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景观设计(精选8篇)
1、概念:现代景观设计(AL)就是合理运用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来创建优美的、宜人的人居环境、运用地理学、设计艺术学、生态学、园林植物学、建筑学等方面的知识来规划设计城市广场、城市公园、城市绿地、城市道路、居住区等。
2、类型:(1)自然景观:(2)人文景观
3、现代景观设计构成的要素:(1)、景观形象设计
(2)、生态环境(3)、游憩行为(4)、管理
第二节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1、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探索
2、现代景观设计的产生与发展
3、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实践
第三节 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景观设计
1、后现代主义景观设计
2、极简主义景观设计
3、结构主义景观设计
4、生态主义影响下的景观设计
5、“高科技”风格
6、雕塑艺术、大地艺术与景观设计 第四节现代景观设计的内容和设计师的必备能力
1、现代景观设计的内容
2、景观设计师的必备能力(1)、专业才能、收集信息的才能、敬业精神、集体意识、交流表达能力
第二章景观设计的表现的技法 第一节 景观制图的基本知识
1、绘图工具及其使用
2、绘图常规
(1)、图纸、线型、标注和索引、比例的选用、指北针和风向频率玫瑰图
第二节景观平面、立面和剖面图
1、平面图:景观设计范围内其水平方向进行的正投影产生视图。表达项目用地的建筑面积、道路的宽度及布局、绿化布置、水体的位置及类型、环境小品及设施的位置、地面铺砖等。
分析性平面图 环境平面图 水电平面图
植物乔木、灌木平面布置图
2、立面图:垂直于景观设计平行面上景园的正投影方向视图。反映地形外貌特征。
主要表达的是地形起伏的高低变化和景观设计的内容物,如建筑、山石、小品、构筑物等的具体尺寸和相互关系等。
3、剖面图:假想一个垂直的平面将景园垂直切后,移去被切部分,其剩余部分的正投影视图。
表达景观设计范围内地形的起伏、标高变化、水体的宽度和深度及其围合构件的形状、建筑物和建筑物的室内高度、屋顶的起伏、台阶的高度等。
第三节主要景观元素的表现方法
1、地形表现方法
(1)、等高线、地形剖面图、分层设色图、卫星影像
2、植物表现方法
3、山石表现方法
4、道路表现方法
5、水体表现方法(1)、线条法、等深线法、平涂法、添景法
第四节景观效果图
1、透视图的基本画法
2、景观效果图的表现技法 第五节 景观施工图设计
1、景观施工图设计规范
2、景观施工图的常见问题
第三章景观设计的程序和方法 第一节设计分析与调查
1、认真阅读任务书制定工作计划
2、场地调查与分析
3、景观肌理分析
4、人群分析
5、其他元素分析
6、资料的表示方法
第二节设计理念
1、概念的形成
2、设计定位
3、设计目标
第三节场地的规划
1、区位分析
2、用地规划
3、景观分区
4、道路交通规划
5、绿地系统规划
6、景观视线规划
7、游憩规划
8、城市家具规划
第四节景观方案设计
1、方案初步设计
2、方案扩初设计
3、施工图阶段设计 第五节景观设计成果
1、文本
2、图纸
第六节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1、本土原则
2、人性化原则
3、整体性原则
4、可持续发展原则
5、立体设计原则
第四章景观设计元素 第一节地面设计
1、地形设计
(1)、地面的利用与改造(2)、坡度的设计
2、地面铺装设计(1)、地面铺装材料砖、天然石材、木质铺地
(2)、地面色彩设计(3)、地面拼花设计
第二节景观构筑物设计
1、景观构筑物的确定
2、景观构筑物的设计(1)、亭(2)、景墙(3)、棚架设计
第三章植物设计
1、植物设计的原则
(1)色彩和谐、季节变化、师法自然、因地制宜、经济性
2、植物设计的基本配置方法
(1)孤植、对植、列植、丛植、群植、林植、篱植 第四节水景设计
1、水体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作用(1)增加空气中的湿度,调节环境小气候
(2)丰富空间环境,增强游人的舒适感,并且能够营造回归自然的氛
围,带来真正意义上的精神享受;(3)营造优美、自然的环境景观氛围,还可以通过水体的延伸和流动将场景种的不同的景点联系起来,创造环境景观迂回曲折的景点线路,从而起到组景的作用。
(4)大面积的水域可以为人们提供许多的娱乐性活动,小面积水域则可以给人们提供嬉水场地,尤其是对孩子而言,水给他们带来的乐趣是无穷尽的。
(5)水域是生物营养丰富的栖息地,它能给观赏水生植物和动物提供所需要的生长条件,为生物多样性创造必须的环境。
2、水体的基本表现形式
(1)静水(2)流水(3)落水(4)压力水
3、水池的基本形态及空间处理 桥岛步石堤岸
4、水景设计中要注意的问题(1)人的清水性
(2)水与环境的尺度比例关系(3)水的维护性和安全性 第五节景观设施设计
1、景观设施的种类
(1)信息设施、交通设施、公共卫生设施、照明设施、娱乐服务设施、艺术景观设施
2、景观设施设计
第六节景观照明设计
1、景观照明的基本原则
(1)统一协调重点突出点线面结合层次丰富,轮廓鲜明以人为本社会、经济和人环境相统一
2、景观照明设计的一般步骤
(1)确定所希望的灯光艺术效果,应依据景观环境来确定(2)选择合适的灯光,选择适应考虑光源的光色、显色性、效率、寿命等因素
(3)需要所需要的照度,所需照度主要取决于周边环境的明暗和建筑物外墙的颜色的深浅(4)选择适当的灯具,选择时出了考虑配光特性外,外形、材质、防尘防水等级等也是必须考虑的因素(5)照度与灯具的计算(6)安装后现场调试
3、景观照明的常见灯具及照明方法
路灯庭院灯地埋灯水下射灯射灯
第五章景观的视觉
第一节 景观视觉的形式美
1、基本要素点、线、面、体
2、景观要素的组合 位置、方向、尺度、形状、肌理(光泽度与透明、质地、纹理)时间、色彩
3、景观要素的构成模式
散点式、方格网式、射线式、焦点式、带状式、重复式、旋涡式、同心圆式、扇形式、平行式
4、美学原则
变化与统一、节奏与韵律、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匀称
第二节景观的空间组织
1、空间设计的人性化
综合的功能、适宜的尺度、明确领域感、精致的细节
2、空间组织形式 疏密、围合、连续性、平衡
3、景观空间秩序 轴线、中心、主次
4、景观设计的场所精神与人文价值
可识别性、可达性、活力
第六章现代景观设计实践与运用 第一节 广场设计
1、广场设计应该买足复杂的能性
2、广场设计要结合自然、结合城市、结合市民
(1)、尊重场地、因地制宜
(2)、尊重历史,强调设计的地域特征
(3)、尊重市民,强调以人为本
3、广场设计应该买足人们的各类游憩活动
游憩行为:锻炼、休息、散心、观景、聚会
4、广场设计应该处理好空间、边界和节点
空间设计、边界设计、可识别性设计
第二节 道路景观设计
1、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实用性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可识别性原则、整体性原则、美学原则
2、道路空间景观设计
3、道路景观绿化
4、道路路面铺设
5、道路公共设施
6、道路邵明设计
7、不同类型的道路景观设计 第三节居住景观设计
1、住宅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特征
2、住宅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注意事项
注重功能定位、注重构思立意、空间运用、3、居住区景观设计的要点
做好基地的调查和分析工作、完善的道路设计、丰富的户外活动场地、保证居住区的绿地面积 第四节滨水带景观设计
1、滨水带景观设计的特点 功能的多样性、亲水设计、2、滨水带景观设计的方法与内容 滨水空间的处理与竖向设计、驳岸设计、第五节庭院设计
1、庭院设计的风格(古典园林风格、日本风格、欧美风格、现代主义简洁风格)
●古典园林设计的注意事项: 体现中国传统园林筑山、理水、植物、建筑设计的特征 体现诗画的情趣
体现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及审美特征
体现意境的蕴涵。
2、庭院设计的基本原则
整体与统一性、以小见大、应置于软质的合理设计、色彩设计、意境营造。
●整体设计包括三个方面:
应与周边环境协调一致,因地制宜利用借景、透镜等方式;
广义的景观几乎无处不在,它不仅存在于广域的自然山水中,诗情画意的中国园林,宏伟开阔的西方园林,以至于人们工作生活的任何内容的空间都包含着景观的特征元素。总之,所有的景观规划都寻求人和其生存环境之间的最佳关系,寻求人间天堂的创造。
1 园林及园林的产生
1.1 景观·园林
景观设计学现称风景园林学,是一门关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来为人创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的环境的科学和艺术。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历史与悠久的造园活动发展的必然结果。
1.2 中西园林的产生
