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项脊轩志》优秀教案

2024-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课文《项脊轩志》优秀教案(通用8篇)

课文《项脊轩志》优秀教案 篇1

课文语段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后面问题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启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l.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或凭几学书 几:茶几

B.述诸小妹语曰 述:转述

C.且何谓阁子也? 且:那么,还有

D.今已亭亭如盖矣 盖:古称伞

2.对下列句中的“归”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吾妻来归 ②吾妻归宁

A.意思相同,都表示“女子出嫁”。

B.意思不同,①表示“出嫁”,②表示“回娘家”。

C.意思相同,都表示“女子回娘家”。

D.意思不同,①表示“回娘家”,②表示“出嫁”。

3.对下列句中三个“其”字指代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其后六年 ②其后二年 ③其制稍异于前

A.①吾妻归宁 ②吾妻死 ③南阁子

B.①吾妻归宁 ②吾妻死 ③整治后的南阁子

C.①吾妻来归 ②室坏 ③南阁子

D.①吾妻来归 ③吾妻死 ③整治后的南阁子

4.对“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所作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一句是个主谓句,其主语“枇杷树”承前而省,“植”是谓语,“手”是名词作状语,指妻子亲手栽种。

B.“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如同一个特写镜头,写出作者睹物思人,以枇杷树寄托对亡妻的缅怀和眷恋之情。

C.由枇杷树想到妻子,“手植”是楔机,表现丧偶之痛,思念之深。“已”字是关键。

D.枇杷树在这里有象征意义,“亭亭如盖”象征了自己对亡妻排遣不开的`浓浓恋情。

5.这两段文字,写到有关亡妻的几件事:“凭几学书”、“归宁述语”和“手植枇杷”,对这种写作的安排,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正文已忆及祖母和母亲,这里忆及妻子,以补先前写作之缺憾。

B.这几件事均与“项脊轩”有关,又可表怀念亡妻之意。

C.本文主题在“念旧”,由物及人,亡妻几件事的补记应是顺理成章。

D.三个细节平实真切,尤其是最后一个细节意味深长,融入了作者绵绵不尽之思。

参考答案

《项脊轩志》教案 篇2

归有光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 第一课时

目标:解题,介绍作者,认读课文,讲解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本课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散文佳作。作者在写景叙事中,把“喜”和“悲”的感情抒发得委婉动人,感人至深。二.介绍作者:

归有光(1507~1571年),字熙甫,明朝昆山人,著名散文家。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和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加《三国志》称“四史”),但考试不利,35岁才中举,后8次考进士落第,于是迁居到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讲学20余年,学生颇多,称之为“震川先生”。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当县令。由于为官正直,不与上级官吏和地方豪绅同流合污,3年后明升实降为顺德通判,专管马政,颇受委屈。后由大学士高拱保荐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上任一年后,病故。在文学上,因作者仕途多舛,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上造诣很深,是明代杰出散文家。他的散文源出《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一反当时“文必秦汉”的理论和只求貌似的形式主义风尚。归有光与王填中、唐顺之、茅坤并称为“唐宋派”。他的散文朴素简洁,自然真挚,以神味见长,尤善以家庭琐事寄托真情。《项脊轩》《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为代表,他的作品对清代桐城派散文影响很大,本单元的《登泰山记》(姚鼐)与本文有很多相似之处。

三.解题:项脊,地名,是作者九世祖归道隆所居之处;轩,小屋,作者将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志,记也,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四.听录音,正音正句读: 1.下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 渗漉(shenlu)

栏楯(shun)

兀(wu)坐

修葺(qi)B 斑驳(bo)

异爨(cuan)

老妪(yu)

汝姊(zi)C 阖(he)门

长号(hao)

偃(yan)仰

婢(bi)女

D 扃牖(jiongyou)

呱呱(gu)

门扉(fei)

象笏(hu)

2.断句练习:判断下列各句断句是否准确。1.日过午/已昏

2.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3.鸡/栖于厅

4.吾家/读书久不效

5.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6.述诸/小妹语

7.然/自后/余多在外 正确的是:1.3.5.7 五.讲解第一段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一句是什么句式? 答:判断句,用来判断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是什么,具有什么属性或属于什么范围的句子。译文中,能翻译出“是”,相关内容一定做谓语。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表判断的词有:①也,用“……,……也”的句式,如“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②用“者”“也”表示,其句式为“……者,……也”,如“陈胜者,阳城人也”;③用“者”表示,句式为“……者,……”,如“陈轸者,游说之士”;④用“是、乃、为、即、则、非、亦、必、诚、皆、本”等词语表示,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⑤不用标志,直接用主语和宾语组合,如“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2.“室仅方丈”中“方丈”一词是何意思? 答:“方丈”是一丈见方的意思,也就是平方丈。这个词也另外用来指佛寺或道观中主持住的房间,并借以指寺院的住持。

3.“使不上漏”、“雨泽下注”和“以当南日”中“上”“下”“南”几个方位词的用法是否相同? 答:“上”“下”是名词做状语,意思是“从上面”“向下”;而“南”还是名词,做定语。4.指出下列词语在各句中的用法。①以

A 以当南日

B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 臣是以无请也 D 以啮人,无御之者 ②胜

A 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B 予观乎巴陵胜状 C 何可胜道也哉

D 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E 胜负之数,或未易量 ③时

A 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B 小鸟时来啄食 C 秦时与臣游

D 谨食之,时而献焉

5.“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包含什么文化常识?

答:“三五”表示“十五”。古人记时,往往以两个数字的乘积表示应有的数量。再如“年方二八”,表示为十六岁。“桂影”指月影,神话传说,月中有桂花树,所以用桂代月。六.朗读本段,边读边翻译。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第二、三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第二段:

1.“然余居于此”中“然”和“居”应怎样理解? 答:然,但是,表转折;居的用法是居住,作动词,它的其它用法还有: ①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③居官守法

④二者必居其一

⑤昂其值,居为奇货

⑥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

意思:①经过

②处于

③当,任

④占据

⑤存储

⑥坐 2.本段在文中起何作用?

