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的主要表现(推荐8篇)
病人感到个人的一切都很糟糕,前途暗淡无光,一切毫无希望。与此相反,正常人对未来抱有希望,如学业有进步,事业有成就,家人健康长寿等;也经常有各种小愿望,如攒钱买件高档商品,欣赏一场优美的音乐,周末全家外出游玩等。对未来丧失希望是抑郁症的一种表现。
2、兴趣减退甚至丧失:
业余爱好广泛的人,一旦患抑郁症,这一点很容易为周围人觉察。但是,即使并无任何业余爱好,如果日常工作、生活享受和天伦之乐等都一概提不起兴趣,体会不到快乐,就可以肯定有兴趣明显减退或丧失。
3、自我评论下降:
病人感到自己实际上什么本事也没有,任何事也干不了,是十足的废物。至少,病人感到知识能力已大不如前。一部分病人有深深的内疚甚至罪恶感。
4、无助感:
这种感觉很痛苦,尤其是病人难于表达。不少病人不愿就医,他们确信医师爱莫能助,因为他感到与所有其他人都不一样,似乎已经离开了人世间,掉进了深山的谷底,一切已无可挽回,谁也救不了了。病人感到度日如年,异样地孤寂、与人有疏远感。
5、感到生活没有意义:
病人不是感到某种生活方式没有意义,而是感到人生从根本上说没有意义。不仅没有意义,活着就等于受罪造孽,生不如死。病人常有自杀意念,甚至实施自杀措施。
6、活力丧失:
病人感到他整个的“人”已经垮了、崩塌了、散了架子。他很明确主要不是身体没有力气,而是精神上丧失了动力,做什么(包括自理生活)都需别人催促或推他一把,否则就根本不想动。不少病人挣扎着想振奋起来,但总是坚持不下去。病人认为自己成了“一滩烂泥――扶不起来。”
选取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80例抑郁症患者,其中男32例,女48例,年龄18~60岁,符合CCMD-2-R或CCMD-3抑郁症诊断标准;HAMD-17量表评分>17分,HAMA量表评分>14分;入组前1周未使用抗抑郁药及抗精神病药。排除标准:伴精神病性症状;有严重自杀企图;有严重躯体疾病。
2 临床表现
抑郁患者一般接触良好,主动叙述病史,内心痛苦,要求治疗。少数严重抑郁患者,会比较被动,多问少答,反应缓慢,语音低微,甚至会出现缄默不语或木僵状态。一般较少出现幻觉。典型抑郁患者表现思维缓慢,但伴有焦虑时思维缓慢不明显;多有自责,严重的会出现罪恶妄想、自杀观念。有些抑郁患者还会出现疑病、虚无和被害妄想。有的还可伴有强迫思维。情感活动主要表现为情感低落或兴趣缺乏。患者在叙述时可出现姿态、语调、面部表情、喝水动作等变化,有些患者会不停哭泣,但大部分患者称哭不出来。焦虑或躯体不适明显患者,情绪低落往往被掩盖,需通过细心观察和交谈才能了解抑郁情绪体验。抑郁患者主要表现为活动减少,伴有明显的疲劳感。他人可观察到患者行动减慢,甚至达木僵状态。有些患者会因为采取自杀行为而被家人发现送往医院。
3 诊断要点
通常具有程度不同的生活事件的诱发。病情发生快慢不等,有的经过数月,有的只有几天或数周。临床以典型的“三低”症状为主要表现,即思维缓慢、情感低落、意志减退。严重者会有自杀观念和行为。有些不典型抑郁患者会伴有明显的焦虑症状或躯体不适主诉,需加以体会。女性患者既往可有经前期紧张症、产后抑郁症及更年期综合征史。可有情感障碍或精神分裂症家族史[1]。由于饮食、睡眠严重不足,有些患者会出现低血钾、低血糖、贫血、低蛋白等营养不良状况。
4 抗抑郁药物的应用
抗抑郁药是用于预防和治疗各种抑郁状态的药物。对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也有效。近年来这类药物进展很快,目前抗抑郁药物,包括SSRIs类、三环类和相关的复合物、MAOls类、SNRIs类、NRIs类、NDRIs类、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和激动剂 (如奈法唑酮和曲唑酮) 和α2-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
抗精神病药通过阻断D2受体治疗精神病,三环抗抑郁药通过阻断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回吸收而抗抑郁,故精神病性抑郁可用三环抗抑郁药联合抗精神病药治疗。三环抗抑郁药联合抗精神病药的有效率为77%。但是,抗精神病药可能明显提高三环抗抑郁药血浓度,故在联用头1~2周和4~6周应监测三环抗抑郁药血浓度。氯丙嗪和三环抗抑郁药的抗胆碱能都很明显,应避免联用。奋乃静抗胆碱能不明显,常与三环抗抑郁药联用。氟西汀通过阻断5-羟色胺回收而抗抑郁,氟西汀联合奋乃静治疗精神病性抑郁,4周有效率为70%。但联用时有顾虑: (1) 氟西汀增加5-HT浓度,通过激动5-HT2A受体而抑制多巴胺释放,强化抗精神病药的锥体外系反应; (2) 氟西汀间接拟去甲肾上腺素能,可能引发妄想; (3) 氟西汀能增加抗精神病药血浓度[2]。尽管典型抗精神病药能改善抑郁症的失眠和激越,但对兴趣减退则不如抗抑郁药有效,故不能作为真正的抗抑郁药使用。所以,对非精神病性抑郁,典型抗精神病药应被小心使用,特别是长期使用时,因为多巴胺D2受体的阻断与抑郁高度相关。如果这种患者已使用典型抗精神病药,中断药物能改善焦虑或抑郁达有效水平,且能减轻不良反应,机制是多巴胺D2受体不再被阻断。可是,部分医生和患者害怕病情波动,实际上多达2/3以上的患者不愿停药。
非经典药物联合选择性5-羟色胺重吸收抑制剂 (SSRIs) 或其他新型抗抑郁药物是目前的标准治疗方案,但对大多数病情严重的患者一些临床医生还是坚持使用传统三环类抗抑郁药物。对发生治疗抵抗的无精神病症状的抑郁症患者,新型抗精神病药尤其是利培酮和奥氮平能有效增强抗抑郁药物的疗效。这些还只是初步的研究,相对于其他可选择方法,应对使用药物后发生运动障碍和体重增加的机率以及可能的疗效进行权衡。
摘要:目的 探讨抑郁症的临床表现、抗抑郁药物的应用。方法 选取2009年收治的80例抑郁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采用新型抗抑郁药物是目前的标准治疗方案。结论 对发生治疗抵抗的无精神病症状的抑郁症患者, 新型抗精神病药尤其是利培酮和奥氮平能有效增强抗抑郁药物的疗效。
关键词:抑郁症,抗抑郁药物,治疗
参考文献
[1]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122-127.
发火 一般来说,抑郁症患者往往情绪低落,自卑自责,认为自己对不起家人,拖累了家庭。但有些男性抑郁症患者却表现为话多,容易激惹,行为激越,爱发脾气,一点儿小事就会引发无名怒火,等。这些抑郁症患者经常会伴有言语攻击或暴力行为,而且越抑郁越激烈,对他人有一定的伤害性。另一方面,他们的抑郁一般不会特别重,因为他们能够发泄出来,让别人代替他们承担。对许多男人来说,发火是对内心痛苦的掩饰,表达了想控制而又不能控制的愿望。美国心理学家认为,发火是男人哭泣的方式。
冒险 抑郁症患者往往情绪低落,话少懒动,言语动作明显减少,但有些男性抑郁症患者却喜欢冒险,做一些平时不会做的事情,诸如超速驾车,故意违反法纪,做不必要的冒险,等。通过这些行为来缓解内心的抑郁,而非像一般抑郁症那样只知道自己“咽苦水”。
