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学习教学的初步探究

2024-08-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综合性学习教学的初步探究(精选12篇)

综合性学习教学的初步探究 篇1

主题探究学习:神话

教学要求:

1.了解神话的起源和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2.积累中外神话故事及相关知识。

3.培养通过工具书和互联网络收集资料的能力。

4.培养自主、合作、探究意识,鼓励同学间交流,激发探究兴趣。

教学内容:

一、探究准备

自己读过的中国神话故事、外国神话故事以及你所了解的有关中外神话故事的评论和介绍。

二、阅读材料

第一,关于创世,主要了解神话里天和地是怎样产生的,人类是怎样产生的。第二,关于人与自然,主要反映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表现人类怎样把自己从自然中独立出来的。

三、推荐网址

1.http//www.chinavista.com/experience/myth/b5myth.html

2.http//www.aaa1026.8u8.com/jj.htm

3.http//www.pangushan.com/whyja.htm

4.http//www.chinesefore.com/9mjwx.files/menu.htm

四、探究活动

1.将全班同学分成六个小组,每一个小组探究一个问题。

2.下面六个题,每组探究一个问题。

(1)从女娲造人到《圣经》神话故事的耶和华上帝造人、希腊神话故事的普罗米修斯造人,中国和西方对人类起源的认识有哪些地方相似?这种惊人的相似说明了什么?

(提示:此题要求了解《圣经》神话故事、希腊神话故事中人类起源的内容,和中国女娲造人进行比较,探讨神话故事在反映人类刚刚从自然中独立出来的时候,认识方面的相同之处。)

(2)我们祖先对于宇宙的起源的设想与西方广为流传的创世设想有什么不同?

(提示:此题要了解西方关于宇宙起源的神话,和中国的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进行比较,探讨两种设想的不同之处和共同之处。)

(3)我们今天是如何解释宇宙和人类起源的?

(提示:此题要求学生了解现代科学是如何解释宇宙和人类起源的,先搜集资料,再作分析,形成自己的认识。)

(4)精卫、夸父、后羿、鲧、禹以及普罗米修斯这些神话人物具有怎样的英雄气概?你怎样看待他们的行为和命运?

(提示:此题主要在了解古代神话人物故事的`基础上,概括他们怎样同自然灾害作斗争,揭示古人图生存、图发展的奋斗历程。)

(5)我们的祖先是如何认识、对待日月山川的?他们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给我们哪些启示?

(提示:主要探讨人类如何处理好和自然的关系,关注我们生存的环境。)

(6)神话不同于迷信。神话往往是表现人们不肯屈服于命运;迷信恰恰宣传宿命论,宣传因果报应,让人们在命运面前低头。科学已经很发达,现代人对自然、对生活的认识早已远远超过了古人,为什么社会上仍然存在迷信现象?结合现实事例,探讨、分析迷信对现代人的危害。

(提示:首先区别神话和迷信;其次调查现实生活中还存在哪些迷信现象;最后利用调查成果,探讨、分析迷信对现代人的危害。)

五、有关资料

(一)神话是什么?

神话最初的产生来看,它是人类童年的产物。神话就是关于神仙或神化了的古代英雄及其他神化了的人物的故事。它产生于古代先民对自然和生活的一种天真理解和美好向往。

特点:大胆丰富的想象,对人和自然、生活、宇宙的认识理解或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它寄托着原始人类对宇宙奥秘的大胆猜测与理解,以及对自身“命运”的执著追求。)

探究结果(重要)

1.神话反映了人们利用自然的美好愿望,反映了古代人民不怕艰难困苦,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感受神话雄奇瑰丽的想像和英雄开创世界的博大胸怀、高尚情操和不屈意志)

2.神话反映了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人们希望人间多一些善良与美好,少一些邪恶与丑恶。

3.神话反映了人们在远古时期,科学还不发达的情况下,对人类、自然、社会的探索,具有进步意义。(从神话中可以研究人类的历史足迹)

4.神话具有教育意义,教育人们要好好做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最相朴素的观念,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使社会向更文明的层次发展。

(二)神话故事

A.中国古代神话故事

1.盘古氏开天辟地化万物--盘古生前完成开天辟地的伟大业绩,死后永远留给后人无穷无尽的宝藏,成为中华民族崇拜的英雄。(开创世界的博大胸怀,无私献身精神)

2.女娲造人、炼石补天--女娲造出人类的善良,制服自然灾害,不辞辛劳,为人谋福;也可看出:原始时代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威胁和人类对自然灾害的艰苦斗争。

3.后羿射日--向自然灾害作斗争、为民除害、不畏艰险的英雄。(人类征服自然的决心和愿望)

4.鲧禹治水--向自然作斗争、为民除害、不畏艰险的英雄。(人类征服自然的决心和愿望)

5.共工怒触不周山--敢于改造自然、改造会的英雄。

6.精卫填海--向自然作斗争的大无畏气魄和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

7.夸父逐日--为民除害、向自然作斗争的大无畏气魄和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

8.牛郎织女--人类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执著追求。

9.嫦娥奔月--人类飞天的美好愿望; 也在宣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最相朴素的观念。

10.吴刚伐桂--宣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最相朴素的观念。

B.希腊神话故事

在西方,对希腊神话了解的多寡,一向是衡量一个人受教育程度的标志。希腊神话早已成为整个西方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不断影响着西方的社会文化及文学艺术的发展。希腊神话中的许多情节如今已演变为西方文化中一些最基本结构。通过希腊神话所阐释的人性的紧张,则为今天西方社会的道德和伦理结构奠定了基础。

希腊人在奥林匹斯神的天堂里塑造了十二位主神。除了众神之父宙斯和王后赫拉以外,

有智慧女神雅典娜,月亮和狩猎女神阿耳忒弥斯,爱情与美貌女神阿佛洛狄忒,太阳神阿波罗,战神阿瑞斯,神的使者以及亡灵接引神赫耳墨斯,宙斯和赫拉的儿子赫淮斯托斯,宙斯的兄弟波塞冬海神,宙斯的另一位兄弟哈得斯,主管阴司鬼魂,是冥王,谷物女神得墨忒耳,灶神和家室女神赫斯提。

故事有:《忒修斯的故事》《俄狄甫斯的故事》《七英雄远征底比斯》《特洛伊的故事》《奥德修斯的故事》等。

C.一千零一夜故事集

故事有:《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故事》《海姑娘和她儿子的故事》《巴士拉银匠哈桑的故事》《智者盲老人的故事》《瞎眼僧人的故事》《航海家辛巴达的故事》《阿拉丁和神灯的故事》《渔夫和雄人鱼的故事》《麦仑沙迈追求漂亮女人的故事》《洗染匠和理发师的故事》。

D.《圣经的故事》

几千年前,一支在阿拉伯沙漠中流浪的游牧部落决定离开荒凉的故土,去寻找更加肥沃的田园。他们流浪了许多个世纪,很想得到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他们是极其普通的人,但却在人类历史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他们执着用自己的方式解释着世界,并为我们留下了一部重要的典籍--《圣经》。《圣经的故事》讲述了《圣经》这部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一部典籍是怎样写成的,以及关于这部书在几个世纪以来发生了怎样故事。

六、试题样式

探究神话,回答问题。

1.写出你知道的中国神话三个:           、         、           。

2.写出你知道的外国神话三个:           、         、           。

3.有些神话故事已经演变成成语,请举出两例,并解释其意义。

4.看下面神话故事,回答问题。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服,地不周载,火f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练五色石以补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1)上面短文说的是什么神话故事?

(2)这个神话故事反映了什么?

