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到底该做什么 关于爱国

2024-07-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们到底该做什么 关于爱国(精选9篇)

我们到底该做什么 关于爱国 篇1

爱国,对于我们来说是绝对不会陌生的词汇,它伴随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并且随着我们思想的成熟而变得丰富并具有实际意义。当然,爱国并不是一句空口号,而是实实在在对祖国情感的表达。正如我自己比较喜欢的一个演员成龙演唱的《国家》里描述的一样,“国是我的国,家是我的家,我爱我国家……”但是,我们该做些什么呢?

爱国从广义上来讲是一个很大的层面,可以包括爱国的思想观念、爱国情感、行为等多层面的内涵。这种情感集中表现为:对养育自己成长的祖国山河、文化、历史的热爱;在思想观念上认识到国家的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把国家的发展和强大看作是个人发展的力量源泉;在行为准则上,始终把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矛盾时,无条件地服从国家的利益,自觉维护国家的独立、完整、统一和尊严,促进国家的繁荣昌盛,维护全国人民的大团结,为国家的强大贡献全部力量;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及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和为祖国的独立富强而英勇献身的精神等。

但是爱国可大可小,爱国从狭义上来讲即是爱家,爱自己,爱家人,爱朋友,然后每个人都将这份爱展开而来,就是爱国。就像古人所说的“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样,对国家的爱首先体现在对自己周围圈子的爱。如果一个人连爱自己身边的人都做不到的话,又会有何胸怀承担国家之爱呢?

现如今,我国因钓鱼岛主权争端问题和日本关系紧张化,一直处在剑拔弩张的状态。面对日本外相及首相各种极具挑战性的公开说明,我国政府不负众望,也立即表示对日本的强烈谴责及对捍卫钓鱼岛主权的坚定决心。中方曾明确指出,“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对此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日本国内一些人企图通过此类问题“损害中国领土主权,破坏中日关系,他们的图谋是不会得逞的”。中方也一再表示了发展中日关系、解决中日问题的诚意,“中日两国互为近邻,坚持发展战略互惠关系的方向,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双方应通过对话协商解决中日关系中的问题,维护两国关系大局。”中国政府的严正立场维护了国家利益和尊严,表达了中国人民的心声,是掷地有声、毋庸置疑的。

但是,在日本的某些言行的触动下,我国个别城市爆发了游行活动。当然,游行是可以理解的,是人们表示自己愤怒的一种方式,是让政府了解人民想法的有效途径。但是,在当前形势下,特别是在我国政府已经明确果断的表明自己态度的情况下,游行恐怕只会分散政府的精力。先抛下游行所带来的直接影响不说,我们不可排除在游行的队伍中可能混入某些分裂分子,如果他们借机破坏和谐的秩序,制造大规模的混乱,所带来的后果就是不可设想的。同时,对于那些提倡抵制日货的行为,可能不会达到预期效果,而是会影响我国自身的经济发展。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爱国并不是要盲目的表达自己的愤怒,而应该静下心来,理智的分析我们究竟能为祖国做些什么。我们应该以大局为重,冷静理智、依法有序地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感,自觉维护社会秩序,把宝贵的爱国热情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和刻苦学习本领的实际行动,把强烈的爱国激情凝聚成推动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社会稳定的共同意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我们到底该做什么 关于爱国 篇2

学术界对微课和微课程的认识,尚无一个明确的标准化定义,因此我更多谈论的问题并非“是什么”和“要不要”,而是“怎么做”和“做什么”。我认为,学校的微课程建设,有必要先弄清楚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微课程开发的主体到底是谁?就目前来讲,主要的开发者,就是任课教师本人。那么,开发的微课程是自己一个人用,还是希望能够普及到整个学科、年级。从我个人的认知角度看,如果仅仅是自己用,那就是绝对的个性化;如果要大家一起用,那就必须解决普适性问题。

二是微课程开发的内容是什么?是学科课程的有效补充, 还是为素质教育另开一扇窗?若只是学科课程的补充,那么我们正在实施的“八分之一”课程(所谓“八分之一”就是一节课的八分之一时间——5分钟,教师每节课都抽出5分钟系统地做一件事去达成某一既定的学习目标,也称“嵌入式”课程)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典型案例,继续照着做,就能有成效,实在是不必去赶什么时髦了。如果专为素质教育而来,那么,从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到实施与评价,必须尽量地“去学科化”,如果微课程实施的最后结果只是多学了几个生字单词,多做了几道习题,那这样的课程开发,真的不搞也罢,没有任何实质性意义!