1.2.1 中国园林的产生及思想基础
在我国,带有农业生产性质的园(见《说文》中“树果曰园,树菜曰圃”)是园林的雏形,随着生产的发展和阶级的分化,园有了目的性的改变,一些园成为一个寄托情怀的环境,园的实用目的开始让位给艺术的内容,这样,造园的建筑元素日益多起来,园林设计的理论也发展了起来。在发展中,“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成了中国园林的精华所在,这是和中国特有的思想文化分不开的。其次,在总的发展过程中越是历史的后期,园林建筑越得到充分的发展,园林建筑兴起的思想基础在于摆脱一般建筑的“规矩准绳”和“束缚”。由此,园林作为另一种建筑形制,以另一种姿态出现在中国的建筑史上。中国的园林无论规模的大小,都在追求唤起对原始自然的联想,以由此而引导出来的风格来塑造园林的风格:避免笔直的、一览无余的园径和视线,无论何处都要使其望之不尽,尽量不千篇一律,制造假山和起伏的地形,放置石块以及引入流水。在造园理念上,受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观念的影响,人们正是通过园林来表达某种思想、感受某种境界。仿效自然,从自然形态中发现适合的人类感受特点的秩序。
1.2.2 西方园林的产生及思想基础
每每观看一幅气魄非凡的西方园林的图片,总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是什么造成中西方这样截然相反的风格?这必须从它的起源说起。从建筑史中我们了解到,起初尼罗河每年泛滥,退水之后需要丈量耕地,因而发展了几何学,于是埃及人也把几何学的概念用之于园林设计。许多学者视波斯的四分园为西方园林早期的原型。四分园用方形的围墙围起园地,使园地与外界环境隔开,四分园的中心是水源,从此处由水渠向东西南北延伸,将花园分成四块,如此推进,小园依偎在大圆的怀抱。学过西方古代建筑史的人肯定难忘那华丽盛大的古罗马建筑群,古罗马园林正是秉承了这种风格,它就仿佛是由柱廊、雕塑装饰的广场,不同的是,地面上多了大水池和草地,还有树林。在埃及,则以方形围墙内的园地里的建筑为中心,只在周围整齐的种树,修水池,建凉亭等。而在西班牙,阿拉伯人虽然带来了波斯人的园林秩序,但这里的园林还是从属于建筑,园地集中在建筑群的内庭,这好像和中国古代四合院里的内庭院有些相似。意大利则盛行以大自然为背景的别墅建筑(被伯拉孟特视为古罗马建筑原形之一,另一种是以城市为背景的广场建筑群),在这里园林变成了别墅的附属。直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与自然的关系不可割离,园林成为当时文人追逐的对象,园林开始并逐渐超越别墅而成为主角。
1.2.3 中西方园林的异同
世界上不同地区形态迥异的自然面貌是造成地区间、民族间、国家间迥然不同的艺术形式的重要原因。两河流域、爱琴海、地中海一带的地形地貌,容易让人们归纳出它们的几何形体规律;而面对中国的山水,人们更容易产生的是幻想而不是逻辑。园林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不可能是自然物质的照搬,最基本的也是理想化的自然。中国园林中的树石也需要抽象和概括,石头要精心挑选,把它们组合成名山大川的缩影。其实在欧洲,石头也要经过挑选和雕琢才能进入园林,不同的是在欧洲,雕琢者是人,在中国是大自然。东西方的园林都是供人游憩的场所,西方园林倾向于视觉创造,而中国园林注重意境的创造,重视精神和人的心理感受。东西方园林在鲜明的背景差异之后还有许多相似之处。建筑物的前庭和中庭,如果有环境设施,那么必然是规则化的,后庭才是自然式的,这是由场所的功能和性质决定的。
2 现代造园
如今的园林就其范围和内容来说已经十分宽泛。它既包括专供休闲游赏的人造风景空间,也包括有植物参与构成的建筑庭院,以及植物与住宅、宫殿、寺庙、神坛或其他建筑物结合组成的户外空间(环境绿地)。从形式上看,现代造园可以像一张抽象画,像一次构成实验,但现代形式绝非信手拈来,需要很强的创造力和表现力。20世纪,随着生态学思想引入到景观设计中,景观设计开始考虑对场地生态发展过程的尊重,对物质能源的循环利用,对场地自我维持和可持续处理技术的倡导等等。90年代,大量出现用景观设计的手法,来处理这种曾经有辉煌的历史,但又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并且已经破败了的工业景观的设计作品。设计师运用科学与艺术的综合手段来达到工业废弃地环境更新、生态恢复、文化重建、经济发展的目的。但面对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一些学者看到单纯用生态技术的方法还不够,还得借助于社会伦理道德,从人文科学的角度来寻求解决的途径。现代的景观设计通过保留、利用和加工老的工业景观,传承工业文化传统,诠释新景观设计美学,它将不同形式、不同时期、不同内容的景观要素并置在一起,产生形式的冲突,它们不再刻意追求和谐的宇宙秩序和诗意般的风景。在工业之后的景观作品中,从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风格派、构成主义到极简艺术、波普艺术、达达艺术、大地艺术,每一种艺术思潮和艺术形式,都为景观设计师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艺术思想和形式语言,影响最深的要属大地艺术。
3 结语
【关键词】现代艺术;现代园林;艺术观念;设计手法;平面形式;立体空间
一、艺术形式的思维更新在园林中的表现
1.抽象主义美学思维在园林中的表现。
现代艺术形式方面的思维更新是从抽象主义运动开始的。“抽象”的目的就是要区别于现实“具象”的艺术自身的语言及表达方式。“抽象”思维可以说是对西方传统艺术思维的首次冲击,许多现代派画家在创作过程中都力求实现自然物象与抽象视觉符号之间的“语义转换”。传统的再现性形象被彻底地抽象了,点、线、面、体、色彩等抽象的元素(视觉符号),已不是作为屈从于现实对象的模仿手段而出现在画面上了,其本身就是画面的主体,就体现着作品的内容。这种现代艺术形式上的思维更新影响到现代园林设计中设计思维。传统园林中的模仿自然已不再是设计思维中的唯一设计手法,从巴黎“国际现代工艺美术展”开始,费拉兄弟(AndreVera和PaulVera)与莫劳克斯(Jean CharlesMoreaux)设计的“瑙勒斯花园”的设计就步人人们的视野,标志着抽象性思维在园林中的体现。其花园构图与立体主义绘画有异曲同工之妙,冷峻的几何构图构成作品的平面图形,植被与灌木的几何配置形成花园独特的视觉效果。
2.非理性主义美学思维在园林中的表现。
抽象性的思维体现着一种理性的思维形式,但是这种执著于简单明了的确定性和秩序性的思维定式干扰着艺术家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才能的发挥。而艺术创造的脚步是永不停止的,叔本华(ArthurSchopenhauer)因此提出了非理性的美学思维。非理性的美学思维强调否定性、非中心性、破碎性、反正统性、非连续性以及多元性为特征,以此来消解理性思维中的抽象性的思维模式。非理性设计思维在园林设计上的运用虽不如在建筑界那样引起巨大的变革,但作为园林设计的思想基垫,他们为当代园林设计思潮的未来发展确实架构起更广阔的平台。西班牙天才建筑师高迪(AntoniGaudiiCornet)的居尔公园、乔治·哈格里夫斯完成的位于美国丹佛市的哈乐昆广场、伯纳德·屈米的拉维莱特公园无一不是非理性思维指导下的产物。在拉维莱特公园的设计中,屈米提出三项创造原则:(1)拒绝“综合”观念,改向“分解”观念;(2)排斥传统的使用与形式间的对立,转向两者的叠合和并置;(3)强调片断,叠合和重合,使分解的力量突破原有的限制,提出新的定义。屈米在设计中将点线面体系之间安排一种富有张力的冲突与对抗,通过取消建筑的确定性的形式,赋予建筑无限的生机和活力。这种方式和特征我们可以说是屈米将解构主义建筑设计理论直接应用于园林设计中使得园林的设计具有明显的解构主义建筑的特征。
二、艺术语言引起园林设计形式语言的变革
1.平面形式层面上的设计手法。
(1)秩序的法则。现代主义景观设计师对平面的处理不少呈现出几何的抽象,简洁的规整线形组合中隐含着平面构图的内在秩序。这一处理手法源于蒙德里安(PietMondrian)的抽象画。蒙德里安在继承康定斯基所开创的抽象风格后,探索和发展出一套与前者的那种浪漫抽象主义完全不同的几何抽象画风,从而使得绘画成为一种更加纯粹的形式表达。在景观设计平面中,这种对抽象秩序的法则受到设计师的青睐,得到广泛运用并加以推广变化。当代景观设计师彼得·沃克将这种法则运用得淋漓尽致,并更加简洁纯粹。由他设计的剑桥中心屋顶花园进行了大胆的抽象艺术尝试。矩形的屋顶花园采用的是一种带有艺术性的平面构成布置手法。平面上以紫色砂石做底,中心部分用淡蓝色预制混凝土方砖按网格点缀,东西两侧以低矮带状花坛交错组织成一幅几何线条图案。
(2)动态的构成。与抽象宁静的平面构图不同,很多设计师的平面处理手法讲究一种动态的平衡。这种处理手法源于艺术家马列维奇(K.C.Malevieh)的“至上主义”绘画。马列维奇的绘画呈现出动态的布局,给人一种自由的表达,与蒙得里安的绘画有很大的区别。蒙得里安的几何构成异常清晰和明确,是在一种法则控制下的形式的建构,而马列维奇的动态绘画却显示出更多自由和感觉的直接流露,所以他的作品有很强的形式律动感,在平面构成上有独特的创造。这种平面构成的格局,在于采用一种有动态的隐性的中轴,几何图形以此为界互相对置,并在看似零散的画面中取得构图的平衡。在现代园林设计中,从托马斯·丘奇(ThomasChureh)开始,受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等现代艺术的影响,锯齿线、钢琴线、肾形、阿米巴曲线被他结合形成简洁动态流动的平面。各种艺术形式在他的作品中被运用得出神人化。丘奇最著名的作品是1948年的唐纳花园。在花园平面中,庭院轮廓以锯齿线和曲线相连,肾形泳池流畅的线条以及池中雕塑的曲线,与远处海湾的“s”形线条相呼应,呈现出动态的平面。动态的艺术语言使设计形态更加丰富多样。
