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分数乘法》教学反思(精选10篇)
分数乘法是在前面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加减法、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成功之处:
1.明晰分数乘法的意义。分数乘法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是分数乘整数,另一种是分数乘分数。在教学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中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分数乘整数;二是整数乘分数。虽然它们的计算方法相同,但是表示的意义却不相同。学生非常容易在此处出现意义上的模糊。例如:2/3×4表示4个2/3是多少,而4×2/3表示4的2/3是多少。教学分数乘分数的意义时,学生出错较少,能够清晰的表示出分数乘分数的意义。
2.明确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在教学中,对于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要让学生明确分数的分子与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而对于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要让学生明确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在计算中先约分,再计算,会使计算变得简便。
不足之处:
1.学生在计算分数乘整数时,还是有个别同学把整数和分子约分计算,还有的出现先计算,再约分,容易出现约分后的分数不是最简分数。
2.在计算小数乘分数时,学生容易出现小数与分母约分后得整数的现象。
3.在简便方法计算时,学生容易出现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的错误。特别是形如2/9-2/9×7/16这样的题目,学生往往不知道是应该应用乘法分配律来进行计算。
再教设计:
1.强调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特别是整数必须要与分母约分。
2.强化练习形如2/9-2/9×7/16这样的题目,避免学生在此题目上出错。
分数乘法教学反思2
课上充分利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得到发展,提高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创设情境,质疑猜想。
师:你能说说你现在最想解决什么问题?
生: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可以推广到分数吗?会不会让计算也变得简便呢?出示课题,画上一个“?”通过创设的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组织学生猜想:能否推广到分数乘法。
让学生自由的发表自己的猜测。验证完合理性后,在例题教学中,我决定现由学生个体尝试,碰到困难,可求助于学习小组,然后再到小组交流,进而过渡到全班汇报。步步为营,层层递进,始终紧扣重点“简算时,运用了什么定律”展开,实践自己探究出的新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独立解答,再在小组内交流,也使合作学习落到实处,进一步扩充了课堂教学的信息渠道。在我设计的练习题中,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如选择,判断,填空等,加深对新授的理解和难点的突破。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总之,本堂课将立足学生,培养他们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锻炼空间和舞台。
分数乘法教学反思3
例2教学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是在例1理解和掌握了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思路与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教学内容是运用分数乘法的意义及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因为这类问题的数量关系比较特殊,而用线段图可以比较清楚的表示出数量之间的关系。因此教学中充分运用这一工具,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从会看线段图入手,逐步学会画出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中要抓住关键的句子,找到两个相比较的量,弄清哪个量是单位“1”,要求的量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再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解答。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思路,同时为后面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在备课过程中,重点抓住了整体与部分的比较关系,即知道了一个部分量是总量的几分之几,求另一个部分量的问题,还着重讲解解题的两种方法。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思路清晰,教学重点突出。在教学中我抓住关键句,找到两个相比较的量,弄清哪个量是单位“1”,要求的量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后,再根据分数的意义解答。在教学中,我强调以下几点:
⑴让学生用画图的方式强化理解求一个分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计算.
⑵强化分率与数量的一一对应关系.并根据关键句说出数量关
系。
⑶帮助学生理解“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一个数占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不同.
对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通过分析关键句与线段图,为后面的新授作铺垫,并提高学生分析题意、理解数量关系的能力。通过沟通练习题与例题,利用学生解决稍复杂的应用题,并从中理解新旧应用题的不同结构。
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整节课的设计都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图辅助,然后根据线段图找到解题方法,整个过程都是以学生为主自己动手探究的过程。但因为自己没有放手给学生,导致这个过程还是教师讲多,学生练少。
2、在教学过程中,时间把握的不是很好,让学生画图时间过长,练习过程给的时间太少,达不到锻炼的效果。在这一方面,以后要多加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3、对于学困生要加强怎样找单位“1”的训练,并加强根据关键句说出对应关系和数量关系的训练
分数乘法教学反思4
《分数乘法(二)》其实是进一步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并能正确计算,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乘整数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根据第一课时学生作业反馈情况,我调整了教学模式,让学生先学后教,课堂上学生讨论明白了:谁是单位“1”,单位“1”已知的,用乘法计算(虽然这部分知识目前没有涉及),我认为适当渗透有利今后的教学。
学生的理解也各有千秋,这体现了“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有的学生用分数加法来理解分数的意义以及计算方法;有的学生能够从整数和分子相乘,分母不变。
从编者意图可以看出:用图形来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是重要的,于是在计算前充分感知涂图形的过程,为后面计算打下基础。有了几节课的铺垫,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没多大的错误,说明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比较清晰,很多学生对约分还是做得比较好。
但在一位学生的作业中,清楚看到这个学生没有把约分后的分母做分母,依然是原来的分母做分母。经过辅导,学生明白了道理,同时反应课堂上还存在了优生抢了课堂的风头。
分数乘法教学反思5
《分数与整数相乘》教学反思这节课,我教学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11册第二单元《分数乘法》的第一课时。设计意图:由生活中的问题情景引发计算需求,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迁移、类推、自主探索并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探索学习的乐趣。根据这一思路我设计了4个教学环节:一情境导入,理解意义、二自主探究,明白算理、三巩固练习,形成技能、四课堂总结,延伸课外。本节课,我自己比较满意的地方有以下三点:
1、重视创设情境,理解意义。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本课我创设了同学为迎接国庆节做绸花的实际情境,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求三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加法和乘法列式。这样处理,既有利于学生主动地把整数乘法的意义推广到分数中来,即分数和整数相乘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简便运算,又可以启发学生用加法算出3/ 10×3的结果。
2、重视直观教学,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学习数学导入新课时,我主要采用,引导学生涂色表示3个3/10米,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求3个3/10可以用加法计算,也可以用乘法计算,再借助所列的加法算式初步理解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意义,并为引导学生探索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进行了知识结构上的铺垫。
3、尝试计算。自主探究新知,理解算理。借助同分母分数加法,自主探索分数和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由于分数和整数相乘可以转化成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因此,例1放手让学生尝试计算,着重让学生说一说计算的思考过程。
4、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多样性,激励性,生活性。在本环节学生的技能得到了巩固和提升,特别是两个常见的改错题引发学生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计算方法,已达到算法的自主优化。
存在不足:
1、涂色表示3个3/10米处,由于学生速度慢费时较多;在学生探究3/10×3的算理时的引导还不够简约有效,使本课有前松后紧之弊。
2、对学生约分的格式和规范方面的要求不够,不利于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教学真的是件憾事,细细反思起来,总有需要改进的东西。今后,我一定要注意这些小细节,争取把课上得更好。
分数乘法教学反思6
分数乘法这个单元主要学习分数与整数相乘、分数与分数相乘、分数练乘三个环节。每个环节都要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在分数与整数相乘中课分成学生理解求几个几分之几是多少?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分数乘分数则引导学生把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的掌握。所以教学起来要注重每一堂要教的是什么?怎样教?
