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读后感(通用6篇)
书已读完,李叔同先生的这首送别曲仍然在心中回荡。在寂静的夜伴着歌曲的余音,我用浅拙的文字来追寻李叔同先生“悲喜交集”的一生。
如果把人的生活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少年时李叔同的生活属于物质生活层次。他出生在一个天津富商之家,家境富裕,文化底蕴深厚。从小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较早的接受教育。遗憾的是他没能逃过封建婚姻这条枷锁。因为他是个孝子,违背父母意愿的事他是做不出来的。但李叔同是个性情中人,没有爱情的婚姻于他无疑是一潭死水,如何能荡起快乐的涟漪。父母离世后,李叔同痛苦万分。他觉得自己成了一叶浮萍无所依靠了!后来他与妻子离了婚去了日本,从此他的物质生活结束,精神生活开始。
到日本后,他肄业于东京美术专科学校,主修油画,兼攻钢琴。课余热心于话剧活动,和同学联合创办了“春柳剧社”。还创办了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并发表歌曲多首。学成归国后,在津沪杭等地从事艺术教育事业同时做《文美杂志》的主编。他是在中国学校开设人体写生课的第一人。然而他的思想和才华不被大多数人接受。他们妒忌他的才华,侮辱他的艺术。他只是对工作更加尽职尽责,对学生关爱有加。可是谁能想到此时他正在酝酿一个痛苦而又无情的决定――皈依佛门。说这个决定痛苦,是因为他从此要离开妻儿,告别学生,只身前往寺院。说这个决定无情,是因为他抛妻弃子,放弃学生,一个人寻求超脱世界。或许我们根本不用来评价是非,追求因由。因为一颗追求光明和自由的心是任何人都没有权利阻挡的。也许李叔同觉得他的精神生活应该升华,是时候寻一方净土安放他的灵魂了!
李叔同皈依佛门后法号是“弘一法师”。他精研佛理,却没放弃艺术。艺术与宗教本来就有同一的归趋,他的艺术,不限在诗里,也不限在画里,到处都是,随处可得。对日常生活的观照咀嚼在他的文章《白马湖放生记》中被表现的淋漓尽致。他这样写道:“放生(鱼虾)之时,岸上簇立而观者甚众,皆大欢喜叹未曾有。”我们不妨把这看作是他普度众生的一个缩影。
我想借用李叔同先生的学生――着名画家丰子恺的话给李叔同一生的角色做个总结。丰子恺说:“李先生的确做一样像一样,少年时做公子,像个翩翩公子;中年时做名士,像个名士;做话剧,像个演员;学油画,像个美术家;学钢琴,像个音乐家;办报刊,像个编者;当教员,像个老师;做和尚,像个高僧。李先生何以能够做一样像一样呢?就是因为他做一切事都认真地、严肃地、献身地做的缘故。”我喜欢李叔同的每一个身份,但尤喜欢他为高僧,因为他人性的光辉在这一时刻得到最大的诠释。他尊重生命,一只小虫爬到他身边他会轻轻地把它放归大地;他普度众生却不在乎自己性命的安危,患病后他对医生说:“小病从医,大病从死。即是大病,从死便是了!”试想,世间能有几人能将死看的这样豁达、洒脱。()
2. 名誉自屈辱中彰。德量自隐忍中大。
3.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事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4. 喜来时一检点。怒来时一检点。怠惰时一检点。放肆时一检点。
5. 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有事斩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6. 静能制动。沈能制浮。宽能制褊。缓能制急。
7. 天地间真滋味,惟静者能尝得出。天地间天机括。惟静者能看得透。
8. 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9. 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10. 有作用者。器宇定是不凡。有智慧者。才情决然不露。
11. 意粗性躁。一事无成。心平气和。千祥骈集。
12. 世俗烦恼处。要耐得下。世事纷扰处。要闲得下。胸怀牵缠处。要割得下。境地浓艳处。要淡得下。意气忿怒处。要降得下。
13. 以和气迎人。则乖l灭。以正气接物。则妖气灭。以浩气临事。则疑畏释。以静气养身。则梦寐恬。
14. 观操存在利害时。观精力在饥疲时。观度量在喜怒时。观镇定在震惊时。
15. 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
16. 轻当矫之以重。浮当矫之以实。褊当矫之以宽。执当矫之以圆。傲当矫之以谦。肆当矫之以谨。奢当矫之以俭。忍当矫之以慈。贪当矫之以廉。私当矫之以公。放言当矫之以缄默。好动当矫之以镇静。粗率当矫之以细密。躁急当矫之以和缓。怠隋当矫之以精勤。刚暴当矫之以温柔。浅露当矫之以沉潜。溪刻当矫之以浑厚。
17. 诿罪掠功。此小人事。掩罪夸功。此众人事。让美归功。此君子事。分怨共过。此盛德事。
18. 毋毁众人之名。以成一己之善。毋没天下之理。以护一己之过。
19. 大著肚皮容物。立定脚跟做人。
20. 人性中不曾缺一物。人性上不可添一物。
21. 君子之心不胜其小。而气量涵盖一世。小人之心不胜其大。而志意拘守一隅。
22. 怒是猛虎。欲是深渊。
23. 忿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
24.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惩忿如救火。窒欲如防水。
25. 心一模糊。万事不可收拾。心一疏忽。万事不入耳目。心一执着。万事不得自然。
26. 一念疏忽。是错起头。一念决烈。是错到底。
27. 古之学者。在心地上做功夫。故发之容貌。则为盛德之符。今之学者。在容貌上做功夫。故反之于心。则为实德之病。
28. 只是心不放肆。便无过差。只是心不怠忽。便无逸志。