酗酒 美国科学家以数百个有酗酒或抑郁症病史的家庭为对象进行实验,发现男性抑郁症患者比女性更愿意通过酒精来“消愁”,而且这些人的基因中存在一种对酒精和抑郁症较为敏感的染色体。带有这种敏感染色体的人,酗酒的几率和罹患抑郁的几率一样高,而且其中有不少抑郁症患者喜欢“借酒消愁”,使抑郁症和酗酒之间形成恶性循环。一方面患抑郁症的人有可能存在酗酒的问题,而另一方面酗酒的人更容易产生抑郁症,同时酒精还会降低治疗抑郁症药物的疗效,并可能引起病情的进一步恶化。
阳痿 抑郁症早期即可出现性功能减退,主要表现为性欲降低,男人可能出现阳痿。在出现阳痿症状之后,由于自卑和来自社会、家庭以及自己的精神压力,有可能进一步加重性功能障碍。阳痿是男性抑郁症的早期生物学症状之一。
狂妄 美国心理学会曾指出,与女性抑郁症患者相比,男性抑郁症除了存在失眠、体重下降、情绪低落等共同症状之外,还有人前狂妄不已,人后偷偷哭泣的独特特点。他们不像女患者那样对自我过度怀疑,他们更喜欢欺侮、吓唬和把过错归在他们周围人身上。这种现象在学历高、有相当身份地位的成功人士,特别是高级管理和行政工作人员中较为常见。
吸烟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一项调查资料显示,20岁以上抑郁症患者中大约有43%吸烟,抑郁症表现越严重,烟民比例越高;相较于非抑郁症烟民,抑郁症烟民烟瘾更大,更可能起床5分钟内抽烟,且每日抽烟不止一包,戒烟成功的几率更低。心理学家分析认为,这可能是由于香烟能起到一定的镇定或放松作用,抑郁症烟民可能借吸烟实现自我控制。
1、不良暗示
高中生抑郁症的症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潜意识层的,会导致生理障碍。另一种是意识层的,专往负面去猜测。如患者自认为某些做法是一种错误,甚至是罪过,给别人造成了麻烦。
2、坦途无悦
高中生抑郁症的表现还有面对达到的目标、实现的理想、一帆风顺的坦途,但青少年抑郁患者却并无喜悦之情,反而感到忧伤和痛苦。如考上名牌大学却愁眉苦脸、心事重重,想打退堂鼓。
情绪低落
为最主要的症状。起初可能在短时间内表现为各种情感体验能力的减退,表现无精打采,对一切事物都不感兴趣。患者感到“过失”和眼前的“不如意事”纷纷涌上心头,萦回不去。瞻望未来渺茫暗淡,欢乐之情完全消失,渐萌发厌世之念。沉重的情绪忧郁总是带来自责自罪,患者感到自己已丧失了工作能力,成为废物或社会寄生虫。有的把过去的一般缺点错误夸大成不可宽恕的大罪,一再要求处理。患者可能因罪恶妄想而拒食或只肯吃白饭。情绪极度低落时可自杀或自我惩罚。
思维联想缓慢
语速慢,语音低,语量少,应答迟钝,一言一动都需克服巨大阻力。最严重时,可呈木僵状态。激越型抑郁症患者,言语动作都明显增加,焦虑恐惧,激动自伤,危险性很大。
动作减少
文学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一般是指文学作品灵活运用写作原则、规律、方法昕表现出来的具体而又特殊的艺术方法。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就是要分析文章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等-如何正确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呢?-、确立三个意识 1.中心意识
从严格意义上说,没有纯客观的艺术技巧,任何艺术技巧都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因此,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首先要从文章的中心出发,搞清楚文章表达了什么,再去分析是怎样表达的。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阅读时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关注作者借以表达中心的载体(人、事、景、物等),理清它们与文章中心的关系。这样,再去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就会水到渠成: 2.文体意识
不同的文学作品有着不同的文体特征及特有的写作规律-从历年的高考试卷来看,考查的文学作品以散文和,1、说居多: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巾反映事物的本质,穿插丰富、虚实相生、叙议结合是这类文章的常用方法;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寓思想于形象之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常采用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哲理散文是理念的凝聚和睿智的结晶,内涵丰富,耐人寻味,一般采用营造意境、类比推理、形象议论等表现手法。就小说而言,高考用来考查的大多是小小说,篇幅短小,含蓄简约,常用的表现手法有:以小见大、推波助澜、设置空白、言近旨远等等。3.文本意识
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一定离不开作品本身。就某个表现手法来说,我们既要分析这种手法一般意义上的作用,更要分析它在“这一篇文章”中的好处,切不可堆砌术语,乱贴标签。以“比喻”为例,我们看到“比喻”,马上就会想到它的主要表达效果是“生动形象”,但落实到某一篇作品中,仅仅说出“生动形象”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观照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出“比喻”的修辞在这里写出了某某事物怎样的情状,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样的分析才具体、完整。
二、从四个方面人手
1.从表达方式人手。表达方式亦可称为表达方法,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分析作品的表达方式,可以分析作品在运用某一种表达方式方面的技巧,如叙述的技巧(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描写的技巧(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环境描写等)、抒情的技巧(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等)、分析表达方式既要着眼整体,又要关注局部,重点要放在记叙、描写、抒情、议沦的灵活转换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上。2.从表现手法入手。这里所说的表现手法是狭义的,指作者表现中心的手段,是文章整体的艺术表现形式,包括托物言志、欲扬先抑、点面结合、虚实结合、对比、衬托、象征、用典、想象、联想以及人称的变化等等。分析表现手法要注意作者思想情感的多义性和变化性。一篇文学作品,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的;不是固定的,而是不断变化的。