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数学老师

2024-07-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心中的数学老师(精选15篇)

我心中的数学老师 篇1

当张老师进来时,我看见我们这位数学老师不像是数学老师,而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作者――因为她化着妆,这让我对张老师的第一印象并不是很好。

有人说,师恩如山,因为高山巍巍,使人崇敬;

有人说,师恩似海,因为大海浩瀚,无法估量;

还有人说,老师,一个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个希望与幸福的播种人。

我真希望,这位数学老师是这样的。

到后来,我发现这位数学老师非常好:平易近人,把缜密的数学知识传授o我们时,总不忘开几句玩笑,让我们骤然起劲;她人很活泼、长得很漂亮,让我感觉张老师就像一位大姐姐似的。渐渐地,我越来越喜欢这位数学老师了。

她,把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讲得生动、富有趣味性;

她,平时爱跟我们谈心,让我们喜欢;

她,特别温柔,即使发起脾气来也柔声细语的,让我们喜欢。

对孩子不急躁,可爱,有趣是她的代名词。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我们在小学的生活只有半个学期了,我们憧憬着未来,憧憬着好的中学,而老师们,用他们那平凡的手,描绘出我们的蓝图,让我们的憧憬变为现实。当初,我对张老师的不满早已荡然无存,而现在,我只有无限的敬佩与热爱。

古人云“山高水长有时尽,唯我师恩日月长”,老师,一个真诚的、善良的、美好的名称,有如空谷幽兰,小溪潺潺,一点一滴浇润我们稚嫩的心扉。当海水退潮的时候,把五彩的贝壳留在沙滩上。当我们毕业的时候,把诚挚的祝愿献给老师。

老师,如果说我们是展翅翱翔的雄鹰,那么,您,就是鼓舞我们飞翔的风儿;如果说我们是破土而出的小苗儿,那么,您就是在地底下为我们汲取营养的根;如果说我们是在大海中遨游的鱼,那么,您就是无时无刻都在我们身边的海水!

半年后,我们即将离开这个我生活了五年的小学。老师,在我心中,这个词是那么清晰,永远不会模糊。以前,跟老师在课堂上讲课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永远不能忘怀……

我心中的数学老师 篇2

一、词语可以这样教

初读阶段,于老师让学生一边读文,一边把不懂的词语画下来。然后,把他们不懂的词语写在小黑板上。学生很难理解的词语有 :“一拥而上、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警觉、收拾”。

师 :读到这里,我想,“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一拥而上”肯定懂了。谁知道“气势汹汹”是什么意思?

(老师喊了几位举手的同学到前面来)

师 :这几位同学都懂了,没有懂的同学请看我们表演 :我当小稻秧,你们几个当杂草。杂草把小稻秧团团围住,你们应该怎么站?

(学生从四面把老师围住,笑声)

师 :你们要干什么?

生 :快把营养交出来。(声音低)

师 :你们没有读懂。要凶,声音要大,把腰叉起来。生 :(卡腰,大声,凶恶地)快把营养交出来!

师 :我们刚搬到大田不久,正需要营养,怎么能交给你们呢?

(学生不知所措)

师 :(问全体同学)他们应干什么?

生 :他们应上前抢营养。

师 :对,要抢。营养在地里,快!

“(杂草们”一拥而上,抢起了营养。稻秧没精打采地垂下了头,下面的学生哈哈大笑)

师 :杂草厉害不厉害?凶不凶?

生 :(厉害,凶)这就是“气势汹汹”。杂草野蛮不野蛮?

生 :(野蛮)讲理不讲理?(生 :不讲理)这就叫“蛮不讲理”。

杂草让小稻秧发言吗?(生 :不让)这就叫“不由分说”。各位“杂草”请回去。(笑声)

(老师拿下小黑板,学生读上面的词语 :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

于老师对这几个词语的理解处理得很高明。高明就高明在不是老师一厢情愿地去灌输,而是借助情境启发学生去自悟。我在听这节课之前,对词语的教学,常常是将参考书或词典上的解释一字不漏地抄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以便在考试时不丢分。这样做既加重了学生负担,实际效果也不好。于老师进行词义教学,就是让学生在词语和情境、语境之间建立起联系。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尊重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又把词语的理解处理得恰到好处。一路走来,那“杂草”围着“小稻秧”的情景一直铭记在我的脑海里,一直在影响着我。

二、朗读可以这样导

在学生联系课文来理解词语“收拾“后,于老师让学生把小稻秧的话读一读。

师 :谁能把杂草的话读一读,让人感到它已经是有气无力了?

生 :“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声音大)

师 :你没有完,(学生笑)再喷洒两遍。

生 :“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学生喘着气读)

师 :我听到你喘气了,但是声音仍然很大。说话的声音这么大能完吗?(学生笑)

生 :(小声地)“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

师 :好,掌声鼓励。(学生鼓掌)这就是“有气无力”,读——

(学生读“有气无力”)

于老师没有教学生,而是在学生读的过程中评价 :“声音大”、“再喷洒两遍(农药)”,学生的朗读才断断续续地低下来 :“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

于老师让学生感悟,在感悟不到之处,为学生创设了感悟语言文字运用的情境,让学生在反复吟咏文本的过程中加以体验、感悟,需要学生放飞自己想象的翅膀,透过语言文字本身去探究意韵。在语文实践中悟得真切,学生才习得了语文的技能,使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三、依“葫芦”画“瓢”

几年来,我阅读了于老师的《于永正课堂教学教例与经验》、《教海漫记》《于永正文集》……追随着导师不断前行。渐渐地我悟出了一点点语文的味道,在理解《最后的姿势》“废墟”一词的时候,我让学生看看书本上的地震后的插图,在理解“嗷嗷待哺”的时候,让学生回想饿得哇哇大哭的婴儿,理解“负荆请罪”的时候,给学生看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单膝跪在蔺相如面前的视频……在教学中更多地使用教学媒体元素 :视觉、语言、听觉、文本、图片……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用能力、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且活跃了教学气氛,真正做到了在语境中学语文。

教学《草原》一课,由于草原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学生对文中“翠色欲流”和“轻轻流入云际”这两个词语产生了疑问 :“翠色怎么会流?怎么会流到天边云际去呢?”此时我鼓励学生的发问,并引导他们细读课文中第一段,一边读一边想,联系生活或影视中的所见,让学生在头脑中产生一幅幅画面 :“整个草原只见浓绿的草色连成一片而分不清界限,望不到边际,像绿的海洋。”进而引导 :“草原的绿色不会流动,但由于绿得鲜亮,微风吹来,绿色随风摆动,形成层层草浪,给人什么感觉?书中用了哪四个字?”“翠色欲流。”“草色无边无际与蓝天相接,微风吹来,草浪起伏,轻柔的向远处延伸,你会看到什么?”“看到草浪轻轻地流入云际。”这样一步步地借助学生头脑中的再现,让学生对大草原形成美丽的画面。关注文中的语言现象,发掘其中的语文元素,为学生创设学习语言文字理解运用的情境。

课堂上,我的眼前就会浮现于老师向“小稻秧喷洒农药”的情景,于是就会模仿着于老师的做法“润物细无声”,使学生的“感情读”自然而然达到水到渠成。

我还依稀记得上公开课《桂花雨》的片段 :

师 :自读第三自然段,画出写作者摇桂花动作的句子。

师 :谁来读一读描写作者摇桂花动作的句子?