在教学分数和整数相乘时,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基础,引导学生回忆复习整理整数乘法的好处和同分母分数的加法的计算法则。另外科学的学习方法,能提高学习效率,能使学生的智慧得到充分发挥。在教学分数和整数相乘的计算法则时,从学生所熟悉的整数和小数乘法的好处入手,引入分数乘法。
此外本单元在备课之初,师傅就提示自己在教学完分数乘整数和一个数乘分数后要先补充一个课时比较分数加法和分数乘法之间的区别,再进行分数乘法混合运算和简便计算的教学。当时的自己是听的一头雾水,不明白师傅的用意。直到真的开始教学分数乘法混合运算时,才明白了师傅的良苦用心。虽然在师傅的提醒下自己有进行分数加法和乘法的比较教学。但是晚上的作业还是有部分学生计算分数加法时按照分数乘法运算的规则进行计算(按分子和分子相加,分母和分母相加),到这时自己才明白师傅当时为什么要让自己比较分数乘法和加法。看到学生的作业,自己在第二天的分数乘法混合运算时,在课前复习时再次讲解分数乘法和加法的不同。让学生在计算的时候有个比较清楚的认识。虽然这个问题解决了,但是学生在分数乘法混合运算时又遇到了另一个问题,部分学生在计算加乘混合运算时,个性是加法在前面而乘法在后面的问题时,先计算加法而不是先计算乘法,在老师的指点之下才恍然大悟。说明学生对于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不够熟练。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也应着重强调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
本单元的教学,分数乘法解决问题也是一个重点资料。在帮忙学生分析题意时,学生如果会画线段图,对于理解题意会有很大的帮忙。但可能是由于在五年级时,比较少要求学生画出线段图,根据线段图理解题意。因此当六年级明确要求要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时,学生刚开始时很不习惯,画出的线段图也不能很好的反应题意,对于这一方面,教学时需要再进行加强,因为这对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潜力将会有很大提高。而下一单元的教学如果学生能根据题意画出适宜的线段图,对正确解答问题将会有很大的帮忙。
此外,在教学中注重对单位“1”的理解,重点放在在应用题中找单位“1”的量以及怎样找的上面——先找出问题中的分率句再从分率句中找出单位“1”,为以后应用题教学作好辅垫。在以后教学前我还要深钻教材,把握好课本的度,向其他教师请教,取长补短。在课堂上多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后多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动态。根据实际状况来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分数乘法教学反思7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乘法计算、整数乘法运算定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面对新的课程改革,教师首先应该改变教学的行为,即把对新课程的理解转化为自觉的教学行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行为的层面上,呈现出新课程的所蕴涵的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这一课后,反思这节课中存在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改进:
1、树立学生自信心,尤其爱护后进生,培养学生口算心算、勤动手勤动脑的习惯。并对学生的多样思维应加大评价力度。评价一个孩子,要适时,适当,决不能敷衍,更不能抹杀,否则可能会压制孩子的思维积极性。这一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继续加强。
2、课前对学生学习效果估计不足,所以使一些事先设计好的练习没来得及做完。这也提醒我,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案,更重要的还是要备好学生,这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
3、上课时复习的时候应该安排一些整数乘法简便运算的题目,帮助学生回忆简便运算,为本课的简便运算打好基础。
4、例题6中本来只有前面2道题,但是备课时拔高了难度,多加了2道较难的简便运算题目,在前面复习时没让学生回忆、做做类似的整数乘法混合运算题,所以学生做题效果不理想。
总之,通过本节课,使我在教育教学理念上有了很大的转变和提高。我认为,在落实新课改的精神上,只有做到了让教为学服务,让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提供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提高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分数乘法教学反思8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折纸涂色活动为主线,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动手操作的时间和观察交流,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问题。探索并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计算,还要能运用分数乘分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我还重视将操作过程、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结合,相辅相成,鼓励学生讨论如何折纸表示3/41/4及其结果,这样不仅解释了符号语言的意义,也直观形象地展示了3/41/4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在折纸过程中,充分体会到分数乘分数的意义,感受计算分数乘分数时为什么是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的道理。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在分数乘法(二)中我结合教材和课程标准的需求,首先向孩子们提出并应用了数形结合的方法。例如在引入中: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一次,用斜线涂出它的 1/2,然后对其再对折第二次,用红色涂出斜线部分的1/2,请你说一说红色部分占整张纸的几分之几。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能够直观得从图中看出网格部分所占几分之几,但是学生很难列出乘法算式。(14的比较多)。说明学生不能够充分理解两次做为单位1的量。两次折纸中有两个单位1,比如第一次的1份占整个图形的1/2,此时的单位1是1,但是网格部分却占斜线部分的1/2,此时的单位1是1/2,也就是说网格部分对于整个长方形来说是1/4,这其间隐含着两个不同的单位1。在此说明,学生对于分数的意义掌握还不牢固。又例如在验证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折纸的方式来理解。
其次,本课我力图让学生亲自经历学习过程。即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探究算法举例验证交流评价法则统整等一系列活动中经历分数乘分数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这里关注了让学生自己去做、去悟、去经历、去体验,去创造,同时也关注了学生解题策略的自主选择,关注了合作意识的培养。在教学的整体设计上是由特殊(分子位1分数相乘)去引发学生的猜想,再来举例验证、然后归纳概括,力图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不完全归纳思想。首先让学生通过活动概括得出分数乘分数只要分子相乘,分母相乘的计算方法,再由学生自己用折纸、化小数、分数的意义等方法来验证这种计算方法。但是对于折纸的验证方法,有个别学生还是很难理解,允许他们用小数的方法来验证,但这种方法只适用与能够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因此在出现不能转化为有限小数的分数相乘时,这些学生就只能听同学发言,没有自己的思考过程了。所以,如何面对学生的差异,促使学生人人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还是课堂教学中值得探索的一个问题。
把握好教材是基础,处理好生成与预设是关键,这是我上完了这节课后最大的收获。
不足之处:
1、由于我对新课程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刻,在学生涂一涂理解分数乘法算理时,出现了三种不同的图示方法,而我只认同自己头脑中预设的那种,这样显然是不够的,数学学习的方法是多样性的,学习结果的呈现也是多样性的,开放性的。
2、教学中,过分依赖于课前的预设,丢失课堂中及时生成的教学资源,错过了挖掘课堂中学生的内因动态的生成,没有创造条件促使内因向提高数学素养的方向转化。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多学习教育理论知识,强化学科知识,深刻领会教材,用好教材,处理好教材,把握好生成与预设的关系,提高自己的课堂应变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这样才会使学生学会数学、热爱数学。
分数乘法教学反思9
《分数乘法》这一单元学习的主要资料有:分数乘整数、分数乘分数以及解决有关简单的实际问题。其中分数乘法(一)的主要资料是求几个相同分数的和,将分数乘法与整数乘法沟通,并探索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在教学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好处和计算方法时,我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与生活经验,实现新知识的迁移。
在教学分数和整数相乘时,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基础,课前复习设计了复习整理整数乘法的好处和同分母分数的加法的计算法则。在教学分数和整数相乘的计算法则时,我指导学生联系旧知再小组中自行探究,例如:教学1/5×3,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要求3个1/5相加的和,也就是求1/5+1/5+1/5是多少,并联系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得出1+1+1/5,然后让学生分析分子部分3个1连加就是3×1,并算出结果,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计算过程,个性是1/5×3与3×1/5之间的联系,从而理解为什么“用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之后让学生自己尝试练一练3/7×2,然后进行群众交流,理解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
二、在具体的情境中,引导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好处。
透过具体情境,来呈现对分数乘法好处的多种解释,帮忙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好处则显得重要。如:教科书第22页第1题:一个图片占一张彩纸的1/5,3个图片占这张彩纸的几分之几?教学时,必须要让学生明白是求3个1/5的和是多少?,虽然,学生列出1/5×3或3×1/5解决了问题,但必须要让学生联系本题情境理解算式所表示的好处。
三、分数乘法的教学中,在书写顺序中就应不区分被乘数与乘数。
小学数学第一学段学习乘法的认识时就取消了乘数和被乘数的区别,3×5既能够解释为3个5,也能够解释为5个3,学生借助具体情境认识到乘法是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本册教材第22页第1题:一个图片占一张彩纸的1/5,3个图片占这张彩纸的几分之几?教学时,透过沟通不同解决方法之间的联系(图解、加法解、乘法解),将整数乘法迁移到分数乘整数,理解题目的意思就是求3个1/5的和是多少?),让学生列式能够是1/5×3也能够是3×1/5。然后运用分数乘整数的好处解释计算的过程,使学生理解计算的.道理,初步感知挖掘数学概念本身方法的重要性。