综合性学习教学的初步探究 篇2

小组学习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又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笔者在2013级高一新生入学时, 在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 历时一年半, 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实际探究。具体操作实施如下:

1 小组人员的划分

小组划分主要分3个方法:

(1) 随机分组:按班级座位, 前后两桌为一组。

(2) 成绩均衡分组:按成绩将全班学生分为四部分, 组成学习小组。

(3) 自由分组:全班同学, 按自愿组合的原则组合。

在小组划分中后笔者发现自由组合弊端较大, 英语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在一组, 英语学习成绩不好的在一组, 从而形成明显两级分化, 不利于学生讨论和学习;随机分组, 难免会遇到自由分组中的强强小组和弱弱小组的出现, 最终和班干部共同研究, 决定根据学情选择了成绩均衡分组, 以达到以好带差, 达到互帮互进, 共同学习探究的目的。并且结合综合能力选择出小组长, 由各小组长负责和组员的布置任务和组织活动。

2 评价机制的建立

在各小组成立后, 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完善的评价机制可以调动各小组和组员的积极性。对各小组要有具体、恰当的评比项目和要求, 制定明确的有激励性的措施, 经过全组学生的共同努力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会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经过与各小组长共同研究设计出如下总评价表及每节课评价细目表。

每节课细目表需根据课程设计临时制定。活动项目可以灵活设计, 可以每周总结一次, 也可以每月总结一次, 优胜组 (得分最高组) 上光荣榜, 末位组 (得分最低组) 给大家唱歌或表演节目。

3 具体运用案例

以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Unit1Friendship中Reading ANNE’S BEST FRIEND部分为例, 具体探讨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中的运用。首先制定本节课评价细目表:

活动方式:小组讨论, 然后抢答加分, 由老师做裁判。

语言技能:培养说的能力, 鼓励各小组成员积极大胆发言。

教学要求:初步学习用英语表达常识性的知识以及表达个人的观点、态度的方法;

活动方式:听录音和快速判断, 小组抢答, 加分, 由老师做裁判。

培训技能:培养学生听的能力。

教学要求:初步了解文章主旨大意。

语言技能:培养学生快速捕捉信息的能力。

教学要求:学习用简短英语概况段落大意, 为养成用英语思考的习惯打下基础。

活动方式:各自认真阅读课文, 然后小组内部交流讨论, 抢答加分, 由老师做裁判。

语言技能:培养读和说的能力。

教学要求:养成从文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加以概括, 用自己语言清晰表达的能力

活动方式:小组成员根据所学知识, 自行写出简短文字材料, 然后各自派代表发言, 由老师做裁判。

语言技能:培养说和写的能力。

教学要求:利用文章中学到的知识, 用自己的语言来流利地叙述事件, 并阐述观点, 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最后由记分员统计出各小组得分情况, 公布分数最高组, 组长及组员名单或照片上光荣榜, 分数最低者, 给全班唱歌或表演节目, 让同学在紧张的学习之后, 趁机放松一下, 为下一节的学习充好电, 相信下一节会更精彩。

4 小组合作学习实施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4.1 存在的问题

(1) 在小组谈论中发现有些学生没主见, 人云亦云。一些学生由于基础较差, 在小组活动中, 常常立场不定, 小组成员说什么, 他就跟着说什么, 正所谓人云亦云, 缺乏开动脑筋的过程, 也就存在应付了事的现象。

(2) 欠主动, 坐享其成。一些学生虽然聪明, 但思想懒惰, 把思考过程寄托在本组成员身上, 只是站起来回答一个结果而已, 这将非常不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

(3) 不专心, 易受干扰。各小组讨论时, 教室里难免出现嘈杂现象, 一些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 就趁机溜号, 这对他的发展或成长也将非常不利。

(4) 赶时髦, 流于形式。没有从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学情出发, 有时盲目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使合作学习趋于形式化, 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4.2 改进措施

针对上述现象或问题的存在, 在今后的小组学习中将加以改进, 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 在思想上, 让学生认识到合作学习对他们成长的好处。首先可以进行一轮谈话, 正所谓攻心为上, 分别找各组组员谈话, 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与学生在思想上达成共识, 为合作学习创造氛围。

(2) 在行动上, 老师要勤于检查和督促。老师布置完任务后, 不要长时间停留在某个组, 而是要各个小组进行检查和指导, 针对出现溜号或跑题现象进行及时制止, 为合作学习顺利进行保驾护航。

5 总结

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一年半, 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绩,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得到了培养,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了学习效率,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 增加了动手实践和发表见解的机会, 更为他们将来走上社会、学会合作、走向成功奠定了基础。

摘要:随着课程教学的发展, 合作学习理论在教学中越来越突显其优势, 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自信和自我校的乐观态度等都有明显的积极作用。本文通过教学实例说明小组合作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方法, 具体阐述了小组合作的方法和过程。

语文综合性学习初步尝试 篇3

这种新课型该如何上好?如何提高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效性呢?

一、挖掘课程资源,找准最佳结合点,突出整合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多学科的交叉中体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实际运用”。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必然要和其他学科相结合,这也是新课程标准中反复提倡的跨学科学习方法。教学中改变过去“唯语文”的教育模式,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为综合性学习找准“结合点”,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各科知识解决语文综合性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如语文第七册有一组课文安排了一个专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可爱的小动物”,笔者首先让学生进行小调查,收集有关动物种类、分布、生活习性等资料。笔者再趁此机会开展了动物过冬知识竞赛、动物趣闻交流会和讲动物童话故事等关于动物的系列综合性学习活动。对这些有趣的学习活动,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他们通过看课外书籍、上网、调查等多种形式查找资料;以个人、小组等多种方式交流汇报。在学习活动中,学生津津有味地讲述趣闻,头头是道地编写故事,画说唱跳,热烈地交流,学生在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的知识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确确实实地得到了综合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地放开,鼓励、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相融合,发挥特长。比如学习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后安排了一次“成长的故事”的综合性学习,笔者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访问、写信、上网搜集等多种渠道了解别人成长的故事。在这一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把在美术、音乐、信息技术、舞蹈等学科中所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既有相关学科知识的结合,又有学生各科能力的结合,学生要完成以上任何一种形式的汇报,绝非简单的抄抄写写,必须将语文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相融合。通过多种汇报交流的形式,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了提高。

二、紧扣生活脉搏,拓宽学习渠道,重视实践性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新课程标准中倡导“实践中学语文”,强调语文与实践要更加紧密地结合。教学中,我们应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设计的活动应该密切联系“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话题”。如针对家乡的快速发展,笔者引导学生开展了《夸夸咱们的家乡》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调查家乡的历史人物、名胜古迹、旅游风景、名优特产等,写出调查报告,并在全班交流。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完全打破了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能力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上一展风采,既培养了学生搜集、筛选、整理资料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语文综合素养在“小课堂”中生根,在“大课堂”中发芽、开花、结果。

对语文综合性学习而言,实践是第一位,强调的是学生的亲身经历、直接体验,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这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的。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能力以及当地的教学资源进行选择,注重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性的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重视学生的情感激发和牵引,把情感的价值引导和学生的独特感受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放开学生手脚,开放学习时空,凸现自主性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综合性学习,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放开手脚,相信学生,给他们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如《走进大自然》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教材的一个主题内容,围绕这个主题,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力求解放学生的手脚,让学生动手、动脑,如探索大自然神奇的奥秘,了解大自然赐予我们人类一切生活所需,收集自然界给人类启示进行高科技发明创造的资料;他们不仅查找了泥石流、水灾和土地沙漠化的图片和极具说服力的数据,而且还自发组成了东莞运河采访队,进行实地调查、采访,做成了详尽的调查报告,这次活动,学生不但了解了大自然可爱的一面,而且还看到了大自然可怕的一面。就这样,学生从校内走向校外,从课本走向了大自然,去锻炼他们的组织能力,培养了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而笔者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始终是他们的引导者、协助者。

