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乡愁的优美诗歌

2024-11-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写乡愁的优美诗歌(共10篇)

写乡愁的优美诗歌 篇1

情网密布,久攻不破

乡情萦绕,一个思念

又一个思念。缠绵难除

难得这么寂静,忽闻秋雨

声声入耳,冬风般猛烈

叩开离愁别绪之门

对月豪饮心扉难开

乡愁,如酒,甚烈甚浓

柳絮纷纷扰扰,难却盛情

明月如银如钩,枝上倒立

钩几多孤寂难耐在深夜

秋风瑟瑟,落叶纷呈

翩翩起舞,舞多少愁句再现

乡愁,如海,似浅还深

风起云涌,浪花滚滚

滚满异域游子诗心躁动

盼归期,归宿在何年

花前,月下,海上,山间

留几多哀思入梦

乡愁,如风,若轻若重

乡思,如叶,飘忽难定

乡诗,如秋,思情难终

写乡愁的优美诗歌 篇2

就因为这些特点, 在诗歌教学中, 教师往往容易陷入尴尬的境地:讲授太多太白, 就冲刷了诗歌或淡或浓的味道;但说得不多不白, 似乎这节课又没有讲透彻, 学生没有什么收获。有人这样评论语文课堂:老师不讲也懂, 老师讲了也不懂。诗歌的教学更是如此, 那么, 到底应该怎么做既能引导学生品味诗歌这坛蕴涵各种味道的“佳酿”, 又不把诗歌翻译成平淡无味的“白开水”呢?

最近, 听了河南省濮阳市第9中学杨建刚老师执教的《乡愁》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 一课。在教学中, 一个细节的处理, 让我不由得拍案叫好!课中有这样一个环节, 他没有过多的阐释, 而是通过比较, 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出了诗歌的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在这点的处理上, 一般的教师仅仅是让学生读几遍, 然后生硬地把这三个词语交给学生, 其实学生真正理解了吗?答案大多是否定的, 而杨老师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讲解诗歌不留痕迹, 让学生在改写中触摸到文字的温度和诗歌的灵魂。

【教学片段】

师:欣赏诗歌还要仔细品味、琢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以挖掘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这是我改写过的一首《乡愁》。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大屏幕显示: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师:发现什么问题了吗?

生:缺少了很多词语。

师:缺少了词语?我们向来要求写文章要简练, 这样不更简练了吗?

生:这里不能简练, 数量词“一枚、一张”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的形状, 又是“小小的”、“窄窄的”, 面积小、程度轻但是乡愁浓重, 反衬诗人内心强烈的思乡之情, 所以不能简练。

师:你说得不错!确实不能简练, 但是我觉得“窄窄的”也可以换成“薄薄的”, “薄薄的”可以反衬诗人心中厚厚的乡愁, 你认为可以吗?

生: (纷纷地) 不可以。

师:为什么?

生:“窄窄的”是形容船票的形状, 与“小小的”、“矮矮的”一致, 音节上也押韵;而“薄薄的”是形容厚度的, 与上下文不一致, 音节不押韵, 破坏了诗歌的音韵美。 (学生微笑赞同。)

师:哦, 原来这里体现了诗歌的“音韵美”, 你真聪明, 你又教会了老师一些诗歌知识:诗歌要讲究音韵美。老师向你学习!

生: (争着举手回答) “浅浅的”一词给人无限希望, 那么跨越海峡便不难, 去掉“浅浅的”, 就表现不出诗人渴盼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师:炎黄子孙是一家, 我们也希望两岸人民的深情能尽快填平这浅浅的海峡, 使两岸变通途。

生:“矮矮的”一词形象地写出了坟墓的特点, 又真切地传达出诗人与母亲阴阳两隔, 永不得再见的哀伤。

师:“矮矮的”写出了诗人的哀伤, 你能试着读出这种哀伤吗? (生低沉舒缓地读这一小节, 较准确地传达出诗人的感情。)

师:前面几位同学的发言很好, 分别从数量词和形容词方面做了赏析。现在谁能把前面几位同学的发言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这些数量词和形容词为什么不能去掉?

