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生命阅读心得体会

2024-06-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热爱生命阅读心得体会(共12篇)

热爱生命阅读心得体会 篇1

《热爱生命》是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作品。该作品讲述的是主人公在淘金回去的路上被同伴比尔抛弃了。他几经饥饿的折磨忘记了回去的路,但是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生命,一次次与天气、与环境的斗争中活了下来。这些力量源于他对生活的热爱。饥饿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他,一开始他吃小鱼充饥,后来只有热水可以喝。饥饿使他就连一只小松鸡都捉不住,但他坚强地活着。

开始他还可以走,虽然鞋子破了,但他继续努力寻找回去的路。后来他没有力气走就爬,虽然膝盖磨破了,但是他继续寻找活下来的奇迹。和病狼的相遇,可以说是最关键的转折点。最终因为人类对生命的热爱,让他冲破一切困难咬破了病狼的喉咙,从而获得找到生还希望的机会。

这使我想起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件事:在美国,有一个人得了癌症。如果换作其他人,都可能被病魔吓到。但他对生命强烈的爱,促使他决定和病魔进行一番较量。从那以后,他每天坚持锻炼身体。两年后当他再去医院检查身体的时候,奇迹出现了——病魔居然被他赶走了!这应该是上帝对热爱生命的.人最好的回报。

《热爱生命》这本书告诉我们:如果我们热爱生命,永不放弃活下去的希望,生命就不会放弃我们。其实生永远比死更难,死,只需要一时的勇气,可是生,却需要一世的胆识。我也要做个热爱生命的人,用行动来证明我对生命的热爱。

热爱生命阅读心得体会 篇2

阅读对人生的当前和未来是及其重要的。阅读不仅能最简捷地获取间接经验, 而且能对直接经验加以回顾、反思和觉悟。

阅读使人成长, 阅读使人深刻, 阅读使人少走弯路, 坚定信念。

一位不阅读或不重视阅读的教师, 将是平庸的、贫穷的。

教师的阅读不仅仅包括纯文本式的阅读, 还应有甄别地阅读自然, 阅读生活的能力。这里我想强调一下对教师行业之外的业外阅读。

余秋雨很重视生命历程中的注意力。这是因为生命有限, 难以“眼观六路, 耳听八方”, 必须有定力, 为了生命向往的即定目标而专志。

文本的阅读, 应该有选择。一是针对自身生命需要的阅读, 二是针对所从专业需要的阅读。

专业阅读就宛如生活中的吃饭, 而生命需要的阅读将影响生活的多方面。

文本阅读, 要读一些原著, 原汁原味的东西, 在自身边读边思的过程中, 不易受其他读者的影响, 能形成独到的认识, 这是极其宝贵的。不然, 便是人云亦云, 而多年后将感到曾经的认识谬也。

文本阅读, 要依己的需要而确定方法, 有的精读, 有的略读, 有的选读。书并非每本都一页一页认认真真地读完, 但这也有一个个人阅历的问题。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文本的阅读内容也应有选择。教师应多读些散文、诗歌, 也要读点游记、名人传记等。我不大赞同只为休闲而读小说的那一类人。

阅读自然, 就是要挤时间走进自然, 浏览山色湖光。可谓行万里路就读万卷书。

倘若对自然的阅读前能先走进对自然介绍的文本, 以批判视角再走进自然, 就会感到天地异样, 所得颇丰。这里所说的“批判视角”主要强调的是别“人云亦云”。

倘若阅读自然后再能写写随笔, 那便更有文化人的味道。这绝不是只为他人而为, 主要是教师需要这样, 优秀教师更需要这样。

阅读他人。三人行必有我师也。生活中能接触他人很重要。善于阅读他人, 与他人自然交流, 你就会发现他人身上有许多长处值得学习。他人的挫折值得你借鉴, 他人的生活方式、处事方式给你以启迪。乌随鸾凤飞腾远, 人伴贤良品质高。

阅读业外, 其实也是阅读社会, 是阅读他人的一种补充。人如果只死守专业而专业, 那必然眼光不高, 心界不宽。阅读业外会使你有意无意中学到了良好的思维方式, 有意无意中听到人们对你从事的专业进行的有效评价, 甚至会使你豁然开朗。世间许多事都有“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让阅读滋养学生 让学生热爱阅读 篇3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在千年以前的芸芸众生中,期盼着出人头地的穷苦文人,自然是极推崇这句话的。事实也的确如此,十年寒窗,一朝成名的不在少数。时代变迁,当人们不再需要通过科举考试获得黄金屋、千钟粟、颜如玉的时候,书籍似乎和我们渐行渐远。

“做一件让世界变得更美丽的事”这句话出自《花婆婆》,书中的婆婆将花的种子洒遍了小镇的角角落落。当春风吹拂大地,春雨滋润土壤的时候,整个小镇都在花的世界里。花婆婆的种子让小镇变得更美了,那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又该如何耕耘语文这片天地,开出语文之花呢?我可以做一件什么事,让我所有的学生变得更美呢?就这样,我和我的学生们一起,走进了阅读的花园,细细回想自己八年的教学生涯,回顾自己和学生的阅读之路,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和学生一起看书,让学生去看书,让学生爱看书。

和学生一起看书吧!

对于新入学的儿童而言,教师是他们争相模仿的对象。为了开启他们的阅读之路,老师就应该带着他们一起阅读。所以,和学生们一起看书吧。每天中午的时间,教室里很安静,老师和学生都在书籍的世界里遨游。没有一丝鸟叫,没有一丝花香,没有一丝音乐,但是彼此的心情却是那样的舒畅。偶尔,彼此交换一下阅读的心得,推荐几本好书,颇有点登高怀咏的感觉。农村小学的图书资源相对欠缺,于是我便在讲故事这一基本形式的基础上,做了一点小修改,和学生们一起说书。《三国演义》、《儒林外史》等一本本经典之作,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深深地印在我们的心中。多媒体的引进,更是为阅读增光添彩。现在的我和学生们常常一起看图画书,卡梅拉系列图书让学生看到了梦想的力量;大卫系列图书让学生们看到了平日里的自己;蹦蹦和跳跳的故事让学生们明白了如何更好的进行人际交往……在图画书的世界里,学生们在阅读,在学习,更在成长。阅读时,猜读,想象,改编,续写,各种阅读方法的运用让师生关系在阅读中越来越和谐,让学生的想象力越来越丰富,更重要是,在一次次的阅读中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让学生去看书吧!