三是开发后的实施时间哪里来?如果是教师针对自己教学实际所设计的个性化内容(个人独立行为),那么,毫无疑问,我认为由开发者自行安排学时是为上策(把自己开发的东西融入到自己的教学体系之中)。若一开始就把它放到学校的课程体系中统整考虑,那就必须为这些微课程安排合理、有效的实施时间和空间。

以信息技术学科为例,事实上我们已经做了很多的尝试。例如,对学科教学内容来说,单元整合教学法已经打破了课与课之间的人为区划,开始从单元目标着手教学,传统的按课时教学被多种形态的学习方式所颠覆,微视频等必然会给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带来诸多便利。又如,我们通过美术和信息技术的跨学科整合,美术教师(Scratch的角色绘制)和信息技术教师 (Scratch的动画制作)让两个学科发挥各自优势有机整合,最终形成的动画作品便是两学科的共同成果,这样的尝试有非常大的实践意义和探究空间。再如,信息技术教师还兼任所教班级的综合实践活动,两者的跨学科整合便有了更多的可能性。最明显的优势就是:既可以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来完成“信息作业”,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课去完成“综合实践活动作业”。这样的话,仅从学习时间上看,原来的1+1(每周一课时信息+一课时综合实践)居然变成了2+2(整合后的两学时,既都是信息,又都是综合实践)。

无论哪一种方式,都会涉及课程内容、结构上的调整和改变,这都需要我们基于学科课程目标出发,做出相应的规划和设计。

建设美丽乡村,我们该做些什么 篇3

我们该做些什么

平坝县逸夫小学 黄思雨

各位领导、评委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我为大家演讲的题目是:建设美丽乡村,我们该做些什么?

我是一名出生在农村的孩子,八岁以前,爸爸妈妈都在乡镇工作,我自幼就喜欢看书,每次进城,我都要到书店去,于是进城上学成了我那时最大的梦想,我上三年级的时候,我的这个梦想实现了。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我现在都上六年级了,进城读书条件确实很好,但却少有时间回家乡去看看,于是回家看看又成了我现在的愿望。今年国庆,我们家的“长假规划”里就有回家看爷爷奶奶的日程,别提我有多高兴了!那天清晨,我们一家迎着温暖的阳光,乘着公共汽车出发了,一路上,听着优美的音乐,看着车窗外飞过的美丽景色,我不时地问爸爸,这条油路是什么时候修的?这个小村庄是什么时候变成这么美的呀?我的老爸不怨其烦地给我讲了很多家乡发展变化的事,不知不觉间,我们到了爸爸出生、成长的家乡。一下车,眼前的景色让我陶醉,通村油路在崇山峻岭之中蜿蜒盘旋,白色的乡庄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到处鸟语花香,像是走进了“世外桃园”呢!别说我有多兴奋了,可爷爷奶奶比我们还兴奋,早早地迎了上来,帮我们拿东西。

吃过午饭,我让爷爷带我到村里去走走看看。“哇!爷爷,你们家这里变化太大了,村里都铺水泥路,装上路灯了,这哪像 1 农村呀?”我们来到一个小四合院,爷爷告诉我这是姑姑家,走进去,院子干净整洁,门口还装有自来水,我尝了一口,清甜可口,比我家的娃哈哈纯净水好喝多了!走进姑姑家,那家里的装饰可不比城里人差,什么电器都有,就连厕所也设计在家里呢!因为我喜欢看书,便问爷爷:“这里有书看吗?”于是,爷爷领我来到了村服务中心,这里设施齐全,是一个群众广场,安装了很多健身器材,我一眼就看到“农家书屋”几个字,疾步走进去,只见书架上整齐地摆了很多书,有《农业科技》、《教育》、《卫生》、《儿童读物》等,我给服务的叔叔借了本《儿童文学》呢!

来到一片田坝,正值收割的季节,村里人都在田里收庄稼,场面好热闹。只见大爷把秸杆铡碎,正在用土翻埋,我好奇地问:“为什么不用火烧了呢?”爷爷说:“哈哈,这你又不懂了,前不久政府工作人员来宣传指导,秸杆不乱烧,烧了会污染环境,这样处理还可以当肥料呢!我们这里,人人都在为建设美丽乡村做贡献呢,孩子!”听了爷爷的这翻话,我陷入了深思之中。

当前,各级领导给我们家乡规划了美好的未来,那么作为新时期的少年儿童,我们该为这个美好理想做些什么呢?仔细想来,我认为:从我做起,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做一名美丽乡村建设的小卫士和接班人!

我要从提高自身的素质做起。节约一粒米、一张纸、一滴水,努力学习、尊敬师长、孝敬老人,要做美丽乡村建设的小卫士、小宣传员。看看如今的我,当口中有痰时,我会稍加思考,拿出纸巾,包好,再扔入垃圾桶;当手中攥着糖纸时,我也会稍加思考,尽管手中冒汗,我也会扔进垃圾桶;当眼前面对着红灯时,2 我依旧会多加思索,静静地等待着绿灯的再次闪烁……你要问我为什么,我会骄傲地告诉你:我是新时期少先队员!

我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从自己做起,一定能把我们亲爱的家乡建设成天蓝、地绿、山青、水净、人和的美丽乡村!

