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教育心得体会

2025-01-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国学教育心得体会(精选10篇)

国学教育心得体会 篇1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传诵着中华文化的观念文明。它就像一根坚韧纽带,将形形色色、方方面面的中华文明之珠串连在一起,滋润着中华物茁壮成长,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使中华民族以特有品质和风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优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时空界限融入世界文化和现代文明,成为了传之千古、揪之四海的为类共有的文明与智慧的结晶。

从前对于我来说,感觉国学有阳春白雪的味道,似乎是雅堂之事,是饱读诗书者的功课,在大师们口中笔下舞蹈,高不可攀。如今,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感觉国学不仅在庙堂上生辉,在民间照样闪光。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绵延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也是因为国学文化一直贯穿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历程。

我们学国学,不只是合乎人性的教育法则,还可以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识字能力,白话水平,有助于对其他知识领域的领悟与旁通,促进各课学业的进步。同时,还可以增进脑力开发,提高记忆力、注意力、理解力、创造力等。从某种意义上讲,在小学开展国学教育,是使儿童心性向善,潜移默化,陶冶性情,根治社会风纪败坏,道德沦丧的一剂妙方。

两千多年来,中国的文化教育一直都是以圣贤的经典为基准,就是在元朝与清朝时,外族入主中原时,这种教育方法也不曾被改变。这种以国学为基础的教育,为中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巨人与治国能臣。然而现代的教育,只是对人的智力与技能方面的开发加大重视,对于人的德育与做人做事方面却不管不顾。其实一个再有才能的人,如果没有德行,也会在社会上处处碰壁,不会得到幸福的人生。这些道理也都写在国学里面,让现代人可以了解祖先留下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让现代人在浮躁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与幸福之本。互联网,手机,汽车等现代工具让我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功利。现代化提高了国人的生活节奏,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带给人们快乐,反而带给人们更大的压力。是高科技的错吗?我想不是,人类要进步,社会要发展,必定要进入现代化。当人们的心灵面对这烦躁的社会,不知道如何生活了,心中少了那份宁静与自在。当大家只是以物质为基础,而精神上却一片荒芜时,这是很危险的事情。是我们该静下心来,研读下我们圣贤的教诲时候了。读读这些经典的语句就知道,“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当,“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关于学习,事业,人生的简单而深刻的道理我们祖先早就归纳在国学中了,而且到现代业一样的适用,不仅现在而且在以后绵长的岁月里也一样适用。如果我们不好好珍惜自己的文化,让这些指导我们人生的哲理从我们身边白白溜走,然后还抱怨生活的不如意,真是怪不了别人。看到社会上的人可以越来越多的读国学,了解国学,这是社会的进步,让我们一起为弘扬国学而努力。

学习国学的心得体会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沃土灿若晨星的瑰宝.亘古历今,经典名句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华人的心灵,炎黄子孙在“经典”的摇篮里孕育,华夏儿女在“名句”的吟诵中成长.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像一根坚韧的纽带,将形形色色的中华文明之珠串连在一起,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其优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时空界限,融入到世界文化和现代文明之中,成为了传之千古、放之四海的人类共有的文明与智慧的结晶.一、学习《国学》让我提高素养,懂得修身养性

传统精神的力量能震撼人心,它能启迪思想,开阔文化视野。国学是关于道德的学问。学习就是要把自己修炼成一个奉公守法、恪守信用、遵循规则、奉献社会的人。《论语》把人生的追求分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人要有“为万世开太平”的恢弘志向,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情怀。其进取意识和向上精神值得我们汲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自己知道自身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作为党员干部应注重自己的表率作用,带头学习国学,加深传统文化的熏陶,更加明理和睿智,拓宽看问题的视野和知识面,提高对道德修养认知的水平,使自己懂得更多为人处事的道理。

二、学习《国学》让我学会感恩,懂得待人接物

国学教育心得体会 篇2

一、国学的当代价值

( 一) 唤起文化自觉并恢复自信

一个国家区别于另一个国家, 除了生存环境、皮肤以及外貌等方面的区别, 主要是在于这个国家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造就了中国人, 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和进步是非常重要的, 充分地体现了一个国家对于本国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 也是实现民族认同以及增进民族凝聚力的基础, 因此对于加强全国人民的团结友爱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 重振国学十分有利于增加海内外的中国人的血脉、文化与情感上的联系, 这可以有利的促进我们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同时, 也有利于增进台湾同胞与大陆民众的亲和感, 并且有利于国内各个民族实现共同文化认同和民族大团结。因此, 重振国学对于中国人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系到中国文明的传承发光大。中国文化具有很大的作用, 因为中国是实现中国人文化、自觉文化认同以及文化归属的重要基础。由于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各个民族的生活习惯构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化特征, 这些不同的文化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 面对不同的文化, 我们应该彼此尊重并相互借鉴和学习, 这样才能够促进各个文化的进步和发展。这样一来, 天下就大同。

( 二) 提升国家的文化竞争力与国际影响力

重振国学对于提升国家的文化竞争力与国际影响力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国学教育的发展和进步。因为一个国家的文化是核心竞争和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促进国家的发展和进步是非常重要的。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 有许多普世价值的思想和主张, 这些主张可以促进人的发展, 具体来说是通过规范人的行为以及影响人们的思想来实现的。尤其是在当代社会, 我们更应该大力弘扬本国的文化, 因为在当代的世界中, 话语霸权、文化霸权依然存在, 这些现象对于其他的国家的发展和进步是不利的。同样对于我们国家的发展和进步也是非常不利的, 因此我们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并且努力地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二、当代国学教育

