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饮食

2024-08-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传统节日饮食(推荐10篇)

传统节日饮食 篇1

生活于东北地区白山黑水之间、三江平原一带的少数民族,主要有满族、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等族。

满族以定居耕作农业为主,以狩猎为副。满族人最喜欢食用的是“福肉”(清水煮白肉),过年时主要吃饺子和“年饽饽”,冬季的美味是白肉酸菜火锅。

赫哲族以狩猎为主,由于气候寒冷,故以鱼、兽为主要饮食,而最突出的则是将生鱼拌以佐料而食的“杀生鱼”。

而生活于大小兴安岭的鄂伦春和鄂温克族,以狩猎为获取食物来源的主要内容,尤喜生食狗肝和半生不熟的各类兽肉。

北方的蒙古族,由于地处沙漠和草原,他们的饮食以羊肉和各种奶制品为主,一般羊肉不加调味品,以原汁煮熟,手扒为主,宴客或喜庆的宴会,则以全羊席为最贵。

而生活于西北地区的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等,其饮食原料上与蒙古族没有多大区别,只不过他们的面食要稍为丰富,并多以油炸为主。

西北的少数民族主要有维吾尔、回、藏等族。维吾尔族日常饮食主要以牛乳、羊肉、奶皮、酥油、馕、水果、红茶为多。

藏族居住于青藏高原,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其饮食以牛、羊、马、骆驼、牦牛的肉和乳为主,并大量食用青稞、小麦,以及少量的玉米、豌豆。平常饮食称之为糌粑、青稞酒。

西南少数民族多居位于深山密林之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饮食。即肉食以猪和鱼为主,加有各种昆虫和蛆虫;主食以米为主;喜欢腊干或腌薰的肉;喜欢各种腌制的菜;有各种植物或粮食作物为原料酿制的酒可供饮用。

2.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服饰差异

回族:女子穿大襟短衣,戴盖头。男子穿白色对襟衫、黑背心,戴白或黑小圆帽。散居各地的回族穿汉族服装。

藏族:传统穿用藏袍,是敞领口、右大襟、系腰带的大袍,用氆氇、毛皮及其他面料制作;牧区羊皮袍不挂袍面,以腰带系结底襟可作被袋用;农区妇女夏秋为无袖袍;男子穿袍时习惯褪右袖以便活动;女袍的内衣襟短袖长,前系邦单(又称邦垫,为饰有横彩条的氆氇围裙);配穿靴,男子戴礼帽或皮帽。此外,西藏山南一带女子穿背夏,是一种对襟无扣长背心,多用黑氆氇制作。

维族:女子穿艾得丽斯绸连衣裙、衬裙,深色绣花背心,系鲜艳的头巾(老年白纱巾或大幅白盖头)。男子穿袷袢(以方巾束腰),套头大衬衫。男女老少喜戴尕巴(四棱绣花小帽),着高靿靴(女子内着长统袜)、加套鞋。

锡伯族:女子穿袍(青年的袍腰部打褶象连衣裙)、背心、肥裤(扎裤脚)。男子穿箭袖前开衩长袍,或短袄、长裤。东北地区锡伯族着当地汉族服装

满族:女子穿旗袍、高底花鞋(称花盆底)。男子穿箭袖开衩袍褂,束腰带。蒙古族:男女老幼皆穿用蒙古袍,有红、黄、紫、深蓝等色,传统式样为身宽袖长、下摆不开衩、襟和摆采用镶绲装饰,束彩腰带。此外,女子缠红、蓝头巾,穿皮靴,盛装时戴冠、缀银饰;男子缠红、黄头巾或戴蓝、黑、褐色帽,穿高靿皮靴。

苗族:女子穿大领对襟短衣、长短不同的百褶裙,打裹腿,或为大襟短衣、宽脚裤、围腰,采用多姿多彩的头饰;节日盛装,常采用刺绣、蜡染等工艺装饰服装,以及多种传统银饰,如项圈、手钏、银衣(银饰钉于衣上)。男子为短衣长裤,或穿对襟麻布长衫、披羊毛毡(上有几何图案)。

彝族:大小凉山男女老幼四季披用白、灰、青三色羊毛线织成的擦尔瓦(即披风),上织有花纹,有的下端密集长流苏。擦尔瓦始用于汉、晋;白天御风雪,夜可作被。此外,女子穿大襟上衣(绣花或绲边)、多节多色的曳地百褶裙或长裤、围腰,着瓦式方头帕或青布包头;云南少女戴鸡冠帽、缀银泡,在赛装会、插花节上穿刺绣服装。男子为大襟或对襟衣、多褶裤(裤脚宽窄不一,宽者1m),青或蓝布帕包头(前方突出细长锥形“英雄结”),左耳戴大耳珠、缀丝穗;老年穿长袍,戴瓜皮帽。

壮族:女子传统装束为大襟或斜襟上衣、褶裙或宽脚裤、绣花围腰。男子着唐装,包头。三月三节,着节日盛装。

土家族:女子传统的服装为左开襟大袖绲边短衣、八幅罗裙,现一般为右开襟上衣、镶边统裤,青布包头,绣花鞋,银饰品。男子为对襟或琵琶襟短衫、长裤,青布包头。多用溪布、峒布,即自织自纺青、蓝色土布或麻布。

塔塔尔族:女子穿连衣裙、深色背心,戴镶珠小花帽,披纱巾,着花靴(上绣动物图案)。男子为绣花白衬衫、黑色背心或对襟长衫、黑裤,戴绣花或黑色小帽,着长靴。

赫哲族:习惯以鱼、兽皮制衣,冬季穿套裤,传统穿袍。女袍类似旗袍,采用镶绲工艺,并缀贝、币或铜铃;男袍为右大襟、前开衩。此外,女子穿绣花鞋或皮靴,男子穿靰鞡。靰鞡为布靿、皮帮底的纳褶防寒靴,内絮乌拉草。高山族:女子一般为对襟长袖上衣或大襟窄袖上衣,各式裙,黑或红布包头。男子通常上穿对襟长袖衫和长短不一的背心,下着缠腰裙或前裙。高山族在节日里注重装饰,并穿贝珠衣(以贝壳、珍珠编织的贝衣、珠裙)。

3.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的差异: 蒙古族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此外还有那达慕、马奶节等。朝鲜族

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老人节等。还有三个家庭的节日,即婴儿周岁生日、回甲节、回婚节。傣族

傣族的重大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东乡族

每年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布朗族

主要是厚南节。怒族

主要节日有:春节、仙女节、祭谷神。塔塔尔族

只要节日有古尔邦节、开斋节、圣纪节三大节日。回族 回族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满族