四、实施多元评价,体验成功喜悦,体现激励性

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评价模式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而新的评价理念则强调评价的多元化和民主性,即实现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家长、师生互评的多元化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体验活动的喜悦,有利于提高综合性学习的实效性。如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学生的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教师的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小组的评价与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等。既有教师的评价,又有家长评价、社会评价。评价方案也要呈多样化:如笔者在开展《走进大自然》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时候,就采用了多种的评价方案:1.最佳作品评价方案:学生把自己在实践活动课中认为最好的作品交给老师,由教师针对其制作或设计的态度、效果进行评价。如果学生对自己的作品不满意,可以与教师协商,暂不记录成绩,学生在经过更充分的准备之后,可再次参加评价。2.演讲评价方案:采取演讲的形式是让每个学生都说一说参加这一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课的体会,重点围绕“我在什么方面得到了提高?”“我在什么方面希望得到教师的帮助?”“我最喜欢参加哪方面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作口头陈述,教师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参与的深度与广度做合理的评价。3.评议表:在活动结束后,对学生进行一次综合评价,以表格的形式出现,考评学生的水平。只有采取多渠道的评价,才能全面评价学生,最大限度地发现学生的优点,进而采取鼓励方式对学生优点加以肯定,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探究科学的热情,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然而作为一种全新的课型,它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诸多方面为我国的语文教育乃至整个基础教育开辟了一个新的教学领域,还有待于我们继续探索,探索出更有利于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更具实效性的教学策略,使语文综合性学习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的探究 篇4

关键词:素养、创新、实践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实行语文课程改革以来,我们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学生第一学段的综合性学习要求,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了一些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了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现将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一、利用身边的自然资源,为学生搭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平台。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对象、学习活动的一种力求认识或积极接近的心理倾向。它是一种行为的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在兴趣的影响下,学生会情绪高涨,积极主动地认识事物,观察力显得敏锐,思维显得活跃,记忆力增强,想像力丰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随之增强。可见,利用周围的自然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进行综合性学 1

习的前提。由于我们生活在美丽的大兴安岭,我校有内容丰富的《生物资源馆》,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秋天这里是天高云淡,秋风送爽,各种颜色、不同形状的叶子像蝴蝶般飞满了林间不路,飞满了校园。在上学或放学的路上,细心的孩子总爱拣几片漂亮的叶子夹在书中做书签,放在《生物资源馆》中作标本。此时此刻,发动学生采集各种树叶,召开一个五彩缤纷的赏叶会,那是多么令学生开心的事啊!在这个活动课上,学生可将采集来的树叶进行归类,(有的按颜色归类、有的按形状归类,有的按药用价值归类),将自己的归类内容说给大家听。在介绍树叶名称和树叶归类的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提高了学生随机识字的能力,丰富了词汇,发展了语言。如认识表示树叶名称的字词:杨树、柳树、松树等生字词,还认识了表示颜色的“黄、绿、红、”等生字词,表示形状的“圆形、线形、针形、椭圆”等词语。把叶子进行归类后,喜欢画画的学生马上想到用树叶贴画,有的学生在画自己喜欢的树叶,有的和同伴一起自制叶片标本„„看到学生向别人展示自己成果时的一张张自豪、喜悦的笑脸,我真开心。这次“赏叶会”真是色彩斑斓、姿态万千、包罗万象,经常开展这样的活动,学生的说话能力、识字能力、审美、绘画、想像、创造、探究等能力会逐步提高,从而加强了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的整合,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意识,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依据教材,拓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空间。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教科书是语文课堂教学资源之一。因此,我们以教材为依据,充分利用好课堂这块主阵地,把生活中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料与教材相结合,建立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开展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

1、利用自然、生活中的资源,探究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语文教材上的许多文章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当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时,怎么办?以往,一般都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或请学生帮助解答,而忽略了引导学生自己从生活中,从大自然中去观察、体验,寻求问题的答案。这样做,扼杀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欲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所以我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比如:在上《动手试一试》《有趣的发现》这类课文时,学生对文中的科学现象既好奇又不解,于是我激励他们回家动手试试,然后在课堂上陈述实验过程,学生学习情绪高涨。事实证明,将语文课堂教学与自然生活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语文实践机会,拓宽了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渠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2、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渠道获取信息,培养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信息社会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有很多,他们了解的信息有时比老师的还要多。在一些语文课上,我在介绍文章时代背景等有关资料时,有的学生漠不关心,或者根本就不听,因为他早就知道,或者不想知道。当我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一些靠课文不能解决的疑问时,他们很有兴趣,一定想办法解决,汇报交流时还积极主动。如教学《倔强的贝多芬》《将相和》《狼牙山五壮士》等课文时,我鼓励学生通过网络等渠道搜集资料,处理资料,通过自己的努力认识课文中的人物,了解到的资料比我了解的要多的得多。听了他们的汇报交流,我感到特别的欣慰。同学们利用网络学会了如何学习,怎样学习。

3、开展小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在课堂上分小组进行学习,是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有效形式。如教学《鸽血染红的求救信》一课,我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开展小组讨论,选择喜欢的段落,选择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汇报交流时,小组长先介绍学习情况,然后组织大家汇报。这样的学习活动,改变了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学生读的形式,学生积极思维,乐意表达,主动参与,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

三、走出教材,让学生扩展阅读、实践的机会。

语文素养是学习所有科学知识、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础素养。光靠教材的几篇文章,学生要学会表达是不可能的。所以,不但要带学生走进教材,还要带着学生走出教材,扩大他们阅读范围,加强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能力。这在课堂内外都可以进行。

从课内来说,每一节语文课留出3至5分钟给学生扩展阅读和本次课文有关的材料,或做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实验,让学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体验,从而增强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比如,学习完《英英学古诗》这一课后,我就组织开展一个“我学古诗”活动,帮助学生多了解和熟悉古诗,训练学生用说的方法来表达对诗意理解的能力。

从课外来说,加强课外阅读和实践既是必要也有广阔的操作余地的。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语文环境。语文一旦与生活联系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拓展,是阅读能力训练不可缺少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我在学生中开展“你对古

典名著知多少”系列活动。让学生推选介绍自己喜欢的好书,以课前收集,口头推介为主要形式,口头与书面表达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说说,讲讲,演演,画画,写写中学习,给学生更多的言语交往的机会,增强对语言的感受力,促使其顺利完成明确目的的言语交际任务,培养他们与人交往的言语能力。组织开展了综合性学习《漫话西游》、《畅游三国城》《漫话水浒》《初探红楼》通过开展这一系列活动,充分展示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水平,检验该学段学生是否与人交流的意识,同时,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明白,无论是书面表达还是口头表达都是言语交往活动,目的是与人交流,让他们提高语境意识,并能恰当选择、调控自己的言语活动。

四、担当角色,参与表演,使综合性学习“活”起来。综合性学习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针对综合性学习这一特点,在教学《小乌龟找工作》和《狐假虎威》两篇课文时,均请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这两篇课文的相同点是都可以进行分角色朗读和戴头饰表演。我在指导完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后,就把分角色朗读和表演的权利放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长为主持人和策划者,带领小组成员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商量故事中的每个角色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心里是怎样想的,共同讨论用什么样的动作和表情表演最合适,最后小组每人担任角色一次,进行表演,互相评议、取长补短。在表演过程中,学生把乌龟每一次找不到工作时的样子表演得很逼真,虽然不能像专业演员那样技艺高超,但

综合性学习教学的初步探究 篇5

案例 片段1 课件出示游乐园图.师:认真观察画面,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人们在坐过山车、小火车、摩天轮. 师:你知道有多少人在坐小火车吗? 生:12人. 师:你是如何计算的? 生1:我是一节一节地数的`. 师:一节小火车里面有几人?