生: (略思考) 这些数量词和形容词的运用体现了诗歌的语言美, 所以不能去掉。

师:你总结得真好, 原来诗歌的第一美就是语言美。 (边说边板书语言美。) 好, 刚才老师的改写是失败的, 我又进行了第二次改写。

(大屏幕显示: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师:你感觉如何?诗的味道、诗的结构有变化吗?

生:感觉没有了诗歌的味道, 也没有了诗歌的节奏和结构美。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 诗歌不但讲究语言美, 还有讲究节奏美和结构美。 (边说边板书结构美。)

师:老师总是失败的, 我现在进行第三次改写。

(大屏幕显示: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学校母亲/在家里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异乡新娘/在家乡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坟外母亲/在坟里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台湾大陆/在对岸)

生: (读后纷纷举手, 要求发言) 这样修改了以后, 总觉得很别扭。

师: (追问) 这次是哪里别扭?

生: (仔细琢磨) 这样太直白了, 像原来的多好: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尽管仔细想“这头”也是指学校, “那头”也是指家里, 但是, 还是没有原来的诗句更耐品味。

师:他用了一个词语“耐品味”。真好, 诗歌如茶, 是要品的。轻轻地呷一口, 别急着下肚, 慢慢地品味, 这悠长的味道啊, 尽在这一品中。诗歌的这种特点, 就是诗歌的意境美。 (边说边板书意境美, 学生纷纷点头。)

师:美丽的语言, 忧伤的乡愁, 通过琢磨品味, 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语言精练含蓄, 内蕴丰富的魅力, 加深了对诗人感情的理解。总看这首诗歌, 我们不难发现, 她的美就体现在三个方面: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以后, 我们再学习诗歌, 就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品味。

【片段反思】

余光中的《乡愁》通篇只有88个字, 学生一读就懂, 余光中自己就把这首诗列为“浅显之作”。然而教好《乡愁》却并非易事, 用流沙河的话说:“这是一粒水晶珠子, 内无瑕斑, 外无纹痕, 而且十分透明, 一眼便可看穿, 叫我说些什么, 我看见了的, 别人也都看见了, 还要我来说吗?看来看去, 这粒水晶珠子仿佛不是工匠琢磨而成的, 而是天然形成的……”可是, 就这浅显之作, 以十几岁学生的年龄阅历, 能否体味和感受那种“把我烧成灰, 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的赤子之心?那么, 怎么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更近距离地触摸文字的温度和诗人的灵魂?更深刻地理解作者构思之高妙?

杨老师深深懂得:诗, 一定要读得仔细, 品得仔细。但是杨老师有更深刻的思考:如何读, 如何品?如果单单是表层的读或者简单的品, 那么, 对《乡愁》的理解势必会流于表层。杨老师还深深地懂得:诗歌是美的, 可是美的传递方式是熏染而不是解析。杨老师更深深地懂得:诗歌的创作是将无形之物化为有形之物, 可是诗歌的鉴赏评点则是要通过有形之物探究无形之情。那么怎么更好地熏染学生, 怎么更好地通过有形之物探究无形之情呢?于是, 他以诗人的胆识选取了改写。

在杨老师的教学设计中, 他选取品味语言、结构和意境这一重点, 但是, 如何突破这一重点, 他通过三次改写, 在三次改写中, 真正让学生品味了诗歌的语言、结构和意境, 触摸了作者的情感。

一、品味语言

杨老师通过把数量词: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和形容词: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去掉, 让学生切实感觉到了这些形象、生动、重叠词语的重要性, 有了这些词语, 诗歌似乎就有了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节奏和悠扬婉转, 而去掉这些词语, 语言顿时变得枯燥单调。所以, 通过这一简单的比较, 学生很轻松地懂得了诗要讲究用词美、音律美等语言美。

二、品味结构

杨老师通过把诗歌的长短句改换成散文的形式———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通过这样的改写, 学生很容易读出改写后的内容, 缺少了一波三折的节奏和韵律, 而没有节奏和韵律的诗, 味同嚼蜡。从这里, 学生感受到, 原来, 诗歌的韵味啊, 还全在诗歌的结构中。所以, 在这样的改写比较中, 学生又很轻松地品味到诗歌要讲究结构美。