我们到底该做什么 关于爱国 篇4

父母,在我们的心目中通常都与权威和尊严联系在一起,但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会发现不同的家庭类型往往有着不同的教育效果,有的家长文化、思想素质较高,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知书达理,比同龄人有更丰富的知识结构,在周围同学中有很强的号召力,但还有家长这样抱怨:我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有时还敢当众顶撞我;孩子没大没小的,动不动就对我们发脾气„„诸如此类的话,仔细推敲起来,的确反映了当前一部分家庭在教养孩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父母在孩子面前缺乏威信是重要原因之一。一般来说,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威信越高,他们的教育作用也就越大,也越受孩子的欢迎。父母的威信是对子女进行教育的基础。实践证明:如果父母没有威信,尽管态度认真,教育严肃,但孩子仍然当作耳边风;相反如果父母有威信,不用讲多少道理,孩子也能令行禁止。

所谓“威信”,就是威望和信誉。父母的威信主要表现在:孩子尊重、爱戴、信赖家长;父母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孩子能自愿地毫不勉强地接受。世界著名的教育艺术大师,前苏联的马卡连柯曾经说过:“威信就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这样一种正常的相互关系,即后者由于尊敬和信任自己的教育者而尊从他们的意志、要求和指示。”父母的威信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一种积极的、肯定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的基础,是父母对孩子的尊重与孩子对父母的爱戴,它排斥训斥与听命、支配与服从,也排斥父母为了抬高自己的地位,而人为地树立的那种虚假的权威。

父母的威信至少具有以下两方面特点:其一,威信如同家风一样,是无形的精神上的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难以量化的;但在家庭中,在父母与孩子的共同生活中,威信又是无处不有、无所不在的。父母对孩子所说的每一句话,所给予的每一条指令,甚至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威信无不渗透其中。其二,从父母的角度看,威信是一种威望和信誉;从孩子的角度看,威信是一种尊重和信从,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尊重和热爱成为一座架设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桥梁。

父母运用恰当的教育方法,在与子女彼此尊重和热爱的基础上,威信就不知不觉、自然而然产生了,反之,有些父母运用错误的教育方法,想人为地树立自己的威信,这样是得不到子女尊重,也不能长久的。主要有如下几种:

1.用高压的教育方法。父母严而无慈,经常发脾气,时常恐吓、责骂孩子,动辄体罚孩子,使孩子整天唯唯诺诺,诚惶诚恐,经常处于恐惧不安的状态中。2.用疏远的教育方法。父母从不主动接近孩子,总是力图使自己离孩子远一点。譬如,把孩子交给祖母或保姆照应而撒手不管,他们很少与孩子交流感情,孩子不了解父母的想法、爱好、兴趣等,父母也不知道孩子的需要和喜好,父母与孩子间存在着明显的鸿沟。

3.用宠爱的教育方法。父母对孩子娇纵溺爱,对其逞性和乖张脾气姑息迁就,不给他指明努力的方向,也不提出任何要求,而是有求必应,一概满足,导致孩子任性妄为,形成骄横执拗的性格。

4.用自以为是的教育方法。父母认为自己的言行在孩子面前全是正确的,是家庭的法律信条,话一出口,孩子就得绝对服从;即使是说错了,但为维护自己的所谓尊严,也要迫使孩子必须照办。

5.用说教的教育方法。父母无视孩子是否愿听,也不管自己的语言是否恰当,在任何场合下,总是海阔天空、滔滔不绝地对孩子进行灌输,摆出一副说教者的姿态。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会对这种说教产生厌倦情绪。久而久之,他们对正确的教育也会产生反感。

6.用引诱的教育方法。父母总是用爱抚和各种各样的奖赏(包括各种物质的东西)来博得孩子对自己的尊重和热爱,殊不知,一旦孩子得不到爱抚或满足不了其需要,就会对父母产生不满、愤怒和反抗的情绪,使孩子变得任性、骄横、不讲道理。

可见,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都应该清楚在孩子面前树立威信是多么的重要,又是多么的不容易。威信一旦树立,教育孩子的工作就已经成功了一半!那么如何在孩子面前树立威信呢?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六个方面值得注意:

一、要有高尚的品格,广博的知识以及丰富的内涵。

通俗点说,就是“以知引人”、“以情感人”、“以意树人”、“以行练人”。父母的品格修养对孩子性格、品德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高尚廉洁的品格一般体现在对祖国的热爱、对事业的忠诚与勤奋、对他人的热忱与宽容、对生活与困难的乐观向上的态度,如父母具备了这些品格,就会赢得孩子的崇敬与爱戴。同时,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是不断地提出问题,不断地进行探索,作为父母必须具备丰富广博的知识来满足孩子们的求知欲与好奇心,这就要求父母自身有较高的文化素养。