作 者:令狐昌和  作者单位:平塘县塘边小学 刊 名:贵州教育 英文刊名:GUIZHOU EDUCATION 年,卷(期):2009 “”(11) 分类号:G63 关键词: 

★ 给情感一个句号

★ 新课堂达标教育随笔

★ 给学生自主空间教育随笔

★ 课堂演讲稿小学生

★ 教师课堂给学生讲的励志故事

★ 给自己一个目标主题班会演讲稿

★ 一个新的算术函数

★ 新教育教育叙事

★ 新教育保险合同

综合性学习教学的初步探究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神话的起源和对文学发展的影响。2.积累中外神话故事及相关知识。

3.培养通过工具书和互联网收集资料的能力。(重点)4.培养自主、合作、探究意识,鼓励同学间交流,激发探究兴趣。(难点)【教学建议】

本课为一课时。情景导入(3分钟);自学互研(12分钟);交流展示(22分钟);当堂演练(8分钟)。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新课导入:(由老师出示有关神话人物的图片:后羿射日、女娲造人、夸父追日、精卫填海,让同学们猜故事引出)神话作为民间文学的一种形式,是远古时代的先民创造的反映自然界、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社会形态的具有高度幻想性的故事。其大胆丰富的想象,表现了先民对人和自然、生活、宇宙的认识理解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神话充满了瑰丽的想象,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神话的世界,展开我们的奇妙之旅。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知识板块一 了解神话。

1.请根据你查阅的相关资料,说说神话的起源。

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水平限制了人们的知识水平,导致他们不可能了解并掌握自然的规律,所以在自然面前显得十分无能。于是,人们就把自然界的各种变化的动力归之于神的意志和权力。逐渐在生产劳动中依照身边的英雄人物创造了很多神的故事,并口耳相传。

2.从女娲造人到《圣经》神话故事的耶和华上帝造人、希腊神话故事的普罗米修斯造人,中国和西方对人类起源的认识有哪些相似的地方?这种惊人的相似说明了什么?

提示:此题要求了解《圣经》神话故事、希腊神话故事中人类的起源内容,和中国女娲造人进行比较,探讨神话故事中反映人类刚刚从自然中独立出来的时候,认识方面的相同之处。

知识板块二 走进神话。

3.了解关于十二星座的神话故事,说说神话对于星座的作用。提示:星座在神话的点缀下,更富有生命力,更添神秘气息!4.神话对古代文学的影响体现在哪里?

提示:以古诗为例寻找运用到神话的精彩句子。在古诗中运用神话,让诗文更有浪漫色彩,读者更有想象的空间„„

5.神话与迷信的区别是什么?

提示:小组探究:生活中的迷信行为;迷信现象出现的原因。神话是人们内心的美好愿望,是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它能激发人们的上进心和创造力。迷信是人们对某些人或事不依据科学的做法,迷信往往会令人们听天由命,对未来失去信心。迷信不利于人类发展。

6.神话中的哪些现象已经出现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呢?

提示:例如:神话中的顺风耳与现代各款高科技手机;腾云驾雾与飞机;嫦娥奔月与嫦娥一号探月凯旋„„古代劳动人民想象力真的很丰富,现代的科技人员为了人们生活得更好所付出的努力更令人佩服!7.说说下列神话故事讲的是什么内容,反映了什么问题。

吴刚伐月桂

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这篇神话故事讲的是醉心于仙道却不专心的吴刚被贬到月宫中罚砍桂树的故事,反映了原始时代的人类的善恶观,它宣扬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朴素是非观。

8.说说古代神话有哪些积极的意义。

示例:神话反映了古代先民利用自然的美好愿望,反映了古代先民不怕艰难困苦,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神话反映了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人们希望人间多一些善良与美好,少一些邪恶与丑陋;神话反映了远古先民在科学不发达的情况下对人类、自然、社会的探索,具有进步意义;神话具有教育意义,教育人们要好好做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最朴素的观念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使社会向更高文明的层次发展。

知识板块三 趣讲神话。

9.我国目前正在开展的月球探测工程被命名为“嫦娥工程”,你知道这个命名跟哪个神话故事有关呢?这个命名好在哪里?

与“嫦娥奔月”有关。好在它寄托了中国人民千百年来的飞天梦;表达了中国人对登上月球的向往;一听就知道是中国的,表明它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工程。

10.我们知道有些神话故事已经演变成成语,下面,请各组的小能手准备好,看一下空格处填什么成语合适,然后解释它的意思。

(1)虽然开天辟地的盘古不在了,但他的精神永远存在于每个中国人心中。

释义:古代神话传说中盘古氏开辟天地,开始有人类历史。后常比喻空前的,自古以来没有过的情况。

(2)现在的选秀节目都非常火爆,选手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看得观众眼花缭乱。释义:相传八仙过海时不用舟船,各有一套法术。后比喻各自拿出本领或办法,互相竞赛。(3)现代化建设中,遇到困难,我们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释义: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知识板块一 了解神话。(对应第1~2题)知识板块二 走进神话。(对应第3~8题)知识板块三 趣讲神话。(对应第9~10题)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这节课我学会了:

综合性学习教学的初步探究 篇7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及设计

综合实践活动指定领域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四部分。强调学生通过实践, 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 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 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综合实践活动应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 活动主题不是固定的和绝对能预期的, 它需要反映时代的变化、知识的变化和学生生活的变化。设计时需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经验和兴趣及现实生活, 主要通过“经历、体验、了解、接触、参与、讨论”等行为, 使学生形成情感、态度、意识等具体的价值观。

二、什么是项目学习 (PBL)

项目学习 (Project Based Learning, 简称PBL) 就是对一个特殊的将被完成的有限任务, 在一定时间内, 满足一系列特定目标的多项相关工作的学习掌握。项目学习, 对学生来说是参与了一个长期的学习任务。要求他们扮演现实世界中的角色, 通过工作, 研究问题, 得出结论, 就像成人工作一样。他们常会遇到社区或真实世界中的问题, 使用科技手段研究、分析、协作和通信。他们会在社区与专家或社区成员一起工作。

三、基于项目的学习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实践运用

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引导下, 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是基于学生的经验, 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 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基于项目的学习强调学生对真实问题进行自主探究, 强调团队合作学习, 强调实践创新, 这与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理念完全一致。基于项目的学习作为一种活动设计手段或方法引进综合实践活动, 能有效地优化活动设计, 让活动按照特定的项目学习设计, 从而生成系列主题任务, 再逐步推进, 使得活动更具有效性、实效性, 为学生的发展开辟了面向生活、面向自然、面向社会的广阔空间。

下面主要以PBL在陶艺教学中的实践操作, 来描述PBL在教学中的应用情况。

1. 分析教学目的、学习目标

在中学开设陶艺课程的教学目的是普及陶艺知识与培养学生基础技能, 培养创新精神, 提高动手能力, 增强心理素质。

PBL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式, 它还是一种协同工作、收集信息和呈现信息的方式。团队合作是项目成功的关键、一些能够展现学生实力的项目作品也很重要, 如项目展示、采访、辩论等。项目学习的强大功能在于能够使老师统合多种学习目标, 不但包括课程内容的学习, 还包括具体技能和思维习惯的养成, 这都能够培养学生很好的工作能力。

