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

2024-09-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石家庄市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精选7篇)

石家庄市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 篇1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

市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全市人民在省委省政府和中共石家庄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繁荣、文明、和谐新石家庄的总目标,扭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放松,解放思想求突破,凝心聚力抓落实,圆满完成了市十一届人大确定的目标任务,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开启了建设沿海强省省会的新征程。

过去的五年,是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的五年。200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393亿元,比2002年翻一番,年均增长15.1%;人均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12818元提高到25144元。全部财政收入达到230.34亿元,年均增长15.8%,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95.87亿元,是2002年的2.2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353.7亿元,是2002年的3倍,有18家企业跻身全国500强。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逐年下降,节能减排走在全省前列。服务业完成增加值920亿元,年均增长14.4%,占GDP的比重为38.4%。县域经济实力明显提升,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占全市的比重分别达到67.4%和37.7%,平山、藁城、鹿泉财政收入突破10亿元。民营经济整体实力增强,上缴税金占全市的比重达到48.3%。高新技术产业技工贸总收入年均增长24%。

过去的五年,是发展后劲显著增强的五年。五年建成投产重点项目97个,完成投资1656亿元。五大基地建设成效明显,累计完成投资168亿元。三鹿集团牛乳深加工、炼油厂综合改造工程、常山纺织股份整体改造、华药新产品工业园等列入省重点产业支撑项目,石炼化500万吨炼油、硅外延材料产业化等23个项目竣工投产,石药工业园一期开工建设,金刚集团、泵业集团等整体搬迁改造全部竣工。首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成功举办,我市被认定为省级信息产业基地和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基地。正定小商品市场一期建成开业,石家庄内陆港建成开港,使我市无海有港成为现实。石太铁路客运专线全部具备铺轨条件,京石、石郑客运专线和铁路枢纽工程扎实推进。张石高速公路石家庄段主体完工。张河湾抽水蓄能电站1号机组并网发电,滹沱河防洪综合整治工程开工建设,南水北调石家庄北段主体工程基本完成。

过去的五年,是省会面貌发生明显变化的五年。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编修完成,形成了“1+4”组团城市格局,拓展了省会发展空间。五年累计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18亿元。主城改造全面提速,东南新城区亮点集群凸显,西部山前生态新区建设稳步推进,组团城区功能不断完善。旧城改造步伐加快,45个城中村有7个基本改造完工,29个启动改造。裕园广场、美东国际、北国先天下等一大批展现时代特色的高层建筑群相继建成。槐安路东拓西进、体育大街南延工程竣工通车,石环公路主路试通车,京广铁路客进货出、穿城入地工程顺利启动,石家庄机场扩建工程候机楼主体完工。五年主城区新建、续建和大修道路345条,打通断头路76条,整修小街小巷1107条,外环内网、四横六纵八放射的城市道路交通体系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工作不断加强,先后出台了33个城市管理规章,精细化管理扎实推进。城市环境整治全面展开,“八个一”工程成效显著。关停、治理大气污染企业248家,五年累计达到470家;取缔、治理水污染企业183家,累计达到431家;拆除整治市区1吨以上燃煤锅炉(烟囱)102台(根),累计拆除580台(根);拆除整治各类违法建筑220万平方米,累计拆除390万平方米;清理市内积存垃圾235万立方米;二环路以内塔式及楼体楼顶广告基本拆除,城市亮化品位明显提升。“5528”绿化工程全面启动,百万树木进市区已完成38万株,五年累计达295万株。太平河生态整治、市区西北部水利防洪生态一期工程全部完工,形成35.6公里滨水景观长廊,太平河整治工程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项目奖,我市被授予中国人居环境奖(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新建植物园二期、野生动物园、希望绿洲等18座公园,全市公园总数达到44个;五年新增建街旁游园绿地75块,新增绿地2600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6.8%,跻身国家园林城市行列。去年市区二级以上天气达到289天,比2002年增加108天。县城容貌显著改观,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城市化率达到43.96%。过去的五年,是新农村建设扎实起步的五年。全市18个农村县(市)区和90%的乡村完成了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20个新农村建设示范乡(镇)和105个示范村启动实施。农业连续四年丰收,粮食总产稳定在490万吨,单产创历史新高;肉、蛋、奶产量逐年增加,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超过50%,成为第一主导产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0%,龙头企业总数达到270家,年经营额达到180亿元。五年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120万人次,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341元,其中工资性收入比重达到45%左右。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完成55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12平方公里,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51万亩;新建农村公路7912公里,所有行政村实现村村通油路通客车;解决了3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全市940个行政村进入文明生态村创建先进行列,建设村民中心100个,沼气用户达到28万家。村级财富积累机制全面推广,集体资产有偿使用费收入达到4.6亿元,村均收入达到12.7万元。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农业税、特产税全部取消,累计发放粮食直补等财政资金7.2亿元;五年来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84.1亿元,实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历史性转变。

过去的五年,是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的五年。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五年累计改制1234家,其中有915家企业实现国有资本全部退出,39家企业关停破产,改制面达到98.7%。长征集团破产终结,供水总公司、金石集团、焦化集团实现战略重组,石药集团整体转制,东方热电、北人集团等大型国企改制迈出新步伐。185家经营性事业单位完成产权制度改革。城镇集体企业改制基本完成。金融、投融资体制等各项改革也都取得积极进展,境内外上市公司由9家增加到16家。对内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我市与世界19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与国外21个城市建立了友好关系,与东部沿海、西部能源和京津地区的战略合作关系不断深化。石洽会、华洽会等重要经贸活动成为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0.5亿美元,引进市外资金679.6亿元,落户石家庄的世界500强企业达到10家。外贸进出口总值达到51亿美元,年均增长35%。

过去的五年,是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的五年。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205元,年均增长超过12.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954元,连续四年增长超过8%,2007年达到11.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695亿元,是2002年的1.83倍。五年累计城镇新增就业40万人,安排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1万人,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为零,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镇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范围逐步扩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正式启动,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87.5%,位居全省第一。连续三年增加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五年两次提高城镇低保标准。7.2万城镇贫困人口、8.1万农村特困人口纳入低保范围,农村“五保”供养实现了应保尽保。五年累计投入各类扶贫、救灾、救济资金4.5亿元,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农民居住条件持续改善,城镇居民住房人均建筑面积由22.8平方米提高到27.8平方米,五年累计竣工经济适用房278万平方米,发放廉租住房补贴543万元,解决了2.8万户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

过去的五年,是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五年。公共财政用于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事业的支出年均增长20%以上。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跨入国家级科技创新示范市行列。五年累计申请专利6714件,获省级以上科技奖励182项,其中以岭药业在全省首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三鹿集团和先河科技公司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五年累计引进大学本科以上毕业生和各类高级专门人才32460名;培育市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17家,华药、石药集团与中科院建立维生素、抗生素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两免一补”全面落实,城乡学生资助体系进一步完善,高中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5%以上;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基本普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更加协调,成人教育成效显著,民办教育快速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精品力作成果丰硕,五年累计获国家级奖项134个;燕赵讲坛、彩色周末等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日趋活跃;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市民文明素质提升工程成效明显;精心组织纪念石家庄解放60周年大型系列活动,石家庄市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大大提升;市广电中心大楼等一批重点文化基础设施相继开工或投入使用,石家庄国家动漫产业基地正式挂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明显,市县两级疾病控制中心全部建成,85%的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室改造达标,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街道覆盖率达到90%,在全省率先推行社区责任医生制度,被确定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联系城市。群众性体育活动日益普及,竞技体育取得优异成绩,在省级以上重大比赛中累计获金牌213枚。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国防动员和双拥共建深入开展,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妇女、儿童、老龄、慈善、残疾人等事业不断发展,民族宗教、防震减灾、社会科学、人防档案等各项事业都取得新成绩。

过去的五年,是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的五年。各级政府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五年累计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1364件、政协委员提案3067件,结案满意率达到98%以上。五年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制定、修改和废止地方性法规10件,出台行政规章29个。“五五”普法全面启动,法律服务体系日益健全。扎实推进政府自身建设,专家论证、市民听证、社会公示等科学民主决策机制不断完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深化,机关效能建设初见成效。市民服务、投资促进、诚信管理、行政效能投诉“四个中心”运转顺利。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果,安全生产连续四年实现事故起数、伤亡人数双下降。坚持廉洁从政,从严治政,强化监察审计监督和制度建设,源头防治腐败工作全面加强。信访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三位一体”大调解经验在全国推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卓有成效,流动人口管理向县(市)农村延伸基本完成。深入推进平安省会建设,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初步形成,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主要刑事案件发案率连年下降,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逐年上升,全市政治稳定、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是石家庄发展历程中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社会建设成效最好、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回顾五年风雨历程,我们之所以能够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保证石家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航船破浪前进,靠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正确指引,靠的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创新实践,靠的是省委省政府和中共石家庄市委的正确领导,靠的是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和支持,靠的是全市人民的团结奋斗、顽强拼搏,在遭遇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禽流感的危难时刻,全市人民众志成城、共赴时艰,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广大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各级干部和社会各阶层的建设者,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向驻石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政法干警,向中直、省直机关驻石各单位,向所有关心石家庄改革发展稳定的国内外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

各位代表!回顾五年来的工作,我们深切感到,做好新形势下的政府工作,最根本的是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这一战略思想贯穿于建设繁荣、文明、和谐新石家庄的全过程,体现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努力走出一条以科学发展为特征的全面小康建设之路。过去五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在新的起点上,必须始终把解放思想作为开创新局面的“总开关”,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结合,执行上级政策与石家庄市情相结合,敢于突破陈规,勇于创新思路,善于博采众长,以创新的精神谋划和推动各项工作;必须始终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自觉追求质量、效益、环境相协调的“好”,努力做到经济总量做大和人民得到更多实惠的“快”,实现好中求快、优中求进;必须始终把改革开放作为率先发展的强大动力,以深化改革突破体制障碍,以扩大开放增创发展优势;必须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牢固树立民生为重、富民优先的执政理念,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执政的核心价值,突出公共性和普惠性,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于民;必须始终把统筹兼顾作为处理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关系的基本方略,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改革发展与稳定相协调,切实做到统筹规划、兼顾各方,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必须始终把抓落实、求突破、见成效作为提升政府执行力的根本目的,以落实为己任,破瓶颈、解难题、促发展,创造对得起人民、无愧于历史、经得起检验的政绩。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矛盾,政府工作还存在不少缺点和问题。一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根本消除。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主导产业的支撑作用不够明显,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大项目、好项目不够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够快;经济发展方式比较粗放,恢复生态的任务十分艰巨;不少影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还未有效化解,市场主体不够多不够活,整体开放水平不高。二是城乡区域发展还不够平衡,城乡布局不尽合理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县域经济发展不够快,城镇化水平比较低,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不够强,县城和建制镇功能、品位较低。三是城乡居民收入总体水平偏低,特别是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善。社会保障和就业压力仍然较大,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好。由于多种原因,去年物价上涨较快,对群众生活造成一定影响。四是政府工作与人民的新期待还有不小差距,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的状况还没有根本解决。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还有待加强,依法行政能力和科学管理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一些政府部门大局意识、服务意识不强、办事效率不高,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还比较突出,少数政府工作人员弄虚作假、奢侈浪费、以权谋私甚至贪污腐败现象仍然存在。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克服。

二、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和总体要求

各位代表!辉煌的成就已成为新的起点,美好的未来亟待我们共同开创。置身于建设沿海强省的伟大征程中,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今后五年,是石家庄发展史上至关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我们进一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指明了前进的航向;省委省政府对省会发展提出的“一年一大步、三年大变样”殷切期望,为我们乘势发展,建设沿海强省省会确定了前进的方向;国际产业转移和资本技术流动加快,国内区域性合作加深,为我们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分工合作,加快培育战略支撑产业提供了有利时机;环渤海地区特别是京津冀都市圈的崛起,为我们合作共赢,打造竞争优势,拓展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今后五年,是石家庄发展史上不进则退的严峻挑战期。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各种不确定因素和潜在风险也在增加。一方面,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速推进,深层次改革加速发力,社会转型出现新特征,人民群众提出新期待;另一方面,全国各地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形成了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逼人态势。综合分析面临的形势,市委审时度势,作出了我市正处于产业和城市布局调整期、基础设施建设攻坚期、生态环境恢复期的科学判断,进一步明确了省会定位和前进坐标,对发展路径有了更科学的谋划,对发展目标有了更高的追求,省会蓄势起飞的战略思想更加清晰。面对调整转变、追赶先进、改善民生三重任务,面对市场竞争加剧、资源环境约束、宏观环境趋紧三大压力,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切实做到居安思危,负重奋进,不辱使命。

今后五年,是石家庄发展史上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当前,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仍是世界的主旋律。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将在很大程度上抑制和消除发展中的不积极、不健康因素,经济发展必将呈现稳健上行的态势。经过多年积累,我市的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基础工作进一步夯实,长期积聚的潜能开始在更高层次上加速释放;随着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机场改扩建等重大交通项目的建成投用,必将使我市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彰显;全市人民议发展、盼发展以及对物质文化生活的新需求,必将进一步激发全社会的创业激情,成为我们推进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已经找到了实现大踏步前进的有力抓手,这就是打开解放思想“总阀门”,集全民之智做好“三篇大文章”,举全市之力实现“三年大变样”,狠抓城建、猛促工商,实现“三化互动”大发展,五年再上大台阶。面对战略机遇期,我们耽误不得;面对严峻挑战期,我们回避不了;面对黄金发展期,我们失误不起。我们坚信,只要我们紧紧抓住难得机遇,积极应对各种挑战,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就一定能够把石家庄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以实力、活力、竞争力为主要标志的沿海强省省会这一发展定位,坚持富民优先、科教优先、环保优先,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着力做好城市和产业布局调整、基础设施建设攻坚、生态环境恢复三篇大文章,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在全省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省会现代化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中心任务是围绕建设繁荣、文明、和谐新石家庄,率先发展、富民强市,通过努力,争取实现以下目标:

——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000亿元,年均增长11%左右,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0000元;全部财政收入达到530亿元,年均增长18%,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0%,不断提高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健全,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进一步提升,切实做到学有所教,全面实现劳有所得,积极保障病有所医,加快推进老有所养,着力促进住有所居。

——经济结构明显优化。“一体两翼”区域战略布局基本形成,主导产业和五大基地的战略支撑作用显著增强;经济结构向新型经济、绿色经济转化,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3%以上;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在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下降,节约能源资源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初步形成。

——城市面貌明显变样。城市空间布局定位更加科学,现代化城市框架基本形成,县城和小城镇建设迈出新步伐,城市化率超过50%;主城改造、新区开发、组团提质三大工程取得重大进展,城市载体功能进一步增强,城市品位明显提升,自然生态得到恢复,市区优良天气争取稳定在310天以上,努力建成国家级生态园林城市,真正使石家庄成为创业兴业的福地、宜居宜看的城市、幸福和谐的家园。

——和谐社会建设明显进步。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社会管理进一步加强,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高。社会诚信体系基本健全,公民权益得到有效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得到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归属感、认同感、自豪感明显增强,公民意识和公民素质普遍提高,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

各位代表!把石家庄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是全市970万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所在。我们已经打下了一个较好的发展基础,我们也一定能够谱写更加辉煌的新篇章!