二、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心。

无论是对待社会、家庭还是工作,强烈的责任感足以感染着孩子,默默地影响着孩子。父母的威信应“建立在父母的生活和工作上,建立在父母的公民面貌和父母的行为上”(马卡连柯)日常生活中,父母的一举动,一言一行,乃至一些微不足道的细小事情,均对树立自己的威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父母应该对生活持乐观积极的态度,努力工作勤奋学习,具备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工作作风和精神面貌,具备作为一个国家公民所应有的那种有充分价值的、有觉悟的、爱劳动的、有道德的生活和行为。使孩子从小就对那些敬业爱岗、默默奉献、努力学习的父母打心眼里敬佩有加,树立起父母的高大形象。

2,父母必须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切不可表面一套,背后又一套,在外面一个样子,在家里又是另外一个样子。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应当做到。父母自己做得很差,却对孩子提出很高的要求,这要求怎么能为孩子所接受呢?如父母在家中对长辈不够敬重,经常在孩子面前公开矛盾,吵吵闹闹,那么,要求孩子尊重自己,尊敬长辈,结果可想而知。孔子讲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父母自身的行为就是无声的命令,是真正的权威。

3,父母应当言出必践,言而有信。有句名言:志不坚者智不达,言无信者行无果。作为家长,不要轻易对孩子承诺,既然承诺了务必要做到。我国古代就有曾子杀猪取信于小儿的记载,也有孟子母亲为了说到做到,不欺骗儿子而买肉的故事,这些故事既说明了说话算数,说到做到是父母必须具备的素质,同时也说明了“言必信,行必果”是父母拥有威信的重要条件。

4,父母要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高兴要适度,生气要得当,不要因为自己心情的好坏而影响正常面部表情和说话腔调,更不要喜怒无常,一会儿逗笑孩子,一会儿又打骂孩子,这样的父母是得不到孩子的尊重与爱戴的,因而也树立不起威信。

三、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许多家长很难做到与孩子做朋友,原因之一,就是放不下家长的架子。作为成年人,好多事情我们更愿意以成年人的思维模式和习惯进行,容不得孩子的意见,认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因此,常常是“孩子尚未开口就已经错了”。(鲁迅语)父母要深入到孩子的内心世界中去,了解他在想什么,关心什么、喜欢什么;了解孩子爱和谁玩耍,玩些什么。喜欢什么样的游戏活动,对周围的人和事的态度如何等等。发现孩子的“秘密”,是父母教育孩子和树立威信的基础。另外,孩子在生活中还常常遇到迷惘和困惑的事情,父母应及时提供帮助和支持;对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父母要采取他所能接受的方式加以引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使孩子能听从父母的教导并在实际行动中表现出来。

四、对孩子要“张”、“ 弛”有度。

有不少的父母对“张”和“弛”掌握不够适度,有的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也有家长认为严厉的管教就是“爱”,还有的人认为孩子不打不成 才,其实,这些都是片面和错误的认识。“张”得过分,容易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总是勒紧缰绳,最驯良的马也会踢人”;“弛”得过度,最终成就的是一匹野马。只有赢得孩子的信服,才能赢得孩子的敬重。真正“爱”孩子,一定要全面地分析孩子的特点和优缺点。正确地引导他们应该怎么做,而不是不应该怎么做,要使他们真正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要及早指出他们身上的缺点,要采取表扬具体而批评抽象,要做到慈爱不是溺爱,管教不是强制,放手不是放任,严格不是打骂,真正地在孩子身上体现出:“严中有格,严爱结合,爱严适度。”切不可搞那种忽冷忽热的家庭教育形式,那样孩子会不知所措,无所适从。

五、教育孩子一定要讲究“机智”和“艺术”相结合。

当孩子与父母提出的要求发生“顶牛”的时候,应采取迂回的办法,转移注意力,艺术而又巧妙地处理,可以等他的情绪稳定时,再进行教育。记得有一次我带孩子去百货大楼的儿童玩具店参观时,本来想让他开阔眼界,可他见到几百元的儿童车非买不可,不给他买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家里有一台旧的,第二是今天没有带那么多钱,但他又哭闹不止,围观的人也很多,我被他弄得尴尬不已,突然,我想到了转移注意力的办法,说:“昨天我听你们老师说你那天用积木搭的小楼很漂亮,而且盖得又快又好,来,我们看看这些积木和你们幼儿园的积木是不是一样的。”他一听立刻破涕为笑,并跟我向积木柜台走去,在选了一副物美价廉的积木后高高兴兴地跟我回家。这样的教育方法就是“机智性”与“艺术性”相结合,这需要父母善于针对具体情况,随机应变地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

六、夫妻双方以及家庭其他成员要形成团结、和睦的氛围。大家相互间要注意“搭台”,不“拆台”。父母要安排和组织好家族生活,要使家庭拥有健康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要求家庭生活规律化和正常化。父母之间要互敬互爱,互谅互让,当发生矛盾或摩擦时,父母双方要心平气和地讲明道理,妥善处理。切不可大吵大闹,拳脚交加,更不要固执己见,使矛盾升级,导致家庭破裂。这是保持父母在孩子眼里美好形象和树立威信的重要因素,也是树立威信的方法之一。