2. 分组确定项目

根据学习目标, 分项目组讨论研究确定项目及范围 (每组6~8人) 。制定项目, 项目时间可长可短。

比如, 小项目 (周期约2至3周) :快乐陶吧、陶艺欣赏、陶艺的创作过程、陶艺作品的价值与价格、无锡宜兴陶都的历史与现状、传统陶艺与现代陶艺的关系等;大项目 (周期约一个学期) :陶艺制作与欣赏, 大项目可与历史、美术、化学、物理等其他多门学科整合。

3. 设计策划方案及进度, 组员合理分工

设计学习项目的好坏关系到整个教学过程的成败, 设计策划方案要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这样才会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

4. 项目活动实施及项目作品展示

项目组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 学生们开始各就各位, 这时我们老师也可以协助学生在校内创设一个理想的学习氛围, 增强学生学习和创作兴趣。比如利用现有的陶艺教室, 打破现有的格局, 把教室划分成几个不同区域, 给不同项目组提供专用空间, 便于团队合作工作。

项目学习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 有些项目可以将PBL全程运用;也有一些仅能将PBL整合在教学中的某环节中局部运用, 这需要教师全程关注学生的实践过程, 灵活指导。最后项目组完成时, 就会有项目作品展示活动, 可以邀请家长、校外合作对象、其他教师班主任等参与, 展示活动能让学生体验和享受到成就感。

5. 项目总结评估反思

课程评价是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评估者可以是教师、项目小组、合作对象、专家、社会人士、家长等。

总结评估反思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重过程, 轻结果, 发展为本。要关注活动结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但更关注学生的过程表现, 无论成功与失败都值得认真反思和总结。

(2) 重视个性化表现。重视学生个体动机、兴趣、爱好、情绪等变化, 更追求创新思维方式、学习方式的独特性和有效性。

(3) 综合评估。PBL不再像传统的试卷形式进行评估, 放弃了“分数唯一”, 更关注学生的真实表现和感悟, 所以涉及学生的态度、团队合作都是评价内容, 报告、辩论等都是评估学生发展水平的综合性依据。

可见, 综合实践活动的发展如果和基于项目的学习相互渗透、相互整合, 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去了解新知识, 形成新技能, 反过来又解决问题, 那么这也会是一种综合实践活动改革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美]巴克教育研究所.项目学习老师指南——21世纪的中学教学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

[2]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2927414.htm

[3]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探究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综合性学习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 综合性学习

教师在应用综合性学习的时候,应该将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其教学宗旨相结合,制定具有特色的教学模式。首先,教师应该拓宽学习资源的渠道,丰富小学课堂的形式。这种方式可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为综合性学习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适应综合性学习的模式,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最后,教师还应该善于利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弥补学生之间的差距。

一、拓宽资源渠道,丰富课堂模式

在过去的教学模式中,由于书本资源有限,导致传统教学模式的效果不够理想。因此,当教师应用综合性学习的时候,教师便要积极地开拓教学资源渠道,丰富课堂模式。在信息时代中,教师的教学资源渠道应当与时代接轨,要善于在教学中利用现代化的教学用具。在众多教学工具中,多媒体可以对小学语文课堂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教师在使用类似多媒体设备的工具时,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适应性。在学生新接触这种设备的时候,难免会出现不适应的情况。其次,在课堂中使用多媒体并不意味着全盘否定传统教具以及相应的教学方法,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对学习工具进行适当地取舍。最后,多媒体设备带有一些其他因素,教师应该善于利用这些因素丰富课堂模式。

例如,在学习《嫦娥奔月》这个神话故事的时候,教师便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的便利,营造形象的场景,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每个人物的内心感受。这种方式是还原文中的场景,拉近了学生与文章的距离。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在这种情景中得到一种学习的满足感,同时获得了一种全新的学习体验。对小学生来说,不同的学习感受可以让学生得到不同的学习收获。这是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教师应该善于在课堂中有所展现。值得注意的是,多媒体等现代教具多数具有两面性,学生在获得多种学习感受的同时,也有可能受到它们的错误引导,偏离原有的教学轨道。

二、协助学生适应新的学习模式,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

综合性学习的一个具体形式,便是学生的自主学习。不同于传统的学习方法,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要掌握一种属于自己的学习模式,它和学生自身的契合度最高,能够让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最高。然而,多数学生无法在短时间内做到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完成这一目标。教师要以丰富的教学经验为帮助学生选择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与此同时,教师也要能够解决学生遇到的一些问题。在小学阶段,由于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过于深刻,导致学生对教师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依赖。教师应该善于利用这种情感,帮助学生尽快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道路。然而,教师也要让学生在自己的学习方法中找到自我,并逐渐摆脱对教师的依赖。教师要逐渐帮助学生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让学生在这种学习中感悟综合性学习的魅力。

独立学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它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独立学习也是综合性学习对学生的要求。笔者认为,教师应该让学生逐渐适应这种学习模式,并为他们制定具体的教学模式进行辅助。由于学生对教师存在依赖,因此这个过程的周期应当适当地延长,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适应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开发合作学习的形式,弥补学生之间的差距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由于学生之间学习意愿、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这是无法改变的现实,为了避免学生之间的差距变大,教师应该开发合作学习的模式,弥补学生之间的差距。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进一步地细化了学习单位。换言之,合作学习可以看做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的独立学习,在成员之间的相互合作中,学生的差距会被逐渐地缩短。教师要做的,便是在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之间取得平衡,让学生从中获得最大的学习利益。

合作学习可以弥补学生之间的学习差距,但是教师不可以只为学生制定一种评价标准。在综合性学习的模式下,教师应该尊重学生自身的个性发展,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学习方法。当学生得到来自教师的肯定时,会获得一种强大的学习动力,这对整个课堂的氛围是有积极影响的。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该尽量避免排名等因素对学生产生的影响,这样会和多元化的评价标准产生对立。在综合性学习中,教师应该尽量避免排名等形式的出现,努力营造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对学生来说,也应该积极配合教师,在综合性学习中彰显自我,实现自身的价值。

【结 语】

综合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它对小学生的学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具体应用这种学习方法的时候,教师要为学生制定详细的方案辅助学习,同时为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具拓宽教学资源渠道,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其次,教师还应该帮助学生适应教学模式的改变,在教学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最后,教师还应该善于利用合作学习的形式,制定多元化的评价标准,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尽情展现自我,实现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权聪良.点“心灵”之灯,亮精彩人生——阅读教育一点遐思【J】.中国教师,2009(04)

综合性学习教学的初步探究 篇9

一、信息技术应用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我国中小学开展个性化教育、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有效的实施载体和操作平台,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四大领域。信息技术教育作为综合实践活动指定领域之一,既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对象,又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工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信息技术教育整合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独特优势。活动指导教师应从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出发,发挥信息技术手段,有效整合信息技术与实践活动,通过特定问题情境下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实现对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意识和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平台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个性化学习的实现,既是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发展的需求,也是感悟信息技术使用价值的需求;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能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特征确定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能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判断并作出相应反应,从而实现因材施教。

二、信息技术平台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个性化学习基本原则

个性化教学是指“以学习者为中心适合满足学生个别需求的教学”。(摘自尹俊华主编的《教育技术学导论》)我们认为信息技术平台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个性化学习的主要表现为:学习主题的自主性、学习资源的开放性、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和学习评价的多元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开放、交互、多元”是现代化手段实现个性化学习的基本理念和指导原则。

三、信息技术平台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个性化学习基本环节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我们把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分为三个基本环节:主题生成、主题探究、成果展示,信息技术平台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通过信息技术实现这三个环节的个性化学习(如图1所示)。

四、信息技术平台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个性化学习基本模式

综合实践活动更注重学生的个人感悟和个性化知识的发展,强调的是学生自主学习和学生个性发展。探究选题的自主性、探究进度的自主性,探究过程的交互性在传统课堂中是很难实现的,在信息技术平台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个性化学习中,以问题的解决为载体,以学习主题的个性化、学习环境的个性化、学习风格的个性化、学习内容呈现个性化、交流形式的个性化为主要学习特征,在实验研究中总结提炼了以下基本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