2.立体空间形式层面的设计手法
(1)空间的流动。关于空间的流动的设计手法,首先是建筑师密斯在巴塞罗那德国馆中的运用。在德国馆中,由于柱子承担了结构作用而使墙体被解放,自由布置的墙体塑造了连续流动的空间。而凯利的米勒花园与密斯的巴塞罗那德国馆有很多相似之处。他通过景观语汇结构(树干)和围合(绿篱)的对比,体现建筑的自由平面思想,塑造了一系列流动的室外景观空间。人们在空间游览的过程中,历时性与共时性穿插,随着人的移动空间不断转换——凯利创造出一种“流动的”与众不同的景观空间和空间秩序。同时这种简洁的手法极大迎合了现代空间的需求。
(2)网格的运用。网格设计手法是将特定的设计对象纳入网格体系的一种设计手法。网格设计手法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结构主義建筑师范·埃克首先提出了“网格”、“秩序”的概念。园林网格空间由于方格边界的节点具有无限扩展的特点,单一的纯空间可自由、多向地发展,形成无尽头的水平透视效果,空间无论从哪个方向扩展都是单一、均质、各向同性的。在这种空间中,利用网格空间强烈的透视感,借鉴建筑用墙来分隔空间的原则,用花卉、绿篱、地被、乔木作为绿墙来严格的按网格平面形式来分隔空间,植物以直线、方块、平行、三角形的简单规则式种植来达到组合空间的目的。
(3)拼贴的手法。拼贴设计手法是将所引用的对象通过组合、拼接等方法的设计手法。景观的拼贴设计手法有一般拼贴和多元拼贴等方法。一般拼贴设计手法只有一种拼贴的对象,拼贴的对象包括历史的、地方的、大众文化的符号等。多元拼贴设计手法拼贴的对象包括不同类型、不同时期的景观符号,从而获得一种混杂、游戏的风格。美国新奥尔良的意大利广场属于一般的拼贴手法。这个广场集中了后现代主义所提倡的片断化、零散化、暖昧性和混杂性等所有这些价值观念,并以拼贴组装的方法构成了一个充满幻觉的复杂空间,是20世纪70年代末在美国最有影响的广场之一。
三、小结
景观是一个综合的整体,它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实现的,必须满足社会的功能,也要符合自然的规律,遵循生态原则,同时其还属于艺术的范畴,缺少了其中任何一方,设计就存在缺陷。虽然由于文化的不同,观念的不同,每个设计师有自己侧重的方面。但是景观设计作品要想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必定是在总体上达到了这些因素的互相平衡。
景观设计涉及科学、艺术、社会及经济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它们相互间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功能合理、满足了不同人广泛的使用需要的作品,意味着是高效的,而一定的资源投入产生了最大的效益,也意味着符合一定的生态原则;人类的资源是有限的,为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所以生态主义已经从一种意识
变为与经济密切相关的因素;
作为一名景观设计师在对居住区进行景观设计时,除了要考虑用设计改善一个地区的视觉环境,和生态环境,同时更应该考虑的是怎样在保障这些设计的前提下与社会经济联系在一起,帮助开发商提升其设计地块的价值,为开发商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为业主提供更多的使用功能。创造具有合理的使用功能、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及高质量的艺术水准的景观。
2.生态化设计
2.1 生态化设计概念生态设计定义: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这种协调意味着设计应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生长环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以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生态设计将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重
视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摒弃了掠夺式开发的弊病,达到人与自然共生的理想。
2.2 城市居住区生态设计理念
近年来,“生态化设计”一直是人们关心的热点,也是疑惑之点。许多国家先后开展了城市居住区生态系统方面的研究。保护环境、改善城市居住区生态状况在设计中占有重要位置,并对未来居住区发展的规划设想产生了持续的影响。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发展可持续的生态处理技术思想贯穿于整个
设计的始终。对生态的追求与对功能和形式的追求同等重要,有时甚至超越后两者,占据首位。我国生态设计在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生态设计原则也只得到少许应用。景观的“生态设计”还未成熟,处于过渡期,需要更清晰的概念、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及明确的原则与标准,这
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和不断的实践。
3.近年来城市居住区生态发展进程
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居住条件的改善,生态建筑、生态住宅、生态居住区的理念已开始逐步被广大居住者和房地产开发商所接受,各级政府的主管部门和相关的新闻媒体对生态居住区的建设与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与支持。生态居住区以强调居住区的健康性、舒适性和可持续性为主要目标,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客观实际,在居住者、发展商的经济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利用成熟的技术与产品,力求使居住区的生态系统达到最佳状态,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经过若干年的探讨和发展,生态居住区正在成为 21世纪人类居住环境改善与发展的方向,世界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国家都在探索适宜本国和本民族特点并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居住环境,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人口众多,经济发达且较适宜人们居住的地区人口密度很大,绝大部分城市和居住区都超出了自然系统原有的人居承载能力,根据我国的实际,如何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尽可能的恢复自然系统的生态功能,在现有的条件下使人们居住的健康性、舒适性和可持续性趋于合理,这是我国下阶段城镇居住区建设发
展的总趋势。
从上世纪末到今天,我国生态居住区的建设正经历着由概念到实践、由局部到整体、由感性到理性的跨越式过渡,居住者在选择自己理想的居所时开始对居住区的健康性、舒适性和可持续性有较高的要求,发展商也开始积极打造相应的品牌与产品,以满足居住者的需求。但由于很多人对生态居住区的认识还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因此,在生态居住区的建设、营销、宣传、管理过程中存在着许多误区。
4.我国居住区生态建设面临的挑战
我国城市居住区生态建设的实施尚处在初期阶段,虽然“生态性”的设计原则已被广大居住者和房地产商所接受,也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的极大关注和支持,但根据我国居住区建设的特点与规模,但要快速发展我国的居住区生态建设,目前仍面临着许多困惑和障碍。
4.1 以人为本,以民为本
人类对于美好生活环境的追求,是景观(规划设计)学学科专业存在的唯一理由。从伊甸园到卢浮宫,从建章宫到拙政园,人类历史实现了从理想自然到现实自然的转化,今天的景观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现代的景观是为了人的使用,为普通人提供实用、舒适、精良的设计应该是景观设计师追求的境界。但越来越多的废弃地、垃圾场或被人类生产生活破坏了的区域被在了人们的面前,景观设计更多的需要治疗城市的伤疤,促进城市居住区系统的良性发展。
4.2 社会性、艺术性、生态性的平衡