总之,在上数学课时尽量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学会转变为会学,真正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
这是一节计算课,看似很简单。但是,从学生的作业反馈状况,并不理想。从学生第一次完成的作业来看,大部分学生都是在结果上约分,这样就导致部分学生没约到最简、或没约分。所以我应出示比较练习,让学生体会在过程上约分的优越性与简便性。从而养成优化方法的习惯。
分数乘法教学反思10
学好应用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分析思维能力,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是学生学习分数应用题的起始内容,是学习分数应用题的基础,在本课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
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教学一开始我就改变由复习旧知引入新知的传统做法,直接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班级的人数引出题目,再让学生介绍本班的情况,引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每个学生是不同的个体,他们的思维方法可能千差万别,他们对教材也会有不同的
理解。学生的这种不同理解,其实就是一种很好的课程资源,在新知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先画线段图,后尝试解答,再合作研讨。如:在计算我班参加田径队的有多少人,在巡视检查的过程中,发现学生有两种解法:(1)49÷7×2(2)49× 。于是我请两位同学上台板演,并要求他们讲讲自己解题的想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两种解法的联系。同学们在合作探讨中清楚地认识了两种求法实际上都是求49的2/7是多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想法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同时也拓宽了其他学生的思路。
三、精心练习,追求高效。
如何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有用,学习数学有价值。我想,最好的办法是设计相关练
习,让学生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由此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新颖的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问题,通过尝试计算我们班参加烹饪组的有多少人、参加田径队的有多少人,为学生创造了学数学的氛围,又巩固了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渗透了学法指导,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在练习过程中,有效地培养了学生选择信息、加工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以人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在教学中,我们要创造性使用教材,让教材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开展数学学习的有效素材,我们应从学的层面对教材进行学习化的加工,应站在学材的视角上对教材从内容、结构、呈现方式等多个角度作出理性重构,努力使教学内容为学生所喜欢。我们要给学生提供充分探求的空间,有力促进学生积极、主动、高效地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资源。我们还要精心设计练习,使学生学以致用,体会到学数学有用。总之,我们要努力让数学课堂成为焕发学生生命动力的殿堂!
分数乘法教学反思11
新世纪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分数乘法》,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分数乘整数、分数乘分数以及解决有关简单的实际问题。其中分数乘法(一)的主要内容是求几个相同分数的和,将分数乘法与整数乘法沟通,并探索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分数乘法(二)的主要内容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将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加以扩展;分数乘法(三)的主要内容是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在教学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时,我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分数乘法的教学中,在书写顺序中应该不区分被乘数与乘数。
小学数学第一学段学习乘法的认识时就取消了乘数和被乘数的区别,3×5既可以解释为3个5,也可以解释为5个3,学生借助具体情境认识到乘法是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本册教材第2页第1题:一个图片占一张彩纸的1/5,3个图片占这张彩纸的几分之几?
教学时,通过沟通不同解决方法之间的联系(图解、加法解、乘法解),将整数乘法迁移到分数乘整数,理解题目的意思就是求3个1/5的和是多少?),让学生列式可以是1/5×3也可以是3×1/5。然后运用分数乘整数的意义解释计算的过程,使学生理解计算的道理,初步感知挖掘数学概念本身方法的重要性。
又如:教材第5页:小红有6个苹果,淘气的苹果数是小红的1/2,淘气有多少苹果?
教学时,通过直观图引导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后(6个苹果的1/2是3个苹果),要有意引导“求淘气有多少苹果,就是求6的1/2是多少?”再通过另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把每个苹果都平均分成2份,淘气是6个1/2,也就是6×1/2或1/2×6,从而用6×1/2或1/2×6两种列式方法解决了问题。最后,再引导学生比较两种不同的理解,从而拓宽了分数乘法的意义。也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求6的1/2是多少?可以用6×1/2解决也可以用1/2×6解决。
二、注意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分数乘法中隐藏的数学意义。
书写顺序中不区分被乘数与乘数,更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情境描述中隐藏的数学意义!因此,通过具体情境,来呈现对分数乘法意义的多种解释,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则显得重要。如:上面所讲教材第2页第1题:一个图片占一张彩纸的1/5,3个图片占这张彩纸的几分之几?教学时,一定要让学生明白是求3个1/5的和是多少?,虽然,学生列出1/5×3或3×1/5解决了问题,但一定要让学生联系本题情境理解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又如:刚才所举的例子:小红有6个苹果,淘气的苹果数是小红的1/2,淘气有多少苹果?当学生用6×1/2或1/2×6解决了问题后,一定要有意让学生明白:本题情境可以理解为求6的1/2是多少?从而让学生体验到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
三、要让学生从多角度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
在避开具体的情境下,要让学生从多角度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如:1/5×3(3×1/5)表示的意义可以是求3个1/5的和是多少?求1/5的3倍是多少?或者把3缩小到原来的1/5实际上就是求3的1/5是多少?等。
又如:求3的1/5是多少?列式解答可以是1/5×3也可以是3×1/5。
关于分数乘法的以上解释,并不是哪一种解释是正确的,重要的是对于一个数学概念,我们应该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的解释,这对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概念是非常有益的。
分数乘法教学反思12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乘法单元中简单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基础上教学的。这一类实际问题比基本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稍复杂,题目所求的数量不是已知的分率所对应的数量,而是与这个分率有关的另一个数量,所以它是基本的分数乘法解决问题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找出解题的数量关系式。
下面就谈谈我就本课教学之后的一些想法:
(一)精心设计复习题
从观察线段图入手,让学生说说从图上可以知道些什么,再让他们通过比较,选出有用的条件自己编题、解答。在这一过程中,训练了学生观察和分析线段图的能力,同时,通过选择有用的条件进行编题,不仅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强化,也让他们在数学学习上获得一种满足感,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再通过分析自己的算式,说出题目中的单位“1”和算式所运用的数量关系,使学生的知识得以巩固,也为后面学习例1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注意语言表述形式的转换,帮助学生理解关键句和数量关系
“学校花坛里有84棵花,其中1/6是月季花,月季花有多少棵?”这一类问题由于可以直接利用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来进行列式,学生比较容易掌握。但是形如“一种毛衣,原价56元,现在的价钱降低了2/7。降低了多少元?”这样的问题,就其表述形式而言与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距离,学生理解时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本课的练习中我加强了语言的转换练习,让学生用“谁是谁的几分之几”的句式来表述“皮球的个数比足球多2/5、实际用水量比计划节约1/9、实际产量增加2/7、梨树的棵数比桃树少1/4”这一些句子,学生在表述的过程中自然体会到了各个分数的意义,对于单位“1”的理解愈加到位,对分率与分率的对应量理解到位。从课的实施来看,效果还是挺不错的。
(三)注意操作,通过操作理解分数的意义,感悟数量关系
有关分数实际问题的解答,我觉得理解已知条件中分数的意义(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关键句),在此基础上写出数量关系式应该是解决这一类问题的关键所在。怎样突出这一关键点,我想安排一节补充课时,让学生根据关键句画图,通过物的操作活动透彻理解分数的意义,并写出多个数量关系我认为很有必要。这也是整个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解答的奠基工程,应该在我们的教学中得到足够的重视,并应在平时的教学中反复练习,我想这对于后续的教学大有裨益。
(四)让学生的思维在相互的交流与教师的提问中得到训练
在教学新课的过程中,先让学生通过比较,找出例题与复习题的相同与不同之处,接着再自己尝试解答。学生解答的时候,感觉做起来很得心应手,三下两下就做好了,而且有些学生用75+75×4/5做,也有一些用75×(1+4/5)做。此时,我先让同桌间相互交流想法说说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每一步表示的是什么意思……仔细观察一下学生,发现他们都很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同桌,有些同桌做的方法一样,俩人都争着要先讲;有些用的方法不一样,俩人就一起在研究、比较。在初步的交流后,再进行全班反馈。