五、信息技术平台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个性化学习各环节的作用

(一)主题生成环节――信息技术平台为课题开展提供丰富的自主学习主题

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主题从哪里来?哪些主题会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综合实践活动编织的是一条为学生与其所在的现实世界发生联系的相互作用的纽带。”[1]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应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用录像、录音、照相等信息技术手段“捕捉”和“记录”自然、社会、学校中的.一些有价值的素材,在情境中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做生活的有心人。

例如,开展《校园节能小能手》活动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观察校园生活,抓拍一些浪费能源现象,将学生拍得的相片办一个展览。从孩子们拍得的《永不熄灭的电灯》、《哭泣的水龙头》、《垃圾筒里的作业本》、《如山的丢失物品》等相片,真实地反映了他们的校园生活,强烈地激发了学生节约能源、爱护校园的意识。于是学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研究主题,如“制作节能小标签”、“宣传节能小知识”、“作业的再利用”、“失物储畜角”等等。这些课题的产生充分地尊重了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背景与生活经验,使学生乐于参与。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使学生自己通过观察生活,发现问题,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也实现学习者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个性化。

(二)探究过程环节――信息技术平台为学生独立探索提供个性化学习环境

小学高年级学生信息技术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提高,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也日益熟练,具有一定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处理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时,信息技术平台为学生独立探索提供了更具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学习资源的开放性

确定主题后的资料收集是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研究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也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更是深化主题,挖掘主题的重要源泉。文献资料、网络资料、调查访问资料是学生获取资料的三大资源。其中Intel资源丰富,为学生提供了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文献资料和音频、视频资料,以及多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国内有很多优秀科普网站,如北京科普、中国科普、中国科普博览等,都提供了交通、环境、军事、历史、风土、文学、天文、地理、海洋、生命等多种知识。除了这些资源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建立主题学习网站的形式,为学生学习提供一定范围的资料,既使学生信息更丰富、快捷,又大大节省了探究的时间,提高学生的资料查找效率。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学生独立探索时,应引导学生及时整理资料、去伪存真、分门别类,使学生在阅读资料、整理资料的过程中深化对问题的认知。

例如,指导学生开展《月圆中秋节》课题探究时,可采用主题网站的自主探究形式,借助留言簿的形式,让学生将收集的各类资料上传并交流。通过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学生发现主要可以分成:古诗中的中秋、歌曲中的中秋、中秋节的传说和由来、中秋节的习俗这几大类。在课堂现场交流中,引发了学生对资料由表及里的思考,如从“古诗中的中秋”想到“怎样朗诵诗词”,从“欣赏配乐诗朗诵《古朗月行》”到“小组合作,自己配乐,朗诵诗歌”。学生通过对收集资料的判读、分类、提炼、整合,体验到了研究课题的喜悦,也体会到了信息目的获取,准确的筛选,信息的加工,信息由表及里地创新和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在信息平台上还加强了信息交流和协作的能力。

2.学习过程的自主性

网络环境下的综合实践活动探究为每一个学习者都提供了一个适合个性化学习的环境,令教学方式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主体,注重学生的个人感悟和个性化知识的发展,强调的是学生自主学习和学生个性发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自选课题探究,自主确定学习内容、方式,并将搜集到的资料上传到相应的群组共享,也可以使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平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体现了学习过程的自主性、实践性、创造性。

例如,在“塑料是不是21世纪最糟糕的发明”这一辩论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创造自主学习环境。首先,学生自主决定加入正反方的辩题。再指导学生借助网络搜索引擎和生活调查搜集大量的资料:塑料的优、缺点,塑料的发展,塑料在生活中的应用,新科技对塑料的改进,我家每天每月产生废弃塑料制品的总量,废弃塑料对环境的危害……在学生将搜集大量图、文资料后,发到网络共享资料库中,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分类、整理,并根据学生自己的辩论立场筛选,再传回“正、反方论据库”中,完成对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在双方都根据论点掌握大量论据之后,教师组织学生观看“国际大中专生辩论赛”,通过师生、生生间的讨论,了解辩论时应遵守的相关规则,发现辩论时应用的相关技巧。最后,在班级、年段内开展一场场激烈地辩论赛。这种通过网络平台与现实调查的资料收集,观看录像辩论和现场辩论相结合的一系列实践活动,极大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地让学生意识到人类环保意识的薄弱才是造成现今环境破坏的根源。最后教师适时地出示国家制定的《限塑令》,为后继新课题的生成《限塑令的调查》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虚拟和现实的结合建构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让学生在反思中升华,在互动中生成,在实践中研究,实现了学习过程的自主性。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和把握学习进度,在个性化学习的过程中还注意了学生间和师生间的协作,注重通过平等的对话、相互协作实现学习活动中知识的主动建构。

(三)成果汇报环节――信息技术手段使学习评价多元性,成果展示多样性

1.学习评价的多元性

《综合实践活动活动指导纲要》强调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应当多元价值取向和多元标准,打破了评价者是教师的唯一性,生生互评和师生互评,阶段评价和结题评价应当贯穿活动中。网络让评价关注了活动的过程,如利用“留言板”将“生生评价”落实到位;利用QQ即时通信工具将“师生评价”关注学生进步点滴,利用个人空间将“阶段评价表”、“结题评价表”等成长的脚步记录在册。每一位参与者都可以对其它参与者的表现及时点评、查询,以便及时修正活动中的言行,保证了活动的顺利进行和有效实施。

2.成果制作的多样性

传统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往往以研究课题报告、倡仪书、手抄报等形式体现。而随着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鼓励学生灵活应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发挥各自特长,如制作PPT讲稿、照片资料、调查录像、音响合成、电子小报等更多样形式展示出来,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自主性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六、结语

总之,信息技术平台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个性化学习,进一步推进了教育信息技术进程,促使了教学方式的变革,不仅促进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在活动中提高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同时积极引导了学生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利用网络资源,拓展活动空间,是信息技术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双赢”。

参考文献:

[1]陈树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引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何克抗.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四结合通讯,.

高中政治综合探究课的教学思考 篇10

高中政治综合探究课的教学思考

王丽红

伴随新课改而来的综合探究课,对每一位新老政治教师而言,也算得上是一种新探究、新课题。在多次亲身冒险和多次观摩示范之后,我深刻地体会到一个真相:要出色完成综合探究,就必须调动各种教学要素,只有共同分享彼此的资源,并且彼此之间通力合作,才能达到共赢的积极效果。

一、学会共享,互动合作

最先应该学会分享与合作的,我首推教师和学生。这是因为,此二者是任何教学环节,乃至任何一次教学新尝试中都不可回避的主体。而传统思维定势下的学生,即使已不再视教师为绝对的权威,也鲜少认同其是自己学习的合作伙伴;而教师也不习惯把学生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这种僵硬的师生关系,足以阻碍综合探究的开展。所以,师生双方必须放下心里芥蒂,学会“共事”。

在探究的整个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自始至终都贯穿其中。教师应全程参与选择课题、设计方案、收集处理运用材料、总结陈词等每一个环节。同时,教师还要激发和保护学生的探究热情,鼓励其独立思考,各抒己见,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可以说,教师的指导和激励是学生继续探究前行道路不可或缺的助推器。学生也应该主动、自觉地寻求教师的积极帮助和配合,以弥补自身在知识和技能上的缺陷,以便更有效地完成探究任务。