主要节日有农历新年、过灯节、“添仓节”、端五节、“虫王节”、中秋节。黎族

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 纳西族

传统节日,主要是骡马会、农具会、龙王会和朝山会。撒拉族

撒拉族主要有古尔邦节和开斋节圣纪节。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独龙族

独龙族的传统节日只有一个,人们称“卡雀哇”或“德里哇”,意为年节,藏族

传统节日中以藏历新年、沐浴节、雪顿节和望果节最有规模、最具特色。此外还有达玛节、赏花节、上九节、郎扎热甲节、俄喜节、罗让扎花、沐浴节、驱鬼节、响浪节、酥油花灯节、望果节、转山会等等。侗族

各地侗族大多要过春节、侗年、祭牛节、花炮节、吃新节,姑娘节、斗牛节、花炮节等。僳僳族

僳僳族的主要节日有澡塘会、收获节、过年节等。毛南族

春节放鸟飞、端午找草药。毛南族也过端午节,还有南瓜节、重阳节。俄罗斯族

每年公历的1月7日俄罗斯族均欢度圣诞节。纪念耶稣降生。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的主要节日是农历新年。维吾尔族

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库尔班节和诺鲁孜节节。瑶族

瑶族的民族节日较多,主要有盘王节、达努节等。佤族

佤族和汉族一样过春节。还有插种节、新米节。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人的节日分传统节日与宗教节日。宗教节日则指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仡佬族

祭山、吃新、过年,是仡佬族普遍过的三大节日。鄂温克族

主要节日有农历新年为、祭火神、“米阔鲁”节,苗族

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

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花山节、晾桥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白族

白族人民主要节庆活动有大过年、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耍海会、拜日望等。同汉族相同,也过清明、端午、中秋等。其中三月街、火把节饶有特色。畲族

畲族主要过三月三和畲族畲族春节。土族

本民族的节日和庙会有旧历正月十四佑宁寺官经会,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四等。锡伯族

最具民族特色的要算是抹黑节和西迁节。德昂族

有关门节和开门节,还有泼水节。彝族

主要是彝族年,此外还有跳公节、插花节及二月八年节等。土家族

土家族的传统节日中,“以赶年”最为隆重,还有土牛毛大王节。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的节日有春节、中秋节等,大致与汉族的传统节日相同。但达斡尔人对这些节日却有自己传统的节庆习俗特点。阿昌族

耍白象是阿昌族传统节日。保安族

民族传统节日有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珞巴族

主要是昂德林节。壮族

三月三歌会、春节、陀螺节、陇端节、吃立节、娅拜节等。布依族

查白歌节是布依族的重大节日。此外还有布依族的大年辰、布依族三月

三、布依族四月八、六月六等。哈萨克族

节日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和纳吾鲁孜节。水族

水族有许多传统节日,最隆重的当推“端节”。羌族

羌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羌历新年,另一年节日是“祭山大典”,又称祭山会、山神会等。塔吉克族

迄脱乞迪尔节是他们的传统节日,每年三月举行。宗教节日就是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该族最隆重的宗教节日是巴罗提节,亦称灯节,每年斋月前两个月举行。京族

传统节日饮食 篇2

中国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农业社会, 在此期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节日习俗。由于农业社会生产力低下, 人们的日常饮食大都比较简单和随意, 但是到了节日期间, 尤其是到了丰收的时候, 人们都会想改善一下生活。因此在中国的传统节日期间, 例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期间, 美食是重中之重。

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多源于宗教尤其是基督教。从英语词源上看, “节日” (holiday/holyday) 一词本来就是“神的日子”或者“献身宗教的日子”。1圣诞节、复活节、万圣节是西方最典型的基督教节日。这些节日的主要内容是缅怀上帝, 坚定对上帝的信仰。西方人崇尚自由、个性, 因此他们的庆祝方式比较注重玩乐, 充分张扬了个人主义。2西方人在节日期间的饮食也有自己的传统, 但是对比“民以食为天”的中国人来说就简单了很多。

一、中国节日饮食具有鲜明的农业文明特点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因此春节时的饮食习俗是我们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显著体现。在古代, 春节就是立春之日。俗语道“一年之计在于春”, 立春也是人们播种的日子。春节的传统食物是春盘、春饼、屠苏酒, 它们对于农耕劳作的人们非常有帮助。现在, 春节更多的成为了一个全民欢庆的最具中国特色的节日, 人们从天南海北回到自己的家乡, 品尝各具特色的地道美食。这些美食都寄予了每个人对健康、平安、幸福的追求和期盼。通常, 它们都有丰富的寓意, 例如, 年夜饭中的整鸡寓意为“大吉”;整鱼寓意为“年年有余”;“饺子”形状酷似金元宝, 过年吃饺子寓意财源广进。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此时是盛夏之初, 农作物生长旺盛, 但是各种灾害也比较多。端午节的主要节俗活动也主要与防病、除害有关, 例如, 人们通常会挂菖蒲、艾叶, 吃绿豆糕, 喝雄黄酒等。端午节最具有特色的食物当属粽子。通常认为是人们为了纪念屈原而向江里投放粽子, 但是粽子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在当时皇帝就会品尝主要粮食粟米, 并用来祭祀祖先。这一活动流传到民间, 逐渐演变成吃“角黍”即粽子的习俗。3

在秋天, 中国人庆祝的主要节日是八月十五的中秋节。秋季正是农民收获的季节, 而在中秋节这一天, 月亮满圆, 于是人们联想到与家人的团圆, 共同庆祝丰收。在这一天中国传统的节日食物则是同样象征着“圆满”的月饼。在中国人的心目中, 能够与家人一起吃着月饼欣赏月亮是一大美事。

二、西方节日饮食具有浓郁的宗教气息

复活节是为了纪念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后第三天“复活”而设立的节日。复活节的标志之一就是复活节彩蛋, 因为鸡蛋预示着希望和新生命的降临。复活节的最典型的传统美食是烤羊肉。烤羊肉的习俗来源于亚伯兰罕, 据《圣经》记载, 上帝为了考验亚伯拉罕的忠诚, 命令他把独生子杀掉作祭品, 亚伯拉罕虽痛苦万分, 但是他还是决定遵循上帝的旨意, 但是上帝在最后一刻阻止了他。因此, 他将一只公羊作为祭礼献给了上帝。以后, 用羊作祭品祭祀上帝就成了复活节的习俗。4