三、品读意境

杨老师通过更换几个词语, 把整首诗都改写成大实话, “我/在学校母亲/在家里”, “我/在异乡新娘/在家乡”, “我/在坟外母亲/在坟里”, “我/在台湾大陆/在对岸”, 这一简单改写, 看似游离了诗作, 却是“发功”前的一段“蓄势”, 是“实景清而空景现”。通过这样的改写, 学生轻轻松松就懂得了, 诗歌的韵味原来尽在这样的含蓄的意境中。

学生看似没有出声读书, 但却是实实在在地“读诗”, 这是对诗的一种再创造, 是情感升华后对诗的再演绎, 完全能达到“真境逼而神境生”的目的。尽管没有过多语言的解释和阐述, 学生却能理解到诗歌的美妙之处, 这足以让学生浸泡在诗歌语言的陈酿之中, 慢慢浸润, 慢慢吸收。这样的教学引导可谓是匠心独具, 达到了一种“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教学效果。

武建华诗歌的乡愁元素 篇3

从旧日泥土里滋生出精神指认的根须,并终而汇聚催发出盘诘不断的“乡愁”繁花,正是诗人武建华诗歌给我留下的印象。他的文学创作已历经三十多年,在这默默的耕耘里,他在他的诗歌内容里涵容了复杂的“乡愁”主题与生命意象迹写,如浓在心尖的亲情乡情,生养在土地上的良善道德性追求等等方面,围绕人性“七情”的诸种诗意探索,渗透出时空跃迁中人类存在境遇内基本而难解的命题:乡愁。“乡愁”元素成为诗歌永“在路上”的时代表达。因此主体抒情的视点便较为精敏地呈现为“反观”的记忆打捞与捕捉。诗人对于时代主体性的期待,表现在诗歌里呈现为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人民,发自心灵的强烈赞歌和抚慰,这正如诗人诗学观所表达出的那样:“人民是太阳,诗是阳光中的风、玫瑰和疤痛……”。这如风如疤痛的诗思,也便在生命的轻与重间,持续抵达着离乡土记忆越来越远的乡土想象,成为现代性行程里社会思想的时代痛结。武建华以其个人历史化的社会印迹,行思在地域性美感特征的深处,满载着遥远的乡愁,留下南阳乡土宽厚的生存经验,这乡愁如河般流经诗人记忆的心房,使我们疼痛,使我们在现代性荒凉的风景里,回望已逝村庄曾有的诗意感动,正如诗人在《飘飞的羽毛》里写下的那样,“生命从死亡中起飞,寻找再生的源地”,原乡虽然已经历史性地消失,但它也定会在我们的追忆里再次苏生。诗人“耘锄”不懈,将诗性的船锚,深深地抛进了故乡——那一片久违了的记忆大海,光亮粼粼波动,闪现出澄澈的思想活力。

在武建华的诗歌创作当中,他以自己生命体验的个人精神词源不断拓展着诗性空间的延伸,诗歌内部充满与历史镜像里生活细部的对话,更为深切的诗歌抒情受惠于我们伟大的诗歌源头的持久影响,回响着《诗经》民间风韵的遗绪。当然,这里更多的是指向诗人将诗艺的凝炼投入到以往的生活体验之中,体现出较为强烈的“风雅”传统精神,连同真实的社会变迁省察,与历史涓流点滴的疼痛欢乐,都深蕴其中。在自九十年代以来诗歌现场不约而同地转向不同程度的叙事性实验,诗人武建华所创作出的诗歌,粘带着来自泥土的记忆,叙事性中转化着个人生命体验的视景,在诗歌更充分地实现以不丧失艺术性为代价的介入社会现实意义上,富有既往诗歌文化积淀,也相应地不断实现着新的传统延续。诗歌评论家程光炜曾认为,“艾青的诗学贡献摄其要者,主要集中在富有张力的意象创造、立体化和散文化形式构筑、确立个体生命与时代精神相共振的新型关系”,借此用来体察武建华的诗歌风格追求,也是契合的。正是“个体生命与时代精神共振”的自觉民间立场,源于土地的歌唱,使得他的诗艺形式的张力增强,重意象营造,素朴的情感韵律过程中富含散文化冥想特色,给人以明亮的忧伤诗艺美感,激发出浸透生活的坚实思索。现代性的“乡愁”布满远离故乡漂泊的生存体验,词语对存在的寻找,充满着记忆对诗歌光辉闪现的赐福,代表性的诗篇有《泥土的气息》、《流经生命的河》等:

我嗅到了洋槐花的暗香。在潮湿里

摇曳着枝干,簇动着花束,碰撞着头颅

串串笑声,沿着花香坠入泥土;粒粒乡愁

在泥土的气息中生根,发芽,片片枯叶

在暮秋或冬风中飘逝

泥土的气息氤氲着,使乡村和田野

弥漫着一拨一拨的生机

……

只要我面南伫立,泥土的气息就

扑面而来:刻在岸上的皱纹

隔着月光的凝视,挂在草尖上的笑声和

泪珠……它们不亚于春风,不亚于秋雨

——《泥土的气息》

故乡的清河,一直在我心中流淌

她的宽阔和悠长

成为我生命的海岸线……

她时常是我梦中的温床

她又时常摇醒我的迷梦

——《流经生命的河》

“泥土”、“田野”、“故乡的清河”意象,源自于诗人对乡土大地的诚朴热爱,在诗歌里满溢着仁爱的芬芳,“扑面而来”,“又时常摇醒我的迷梦”。这些始自民间的“乡愁”元素,既有以往诗歌意象的碰撞,也有着诗人自我情感的注入,“河流”与乡土的风物往往凝视为情感的客观对应物,恰似“粒粒乡愁”融入诗人回眸的感怀之中,带有鲜明地域性的“苞谷”、“红薯”等意象成为诗人汇聚“乡愁”的具体化表达,“冬雪飘落,薯窖柴封/南阳盆地缘上的人,又开始吃着红薯/取暖越冬……”有时诗人对于“乡愁”的眷念,丝丝化为追忆亲人的生命心象的陌异呈现,缓缓叙事性的抒写里按捺不住流淌着一股动人的思念和忧伤,如《雪人》、《母亲》、《侍奉母亲的茅草》、《捉棉铃虫的妹妹》等:

多少年了,我的眼前,总有一个雪人

在晃动:一个雪人骑着自行车

在乡间雪路上,向城里的方向晃过来

白雪,刺伤了我的眼睛。一转眼

雪人就不见了。我飞下雪沟

将雪人“打捞”上岸。我用身体支起

一个僵硬的身躯,并擦掉他满身和

满脸的冰雪。这时,我才看清——

雪人竟然是我的父亲:瘦骨嶙峋

他顶不住落雪的北风——

(他明白:正在县城读高中的我,明天

就没餐票了)

这时,父亲骑的自行车

还在雪沟里躺着,百余斤的面袋子

nlc202309082106

与白雪的色彩一模一样……

多少年了,我的眼前,总有一个雪人

在晃动……

——《雪 人》

想让母亲喝一碗现成饭

这是我多年的心愿

这天我终于挤出了闲暇

做了一碗现成饭,端给母亲

可到她长年一人居住的屋里

发现她已经出远门走了

怎么也不提前打个招呼

——《母亲》

把绿色的棉铃咬个洞,钻进去

咬破一个个温暖的希望

这是妹妹,站在棉田的夕阳下

捉棉铃虫时的心情——

……

村庄灯火通明

妹妹回到家里,妈妈已把油灯挑明——

“工分太狠,比虫狠,二十条才一分!”

“工分不狠,是穷狠……”

——《捉棉铃虫的妹妹》

诗歌里对于亲人的思念之情,感人至深,诗人选择的生命经验情感叙述,转化为“雪人”、“出远门的母亲”、“夕阳下捉棉铃虫的妹妹”等具体细节性的意象记忆摄取,揭示生存的同时,也隐隐地拷问着自我灵魂,伴随着对父母的一种愧疚感,暖暖的情感流露出诗人对于昔日乡土亲情深沉的爱。波兰诗人辛波斯卡曾有“呼唤雪人”的心灵自由的抒发,而武建华写下的“雪人”则满满地呼唤着情感的依恋,充满着对父亲深深的眷念,精准而极为触人心弦地传达出父亲背负苦难的生命律动,于此捺进了“乡愁”里泊满风雪的心,没有极为真诚的生命体验和生存敏识,不会写出如此痛感的诗篇。那“落雪的北风”里,“晃动”的“雪人”艰难地骑行在乡土大地,亲情裹含“乡愁”沉沉的疼痛溢于言表,具体历史生存情境的诗写浮现,使得歌赞与怀念之情凝结为水乳交融的一体,这和诗人淳朴的表达旋律、开阔的诗境是分不开的。