学生与学生互相打开胸怀,悦纳彼此,是资源共享的另一重要形式。这是因为综合探究主要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组员之间的合作紧密度是提升成功系数的安全保障。学生在确定课题后,应该在合作精神的指引下,进行合理分工,“各就各位”,“各显其能”……恰当的分工有助于让每个成员都充分发挥个体优势,同时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效果的最佳化。

如果说分工是合作的前提和基础,那么,合作就是分工的必然。分工越细,团队精神愈加显得重要。各成员之间的群策群力,精诚团结,方可形成合力,发挥整体效益。因此,学生之间要以分工为工作程序,形成层层分工又层层合作的格局。学生之间良好的交流互动,不仅可以弥补各自的缺陷,还能产生“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惊喜效果。

最后,有限的学校资源应该与无限的社会资源实现共享。到目前为止,综合探究课上,学生获取资料和信息的渠道多数局限于校内教师、图书馆和互联网。但纵然教师满腹专业知识,也不可能是全才,而社会中藏龙卧虎,人才辈出,能人济济,如果能充分发掘并利用这些资源,无疑将拓展综合探究课的广度和深度。教师不单指教育从业者,所有能够“传道授业解惑者”理应皆为师。另外,图书馆和互联网虽然拥有强大的信息量,但主要以文字型和图片型素材居多,而实物史料接触较少。所以如果客观条件允许的话,应该多让学生走出学校的象牙塔,到诸如博物馆、劳动市场等场所接受更感性的直观教育,从更广阔的世界吸收知识的养分。总之,在综合探究课程中,单靠一个学校的资源很难满足学生的需求,有必要创设开放型的教学环境,并加强多种资源之间的沟通和互补。

综上所述,成功的综合探究必须打破教学活动的封闭性、单向化,必须是建立于资源共享基础上的一种多边互动的教学模式。

二、体验双赢,挑战成长

正因为综合探究的实施过程和策略有别于一般的课堂教学,因而也就使自己具有独特功能和比较优势。

其一,它有利于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发展。以往的教育过多强调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而对合作意识和技能的培养却重视不足,这有悖于现代社会对团队合作品质的要求。而共享和合作过程的实质就是不同个体之间的互动和互助。这种互动和互助,有助于学生学会与人相处的艺术,学会相互尊重、相互倾听、相互交流,从而进一步提高社交能力,改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本网网 )当然,竞争无处不在,合作学习也并不排斥竞争的存在,只是将之纳入了合作的.过程,竞争只是手段,合作才是目的。通过互动和互助,使原本看似对立的两种意识和行为获得融合与统一。

与此同时,它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探究分享,学生摆脱了课堂45分钟的时间限制,大大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这里尤其需强调从同伴身上获取知识的学习渠道。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同伴在一起学习时,学习效果最好,是一种1+1>2的学习方式。另外,它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学习能力。学生的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综合探究能力、文字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临场应变能力等都得到了全面训练和不同程度的提高。对学生来说,分享合作不仅意味着一种新的尝试,更意味着一次学习方式的革新,它也必将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其二,它将进一步促成教师的成长与创新,改变政治课程长久以来在学生心目中的僵硬形象。综合探究中,教师不再“包办代替”一切,但也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弃责任。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亲密伙伴,成为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对广大教师来说,与学生的共事合作,更多的意味着新的挑战:向原有知识体系挑战,向固有的教学模式挑战,向传统的教学观念挑战。教师要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不断改善和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理念,实现由教书到育人的转变,实现由经验型教师向学者型教师的角色转变。当然,机遇与挑战并存,师生合作,共同完成综合探究课的教学也是一次促成教师成长与创新的机遇。

资源共享与合作的教学使政治课不再沿袭“传授”型、“灌输”型的教学模式。而转变为一种“体验”型、“实践”型的教学。这也使政治课更多地带有“亲民”的形象,更具亲和力。政治课容易被学生打人冷宫,遭遇冷待遇,这与政治课堂所采取的教学策略较为单一、呆板不无关系。而活动探究栏目的设置无疑是赋予了面孔古板的传统政治课一次“改版”机遇。因为,探究学习是一种开放性的教学方式,它使学生有机会亲身参与教学过程,并通过自己的探索、研究和体验、感悟,分享了获取知识的过程,摸索了探究知识的方法和技能。这样的新学习方式在让学生体验学习快乐的同时,也逐渐改变对政治的偏见,进而产生亲切感。

总而言之,在综合探究课程中,只要教师和学生都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不发生“越位”、“缺位”,双方都将受益匪浅。只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调整,不断反思和学习,综合探究也将更趋向于成熟、成果更加显著。

英语教学的初步探究 篇11

现代的英语教学除了要继承传统教学中的优点外,更重要的是要以语言教学的目的为中心来开展教学。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流。人类的交际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还是一种跨文化现象。

那么什么是跨文化交际呢?

跨文化交际指的是本族语言与非本族语言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们的说话方式和习惯方式不尽相同。因此,在人们的交流中,如果按照自己在特定文化背景环境下所形成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产生理解上的障碍或冲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要想真正学习和了解一门语言,不可避免地要涉及文化学习。就中国的英语学习者而言,其最终的交际能力的高低也取决于他对英美及西方文化的了解程度。因此,英语教学应该把重心放在学生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上,使学生充分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背景,让其真正能够正确地使用这门语言。

1.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目的

要从真正意义上实现跨文化教学,首先要充分了解其研究目的。即理解中西文化差异,适应文化冲击,培养交际技能。

实现跨文化教学,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中西文化是有差异的,通过发现对方的不同点,反过来加深对我们自身文化的理解,从而做到客观地把握各自的文化特性。在发现差异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不可忽视大量的共同之处。其次,培养跨文化接触时的适应能力。初次与不同的文化接触时,往往会受到文化冲击(cultule shock),从而产生某种不适应。要使交际得以继续下去,必须设法减缓冲击、提高适应能力。再次,培養跨文化交际的技能。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走出国门或留在国内参与跨文化交际的人越来越多,他们都需要学习、掌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时的实际技能。在美国,除了在大学里设有这方面的课程之外,社会上,如商业界也有许多机构专门负责跨文化交际技能的培养,以适应国际化社会的需要。

2.教学中跨文化教学的主要目标

想了解另外一种文化相当困难,而要在另外一种文化中做到行为举止得体则更不容易,在语言学习中我们必须努力实现文化和知识的促进作用。在英语教学课堂上,根据跨文化交际的研究目的来看,文化教学至少有以下几个目标:

1让学生熟悉文化差异。

在我国英语教学中,部分教师对跨文化理解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的认为,只要会语言,对文化的理解可以凭常识和习惯去解决。不可否认,文化偶合的现象是存在的,如英语中Long hair and short wit.(头发长,见识短);Idle is the root of all evil.(懒惰是万恶之源)等与汉语的理解基本相同。然而,常识通常都附带着文化背景的烙印,它因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完全用汉语的习惯去理解英语经常会出现歧义。因此,在强调提高语言能力的同时,必须提高语用能力,实现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2强化学生的文化意识,帮助学生超越其自身文化,并将事物看作是目标文化意愿成员。

不懂得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好这门语言,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能教好语言。离开了特定文化背景的语言是不存在的,如果不了解目的语的文化(target culture),我们就很难理解某些词语项目的意义。