我们到底该做什么 关于爱国 篇5

供稿单位:重庆边防总队宣传纪检保卫处 作者:魏灿伟 本文由张红一 发布于:2008-08-09 已有345 人阅读

加强干部八小时以外的管理,既是管理的延伸,又是队伍管理的客观需要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就八小时外管理现状和怎样改进管理作了一次调查。

一、现状:“主旋律外有杂音”

从接受问卷调查的60名干部和40名家属反馈的情况来看,干部八小时以外社交娱乐生活呈现一种明显的多元化取向。交往对象主要是同学、亲戚、战友、朋友;职业类别主要是公务员、银行职员、律师、军人、通信技术人员、个体户、外企职员、医生、教师;娱乐活动的主要内容是聊天、运动、旅游、打扑克、看书、看电视、看电影、听音乐、聚会、喝茶、上网、逛街。

但是,在高唱的主旋律之中,亦有一些不和谐的音符。据了解,常到娱乐场所去的有3人,偶尔去的10人,平时爱打麻将和扑克的12人,热衷交际的8人。出现过偷渡组织对我干部请吃请喝、承诺好处等拉拢腐蚀和干部追求低级趣味等苗头,因发现及时解决在萌芽状态。近年来部队发生的案(事)件都有一个显性的特点:大多发生在八小时之外:即八小时外失去监督管理或者监督管理不力。缺乏监督管理,就极易导致行为失范,轻者发生事件,重者发生案件。

二、原因:“白天不懂夜的黑” 如果把八小时内与八小时外比作白天与黑夜的关系,那么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也就如同白天同黑夜的对立统一关系。管理者对八小时外都有种心理预期,期待违法违纪行为发生率为零,但是实际发生率往往大于预期率,这就是常说的期待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解析其深层原因,有三。

1、观念不及。首先是管理者认识存在偏差,认为只负责管好八小时内,八小时外管理起来有困难,既不好管、也不敢管,不愿多管“闲事”。其次是被管理者存在认识误区,认为八小时外属于自己的“时空”,单位不能管得太宽、太死,下班了属于“自由人”,对八小时以外的管理有逆反心理或抵触情绪。这样两种观念和心态使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势必产生不了认同感和共需性,就更不能取得积极的双向互动效果。

2、制度缺失。很多案(事)件的教训都是因为八小时以外的管理缺乏有效管用的办法和措施,造成失管失控。调查中,认为管理制度完善并且管用的占40%,认为制度缺乏的占52%。八小时外的管理已引起许多单位的重视,都在进行一些探索和实践,但基本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初始阶段,没有统一的规定和要求,也没有系统的办法,究竟该管些什么、怎样管,没有明确范围和目标,这就使管理工作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制度依据。

3、职能失效。调查中,认为管理到位的30人,占30%,认为薄弱的有47人,占47%。监督管理的职能部门(包括纪检、督察、干部)作出过一些努力,但收效不大。往往注重在事后履行职能,进行惩处,作“亡羊补牢”之举,但是事前和事中职能作用发挥不够,监督制约不力,时间滞后,未能有效管理,职能效力打了折扣,导够一放就松、一松就发生“意外之举”。

三、对策:探索与创新

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要管理好干部八小时以外,尤其要对其“社交圈”、“生活圈”、“娱乐圈”加强监督管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探索与创新:

1、完善制度——监管有据。制为先,为本,为据。完善制度是加强监督管理的治本之策。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以下制度。

首先要完善八小时外管理规定,规范行为,提高拒腐防变能力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纯洁娱乐圈(规定:不准参与赌博性质的搓麻将、打扑克;不准涉足歌厅、桑拿室等不健康娱乐场所;不准接受异性按摩;不准观看、传播淫秽物品)。限制生活圈(规定:不准接受影响执行公务活动和明知有不良行为的人的请吃、游玩;不准利用工作和职务之便接受免费服务;不准以任何理由向他人索要财物;不准接受礼金和各种有价证券;不准参与宗教迷信活动;不准酗酒滋事)。控制社交圈(规定:不准滥交朋友;不准拉帮结派、搞小团体、散布不利于团结的言论;不准参与或经营娱乐场所,并为其充当保护人;不准从事有偿中介活动和利用职权为配偶、子女和亲友经商谋取优惠条件;不准用公款请客送礼,参与高消费娱乐活动)。其次,汇报制度。一般干部每月向所在党支部书面汇报一次,并在每季度支部民主生活会上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支部领导每季度向上级纪委汇报一次。每年将当年检查落实情况书面报告总队政治部、总队纪委。

