟虽寿》等。后人辑有《曹操集》。此外,他还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

评价: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二、创作背景

曹操巩固了北方割据势力后,在建安十三年回到邺都,立刻着手改革官制,自任丞相,将军政大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而此时,孙权统一了江南,建立东吴政权,刘备在荆州积蓄扩展力量,伺机活动。曹操深感今后的对手更强更难对付,必须广招贤才,迅速扩大自己的力量,方有取胜的把握。南征的战事迫在眉睫,曹操的这层忧虑也日益加深。终于在一次宴会上,他使用“短歌”的形式将自己的思虑公布于众。

三、常识

1.古体诗

文学史习惯上把唐以前出现的所有诗歌体裁称为“古体诗”。最古远的,当属创作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后经孔子编修成集的《诗经》;然后是战国末年屈原等楚地诗人创作的带“兮”字的“骚体诗”(又名“楚辞”),屈原的《离骚》是其代表;汉代出现了朝廷官署采集整理的“乐府民歌”,如《孔雀东南飞》,以及诗人仿乐府民歌而创作的“乐府诗”(分为“歌”“歌行”“引”“曲”“吟”等小类),如《短歌行》(曹操);汉、魏、晋、南北朝诗人们还创作有大量的四言、五言、七言及杂言等诗,如《古诗十九首》,《归园田居》(陶渊明)等。

2.建安风骨

建安(汉献帝年号)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创作诗歌,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反映了社会的**和民生的疾苦,同时又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这种杰出成就被称为“建安风骨”,也叫“魏晋风骨”,被后人尊为典范。魏国统治者曹氏父子都爱好文学,招揽文士,在他们周围聚集了众多作家。他们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掀起了一个诗歌创作的高潮。

3.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杜康,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酿酒始祖”,因杜康善酿酒,后世将杜康尊为酒神,制酒业则奉杜康为祖师爷。后世以“杜康”借指酒。

4.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出自《诗经·郑风·子衿》。青衿,青色交领的长衫,古代学子和明清秀才的常服,即学子之服,后因称读书人为“青衿”;也用来借指青少年,本诗中指代有学识的人。子,对对方的尊称。衿,古式的衣领。

5.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吐哺,吐出嘴里含着的食物。归心,人心归服。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武王去世,成王幼小,尚在襁褓之中。周公担心天下人听说武王死而背叛朝廷,就登位替成王处理政务,主持国家大权,而命其子伯禽代自己到鲁国受封。周公告诫伯禽说:“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在全天下人中我的地位不算低了。但我却洗一次头要多次握起头发,吃一顿饭多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就是为了起来接待贤士,这样还怕失掉天下贤人。你到鲁国之后,千万不要因有国土而骄慢于人。”后遂以“周公吐哺”“一沐三捉(握)发,一饭三吐哺”形容在位者渴求贤才,热切殷勤地礼待贤才,为延揽贤才而忙碌。

6.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阡陌:指在广袤的田野上南北走向和东西走向并且相互交错的田间小路。其中,“阡”指南北走向的田间小路,“陌”指东西走向的田间小路。

四、重点字词

当:对着的意思

几何:意思是“多少”

朝露:意为早晨的露水。文中是指人的一生很短,就和早晨的露水一样,见到太阳就干了。

去日苦多:指一生中逝去的日子已经很多了,感叹人的一生很短暂。去日,已经逝去的岁月。苦多,苦于太多。

慨当以慷:指宴会中的歌声慷慨激昂。整句的意思为应该用慷慨的方式来唱歌。“慨当以慷”是“慷慨”的间隔用法。

杜康:传说是最早造酒的人,文中的意思“酒”。

但:只是

沉吟:释义1、沉思低吟,低声吟诵。2、间断地低声自语,迟疑不决。文中的意思是指对有才干的人的思念和倾慕之情。

呦呦:鹿叫的声音。出自《诗经·小雅·鹿鸣》,文章中用来表达欢迎有才干的人。

苹:艾蒿

鼓:弹

掇(duō):拾取,摘取。何时可掇,意思就是什么时候可以停止呢?

陌:东西方向的田间小路

阡:南北方向的田间小路

枉用:这里是“枉驾”的意思。

相:指代性副词,可译为“我”。

存:问候,怀念。

契阔:久别重逢

讌(yàn):通假字,通“宴”(原文中讌为“?”)。

乌鹊:乌鸦

三匝(zā):三周。匝,周,圈。

依:栖。

《短歌行》教案案例 篇9

宁晋第二中学张兰花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短歌行》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

(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安排的是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这个单元的诗歌可以说是高中学生学习诗歌的第一

阶段。单元内容包括:《<诗经>两首》、《离骚》、《孔雀东南飞》、《汉魏晋诗三首》。《短歌行》是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的作品。抒写时光易逝、功业未就的苦闷和作者招贤纳士的诚心和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会为以后学习唐诗宋词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重点:体会诗文塑造的诗人形象,以及身处**时代的人生感受及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让学生再诵读中体验古体诗的情感魅力和艺术技巧;让学生在迁移阅读名著《三国演义》中了解个性独特的诗人曹操。

3、教学难点:掌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特别是典故的用法。教师指导学生找到资料后要尽量多分析,筛选出自己需要的资料,然后围绕主题进行综合,在上课的时候按照什么思路来展示自己的收获

二、教学目标设计

通过反复诵读,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根据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我认为这节课应达到两个教学目标:一是注重语文应用、审美、探究与迁移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二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挥语文课的育人功能,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再结合本单元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诵读、设疑、自主探究等方法使学生透过诗文把握诗歌内涵。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全诗,体会诗歌审美情感。体会诗歌的情感基调,把握诗中情调的起伏、断续、变化的特点。学习运用典故及引用诗句表达感情的技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诗人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积极进取的精神。引导学生珍惜光阴、树立远大志向,培养高尚的情操。

三、学生情况分析

本科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进入高中学习的时间只有三个多月,现在已经完成了必修

(一)的学习。学习了现代诗歌单元,有了一定的诗歌学习基础,初步掌握了读诗的基本方法,但是还未能形成成熟的稳定的学习方式。同时,本单元学习是高中第一次接触古代诗歌,诗歌语言上的障碍和时间上的跨度对他们来说都是学习上的困难。高中阶段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索意识和兴趣,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的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他们设置新的学习情境,提供合作探究的机会。

四、教法分析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

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据此,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朗读法:让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课文,体会诗人的情感。

2.讨论点拨法:从不同角度设疑,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主解决疑问,把握诗文内涵。

3.理解领悟法: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感悟。

这样,就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知识水平出发,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发现、1

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学法分析

根据新课标,结合本文特点,我设计具体学法如下:

1、课前探究准备阶段

上一篇:妈妈的爱是大海作文下一篇:公司年会主持人台词串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