由于刚才练习过,学生说起来还算流畅,如分析75×表示的是什么?后面为什么还要用75+75×4/5,运用的是哪个数量关系?第二种解法中1+4/5又表示什么?为什么要先求1+4/5,最后为什么要用乘法来算时,学生基本能答到点上。这一过程让学生感受到解答应用题,不仅要会解答,更要会分析。
当然,虽然在教学中考虑得比较全面,但仍存在着不少问题:
1、形式比较单一
课上除了老师问学生答之外,小组合作形式也比较单一:学生相互交流说想法、同桌讨论等,几次一来,老师和学生都感觉单调无味。因此,在平时,除了采取同桌合作、小组合作之外,我们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采取学生与教师合作或学生与电脑合作等,让学生在丰富的合作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同时,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之前,应给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在此基础上的合作学习才有意义,才会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发表出自己的观点
2、与生活的联系太少
在教学中,教师应多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特别是本节课,学习的是“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也就是要求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但在实际教学中,给学生的感觉只是在一味地做题目,而不是在运用课上所学的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此时,如果出示和学生生活学习相联系的题目,如:我们班有54人,其中男生占了,女生有多少人?学生的积极性一定会有所提高。总之,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地生活实际入手,抽象得出数学知识,再回到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不论在教学活动的哪个环节,都注意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真正切切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生活中处处需要数学。
分数乘法教学反思13
一、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理解。
在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中,“探索”是一个关键词——“结合具体的情境,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这是由数学目标中“数学过程”“问题解决”两个维度决定的;同时“探索”的过程也是达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对数学知识的探索活动,要根据不同的材料和背景采用不同的策略才能达到是活动有效的目的。例如在本单元的分数乘法(1)中,由于学生有比较坚实的整数乘法意义的基础,所以对于探索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的探索完全可以让学生独立进行。而在分数乘法(3)中,由于学生刚刚认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并且用图形表征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比较复杂,因此采用“扶一扶,放一放”的策略就比较妥当了。具体的讲就是:教师通过简单的具体事例进行集体引导,这便是“扶一扶”。再通过具体的探索要求帮助学生尝试着探索比较复杂的实例,这便是“放一放”。
二、回顾学生所做作业,出现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点;
1、脱式计算(自觉运用简便运算)的题,有许多学生盲目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采取应对措施:注意让学生明白简算的目的,分数的简算,原则上与整数、小数简算相同,都是在不改变结果的前提下改变运算顺序,尽可能减少计算的繁琐性。但方法却不同,整数和小数往往是凑整十、整百的数,而分数则是为了好约分。
2、在教学中我注重了对单位“1”的理解、根据分数意义来分析题意,而忽略了单位化聚的计算方法的复习,以及两步计算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重点评讲。
三、采取应对措施:
练习课中先复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文字题,结合复习题让学生回忆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对分数的意义进一步加深。帮助学生理解“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一个数占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不同,为学习相应的分数应用题打基础。
复习分数乘法应用题时,根据分数乘法的数学模型,说出问题也就是求什么,写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教学中要注意用线段图表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强化分率与数量的一一对应关系,这有利于学生弄清以谁为标准,以及分率和数量之间的关系。
问题可以引发思考,思考促进改变方法,得法扭转教学局面。说明教师教学不怕有问题,有了问题想办法解决就会使教学损失减少到最小。在课堂上多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后多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动态,根据实际情况来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当然,教学前的准备细致周到,教学失误的可能性就会更小。
分数乘法教学反思14
最近学习了分数乘法这一章,目前学习的是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以及计算法则,还有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以及分数乘法的简便运算,还有小数乘分数。
在最近的学习中,存在些许问题。
一是计算练习不够。这一单元主要是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能熟练的计算。一个数乘分数的教学中,对于算理没有突出,只是让学生机械的记住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这个数乘几分之几表示。每天的计算量不够,导致部分学生对于法则遗忘较快,特别是在后期学习小数乘以分数时,学生转化成分数乘分数以后,不会计算了。
二是重要的概念方法没有强调。例如,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这个数乘几分之几表示。很多学生不能完整流畅的说出这句话,数学语言缺乏。在以后的教学中,像这样的重点语句一定让学生一字一句的抄写下来,熟记。
三是没有重视板书和格式。教师上新课时,一定要事先设计好板书,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重要格式,需要学生模仿的,这些内容一定要突出。注重课堂辅导,重点照顾那些有学习障碍的后进生,争取把问题在课堂上解决。
分数乘法教学反思15
这篇课文位于本册第五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别人有困难,我们应该热情帮助,新世纪的小主人就应该友好相处,团结合作。” 课文以李丽借绿铅笔为线索,记叙了一件发生在两位小同学之间的事。课文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使学生产生心理共鸣,读后自然受到助人为乐的思想教育,让同学们明白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爱、互相帮助的道理。
“李丽为什么没有接林园园的绿铅笔”是课文教学的重点;“林园园看见李丽画蓝树叶为什么脸红了”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根据《大纲》要求和本组训练重点,我在教学时着重体现如下思想:1.词句训练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让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来理解词句。2.注重朗读训练与指导。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标点符号读出停顿和语气,还要根据不同人物选择不同的语气、语速,能分角色朗读课文。3.紧扣课文思考题,理解课文重点。教育学生从小就以助人为乐为美德。
小学生都是爱玩的, 想让学生喜欢做一件事, 产生自主学习的愿望, 首先要让学生对课堂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设计“9的乘法口诀”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内容) 这一课时, 我通过用学生喜欢的动画形式引入, 呈现一场“划龙舟比赛”, 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1
1) 复习旧知, 引入课题
(1) 同学们, 前面我们学习了1至8的乘法口诀, 你们都记住了吗?那让我们大声地把它们背一遍, 好吗? (齐背1至8的乘法口诀)
(2) 猜猜我们今天该学习几的乘法口诀了呢? (板书:9的乘法口诀)
2) 以小袋鼠激趣, 认真观察主题图, 发现数学信息
(1) 由小袋鼠的话, 引出划龙舟比赛。 (播放划龙舟比赛动画)
(2) (观察龙舟图) 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每条船上有9个人, 有这样的9条船。
(3) 运用数轴的方式来记录比赛人数。
反思:在最初的教学设计中, 我只是通过主题图来引出课题, 而在后面的教学中, 却把主题图完全抛开了, 直接出示数轴, 让学生进行填空, 把数形两部分拆开来讲。这样一来, 前面的导入反倒显得有些小题大作, 多此一举了, 而主题图也完全失去了它原有的价值。
这时, 我才恍然大悟, 创设一个有趣的情境固然重要, 但首先这个情境应该对我们的教学具有价值。经过专家和教研员们的精心指导, 我摈弃了最初的设计思路, 而是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来引出课题, 接着播放划龙舟的动画, 让学生观察并说说自己都看到了什么, 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然后再由图抽象到数轴,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采用数形结合的方式, 帮助学生理解。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充分体现了主题图的价值,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能力的提升, 让我的课堂教学变得更加高效。
二、自主探究, 编制口诀
之前学生已有了编制2至8的乘法口诀的基础, 因此在学习9的乘法口诀时, 应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亲身经历口诀的产生过程, 然后向全班展示交流, 从而落实教学目标。总结出乘法口诀后, 通过随机提问, 检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乘法口诀的意义, 进而突破教学重点。这样的层次设计达到了图、式、口诀三维一体, 学生的交流学习活动贯穿始终。
案例2
1) 通过观察数轴, 发现累加的规律
(1) (出示1条龙舟) 小袋鼠向前跳了几格?从几跳到了几?这是几个几呢?