答:起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多可喜”转景入画,“多可悲”点人事兴衰。二.分析第三段

(一)分析第一层 1.释义:

①先是:即“先于是”,在此以前。

②……为一:成为整体,“一”是数词作名词。③“而”的用法: A 墙往往而是 B 客逾庖而宴 C 呱呱而泣 D 而庭阶寂寂

E 某所,而母立于兹 F 余扃牖而居

释义:A修饰连词,“地” B顺接连词

C修饰连词

D转折连词

E“尔”,你

F修饰连词

④东犬西吠:西,名词作状语,向西。2.“鸡栖于庭”是什么句式?

状语后置句式。栖,读音同“期”,居住,停留。3.本层写什么内容?表现了怎样的感情基调? 答:写与诸父饮,后庭院一再变迁,家境没落,表现一个“悲”字。

(二)分析第二层 1.妪:老妇人。

2.乳二世:乳,名词做动词,喂乳。3.“厚”的用法: ①先妣抚之甚厚 ②水之积不厚

③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④遂厚葬之

意思:①好

②深

③忠厚

④优厚 4.“先”的用法: ①争先恐后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③先天下之忧而忧 ④先妣尝一至 ⑤先达德隆望重

意思:①前面

②率先

③在……之前

④逝世的 ⑤前辈 5.“所”的用法;

①某所,而母立于兹 ②鱼我所欲也

③若属皆且为所虏 ④所以动心忍性

意思:①地方

②……的东西

③被

④用来……的方法

6.分析:试概括本层的主要内容。答:本层简间接追述往事,表达对母亲的怀念。

(三)分析第三层

1.束发:古人男子十五岁要把头发束起来,表示成丁。2.“过”的用法: ①大母过余

②非寡人之过也 ③过故人庄

④有过之,无不及

⑤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⑥从轩前过

意思:①看望

②过失

③拜访

⑤犯错误

⑥经过 3.“若”的用法 ①久不见若影 ②仿佛若有光 ③噤若寒蝉

④若夫乘天地之正

⑤不思而言,童子不若

意思:①你

②像

③像……一样于

⑤比得上 4.“效”的用法

①吾家读书久不效

②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③斯用兵之效也 ④东施效颦

④超过

④至

意思:①成功

②任务

③效果

④效仿 5.“当”的用法: ①他日汝当用之 ②以当南日 ③木兰当户织 ④今当远离 ⑤旗鼓相当

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⑦安步当车

⑧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意思:①一定②“挡”,遮挡③对着④将要⑤对等⑥把守⑦当作⑧如果

6.分析:本层写什么内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写自己怀才不遇,表现了愧对亲人的思想感情。

四.读本段文句,指译难句

第三教时

教学目标:分析最后三个自然段,并总结。教学过程:

一.分析第四段: 1.“故”的用法: ①轩东故尝为厨 ②公问其故 ③温故而知新

④西出阳关无故人

⑤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⑥此物故非西产

⑦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意思:①从前②缘故③旧的④老交情⑤所以⑥本来⑦仍然,还 2.“殆”的用法 ①殆有神护者

②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③思而不学则殆 ④丧失殆尽

意思:①大概②危险③“怠”,懒惰④几乎,差不多

3.分析:试概括本段内容。答:本段叙写自己闭门苦读和项脊轩四遭火灾未焚毁的往事。二.分析最后两段。1.“为”的用法: ①余既为此志 ②庭中始为篱

③吾从板外相为答应 ④轩东故尝为厨

⑤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⑥窃为大王不取也

⑦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⑧唯弈秋之为听

⑨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⑩为富不仁

①写②做③作④作为⑤被⑥认为⑦替⑧宾语前置的标志⑨是;呢⑩为了

2.“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包含什么文化常识?

答:归宁,指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3.“书”的用法:

①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②书非借不能读也

③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④得鱼腹中书

⑤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⑥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⑦或凭几学书 ⑧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意思:①信件②书籍③文书④字条⑤写⑥奏章⑦书法⑧《尚书》

4.“余久卧病无聊”中“无聊”与现代汉语用法是否相同?

答:相同。这里指没有精神寄托。现代汉语也是指因精神不好而烦闷。5.“制”的用法: ①增其旧制

②其制稍异于前 ③其牙机巧制

④履至尊而制六合 ⑤因地制宜

意思:①规模②式样③构造④控制⑤制定 6.正文与附记写作时间大约隔多久?

答:大约十六七年。35岁中举后即离开项脊轩定居嘉定;29岁时魏氏卒,故为文当在18岁,35-18=17。

7.最后一句在文中有何表现作用?

答:作者回忆妻子手栽的枇杷,睹物思人,表现自己内心无限惆怅的心情。三.齐读附文,分析板书: 四.中心:作者以项脊轩为线索,追忆了许多可喜可悲之事,写出了对这座百年老屋的亲切感受,也写出了对亲人的深挚怀念,同时也寄寓了自己功业未就的忧愤心情。

五.写作特色:文风朴实,感情真挚,叙事曲折,自然动人。

1.景物描写富有诗意(第一段)

2.细节描写真实感人(老妪与我的交谈)3.骈散结合的语言,收到了很好的抒情效果(如描写景物的句子)六.作业

《项脊轩志》教案 篇3

1、 落实文言知识:迨、逾、凡、乳、所、类、比、效、殆、归、制……

2、 理解本文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家庭变迁的感慨。

3、 学习作者融真情于生活细节的写作手法,领悟作者平淡质朴却动人心扉的语言艺术。

4、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1、2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3

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作者

2、诵读课文

3、疏通字词,理解文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解题:

1、 关于归有光(投影)

明代散文家、字号、经历、成就

2、 题目:

志:记,文体,记叙事物、抒发感情。如:《三国志》、《寒花葬志》。

项脊轩:作者书斋名,一说“项脊”乃方寸之地,言其小;一说作者之祖尝居苏州项脊泾,以此为书斋名,有追宗怀远之意。

三、诵读全文

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投影)

四、读懂文意

1、结合注释,逐节疏通字词(自主梳理,疑问处勾画、讨论)

2、学生质疑,集体解决疑难

3、老师落实重点字词句(投影)

五、布置作业

《创新方案》P35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梳理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

2、解读文章内容、理解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重点字词句抽查

二、梳理结构,理清思路

1、 问:不知大家在预习时有没有发现本文结构上的独特之处,这篇文章是否是同一个时期写的?哪里可以发现?

明确:第四段“余既为此志”,可知文章分两部分,正文和补记

2、 问:文章两部分之间相隔多少年?文中哪里告诉了我们答案?