国家“十五”计划中提出把结构调整作为经济发展的主线。明确指出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积极主动,全方位地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的调整,坚持在经济发展中进行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快速发展。
景观设计涉及科学、艺术、社会、经济等诸多方面因素,它们之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功能合理、满足了不同人广泛的使用需要的作品,意味着是高效的,而一定的资源投入产生了最大的效益,也意味着符合一定的生态原则;人类的资源是有限的,所以生态主义已经从一种意识变为一种与经济密切相关的因素;而艺术的作品,意味着具有引人注目的潜质,它可以改善一个地区的视觉环境,提升一个地块的价值,这又与社会经济联系在一起。今天更多的景观设计师追求的是这些因素之间的平衡,即具有合理的使用功能、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及高质量的艺术水准的景观。
4.3 注重局部生态表象,忽视生态系统合理性
一段时期,许多开发商为了适应市场的短期需求,一味追宠居住区的外部环境,以景观代生态,在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和建设方面下了一番苦心,在没有对居住区生态系统进行全面分析的情况下,不考虑 居住区自然生态系统的客观实际,便在居住区内建绿地,造水景,以此赢得购房者青睐,并以生态居住区的铭牌进入房地产市场,这样不仅会增加投入,误导消费,而且会给今后的物业管理、居住者的长期消费带来不必要的经济负担。
4.4 简单的模仿,缺乏适应性和经济性
为了简单追逐生态居住区的理念,一些开发商不顾自身的能力和开发项目的特点,将一些可在生态化居住社区实施的生态工程技术与项目机械地套用在自己开发的项目中,以达到建设所谓“生态居住区”的目的,其结果可能适得其反,不仅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投入,而且会导致新建的居住区生态系统不合理。
4.5 以短期市场为目的,炒作生态居住区概念
为了一时赢得客户,一些开发商利用人们对生态居住区的概念尚不清楚的时机,将开发的项目生搬硬套,标榜自己开发的是生态居住区,进行名不符实的宣传、炒作,这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而且为自己埋下了法律纠纷的隐患。
生态居住区的建设离不开市场,如何建设生态居住区是一件值得开发商、规划设计师、居住者共同努力的事。只有科学的认识、了解什么样的社区是生态居住区,才能理性化的建设、消费、经营、管理生态居住区,综合考虑经济、自然、社会等因素,才能充分发挥生态居住区的特点与优势,使居住者、开发商和社会同时获得最大利益。
5.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生态化探析
5.1 现代城市居住区景观与生态规划的关系
城市居住区是一个自然、经济与社会复合的人工生态系统,它包括生命系统、环境系统,具有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结构,可以从不同角度研究人类活动与城市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城市居住区的景观规划设计中必须要具备生态观。只有具备了生态观,才能指导城市居住区在今后的建设中向生态城市的目标迈进,建立高效、和谐的人居环境。
5.1.1 景观设计以生态效果为目的人工景观的创造是工业社会强大生产力的体现,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伴而生,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观也在变化,久居高楼如林、车声嘈杂、空气污染的城市之后,人们开始企盼着亲近自然和返回自然,返朴归真的生态居住区成为主流。景观规划和设计总是以创建宜人景观为中心。景观的宜人性可理解为比较适于人类生存、体现生态文明的人居环境,包括景观通达性、建筑经济性、生态稳定性、环境清洁度、空间拥挤度、景观优美度等内容,当前许多地方对于居民小区绿、静、美、安的要求即是这方面的通俗表达。
5.1.2 生态规划设计是景观设计的核心内容
“规划设计”是有意识地塑造物质、能量和过程,来满足预想的需要或欲望,规划设计是通过物质能流及土地使用来联系自然与文化的纽带。参照Sim Van der Ryn 和Stuart Cown(1996)的定义: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规划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规划设计,这种协调意味着规划设计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以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
如果我们把景观规划设计理解为是一个对任何有关于人类使用户外空间及土地问题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监理这一解决方法的实施过程,而景观规划设计师的职责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人类的生活同地球和谐相处(西蒙兹,2000)。那么,景观规划设计从本质上说就应该是对土地和户外空间的生态规划设计,生态原理是景观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核心。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景观规划设计是人类生态系统的规划设计。是一种最大限度的借助于自然力的最少设计(Minimum design),一种基于自然系统自我有机更新能力的再生设计(Regenerative design,Lyle,1994),即改变现有的线性物流和能流的输入和排放模式,而在源、消费中心和汇之间建立一个循环流程,其所创造的景观是一种可持续的景观(Sustainable landscape,Thayer,1993)。
5.1.3 城市居住区景观与生态规划设计是相互融合的城市居住区的景观与生态规划设计反映了人类的一个新的梦想,它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和后工业时代的到来而日益清晰,从社会主义运动先驱欧文的新和谐工业村,到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和20年代70~80年代兴起的生态城市(eco-city,eco-community)以及可持续城市,这个梦想就是自然与文化、设计的环境与生命的环境,美的形式与生态功能的真正全面地融合,它要让公园不再是孤立的城市中的特定用地,而是让其消融,进入千家万户;它要让自然参与设计;让自然过程伴依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让人们重新感知、体验和关怀自然过程和自然的设计。
5.2 城市居住区生态化设计原则
5.2.1 地方性原则
首先,应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吸取当地人的经验。景观设计应根植于所在的地方。居住区设计应考虑当地人和其文化传统给予的启示。
其次,应顺应基址的自然条件。场地外的生态要素对基址有直接影响与作用,所以设计不能仅局限在基址的红线以内;另外任何景观生态系统都有特定的物质结构与生态特征,呈现空间异质性,在设计时应根据基址特征进行具体的对待;考虑基址的气候、水文、地形地貌、植被以及野生动物等生态要素的特征,尽量避免对它们产生较大的影响,从而维护场所的健康运行。
第三,应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原有景观。要避免单纯地追求宏大的气势和英雄气概,要因地制宜,将原有景观要素加以利用。当地植物和建材的使用,是景观设计生态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5.2.2 资源的节约和保护原则
保护不可再生资源,作为自然遗产,不在万不得已,不予以使用。景观设计中如果合理的利用自然过程,如光、风、水等,则可以大大节约能源;利用包括植被、土壤、砖石等,服务于新的功能,可以大大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景观对能源和物质的耗费体现在整个生命周期之中,即材料的选择、施工建设、使用管理和废弃过程。为
此,材料选用原则应以能循环使用,能降解再生为主,而且应提高
景观的使用寿命。
5.2.3 保留原生态性原则
设计中要充分体现出大自然的美,避免过分人工雕琢的痕迹。充分保留居住区地块原生态性,即使是在原天然生态系统已破坏的废弃地上,也应尽量恢复当地原生态系统的面貌或向与当地大环境条件相适应的田园风光的方向营造。植物是景观设计的第一要素,在其选择上,应多使用当地的乡土树种,生长好,能提供最大的生态服务功能,同时维护成本又低,也实现了经济效益。
5.2.4 结合经济性原则