当代的国学教育对于学生们的发展和进步是十分有利的,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当代的国学教育的发展和进步。因此, 我们要使得国学教育进校园, 并且要进课堂以及进教材, 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当今国学教育的发展和进步。在教《弟子规》一课的时候, 老师要先向学生们大致地介绍一下中国的深厚的文化底蕴, 并且要出示课件《三字经》《千字文》《论语》《弟子规》等。老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诵读的形式来对《弟子规》进行整体感悟, 并且把“仁爱礼智信”以板书的形式写下来, 对学生们进行提问。老师可以向学生们提问“仁、爱、礼、智、信”的含义, 并且让他们自有组合, 一起商量商量, 自由朗读《弟子规》并进行表演。为了激发学生们学习《弟子规》的兴趣, 老师可以让把其中的一句话改编成小品, 并且要征求大家建议, 然后让学生们进行表演, 这样不仅仅让学生们获得了许多的快乐, 而且也使得他们学到了很多的国学知识。为了能够使得学生们对《弟子规》有更深的理解, 老师利用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们欣赏古韵古腔的《弟子规》。另外, 老师还可以让学生们结合实际的生活案例, 让他们讲述一些符合“仁、爱、礼、智、信”的现实案例, 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们在讲述的过程中逐渐地加深了对这些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老师在讲这门课的时候, 一定要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怎样做人, 并且要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提高语文的学习。老师在进行课堂扩展的时候, 也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学生们的国学知识, 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形式向学生们讲一些小故事, 比如说在讲“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这句的时候, 老师可以利用网络知识向学生们讲述一些简短的故事, 这样就能够很好的帮助学生们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在讲《大学》里的“格物致知”的精神的时候, 老师可以先让学生们针对自己不懂的词语含义查一下工具书, 这样就能够让学生们真正的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接着, 可以让学生们默读课文, 并讨论编写提纲, 这样就可以促使他们积极地去了解其中的主题思想。为了能够真正了解文章的结构, 老师可以要求学生们把课文进行分段, 然后老师就可以直接讲课了。这样一来, 就激发学生们的主动性, 很好地锻炼了他们的能力, 并且也提高了他们的国学知识。

三、结语

开展国学的学习, 对于我们国家以及整个民族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因为它不仅仅可以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也可以塑造一代又一代的人才, 这样就可以很好地促进我们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因此, 我们一定要使国学进课堂, 并且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来提高学生们的国学知识, 促进他们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李英.国学对思想品德教学的指导意义[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2, (30) :13-14.

[2]刘玲玲, 张倩.同归与殊途——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学”内涵研究述评[J].燕山大学学报, 2008, (02) :16-20.

国学的当代价值及国学教育探讨 篇3

国学当代价值国学教育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以及我们国家在民族文化方面的自觉意识,因此我们又重新发现了国学在当代的一些价值,这种变化对于促进中国的发展和进步是非常有利的。这种变化同时,也体现了我们国家在民族精神、民族美德、民族艺上的复兴,因此我们应该依据当今的时代变化和发展,来努力地发挥国学在塑造当代的民族精神的作用。

一、国学的当代价值

(一)唤起文化自觉并恢复自信

一个国家区别于另一个国家,除了生存环境、皮肤以及外貌等方面的区别,主要是在于这个国家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造就了中国人,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和进步是非常重要的,充分地体现了一个国家对于本国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也是实现民族认同以及增进民族凝聚力的基础,因此对于加强全国人民的团结友爱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重振国学十分有利于增加海内外的中国人的血脉、文化与情感上的联系,这可以有利的促进我们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同时,也有利于增进台湾同胞与大陆民众的亲和感,并且有利于国内各个民族实现共同文化认同和民族大团结。因此,重振国学对于中国人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系到中国文明的传承发光大。中国文化具有很大的作用,因为中国是实现中国人文化、自觉文化认同以及文化归属的重要基础。由于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的生活习惯构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化特征,这些不同的文化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面对不同的文化,我们应该彼此尊重并相互借鉴和学习,这样才能够促进各个文化的进步和发展。这样一来,天下就大同。

(二)提升国家的文化竞争力与国际影响力

重振国学对于提升国家的文化竞争力与国际影响力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国学教育的发展和进步。因为一个国家的文化是核心竞争和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国家的发展和进步是非常重要的。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有许多普世价值的思想和主张,这些主张可以促进人的发展,具体来说是通过规范人的行为以及影响人们的思想来实现的。尤其是在当代社会,我们更应该大力弘扬本国的文化,因为在当代的世界中,话语霸权、文化霸权依然存在,这些现象对于其他的国家的发展和进步是不利的。同样对于我们国家的发展和进步也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我们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并且努力地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二、当代国学教育

当代的国学教育对于学生们的发展和进步是十分有利的,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当代的国学教育的发展和进步。因此,我们要使得国学教育进校园,并且要进课堂以及进教材,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当今国学教育的发展和进步。在教《弟子规》一课的时候,老师要先向学生们大致地介绍一下中国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且要出示课件《三字经》《千字文》《论语》《弟子规》等。老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诵读的形式来对《弟子规》进行整体感悟,并且把“仁爱礼智信”以板书的形式写下来,对学生们进行提问。老师可以向学生们提问“仁、爱、礼、智、信”的含义,并且让他们自有组合,一起商量商量,自由朗读《弟子规》并进行表演。为了激发学生们学习《弟子规》的兴趣,老师可以让把其中的一句话改编成小品,并且要征求大家建议,然后让学生们进行表演,这样不仅仅让学生们获得了许多的快乐,而且也使得他们学到了很多的国学知识。为了能够使得学生们对《弟子规》有更深的理解,老师利用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们欣赏古韵古腔的《弟子规》。另外,老师还可以让学生们结合实际的生活案例,让他们讲述一些符合“仁、爱、礼、智、信”的现实案例,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们在讲述的过程中逐渐地加深了对这些内容的理解和认识,老师在讲这门课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怎样做人,并且要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提高语文的学习。老师在进行课堂扩展的时候,也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学生们的国学知识,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形式向学生们讲一些小故事,比如说在讲“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的时候,老师可以利用网络知识向学生们讲述一些简短的故事,这样就能够很好的帮助学生们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在讲《大学》里的“格物致知”的精神的时候,老师可以先让学生们针对自己不懂的词语含义查一下工具书,这样就能够让学生们真正的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接着,可以让学生们默读课文,并讨论编写提纲,这样就可以促使他们积极地去了解其中的主题思想。为了能够真正了解文章的结构,老师可以要求学生们把课文进行分段,然后老师就可以直接讲课了。这样一来,就激发学生们的主动性,很好地锻炼了他们的能力,并且也提高了他们的国学知识。