明确:,“后五年”“其后六年”“其后二年”

3、 问:文章是如何把跨越十三年之久的人和事贯穿在一起的呢?也就是说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项脊轩

4、 问:这两部分与项脊轩各有怎样的关系?

明确:正文写了项脊轩的修葺以及与项脊轩相关的人事,借物忆人;补记写亡妻与我在项脊轩的生活及亡妻所植枇杷树,睹物思人。

5、 板书文章结构:

借物——项脊轩

正文 借物忆人 诸父

13 项 忆人 先妣

年 脊 先大母

轩 睹物——枇杷树

补记 睹物思人

思人——亡妻

三、品读内容,理解情感

(一)研读第一节,品味“喜”

1、 问:作者笔下的项脊轩是什么样子呢?

明确:小——“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漏——“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暗——“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2、问:经过一番修葺,项脊轩有了怎样的新面貌?

明确:亮——“前辟四窗,垣墙周庭”

雅——“兰桂竹木”“借书满架”

静——“万籁有声”“庭阶寂寂”

3、问:作者为我们细心雕琢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在这样的环境里读书,你觉得作者的心情如何?

明确:“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集体朗读)

虽然物质上简陋,但作者的心情可以用一个字概括:喜。

(二)研读第二、三节,品味“悲”

过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项脊轩虽小,但作者在此读书,精神生活充实,自得其乐,是否项脊轩内只有喜乐的回忆?文中哪句话提示情感的过渡?(“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1、问:第一件可悲之事是什么?作者用哪几个富于特征性的细节,写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的?

明确:诸父异爨。写了“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总共不过13个字,寥寥几笔,就把封建大家庭中分家后所产生的那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和盘托出了。

2、 问:大家庭四分五裂,人情淡漠,让作者叹息,而回想阴阳两隔的至亲更是悲痛,作者

想起了他的母亲。先妣是怎样的一个人?请根据具体语句加以分析。

明确:①慈母。“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叩”字轻柔,话语关切。

②仁厚的主子。“妪,先大母婢……先妣抚之甚厚”“某所,而母立于兹”,家中老妪对母亲念念不忘,母亲待人仁厚可见一斑。

总结:归有光八岁丧母,对母亲的记忆也只能凭借家中老妪的转述,一个“泣”字传达出一个幼年丧母之人内心的创痛。

3、问:先妣是一位慈爱的母亲,那么先大母呢,又是怎样的一个人?找出最感动你的地方,用现代汉语转述一遍,说说你为何深受感动?

明确: ①“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祖母的话既有对孙子的疼爱,又带着对孙子的表扬,语气亲切自然,表现了慈爱的长者对小辈的怜爱。

②“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老奶奶对孙子的功成名就充满着希望。

(提问:请问能否把“阖”字改成“关”字?还有这话为什么不当着孙子的面讲?明确:不能把“阖”字改成“关”字,“阖”有轻轻关上的意思,说明祖母怕打扰孙子用功。这话不当着孙子的面讲是因为怕给孙子太大的压力,孙子已经很用功了;写老祖母喃喃自语,更表现她的话发自内心,更见其期望殷切,情真意诚。)

③“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这一句话进一步表露了祖母对孙儿的期望和鼓励。

总结:平平常常的几个场面,平平常常的几句说话,平平常常的几个个动作,就把一个对孙儿极其疼爱、关怀,又充满期待的老祖母形象写得淋漓尽致。

4、问:祖母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眼前,作者这时“长号不自禁”,这又是为什么呢?

(教师补充: 实际上,原来的归家在当地非常出名,是个大富户,到了归有光一代,家族已经败落得不成样子了。归有光自幼饱读诗书,天资聪颖,9岁能文,但屡试不第,直到35岁才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会试是三年一次的,直到六十多岁才中进士,当了湖州长兴县县令。归有光写《项脊轩志》时只有18岁,大家清楚了吗?归有光为何长号不自禁?)

明确:功名未成,有负祖母,愧对先人。

6、 板书总结:

借物——项脊轩 小 漏 暗 亮 雅 静 喜

正文 借物忆人 诸父分家 悲

13 项 忆人 先妣养育 泣

年 脊 先大母教诲 号

轩 睹物——枇杷树

补记 睹物思人

思人——亡妻

四、布置作业

《创新方案》P36第二部分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 研习补记部分,品味情感

2、 总结写作手法,领略语言艺术

3、 总结全文文言知识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正文内容回顾:项脊轩中的喜与悲

二、研习补记分,体味夫妻情深

1、 欣赏电视散文《情归项脊轩》片断。

2、 指名学生读4、5节

3、 问:作者回忆了妻子的哪两件事?他与妻子一起生活了六年,为何单挑这两件小事回

忆?

两件事:妻子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凭几学书;妻子转述诸小妹语

原因:①这两件事都与项脊轩有关;

②这两件事足见夫妻恩爱,难以忘怀——作者在轩中偃仰啸歌,妻子在轩中凭几学书,夫唱妇随,温馨和睦;诸小妹之问可见妻子时常提起阁子及阁中之人,足见夫妻情深

4、问:如此恩爱的一对夫妻,如此美满幸福的生活,却转瞬即逝,作者是怎样的心境?文中哪里可以体会出他的心境?

明确:沉痛

①:室坏不修——妻子去世,再无心情去修缮小轩,含蓄地写出了内心的忧伤

②:亭有枇杷树——作者没有写如何怀念她,只说妻子手植之树已亭亭如盖矣,不说人在思念,只说树在生长,睹物思人,痛何以堪!