三、2008年的重点工作和主要措施 2008年是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改革开放30周年和举办北京奥运会的喜庆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以上,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5%,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5%;全部财政收入增长17%,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8%,执行中力争达到和超过五年平均水平;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以上,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实际利用外资争取达到5亿美元,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104.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必须更加坚定地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更加有为地落实中央“两个防止”的要求,更加自觉地坚持稳中求进、好字优先,着力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改善民生的薄弱环节,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改革发展稳定相协调,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为此,全年要突出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实施“一体两翼”战略,再造经济新繁荣。统筹城乡产业布局调整,确立主导方向,明确产业定位,努力形成一体带动、两翼支撑、多极增长、整体腾飞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构筑环省会“一体”经济新高地。充分发挥“1+4”组团的区位和产业优势,大力培育特色鲜明、富有竞争力的战略支撑产业,把总量做大、质量做优、实力做强,增强省会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辐射带动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主城区,把服务业作为省会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逐步使服务业成为主城区的主导经济,大幅度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份额,大踏步向区域性总部经济、会展经济和现代物流中心城市的目标迈进。高新区,大力整合资源,加快“二次创业”,努力建设一流的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对外开放主导区。正定,着力发展纺织服装产业、旅游业和商贸物流业,强力打造“北方义乌”。鹿泉,着力发展信息产业,优化建材业,积极发展总部基地和生态旅游业,努力打造省会西花园。栾城,着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医药化工业、食品加工业,做强叫响现代中药品牌。藁城,着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循环化工和现代物流业,努力打造省会综合经济区。

建设“西翼”山区经济隆起带。充分发挥平山、井陉、矿区毗邻山西能源优势和矿区塌陷地以及岗坡次地的土地优势,统筹经济建设和生态保护,重点发展煤炭经济、钢铁和电力产业,以项目建设助推西翼腾飞,打造“东出西联”的桥头堡。井陉和矿区,按照建设“大井陉”的目标,加快推进县区一体化进程。以打造煤化工产业基地为龙头,年内力争总投资11亿元的3个焦化项目竣工,加快投资6.3亿元的甲醇项目建设进度,重点谋划好投资20亿元的聚乙烯醇项目。平山,着力发展旅游业,壮大钢铁、电力、建材业,年内突出抓好投资25.8亿元的敬业集团扩能改造项目,加快投资48亿元的正元复混肥项目建设。灵寿,加快发展化工、建材和生态旅游业,努力提升工业园区建设水平和承载能力,年内在确保15万吨醇氨项目竣工投产的同时,全力跑办总投资35亿元的100万吨醇氨项目。打造“东翼”平原经济增长极。以辛集市为中心、晋州市为重点、周边县(市)为腹地,加强重点项目谋划与实施,构建新的经济圈。辛集市,在加快完善城市载体功能的同时,抓紧推进投资20亿元的精细化工基地、投资5亿元的澳森钢铁技改扩能、投资5亿元的皮革一体化项目建设。晋州市,年内确保新大东纺织等3个总投资10亿元的纺织项目开工建设,加快推进总投资15亿元的嘉远钢管等4个在建项目,启动总投资8亿元的生物柴油等5个项目建设。

作为经济腹地的其他县(市),都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错位发展,主动融入“一体两翼”发展布局,坚持企业向园区集中、园区向城镇集中、农民向城市集中,每个县(市)重点建设1—2个特色鲜明、配套完善、功能齐全的工业园区,突出抓好一个主业突出、规模较大、链条完整的产业集群,真正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新优势,推动全市整体经济实现新跨越。

(二)大力推进工业强市,构筑又好又快发展新支撑。工业是“三化互动”的发动机,关注经济,工业优先。盘活存量,优化增量,扩张总量,提高质量,力促工业大市向工业强市转变。

夯实工业发展的基础。结合解放思想大讨论,下大力改变市场主体不动、难动和盲动的状况。加快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的步伐,以产权制度为核心,深化企业股份制、公司制改革,力争今明两年国有企业全部改制到位,激发内在动力,在体制机制层面切实解决活力不足、主体“不动”的问题;建立健全效能统一、运转协调、责权一致的工业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着力打造高水平、低成本、零障碍的企业发展环境,以优质高效的服务为企业发展排忧解难,有效解决环境不优、主体“难动”的问题;进一步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批懂市场、善管理、会经营的企业领军人才,以企业家队伍整体素质的大提升,避免市场主体“盲动”发展。

抓好五大基地建设。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县共建、市场运作、利益共享”的原则,年内切实抓好59个亿元以上的重点项目建设,全年完成投资167亿元,力争五大基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启动华药工业园建设,确保华药免疫制剂等6个项目竣工投产,力促石药国际化制剂生产中心等11个项目开工建设。循环化工示范基地,要确保16万吨己内酰胺等5个项目竣工,800万吨炼油、60万吨合成氨等7个项目开工建设。信息产业基地,加大人才技术与资本结合的力度,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信息产业发展速度,年内确保半导体照明、二代卫星导航等项目竣工达产,光电子产业等3个项目开工建设。装备制造基地,确保河北汉崴等3个项目竣工投产,完成通用航空产业基地等7个项目前期工作。纺织服装基地,确保常山纺织改造升级一期项目竣工投产,二期项目开工建设。

推动工业“5+3”企业上台阶。围绕实现“三年翻一番,五年新跨越”的目标,全面落实专项扶持、激励政策,力促产业做大、企业做强、品牌做优。积极引导企业进行高起点、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努力提高装备技术水平。建立市级名牌发展基金,支持企业争创中国名牌产品和全国驰名商标;对列入省重点产业支撑项目和省市重点项目的,在土地、资金和水、电、气上优先安排。今年工业“5+3”企业实现利税力争突破150亿元,增长18%以上。各县(市)区都要围绕做精、做特、做强“2+1”企业,加快培育一批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小巨人企业,形成骨干优势企业引领示范、中小企业协调跟进的新局面。

启动建设南部山前工业新区。围绕破解土地瓶颈制约,有效保护耕地,充分利用高邑、元氏、赞皇三县交界区域可开发的丘陵、山前荒坡和滩涂地,启动建设规划面积32平方公里的“一河三山”(槐河、凤凰山、五马山、万花山)工业新区,使其真正成为企业整合搬迁的载体,招商引资的平台。年内全面完成工业新区总体规划,启动红旗大街南延主干道及通往工业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争取“七通一平”基本到位。同时,出台工业企业搬迁改造激励政策,支持企业以产品晋档升级、节能减排为目标,快速有序地实施退市进郊、退城进区、集聚发展。年内,石家庄卷烟厂等15家已启动搬迁的企业取得突破性进展,飞机制造厂、车辆厂等26家企业启动搬迁。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把自主创新作为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关键,进一步加快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围绕我市优势主导产业,在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重点领域实施重大科技攻关,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大力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成果,切实加强消化吸收再创新。以高新区和各大企业集团为载体,整合省会科技资源,加快科技公共创新平台建设。完善人才激励政策,加大科技领军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年内引进各类高级专门人才500名,大力营造创新人才辈出、创新智慧迸发、创新成果涌流的社会环境。

(三)合力推进城乡互动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加快构筑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100万亩左右。积极推进种植集约化生产,确保全市优质专用小麦、专用玉米种植面积分别达到400万亩以上。加快推进无公害蔬菜生产,年内建设100个标准化示范样板村。做大做强奶业、禽蛋、优质猪三大优势产业,对规模养殖实行“以奖代补”,年内新建标准化养殖小区、牧渔产品基地各20个,巩固畜牧业第一主导产业地位。继续实施农业产业化项目“115行动计划”,着力抓好201家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率力争达到61%以上。抓住良种、技术、设施、推广四个关键环节,深入实施科技进村入户工程。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大力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年内在全市培育50个特色农产品专业乡、100个特色农产品专业村、1万个特色组织专业户。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增加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年内力争在17个县(市)的小麦、玉米产区落实良种补贴面积300万亩,惠及70万农户。继续实施“粮田亩增百元”工程,年内增收面积达到350万亩,为种粮农民增收3.5亿元。大力推进农田节水工程,确保年内全市小麦节水面积达到100万亩,亩节约成本50元。组织实施“百万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年内向非农产业转移劳动力30万人次。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确保今年财政支农资金、固定资产投资和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的增量均明显高于去年。加快以水、路、电、气、讯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解决1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建改造35KV变电站86座,完成600个村的硬化、净化、绿化建设任务;在西部山区建设2座电视差转台,新增300个自然村通广播电视;新增沼气用户3.8万户,新建100个村民中心,改造通达120个行政村的公路;搞好大中型和重点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加快农村经济组织建设,全面深化农村财富积累机制,通过抵押集体资产贷款,大力发展农村公益事业。

(四)倾力发展服务业,增强省会经济新活力。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省会发展服务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必须把发展服务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力促服务业发展水平有一个大的提高。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立足我市、面向全国,发挥“东出西联”战略节点作用,建设全国性的物流基地和货物枢纽,年内加快石家庄内陆港三期、正定北方国际物流基地等重大物流项目建设进度,谋划发展临港物流、临港产业,打造全国性现代物流集聚区。巩固提升我市在冀中南区域的金融中心地位,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现代金融中心,着力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加强与外埠金融企业的交流合作,力争浦发、招商、兴业3家银行入驻我市。积极推进软件产业园、创意产业园建设,重点抓好电子商务、数字社区和城市信息化示范项目建设,打造“数字石家庄”。

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结合城市规划改造,切实加大商业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突出抓好总投资300亿元、建筑面积800多万平方米的“20+X”工程,年内确保联邦东方明珠广场等7个在建项目顺利推进,力促远洋城商业广场等8个项目开工建设。大力优化商业布局,加快推进中山路东西两大中心商业区、商业副中心、二级商业中心建设,重点加快新华集贸、南三条市场升级改造以及正定国际小商品城建设步伐,提高沿二环批发贸易区、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专业特色市场的档次和集聚辐射功能。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完善农村流通网络体系。

培育拓展新兴服务业。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启动建设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的石家庄会展中心,全力举办好正定国际小商品博览会、国际动漫节、纺织服装博览会、医药博览会和医疗器械博览会,打造会展品牌。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家政服务、物业管理、养老托幼、社区商业等居民服务行业,新建市级社区商业示范中心10个、社区快餐大排档31个,打造10分钟社区生活圈。积极培育特色消费,扶持发展历史文化一条街、餐饮一条街、娱乐一条街等特色街区。加大市域旅游资源统一规划、整合、开发和宣传力度,谋划打造精品旅游线路,精心培育旅游市场,年内重点抓好驼梁-五岳寨等旅游资源整合,促进景区晋档升级。抓住北京举办奥运会的难得机遇,以举办西柏坡之春、伏羲文化等大型旅游节庆活动为载体,最大限度地把国内外游客吸引到我市,扩大石家庄的影响力。

(五)全力实施“三年大变样”攻坚工程,塑造沿海强省省会新形象。统筹拆除、规划、建设与管理,以更大的气魄、更高的标准,全力实施六大工程,突出抓好总投资1400亿元的600个项目建设。今年完成投资338亿元,确保“三年大变样”迈出关键性的一大步。

主城改造工程。在总体推进违章建筑、破旧建筑、危陋建筑、超期临建和有碍观瞻建筑拆迁的同时,重点突破主路主街和出入市口两侧各150米左右纵深范围的拆迁改造,确保年内拆除整治260万平方米,力争突破300万平方米。加快主路沿线23个城中村改造,拆旧建新、提档升级,切实改善村民居住条件,提高村民生活质量,增强村级“造血”功能,年内重点实施投资30亿元的南花园金世界、投资12.8亿元的东方曼哈顿城市广场、投资8.4亿元的河北体育中心等10大亮点工程。按照客进货出、穿城入地方案,加快铁路入地和货运线外迁工程进度,年内拆迁67万平方米和征地1.08万亩。上半年,在主城区推出10块百亩以上地块,面向全国公开招商,实施大规模、高档次、整体连片开发。

新区建设工程。以建设“山水城市”为目标,在推进南延、东拓的同时,全力推进城市北跨、西进,着力打造以“北水、西山、古城”为特色的3个新区。滹太新区,按照会展、行政、文化、教育、总部经济和北部滨水而居高档社区的发展定位,尽快修改完善规划,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年内启动太平河北岸、107国道以东近2平方公里土地开发工程,完成主要路网和主要基础设施配套,适时启动会展、行政、文化、教育等中心建设。西部新区,按照休闲居住、旅游度假、会议博览、高档社区的定位,逐步形成青山环绕、山水相依、错落有致的生态型新区。年内整合青银高速公路以西6个村庄,实施2平方公里土地一级开发,开工建设100万平方米的休闲度假区和田园风情镇。正定新区,突出古新辉映、城河交融特点,着力打造具有古城文化特色的商贸区和旅游度假区。

道路畅通工程。重点围绕解决城市主次干道不畅、支路小巷不通、管理体制不顺的突出问题,全面建成石环公路和张石高速公路,抓好主城区路网完善、主城区与新区(组团)道路连接等工程。重点实施中华大街北延至学府路及机场快速路工程,续建体育大街北跨滹沱河至正定工程,新建友谊大街北延至学府路、学府路拓宽及东延工程,基本建成滹太新区四纵三横路网主骨架;实施西二环主要交叉路口单向直跨立交工程及和平路跨线桥工程。打通维明街(槐安路至南二环)等6条断头卡脖路,完成裕西街等30条小街小巷整修。积极推进高速外环和轨道交通建设。

生态环保工程。实施环城1000万平方米水系拓展工程,年内形成300万-500万平方米水面;实施“5528”绿化工程,年内完成100万株乔木进社区工程;整体推进12个出入市口和3个高速路口的综合整治。年内重点抓好裕华路东口、107国道北口和石青高速路口的高标准规划建设和绿化美化。围绕市区优良天气力争达到293天的目标,实施结构减排,严把新上项目节能减排关口,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步伐,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实行煤炭管制,大幅度提高天然气利用量,年内推广使用优质低硫煤700万吨以上,对不符合产能标准排放不达标的小造纸、小水泥等“五小”企业全部关停取缔。实施工程减排,对全市所有重点污染源安装在线监控设备,年内完成金石化肥等22家企业减排治理和热电四厂等14家企业脱硫治理项目,拆除石环公路以内燃煤锅炉80台,其余锅炉全部治理达标。加大市区周边污染源专项治理力度,争取今年整顿治理基本到位。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采取BOT等开放方式,启动桥东、桥西两个污水处理厂扩能改造,完成滹沱河污水处理厂和太平河污水处理厂二期主体工程,全面启动县(市)区污水处理厂建设。实施管理减排,切实加大对332家重点污染企业和列入省“双30”目标考核县(市)的监督、检查和考核力度,实施跨界断面水质与财政挂钩的生态补偿机制,全面落实一票否决制,坚决遏制违法排放。

素质提升工程。把提升市民素质作为塑造城市灵魂的重要内容,认真落实《建设繁荣、文明、和谐的新石家庄指导纲要》、《市民素质提升规划》,年内以“双争共建”为主题,深入开展公共文明道德实践、万家窗口创文明、百万市民学习培训、全民读书和青年志愿者行动。加强教育,完善制度,切实做好文明城区、文明社区、文明单位、文明庭院评选工作,培育树立各行各业的文明典型、文明标兵,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表彰,让广大市民在参与活动中陶冶情操,提升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心健康和法律素质,确保一年有起色,两年见成效,三年大提升。

精细管理工程。加大改革探索力度,围绕“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落实”,加快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符合石家庄市情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城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切实加强对城管人员的教育和管理,全力建设一支素质高、作风硬、纪律严、形象好的城管队伍。今年重点在精细管理上下功夫,在制定标准上做文章,对城市的社区、街道以及花草树木、门脸牌匾、楼宇外立面等,都要制定明确标准,实行规范建设管理。继续深入开展市容样板街评比活动,全面提高净化、绿化、亮化、美化水平。整治和规范交通秩序,有效改善城市交通拥堵状况。同时,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各县城、重点建制镇都要按照“一年一大步、三年大变样”的要求,科学制定实施方案,明确责任时限,因地制宜,以动为先,与省会同步推进。

(六)强力推进改革开放,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激活市场主体,引进市场主体,培育市场主体,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抓好大型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年内,重点做好北人集团等6家企业战略重组和股份制改造,无线电三厂等6家企业完成政策性破产,铝业有限公司等5家困难企业进入政策性破产程序,推进物资和商务系统19家企业依法破产。全面完成市属企业主辅分离和辅业改制。按照中央和省的统一部署,围绕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岗位设置管理和人员聘用制度改革为重点,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围绕加强公共财政建设,调整完善市级对县(市)区财政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大对欠发达县财政转移支付和政策扶持力度。完善投融资体制,大力推进企业上市。加强“四资”整合运作,积极探索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资金变资本的有效途径。

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围绕增强开放意识,创造开放环境,提高开放本领,注重开放实效,在开展全方位招商引资活动的同时,进一步创新招商方式,更好地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更多地开展专题招商、重点招商和小团组招商。把国内外大公司、大集团作为重中之重,在寻求战略投资者上实现新突破。全力举办好石洽会、华洽会,积极参加香港、厦门、廊坊投洽会等重大招商活动。切实抓好签约项目特别是500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的落实,提高合同履约率和外资到位率。发挥我市区位交通、产业基础以及人力资源成本低等优势,加强与国外友好城市的交往,推进国际交流,进一步强化与东部沿海、西部能源和京津地区的合作共赢。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设厂,开展国际化经营。进一步优化出口结构,扩大先进技术、关键设备、重要原材料进口,努力实现外贸增长方式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确保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5%。

发展壮大民营经济。进一步完善创业辅导、融资担保、技术支持等六大服务体系,组建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和民间小额信贷公司,担保本金达到12亿元,担保能力达到60亿元。帮助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继续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对50家规模企业、120家成长型企业和重点特色产业集群,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予以倾斜,促其做大做强。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实施体制、技术、管理三大创新,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民营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年内,确保全市民营企业上缴税金增长16%以上。