居住区景观生态设计原则要与经济原则相结合,在景观设计上既要考虑到一次性建设投入的费用,还要考虑日后维修护理的费用。绿化上要考虑季节性变化,水景设计上要考虑水泵运行和关闭状态下的不同的视觉效果等。水景及雕塑等设计宜少而精。
5.2.5 整体性原则
景观是一个综合的整体,它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实现的,必须满足社会的功能,也要符合自然的规律,遵循生态原则,同时还属于艺术的范畴,缺少了其中任何一方,设计就存在缺陷。居住区景观生态设计是对人类生态系统整体进行全面设计,而不是孤立地对某一景观元素进行设计,是一种多目标设计,为人类需要,也为动植物需要,为高产值需要,也为审美需要,设计的最终目标是整体优化。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绝不只是建筑物的配景或背景。要相地合宜,要得体,与自然、环境形成统一的整体。注重人的生活体验、人的感受,是人在茫茫宇宙中的栖居之所。美好的景观环境既是未来生活的憧憬,也是历史生活场景的记忆,更是现代生活的空间和系统。景观设计就是要解决人与人,结构与功能,格局与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使自然环境与周围环境充分结合,创造出和谐丰富的外部空间环境。
5.2.6 多学科综合原则
景观设计涉及科学、艺术、社会及经济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它们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只有联合多学科共同研究、分工协作,才能保证一个居住区景观整体生态系统的和谐与稳定,创造出具有合理的使用功能、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高质量的景观。
5.3 生态功能考虑
5.3.1 环境舒适的原则
人居小区的设计,当然以人为本,体现对人的关怀,休闲住区尤其如此。应主动借助植物以及其它一些生物物种的作用,把生态因子向着使人感觉更舒适的方向调整。为此,应考虑更多的生物措施以充分发挥其生态服务功能。如行道树的选择既考虑造就人行道的林荫效果,又考虑快车道适当留出上空以便受污染的空气上升扩散;例如,建筑物北侧的树木选择高大浓荫的常绿树,以阻挡冬季北风,南侧主要选用冠形耸立的针叶树种或枝叶较稀、冬季落叶的阔叶树种,使房间内冬季阳光充足,造成干燥暖和的效果。再如恰当的墙面和屋顶绿化,起到室内降温的作用;穿插能释放较多负氧离子的针叶树种或既杀菌又有清香
气味的桉树类树种,从而使空气清新,等等。5.3.2污染防治的原则
一方面是细致而周到地考虑植物可能的环保作用,一方面使这种作用尽可能发挥到极至。如利用高大乔木叶量大、初级生产力高的特点,能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和氧的释放做出更大的贡献;利用针叶树和桉类树种分泌的抗生性物质杀菌净化空气。
5.3.3 生物多样性的原则
生物多样性是近年来生态学界以及广大公众都十分关心的问题,在居住区规划中除了植物的使用必须多样化以外,为了达到景观层次的提升,应力争多安排动物措施,如鸟类招引、等。当然,这不要被理解为动物越多越好,前提是不能给居民带来烦扰、不便甚至伤害。为此,管理和调节、控制动物种群的密度就是至关重要的了。
5.3.4 物质循环的原则
在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规律的基础上设计、调节生态化居住区的物质循环使之向最有利于人类利益的方向发展,是生态居住区工程的主要内容。具体到居住区景观设计里,一是为了降低物质输入输出水平以降低物业和生活成本进而提高效率(效率优先原则的具体化),另一是为了减少住区内外的富营养化污染,还为了减少住区内用于维护栽培植物而使用的化肥量进而减少其方方面面的危害。例如,小工区内屋顶绿化推荐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就是为了把园内的枯枝落叶和污水处理过程中积累起来的营养离子再一次利用起来。再如使用植物系统处理生活污水,也包含了这方面的考虑。
6.城市居住区各景观要素的生态设计
景观的使用几乎渗透到了居住区环境的各个角落,在景观设计中如何对这些设计元素进行综合取舍合理配置乃是景观设计的要点。
6.1 居住区绿化
居住区绿化设计最早发展于西方发达国家,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工业的迅猛发展,破坏了生态环境,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迫使相关国家开始重视环境设计。70年代,日本率先制定了改善居住环境的方针政策,提出了居住环境设计的基本要求:舒适、优美、安全、卫生、方便。80年代,英国在新城市和居住区建设中提出“生活要接近自然环境”的设计原则,得到社会广泛认可。绿化是环境景观的基本构成元素,过往,居住区的绿化往往是满足于“披上绿化不见黄土”的低层次阶段,没有多大特色和艺术性。植物作为生态景观实现绿色的有生命景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区内植物材料的生态适应性应突出季节变化,多种一些落叶树种特别是果树,既可以让人们感到季节的变化也有一种秋天收获的满足感。小区内种植设计,应以本地区乡土树种为主。乡土树种树势强,又是本地区圃地容易培育的苗木品
种,对于干旱气候和瘠薄土壤适应性强,栽植后恢复生长势较快,对于病虫害有较强的抗性。选用乡土树种,适地适树,深受当地人喜欢,还节省植物养护管理经费。但要有一些名贵树种的点缀,不易多,但位置要显眼。
6.2 道路设计
道路是居住区的构成框架,一方面它起到了疏导居住区交通、组织居住区空间的功能,另一方面,好的道路设计本身也构成居住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其往往和路牙、路边的块石、休闲坐椅、植物配置、灯具等,共同构成居住区最基本的景观线。因此,在进行居住区道路设计时,我们有必要对道路的平曲线、竖曲线、宽窄和分幅、铺装材质、绿化装饰等进行综合考虑,设置残疾人专用道和盲人用的盲道,在有一定危险的地方设计防护栏,采用环保材料,使居住区内的道路具有实用性、生态性的同时兼具经济性。
6.3 居住区水景设计
居住区景观中不可缺水,但也不能多水,水多了会有无尽麻烦,开发商、物管者都深有体会。在景观设计上既要考虑到一次性建设投入的费用,还要考虑日后维修护理的费用。水景设计尽量考虑:一条环境居住区的水流,即使在地面上不便沟通的地方,也以地下暗管沟通,这样没有死水;水体不同形状、深浅、宽狭的设计,象征着在不同的水体环境,布置各种不同的动植物,如水中的荷莲,水边的芦苇,鱼
类„„即使在小环境,也体现生物的多样性。如能有意识选择一些环保生物,则更有利。
大型水面,还要兼顾交通、娱乐的种种需要;以开挖水渠及缓坡之土方,堆叠地形,分隔空间,改善种植条件,而减少土方运量,取“一箭双雕”之功利;引导雨水沿着起伏地形渗透、流淌,最后流入景观水系。
如居住区靠近河道,应充分发挥河道的生态作用,保护河道。河道驳岸起到防洪泻洪,防护堤岸的作用。在硬质景观设计中如能巧妙地在驳岸的形式、材质上做文章,通过河道的宽窄和形态控制水流速度,制造急流、缓流、静水,形成动静结合、错落有致,自然与人工交融的水景,再辅以灯光、喷泉、绿化、栏杆等装饰,则可形成区内多视线、全天候的标志景观。如苏州“世纪花园”河道卵石加块石河堤边竖立一尊青铜雕“饮水母子马”,景象和谐而静谧。
6.4 铺地
广场铺地在居住区中是人们通过和逗留的场所,是人流集中的地方。在规划设计中,通过它的地坪高差、材质、颜色、肌理、图案的变化创造出富有魅力的路面和场地景观。在居住区中铺地材料有几种,如:广场砖、石材、混凝土砌块、装饰混凝土、卵石、木材等等。值得一提的是现代园林中源于日本的“枯山水”手法,用石英砂、鹅卵石、块石等营造类似溪水的形象,颇具写意韵味,同时也可减少在居住区内设置人工水景的面积,节约后期维护费用。
居住区景观设计中不宜大面积的铺地,在保证功能性和实用性的基础上应为生态绿化留有更多空间。
6.5 屋顶生态设计
在建筑密集的城市环境中,屋顶生态绿化作为一个比较有效的空间绿化手段,常常出现在高密度的建筑群中。屋顶绿化对建筑本身的承载力和防渗透要求相对较高,因此,一般建筑只能栽植浅根系易于生长的花灌木及地被。但目前的屋顶生态绿化基本上只是达到了绿化的效果,在生态多样性方面太过单一了。值得我们考虑的是如何更高效的发挥生态绿化的作用,建立生态多样性空中绿化。
韩国环境部《建设高效率的生物栖息空间》项目之一“天空乐园”——把建设生物栖息场所的市内生态公园的概念引申到屋顶绿化中。把空间分为“野生绿地”、“灌木丛”、“湿地”等,并种植了八十多种植物。屋顶小生态系统建设后,高为12层的建筑,取暖能源减少了14%,空调使用减少了13%.建设两年后屋顶小生态系统植物种类达到了150种,昆虫种类达到了二十多种,鱼类、两栖类、鸟类生存环境优化。由此看来,在屋顶上建设生物栖息空间,给城市带来了生态环境的多样化。
7.优秀案例分析
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对河南正弘九郡别墅区所做的规划及景观设计的实例,其将原有湖面改
造并延伸,形成别墅区的中央景观核。中央景观核是一个由乔木、灌木、各种水生植物构成的湿地景观区,也是整个社区的一个生态的、可持续的自然景观核。由中央景
观轴衍生出指状绿地,打破了以往住宅区中大片绿地的做法,将
绿地水体引入别墅区深处,使每一住户都能获得最佳景观,形成“水溪——树林——院落——人家”的景