7、 问:补记部分与前文相比,在表达感情的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①以乐写悲,以婚后欢乐的生活细节反衬现在的伤感

②今昔对比,亡妻手植枇杷树现已“亭亭如盖”,物在人亡,今不如昔;以景语作结,含蓄内敛。

⑥教师补充、深化:树长!人亡!物是!人非!这里没有一个字言及思念,但却“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归有光以一棵枇杷树作结,却写出了足以令人动容的悲哀,成为了一个经典的结尾。

三、讨论总结写作手法、艺术特色

师总结:

1、 生动感人的细节描写

2、 哀婉含蓄的情感表达

生举例分析:

如:从“东犬西吠”这个词来看家庭状况。在第二段中写道“多可喜,亦多可悲”,……多可悲之事就是通过描写家庭的破败来描写的,而“东犬西吠”包含了作者凄凉破碎的心情。暗示了前面提到的“诸父异爨”以此不和睦的情景。先前其乐融融的大家庭已经被紧张的隔阂所代替了。这样就表现出作者的一种非常悲伤的心情。

四、熟读全文,归纳文言知识

项脊轩志教案设计 篇4

1.作者简介及作品简介。

2.细节描写进行探究性学习。

一、引入课题

投影朱自清《背影》一文中父亲艰难地爬上月台的那一段细节描写,教师饱含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朱自清——《背影》

教师表明自己非常喜爱这一段细节描写,因为它写得真实感人,“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今天,这节课的学习课题就是对《项脊轩志》的细节描写进行探究性学习。

二、梳理课文

1、出示文中的重点字词,全班朗读解决。

2、全班齐读课文。

3、介绍背景:从书斋的命名看作者的人生理想。

“项脊轩”是作者在昆山时的书斋名,以此为名,有两重含义。其一:书斋很小,如人的脊梁之间,从文中“室仅方丈,仅容一人居”可以看出。其二:归有光的远祖归道隆曾在太仓泾居住,作者自号“项脊生”.把自己书斋命名为“项脊轩”,含有怀远追宗之意。史书记载,作者于嘉靖十九年(154)考取举人,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以后参加八次会试,均没有考中.事实上,读完全文,让我们感受到:归有光别号“项脊生”,从小就志向远大,要博取功名,光宗耀祖,“项脊”二字,也可理解为归有光要成为家族顶天立地的脊梁的人生理想。

三、布置学习任务

四人小组找出一个最感人的细节描写,教师明确要求:

1、找出一段细节描写并翻译。

2、评点这一段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给评点内容取个题目。

四、四人小组自主、合作学习后,学生代表汇报小组讨论成果

1、《恰似无意却有意》(教师提示:先翻译再评点后题目,规范步骤要求)

2、《大母持笏望子成龙》(教师要求紧扣文本分析感情)

3、《喃喃自语,殷殷期望》

4、《睹“树”思人》(教师提示:“吾妻所手植也”,“手植”与“今已亭亭如盖矣”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意蕴无穷,无处话凄凉》(教师引导分析:大家庭的客厅成为鸡栖息之地,表明了家道的衰落。)

6、《殷殷关切情》(学生分析了“阖门”与“关门”的区别。)

7、《情深深,雨濛濛》(学生把作者说错了,教师及时纠正。)

8、《项脊轩,百年沧桑》(写出破败之景象,无奈之悲伤。)

9、《偃仰啸歌》(侧重分析环境的幽静舒适,心情是喜爱愉悦的,性格是安贫乐道的。)

10、《扃牖而居,闭门苦读》(层层分析:扃牖—苦读—改变家境—实现大母期待—改变家族命运—自我勉励。)

五、师生共同分析

1、教师示范分析:

在分析细节描写时应联系上下文分析,一个个看似孤立的细节拼凑成了一副副美丽的图画。比如:“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小鸟啄食、人至不去、明月半墙、桂影斑驳”组成了一副优美恬静的月夜桂影图。

2、四人小组各找出一副优美的.图景,小组汇报如下:

颓败凌乱的家道衰落图:

东犬西吠,客逾疱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真挚深沉的至亲关爱图:

先妣: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大母:持一象笏至,“他日汝当用之。

勤勉发奋的书生苦读图:

借书满架,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一往情深的夫妻相伴图:

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今已亭亭如盖矣。

3、教师陈述:

我们同学分析了这么多感人的细节描写,并把它串联成了一副副美丽的图景。那么,什么是细节描写?细节描写就是作品中对具有典型意义和艺术魅力的细小情节(多为人物的生活细节)的描写。它是作品反映生活的重要手段,是衡量作品艺术性的重要因素。

六、教师总结

1、作者居于项脊轩,有不少的快乐,但又有太多的悲哀,原文有“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提问:文章这么感人,在选择细节描写上有何独到之处?

归纳:细节的选材——琐细、真实、丰富;

细节的描写——自然、简洁、清淡;

细节的抒情——细腻、深挚、委婉;

结论:由此我们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对祖母、母亲、妻子及自我的深情。

2、投影后人评价:

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

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少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

所为抒写怀抱之文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归有光善于以清淡的文笔写平常人事。

七、教师布置课外学习课题

研究明清散文中的细节描写:以清淡之笔写平常之事,以至情写出至文。

高中语文项脊轩志教案精选 篇5

(一)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二)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教学设想:1、本文是一篇比较浅显的文言文,因此第一个目标的实现主要以课前充分预习、课堂检测训练为主,通过训练掌握基本的字词句,能够基本理解文章大意。

2、本文是一篇感情十分真挚自然的散文,第二、三个目标的实现主要以朗读、讨论为主,在朗读讨论中体会作者的感情和本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手段: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测

1、关于作者

要求学生看注解①,教师补充:《项脊轩志》是散文家归有光的代表作。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为什么给书斋取这样一个名字呢?据说有双重意思: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有纪念意义。

归有光于嘉靖十九年(154)考中举人。以后参加八次会试,都没有考中。后来在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县)的安亭江边,教书授徒达二十余年之久。到了嘉靖四十四年(156)才考中进土,任长兴(今浙江省长兴县)知县。隆庆四年(1570)任南京太仆寺丞,著有《震川文集》。他善于用疏淡的笔墨,描写生活中常常接触的事物,以及家人、亲友之间的一些琐碎事情,随笔点染都富于深情,所以感染力很强。这篇《项脊轩志》,就是属于这种性质的抒情散文。

二、朗读课文

老师示范朗读,要求学生注意字词的读音、句子的停顿以及文章的感情基调。在此基础上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三、正音正字

项脊轩 渗漉 修葺 垣墙 栏顺 冥然兀坐 万籁有声

异爨 老妪 呱呱而泣 先妣 汝姊 阖门 象笏 扃牖

琵琶

四、字词理解

五、活用字词:

1、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2、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3、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4、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5、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6、前辟四窗,垣墙周_

六、句式判断:

1、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2、

七、翻译句子:

1、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2、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3、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 一至

4、 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 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5、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6、 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7、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亦遂增胜。

8、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八、整体把握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项脊轩

2、请找出表明全文感情基调的一个句子: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3、 者为何喜、为何悲呢?