(七)努力做到统筹兼顾,推动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全面繁荣各项社会事业,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的基础上,全面免除农村中小学生课本费和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年内全市中小学全部实现暖气供暖。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年内建设标准化学校102所。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重点发展职业教育,整合职业教育资源,谋划建设中等职业教育园。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促进民办教育,注重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深化教育体制改革,逐步解决好教师编制问题。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年内培训2万名中小学教师,“双师型”教师达到40%以上。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整治,规范网吧经营和管理,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积极推动文化建设。继续实施文艺创作精品工程,努力打造一批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和时代精神的精品力作。加快建立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综合性文化站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村书屋“五大工程”。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年内建成市广电中心、市图书馆及区级文化中心,加快市美术馆、市民间艺术馆建设。实施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工程,大力推进国家动漫产业基地建设,力促东方美院等动漫产业园区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积极发展印刷包装产业,挖掘藁城宫灯、无极剪纸、辛集农民画等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加强网络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做好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加快发展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加强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年内实现所有乡镇卫生院改造达标,每个行政村设立一所标准化卫生室,新改建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街道覆盖率达到100%。加强基层医疗队伍建设,继续开展“医学专家大篷车”和“千名医师下乡村”活动,对口支援60所乡镇卫生院,培训乡村医生4000名。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参合标准,探索建立参合农民大额医疗保险制度,研究建立农民就医转院急救机制,下大力解决农民“看病慢”的问题。推进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工作,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97万人。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继续抓好重大传染病防控工作。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组织开展好迎奥运相关活动。完善人口计生导向机制,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以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命名为契机,进一步巩固我市军政军民团结的大好局面。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加强关心下一代工作,保障妇女权益,关心老龄、残疾人事业,重视民族宗教工作,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睦,切实抓好外事、侨务、气象、防震、人防、档案等各项事业,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八)竭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实现改善民生新进展。改善民生、保障民安,是我们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从今年开始,全面实施涉及民生问题的六大行动。一是就业促进行动。关注民生、就业优先,切实加强就业指导和创业培训,健全就业服务和援助体系,努力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退伍转业军人、残疾人就业。年内城镇新增就业7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5万人。认真解决非法用工、工资拖欠等问题,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二是社会保障行动。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企业养老、医疗、生育、工伤保险分别扩面4.8万人、5万人、3万人和3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87.3万人。进一步解决好民营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问题。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扩大农村低保覆盖面,全市享受农村低保人数达到16万人。加强“五保”供养工作,年内集中供养率达到40%。三是安全安居行动。加强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工作,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防范和打击各类犯罪活动,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严厉打击非法生产经营活动,加强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确保安全事故、经济损失双下降。实施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三年行动计划,完善廉租住房保障制度,增加经济适用住房供给,扩大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范围,年内竣工经济适用住房55万平方米、购建廉租住房4.2万平方米。四是食品药品放心行动。切实加强食品药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环节的监管,建设覆盖城乡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控制药品价格,确保用药安全。力争食品合格率达到98%以上,药品市场监管覆盖面达到100%。认真落实保供稳价的各项措施,健全价格监测、预警和应急机制,加强市场监管,依法打击各种价格违法违规行为。五是群众合理诉求解决行动。围绕不再制造新的矛盾纠纷隐患,认真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依法规范信访秩序,进一步完善“三位一体”大调解格局。高度重视人民来信来访工作,健全利益调节、诉求表达、权益保障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六是发展成果惠民行动。建立健全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和最低小时工资制度。按照国家部署,继续做好规范、落实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津贴补贴工作。落实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从今年开始再连续三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继续办好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25件实事。

四、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各级政府必须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大力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和水平,推进管理创新,努力建设法治政府、责任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更加注重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以及社会公众和媒体舆论监督,诚恳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加强政府法制工作,重点推进社会事业、公共管理、节能环保等方面的法规建设。加大行政综合执法改革力度,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进一步完善行政复议、行政调解、行政赔偿和补偿制度,健全行政争议解决机制。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切实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

更加注重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建立健全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的政府决策机制,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充分论证评估,力求科学缜密;对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实行公开听证,真正体现群众意愿。整合行政资源,进一步强化市民服务、投资促进、诚信管理、行政效能投诉“四个中心”的服务功能,不断强化各级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真正做到一切工作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所有举措为人民造福、让人民满意。

更加注重提高政府执行力。坚持把“完成任务是硬道理,拒绝理由”的工作理念贯穿政府工作的每个节点,在政府系统大力推进思想大解放、作风大转变、效率大提高,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开拓创新之风、艰苦奋斗之风。健全责任体系,强化行政问责,努力使各项工作有标准、讲程序、求精细,每项任务量化、实化、具体化。坚持从严治政,严厉治懒、治散、治庸,唱响满负荷、高效率、快节奏、求实效主旋律。

更加注重提高政府公信力。全面贯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认真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廉政监察和效能监察,强化对社保基金、住房公积金和扶贫救灾专项资金的监管。大力纠正行业和部门不正之风,严肃整治损害群众利益和破坏投资环境的行为。加强对领导干部、人财物管理使用、关键岗位的监督和制约,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土地征用出让、政府采购、国有资产转让等公共资源权力的运行,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腐败现象的发生,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切实加强公务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过硬、纪律严明的公务员队伍。

石家庄市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 篇2

主要完成人员:

张新全、杜逸、李天华、杨春华、吴佳海、何阳、吴彦奇、龙忠富、彭燕

主要完成单位:

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阳平种牛场、贵州省草业研究所

获奖年度:

2008年

授奖等级:

一等

内容简介:

该项目在广泛收集评价牧草种质资源的基础上,进行优异种质筛选,采用野生驯化、杂交育种等育种方法,培育适应南方特别是西南地区的优质高产牧草新品种。收集保存了2227份牧草种质资源材料,并向国家牧草种质资源中期库提交800份;从饲用价值、农艺性状、分子遗传多样性等几个层次对扁穗牛鞭草、鸭茅、多花黑麦草等优良牧草种质资源进行了系统评价,揭示其遗传背景和亲缘关系,筛选出优异种质材料48份,采用太空诱变和远源杂交等方法技术创制优异育种材料5份,为牧草遗传改良提供重要支撑;采用野生驯化、杂交育种等方法,选育出国审牧草新品种5个,并进行了产业化应用示范;以选育的新品种为基础,建立了新品种种子规模化生产与牧草丰产栽培配套技术体系。建成优良牧草种子基地1.5万亩,推广牧草新品种460万亩,种子产量提高30%~50%,产草量提高10%~30%;发表学术论文192篇(SCI收录9篇、EI收录1篇),出版大学教材和专著6部;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显著。总体居国内领先,其中扁穗牛鞭草分子遗传多样性研究方面居国际先进水平。

2、成果名称:高效生物酶制剂饲料配制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主要完成人员:

邝声耀、唐凌、张纯、曾礼华、刘向安、白国勇、李书伟

主要完成单位:

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四川省畜科饲料有限公司

获奖年度:

2008年

授奖等级:

二等

项目简介:

该项目以提高饲料资源利用、降低粪磷对环境的污染为目标,在国内率先研究集成酶制剂配制猪禽饲料成套技术,首次研究提出《四川高效生物本科制剂猪禽饲料配制技术指南》,形成的18套仔猪、育肥猪、肉鸭、肉鸡、蛋鸡应用方案,突出了四川饲料资源与猪禽养殖特点。在生产中大规模配套应用,降低饲料成本、减少粪磷排放量的效果显著、稳定。技术开发难度大,研究成果技术的实用性、系统性、成熟性、应用成效及项目运行的机制均超过国内同类技术,取得的经济技术社会效益巨大。

3、成果名称:家畜寄生虫病监测防制新技术推广

主要完成人员:

廖党金、李江凌、戴卓建、苏学文、徐文福、曹冶、李红

主要完成单位:

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眉山市畜牧局、凉山州畜牧局、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绵阳师范学院动物应用技术研究所、洪雅县畜牧兽医局、昭觉县畜牧局、新希望乳业控股有限公司

获奖年度:

2008年

授奖等级:

二等

项目简介:

该项目通过对关键技术进行完善和规范,大幅度提高了对家畜寄生虫病的诊断监测效果,提高了养殖场和农户散养家畜的寄生虫病防治水平,解决了国内外相关技术难题。形成了适合我国现阶段农户散养和规模化饲养模式的家用畜寄生虫病防制技术体系。已成功地推广到20个省、市和四川省30余个县市,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为国家自然基金等一批项目提供了技术支持,总体水平达国际先进水平。

4、成果名称:成都麻羊的种质特性与应用研究

主要完成人员:

王杰、傅昌秀、王永、周光明、周立新

主要完成单位:

西南民族大学、四川省畜禽繁育育改良总站、成都市动物防疫监督总站

获奖年度:

2008年

授奖等级:

三等

项目简介:

该项目通过长达二十余年对成都麻羊种质特性的系统研究,对家畜品种“种质”概念进行了全新定义,同时首次将成都麻羊划分成山地和丘陵两种生态类型,并在此基础上对该品种种群能量流动态、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生长发育特性、肉奶皮品质及繁殖性能,生化与分子遗传标记等种质特性进行了全面研究,形成了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并通过应用到生产实际取得了较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5、成果名称:四川白鹅反季节繁殖技术研究与示范

主要完成人员:

马敏、刁运华、王继文、廖远勤、杨仕光

主要完成单位:

四川省畜禽繁育改良总站、四川农业大学

获奖年度:

2008年

授奖等级:

三等

项目简介:

本项目针对四川白鹅的繁殖特性以及四川省养鹅的环境条件,通过鹅舍的设计和改造,影响四川白鹅繁殖的主要环境因素的控制、强制换羽、活拔鹅毛、留种时间的调整、饲养方式的改变、全自动孵化技术的推广等技术措施的综合运用,成功地研制出一套四川白鹅反季节繁殖调控综合技术,建立了四川白鹅健康养殖的新模式,使四川白鹅种鹅在每年6-8月的非繁殖季节也能够繁殖产蛋,从而保证市场上鹅苗、肉鹅、鹅产品的全年均衡供应,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6、成果名称:牛抗小鹅瘟血清工业化生产技术研究及推广应用

主要完成人员:

龚文波、申咏红、吴越、吕品、何信群、

主要完成单位:

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成都药械厂

获奖年度:

2008年

授奖等级:

三等

项目简介:

石家庄市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 篇3

根据电子政务五年发展回顾及其趋势研究的结论,电子情报所大幅度调整了全国政务网站评估的指标体系,不再对评估对象进行简单地排名,而是在基于各项客观数据的基础上,对各级电子政务网站的特色进行研究分析,总结提炼出相关特色优势,并在此基础上,设立和颁发2008年度“中国政府网站领先奖”、“信息公开领先奖”及“中国政府网站优秀奖”共三大类奖项,达到推广和鼓励先进经验和分享优秀成果,进而促进政府网站发展的目的。

本次推荐活动测评政府网站包括有部委57个、省级32个、计划单列市及省会城市32个、地市296个、直辖市所辖区县96个、副省级城市所辖区县179个、抽样县级318个共七类1010个政府门户网站。推荐评估采用的指标体系在原由计世资讯和北京大学共同研究制定的PIT-EEE体系基础上,基于我国政府网站建设的新需求和新特点,进行了必要的修改和完善。经过众多信息化专家及单位的联合推荐和评选,所有获奖单位名称正式公布如下:

“2008年度中国政府网站领先奖”榜单

部委网站:商務部、税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

省级网站:上海、浙江、广东

计划单列市及省会城市网站:广州、杭州、大连

地市网站:苏州、绍兴、无锡、珠海、佛山

直辖市所辖区县网站:杨浦区、朝阳区、闵行区、徐汇区、西城区

副省级城市所辖区县网站:天河区、余姚市、拱墅区、上城区、西湖区

县级网站:义乌市、江都市、张家港市、上虞市、仪征市

“2008年度中国政府网站信息公开领先奖”榜单

部委网站:商务部、财政部、科技部

省级网站:上海、北京、山东

计划单列市及省会城市网站:广州、杭州、宁波

地市网站:绍兴、珠海、晋城

直辖市所辖区县网站:杨浦区、朝阳区、卢湾区

副省级城市所辖区县网站:黄埔区、拱墅区、海珠区

县级网站:义乌市、临海市、昆山市

“2008年度中国政府网站优秀奖” 榜单

部委网站:环境保护部、交通运输部、科学技术部等23家

省级网站:北京、江苏、福建等9家

计划单列市及省会城市网站:青岛、深圳和成都等9家

地市网站:晋城、扬州、中山等49家

直辖市所辖区县网站:崇文区、松江区和海淀区等25家

副省级城市所辖区县网站:秦淮区、罗湖区和南沙区等25家

石家庄市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 篇4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09年政府工作回顾

2009年,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经济形势波动带来的严峻考验,埋头搞建设,凝心谋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区十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各项工作全面推进,经济基础进一步夯实。预计全年完成生产总值84.1亿元,增长10.5%;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9亿元、53.72亿元和21.38亿元,分别增长0.2%、11.9%和10.3%;地方级财政收入完成32696万元,增长5%,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77.2%,提高5.5个百分点;全区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73.42亿元、贷款余额66.35亿元,分别新增42.25亿元和20.1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7.1亿元,增长28%;实际利用境外资金2790万美元,完成全年任务的116.3%,实现外贸进出口2056万美元,增长1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5.7亿元,增长17.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5466元、6537元,分别增长8%和9%;万元GDp能耗下降6.5%,COD、SO2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5200吨、4200吨以内。

(一)大力实施工业振兴计划,工业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把工业作为振兴经济的突破口和拉动增长的主引擎,“依托、引进、培植、壮大、放手”五措并举,产业集群化、企业集团化迈出坚实步伐,是近年来大项目建设最多、质量最好,工业经济总量大扩张、效益大提升的一年。

支柱产业快速壮大。煤炭产业规模膨胀,安阳煤矿完成技改、转入试产;光裕煤矿通过验收,达到设计产能;贵州新桥煤矿新扩井田面积1平方公里,新增储量1000万吨;区内其它5处煤矿技改顺利实施,全区新增煤炭产能175万吨,总产能达到300万吨。煤化工产业链条拉长,埃新斯公司褐煤气化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4万吨乙二醇项目通过省级立项,10万吨二甲醚项目正式投产,25万吨煤焦油深加工项目设备安装即将完成,一期投资12亿元、远期投资上百亿元的10亿立方煤制气项目全面开工,全区新发展煤化工企业6家。造纸产业稳步升级,远通纸业生产经营恢复历史最好水平,5号机安装顺利,其它4家造纸企业技改扩产全面推进,全区造纸产能达到65万吨。机械制造产业迅速扩张,同济机电实施退城进园,总部迁至薛城,新厂区正在建设;同时培植了通晟机械等6个投资过亿元、17个投资过2000万元的机械制造企业,引进了高晟、金正等电动汽车项目,全区累计发展规模以上机械制造企业43家。食品产业逐步壮大,青啤(薛城)公司扭亏增盈,生产啤酒10.55万千升,利税达到历史最好水平;新上了鞣花酸提取、海润蔬菜加工等10个投资过2000万元的食品加工项目,规模以上食品加工企业发展到17家。玻璃产业稳步发展,联兴玻璃二期实现达产,宏伟玻璃二期完成技改,全区玻璃液产能达到65万吨。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7家,总数达到191家,全额纳税过百万元企业50家,其中过千万元企业8家,工业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

中小企业全面发展。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和“全民创业工程”,30家中小企业和100家个体工商户培植成效明显,全区民营经济单位发展到8556户,从业人员13.2万人,注册资金13.8亿元,纳税额4亿元,分别增长18%、15%、20%和18%,19家中小企业跨入规模以上企业行列,初步形成了大中小企业梯次推进的良性格局。

园区功能逐步增强。立足鲁南、枣薛经济带,建设产业集聚载体,“一区四园”架构初步形成。薛城经济开发区区域环评获得省级批复,置换项目9个;精细化工园供排水、道路配套完毕,110千伏输变电站开工建设;邹坞煤化工园具备项目落地条件;陶庄煤化工园规划完成;浙江工业园张范区块完成起步区1600亩土地规划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展开,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

(二)坚持城市建设与服务业培育并重,市驻地建设迈出新步伐。围绕聚集人气、提升商机、建设名副其实的市驻地,以城市建设为载体,带动服务业提档升级,促进了城市建设与服务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城市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围绕做新旧城、做靓新区,全年共实施城建项目14个,总投资4.31亿元,是我区近年来资金投入最多、建设任务最重、拆迁面积最大、城市变化最为明显的一年。新区框架全面拉开。泰山南路、中和路、矿建路建成通车,钱江路正在施工,完成城中村拆迁47万平方米,建设安置小区3处、24.5万平方米,开发珠江花园、阳光丽舍等住宅小区4处、18万平方米。旧城改造成效明显。投资1.8亿元,整治老旧小区2个,改造背街小巷7条,铺设供水主管道8公里,清挖主泄洪道3公里,修补路面5万平方米,建设薛国大厦、金海大厦、鑫源小区等房地产项目6万平方米。城市景观建设扎实推进。实施泰山路、临山路道路综合改造,开展城区大绿化,推进沿街单位拆墙透绿,完成投资6700万元,建设街头绿地8处,栽植苗木350万株,新增绿化面积25万平方米,城区绿化率由20.4%提高到35.2%。开工建设蟠龙河湿地公园,开挖奚仲湖,高标准规划、打造小庄河两岸景观带,“一山城中秀、五河绕城流”的山水园林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创新管理方式,健全管理机制,成立临城、常庄执法分局,严格控建拆违,集中治理“脏、乱、差”,在全市率先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月考核活动,对交通主干道两侧建筑进行了统一规划设计和综合改造,城乡面貌明显改善,取得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月考核活动总评全市第一的优异成绩。