对不同的情感,作者往往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分析时要区别对待,不能一概而论。如2009年江苏高考题《上善若水》,作者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采用的是托物追怀的方法;对环境问题的担忧则是采用古今对比的方法;而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则是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3.从谋篇布局入手。作品谋篇布局的技巧包括材料安排和结构形式两个方面。材料安排方面的特点包括线索的设置、详略的处理等;结构形式方面的特点包括层层深入、首尾呼应、先总后分、先分后总、巧妙过渡、曲折生致、铺垫、伏笔、悬念、暗示、照应等。分析作品的谋篇布局特点要做到两个统一,即整体与局部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要重点分析作者安排的意图。
4.从语言表达入手。作品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一般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修辞的运用,包括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等;二是句式的选择,如长句和短句、整句和散句等等;三是语言的整体风格,如清新、平淡、质朴、淡雅、明快、华丽、委婉、富有哲理、幽默诙谐、情韵悠长、引人回味等等。分析作品的语言特点,须要含英咀华,在揣摩和咀嚼上下功夫,要透过语言的外壳,探求作品的内在旋律。既要分析语言表达的外在美、形式美,还要分析这种表达所带来的意境美、情感美。
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注:又因为现代的语文已不太注重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的区分,可认为二者是统一的。但如果要严格区分表现手法从属于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也称艺术特色。
一、表达技巧主要包括:
①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一共五种,古诗中常用前四种);
②表现手法(托物言志 写景抒情 叙事抒情 直抒胸臆 欲扬先抑 欲抑先扬 顺叙 倒叙 插叙 对比 衬托 卒章显志 象征 用典 想象 联想 照应 寓情于景 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 渲染 虚实结合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等);
③选材剪材;
④结构技巧:过渡、呼应等。
⑤意境的创设、人物形象的塑造、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的运用、社会自然环境的描写等。
---------
一篇文章,不管作者选择什么样的表达技巧,都是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因此,分析语言、理解文章内容、理解作者意图和情感,必须认识表达技巧的作用。
二、在鉴赏现代文阅读中,表达技巧包括:
1、表达方式:叙述、说明、议论、抒情、描写。
2、表现手法: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修辞、抑扬、用典等。
3、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繁简。
4、结构:承上启下、悬念、照应、铺垫等。
5、修辞手法:比喻、反复、排比、反问、拟人、拟物、夸张等
【不同文体的表现手法】
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
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
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具体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 叙事抒情 直抒胸臆 对比 衬托 卒章显志 象征 想象 联想
照应 寓情于景 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 以乐衬哀 渲染 虚实结合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欲扬先抑
夸张 比喻 拟人 设置悬念 点面结合 开门见山 伏笔照应 开篇点题 现代文阅读题表达技巧汇总教案
(一)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
1、修辞手法
(1)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点明所用修辞手法。
(2)明确答题方向。答题时,一定要结合语句内容分析每一种修辞手法的具体作用。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 具体如下:
比喻--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对象+特性
拟人--使物具有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
排比--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突出强调。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化论证观点的作用。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淋漓尽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感情更强烈,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放大观点感情,强调爱憎是非,美丑更加鲜明。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设问--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突出效果。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注意和思考
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表达鲜明,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强化作用。反复--紧凑、有气势、表达效果强烈。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强化了文章的主旨