预设:小袋鼠跳了1格, 从0跳到了9, 这是1个9。
(2) (出示2条龙舟, 跳1格) 现在是几个9?2个9是多少呢?怎么算出来的?
预设1:2个9, 2个9是18, 9+9=18。
预设2:2个9, 2个9是18, 2×9=18。
(3) 引导学生发现小袋鼠每次向前跳1格就往上+9, 再向前跳1格就是18+9=27。 (出示竖式。因为这里涉及进位, 口算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用竖式计算)
(4) 27表示的是几个9呢? (依次出示方框) 那这是几个9?接着呢?
预设:3个9。 (强调是3个9相加) 4个9、5个9……9个9。
2) 按规律填空, 理解几个9是几
(1) 帮助小袋鼠把答案填在方框内, 指名订正。
(2) 按顺序齐读, 理解感受几个9是几。
(3) (随机提问) 4个9相加为多少?7个9的和是多少?54表示几个9相加?72是几个9的和?
3) 根据所填结果, 自编口诀
(1) 1个9是9, 乘法算式应该怎么列呢?乘法口诀?一九得九表示什么意思?
预设:1×9=9或9×1=9, 一九得九, 表示1个9。
(2) 学生根据数轴结果, 自编口诀。 (同桌交流, 指名上台订正)
(3) (随机提问) 理解口诀所表示的意义。 (强调是几个9相加)
(4) 教师揭示口诀板书, 学生同桌之间互相检查订正。
反思:记得在第一次试讲时, 当我问学生:“3个9是多少?”原本希望学生可以用加法来计算, 用2个9的和18, 再加上1个9, 就是27, 或者说出3个9相加是27。但没想到, 有一个学生直接答出“三九二十七”, 这着实让我显得有些束手无措, 因为学生还没有学过9的乘法口诀, 这时我是该继续追问, 还是该忽略他的答案?为了自己的教学过程顺利进行, 于是我又把学生的思路拉回来, 让他按照我设计的思路, 再用加法来回答一遍。其实当时在讲的时候, 我自己也觉得这样完全没必要, 但当时又不知道该如何处理。
评课时, 专家和教研员们一语点破了我的问题所在。由于在前期没有做好充分的预设, 教学层次不够清晰, 才使得自己对于课中新生成的问题无从下手。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课下我又把自己的教学设计从头到尾进行了一次大修改, 把每一个问题学生会出现的答案都做了充分的预设, 还都制定了解决方案和评价语言。
但学生的思维是无限的。记得第二次试讲时, 当我问学生:“七九六十三表示什么意思?”学生答道:“表示7个9相乘。”由于在课前没有想到这个预设, 加上上课时略有紧张, 所以当学生说出这个答案时, 我并没有及时纠正。课后, 专家点出了这一硬伤, 细一想, 7个9相乘表示的是9的7次方, 和7个9相加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想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 还是由于我在前面的指导不到位, 使得学生没有真正理解乘法的意义, 把7个9相加理解为7个9相乘。所以我进一步规范了用语, 在教学中渗透“乘法是表示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特别强调乘法表示的是几个几在相加, 进而突破教学重点。
三、记忆口诀, 探寻规律
“9的乘法口诀”是在学生学习了1至8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因此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编口诀、写乘法算式以及找规律的能力, 因此这节课重点在于让学生找9的乘法口诀规律并熟练地记忆。
案例3
1) 初背口诀
(1) 请你看一看, 9的口诀有几句呢?组织学生一边拍手, 一边读口诀。
(2) 学生自背口诀, 初步记忆 (自背、指名背) 。
2) 出示小乌龟遇到的困难, 引出积+9的规律
(出示:4×9=?5×9=45 6×9=?) 请学生说说该怎样算。
预设:5×9=45, 用45减去1个9就是4个9, 是36, 同理计算6×9。
3) 通过填空题, 引出几乘九就是几十减几的规律
(1) (出示孙悟空) 孙悟空看到同学们表现得这么棒, 他想考考大家呢!教师先引导, 并借助动画演示, 再进行填空:1×9=10- () 2×9=20- () 。
(2) 指名学生填空3×9= () - () 4×9= () - () 。全班齐答5×9= () - () 6×9= () - () ……9×9= () - () , 在齐读中发现暗藏的规律。
(3) 你发现了什么有趣的规律?
预设:几乘九就是几十减几。 (学生表达有困难, 教师要适当引导)
(4) 验证这个规律是否正确。 (出示:7×9就是70-7=63, 9×9、3×9)
4) 手指记忆, 寓教于乐
(1) 学做手指操, 发现其中的有趣规律。 (1) 老师能够用一双手来记忆口诀, 你们相信吗? (2) 从左往右给手指编号; (3) 通过弯曲手指, 引导学生发现手指左边是积的十位, 右边是积的个位; (4) 学生自己练习, 师生一起做手指操。
(2) 通过观察手指, 发现积的个位+十位=9这一规律。
(1) 你发现我们所弯曲手指的左边表示的是积的哪一位?右边呢?