观结构模式,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交流与共生。
德国埃姆舍公园(IBAEmscherPark)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设计者巧妙的利用旧工业区原有的采矿基地和
大量建筑,改建成公园休闲、娱乐的场所。不仅尽可能的保留了原有的工业设施作为地区的历史延续,并有效的节约了资源,同时创造了独特的工业景观。这项环
境和生态综合整治工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地由于工业衰落带
来的环境、就业和经济发展等诸多难题,并赋予旧工业基地新的生机。
俞孔坚教授主持设计的中山岐江公园,也是典型的充分利用原场地的造船厂房及机器设备作为景观的组成部分。对工厂的原有设施加以提炼和修饰,使其赋予新的审美和使用功能,并引发游客对历史的回顾和思索。
8.认识与总结
生态设计的引入使城市居住区的景观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发生了重大转变,甚至改变了景观的形象。其充分利用场地原有的建筑和设施,赋予新的使用功能。再生原料支撑的材料,将场地的材料循环使用,最大限度的发挥材料的潜力,减少生产、加工而消耗的能源,减少施工废弃物。在实现建设生态居住区,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同时,也为开发商实现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现代景观设计;乡土景观;现状;作用
乡土景观有着乡村质朴、自然的气息,是我国本土文化的重要组成。差异外来文化的输入使得我国现代景观设计越来越缺少中国元素,失去了地域性与传统性的特征,不利于展现地域与地域之间不同的文化特征。我国乡土景观多种多样,不同地区的景观特点有着较大的区别。
一、乡土景观的特点
首先,乡土景观都是在长期的历史中探索、改造得来的,是人们物质需求与精神世界的一种集合反映,属于历史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本土元素,因此具有历史性。其次,许多乡土景观都具备一定的社会功能,是为了当地人们生产生活而服务的,例如客家土楼、陕西窑洞等,其存在是为人们提供一个生存与居住的功能,具备了功能性的基本特征。再次,我国幅员辽阔,地域与地域之间有着既然不同的文化特征。而许多乡土景观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地域人文或自然特征的影响,例如云梯田这一乡土景观等,主要是受到了地势环境的影响,从而产生了景观本身的独特性。最后,乡土景观可以分为人文乡土景观与自然乡土景观这两大类,其中自然乡土景观包含了耕地、山林、池塘等,许多都是自然形成的景观,天然淳朴,因此具有自然性。除此之外,许多人文景观也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之上形成的,例如木桥、石刻等,同样具备自然性的特征。
二、现代景观设计中乡土景观应用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乡土材料的缺失。乡土景观的建造大多都是直接从自然中取材,其目的是为了适应当地的自然特征,因此材料价格低廉,经济性较强。但正是由于乡土景观的造价不高,因此部分城市居民对其存在着偏见,再加上受到现代文化的影响,始终认为乡土景观不符合城市人的审美,这就使得乡土材料在城市景观中的应用较少。例如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草木绿化建设选择的往往是国外培育的名花、名树,而中国本土的花草较为少见。
(二)乡土文化的遗失。乡土景观本身所体现出来的人文特征与精神本质就是“乡土文化”。乡土文化并非单纯地是指出自农村的文化,还包括了乡土情结或者对大自然最本真的依恋之情。在现代城市中,高楼大厦占据了大量的城市空间,而在城市景观中,同样也存在着大量欧美风格雕像、建筑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已经很少看到,乡土文化遗失。
(三)乡土景观的刻意性。尽管当前有部分现代景观设计中融入了乡土元素或者本土元素,但往往存在着刻意性。例如在一种西方风格的雕像中出现一座简陋的木桥,尽管能够引起部分游客的乡土情结,但是却影响了景观的整体美感,改变了设计师原有的设计出发点,甚至可能会带来负面的评价。
三、乡土景观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作用
(一)能够激发设计师的灵感。首先,乡土景观具有较强的历史特征,许多乡土元素是经过长时间传承下来的。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设计师通过对乡土景观的人文特征与精神内涵进行分析,更能够体会到地方情感,从而产生新的解读方式,并将之以新颖的角度融入到现代景观中,相得益彰,并不会让人产生突兀的感觉。其次,通过乡土元素的应用,设计师往往能够感受到其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差别,并利用一定的方法将这一差距最大程度缩小,使之符合当地居民的审美特征,同时体现出地域文化色彩。最后,在对乡土景观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设计师能够感知到地域性的地理知识,例如气候、水文等特征,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包含了园林绿化设计,通过对气候水文特征的掌握,能够让设计师选择最适宜栽种的植物类型,以提高绿化效果,降低植物死亡率。[3]
(二)能够引起民众的乡土情结。乡土景观大多经过数百年乃至于数千年的流传,其最早的功能往往是为人们的生产生活而服务的。而在现代社会中,这些传承下来的乡土景观会被赋予一定的艺术特征,观赏性更强。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融入具有当地地域性特征的乡土元素,能够让民众在观赏的过程中产生共鸣,使其更好的体会到地域文化,产生一定的乡土情结,并唤起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三)能够体现城市特色文化。乡土景观代表了一个地域的自然特征与人文特征,而现代景观设计往往是为城市建设服务的,在设计中融入具有地域性的乡土元素,这与城市特色文化的打造在本质上有着一致性。城市特色文化建设不但是城市文化底蕴的凸显,更能够吸引更多的外来游客以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因此,在城市特色文化打造的过程中,应当重视乡土景观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4]
结束语
乡土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是我国文化底蕴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当前我国的现代景观设计,对于西方元素的应用越来越常见,对我国本土文化造成了较大的冲击,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弘扬。因此,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应当加强对乡土景观的应用,通过分析乡土景观的特点深化对其认识,并剖析当前我国在乡土景观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明确其对城市景观建设的重要作用,在尊重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对乡土景观加以改造并应用,使之融入到现代文化中,成为传播本土文化的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现代景观设计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历史悠久的造园活动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爱与恨、欲望与梦想在大地上的投影;也是实现梦想的途径。现代景观设计是一项浩繁的工程,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包含生态学、环境科学、美学、建筑学、结构与材料等学科。
创意是传统的叛逆;是打破常规的哲学;是大智大勇的同义;是一种智能拓展;是一种文化底蕴;是一种闪光的震撼;是破旧立新的创造与毁灭的循环;是宏观微照的定势,是点题造势的把握;是跳出庐山之外的思路,超越自我,超越常规的导引;是思想库、智囊团的能量释放;是深度情感与理性的思考与实践;是思维碰撞、智慧对接;是创造性的系统工程。简而言之,创意就是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的想法。