感恩节由来已久。乘坐“五月花”从英国来到美洲的新教徒, 刚开始时他们生活困难, 多亏了土著人印第安人的帮助, 他们才获得了丰收。在欢庆丰收的日子里, 教徒们设立了感恩节, 并且用他们捕获的火鸡作为庆祝的食物来感谢上帝赐予的好收成、感谢印第安人的帮助。和中国的春节一样, 每逢感恩节, 无论人们多忙, 他们总是会和自己的家人团聚, 一起品尝美味的感恩节火鸡。感恩节的传统食物除火鸡外, 还有红莓苔子果酱、玉米、南瓜饼、面包及各种蔬菜和水果等。5

圣诞节是西方人为了纪念耶稣诞生而设立的节日, 出于对耶稣基督的热爱和尊重, 它也成了西方国家最盛大的节日。圣诞节和感恩节在时间上比较接近, 于是在感恩节里人们用来表示感恩的火鸡也成了圣诞节的必备食物。

三、中西方节日饮食特点及其文化内涵的比较

中西方节日饮食内容差别很大, 中国传统节日的特色食品大都是以谷物为原料做成的, 例如春节时吃的饺子、元宵节的元宵、清明节的冷食、中秋节的月饼、端午节的粽子、腊八节的腊八粥等。西方国家传统节日的特色饮食则是以动物肉类为主, 例如复活节的烤羊肉, 感恩节和圣诞节的烤火鸡等都是肉类食品。

中国人在庆祝节日时往往是很多人团坐在一起, 大家互相礼让, 交流和巩固感情, 这是重家庭, 重集体的中国人在餐桌上的体现。但是流行在西方的是自助式的聚餐形式, 这与西方人追求自由、独立、公平的个性是密不可分的。

归根结底, 中西方传统节日饮食的文化是不同的。中西方对节日饮食重视程度有着很大的差别。作为农耕文明的重要代表, 中国的传统节日与关系到农业耕作的节气有密切相关。中国人对于自己的劳作成果非常自豪, 人们把它们做成各种花样来丰富节日饮食, 于是饮食文化成了节日文化的主要部分。几乎每一个节日都有自己代表性的食物, 它们是中国人美好愿望的象征。但是对于西方人来说, 节日主要源于宗教, 吃什么并不是很重要, 食物并不一定包含特殊的含义, 重要的是可以借助这个时机来交流感情, 表达他们对上帝和生活的感激之情。比如感恩节和圣诞节的火鸡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涵义, 而只是人们欢庆节日的食物而已。对比中西方节日饮食习俗的差异, 了解其背后的文化渊源, 对于我们以后的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具有重要的作用。

摘要: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差异巨大, 各具特色, 在传统节日习俗方面也有着很大的不同。节日饮食是节日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也反映了各个民族的文化内涵。中国和西方国家节日饮食特点的不同, 反映出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中西节日,节日饮食特点,文化差异

参考文献

[1]、李欣.比较视野中的中西传统节日文化[J].中州学刊, 2008 (4) .

[2]、张仰媚.浅谈中西文化差异[J].民营科技, 2009 (3) :44.

[3]、吕雯雯.中西传统节日饮食中的文化差异[J].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4]、黄未未.人一生要知道的100个圣经故事[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5.

节日应当节饮食 篇3

曾经有一位患者,本来带状疱疹的病情不是很严重,按照常规治疗,吃上几副中药休养一周基本就可以痊愈。可是,一周以后不但没有痊愈,病情反而加重。一开始患者对我们的治疗方案有所质疑,在详细了解患者治疗的来龙去脉之后,我们发现,问题出在了吃上。虽然他每天都是按时按剂量服用药物,也依照医生的叮嘱戒烟戒酒。可是,晚上他总爱跟朋友去吃烤牛羊肉串,辣椒孜然等刺激性食物几乎天天不断。而且,由于治病心切,错听朋友所谓的“良方”吃些与治疗药性相抵触的药物。

患者在治疗期间注意饮食是相当重要的,病从口入。虽然发病可能不是吃东西造成的,但是影响治疗的原因之中,吃是占相当重要的比重的。

带状疱疹患者是禁止吃辛辣热温的食物的,很多人误以为吃牛羊肉可以增强抵抗力,得了带状疱疹后吃牛羊肉可以加快恢复,其实正好相反。从中医角度来看,带状疱疹为湿热火毒蕴结肌肤所生,所以患者应尽量避免吃生姜、辣椒、牛羊肉、煎炸等温热食品,并且戒烟戒酒。另外,肥肉、牛奶、甘甜食物也要少吃。豌豆、芡实、石榴、芋头、菠菜等容易让人气血不通,邪毒不去,疼痛加剧,因此也不宜食用。至于药物的选用,在治疗期间更要谨遵医嘱。不能乱用、滥用医生规定的药物。

广东冬至传统饮食 篇4

客家人认为,冬至时的水味最醇,用它酿的酒可久藏不坏,柔和爽口,回甜生津,后劲颇足。所以,客家人冬至酿酒已成为习俗。为了这一天,客家主妇常挑个吉祥的日子,专门到集市添置酿酒的器具,把陈年的酒坛搬到溪流中,用黄黄的细沙洗去污物,再让清凉的泉水反复冲洗,最后置放在阴凉处风干。

说到广东冬至习俗,很多人都摸不到头绪,其实广东冬至习俗多样,每个地区都有独特的习俗,如阳江吃咸汤圆,佛山蒸“松糕”、中山吃“水榄”等。

阳江人过冬至,会做当地的特色传统美食——咸汤圆,寓意“一家团圆、美满幸福”。阳江人把汤圆称为“圆子”,和普通汤圆不一样,馅不是包在汤圆里面,而是把汤圆切成粉粒,汤圆馅放汤里煮开,闻到香味后,再放汤圆一起煮。

用料以当地海产为主,材料一般配有鱿鱼丝、干瑶柱、虾米干、鲜贝、煎香的鲮鱼肉松、猪杂等等材料来熬出汤底,再加入白萝卜一起熬煮,汤汁鲜甜无比。糯米粉手工做出的圆子口感滑润绵韧,萝卜粒吸收了汤水中的精华更鲜嫩可口。

广州冬至习俗

“冬大过年”、“肥冬瘦年”,是广州人自细听到大的谚语。冬至似乎比春节还重要,阵仗比春节还要大。

现在广州人过冬至,许多家庭还做汤圆、劏鸡杀鸭,家人围坐,吃顿丰盛大餐;也有许多广州人选择在酒楼过节,举家团聚,让大大小小的酒楼家家“墟撼”。只不过祭祖拜神已不是家家都有了,“饲耗”也极为少见。