预设:左边表示十位, 右边表示个位。
(2) 把积的个位和十位连在一起看, 引导学生发现积的十位+个位=9这一特点。
反思:在一开始的教学设计中, 我总是希望把所有的规律都展现给学生, 前前后后一共整理出了5个规律, 结果真正上课时, 不仅学生听得一头雾水, 就连我自己也被过多的超链接搞得头昏眼花, 总觉得展现的方法越多越好, 却忽略了课堂的实效性, 忽略了教学中的主次之分。
在教研员和老师们的帮助下, 最终我只留下了两个对学生最有价值的规律, 一个是利用积加9减9, 来记忆相邻口诀的规律。另一个是利用星星图发现几乘九就是几十减几的规律。前者渗透了乘法分配律的思想, 后者体现了口诀与整十数的联系, 两个规律都可以帮助学生来记忆并检查口诀。在最后我安排了手指操, 不仅寓教于乐, 还可以帮助学生来辅助记忆口诀。因为学到这个时候, 大半节课过去了, 学生有些疲倦了。在这个时候, 让学生动一动, 在游戏的氛围里学习, 调节一下学生注意力。最后通过观察手指, 发现积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之和都是9, 方便口诀的检查。
四、分层练习, 巩固深化
由简单的师生对口令游戏开始, 然后以“智慧城堡”形式设计了“过关”练习, 对9的乘法口诀和算式进行综合练习。在基础性练习中设计了“填口诀”“计算”等练习, 拓展性练习中设计了“算衣服扣子”“等式填空”等练习。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 在学生独立完成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合作交流, 体验用乘法口诀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同时培养与提高了学生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最后以“挂彩灯”为思考题, 做为开放性练习, 使练习有坡度, 难度适宜, 让不同的学生在教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五、上课效果
在本节课中, 我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考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数学的奥秘, 真正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一次又一次地在找到规律后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课堂中, 学生发言积极, 思维活跃, 学习氛围高涨, 自己能用新课程理念指导课堂教学, 做到了变重知识传授为主动探索, 变重结果为重过程, 变重死记硬背为灵活记忆。
六、教学评价
本节课我针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 面向全体学生进行了多样的评价方式, 用激励性语言来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 例如:“你真善于观察!”“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激趣的称号有“小老师”“小侦探”“小勇士”。用自己的情感来感染学生, 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和发挥。课下根据学生的表现, 为学生颁发智慧星、合作星等, 真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树立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七、不足之处
1) 在学生的发言中, 我总是希望学生的表现能像我课前预设的那样完美, 但是对于学生而言这一要求过于高了, 在课前“备学生”这一环节我对学生年龄特征和存在的差异考虑还不够周全, 在今后的备课中还须努力。
2) 关于追问。追问着眼于学生思维过程的还原和外化, 有利于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在本节课的教学中, 我只会烦琐地进行碎问, 而且技巧不高, 没能让学生擦出智慧的火花, 没能通过追问, 进一步挖掘学生的深度思维, 不能有效地形成课堂有效的教学生成资源。追问作为“关注过程”的一种具体的手段, 有着其他提问技巧不可企及的优越性。因此, 在以后的教学中, 当听了学生的回答后, 发现其思考还是肤浅、粗糙、片面、零碎甚至是错误的, 就应该紧追不舍再次发问, 促使并引导学生就原来的的问题进行深入而周密的思考, 或由表及里, 或由浅入深, 或由此及彼, 或举一反三, 直到理解变得准确、全面、细致、深刻为止。
1.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分数乘法教学,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是在已学的整数乘法的意义和分数加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让学生继续巩固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理解分数乘以分数和意义,掌握其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利用整体展示,使学生找出知识的规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2.整合思路
引导学生用数一数、加法计算、乘法计算三种方式来解决问题。在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3.教材简析
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探索和理解分数运算的意义,教材安排了大量的折一折、涂一涂等活动,把图形语言作为理解的基础。实际上,教材非常重视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结合,三者相辅相成,从多种角度为学生理解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可能。
4.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熟练地计算整数乘以分数,会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正确地进行计算。
5.教学难点
分析和解决分数乘整数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并能正确计算。
2.能力目标
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乘整数的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多媒体课件出示一条围巾)亲爱的同学们,天气变凉了,我想织一条围巾。但我每小时只能织5厘米。根据这个已知条件,你能提出怎样的数学问题呢?
(学生马上回想到可能提出的是整数或分数的问题等等)
师:同学们已经提了这么多的问题。那么老师两小时能织多少厘米呢?
生:(不约而同的)×2
这个算式表示的是什么意义?你是怎样思考的?为什么会用乘法计算?
此时引导学生说出整数乘法的意义以及与数量的关系:(板书)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2.提出问题,推进新课
(1)引出课题
师:2小时织多少米?谁能列出算式来解决这个实际问题呢?
师:我们从前面分析过的数量关系的角度来理解,今天学习的就是这样的乘法算式。(板书:“一个数乘分数”)
(2)研究分数乘法的意义
①初步感知
(对于学生回答总比较贴切的教师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与表扬)
师:看来大家对这个算式都有自己的理解。那这个算式到底表示什么意义呢?
(小组讨论合作时教师巡视,并适当予以恰当的指导。)
请折法不同的学生来进行展示与交流,加深学生对这个过程的印象,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
教师根据学生的方法以课件演示,进一步让学生加深印象,虽然折纸的方法有很多,但每一种方法都是正确的。
②进一步对其理解
③拓展延伸
④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分数的意义:一个数和分数相乘,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3)探究计算的方法
几分之一乘几分之一的算法
大家一起猜测结果。
师:我们猜测的结果到底对不对呢?能想个办法来验证一下吗?
(学生进行操作来验证。然后全班集体交流。)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方法一:用分数的意义来解释
把单位1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1份,并把这1份又平均分成4份,也就是把“1”平均分成了2×4=8份,取其中的1份,所以正确。
重点请同学谈一谈8是如何得到的。
方法二:化小数验证
方法三:画图或折纸
小结:从大家的思考交流中我们可以看出: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1份,再把这1份又平均分成4份,也就是把“1”平均分成了2×4=8份,取了1份,所以是■(边说边板书)。
现在来观察这个等式左右两边的分子、分母是什么关系?你能发现什么问题?
(学生在观察等式从左边到右边的变化时,发现右边积的分母正好是左边两个因数分母的乘积,而积的分子正好是两个因数中分子的积。学生通过猜想:发现这可能是计算分数除法的方法。)
教师总结:我们从这个例子中推想出来的结论,是否适用于其他这种情况呢?这时可称之为猜想。想证明猜想是否正确,还需要我们进行进一步验证。
四、教学反思
本课在教学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本课重点就是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课堂中也重点训练了学生概括等量关系式的能力,为以后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打下了基础。学生学习分数乘法,个别学生对分数乘法计算还不是很熟练,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仍应继续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就是一个摸索的过程,年轻人有朝气但缺经验,老教师有经验但缺热情。虽然教了几次六年级对于很多资料的教法却一向没有定型也不能定型。
原先对于分数乘法只是从做法上进行教学师生都感觉很简单,一般第一单元测试基础差、思维差的同学也能考到90多分,所以为了节约时间,让学生不只是乘,而把乘法这个单元一带而过,和分数除法一齐学习,在比较中让学生明白道理,选取做法。但综合到一齐学习,学生刚开始也是错误百出,只能机械地告诉学生单位1已知用乘法,单位1未知用除法,加上学生约分出现约分不彻底,成了一锅浆糊慢慢理。但是,这样好像也能比进度慢的老师成绩好一点,但对于基础特差的学生似乎有点残酷。
我决定在分数乘法这一单元让学生彻底明白道理,深入每位学生心里,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习。于是在学新课之前,我先对五年级的公因数、公倍数问题进行复习,发现这个难点依然值得深入复习,学生对互质数等基本概念都忘了,特殊数的最大公因数更是错误百出。深入对约分环节打好基础,也为整个小学阶段的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然后让学生应用中多说道理,同桌互为老师讲一讲道理,避免学生理解表面化,真正理解了分数乘整数的好处。分数乘分数让学生折一折、涂一涂,操作中自然理解更深入,学习更有兴趣。虽然多耗点时间,但这样学习才能真正面向全体,基础更扎实,后续学习更高效而有兴趣。
(1)难点分散。
本节课学生对例3分数句的理解是一个难点,教学时我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借助直观图的形象帮助学生理解分数句,分散了难点。在完成例3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在我的有效引导下对数量关系的叙述还是正确、清晰的,但在完成第14题填空时,特别是第2题还是出现了错误。于是我又结合线段图让学生来理解数量间的关系。
(2)注重学生的参与。
整堂课的教学,我都让学生观察、分析、比较,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大胆的说关系式,大胆的尝试练习,发现每一位学生都积极认真的参与学习。
数学分数乘法教学反思范文一