师 :读了这句话,你感觉这纷纷飘落的桂花像什么?

生 :我感觉像是在下雨。

生 :好像是下了一场纷纷扬扬的桂花雨!

……

师 :让我们一起闭上眼睛。此时此刻,我们正站在桂花树下,置身于这片桂花雨之中,那又细又密,又香又甜的桂花飘飘洒洒,轻轻地飘落在我们的头发上,肩膀上,调皮地钻进我们的衣领里,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深深地吸一口气,那香甜的桂花香气味儿仿佛渗进了我们每一个毛孔,飘进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

师 :你淋着这一场香甜缤纷的桂花雨了吗?

(学生睁开眼睛,点着头,异口同声地说淋着了。)

师 :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 :我觉得这桂花雨太美了!

生 :我真想和作者一起使劲地摇桂花,让这桂花雨下得更大!

生 :我仿佛都能闻到那桂花的香味了,真香呀!

……

师 :于是作者情不自禁地喊——

(教师和学生一起朗读有关句子。)

师 :假如是你,你也会这样喊吗?

(请学生有声有色地朗读有关的句子。)

在教学时,我没有过多地分析文字,而是借助想象,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感受语言文字的画面美。学生始终没有机会身临其境地体会那场桂花雨的美丽,但可以让学生借助想象这双翅膀,去遥想当时的画面,去体验当时的心情,去感受作者的情感。

我心中最美的老师 篇3

老汪教我们语文,他的知识很渊博,语文、数学、历史、地理……各科都很强,在课堂上常常旁征博引,妙语连珠。他还常常帮助我们拓展思维,比如我们都知道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而老汪却让我们在足球上画一个三角形再去量,大家发现大于180度,都去问老汪原因。他告诉我们,因为我们学的是平面几何,有些定理在三维空间中是不适用的。听了老汪的一席话,同学们都觉得好像打开了一扇新的思维窗户。老汪的古文尤其厉害,在语文课上,成语典故信手拈来,再将班里的同学对号入座,让那些上课做小动作的同学都能认认真真听讲,生怕成了历史上的那些反面人物。

老汪也是我们的班主任,他平时对我们要求很严格,不让带智能手机、零食、饮料等。上课的要求也非常多,别的班允许的一些行为,到了我们班就不行,但大家都知道老汪是為了我们好。老汪很懂人心,我们班的同学有了困难或遇到不开心的事只要向他诉说,他就会开导我们,有时还会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该怎么做。

老汪就是我心中最美的老师!

点评

开篇用三个“他……”的句式,将“我”心中最美的老师形象作了初步勾画,总领全文。接下来,第二自然段叙述了老汪知识渊博、讲课幽默的特点,特别是将学生名字与成语典故结合的神招,读来让人叹服。第三自然段则讲述了老汪对学生严格而不失关爱,亲切开导学生的行为。这样一位不仅能与学生做朋友,还能站在学生角度想问题的老师,难怪会成为小作者心中最美的老师呢!

(汪敏)

我心中的老师 篇4

看到秋天树叶渐渐的发黄,意识到又一个秋天来了。还记得高一的那年秋天,您把我叫到办公室,在去办公室的路上,我心里犯了嘀咕:“是不是上次考的不好,老师要说我了,还是最近作业上的问题。”走到办公室门口,我犹豫地停住了,轻轻吸了口气。轻声说了声报告。你很快看到了我,招手让我进去,办公室较之外面还是温暖得多。或许是温暖的感觉,让我变得不是那么紧张。这时你刚吃了饭在洗碗,见到我来加快了手里的动作。我本以为要开始分析我的问题了,没想到你笑着对我说:“你看外面阳光这么好,我们出去走走吧!”我愣了一下,点了点头。对于内向自卑的我来说,很怕面对老师,更别说是和老师散步聊天了,这令我更加局促不安了。

我们并肩在操场上走着,阳光真的很好,尤其是在午后。但毕竟是秋天,风还是挺大的,微凉的风吹过,吹起你长长的秀发。我心里暗暗想着:“老师,你真美!”想到这不由的笑了。你说了很多,从文艺汇演说到了以前的学习生活。我在一旁听着,当听到你学习时的故事,不由的佩服你的认真与努力,同时也问了不少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师者传到授业解惑也。”我渐渐发现你不光在学习上帮助我解除疑惑和传授知识,更是引导我前进的指路明灯,在生活上给了我不少帮助和鼓励。当谈到理想时,你不断鼓励我坚持不放弃,并用自身的事例给了我很好的榜样。因为你的自信、自强。一直是我所羡慕的,我真的很渴望能成为你一样的人。不知不觉走了好几圈,身上暖和起来了,心里更加的温暖。发现和平时老师谈话有什么不一样,仔细想想到底是哪不一样。对了,我想是感受吧,这是一种平等的,朋友与朋友一般的关系。我有更多机会了解你,当你谈到刚来这边工作,在饮食上会有所不适,还有在教育我们方面和你原来预想的不一样等等。这些是朋友间的倾诉和交流。使我了解到了不光光是站在讲台上那个严谨认真的你。

就在这时,我们遇到在散步的校长,校长问你车票买好了吗。我这才意识到,你不光光是我们的老师,还是父母的女儿……你孤身一人在这边工作,把精力都花在我们身上,我们有着父母的关怀老师的无私奉献与关怀,却没有什么来回报你。还记得有一次刚好是你的生日,我和几个好朋友约好一起祝你生日快乐。我和她们一起走到你的面前,正在批作业的你抬起头看着我们,从你的眼神中我看到了疑惑不解,就在“生日快乐”喊出的那一刹那,你的眼神中充满了惊喜和感动,抑制不住的喜悦,笑着问我们是怎么知道的。就在那一刻,我深深的感动着。只是简单的一句生日快乐就让你如此欣喜。那么你为我们所做的一切让我们如何回报呢。