佛山冬至习俗

冬至当日,各家各户一早杀鸡准备菜肴、果品拜祖先、蒸“松糕”。“松糕”是一种米粉发酵做成的糕点,蒸熟后有很多的细孔,整个糕点。松糕有高升大发的好意头,所以蒸松糕也是不能少的。而在顺德,还有“围坐打边炉过冬至”一说。冬至一家人团聚,“打边炉”取暖必不可少。

至于冬至吃汤圆和糯米饭,民间有两种说法。据《佛山民俗》一书介绍,由于冬至时农村家家户户喜欢舂米粉和晒腊味,舂好的米粉用来做汤圆,腊味则做成腊味糯米饭,因此冬至吃腊味糯米饭和汤圆,是不少家庭的习惯。

中山冬至习俗

小榄有冬至吃“水榄”的习俗,小榄的“汤圆”并不圆,像橄榄状,故称“水榄”,实际上是一种用菊花肉作馅料的糯米汤圆,馅料通常是莲蓉或绿豆沙,再加入些许菊花肉。

除了一般的习俗外,东升人还喜欢用大芥菜、甜薯、猪肉粒烩煮成一种名为“沤冬”的菜祭祖,意为迎接冬天的来临。而在坦洲,当地的`村民还喜欢吃茶果来应节。

东莞冬至习俗

东莞道滘人认为,冬至是一个大节,是年节之尾,人们讲究好头好尾,故一定要过好这个尾冬(美冬)。 所以会一早酬神并向神祗叩头美言几句,以保佑一年到头阖家四季平安。

出嫁了的女儿,则要一大早带上冬团、猪肉、肥鸡、大桔、饼干、糖果等食品从婆家赶到娘家,以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此谓“拜冬”。而父母会将女儿带来的食品分好装袋派发给亲朋好友,分享喜庆。随后,则是全家人围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冬至大宴。除此之外,东莞水乡还有吃冬团、煲紫薯糖水、做萝卜粄吃焖鹅的习俗。

汕冬至习俗

潮汕的人们吃了冬节圆后,还要在家宅的门、窗、桌、橱、梯、床等显眼处粘附两粒冬节圆,甚至渔家的船首,农户耕牛的牛角,果农种植的果树也不例外。现代台湾著名学者林再复在《闽南人》一书中描述台湾冬节(闽南语称冬至为冬节)之日“家家户户清晨要以冬至圆仔致祭祖先……从大门、小门、窗门、仓门、床、柜、桌、井、厕、牛舍、猪舍都得以冬至圆一二粒在上面,祭告一番,以求保佑一家大小平安”。

潮汕地区汉族民谚云:“冬节大如年”、“冬节没返没祖宗”。意思是外出的人,到冬至这一天无论如何要赶回家敬拜祖宗,否则就是没有祖家观念。海峡两岸的同胞,都很看重冬至,把冬至当作团圆节。

梅州冬至习俗

客家人称冬至为“过冬”,按照习俗家家户户都要“好好地吃一顿”。“冬至羊肉夏至狗”,冬至前后,梅州客家人都喜欢吃羊肉煮酒,人们俗称,认为在羊肉温补,在冬至时节食用对身体大有裨益,因此酒煮羊肉成了客家人的冬至时令美食。

在粤东客家地区梅州,这一天,酿造娘酒是最重要的习俗之一。这习俗已传承上千年,至今仍盛行不衰。冬至当天一大早,在梅县梅西镇,村子的房前屋后青烟袅袅,许多村民都在家中忙着酿造客家娘酒。客家人认为,冬至时的水味最醇,用它酿的酒可久藏不坏,回甜生津。

顺德冬至习俗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论文 篇5

道家学说对中国饮食文化最大的贡献,是在饮食之中以养生为尚,讲究服食和行气,以外养和内修,调整阴阳,行气活血,返本还元,以得到延年益寿。道家的益气养生学说促进了“食补”和“食疗”的发展,在中国开拓出“药膳”这一独特的食物品种。在养生食品中家常食用最普遍的豆腐,就是汉代淮南王刘安门下一批方士修道炼丹的产品。一些著名的医药学家往往又是道教的信徒,东晋的葛洪、梁朝的陶弘景、唐朝的孙思道都是虔诚的道士,以他们的信念和医学知识创造出“食治”的理论和配方。道家对烹饪工艺的贡献是,将道教炼丹的“火候”概念引进烹调的制作。

佛教的素食和斋戒对中国人饮食习惯最大的影响,是在社会上大开吃素的风气,促进了对素食的精益求精,并创造出素菜荤做的烹饪技术。中国佛教并非土生土长,它是从二千年前由印度传入本土,与中原传统文化相结合而形成的中国教派,中国佛教与印度佛教不同的一大特点是,在饮食上以茹素作为斋戒,形成禁欲修行和素食的制度,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影响。

中国佛教并非土生土长,它是从二千年前由印度传入本土,与中原传统文化相综合而形成的中国教派,中国佛教与印度佛教不同的一大特点是,在饮食上以茹素作为斋戒,形成禁欲修行和素食的制度,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影响。

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娃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从内涵上看,中国饮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

有的研究者认为饮食文化学孕育出六门科学,即烹调学、食品制造学、食疗学、饮食民俗学、饮食文艺学、食品制造学:有的研究者还主张加上饮食美学、饮食商业学、饮食用具学等等。合理营养可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促进健康和生长发育,提高机体的劳动能力、抵抗力和免疫力,有利于某些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缺乏合理营养将产生障碍以至发生营养缺乏病或营养过剩性疾病。根据现代营养学的研究,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素分为7类,即蛋白质、脂肪、糖类、无机盐、水、维生素和膳食纤维。对这些营养素不仅有量的需求,而且各营养素之间还应有合适的配比。

总之,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而中国的饮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

传统节日饮食 篇6

一、传统筵席的弊端

我国筵席源远流长, 种类繁多, 但对其仔细分辨后就会发现, 传统筵席从内容到形式虽有很多可资借鉴的部分, 但也存在有很多弊端, 这些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席面大、菜品多, 易造成浪费

中国人请客吃饭习惯以“丰”为敬, 即一桌筵席的菜肴客人吃不完, 才能表明我们是热情好客的, 如果恰到好处刚刚吃完, 反被认为是主人照顾不周, 甚至遭到嘲讽。人们旧的传统观念往往把待人的诚恳、把友谊份量与菜点的数量紧密联系在一起, 菜点越多越丰盛, 就越能表达主人的盛情和双方交情的深厚, 即使吃不完浪费也不觉得可耻, 以至于经常听人说:“请别人吃饭, 宁愿剩下也不能不够啊, 如果餐桌上都是吃得干干净净的盘子, 总感觉不好看, 怕客人觉得自己小气。”这就是传统思想的误区, 它不但给个人而且给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财政压力。在这方面, 我们应该向日本、美国等较发达的国家学习, 他们即使是举行国宴, 也只会宴席接待规格较高, 但是宴席菜肴数量却是恰到好处, 不会有菜肴多的人们吃不完而后倒掉的现象发生。特别是日本, 据报载日本的酒店都有这样规定, 凡是就餐时没有吃完的菜肴, 一律打包带走, 不得以任何借口浪费资源、糟踏粮食。这的确很值得我们借鉴。