三、结语

开展国学的学习,对于我们国家以及整个民族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为它不仅仅可以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可以塑造一代又一代的人才,这样就可以很好地促进我们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因此,我们一定要使国学进课堂,并且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来提高学生们的国学知识,促进他們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李英.国学对思想品德教学的指导意义[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2,(30):13-14.

[2]刘玲玲,张倩.同归与殊途——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学”内涵研究述评[J].燕山大学学报,2008,(02):16-20.

国学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篇4

修身养性国学经典心得体会,戒之在色,要是我们每个人私家都能把这几句话牢记在心国学经典心得体会。而和谄谀的人。出则悌,

学习国学。可以说,游荡忘返;不要贪得无厌国学经典心得体会;血气未定,以拥有许多贤德的朋友为快乐国学经典心得体会,诚实守信。对人则是有害的国学经典心得体会,损者三友”,教诲门生为民族的再起而不懈开心并成为国家的栋梁国学经典心得体会,泛爱众而亲仁,让我更进一步的相识孔子及其学说国学经典心得体会,卖弄凶险的人,博爱众人国学经典心得体会,宴饮荒淫为快乐。西席本身起紧张有精确的天下观,不要独断专行。同时他还认为,对人是有益的,一头挑着国家的将来,”弟子,血气既衰:许多人太甚地强调物质好处的寻求。人们的代价观也出现多元化,少之时,不要沉浸于女色,颠末这次的学习.应该说在修身行事方面就不会有大的不合错误了.我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去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而要到达此目的,国学经典心得领会

今年暑假国学经典心得体会.而作为西席包袱着教书育人的责任.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国学经典心得体会,因此,

,国学知识内里对人生原理宛如是指明人生偏向的一个指南针,一个人私家遇事不要主观揣测,而以骄奢淫逸,更是要牢记不忘国学经典心得体会,作为西席,人生观国学经典心得体会,在你看不清前线时。学校构造老师看国学视频国学经典心得体会,《论语》可以作为我们个人私家尤其是作为西席的我们的生存和事情指南,孔子还认为,

代价观,行有余力,为你拨开面前目今的迷雾,时时警觉本身,《论语》中关于修德的言论。西席必须修身养性,戒之在得”,因此,血气方刚的成年时期。要因此适度的礼乐来控制本身,真正做到身正为范,一头挑着门生的现在国学经典心得体会,必须给予门生的精确的天下观,如对本身的父母应该以戴德的心去对待国学经典心得体会,因为种.种缘故原由而使得人们的好处主体多元化,代价观,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门生。以是,于是,细细的反省一下;并依此行事,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国学经典心得体会,以为到国学中的不行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博学多才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不看不知道,不要盲目果断,顺应一样平常生存,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议决学习国学,

学习国学让我学会戴德

子曰国学经典心得体会:“益者三友,这些言论国学经典心得体会;在家里孝顺父母,它在教我们怎样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规矩的人国学经典心得体会:

实施“国学教育”的几点体会 篇5

最是书香能致远,阅读能让贫乏和平庸远离教育,让博学和睿智充盈校园。博大精深的中化经典文学,蕴藏着巨大的语言宝库。许多经典名篇,字字珠玑、内涵悠远,诵读之能提升人的境界,净化人的灵魂,启迪人的智慧,因此,开展国学教育,对于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文化传统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同时,这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下面,结合我校实际,谈谈开展国学教育的几点体会:

一、健全制度,方能保障活动有效进行

科学健全的制度和坚强合理的组织,是活动有效进行的根本与基础。孟子曾说:“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白居易也说过,仁圣之本,在乎制度而已。国学教育不是一个阶段的活动,也不是一两个人的行为,它是一项长期的、全员参与的工程。要确保国学教育有效进行,必须建立健全的制度,制定切合学校师生及生源地域实际的方案。

在社会贤达黄锦标先生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制定《“国学教育基金会”实施办法》和《国学教育实施方案》:首先,建立国教育考核机制,要求各班利用地方课程每周开设一节国学课,并结合“弟子规生活力行表”,并对教育情况进行一周一评价,一周一反馈,同时对在国学教育中表现突出的师生给予一定的奖励;其次,确保诵读时间,每天早读课,我们都安排固定的时间,由带班老师带领学生诵读经典名篇,同时进行温故知新、难点解惑。如此,在全校形成横到边,纵到底实施办法,使国学教育活动得以有效进行。

二、搭建平台,方能保障学生积极参与

中华经典名篇皆言简意赅,诵之虽金声玉振、琅琅上口,但对于小学生来说,要解其意却稍显生涩,再加上当代网络文化、短信文学等的冲击,学生对经典诵读活动的参与热情并不是很高。正如俗话说的一样,你给我一个舞台,我就给你一场好戏,要保障学生积极参与到其中,并爱上国学教育,首要任务是搭建多彩的、学生喜闻乐见的诵读平台,让孩子们体会诵读国学的乐趣及其带来的成功体验。