一、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理解。
在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中,“探索”是一个关键词——“结合具体的情境,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这是由数学目标中“数学过程”“问题解决”两个维度决定的;同时“探索”的过程也是达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对数学知识的探索活动,要根据不同的材料和背景采用不同的策略才能达到是活动有效的目的。例如在本单元的分数乘法(1)中,由于学生有比较坚实的整数乘法意义的基础,所以对于探索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的探索完全可以让学生独立进行。而在分数乘法(3)中,由于学生刚刚认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并且用图形表征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比较复杂,因此采用“扶一扶,放一放”的策略就比较妥当了。具体的讲就是:教师通过简单的具体事例进行集体引导,这便是“扶一扶”。再通过具体的探索要求帮助学生尝试着探索比较复杂的实例,这便是“放一放”。
二、回顾学生所做作业,出现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点;
1、脱式计算(自觉运用简便运算)的题,有许多学生盲目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采取应对措施:注意让学生明白简算的目的,分数的简算,原则上与整数、小数简算相同,都是在不改变结果的前提下改变运算顺序,尽可能减少计算的繁琐性。但方法却不同,整数和小数往往是凑整十、整百的数,而分数则是为了好约分。
2、在教学中我注重了对单位“1”的理解、根据分数意义来分析题意,而忽略了单位化聚的计算方法的复习,以及两步计算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重点评讲。
三、采取应对措施:
练习课中先复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文字题,结合复习题让学生回忆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对分数的意义进一步加深。帮助学生理解“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一个数占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不同,为学习相应的分数应用题打基础。
复习分数乘法应用题时,根据分数乘法的数学模型,说出问题也就是求什么,写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教学中要注意用线段图表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强化分率与数量的一一对应关系,这有利于学生弄清以谁为标准,以及分率和数量之间的关系。
问题可以引发思考,思考促进改变方法,得法扭转教学局面。说明教师教学不怕有问题,有了问题想办法解决就会使教学损失减少到最小。在课堂上多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后多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动态,根据实际情况来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当然,教学前的准备细致周到,教学失误的可能性就会更小。
数学分数乘法教学反思范文二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一个月的时间又过去了,第一单元的教学也基本上完成了。回顾分数乘法这一单元的教学,在备课时一直被如何处理分数乘法意义困惑。后来一想,如果从数学应用的角度来看,学生只要能从具体的实际问题中判断两个数据之间存在相乘的关系就可以了,而这个相乘的关系在本单元有了新的拓展,即“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在教学分数和整数相乘时,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基础,引导学生回忆复习整理整数乘法的意义和同分母分数的加法的计算法则。另外科学的学习方法,能提高学习效率,能使学生的智慧得到充分发挥。在教学分数和整数相乘的计算法则时,从学生所熟悉的整数和小数乘法的意义入手,引入分数乘法。
此外本单元在备课之初,师傅就提示自己在教学完分数乘整数和一个数乘分数后要先补充一个课时比较分数加法和分数乘法之间的区别,再进行分数乘法混合运算和简便计算的教学。当时的自己是听的一头雾水,不明白师傅的用意。直到真的开始教学分数乘法混合运算时,才明白了师傅的良苦用心。虽然在师傅的提醒下自己有进行分数加法和乘法的对比教学。但是晚上的作业还是有部分学生计算分数加法时按照分数乘法运算的规则进行计算(按分子和分子相加,分母和分母相加),到这时自己才知道师傅当时为什么要让自己对比分数乘法和加法。看到学生的作业,自己在第二天的分数乘法混合运算时,在课前复习时再次讲解分数乘法和加法的不同。让学生在计算的时候有个比较清楚的认识。虽然这个问题解决了,但是学生在分数乘法混合运算时又遇到了另一个问题,部分学生在计算加乘混合运算时,特别是加法在前面而乘法在后面的问题时,先计算加法而不是先计算乘法,在老师的指点之下才恍然大悟。说明学生对于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不够熟练。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也应着重强调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
本单元的教学,分数乘法解决问题也是一个重点内容。在帮助学生分析题意时,学生如果会画线段图,对于理解题意会有很大的帮助。但可能是由于在五年级时,比较少要求学生画出线段图,根据线段图理解题意。因此当六年级明确要求要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时,学生刚开始时很不习惯,画出的线段图也不能很好的反应题意,对于这一方面,教学时需要再进行加强,因为这对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会有很大提高。而下一单元的教学如果学生能根据题意画出合适的线段图,对正确解答问题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此外,在教学中注重对单位“1”的理解,重点放在在应用题中找单位“1”的量以及怎样找的上面——先找出问题中的分率句再从分率句中找出单位“1”,为以后应用题教学作好辅垫。在以后教学前我还要深钻教材,把握好课本的度,向其他教师请教,取长补短。在课堂上多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后多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动态。根据实际情况来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数学分数乘法教学反思范文三
在教学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和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中,通过操作、演示、观察、比较等活动,即先形象具体,后抽象概括,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和算理。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操作,直观感悟,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从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出发,利用知识的迁移和扩展,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教学时先通过对整数乘法的复习,使学生明确整数乘法的意义,再充分利用直观图,使学生清楚地看出可以用加法计算,也可以用乘法计算。
引导学生把直观操作与抽象推理相结合,理解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的推导过程。
由于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教学时我尽量加强直观,变抽象为形象,多给学生创造对手操作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直观操作的基础上在推导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进而概括出分数乘法的法则。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和认真的学习态度。学生掌握这部分内容并不困难,但要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和练习,培养其认真审题、注意运算顺序、观察数字特点,、选择简便方法等良好的计算习惯和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造参与教学活动的情景,通过操作、演示、观察、比较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通过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同时,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了解知识間的横向联系。学生在联系和比较中找到了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并获得探索知识的体验。
学生在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时出现了诸多问题:
1.概念不清, 理解不透:如 (1) 25× (8+4) =25×8+4=200+4=204; (2) 25× (8+4) =25×8×4=200×4=800.
2.思路不明, 运用不活:如 (1) 45×201=45× (201-1) =45×200=9000; (2) 45×99+45=45×100-45=4500-45=4455; (3) 45× (3×2) =45×3+45×2=135+90=225.
分析原因有二:
客观原因:“乘法分配律”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 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是四年级数学教师公认的教学难点.学生只是依据表象识记乘法分配律的基本格式, 但不能灵活运用.体现在做基本题时能顺利迁移, 遇到诸如25×101、36×99+36等这些变化的题型时, 往往是方法不当错误百出.尽管教师反复强调多次练习, 效果总是不够理想.另外, 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结构比较相似, 如果同时出现, 学生更是晕头转向混淆不清.
主观因素:教学中出现这样的情况当然有很多的客观因素, 但是我觉得还是应该在课堂教学上寻找真正的原因, 寻求突破口.回顾教材内容和教学过程, 例题创设了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一件夹克衫65元, 一条裤子45元, 买5件上衣和5条裤子, 一共要付多少元?教学时首先要求学生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来解答, 65×5+45×5和 (65+45) ×5, 学生观察这两道算式有什么联系, 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用等号连接两道算式, 65×5+45×5= (65+45) ×5.然后让学生照样子写出一些类似的算式并验证结果是否相等, 认识这种联系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最后观察写出的一组算式, 引导学生用字母来表示数, 归纳概括成乘法分配律, 形成表象.这样的教学三部曲看上去自然流畅, 学生也能积极配合, 得出结论.其实这只是从乘法分配律的外形结构上进行了分析、归纳、概括和建构, 并没有接触到其内在本质的东西.学生也只是机械地模仿, 并没有从意义上深刻理解, 所以直接导致学生在题型变化后不能灵活正确地作出判断, 第一个关键步骤就出现了错误.