我心中的老师 篇5

晚饭时,我对他们说:“爸爸妈妈,我们班数学老师不是换了一个嘛!班里同学在谈论:到底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好老师?我想听听你们的看法。”

爸爸是一名中学老师,他放下筷子,拍拍胸脯,不假思索地说,“像我就是一位好老师,严父慈母般的。严就是对学生学习要求很严格,慈就是对学生很关爱。”

“对对对。”妈妈连连点头,“你爸说的对。这样严父慈母般的老师才是好老师。你看看你们现在的数学朱老师,虽然对比原先的韩老师严厉。不但给你们额外订了两本数学作业本,还让你们每天刷口算。但是,我看,这两个多月,你的数学成绩可提高了不少呢!”

听了妈妈的话,我若有所悟:“是呀,朱老师是很严厉,要求我们书写规范,要求步骤写完整。原来韩老师对我们很宽容,我们应用题单位名称没有写,他都不会给我们扣分。但是,我们却觉得朱老师这样对我们严一点好,我们都不敢随心所欲答题,态度都认真多了!”

“是呀!遇到一个严格的老师,是你的福气。”老妈接着又说,“好老师的标准,还有爱学生。你们的俞老师就特有爱心。你生病时,俞老师好像看透你的心思,知道你因落下课着急。她每天把语文数学英语作业整理好,放在门卫,让你爸去拿。她这样也是一位好老师!”

“我们的英语老师也对我们很慈爱,她从来不拖课,一下课就让我们不要再做作业了,到外面去呼吸新鲜空气。我觉得她也是好老师。”

“是的,这样的老师都是好老师。如果老师上课时幽默有趣一点。像你爸爸批改书法作业时,看到一个同学的字太瘦了,就对他说,‘你这个字太瘦了,只有骨头没有肉,你问对面那个同学借点肉,那个同学写得太胖了。”这个同学在哈哈大笑中记住了写法。这样就更加是一位好老师了。”妈妈说完,全家都笑起来了。

我心中的好老师----杨老师 篇6

每个老师在我心里都有不一样的地位,比如说我们上届语文老师他对我们是关爱有加所以我们都很敬佩这位老师,她的名字像朝霞一样的温暖,她的脸颊像天气一样变幻莫测,不过我还是喜欢她的笑容,这位老师的笑容和别人的笑容是不一样的,他的笑容里透露这一淡淡的清香,还透露着一丝温暖。

我们的英语老师也是很不错的,我们最熟悉的就是那宽宽的五指他向辛勤的园丁一样为我们的缺点加以修剪,我们很爱她,他也很爱我们。

再次感谢天下所有老师对我们的关怀,我们不会辜负您对我们的栽培。

我心中的理想德育 篇7

第一,我心中的理想德育,应该重视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学生的德性,让学生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

讲德育,最重要的是研究人的德性的形成规律。人的德性必须在自然的活动中形成,这是德性形成的第一个规律。抽象的道德戒律光靠说教是不能深入人的心灵的,是不能为人所掌握的。如在以往的家庭中,一般都有两至三个子女,这些子女在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中,就会自觉地认识到自身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等,如吃苹果,几个小孩就会自觉地遵从优先法则,年龄大的要自觉少吃点,给年龄小的多吃一点。又如做家务,每个人都会自觉地分工合作,使每个人的权利、责任、义务得到统一,这本身是一种自然而然的道德实践。在这样自然的活动中,就可以让儿童学到许多道德规则,许多的道德问题就已经解决了,无需父母反复说教。但在当今社会,绝大多数家庭是独生子女,这些子女相对来说就缺少了相互交流的机会。近期,江苏某学校一位学生因屡次违反纪律被学校开除,该学生便杀死了校长的儿子、女儿、侄女以及岳母4人。这种悲剧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这种学生没有一种和别人相互交往的基本品德,他不知道怎样去处理矛盾,不知道怎样去面对挫折,不知道怎样去处理冲突,这些基本的德性不是靠简单的说教就能奏效的。在德育工作中,我们一直热衷于搞道德教育课题,把道德教育文字化、大纲化,其实,这样的道德教育效果是很脆弱、很苍白无力的。道德教育应该存在于活生生的生活中,也只有在与孩子们的交往中,德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二,我心中的理想德育,应该重视让学生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中净化自己的灵魂,升华自己的人格。

读书,是孩子们净化灵魂、升华人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前面强调在自然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德性,主要是侧重从感性的角度让学生感受和领悟道德的准则。通过读书来净化学生的心灵,则是强调把道德的体验、道德的感悟升华为道德的理性层次,上升到一种自觉的境界。实施有效的道德教育,一定要建立起“书香社会”“书香学校”,让学生养成热爱读书的习惯。如果一个孩子热爱读书,那么他会从书本中得到心灵的慰藉,从书籍中寻找生活的榜样,从书籍中去净化自己的心灵,书中的人物往往就成为他生活的旗帜,书中的道理往往就会成为他人生的坐标。

令人十分遗憾的是,我们现在的绝大多数学生却很少有时间去读课外书,尤其是中学生,整日被教科书所包围,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教育的失策。学生阶段是人生读书的黄金时光,学校要采取一定的措施,鼓励学生去多读书,读好书,要让学生把人类文明中最经典、最精华的内容大致浏览和把握一遍,这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读书行为,它对学生良好德性的养成具有深远的意义。

第三,我心中的理想德育,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才艺,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在美的氛围中推进善的教育。

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才艺对品德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过去,我们往往把一些生活情趣和才艺看作是一种技能,看作是与道德无关的东西,我们很容易忽视它们在德性养成中的作用,如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其实,真善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德智体美劳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我们只是为了论述的方便,才人为地把它们分离。古人要求才子佳人不仅要读四书五经,还要精通琴棋书画。古人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要求,是因为他们已经意识到,这些健康的生活才艺绝不仅仅是一种技能,事实上琴棋书画在人的德性养成中有着重要的陶冶功能。我们可以想像,当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才艺充满一个人的生活空间的时候,他还有时间去勾心斗角吗?还会想到胡作非为吗?其实,当我们整天给学生规定诸多“不准如何如何”的时候,更应该把这些高雅健康的东西充实到学生的生活之中。