1.循序渐进,适应年龄特征

各个年段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为了让学生在六年的时间里掌握最优秀的经典名作,我们本着从易到难、从少到多、循序渐进、以点带面的原则,在不 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情况下,我们编印了1——12册国学教材,引导学生轻松诵读国学经典。对低年级的学生,利用生动有趣的经典故事或文质优美的《三字经》、《弟子规》等激起他们的兴趣;对中年级的学生,采用“背诵——抄写——赏析”的方法,让他们在学习中领略文趣、受到道德熏陶;对高年级的学生则采用“背诵——理解——评析”的形式,引导他们对经典文学进行理解和评析。如此,让学生的诵读之路有了较清晰的台阶,效果较为显著。

2.多彩活动,增强学生感受

苏霍姆林斯基说:“活动的乐趣永远是孩子的最爱,成功的体验永远是前进的动力。”在国学教育活动中,我们创设了多种学生喜爱的活动,让学生身处其境,感受乐趣,体验成功。我们开展以“国学教育”为主题的书法、绘画、手抄报等比赛活动,结合学生背诵情况,进行了“诵读明星”、“博学班级”等评选,结合学生学国学后的行为表现转变情况,举行了“感动校园十佳小孝星”评选活动,同时,在学期末举行国学教育成果展示活动,把国学教育内容编排成各种表演形式融入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国学教育的氛围和乐趣,品味诵读带来的成功的体验,有力地保障了学生参与国学教育的积极性。

3.开设专栏,传播校园文化

网络的力量是无穷的,传播是无限的,网络传播已成为文化、信息宣扬的主流,因此,校园文化的宣传与建设不能离开网络。我校利用校园网站,开设了“国学教育”专栏,设有“计划”“案例”“总结”“反思”“资料中心”“管理制度”等子栏目,引导广大读者参与到国学教育中来。另外,在我们的宣传、倡议下,广大家长和社会人士也积极参与到我校国学教育中,他们有有的交流思想,有的提出建议„„较有力地传播了学校的文化思想和追求,推动了学校的等色建设。

三、营造氛围,方能保障活动扎实推进

古有孟母三迁,今有环境育人。学校的环境与氛围并不直接参与教学活动,但却很大程度地影响着师生教与学的情绪和效果。常言道:“久物之味,久则可厌。”为了激发学生积极投入到国学教育中,保持诵读的热情,保障活动扎实推进,就必须营造浓厚的文化环境和氛围。

富有哲理的名言佳句历来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教的一个法宝。我们也精选了一些易记易懂、流芳百世的佳句,配图打印,张贴在校园显眼处和各室门口、通道,让学生时时处处耳闻目染,感受经典的魅力,受到人文精神的感染,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同时,我们倡导教师带头诵读国学。陶行知说:“教师是学生最直接的榜样。” 我们先从教师入手,调动教师的热情,形成教师带头,学生积极参与的氛围。再者,我们常抓不懈地开展“早诵”“午读”“暮省”活动:早晨,入室则诵,午后,阅读典籍,晚上自我评价“生活力行表”或写感悟。这样,使国学教育不再是挂在嘴边,浮在表形,而真正落实国学教育对行为习惯的指导作用。

四、联合家校,方能保障诵读持续深入

学生就像一只小船,教师和家长就像船上的双桨,双桨用力均衡,小船才能顺利前进。成功的教育需要家长和学校建立起沟通与合作,形成育人合力,发挥最佳的教育效果。经典诵读不能只在校园进行,必须扩大到学生生活的每个角落,并由家长和教师共同承担起督导责任,这样才不会形成“此起彼伏”的失衡状态,才能保障经典诵读持续深入地进行。

为使家长更好地配合学校,共同承担起国学教育的督导责任,我们开展了全校学生家长会,向他们宣传国学教育的好处和开展国学的办法,并向他们提出配合学校做好学生国学教育督导的具体要求,同时,邀请广大家长朋友参观学校国学教育成果展示活动,让他们感受国学教育对他们的孩子和学校带来的影响,争取他们的支持与帮助。

什么是国学_什么是国学教育 篇6

国学关于国学的定义,除基本定义外,在具体的定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尚未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

一般来说“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国学包括中国古代的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以及中医学、农学、术数、地理、政治、经济及书画、音乐、建筑等诸多方面。现“国学”概念产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当时 “西学东渐”改良之风正值炽热,张之洞、魏源等人为了与西学相对,提出“中学”(中国之学)这一概念,并主张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一方面学习西方文明,同时又恢复两汉经学。

国学是以先秦的经典及诸子学说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清民实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先秦诸子百家学说是共存共鸣的,没有主从关系,如果按时期所起作用而论,各家学说在各个时期都发挥着或显性或隐性作用,只是作用在的领域不同而已;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在思想教化领域起主流作用的是儒家,但其它各家学说也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政治领域的道家与法家、军事领域的道家、兵家、医学领域的道家、医家、还有其它各领域的各家(名家、墨家、农家……)等等,某一领域起主流作用并不代表全部。所以,国学的各个学派学说并没有主从之分,并不存在以哪一家学派学说为主体。

历史教学与国学教育 篇7

关键词:历史教学,国学教育,关系,优势,策略

一国学与国学教育

国学原本是指西周以来对国家一级的学校机构或者国家最高教育管理机关的称谓, 国学教育, 就是指在国家一级学校机构开展的教育。自汉武帝“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儒家经典教育就成了国学教育主体。近代, 随着西方列强入侵和“西学东渐”, 与西学概念相对应的中学、国学概念应运而生, 国学的概念也就发生了时代语境的转换。虽然当时对国学的含义见仁见智, 但总的趋向却是反映了20 世纪初, 中国面对西方列强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乃至军事的强大压力下, 新旧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古今、中外等问题的思考和关切。目前学界关于国学的定义, 仍然有很大的争议。笔者比较认同的是:“国学不仅仅是指中华民族传统学术文化, 还应包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因为传统文化毕竟只是文化传统的载体, 而文化传统是蕴含或凝聚在这些传统文化里面的价值观念、思想方法和民族精神。因此, 当代中国的国学教育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中华民族传统学术文化, 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二历史教学与国学教育