创意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一个好的创意会给现代景观设计带来一种闪光的震撼,给人们带来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要是没有一个好的创意,在现实生活中就没有竞争力。创意是创造的关键突破点,创意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必不可少,景观设计的核心是设计,而设计的灵感来源于创意。凡是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国家,都有着发达的创意产业,同样,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创意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好的景观设计必有好的创意。
例如,一个景观设计师有着这么一个创意,就用东北稻作为景观素材,设计了一片校园稻田。在四时变化的稻田景观中,分布着一个个读书台,让稻香融入书声。用最普通、最经济而高产的材料、在一个当代校园里,演绎了关于土地、人民、农耕文化的耕读故事,诠释了“白话”景观的理念,也表明了设计师在面对诸如土地生态危机和粮食安全危机时所持的态度稻田的建设和管理成本低,技术要求低,比传统校园的花草管理还要简单,几个普通农民就能很好完成从播种到收割的全过程,不但如此,还可以有收入; 还可以有着四季交替的稻田景观。这种有特色,符合场地特点,可以形成独特的稻田校园设计的创意,在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园得到了应用。并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我们所说的设计其实包括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的含义:广义的设计, 是指人们一切的计划和安排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 设计其实是人们所拥有的, 一种整个宇宙共同具有的追求秩序的力量和冲动;狭义的设计, 是指现代设计。现代设计产生于工业革命之后, 建立在工业化批量生产之上, 有其特有的涵义、特点和形态。现代设计主要是针对人造物的感官感觉、外形、使用和人物交互界面的设计。现代设计中的“现代”指的是现代社会的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 指的是民主平等等现代社会思想, 指的是实用、理性、简洁等现代审美观念。
一、设计是人的冲动和需要
浩瀚的宇宙遥远而无边无际, 却遵循万有引力, 共同构成星系、星云和黑洞, 在巨大的时间和空间中冲突变动却能达到平衡和有序;宽阔的海洋和湍急的河流狂野不羁, 却受制于地球引力和潮汐, 涨退奔流自有其缘由和规律;宇宙、太阳、月亮、地球、山川河流、生物、人类, 无限丰富多样, 始终变化运动不止, 看似无序却是统一、平衡而有序的;地球的形成、生命的诞生和延续, 人类的产生、发展和消亡, 一切仿佛都奇迹般地产生于大自然一次偶然的变动, 但看似偶然, 实则都是各种力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从水波的图案、奇异地貌, 到一叶一花的完形、微生物和人尺寸均衡的形体, 无不源自于一种宇宙自然中的主宰力量和自然选择的神功。这些都是宇宙和大自然的杰作, 都是大自然精心设计的作品, 神奇绝妙, 美轮美奂。 (图1)
人类, 作为宇宙自然的结晶, 同样继承了这种试图统一和支配一切的力量。在人类设计的每件作品中, 设计者都遵循着一种与宇宙一样古老的冲动——宇宙的形成是一个一个接连不断的过程, 而设计是所有这些过程的前提——这是一种追求统一有序的力量和冲动, 也就是设计的力量和冲动。
自然界存在着许多设计师们无法企及的设计杰作, 它是我们无尽灵感的来源。可以看到, 任何一种人类的设计作品——一张壁纸、一个舞台或是一座城市——都是以这样的元素和原则为基础的, 这种元素或原则同样控制着地球和环境设计过程, 即便对海洋生物而言也是如此, 这是一种自然本能的冲动和力量, 是一种对我们自身的自然表达。
因此, 我们说, 每个人都是天生的设计师。每天, 我们都计划着自己的生活, 设计着自己的衣着打扮, 安排着自己的社交活动——吃、穿、住、行。一切都经过一定的选择并制订了相应的计划, 是选择和计划使我们的生活井井有条。只有领会了这一点, 我们才能体悟设计的本质, 因为设计首先是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人们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的活动。有些是以师徒相传的传统技艺为基础的, 有些体现着当今时代的科技、材质和观念, 它们已经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是我们观念的反映, 也反过来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 塑造着我们的身心。设计是人类所具有的一种和宇宙一样古老的对秩序和规律的渴望和冲动, 它是一种人性的反映, 一种对人类生命节奏和内心灵魂的终极关怀。 (图2)
二、现代设计的产生和现代性
现代意义上的设计 (Design) , 发端于英国工业革命产生以后伦敦世界博览会, 现代设计是工业革命导致的工业化大批量生产技术条件下的必然产物。同时, 现代设计的服务对象由以往的贵族阶层转变为普通民众, 是社会民主思潮的表现和具体实践。另外, 现代设计的形成也是基于社会物质的日益丰富, 社会日益向消费时代转化, 商业主义盛行和大众媒介日益膨胀的现代社会形势。
英国工业革命中, 蒸汽机在各生产领域的应用, 形成了机器化大生产模式。机器大生产导致了设计与制造的分工和标准化批量产品的出现。工业生产的分工使产品的设计与生产过程分开, 在直接生产中消除了手工艺所能产生的各种审美因素。因而, 伦敦世界博览会上展览的工业产品, 普遍面目“丑陋”, 或者是带有硬套传统工艺风格而不伦不类的装饰。这正是现代设计的先驱威廉·莫里斯发起工艺美术运动的原因。而且, 随着产品科技内涵的不断增加, 产品的结构和工艺过程不断复杂化, 没有专门的设计, 产品是无法进行批量生产的。于是产品设计成了技术开发向生产转化的中间环节。
现代设计与工程和艺术不同, 艺术是十分个人性的自我精神的表达行为, 工程是解决人造物之间和内部各部分间相互关系的知识与活动, 而工业设计和其他设计活动都是立足于解决物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 使物能在最大的限度之内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的需求。现代设计中, 这个“人”指的就是人民大众, 而非传统设计服务的贵族阶层。
人类传统设计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权贵, 而现代设计满足的对象是大众。包豪斯的创建人沃特·格罗皮乌斯提出“我的新建筑要给每个德国工人阶级家庭带来每天起码六小时的日照”, 就是具有鲜明民主倾向的现代主义设计宣言。大批量生产, 反对装饰, 运用简洁规则的形式, “少就是多”的设计哲学, 强调现代科技和材料的使用等等, 不仅仅是形式创新的追求, 实质上更是社会民主、社会道德责任和注重理性功能的表现。 (图3)
现代主义设计奠定了现代设计的基础。现代主义设计, 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的欧洲, 通过几十年的发展, 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美国发展迅速, 最后影响到世界各国。现代主义不但深刻地影响到人类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 同时, 对各种艺术、设计活动产生巨大的冲击作用。现代主义建筑设计是20世纪初在欧美同时产生的最重要的运动之一。德国、俄国和其他的几个西欧国家的建筑师为解决大众的居住问题探索廉价快捷的建筑形式, 为改变设计的观念, 为在设计中引入民主的精神, 开始从设计观念、设计风格和形式、建筑材料、建筑方式各个方面进行探索。在上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取得惊人的成就。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使大量欧洲的设计师流亡到美国, 从而使欧洲的现代主义与美国丰富的具体市场需求得以结合, 在战后造成空前的国际主义风格高潮。一直发展到上世纪70年代, 遍及世界各地。无论从影响的深度和广度来说, 都是空前的。