第四,我心中的理想德育,应该注重为学生寻找生活的榜样,用真实、可感的道德形象激励学生,培养学生的英雄主义精神。

有人说,当今是一个没有英雄的时代。许多人越来越感觉到,像雷锋、张海迪、孔繁森这样的英雄离我们越来越远。学生在心中难以树立时代的英雄形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道德教育的开展。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必要呼唤英雄,并尽量让我们的孩子走近英雄。因为一个人德性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心目中的英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生活中的榜样。当我们研究世界上的伟大人物时,就可以发现,他们的成功轨迹中都有形无形地刻印着英雄影响的痕迹。

如果我们每个人能够不断地在英雄们的膝上休息一会儿,感受到英雄的气息,能够不断地以英雄作为我们生活中的榜样,那么,每个人的人生就会因此变得伟大,变得精彩。如果每个人能够不断地从英雄那里受到启迪,汲取力量,不断地以英雄主义的情怀对待人生,那么,自己也终究会成为英雄。在我们的德育中,老师应该有意识地用英雄去改造学生,用学生家乡、学校中亲切可感的榜样去改造学生,让学生以一种崇敬的心理去对待英雄,使英雄的高尚德行感化学生,并内化为学生的道德修养。没有英雄的时代,也很难造就一代英雄。

第五,我心中的理想德育,应该科学合理地设置循序渐进的德育目标,使其兼具现实性和理想性的双维视角,形成层次递进、不断完善的德育目标体系。

学校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目标定位问题,即在每个阶段要让学生必须掌握什么样的道德规范和准则。一般来说,道德教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应该是必须的层次,这是在现阶段最低的基础道德教育目标,它要求学生遵守社会的基本公德,是道德的底线;第二个层次是弘扬的层次,这是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人道主义、见义勇为、尊老爱幼等为基本内容的德育目标;第三个层次是追求的层次,这是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基础,以共产主义理想为目标的德育体系。这是德育的最高层次和境界,不要求每个学生都能达到。这三个层次是相互联系、由低到高的递进关系。我们的德育只有遵循科学的层次目标体系,才能使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第六,我心中的理想德育,应该重视心灵的沟通,建立起温馨的对话场景,使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能在学校的教育中安营扎寨。

德育和智育不同,假如我们反对在知识的传授中实行单向传递,那么德育更是绝对不能实行单向灌输的。道德的教育是在“润物细无声”中进行的,是在教师和学生平等的心灵沟通中进行的。上海著名的特级教师冯恩洪早在80年代就提出“淡化教育痕迹”的德育理论,他认为过去的德育过程的角色分工太明确,认为教师是教育者,学生就是受教育者。其实,在知识方面,教师也许会比学生丰富一些,但从道德的角度而言,教师和学生在道德方面更应该是平等的,甚至有些学生的品行可能会超过教师。

学生们最不满意在课堂上和办公室里用两种声音说话的教师,最不满意用那些连自己也不相信的东西来征服学生的教师,最不满意那种盛气凌人、以教育者自居的教师。他们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他们欢迎没有教育痕迹的交流,欢迎没有心理距离的对话,欢迎促膝谈心的气氛。总之,他们希望教师成为中间人 (学校和社会之间) 、引导者、商讨者、唤起者,成为自己的朋友;而不希望教师成为间隔者、强令者、教训者、监督者,成为自己的“先生”。在德育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必须有一种平等的沟通,一种平等的探讨,从而一起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德性。

第七,我心中的理想德育,应该培养学生自警、自诫、自励等自我教育的方法,使学生在陶冶情操、磨砺意志的过程中形成“不教之教”的自律习惯。

德性的养成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学生的自我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的确是这样。在我看来,“不教之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是通过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里包含两个重要观点,一是德育要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很多东西都是习惯成自然的,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养成,教学就是养成学生求知的习惯,德育就是养成学生求善的习惯,教师要在学生求善的过程中对之不断地进行鼓励和强化,使学生的求善倾向不断地定型化,形成特有的道德品质。此外,让学生进行“道德长跑”是培养学生良好德性的另一个重要途径。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让学生不断地给自己警策,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养成一种自我教育的习惯,能够不断地让学生提醒自己。

学生不可能永远接受教师的教育和指导,他们终究要长大,终究要离开教师。因此,真正的道德教育应该达到“不教之教”的效果,要尽可能地让学生独立地生活,让学生自己时刻能够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不断地完善自我。

第八,我心中的理想德育,应该在全社会形成“做人为本”的共识,建立起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合力网络,使各种力量形成时空交叉影响的德育优势力量。

当前,在我们的教育活动中,仍然笼罩着“唯智主义”的阴影,还普遍存在“一俊遮百丑”的现象。家庭、学校、社会关注的都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学校中的英雄都是分数英雄,而对学生人格的成长和德性的养成往往不太重视。在许多家庭的教育中,甚至就是反德育的,如许多家长在教育自己的子女时,以自己几十年的经验告诫自己的子女,不要相信任何人,不要轻易帮助别人等等。诸如此类的教育对学生良好品行的养成产生了不利影响,也许学校几年的道德教育效果就在父母的几句话中毁于一旦。

我心中的好老师 篇8

高大的梧桐树依然挺拔,还记得刚刚转校过来的我无法适应新环境。没有朋友,孤单的身影,隐藏在高大的树干后。泪水打湿了手中的试卷,刺眼的分数被晕染得模糊不清。

“怎么啦?”慈爱的声音从背后传来。我一愣,扬起满是泪水的脸,夕阳打在她身上,仿佛镀上一层柔光。覃老师蹲下身来爱怜地擦拭着我脸上的泪水,温热的风拂过,我听到她慈祥而有力的声音:“没关系,老师相信你!”