五年级有篇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其中季羡林先生的一段话让我印象很深刻,他说:“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一位文学大师,直白地告诉了我们阅读的重要性——提升写作技能。大量的阅读,积淀的好词佳句自然就多了;大量的阅读,了解的新颖表达自然就多了;大量的阅读,见过的写作角度自然也就多了……阅读无疑是提升写作能力的好办法。但如果狭隘地认为阅读只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那就有失偏颇了。阅读更重要的是为了丰富人的学识,增长人的见识。通过阅读,汲取养分,形成自身独特的思想,成为这世间独特的存在。所以,不仅要看季羡林先生说的闲书,还要看更多其他的书。科普读物、报刊杂志、散文小说,甚至是漫画、广告,这都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看得多了,懂得自然就多了。懂得多了,理解自然就容易了。

小学中段的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关键阶段,正走在习作的关键点上,此时,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去看书,看所有他想看的书,摘录下最重要的信息。比如阅读广告宣传单,可以发现语言的表达很有特点。它没有过多的文字,仅有的这几个文字起到的是宣传的作用,不仅要简单的介绍宣传的对象,还要亮眼,醒目。阅读后,学生学会用最简单的语言概括事物最大的特点,依托广告宣传单,可以设计好书宣传单、作家宣传单、名篇宣传单。宣传单的设计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绘画、排版、总结等综合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让学生爱看书吧!

让学生爱上阅读的过程也许是漫长的,也许是短暂的。但是只要我们坚持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爱上阅读就是时间的问题了。在阅读的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常采用的方法是奖励法。奖励法的具体操作,根据学段而定。比如到了高段,我是这样操作的:当你在一周内完成阅读4本书,你就可以从老师的藏书中选择一本阅读;如果你一周内完成阅读6本书,你就可以从老师的藏书中选择一本据为己有。如果本周的阅读量较上周有所提升,你就可以从老师的部分藏书中选择一本阅读。激励无疑是最好的推动器,在一步步的推动中,学生从完成任务变成了喜爱,从求取奖励变成了顺其自然。

我以前一点儿也不喜欢看书,后来何老师要求我们看,我就把看书当成是任务。再后来,我越看越入迷。现在我爱看书,因为书里有好多有趣的故事。看书,已经成了我最大的快乐!”这是毕业后的学生回忆小学生活时留下的一段话。今天读来,我依旧觉得很庆幸,因为我开启了他阅读的大门,让他爱上了阅读,爱上了语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阅读心得 篇4

不过,这本书在装逼界一直长盛不衰,甚至靠它成长起来一些装逼大师(又叫文学理论家),制造出了许多普通人看不懂的词,比如”元叙事”,“存在编码”。本来想看的人看到这些词就不要看了,本来没想看的人看到这些词倒把书买下放在架子上,然后,就不要看了。

重读这本书是在银杏叶最黄的那几天,身上正承受着工作的重担,很感到有点吃不消。于是换个口味,调剂调剂。

“生命”,或者说“存在”,到底是重还是轻,哪一个更让人无法承受?对大部分人来说,肯定是重。经济压力,家庭责任,社会名誉,一个比一个更让人喘不过气,所以都羡慕那些不用负任何责任一身轻松的人。

托马斯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不愿意为任何的爱情所束缚,不愿意放弃自由,不愿意承担责任的重担,即使在和特蕾莎同居的几年里依然不断地沾花惹草,直到失望至极的特蕾莎离他而去,从瑞士返回捷克。

基本上就是一个渣男的故事。

然而,在特蕾莎离开之后,托马斯很快就感受到这种“轻”的感觉无法承受,他没法不想念特蕾莎。于是,他放弃外科医生的工作,从苏黎世追到苏联占领的布拉格,重回特蕾莎的怀抱。结果,因为政治原因他受到迫害,再也无法行医,成了一个擦窗户的清洁工。

画风一变,成了一个忠于爱情,浪子回头的故事。

且慢。托马斯回到捷克之后并没停止沾花惹草,甚至,他可以在擦窗户的时候和独自在家的女主人上床。

作者并未对托马斯的这种行为做什么谴责,他平和克制地展现了托马斯灵与肉分开的人生哲学。托马斯并没想伤害任何人,他只是不能忍受失去自由的人生,偷情,只是证明这种自由依然存在。但是,在苏联占领下的捷克,这也是他仅存的自由。

失去自由的世界,注定是媚俗的世界。因为对媚俗的共同痛恨,托马斯一直和萨比娜保持情人关系,这又是一个克制的关系,给予彼此足够的自由。有趣的是,当昆德拉批判媚俗的时候,没忘记对“自由世界”也捎带地嘲讽。那些自以为自由的人,只要被媒体和舆论裹挟,没有自己的独立思想和品味,依然逃脱不了媚俗,比如萨比娜的男朋友弗朗茨。

主题阅读 4 热爱生命 篇5

目录

序言——林一中

1、呼唤生命教育——张云飞

2、敬畏生命——张全民

3、敬畏生命——冰心

4、生命的原汁——高伟杰

5、生命之床——佚名

6、生命比金子贵重

序言

林一中

一个人挺立于天地之间,需要一个最基本的前提:拥有生命,至少是曾经拥有生命。有两种人不能称之为拥有真正的生命:

一、自暴自弃的人,肯定不能算是真正拥有生命,因为他无法接纳自己,更无法给自己的生命以应有的尊重;

二、心怀邪恶的人,自然更不能算是真正拥有生命,因为他引导自己走入邪途,他在否定其他生命的同时也否定了自己的生命。那么,怎么样的人才算真正拥有生命呢?热爱自己的人。英国唯美王子王尔德曾经说过一句令我特别感动的话:“热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你热爱自己,你才会觉得这个世界是有意思的,甚至是有意义的,你才会伸出手来,与他人相拥以欢,与世界握手言和;否则,这世界的好坏与生灭,又与你何干?!

儒家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就是修养自己,提升自己,让自己能够长出翅膀,在天地之间自由飞翔。而且,修身是一切社会活动的起点,是一切功业的根本。儒家说的正是热爱自己的具体方法与途径:修养与提升。

其实,地球之所以优于其他星球,正因为地球拥有生命。没有生命,地球与其他行星又有什么区别呢?