武建华力求在自己的生命感受中写出精神故乡,诗篇中积淀下浓厚的文化归属感,并且以崇高而广博的生命心象来迹写原乡记忆的心灵复归,犹如时代里“奔跑着呼唤宁静”的光亮。对于存在境遇的勘探,诗歌标出了“语言的吃水线”,也成为了心灵静美的“休止符”,“令周边明亮而温暖”。面对时代的迷津,正如诗人所说出的那样,“前方是哪里?前方是田头还是海岸?是落日还是时间的边缘?”然而不管时光如何流转,我们依然会在历史记忆里看到诗人返身站立,遥望那一片精神的原乡:

然而那些久远的召唤

依然像乡村母亲站在村口的温暖的守望

描述风景的优美诗歌怎么写 篇4

唤我的歌子,总是在夜半时分叩我的窗

有些记忆,注定无处躲藏

索性,我就把它们植在无人垦过的荒野上

多久了,我记不起当初识你的情景

就像,想象不出我曾经年轻的模样

思念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却被一截老旧的时光盗走

我是恋着你的,并把我的一生一寸一寸植在你的脊上

然后,开出花来,一朵,两朵

每朵都有一个成长的故事,挂满案台

可是,月色临了太多扇窗子

一支曲子再好听,也有了风尘的味道

我能够收拢的,不过是自己的心情而已

实在无法舍弃一些童话里的细节

雪花散在风中的疼和柳棉吹又少的伤

这些注定是此生心上的顽疾,且无药可医

故乡在千里万里之外,鸿雁飞得再高,再远,也无法借我一双翅膀

而你,还有未来,无需多说什么

乡愁的优美散文 篇5

“乡愁”是一种病,根源在于你的记忆,你对家乡的记忆。

对家乡的认识,只有在你走出家乡,看到了另一处地方时,方才开始。

人们离开家乡,或是因为对异地的向往,或是因为要向上奋斗,摆脱贫穷……但,当你千方百计登陆异地后,思乡之情却油然而生。

记忆里,老家宽大的胡同口,遮天蔽日的大树,乡亲们坐在树下谈笑风生。天空是绿色的,那是大树的绿荫晕染到天上的效果。

老家的夜晚,天蓝得发黑,满天繁星又大又亮,像一颗颗钻石闪耀光芒。当你轻轻入睡的时候,窗外草虫啾唧,包围着你的梦乡——虽有万千只虫类歌手合唱,那却是一昼夜中最静谧的时刻。

令我们深感失落的是,如今在都市的灯光污染下,我们都不太有心思去看星星、看月亮了。当你翻阅老照片的时候,总能够回想起一些陈年往事。但,随着将照相机嵌入手机这一天才设计的诞生,再也没有那些发黄褪色的老照片了——人们都在忙着即拍即删。

回乡是治疗思乡病的最好办法,因此每逢春节,许多中国人总是不顾一切要回家过年,就像候鸟要迁徙一样。

但你所落脚的城市在巨变,你远方的故乡也在巨变。只不过,跟都市的日新月异相比,中国的乡村越来越变得不像昔日的乡村了。每次在农村看到那些用红砖和预制板搭建的千篇 一律的房屋,心里都不太舒服。而今的乡村建筑比城市建筑更无个性。这也不能怪农民,因为他们只能买到这样的建筑材料,他们也请不起设计师。就算是村里的富户,也不过把门楼造得更高些,瓷砖贴得更光鲜些罢了。