29. 处逆境心。须用开拓法。处顺境心。要用收敛法。
30. 世路风霜。吾人炼心之境也。世情冷暖。吾人忍性之地也。世事颠倒。吾人修行之资也。
31. 实处着脚。稳处下手。
32. 读书有四个字最要紧。曰阙疑好问。做人有四个字最要紧。曰务实耐久。
33. 事当快意时须转。言到快意时须住。
34. 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35. 尽前行者地步窄。向后看者眼界宽。
36. 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国家。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贻子孙。
37. 聪明睿知。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道德隆重。守之以谦。
38. 不与居积人争富。不与进取人争贵。不与矜饰人争名。不与少年人争英俊。不与盛气人争是非。
39. 富贵。怨之府也。才能。身之灾也。声名。谤之媒也。欢乐。悲之渐也。
40. 浓于声色。生虚怯病。浓于货利。生贪饕病。浓于功业。生造作病。浓于名誉。生矫激病。
41. 想自己身心。到后日置之何处。顾本来面目。在古时像个甚人。
42. 莫轻视此身。三才在此六尺。莫轻视此生。千古在此一日。
43. 醉酒饱肉。浪笑恣谈。却不错过了一日。妄动胡言。昧理从欲。却不作孽了一日。
44. 不让古人。是谓有志。不让今人。是谓无量。
45. 一能胜予。君子不可无此小心。吾何畏彼。丈夫不可无此大志。
46. 怪小人之颠倒是非。不知惯颠倒方为小人。惜君子之受世折磨。不知惟折磨乃见君子。
47. 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识见。容一番横逆。增一番器度。省一分经营。多一分道义。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加一分体贴。知一分物情。
48.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不自满者受益。不自是者博闻。
49. 有真才者。必不矜才。有实学者。必不夸学。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一曲淡淡的离愁让我认识了李叔同,柔美的歌词写出了别绪,让人听来百感交集。
这首广为传唱的歌曲就是李叔同的代表作。然而读过《弘一法师》才知道,要取得对李叔同的全面认识,仅凭着一首《送别》是远远不够的。原来,李叔同不仅仅是一位词作家,他的卓越成就表现在诸多方面。比如,在美术方面,他在我国是最早教授《西洋美术史》的人,是最早倡导人体美术教学的人,是最早使用人体模特进行美术教学的人;在话剧方面,他编写了我国第一部话剧剧本《文野婚姻》,组织了我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演出了我国第一部翻译话剧《茶花女》;’在音乐方面,他编辑出版了我国第一本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创作了我国第一首三部合唱歌曲《春游》,他的《送别》、又是在我国流传最久的一首学堂乐歌。有人将在中国艺术史上拥有这么多第一的他,推崇为“中国近代艺术之父”。
然而,最吸引我的却是他的“三层楼”的生活态度。他的弟子丰子恺先生将人生喻为三层楼: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在这三层楼的“人生”里,有人懒得或无力走楼梯,就住第一层,把物质生活搞得很多很多,锦衣玉食,尊荣富贵,孝子贤孙,抱这样人生观的人,在世间占大多数。其次,高兴或有力走楼梯的,就爬上二层楼去玩玩,或久住在里,专心学术文艺。这样的人在世间也很多,即所谓“知识分子”“学者”“艺术家”。还有一种人,“人生欲”很强,二层还不满足,再爬,到了三层楼,这就是灵魂世界了。在这里的做人很认真,他们以为钱财子孙都是身外之物,学术文艺也是暂时的美景,连自己的身体都是虚幻的存在。他们不肯做本能的奴隶,必须追究灵魂的来源,宇宙的根本。弘一法师就是这类“人生欲”很强之人。
李叔同出身世家,父官吏部尚书,曾经业盐商,后开银庄。他们家道殷实。这是李叔同的第一层楼。青年时候,他是一个翩翩公子,英俊博学,驰名全上海;后来留学日本,他多才多艺,诗文、词曲、话剧、绘画、书法、篆刻无所不能。托起了中国现代音乐、绘画,传承中国书法、篆刻、诗词的使命。这是他的第二层楼。而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大师在杭州虎跑寺剃度为僧。这是绚烂至极的平淡、雄健过后的文静、老成之后的稚朴。艺术的最高点就是信仰,作为艺术大师的李叔同皈依佛门,成为中国律宗第十一世祖——弘一法师,也就实属必然了。
2.作者用“温而厉”来形容李先生的外貌,这“温而厉”是指__________。
3.第一段中有几处“端坐”,分析正确的是( )。
A.①处“端坐”,表明李先生对学生们的做法的不满意,用“端坐”来警告他们。
B.②③处“端坐”体现学生看到这情形很害怕所以“端坐”。
C.①②③处“端坐”都表示了师生的自觉。
D.预备铃响,李先生就早已“端坐”在讲台上这①处“端坐”表现了李先生的工作态度自认真,而②③处,则体现了榜样的力量。
4.第二段写了李叔同先生与学生交往的几件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_________。
A.李先生不责备学生,是因为这些小事,用不着大声批评。
B.上课不批评,只是怕影响课堂气氛,并非姑息,而是要下课严惩。
C.批评时是“轻而严肃的”,体现出李先生对这些事情很重视,但是以“礼”和“理”服人。
D.李先生脾气很好,不怎么跟学生计较。
5.李先生对犯了错误的同学都“和气”,还“躬”,然后“自己轻轻地把门关了”,这体现李先生对学生的教育是_________。
A.身体力行,以身作则