借代: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中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
(附: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双关:表达含蓄,语意丰富。一方面可使语言幽默,另一方面能适应某种特殊语境的需要,使表达含蓄、曲折,生动活泼,以增强文章表现力。
2、表现手法类 解题思路:
(1)确认所用表现手法。
(2)明确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如下文:
(3)明确所用表现手法并结合文句内容作答。
二、表现手法:象征、抑扬、衬托、对比、类比、铺垫、以小见大
1、象征:借某个具体事物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感情。使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感情,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给读者以深刻印象;把不便明说的意思含蓄地表达出来,给读者以回味。
解题方法:若要求解答象征义,则要联系全文或上下文,找出体现象征物的象征义的有关信息加以综合理解判断。例:(01年全国卷第22题)第三段中,作者说:“玻璃门根本不是门。”请联系“门”在文中的主要含义,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4分)
答案:因为门的意义就是把隐藏在它内部的事物加以掩盖,给心灵造成悬念;而玻璃门是透明的,做不到这些。(或:因为玻璃门是透明的,毫无隐秘可言,而一扇门的象征和奥秘在于它那隐秘的性质。)解析:《门》第5段直接说明“门”是隐秘、回避的象征。理解了门的象征意义,才能解答作者说的“玻璃门根本不是门”的原因。
2、抑扬(包括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突出事物,更令人信服。
3、衬托、对比:
对比--突出事物特征。多方面的对比使内涵更丰富,使内容更集中突出。衬托--突出所要表现的主体事物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用相似的做陪衬叫“正衬”,用相反的做陪衬叫“反衬”。衬托有主次之分,对比没有主次。
解题方法:在描述主要事物时,写到其他事物,目的一般都是起对比、反衬、烘托、补充的作用。例:(04年江苏卷)第20题(1)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6分)答案:(1)写了昔日茅屋与今日杜甫草堂公园的对比,杜甫生前困顿落寞与生后巨大声誉的对比,杜甫的苦寒人生与辉煌创作成就的对比,杜甫的宏图大志与现实遭遇的对比,杜甫人生低谷与创作高峰的对比和杜甫不计个人遭遇与心忧天下的对比。(2)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层层深入,使“文章僧命达”的内涵更加丰富,内容表现更加集中。
4、联想和想象:更生动,更丰富,跨越时空,联结巧妙,更有内涵,更富文学性。解题方法:谈散文中联想和想象手法运用的作用,其表述程式可拟为“运用联想和想象手法,使......的表达更生动,更丰富,更有内涵,更富有文学色彩”。
5、用典:丰富文化(思想)内涵,增添文采和趣味性。例:(04年福建卷第21题第二问)作者又怎样把文本写得情趣盎然?(7分)答案:(1)丰富而飘逸的联想和想象;(2)充满诗意的形象化描写;(3)化用典故,使文章包含深厚的文化底蕴;(4)比喻的运用和形、声、色的生动描写。
6、寓庄于谐:用诙谐的形式表现严肃的内容。使行文活泼幽默风趣,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深入的思考。
(二)表达方式类--一般针对段落或篇章中具体的表达方式命题 解题思路:
1、确认语段所用的具体的表达方式。
2、明确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具体分类及作用、以便答题时明确方向。
3、确认所指定语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知识储备:运用描写手法总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 肖像描写以形传神,动作描写表现人物特点 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的性格特点 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 插叙丰富内容,深化主题,曲折有致
倒叙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 叙后议论画龙点晴,点明题旨 比喻论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 间接抒情寓情于景,物事含蓄
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 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
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侧面(又叫间接)。
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议论文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作用:具体实在,读者易于接受,增强说明力)、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注意表达的语言:记叙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描写了何对象的什么缺点或者何对象怎么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议论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论证了什么观点或通过批驳,确立了什么观点。说明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说明(介绍)了什么对象的什么特征(特点)。
(三)行文段落类--针对文章中句段的作用命题 解题思路:
1、确认指定句段在行文中的位置。
2、明确句段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具体赏析从三个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
结构上的作用如:
A、开头段: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开门见山;上下文形成对照;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揭示主题。
B、中间段: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详略结合;充实内容
C、结尾段: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呼应前文;画龙点晴;升华感情;含蓄有余味;寄托作者感情。使结构首尾圆合;言已尽而意无穷。
3、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作用作答。
(四)形象物象分析型
1、人物形象的分析:
首先,可以从作者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入手,了解人物的语言、外貌、行动、心理等。每一神态、动作或语言的描写要与所表现出的优秀的品质一一对应,不能张冠李戴。其次,揣摩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描写中揭示的内涵,即个性特征及形象的意义。再次,体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从作者所揭示的作品主题和情感倾向中去分析人物。
2、物象的分析:
宜从文章结构形式到内容主旨再到思想感情,多角度思考。
(1)对文章结构具体的思考角度:结构:开头结尾的策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2)内容上结合文章具体分析。思考角度: A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B对内容的充实作用; C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D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3)表达了同情或崇敬......的感情。
(五)人称表达类--可以针对某一人称的运用命题,也可以针对行文中人称的变化命题;或者针对称谓的变化命题
解题思路:
1、确认人称的运用或变化。
2、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如: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真实可信;
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更强烈感人,可使作者的态度更鲜明,亲切自然;
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显得客观冷静,便于叙事和议论。
3、结合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
例谈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
常用的表现手法有20种:以小见大,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虚实结合,象征,悬念,伏笔,铺垫,渲染,照应,对比,衬托,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动静结合,感官描写,夸张,抑扬,故意误会和巧合。
(一)以小见大,指小处落笔,大处落眼,写小的事情表现大的主题,这种写法往往借助平凡、具体的小事,或生动的细节描写,加以适当的议论、抒情,来反映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表达深刻的道理。《变色龙》中,街头巷尾平常的狗咬人的小事,但是却表现了一个尖锐的重大的社会问题,官僚警察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专制制度肆无忌惮地欺压人民,这种小事情反映的重大问题,就是以小见大。《赵普》中“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和“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两处细节描写于细微处见赵普的勇气、毅力和“以天下事为己任”的精神,这些都是以小见大的写法。
(二)借物喻人,明着写物,实质写人。通过对物的歌颂来赞美和物具有同品质的人,这是写人常用的一种写法。阅读这类文章关键在于抓住物与人相似的地方。如《白杨礼赞》,借西北黄土高原上的白杨树比喻北方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孤雁》(唐/杜甫)中,作者自喻,表现乱离漂泊中失群人的痛苦心情,诗中还有一群野鸦“鸣噪自纷纷”,象征缺乏感情的平庸之辈。
(三)托物言志,明着写物,实质是通过对物的赞颂来表明作者志向,或对某一问题的看法。这种写法与借物喻人一样,抓住物与人的相识之处。《石榴》描绘外在美和内在品质,表达了正义必胜的坚定信念,也是作者理想、追求和志向的体现。古诗词中也比较多见。
(四)借景抒情,指让感情依附一定的景物,通过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情是目的,景是手段和条件,情要从景中引发,与写景的特征相关联,这样的情才真,才充分,才具体感人。常见的方式有:寓情于景,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以(美景、哀景)衬情,一切景语皆情语等。朱自清的《春》,运用情景交融的写法,作者笔下的春草图、春花图、春雨图、春风图、春早人勤图无不流露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则是运用融情于景的写法,“山”“水”“雪”本不具有感情,但在作者笔下则流露出喜爱之情。阅读借景抒情的散文,务必要品味情分析景,惟其如此,才能正确领悟到散文的内涵
(五)虚实结合,这里强调虚写,主要指联想和想象。
(1)联想,指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思维活动。主要有四种类型:相似性联想,相反性联想,因果性联想和事理性(现象与本质)联想。例如《三颗枸杞豆》,文题与内容就是相似性联想:三叔一生的成绩。同时相对于文中的“我”又是一种联想:如果少壮不努力,日后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抓住联想来理解主题,我们就会理解文中的“我”后来成为植物学家的动力之所在。诗歌中联想颇多,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象是闪着无数的明星”由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星星,它们有着相似性。