第三,诫勉谈话制度。对干部八小时外的轻微违规、违纪不良行为要及时给予诫勉谈话。要及时掌握干部的思想、工作、家庭、生活、社交等情况,早谈话、早提醒,抓早、抓小、抓苗头,把苗头和隐患解决在萌芽状态和初始阶段。只有使干部“谨小慎微”,才不致“行为失范”,“养痈成患”,“小疴成大疾”。第四,责任追究制度。凡违反规定的,将依据《纪律条令》、《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五条禁令”等有关法规、制度严肃处理。对有关领导要按照《公安边防部队犯罪案件领导责任追究暂行规定》追究领导责任。

2、“三位一体”——监管有力。形成社会、单位、家庭“三位一体”的监督管理体系,“三管齐下”抓监管,使违纪违法行为难以滋生。

扩大社会监督——“外部有网”。从离退休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出入境旅客中聘请监督员;对外公开监督举报电话,接受投诉和举报;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从而形成外部监督网络。

加强组织监督——“背后有眼”。实行跟踪管理、动态管理与精确管理,做到“四个知道”,即在干什么,在想什么,需要什么”。要建立干部“行为信息卡”(含联系方式、家庭住址、兴趣爱好、八小时外活动情况等),每季度进行思想分析,对重点人员进行摸排,特别要对社交生活有倾向性问题的人进行重点管理。平时生活作风自由散漫的,“神通广大”的,这些人关系网复杂,不守制度,不受约束,容易涣散纪律作风,是队伍管理潜在的消极因素;交友圈广泛而复杂的,“五多”表现的,即电话多、社会交往多、应酬多、说情搭白多、对组织对同事大话假话多。这种人法纪观念差,往往与社会不法人员搅在一起,容易发生违法违纪,是队伍管理的重中之重。

深化家庭监督——“心中有弦”。家庭是后方,只有后方稳定而坚固,才能保障干部的战斗力。调查中,38%的家属建议“加强与家属的交流与联系,共同管理干部”。为此,建立了家属联系制度,签订“共同管理责任书”,家属当“编外督察员”,定期进行家访和召开家属座谈会,取得家属们的理解和支持,使他们成为干部八小时以外的监督员和抵制不良风气的“守门员”。

3、文化育警——占领“阵地”。调查中,一些干部特别是单身干部反映“八小时外生活比较单调、空泛”,建议 “多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增强官兵凝聚力、团队精神”,“加强对业余生活设施建设,创造拴心留人环境”。正如思想领域一样,马克思主义的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是反马克思主义的就要去占领。同样,在八小时外,高尚的积极的不去占领,低级趣味的消极的东西就会乘机而入。要用文化的魅力,活动的吸引力,思想政治工作的感染力来积极引导和规范业余生活,达到减少和遏制违法违纪问题的发生。这对那些“无事生非”和具有“不良嗜好”的干部尤为重要。

大学,我们到底在追求的什么 篇6

有一个未来的目标

总能让我们欢欣鼓舞

就像飞向火光的灰蛾

甘愿做烈焰的俘虏

摆动着的是你不停的脚步

飞旋着是你美丽的流苏

在一往情深的日子里

谁能说得清

什么是甜 什么是苦

只知道确定了就义无反顾

要输就输给追求

到底什么阻碍了我们解放思想 篇7

徐海涛

在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提出了解放思想,并指出了解放思想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打破常规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78年到现在已经过了三十多年了,我们是否达到了当年邓小平提出思想解放的水平呢。那么唯一达到的就是我们时刻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为指导思想。那到底是什么阻碍了解放思想呢,对此我想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下。

第一,“天变不足畏,祖宗之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是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会议上面对记者提问“怎样看待中国解放思想”的回答。的确,在中国这个拥有几千年的封建思想史的国家,要想进行大刀阔斧的思想改革,那是需要极大的勇气和牺牲的,那样我们才能杀出一条血路来。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学术思想可以说是达到了空前的活跃、自由、解放时期,真正的做到了百家争鸣,百家齐放的境界。后来经过朝代和统治者的变迁,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且得到了当时汉武帝的支持。这就从政治手段的绝对的扼杀了人们思想的自由和学术的自由,把儒学作为了国家的正统思想,作为全民上下统一学习的合法思想,从而真正的实现愚民政策。后来实行的科举制,那更加摧残了人民的思想解放,考察的就是《四书》、,《五经.》等儒学经典,人民的思想完全僵化了。达到了万马齐喑的地步了。尽管后来的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制度,但是几千年的封建思想统治却没有跟随着制度的瓦解而瓦解,它依然根深蒂固的存在人们心中,使得人民的思想从骨子里就流露出僵化。还有就是封建的迷信对人们的思想解放也是有相当大的阻碍,人们把不能解决的问题都归结于封建迷信,而不是去思考,这对于人们的思想解放也是有相当大的危害。所以要想真正的实现思想解放,我们必须认真解决过去长期以来形成的思想僵化问题,解放思想和思想僵化是两种根本不相容的精神状态。思想僵化、封建迷信盛行是现在人们思想上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如果我们不对这些严重问题加以解决,那人们的思想就不能解放,从而社会主义的事业也就不可能有所前进。