B.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C.不斤斤计较
比如说,坊间说李叔同抛弃妻子出家,事实上李叔同出家前是经过家属同意的。再比如,李叔同出家后所需花费,他只接受最亲近的人夏丏尊、刘质平、广洽法师的布施,大部分时候是他亲自开口索要,没看出任何不好意思。李叔同在跟夏丏尊、刘质平通信时的语气是朋友之间的谈心,会说一些个人隐私,也会说出对人对事真切的感受。与丰子恺则多探讨艺术创作,句句都是真知灼见。与其他人则属于正常交流,客气、严谨、认真,语气得体,谆谆教导,慈悲为怀。
每封信不长,几百字,文言文,但基本能读明白。如果对李叔同生平足够了解,对于理解信中内容会有帮助。读完李叔同的书信集,再去读那些小文艺青年卖弄风花雪月的李叔同传记,你会有一种刚喝完老白干瞧不起碳酸饮料的感觉。
作者:老K
高一《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
教材:人音版《音乐鉴赏》(必修)
年级:高一年级
课时:一节课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了解20世纪初“学堂乐歌”的概况及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
2、聆听《体操—兵操》、《黄河》、《祖国歌》,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
3、认识、了解代表音乐家沈心工、李叔同的生平及代表作品。
教学重点:
1、聆听《体操—兵操》、《黄河》、《祖国歌》,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
2、认识、了解沈心工、李叔同的生平及代表作品,了解20世纪初“学堂乐歌”的概况。
教学难点:
学生了解填词歌曲,尝试自主创编歌曲。
教学准备:
多媒体、CD光盘、钢琴或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弹奏《送别》伴奏,学生跟唱歌曲。并问:歌曲表达了什么情感?作者是谁?学生回答后,教师导入课题,并介绍这是一首填词歌曲,属于20世纪初的“学堂乐歌”。设计意图:运用学生跟唱较熟悉的歌曲《送别》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
二、新授课
1、学习音乐知识
A、20世纪初“学堂乐歌”的概况。
B、了解20世纪初“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的影响,具有什么时代意义。
C、音乐家沈心工的生平及代表作品。
D、音乐家李叔同的生平及代表作品。
(1)将学生分为四大组分别自学一个问题。
(2)自学后两组学生代表分别展示学习成果。
(3)教师点评,并补充。
设计意图:通过自学音乐知识,加深学习印象和效果,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聆听《体操—兵操》、《黄河》、《祖国歌》,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
A、聆听《体操—兵操》
(1)请学生回答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是什么?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
(2)学唱歌曲,教师钢琴伴奏
(3)旋律填空练习。(歌曲的前两句)
B、聆听《黄河》
请学生回答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C、聆听《祖国歌》
请学生回答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师问:三首歌曲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点,结合时代背景它们反映出了什么时代意义? 学生思考后发表个人意见,教师评价并补充。
同学们,三首歌曲都表达出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20世纪初,我们的祖国内忧外患,人民渴望富国强兵、民主自由,歌曲反映出了当时的时代心声。同时,歌曲的旋律朗朗上口,便于传唱,为传播爱国主义思想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很多学堂乐歌的旋律来自西方音乐,随着学堂乐歌的发展,西洋音乐及其相关文化得以在我国传播,对我国近代音乐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聆听音乐,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情感。通过探究问题,让学生归纳音乐文化,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拓展实践
(1)为歌曲《送别》的旋律自主创编歌词。
(2)请学生展示创编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创编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
四、课堂小结
【李叔同读后感】推荐阅读:
李叔同事迹11-02
《怀李叔同先生》教学设计05-26
弘一法师李叔同佛语经典语录06-08
《百年孤独》读后感字读后感06-10
《边城》读后感作文800字_读后感06-12
六年级读后感:安徒生童话读后感05-24
初中生优秀读后感:《顶碗少年》读后感09-21
高二年级读后感:孟子的读后感700字10-30
大学新生读后感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