(2)想象,想象的过程是大脑中改造记忆表象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通过想象,我们才能看到事物的多面性和多样性,从而获得丰富的材料,使文章不仅在内容上丰满,而且在形式上多姿。想象的方法大致有追述、预言和悬想三种。追述,指把过去的事说得仿佛在眼前一样;预言,把未来的事情写得仿佛在眼前一样;悬想,把自己想的实际上不存在的事情,说得仿佛在眼前一样。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天上本没有街市,所谓“街市”是想象出来的。
无论联想还是想象,都是虚写。文学作品中,虚写手法相当普遍,阅读时“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语文课程标准》)是文章阅读的重点要求之一,所以,理解虚写手法很重要。
(六)象征,指凭借具体的物象来表示与之相似或相反的概念、思想、感情。运用象征可以使抽象的概念、思想、形象化,可以使思想感情表现得含蓄、耐人寻味。散文诗《海燕》,通篇运用象征手法,“风、云、雷、电”象征当时的沙皇反动统治,“大海和波浪”象征人民和人民的力量,“海燕”象征着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暴风雨”和“海鸥、企鹅”也各具有其象征意义;韩愈的《马说》象征手法在古文中堪称典范,文中“千里马”“伯乐”“常马”“食马者”各具其象征意义;不少诗歌也采用象征手法,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里的“明月”象征善解人意的知心人。
(七)悬念,指提出悬而未决的矛盾,引起读者注意。从内容上看,悬念有两种情况:一是简要地提出事物,让读者以急切的心情想了解结果,《枣核》中一位旧时同窗寄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她带几颗生枣核,设下悬念;见面时“我”问起枣核的用途,她一面往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加深悬念。另一种是让读者对人物和事情有比较多的了解,只是作品中的人还“蒙在鼓里”,这样读者就有兴趣关心结果。拖延释念是对悬念的解开,方法有两种:一是抑制法,就是加深悬念,使读者期盼心情不断加深,刚才所举的《枣核》事例就是典型;二是间隔法,就是把正在发展的情节突然搁置起来,插入另外的情节,然后在适当的时机再接上原来的情节。
(八)伏笔,就是在文章的前面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发生的事情作某种暗示,在文章的后面再作回应、说明,这是增强文章内容前后联系的一种重要的谋篇技巧。它的特点有三点:一是有伏必应;二是要伏得巧妙,让读者无法轻易察觉到,切忌刻意、显露,这是伏笔与悬念的区别;三是伏笔的照应,前后不宜过紧。分析文学作品的伏笔可从人物外貌、人物言行、人物心理、环境描写入手,如《三颗枸杞豆》开头“我是个植物学家”,在读者阅读不经意间埋下伏笔,照应这句话的却远在文尾“当我成为植物学家后”,从而把整篇文章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九)铺垫,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和事物以作衬垫。运用铺叙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是为了突出文章主旨。例《紫藤萝瀑布》“赏花”部分,作者用饱含情感的笔墨描绘紫藤萝,是在为后文的抒情和言志作铺垫蓄势。
(十)渲染,对文章中的环境和人物着意描写,加强气息,深化主题。常用方法有:反复和烘托。反复,指用形式相同或相近的句子反复出现,以抒发感情,渲染情绪,突出主题。《周总理,你在哪里》反复询问,渲染对周总理的思念之情;烘托,借环境描写和特定的气氛,表现人物的一定情绪,如王愿坚的《草》:“只有晨风吹过荒漠的草地,撕掠着青草,发出飒飒的声响。”通过环境描写,渲染悲壮的气氛;《〈长征〉节选》一文开头部分:“红军指战员三三两两艰难地向北走着,有的掉队了,有的倒在地上永远也起不来了。”渲染过草地艰难的气氛,值得注意的是:渲染一般用于表现人物或情节发展的关键部分。理解渲染表现手法对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词句的帮助颇大。
(十一)照应,在文学作品中,照应是对悬念、伏笔、铺垫、渲染等表现手法的呼应,增强文章的整体感。常用的照应类型有:扣题照应,画龙点睛;首尾照应,大开大合;层层照应,一线贯穿;随机照应,前后联系;细节照应,小中见大;对比照应,比中见旨。阅读时学会分析照应有助于我们从整体理解文章。例《为你打开一扇门》最后一段:“文学确是一扇神奇的大门,只要你走进这扇大门,就不会空手而归。”既是点题照应,又是首尾呼应,同时也是层层照应,一线贯穿,线索就是“门”;《往事依依》首段“......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尾段“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既前后照应又是点题照应,好处是强调回忆往事对我的激励作用;《十三岁的际遇》前文“第一次知道这世上存在着一个北大,是在我七岁的时候。偶尔在抽屉里翻出一张泛黄的照片,上面是一片沉静而美丽的湖光塔影。”后文“我将不顾头上苍苍的白发,再次像十六岁的小女孩那样轻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对比照应,七岁和六十岁的漫长时间跨度,突出自己对北大的感情,增强抒情色彩;《春》首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末句“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这里一“来”一“去”,对比照应,从春天是在盼望中到来,到进入春天中去,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例子很多。教师在课堂中应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品味、分析,并学会运用到写作中去。
(十二)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种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对比的作用一般用来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儿童两种不同的生存环境,一是“乐园”;一是最严厉的书塾,通过儿童两种不同生活感受对比,说明了封建教育方法对儿童天性的束缚;《济南的冬天》首段运用三组对比,突出济南冬天特点:温晴。分析文章对比手法时可从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的角度来思考。