第二,当人们的思想还没从封建思想的禁锢中完全走出来时,我们的思想又被和谐的社会给和谐的不敢再有任何以众不同的棱角了。有时不是人们不想去实现思想的自由、精神的独立,而是我们不能背离了党提出的“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党要求我们当前的思想要时刻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全部思想都要围绕着马克思主义思想,这个要求的确没错,但是这样很容易挫伤国民的积极性,不利于调动和刺激国民思想解放的欲望。本来你是有话想说的,有思想要传递的,但是考虑的因素太多,最后还是决定不说了。在当前这种严肃的政治气氛中,不知扼杀了多少人的思想自由翱翔梦。思想的解放是需要我们突破这种“鸟笼思想”的,并且需要一个宽松、宽容、宽厚的大环境的,人民只有生活在思想自由、精神独立的大气候下,才能也才敢去冲破常规思想的边界,真正的实现思想的解放。

第三,教育不仅是重要的民生问题,也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事业,更是影响一个国家思想活跃的重要纽带。我国目前的教育规模可以称的上世界之最了,但是我国的教育质量在世界上却不容乐观。现在我们要转变传统观念了,不能一味的去宽大教育规模,而忽视了教育的质量。衡量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主要是看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创新指数如何。时代在进步,可是我们的教育体制仍然静止不前,还停留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外国人曾这样评价过中国的教育体制“让学生反反复复的做一种机械活动——背,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成了一个背书的机器了!”在这种为考试而学习的背景下,人们的思想是很难得到解放的,更何谈创新了。中国的学生从小学考到大学,并且考试都是考机械式的题。当从学校毕业的时候,大部分同学很难达到社会所需要的思想觉悟程度。人们都会怪学生在学校的时候怎么不好好学习等等,这也不能把责任全部归咎到学生头上,我们也应该考虑下是不是我们的教育体制出现问题了,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人们的思想在主观上存在着的问题,那是历史造成的,那是我们所不能避免的,但是在客观方面,我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解放思想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当前我们关冲破封建思想的桎梏还不行,还要从当前这个传统的教育体制下手。教育是一个国家人才和思想诞生的主要摇篮,关乎着祖国的宏伟大业,应当放在重中之重。所以我们要打破传统的教育体制,建立一个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体制,从根本上促进整个国家的思想解放。

第四,谈了那么多的外部因素,该来谈下自身的因素了。要解放思想,首先就要有思想。只有通过不断思考,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思想。一个人仅仅学习而不思考,那将等于什么也没有学到。即使学到再多的知识,如果不去思考,那么所学的知识是不能被自己消化,从而转换成属于自己的思想,那样我们才可能有创新的资本,我们的思想才可能得到的解放。当前我们就是不太喜欢去思考,不敢去怀疑一切,认为领导人、老师讲得都是对的,而不去思考。其它方面的因素,由于我们自身的力量太下了,还没有那个能力去改造。但是自身的我们肯定可以去改变啊。我们要像马克思那样抱着怀疑一切的态度面对知识,要大胆的去思考,那样我们才可能有自己的思想。

今天谈思想解放。也有必要消化下历史,并要警惕下1958年式的解放思想——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这是一种极左和及其荒诞的思想解放运动。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也不止是只提出解放思想的口号,而是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结合起来了。当我们在解放思想的时候,不要盲目的搞主观唯心主义,而忽视了客观事实的存在。那种思想解放运动,不仅不能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而且对于社会来说还是有一定危害的。所以我们还是应该秉持着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统一的方针。

我们到底该做什么 关于爱国 篇8

在龙文工作的几年来,遇到了各种类型的问题学生及家庭,我既同情心力憔悴的家长,又心疼原本天使般的孩子--我们的家长到底用了什么样的办法让天使般的孩子变得如此冥顽不灵?

案例--“过分宠溺+讳疾忌医型”家庭

有一90后的孩子聪敏可爱,父母老来得子,却异常宠溺。孩子不但学习不努力,在课外补习中也花了不少钱。孩子不懂得尊敬老师同学,从不主动跟人打招呼。一不高兴就把责任推到老师或同学身上,告诉父亲,父亲就会不问青红皂白来学校或找其他学生大闹一通才了事。孩子即使是生父母气或某件东西没有被满足,也会大骂其“傻逼”“有病……”直到被满足为止。久而久之,同学们渐渐都对他敬而远之,所以在学校里这个孩子也没有一个朋友。唯一的爱好就是能将苹果系列的手机历史及产生及功能优劣……讲得头头是道,到处炫耀。