三、寻找支点, 改进教学
怎样帮助学生突破这种思维的瓶颈, 轻松而自然地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各种简便计算呢?仔细分析, 我认为乘法分配律的本质应该是“同数连加”, 可以用乘法和加法的意义来解释乘法分配律, 将学生已有的知识链接到新的知识中, 为学生的思维寻找一个合适的支撑点, 于是便有了如下的引导:
出示例题情境用两种方法算出一共要付多少元后, 得到等式65×5+45×5= (65+45) ×5, 提问:为什么这两道算式结果相等呢?从题目本身理解:因为这两道算式都算出了5套衣服的价格, 方法不同但结果相同.从乘法和加法的意义上理解:65个5加上45个5, 一共是110个5, 也就是右边的 (65+45) ×5, 所以结果相等.
以此类推:1.125× (8+4) 就是8个125加上4个125, 简算为:125× (8+4) =125×8+125×4.
2.38×17-38×7就是17个38减去7个38, 简算为:38× (17-7) .
3.67×101就是100个67加上1个67, 简算为:67×100+67.
4.75×99就是100个75减去1个75, 简算为:75× (100-1) .
5.26×99+26就是99个26加上1个26, 简算为:26× (99+1) ……
为了准确区分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 还有必要进行这样的对比训练:
24× (5+3) 是5个24加上3个24, 而24× (5×3) 是15个24, 这两题是截然不同的.
125×88这题的简算则既可以使用乘法分配律又可以使用乘法结合律.
在教学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又学习了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计算题,以往学生又有非常丰富的整数、小数的简便计算的经验,我原以为这部分知识很简单。没有想到,错的人还真不少。我真佩服学生们的“创造能力”。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乘法和加减法计算方法混淆,不少学生做加法时分母加分母,分子加分子,而在我强调之后又出现个别的学生乘法计算时分子和分子进行约分的笑话。二是不能灵活运用运算定律来使计算简便,特别是分数乘法分配律的相关计算,原先的整数、小数利用乘法分配率进行简便计算就是简便计算的难点,碰到分数更是一塌糊涂啦!三是一般计算题和简便计算题混淆,将不能用简便方法的也给你发明个“简便”方法出来,随意添加括号的现象很普遍!
针对这些现象我采取了以下措施:一引导学生回顾分数乘法和加减法的意义,追溯求本,理解各自的意义;二联系分数乘法和加减法各自的计算方法,并采取针对性练习;三复习整数、小数的与之相关的简便运算,并对常见的分数乘法简便运算的题型予以分类整理,辅之对应练习;四是加强审题的训练,让学生学会判断。五是加强对比练习,认真分析哪些可以简便,哪些不能简便。其实最主要还是抓班级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因为这些错误类型几乎都是由他们所创。
3、由于我没有经验,以至于在教学中没有强化分率与数量的一一对应关系。在后来的混合计算这一章中进行应用题教学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
针对以上失误,在今后教学中要补充的内容是:
1、让学生用画图的方式强化理解一个分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计算。
2、强化分率与数量的一一对应关系。
3、帮助学生理解“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一个数占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不同。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将2001年提出的“双基”改为了“四基”:即学生通过学习, 获得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四基”符合学以致用和改革创新的时代潮流, 培养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 训练数学基本技能, 领悟数学基本思想, 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最终达到贯通与创新.“四基”理念在数学教学中应该要如何落实?笔者试通过“同底数幂的乘法”第一课时进行探索, 下面就结合教学情况谈谈一些认识和反思.
二、教学过程简录
1. 问题情境, 引入课题
(1) 把下列各式写成幂的形式:
(2) 太阳光照射到地球表面所需的时间大约是5×102s, 光的速度大约是3×108m/s, 那么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是多少?
2. 小组合作, 主动探究
小组讨论完成下列4组问题, 要求在计算时必须有过程, 每一步都要有根据.
(1) 计算下列各式:
(2) 怎样计算10m×10n (m, n是正整数) ?
(4) 当m, n是正整数, 试计算am·an.
3. 知识建构, 形成技能
4. 拓展延伸, 应用迁移
思考:当m, n, p是正整数, 试计算am·an·ap.
例计算:
练习:
(1) 计算 (口答) :
(1) a8·a3 (2) x5·x (3) (-2) 10× (-2) 13
(4) -b6·b6
(2) 下面的计算是否正确?若有错误, 应该怎样改正?
(1) a5·a5=2a5 (2) x3+x3=x6 (3) m2·m3=m6 (4) (-y) 2·y4=-y6
5. 整理反思, 升华提高
(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你学到了什么?
(2) 思考———计算: (1) (a+b) 3· (a+b) 2 (2) (x-y) 5· (x-y) 2· (x-y) 3
三、笔者课后的若干思考
“四基”是在“双基”教学基础上增加了基本数学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教学, 那么, 教学中如何把握“四基”呢?
(1) 基础知识重在“理解和掌握”.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掌握数学知识, 不能依赖死记硬背, 而应以理解为基础, 并在知识的应用中不断巩固和深化.”在本节课中, 探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 笔者设置了具有层次的三组问题, 将知识的形成过程呈现给学生, 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背景及来龙去脉, 并且理清与相关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使学生理解、记忆.
(2) 基本技能在“理解和掌握”中形成.课程标准指出:“在基本技能的教学中, 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技能操作的程序和步骤, 还要使学生理解程序和步骤的道理.”本节课设置的问题都是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激活他们原有的知识与技能, 一方面通过新问题引出新知识, 另一方面体会具体到一般的符号化语言的概括, 经历这一过程, 学生对法则推导的程序步骤很清楚, 也一步步地加深理解.在这些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其中每一步骤的理由是什么, 哪些数学知识作为这些理由的支撑, 其逻辑依据是怎样的;特别是对于计算的基本技能, 不仅要让学生明白如何进行计算, 还要让学生明白相应的算理.
(3) 以知识和技能为载体, 感悟数学基本思想.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思想蕴含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 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 如抽象、分类、归纳、演绎、模型等.”本节课的三组问题也就是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根据幂的意义计算, 并且说明每一步的依据;第二层次要求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并尝试归纳;第三层次实质是让学生主动从前面的活动中观察计算前后底数和指数的关系, 然后要求学生加以说明.这三个层次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从具体到抽象, 特殊到一般, 用符号化语言抽象概括出了“同底数幂的乘法”的一般规律, 而这些思想, 是学生进一步认识数学的基本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不断地关注、渗透、实现.
(4) 在学习和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注重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 是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过程的结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根据学段的不同、教学内容的不同, 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与新知识之间的结合点, 设计一个适合学生实际的有效的数学活动, 使每名学生都能参与, 并且有一定的思维空间, 能体现数学的本质, 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基”是学习的一条线索, 四项内容不断深入, 层次分明, 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构成数学完整的学习体系, 符合新课标要求.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是数学课程教学中应当特别重视的, 是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思想的感悟和经验的积累是一种隐性的东西, 但恰恰就是这种隐性的东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的思想方法实现这一教育理念, 即是一种挑战, 为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数学教师必须为学生的学习和个人发展提供最基本的数学基础、数学准备和发展方向, 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使人人获得良好的数学素养,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
【课文《分数乘法》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分数乘法应用题.教学反思10-23
复习分数乘法应用题教学反思06-30
《分数乘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10-08
《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教学设计专题07-06
分数乘法-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2作文11-03
五下《分数乘法》09-30
六数上分数乘法09-11
《分数乘法》评课稿10-16
分数乘法解决问题教案10-05