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以城市为载体,大力发展商贸物流、文化旅游业,人流、物流、商机不断聚集,发展活力显著增强。鲁南铁水联运物流园规划进一步完善,货场物流区启动建设,疏港路改造正在实施,枣庄港港口主体完成,基本具备通航条件。张范经济组团汽配物流市场发展汽车4S店8家。商贸餐饮业日渐繁荣,8家商业名店落户薛城,永丰粮食储备库投入运营,薛国文化街、龙潭美食街、薛城宾馆改扩建工程全面完成。文化旅游“四大板块”渐具雏形:蟠龙河湿地公园获评省级湿地公园,13公里滨河道路实现贯通,万亩湿地景观初步形成;民国影视文化城成功创建3A级旅游景区,二期扩建工程基本完工;冠世榴园西大门与万亩榴园连成一体,岩湖生态园配套项目加快推进;积极策划、运作“拜车神、保平安”旅游品牌,开工建设中华车祖苑和杨峪体育公园,承办了全国汽车场地越野锦标赛、全国超级卡车大赛,中央电视台均进行了现场直播,大大提高了薛城知名度。积极开展枣庄“二日游”活动,接待天津游客1.4万人次,超额完成市政府下达的任务指标。

(三)扎实推进“三农”工作,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坚持固农强基地位不动摇,强化政策推动、投入带动,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全年投入资金5.7亿元,除险加固水库9座,治理河道13.5公里,新修农村道路35.1公里,建成生态公益林5万亩,启动农村住房集中连片建设试点22个,新建农村沼气池3600个,农村通自来水、通有线电视率分别达到95%和72%,累计改造中低产田8万亩,全面完成世行项目开发,顺利通过考核验收。

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全面落实惠农政策,兑现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3557万元,发放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能繁母猪补贴941万元。扎实推进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开展土地使用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建成流转服务中心8处,新增流转土地4250亩。实施一、三产联动发展,确定“农家乐”试点3处,石榴山庄“农家乐”正在加紧建设;实施“阳光培训”工程,培训新型农民5000余人,转移农村劳动力3000余人,农民劳务收入大幅提高。

特色基地规模不断膨胀。全年粮食总产达21.37万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20万亩,发展有机食品基地3000亩,新扩优质瓜菜1.5万亩,新增林果基地3200亩,新建、改建自然养猪法养殖场57个,出栏生猪24.1万头,新建、扩建捷利木业、甘霖实业养兔场等农业龙头企业14家,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20家,外销特色农产品4.6万吨,农业“四化”水平显著提高。

(四)创新方法破解瓶颈,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明显。坚持用创新的思维和手段,在应对挑战中抢抓机遇,在开拓创新中破解难题,突破瓶颈制约,保障要素供应,项目建设快速推进。

项目储备更加充足。抓住国家“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有利机遇,突出市级以上项目包装立项,深化前期工作,积极对上争取,全年共包装立项省级项目8个、市级项目32个,2个项目列入全省扩大内需急需建设项目名单,5个项目列入全市重点项目,为项目用地、融资创造了有利条件。

项目建设强势推进。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贯穿全年的中心任务和经济工作的总抓手,实行区级领导分线作战、突出项目建设动态考核、政务督查与效能监察联动、工商四税考核一票否决,严格旬调度、月通报、季观摩,全年引进投资2000万元以上项目90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6个,区十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30工程”和全区50项重点调度项目中,除区计生妇幼综合服务中心用地正在上报待批外,其它项目均完成目标。积极配合京沪高铁、枣临铁路、枣临高速公路、枣庄港等国家、省级重点工程建设,完成71个村拆迁及地面附着物清理,为工程推进营造了良好的施工环境。

要素供应保障有力。多渠道保障项目建设用地。通过盘活存量土地、清理违约项目腾地、挂钩试点置换土地、争取省级点供指标,统筹土地使用,全年储备建设用地3600亩、供地1537亩,是历年来最多的一年。多形式运作项目建设资金。大力推进定点招商、产业链招商和产业集群招商,加强财政、金融和企业融资平台建设,依托锦阳公司运作国有资产,成立全市首家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率先开展企业钢结构资产抵押贷款业务,担保机构发展到10家,全年招商引资到位固定资产投资28.28亿元,争取扩大内需调控资金到位1.03亿元,协调金融机构为76家企业提供贷款18.56亿元,较好地保障了重点工程的资金投入。多措施节能减排。严格项目审核把关,抬高准入门槛,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海化煤业退城进园,淘汰落后产能,治理污染点源,推进清洁生产,为项目建设腾出了更多的能耗空间和环境容量。

(五)高度关注和改善民生,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成效。坚持以人为本、城乡统筹,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保障全面化,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发展成果。

社会事业协调推进。完成各类科研成果56项,申报专利技术362项,荣获“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试点区”称号。新建、改造学校6所、1.3万平方米,迁建区职业中专、技工学校、区委党校,全年投入校舍维修改造、“211工程”及义务教育保障经费3838万元,高考本科实录万人比连续7年位居全市第一。加大人口计生工作力度,加强信息核查,开展百日整治,实施动态考核,综合治理性别比,基层基础进一步夯实。举办了第二届中国奚仲文化研讨会,新建镇街文化站3处、“农家书屋”33处、农民体育健身园26处,实现“全运会”奖牌零的突破,获得“全国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先进区”称号。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开展社会公德和市驻地意识宣传教育活动,公民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

生态区建设成效明显。拆除低档电炉、焦炉、锅炉5座、立窑水泥生产线6条,关停高耗能、高污染及“五小”企业30家,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达到306天。加强污水防治,实施大小沙河截污导流、小清河生态综合治理,区污水处理厂实现正常运转,出境水质稳定达标,彻底扭转了被动局面,为我省获得国家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考核“三连冠”作出了重要贡献。围绕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开展城乡大绿化,新创省级绿化示范村5个,全区林木覆盖率达到33%,城乡生态环境不断优化。

民生保障水平稳步提升。深入实施“消零工程”,认真解决历史遗留破产企业职工和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问题,新增就业9501人,招考事业单位编制60人,应征入伍大中专毕业生65人,输出劳务5930人,再就业2861人,有效缓解了就业压力。投资9360万元,开工建设区人民医院外科病房楼,新建、改造66处镇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8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提高到100元、参合率达到96%,受益群众22.5万人次,手足口病和甲型H1N1流感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城乡居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190元、1000元,农村五保对象分散、集中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1400元、2200元,下岗人员失业保险金提高到373元,全年发放失业金、低保金、救助金1946万元,城乡困难群众生活得到基本保障。

“平安薛城”建设扎实推进。以“法治薛城建设年”为主线,贯穿平安创建工作全过程,普法依法治区进程加快。高度重视信访工作,设立社会安全专项资金,继续推行领导包案、下访、公开接访制度,解决了一大批信访难题和信访积案,被评为“全市国庆、全运会期间维稳先进单位”。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理顺镇办煤矿管理体制,开展“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年”四大战役,狠抓隐患排查治理,强化煤矿“双基”建设,严厉打击私挖盗采煤炭资源行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深入开展“严打”整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破获各类案件1954起,人民群众安全感持续增强。

(六)加快行政管理创新,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把创新作为永葆政府工作活力的有效手段,以行政管理创新推动了政府工作提速增效。继续坚持政府常务会议定期学习和部门周五集中学习制度,政务人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进一步提高。大力推进政务公开,编撰政府大事记,编发《政务动态》,开展网上评议政府部门活动,公开区长电子邮箱,通过区长公开电话和区长邮箱,全年办理、答复群众来电来信511件,网上办理审批事项126件,办结率、群众满意率均达到100%;建立健全重大事项报告、重点工作进展信息报送制度,坚持重大决策论证、重点项目会审、民生事项听证,主动接受区人大法律监督、区政协民主监督,办复代表建议52件、委员提案122件,举行听证3次,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深入开展思想纪律作风整顿,强化执行力和落实力建设,实行经济工作动态考核、民主评议职能部门业务科室,倡导“马上就办”,强化效能监察,政府工作进一步提速。制定了规范政府性投资项目招投标监管意见,建立政府采购、审计和招投标中介机构信息库,成立政府性投资项目审计办公室,加强政府性投资审计,深入开展纠风治乱,对建筑市场秩序、招投标市场交易、单位小金库及非税收入“收支两条线”等进行集中清理整顿,政府廉政建设取得新成效。物价、气象、残联、档案、老龄、外事、侨务、应急管理、地震预防、民族宗教、技术监督、工农关系、妇女儿童、民兵预备役等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

各位代表,2009年,面对严峻多变的经济形势,日趋激烈的竞争态势,我们和全区人民一道,用智慧和勇气、团结和拼搏,在迎接挑战中逆势而上,在攻坚克难中加快发展,圆满完成了既定目标,取得了好于预想的成绩,各项事业在原有基础上迈出了更加坚实的一步。之所以全区继续保持风正劲足、心齐气顺、政通人和的大好局面,主要得益于区委的科学决策、坚强领导,区人大、区政协的鼎力支持、有效监督,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同心同德、合力攻坚。之所以重大工程建设实现突破,发展活力持续增强,城乡面貌明显改观,主要得益于我们抓住了牵动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突出工业经济、城市建设和服务业三大重点,举全区之力推进一批事关全局、着眼长远的战略项目、基础工程,牢牢把握了工作主动权,为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之所以全区大局和谐稳定,群众满意程度明显提高,主要得益于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化解社会矛盾,认真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困难时期保持民生投入力度不减,人民生活水平没有因金融危机影响而降低,群众利益没有因发展力度加大而受损,政府工作赢得了群众的认可,凝聚起了强大的发展合力。之所以政府工作高效运转、扎实推进,主要得益于我们坚持不懈地加强自身建设,创新行政管理机制,政府系统行政执行力和落实力实现了新的提升。成绩的取得,是全区上下齐心协力、拼搏进取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政府,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广大干部群众、驻薛单位、驻薛部队和武警官兵,向关心支持薛城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前进的道路上还面临许多困难,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工业基础依然薄弱,缺少企业集团和骨干企业支撑,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城市基础设施仍不完善,距市驻地标准差距较大;服务业发展依然滞后;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财政收支矛盾依然较大,财源建设仍需加强;社会保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繁重;政府自身建设、廉政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等等。对此,我们已经引起足够重视,并将在下步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0年政府工作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

2010年是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我区彻底摆脱困境的关键年,实现经济振兴的攻坚年,重回全市第一方阵的翻身年。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然存在,国内经济回升内在动力仍然不足。我们既要充分估计前进中的困难,更要看到发展中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中央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枣庄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扶持政策陆续落实,为我们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六大交通基础设施”在我区汇集,使我区交通枢纽的优势进一步凸显;两次奚仲文化研讨会、两次全国性汽车赛事、动车组停靠,进一步提升了我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经过连续三年的努力,远通纸业、10亿立方煤制气、25万吨煤焦油深加工、城南新区建设、鲁南铁水联运物流园等一批重大工程相继实施,极大地提振了干部群众的信心。只要我们抓住一切可用机遇,利用一切有利条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动摇,不懈怠,拼全力,就一定能够推动薛城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好更快地发展。

今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按照“稳增长、调结构、促消费”的要求和区委确定的“12345”工作思路,围绕打造“城市新门户、物流新枢纽、煤化工新园区、制造业新基地”目标,加快聚集产业、聚集人气,坚持投资拉动、结构调整并举,振兴工业经济,统筹城乡建设,提升三产档次,强化农业基础,增加群众收入,优化发展环境,建设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的新薛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7%,地方级财政收入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9%,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9‰以内,万元GDp能耗下降5.7%,COD、SO2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6880吨、4400吨以内。重点抓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全面振兴工业经济,增强赶超发展支撑力。坚持大集团带动、大企业引领、大项目支撑,升级改造传统产业,做大做强新兴产业,扩张总量,提高质量,提升工业经济综合实力。

培育企业集团、骨干企业。大集团、大企业是现代工业发展的趋势,也是夯实工业基础、增强区域竞争力的关键。把培育企业集团、壮大骨干企业作为振兴工业经济的重中之重,按照企业集团运营模式,规范运作安阳矿业、安泰煤业两大集团,鼓励其主业做大、多业发展,增强带动力和支撑力;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一定规模、核心竞争力较强的企业,制定扶持政策,分类指导,通过资本运作和产权联合等形式,推进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重组,加快培育一批以名牌拳头产品为龙头、主导技术优势突出的大型企业集团。培植壮大骨干企业,以青啤(薛城)公司、薛焦化工、天元化工、联兴玻璃等50家纳税过百万元的现有企业为重点,加强运行监测,优化资源配置,加快技改扩能,膨胀规模,提高效益,促其尽快做大做强。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按照“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改变单纯依靠资源的传统发展方式,积极引进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传统产业新型化、支柱产业多元化、新兴产业特色化,构建与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相适应的现代工业体系。大力发展煤化工产业,确保10亿立方煤制气一期安装设备,25万吨煤焦油深加工项目投产运营,4万吨乙二醇项目启动建设,延伸上下游产品,拉长产业链条,促进煤化工产业纵深发展。优化提升造纸产业,以远通纸业为龙头,围绕提高产品档次、增加附加值,加大协调力度,确保年产20万吨高档牛皮卡纸的5号机投产运营,着手实施年产40万吨高档特种纸项目,技改提升海象、德容、运河纸业等企业,进一步膨胀产业规模,力争3年内全区造纸产量达到100万吨。着力扶持机械制造产业,重点培育同济机电、北斗制冷、金纺印染、高晟电动车等企业,加快吉通制管、锦辉锻造、通晟机械、恒邦精密铸造、金正电动车等项目建设,增强企业带动力和产业集聚力;引导企业加强产、学、研联合,研发核心技术,开发自主品牌,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名牌产品嫁接联姻,引进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一批利用高新技术改造的传统产业示范企业,增强产业整体实力,促进纵向配套、横向协作发展,尽快实现由“薛城加工”向“薛城制造”、“薛城创造”转变。严格控制落后产能,拆除愚公、金兴等立窑生产线,逐步退出水泥等高耗能行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构筑产业集聚载体。园区是承接产业转移、加速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是内引外联、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前沿和窗口。围绕建设新型生态煤化工基地,依托现有企业、技术,争取鲁南煤化工工程技术研究院落户,孵化、吸引更多的项目向精细化工园、邹坞陶庄煤化工园聚集,打造全市“煤化工新园区”。进一步完善薛城经济开发区功能,重点扶持矿用设备和纺机风机产业,引导更多的配套企业向开发区聚集;充分发挥张范位于枣薛经济带重要节点的优势,借助浙江工业园建设机遇,高标准规划建设张范经济组团,抓好华信国资电缆等项目建设,着力引进、扶持一批汽车制造、电动车项目,打造全市“制造业新基地”。

(二)努力改善城市形象,打造鲁南城市新门户。深入开展“城市建设攻坚年”活动,进一步完善设施,提升功能,规范管理,彰显特色,树立门户城市新形象。

突出抓好城乡规划。遵循城市总体规划,高标准编制城南新区控制性详规和主要地段修建性详规,积极配合市规划部门做好新城南部区域及京沪高铁站周边规划,统筹抓好城市西部、北部区域的规划编制。按照枣庄中心城区重要组成部分和卫星镇发展定位,陶庄镇、邹坞镇围绕发展重化工业,张范镇围绕建设浙江工业园、打造枣薛经济带的重要组团,沙沟镇围绕发展城郊经济,周营镇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做好城镇功能和产业规划编制,以规划引领城乡建设,加快与枣庄中心城区对接融合,实现一体发展。

着力完善基础设施。以道路建设为先导,配套完善中和路、矿建路,加快建设钱江路,开工建设珠江路、湘江路,适时启动薛周路北段、昆仑山路、东外环路南段建设;协调打通永兴东路、黄河东路、东外环北段,畅通与枣庄新城的连接;筹划改造与周边县市的连接道路,形成快速便捷的交通网络体系,增强聚集和辐射带动能力。以提升服务功能为重点,扩建长江水厂,实施集中供热工程,整治背街小巷,完善供排水、供气管网,改造汽车站,抓好老年福利服务中心和儿童福利院运营;高标准建设水系景观,扩挖奚仲湖、仲虺湖,改造蟠龙河、小庄河、小沙河,加快建设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枣庄西城区。

大力加强城乡住房建设。抓住省市政策扶持机遇,加大棚户区改造、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力度,以大建设带动大改造、实现大变化。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综合开发、分步实施”的原则,改造火车站广场、燕山路两侧、东小庄村、陶庄工矿区等棚户区57万平方米。继续推进城南新区6个城中村改造,抓好东姚、邵庄、西小等32万平方米安置小区建设,完成东姚、西姚、邵庄3个城中村改造,建设泉兴华庭、奚仲花园、盛世国际花园等住宅小区,全年开发房地产100万平方米,配套建设一批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继续推进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每镇选择有条件的2—3个村实施集中搬迁,全区建设连片住房6100户、分散住房3300户,改造危房4600户。