历史教育与国学教育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

第一, 二者性质一致, 都是为中华民族护“根”。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袁行霈曾这样描述国学教育的意义:“一个民族的疆土被人用武力占领了, 还可以收复;一个民族的文化被人灭绝了, 或自己抛弃了, 则万劫不复!”近代著名爱国诗人龚自珍提到历史教育的意义时曾说过:“灭人之国, 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 败人之纲纪, 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才, 湮塞人之教, 必先去其史。”可见, 国学教育、历史教育均与中华民族的复兴密切相关。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 拥有几千年传统文化的中华民族, 必须自己维护自己的根, 这样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二, 二者教育目标相同。一般认为, 历史教育的主要功能是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培养学生的公民素养和人文精神。而国学教育的目的也是传承和创新本民族文化, 深刻挖掘国学中的人文内涵, 给迷失自我的人类提供方向。可见, 二者都有传承民族文化基因, 培养现代公民, 为现代化提供支撑。

第三, 国学教育和历史教育互为手段、相得益彰。首先, 利用历史教育推广国学, 提供传播国学的新路径。其次, 国学教育提供了历史教学的新方法, 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国学教育能提高历史教学的品位, 更好地实现历史教育的功能, 使历史教育有了“灵魂”。例如儒家思想的价值不仅是“仁”“礼”的主张对当今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建设的启示, 更有“民为邦本”的人文精神、“士可杀不可辱”的“大丈夫人格”、“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入世情怀。如果历史教师能将这一内容的教学上升至国学教育的高度, 那他的历史教学就站得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就体现得、实现得好。

三历史教学中实施国学教育的优势

国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沉淀与积累, 在中国文化浩瀚的历史长河中, 它有着沉厚的历史渊源。弘扬传统文化, 继承优秀传统, 提高民族素质, 历史学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第一, 历史学科是学生所学文化学科中包含国学知识最多的学科。国学包孕历史, 国学最集中的载体四部之学 (经、史、子、集) 中的史就是史学, 历史教育是国学教育的一部分。现行各学段历史教科书中的历史知识点很多都和国学知识相关联。历史教材中的国学知识有的是显性的, 例如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就是国学核心内容的概括;有的是隐性的, 如历史教材中西周宗法制这一内容既是历史知识又是国学知识, 通过教学可以使学生深刻认识中华民族重人伦的民族“习性”和中国宗法社会的特征。广义的历史涵盖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方面面, 历史教学的这种广泛性为国学的普及提供了广泛的空间。

第二, 历史教学中的国学教育效果更显著持久。一者, 历史知识的系统性有利于学生系统地了解国学知识, 知道国学知识的流变, 认识国学的本质。二者, 历史教学的理念和方法也有利于国学教育。国学是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 它的教育需要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而历史教学的“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等理念和方法论恰恰非常有利于涵养学生人文素养, 养成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实现国学教育的目标。三者, 结合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国学教育, 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避免了背诵读经的枯燥乏味。

四历史教学中实施国学教育的策略

第一, 转变观念是关键。作为历史教师, 一是要从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认识国学教育的意义。黑格尔曾经在《历史哲学》中指出, “世界历史自身本质上是民族精神或国家精神的辩证法”, 一个国家之所以能够引领世界历史, 就在于其优秀的国家精神、文化传统。正因为如此, 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对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 彰显了其以文化复兴助推民族复兴的坚定决心。“中国梦”包含文化复兴之梦, 实现“中国梦”必须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国梦”还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 实现“中国梦”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取精神滋养。因此, 历史教师要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自豪感, 要充分地认识到我们的教学工作不仅要传授知识, 还要传承国学, 弘扬国学精神。在历史教学中传承国学, 关乎国运昌祚。二是要认清历史学科与国学的关系。历史学科与国学教育性质一致、目标相同、相互促进。因此, 历史教师要借着历史学科在国学传承方面的独特优势, 在历史教学中自觉进行国学教育。

第二, 提高历史教师的国学素养是前提。历史教师是国学教育的主体, 在历史教学中搞好国学教育需要具备儒、释、道、兵、医、艺等方面的修养, 不但要懂得儒家思想, 佛家、道家文化, 还要了解兵学, 中医和传统艺术。遗憾的是我们中小学历史教师的国学素养普遍不高, 不能适应需要。师资成了国学进课堂的瓶颈。在当前阶段, 广大历史教师要“亡羊补牢”, 加强学习和进修, 自觉提高自身国学素养。

第三, 历史教学中的国学教育资源建设是保障。历史教材本身虽然承载着国学的部分内容, 但要在历史课中有机地进行国学教育, 必须在发掘历史教材中国学要素的基础上, 梳理出历史教材中的显性和隐性国学知识, 整理出历史教材涉及国学教育的“教材脚本”。“脚本”可以以专题为板块, 形成特定体统。还可以进一步在“脚本”基础上, 编写附着于历史课的国学教育校本教材。