覃老师的鼓励仿佛生活中的一缕阳光,温暖了我的心。

走进教学楼,墙壁有些泛黄了。凭着记忆,我找到了以前的教室,我似乎看到了覃老师在讲台上面的身影。

有一年冬天,皑皑白雪覆盖了大地。覃老师走进教室,发现我们都心不在焉地望着外面银装素裹的世界。她看懂了我们的心事,会意地一笑说:“今天不上课,出去玩吧!”语音刚落,教室里立刻响起了欢呼声!雪地上一个老人和一群孩子堆雪人、打雪仗,欢快的笑声萦绕不绝。

覃老师很宠我们。还记得有一次,别人给她捎来了家乡特产——无花果干。她高兴地拿到教室与我们分享,甜甜的味道成了我最美的记忆。

走过宿舍边以及满地落叶的车棚,各种车杂乱地摆在里面,我一个一个看过去,但我知道不可能再见到覃老师的那辆黑色自行车了。

記得那段时间我扁桃体发炎,为了不耽误我的学习,覃老师决定每天送我去医院治疗。微凉的清晨,我走下楼就看到她早已推着自行车在楼下等待了。她脸色并不太好,似乎还有些咳嗽,是昨晚又熬夜备课了吗?不知为何,我的鼻子有些酸。紧紧靠在老师背后,车不时颠簸几下,她用力地蹬着,双手紧握车把保持平衡。她嘱咐我抓紧,我抓住她的衣襟,头埋得低低的。风从耳边呼呼吹过,尽管喉咙仍然肿痛,但暖暖的安全感早已填满了我的心。

得知我喉咙痛吃不下饭时,覃老师把我叫到她家里为我熬粥。坐在桌边,我看着她揭开电饭锅盖,用手挥了挥手水汽,拿起一旁的汤勺,往碗里盛满后,又找了一把勺子在粥里加了几勺糖,一边搅动勺子一边说:“有点烫,给你搅搅!”朦胧的雾气中,润滑的米粥散发着温热的气息,香甜的味道弥漫开来,这碗简单却饱含深情的米粥成了我记忆中最美的佳肴!

到了下学期,小升初学习紧张。为了让我们放松心情,覃老师就在课余时间放音乐陪我们朗诵诗歌。在优美的旋律和她耐心的陪伴下,我渡过了小学最后的几个月时光,升入了理想的初中,却也远离了我最爱的覃老师。

曾想过去找她,却听说她在带完我们那一届后就退休回老家了,电话号码又不知道。真的好想再见到她一面,我心中的好老师——覃东平老师!

我心中的好老师——于老师 篇9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用“俏”一词用来形容谢老师是再合适不过了。她身上那自带的书卷气,让人第一眼就会认定这是位专业的语文老师。她知识渊博,文理兼修,有数不清的故事存在她的脑子里。

语文课堂上,谢老师用生动形象而又巧妙传神的语言讲述着很多动人的故事,一点一点沁入我们心里,洗涤我们被作业挤压的心灵,这真可谓“润物细无声”啊!

昌昌是一位把温柔发挥到极致的老师,用柔软的兰花形容她可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讲课,交流,甚至批评我们时,那融入骨子里的温柔伴随着轻柔的话语总能轻轻飘进我们的心田。她虽有着兰花的柔软,但并不高冷,她常给我们看电影,跟我们谈论学校生活,深受我们信任。

彭老师站立时,那脊梁骨可是比竹子还要硬挺。他总是把腰杆挺得笔直。他身兼两职,不仅政工主任、科任老师的工作两不误,管起纪律来更是比班主任还要严格。他会认真批阅学生们繁多的物理作业,总结出易错点给我们细心讲解。透过厚厚的眼镜,他对我们的目光可是比任何老师都更加殷切。“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相扶持。”我们班遥遥领先的物理成绩,一定归功于他的辛勤吧!

远远看去,数学老师刘老师全身上下都是那么的“圆润”,仿佛被多年的教学经历磨平了棱角。不光身材像朵含苞的菊花,脾气也如菊花般温和。课堂上,他喜欢用“小盆友”,“小文盲”等“呵斥”我们;可私底下,他单独与我们谈心时却是细声细气地,生怕伤到了我们。“莫负菊蕊黄”,我们也定不会幸负刘老师的一片真心。

有时我会想,若将“梅兰竹菊”四位老师的优点集于一人之身,那他该是一位多么完美的老师啊!可转念一想,梅兰竹菊,各有千秋,四位老师正如四向的灯塔,引领我们全面发展,探索适合自己的道路。与四位老师度过的高中生活,我将永生难忘。

我心中的数学老师 篇10

我心中的好老师就是我们的班主任语文老师——刘老师。刘老师高高的个头,扎个马尾辫,有一双大而明亮的眼睛,上课时,只要有小朋友做小动作,刘老师就会提醒他。刘老师对我们的学习很严格,不该错的在作业或者考试时,是绝不允许错的。

记得在二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在语文考试之前,刘老师对全班同学说:在这次考试中看拼音写汉字,如果还有同学写错的话,必须得写一篇检讨书。而我偏偏在考试时写错了一个,正因为就错了这个题目,导致我没能考到100分。因此,按照刘老师考前的要求,必须写一篇检讨书。通过这次写检讨,让我深刻的认识到以后不管做什么事,绝不能粗心。

这就是我心中的好老师。

孩子心中的“好老师” 篇11

【关键字】 幼儿角度;教育观念;转变

幼儿园教育是为孩子的未来打基础,让孩子在幼儿园中学习书本知识、学习生活技能、具有适应能力。幼儿教师要积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适应自己的新角色,学习着与孩子做朋友,为孩子的成长做引导。创造性地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教育,与幼儿形成互动的教育体系,从孩子的角度开展教育,促进孩子的情感、知识、道德、体育能力全面而健康地发展。

一、老师老师做游戏——游戏当中学知识

游戏是幼儿在幼儿园中活动的一部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游戏中融入知识和生活技能,培养孩子的能力,则可以做到寓教于乐,既能够让孩子们感受到老师的亲切和友爱,又可以让孩子们从中学到知识。

我在教学中,经常将所学习的常识和生活技能与游戏相结合,孩子们也都非常喜欢这种形式的游戏。比如,我经常会让孩子们玩扮演的游戏,我首先会启发孩子:“我们坐公交车的时候,看到有老人上车,但没有座位,我们该怎么做呢?”孩子们纷纷回答:“要给老人让座。”“孩子们,你们回答得真好,那么我们来玩个扮演的游戏,将给老人让座的情景重现,好不好?”孩子们兴致都非常高昂。一个孩子要扮演“老人”,几个幼儿扮演放学路上的孩子,一个孩子还踊跃报名要扮演“司机”,摆上几个小凳子,就是车上的座位。“老人”上“车”之后,看到“座位”都坐满了人,就站在了“座位”旁边,一个小朋友很快站起来,扶住“老人”,还礼貌地说道:“老奶奶,你坐我这里吧。”孩子还故意变声回答道:“谢谢你,好孩子。”逗得别的小朋友都哄堂大笑。很多小朋友还在表演中有自己的发挥,有时候孩子们还会自发地扮演生活中的不同人物,表演生活中遇到的事情,孩子们在表演中学会了如何待人处事,在表演中学会了生活常识。