(十三)衬托,指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它分为映衬和反衬两种。与对比有些相似,但却有着本质的区别:衬托主体只有一个,使用衬托手法使这个主体更鲜明、突出;而对比的两个方面都是主体,使用对比手法,两者都更加鲜明、突出。衬托的作用可以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常用衬托手法大致有十种:以景衬人法,以后衬先法,以侧衬正法,以反衬正法,以次衬主法,以昔衬今法,以难衬易法,以西衬中法,以境衬人法,以物衬人法。
(十四)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正面描写也称直接描写,指直接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和直接描写景物的方法;侧面描写指对描写的对象不做正面描写,而从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绘中来烘托描写对象的方法,如抒情散文《小石潭记》:先写水声“如鸣佩环”,水色“水尤清冽”侧面烘托石潭的特点“石”,再正面描写石潭“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正面描写潭的底与岸“石”的特点;再如《春》,写“春花图”,其中有一句“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侧面烘托花儿的繁茂、鲜艳和香甜;《社戏》“归航”片段中,老渔夫的喝彩侧面表现孩子们划船本领高,也有力地表现孩子们欢快的心情。
(十五)动静结合,文学作品中,比较讲究动静结合的艺术,如果只写静景,很容易使文章呆滞;只写动景,又可能失去稳定。只有将静景描写景物的形态特征和动景描写利于传神的长处结合起来,所绘景物才会具体、生动,才能给读者留下生动的印象。动静结合有两个特点:集中性和对比性。《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集中写静景;“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上云霄里去了”集中写动景,这里动景与静景形成了对比,表现了一幅生动丰富充满生机的百草园画面;再如《小石潭记》:“月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写鱼儿“怡然不动”的静与“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的动作对比,动静结合,显示鱼儿的活跃。
(十六)感官描写,指描绘出人物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让读者在阅读时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增强文学作品的表现力。《社戏》中,“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汽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汽里......”“豆麦”“水草”“月色”是视觉看到的;“清香”是嗅觉闻到的;“扑面”是面部触觉感知的,所以,这句话极具表现力。如五官功能感觉到的效果互相转化、彼此沟通,把某种感官上的感觉移到另一种感官上,就是通感,也叫移觉。“荷”专题中,《荷塘月色》有两句话:一句是“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缈茫的歌声似的。”嗅觉与听觉通感;另一句“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视觉与听觉通感。
(十七)抑扬,指对写作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从而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例《白杨礼赞》第7段:着力评价白杨树,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两个没有......”和“算不得什么好女子”似乎要否定白杨树的美,这是欲扬先抑;“但是......伟丈夫”笔锋一转,则是变抑为扬,否定的是“好女子”肯定的是“伟丈夫”,赞美如白杨树品质的人。
(十八)夸张,这是艺术手法中的夸张,与修辞手法中的夸张并非同一概念。有两种形式:一是通过比喻夸张,而是通过描写渲染。童话寓言中比较多见,如《皇帝的新装》。
一、特权现象的主要表现
特权现象违背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滋生了贪污腐败等违法乱纪行为, 腐蚀了党和政府来之不易的公信力。特权现象主要表现有:超标准配备公车和公车私用;住豪华酒店, 喝高档酒、抽高档烟, 吃天价宴席、进高档娱乐场所等高消费;由公家买单化公为私;征地拆迁、项目建设, 房屋买卖, 争资招商, 人才招聘、中高管提拨、国债分配、教育卫生等捞取好处费甚至牟取暴利等公有权利私有化。
阶层代际继承化。所谓阶层的代际继承是指某一职业、地位在父子之间的传递和继承。领导干部由于依靠在党政机构获得的政治职位使子女无论在教育、就业、经商、从政等多方面都享有更多的机会和优势。因而, 现实中领导干部子女在社会流动中, 无论个体或群体大都呈现垂直向上或至少水平流动趋势。尤其是1997年以来, 中国高等教育采取了教育成本分担政策, 各类高校开始向学生及其家庭收取高额的学费, 同时高校持续扩招使学生就业形势空前严峻, 在此形势下, 学生的家庭背景, 父母的职业和家庭的经济状况, 对学生的高等教育机会、就业机会、职业选择无疑更有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特权经济利益化。目前, 有些领导干部趋于把政治上的“特权”转化为经济上的“现实利益”, 进一步加大社会群体间的利益矛盾, 加大社会群体间的收入差距和贫富悬殊问题, 严重影响党群关系。
二、特权现象的治理对策
面对特权现象, 必须做到解放思想, 树立人人平等的权利意识和公平正义的社会价值;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真正实现通过市场机制配置社会资源, 以制度杠杆调节市场分配过程中的过大差异;转变政府角色, 从治理者和监管者逐步向服务者过渡;坚决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建立和健全法制, 全面有效地推行权力制约和社会监督, 营造自主自治的公平社会。
(一) 构建制约机制、健全各项制度