全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以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统筹抓好泰山路、临山路、黄河路、沿河路等城区主要道路综合改造,继续实施城区绿化、亮化工程,规范沿街门市广告牌匾,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启动临山路数字化管理试点,落实“门前五包”,推行“双包双考核”,严格控建拆违,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网格化水平。结合社会公德和市驻地意识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制度约束,引导公众模范遵守城市管理法规,自觉参与城市管理,坚决曝光、处罚各类破坏公共设施、丑化城市形象行为,努力营造文明优美的城市环境。

(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培植经济增长新亮点。把繁荣发展服务业作为调结构、促消费的重要举措,完善载体,提升档次,全面构建符合市驻地标准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完善生产性服务业功能。依托铁路货场和枣庄港,规划建设货场物流区和临港物流区,争取铁路部门设立战略装货点、建设铁路专用线,筹划建设煤化工专用码头、旅游码头,完成疏港路改造,完善物流中心、信息平台等配套设施,引进一批大型仓储、物流项目,加快发展临港经济;结合张范经济组团规划、建设,完善汽配物流市场设施,运作产业配套项目,新建2家汽车专卖店,抓好银海药业物流园项目建设,增强区域物流综合服务功能,打造鲁南物流新枢纽。借助京沪高铁枣庄站中央商务区建设,开发、建设高档写字楼、商务会馆,吸引周边大企业、大集团总部入驻,大力发展商务经济、总部经济,积极培育金融保险、中介服务、信息咨询等新兴业态,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筹建旅游集散服务中心,引进一批高档休闲娱乐场所,聚集更多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活力。

提升生活性服务业档次。进一步完善城区商业设施,抓好贵诚购物中心改造,推进传统商贸业态提档升级。以“四引、七个一”为抓手,突出小庄河、小沙河沿岸和火车站广场等重点区域,建设一批精致、高档特色商贸街区,引进一批购物广场、大型超市、高档品牌连锁店和餐饮名店,启动建设银座商城、银兴影视文化中心,全面提高消费档次和服务水平。加快城乡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健全便民服务网点,增强配套服务功能,吸引不同人群消费,进一步提升区域人气。

(四)统筹城乡发展,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强化基础、调优结构,壮大龙头、培植特色,全面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努力夯实农业基础。投入资金6000万元,抓好河道疏浚、林网绿化、饮水安全、沼气建设等工程,完成蟠龙河南支改道、小营水库后续治理,改造中低产田1.2万亩,新建、完善镇村林网1.5万亩,解决农村1.2万人饮水问题;加大支农惠农力度,扎实开展“双十双百”工程,严格落实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及时发放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帮扶经济薄弱村12个,切实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全力提升传统农业。围绕优质瓜菜、食用菌、林果、生猪、长毛兔等特色产业,膨胀特色基地规模,推进农业“四化”进程,争创国家级蔬菜标准园500亩,新扩优质瓜菜基地1.5万亩、林果基地1000亩,建成小麦、玉米高产方4万亩,推广良种良法30万亩,新建标准化养殖场40个、畜牧小区20个。依托现有优势产业,抓好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新型合作组织,扶持5家农业龙头企业实施技改扩建,新上一批农业龙头项目,切实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推进一三产联动发展。充分发挥市驻地优势,借鉴外地“农家乐”经验,鼓励农民从一产向三产转移,实现本土就业、增收致富;精心选择、规划一批特色村庄,挖掘特色资源,实施景观化打造、特色化建设,完善种养、观赏、住宿、餐饮服务功能,改变传统生产模式,大力发展城郊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开辟农民增收渠道。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新模式,鼓励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参与土地流转,实行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切实提高农业规模效益。

(五)加快提升文化旅游业,增强区域文化软实力。把发展文化旅游作为推进城市转型的重要内容,挖掘、包装、推介特色文化,促进文化与旅游经济、休闲经济相结合,丰富旅游文化内涵,全力打造旅游输入型城市。

挖掘特色文化资源。积极保护、传承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力弘扬奚仲“探索创新”、孟尝君“崇礼尚义、兼容并蓄”等优秀文化传统,深入挖掘、整理奚仲造车、中陈郝古瓷窑、墓山汉墓群等历史文化资源,铁道游击队红色文化资源,鲁南大鼓、山东快书、薛城唢呐、张范剪纸、洛房泥塑等民间文艺、民俗文化资源,微山湖、蟠龙河等湿地文化资源,搞好包装、策划、推介,打响“奚仲故里”、“红色胜地”、“车赛之都”等特色文化品牌。融合传统文化精髓与时代价值追求,培育薛城城市精神,增强区域凝聚力,提升核心竞争力。

完善文化旅游载体建设。把奚仲造车文明与现代汽车文明统筹规划、开发,加快中华车祖苑车神广场、奚仲纪念馆建设,规划、建设杨峪体育公园,完善“三车一马”场地设施,发展汽车制造、销售、休闲、服务等配套业态,打造“车赛之都”。围绕“湿地高尔夫”业态,完成蟠龙河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编制,扩挖三大水面(西丁段、东仓段、田湾段),基本形成城市湿地景观。突出民国建筑风格,确保民国影视文化城二期建成运营,筹建铁道游击队纪念馆(奚仲阁),打造城区地标景观。着眼发展民俗风情游,重点抓好冠世榴园西大门景区建设,加快岩湖生态园、石榴山庄“农家乐”项目进度,打造独具特色的鲁南民俗风景区。

抓好文化产业运作开发。扎实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组织出版《奚仲文化丛书》、拍摄《车神奚仲》电视剧,策划、运作“车神祭拜”活动,把奚仲文化与现代汽车文明有机结合,适时举办以汽车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赋予奚仲文化新内涵;办好全国汽车场地越野锦标赛、全国摩托车场地越野锦标赛、全国汽车拉力锦标赛、海峡两岸四地邀请赛等重大赛事活动。配合枣庄“二日游”促销活动,开发奚仲挂件、张范剪纸、洛房泥塑、特色名吃等旅游产品,策划、举办美食文化节、民俗文化展、山东快书和唢呐大赛等各类特色演艺活动,培育演出市场,真正吸引游客、留住游客,努力把“二日游”做成“多日游”、休闲游、度假游。

(六)继续坚持大项目带动,增强区域经济发展后劲。坚持转变发展方式与调整产业结构相结合,争取上级资金与引导各方投资相结合,产业发展项目与基础设施项目相结合,大力度、高质量策划实施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夯实发展基础。

引资引智并举,激发经济活力。把招商引资与“城市新门户、物流新枢纽、煤化工新园区、制造业新基地”的发展定位相结合,根据全区优势产业和重点企业发展需求,实施产业、产品和项目专业招商、按需选资,加快引进一批龙头带动和产业配套项目,膨胀产业集群,拉长产业链条,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和效益。抓住浙江工业园建设契机,面向浙江等发达地区大力开展定点招商、小分队招商,适时举办系列产业专题招商活动,确保招商实效。认真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放宽市场准入,拓宽民间投资渠道和领域,调动区内民间投资的积极性。依托现有外资企业,大力开展以外引外、以商招商,鼓励增资扩股,支持技改扩产,努力实现利用外资新突破;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调整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引导出口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扩大出口份额。创新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技能型人才,引进一批专业型人才,为加快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全力突破重大项目,夯实发展基础。继续加大对京沪高铁、枣临铁路、枣临高速公路等重大工程的服务力度,为国家、省、市重点项目建设提供环境保障。健全区内项目异地落户利益分配机制,积极破解土地、资金、环境制约,在加快推进25万吨煤焦油深加工、吉通制管、建宇钢构、雪峰制冷、人民医院外科病房楼以及职业中专、区委党校迁建等续建项目的同时,重点抓好10亿立方煤制气、华信国资电缆、远通纸业5号机等15项工业项目,蟠龙河湿地、鲁南铁水联运物流园、银兴影视文化中心等15项服务业和文化旅游项目,城市集中供热、城南新区路网、疏港路等15项城乡基础设施工程,燕山路改造、火车站广场棚户区改造等15项城乡住房工程,以项目建设促投入、带产出,扩总量、增后劲。对确定的重点建设项目,继续实行区级领导帮包责任制,分线作战,动态考核,定期督查,加快推进,促进项目早日竣工投产、发挥效益。

(七)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快建设和谐薛城。

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就业援助制度,实行“政府买岗”,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大对“4050”人员、下岗人员、复退军人和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扶持力度,减少“双零”家庭。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推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和城乡低保标准,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失地农民保障,最大限度地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提高区镇(街)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津贴补贴,增加农村教师工资,逐步实现城乡教师工资标准统一,使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

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快科技事业发展步伐,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统筹发展职业教育,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抓好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提高全区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扎实做好人口计生工作,全面推行城市社区“四化”和村民自治“六化”工作机制,完成计生信息“村村通”工程,完善计生动态考核和信息月指令考核,确保计生经常性工作落到实处。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城乡医疗卫生网络体系建设,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和传染病救治体系,全面实施农民健康教育和新农合“一张卡”工程,强化卫生监督执法,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能力。繁荣公益性文化事业,推进镇街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建设,加快农村有线电视推广和数字电视信号转换步伐,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承办好全省象棋锦标赛,筹备参加第二十二届省运会,提高体育竞技水平。统筹抓好气象、侨务、老龄、档案、残疾人、民族宗教、地震预防等各项事业。

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突出化解矛盾纠纷、社会管理创新和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建立健全多元纠纷解决机制,依法处理信访问题,畅通民意诉求渠道,有效化解矛盾纠纷。持续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进一步提高市民的道德文明素质。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资金投入,突出抓好煤矿、非煤矿山、危化品、交通运输等重点行业和关键部位的安全生产,毫不放松地抓好食品安全监管,保障群众生命安全。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实施网格化布警,强化人防、物防、技防,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社会稳定。加强应急管理,完善各类预案,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营造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

三、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今年是我区加快弯道超越、实现经济社会大发展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政府工作有更大的作为,需要政府工作人员付出更大的努力。我们将坚持不懈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切实履行好管理和服务职能,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振兴。

(一)振奋精神,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今年全区实施的重点工程多、开工建设的项目数量多,萎靡不振、松松垮垮,只能贻误时机,坐而论道、无所事事,必定影响事业。在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面前,全体政府人员既要头脑冷静、科学务实,更要坚定信心、奋发有为,时刻保持工作第一、事业第一的拼劲,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韧劲,敢担风险、敢抓敢干的闯劲,事事树立大目标、大追求,时时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先人一步谋事,快人一拍干事,不断拓宽新视野、开辟新途径、打开新天地。

(二)狠抓落实,增强政府行政执行力。执行力是做好政府工作的关键。各级政务人员要进一步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切实增强解决问题、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的能力;进一步强化服从意识、执行意识,决策前积极建言献策,决策后不折不扣执行;进一步突破思维定式,创新方式方法,打破现有分工,抽调精兵强将,集中优势兵力,打好重大工程、重点项目攻坚战。自觉接受区人大的法律监督、区政协的民主监督和人民群众的社会监督,健全决策机制,加强绩效评估,严格责任追究,推进工作落实。

(三)勤政为民,提高政府公信力。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实事,常办聚人心、暖民心的好事,倾注真情帮困、扶弱、济难,真正把好事办到群众急需处,把实事办到百姓心坎上,言必行、行必果,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加强政府与群众的沟通联系,推进政务公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政务信息、行政审批、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为群众生活、企业发展、项目建设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以沟通消除隔阂,以服务增进感情,以真诚共建和谐。

(四)廉洁从政,树立清正廉洁的公仆形象。抓好廉政建设,关键在制度,关键在落实。认真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以制度制权、理事、管人。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制度,严查单位小金库,加大对重点资金、重点项目的审计监督和行政监察,做到财政资金运用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行政权力运行到哪里、监督就落实到哪里,确保权力在阳光下操作、在监督下运行。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继续实行公用经费零增长,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加快发展上来。加强教育、管理和监督,努力建设一支作风过硬、廉洁奉公的公务员队伍。

株洲市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 篇5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查,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过去五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市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紧扣“推进跨越发展、构建和谐株洲”工作主题,全面履行职责,圆满实现了任期目标。

这五年,是综合实力大幅提升、改革开放不断突破的五年。全市GDP由2002年的343.95亿元增加到710亿元,增长1.1倍。财政收入从24.4亿元增加到67.6亿元,增长1.8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83.3亿元增加到276亿元,增长2.3倍。规模工业增加值从79亿元增加到245亿元,增长2.1倍。交通装备制造、有色冶金及深加工、化工、陶瓷、农产品加工、服饰等六大产业集群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70%。工业园区建成面积扩大到24.2平方公里,入园企业442家。年均粮食总产量达到182万吨,年出栏生猪增加到480万头。农产品加工企业扩大到2680家,加工产值四年翻了两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206家。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出台实施,芦淞市场群通过提质改造,成为中西部地区唯一的中国十大专业服装市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37亿元增加到245亿元,增长78.8%。成功创建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炎帝陵成为全省三大国际旅游品牌之一。房地产、现代物流、金融、保险、证券等服务业都有长足发展,上市公司增加到7家。在2006年全国百强城市综合实力排名中,我市列第56位,跃居中部六省非省会城市之首。

市属国有企业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改制企业焕发出勃勃生机,实现增加值由38.5亿元增加到108.6亿元。支持在株洲的中央、省属国有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接收单位1172个、离退休人员3.8万名。不断深化城管体制改革,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在全国首创“同城合一”的招投标体制。在全省率先撤销行业管理办公室。平稳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全面取消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减少乡镇31个、行政村312个,农民人均减负129.4元。民营水利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国有资产监管、投融资、事业单位、要素市场等领域的改革全面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42%提高到55%。利用外资8.1亿美元,引进内资325亿元。外商投资企业增加到180家,来株洲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达到9家、中央企业达到10家。进出口总额从3.8亿美元增加到10.1亿美元。国际、国内友好城市分别增加到6个和5个。对口支援扎囊、泸溪和接收三峡移民工作圆满完成任务。

这五年,是城乡面貌大为改观、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的五年。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相继获得国家批准。新建中环大道等城市主次干道36条、跨湘江大桥2座,改造小街小巷85条。体育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文化园二期、天鹅湖、白石港流域治理、建宁港治理一期工程顺利完成,湘江株洲县段百里大堤全面整修,城区段4个防洪闭合圈基本形成,3个排渍站完成改造投入运行。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10个重点村成为样板村,105个示范村全部有主导产业,345个村完成整建规划,1000个整治村呈现出新的气象。小城镇建设完成投资34.7亿元,全市城镇化水平由39.8%提高到47%。投入19.2亿元加强水利建设,连续五年获得全省“芙蓉杯”。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3.9亿元,改造中低产田23.8万亩。完成工程造林64.6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9.5%。交通建设完成投资76.2亿元,新建和改造公路5093公里,其中新增等级公路1780.3公里。106国道株洲段改造全面完成,醴潭高速建成通车,衡炎、长株高速建设进展顺利,网朱等4条干线公路开工建设。株洲航电枢纽竣工发电,洮水水库完成投资2.6亿元。天然气成功引入株洲市区和醴陵。建成沼气池4.3万个。新建和改造变电站17座,农村实现了户户通电。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7934元增加到14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868元增加到4900元,年均分别增长12.8%和11.3%。发放住房公积金个人贷款15.1亿元,在全省率先实行经济适用房货币补贴,市区人均居住面积由16.5平方米增加到28平方米。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以及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全面实施,社保体系进一步健全。新增城镇就业20.03万人。发放城乡“低保”资金3.6亿元。新建和改造乡镇敬老院95所,“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由8%提高到24%。投入1.1亿元,帮助3.02万人脱贫致富。市区空气质量明显好转,湘江水质由四类改善到三类。连续9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连续4年分别实施并圆满完成市10件实事,人民群众得到较多实惠。

这五年,是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社会管理切实加强的五年。市本级投入37.95亿元,支持发展各项事业。争取省级以上科技项目331个、资金2亿元,成为国家级电动汽车示范城市、全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城市和国家专利产业化试点基地,两次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称号。投入4.6亿元,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32万平方米,在全省率先消除D级危房。筹资7821万元,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补助了贫困寄宿生生活费。圆满完成城区基础教育布局调整,城区入学难问题基本解决,1.1万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近入学。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民办教育蓬勃发展。投入1.2亿元,新改扩建公共卫生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和10所疾控中心、6个传染病隔离区、104所乡镇卫生院。五县市和天元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平均参合率提高到87.9%,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覆盖面达95%。抗击“非典”和禽流感取得重大胜利。一批文化精品荣获全国、全省“五个一工程奖”,炎帝广场、文化园世纪广场被评为全国特色文化广场,“炎帝陵祭祀”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承办省十运会和第七届残运会取得圆满成功。无偿献血、扫黄打非、民族团结等工作获得全国先进,人口与计生工作保持全省领先。妇女儿童、老龄、慈善、档案、市志、气象等事业都有新的进步。