呼唤生命教育

张云飞

近年来,在青少年学生中出现了虐待生命的现象。人们不禁要问:现在的学生到底怎么了?不管是自杀、校园暴力还是残害动物,都折射出了当今部分青少年情感的荒漠,以及对生命的漠视与践踏。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这与我国生命教育不够有关。

生命是人生最宝贵的东西。只有生命的存在,才会有人的其他价值创造、实现和评估。具体地说,人的生命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的生命的不可替代性。日本学者池田大作指出:“生命是尊严的,就是说,它没有任何等价物,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它。”第二,人的生命的不可逆性。生命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失去了就不可复得。第三,人的生命的基础性。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没有了生命个体的存在,就不会有社会历史的产生、发展及所有的人类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的生命价值就在于它是人类创造和实施一切价值的前提与先决条件。

生命的价值要求我们必须关注生命、热爱生命和珍惜生命。就教育而言,最基本的是要教育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懂得尊重生命。然而遗憾的是,在以往相当长的时期,在我们的教育观念中,忽视了具体实在的生命教育,难以使孩子们养成对具体生命,对大自然、家人、邻里、同学等的爱心与同情,也无法收获爱心所带来的真诚回报。殊不知,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最基本的现实,是个体生命的的健康存在。

如果说生命价值的存在及其重要意义是倡导生命教育的内在依据,那么生命意识凸显。就宏观而言,人类在享受自身发明创造的成果的同时,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重负。生态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日益枯竭、恐怖主义泛滥、军备竞赛、贫困、疾病和犯罪等等,这一切都直接或间接地销蚀着人的生命感,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就微观而言,一方面,孩子、中青年人甚至老人都生活在追求成功的沉重压力之中,而成功并不一定使他们有幸福感。另一方面,人们在就业结构变化造成的失业面前,有一种受伤的感觉。这些都使人体会到自己的生存受到威胁,有一种无所适从感。

国外一些专家学者指出,人类要幸免于难,就必须从内心深处改变,即从生命教育做起。因为只有找到自己的心安之路,生命才有所皈依。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明确提出生命教育的思想,并且在美国倡导和实践生命教育思想。日本于1989年修订的新《教学大纲》,针对青少年自杀、欺侮、杀人、破坏自然环境、浪费等日益严重的现象,明确提出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之观念来定位道德教育的目标。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自杀率上升,有关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突遇一点挫折、打击,青少年就选择终结生命作为解决的一种方式。这除了青少年心理脆弱之外,还跟社会、学校、家庭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不够有关。鉴于此,我们呼唤生命教育。

所谓生命教育,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生命价值,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激发学生对终极信仰的追求,滋养学生的关爱情怀。它表现为三个层次:第一,保存生命的教育,即生存教育。它的主要任务在于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教会学生基本的生存技能,满足生命生存的需求。第二,发展生命的教育,即生命价值教育。人的生命的意义在于谋求发展,因此,发展是生命意义的标志。生命价值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及其对自身的重要意义,从而珍惜和敬畏生命,实现自我的生命价值。第三,死亡教育。死亡教育是介绍死亡知识,让学生了解死亡是怎么一回事,死亡对亲人、朋友的伤害,使学生对各种死亡相关的打击、挫折、损失有所准备,从而更加珍惜生命。与其他教育一样,生命教育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它的实施与开展需要多方面的配合。

敬畏生命

张全民

①弘一法师在圆寂前,再三叮嘱弟子把他的遗体装龛时,在龛的四个脚下各垫上一个碗,碗中装水,以免蚂蚁虫子爬上遗体后在火化时被无辜烧死。好几次看弘一法师的传记,读到这个细节,总是为弘一法师对于生命的深彻的怜悯与敬畏之心所深深感动。

②高中时候,我家后院的墙洞里经常有大老鼠出来偷吃东西。不知为什么,我心里竟产生了一种残酷的想法,悄悄躲在墙边,趁老鼠出来的时候,拿开水烫它。结果,一只大老鼠被滚烫的开水烫着后惨叫着缩进了墙洞。我不知道它有没有死,但那时我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残忍,因为“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在人类的心目中老鼠似乎有一千个应该死的理由。然而引起我内心最大触动和自责的还是在两个月后:我在后院又看到了那只大老鼠,它还活着,只是全身都是被烫伤之后留下的白斑,可是最让人痛苦不安的是,它居然还怀着小老鼠,腆个大肚子,动作迟钝地在地上寻觅着食物。我无法表达我那个时候的心情,我只觉得“生命”这个词在我心中突然凸现得那么耀眼,我只觉得我曾经有过的行为是多么的卑劣,这种感觉,在别人眼里也许显得很可笑,但是,对我来说,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我逐渐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和分量。

③法国思想家史怀泽曾在《敬畏生命》中写道:他在非洲志愿行医时,有一天黄昏,看到几只河马在河中与他们所乘的船并排而游,突然感悟到了生命的可爱和神圣。于是,“敬畏生命”的思想在他的心中蓦然产生,并且成了他今后努力倡导和不懈追求的事业。

④地上搬家的小蚂蚁,春天枝头鸣唱的鸟儿,高原雪山脚下奔跑的羚羊,大海中戏水的鲸鱼等等,无不丰富了生命世界的底蕴。我们也才会时时处处在体验中获得“鸢飞鱼跃,道无不在”的生命顿悟与喜悦。

⑤因此,每当读到那些关于生命的故事,我的心总会深切地感受到生命的无法承受之重,如撒哈拉大沙漠中,母骆驼为了使将渴死的小骆驼喝到够不着的水潭里的水而纵身跳进了潭中;老羚羊为了使小羚羊们逃生而一个接着一个跳向悬崖,因而能够使小羚羊在它们即将下坠的刹那以它们为跳板跳到对面的山头上去;……。其实,不仅仅只有人类才拥有生命神性的光辉。

⑥有时候,我们敬畏生命,也是为了更爱人类自己,丰子恺曾劝告小孩子不要肆意用脚去踩蚂蚁,不要肆意用火或水去残害蚂蚁,他认为自己那样做不仅仅出于怜悯之心,更是怕小孩子那一点点残忍之心以后扩展开来,以致驾着飞机装着炸弹去轰炸无辜的平民。

⑦确实,我们敬畏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不仅仅是因为人类有怜悯之心,更因为它们的命运就是人类的命运:当它们被残杀殆尽时,人类就像是最后一块多米诺骨牌,接着倒下的也便是自己了。