作者为在项脊轩中自由自在地读书感到十分喜悦,而对与项脊轩有关的亲人相继离去感到无尽的悲哀主要有:诸父分家、追念亡母、追念祖母、追念亡妻。

3、讲读课文第一部分。

1)、第一节主要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情况和作者在这里生活、读书的情趣。那么,修缮前后的项脊轩分别是怎样的呢?请结合文章分析。

要求明确:

修缮前:狭小、阴暗、破漏

①写项脊轩的小:旧称“阁子”,“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容,容纳;②接着写旧:直接点明是。百年老屋“;③写破漏:“尘泥渗确,雨泽下注”,以至于“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则又见其小;④写阴暗;“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教师点拨:这样写,形象而具体,能给人以很深的印象。特别是“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一句,尤为生动。屋顶上东也漏,西也漏,每次搬动书桌,看来看去没有可以安放的地方,显得有点狼狈。

修缮后:明亮、幽雅、明净

明确:变得不漏、不暗了。辟,开。垣墙周__,在院子周围筑起了墙。庭院里又种植了兰、桂、竹等花木,原有的栏桅,“亦遂增胜”,也就此增添了光彩。

提问:在这样的环境里读书,你觉得如何?(问题提出后并不要求学生回答,而是让大家反复朗读下面几句来加深体会。这几句是:“借书满架,僵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读后由教师讲解。)

“借书满架”,足见轩中人的好学,书未必真的都是借来的。“偃仰啸歌”,见课文注释12、13,这是就字面意思解释。其实这是极写读书之乐,只有当读书有所得的时候,才会高兴得这个样子。至于作者为什么一会儿又“静静地独自端坐着”呢?显然又是在进一步考虑书中的问题,冀有更大的收获。

提问:“万籁有声”是什么意思?

明确:指自然界发出的一切声响都能听到。籁,孔穴里发出的声音,也泛指声音。

再问:是写环境幽静还是写喧嚣?

明确:写幽静。

进一步问:“万籁有声”与“万籁俱寂”哪一个更幽静?(这个问题提出后估计课堂气氛可能比较活跃,答案也不一定一致,如能引起争辩那就更好。最后仍由教师归纳讲解。)

“万籁有声”是写作者凝神专思时书斋里静得连最细微的声音也能听到。以有声写无声,这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诗句)一样,以有声反衬“静”字。而这种静是有灵气的“幽静”,而不是一片“死寂”,真可谓“此时有声胜无声”啊。

下文写白天书斋的幽静,用小鸟啄食来点染:到了夜晚,书斋的景物、境界则更幽美。更静谧。写明月,用“半墙”来烘托;写桂树,以“斑驳”的倩影来描摹;接着,由静而动,写清风徐徐吹拂,用“影动”来衬托,又以“珊珊”(课文注为“美好的样子”,有的书上解作“形容树影晃动时轻盈、舒缓的样子”)之语来渲染,既描绘出桂树的摇曳多姿,又表露出作者心境的恬静、闲适。这是一幅多么幽雅、美好的画面!(讲读至此,让学生掩卷而思,并自由地朗读课文第1段,直到能背出为止。最后集体背诵一遍。)

小结:这一段是课文的第一部分,写可喜事,记项脊轩内外的景物,着意写自己在轩中读书怡然自乐的情景。作者对项脊轩这种深挚的眷恋之情,是贯穿全篇的一条感情线索。这段写喜悦的心情,恰与下文写可悲的事相映照。

(二)讲读课文第二部分。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2段。

提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一句从文章的结构上说起什么作用?

明确:由喜而悲,转为怀旧。这一句从文章的结构上说,承上启下,接榫自然。

提问:第2小节作者记叙了那几件令人悲伤的往事?

教师讲解:三件:诸父分家、追念先母、怀念祖母

以下分三层,第一层从“先是……”至“……凡再变矣。”先泛写项脊轩外的变化,是可悲事之一。项脊轩外的院子本来南北相通,是一个院子,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各起炉灶之后,这院子就走不通了。诸父,伯父、叔父们。“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里里外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也到处都是。

提问:作者抓住了哪几个富于特征性的细节,写旧式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的?

明确:写了“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继续讲解: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总共也不过用了13个字,寥寥几笔,就把封建大家庭中分家后所产生的那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和盘托出了。凡,总共;再变,变了两次。

第二层从“家有老姬……”到“……语未毕,余泣,姬亦泣。”继写轩内,回忆母亲遗事,是可悲事之二。作者幼年丧母,有些儿时往事不甚了了,所以借老奶妈之口道出,自然而真实,亲切而感人。特别是写到母亲关怀儿女,叩门问寒问暖,“儿寒乎?欲食乎?”情意缠绵,感人至深。虽仅一言半语,却纯是慈母心肠。这是一幅多么平常、而又多么动人的生活画面啊!

第三层从“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到这一段末,仍写轩内,回忆祖母遗事,是可悲事之三。束发,指童子尚未成年之时。古人在儿童时代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上。吾儿,我的孩子。若影,你的影子。竟日,整天,即一天到晚。作者写这个细节,巧妙地写了三个动人的场面。先是叙述祖母来到轩中只写了一句话,语气亲切而风趣,既表爱怜,又隐含着夸誉,表现了慈爱的长者对小辈的疼爱。次写祖母关门而去,哺哺自语,话中有些许忧虑,但更多的是相信,对孙子的功成名就充满着希望。这话没有当着孙子的面讲,更见其期望殷切,情意真诚。接着写祖母“持一象笏至”,进一步表露了她对小辈的期望和鼓励。平平常常的几个场面,平平常常的几句说话,平平常常的几个动作,就把老祖母对孙儿极其疼爱、关怀的感情,写得淋漓尽致。足见作者摄取生活细节功力之深。这一段末一句“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既是对回忆祖母遗事而言,也是对上一层回忆母亲遗事而说,结构谨严,感情真挚。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3段。

读后简述:这一段记述一些琐事,写作者为项脊轩能长时期维持原状而感到欣慰。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4段(即最后两节)。

读后讲解:十几年后作者又补记了这一段,怀念死去的妻子,是可悲事之四。

提问:在写法上与上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确:因为都是怀旧,所以情调和谐。怀念亡妻,同样是抓住了富于特征的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来写。例如,“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等等。

接着问:请再想一想,写法上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确:可写之事很多,但只写与项脊轩有关的事情,可见选材之严,取材之精。“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更是生动,一种天真无邪的情态,跃然纸上。