传统的授课式教学方式应当得到改变,教师要多采用让孩子更乐于接受的,更能培养孩子自发性的游戏教学方式进行幼儿教育。教师要放下自己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孩子一同游戏,一同成长。

二、老师老师讲故事——故事内容含哲理

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幼儿教师在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会采用直接批评、说教的方式对待,这样对于孩子的自尊心伤害很大,孩子的内心也很难以接受。教师要改变这种呆板的批评模式,可以采用讲故事的方法告诉孩子道理,让孩子自己思考自己的行为,激发他们思维的主动性。

有一次,我给孩子上美术手工课的时候,有一个孩子一会想画画,一会又想做手工,一会和周围孩子说说话,一会又跑去喝水看书,不能安静下来做好一件事情。我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孩子们美术手工课结束之后,我就给孩子们讲了一个故事,叫做“小猴子掰玉米”。讲述的是一只小猴子在玉米地看到玉米又多又大,高兴地掰了一个玉米往前走,突然看到地里的西瓜又大又圆,兴奋地扔下手里的玉米去抱西瓜。走着走着,看到树上的桃子又红又多,扔下了西瓜去摘桃子。一只鸭子从猴子面前经过,猴子丢掉了手里的桃子又去追鸭子,最后鸭子“嘎嘎嘎”地叫着跑走了,小猴子没有追到鸭子,水果也没有留下,只好垂头丧气地两手空空回家了。讲完故事之后,我向孩子们提问:“小猴子为什么最后两手空空回家了呢?”有的孩子回答说:“因为它一会要玉米,一会要西瓜,一会要桃子,一会又要追鸭子。”我点头称赞,给孩子们总结道:“因为猴子不能专注地做一件事情,对什么事情都是三心二意,所以最后它一无所获。我们也是一样的,只有静下心来好好地、认真地做一件事,才能将事情做好。”之后我还让每个孩子结合自己的情况说说感想。孩子们都对自己做了总结,在总结中也同时进行了反思,从这个故事中感悟颇多。

孩子虽然还比较小,但是他们同样有自尊的感觉,有思考的能力。教师可以采用讲故事的方法,将所要训导的内容融合故事内容,给孩子们以启发和思考,引发孩子们的主动性。

三、老师老师家中坐——家访之中知动态

家访可以让老师更多的了解孩子在家里的行为、习惯,能够让老师更深入地了解孩子一些行为的根源,也能够更好地与孩子的家长进行沟通,改变家长的一些溺爱情况,可以更好地帮助孩子成长。

我在教学过程中,对一些孩子进行了家访。其中有一个孩子,在幼儿园的时候总是喜欢对别人呼来喝去,要每个人都称她为公主,还伸手打过别的孩子。我感到孩子的家庭教育出现了问题,于是对孩子进行了家访。发现在家的时候,因为爸爸妈妈工作比较紧张,孩子大多时候是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爷爷奶奶在家里称呼她都会亲昵地叫“我的小公主”,老人对孩子百般顺从,要什么给什么。孩子对老人缺少起码的尊重,随意地要老人为她做这做那,稍有不顺心,还会对老人挥小巴掌,而老人没有对孩子予以制止,还认为这样孩子不会受欺负。我与孩子的家长进行了沟通,要让孩子正确认识事情的是和非;对孩子合理性的要求应当满足,而不合理的要求就要及时制止;让孩子学会最起码的尊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幼儿园,我也会适当地纠正孩子的一些行为,对孩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孩子在家长和教师的双重帮助下,情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从之前的趾高气昂到现在的乐于助人,从以前的不高兴就打人到现在学会和别人和谐相处,家长看到孩子的转变也是喜在心上。

教师要改变之前单纯的“园内教学”,不仅要注重园内的教学,同时还要了解孩子园外的生活,这样才能更详尽地了解孩子,更好的开展教学活动。

新时期的幼儿园教学,已经不能再用传统的教学理念进行,现在的孩子更加聪明、更加敏感,教师也要多尝试将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教学活动中,通过开展游戏、讲故事、家访等活动,与孩子展开亲密接触,从孩子的角度寻找更好的教育方法,才能成为孩子们心中的好老师。

【参考文献】

[1]易凌云,庞丽娟.论教师个人教育观念的形成机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17)

[2]高潇怡,庞丽娟.幼儿学习过程中的教师教育行为研究[J].教育科学.2006(05)

我心中永远的丰碑 篇12

黄先生是一位对我一生成长有着重要影响的师长。我在读大学本科时,他为我们班开设了老解放区教育、毛泽东教育思想等专题研究课。1964年我毕业留系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我们曾在一起劳动改造(我始终尊他为“黄老师”)。1979年我又有幸被调到了黄先生所在的教育学教研组,从此便有了进一步向黄先生讨教的机会,开始与黄先生结下了长达近四十年的不解之缘。他给予了我慈父般的关爱、教诲和指导。

一、启发我如何为人处事

在上世纪80年代初,我两次面临专业方向的再选择。一次是1982年,系领导决定推荐我去美国专攻教育哲学。当时我一方面很想得到这个出国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又不想放弃我的教学论研究方向而去开拓一个自己所不熟悉的领域,所以十分犹豫。第二次是两年后,系领导鉴于当时教育系从事教学论研究工作的已有多位教师,再次动员我转专业研究方向。我请教了黄老师,他认真听了我的述说,了解我的困惑后,没有直白告诉我取此舍彼,而是启示我如何去寻找思考问题定位的坐标而不至于为眼下短暂利益迷住了双眼,影响自己做出理性的判断。

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系里评职称时,我自认为自己的研究成果已达到了条件,申报副教授职称应该没有问题,我也当仁不让。但因为指标紧张,有人劝我从全局考虑能否放弃这次职称申报,让给他人,当时我想不通,还给系学术委员会写了一封信。黄先生拿着我的那封信找我做工作,他语重心长的促膝谈心让我懂得了如何学会宽容、学会谦让,懂得了“为人正、为人真”的内涵,懂得了应如何真诚地去关爱他人而在群体中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尽管这一“让”影响了后来我解决正高职称的时间,但我无怨无悔,是黄先生让我懂得了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他就是一个楷模!