敬畏生命

冰心

心灵若是堆满垃圾,心胸容易狭隘;心灵若是一尘不染,心胸则无限宽广。

微笑是最祥和的语言。

用爱面对每一天、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心中就不会堆积烦恼;世间纷争也会减少。

期待大地亮丽,资源不短缺,必须从人心懂得珍惜开始。

媒体如同一把双刃的刀,可以导人为善,也会引人偏差;可以美化人生,也可能扰乱人生。若能发挥使命感,尽好自己的本分,社会就能更祥和。

生命虽然很有价值,若不能好好运用,等于没有价值。

面对困难,要勇于接受挑战,借由人生的历练,锻炼出柔软如水、坚强如钢的精神。

生老病死是自然的法则,也是每个人必经的历程。透彻生命、明了生命的源头,就不会恐惧死亡。

能以爱心、耐心、平常心及智能来教育,则天下没有教不好的孩子。

有爱心的人愈多,累积的福就愈大,凝聚的力量就能无限发挥。

对于生命,谁都没有所有权,无常一来、呼吸一停,则万事皆休。

社会的希望在教育,一位好老师不仅传授学生知识,还要启发他们的良知、良能,发挥智能。

天地虽宽,只要用无限量的爱心去启发、引导,力量就会不间断。

别人站得远,我们就走近,距离便会缩小;别人若冷漠,我们待以热情,就会逐渐热络。惟有主动付出,才有丰盈的果实得以收获。

生命的原汁

高伟杰

谁的眼前都放着一杯水。

那是真正源自洌洌山泉的水,含着山的赤诚,流着泉的激情,映着天的纯净。

那水,是我们生命的原汁。好多时候,我们为着各种各样的渴望和五花八门的需求,在自己这杯原汁中掺入了形形色色、混混沌沌的杂质,让自己合乎别人的口味。好多时候,甚至在我们没有渴望、毫无知觉的时候,一双双神圣而满载善意的手颤微微地端起了我们,审视、咂嘴、摇头、啜饮,终于他们从敞开的胸襟里抓出一些什么放进我们的杯子。然后痴情地关注。然后默默地咂品、放下。然后叹着气走开;或者,微笑着离去。

而麻木的我们却把前者美其名曰:适应。而虔诚的我们却把后者誉之名曰:塑造。生命,原本纯净而真实的生命,不得不在这人为的适应与塑造中异化、扭曲了。此刻,当我们卸去浓重的伪装,于清风朗月下用自然的大镜观照自己的时候,心中便只有一个滋味:苦。一个伪装的生命究竟能存几时? 一个孤苦的生命究竟能走多远?

我是活脱脱地来的,没有一丝羞怯。喜欢蓝天白云、丽日和风,就常常让丽日和风沐浴青春,就常常让蓝天白云拂拭心灵;憎恶阴霾迷雾、淫雨狂飚,就时时把阴霾迷雾撕烂了掷在脑后,就时时把淫雨狂飚捏碎了丢在脚下。喜欢就是喜欢,憎恶就说憎恶,对了错了都是我自己的真实选择!疲惫了,就流一回伤心的泪,就唱一支悲哀的歇,别在乎别人说你软弱;高兴了,就跳一段强劲的舞,就发一阵少年的狂,别在乎别人说你不成熟——我就是一个平常人,拥有一颗平常心。

只有在这时,世界才恢复本来的面目,人类才苏醒了沉醉的记忆,生命才焕发出葳蕤的生机!

啜饮自己生命的原汁吧!让我、你和他。

生命之床

佚名

我亲爱的宝贝,你已经再急不可待地蹬踏着双腿,意欲从妈妈的肚里蹿出吗?你想看看外面五颜六色的风景吗?我亲爱的宝贝,妈妈也和你一样地渴望,可是,你知道吗。妈妈不能!

外面的吵闹声越来越大了,那是你父亲的声音,他的声音很嘶哑,他一定哭过:我亲爱的宝贝,你知道吗?你的生日便是妈妈死亡之日。妈妈是心脏病患者,妈妈不能有小孩。在我和你爸爸结婚前,我们曾约定过,永远不要小孩,我们要永远两个生活在一起。可是,当我意外地感觉你的存在后,我便将曾经的誓言抛之脑后,你知道吗?我对你降临人世的渴望多么强烈。

我亲爱的宝贝,你知道吗?妈妈曾经做了一个很美好的梦,我们一家三口在街道上,手牵手地漫步,就像所有美满家庭一样。可是,再有了你五个月后的一次诊断中,医生告诉我,我必须放弃你,否则上帝的手将会放弃我。你知道吗?在得知知已消息后,你的父亲向我乞求,让我放弃你、和你父亲厮守一辈子的念头。我亲爱的宝贝,你一定会恨妈妈吧?可是,你知道吗?我是多么地爱你的父亲,我到现在还能清晰地记得我们的第一次相遇,他是多么的活泼,他对我说过:他是我的太阳,我是他的月亮,太阳和月亮永远不会分开。我的心开始绞痛,我已经感到心跳的缓慢。

亲爱的宝贝,我终于凭借着自己的一份固执保留下了你,可你知道吗?这份保留的前提是,我必须活着回去见你的父亲!我原本以为,我会坚持下来,可是,我真的不行,我感到心跳越发缓慢,我甚至用手也可以触摸到那份缓慢。孩子,你怎么在我肚里翻滚不停,难道你害怕妈妈会放弃你,保全我自己吗!不,妈妈不会的,不会的,妈妈在进手术室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乞求医生放弃我,保全你,医生伯伯在妈妈“以死相逼”下答应了我的乞求,我亲爱的宝贝,你可以放心了吗?

医生伯伯已经剖开了妈妈的肚子,他正在将你从我的肚里取出,你 一定很高兴,对吗?妈妈好想吻吻你,可是,妈妈感到好累,好累,我好想休息,好想休息。

再我闭眼的那一刻,我依稀听见了你的哭声,是那么嘹亮,那么充满活力……

亲爱的宝贝,妈妈走了,别忘了对你爸爸讲,不要将躺过的床叫“死亡之床”,叫它“生命之床”吧!因为你是我生命的延续!

生命比金子贵重

在非洲一片茂密的丛林里走着四个皮包骨头的男子,他们扛着一只沉重的箱子,在茂密的丛林里踉踉跄跄地往前走。

这四个人是:巴里、麦克里斯、约翰斯、吉姆,他们是跟随队长马克格夫进入丛林探险的。马克格夫曾答应给他们优厚的工资。但是,在任务即将完成的时候,马克格夫不幸得了病而长眠在丛林中。

这个箱子是马克格夫临死前亲手制作的。他十分诚恳地对四人说道:“我要你们向我保证,一步也不离开这只箱子。如果你们把箱子送到我朋友麦克唐纳教授手里,你们将分得比金子还要贵重的东西。我想你们会送到的,我也向你们保证,比金子还要贵重的东西,你们一定能得到。”

埋葬了马克格夫以后,这四个人就上路了。但密林的路越来越难走,箱子也越来越沉重,而他们的力气却越来越小了。他们像囚犯一样在泥潭中挣扎着。一切都有像在做恶梦,而只有这只箱子是实在的,是这只箱子在撑着他们的身躯!否则他们全倒下了。他们互相临视着,不准任何人单独乱动这只箱子。在最艰难的时候,他们想到了未来的报酬是多少,当然,有了比金子还重要的东西……

终于有一天,绿色的屏障突然拉开,他们经过千辛万苦终于走出了丛林。四个人急忙找到麦克唐纳教授,迫不急待地问起应得的报酬。教授似乎没听懂,只是无可奈何把手一摊,说道:“我是一无所有啊,噢,或许箱子里有什么宝贝吧。”于是当着四个人的面,教授打开了箱子,—大家一看;都傻了眼,满满一堆无用的木头!