继续讲解:文中没有“相亲相爱”或“相敬如宾”之类字眼,而伉丽深情自见。这种写法,是以当年小夫妻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来衬托今日丧偶的悲哀。补写的这一段,就文意看,写到“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也可以收束全篇了,不意下文又起波澜,转而写庭中一棵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使文章的余韵悠然不尽。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盖,伞。

提问:写感情,可以明写,也可以暗写。试联系上文举例说明。

明确:明写,如第一段里的“珊珊可爱”,第2段末的“令人长号不自禁”等;暗写,如第2段里的“某所,而母立于兹”和本段的“今已亭亭如盖矣”等。暗写的好处是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继续讲解:这个结尾,是画龙点睛之笔,睹物思人,抒发了物在人亡的感慨,使读者回味不尽,对项脊轩的印象也就更加深刻了。

集体朗读课文第2、3、4段。

小结:以上3段是第二部分,写可悲事,着重回忆母亲、祖母和妻子的遗事,绘形绘声,颇能打动读者之心。

(六)课文总结。

在这篇抒情散文中,作者通过对项脊轩前后变化的记述,写出了对于它的亲切感情,也写出了对于亲人的深沉怀念。作者对自己的书斋项脊轩的无限眷恋的感情,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无论写景、叙事或抒情,看来似乎信手拈来,散漫无章,但实际上都与项脊轩息息相关,由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做到了形散神不散,这是本篇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一大特点。或喜或悲之情,作者均善于通过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曲尽其妙。作者用家常语叙家常事而情意缠绵动人,尤其善于用简朴生动的人物对话、口语,尽传人物的神情、仪态。

8〖小资料〗

(一)作者介绍。

归有光,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项脊生。江苏昆山人。九岁能属文,以同邑人魏校为师,通经史,善古文。嘉靖十九年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后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生徒常达数十百人,被称为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始中进士,授长兴知县。

在文学上,他和王慎中、茅坤、唐顺之合称唐宋派。清朝姚鼎认为,归有光是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桥梁性人物,他承袭了唐宋古文运动,开启了清代的桐城派。他反对一味泥古,提倡唐宋古文。他的基本观点是:以《史记》为代表的奏汉文章虽好,但唐宋间文章未必不佳,所以他主张“变秦汉为欧曾”,属文时应“出于意之所诚……非特求绘藻之工为文章”。当然,他反对拟古,多从形式着眼,并未达到内容上的真正革新。他的散文的特点是:①即事抒情,真切感人。②注重细节,刻画生动。③篇幅短小,言简意赅。④结构精巧,波折多变。代表作品有《项脊轩志》、《先批事略》、《思子亭记》、《寒花葬志》。

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

(二)“项脊轩”介绍。

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一说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烃,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一说,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轩,这里指小屋,即书斋。

(三)书中省略的一段内容:

项脊生曰①:“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其余清台②。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③。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④?余区区处败屋之中,方扬眉瞬目⑤,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⑥?注释:

①项脊生:作者的别号。②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清,秦代蜀地的一寡妇名。丹穴,朱砂矿。利,利润。甲,第一。史载,“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能守其业,用财自己,不见侵犯。秦始皇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③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玄德,刘备的字。陇中,即隆中,诸葛亮隐居之地。④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方,当。二人,指寡妇清和刘备。昧昧,不明的样子,指不被人知道。隅,墙角落。也,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世,世人。之,指代二人。⑤余区区处败屋之中,方扬眉瞬目:区区,渺小的样子。败屋,破旧的房屋,这里指项脊轩。扬眉瞬目,眼睛一睁一困。⑥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人知之者,定语后置,知之之人,知道他的人。其,指人知之者。谓,认为,以为。坎井,

一说是浅井,一说是废弃的井。

这一段是作者的议论,这里既有自我解嘲,又将自己与历史伟人相比较,表明自己不甘

于永远处在“败屋之中”的志愿。

(四)重点内容图解。

第1段:

第2~6段

(五)课文第3段后,原文还有一段文字。

课文《项脊轩志》优秀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解题。

2、了解作者。

3、理解并熟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有关知识,帮助解读课文。

2、理解课文基本意思,以便进一步赏析课文。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基本意思,按要求翻译课文。

学习方法:1、诵读法;2、导读法;3、学生自主学习法;4、讨论法;

教具准备:

课本、学案、教案、mp3、传输线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解题

1.简单导入课文(目的是引起学生重视,引起学生兴趣,点燃学习热情),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2.解题:

(1)志,记的意思,它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项脊轩志》又作《项脊轩记》,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

(2)“项脊轩”介绍:

是归有光的书斋名。对于名字由来有两种解释:

解释一: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烃,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

解释二: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

轩,有窗的廊子或小屋子,这里指小屋,即书斋。

二、关于作者

看学案一【知识链接】部分,教师可参考以下资料,适当补充。

1.后人对他的评价:

“唐宋派”的代表作家,其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被誉为“明文第一”(黄宗羲语),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

清代桐城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姚鼐认为,归直承唐宋八大家之后,元明两代除归氏外别无他人,并把他视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

2. 归有光散文的特点及主要作品:

其散文不是以重大的题材反映他所处的时代,而是通过记叙一些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深情。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有诗一般的意境。

其作品《项脊轩志》可为代表,其他如《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也很感人。

3.归有光简历

15(1岁)   生于江苏昆山

15(5岁)   开始读书

15(8岁)   丧母

1524年(19岁)  写作此文前四段

1528年(23岁)  娶妻魏氏

1533年(28岁)  丧妻

1540年(35岁)  中举人。徙居嘉定读书、讲学,生徒数十百人。

1565年(60岁)  中进士。任湖州府长兴县令

1568年(63岁)  任顺德府通判(管粮运、水利)

1570年(65岁)  任南京太仆寺丞(管皇家车马)

1571年(66岁)  去世

三.掌握生字生词

1、听录音,正音。

2、自主朗读课文。

3、做学案一的第1小题,找学生到黑板上写答案。

四.研读课文

1.对照书下注解,理解课文。((预习时应该完成)(教师注意重点、难点词句的讲解,强调)

2. 思考讨论学案一中2、3、4、5小题,可分组探究,做发言准备(5分钟)。

3、教师点拨总结(参考学案)