加大“平安株洲”创建力度,连续第三次获得四年一评的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地市称号,是全省唯一获得“长安杯”的市州;连续三年荣获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市州称号(2004-2006)。深入开展扫黑除恶行动,依法整治黄赌毒问题,在全省公众安全感民意测评中,株洲民众安全感指数名列前茅。认真贯彻《信访条例》,健全领导接待日等制度,信访工作进一步加强。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专项整治力度,各项控制指标逐年下降。建成社区服务用房116栋7.1万平方米,社区服务和管理体系不断健全,工作经验在全国推广。切实加强对重点项目、重大事项的监察和审计,深入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行动,政风和行风持续好转。大力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严厉查处各类市场违法犯罪行为,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规范。积极拥军优属,加强民兵预备役工作,连续第三次、第四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人防工作获得全国先进。

这五年,是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民主法制稳步推进的五年。深入贯彻行政许可法,不断完善政府工作规则等规章制度,依法行政工作进一步加强。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行政审批事项由1788项减少到377项,电子政务内网及公文传输系统建设经验在全省推广,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完善公务员公开考试录用制度,加强教育培训和考核考评,队伍素质进一步提升。推动政企、政事、政资、政府与中介机构“四分开”,构筑公共财政框架,大力开展“企业服务年”、“项目建设年”活动,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以及人民政协等多方面的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068件,政协委员提案1210件,答复率、见面率均为100%,满意率99.8%。“四五”普法获得全国先进,“五五”普法全面铺开,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显著增强。稳步推进村(居)民自治,基层民主不断扩大。政务公开力度加大,阳光行政深入人心。

2007年是本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为了给全市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我们尽心倾力,扎实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市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在推进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工作主要突出了四个重点:一是始终突出产业发展。深入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推动中材、华新新型干法水泥和攸县煤电一体化、株洲航空城、电动汽车、株冶节能减排等一批投资过10亿元、50亿元甚至上100亿元的项目顺利开工,投资30亿元、年产整车20万台、年销售收入150亿元的“北汽控股”南方制造基地落户株洲。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完成园区固定资产投资57.1亿元,园区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株玻、湘运、株起等市属国企改革基本完成。建成首批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培育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10家。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增农产品加工企业74家。大力开发旅游产品,旅游总收入增长14.8%。积极参加节会招商活动,引进外资2.4亿美元、内资107亿元,分别增长23.8%和32.1%。二是始终突出城市提质。拆除了3个跨湘江大桥收费站。城市绿地面积增加到3355公顷,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分别提高到38.6%和40.1%,市区公园增加到14个,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一举成功。积极实施城市清洁工程和亮化工程,市容市貌明显改观。三是始终突出基础建设。完成了天元大桥、建宁大道、沿江防洪景观道路河东段一期的建设和长江广场、长江北路的改造,开工建设湘江五桥、田心立交、东环北路、新塘东路、泰山西路、铁西南路、石宋大道西段、沿江防洪景观道路河西城区段等项目。促成长株潭公交顺利开通。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300个村庄整建规划编制完成。投入5亿元,完成各类水利工程3万处。四是始终突出改善民生。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高标准通过“两基”国检。市中心医院开工建设。炎帝文化艺术中心完成立项,株洲影剧院动工改造。在全省率先完成了城区20万户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农村广播电视“户户通”新增用户4.1万户。推进体育中心对外招商,服务群众的作用得到发挥。首届读书月活动反响良好。两次提高城区“低保”标准共50元,人平每月达到220元。科学决策,果断处置,战胜“圣帕”台风等自然灾害,夺取了抗洪救灾的胜利。整顿关闭小煤矿59家,查处烟花爆竹非法生产、经营点385个,积极整治合泰、龙泉地区“三合一”消防隐患,杜绝了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应急体系初步建立,应急管理逐步规范。切实加强环境保护,推广清洁能源,市区空气质量进一步提高。

回顾过去五年,我们深刻体会到,做好政府工作,必须把解放思想作为第一法宝,转变观念,转变职能,转变作风,以创新的思维、宽阔的视野、市场的手段,破解发展难题,激发发展活力,开创发展新局面;必须把推动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认真履行好抓发展这一首要职责,始终围绕又好又快发展想问题、办事情、下力气;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第一政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必须把团结奋斗作为第一保障,坚决服从市委的统一领导,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积极争取方方面面的支持,努力调动上上下下的积极性,形成谋发展、抓改革、搞建设、保平安的强大合力。

各位代表,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市委正确领导,市人大、市政协支持监督的结果,是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参政议政和全市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驻株洲部队官兵和全市人民,向关心支持株洲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前进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结构不优,城市功能不够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社会稳定压力较大;思想观念需要进一步创新,政府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制度建设存在薄弱环节,消极腐败现象仍然存在,等等。所有这些问题,我们一定高度重视,认真研究解决。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总体构想

抢抓机遇,容不得我们有片刻迟疑;应对挑战,不允许我们有丝毫懈怠。面对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难得的历史机遇,我们务必敢闯、敢试、敢冒,创造独特的体制优势、优越的环境优势,让株洲成为投资的洼地、创业的沃土、生活的乐园;面对货币政策从紧、区域竞争加剧的严峻形势,我们务必知难而进、迎难而上,以责无旁贷的使命感、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在新的起点上阔步前进,在新的机遇中加速提升,在新的挑战前励志跨越,实现株洲又好又快发展。

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坚持推进跨越发展、构建和谐株洲,继续实施产业兴市、科教先导、城镇带动、文化提升四大战略,着力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着力转变发展方式、保护生态环境,着力改善民生、促进和谐,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市化,为建设开放、文明、繁荣、宜居的株洲而努力奋斗。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是:GDP和财政收入五年翻一番,到2012年,GDP力争达到1500亿元,财政收入力争达到150亿元;人均GDP超过350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3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全国交通管理模范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城市综合实力继续保持中部非省会城市第一,力争跻身全国50强。同时,我们将集中财力,集中精力,实施10大基础性、公益性建设。

这10大建设是:

1、百万农民受益的洮水水库。

2、穿越茶陵、炎陵的衡茶吉铁路。

3、纵贯四县(市)的醴炎高速(岳阳至汝城高速公路株洲段)。

4、贯通城区东西主干道的湘江五桥。

5、连接武广客运车站与市区的炎帝大道。

6、融道路、防洪、景观于一体的湘江生态经济带。

7、日处理能力15万吨的河西污水处理厂。

8、作为市民重要文化阵地的歌剧大剧院。

9、定位全省市州一流的中心医院。

10、全国颇具影响的职业教育大学城。这10大建设,对株洲发展具有重大支撑作用。我们完全可以充满信心,通过这10大建设,株洲创业的条件必将更加优越,人民的生活水平必将更加提升,发展的后劲必将更加强大!

(一)不断提高新型工业化水平

坚持走以循环经济为主导、以“两型产业”为支撑的株洲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壮大规模经济,优化产业结构。

打造产业旗舰。全面实施“5115”工程(5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过100亿元,10家企业过50亿元),加大政策引导,提供优质服务,支持15家企业年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元,税收过80亿元。推动交通装备制造、有色冶金、化工、陶瓷、农产品加工、服饰六大产业集群优化升级。同时,加强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发展风电装备、汽车、航空工业、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打造一批年销售收入过50亿元、过100亿元的新产业群。

优化产业布局。继续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整合现有工业园区,明确发展定位,延伸产业链条,鼓励优质资源、优势企业向特色园区集中,把园区打造成为区域经济的核心增长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完善服务体系,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的新格局,2012年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60%。按照抓大企业是抓重头、抓中小企业是抓源头的思路,坚持扶优扶强,积极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促进大中小企业齐头并进、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区位交通优势,更加注重提升三产业,将芦淞市场群打造成在国内更具影响力的服饰市场,带动完善三产业基础设施体系;大力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打造以炎帝文化、红色教育、工业文明为核心的精品旅游线路,努力把株洲建设成为区域性物流中心和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激发产业活力。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加强专利保护和品牌建设,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力争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55%。发挥人才在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支持创业兴业,保护创业成果,充分聚集各类创业资源,激活各类创新要素。巩固市属国有企业改革成果,帮助在株洲的中央、省属国有企业搞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和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引导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内对外开放,抓好招商引资,扩大产品和劳务出口,不断提高经济外向度。

(二)进一步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按照“东提西拓、合拢三角”的总体构想,高起点规划城市,高标准建设城市,高水平管理城市,把株洲建成适宜创业、适宜居住、适宜旅游的城市。

推进城市提质扩容。树立规划龙头地位,继续完善城市总规,抓紧制定各类控制性详规、修建性详规,努力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增强规划的执行力、约束力。引进国际一流的规划、设计和施工理念,着力建成一批有品位的标志性工程、标志性建筑,打造有影响的标志性建筑群、标志性区域。加快更新提升河东老城区,致力让老城区的面貌明显改观。积极拓展云龙新城、武广客运株洲站、东大门、凿石山、新马、枫溪、渌口等“七大片区”。

完善城市配套功能。建成石宋大道、新塘路、田心立交、东环北路等重点工程,规划建设铁东路等主次干道,完善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开辟城市第二水源。进一步加强城区水系建设,改善湘江水质。加快建设长株高速、武广客运专线,推动长株潭城际轻轨、融城大道尽早开工,积极参与长株潭客运公交化和公交同城化,方便群众快捷出行。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以创建工作为总揽,加强城管综合执法,完善城管环卫设施。加大对企业、学校、车站周边和“城中村”、集市等脏乱差治理力度,改善市容市貌。继续加强社区建设,增强服务功能。理顺城管体制,提高管理绩效。着力提升市民素质,调动全民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

(三)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坚持城乡统筹发展,落实“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方针,发展农业生产,壮大县域经济,改善农民生活,建设“村民富、村庄美、村风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加强农村基础建设。抓紧建设对县域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衡炎、界茶高速公路,建成网朱等11条干线公路,加快公路通乡达村入组步伐,着力打造快速交通圈。继续加强以水库除险保安、渠道防渗、农业综合开发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建设,全面解决农民饮水安全问题,扩大农村自来水覆盖面。继续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大力发展农村广播电视事业,提高通信传输质量。加大村庄规划编制和村容整治力度,进一步抓好以退耕还林、水土保持、能源开发为重点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县城和小城镇建设步伐,全市城镇化水平提高到55%。

提高县域经济水平。积极做强做大县域经济,尽力帮助解决资金、项目、土地、人才、技术等方面的难题。稳定粮食生产,引导和支持集约种植、规模养殖,壮大优质米、竹木、肉食、油脂、果蔬等五大优势产业。继续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行动,打造特色品牌,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农业比较效益。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200亿元。支持城区工业向县域延伸,推动县域优势产业集聚发展,逐步形成以高效农业为基础、农村工业为主导、休闲观光和流通服务业为重点的县域产业发展新格局。

增强农村发展活力。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健全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积极化解乡村债务,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统筹推进农村金融、土地流转、粮食流通、集体林权等各项制度改革。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农产品加工流通体系、农业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继续实施农民素质工程,大力开展务农技术培训和务工技能培训,培育新型农民,促进乡风文明。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完善村民自治。

(四)积极推进生态株洲建设

大力开展“蓝天碧水绿地行动”,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一定要让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生产生活在优美的环境中!

加大环保投入。多渠道争取环保项目资金,实施环境污染防治项目奖励办法,引导企业加大污染治理和节能减排投入。实行城市建设资金向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等环保基础设施倾斜,确保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以及城市生活垃圾、城镇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国家标准。

严格项目准入。坚决做到五个“一律不批”,即超过污染总量控制指标、生态破坏严重的项目一律不批,不符合环保法律法规和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一律不批,选址与规划不符、布局不合理的项目一律不批,老污染不达标又上新项目一律不批,不具备治污能力、没有排污容量的项目一律不批。同时,对违反环评和“三同时”管理制度的,坚决依法停建、停产、关闭。

狠抓环境整治。严格环保绩效考核,推行环境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大力推广清洁能源,严格实施污染排放总量控制和排放许可证制度,确保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市区空气质量提高到二级,湘江株洲段水体水质保持在三类以上,城市集中饮用水源水质稳定达标。加快清水塘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区建设,将其打造成能耗低、效益高、环境好的“样板区”。

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建设城区绿化景观带,治理开发内湖,改造内港,完善公园设施,形成生态景观体系。建成一江两岸四港风光带(湘江,湘江两岸,建宁港、枫溪港、白石港、霞湾港),改造提升炎帝广场,拓展完善天台公园。推进城乡植树、护绿工作,城区一半以上为绿地,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0%以上。全面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严厉打击非法采矿行为,进一步规范矿产资源开采秩序。

(五)协调发展社会事业

加大财政投入,进一步调整布局、整合资源,全面提升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实施文化提升战略。建设以和谐为取向的城乡文化,培育文明风尚,丰富群众生活,增强全市人民的凝聚力。大力挖掘工业文明,促进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推动文化创新,多出精品力作,壮大文化产业,净化文化市场,让全市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推进教育强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高水平发展义务教育。做强做优职业教育,把职业教育打造成为城市的名片、招商引资的品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鼓励和规范民办教育、特殊教育、学前教育。完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确保家庭困难学生、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都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提高卫生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覆盖城乡。基本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努力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应急医疗救治和妇幼保健水平。

发展其他各项事业。统筹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认真做好老龄工作。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建设科技馆、规划馆等公共服务设施。做好人才工作,建设人力资源强市。抓好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增强全市人民的国防意识。推动妇女儿童、民族宗教、市志、档案、新闻出版等其他事业加快发展。

(六)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坚持执政为民,着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让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统筹城乡就业,突出做好新增劳动力、大中专毕业生、复转军人的就业工作,加强对下岗失业人员、城乡青壮年无业人员的就业培训和指导。鼓励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新增城镇就业岗位22.5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积极解决“零就业家庭”就业问题。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增加财政投入,建立完善系统的运行机制、合理的筹资机制和高效的扩面机制,健全社会保险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力争城镇从业人员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覆盖面均提高到80%,及时调高城乡“低保”标准,做到应保尽保。大力加强廉租房建设,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提高城乡居民住房保障水平。进一步做好扶贫、助残、慈善等事业。

抓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严格遵照有关法规,切实做好生猪定点屠宰工作。健全食品安全检测体系,严格执行市场食品检测制度。依法规范药品、医疗器械市场秩序,坚决打击制假售假行为,确保老百姓吃上放心食品、用上放心药品。

加强和改善社会管理。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整治,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完善安全生产防控体系、救援体系和应急体系,健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建成“数字株洲”管理系统,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组建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依法、及时、合理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

各位代表!今后五年是株洲发展的黄金时期,宏伟的蓝图已经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坚信,勤劳智慧的株洲人民,一定能把宏伟的蓝图变成现实的美景,我们的事业一定会更加兴旺发达,我们的家园一定会更加美丽富饶,我们的生活一定会更加幸福安康!

努力实现新一届政府工作良好开局

2008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我们将坚持好字优先、好中求快、稳中求进、紧中求活的方针,开好头,起好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为:GDP增长13%;财政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均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以内;万元GDP能耗下降4.2%,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4%以上;各项事业都有新的进步。

全年工作尤其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千方百计抓机遇。长株潭城市群试验区综合配套改革已经启动,这是新一届政府必须紧紧抓住的重大机遇。我们将始终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既重节能,更重减排,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长株潭社会事业一体化的眼光谋划社会发展,始终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城区组团式发展格局,致力创新产业发展、资源节约、环境治理、建设管理四大模式,强化区域功能,进一步形成和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让我们株洲吸纳更多资金参与基础建设,吸引更多企业家和专业人才创业兴业,吸取更多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生根、开花、结果,努力在“两型社会”建设中实现率先突破。

聚精会神抓发展。加速推进“5115”工程。加快发展园区经济。支持企业上市和上市公司发展壮大。支持做大订单农业,建成一批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壮大农产品加工业。大力发展物流、金融、信息、房地产、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积极推动自主创新。全面完成市属国有企业改革扫尾任务,主动做好在株洲的中央、省属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剥离工作。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系。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鼓励企业扩大进出口。做强做大非公有制经济。

坚持不懈抓环境。市委、市政府将今年确定为“环境建设年”,突出在硬环境建设上下大力,在软环境优化上出实招。认真实施城乡规划法,严格规划管理。拓展融资平台,加快建设石宋大道、新塘东路、炎帝大道等城市主次干道,完成芦淞路、人民路等路段改造,加快河西污水处理厂建设步伐,实施龙泉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抓好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继续更新街区道路和人行道板,提质改造城区所有小街小巷。加快水、电、气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大冲水公厕建设力度,完善公交基础设施。大力实施城市清洁、亮化工程和道路交通畅通工程,积极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全国交通管理模范城市。继续推进新农村建设,力争完成所有通乡、通村公路的提质改造。投资5亿元,抓好农田水利、农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全市农田旱涝保收率在90%以上。农民不再缴纳农田灌溉水费,水费由政府支付。治理水土流失100平方公里,完成工程造林6万亩。加强市级重点镇建设。加快干线公路建设和改造。支持衡茶吉铁路建设。继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加强污染整治和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力推行政务公开,规范行政审批行为,所有审批事项一律进政务服务中心办理,限时办结。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强化舆论引导,加大审计监督和行政效能监察力度,严肃查处破坏发展环境的人和事,全方位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诚实守信的金融环境、公正严明的法治环境和积极向上的舆论环境、开放包容的人文环境。

尽心尽力抓民生。全面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稳步调整职业院校布局,积极筹建湖南工商技师学院。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努力提高重大传染病防控能力,完成市中心医院、市中医院、市中医伤科医院综合楼土建工程,开工建设市二医院和市人民医院综合大楼。建成市广电中心主体工程,加快炎帝文化艺术中心招商引资步伐。加大网吧整治力度。办好第二届全市读书月活动。积极推进县市城镇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搞好市体育中心产业开发,加快对河东体育场馆的改造。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建立视频监控网络体系,有效预防和减少犯罪。实施“科技兴安”工程,建成市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所有县市区打造成“平安畅通县区”。建立全市信访信息局域网络,有效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深入开展和谐社区、文明社区创建活动,加快市级社区服务信息网络建设,推行农村社区试点。积极抓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全面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继续实施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加强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同时,为人民群众继续办好10件实事。

各位代表,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艰巨任务,面对全市人民的殷切期望,各级政府和政府工作人员一定要敢于负责、全力服务、坚守法治、清正廉洁,真正做到不辱使命、不负重托!