1992年,基于“人缘关系好”,我这个没有任何干部经历的副教授,突然被推上了北师大教育系系主任岗位。当时,领导班子中另三位副系主任劳凯声、史静寰和冯晓霞都是讲师,班子成员平均年龄不到42岁(我那年49岁)。说实在话,当时接这个活底气很不足。黄先生鼓励我们只要做到公平、公正,“一碗水端平、一碗水见底”,大胆去做就一定能做好。我们很认真很敢干,也有很多新思路,常常几分钟就可以拍定一件大事,但带来的问题是工作粗漏不细,尤其是不会做人的工作。以黄先生为首的系里一批老教师成为我们的依靠,给了我们大力支持,为我们摆平诸多难事,使得系里的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黄先生带头参加系里组织的所有集体活动,比如那年红五月歌咏比赛,他和许多老先生积极参与,结果教育系获得了全校一等奖。四年多的系主任经历,我当作是自己人生的一个磨炼。当我遇到难处、受了委屈时,我常会找黄先生倾诉,向黄先生求教,他总是耐心为我排解,给我安慰。正是黄先生和一批老先生的激励和支持,我们将工作做得还算有声有色,这一点被广为传扬。记得在上海的一次会议上,陆有铨教授笑着对时任华东师大教育系主任的施良方教授说:“您和裴老师最大的不同在于,她有黄济先生等一批老前辈的支持。”学习黄先生崇高的人品和境界,这是我逢年过节均带领我的学生去看望黄先生的根本理由。

二、引导我确立并开拓了教育研究方法这一专业方向

学会如何做教育科学研究,这是每一个年青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早在1987年,黄先生要我围绕教育研究方法写文章并参加在北师大召开的教育基本理论的年会,我遵嘱写成“谈谈教育科学的研究方法论问题”一文,他亲自和我逐字逐句讨论修改,此文后来发表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8年第3期。基于方法论对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黄先生提示我将教育研究方法作为赴美国匹兹堡大学—年多访学的两个研究议题之一(另一议题是研究美国的教学理论流派),我出国临行前他还亲自写条幅赠我。学成回国后他又亲自为我的《教育研究方法导论》一书(1993年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作序。继后,他又让我承担了《现代教育论》一书中关于教育研究方法共3章的撰写。正是黄济先生睿智的思想成就了我教育研究方法这一研究方向。

在教育研究方向这一领域,鉴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起步晚基础薄弱的现实,黄先生要我站在高位总体关注研究的重大前沿问题。诸如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及其坚持与发展问题,教育科学的性质及研究方法的特点问题,关于教育对象——人的研究的复杂性和随机性问题,对历史遗产和外国经验的批判继承和借鉴问题,方法论与具体研究方法的联系与区别问题,等等。我们曾多次讨论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指导以及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关系问题。黄先生指出,不站在哲学方法论的视角思考问题,就会就事论事,就不能很好处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方法论的关系、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与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异同、教育科学研究中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关系、一般方法与具体方法的关系及中外古今的关系等当前教育科研中的重要问题。

黄先生总是与时俱进,站在学术前沿。他提醒我要关注研究方法的多元、综合的发展特征,关注系统科学方法的运用,关注心理学、脑科学、社会学、人类学发展的影响和有关研究方法的移植。正是黄先生的点拨,以及他的教育哲学观,助我在教育研究方法这条路上一步步前行。

三、对主体教育实验研究的帮扶

始于1992年的我所主持的主体教育实验研究,始终得到了黄先生的倾力指导。他多次亲赴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大道小学、天津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小学以及北京的几所实验项目学校进行指导。他的报告深入浅出,说理透彻。为节省科研经费(仅2万元的项目科研经费要维系三年的研究),黄先生和我们一起坐火车挤地铁乘大巴,住简陋屋子。一次到北京大学附属中学调研,黄先生坚持要随我一起骑自行车去,往往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难对他说“不”。实验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们为这样一位泰斗级人物朴素的衣着、谦和的话语而深受感动。只要他在场,我们也就感到有了主心骨。

黄先生得知主体教育实验研究被批准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非常高兴,亲自出席了2002年5月25日在四川成都召开的《主体教育与我国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开题论证会暨第一次学术研讨会。这次会议有王策三、王道俊、韩庆祥、腾纯、文喆、谢维和、连秀云、赖德胜、许燕、郝京华等众多专家学者,10所高校、3所科研单位及91所中小学代表参会。黄济先生为大会做了“主体教育研究应关注人的社会性和坚持辩证思维”的重要报告。他首先表明了他反对纯自然主义和绝对的相对主义的态度,重申对“什么是教育”的理解,强调要关注人的社会性。在此基础上,围绕课程的分科和综合、怎样认识和评价班级授课制以及师生关系问题,提出了他的意见和建议。黄先生的报告充满了辩证法。他认为,小学的学科,是一定能综合的,到了高中就需要以分科为主,以后到了大学,学科又是一种高级的整合,恩格斯讲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他希望不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非此即彼。就班级授课制的改革问题,黄先生告诫要重视历史,好好判断分析,做到改革要适宜要稳妥。要弘扬学生主体性,但这个过程不是任意的,不是自发的,需要教师很好的指导。最后,黄先生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二是重视并认真总结历史经验;三是搞主体教育实验要考虑到我国的国情。黄先生分析,我国的地区差异很大,东西部发展很不平衡,教师的水平也有不少的反差。因此,虽然我们有了上位的高层的指导思想,但在做的过程中,要时刻牢记联系实际,脚踏实地,做稳做好。

我们的主体教育实验正是在黄济、王策三、王道俊先生等前辈倾心指导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去年八月家人转告,黄济先生几次打电话找我。我出差回来后立即去他家。原来他急于想了解关于学派的建构问题,我向他详细介绍了叶澜教授的“生命——实践”教育学派,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学派。我认为中国是到该出学派的时候了,否则不会带来理论研究的繁荣。黄先生听后又进一步追问了主体教育实验的情况。当听我介绍到一个大的团队,近年来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所做的研究,研究成果扎根在土地上,尝试从主体性发展到“三力”模型(即决策力、领导力、学习力)构建中国基础教育未来发展之路时,他非常感兴趣,希望我们在扎根实践的同时要注意不断形成和提炼新思想新观点,他希望我抽时间多给他聊聊研究的进展,离开他家时他还将他的一份手稿送给了我。从这次深谈后我立即开始着手一方面继续向下扎根,另一方面加大对研究的向上系统总结梳理。遗憾的是以后再也不能得到黄先生的指点。