2.膳食营养搭配不协调

饮食讲科学、营养求均衡是现代人的饮食新时尚。然而, 传统筵席往往因为片面追求大鱼大肉、油重味浓而使筵席菜肴中的营养成分严重失衡, 并且出现了某些营养物质过剩, 如脂肪等;而某些矿物质和纤维素却严重不足, 尤其是一些高档筵席, 此矛盾显得尤为突出。这种现象的产生虽与大部分消费者不懂膳食营养有很大的关系, 但更重要是饮食经营人员、烹饪人员对此的认识也不是很全面:就餐者 只重色彩和口味, 烹饪人员完全按照客人的要求烹制菜肴, 没有及时建议客人怎样的饮食才算合理等, 结果导致大部分营养素白白流失。社会呼唤懂得正常饮食结构和营养均衡的烹饪师, 需要大量掌握各种食物 (尤其是常用食物) 的营养特点、熟悉不同烹饪方法对各种营养素的影响以及了解进餐者的心理特点和经济条件, 并兼顾民风民俗和宗教信仰的新时代的烹饪师。正是迎合这种社会需要, 目前的很多高校都开设了烹饪营养专业, 使学生不但懂得烹饪技能, 更能根据客人的身体需求合理调配饮食使其营养均衡, 因而受到了消费者的关注。

3.不讲究卫生

多人围坐, 亲切交谈, 热热闹闹, 有说有笑, 大家同夹一盘菜, 同舀一碗汤是我国传统筵席的就餐形式。有的主人为了显示自己的热情好客, 席间用自己的食具为客人夹菜而不顾别人的感受, 更的客人就餐时高谈阔论, 致使唾液横飞、菜渣四溅, 试想在这种环境下就餐, 人们会觉得这是在享受吗?尽管随着人们观念的更新, 特别是在2003年非典之后, 人们已经重视了饮食卫生, 不但在摆台中已增设了公用餐具, 一部分高档餐饮店也开始实行分餐制, 但仍不及西方的分餐制那么普及, 仍会让消费者有饮食是否卫生、安全的顾虑。

4.片面追求奇珍异馔

中国筵席十分重视原料的稀少、珍贵, 上至“周代八珍”, 中至唐代的“烧尾宴”, 下至清代的“满汉全席”, 包括现代一些所谓的“豪门宴”无不是选用一些稀少珍贵的原料来吸引客人。如唐代“烧尾宴”中的“开平炙” (用羊舌、鹿舌合烤, 约需300只舌) 、“雪婴儿” (青蛙裹粉糊煎制, 白如雪, 形似婴儿) , 再如北京鱼唇席中的“红烧鱼唇”是采用鲟、鳇、鲨、黄鱼、赤鱼、梨头鳐等鱼唇部软肉干制而成, 再进行红烧。诸如此类筵席中的名菜原料是越来越少, 于是某些食客便想换换口味, 商家为了招徕回头客, 也想方设法做些原料十分稀少的菜肴, 甚至少数经营者还丧尽天良, 把国家明文禁止捕猎的保护动物摆上了餐桌, 如娃娃鱼等。长期以来, 这种做法不仅破坏了生态平衡, 触犯了法律, 而且还会把中国筵席推到了追奇猎异的歧途, 这将是中国筵席改革的必然趋势。

5.就餐时间长

中国古代筵席从简到繁、由少到多, 但都是上层人士才能享受的, 普通百姓根本难以涉足, 所以每举办一次筵席都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致使其成本增加, 时间冗长拖拉, 如一席满汉全席一般要求三日九餐吃完。即使现代筵席, 就餐时间也短则一、二个小时, 长则达到三、四个小时, 这样既不利于身体健康, 更不符合现代社会“时间就是金钱, 时间就是效率”的新时尚, 尤其对于一些高级领导干部来说, 就餐、陪餐时间更不宜过长。因此, 缩短筵席的进餐时间也是筵席改革的必然要求。

二、将“宴席改革”进行到底

进入21世纪后, 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经济文化水平都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 同时饮食观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除了崇尚绿色食品和黑色食品外, 也向往高质量的饮食结构和饮食文化, 于是饮食改革成了今天的热门话题之一。特别是2013年1月, 中央政治局改进作风的“八项规定”和“六项禁令”一发布, 更是给饮食改革一个良好的实施环境。

1.实行“光盘行动”, 形成人人节约粮食的好风气

针对我国传统宴席席面大、菜品多, 易造成浪费的情况, 无论是酒店人还是消费者都应该顺应潮流, 将“光盘行动”进行到底。首先从酒店自身做起:一是酒店对“厉行节约、文明用餐”进行倡议并加大宣传力度, 通过微博宣传、网上晒吃光后的餐具、发放宣传单、张贴海报等形式, 倡议市民厉行节约, 反对浪费, 在饭店就餐后打包剩饭, “光盘”离开, 形成人人节约粮食的好风气。二是发动服务人员, 增加点菜提醒服务。根据客人的人数推荐适合的菜肴数量和分量, 拒绝浪费, 如果席后还有没有吃完的菜肴, 为客人提供免费打包服务。三是对“参加光盘”行动的客人和服务员进行奖励, 如对“光盘”客人赠送小礼品或免费卷等, 对全力支持并将“光盘行动”付诸实施, 有明显效果的服务员进行精神或物质的奖励, 以激励其继续为此行动努力, 并带动周围一片服务人员积极参与进来, 为“光盘行动”营造良好的实施环境。

2.倡导文明餐饮, 增加宴席的文化气息

为了餐饮服务行业能够形成安全、健康、和谐的良好风尚, 相关政府部门应定期开展评选“文明餐桌示范店”、“文明之星服务员”等活动, 提高企业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遏制餐饮服务单位经营和使用假冒伪劣食品、无证食品、过期食品、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 使用不卫生餐具行为等违法行为, 以促进我国餐饮行业的食品安全和服务水平的提升, 推动文明餐饮服务行业的创建。而且现代宴席的成败并不取决于酒菜的多少和就餐时间的长短, 大吃大喝、拖拉冗长的就餐方式已逐渐被淘汰, 而有主题, 有内涵, 有意义的专题宴席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比如历史名宴被有组织地仿制 (红楼宴、毛家菜等) ;现代宴席与文化艺术的有机结合;民族菜、药膳菜、防老菜以及健美菜、旅游菜等新的筵席结构已走入了人们的心中, 使客人在吃的同时, 能受到一种文化的熏陶, 感受到一种文化氛围。