3.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我国目前的教学体系中,英语教学多半只在课堂上进行,教师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如果教师只把重点放在语法和词汇教学上,学生就不可能学会语言的实际运用,也无法获得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授课教师必须要转变自己的观念,切实认识到文化冲突的危害性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把握英语文化知识教育的量与度,以及教学的具体步骤和方法,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非语言交际也是一种重要的交际方式,指的是在特定的情景或语境中使用非语言行为交流和理解信息的过程,它们不是真正的语言单位,但在生活和交际中有时候却能表达出比语言更强烈的含义,一些特定的非语言行为往往代表着特定的含义,在跨文化交际中必须加以重视。中西文化背景下的非语言文化内涵差异非常大。例如,中国人信奉“沉默是金”,认为沉默里含有丰富的信息,甚至“此时无声胜有声”,而英语国家的人对此颇感不舒服。西方人交谈时,听者一般都会长时间注视对方的眼神,以示听者的认真和对说话者的尊重,但是在中国人看来,这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因为中国人不习惯于对方长时间地盯着自己看。

4.引导学生广泛接触西方文化材料

在大学里,英语教学的课时非常有限,但学生在课余有充分的可支配时间,因此不能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广泛阅读西方英语文学作品、报刊杂志和时事评论等材料,从中吸取文化知识,增加文化素养,拓宽西方文化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另外,有外教的学校还应充分发挥外教在西方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他们是活的文化教材,让学生直接与外教交流,听外教作报告或讲课,其言传身教会对学生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

综合性学习教学的初步探究 篇12

文章提出将“诊断—处方式”的教学方法融入到分层教学中, 先诊断学生数学学科能力, 并开出处方, 然后根据处方进行“走班制”分层教学, 目的是使学生的分层更加合理和科学, 以提高分层教学的效果。

一、“处方式”分层教学

1. 概念界定

“处方”一词原自于医学界的用法, 指医生根据患者疾病的种类、病情和年龄等为病人开出有针对性的药方, 对症下药。文章中“处方式”教学方法是引申医学上的“处方”意义, 指的是通过诊断学生的数学学科能力, 然后“对症下药”, 针对学生在学习中所表现出的问题, 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 进而帮助学生的内部知识结构“恢复”平衡, 让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所提高。

在具体的实施行为上, 分层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 将学习状况相近的学生归结为同一层次, 相应的教学广度和深度也应合理区别开来, 即教师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性, 最大限度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区别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和智力都在各自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好提升, 使全体学生都能获得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

2.方法基本过程

(1) 学生分层。

学生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最关键的一步, 学生分层的有效性直接决定分层教学的效果。在学生分层的策略上, 文章的方法是借鉴经合组织的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国际教育成就评估协会的国际数学和科学教育趋势项目TIMSS。PISA与TIMSS是近年来较为活跃的两个国际学生学业成就测评项目。PISA和TIMSS采用了相似的测评方法, 使用了学科内容和学科能力 (认知、素养) 的测试框架。其测试试卷的开发要求较高, 具体步骤是:第一, 根据学生所需内容维度和能力维度广泛征集题目, 筛选、讨论组成一套1.5 ~ 2 倍于正式测试试题量的预测试卷。第二, 通过访谈测试, 即让做题者口述做题时的想法、思路以及解题过程, 通常每道题需要访问6 名考生, 以充分了解每类学生对试题的理解是否符合出题者的意图, 试题表述是否存在歧义等。第三, 进行小规模预测, 同样选取有代表性的考生通过类似正式测试的纸笔作答形式作为预测, 通过小规模预测, 可估计题目的难度、区分度等, 筛选题目组成最终测试卷。第四, 测试试卷信度与效度的测评, 采用克龙巴赫 α 系数来刻画试卷信度, 再采用因子分析法检测试卷效度, 确保试卷能够将学生真实的数学学科能力拟合良好。

根据上述测试试题的测试, 可以诊断出不同学生的数学学科能力, 再根据诊断结果, 打破原有的班级授课制, 将学生根据测试结果分为A, B, C三层, A层为学习理解, B层为实践应用, C层为创造迁移。为了鼓励进步,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每学期进行一次诊断, 确保能力达到水平的学生能够进入到高层次的班级进行学习。教师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保护学生自尊心, 并在今后的学习中给予更多的关注。

(2) 施教分层。

分层后的教学工作是整个分层教学的重点, 直接决定了分层教学是否成功。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从过去的教转变成现在学生的学, 这就对教师, 尤其是分层教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站在更高的角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做相应的引导。课程标准中的知识不能随意增减, 要保证教学的内容相同, 区别是内容的拓展和评价的标准有所不同。把工作重心放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上, 在不同层级所授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有所不同, 作业的布置和难易程度也要有所不同。

具体做法有:教学目标进行分层;教学设计进行分层;作业设计进行分层;学生评价要将统一评价与分层评价相结合。

3. 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1) 考查学生数学学科能力试题的开发。

诊断数学学科能力工具的开发是“处方式”分层教学的源头, 要改善现有分层教学中的问题, 确保分层教学的效果, 那么测试试题的开发必须有信度、有效度, 而且还要开发出一套适用于高中三年每个阶段的数学试题, 所以这个工作还需要整个教研组或者是一个团队长时间的打磨和研究。

(2) 学生心理的调控。

分层教学的弊端会出现“标签效应”“马太效应”, 是对教学过程与获得同等知识机会的教育公平理论的直接挑战。这种弊端在学生身上的体验就是使低层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受到伤害, 表现在学习压力增大、兴趣降低, 直接导致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下降, 多数学生应付考试。

(3) 教师工作量的增加。

分层教学要求教师从备课、作业、辅导等各个环节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操作, 所以教师就得付出更多的努力达到预期效果, 否则分层教学就流于形式, 这无疑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 所以找到合适的平衡点, 才能确保分层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二、“分层式”教学结果分析

为了验证“处方式”分层教学的合理性, 选取高三两个平行理科班共42 人进行了实验对比, 第一学期由教师按照学生考试成绩、学习情况及学生意愿进行分层, A层21 人, B层21 人, 第二学期根据学科能力的诊断结果进行分层教学, A层28 人, B层14 人。为了避免由于教师教学水平不同对数据的影响, 同层级教学任务为相同的教师进行教学, 即A层的教师始终都是同一人。

下图为采用两种不同的分层方法时, 学生在期末统考中的考试分数的分布图。

成绩分析: (1) 第一次的平均分为86.09 分, 第二次的平均分为89.16 分, 而全区两次考试的平均分分别是92.16 分和93.01 分, 所以从前后两次成绩的平均分来看, 学生的成绩有所增长。 (2) 由上图可知, 两次不同的学生分层中, 分布在60 ~ 79 和120 ~ 140 的学生变化不大, 而中间层次的学生进步比较明显, 可见针对学生学科能力的分层教学, 对处于中间位置的学生促进作用比较明显。产生以上原因可能是: (1) 导致分层人数有区别的主要原因是A层中部分能力没有达到B层要求的学生, 有的因为平时表现很好, 教师对其有较高的期望, 所以将其分入B层, 或者是学生主动要求进入B层学习。 (2) 由上图可以看出, 通过学科能力的诊断进行的分层教学, 学生成绩是取得一些进步了的。

“处方式”教学通过将“诊断—处方式”的教学模式和“走班制”分层教学相结合, 有效回避了现有分层教学中的一些缺陷, 提高了分层教学的效率, 并且在实际教学实践中, 对学生学业水平的促进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 如测试试题的开发, 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人力, 以及由于学生样本的数量较少和对比实践的时间尚短, 都可能导致数据产生误差。综上所述, “处方式”分层教学还存在很多值得实践和改进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宋继燕, 胡秀威.浅析诊断-处方式教学[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8 (9) .

[2]李煜霞.“处方式”分层教学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9.

[3]杨湘.应用处方式分层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探究[J].成人教育, 2010 (10) .

[4]朱明慧.处方式个性化教学设计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12.

[5]刘晓玫, 陈娟.PISA与TIMSS中有关数学评价的比较分析[J].外国教育研究, 2007 (2) .

上一篇:成功推销法下一篇:工地生产安全会议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