我心中的好老师——鲍老师 篇13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间过得真快呀,转眼间,我已经在春晖小学呆了整整三年。每位老师用生命之光照亮书的海洋,知识的世界,她们用不同的方法,把知识传给我们,在我刚上幼儿园起,有许多老师,每个老师都长的很漂亮,有的很严肃,有的很温和还有很幽默的老师,但我最喜欢的老师,是语文老师李老师,也就是我们的班主任,之所以我喜欢她,是因为,她在我灰心的时候,给我鼓励,在我伤心的时候,让我开心。而且,她用的教书方法很奇特,是直接给我们讲道理,所以我很喜欢她。

她长的很苗条,高高的,有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谁都逃不过老师的眼睛,老师绝不会落下一名同学。她还有一绺乌黑发亮的头发,格外引人注目。她总爱穿一个绿色的裙子,十分好看。用目光,提醒我们,像是用目光对我们说话:“要好好听哦!”那时,老师会停止讲课,不落下那名同学。老师有时也用目光告诉过我,我一下子就明白了!要好好听。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好老师,他又严厉又温柔。他真是一名独一无二的老师。

我心中的最美老师 篇14

老师,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称呼,有人把老师赞为金钥匙,是他们为孩子们打开知识的宝库;有人把老师夸为春雨,浇灌着千万朵鲜花,让他们绽放出绚丽的异彩;有人把老师誉为塑造灵魂的工程师„„啊!那一张张可爱的笑脸,不正是老师辛勤培育出的花朵?那一道道正确的答案,不就是老师用汗水浇灌的果实吗?

六年来,教我的数学老师有三位,这几位我都很喜欢,但最喜欢的是教了我三年的倪老师。他中等身材,体型微胖。脸上总是泛起严肃的神情。我们都非常敬畏他。可他有时却也是和蔼的。

记得那是五年级上学期,在一个星期一我的家校联系本和课堂作业都没带。我顿时心跳加速,因为没带作业的惩罚是很严厉的,不仅要把作业从头抄一遍,还要在课堂上点名批评。既要抄作业,又丢面子。想到这里,我惶恐不安。我把这不幸的消息告诉组长,组长也很吃惊,他马上报告给了倪老师。随即,倪老师叫我去了办公室。我胆战心惊的去了。上楼时,我脑中全是倪老师发怒的画面。越想越害怕。可又不得不做好心理准备,来“迎接”倪老师的怒气。

可是,当我推开办公室的门,走到倪老师的办公桌前,却没听到那大声的怒吼,只传来一阵亲切的话语:“怎么两个作业都没带呢?”我默不作声,心里暗暗吃惊:这是我原先的倪老师吗?倪老师看我默不作声,便拍拍我的肩,说:“算了,以后不能不带作业了,把昨天做的作业抄一遍当做惩罚吧!”说完,就让我走了。

我听后,一股暖流涌上心头。眼泪在眼眶中打转。没想到昔日严厉的倪老师也会有今日的温和。我走出办公室,在心底暗暗发誓:今后,一定要用伟大的成绩,来回报倪老师的恩情。

我心中的一堂好课 篇15

一、一堂好课应该是一个整体, 各个教学环节自然勾连, 无缝对接, 丝丝入扣, 浑然一体

近几年来, 活动单导学、板块教学等各种教学模式冲击着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在竞相效仿的过程中, 有的课堂各个教学环节像是被人大卸八块、四分五裂。其实, 教学活动的前后环节应该环环相扣, 一节好课应该像流水那般顺畅, 前一个教学活动的设计要为下一个活动做好知识上和活动上的准备和铺垫, 使教学活动的推进由浅入深, 层层深入, 才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 在教学《陋室铭》这篇文言文时, 我就设计了“朗读—读顺文章→品读—读懂文意→赏读—读通思路→研读—读明情操”这样几个环节, 让学生拾级而上, 自然而然完成学习目标。再如, 在学习朱自清的《绿》时, 我设计了“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三个环节, 把“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有机地融为一体, 前后环节紧密连贯, 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教学环节的转换。

总之, 语文课堂设计活动环节要统筹兼顾, 还要会用、善用课堂教学过渡语, 才能使课堂教学如行云流水, 不着痕迹,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一堂好课应该有一个精彩的导语, 让学生迅速进入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去

课堂导语是教师在新课开始之前, 精心设计的一段简练、概括性的教学语言。好的导语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衔接新旧知识、营造教学气氛的作用, 为一堂课的顺利展开打下良好的基础。良好的开头乃是成功的一半。特级教师魏书生认为:“好的导语像磁石, 能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一下子聚拢过来,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 能给学生启迪, 催人奋进。”

在教学《紫藤萝瀑布》一文时, 我引用了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一首诗来开头:“我常觉得, 生命是一项奇迹。一株微不足道的小草, 竟开出像海洋一样湛蓝的花;一对毫不起眼 的鸟儿, 在枝头唱 出远胜小 提琴的夜曲……”并顺势利导:“是啊, 青青芳草, 盈盈春水, ‘一花一世界, 一叶一菩提’, 大自然给了我们太多的启迪和感受。今天, 就让我们跟随作家宗璞的脚步去走进一片紫藤萝, (出示投影) 去聆听生命的感言。”这样的导语既激发起学生对紫藤萝的好奇, 又能触动学生对文章主题的思考。当我缓缓念出这首优美的小诗时, 学生一下子进入了我创设的那份宁静、优雅的意境中。再如, 教学《台阶》一文时, 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当穿着黑布棉袍、青布马褂的背影漫上荧屏时, 我们不禁被那伟大而无私的父爱深深地感动了。父爱像冬日的阳光温暖着儿子的心田。今天, 让我们沿着作家李森祥为我们搭起的‘台阶’, 一同再去感受父亲的品质, 理解父亲的情怀。”既重温了《背影》的主题, 又为下面的课堂教学营造了浓浓的父爱氛围。

在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已成为绝大多数语文教师日常授课的主旋律的今天, 我们不妨静下心来精心设计一个让人心动的导语, 也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一堂好课应该渗透情感的教育,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灵魂的洗涤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教师在教学中的情感渗透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关于情感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一千次地确信, 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审美的清泉, 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这便是情感教学的价值。”语文教师应根据不同课文情感的需要, 既要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 绘声绘色、生动形象地传达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还要善于控制语速的轻重缓急传达文本中的喜怒哀乐。语文教师的情感教育还应该表现在方方面面, 一举手一投足, 一个简单的会意, 一个赞许的眼神, 都会对学生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从而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 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让学生觉得课堂生动有趣, 喜欢学、愿意学, 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上一篇:秋天的美文美段下一篇:漫画故事:我懂得了一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