那些承载你儿时记忆,那些你在异乡魂牵梦绕的大树小河、老屋池塘已然灰飞烟灭,无影无踪。当你满怀疲惫,眼里搁着酸楚的泪,揣着一腔乡愁,满心指望“那故乡的风和故乡的云”能为你“抚平创伤”时,忽然感觉自己好像又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故乡变成了另一个异乡……

《乡愁》的诗歌美 篇6

《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

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

《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白玉苦瓜》序)这样,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乡愁》赏析

乡愁是一种绵延在心底的苦,是一种伟大的情愫,它占领了我们心灵中最深邃的部分。余光中的《乡愁》,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关于余光中《乡愁》鉴赏,至今都还有人在细细品味和理解。

我们会慢慢的懂得乡愁是一本历史的巨著,它送给我们的不仅是沙漠甘泉,也给人间的旅人浇灌上心智的露水。寄愿乡愁伴随人类思想者的`新生而在精神的坟冢中重新复苏,不要再让我们人类丢失为数不多的几亩梦田。

第一小节,此时的作者是“少小离家”为读书,未经世事沧桑,略带“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感觉,更多的是对母亲的依恋;

第二小节,妻子是相约一生共白头的亲人,新娘是自己一生最欣赏的亮丽风景。朗读时应注意那淡淡的哀愁中的丝丝温馨和似水的柔情;

第三小节,恰当运用颤音,表达一种如泣如诉的深深的哀伤;

第四小节,文章最后,诗人由个人的悲欢离合升华到家国之思:此时犹如乐曲达到高潮!所以要读得荡气回肠,一波三折。特别是最后一句要一字一顿,语调上扬,“在——那——头”要气流不断,读出激昂慷慨之感。

A、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诗人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B、小时侯(少年)——母子分离、长大后(青年)——夫妻分离、后来(中年)——母子死别、 现在(老年)——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C、运用了独特的比喻,化抽象的、难以捕捉的离愁别绪为具体可感的东西,这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写作技巧:托物寄情。在许多古典诗歌中,如李煜的《虞美人》中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余光中从亲历的生活中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来寄寓情感,这种取象看似平常,却蕴涵饱满的诗情:

邮票——母子深情(浓烈) 船票——夫妻恩爱(热烈)

坟墓——生离死别(悲痛) 海峡——思乡念国(深沉)

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 并且用了“一枚、一张、一方、一弯”等量词,是不是说明余光中的乡愁比较淡?

邮票虽小,牵系绵长母子情,船票虽窄,负载重重夫妻情,矮矮的坟墓载不下巨大的悲痛,浅浅的海峡阻碍了无尽的乡思,落笔虽小,却诗情饱满。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全诗以时间的变化组诗,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诗情层层推进升华,最后将乡愁上升到民族和国家的角度。

拓展阅读:《乡愁》读后感

《乡愁》,短短的四小节,反复地咏叹,道不尽的是乡愁,凝聚的仍是乡愁。

对于一个常年漂泊海外的游子,“乡愁”便是他们心中永恒的主题。

几笔平素的语言中,渗出的是浓浓的乡愁。小时候,一张小小的信笺寄去了对母亲的问候,带去了一份乡愁。长大后,一张窄窄的船票,那是与新娘的相聚,载去的是一份离别的乡愁。后来啊,一方矮矮的坟墓,是那割舍不下的心,是那深厚的情愁!游子的心,谁能读懂,这简练的语言中又浓缩了多少的情感!从小时候的乡愁到现在的乡愁,同样的乡愁,不同的心情!从思乡、思亲升华到思念我们伟大的祖国。那一湾浅浅的海峡,隔断了大陆和台湾,但是它又怎能隔断两岸深情的呼唤、企盼和守候呢?那一声声从心底发出的呼唤,对大陆、对祖**亲的呼唤,对渴望祖国统一的呼唤,将怎样震撼着中华炎黄子孙的心啊!

余光中用《乡愁》这首诗来聊以慰藉,让我感到诗人那种“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的悲壮,那种“思念故乡,郁郁累累”的沉重心情,这正是一颗游子的心哪!