可是,朋友跟他提起孩子的问题时候,家长总是说,没事,国内学习我投钱找老师补习,大了我用几百万将孩子送到国外去,把孩子打造成才,保证他的将来无忧……

上面这个案例是一个比较典型的“过分宠溺+讳疾忌医”型的家庭。现在的父母或多或少都存在类似这样的问题或想法。

问题之一,老来得子,过分溺爱是问题孩子产生的根本原因。

过分溺爱,事事顺从--尤其是物质方面的极大满足养成了孩子颐指气使,飞扬跋扈的性格。买东西的一件小事就能看出来,这个孩子自私、自利、任性、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以为这个世界就是我一个人的,什么事情都会如我所想,一切都要听我的。只望收获,不讲付出,急功近利,奢靡享乐,浮浮躁躁,缺乏理想与目标,缺乏宁静的心态与一颗感恩的心!

“溺爱”表现之二在于父亲对孩子包庇和纵容,孩子依赖心理强,做事不计后果。

“养不教,父之过”。从小娇惯孩子,并且加上父母平时的“言传身教”,更会使得孩子自小就精于世故,小小年纪就老气横秋,颐指气使;另一方面又很可怜,身边的同学或者朋友渐渐都“惹不起咱躲得起”敬而远之了,所以这个孩子逐渐变得孤单,性格怪癖、敏感、脾气暴躁,没有一个健康健全的人格。这样使得这个90后的孩子心理极其脆弱,心理的抗挫折、抗压能力太差,从而导致其在学习中不会迎难而上,即使花钱补习了也不会得到理想的效果。

问题之三“讳疾忌医”。

其实孩子和父母的问题已经非常明显了,可是父母从来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都会以强势或者其他的方式将责任推卸到他人的身上,试图通过金钱的方式让孩子成才。初衷不错,方法欠妥,尤其是在对孩子成长教育来说。这样不是帮孩子反而是在毁孩子,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权高钱多了反而成了负累。

看到这点时,我扼腕叹息,很想大喝一声:“住手!您还想将孩子毁到什么时候?”如果案例中的父母依旧讳疾忌医,这个孩子将来走上社会有多么大的出息,可以想象得到。

去年我也初为人母,沉浸在有了宝宝的幸福中,同时也在沉思:在想倾尽所有给予孩子的时候,是否该冷静沉思一下:我们到底该给孩子什么?该怎样给呢?

家长们都想让孩子健康长大,成人成才。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很多人只过多的注重了“成才”教育的投入,往往却忽视了最重要的“成人”教育,本末倒置,结果出现了很多让人很遗憾的事情。比如最近宣判的“李某某案”,多么好的条件,曾经多么有才华的孩子……假如他的父母是一对普通工人,这个孩子的人生会是什么样子呢?

“成人”教育就是要教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责任感,勇于担当,懂得感恩,懂得爱人和自爱,也即孩子的品格教育。只有这样,一个孩子的人生才能越走越远,越走越成功!

龙文教育第一届“龙文杯”教育征文大赛入选作品

原标题:《作为父母,我们到底该给孩子什么?》

我们到底该做什么 关于爱国 篇9

UC代表统一通信,相信业内人士已经耳熟能详了,那么,UBC又是什么呢?它与UC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UBC是Unified Business Communication的简称,即统一商业通信,是统一通信平台在商业领域应用的专用名词,是从属于UC这个“大概念”的。

先来看一个等式:UBC=员工+过程+信息+技术。这表明,UBC不仅仅是多种渠道的通信,更是各种通信技术/服务、企业员工、商业过程和各种信息的集成、融合。

员工――即那些直接或间接卷入UBC系统的实体。

包括:

◆人-人、人-机器、机器-机器

◆企业-企业、企业-客户、客户-客户

◆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

商业过程――根据要达成的商业目标制定并遵循的一系列流程与规范,具有典型的时间先后特征。

◆企业内部:生产制造、供应链、后勤/行政管理

◆企业外部:市场推广/销售、物流、支持/服务、结算

信息――统一通信平台的内容,

◆谁:发起人、关系、背景、角色、学识、部门、价值、所在位置和联络历史

◆什么事:主题、任务、数据、内容、计划、类型(销售、服务、通知)

◆何时:实时或延时、随机还是计划

◆哪里:位置(面对面、虚拟、远程)、形态、可行性、成本

◆为什么:客体、事件、动机、突发事件

技术/服务――解决基于以上的统一通信平台怎么实现的问题。

◆渠道:语音、视频、Web、信息传递、信函/传真、面对面

◆呈现:状态、位置、可用性、联络规则

◆地址录:用户ID和信息、身份认证、授权认证

◆会议:通过多渠道组建多人沟通

◆控制:建立、传输、转发、排队、路由规则

◆移动性:从哪里发起交流――设备、网络、渠道

◆客户端:智能手机、上网本、虚拟客户端、PC机

上一篇:建房安全承诺书下一篇:华东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2010-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