“这开的是什么玩笑?”约翰斯说。

“屁钱都不值,我早就看出那家伙有神经病!”吉姆吼道。

“比金子还贵重的报酬在哪里?我们上当了!”麦克里斯愤怒地嚷着。

生命生命阅读及答案 篇6

这份美丽来自顽强。在长城站西边的山麓中,有一个湖,也叫西湖,美丽如同西子,是长城站的水源。一天早晨,我去西湖边散步,下雪了,长在石头上的.地衣平时灰蒙蒙的,这时顶着丛丛雪花,煞是好看。我真想采一丛作纪念,但马上为这个念头而自责,因为科考队员告诉过我“它每生长一毫米,需要一百年。这丛地衣高约四五厘米,算来有几千高寿。比起人来是“老祖宗”了,岂敢动它一指!

这份美丽来自和谐。踏上南极的第一天,在西海岸的礁石上,巧遇渴望已久的企鹅,尽管它是孤身一只,却给我们带来极大的欢乐。一位女考察队员“呀、呀”地惊呼着,恨不得把那只小精灵拥在怀里。小企鹅落落大方,穿着黑色的“燕尾服”,恰到好处地“吻”着女队员的手指,一派南极主人的优雅风度。……作为南极的主人,它们与自己的同伴和谐相处,与初来乍到的人类结交朋友,共享天趣。人与动物,共同诠释着一个理念——“生命是平等的。”

这份美丽来自奉献。我们走进南极那天,从“大力神”运输机上下来的还有一个须发花白的外国老头儿,和我们一起到了长城站。长城站上的中国人都认识他。开始,我并没有十分在意。后来,我们访问捷克站,才对他肃然起敬。他是捷克站站长,一所大学的教授。他的捷克站与众不同,不仅地处海峡深处,交通十分不方便,环境非常严酷,而且经费极短缺,因为它是一个民间考察站,得到的只是政府道义上的支持。他和他的伙伴生活在严寒中,没有电热器,靠风力发电照明,灯光如豆,物质的匮乏,更是捉襟见肘,当家食品是一粒粒黑豆。我们到别的站访问,带的礼物是长城挂毯。到捷克站,长城站的管理员说给老头来点实的,背去了一编织袋洋葱、土豆、苹果。老教授选择的课题,是人类在南极的生存极限,他是用自身来做实验!尽管他蓬头垢面,衣衫褴褛,但他是美丽的,因这种精神而美丽。老教授的捷克站,没有电视,没有音乐,没有充足的补给,惟有海风,惟有天簌,惟有纯净。在这样一个苦地方,老教授还不忘用海石垒成路标,路标以内不准践踏,因为那里长满苔藓,要是在这些苔藓上踩一脚,它们会停止生长二十年!

在纳尔逊冰盖脚下,捷克老教授预支着自己的生命,用来证明人对自然可以减少索取,演算着人对自然索取与给予的正确比例,这是一种真正的科学精神。

1.文段是围绕哪句话写作的?

2.第二自然段突出了南极苔藓的什么特点?

3.第三自然段突出了南极企鹅的什么特点?

4.第四自然段中加黑的“这种精神”是什么精神?

5.文段抒发了什么感情?

6.写捷克老教授,为什么要先写“我”对他“并没有十分在意”?

7.文中横线上的“预支”一词写出了什么?

参考答案:

1.在南极这个最不适合生命存活的地方,却最能感到生命的美丽。

2.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3.与同伴和人类和谐相处。

4.捷克老教授为科学献身的奉献精神。

5.对具有顽强生命力的苔藓、能和同伴与人类和谐相处的企鹅、具有奉献精神的老教授的赞美之情。

6.欲扬先抑,反衬捷克老教授为科学献身的奉献精神。

热爱生命阅读心得体会 篇7

一、多样朗读促感悟

引导学生感悟, 朗读是一妙招。学生在朗读时进入情境, 才能深切体会文本蕴含的情感。《生命生命》一文的教学, 课伊始, 笔者让学生质疑课题。学生经过观察、思考, 提问:“课题为什么用了两个‘生命’?这不是重复吗?”笔者抓住这一契机组织学生朗读课题, 明了其独特用意;接着让学生初读课文, 通过朗读与评读, 读通课文;默读, 理清文路:课文通过三件事说明对生命的思考;再请学生充分自读、自悟:“经历这每件事的时候, 作者分别悟出什么?一件事一件事地读和想, 写下自己的感悟和体会。”学生在朗读中进行个性化体味。随后, 在解读三个事例的过程中, 注重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读课文——分解读、分角色读、小组读、同桌对读、配乐读……在朗读中理解, 在品悟中朗读。学生在多样朗读中拉近了与文本的情感距离, 与作者想到一起, 产生心灵共振, 情感共鸣。

二、活化形象促感悟

抓住课文中那些高度概括抽象却与中心密切相关的词句, 以此为感悟点,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把它还原成具体可感、触手可及的鲜明形象, 借助形象显化语言, 能让学生从另一个侧面深化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

教学《生命生命》一课, 解读“瓜子冒出”这一环节, 笔者引导学生想象香瓜子在砖缝里生长的样子。学生有的说:“香瓜子终于从坚硬的外壳中顶出头来, 它发现身边没有容身的空地, 也没有湿润的泥土, 但它并不害怕, 而是大胆地扎下了根, 一天、两天、三天, 它一天天地成长, 绽出芽儿来, 最终长成了一棵小苗。”有的说:“它没有阳光给予的温暖, 没有土壤给予的肥料, 但是它并不气馁, 而是昂着头, 不屈向上。”有的说:“这小小的种子, 抓住一切机会生长, 它对自己说:‘活着就是我的追求!’”在活化文本形象的同时, 学生感受到香瓜子生命的顽强。

再如, 解读“飞蛾求生”时, 引导学生想象飞蛾对自己、对杏林子说什么, 活化了文本语言, 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 感悟到文本的内涵。

三、激活经验促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 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社会生活精彩纷呈。引导学生调动平时生活中与文本内容相联系的回忆, 能激活他们的经验储存, 唤醒他们的生活体验, 调拨感悟文本的兴奋点。