读《乡愁》,是中国人与中国人在用心说话,在用心交流。读了《乡愁》,游子的那颗火热赤诚的心便会呈现于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的心里。那是一个游子的乡愁,那是一个渴盼祖国统一,与亲人早日团聚的游子的乡愁。他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更思念祖国。

乡愁的诗歌有哪些 篇7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乡色酒》

舒兰

三十年前

你从柳树梢头望我我正年少

你圆

人也圆

三十年后

我从椰树梢头望你

你是一杯乡色酒

你满

乡愁也满

《乡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乡愁四韵》

余光中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乡愁的现代诗歌 篇8

在梦里含笑成一朵初绽的蓓蕾

在你辽阔的梦乡,我没有安宁

我用指尖轻轻阅读你的睡姿

读来读去,你都是一首情歌

一首飞扬在纯朴的乡音里的谣曲

在你的呢喃里,我的目光

象一把梳子,将你的柔发梳成长夜

你眼泪汪汪的孤独,连同乡音

象在水面上漂泊的星光

而明晃晃的月色,反复照在

我心灵深处最寂寞的地方

我读着你的山川和明媚

让你笑容中绽放的菊花

轻轻吻我,轻轻吻我。今夜的

秋水携带眸子里冷凉的灯光

轻轻漂洗你的山庄

我是一个无家可归的人

你是一个有家难回的人

我一个人背着痴情,谛听乡音

你一个人咬紧孤独,噙着冷泪

我们的守望,含蓄成深秋的花朵

重阳夜,依然沉静,几声鸡鸣

仿佛背负着沉重的思念

越过苍茫的山水,远远飞去

轻轻为你撩开沉重的夜幕

写乡愁的诗句集锦 篇9

1、《静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绝句》唐·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5、《闻雁》唐·韦应物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6、《杂诗》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7、《除夜作》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8、《秋思》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写乡愁的中考满分作文 篇10

我虽只有十三岁的年龄,也没有七旬老人那样优伤和绵长的乡愁,可故乡,仍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里。

故乡的景啊!

一滴露水从高远的雁荡山飘下,它说它想去旅行,带着一个男该悠远的情。

露水在空中舞蹈,它跳进南麂列岛,那是中国的贝壳王国,它看到一艘艘航船向远方驶去,渐行渐远,也有向海湾靠近的,载了一船沉甸甸的海鲜,各种各样的鱼在甲板上跳跃,贝壳,螃蟹一点一点地挪动身子,海参慢悠悠地蠕动着,水花溅起一路淡淡的喜悦。

露水又去往古镇,家乡的古镇特别多。连中国最早的革命基地也处在古色古香之中。小溪泛着一层一层的波纹,卖早餐的店教发着热气,一些古玩店也在招呼着生意。露水说,它从没见过此般和谐的人群。

露水又把步行街,公园美景尽收心底,最后,带着这些。在我的心里结了一层薄薄的冰……

故乡的人啊!

一只小山雀从高空飞过,它说,它想看看真诚的人,带着男该深切的问候。

山雀飞呀飞,扑腾着翅膀,它飞到小街里。道路上,行人们说说笑笑,语句里,是熟悉的乡音。

喧嚣的菜市场,人们吆喝着买卖,大家诚心诚意,良心的价钱,上等的货品。

静谧的图书馆,人们遵守着秩序,安静地阅读,大家渴望知识共同探索新的未来。

热血的篮球场,人们叫着,喊着,跑着,跳着,一次次球的飞旋,一滴滴汗水的落下,是他们的欢乐。

山雀说,我也渴望这样的生活,无拘无束,无牵无挂。说着,它安然地睡去了,睡得很甜,很甜。

故乡的情啊!

我离家,尽管两个星期能回家一次,却仍生起了无限的乡愁。想到故乡的人与景,心中不免生起怀念之情。多么单纯的城市。我爱它,因为它是我的根,我的回忆永远是属于它的。我同样热爱故乡慢悠悠的生活,闲适自然。可惜我不能够,我必须带着故乡的希望到远方去,去创造更大的价值,尽管明白,但有时还是会了难放下的感觉。

天上飞过一只小山雀,慢慢地,与蓝天融为一体了,它是否衔来了故乡的问候呢?而我心中的冰,又是否融化呢?故乡,你会想起我吗?

上一篇:对安全有什么建议和意见下一篇:英语四级翻译十大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