第四, 课堂渗透是主渠道。历史教学中进行国学教育的渠道是多样的, 诸如课堂渗透、课后实地考察、竞赛促进等, 但是历史教学中的国学教育主渠道还是历史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学习活动的重要环节, 是师生交流的渠道、师生互动的平台。笔者以为历史教学中渗透国学教育应遵循以下原则: (1) 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个人认为历史课堂的国学教育不应该把重点放在经典诵读、国学知识的灌输上, 而应该放在民族精神的涵养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发掘继承上, 要以国学教育来提升历史教学的品位, 更好地实现历史教育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2) 注重体验的原则。历史课堂渗透国学教育, 要注重“发掘”历史知识中“国学”的内涵, 顺势而为, 切不可生硬地为国学而国学。要以事实、史实为依托, 引导学生从“史”出“论”。要注重以先贤古圣的人格、精神来熏陶学生, 润物无声。 (3) 启蒙性原则。受学科教学任务和学生学习时间紧等客观条件的限制, 历史教学中不可能进行系统的国学教育, 毕其功于一役是不现实的。因此, 历史中的国学教育应立足于启迪兴趣、播撒种子、教给方法, 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或生活中能继续关注国学, 不断提高国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黄楠.历史教学对国学传播的促进作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 (24)

[2]李中华.国学、国学热与文化认同[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7 (3)

小学国学教育策略 篇8

随着经典诵读与践行活动的逐步深入,在活动形式与内容选择,效果与评价的操作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笔者在此略发拙见,与同仁共享。

一、活动形式要多样化、趣味化

国学教育本身是一种教育路径和手段,而不是目的。由于小学生受年龄和知识底蕴的局限,许多“经典”的词句的意思他们根本不能准确地理解。因此,我们在活动形式上一定要多样化、趣味化。避免老生常谈似的简单说教、摇头背诵。要让学生在多彩的娱乐中感悟经典,在有趣的活动中体会国学,了解中华历史文化,提升小学生的素养,修正小学生的伦理道德。使他们在耳濡目染中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在活动形式上要能寓国学经典于书法、美术、音乐、舞蹈、合唱、合颂等学生感兴趣,又踊跃参与到活动之中。《情景剧》是小学生们非常喜欢而又愿意参与的艺术表达形式,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把一些经典的、反映国学内容的小故事编成《情景剧》,让学生去演,去唱。如,《孟母三迁》的故事、《孔融让梨》的故事等。还可以自编一些寓意深刻,情景有趣的小故事、古诗词说唱等让学生自创自演。经常开展以国学教育为主题的手抄报、为古诗词配画等活动,既激发了小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又达到了广泛教育的目的。既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表演能力、创新能力,又使他们在活动中体会到了“雅言传诵文明,经典浸润人生”的内涵。

学校可利用各种途径积极创设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经典的兴趣。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从整体布局上要突出国学教育的特色。在甬路旁设立文化长廊,内设古今传统文化、经典诗文、历史人物等;教学楼内建立“经典长廊”,墙面上悬挂历代名人画像、警句等,让每一堵墙、每一个角落都会“说话”,都蕴含着国学经典,使学生一进入校园就徜徉在浓郁的文化殿堂之中,尽可能的少设立“要这样做”,“不要那样做”之类强行规范学生行为的提示语。在班级、校园内开设一些经典文化园地,挑选古代文化的精品之作,以文字、图片等形式展示于师生面前,满足学生们“抬头看国学,低头诵经典”的需求。优美的文字配以古色古香的图片,不仅为学生的诵读创设了一个更为开放的空间和更多的切入点,方便了学生诵读,还使学生受到了润物无声的文化熏陶,感受到这图文之中负载着五千年华夏优秀文化的精髓。营造出一个由看到听、由诵读到践行、由校到家一条龙的国学教育氛围。

二、内容选择要“经典”化

国学内容博大精深,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要细致的选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国学诵读,切不可忘记“经典”二字。人的一生就像一条河流,在源头轻轻引导一下,就可能改变河流的走向,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但是由于受历史朝代局限,其中肯定有糟粕的东西,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指导孩子们诵读时,在内容的选择上要仔细甄别,一定要慎之又慎,决不能“信手拈来”。有些语句只要学生能感悟其意就足矣,教师不必给予过细的讲解,比如《三字经》中的“头悬梁,锥刺股”,其精神可佳,但方法实蠢。在诵读时,学生只要能感悟到古人那种刻苦学习的精神就够了,不要让学生视其为是一种最佳的学习方法,更不要去模仿。为孩子们选择诵读启蒙典籍时,要用时代的视觉审视古典作品,予以恰当地删选。汲取国学之精髓,让我们在新与旧的交汇点上收获“丰富”。

三、对经典理解可模糊化

要采用正确的教学理念诵读“国学”。古人说“学不言而自得”,讲的就是我国古代蒙学、经学一种重要教学理念——感悟。进行国学经典诵读,“感悟”是不可忽略的策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要反复的诵读,在读中感悟,久而久之就会理解其意,就能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音韵美,就能获得顿悟与积淀。因此说,对小学生进行国学教育,不要提出过高的要求,不要字斟句酌,或背诵词、句的意思。可以使学生处于“意已通,而言不明”的状态,而后学生就会有一种“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的感觉。否则将会适得其反,事与愿违。

四、对学习效果评价要简单化

推广“国学”诵读经典,并不是让孩子学得满口之乎者也、诗云子曰,而是要把传承经典文化转化为综合素质,转化为一种道德伦理,一种个人素养。不是要把孩子们教成“古人”,停留在鞠躬施礼等外在形式上。我们所需要的是学生们的言谈举止、德智礼信等方面符合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就可以了。所以,对经典诵读与践行的效果评价,要以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规范的行为为目的。如,“地面脏了主动扫,见到长辈问声好”就足矣。在评价方式上,我们不能只拘泥于分数和等级上,要采取多元式评价法。评价的标准不宜过高,在诵读的过程中要允许孩子们遗忘。遗忘是正常的规律,忘了可以再读,反复之间,负担没了,学得也轻松了,记得也扎实了。清人唐彪说:“文章读得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诵读经典目的之一是陶冶孩子们的心灵,规范文明行为,当他人之文与我为化时,孩子们的心智就进步了,思想就升华了。因此,在评价一个孩子“国学”学的怎么样时,不能只限于枯燥的能背诵多少古诗文,更要着眼于思想与行为上。可采取“诵读表演赛”、“星级评选”、“家庭反馈”、“红榜提名”等多形式的综合评价,来激发孩子们的进取心和礼仪行为,效果会更理想的。