解读“瓜苗冒出”。笔者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谈体会:“平常, 你们爱磕瓜子吗?它给过你怎样的印象?”学生回答:“瓜子虽然很小、看上去很单薄, 但生命力很强。”“谷种也很小, 但有很强的生命力。只要给它们一盆水就会发芽。”“有一次吃西瓜, 我把瓜子随便扔在一个花盆里, 结果没过多久, 花盆里竟长出了一棵小苗来。西瓜子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孩子们在对生活阅历的回忆中体味了文本内涵, 体验到香瓜子生命力的顽强。

四、多方对话促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假如没有学生个体对文本的体验、感悟, 文本便只是灰色而无生命的铅字的排列。在语文课上, 教师的讲解根本无法代替学生自身的感悟。对话交流有利于学生思路的拓展和智慧的点燃。笔者这样引导学生解读“静听心跳”:

范读文段, 教学生把右手的中指和食指搭在左手腕上, 感受脉搏跳动, 再说说感受到心跳之后的体会:

“我想到, 爸爸妈妈给予我的生命, 这生命属于我自己。我要对生命负责。”

“我想到一句话:‘好死不如赖活’只有好好活着, 才能有所作为。有些人碰到困难时, 选择自杀, 白白浪费自己的生命, 这是多么愚蠢。”

“张海迪、霍金等人身残志不残, 是珍惜生命的典范。”……

“交流”促自主学习, “交流”促自我感悟。多方的碰撞和对话, 生成了许多生动的体验与全新的认识, 使教材的内涵得以发掘, 使师生的精神生活得以提升。

五、拓展延伸促感悟

根据课文内容与学生实际, 设计具有扩展功能且能多元解答的练习为感悟点, 让学生“超文本”尝试。多角度的思考, 热烈的讨论, 能让学生的思维得以碰撞, 语言得以交流, 思路得以拓展, 灵感得以激发, 进一步感悟课文的情、景、人、物, 感悟文本内涵。

《生命生命》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 笔者把学生的学习从文本中拓展开去:“在杏林子眼里, 生命是飞蛾极力求生的身影, 生命是香瓜子冲破外壳的勇气, 生命是砖缝里挺立的小瓜苗, 生命是心脏那一声声有规律的跳动。在你们眼里, 生命是什么?请拿起你生花的妙笔, 用诗的语言, 写下你对生命的认识。”

学生兴致勃勃地写作, 在小组内探讨、修改, 集体交流。

生:生命是操场上运动员矫健的身影, 生命是课堂上同学们灵动的眼神。

生:生命是春天里百鸟的啼鸣, 生命是夏日中清爽的微风, 生命是秋天里累累的硕果, 生命是冬天里燃烧的火把。

阅读领略生命美妙 篇8

每一学期,班上每一个孩子至少分享一次自己最喜欢的课外书(除班级共读书外),有的孩子最多分享了十次以上。在2015年秋期快结束时,宇川小朋友用一节课的时间,脱稿给同学们分享清朝的历史。从开国皇帝讲到了末代皇帝,发生在清朝的大事件,他几乎全部讲到,其中一些事件还讲了自己的看法。对清朝几个重要的皇帝,还讲了自己的评价。很多老师听了宇川的分享后,都忍不住感叹:“听了宇川小朋友的介绍,我才终于对清朝的历史清晰起来。”

最可喜的还不是孩子们的阅读量和在阅读中的收获,而是孩子们几乎都养成了不阅读晚上就睡不着觉的习惯。因为从一年级开始睡前阅读的习惯培养,以及利用休闲时间阅读的倡议,现在阅读已经成了孩子们的生活方式。即使是班上最小的孩子,说起自己的阅读故事也是眉飞色舞。

对孩子们来说,最开心的事还有二年级下学期,我们“彩虹出版社”有了我们自己的班级月刊。

孩子们的表达从图画已过渡到文字,基本上达到了能自由地、较为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最重要的是,孩子们有表达的兴趣。在每一次的阅读分享中,孩子们也学着写分享演讲稿,大多数孩子乐在其中。

我们的想法是,生活不仅要因阅读而精彩,还要因阅读而更加享受。

这一年,我们走得比一二年级从容,也享受了更多的快乐。可喜的是,虽然阅读占用了大量时间,但孩子们期末考试成绩并不落后于其他班级。

未来路还长,我们还将继续往前走。

这一年,就我个人生命成长来说,除了与孩子们共读了三十本左右的童书之外,还阅读了《金龟虫在黄昏飞起》《蓝色海豚岛》《阁楼上的秘密》《名人传》《城堡镇的蓝猫》等,收获最大的应该是读《老子他说》《金刚经说了什么》以及《相约星期二》《断舍离》《镜子法则》《王阳明心学》《做一个最好的你》等书。这些书让我的心越来越宁静,越来越享受生命的美好。

在文学素养方面以及如何进行教学方面,读了《人类的故事》《世界儿童文学阅读与经典》《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读字》《文学性讲演录》《为什么读经典》《小说的艺术》《中国文学之美》《中国文学史》《中国美术史》等书。这些书的阅读,为我打开了一扇走进文学的门,去感受文学的美好。在阅读中去理解“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学习如何“情动于中而发于言”。

《写作教学教什么》《儿童文学

教学法》《你一生的故事发展心理学》《孩子与学校》《夏山学校》等书,则进一步帮助我认识儿童,认识学校教育,认识我的教室。在如何更好地帮助孩子成长中,受到了不少启示。

读《夏山学校》,心灵受到的震动很大,发现之前很多自以为是的做法,在这本书里,都读出完全可能因自己的好心对孩子造成的伤害。因此心里很难过,对后面的教室以及对孩子的引领,尤其提醒自己要想得周全一些,看得长远一些,更长远一些,不要因为眼前的一些情况而蒙蔽了自己,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做法。

在六年前,我绝不可能想到我会在阅读中如此享受。因为那时候说起读书,我是多么头疼啊。然而现在,读《名人传》时,心情会因着贝多芬、米开朗基罗以及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生激荡起伏。读完,内心会经由一段长长的不平静,随后渐渐平静。看自己的生命,往往就充满感恩,充满激情。

读他们的故事,让我觉得人也许正是在痛苦中,才能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生命中有痛苦的体验,并非是上苍让我们颓废的,而是借痛苦让我们思考生命的走向。接受痛苦,它与欢乐一样,是对生命珍贵的赐予。