敢于负责,就是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发展一方经济的责任、富裕一方群众的责任、维护一方平安的责任。要敢于直面复杂矛盾和困难局势,在工作中弘扬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和实干作风,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责。要在干部队伍中营造奋发干事业、一心求实效的浓厚氛围,鼓励改革者,尊重创业者,支持探索者,褒奖实干者。

全力服务,就是要为发展大局和工作中心搞好服务,政府各个部门都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向上争项目、争投资,为地方发展办实事、作贡献;要为投资者和企业搞好服务,努力为投资者提供创业便利,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要为基层和群众搞好服务,关心基层干部,支持基层工作,服务基层发展。坚持把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工作的重点,真真切切察民情,诚诚恳恳听民意,实实在在帮民富,兢兢业业保民安。

坚守法治,就是要始终坚持依法行政,增强法治意识,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下大力解决在行政执法中存在的不作为、乱作为问题。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虚心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意见,接受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监督。

清正廉洁,就是要做到文风清新,会风清简,政风清正。压缩文山会海,讲实话、讲新话、讲短话,讲解决问题的话。加强科学民主决策,增强决策透明度。严格落实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积极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

各位代表!

2008年黑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 篇6

——2008年1月23日在黑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代省长

栗战书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本届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各项方针政策,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历史机遇,依靠和带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和衷共济图振兴,千方百计促和谐,圆满完成了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确定的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登上新台阶,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五年来,全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5%,2007年达到7077.2亿元,比上年增长12.1%,比2002年增长72.5%,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财政收入稳步增长,2007年地方财政收入实现579.2亿元,比上年增长20.8%,比2002年增长1.2倍,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440.2亿元,比上年增长13.9%,比2002年增长89.8%,是财政形势最好的时期。

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2007年粮食总产达到793亿斤,创历史新高。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2%。畜牧业规模、水平、效益及市场占有率提高,占农业产值的比重超过40%,跻身于全国畜牧业大省行列。产业化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建成通乡通村公路4万多公里,解决了133万人的饮水安全,新建和改造农村住房19.4万户,15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快速发展,农业和农村面貌出现可喜变化。

工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明显增强。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实施了一批重大调整改造项目,促进了产业优化升级。装备工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制造能力明显提升,实现了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火电机组、三峡水电机组、重型燃气轮机、中宽带钢冷热连轧机、重型数控机床等高端产品的国产化,部分核电设备产品达到国际水平。能源工业继续壮大,天然气勘探取得重要突破,电力装机容量突破1500万千瓦。石油化工产业加快发展,大庆120万吨乙烯并线改造工程开工,将成为国内最大的乙烯加工装置,煤化产业发展步伐加快。食品、医药、森工、冶金、建材等产业的调整改造取得积极成效。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871.9亿元,利税1774.3亿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1倍和1.8倍。全省工业呈现出速度与效益同步增长、质量与结构稳步改善的良好态势。

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积极培育壮大旅游支柱产业,冬季冰雪游和夏季避暑游已成为靓丽的旅游品牌,2007年全省旅游总收入425亿元,比2002年增长1倍多。新兴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迅猛,服务外包基地初具规模。金融业加快发展,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完成,支农金融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会展经济迅速发展,“哈洽会”已成为国际性的经贸盛会。新兴流通形式和经营业态不断扩展,有力地拉动了消费增长。2007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331.1亿元,比上年增长16.7%,比2002年增长95.9%。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体制机制发生重大转变,现代市场体系基本形成

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了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国企改革目标如期实现。地方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盘活国有资产近200亿元,化解不良债务1000多亿元,183万职工实现“并轨”,发放经济补偿金134.3亿元。改制后的股份制企业普遍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国企改革使我省所有制结构和国有经济布局进一步优化,国有经济的活力、影响力、带动力和国有企业竞争力增强。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态势良好。2007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2808亿元,比2002年增长1.7倍,年均增长21.6%,高于同期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速10.1个百分点;缴纳税金240亿元,比2002年翻两番。非公有制经济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提升到39.6%;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62.3%;对外贸易额占全省外贸总额的76%。

对外开放实现新突破。积极实施全方位开放战略、大经贸战略和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对外合作不断扩大。2007年对外贸易总额实现173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2.9倍,成为全国第十一个、中西部地区第一个进出口总额超百亿美元的省份。其中对俄进出口总额达107.3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62%,占全国对俄进出口总额的22.3%。已有77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在我省投资,累计批准外资项目1250多项,实际利用外资75.1亿美元。

——经济发展方式不断转变,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投入增加,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后劲进一步增强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五年累计获国家科技奖89项,其中一等奖7项。一批科技成果在“神舟六号”飞船、三峡工程、青藏铁路、“嫦娥一号”卫星等国家重点工程中应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及国防工业快速发展,2007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000亿元,比2002年增长3倍。

固定资产投资合理较快增长。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2864.2亿元,比上年增长28.1%,比2002年增长1.7倍,是近十年的最高增幅。五年竣工各类项目1.3万个,其中亿元以上大项目2000多个。全省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产业实力更加雄厚。

经济发展布局进一步优化。哈大齐工业走廊启动面积达到76平方公里,开工项目520个,完成投资380亿元,260个项目建成投产。东部煤电化基地已被国家列为7个煤化工产业基地之一。沿边开放带对俄进出口产品加工园区、中俄边民互市贸易区建设进展顺利。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的生态恢复和经济转型步伐加快。县域经济蓬勃发展,其总量和财政收入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

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取得明显进展。扎实推进生态省建设,五年共完成造林88.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3.6%。野生动植物保护区、湿地保护区和森林资源保护区面积得以恢复和扩大。治理水土流失和草原“三化”的力度加大,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实施进展顺利。通过积极推进环保、节能、循环经济等项目建设,依法关闭小煤矿,淘汰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高耗能企业,关停高耗能发电机组等强制措施,全省单位GDP综合能耗降低4%,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2%,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0.5%,全面完成了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指标。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明显改善,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坚持优先发展教育,2007年全省教育经费投入增加到223亿元,比2002年增加71.5%,教育条件全面改善。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发展,“两基”目标已经实现,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迅速发展,普通高等院校发展到68所,比2002年增加20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快,相继建成省图书馆、省广电大厦、省科技馆、会展中心等一批具有较高水准的基础设施。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显著提升,基本实现了全覆盖。新闻出版事业进一步繁荣。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建成了省、市、县三级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体系。体育事业实现新跨越,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成功举办了全国第四届特奥会、全国第十一届冬季运动会,获得2009年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举办权。民族宗教、外事侨务、统计咨询、审计监察、双拥优抚、防灾减灾、国防和边境安全、人口和计划生育、哲学和社会科学等方面工作也都取得新进步。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累计新增就业33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98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障标准持续提高,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农村低保制度。积极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全省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到752个,比2002年增加583个,覆盖率提高到72%。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全面推开,农民参合率达到92.1%。切实解决困难家庭子女就学难问题,对全省城乡困难家庭学生实施了“两免一补”。有效解决困难群众住房难问题,在全省范围建立了廉租房制度,共有 10万户家庭享受到廉租房保障,累计建设经济适用房1150万平方米,完成旧小区和棚户区改造6710万平方米,新增城市集中供热面积7600万平方米。针对物价上涨给群众生活带来的压力,2007年省财政安排资金分别对城市低保对象和省属高校贫困学生给予专项补助和临时性补贴。“平安龙江”建设成效显著,全省社会治安状况良好,群众安全感普遍增强。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趋向好转,各类事故和伤亡人数逐年下降。信访工作得到加强,信访总量大幅下降。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五年省本级财政预算累计用于民生方面的专项支出130亿元,年均增长48.5%。在全国率先取消了农业税和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五年累计减轻农民负担207.8亿元,人均减负1150元。在各项惠民政策的推动下,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32元,比2002年增长71.8%,年均增长1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245元,比2002年增长67.9%,年均增长10.9%。

——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科学民主决策和依法行政能力提高

坚持依法行政,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全面开展了行政许可清理工作,省直部门精简了64%的行政许可审批项目。出台了省政府重大事项决策规则,形成了征询公众意见、专家学者论证、依法进行审核、集体讨论决定的决策机制。建立和完善了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努力打造“阳光政府”,扩大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建立和完善了应对突发事件的工作机制,成功阻击了“非典”侵袭,有效防止了“禽流感”的发生,妥善处置了松花江水体污染等重大突发事件。

各位代表!五年来的成绩令人鼓舞。这是全省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政府,向全省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关心和支持我省发展的港、澳、台同胞、广大侨胞及所有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五年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与发达地区相比,用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来衡量,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是:思想还不够解放,长期积累的体制性机制性矛盾还没有根本解决;经济结构还不尽合理,农业基础还比较薄弱,工业素质有待提高,现代服务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滞后;节能减排、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及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够协调;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居民住房、安全生产等涉及民生的领域仍有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政府职能还需进一步转变,一些部门和工作人员的作风仍需进一步改进,经济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对此,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居安思危,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回顾五年来的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进入改革开放以来的最好时期,归根结底是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结果。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审视省情,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一切从黑龙江实际出发,创新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结构调整,关注民生民计、加强社会建设,注重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才取得上述好的成绩。我们更深深地认识到,要解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历史形成的矛盾和现实存在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全面深入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反映了我们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实践还有一定差距。我们一定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建立促进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的保障机制,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观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二、今后五年及今年的工作

今后五年是我省振兴老工业基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省第十次党代会规划了今后五年的发展蓝图,提出了实现“五个突破”、推进“一个跨越”的奋斗目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顺应全省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望,把握一切有利条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新一届政府应为构建充满活力、富裕文明、和谐稳定的黑龙江,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认真履行职责,做出新的贡献!

未来五年,要切实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到2012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30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200美元,经济总量和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提高。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发挥比较优势,突出自主创新,进一步壮大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基本形成特色经济体系。第三产业、非公有制经济、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明显上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高,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要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加快建设现代市场体系,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建立起开放型经济体系。要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改善民生取得新成效。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长足发展,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保持较高的就业率,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进一步和谐稳定。要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突破。初步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一定规模,生态环境和城乡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经过五年的奋斗,努力使我省成为新型工业化程度大幅提高,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省份;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更加良好的省份;成为人民文明素质进一步提高,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的省份;成为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社会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省份;成为对外更加开放,在国内外影响力显著提升的省份。

各位代表,200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又是新一届政府的起步之年,还将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做好今年的工作至关重要。在新征途上,我们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经济将继续平稳增长,增长动力更趋多元,跨国投资并购活动更加活跃,双边多边合作进一步深化,这对我们利用国外资源、市场促进发展总体有利。从国内形势看,党的十七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新的战略部署,为又好又快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是我省难得的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机遇,有利于我省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能源工业、现代农业等主导产业加快发展。从我省基础看,经过这些年的不懈努力,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经济增长的动力增强;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区域经济更趋合理,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增强;节能减排力度加大,发展方式开始转变,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增强;高度重视民生,推进社会进步,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性增强;特别是开工、待开工和谋划的一批大项目,将会对今年和今后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经济发展的后劲增强。只要全省上下振奋精神,同心同德,抢抓机遇,扎实苦干,就一定能够乘势而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的总体部署,今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发展服务业,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推动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强化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向实现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五个突破”、“一个跨越”的战略目标扎实迈进。

2008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外贸进出口额增长20%,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2%以上,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4%;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4.5%以上,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1.2%以上,二氧化硫排放量略有下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5%左右。为此,我们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认真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保持经济健康快速发展。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和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的要求,紧密结合我省实际,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防止经济出现大起大落,特别是防止大落,确保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要进一步加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全面抓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全面抓好投资、消费、出口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全面抓好科技创新能力、劳动者素质、管理水平的提高。要利用好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机遇,认真研究国家有保有压的产业政策和财政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在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基础产业、高技术产业、基础设施、生态及民生等领域给我省以更多的支持。要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消费能力。各级政府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公共领域的投入,将财政性资金重点投向“三农”和社会事业、社会保障等公共领域,以公共消费引导和拉动社会消费。要努力保持物价平稳,搞好市场监管,依法打击各种价格违法违规和乱收费行为,完善和落实对低收入群众的补助政策,确保人民群众的生活稳步提高。

(二)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我省省情特点和解决发展中的矛盾与问题出发,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确立依靠科技进步,增强创新能力的发展方式。我省科技实力比较雄厚,科技创新有一定的基础和优势,但由于科技体制综合改革不到位,各种科技资源整合不够,科技人才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高。科技是撬动经济发展的杠杆。我们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由主要依靠物质投入推动经济增长转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要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围绕发挥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作用、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高等院校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支持100家企业建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鼓励大企业兼并或联合科研机构,增强企业技术开发实力;推进技术开发类院所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形成开放的研究开发体系,鼓励更多的科研人员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促进更多的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化。加快培育和搭建一批技术创新平台,继续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中型企业联合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品研发中心、重点试验室和中试基地,加快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信息网、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大学科技园及多种类型的孵化器,推进产学研相结合。加快科技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依托佳木斯海绵钛生产加工项目建立钛合金研发基地,依托东轻、东安等集团公司建立哈尔滨铝镁合金科技产业基地,依托黑河俄电工业园区建立硅基新材料研发基地,依托哈电集团等建立核电装备研发基地,依托哈医大、中医药大学、中医研究院和哈药集团等建立新药研发基地,使这些基地产值在三年内分别达到30亿、100亿和300亿元以上。进一步加快哈大齐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和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使其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快速成长的“隆起地”。加快实施6大科技专项,重点推进现代医药、石油化工、电子信息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进程,尤其要大力发展生物产业和新材料,加快建设哈尔滨松北区国家级生物产业园区,力争在全国率先把生物产业做大做强,努力提高新材料产业竞争实力。不断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继续办好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民营科技企业示范区。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26%以上。进一步确立资源精深加工与发展新兴产业并举的发展方式。我省是资源大省,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靠资源支持。一方面我们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够,直接出售资源多,资源初加工、粗加工多,资源加工的产业链条没有拉长;另一方面,过份依赖资源,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产业、产品发展不够。我们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要充分发挥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和循环经济,努力延长产业链条,搞好资源的综合利用,实现多层次增值;更要面向国内外市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积极发展各类新兴产业,以较少的资源消耗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进一步确立保护自然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式。我省是生态大省,多年来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在经济发展中,不太重视生态保护和修复,过度地消耗了生态资源,造成了污染,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环境局部恶化。我们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要尊重自然规律发展经济,按照“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持续利用”的原则,科学合理地保护生态,走生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进一步确立强化科学管理,提高质量效益的发展方式。我省是农业大省和老工业基地,农业和工业的基础规模都比较大,但经营管理粗放,经营效益不高。我们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要加强科学管理,推进管理创新,注重内涵挖潜,降低生产和商务成本,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要进一步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粮食安全的警钟要始终长鸣,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弦要始终紧绷,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重中之重的要求要始终坚持。我省耕地总面积和人均占有量均居全国首位,田间综合机械作业率达82%,特别是垦区农业已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有数量居多、水平较高的农业科技人员,有很强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我们完全有基础、有潜力、有条件、有信心经过努力率先在全国建成现代农业基地。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认真落实各项惠农富民政策,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突出抓好以农田水利为中心的农业基本建设,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扩大水田面积,发展节水灌溉,搞好旱区治理。今年新增高产稳产农田200万亩。“两江一湖”水稻基地建设和西部旱区节水灌溉工程要尽快启动。大力支持农机合作社和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发展,新建农机合作社250个。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高农业水利化、农机化和信息化水平。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加强农技服务体系和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推进农业科研院校与各县(市、区)深入开展科技合作共建,加快科技入户,尽快实现农业生产全作物、全面积、全过程标准化,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要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通过产业链接实现农业增值,变数量农业为效益农业。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特别是金融、保险等为农业、农民服务的现代服务业;调整优化农业内部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畜牧业、农业生物产业、优质粮食产业、绿色食品产业和农牧产品精深加工,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今年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再提高2个百分点,实现转移农村劳动力500万人,收入260亿元。要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培育大型龙头企业,完善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创新现代产业经营形式,促进农业生产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以增加农民收入和解决农村水、路、电、能、医、教、住、保为重点,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今年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2万公里,解决1600个村屯、8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大力发展农村清洁能源,启动11个农村水电电气化县、6个小水电替代燃料工程和一批沼气项目建设,搞好村屯绿化,改造农村草坯房,改善农村生产和人居环境。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重视现代农业生产知识和技能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充分发挥农垦在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农垦要率先加快发展,走出一条农业现代化、农区工业化、场区城镇化的新型垦区发展之路。积极推进、深化县与垦区、林区、油区、矿区的合作共建。