3.注重宴席的营养化趋势, 提供卫生餐饮新内容

在我们国家, 自古宴席配餐都注重油大味厚 (特别是北方及中原地带的宴席) , 而使各种营养素明显缺乏。其实从实际情况出发, 我国目前的宴席可适量减少荤菜的数量, 增加素菜、荤素菜、奶制品、豆制品的数量, 以减少高血脂、高血压、心血管及脑血管的发病率, 具体配餐, 可参照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膳食标准进行。在宴席的卫生化方面, 酒店也要保证提供卫生餐饮, 采用分餐制的服务方式, 以保证就餐者的健康。

作为酒店方, 应根据各类消费人群的营养需求和特点, 或者遵循各地区或季节的饮食习惯, 进行群体消费者的膳食设计, 根据不同的口味需求和营养搭配, 编制营养食谱。并应当将菜肴所含营养素种类、数量、口味特点以及适宜人群和不适宜人群等作为商品标志, 连同价格表一起明确的出示给消费者, 便于消费者自行选择, 以增加消费者营养膳食方面的知识, 同时也保证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总之, 根据我国国情和现代宴席的饮食观念, 必须改变传统宴席“食有余”“醉方休”等摆阔气和暴饮暴食的观念; 必须调整传统宴席“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贵珍稀”的饮食价值观;必须颠覆传统宴席“十箸搅于一盘”等不卫生的同桌共食的进餐方式;也必须改变在饮食中追求个人享受的错误观念, 使节俭、文明、卫生、实效、典雅的新型宴席观念成为社会发展的新趋势。

摘要:中国是礼仪之邦, 自古以来招待客人都是以饭菜吃不完作为热情的标准, 而现实中“舌尖上的浪费”现象却日益严重。据统计, 中国人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一年高达2亿元, 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针对如此严重的浪费情况, 中央适时提出“光盘行动, 文明餐饮”等宴席改革措施, 呼吁各界人士无论是在私人宴请场所还是单位的公务接待, 均倡议人们理性消费、适量点菜, 并将吃不完的饭菜打包, 争做“光盘一族”, 将“宴席改革”进行到底。

关键词:传统,饮食习俗,光盘行动

参考文献

[1]《宴会设计与管理》.叶伯平等.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年版

[2]《宴会设计与管理》.丁应林.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8年版

[3]《我国主题宴会设计现状与创新研究》.刘澜江.价值工程.2012.8

浅析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篇7

【关键词】:浅析;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中图分类号】TS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概述

饮食文化受自然、经济、地理位置和思想文化的影响不断发展。远古时期人类以生食为主,随之发展为熟食;烹饪技术由燎烤发展为蒸、煮、煎、炸等;饮食选材和菜系也不断丰富;饮食观也由“吃 饱”到“吃好”再到“吃出健康”;饮食风味也由闭塞的单一民族和地区融汇到如今的丰富多彩的饮食口味。

饮食文化包括三点:第一是食物的选材和加工。选材受季节、节日风俗、地域和食忌思想等的影响;加工又包括刀工和烹调技术,通过刀法可将食物分为条、片、丁、沫、丝等,其给人的视觉效果和口感截然不同,烹调方法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第二是就人类而言,饮食文化包括少数民族、宗教和社会各阶层饮食文化。各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饮食文化习惯和代表性的饮食菜系;宗教饮食文化典型有伊斯兰教忌食猪肉,佛教、道教的素食主义等;社会各阶层的饮食文化由物质基础决定,包括宫廷、士大夫饮食文化和百姓饮食文化等,各阶层在进餐时很讲究礼仪,也就形成了饮食礼仪文化。第三层次是与饮食有关的文学文化,包括历朝历代许多关于饮食介绍和文人对饮食的歌颂赞美的文学作品。

2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优越性

2.1 传统膳食结构可传承性

《素问·脏器法时论》: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这是最早关于膳食结构的记载,也是几千年来的择食原则。传统的膳食结构以谷物为主食,肉类、水果和蔬菜为辅食,坚持低脂、高蛋白、高纤维素饮食。“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告诉我们谷类乃人类维持机体运动的基础物质。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始终坚持平衡膳食观,合理搭配饮食。近年来,国内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了中国传统膳食结构才是最科学的膳食结构,《中国健康调查报告》报告了美国康乃尔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和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6年的合作研究结果:20世纪80年代,我国人民各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这与中国传统膳食结构密切相关,可见传统膳食结构的可传承性。传统膳食结构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1]我们需矢志不移地坚持弘扬其优越性。

2.2 独特的烹调技艺 注重色香味

我国的烹调技艺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素以选料讲究、制作精湛、品种多样著称于世,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2]烹调技艺的精湛在于即使是同一种原材料,通过不同的烹调方法,也可以做成色香味截然不同的美食。我国传统的烹饪、调味技法堪称一绝,“烹”是指烹饪原料熟制成菜肴的操作过程,方式多种多样,其制作过程重在掌握火候,如清蒸鱼,火候不到则生,过火则老。而“调”则指原辅料的搭配和调味料的使用。通过调制,使菜肴美味可口、色泽诱人,《吕氏春秋·本味篇》云:“调和之事,必以酸、苦、甘、辛、咸。其先后多少,其奇甚微,皆有自起。”调味料所需数量和加入的先后顺序都有讲究 。可见,中国传统烹饪技艺之细腻无与伦比。

2.3 医食同源的食疗观

“医食同源”,即“药食同源”。指用中医理论知识和饮食文化相结合,使人们在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上通过食物来调理身体、预防和治疗疾病。《黄帝内经·太素》:“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灵枢·五味》:“五宜:脾病者,宜食禾亢米飯、牛肉、枣、葵;心病者,宜食麦、羊肉、杏;肾病者,宜食大豆黄卷、猪肉、栗、藿;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肺病者,宜食黄黍、鸡肉、桃、葱等”。名医孙思邈在《千金药方》中提出“凡欲治疗,先以食疗,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尔”。由此可知,“医食同源”并“寓医于食”的食疗观历史悠久,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食养论”,即注重饮食膳食平衡,使之有利于身体健康,预防疾病,以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二是“食疗方”,即以食为药,以日常食物的一种或数种作为药用,以治疗疾病。三是“药膳”,以药配食,取一味或数味药物入膳。[3]中国的食疗药膳文化在历朝历代的总结思考下不断完善。关于医食同源和食疗的书籍数不胜数,医食同源思想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我们应当积极研究医食同源理论,传承其精华,真正达到饮食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2.4 食忌思想