读《中国文学史》,一路走进《诗经》、走进《楚辞》,穿越时空,感受两千多年前那些美丽的生命发出的歌声。

阅读《孩子成长的力量》,感受其中论述的关于人的成长受智力(大脑的作用)和心灵(精神的作用)的影响,对我有启发。我们认识世界,不只是靠大脑,一定还靠心灵。大脑决定理智,而心灵决定情感。在作者的论述中,感觉他说的大脑是人的(物理)神经起作用,而心灵(精神),则是血液在起作用。人的身体构造神奇而又神秘,谁真正了解透了呢?人越老,理解能力似乎越弱了。“如果把什么都简化以便让小孩理解,看起来好像马上就得到了效果,其实这样考虑的人忘记了人的整个发展过程,想不到现在给小孩带来的感受在小孩老的时候会变成什么。”这句话,则让我想起了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成长。进而让我反思自己的教学——我们教给孩子的,是否是我们自己所信服的;或者说是自己需要那样去学习的。我常想,把自己放到书里,内心的那份满足,自是生命最美的赐予。

阅读生命,做有生命感的教师 篇9

李政涛教授的这本《做有生命感的教育者》从一个教育者的角度出发,从身边的点滴之事取材,以建造教育的“理想国”为目标,像朋友一样和老师恳切“交谈”,把教育理念蕴藏在事例中娓娓道来,让人读来亲切,有滋味,心中也产生了不少共鸣。

一、浸润传统的河流,享受汉语的快乐

李教授的《教育者的文化乡愁》和《让学生享受汉语》让我深有感触。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常常感到束手无策,现代社会充斥着各种国际元素:年轻的家长们以孩子学会几句英语而到处炫耀,中学生更是哈韩哈日,网络上的火星文字也侵入了现代学生的生活。我常常觉得汉语的被忽视是社会问题,不可逆转。但李教授却告诉我,要让学生享受汉语,教师除了自己要理解汉语的美,还要把自身对汉语美的理解和感悟转化到儿童的精神世界中去,成为其美的体验结构的一部分。我想,如果能够做到让魅力汉语、精美汉语、优雅汉语充满课堂的话,学生就能从小开始喜欢汉语,爱上汉语,如果影响足够深远,他们足以在以后的成长中不会忽视汉语的魅力和重要。

在《教育者的文化乡愁》中,作者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异乡的生活图景,给我们讲述了在韩国人交往时“夸张”的礼仪以及他们保护传统,尊重传统的那颗执着的民族心。韩国保留着许多中国传统文化,这些我们弃之不顾的东西他们却视若珍宝。中国的思想、语言以及某些传统礼仪,早已撕去中国标签,变成韩国传统的一部分。而现在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渐渐消失,善良、谦逊、节俭等美德在一代又一代身上渐渐不见。作为教育者,让学生正视传统具备传统美德,不要让原本属于我们的文化消失,我们责无旁贷。让我们静下心来,体验“文化乡愁”,心怀悲悯,守护残存的文明和教养,展现教育无穷大的力量。

二、教育之花的三种绽放

作为专家的李教授,把听课当成一种美的欣赏和享受,他视角独特,把教师看做生命的花朵,把课堂分成三种与花有关的境界:一个老花骨朵和一群小花骨朵的课堂,一朵大花和一群小花骨朵的课堂,一朵大花和一群小花的课堂。这种形象的比喻,让我们有了更多的期待。有谁愿意自己枯萎呢?谁不希望自己和一群花骨朵儿一同绽放呢?所以,我们不光要关注自己的专业成长,还要用教学智慧催生每一朵小花,尤其是在课堂上不能只有自己的思考,更重要的是与学生交流,启发学生的思考,让自己思维和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让学生热爱课堂,绽开最灿烂的花朵。

三、阅读生命,做有生命感的教师

原本以为教育是一个灌输知识的简单过程,很难把教育和生命联系起来。生命,多么令人敬畏的词语啊!“新基础教育”提倡“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如果我们能够正视生命,阅读生命,让自己的教育心充实着生命感,也许我们能够改变很多,从而学生也会改变很多。当我们看到生命,我们在意的不只是分数,我们会留意每个生命的成长;当我们看到生命,我们会关注学生的点点滴滴,捕捉他们的欢笑和哭泣;当我们看到生命,我们会期待生命最绚丽地绽放,最茁壮地成长,我们会把自己的生命和他们联系起来,在成长的路上彼此为伴,分享生命成长中的幸福。

《悲悯生命》阅读答案 篇10

科技发展了,现代人读的是电子读物,乘的是波音飞机。作家,比以前不好当。你能看到的书,他人也能看到。你能参观的自然景点异域风光,别人也许去过得更早更多。从前的诗人,骑一小毛驴,走啊走,四蹄就踏出一首千古绝唱。现代你就是跨着登月火箭,也是干抓一把火山灰阑珊归来。

也许是不自信,我基本上不写游记,不写历史,不写我的时代以外的故事。我将笔触更多地剖向我所生长的土壤,目光关注危机四伏的世界。

写作长篇小说,是一个作家的光荣与梦想(绝无贬低专写短篇小说的大师的意思)。几年前,当我决定开始写作生平第一部长篇小说的时候,具体写什么内容,一时拿不定主意。经过多年储备,很有几份材料,是可以写成长篇小说的。它们像一些元宵的胚芽,小而很有棱角地站在我的糯米面箩里,召唤着我,期待着我均匀地摇动它们。让它们身上包裹更丰富的米粉,缓缓地膨胀起来,丰满起来,变得洁白而蓬松,渐渐趋近成品。

委实有些决定不下。想写这个,那个又在诱惑。放下这个,又觉得于心不忍。后来我很坚决地对自己说,既然对我来说,哪个都敝帚自珍,就想一想更广大的人更迫切需要什么。我是一个视责任为天职的人。这样一比较,对于毒品的痛恨和有关生命的哲学思考,就凸现出来。也许是我作过多年医生的经历,同病人携手与死亡斗争,我无法容忍任何一丝对生命的漠视与欺骗。也许是我在海拔5000米的藏北高原当兵的十几年生涯,使我痛感生命是那样宝贵与短暂,发誓永远珍爱保卫这单向的航程。

一位屡戒屡吸的女孩对我说,她是因为好奇加无知,才染上毒瘾的`。我说,报上不是经常宣传吗,你为何置若罔闻?她说,我们不看报。看了也不信。如果你能写一部非常好看的小说,让更多的人早点读到,也许可以救命。

我不相信文学有那么大的效力,就像我当医生的时候,不相信医学可以战胜死亡。但生命本身,就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过程。我要用我手中的笔,与生命对话。

整个《红处方》的写作,是离开北京,在我母亲家完成的。有朋友问,你写作此书的时候,是否非常痛苦与沉重?我说,不是。当我做好准备进入写作状态时,基本上心平气和。我知道要走到哪里去,何地迂回,何地直插,胸中大体有数。长篇小说是马拉松跑,如果边设计边施工,顿挫无序,是无法完成整体设计的。