五、布置作业

1、思考学案一中的【切磋讨论】

例如:分析《项脊轩志》中的“四个女人”,作者分别撷取了哪些典型的生活细节来写她们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熟读课文(早读完成)

板书:

喜(景)---------------悲(伤事、忆人)

项脊轩志(第二课时)

赵新  姚俊飞

教学目标:

1.掌握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及特殊句式。

2.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教学重点:

1.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目标1是学生积累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的一个重点 ;

2.就本篇文章的学习,目标2--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应该是学习这篇优秀文言文中更应关注的另一个重点,因此,通过同学们完成上节课布置的小课题的讨论,来学习体会本文这一典型特点,并通过口头片段作文的训练,进一步实现目标2。

教学难点:

1. 掌握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及特殊句式。(学生语法知识缺乏,文言句式的讲解是难点)

学习方法:1、诵读法;3、学生自主学习法;4、讨论法

教具准备:课本、学案、教案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检查学生翻译课文情况

1. 导入新课(略)

2. 指名学生试翻译下列句子:

(1)、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2)、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3)、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珊珊可爱。

(4)、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译文参考:

(1). 在北面开了四扇窗户,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边射来的.阳光,阳光(从北墙上)反射回来,室内才明亮起来。

(2). 借来的图书堆满了书架,我在这里生活悠然自得,有时长啸或吟唱,有时静悄悄地独自坐着,自然界的声响都能清晰地听到。

(3). 在农历每月十五日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月光下,庭中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来,树影摇动,美丽可爱。

(4).我的妻子嫁到我家,经常来到轩中,问我一些古代的事,有时伏在桌案上写字。

二、出示本课学习目标

1.掌握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及特殊句式。

2.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三、完成目标1。

让学生做学案。

可让学生分组作答,完成学案二。(6分钟)

1、请负责古今异义组同学讲解学案二 第1题

答案参考(见学案)

2、请负责一词多义组同学讲解学案二 第2题。

顾 1.回头看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2.探望,拜访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3.关心,照顾 大臣争于私而不顾其民(《商君书》

4.副词,反而、难道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5.副词,而、不过

稍 1.逐渐,慢慢地 稍出近之,然莫相知

2.稍微,略微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3.公家给的粮食 县官日有廪稍之供

置 1.赦罪,释放

2.放到一边,放弃 沛公则置车骑

3.搁,安放;摆,设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4.立、建立;购置、添置 内外多置小门

5.驿站;驿车、驿马

去 1.离开 比去,以手阖门

2.除掉,去掉 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3.距,距离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

4.前往,到……去(后)

归 1.女子出嫁 后五年,吾妻来归

2.返回,回来 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

3.归还

4.归附,归属 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5.通“馈”,赠送

3、请负责词类活用的同学讲解学案二第3题。

资料参考:

(1)文言词类活用一般有以下几种:

名词活用做动词;  名词活用做状语;形容词活用做名词;形容词活用做动词; 动词活用做名词;  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2)本课主要涉及前两种。

名词做动词:名词在句子中临时具备了动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做动词用的一种语言现象。

名词做状语:名词直接限制或修饰动词时,充当状语。

(3)答案参考(见学案)

4、请负责文言句式的同学讲解学案二第4题。

四.完成目标2

1、让学生找出文章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句子,然后逐一讨论赏析。

细节一:老妪说亡母事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实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作者8岁丧母,对慈母的音容笑貌,已不甚了了。但作者却巧妙地通过曾在项家居住的两代乳母之口,感人至深地道出了母亲那对儿女的慈爱之心。作者共记叙了母亲两件琐事:一是母亲当年曾经来过轩中,二是大姊在老妪怀中呱呱啼哭,母亲闻声问饥问寒的情景。尤其是后面这一细节描写,生动传神。绘形绘声地再现了慈母的音容笑貌,引起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眼泪也禁不住潸然而下。

要注意抓住“扣门扉”的典型动作细节,“儿寒乎?欲食乎?”的典型语言细节来分析。

细节二:祖母望孙成龙

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归家祖上也曾是官宦之家。归有光祖母的祖父夏昶,明成祖 永乐年间进士,明宣德年间官为太常寺卿。此后几辈“读书久不效”。因此,祖母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孙儿身上。轻轻关门的动作,细致入微地传达出祖母对孙儿的 殷殷期盼。不久,又“持一象至”,一句“他日汝当用之”,寄托了望孙成龙的殷切期望和寄寓孙儿为改变“读书久不效”状况,光耀祖宗而奋发向上的心理。归有 光8岁丧母,祖母对孙儿自是疼爱有加,看到孙儿整天在轩中默默攻读,“大类女郎”,又是怜惜万分。寥寥数语,轻轻一动作,把老祖母对孙儿既盼望子孙争气,又关怀疼爱,于心不忍的矛盾心理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这些语言、动作,看似平常普通,实则感人肺腑。祖母音容笑貌,举止神态,甚至复杂的心理,都跃然纸上。

细节三:妻说家有阁子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妻子回娘家,再回归家,向归有光叙述自家小妹问起“阁子”(即项脊轩)的情况。诸小妹为何对一个普通的书房感兴趣?此轩有何吸引人的地方?细细想来,自是归妻在小妹面前兴致勃勃地描述书房,自是轩的主人有奇特美妙之处,自是归妻对轩的主人敬佩而热爱的缘故。

细节四:庭中枇杷树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妻死之年,手植枇杷,今已亭亭如盖。这个细节融入了作者对亡妻刻骨铭心的哀思。人亡而物在,睹物思人,情何以堪?真是“人面不知何处去”,而今思念何茫然。把真切绻眷的感情融入景物,以景结情,以景语达情,言尽而意远。

小结:“一枝一叶总关情”。细节虽小,但一个好的细节,却往往能传达出人物微妙而深邃的感情,也能给读者以难忘的印象。所以我们在作文中要学会运用细节描写传情达意。

五.学以致用

1.有人说我们的生活太平淡,缺少让人感动的东西。其实,生活中不是缺少感动,而是缺少一颗颗善于发现感动的敏锐的心。请回忆学过的背影中的细节描写,写一写身边的“感动”。

板书:

老妪说亡母事

细节         祖母望孙成龙                 生动传神

妻说家有阁子                表情达意

庭中枇杷树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项脊轩志》教学反思 篇7

古文教材选入《项脊轩志》一文。怎样教学这篇文章,让学生从归氏平淡的言语,琐碎的生活事件的叙写中品味出作家的感情,了解作家的精神追求。我是通过以下三个主要环节完成教学任务的。

一、理清层次,辨明主旨

《项脊轩志》主要记叙了一间读书小屋,几件家庭琐事,却写出了青年主人公在这里的襟怀抱负,一家三代人的骨肉情深。

全文从项脊轩内外环境写起,先写旧时小屋破旧、昏暗,后经修葺,开窗,植兰于庭,使轩焕然一新,然后写主人公于此读书写字,偃仰啸歌,其乐无穷。接着,追叙了关于亡母、祖母生前二三小事,表达了对死去的母亲、祖母的无限怀念之情,含蓄地显示了自己奋发读书的原因。最后以蜀清、孔明自比,抒发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叙述亡妻事,是上文写后五年补写的,仍取镜于项脊轩,用笔委婉,含义深刻,悼亡之情、哀伤之感结于“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中。

全文取材似乎很散:亡母、祖母、亡妻生前细事一条线索;我在项脊轩中的读书生活一线;项脊轩几经变化,归家从大家族到中衰分家一线。时间从我小时候,到十九岁束发在轩中读书,直至“现在”(指补写时),跨度很大。但细细观来却井然有序。文章通篇以项脊轩空间环境为经,以时间人事为纬,经纬交织,既书写了一家三代至深至诚的骨肉亲情,又书写了青年主人公归有光在轩中的读书生活及理想抱负。通过理清层次线索,很快就可以把握文章主旨,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二、抓住细节,品味真情

“一枝一叶总关情”。细节虽小,但一个好的细节,却往往能传达出人物微妙而深邃的感情,也能给读者以难忘的印象。

细节一:老妪说亡母事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实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归有光母亲死于多子。她嫁到归家,年方十六。之后七年中,生下三男三女,又死一人,流产一人。因此,深叹“吾为多子苦”。后为节育,饮二螺,“喑不能言”,卒。一个勤劳、节俭,温柔、敦厚的中国传统女子,无灾,无病,却死于节育不当。归有光母亲不仅勤俭持家,而且对下人很好,那时归家家道中衰,南京母家却十分富有,她常常拿来许多东西分给下人。老妪,即归母婢女,归母“抚之甚厚”,归母死后,老妪待归家子女自然如同己出。她常常忆起她的主人,因此,常常对归有光说起母亲,她甚至清楚地记得主人常站的地方,指着这块地方说:这就是你母亲常站的地方。

归氏母亲站在那里是听到长女(吾姊)“呱呱而泣”,于是用手敲打着门板,问:女儿她冷了吗?还是饿了?虽是老妪转述之语,母亲声音宛然,音容宛在。老妪说完,老婢女,小主人不免相对而泣。老婢女转述的是有关母亲生平极为平凡,极为普通的家常事,家常语,却极其感人。人类最能打动人心的就是那些最细小最平常的语言、行为。《红楼梦》中贾元春被至高无上的皇帝选为皇妃,有享不完的荣华富贵,但他独独享受不到人间最平常最普通也是最真诚的天伦之乐。因而,她省亲时拉着祖母的手流下了辛酸的眼泪,这是真切感人的眼泪,也是人类最普通最真挚的骨肉至爱亲情的自然流露。细节虽细,但它深含着母亲对子女的关怀厚爱,婢女对主人的深切怀念,我对母亲的无比崇敬和怀念之情蕴于其中。

细节二:祖母望孙成龙

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归家祖上也曾是官宦之家。归有光祖母的祖父夏昶,明成祖永乐年间进士,明宣德年间官为太常寺卿。此后几辈“读书久不效”。因此,祖母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孙儿身上。轻轻关门的动作,细致入微地传达出祖母对孙儿的殷殷期盼。不久,又“持一象至”,一句“他日汝当用之”,寄托了望孙成龙的殷切期望和寄寓孙儿为改变“读书久不效”状况,光耀祖宗而奋发向上的心理。归有光8岁丧母,祖母对孙儿自是疼爱有加,看到孙儿整天在轩中默默攻读,“大类女郎”,又是怜惜万分。寥寥数语,轻轻一动作,把老祖母对孙儿既盼望子孙争气,又关怀疼爱,于心不忍的矛盾心理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这些语言、动作,看似平常普通,实则感人肺腑。祖母音容笑貌,举止神态,甚至复杂的心理,都跃然纸上。

细节三:妻说家有阁子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妻子回娘家,再回归家,向归有光叙述自家小妹问起“阁子”(即项脊轩)的情况。诸小妹为何对一个普通的书房感兴趣?此轩有何吸引人的地方?细细想来,自是归妻在小妹面前兴致勃勃地描述书房,自是轩的主人有奇特美妙之处,自是归妻对轩的主人敬佩而热爱的缘故。

妻死之年,手植枇杷,今已亭亭如盖。这个细节融入了作者对亡妻刻骨铭心的哀思。人亡而物在,睹物思人,情何以堪?真是“人面不知何处去”,而今思念何茫然。把真切绻眷的感情融入景物,以景结情,以景语达情,言尽而意远。

三、明确手法,探讨意义

读《项脊轩志》有感 篇8

《项脊轩志》主要以项脊轩为中心,着重描写了与之有关的家庭人事的变迁。表达对家庭兴衰变幻的无限感概和对祖母、母亲和亡妻的的`深切怀念。

每当我读到“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人鸟相亲相和,富有诗情,增添生活之乐。主人公的精神意趣,常与天地自然相往来。项脊轩虽小,其境界又很大。

每当我读到老妪叙述母亲之事,寥寥数语,老妪的神情、母亲的慈爱无不尽现纸上。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可谓平淡至极,对一个幼年丧母的人来说,却是那么亲切、那么温暖、让人怀念。再如对祖母的描写,一见面:“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寥寥几笔平淡之至,语气亲切而又诙谐,贴切地传达了祖母对孙子的亲切、疼爱之情。

每当我读到“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读至此,心生羡慕了。“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读至此,替作者“泪飞顿作倾盆雨。“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一句看似寻常的感慨,却包含了岁月的变迁,人之悲欢,造化之弄人,最终,淡定了,却也不能忘却的思念。

上一篇:小学三年级英语微课下一篇:药品验收员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