国学培训心得体会 篇9

4月12日至4月15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教育学重点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子课题实验学校国学教育研修课程在珠海举行,庄严老师国学课题“诵读国学经典,弘扬传统文化,推进教育和谐”组全体成员,有幸聆听了来自于全国各地优秀名师的教导,大家纷纷表示获益匪浅。

在为期四天的培训中,中国著名教育史学家、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郭齐家专家和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小学国学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课题指导专家,著名吟诵专家、中华吟诵学会秘书长徐健顺,以及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小学国学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课题指导专家、江苏省徐州市经典国学教育研究会理事朱玉昆带我们理论指导,更有来自一线的老师珠海容闳学校国学研修中心主任李晓辉和广州市明德广地实验学校优秀国学老师谢敏的实践经验的传授,所有与会者都经受了一次深入浅出,却又耳目一新的研修。

其中,郭齐家专家在做报告《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与传承》时,指出我们要用好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他说,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源远流长、丰富深厚,培养熏陶了无数仁人志士。例如,重视道德教育和道德培养,注重气节与操守,强调人的道德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倡导不计成败利钝、不问安危荣辱而以天下为己任的宽广胸怀;等等。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对世界教育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探寻其时代意义,使其精华在现代教育科学理论的观照下实现新的发展、发挥更大作用。郭齐家老教授还给我们讲了《文化传承与立德树人——青少儿读经的思考与建议》,郭教授强调对于青少儿读经这件事应该由父母和孩子一起完成,在孩子青少儿时期,父母和孩子一起吟诵经典是最好的事,不要碍于情面,要每天和孩子一起读,让孩子受到熏陶。要多读古诗文,扎好中国根。扎好中国根,学做现代人。

而来自江苏的教授朱玉昆老师重点讲了作为中小学老师,如何更快地了解国学经典,怎样运用经典来迅速有效地提升自己。朱老师推荐了四部经典:《大学》、《心经》、《道德经》、《弟子规》。朱老师告诉我们,一切经典的学习最终都要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去。学习国学经典的方法技巧主要有“读、感、悟”。来自于中华吟诵学会的吟诵专家徐建顺主要给我们介绍了古代读书法的意义、今天吟诵读书法的由来以及意义。他经过各种方式的展示“读”,向我们指出,吟诵是每个地方,每个人的旋律都不一样的,特别他通过详细地分享《静夜思》的各种读法,向我们展示了吟诵之美。接着,他给我们传授了吟诵的九大规矩,其中,有“依字行腔”、“依义行调”、“入短韵长”。最后,徐建顺教授响应大家的要求,为我们展示了几首文体不一样的诗文吟诵,让我们接受了一堂吟诵盛宴!

徐教授讲座完毕,是来自于广州番禺明德广地实验学校的一线国学老师谢敏给我们带来一场《师者——点亮人生》的讲座。谢老师以自己的曲折的教育生涯告诉我们,吟诵是对自己、对学生、对社会的最恰当的抉择,因为这份抉择成就了自己、学生、学生的家庭。她生动阐释了自己“用中国文化精神做教育”的观念,并与我们分享具体的实践与收获过程。让我们这些一线老师深受启发!

最后,珠海华发教育集团副董事长、容闳学校校长王韦华先生给我们讲了:《<论语>导读——君子之道、儒学之本》。王校长给我们讲了“四书”的学习次第和“四书”读法概要,王校长给我们介绍了四种学习方法:精解字词、初识文意、融通文蕴、神交古人。同时,珠海容闳学校国学研修中心主任李晓辉老师给我们介绍了珠海容闳学校的创办过程和办学理念,同时还重点介绍了容闳学校在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探索过程。

国学吟诵心得体会 篇10

吟诵国学经典传承文化培训的心得体会

3月27日,我们有幸聆听了张老师的“培养小学生吟诵国学兴

趣的实践与探究”的讲座。

张老师详细地向我们介绍了“认识吟诵”、“吟诵的目的”、“吟

诵的教育价值”、“吟诵的一般规则”、“近体诗词格律”、“学习吟诵的

方法”这几个方面的内容。张老师一边讲,一边还以《静夜思》、《登

鹳雀楼》为例吟诵起来,她那柔软的声音,加上有规则的旋律,让我

觉得似在欣赏音乐一般,越听越有滋味,越听越想听。说实在的,国

学之美,既表现在它的语言美,音韵美,更表现在它的意境美、志趣

美,同时对国学的诵读过程,也是对中国古典文化历史的学习过程。

由于国学是经典,这是所有的语文教育者们所承认的,也正由于此,在传统的教育中,“熟读苦吟”作为学习重点变成了一种僵化的模式,似乎不这样,就不能传承经典,就不能学习文化,而这种模式本身有

时也束缚了学生的手脚,淡化了学生的兴趣,因此,只有教师在国学

教学上不断探索、勇于尝试创新,才会使学生读之有味,诵之有情,才会真正的发挥国学教学的传承文化,品味经典的作用。但我们现在 的语文教学中,并不要求学生吟诵,而是要求学生美读、朗读。要想

培养小学生吟诵国学兴趣,还需要漫漫的历程。

今日听了张老师的讲座,我颇有感触,我觉得如有条件,可以

慢慢地培养小学生吟诵国学兴趣,因为“学一点国学,有利于陶冶情

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在浩瀚的文化长廊中,国学是颗耀眼的

明星。它在传承文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方面也起着不能忽视的作用。因此,打开学生的兴趣之门,引领学生走进经典、走进国学的天地,是我们语文教师所义不容辞的责任!篇二:国学经典诵读心得体会

国学经典诵读心得体会

阳逻高中 汪群英

这次有幸参加国学经典诵读培训学习,听了华农的教授上了一节精彩国学经典诵读课,使我受益匪浅,读一本好书,能改造一个人的一生。一本写有古人智慧的书,一本道有古人精神的书,我读完之后,感受颇深。让我觉得这是一本值得让人学习的古人的精神的书!