“食忌”即 “忌口”,也就是我们在吃的时候应该吃什么,怎么吃…… “苟全其身,须知切忌者矣”旨在告诉我们饮食禁忌的重要性。其包括配伍、季节、时辰、体质、数量等方面的禁忌。配伍禁忌如:黄瓜与花生同吃易腹泻;羊肉与西瓜同食会中毒等。 季节禁忌即春天不宜吃辛辣发散的食物,夏季应忌食肥甘厚腻,少食生冷之品,秋季应忌食性燥和大补之品,冬季不宜食油炸生冷之品,时辰忌如:“早上人吃姜,晚上姜吃人。”“早喝盐水如参汤,晚喝盐水如砒霜。” 体质忌即中医将人的体质分为:偏阳质、偏阴质、阴阳平和质, [4]体质偏阳者应忌温热、辛辣助火之品;体质偏阴即阳虚型体质者,应忌食寒凉生冷伤阴之品等。数量忌即饮食有节制,不可过量,忌过饱。若不掌握一定的饮食禁忌知识、合理选择食物,则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伤害,食忌思想是历代人们经验和理论的总结,不容忽视,掌握食忌思想可使我们饮食生活更加科学、安全。

2.5 五彩缤纷的少数民族饮食文化

少数民族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优越性的体现,其丰富多彩的饮食种类为传统饮食文化增添了色彩,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由农业、地理位置、食材决定。中国地大物博,各具特色的农业为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奠定了基础。长期定居在大草原的畜牧业民族如蒙古族、哈萨克族、藏族等以肉类、奶制品为主;居住在南方的民族如苗族、回族、白族、傣族等民族从事农业,其主食多为大米、小麦、青稞等,代表特色如竹筒饭,菠萝饭,五色饭等;少量三江平原的少数民族如赫哲族、鄂温克族、基诺族等以狩猎和渔业为主,其主食多为野生肉类、植物、鱼类,代表特色如杀生鱼、蝌蚪拌臭菜、松鼠干汤等[5]。此外,少数民族多嗜茶、酒,我国少数民族多居住的边疆高寒地区,喝酒可以防寒,因此大多嗜酒,我国是“酒文化之邦”,少数民族更有“无酒不成席”之说,各个少数民族以酒待客之道各不相同,酒种类更是形态各异,有青稞酒、槟榔酒、藤酒等;茶也是少数民族必备的饮品,藏族的酥油茶、蒙古族的,奶茶等。人们在食用各少数民族饮食的同时便能回味其蕴含的历史文化,融合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使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更具特色。

2.6 独具特色的菜系文化

菜系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区域表现,菜系的形成和发展是我国地理环境、气候、食材、嗜好的真实写照。菜系由宋代“南咸北甜”到明代“京苏广三式”到清代四大菜系再到清末的八大菜(浙、闽、湘、徽、鲁、苏、粤、川菜)。地理环境对饮食选择很有讲究,蜀湘一带湿气较重、选择辣食能祛湿,故辣味菜是湘、川菜的特色;食材更是决定菜系的重要因素,临近江海湖地带则擅做海鲜、以鲜香闻名,如湘、鲁、粤、闽菜系,相反,山地徽菜以烹制山珍野味著称,苏菜发源地由于菜种丰富所以一大特点便是四季有别;嗜好是决定菜系的又一重大因素,湘菜追求原汁原味, 香、嫩、清、脆是其特色;徽菜更爱烧、炖、蒸,注重火候,善于保持原汁原味;苏菜选料严谨,爱好和注重制汤,保持原汁,追求鲜香酥嫩,重刀工、火候;粤菜技法、配料多样,追求鲜嫩爽滑浓;川菜重调味,以“麻、辣、酸、香”为主味,由此可知,菜系是各区域历史饮食文化的沉淀,赋予了传统饮食文化的多彩和丰富内涵。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在发展中精华不断被人们所传承和丰富,作为新一代华夏子孙,我们应当积极去了解传统饮食文化,并将其运用于我们的生活,尝试不断探索创新以丰富其内涵。

参考文献

[1]柯林·坎贝尔著 张宇晖译 中国健康调查报告[J]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9).

[2] 、[5]万建中,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M]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1年(27 -30;259-263)

[3]金炳镐 李自然 ,中国食疗药膳文化[J] 黑龙江民族从刊 2001年第4期(86)

中国古代的传统饮食礼仪 篇8

首先,安排筵席时,肴馔的摆放位置要按规定进行,要遵循一些固定的法则。带骨肉要放在净肉左边,饭食放在用餐者左方,肉羹则放在右方;脍炙等肉食放在稍外处,醯酱调味品则放在靠近面前的位置;酒浆也要放在近旁,葱末之类可放远一点;如有肉铺之类,还要注意摆放的方向,左右不能颠倒。这些规定都是从用餐实际出发的,并不是虚礼,主要还是为了取食方便。

其次,食器饮器的摆放,仆从端菜的姿式,重点菜肴的位置,也都有陈文规定。仆从摆放酒壶酒樽,要将壶嘴面向贵客;端菜上席时,不能面向客人和菜肴大口喘气,如果此时客人正巧有问话,必须将脸侧向一边,避免呼气和唾沫溅到盘中或客人脸上。上整尾鱼肴时,一定要使鱼尾指向客人,因为鲜鱼肉由尾部易与骨刺剥离;上干鱼则正好相反,要将鱼头对着客人,干鱼由头端更易于剥离;冬天的鱼腹部肥美,摆放时鱼腹向右,便于取食;夏天则背鳍部较肥,所以将鱼背朝右。主人的情意,就是要由这细微之处体现出来,仆人若是不知事理,免不了会闹出不愉快来。

再次,待客宴饮,并不是等仆从将酒肴摆满就完事了,主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要做,要作引导,要作陪伴,主客必须共餐。尤其是老幼尊卑共席,那麻烦就多了。陪伴长者饮酒时,酌酒时须起立,离开座席面向长者拜而受之。长者表示不必如此,少者才返还入座而饮。如果长者举杯一饮未尽,少者不得先干。长者如有酒食赐与少者和僮仆等低贱者,他们不必辞谢,地位差别太大,连道谢的资格都不给。