(四)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按照“三个转变”的要求,在巩固第一产业的同时,提升第二产业,做大第三产业,全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三次产业相互带动、协调发展。要认真落实省委十届二次全会精神,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抓好工业结构调整,构建以大企业为主导、中小企业相配套、上下游产业相衔接、产业集聚度较高的发展格局。装备制造业要以增强国际核心竞争力和拉动地方经济增长为目标,瞄准高端前沿,提高重大技术装备成套化、高技术化和国产化水平。以哈电站集团为依托,重点开发研制大型抽水蓄能机组、大型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不同等级的风力发电机组和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形成我国最大的水电、煤电、气电、核电、新能源电站成套装备制造基地,今年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以上。以一重、佳煤机、鸡煤机、齐重数控机床和二机床等为依托,重点开发研制冶金、石化、矿山装备,大型电力设备铸锻件,重型数控机床等,建设我国最大的重型机械装备制造基地,其中一重和齐齐哈尔机床行业今年分别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和50亿元以上。以中航二集团在哈企业为依托,重点推进哈飞与法国空客、欧洲直升机公司、巴西飞机公司的合作,开发和扩大新型多用途飞机、直升机和支线客机,推进东安三菱与日本三菱公司、哈飞汽车与国内较大汽车集团的合作,三年内形成120万台汽车发动机、30万台自动变速箱、50万辆微型车和轿车的生产能力,建成我国重要的飞机、汽车生产基地,其中飞机和汽车企业今年销售收入分别实现70亿元和100亿元。加快大庆石油化工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能源工业要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利用力度,抓好煤炭转化增值,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建设东北最大的能源基地。今年内开工建设和续建扩建国家四大电力公司、鲁能电力集团与我省合作的一批煤电和热电联产项目,规划建设100万千瓦风力发电项目,新增电力装机容量280万千瓦。化学工业重点发展壮大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煤化工和粮食等生物质化工,大幅度提高乙烯等基础化工原料的加工比重和加工深度。加快发展航空航天、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食品、冶金、建材、森工、轻纺等传统产业。巩固加强国防科技工业,走出一条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路子。

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努力扩大消费需求。我省第三产业规模偏小、比重偏低、相对薄弱,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第三产业涉及的行业多、门类广,可以容纳各种层次的人员就业,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必须作为重点,大力培育,加快发展。要放宽市场准入,鼓励、支持和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及外资进入三产领域。要优先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服务贸易、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要高度重视服务外包业的发展,加快建设大庆产业园和黑龙江软件园两个服务外包基地示范区,服务外包总收入增长50%。要积极发展研发设计、仓储配送、售后服务、信息咨询、技能培训等生产服务业。进一步扩大面向城乡居民吃穿住行的社区家政、餐饮商贸、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生活服务业。要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发展第三产业的重点,尽快建成支柱产业,力争今年旅游业总收入增长15%。大力发展会展经济,积极推动哈洽会、绿博会、木博会等重要会展扩大规模、提升档次,创建北方会展品牌。确保今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1%,第三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超过35%。

深入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保持固定资产投资合理较快增长。引导投资向民生工程、社会建设、优势产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等领域倾斜,继续推进大项目建设,今年亿元以上建设项目安排750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力争突破3500亿元。全省重点推进200个大项目建设,其中社会发展项目15个,基础设施项目65个,重大产业项目108个,高新技术项目12个,当年确保完成投资1005亿元。在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抓紧开工、加快建设漠河、大庆、鸡西、伊春等四个支线机场,哈尔滨至大连高速客运铁路专线我省境内路段、哈大齐城际客运铁路专线、前进镇至抚远地方铁路、成高子至宾西开发区铁路专线、哈尔滨地铁等5条铁路,大庆至齐齐哈尔高速公路、集贤至佳木斯高速公路、哈尔滨绕城高速公路东北段等6条高速公路,完成五常至省界、东宁至老黑山省界等出省公路连接线;改造哈尔滨至大庆高速公路和同江、黑河两个港口,竣工松花江大顶子山航电枢纽工程,力争开工建设中俄同江跨江铁路大桥。在重点产业项目建设方面,抓紧谋划和开工建设哈飞空客复合材料制造中心、大庆120万吨乙烯、佳木斯3万吨海绵钛、鸡西和达连河180万吨甲醇转60万吨烯烃、鹤岗120万吨甲醇等项目。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抓紧开工、加快建设哈尔滨群力热电厂等12个大中型热电联产、省危险废物处理中心等39个垃圾处理、佳木斯西区等40个污水处理项目。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抓紧开工、加快建设七台河桃山等大中型水库及20处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工程。

(五)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强化可持续发展能力。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科学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对黑龙江更具有特殊意义。我省是生态大省、资源大省,但我们决不能漠视、破坏生态,决不能无度消耗、浪费资源。让青山绿水成为储蓄的GDP,让蓝天沃土成为永恒的不动产,让能源资源得到永续利用,是执政者的政治责任,也是对人民的庄重承诺。必须把节能减排和保护环境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的突出位置,努力以较小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支撑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尽快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格局。严格实施《节能减排规划》,增加投入,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研发,推广实施一批节能减排改造工程。在重点企业开展节能降耗对标达标活动,列入全国千家重点耗能企业的27户企业实现节能66万吨标准煤。积极落实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全面启动沿江水源工程和城镇污水、工业污水治理项目。加强环评审查、提高准入门槛,依法坚决淘汰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落后产能、工艺和设备。加强对重点污染源的监管,实行在线自动监控,认真抓好城市垃圾的无害化处理,防止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搞好废弃污染物综合利用,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型产业,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抓好七台河市国家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健全节能减排工作监督和奖惩机制,加强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工作。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各级政府要对本辖区的节能减排负总责,努力完成节能减排阶段性目标。坚持生态立省,推进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区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加快森林生态、草地生态、水源生态等各生态要素的保护与建设,抓好耕地、湿地和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三化”草原改良、“三北”防护林四期、水土流失治理等工程。完成人工造林80万亩,封山育林40万亩,水土流失治理240万亩,组织开展生态农户建设167万户。

(六)优化区域经济布局,推动经济协调发展。我省地域广阔,区域内经济发展基础、资源、区位条件等差异大,必须在尊重自然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依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基础上,科学确定各类主体功能区的功能定位、发展方向、目标和开发时序,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完善区域政策,促进生产要素向不同的功能区集聚,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要继续推进“四大区域经济板块”建设。哈大齐工业走廊要加快建设步伐,推进体制创新,强化招商引资,突出产业集聚和辐射效应,建设成为新体制、高科技、外向型、生态化的新型工业园区。东部煤电化基地要稳定煤炭产量,调控煤焦生产,适度发展煤电,大力发展煤化,延长产业链条。要加大南送电力通道建设,加快甲醇、烯烃、二甲醚等一批煤化工建设,加强煤层气、煤矸石等伴生资源的综合利用,形成煤电化产业集群。沿边对外开放带要加快进出口加工园区、互市贸易区和江海、陆海联运大通道建设,充分发挥对外经贸的窗口、通道、基地作用,推动对外贸易加快发展,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大小兴安岭生态经济功能区和森工林区要加强生态保护,大力发展林间经济、林区经济,壮大绿色食品、北药、生态旅游、风电水电绿色能源等生态特色产业。对资源型城市要建立健全资源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培育壮大接续和替代产业,积极推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要全力支持中石油和大庆创建百年油田。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突出培育壮大优势主导产业,形成各自的经济特色。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进程,构建哈尔滨大都市经济圈,发挥其龙头带动作用;加强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发挥其辐射功能;集约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促进产业和人口集聚,使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化发育程度相适应。

(七)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增强发展活力。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步伐,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继续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加快规范和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优化国有经济布局,重点推进粮食、流通、建筑、旅游、交通运输等国有企业资源整合,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影响力和带动力。推动龙煤、齐二机床等企业上市融资。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开展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试点。抓好厂办大集体改革试点和企业政策性破产工作。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积极化解乡村债务。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鼓励和引导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创新农业经营组织形式,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与市场对接程度。继续深化集体、国有林权制度改革,逐步建立森林资源统分结合的经营管理新机制。继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系,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实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把“引进来”与“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以落实国家《中俄地区合作规划》为契机,深入推进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以重点合作领域和项目为突破口,抓紧推进对韩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在巩固、提升对俄对韩合作的同时,大力推进与美国、日本、欧盟、南美、新西兰、澳大利亚、东南亚地区、港澳台地区的合作。要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着力优化进出口结构,抓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不断扩大地产品的出口比重,努力提高出口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实施品牌战略,新增15家境外商标注册企业,新增50家国际标准认证企业。扩大进口规模,进一步增加能源原材料、先进技术装备和关键元器件零部件进口。要创新对外投资合作方式,积极推动企业“走出去”,从财税、信贷、外汇、保险、出入境等方面,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优势企业到境外承接工程和项目,带动优势产品出口和劳务输出。要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不断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引导外商投资我省基础设施、环境保护、高新技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吸引国际大集团的地区总部和分支机构落户我省。继续办好“哈洽会”和“冬投会”等重大展会。

进一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所决定的,是我省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对外贸易的主体力量、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必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设公共服务平台,降低行业准入门槛,创造宽松发展环境,努力形成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创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使我省非公有制经济快发展、大发展。要加大对成长型非公有制企业的扶持力度,引导资金、技术、人才、项目、信息等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推动企业扩大规模、多元发展,形成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力争新增年营业收入亿元以上企业20家。支持一批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扶持出口型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力争非公有制企业的进出口额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再提高5个百分点。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围绕全省优势产业,发展配套型加工,形成更多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弘扬创业精神,培育创业主体,努力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2008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总量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提高到42%。

(八)加快推进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继续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进一步增加教育投入,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抓好“两基”巩固提高,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水平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建设高教强省。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加强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逐步建设学习型社会和现代教育体系。全面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体系,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加强城市社区和农村医疗卫生工作,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和文化体制改革,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满足城乡居民最广泛的文化需要,加快建设边疆文化大省。继续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做好2009年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筹备工作。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健全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就业工作,继续加大就业专项资金投入力度,以创业带动就业,继续改善小企业创业环境,鼓励新增劳动力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支持农民工回乡创业。健全统筹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和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重视做好高校毕业生、退伍转业军人等群体的就业工作。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适时提高企业、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加快制定适合农民工特点的低费率、广覆盖、能转移、可持续的养老保险办法。城镇养老、医疗保险覆盖面扩大到所有从业人员。进一步做好残疾人工作,加快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妇女儿童权益保障。认真做好信访工作,健全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排查和权益保障等机制,依照法律和政策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加强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坚持安全发展,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依法防范和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切实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大力加强国防动员、边境管理和民兵预备役工作。

重点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今年要突出抓好十项民生工程:一是就业再就业工程,解决60万人就业再就业,其中困难人员就业10万人。二是扶贫工程,解决20万贫困人口脱贫。三是住房解困工程,解决7万户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改造农村土坯茅草房9.8万户、820万平方米,新建廉租房15万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120万平方米。四是棚户区改造工程,解决8万户居民住房条件改善问题,改造棚户区面积400万平方米,争取启动伊春林区棚户区改造。五是热电联产和集中供热工程,新增热电联产供热面积2100万平方米,解决冬季取暖问题。六是城乡居民生活保障工程,提高城乡居民低保、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优抚对象及其他特困群体的保障水平,年底前全部解决国有企业历史拖欠工资问题。七是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工程,城镇医疗保险覆盖面扩大到所有从业人员,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扩大到全省50%的市县,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到75%。八是公平化教育工程,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九是文体繁荣工程,重点支持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全民健身活动场馆建设,开工建设省博物馆新馆。十是“平安龙江”创建工程,重点支持煤矿安全生产和森林防火设施建设,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今年省财政新增财力主要用于这十项民生工程,并将大幅度减少市县配套比例。特别要注重解决好特困群众的生活问题,努力实现“四个全覆盖”,即城乡困难群众最低生活保障全覆盖,农村和城市困难家庭学生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全覆盖,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全覆盖,城市特困群众廉租住房应保户全覆盖,更加充分地体现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特别是让困难群众也能过上舒心的生活。

目前,我省正处于一个加快振兴、科学发展、共求和谐的新阶段,新一届政府承担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我们相信,新一届政府一定能够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努力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自觉接受人大监督,严格规范行政行为,大力减少审批事项,不断扩大政务公开,强化廉政勤政建设,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努力提高办事效率,继续改善发展环境,加快建设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诚信政府。我们相信,政府供职人员一定能够以发展为上、民生为本、务实为先、律己为诫,以优异成绩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2008年录取场报告(九) 篇7

心存侥幸的“万一”

案例:某市理科考生王飞2008年的高考分数是551,高出当地一本省控线7分。第一志愿报考华南理工大学;平行第二院校志愿依次填报西南交通大学、长安大学;平行第三院校志愿没填。王飞在正常录取时落选。

回放:王飞所在地是考后知分填报志愿。他在填报志愿时也曾查阅华南理工以往在其所在地的录取情况,发现该校2007年在当地录取最低分高出一本省控线54分,2006年高出一本省控线3分,2005年高出一本省控线35分。虽然看到该校的录取线有两年都远远超出一本省控线,但他想到,万一2008年该校的录取分数低呢。于是在第一志愿。勇敢。地填报了该校。而2008年该校录取最低分高出一本省控线21分。

点评:填报志愿时,报考自己喜欢的学校值得鼓励,但喜欢也要建立在自己的实力基础上,一般来说,如果考生的高考分差(高考分数减去相应批次省控线)高于某所院校连续三年的录取分差(录取最低分减去相应批次省控线),报考该校才比较有把握,如果仅高出某一年的数据,就侥幸报考,则可能导致落选。

盲目跟风忽略信息

案例:某省文科考生小李2008年的高考分数是574。高出一本省控线17分。考后估分填志愿时,预估高考分数是570,预估一本省控线为555,预估分数超过预估一本省控线15分。一本第一志愿报考山东大学,专业志愿依次是新闻传播类、公共管理类、中国语言文学类、经济类、工商管理类专业。第二平行志愿报考重庆大学、郑州大学。正常录取时,山东大学在考生所在地文科的最低录取分数为579分,小李第一志愿自然落选。第二志愿的两所学校在第一志愿就已经录取满额,小李在征集志愿时被某所大学政治学类专业录取。

回放:小李后来在跟笔者谈起自己的志愿时。一再感叹要是自己当时坚持第一志愿报考重庆大学就好了。而且还可能上自己喜欢的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因为,该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08年在其所在地录取的最低分是560分。既然如此。当初又为何要填报山东大学呢?原来,她和好朋友媛媛一起填报志愿,看到媛媛填报的是山东大学,她也填了山东大学。当时想得很简单,两个好朋友在一起,可以相互照应。之前关注的重大信息那时也被她丢在脑后。

点评:朋友问的友情值得珍惜,如果条件允许,相处近一些,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填报志愿关乎一个人的前途,不能别人报啥“我”报啥,无论选择哪所学校首先应在掌握谊校以往录取信息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力再报考,如果盲目报考,就可能带给自己落榜的风险,

逆向思维要恰到好处

案例:某省理科考生徐洲,2005年高考分数是671,高出当地一本省控线78分。一本第一志愿填报中国政法大学,依次报考的专业是法学、法学(法学实验班)、公共管理类专业。第二平行志愿没有填报。徐洲很顺利地被中国政法大学法学专业录取。按理说,徐洲应该很高兴,可他却因为从此与心爱的“理化”无缘而感到有些郁闷。

回放:徐洲填报志愿时,本想报北京邮电大学的,因为他的物理非常好,想学通信类专业。可他母亲觉得北邮在当地的招生计划比较多,有84个,很多考生都以为报考招生计划数多的院校被录取的可能性越大,于是都去报考,从而抬高该校的录取分数,以徐洲的实力就可能落榜;而中国政法大学理科在当地的招生计划只有28个,很多考生觉得报考该校风险较大,不敢填报,可能该校录取分数相对会偏低,徐洲被录取的把握会更大。就这样,徐洲在其母亲的指导下,报考了该校的法学专业。但法学并不是徐洲的最爱,因此郁闷就在所难免了。

上一篇:风机安全规程图文下一篇:机械专业课程毕业设计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