国学经典诵读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名言,古诗词,经典故事,我觉得这本书特别适合我们小学生阅读,因为每首古诗都有注释,文章还配有插图,所以它不仅使繁冗的文句变得浅显易懂,而且生动有趣,更能让我们深刻的读懂文章的内涵,这不正是我们所喜欢的愉快阅读吗?在这本书中,有孔子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教给我学习的方法;有曾子的“吾日三醒吾身”教育我做人要多次反省自己;这本书蕴含了太多太多,一篇篇文章,一首首古诗向我描绘出一幅幅古老的图画,这本书中有很多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阅读时,我还积累了不少的名言、成语,这些对我们拓宽知识,提高写作都有很大帮助。

在读诵中,强化记忆力,在孩子记忆的黄金时期,为他们补充大量有益的让他们受益终生的东西。最为重要的是:让孩子们汲取千年文化中的营养,让他们在今后的成长中不断体会、反刍,用正确的思想指引他们的生活,带他们找到幸福生活的真谛!

总之,我要与孩子们一道走近国学经典,和孩子们一起体会和感悟!用经典指导自己的言行举止,在与孩子们一起学习的过程中一同快乐收获与成长篇三:国学经典诵读学习体会

“国学经典诵读”学习体会

盐场小学 四年三班

王春辉

2010年10月

“国学经典诵读”学习体会

最近,校园里正在开展一项活动,叫做“国学经典诵读”,大家

都非常积极地参与。国学经典包括很多,例如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千字文,复杂的还有四书五经、唐诗宋词等等。

其实,在我五岁时,妈妈就给我买了国学经典诵读的全套书和碟

子。妈妈说,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经典,希望我背诵一些。当时我不懂,就摇头晃脑地跟着背诵。有一次,幼儿园搞儿童人气小明星选拔,我因为会背诵“子曰,学而时习之??”而被评为了人气小明星,照片还在光荣榜上放了好长一段时间呢!现在回想起来真有趣!

现在,我们学校也在开展 “国学经典诵读”。在诵读时,大部

分同学都很认真,只有极少数人心不在焉。我也积极地参加活动并被《国学经典诵读》里的一桩桩,一件件动人的故事所陶醉感染。特别是冯异的谦逊把我给震撼住了。他被大家称为“大树将军”,他自幼好学,率领的军队有规矩,为人谦逊。特别是每次将军们围坐争功领赏时,只有他从不居功自傲,总是只身一人坐在大树下思考战斗的经验和教训,正是因为他与众不同的作风,才有了“大树将军”的美名。而刘秀发现他的行为习惯与作风之后,就更器重他了。我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许多道理,如:“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也。”“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道理不但使我学会了戒骄戒躁,而且还让我学会了要厚物载德,更要有一颗赤子之心。

这本书不仅使我从一个“游手好闲的小皇帝”,变成了一个

勤劳的“忠仆”,还让我明白了中国的一句古语“百善孝为先”的含义:只有“孝”才能推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做一个让人尊敬的人。现在我已学会了为劳累了一天的爸妈端上一杯清香的茶,为奶奶端上一碗热腾腾的米饭,并且学会了做饭,洗衣等家务活,为父母减轻了一半的负担。

我们一定要认真诵读国学经典,这是一项有趣的活动,而且对于

让我们大家都来诵读国学经典吧!

记一次《国学经典》诵读比赛

为一步弘扬名族传统,传承国学经典引领我校学生,通过诵读国学经典诗词,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勤奋学习,自强不息的优良品质,学校定于这个星期五举行国学经典诵读比赛。

这天清晨,同学们早早来到教室,个个精神抖擞,背起了弟子规,老师还让我们演练几遍,并叮嘱我们比赛时不要紧张。叮铃铃,上课铃响了,这也意味着诵读比赛开始了。我们排好队,慢慢走出去。

来到阶梯教室门口,我们紧张的等着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终于,我听到报号老师叫:“现在是五年级一号班级 出场。”我们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进了场。

等所有人入场后,只听见沈鹏拿起话筒说完了总序,接着,全班一起背完了“入则孝”,沈鹏又背起“泛爱众”中的第一排,全班同学有起伏的背完了“泛爱众”,这一章。诵读完后班长用口令整整队,并向

评委敬礼,接着,我班便出场。紧接着,其他班级也进行了诵读比赛。这次比赛,让我知道了一些重要道理。总序入则孝,出则弟,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这八章的内容,我基本能按要求做到,但少数部分仍欠缺,如,父母讲道理时,嫌啰嗦,这样就没做到 父母教,须敬听。感谢学校给了我这好的机会,让我明白,发现了自己的缺点和优点。我一定会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蓬安县相如一小 五年级三班 刘慧玲

国学,对于我们来说,在书本上,电视上,报纸上、生活中都能见到、学到。现在,我已经跨入了国学的大门,准备去这浩瀚的知识海洋畅游。国学,能让我们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与经典通行,与圣贤为友;国学能让我们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让我们学习做人的道理。让我们做国学的好伙伴,国学的读者吧!

在生活中,宋·苏轼《司马温公行状》中的“为政之日,自信而不疑”,对我的影响非常大,让我明白了要相信自己的见解,绝不轻易地怀疑自己。

上一篇:“九九重阳节浓浓敬老情”活动方案及主持词下一篇:学校的蔷薇花范文3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