现代主义设计的核心信条就是“形式追随功能”。这一信条认为, 产品最好的形式就是依随产品功能的形式, 而忠实于产品功能的, 没有多余装饰的简洁形式本身就是一种美的形式。这一种简洁理性之美, 正是现代设计的经典审美风格, 也是在世界上影响最广泛, 而且影响至今的一种设计风格。这一设计美学的经典法则就是米斯·凡·德·罗提出的“少就是多”的原则。虽然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设计风格进行了强烈反驳, 认为现代主义设计风格冷漠、枯燥, 罗伯特·文丘里针对性地提出了“少就是乏味”的口号, 但是现代主义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主流设计风格。可以说, 充斥于我们现代生活的, 塑造了我们现代人类的整个生存环境的, 就是工业革命后现代设计产品所构成的设计元素:规则几何形、平顶、方块式、框架式的钢筋混凝土和玻璃墙构成的现代建筑, (图4、5) 巨大玻璃窗、白色墙壁和简单装饰构成的现代明亮的居室环境, 简洁的钢管、胶合板、塑料制成的家具, (图6、7) 金属、塑料等构成的规则、几何形的家电产品, (图8) 无线衬、毫无修饰的现代字体设计, (图9) 在矩形网格上进行设计的方式, 等等。设计这种基于功能基础之上的现代之美, 是一种完全抛开传统的艺术、工艺装饰风格, 完全是由新的工业制造技术所规定和忠实于新的材料特性的结果, 是一种全新的现代工业社会特有的一种美:简洁、理性、诚实、实用、平民。而且, 这种美由于是完全基于工业技术, 忠实于使用功能和材料性能, 因而也是没有种族和文化界限而风行于全世界。
综上所述, 设计与现代设计不同。设计是人类所拥有的一种和宇宙一样古老的, 为宇宙万物所共同具有的, 一种追求秩序的力量和冲动。设计包括人们一切的计划、规划和安排的活动。现代设计是产生于工业革命以后, 建立在工业化大生产基础之上的, 现代设计中的“现代”指的是现代社会的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 指的是民主、平等等现代社会思想, 指的是实用、简洁、理性等现代审美观念。虽然二者不同, 不过, 现代设计根本上还是植根于广义设计追求秩序的力量的本质的。理解了广义的设计有利于我们对现代设计的理解, 当然, 我们更要意识到现代设计不同于广义设计的现代性。
参考文献
[1]贝弗林.艺术设计概论[M].孙里宁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6
[2]威廉·斯莫克.包豪斯的理想[M].周明瑞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2010
关键词:机械设计;设计技术;应用
现代设计技术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在机械设计中,为发挥现代设计技术的优越性,应重点把握好现代技术中的IT技术、数学知识和新概念方面的内容,面对机械设计日趋复杂的现状,不断探索现代设计技术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现代设计技术的应用水平,进而促进机械设计又好又快地发展。
1.现代设计技术概述
机械优势设计主要是面向市场竞争来争取新的设计优势,这个设计方式与单纯的追求设计的创新不同,不能以个人的兴趣作为设计的出发点,也不能只是单纯的为了追求某一种品位的设计。由于机械设计总归是要面对市场,面对客户的,所以,机械设计要对产品的市场进行需求分析,寻求在当前及以后的市场上起主导地位的产品和技术方向,使产品实现过程建立相互协调的联系,并且开发吸收有效的设计技术到整个产品的各环节中去,从而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那些采用了新型设计理念的产品,可能在投放市场之后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但是也不一定就是成熟的产品。所谓的优势设计是以正确的设计为前提的,要用创新的思想来面对市场,找到属于自己产品的竞争优势。现代设计技术是对传统设计的革新,它基于传统设计而产生,在设计过程中融入了现代化设计理念,使设计技术更符合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因此深受人们的亲睐。从设计方法上看,现代设计技术从设计的大局着眼,注重设计方法的整体系,用系统性的思维方式,将传统的经验法提高到理性的层面,着重致力于设计创新,力求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赢得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在现代设计技术中,不仅要考虑产品的实用性,而且还要从产品的美观和安全性能方面设计,根据产品的功能和市场需要进行设计。不难看出,现代设计技术是一门多学科、多专业相互交叉的技术,在现代化设计理念的指导下,将现代设计应用到机械设计中势在必行。
2.现代设计技术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
2.1 IT技术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
IT技术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仿真与虚拟设计技术、网络协同设计、并行设计和智能设计。其中,仿真技术以计算机和专业设备为工具,设计的模型模仿实际需要而产生,是一门多学科的综合性技术。虚拟设计则设计者在虚拟环境中进行的设计,这种多维化人机交互信息环境,使实际产品应有的要求得以在虚拟的环境中实现。网络协同设计结合独到的软件设计理念而产生,对软件模块和项目管理统筹安排,从图形的设计、校审到打印归档等都有机统一起来,使成本可以降低,可以更快地完成设计。并行设计更强调功能上和过程上的集成,是相对于传统的串行设计而言的,更强调功能上和过程上的集成,力求更好的满足客户对产品综合性能的要求。就智能设计方面来说,智能设计采用计算机模拟人类的思维活动,能够较好地支持设计过程自动化,从而成为设计人员的重要辅助工具。
2.2 数学知识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
数学知识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要把握好三个关键点,一是有限元法;二是优化设计;三是产品可靠性设计。有限元法又称有限单元法,是一种高效能、常用的计算方法。从数学知识理论方面来说,是求解偏微分方程的一种有效的数值方法。优化设计则要求先建立符合实际的数学模型,将设计要求用抽象化的数学符号表现出来,如约束条件和函数,建立目标函数,并根据所建立的模型,寻求最优的设计方案。如机械设计对载荷和工艺方面的要求就可作为设计参数。另外,在应用现代技术进行机械设计时,对于产品可靠性的设计应建立在产品设计之初,以机械的载荷和强度等影响因素为基准,应用可靠性数学理论与方法,保证机械及其零部件满足给定的可靠性指标,可以保障机械的可靠性。
2.3 新概念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
新概念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主要是指绿色产品设计的概念和机械创新设计的概念。具体说来,绿色产品设计是从产品的安全生命周期出发,将生态环境观念有意识地融入到机械设计中,考虑了生命周期各个阶段对环境的影响。为减小能源消耗,机械设计在应用绿色产品设计的过程中,应考虑废弃产品如何回收、再生和利用,对产品和零部件的回收再生循环或者重新利用,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循环利用率。机械创新设计的设计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直觉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过程。其中,直觉思维是意识形态领域对机械产品的直观反映,具有强烈的灵感凸显特点。至于直觉思维是否具有实用性,则需要逻辑思维来判断,通过逻辑推理思维进行分析,在反复实验中确定机械产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而对机械产品的创造过程也就是机械创新设计的过程。
3.结束语
设计产品总归是要面对市场的,我们在设计创新产品时要学会进行市场的需求性分析,努力了解市场的需求倾向,使之处于主导地位,使产品形成一个相互之间都协调发展的环节,从而不断增强企业在市场发展中的综合竞争力。那些刚投入市场的创新产品或许刚开始会出现很强的市场竞争力,但是时间一长后就会发现其中可能还存在不成熟性。其实所谓的优势设计是能够保证以正确设计创新为目标和前提的,是要充分利用创新意识来面对市场调剂的,所以,我们必须在这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市场优势。伴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各个领域技术的相互融合,工程技术人员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在机械设计中灵活运用各种现代设计技术,只有这样设计出来的产品才能满足社会市场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毛银氚.浅谈机械设计技术的现状与趋势[J].装备制造技术,2012
【现代景观设计】推荐阅读:
现代设计方法06-06
现代家具设计赏析07-19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漫谈06-13
东北林业大学现代设计06-17
现代建筑设计创新论文06-28
现代桥梁建筑设计论文10-31
从传统到现代教学设计05-27
后现代设计艺术教案09-25
茶文化的现代茶叶包装设计07-15
现代家具设计中传统家具元素的应用论文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