编织严丝合缝、无隙可钻的制度是预防和遏制特权思想、特权现象的前提和基础。严密制度首先要“合身”,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制度和权力同样需要“合身”才会发挥作用, 其次法律和制度不仅要建立健全而且要尽量坚固, 防止出现明显的漏洞;尤其要建立健全决策权, 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运行机制, 把反对特权的要求落实到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各个环节, 防止公权私用变为特权。习近平总书记在中纪委十八届二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形成不敢腐败的惩戒机制, 不能腐败的防范机制, 不易腐败的保障机制。”这三种机制为遏制腐败指明了方向。因此必须加强反腐败国家立法, 加强反腐倡廉党内法规制度建设, 比如要最大限度减少各级公职人员行政执法中的自由裁量权, 认真深入地研究权力配置问题, 使各层级权力既责权相等、又相互制约, 不充许任何人有独断专行的权力。应坚定不移地推进施政行为公开, 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 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 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
(二) 坚持从严惩处, 净化干部队伍
一要坚持“大”与“小”结合。“大”、“小”结合就是既打“老虎”, 又拍“苍蝇”;二要坚持“重”与“轻”相结合。“重”与“轻”是相对而言, 是惩处中度的把握。对够得上纪律处分的, 要用足惩处的“尺子”, “鞭子”和“板子”, 使行使特权者的“财、位、权”三空, 让其所付出的“成本”大大超过非法违纪所得, 以震慑他人而避免重蹈覆辙;三要坚持“常”与“长”的结合, 反对特权需要经常抓, 长期抓。要以踏石留印, 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 真正做到善始善终, 善做善成, 防止虎头蛇尾, 防止一阵风。让人民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成就和变化, 一旦触犯了党纪国法, 不管涉及到什么人, 不论权力大小, 职位高低, 都要一查到底严惩不贷, 绝不估息迁就, 绝不纵容包庇, 让谋求特权者其行为付出沉重代价, 用铁的纪律为社会公平正义保驾护航。进而实现干部清正, 政府清廉, 政治清明;四要充分保证纪检监察机关和司法机关查办案件的职权, 从体制机制上解决查办案件中的疑难问题, 确保反腐败专门机关高效运转;五要完善群众揭发举报贪污行为的制度, 强化信访、媒体、网络等检举渠道, 使“伸手必被捉”成为常态。
(三) 加强“清廉”教育、破除特权思想
特权现象之所以长期得不到根治, 说到底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搞特权, 就是封建主义残余影响尚未肃清的表现。”要遏制和消除特权现象, 首先要从加强宗旨教育, 增强公仆意识, 树立民主观念入手, 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从内心深处自觉摒弃官本位思想和等级意识, 不断倡导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和人人平等的权利原则, 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 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 把特权思想和特权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克服趁权力在手, 狠捞一把的“补偿亏欠”心理, “冒险一次, 享受余生”的侥幸冒险心理, “有权不用, 过期作废”的权力迷恋心理。因此必须做到:一要慎微, 防微杜渐官位小节, 做到自重, 自省, 自警, 自励;二要慎欲, 给自己的欲念上把锁, 锁住官欲, 权欲, 贪欲, 财欲, 色欲, 做到守得住清贫, 挡得住诱惑;三要慎言, 言之有据, 切忌信口开河, 捕风捉影, 小题大作、吹毛求疵, 诚信务实, 言而有信, 既要守诺更要践诺;四要慎行, 管住自己的腿, 不该去的不去, 管紧自己的手, 不该拿的不拿, 不触“高压线”。
三、结束语
特权现象不是个体现象, 它必须被放置在整个政权体系和政府人员体制的宏观面上来看待。当前要有效遏制和清理特权现象, 我们无法在短时间内对文化中的官本位意识进行清肃, 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在制度上先行一步。制度和文化观念二者是相互影响的, 在我们对文化观念暂时束手无策时, 我们就只能从制度改革入手, 用成功的制度改革来影响文化观念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尹霞靖.我国转型期利益分化对政治发展的影响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 2007.
[2]薛燕.浅析如何加强和改进企业干部培训工作[J].经营管理者, 2013.
2.任务的挑战性。学生在接受表现性评价的时候,所面对的学习任务是复杂的,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它必须综合应用学过的知识进行独立思考才能解决问题,创造性地完成给定的任务。这样的评价任务,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能对学习活动目标的建立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
3.标准的多重性。由于表现性评价向学生提出的任务是可以用多种方法来完成的,所以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就不能使用单一的标准。在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时,不应以预先制订的固定标准来衡量,而要看他们在完成复杂任务的过程中,能否进行正确而有效的思考、辨析、梳理、证实自己的结论。在大多数情况下,表现性评价的标准都具有多重性的特点,不要求学生的结论符合唯一正确的标准答案。学生可以寻求自己对问题的解决办法和方案,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性,进行发散性思考。
4.评价的公开性。在纸笔考试中,学生一般知道教师对题目的评分要求,过后也很少参与试卷的评价与分析,评价的任务只由教师一个人来完成。而表现性评价的过程则不同,教师与学生可以事先共同商定评价的标准,使学生清楚地知道在完成某项学习任务时应该达到什么要求。在评价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展示详细的评价结果,提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对技能掌握的证据。这种评价过程淡化了原来纸笔考试的“神秘”色彩,使评价的内容和程序更加明确和公开。
5.评价的过程性。表现性评价有一个非常突出的优势,就是不需要等到课程结束之后才开始评价,可以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同步进行,与教学过程融为一体。由于评价在教学过程中自然地展开,评价的情境与教学的情境相一致,所以,它能够及时检测学生的学习过程、进步和成果,考查课程目标达到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