侍食年长位尊的人,少者还得记住要先吃几口饭,谓之“尝饭”。虽先尝食,却又不得自己先吃饱完事,必得等尊长者吃饱后才能放下碗筷。少者吃饭时还得小口小口地吃,而且要快些咽下去,随时要准备回复长者的问话,谨防发生喷饭的事。

凡是熟食制品,侍食者都得先尝一尝。如果是水果之类,则必让尊者先食,少者不可抢先。古时重生食,尊者若赐你水果,如桃、枣、李子等,吃完这果子,剩下的果核不能扔下,须怀而归之,否则便是极不尊重的了。如果尊者将没吃完的食物赐给你,若盛器不易洗涤干净,就得先都倒在自己所用的餐具中才可享用,否则于饮食卫生有碍。

尊卑之礼,历来是食礼的一个重要内容,子女于父母,下属对上司,少小对尊长,要表现出尊重和恭敬。对此,不仅经典立为文,朝庭著为令,家庭亦以为训。《明史·礼志十》有“庶人相见礼”,提到明太祖朱元璋时曾两度下令,都为的是申明餐桌上的尊卑座次的排列礼仪。

洪武五年(1372年),凡乡党序齿,民间士农工商人等平居相见及岁时宴会谒拜之礼,幼老先施。坐次之列,长者居上。十二年(1379年)令,内外官致仕居乡,惟于宗族及外祖妻家序尊卑,如家人礼。若筵宴,则设别席,不许坐于无官者之下。与同致仕官会,则序爵,爵同序齿。

古代的许多家庭,少不了以食礼作为家训的训条,教导子孙谨守。清人张伯行《养正类编》卷三引《屠羲英童子礼》,就提到这样的训条:

大暑的饮食养生及传统美食 篇9

冬瓜、毛瓜是凉性食物,阳虚质的人群脾胃虚寒,不宜吃过寒的食物。可以通过爆炒、焖煮的方式,降低冬瓜的寒气,保留了降暑清热的作用。同时,阳虚质人群可以多食用淮山、莲子等有健脾功效的食物。

阴虚质:老鸭煲冬瓜汤

阴虚质的人群需要滋阴,食用冬瓜时,可以采用有滋阴作用的老鸭煲冬瓜汤,加入沙参、麦冬等,也有养阴润肺的功效。平常也可以多食用莲子、百合等滋阴食物。

气虚质:党参北芪煲节瓜

气虚质的人在大暑天出汗多,容易感冒,因此,可以适当侧重补气生津的方式。例如,除了凉性重的冬瓜,还可以选择更加正气的节瓜。党参、北芪炖节瓜汤,特别适合老年体弱、大病刚愈的人群。太子参、五指毛桃煲鸡汤,也是气虚质的一道养生佳品。

湿热质:陈年萝卜干煲冬瓜

湿热人群的祛暑湿需求更大,高温时节湿热人群还容易胃口差,可以用陈年萝卜干煲冬瓜,既降暑,又消食导滞。夏季也是莲花盛开的季节,湿热体质可以用莲叶、莲花、莲子等煮水,或者用西瓜皮煮水,有清热、利尿、养胃等作用。

痰湿质:陈皮冬瓜汤

传统节日饮食 篇10

《黄帝内经》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膳食配伍原则。同时倡导饮食有节,不可暴饮暴食,避免五味偏嗜。

吃什么?——五谷为养畜菜果助

五谷为养:在我国传统饮食中,五谷杂粮是人体赖以生存的主要食物,即以粮食为供养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谷物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和纤维素,这种膳食结构模式和以动物性食物为主食的膳食结构模式相比,其人群的高血压、糖尿病、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等“现代文明病”的发病率显著降低。

五畜为益:益为补益的意思,五畜有益于五脏精气。就是说以动物性肉食作为人体供养的必要补充。每天进食适量的肉、蛋、奶、鱼等食品,有利于儿童发育、生长;有助于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的营养补充;有利于营养缺乏及体衰病人恢复体质。

五菜为充、五果为助:是指蔬菜水果的营养物质对脏腑有充养、辅助作用。果蔬含有人体必须的大量维生素和矿物质,还有与人体新陈代谢密切相关的一些重要的酶,也主要依赖果蔬。

怎么吃?——饮食有节谨和五味

饮食有节:饮食有节就是说吃饭要有规律,定时定量,以保持脾胃功能的正常运行。 《饮膳正要》提出:日食以三餐为宜,早餐早,中餐好,晚餐少。既不能暴饮暴食,也不能饥饱失度。如《黄帝内经》所云“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讲的是过饥的害处。《内经》还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说的则是过饱的弊端。祖国医学认为进食过量,则脾胃负担过重,食积于胃肠,日久脾胃功能就会受到损害,水谷精微(营养物质)就不能化生,就会产生疾病。如《内经》曾指出:“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因而大饮则气逆……”。“饱食”和“大饮”就是饮食过量失于节制,因此导致了“肠澼”或痔以及气逆等病症。

谨和五味:药物有四气五味之分,食物亦有寒热酸甜之别,人的体质又有虚实寒热之异。因此祖国医学非常讲究饮食的性味对健康的影响。四气是指药物或食物寒、热、温、凉的不同特性。五味是指药物或食物的辛、甘、酸、苦、咸的不同味道(药物五味不一定和尝到的味道完全吻合)。若过食辛热温燥之品,脂肥煎炸食物不绝于口,就容易助热化火生痰,煎灼津液,就会导致“消渴病”的发生。

靠“天”吃——天人相应四季食养

饮食调理应随着四季气候变化而变更。一般来说,春天万物萌生,可食大葱、豆豉等食品,以助阳升散;夏季阳盛,应少食辛甘燥烈食品以免伤阴,宜多食绿豆、西瓜等甘酸清润食物,以清热、祛暑、生津。秋季气候干燥,宜少食辛燥之品,多食芝麻、蜂蜜等油润之品以润煤。冬季寒冷,机体阴盛,宜食羊肉、狗肉等温补之品以护阳气。此外,由于人们所处地理位置不同,食养也存在着一定差异性:如冬季进补时,北方气候严寒,食品可选用大热大温之品,如羊肉、狗肉;而南方气候稍温和,食养品则可选用甘温补品如鸡肉等。

由于人的个体差异,食养也要因人而异。如老人脏腑虚弱,饮食上宜清淡为主,食宜暖、软、缓,禁油腻、黏硬、生冷之品,以牛乳及各类粥食为宜,亦可多食甘薯以通便。而婴幼儿、学龄儿童应在原有的全面配伍基础上,相应多食用含蛋白质高的动物食品及豆类,还应多食维生素含量多的水果、蔬菜,以满足身体生长的需要。

上一篇:履行教育工作职责述职报告下一篇:家事儿5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