每天早晨按时起床,稍许锻炼后,开始劳作,像一个赶早拾粪的老农。母亲为我做好了饭,我不吃,她也不吃。在这样的督促下,我顿顿准时吃得盆光碗净,好像幼儿园的小朋友。大约三个月后,初稿完成了。我把它养在电脑里,不去看,也不去想。又大约三个月后,最初的痕迹渐渐稀薄,再把初稿调出。陌生使人严格。看自己的东西,好像是看别人的东西,眼光沉冷起来,发现了许多破绽。能补的补,能缝的缝,当然最主要的是删节。删节真是个好帮手,能使弱处藏匿,主旨分明。

书出版后,很多电视台来联系改编电视剧的事,前后大约有几十家吧。天津电视台的导演和制片人,往返多次,同我谈他们对小说的理解,我被他们的诚意所感动。说,那我就把《红处方》托付给你们了,希望你们郑重地把这件事做好。我想表达对生命的悲悯与救赎。

1.根据文意,谈谈你对“悲悯生命”一词的理解。(4分)

2.结合文章的内容,作者为什么要谈“对毒 品的痛恨和生命的思考”这一主题?(5分)

3.文章末尾写到“很多电视台来联系改编电视剧的事,前后大约有几十家吧。天津电视台的导演和制片人,往返多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参考答案:

1.作者对普通人尤其是弱势群体的生活关注,充分展现了作者悲天悯人、宽广深厚的人文情怀,是作者对生命的悲悯和救赎,对生命本体的哲学思考。(意思对即可)

2.(1)作者想的是人们更迫切需要什么,他是一个视责任为天职的人。(2)作者有多年从医同病人携手与死亡斗争的经历。(3)作者在藏北高原当兵十几年,痛感生命的宝贵与短暂。(意思对即可)

生命因阅读而宁静 篇11

在11 月8 日,2013 年中国图书馆年会的闭幕式上有幸聆听了余秋雨先生精彩的演讲,本文标题为余秋雨先生演讲题目。余秋雨提出,人的生命有限,阅读的时间也是有限的,而现在的文化垃圾太多,所以读书时,一定要给不同类型的书进行等级排

列,使自己的阅读处于有序状态。站在制高点上阅读,才能汲取精华。现实当中我们所看到的却是很多无序的状态, 持续下降的阅读率也让我们越来越担忧。由于网络电子媒介的兴起,公民深度阅读的时间越来越不足,书报刊等传统媒体的出版、需求变小,社会上一些浮躁的文化情绪蔓延影响着良好的读书环境。由此可见,当今社会,阅读引导和阅读推广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基层公共图书馆,江阴市图书馆从2008 年开始,就把“全民阅读推广”工作作为图书馆的核心工作来抓,并且在2009 年提出了“幸福生活,从阅读开始”的促读口号,积极开展各种“阅读推广”活动。其中,《读读书》杂志的创办更是直接地突出了“为读者找书,为书找读者”的服务功能。可喜的是,经过5 年时间的办刊历程,《读读书》在公共图书馆业界以及青年阅读者群体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感谢所有为之付出努力和提供帮助的人,是你们让我们传递“阅读的美好”的愿望得以实现。我们期望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能够带领更多的人感受阅读的美好!常常有人把不阅读的原因归结为:静不下心来或者是没时间。其实,人只要能静下心去阅读,所有的不平静也就微不足道了。阅读的紊乱,最重要的原因也不是时间紧张,而是来自于内心的不平静。正如余秋雨先生所:生命因阅读而宁静,反过来,宁静的内心才能产生有品位的阅读。

激发课外阅读兴趣,丰厚生命底色 篇12

1. 打造环境, 营造氛围

受《孟母三迁》的启发, 新学年伊始, 在布置教室上我煞费苦心。我带领学生在教室的墙壁上、走廊里张挂精选的读书箴言, 如“书籍———智慧的钥匙”“鸟欲高飞先振翅, 人求上进先读书”等。教室的四个窗台被改造成了“智慧小书台”, 学生随手就能捧读。室内黑板报上的固定栏目“新书推介”每周更换一次, 内容涉及文学、艺术、科技、历史等。每天中午固定的阅读时间, 我带头捧读经典, 带领孩子们静静地畅游书海。“读书的孩子最美丽”“人生最好的气质是书卷气”这是我常挂在嘴边的话, 孩子们耳闻目睹, 课间、自习课乃至放学后, 孩子们也常常手不释卷, 如痴如醉。

2. 巧用故事, 诱发兴趣

好奇心是学生读书的潜在动力, 学生的阅读期待因为它而被激发。为此, 我常常使出杀手锏———讲故事。随着我声情并茂的讲述, 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把孩子们带到了或趣味横生、或新奇有趣、或令人感动、或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当他们听得津津有味之际, 我戛然而止, 故作神秘地告之:“后面的情节精彩万分, 想知道结果吗?请看《×××》一书 (适时向学生推荐相关课外书) 。”学生被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 争先恐后地借书阅读。这样故意制造悬念, 让学生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 充分感受到课外读物神奇的诱惑, 主动去进行阅读, 效果非常明显。

3. 换书超市, 吸引阅读

要想激发学生课外主动畅游书海, 丰富多彩的课外读物是必不可少的。我要求班级图书管理员每两个星期去学校图书室借一次书, 每次57本, 本本不同, 让学生各取所需。另外, 为了使好书能流动起来, 每逢双周, 我班便开办一次换书“超市”。“超市”里的书都是学生从家里带来的。换书前, 每个学生都必须当众对上周所阅读的书籍进行简短的点评或推荐。

4. 读法指点, 收获成功

为引导学生不仅爱读书, 而且会读书, 读得更好更有效, 我经常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以丰富他们的语言积累, 提高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选读。根据课内学习或写作训练上的某种需要, 指导学生有选择性地阅读与之相关的内容, 以求触类旁通, 学以致用。如教学《九寨沟》一课后, 学生陶醉于九寨沟神奇的美, 非常想了解祖国的名山大川, 于是我明确课后进行以“饱览祖国名山大川”为内容的拓展阅读, 并进行美景片段的描写比赛。

精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如学生人手一册的《亲近母语》上有很多篇幅引经据典, 情节生动。我就利用这些作品, 指导学生精读, 要求他们边读、边想、边批注, 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读书摘抄。再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 对学生强调摘抄的重要。我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对妙词、佳句、美段做记号, 并分门别类地摘抄到自己的《采蜜集》上, 或写成相应的读书笔记, 或制作成卡片。

上一篇:家风家训诵读篇下一篇:信用管理案例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